中国古代史新课标讲义二秦汉

合集下载

二.2秦汉时期的经济

二.2秦汉时期的经济
算缗和告缗: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而进行的经济改革之一。元 狩四年(前119年)开始实行算缗。算缗就是向工商业主征收财 产税,令商贾、手工业者、高利贷者向官府自报资产价值,每值 2000钱则纳税一算(120钱)。并鼓励知情者检举揭发,规定凡 揭发者,奖给所没收财产之一半,叫做“告缗”,当时揭发者极 多。
称为西域。
B 张骞出使西域“凿空”: 第一次目的:大月愿望
C 第二次: 公元前119年,张骞及其使团,访问西域
的许多国家。西域各国也派使节回访长安。 打通了汉朝和西域的联系,交往从此越趋频 繁。
丝绸之路开辟
D 公元前60年,西汉设立西域都护,总 管西域事务,保护丝路。从此,今新疆 地区开始隶属中央的管辖 E 公元73年,东汉派班超出使西域,他 帮助西域各国摆脱了匈奴的控制,被东 汉任命为西域都护,加强了西域与内地 的联系。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甘英到达波斯湾。166年,大秦使臣来到 洛阳,这是有史记载的欧洲国家政府同 我国的首次直接交往。 (2)唐设立安西、北庭都护府作为控制 西域、保护丝路的机构
3、两汉时期商业和城市发展的状况 (1)重农抑商:对商业以法律困辱之; 苛以重税; 表现:对商业管理严格:各城市里有专供贸易的市(经营地点限 制),内设官署,监管交易;开市和闭市的时间击鼓通知(经营 时间限制)。盐铁官营:打击了地方豪强操纵盐铁经营,加强了 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是“抑商”政策的重要体现,给社会经济 和民众生活带来一些消极的影响。
一.秦朝经济发展
秦始皇为维护统一,采取了哪些经济措施?有何作用? (1)承认土地私有,按亩纳税;移民垦荒。
目的:加强税收 作用:巩固封建土地所有制 (2)统一度量衡和货币。 目的:加强税收 作用:有利于密切各地区间的经济联系,也有利于多民 族国家的统一。 (3)统一车轨,修驰道,建立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 网络。 目的:有利于传达政令、调遣军队。 作用:促进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第2课秦汉时期》课件-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高三历史总复习(共22张PPT)

《第2课秦汉时期》课件-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高三历史总复习(共22张PPT)
根据材料,归纳秦汉时期中国文化的特点。
秦朝巩固统治的措施
政治方面:建立皇帝制度;建立三公九卿制;地方推行郡县制; 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 经济方面:实行土地私有制,按亩纳税;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 (半两钱);统一车轨,修驰道;建立户籍制度。 文化方面:书同文;焚书坑儒,奉行法家思想,以法为教,以吏 为师;实行愚民政策。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2014年全国卷2,25)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 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 化表明,西晋时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经济方面: • 改革币制,铸造五铢钱,将铸币权力收归中央; • 推行重农抑商; • 盐铁官营,国家垄断; • 实行“均输”“平准”,稳定物价; • 实行“算缗”“告缗”; • 强行将富商大贾迁往边境或茂陵地区。
(2012年全国卷,24)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 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 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当时
皇帝纪年 汉高帝十二年 汉文帝十六年 汉景帝中六年 汉武帝元封五年
公元纪年 前195年 前164年 前144年 前106年

郡级政区 15郡 24郡
68郡、国 108郡、国
表1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材料 秦汉时期是我国古代文化大发展时期,秦朝建立了“车同轨、书同 文、行同伦”的统一国家;汉朝的独尊儒术,进一步统一了思想文化。但 秦汉又是多民族的国家,随着边疆民族的发展,各民族的文化也蓬勃发展, 形成了统一前提下风格多样的秦汉文化。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秦汉时 期,中外交通发展,开辟了陆上、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大规模地吸收了印 度、中亚等地的外来文化。秦汉文化也广泛外传。造纸术的发明、《九章 算术》的问世、天文和医学的成就,表明了那时的中国文化处于世界领先 地位。万里长城、兵马俑、《史记》等成就,都表现出秦汉人奋发向上的 精神面貌和统一王朝的恢弘气势。

新人教版历史七上《昌盛的秦汉文化(二)》word教案

新人教版历史七上《昌盛的秦汉文化(二)》word教案
2、改变以教师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在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基础上,自主构建知识。
3、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通过历史材料、历史照片、历史影视等的搜集、自制和回放,再现历史场景,进行历史回顾。并培养学生怎样通过图文资料去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
五、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学过程
导入新课
【过渡讲解】: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秦汉文化在自然科学方面的成就。这一节课,我们要学习秦汉文化在社会科学方面的成就。上/2BdW7VPnMZ9oH4L9.html
【教师引导】:大家都知道唐僧师徒历经磨难所取的是佛经,那佛教是何时传入中国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来了解佛教的有关内容。
通过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由此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三、教材分析
在本课教学中,教材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宗教,分为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第二部分王充和《论衡》;第三部分司马迁和《史记》;第四部分轰动世界的秦兵马俑。在教学中首先出示有关图片和相关影视,激起学生兴趣,让学生从整体把握教材;然后再提问教材内容;同时,完成书中思考题;最后做练习巩固。
【教学重点与难点】
峨眉山:/baike/pic/item/b6045da950c7d7ea1f17a25d.jpg
普陀山:/baike/pic/item/b3508d13fbbaccba6438db5b.jpg
【预期效果】使学生对佛教的pic/item/adee30dd69ceems/vi%C0%C0%D6%CD%C1%5F/pic/item/cd4adddf6486feupload/2007_08/070817092551192.jpg
九华山:/baike/pic/item/29752a9bf90d1da6c9eaf4ef.jpg

2021年高考历史总复习讲义:第2讲 先秦、秦汉时期的经济文明

2021年高考历史总复习讲义:第2讲 先秦、秦汉时期的经济文明

考点二
栏目索引
4.影响 (1)积极: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安定。 (2)消极:使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长 期得不到正常发育。 误区警示 重农抑商并非自古就有 重农抑商作为一种经济政策开始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并不是自古就 有,春秋时期的管仲改革就重视工商业的发展;但在我国封建社会中,重 农抑商政策贯穿始终,从来都没有彻底改变过。
考点二
栏目索引
铁以煤炭做燃料,并发明了用水力作动力的鼓风装置——水排。 (3)陶瓷业:历史悠久,原始时代的彩陶已经表现出相当高的工艺水平。 从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是陶发展到瓷的过渡阶段;东汉烧制出成熟的 青瓷。 误区警示 家庭手工业的产品并非完全自给自足 家庭手工业作为家庭种植业的重要补充,其产品用途主要有三个:一是 缴纳赋税;二是供自己消费;三是少量出售,贴补家用。
考点一
栏目索引
三、经营模式
1.集体劳作 (1)原因:先秦时期,工具简陋,生产力水平很低。 (2)特点:土地国有,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
2.个体农耕 (1)原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推广,生产力提高,封建⑤ 土地私有
制确立。
(2)特点: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3)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考点一
栏目索引
2.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因素 (1)生产力因素。耕作方式、耕作技术、土地制度等。 (2)小农经济自身特点。自给自足、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抵御天灾 人祸能力差等。 (3)政策因素。为保证封建统治的稳固,明智的统治者大都采取重农政 策。 (4)封建政府统治的腐朽、剥削的沉重、社会的动荡及严重的自然灾 害。
考点二
栏目索引
归纳总结 影响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因素 市场因素、政府政策、社会环境、技术水平、传统文化观念等。 图解历史 古代手工业

2秦汉

2秦汉

前206年,汉建立 206年
休养生息(经济) 休养生息(经济) 无为而治 政治) 郡国并行 (政治) 发展农业、抑制商业 发展农业、 丝绸之路 加强专制 汉武帝 皇权与中 央集权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中朝、 中朝、外朝制度 推恩令、 推恩令、刺史 儒学教育 汉赋
汉初 恢复经济 安定人心
经济发展、封国势大、 经济发展、封国势大、边境问题
第二阶段古代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时期 第二阶段古代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时期 秦汉文明
(前221年—220年) 年 年
世纪前—前 世纪末 秦 前221年—前207年 年 前 年 前3世纪前 前3世纪末 世纪前 时间 世纪—1世纪 世纪 汉 西汉 前202年—25年 前3世纪 世纪 年 年 1世纪 世纪 世纪—3世纪 世纪 东汉 25年—220年 年 年
【知识梳理】 知识梳理】
知识链接 课程标准 必修一第2课 必修一第 课《秦朝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 知道“始皇帝” 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的史实, 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 的形成及其影响。 的形成及其影响。 必修一第3课 必修一第 课《由汉 知道汉政治制度的演变 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必修二第一单元《 必修二第一单元《古 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 构与特点》 构与特点》先关内容 必修三第2课 必修三第 课《“罢黜 罢黜 百家,独尊儒术” 百家,独尊儒术”》 必修三第三单元《 必修三第三单元《古 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 文学艺术》 文学艺术》相关内容 (1)知道秦汉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和土地制度( 和土地制度(2)列举秦汉中国手工 业发展的基本史实(3)概述秦汉商 业发展的基本史实( 业发展的概貌( 了解“重农抑商” 业发展的概貌(4)了解“重农抑商”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1)概述秦汉的科技成就(2)概述 概述秦汉的科技成就( 秦汉汉字、绘画起源与演变( 秦汉汉字、绘画起源与演变(3)知 道汉赋

【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 中国古代史部分 秦汉部分 演示文稿

【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  中国古代史部分  秦汉部分 演示文稿
两汉的社会经济
1.农业生产的发展 (1)牛耕普及全国,农具改进(犁壁)和一牛挽犁 的犁耕法,出现曲柄锄和大镰 (2)关中农民创造“井渠”灌溉方法;王景治理黄河 2.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1)手工业:东汉时出现青瓷 (2)商业:实行盐铁官营,全面控制工商业 (3)开通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丝绸远销。获 “丝路”称号
如何评价秦始皇? 秦始皇是对中国历史做过重大贡献的封建皇帝: 功:
1、他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灭六国统一了中国,结束 了长期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有利于人民生活安 定和社会发展,符合各族人民愿望。 2、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促进 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3、通过战争,扩大了疆域,使秦成为我国历史上第 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汉朝的犁和犁壁
要点探究
二、两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三)两汉时期的文化
1.西汉初的黄老之学:主张“无为而治”居支配地位 2.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1)背景: ①黄老之学(旧思想)不适应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 ②儒家学说整合出适应统治需要的新的理论体系 ③汉武帝即位后进一步开拓大一统事业 (2)理论: ①形成:汉代儒学家董仲舒以《天人三策》为基础,融合 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新儒学。 ②基础:“天人感应”学说。 (3)作用: ①新儒学对巩固国家的统一有积极意义。 ②“天人感应”思想限制了君主权力过分膨胀的目的 (4)影响:有利于巩固„;从此确立了儒学„地位。
皇帝制度的确立
有什么特点? 确立“皇帝”称号;皇帝自称“朕”;命令称 “制”或“诏”,印
皇帝独尊:成为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皇权至上:权力高度集中的标志。 皇位世袭:“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是君主权 力集中的另一体现。

第二章 秦汉魏晋南北朝完美版

第二章  秦汉魏晋南北朝完美版

第二章秦汉魏晋南北朝【单元特征】一.秦汉时期单元特征总体特征:封建社会初步发展。

政治特征:秦朝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的一系列制度和政策,对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巩固发展国家的统一、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西汉王国问题的解决和“大一统”思想,使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巩固。

经济特征(不作考试要求):封建经济初步发展,经济发展主要集中于黄河流域,农业的发展突出表现在铁器和牛耕的进步和推广以及水利的兴修方面,手工业的发展以冶炼和丝织业的发展为主。

民族特征:秦汉时期是我国以汉族为主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初具规模的时期。

秦朝对匈奴和越族地区的征服,巩固了国家统一,加强了民族交流;两汉的大一统局面以及对西域和西南地区的经营,使边疆地区得以开发,进一步巩固了国家统一。

外交特征:两汉时期,中国同朝鲜、日本、西亚和欧洲的交往开始发展起来。

丝绸之路开通,开辟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

文化特征:秦汉文化的突出特点有,统一性与多样化的有机结合,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水平居于世界先进行列;气势恢弘。

二.南北朝时期单元特征总体特征:封建国家的分裂、民族融合和南方经济的长足发展。

政治特征(不作考试要求):封建国家长期处于分裂,并且民族政权并立,政权更替频繁;地主阶级内部分化,形成了士族制度,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民族特征(不作考试要求):因民族迁徙、联合斗争、友好交往、统治阶级的改革等因素,出现了历史上民族融合的高潮,并且加快了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

经济特征:江南经济的大开发,北方经济在破坏和恢复中交替发展,南北经济趋向平衡;寺院经济和士族庄园经济兴盛;商品经济水平较低;多民族经济交流频繁。

文化特征:数学、农学、地理学成就突出;佛教盛行;书法成为一门艺术;文学出现了新风格和新形式——田园诗和南北朝民歌;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体现民族大融合的特色。

【考点清单】1.秦朝建立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1)秦朝的统一;(2)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3)秦末农民战争。

秦汉时期讲义

秦汉时期讲义

秦汉时期讲义第二章秦汉时期主要史料及参考书:《史记》、《汉书》、《后汉书》陈直《史记新证》、《汉书新证》田余庆《秦汉魏晋史探微》吴荣曾《先秦两汉史研究》《剑桥中国秦汉史》顾颉刚《秦汉的方士与儒生》一、秦帝国的统一成就当事人的自我评价: 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

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丞相王绾等奠定了中国版图和民族的基础秦统一后,对周边疆域加以巩固,主要方向在南北。

当时北方的匈奴骑兵经常侵扰,严重影响中原农耕经济,秦始皇派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戍河套,置34县,始皇三十六年(公元211年)又迁中原3万户至此与匈奴部众杂居,促进了民族融合的进程。

始皇三十四年(公元213年),秦又将以前秦、赵、燕三国长城连接,构筑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

当时在我国南方居住着众多“百越”,互不相属。

秦灭楚后降服了浙江越族,置会稽郡。

始皇二十六年(公元221年)又征服了福建境内的闽越,置闽中郡。

接着向两广一带的越族进攻,史禄凿灵渠(今广西兴安县北)沟通湘、漓解决运粮问题,最终将越族彻底征服,增置南海、桂林、象三郡。

始皇三十四年(公元213年)迁50万人戍五岭,与越人杂居,共同开发了珠江流域。

征伐胡越后,秦疆域东至辽海,西及临洮,南抵交广,北据阴山,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

欧洲人至今称中国为Chin,日人称支那,均由“秦”演变而来。

推动了共同文化的发展: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和驰道秦统一前,各国文字形体紊乱,读音互异,给政令推行和文化交流造成很大障碍,诏书至桂林,竟至无人读懂。

始皇令丞相李斯进行整理,“罢其不与秦文合者”,制定小篆通用于公文;程邈又制隶书在民间流行。

秦废止了各国形制不同的货币,改以黄金为上币,以镒(20两)为单位;圆形方孔铜钱为下币,以半两为单位。

秦还用商鞅所定的度量衡制推行全国。

咸阳出土商鞅量底补刻有始皇二十六年统一度量衡的诏书。

秦统一后,拆毁各国关塞,修筑了以咸阳为中心通往全国的驰道,规定了车轨的统一长度。

历史 模块一 中国古代史 专题二 秦汉(问答题及答案)

历史 模块一 中国古代史 专题二 秦汉(问答题及答案)

比较表 3 和表 4,提取一项有关汉语中外来词引入变化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12 分)2、与其说制度是经济进程及其各种变动的决定因素,不如说是它们的衍生物;制度仅仅是利用而不是决定经济进程及其变动。

也就是说,制度是经济进程衍生的适应性工具,而不是经济进程的原因或社会温床。

因此,制度并非起着一种根本原因的作用,人类社会的运动是由基本的经济力量——“首要的动力机制”——推动的,制度通过“次要的机制”对这些力量做出反应,而不是推动这些力量。

——摘编自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对材料中的观点加以评析,也可根据材料,提出自己的观点。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海昏侯刘贺,汉武帝刘彻孙子。

刘贺继承父位,被立为昌邑王。

曾经当过二十七天的皇帝,宣帝时降封为海昏侯,移居豫章郡(今南昌)。

材料自 2011 年开始考古发掘至今,地处江西南昌的海昏侯墓,已经出土了 2 万多件文物,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金丝玉剑、马蹄金、金饼、麒麟金等;二是 10 余吨五铢钱、青铜器、漆木器等。

其中漆木器纹饰精美,数量繁多;三是编钟、编磬、排箫、笙和乐俑等;四是孔子屏风(描绘有孔子画像)、成堆的简牍等;五是雁鱼灯、虫草、铜火锅和酿酒所用的蒸馏器等。

参与此次考古发掘的专家组如此评价这座大墓:“如此完整的西汉列侯等级墓葬,在中国考古学史上属首次发现,对于研究西汉列侯政治、经济等情况价值巨大。

从目前来看,海昏侯墓已经基本达到了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所要求的标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出土文物人手,解读西汉时期海昏侯国的相关社会信息。

(要求:提取信息有效;总结归纳准确;解释分析逻辑清晰)这个小论文偏社会生活史观,建议关注“乡土建设派”,电影《驴得水》,这个所说的,就是乡村建设运动。

这个题目呢,是通过现象,发现本质,中国的很多词汇都是外来词汇,比如佛教用语。

先进地区对落后地区也存在着文化渗透。

七年级历史上册_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课件_人教新课标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_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课件_人教新课标版

道教教主——太上老君
神化
老子
太上老君
遍布各地的城隍庙(城隍:古代神话中守城池的神)
无处不在的土地庙
历史与现实:
联系现实如何正确认识正统 宗教和邪教的区别?
【宗教天地:】在一部电视剧里,有一个情节描写秦汉之际, 刘邦的夫人即 后来的吕后躲避战乱,逃入尼姑庵的故事。 请回答: (1)想一想,电视剧描写的宗教教义的核心是什么? (3)这种宗教为什么能够流传开来?对中国文化产生 了什么影响? (4)想一想,现实生活中人们有哪些观念受这一宗教的 影响?
立射的士兵
将军和军事俑
将 军 俑
军 士 俑
下级军士俑和御马俑
下 级 军 士 俑
御 马 俑
返回
驾驭战车的军官
互动合作:
分组讨论并完成下列问题: 结合你所学知识,谈一谈你对秦始皇陵 兵马俑的认识。 假如你刚参观了秦始皇陵兵马俑,请你 在游客留言簿上留下你最想对秦始皇说 的一段话。 请你也做做名人,对兵马俑作一精彩的 评价。
各国名人的评价:
① 前新加坡总理李光耀:这是世界的 奇迹,民族的骄傲。
② 前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太神奇了, 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请问:这些评论与什么事件有关?
四、轰动世界的秦兵马俑
兵马俑的艺术群像,形象地展现了两千多年前秦军横
扫六国的磅礴气势,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检阅的将军
跪射的士兵
“鸡蛋里面挑骨头”:
东汉早期我国已出现用于书写和绘图 的纸,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东汉 的蔡伦改进了造纸术;成书于西汉的《九 章算术》书中的许多成就,在世界上都是 先进的;华佗著有《伤寒杂病论》,奠定 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是我国最早的一部 较为完善的药物学著作;西汉张衡发明的 地动仪,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早的地震仪。

第一板块 中国古代史 (二) 中华文明的发展——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

第一板块 中国古代史 (二) 中华文明的发展——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

2.九品中正制度
东汉末年,地方大族控制了乡里清议,董卓之乱后,乡里 背景 制度遭到破坏,乡举里选制度无法继续实行。曹丕即位后, 对选官制度进行了改革,建立了九品官人法。 在九品中正体制下,中央选择中正官,根据士人家世、官 位高低定等级,作为政府选官的依据。九品中正制使荐举 内容 之责由中央和地方各级行政长官转移到专职举士的中正官 和吏部,选才的标准除前代的经学、德行、乡党清议外, 又增加了家世、才干等内容,较征辟、察举制更为完备。 九品中正制实行之初,尚能依据人才优劣确定品第,选出 了一些有真才实学的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在世家大 族势力的影响下,豪门贵族担任中正官,评定人物、选官 评价 用人只重门第,形成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 面,九品中正制最终成为门阀士族垄断官职的工具,阻碍 了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
(2)汉朝的中央官制 西汉初期,丞相地位有很大提高,集决策、行政、司法各项 大权于一身。相权的膨胀不可避免地会侵夺皇权,相权与皇权的 斗争与消长便成为传统政治体制中的重要问题。二者之间的矛 盾,导致汉武帝以后中央官制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就是中外朝的 形成。中央官僚机构实际上形成两个系统,以大将军、尚书为首 的中朝成为真正的决策机构,而以丞相为首的外朝则逐渐变成执 行政务的机关。
在郡守,故D项正确。 答案:D
)
二、经济上——传统经济模式的发展
秦汉时期,农业、手工业、工商业等均获得了进一步发 展,尤其是汉朝,开通了陆上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加强了中 外贸易的发展;这一时期,土地制度进一步发展,经济政策进 一步调整。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迅速发展,南北经济趋 向平衡,士族庄园经济与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各民族经济 交流加强,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扩展。
(二)郡县制与郡国并行制 1.秦朝郡县制 秦统一六国之后,在地方实行郡县制。统一之初,分天下 概况 为36郡,大多为沿袭统一之前秦国和各诸侯国原来的建制, 随着边境的开发和郡治的调整,总数达到四十余郡。

高中历史 第二章 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 第一节秦朝的统治(第一课时) 大纲人教版

高中历史 第二章  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  第一节秦朝的统治(第一课时) 大纲人教版

第二章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第一节秦朝的统治●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秦统一的历史条件。

2.了解秦朝的疆域。

3.正确理解并掌握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措施。

4.分析并掌握秦朝灭亡的原因。

德育目标1.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称雄的分裂局面,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的愿望,大一统思想从此深入人心。

2.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有利于封建经济和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同时,也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

3.秦朝的暴政,引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农民用武力推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打击了封建地主阶级,迫使后来汉初的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陈胜、吴广的革命首创精神,为历代农民树立了榜样。

能力目标1.引导学生具体分析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措施的历史作用,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2.指导学生评价秦始皇,培养学生把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3.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引文及进行“材料解析”的练习,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历史材料以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的能力。

●教学重点1.秦统一的历史条件与意义。

2.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及影响。

3.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

●教学难点1.全面掌握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措施,并具体分析其历史作用与影响;如何正确评价秦始皇的功过。

2.结合史实,准确认识“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教具准备1.投影仪。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1.讲解法:对于重要的理性分析内容,主要由教师讲解,应注意深入浅出地分析问题和演绎思维的流畅性。

2.开放式教学法:课前指导学生查阅、搜集与本节有关的资料,为课堂讨论作好准备。

有目的地要求学生对一些问题进行分析。

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策的评价、秦始皇嬴政的功过等。

3.讲读法:首先由教师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分析课文、投影所示历史资料和图片,进一步理解教材。

历史: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课件(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

历史: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课件(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

说一说佛教和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广泛影响
提示:从文学、艺术、科 学技术等方面思考
佛教和道教在我国得到广泛传播,而且对我国文化产
生深远影响,这是不是意味着这些宗教是有益的呢?

在原始社会,人们对自然力量和社会力 量无法作出解释,幻想能借助一种神秘的力 量来拯救自己。于是便产生了宗教。在封建 社会,历代的封建统治者总是利用宗教来麻 痹劳动人民,妄图使他们把希望寄托于来世, 从而放弃为争取现实幸福的斗争。
阅读教材中队王充的介绍, 思考王充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王充在《论衡》中说:
“人死血脉竭,竭而精气灭, 灭而形体朽,朽而成灰土,何 用为鬼?”
你是否同意王充的观点?说说 你的理由。
1800年前,王 充提出了无鬼 神的思想。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005年,海南高考生 烧香拜佛忙
这是谁说的呢? 你知道他的生 平吗?

“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用之所趋(向)异也。……仆窃不逊(不谦 逊)……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
中国有没有土生土长的宗教呢? (1)道教创立时的思想来源:
战国时期的 道家思想
秦汉时期的 神仙艺术
道家学派是 老子 —— 谁创立的? “ 太上老君”
方术
老子是一位思想家,并非道教创始人。 道教思想与道家思想存在着重大差异。尊老 子为创始人是为了提高道教的地位。
你知道道教的教义吗?

道教认为生、老、病、死虽是宇宙中不 可抗拒的规律,但通过自身修炼,可以做到 长生不死。精神修炼是一种重要的方法。服 食丹药是另一种重要方法。丹药分外丹和内 丹,外丹用炉鼎烧炼矿石药物而成,说服之 可令不老不死。内丹就是气功。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叙述 了黄帝到汉武帝时二三千年的历史。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鲁迅

第2单元秦汉

第2单元秦汉

⑤公元4世纪 ⑥公元5~6世 纪
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中原 罗马帝国首都东迁(330年) 东晋南迁(317~420年) 日耳曼人入侵(375年起) 北方十六国时期(308~439年) 罗马帝国东西分裂(395年) 南北朝对峙(420~589年) 隋朝再次统一中国(589年) 西罗马帝国灭亡(476年) 欧洲日耳曼人小国林立
例2:(2012· 新课标全国卷文综· 29)梁启超 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 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 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 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 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 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C.专制程度随着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
例9:(2013· 北京文综· 12)四川省博物馆藏 有一块文字残缺的《九域守令图》石碑,其中 一段碑文是:“至于□国,天下分而为七。□ 并四海,变易古制,始为□县,更□、□分裂, 至□灭陈,天下方合为一。” “□”处缺失 的文字应该是( ) A.周 B.秦 C.汉 D.唐
例10:(2015· 天津文综· 12)(22分)古代中国和古代罗马相距 遥远,然而两者的历史发展可做一些比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始于商,盛于 时 周,结束于秦, 间 残延于整个 封建时代
“封土授 以宗法血缘 民”,把王族、 为纽带,以嫡 功臣和先代 长子继承制 内 贵族分封到 为核心,以大 容 各地做诸侯, 宗统小宗,体 具有地方自 现了族权政 治性 治 扩大了周的 疆域;巩固了 周的统治;传 影 承了周的文 响 化;但易危及 中央统治,形 成地方割据 导致家庭宗 族内部及社 会等级的形 成,是分封制 的基础;但也 有利于社会 秩序的管理

2019-2020年高中历史 第二章 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 第二节两汉的统治(第二课时) 大纲人教版

2019-2020年高中历史 第二章  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  第二节两汉的统治(第二课时) 大纲人教版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二章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第二节两汉的统治(第二课时) 大纲人教版[导入新课]之一:导入语例示提起秦汉时期,大家往往会想到秦朝和西汉,想到秦皇汉武,而对东汉的历史,却明显感到少有人知。

是东汉经济不够繁荣,政治不够清明,还是东汉政权的历史太短、内容不够丰富呢?其实都不对。

西汉末年阶级矛盾尖锐、统治腐朽,导致王莽改制和大规模农民起义,使东汉统治者对政权建立初期面临的社会问题有了明确认识,从而出现了东汉初期的“光武中兴”,而它与东汉中期的黑暗政治与豪强地主势力发展,东汉后期至末年的黄巾起义和军阀割据一起构成了丰富的内容。

在经历了近两百年的统治之后,东汉走向了灭亡,中国又进入了分裂割据的局面,其中的原因我们也可以从东汉的历史中去寻找。

我想今天这节课对我们大家来讲是很重要的,因为它能够使我们对东汉的历史、东汉的历史地位有一个新的认识。

之二:提问式导入[教师提问]西汉在经历了一段强盛之后,终于在公元9年灭亡了。

那么,西汉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呢?[学生回答]是由于西汉后期的统治腐败,重用外戚和宦官,导致阶级矛盾激化,最终被外戚王莽乘机篡夺了政权。

[教师提问]王莽建立的新朝是一个短暂的王朝,那么新朝为何短暂而亡呢?[学生回答]这是因为王莽上台之后,进行了不切实际的改制,这次改制不仅没有缓和社会矛盾,巩固自己的新政权,反而因此激化了阶级矛盾,被农民起义军推翻了。

[教师过渡]王莽为什么要改制?究竟西汉末年的社会问题是什么?东汉统治者又是如何来应对这种局面的呢?这就是我们首先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六、东汉的建立和光武中兴1.东汉建立[教师讲述]公元25年,刘秀登基称帝。

都城定在洛阳,刘秀就是历史上的光武帝。

[板书]2.光武中兴[教师提问]大家一定还记得,高祖刘邦登基之时,西汉社会是一派残破景象。

那时,刘邦是如何应对的呢?[学生回答]汉高祖实行了“休养生息”的政策,既缓和了阶级矛盾,又巩固了封建统治,为以后的强盛局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七年级历史大一统的秦汉帝国2(PPT)5-5

七年级历史大一统的秦汉帝国2(PPT)5-5
第14课 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
一、课程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类得法,~方便。②检查:行李须经~,方可托运。 【查缴】动检查并收缴:~非法出版物。 【查截】动检查并截获:~多名偷渡人员。 【查禁】动检查 禁止:~|~黄色书刊。 【查究】动调查追究:对事故责任人必须认真~,严肃处理。 【查勘】动调查探测:~矿产资源。 【查看】动检查、观察(事物 的情况):~灾情|亲自到现场~。 【查考】动调查研究,弄清事实:作者的生卒年月已无从~。 【查控】动侦查并控制;检查并控制:对嫌犯可能藏身的 场所进行严密~。 【查扣】动检查并扣留:~假货。 【查明】动调查清楚:~原因。 【查铺】∥动(干部)到集体宿舍检查睡眠情况。 【查哨】∥动检查 哨兵执行任务的情况。也说查岗。 【查实】动查证核实:案情已~。 【查收】动检查后收下(多用于书信):寄去词典一部,请~。 【查私】ī动查验走私 物品;缉查走私分子。 【查问】动①调查询问:~电话号码。②检查盘问:~过往行人。 【查寻】动查找:邮局办理挂号邮件的~业务|~失散多年的亲人。 【查巡】动巡查。 【查询】动查问?。 【查验】动检; https:// 森林舞会;查验看:~证件。 【查夜】∥动夜间巡查。 【查阅】动 (把书刊、文件等)找出来阅读有关的部分:~档案材料。 【查账】∥动检查账目:年终~。 【查找】动查;寻找:~资料|~失主|~原因。 【查照】动 旧时公文用语,叫对方注意文件内容,或按照文件内容(办事):即希~|希~办理。 【查证】动调查证明:~属实|犯罪事实已~清楚。 【搽】动用粉末、 油类等涂(在脸上或手上等):~粉|~碘酒|~护手霜。 【嵖】嵖岈(),山名,在河南。 【猹】名野兽,像獾,喜欢吃瓜(见于鲁迅小说《故乡》)。 【楂】(~儿)①名短而硬的头发或胡子(多指剪落的、剪而未尽的或刚长出来的)。②同“茬”。 【槎】〈书〉木筏:乘~|浮~。 【槎】同“茬”。 【詧】〈书〉同“察”。 【碴口】名东西断或破的地方:电线断了,看~像是刀割的。 【碴儿】名①小碎块:冰~|玻璃~。②器物上的破口:碰到碗~上, 拉()破了手。③嫌隙;引起双方争执的事由:找~|过去他们俩有~,现在好了。 【察】①仔细看;调查:观~|考~|~其言,观其行。②()名姓。 【察察为明】形容专在细枝末节上显示精明。 【察访】动通过观察和访问进行调查:~民情|暗中~。 【察觉】动发觉;看出来:我~他的举动有点儿异 样|心事被人~。 【察看】动为了解情况而细看:~风向|~动静。 【察言观色】观察言语脸色来揣摩对方的心意。 【察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史新课标讲义二秦汉三、秦朝。

前221-前206年,都咸阳。

中国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

1.统一。

1】条件:①统一的社会基础已经形成,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各民族之间、各地域之间联系加强。

这为秦国的统一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②各民族语言、风俗、经济、文化逐渐趋于融合。

以华夏族为中心的巩固的民族共同体基本形成。

各族人民强烈渴望统一。

③商鞅变法使秦国实力增强,国力跃居七雄之首,具备了统一的条件。

④嬴政雄才大略,吸引人才,远交近攻战略正确。

2】统一:BC230-221 韩赵魏楚燕齐。

前218年,秦始皇命征服岭南越族。

前214年—前213年遣将军蒙恬率军北击匈奴,夺取河南地、河套地区。

3】意义:①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

统一成为历史的主流。

②有利于封建经济发展,有利于各民族交往,有利于形成强大的封建王朝,促进中华文明的发展。

2.秦始皇。

前259年-前210年,嬴政,统一之前称秦王,统一之后称秦始皇。

1】历史贡献:①完成国家统一。

②创立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秦律、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文字有利于国家统一。

③推行土地私有制、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有利于封建经济发展。

④修建灵渠有利于沟通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修筑长城有利于保护农耕文明,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

2】暴政导致秦朝短命而亡。

①运用法家思想统治人民,实行严酷的刑罚。

②沉重的赋税、徭役、兵役。

③滥用民力-阿房宫、骊山陵。

④焚书坑儒,文化毁灭。

3.皇帝制。

1】创制:因“三皇五帝”而创造出“皇帝”一词。

2】含义:人们对祖先神明称“皇”。

“帝”是上古人们想象中的主宰万物的最高天神。

秦始皇将“皇”和“帝”两个字结合起来,第一,说明了他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威,是上天给予的,即“君权神授”;第二,反映了他觉得仅仅是做人间的统治者还不满足,还要当神。

3】内容:①自己死后皇位传给子孙时,后继者沿称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以至万世。

秦始皇梦想皇位永远由他一家继承下去,“传之无穷”。

②取消谥法。

谥法起于周初,是在君王死后,依其生平事迹,给予带有评价性质的称号。

但秦始皇认为,像这样“子议父,臣议君”,太不像话。

他废除谥法,不准臣子评价自己。

③天子自称“朕”,别人不能使用。

皇帝的命令叫作“制”或“诏”。

只限皇帝使用的、以玉质雕刻的大印才能称为“玺”。

④避讳。

文字中不准提及皇帝的名字,要避讳。

文件上逢“皇帝”“始皇帝”等字句时,都要另起一行顶格书写。

4】目的:突出天子的特殊地位,强调皇帝与众不同,强化皇权在人们心目中的神秘感。

5】评价:掌握封建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大权,专制主义制度确立。

4.三公九卿制。

1】内容:①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②太尉:负责全国军务;③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

④九卿对丞相负责,按其职能,行使权利。

奉常,掌管宗庙祭祀和国家之礼;郎中令,负责皇帝禁卫;卫尉,负责皇宫守卫;太仆,负责皇帝车马;少府,负责皇帝财政;廷尉,负责司法;典客,负责外交和内部少数民族事务;治粟内史,负责粮食和财政;宗正,负责皇室事务。

2】评价:秦朝创立的中央行政制度,分工合作,由皇帝直接任免,提高了行政效率。

但是,国家事务与皇族私人事务没有分开。

到两晋后逐步被三省六部制替代。

5.郡县制。

1】内容:①郡,是秦汉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最高行政单位,设郡守、郡尉、郡监(监御史)。

郡守,为一郡最高行政长官,掌全郡政务;郡尉,辅佐郡守,掌管全郡军事;郡监,掌监察工作。

②郡以下设县或道。

内地设县,边地少数民族地区设道。

满万户以上的县设县令,不满万户的设县长。

令、长为一县之首,掌全县政务,受郡守节制。

县令下设尉、丞。

尉,掌全县军事和治安;丞,为县令或县长的助手,掌全县司法。

③县以下设乡、里和亭。

乡和里是行政机构,亭为治安组织。

乡设三老掌教化,啬夫掌诉讼和税收,游徼掌治安。

乡以下为里,是秦国最基层的行政单位。

里设里正,其职能组织生产。

秦规定,两亭之间相隔十里,设亭长。

亭遍布于城乡各要地。

④居民组织五家为伍、十家为什,实行严格的户籍制度。

闾右居富家,闾左住贫户。

2】评价:秦朝创立的地方行政制度,官吏由皇帝任免,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奠定了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基础。

后来,东汉末年演变为州郡县三级制,唐朝后期演变为道州县三级制,宋朝演变为路州县三级制,元朝演变为省州县三级制,现在演变为省市县三级制。

6.秦律。

1】来源:公元前356年商鞅变法时曾采用李悝的《法经》,并改法为律,颁行秦国。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秦律修订,作为全国统一的法律颁行各地。

2】内容:不仅有《法经》六篇的内容,而且还有《田律》、《效律》、《置吏律》、《仓律》、《工律》、《金布律》等内容。

刑罚有:死刑,主要有弃市和磔;肉刑,有斩足、宫、劓、黥等肢体刑;徒刑,将犯人拘禁起来,并使服苦役;迁刑,即将犯人流放边地;笞刑,即鞭笞之刑;赀罚,让罪人向官府交纳财物或提供劳役以达到惩罚的目的。

3】评价:秦律主要内容是保护封建经济基础、维护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经济制度;维护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政治压迫,镇压农民的反抗。

值得肯定的是法制精神,什么事情都按照法律办事。

7.土地私有制。

1】内容:令黔首自实田;征收统一的土地税,见税十五。

2】评价:有利于封建经济发展,但赋税过重。

8.统一货币、度量衡。

1】内容:①圆形方孔钱为通用货币,半两一枚;黄金为上币,镒(24两)为单位。

②计算物品长短的器具叫度,测量物品容积的器具叫量,测量物体轻重的器具叫衡。

秦的一尺长23.1厘米,秦的一升为202毫升,秦的一斤相当于今天的250克。

六尺为步,二百四十步为亩。

2】作用:有利于经济交流,促进商业发展。

9.统一文字。

1】内容:“书同文”,即将战国时期各国使用的不同的书写体统一为后世所称的小篆,一直流行到西汉末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

2】作用:有利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共同的文化心理的形成。

10.长城。

四、西汉。

前202-公元8年,都西安。

1.经济。

①农业:耦犁-犁壁。

代田法。

漕渠、白渠、龙首渠;治理黄河。

坎儿井。

四大经济区。

②手工业:煤。

③商业:丝绸之路。

2.政治。

⑴无为而治。

①原因:秦末农民战争、楚汉之争,破坏严重,急需时间休养生息,重建家园②措施:奖励农耕、桑蚕,减租减息,实行以农为先的政策。

③评价:实行的是道家的思想。

经济恢复,加强了国力,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开国盛世,为汉武帝强盛奠定了强大的物质基础。

⑵郡国并行制。

①内容:西汉在实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实行封国制。

楚汉战争期间,刘邦封有异姓王,由于异姓王非刘邦嫡系,又雄踞一方,在封立后数年之中,他们相继被诛除殆尽。

与此同时,刘邦又大封子弟为王,称为同姓王,高于列侯。

当时封立的"同姓王"共有9国,他们在封国内是国君,权力很大,其政权与中央基本相同,除太傅和丞相由中央任命外,自御史大夫以下的各级官吏,都由诸侯王自己任命。

诸侯王还有一定的军权、财权等。

②评价:西汉前期的地方行政制度。

诸侯国后来逐渐成为割据一方的地方势力,威胁国家安全和统一,导致七国之乱。

⑶平定七国之乱。

①经过:前154年,参与叛乱的共有七国,汉景帝平定了王国叛乱。

七国之乱的根源是王国势力与专制皇权的矛盾。

②后果:景帝收夺各诸侯国支郡、边郡归朝廷,取消了王国任命官吏和征收赋税的特权,诸侯王不得治理民政,只能“衣食租税”,即按朝廷规定的数额收取该国的租税作为俸禄,王国的地位已与汉郡无异。

③意义:沉重地打击了分裂割据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巩固了国家统一。

为汉武帝以推恩令进一步解决王国问题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⑷推恩令。

①早期思想:贾谊提出的“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策略,纳晁错的《削藩策》(:“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

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

”),削夺王国土地。

②内容:武帝初年,一些大国仍然连城数十,地方千里,威胁中央。

因此,前127年,主父偃上书武帝令诸侯推私恩分封子弟为列侯。

武帝采纳,颁布推恩令。

推恩令下达后,诸侯王的支庶多得以受封为列侯。

按照汉制,侯国隶属于郡,地位与县相当。

其后,王国辖地仅有数县,彻底解决王国问题。

③评价:采用和平方法削弱分裂势力,没有造成社会的动荡。

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为西汉的强盛奠定了政治基础。

⑸中朝。

①内容:汉武帝为加强皇权,选用一些亲信侍从如尚书、常侍等组成宫中的决策班子,称为“中朝”或“内朝”。

“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

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

中、外是相对皇帝居住的宫禁而言,内朝官员享有较大的出入宫禁的自由,可以随侍皇帝左右且能在宫中办公,外朝官员则无此特权。

②评价:增强了皇帝的决策权,削弱了相权,有利于政局稳定;加强了皇权,专制主义进一步发展。

⑹察举制;征辟制。

①前代选拔制度:夏、商、西周实行世卿世禄制。

战国时期出现军功爵制度,又兴起养士之风,秦代则以辟田和军功为选官依据。

但这些都不是完备的选官制度。

②察举制:惠帝诏举孝弟力田,察举开始。

文帝下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并且定下了对策。

武帝时察举制完备。

察举可分为常科与特科两类。

岁科有孝廉、秀才、察廉、光禄四行,孝廉科为最重要。

特科以贤良方正为最重要。

按照四科标准,以德为主的有孝廉、孝廉方正、至孝、敦厚等;以文法为主的有明法科;以才能为主的有尤异、治剧、勇猛知兵法、明阴阳灾异、有道等科。

所有科目都以德行为先,在学问上则以儒学为主。

察举制的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③征辟制:征召名望显赫的人士出来做官,主要有皇帝征聘和三公、州牧、郡守辟除两方面,皇帝征召称“征”,官府征召称“辟”。

辟除制在汉武帝以前就已推行,直到隋朝被废。

东汉时直接征聘名望之士担任中央高级官员。

④评价:汉武帝时期确立的选拔官吏的制度,察举制为自下而上、征辟制自上而下,特点是注重道德品质修养,选拔了很多德才兼备的人才。

但是没有客观标准,容易任用私人。

考试方法后来成为科举制的主要方法。

⑺御史府-刺史。

①演变:秦每郡设御史,任监察之职,称监察御史。

文帝以御史多失职,命丞相另派人员出刺各地,不常置。

武帝废诸郡监察御史,分全国为十三部州,各置刺史一人。

②评价:封建国家的地方监察制度。

对维护皇权、澄清吏治、巩固统一、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社会安定起了积极作用。

东汉改称州牧,职权扩大,由监察官变为地方军事行政长官,导致东汉后期分裂割据局面。

3.文化。

①思想:无为而治;董仲舒;新儒学。

教育体系。

佛教传入。

②科技:造纸术。

氾胜之书。

黄帝内经。

③文艺:汉赋。

4.董仲舒。

1】经历:前179-前104。

前134年,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

儒生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