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科版高一物理必修1_《力的合成》参考教案2

合集下载

51力的合成教案1(鲁科版必修1).doc

51力的合成教案1(鲁科版必修1).doc

5・1力的合成教案1 (鲁科版必修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②初步运用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求解共点力的合力;③会用作图法求解两个共点力的合力;并能判断其合力随夹角的变化情况,常握合力的变化范围。

2.过程与方法①能够通过实验演示归纳出互成角度的两个共点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②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在实验的过程屮,掌握正确的方法,结果要符合实验数据;②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求实精神;③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研究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1.重点:木课的重点是通过实验归纳出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这同时也是本章的重点。

2.难点: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受力分析、通过作图法确定合力是本章的难点。

教学过程1.小实验设置情景,渗透科学方法一力气大的同学一人提起杠铃片,使杠铃片保持静止;另外两位同学一起通过拉动绳子将杠铃提起并使Z保持静止,从实验屮有什么发现?分析两种情况下杠铃片的受力情况并画出力的示意图如图1、2所示,F与Fi、F2是什么关系?引出力的等效替代关系,得出合力与分力的概念。

I F教学中渗透等效替代的思想方法,即分力与合力虽然不同时作用在物体上,但可以相互替代,能够相互替代的条件是分力与合力的作用效果相同,但不能同时考虑分力的作用又考虑合力的作用。

2.分组实验,激发思考那么合力和分力之间遵循怎样的规律呢?具体的说,上面的例子里F与Fl、F2的大小方向存在怎样的关系?猜想,并利用桌子上的实验器材,设计实验验证你的猜想。

可能会有学生猜想F二R+F2,实际上猜想不一定要正确,与实验证实相比,实验证伪更能反映科学研究活动的真实情况。

可用重锤模拟上面小实验中的杠铃片,两个弹簧秤可分别读出F与F】、F2的大小。

将各组实验数据记入下表屮,事实上用一个弹簧秤秤重锤时读数为一确定值,而用两个弹簧秤互成角度秤重锤时的读数各不相同。

实验小组1234L067891011弹簧秤1的读书/N• • •弹簧秤2的读书/N• • •由上述表格中的数据,能得出什么结论?看来分力凡、F2与合力F之间的运算关系不是简单的代数和运算,似乎还与分力儿、F2 的方向有关,那么,如何探究它们之间的关系呢?首先我们要想办法把合力和分力的大小方向记录下来并方便地表达出来,怎样做呢?3.设计方案,促进合作请同学们利用桌子上的实验器材,设计方案,探究分力与合力之间的运算法则。

高中物理 第5章 第1节 力的合成教案 鲁科版必修1-鲁科版高一必修1物理教案

高中物理 第5章 第1节 力的合成教案 鲁科版必修1-鲁科版高一必修1物理教案

第1节力的合成学习目标知识脉络1.知道共点力、力的合成、合力、分力的概念.2.理解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知道它是矢量运算的普遍法则.(重点、难点)3.掌握求合力的方法,知道合力的大小与原来两个共点力之间夹角的关系,会用直角三角形知识计算共点力的合力.(重点)1.共点力:如果几个力同时作用在物体上的同一点,或者它们的作用线相交于同一点,我们就把这几个力叫作共点力.2.合力:几个共点力共同作用所产生的效果可以用一个力来代替,这个力叫作那几个力的合力.3.力的合成:求几个力的合力叫作力的合成.二、共点力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1.平行四边形定则:两个共点力合成时,以表示这两个力的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如图所示.2.多个力的合成方法:先求出任意两个力的合力,再求出这个合力与第三个力的合力,直到把所有外力都合成进去,最后得到的结果就是这些力的合力.1.思考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几个力一定是共点力.(×)(2)两个共点力共同作用的效果与其合力作用的效果相同.(√)(3)合力与分力是同时作用在物体上的力.(×)(4)两个力的合力一定大于其中任意一个分力.(×)(5)合力与分力是一对平衡力.(×)(6)多个共点力求合力时平行四边形定则也适用.(√)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两个共点力共同作用的效果与其合力单独作用的效果相同B.合力作用的效果与物体受到的每一个力的作用效果都相同C.把物体受到的几个力的合力求出后,则物体只受一个力D.性质不同的力可以合成,作用在不同物体上的力也可以合成A[几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与某一个力单独作用的效果相同,这一个力叫作那几个力的合力,所以A正确,B错误;合力和它的分力是力的作用效果上的一种等效替代关系,而不是力的本质上的替代,故C错误;进行合成的几个力,性质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但必须是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共点力,故D错误.]3.两个共点力的大小均为10 N,如果要使这两个力的合力大小也是10 N,则这两个共点力间的夹角应为( )A.30°B.60°C.90°D.120°D[对于两个夹角为120°的等大的共点力而言,其合力大小与分力相等,并且合力与两分力的夹角均为60°.反之,当两个分力大小与合力大小相等时,可推知两分力之间的夹角为120°,故选D.]共点力的合成(1)等效性:合力的作用效果与分力的共同作用效果相同,它们在效果上可以相互替代.(2)同体性:各个分力是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分力与合力对应同一物体,作用在不同物体上的力不能求合力.(3)瞬时性:各个分力与合力具有瞬时对应关系,某个分力变化了,合力也同时发生变化.2.合力与分力的大小关系(1)两力同向时合力最大:F=F1+F2,方向与两力同向.(2)两力反向时合力最小:F=|F1-F2|,方向与其中较大的力同向.(3)两力夹角为θ时,如图所示,合力随θ的增大而减小,合力大小的范围是:|F1-F2|≤F≤F1+F2.【例1】(多选)大小不变的两个共点力F1与F2,其合力为F,则( )A.合力F一定大于任一分力B.合力大小既可等于F1,也可等于F2C.合力有可能大于任何一个分力D .合力F 的大小随F 1、F 2之间夹角的增大而减小BCD [本题中虽然两个分力大小一定,但其夹角未知,我们可以取一些特殊值来分析.当θ=0°时,合力最大F max =F 1+F 2,当F 1、F 2夹角为180°时,合力最小F min =|F 1-F 2|,因此合力F 大小变化范围为|F 1-F 2|≤F 合≤F 1+F 2,若取F 1=2 N ,F 2=3 N ,则1 N≤F 合≤5 N,故应排除A 项,同时确定C 项正确.对B 项,由合力变化范围可知正确.对D 项,当F 1与F 2之间夹角最小为零时,合力最大;当F 1与F 2之间夹角最大为180°时,合力最小,合力随着F 1与F 2之间夹角的增大而减小,故正确答案为B 、C 、D.]理解合力与分力的三个特性等效性―――――→效果相同相互替代关系瞬时性――――――――――→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瞬时对应关系同体性―――――→同一物体受力物体相同1.(多选)如图所示,一木棒用两根绳子拴住悬挂在空中,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木棒受G 、F 1、F 2三个力作用B .木棒受G 、F 1、F 2和合力F (F 1与F 2的合力)四个力作用C .因为F 1、F 2不是作用在棒的重心上,所以F 1、F 2、G 不是共点力D .因为F 1、F 2、G 三个力的作用线相交于一点,所以F 1、F 2、G 是共点力AD[对木棒进行受力分析,木棒受重力G、两根绳子的拉力F1、F2三个力作用,故A正确;F1、F2是物体实际受到的力,而它们的合力F只是与F1、F2在作用效果上相等,合力F并不是物体实际受到的力,故B错误;共点力的定义明确指出一个物体受到的力作用于物体上的同一点或者它们的作用线交于一点,这样的一组力叫作共点力,F1、F2、G三个力的作用线相交于一点,所以F1、F2、G是共点力,故C错误,D正确.]2.(多选)两个力F1和F2间的夹角为θ,两个力的合力为F,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若F1和F2的大小不变,θ越小,合力F就越大B.若F1和F2的大小不变,θ越大,合力F就越大C.合力F总比分力F1和F2中的任何一个都大D.合力F可能比分力F1和F2中的任何一个都小AD[当两分力大小不变时,两分力间夹角减小,合力F就增大,夹角增大时,合力F将减小,选项A对,B错;根据平行四边形中对角线与两邻边的长短关系可知选项C错,D对.]共点力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图法就是用作图工具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以两分力为邻边的平行四边形.具体操作流程如下:2.计算法可以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示意图,然后由几何知识求解对角线,即为合力.以下为求合力的三种常见情况:类型作图合力的计算互相垂直F=F21+F22 tan θ=F1F2θ=arctanF1F2两力等大,夹角为θF=2F1cosθ2 F与F1夹角为θ2两力等大且夹角为120°合力与分力等大,合力与任一分力夹角为60°来拉船,其情景如图所示.假设河两岸每边10个人,每个人沿绳方向的拉力为600 N,绳与河岸方向的夹角为30°,试用作图法和计算法分别求出船受到的拉力.思路点拨:①用“作图法”时,物体受到的各个力要选定统一的标度,比例适当.②用“计算法”时,要注意利用三角形知识求解合力的大小和方向.[解析](1)作图法:如图甲所示,自O点引两条有向线段OA 和OB,相互间夹角为60°,设每单位长度表示2 000 N,则OA和OB的长度都是3个单位长度,作出平行四边形OACB,其对角线OC就表示绳的拉力F1、F2的合力F.量得OC长5.2个单位长度,故合力F=5.2×2 000 N=10 400 N.用量角器量得∠AOC=∠BOC=30°,所以合力沿河岸方向.甲乙(2)计算法:先作出力的平行四边形如图乙所示,由于两力F1、F2大小相等,故得到的平行四边形是一个菱形.由几何关系易得合力F=2F1cos 30°=6 000 3 N≈10 400 N,方向沿河岸方向.[答案]见解析作图法与计算法的比较(1)作图法的优点是形象直观,缺点是不够精确.作图时应注意采用统一的标度,标出箭头且实线、虚线要分明.(2)计算法的优点是精确.应用计算法时先用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图,再通过数学知识计算出合力.作图时,尽量通过添加辅助线得到一些特殊的三角形,这样便于计算.(3)计算法求合力时常用到的几何知识.①应用直角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求解,用于平行四边形的两边垂直或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垂直的情况;②应用等边三角形的特点求解;③应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求解,用于力的矢量三角形与实际三角形相似的情况.3.两个共点力的大小分别为F1和F2,作用于物体的同一点.两力同向时,合力为A,两力反向时,合力为B,当两力互相垂直时,合力为( )A .A 2+B 2 B .A 2+B 22C .A +BD .A +B2B [设两力为F 1、F 2,且F 1>F 2,由题意知F 1+F 2=A ,F 1-F 2=B ,故F 1=A +B 2,F 2=A -B 2.当两力互相垂直时,合力F =F 21+F 22=⎝ ⎛⎭⎪⎫A +B 22+⎝ ⎛⎭⎪⎫A -B 22=A 2+B 22.]4.物体受到两个力F 1和F 2的作用,F 1=18 N ,方向水平向右;F 2=24 N ,方向竖直向上.求这两个力的合力F .(试用作图法和计算法两种方法)[解析] 方法一:作图法.取单位长度为6 N 的力,则分别取3个单位长度、4个单位长度,自O 点引两条有向线段OF 1和OF 2,且使OF 1⊥OF 2.以OF 1和OF 2为两个邻边,作平行四边形如图所示,则对角线OF 就是所要求的合力F .量出对角线的长度为5个单位长度,则合力的大小F =5×6 N=30 N ,用量角器量出合力F 与分力F 1的夹角θ为53°,即合力F 的方向向右偏上53°.方法二:计算法.实际上是先运用数学知识,再回到物理情景.在如图所示的平行四边形中,△OFF 1为直角三角形,根据直角三角形的几何关系,可以求得斜边OF 的长度和OF 与OF 1的夹角,将其转化为物理问题,就可以求出合力F 的大小和方向.则F =F 21+F 22=30 N , tan θ=F 2F 1=43,所以θ为53°,即向右偏上53°. [答案] 见解析1.(多选)关于F 1、F 2及它们的合力F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合力F 一定与F 1、F 2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B .两力F 1、F 2一定是同种性质的力C .两力F 1、F 2一定是同一物体受到的力D .两力F 1、F 2与F 是物体同时受到的三个力AC [只有同一个物体受到的力才能合成,分别作用在不同物体上的力不能合成,C 正确;合力是对原来几个分力的等效替代,各分力可以是不同性质的力,合力与分力不能同时存在,A 正确,B 、D 错误.]2.两个共点力F 1和F 2的合力大小为6 N ,则F 1与F 2的大小可能是( )A .F 1=2 N ,F 2=9 NB .F 1=4 N ,F 2=8 NC .F 1=1 N ,F 2=8 ND .F 1=2 N ,F 2=1 NB [两力合成时,合力范围为:|F 1-F 2|≤F ≤F 1+F 2,A 中合力为7 N≤F ≤11 N,B 中合力为4 N≤F ≤12 N,C 中的合力为7 N≤F ≤9 N,D 中的合力为1 N≤F ≤3 N,故B 正确.]3.如图所示,欲借助汽车的力量,将光滑凹槽中的铁球缓慢拉出,随着汽车对铁球的作用力越来越大,凹槽对球的弹力( ) A.始终水平向左,越来越大B.始终竖直向上,越来越大C.斜向左上方,越来越大D.斜向左上方,大小不变C[汽车缓慢拉铁球时,铁球受力如图所示,所以凹槽对铁球的弹力指向左上方,且N=F2+G2,随汽车拉力的增大而增大.选项C正确.]4.如图所示,两个人共同用力将一个牌匾拉上墙头.其中一人用了450 N的拉力,另一个人用了600 N的拉力,如果这两个人所用拉力的夹角是90°,求它们的合力.(试用计算法和作图法) [解析]方法一:作图法用图示中的线段表示150 N的力.用一个点O代表牌匾,依题意作出力的平行四边形,如图所示,用刻度尺量出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长为图示线段的5倍,故合力大小为F=150×5 N=750 N,用量角器量出合力F与F1的夹角θ=53°.方法二:计算法设F1=450 N,F2=600 N,合力为F.由于F1与F2间的夹角为90°,根据勾股定理得F=4502+6002 N=750 N,合力F与F1的夹角θ的正切tan θ=F2F1=600450=43.所以θ=53°. [答案]见解析。

高一年级物理上册必修一《力的合成》教案

高一年级物理上册必修一《力的合成》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合力与分力、合成等概念,体会等效思想,建立替代意识;2.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及探究的方法,了解矢量合成的普遍意义;3.能利用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解决有关问题,分析日常问题;方法与过程1.参与实验探究力的合成法则的过程,体会实验归纳的方法;2.参与实践,培养动手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发展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和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2.培养认真、仔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探究求解合力的方法;教学难点:从实验中归纳总结出平行四边形定则。

教学过程新课引入:以“一指断钢丝”实验引入课题(学生参与)基本概念:引导学生看书明确:什么是合力?什么是分力?引导学生回答合力和分力。

(展示PPT、板书:合力和分力)关键词是什么?启发学生用生活的实例说明。

学生举生活中的实例说明等效可替代。

(展示PPT、板书:等效替代)教师根据学生所举实例,点明等效、合力与分力。

展示提水的例子。

教师可再举正反两例进一步强化并总结力的合成概念。

如果一个物体受到多个力作用,比如刚才的水桶,我总能找到一个力能够等效替代它们,这个力就是合力。

这个寻找合力的过程我们称为力的合成。

(展示PPT、板书:力的合成)寻求求合力的方法:通过实验验证不共线的两力合成不符合代数运算关系(板书:二、寻求求合力的方法)教师演示实验。

利用我们桌子的器材来设计方案寻找力的合成关系:问题:1、选择谁为研究对象?2、怎样保证两次作用的效果相同?3、怎样记录和描述每个力?学生讨论。

教师提问。

教师总结:总的说来:先表示出三个力,再来找它们关系。

关于表示力,把大家刚才说的,梳理一下形成步骤:教师边讲解边动画演示:1、固定橡皮筋一端,两次作用需将结点拉到同一位置以确保两次拉橡皮筋效果相同。

2、一位同学两力互成角度拉橡皮筋,另一位同学记录结点位置、力的大小和方向。

大小由弹簧秤读出,方向通过在线的下方取较远的两点,由两点画线来确定力的方向。

2021-2022学年鲁科版必修1 第五章 第1节 力的合成 教案

2021-2022学年鲁科版必修1 第五章 第1节 力的合成 教案

2、ppt展示情境图片,结合生活经验思考:下列图中,两个力与一个力,就“提起木块〞这一作用效果而言,相同吗?图中,两个力与一个力,就“提起〞这一作用效果而言,相同吗?这一作用效果而言,相同吗?它们可以相互替代吗?说出你的看法。

生活中还有很多事例可以说明“几个力与一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

ppt展示生活中合力与分力作用效果相同的实例。

学生:效果相同,可以相互替换。

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实例,加速对合力与分力等效的理解。

生活实例引入合力与分力的效果相同加速学生的直观体会,渗透维可视化的思想。

阅读导学案,根据实验步骤完成该实验。

1、探究与思考:根据实验器材,设计实验并思考以下问题。

〔1〕弹簧秤拉力的效果是什么?〔2〕一根弹簧秤和两根弹簧秤如何到达相同的作用效果?2、找规律:实验探究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1〕把拉力的方向沿着拉线方向描在白纸上。

〔2〕两个力的大小由弹簧测力计读出,用力的图示法在纸上画出这两个力。

〔3〕怎样表述合力的大小、方向与分力的大小、方向的关系?建议用虚线把合力的箭头端分别与两个分假设两个分力的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呢?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一下两个问题:〔1〕弹簧秤拉力的效果是什么?〔2〕一根弹簧秤和两根弹簧秤如何到达相同的作用效果?指导学生按照下面的实验步骤,寻找合力与分力之间的关系。

〔1〕把拉力的方向沿着拉线方向描在白纸上。

〔2〕两个力的大小由弹簧测力计读出,用力的图示法在纸上画出这两个力。

〔3〕怎样表述合力的大小、方向与分力的大小、方向的关系?建议用虚线把合力的箭头端分别与两个分力的箭头端连接,也许能够得到启示。

〔4〕得出结论后,改变和大小和方向,学生陷入思考。

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设计实验,在设计过程中思考:〔1〕弹簧秤拉力的效果是什么?〔2〕一根弹簧秤和两根弹簧秤如何到达相同的作用效果?根据教师的指导,阅读导学制造问题,带学生的思考。

自主设计,表实验的探究性,教指导,有突破难点力的箭头端连接,也许能够得到启示。

力的合成-鲁科版必修1教案

力的合成-鲁科版必修1教案

力的合成-鲁科版必修1教案课程概述本课程是鲁科版必修1物理教学内容之一,主要讲解物体所受合力的计算方法和力的合成原理。

学习目标1.了解什么是力的合成,掌握力的合成原理;2.掌握对于力的合成应该采取什么方法,方法的使用和处理中的细节问题;3.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了解合力的实验探究。

学前准备1.具有初步的向量概念及其基本运算方法;2.学过平面几何三角函数及其运算方法;3.熟练掌握坐标系的表示方法。

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小实验,引导学生思考:一个物体受到多个力的作用时,力的大小、方向及位置对于物体运动的影响是怎样的?2. 知识讲解1.合力的概念在物理学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力在一个物体上发生作用时,相当于一个力在该物体上发生作用,这个力称为合力。

合力的大小和方向都可以通过向量的加法求出。

2.力的合成原理力的合成原理是指,当一个物体受到多个力作用时,可以等效为一个合力在物体上产生作用,合力大小与多个力综合起来的结果相同,合力方向和多个力作用的结果相同。

3.力的合成方法(1)合力的大小:合力的大小即多个力向量相加的结果,可以使用勾股定理求解,公式如下:|F| = √(Fx²+Fy²)(其中F为合力,Fx为水平方向分量,Fy为竖直方向分量)(2)合力的方向:合力的方向与多个力的方向相同,在平面上可以使用三角函数求解,公式如下:θ=tan⁻¹(Fy/Fx)。

(3)多个力的合成方向:将多个所受力向量首尾相接,连接第一个向量的起点和最后一个向量的终点,最终的合力就是所连接形成的向量。

3. 实验探究针对力的合成,设计一个合适的实验,通过实际操作和数据统计,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合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提高实验观察和数据处理的能力。

4. 知识拓展带着以下思考问题,让学生尝试自主拓展对于力的合成的探究:1.两个相等的力对物体的合力是多少?2.两个方向相反的力对物体的合力是多少?3.两个夹角120度的力对物体的合力方向是怎样的?总结与反思通过本次课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力的合成的概念,原理以及计算方法,同时还要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

高一物理《力的合成》教案范文

高一物理《力的合成》教案范文

高一物理《力的合成》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理解力的合成概念,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2.能够运用力的合成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力的合成原理和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2.难点:力的合成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复习旧知识:回顾初中阶段学习的力的概念、作用效果以及力的三要素。

(2)提出问题:当物体受到多个力的作用时,这些力如何合成一个等效的力?2.探究力的合成原理(1)分组实验:让每组学生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两个不同方向、不同大小的力,观察力的合成效果。

3.讲解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1)介绍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当两个力作用于同一点时,这两个力的合力可以表示为这两个力所在的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

(2)通过图示讲解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的应用。

4.练习力的合成(1)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巩固力的合成原理。

(2)挑选几名学生上台展示解题过程,对解题方法进行讲解。

5.力的合成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1)举例讲解:分析物体在斜面上受到的重力和摩擦力的合成。

(2)引导学生运用力的合成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2)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合成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探究力的合成原理,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讲解力的合成原理时,采用图示和例题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力的合成规律。

3.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合成原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4.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参与度高,教学效果较好。

五、作业布置1.复习力的合成原理和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2.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

3.思考力的合成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资源1.教材:高一物理课本《力的合成》章节。

2.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细绳、砝码等。

3.多媒体课件:力的合成原理动画演示、实际应用案例等。

鲁科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1节《力的合成》(第2课时)ppt教学课件

鲁科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1节《力的合成》(第2课时)ppt教学课件

解 :(1)平行四边形的对边不平行. (2)右边与下边应画成虚线. (3)F、F1、F2都缺少箭头. (4)合力应该是代表两个分力的邻接边之间
的对角线.
解 (1)当大小为4N、3N的两个力的夹角为 90°时它们的合力F2的大小为5N,这时把第 三个大小为5N的力放到与它反向的位置,如 图(a)所示,它们的合力显然最小,是零.
+
当这三个力的方向都相同时, 显然它们的合力最大等于12N,所 以第(1)组三个力的合力大小的取 值范围是0≤F≤12N.
+
(2)同理这一组合力的最大值显然是15N. 这一组中较小的两个力的合力的最大值为 7N,比8N还小,所以这三个力的合力不可能为 零.只有当F2、F3同向而与F1反向时,合力才 有最小值为1N,见图(b).所以第(2)组三个力 的合力大小的取值范围是1N≤F≤15N.
+
例3 :两个共点力的大小分别是
F1、F2,它们的合力大小是F,那
么下列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AB
(
)
A.F<F1 且 F< F2
B.F>F1
C.F1<F/2 F/2


F>F2
F 2<
2 F4

围: 10N.
+①3N、4N、6N。②2N、7N、
鲁科版必修1第5章第1节 力的合成(第2课时)
既然平行四边形定 则是力合成的普遍法则, 那么如何用它具体求合 力呢?

问题:两个共点力F1=80N,方向水 平向右,F2=60N,方向竖直向上,求这 ①用图象法,如图所示(选标度,画有向线段, 两个力合力.
+
做平行四边形,量对角线长度算合力,测α 角). ②用直角三角形知识. 2 2 F大小: F F1 F2 =100N F的方向:tanα=F2/F1=3/4, 查表得α=37°

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5.1 力的合成4-鲁科版

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5.1 力的合成4-鲁科版

《力的合成》教学设计让学生演示实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用时约5分钟)【教学设计说明】①通过实践体验,让学生体会一个力的作用效果可以与两个或更多力的作用效果相同、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体会等效观点。

②通过列举生活中的实例,进一步体会效果相同的涵义。

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并自然引出什么是“力的合成”。

(二)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学习新内容(用时约25分钟) 1.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猜想与假设【教学设计说明】首先让学生做模拟提水的实验,为进行猜想与假设提供基础,养成科学猜想与假设的习惯。

探究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能力。

学生对于合力和分力的大小关系的猜想,教师应当充分尊重,而不要怕麻烦,要让学生的实验探究落到实处。

2.学生设计验证猜想与假设的实验方案【教学设计说明】设计实验的过程是一个极富创造性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会发现:学生的思维有时很睿智,教师时常会有惊喜的发现(为学生的聪明而高兴)。

在交流设计方案的过程中,要注意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

3.进行实验,收集验证猜想与假说的证据让学生自己选出各组的代表,把实验的情况进行汇报。

根据各组实验结果,教提出问题:师和学生一起进行归纳总结。

合力与分力之间是什么关系?结协作,密切配合)。

各组的学生派代表陈述本组的实验结果,并与其他组的情况相比较。

【教学设计说明】进行实验操作、搜集和记录数据,是一项认真仔细的工作,这个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

4.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引导学生根据每组测量得到的数据进行实验结果的处理时,要引导学生先做出各力的图示,然后小组讨论合力与分力之间的关系。

探索求合力的方法:平行四边形定则。

学生可能有多种尝试,教师参与讨论,适时引导(如将箭头用虚线连起来观察),猜出是平行四边形后,要给出有力的证明,最后才得出结论。

《科学探究:力的合成 第1课时》教学设计【物理鲁科版高中必修第一册(新课标)】

《科学探究:力的合成 第1课时》教学设计【物理鲁科版高中必修第一册(新课标)】

第1节科学探究:力的合成教学目标1. 知道合力、分力、共点力、力的合成等基本概念。

2. 经历求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过程,掌握力的合成的方法。

3. 在力的合成过程中,体会等效替代的思想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合成、求多个力的合力教学难点用平行四边形定则合成力、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新课引入教师口述:生活中常常见到一个力的单独作用与两个或者更多力的共同作用的效果相同。

如提水,大人可以一个人就将一桶水提起,使其保持静止。

而两个小学生也可以将这桶水提赶来,使其保持静止。

教师活动:展示一个人提水和两个人提水的示意图。

教师口述:那么,这个大人的力与这两个小学生的力之间有什么关系没有?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讲授新课一、共点力的合成教师活动:讲解共点力、合力、分力的概念。

如果几个力同时作用在物体上的同一点,或它们的作用线相交于同一点,我们就把这几个力称为共点力。

当物体同时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时,我们可用一个力来代替它们,且产生的作用效果相同。

物理学中把这个力称为那几个力的合力,那几个力则称为这个力的分力。

求几个力的合力的过程称为力的合成。

大人提水的力F与两个小学生提水的力F1、F2共同作用的效果相同。

这时,则称F为F1、F2的合力,F1、F2为F的分力。

教师设问:我们已经知道了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成。

而现实中更多的是作用于同一物体的两个力成一定的角度,这时我们应怎样求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呢?下同我们就来探究合的合成应遵循哪些规律。

二、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2.1 实验目的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共点力与其合力之间的关系。

2.2 实验设计教师设问:我们应怎样来探究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学生活动:学生之间讨论老师所提问题,然后举手回答。

教师活动:理答。

(1)将F1、F2两个力共同作用于某一物体。

(2)撤消(1)中所述的两个力,将力F作用于(1)中所述的物体,使这个力的作用效果与(1)中所述的F1、F2两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相同。

力的合成_教案

力的合成_教案

《力的合成》教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鲁科版必修1 第5章第1节力的合成【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正确理解共点力、合力的概念,能够掌握平行四边形定则。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平行四边形定则,运用等效替代法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体会等效替换的物理思想,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1、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归纳、总结出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2、难点:由代数和扩展到矢量和,即是知识的跨越,也是概念的延伸,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教材情况分析】教材首先介绍了共点力、合力等概念,回顾了初中学过的同一直线上的二力合成。

随后提出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二个力如何合成这一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实验来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

【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在初中已经接触过求作用在沿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的合成的方法。

在第2、3章也初步认识了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矢量。

但是对矢量的运算还不太了解。

学生的认识依然停留在标量的代数加减层面;对于平行四边形法则的认识和接纳有一定难度。

【教学用具】弹簧测力计╳2、重锤若干、塑料袋、细线、白纸、三角板、直尺、铅笔【教学设计】1、导入展示同一条直线上二力合成的图片,让同学们回顾初中所学的知识。

当两个力方向相同时,合力相加;当两个力方向相反时,合力相减。

从而引出当两个力不在同一直线上时又该怎样求解?2、展开通过定量实验让学生体验用一个力提重锤和两个力提重锤,都使重锤在某一高度处于静止状态发表自我感受。

也就是说,两个力F1 、F2与一个力F是等效的。

正是因为等效,所以才可以用这一个力去代替那两个力。

等效替换思想在科学研究中是一种很基本的研究思想。

通过探究实验,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

让学生参与到实验中来。

与老师配合完成实验。

并在白纸上画出力的图示。

然后做出平行四边形。

得出结论。

3、总结与提高通过上面的实验和刚刚学到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我们就可以解释一开始的问题了。

当两个共点力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时,怎么样去求它们的合力。

高一物理上册必修一《力的合成》教案

高一物理上册必修一《力的合成》教案

高一物理上册必修一《力的合成》教案【导语】进入到高一阶段,大家的学习压力都是呈直线上升的,因此平时的积存也显得尤为重要,作者高一频道为大家整理了《高一物理上册必修一《力的合成》教案》期望大家能谨记呦!!教案【一】教学准备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力的合成和协力的概念。

2.掌控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会用作图法求共点力的协力。

3.要求知道协力的大小与分力间夹角的关系。

二、进程与方法1.学会设计实验、视察实验现象、探索规律、归纳总结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视察能力、分析能力、协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会运用等效代替和控制变量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难点重点:1.通过实例知道分力、协力、力的合成的概念。

2.通过实验探索“力的合成”所遵守的法则。

难点:“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知道。

教学进程一、导入新课如图甲,一个人用力F可以把一桶水渐渐地提起,图乙是两个人分别用F1、F2两个力把同样的一桶水渐渐地提起。

那么力F的作用成效与F1、F2的共同作用的成效如何?学生:成效是一样的。

老师:一个力产生的成效跟几个力共同产生的成效相同,在实际问题中就可以用这个力来代替那几个力,这就是力的等效代替。

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协力。

求几个已知力的协力的进程叫做力的合成。

几个力如果都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或者它们的作用线相交于一点,这几个力叫做共点力。

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两个共点力的合成。

二、新课教学(一)探讨实验方案先用两个力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上,使它们产生一定的作用成效,如把橡皮筋一端固定,拉加一端到某一点O,再用一个力作用于同一物体的同一点上,让它产生与第一次的两个力的作用成效相同,即也把橡皮筋拉到点O,记下各个力的大小、方向、画出力的图示,就可以研究力之间的关系了。

等效代替是物理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二)演示实验:互成角度的二力的合成(请两位同学上讲台帮忙)。

(1)把放木板固定在黑板上,用图钉把白纸固定在木块上。

2024-2025年新教材高中物理第5章第1节力的合成教案鲁科版必修1

2024-2025年新教材高中物理第5章第1节力的合成教案鲁科版必修1
肯定学生的表现,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布置作业:
根据本节课学习的力的合成内容,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提醒学生注意作业要求和时间安排,确保作业质量。
六、教学资源拓展
(一)拓展资源:
1. 经典物理学著作:推荐学生阅读经典物理学著作,如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伽利略的《两种新科学的对话》等,以了解力的合成概念在物理学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Another area for improvement was the level of student engagement during the interactive activities. While most students participated actively, there were a few who seemed disengaged. To encourage greater participation, I plan to design more interactive and hands-on activities, such as group discussions and practical experiments. This will not only make the lesson more enjoyable for students but also help them to develop important skills such as critical thinking and problem-solving.
4. 互动教育平台:引导学生利用互动教育平台,如PhET互动 simulations等,进行力的合成相关实验和模拟,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拓展建议:

高一物理鲁科版必修1教学教案:第五章第1节力的合成(2)含解析

高一物理鲁科版必修1教学教案:第五章第1节力的合成(2)含解析

《力的合成》教学设计【教材、教法及学情分析】本节教材研究的是合力与分力等效替代的关系,并依据等效思想总结出力的合成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

平行四边形定则它不仅是力的合成所遵循的法则,也是速度、加速度、位移等所有矢量运算遵循的法则。

而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进入高中后,学生所接触的物理量也多为矢量。

因此对于矢量的的教学就显得尤为关键。

对矢量的理解及矢量运算法则的应用是学生进入高中物理学习面临的第一个台阶。

而矢量及其运算法则也是整个高中物理的基础。

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力是矢量,并且也学习了三种基本性质的力,这为本节的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虽然学生对矢量的认识还比较肤浅,但只要做好铺垫、通过适当引导,以生活中的常见的实验例子切入,就能让学生理解接受合力与分力等效替代的关系。

初中时,学生已经掌握了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的方法。

而本节则是让学生再次对力是矢量加深理解,并通过设计探究实验的过程中应让学生体会研究物理问题常用的一种重要方法——等效思想,通过探究结果总结出矢量运算所特有的运算法则。

本节教学以生活实例及初中常见的电阻串并联例子引入,提出合力与分力等效替代的关系,这样的教学安排依托学生旧有的知识体系和生活经验,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台阶。

在组织探究实验的过程中,在给予学生适当引导的前提下,以学生为主体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在探究实验的过程中,利用更为准确的DIS力传感器,利用DIS实验系统获取力的大小和方向的精确数据,通过演示实验得到互成角度的两个分力及其合力的大小和方向的数据,并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其特点,最后通过作图法找寻合力与分力的关系,在这一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有目的地获取有用信息并进行分析处理的能力。

通过汇总各组学生绘制的合力与分力的图示结果,进行统一对比,引导学生发现合力与分力的图示构成了一个近似平行四边形的四边形,随后利用数学几何知识进行验证,让学生在动手实验和动脑探究的过程中,掌握合力与分力的合成规律。

高中物理高一物理《力的合成》优秀教学案例

高中物理高一物理《力的合成》优秀教学案例
1.力的合成概念:力是矢量,具有大小和方向。当物体受到多个力作用时,可以将其等效为一个力,这个力称为原力的合成力。
2.平行四边形法则:两个力的合成可以用平行四边形法则表示。我将结合图示,详细讲解如何利用平行四边形法则进行力的合成。
3.力的分解:力的分解是将一个力分解为两个或多个力的过程。我将通过实例和图示,讲解如何将一个力分解为两个力的合成。
接着,我会播放一段视频,展示一个帆船在风的作用下行驶的情景。视频中,帆船受到多个方向的风力作用。然后,我引导学生思考:“帆船是如何借助这些风力前进的?这些风力能否看作是某个力的合成?”通过这个实例,让学生初步感知力的合成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会从力的合成概念、平行四边形法则以及力的分解等方面进行讲解。
(一)情景教学,激发兴趣
(二)问题导向,引导探究
本案例采用问题导向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力的合成原理。通过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问题导向法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认知,提高他们的物理素养。
(三)小组合作,培养团队精神
小组合作是本案例的重要特点。通过小组讨论、实验和探究,学生学会倾听他人意见,提高沟通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此外,小组合作有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力的合成,拓宽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力的合成》这一章节时,考虑到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我设计了一系列的教学活动。首先,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力的合成概念,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接着,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引导学生运用平行四边形法则进行力的合成实验,培养他们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结合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力的分解,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5.1 力的合成2-鲁科版

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5.1 力的合成2-鲁科版

——《力的合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合力、分力、力的合成、共点力的概念。

2.理解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是作用效果上的等效替代。

3.掌握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含义和使用方法,会用它求两个分力以及几个分力的合力。

4.通过平行四边形定则进一步理解合力与分力的大小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合力与分力概念的建立过程,体会物理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等效替代法。

2.通过研究求互成角度的两个力合力方法的过程,向学生渗透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逻辑思维和实验相结合研究问题的巨大作用,并由此体会到科学研究的乐趣。

2.体会科学研究中与他人合作、交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1.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2.得出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过程。

3.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应用。

二、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自己完成实验,并得出力的合成满足平行四边形定则这一结论。

【课堂流程】一、课堂引入——探究生活中的加法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表一:问题:1+1一定等于2吗?尝试从生活经验中举出1+1的情景。

二、定性探究——体验“1N+1N ”结果的多样性分组实验:(1)学生四人一组。

一人负责观察和记录;另外三人负责用弹簧秤进行操作。

(2)负责操作的三人分工如下:一个人手持一把弹簧秤(记为弹簧秤1)不动,另外两人,每人一把弹簧秤(记为弹簧秤2、3)同时去拉弹簧秤1,拉动时确保弹簧秤2、3示数为1N ;(3)负责观察和记录的学生记录弹簧秤1的读数。

紧接着,进行第二步实验:笔者要求学生用刚才的操作使弹簧秤1得到“0N ,0.5N ,1N ,1.3N ,2N ,2.3N ”等读数;要求实验结束后交流操作技巧。

实验结论如下:(1)利用弹簧秤2、3的拉力方向改变来达到目的; (2)“2.3N ”无法实现。

提出两个问题:(1)在调整弹簧秤2、3方向过程中,两弹簧秤方向之间是否有某种联系?(2)你觉得“2.3N ”无法实现,是实验技巧问题还是有内在的物理规律决定的? 带着这两个问题,学生再次投入到实验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1 力的合成教案
一、教学内容分析
1.内容与地位
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共同必修模块物理一的内容标准中涉及本节内容有“通过实验,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区分矢量与标量,用力的合成与分解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

该条目要求学生通过实验对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学习应达到理解的水平,并能用力的合成与分解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这体现了关注物理与生产、生活的联系。

“力的合成”这一节研究的是力的等效关系,依据等效思想总结出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教学中应让学生体会运用“等效” 思想研究问题是物理学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

平行四边形定则是矢量运算普遍遵循的法则,而矢量运算贯穿高中物理始终,因此,本节内容为以后学习速度、速度的变化,动量、动量的变化等矢量及其运算奠定了基础,它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设计应注重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对知识的真正理解。

采用实验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分析论证的能力,养成事实求实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合作习惯。

2.教学目标
1)力的效果正确理解和掌握合力和分力的概念;
2)过实验探究平行四边形定则,能应用平行四边形法则分析合力和分力的的关系;
3)用作图法求合力,会用直角三角形知识计算合力;
4)培养实验动手能力及分析实验数据能力,能运用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5)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教学重点、难点
1)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实验探究归纳总结出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2)能从力的效果正确理解和掌握合力和分力的概念是本节课的难点;同时,由代数求和扩充到矢量求和,既是知识的跨越,也是概念的延伸,必然
给初学者带来难度。

二、案例设计
1.引入教学:正确理解和掌握合力和分力的概念
教师:经验告诉我们,一个砝码可以用一根细线提起来,也可以用两根细线提起来,其效果完全一样,如图1所示。

如果几个力共同作用于同一点,或者它们的作用线交于同一点,这几个力叫做共点力.
F和F1、F2产生的作用效果是一样的,都能把砝码提了起来,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而那几个力就叫做这个力的分力。

上例中F就是F1、F2的合力,F1、F2就是F的分力。

求F1、F2两个力的合力F的过程,就叫做二力的合成。

2.问题情境创设:取一个质量较大的砝码放在桌面上. 要用细棉线把它提起来,用一根线易断还是两根线易断?
预测:学生可能回答是一根线易断。

实验演示:用一根细线可将砝码稳稳地提起,而用两根同样的细线(故意使两线间有一较大夹角)提砝码时,细线断开了.
教师问:为什么两根线的作用效果反而不如一根线呢?
说明:这一“悬念”的创设在学生的大脑里立即产生了撞击,思维被迅速地激活,学生的求知欲望油然而升。

3.引入课题: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力跟两个分力的关系
教师问:同学们猜测一下合力和分力之间可能存在什么关系?
预测:合力大小比每个分力大小都大?
合力大小等于两分力大小之和?
合力大小总小于两分力大小之和?
合力和两分力的关系构成平行四边形?合力为其中一条对角线?
······
教师:今天我们要通过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

4.请同学们根据所提供的实验器材,设计一个能证实自己猜想的实验方案[实验器材]①木板一块;②弹簧秤两个;③细绳两段;④橡皮条一段;⑤白纸;⑥铅笔;⑦尺;⑧量角器;⑨图钉。

说明:弹簧秤可以只用一个,分别测出两个分力,虽然操作较麻烦,但可避免两个测力计的不一致性带来的系统误差。

(增加师生互动的过程,描述学生是怎样讨论发现问题,最终形成正确的方案)启发学生:用橡皮筋来表示力的作用效果,将橡皮筋一端固定在M点,第一次用互成角度的两个力F1、F2共同作用,将橡皮筋的另一端拉到O点;第二次只用一个力,也将橡皮筋的另一端拉到O点。

如图1、图2。

由于两次产生的效果相同(都将橡皮筋的另一端拉到O点),图2所示的F 就是图1所示的那两个力F1、F2的合力,而F1、F2就叫这个力F的分力。

教师问:那么怎样确定两个分力F1、F2的大小、方向呢?
启发学生:
①确定分力的大小:(边演示边讲解两人如何分工合作)一位同学用两只弹簧秤分别钩挂细绳套,同时用力互成角度地拉橡皮筋,使橡皮筋的另一端伸长到O 点;另一位同学用笔分别记下两个弹簧秤的读数。

这就是分力的大小。

同时提醒学生拉动橡皮筋时,要使两只弹簧秤与木板平面平行。

②确定分力的方向:分力的方向分别沿细线方向,另一位同学用笔分别记下两个弹簧秤的读数的同时还要标记每条细线方向,标记每条细线方向的方法是使视线通过细线垂直于纸面,在细线下面的纸上用铅笔点出两个定点的位置,并使这两个点的距离要尽量远些,沿所标明的两个定点画出细线方向,即为分力的方向。

教师问:怎样确定合力F的大小、方向呢?
引导学生回答:用一只弹簧秤通过细绳套也把橡皮筋拉到位置O,弹簧秤的
读数就是合力的大小,细绳的方向就是合力的方向。

确定合力的大小和方向:一位同学用一只弹簧秤通过细绳套也把橡皮筋拉到位置O,另一位同学用笔记下细绳的方向,并记下弹簧秤的读数。

这就是合力的方向、大小。

注意强调前后两次实验O点应该重合。

5.学生分组动手实验
(观察学生实验情况)
说明:经验得知两个分力F1、F2间夹角θ越大,用平行四边形作图得出的合力F的误差也越大,所以实验中不要把θ角取得太大,一般不大于90°为最佳,为了直观地看出分力可能大于合力,可以使其中一次两个分力的夹角大于120°。

可将学生分成4组,θ角分别取30°、45°、60°、135°。

6.对实验结果进行交流
到此为止,我们已经确定了两个分力以及它们的合力的大小、方向。

为了弄清楚两个力的合力与分力的大小、方向的关系,我们可以用力的图示法形象地将分力和合力的大小、方向表示出来。

选择适当的标准长度(3cm长的线段表示1N 力),利用三角板,从O点开始,用力的图示法分别表示两个分力及合力的大小、方向。

注意标准长度要一致。

选出典型,投影讲评。

7.总结实验结果
经过前人多次的、精细的实验,最后确认,对角线的长度、方向,跟合力的大小、方向一致,即对角线与合力重合,也就是说,对角线就表示F1、F2的合力。

可见求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力,不是简单地将两个力相加减,而是(可以)用表示两个力的有向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就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这就是平行四边形定则。

如图5所示。

提问:有没有同学实验结果是对角线与合力相距比较远?
有这种情况很正常,一个规律的得出,是由很多人在很长时间里,进行了许
多次实验,才能总结出来,并要经得起实践检验。

因此,一个规律,并不是通过一次实验就能得到的。

如果有同学实验结果是对角线与合力相距比较远,不要着急,课下我们一起来看看问题出在哪里。

9.小结
(1)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不是简单地利用代数方法相加减,而是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即合力F的大小不仅取决于两个分力F1、F2的大小,而且取决于两个分力的夹角。

现在,就来观察一下合力与分力大小、方向的关系的动态情景。

[电脑演示]
合力F与两个分力F1、F2的大小的关系;
合力F与两个分力F1、F2的夹角的关系。

说明:没有条件的学校可用自制教具演示合力与分
力大小、方向的关系的动态情景。

(2)如何求出三个分力F1、F2、F3的合力?
10.作业(略)
三、案例评析
1.本节课开始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取一个质量较大的砝码放在桌面上,要用细棉线把它提起来,用一根线易断还是两根线易断?这个问题情境既是学生熟悉的现象,又能产生冲突,学生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2.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实验归纳总结出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矢量的运算法则是矢量概念的核心内容,又是学习物理学的基础,对于初上高中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大的飞跃,学生刚开始接触矢量的运算方法,定会出现许多困难,教师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从能够感知和理解的日常现象和规律出发,引出合力与分力的概念,采用实验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猜想、实验、归纳总结”的过程,自己得出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所遵循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这一过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论证的能力,养成科学态度和合作的良好习惯。

教学设计注重了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对知识的真正理解。

实际教学中,可能部分学生事先看了课本的结论,“猜测”、“探索”的成分会大大降低,更多的还是在“验证”,但是学生经历了亲自动手探索的过程,不但可
以使所学的知识得以领悟,还有利于提高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

从这个意义上看,这个实验的价值就不言而喻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