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古代建筑之比较
中外建筑的差异
中西建筑差异正文:古代世界建筑笼统得可分为七个体系,分别为欧洲建筑、中国建筑、古埃及建筑、伊斯兰建筑、古代西亚建筑、古代印度建筑、古代美洲建筑等。
其中有的早已中断,或流传不广,成就和影响也就相对有限,如果埃及、古代西亚、古代印度、古代美洲建筑等。
而其余的三个体系,数中国建筑和欧洲建筑相对影响较大。
世界文明古国中国,屹立于东亚大陆,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占世界五分之一以上的人口,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建筑就是中华文明之树中非常美丽的一支。
中西建筑的不同一、建筑材料的不同1.中国传统建筑在材料上以木材为主中国古代建筑很早就采用了木架结构的方式。
现在保存下来的古建筑绝大部分也是木质结构,即使一些砖筑的佛塔和地下墓室,虽然用的是砖石结构,但他们的外表仍然模仿着木结构的形式,可见木结构在中国古建筑所占的统治地位。
木架结构,即采用木柱与木梁构成房屋的骨架,屋顶的重量通过梁架传到立柱,再通过立柱传到地面。
墙在房屋的架构中不承担主要重量,只是隔断作用。
所以汉语中有“墙倒屋不塌”、“拆东墙补西墙”之说。
从大量的木架构的古建筑中,可以看到他们的木构架具有三种基本方式,即抬梁式、穿斗式和井干式。
1).抬梁式结构中国古代建筑木构架的主要形式。
这种构架的特点是在柱顶或柱网上的水平铺作层上,沿房屋进深方向架数层叠架的梁,梁逐层缩短,层间垫短柱或木块,最上层梁中间立小柱或三角撑,形成三角形屋架。
相邻屋架间,在各层梁的两端和最上层梁中间小柱上架檩,檩间架椽,构成双坡顶房屋的空间骨架。
房屋的屋面重量通过椽、檩、梁、柱传到基础(有铺作时,通过它传到柱上)。
抬梁式构架至迟在春秋时已经有了。
目前所见最早的图像是四川成都出土东汉庭院画像砖。
唐代它已发展成熟,并出现了以山西五台佛光寺大殿和山西平顺天台庵正殿为代表的殿堂型和厅堂型两种类型。
《营造法式》的大木作部分主要讲的是抬梁式构梁,明确提出较重要建筑的构架有殿堂型、厅堂型两个类型,并用图说明两者的差别。
中国古代建筑特点与西方古代建筑特点的区别
中国古代建筑在世界建筑体系中,中国古代建筑是源远流长的独立发展的体系。
该体系至迟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就已初步形成,其风格优雅,结构灵巧。
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原始社会、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7个时期。
直至20世纪,始终保持着自己独特的结构和布局原则,而且传播、影响到其他国家。
1、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
此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
中国古代木构架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
抬梁式是在立柱上架梁,梁上又抬梁,所以称为“抬梁式”。
宫殿、坛庙、寺院等大型建筑物中常采用这种结构方式。
穿斗式是用穿枋把一排排的柱子穿连起来成为排架,然后用枋、檩斗接而成,故称作穿斗式。
多用于民居和较小的建筑物。
井干式是用木材交叉堆叠而成的,因其所围成的空间似井而得名。
这种结构比较原始简单,现在除少数森林地区外已很少使用。
木构架结构有很多优点,首先,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屋顶重量由木构架来承担,外墙起遮挡阳光、隔热防寒的作用,内墙起分割室内空间的作用。
由于墙壁不承重,这种结构赋予建筑物以极大的灵活性。
其次,有利于防震、抗震,木构架结构很类似今天的框架结构,由于木材具有的特性,而构架的结构所用斗拱和榫卯又都有若干伸缩余地,因此在一定限度内可减少由地震对这种构架所引起的危害。
“墙倒屋不塌”形象地表达了这种结构的特点。
2、中国古代建筑的平面布局具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就是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形式的组群。
就单体建筑而言,以长方形平面最为普遍。
此外,还有圆形、正方形、十字形等几何形状平中国古代建筑面。
就整体而言,重要建筑大都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以庭院为单元,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借助于建筑群体的有机组合和烘托,使主体建筑显得格外宏伟壮丽。
中国古代建筑与西方古代建筑的区别
5.含蓄与外露
中国较为强调曲线与含蓄美, 中国较为强调曲线与含蓄美,即“寓言假物,不取直白”。园林的布局、 寓言假物,不取直白” 园林的布局、 立意、选景等,皆强调虚实结合,文质相辅。或追求自然情致, 立意、选景等,皆强调虚实结合,文质相辅。或追求自然情致,或钟情 田园山水,或曲意寄情托志。工于“借景”以达到含蓄、奥妙, 田园山水,或曲意寄情托志。工于“借景”以达到含蓄、奥妙,姿态横 巧用“曲线”以使自然、环境、园林在个性与整体上互为协调、 生;巧用“曲线”以使自然、环境、园林在个性与整体上互为协调、适 宁和恬、相得益彰而宛若天开。 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的手法, 宁和恬、相得益彰而宛若天开。“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的手法,近似 于中国古典诗词的“比兴” 隐秀” 重词外之情、言外之意。 于中国古典诗词的“比兴”或“隐秀”,重词外之情、言外之意。看似 漫不经心、行云流水,实则裁夺奇崛、缜密圆融而意蕴深远。 漫不经心、行云流水,实则裁夺奇崛、缜密圆融而意蕴深远。西方则以 平直、外露、规模宏大、气势磅礴为美,比如开阔平坦的大草坪、 平直、外露、规模宏大、气势磅礴为美,比如开阔平坦的大草坪、巨大 的露天运动场、雄伟壮丽的高层建筑等等, 的露天运动场、雄伟壮丽的高层建筑等等,皆强调轴线和几何图形的分 析性,平直、开阔、外露等无疑都是深蕴其中的重要特征, 析性,平直、开阔、外露等无疑都是深蕴其中的重要特征,与中国建筑 的象征性、暗示性、含蓄性等有着不同的美学理念。 的象征性、暗示性、含蓄性等有着不同的美学理念。
6.群体与个体
中国建筑尤其是院落式建筑注重群体组合, 中国建筑尤其是院落式建筑注重群体组合,“院”一般是组 合体的基本单位, 合体的基本单位,这是中国文化传统中较为强调群体而抑制 甚至扼制个性发展的反映,或与之有很大的关系。比如, 甚至扼制个性发展的反映,或与之有很大的关系。比如,一 望无际的大大小小、方方正正的四合院,从地面上层层展开, 望无际的大大小小、方方正正的四合院,从地面上层层展开, 在时间中呈现她的音韵,每一片青一色的灰色屋顶下, 在时间中呈现她的音韵,每一片青一色的灰色屋顶下,安住 着一个温暖的家。若在雨中观景,一派“云里帝城双凤阙, 着一个温暖的家。若在雨中观景,一派“云里帝城双凤阙, 雨中丛树万人家”的意境更显得格外幽远与深长,耐人寻味。 雨中丛树万人家”的意境更显得格外幽远与深长,耐人寻味。 而西方的单体建筑则表现个性的张扬和“人格”的独立, 而西方的单体建筑则表现个性的张扬和“人格”的独立,认 为个体突出才是不朽与传世之作。像法国巴黎的万神庙、 为个体突出才是不朽与传世之作。像法国巴黎的万神庙、高 米的埃菲尔铁塔, 达320米的埃菲尔铁塔,意大利佛罗伦萨的比萨斜塔,美国 米的埃菲尔铁塔 意大利佛罗伦萨的比萨斜塔, 波士顿的约翰·汉考克大厦等等 汉考克大厦等等, 波士顿的约翰 汉考克大厦等等,都是这一哲学思想或文化 理念的典型表现。这些卓然独立、各具风采的建筑, 理念的典型表现。这些卓然独立、各具风采的建筑,能给人 以突出、激越、向上的震撼力和感染力。 以突出、激越、向上的震撼力和感染力。
中西方建筑文化审美差异
中西方建筑文化审美差异由于文化渊源、思想观念、地理位置等多方面的不同,中西方在建筑审美观念上也不同。
一、建筑审美风格的不同中国古代的木制建筑以斗拱为基本格调。
斗拱是将屋檐托起的交叠的曲木,它可以将纵向的力量向横向拓展,从而构造出多种多样的飞檐。
飞檐有许多类型,其不同的形式制造出不同的艺术效果。
亭、台、楼、阁都要用飞檐来标明自己的身份,表达自己的情感。
中国建筑倾向于反映中国的艺术风格情趣,像园林建筑就体现了中国士大夫的思想追求和艺术情趣。
中国建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沿袭着差不多相同的格调,而西方建筑在其每一发展阶段的特征都不同,像哥特式与巴洛克式建筑就是非常不同的建筑风格。
二、建筑形体审美的不同中国传统建筑特别注重“线形美”,讲究线条的婉转、流动和节奏韵律。
中国传统建筑采取木质的梁、柱,单体建筑的外轮廓线和群体建筑的天际线都是一种对于“线形美”的表现。
西方建筑则讲究“体积美”,在古希腊、古罗马自然科学高度发展的历史条件下,人们对于数与几何图形有特别的认识,极其重视富于逻辑的几何形状之美。
他们往往借助数的组合和几何形体来塑造建筑的形式美。
此外,建筑材料的不同也可看出中西方审美情调的不同。
木质轻盈、熟软给人以温暖、亲切的审美情调感受,中国人比较感性,追求的是一种意境,普遍存在求和睦、重感情的心理;石质阴冷坚硬,给人以冷峻、生硬的感觉,符合西方人的理性、客观、求实际的心理。
三、建筑和谐之美和对抗之力审美的不同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风格以和谐为美。
我国在汉以后,受儒家“中和”思想的影响,传统建筑逐渐走向和谐与含蓄之美。
中国传统建筑多数是向平面展开的组群布局,个体服从于整体,追求和谐。
而西方古典建筑的艺术风格重在表现人与自然的对抗之美。
石头、混凝土等建筑材料的质感生硬、冷峻,理性色彩浓并且缺乏人情味。
在建筑的形体结构方面,西方古典建筑以夸张的造型和撼人的尺度展示建筑的永恒与崇高,以体现人之伟力。
在西方造园家眼里,自然景物不是模仿的对象,而是改造的对象,因而西方古典园林的造景多以体现人工伟力的建筑为主,山水花木不过是建筑的陪衬。
中西古典建筑艺术风格差异比较
中国传统建筑发展进程平稳而缓慢,缺乏剧烈的变化。木质
框架结构自产生起至明清,一直都是我国房屋建筑的基本模式。 尽管各个时代在构件和材料上有所变革,但总体结构并无太大的 变化。定型于汉代的几种屋顶式样,也一直成为各个时代沿用的 屋顶式样。尤其是宋以后,我国的传统建筑在技术、结构、外形布
局等方面都日益程式化,其发展的进程就更加迟缓。 西方古典建筑的发展进程却表现为快速多变,具有强烈的时 代特征与地域性民族特色。希腊式建筑讲究比例匀称,造型简洁 优雅,重视内外空间的自然过渡,开敞的柱廊,既构成建筑空间的 虚实互映,又将自然的阳光、空气巧妙置于人为建筑空间之中,给 人以明朗、开放的亲切之感。尤其是那些模拟人体比例而形成的
中国古代建筑与西方建筑的区别
(四).建筑价值的不同,显现中西方审美观念 的异殊。 照”林自图,物林实现而 。的那然案也,绿就,翻 自种的,都经化是西开 然““它呈过、几方西 情虽人以献人花何建方 调由工其出工草形筑的 ,人美超整剪树体美建 形作”脱齐修木;的筑 成,,自有,之甚构史 鲜宛同然序刻类至形, 明自中,的意的于意不 的天国驾几雕自象识难 对开园驭何饰然园其发
传,析结眼筑从 手而,构于着建 教是不,实眼筑 ,靠用不物于的 靠师形靠体信价 实傅式计。息值 践带逻算中,来 ,徒辑,国西看 靠弟的不古方, 经方方靠代的中 验式法定建建国 。,构量筑筑的 言思分的着建
中国古代建筑西方建筑中、西方建筑的平面图中、西建筑物之对比
通过对中西方 建筑的比较可 见出中西方在 观念文化上, 制度文化,物 质文化上的不 同。
中国四合院与西方古罗马建筑
(三)建筑的发展不同,表现了中西方对革新 态度的差别
从建筑发展过 程看,中国建筑 是保守的。据文 献资料可知,中 国的建筑形式和 所用的材料 3000年不变。
(三)建筑的发展不同,表现了中西方对革新 态度的差别
与中国不同,西方建筑经常求变 ,其结构和材料演变得比较急剧 。从希腊雅典卫城上出现的第一 批神庙起到今天已经2500余年 了,期间整个欧洲古代的建筑形 态不断演进、跃变着。从古希腊 古典柱式到古罗马的拱券、穹窿 顶技术,从哥特建筑的尖券,十 字拱和飞扶壁技术到欧洲文艺复 兴时代的罗马圣彼得大教堂,无 论从形象、比例、装饰和空间布 局,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反映 了西方人,敢于独辟蹊径,勇于 创新的精神。
涉外旅游0934 黄丽
中 、 西 建 筑 的 区 别
中国古代建筑与西方建筑的区别
1 2
建筑材料的不同
建筑空间的布局不同
中西古代建筑比较
世界六大古老建筑:1.古代中国建筑(影响亚洲)2.古代爱琴海建筑(影响欧洲)3.古代西亚建筑(影响伊斯兰国家)4.古代埃及建筑5.古代印度建筑6.古代美洲建筑影响中国古代建筑特征的因素:1. 自然环境;2. 社会形态;3. 思想文化;4. 审美观念一、建筑材料中国:以“木材”做房屋的主要构架,属于木结构系统。
“斗拱”为主要建筑语言。
优点:取材方便、建设快缺点:容易受损、遭受火灾。
欧洲:以“砖石”为主要建筑材料,属于砖石结构系统。
“柱式”为主要建筑语言。
二、建筑结构中国:“框架式结构”体系,用木柱、木梁构成房屋的框架,墙壁只起隔断的作用。
所以:门窗比较大、设置自由;抗震性能好。
追崇雕塑般的建筑美,尤其是神庙往往以柱廊与柱式的设立来欧洲:表现人体美,主要由墙来承重。
所以:门窗窄小,拱形。
三、建筑空间中国:封闭式群体空间格局,平面铺开。
由数以千计的单个房屋组成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建筑群体,围绕轴线形成一系列院落。
欧洲:开放的单体的空间格局向高空发展。
采用“体量”的向上扩展和垂直叠加,由巨大而富于变化的形体,形成巍然耸立、雄伟壮观的整体。
四、建筑方式中国:建造不靠计算,不靠定量分析,不用形式逻辑的方法构思,而是靠师傅带徒弟方式,言传手教,靠实践,靠经验。
欧洲:靠精确的逻辑、数学计算。
受古希腊几何美学和数学逻辑影响。
五、建筑发展中国:变化不大,据文献资料可知,中国古代建筑风格、形式和材料3000年没有太大变化。
欧洲:经常求变,其结构和材料演变得比较急剧。
经历了古典建筑、哥特建筑、文艺复兴建筑、浪漫主义建筑、新古典主义建筑等风格。
六、建筑文化中国:始终是以现世的君权为核心的,渗透着中国人的伦理观念。
住宅布局上体现儒家上下、男女之礼的基本思想,从而构成了人际关系的建筑空间模式。
欧洲:宗教的、神权的,具有个体“崇高”的美学特征,在文化上,可以看做是张扬个性、崇尚个体形象的表现。
中国传统民居突出的特点:1.地域性2.民族性中国传统民居主要类型:1.北方四合院2.徽派民居3.陕西窑洞4.云贵干阑式5.客家土楼6.蒙古包结语: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木结构为主,追求意境和含蓄,其外形、结构、装饰与自然和谐,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内涵。
论中西方的建筑差异及中国古建筑特点
论中西方的建筑差异及中国古建筑特点中国古代建筑经过长时期的努力,同时吸收了中国其他传统艺术,特别是绘画、雕刻、工艺美术等造型艺术的特点,创造了丰富多采的艺术形象,并在这方面形成了不少特点。
而西方建筑相较于中国传统建筑,便更加倾向于造型的雕塑化,重视建筑整体与局部的和谐与统一摘要:中国古代建筑采用木质结构,讲究对称美,建筑理念与中国的儒家思想相结合,西方的建筑在不同历史时期同样也有着不同的特点,通过对中西方建筑的对比,可以发觉出中西方物质文化、观念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性和优越性。
关键词:中国古代建筑西方古代建筑中西方建筑的差异每一种建筑都是一个地区、一种文化、一个民族心理和思想的象征,建筑的设计所包含的内容很多很多,无论是建造的选取,还是建筑的装饰和造型,都是经过很多的思考而得出的,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地域的差异必然导致了中西方建筑的差异,两种所体现出的精神都是截然不同的,本文将从几个方面简要分析中国古代建筑。
1.中西方建筑差异的比较1.1建筑材料上的差异中西方传统建筑材料有3种:土、木、石,中国传统建筑材料以木为主,西方的建筑材料则更多的是以石为主,中国人是将石与土用于建造基座和墙体,西方人则是将木用于屋顶上,这就使得中西方建筑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也表达着不同的情感,中国的建筑更多的是表现出一种人自己的情感,西方的建筑则是一种上帝神灵的情感,偏向与宗教方面的。
1.2建筑结构上的差异中国传统建筑结构具有以下3个特点:第一是讲究对称的艺术效果;第二是以木材为主要的构架;第三是独特的个体造型。
西方的建筑并不着力与追求建筑的结构美,而更追求建筑的雕塑美,西方建筑中最多的就是石柱与走廊,这抽象的表现了人体美。
1.3建筑价值观念上的差异中国的建筑具有强烈的绘画效果,注重意境美的营造,不太注重建筑的造型和透视效果,但往往更加注重建筑群在空间上的那种透视效果,这样可以给人一种延伸、曲径通幽的感觉,包含着中华民族传统的含蓄美以及追求和谐的心态。
中西方古代建筑之比较
中西方古代建筑之比较中西方古代建筑在许多方面存在差异和相似之处。
1. 建筑风格:中古时期,中国古代建筑风格以木质建筑为主,如寺庙、宫殿、长廊等。
这些建筑通常采用悬山脚、翼角、斗栱、角梁等独特的建筑元素,并注重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而西方古代建筑多以石材建造,如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神庙、剧场和古城堡等。
西方建筑注重对称美和几何规则,建筑形式更加规整。
2. 建筑技术:中国古代建筑在木结构工艺方面非常擅长,尤其在榫卯结构和斗拱悬臂结构方面达到了独特的高度。
中国的传统建筑技术还包括模嵌、彩画、瓦雕等装饰技术。
而西方古代建筑则在石材建造、圆顶建筑和拱形结构方面较为出色。
西方建筑中常见的石柱、石拱和石雕等装饰技术也很精湛。
3. 宗教和哲学影响:中国古代建筑受到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影响,强调礼、仪、道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传统建筑中雕刻的花纹和图案常常以儒家和道家的哲学思想为主题。
而西方古代建筑则受到基督教的影响,教堂和宗教建筑是其重要代表,被认为是神圣和庄重的场所。
4. 建筑规模和功能:中国古代建筑注重规模的宏大和装饰的精致,宫殿、寺庙往往具有壮丽的气势和华美的装饰。
这种规模和装饰往往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统治者的权力象征。
西方古代建筑更注重实用性和功能性,如古罗马的公共浴场、劇場和公共广场等,这些建筑为公众活动提供了场所。
同时,西方古代建筑也更注重城市规划和城市建筑。
中西方古代建筑在建筑风格、建筑技术、宗教和哲学影响以及建筑规模和功能等方面存在差异和相似之处。
这些差异和相似反映了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对建筑的不同追求和表达方式。
中外建筑风格对比分析
中外建筑风格对比分析建筑是一种载体,承载着人们的生活和文化。
建筑风格是建筑表现的重要方面,它代表了不同文明和历史阶段的风貌,是人类文化交流的一种方式。
中外建筑风格有着不同的特点和表现形式,下面从多个角度进行比较和分析。
一、历史和文化背景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对建筑风格有着深刻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建筑风格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色彩和哲学思想,如四合院、宫殿建筑、寺庙建筑等。
这些建筑风格表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文化和宗教面貌,融合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和审美价值。
相比之下,西方建筑风格则更加注重个体的表现和形式美学的追求,如古希腊、古罗马建筑风格、哥特式建筑、文艺复兴建筑等。
这些风格侧重于建筑的形式和美感,具有规则性、对称性和装饰性强的特点。
二、建筑结构和形式中外建筑风格在结构和形式上也有所不同。
中国传统建筑的建筑结构采用的是榫卯结构和木构架结构,其特点是材料简单、结构稳定。
而西方建筑则采用石材和钢铁等坚固材料,其建筑结构更加坚固和耐久。
从建筑形式上来看,中国传统建筑通常采用“三进院落”的布局,即“门楼”为入口、中间是“正厅”、后面是“后堂”,以及众多的庭院和走廊等。
与之相对,西方建筑则注重建筑的立面和整体美感,采用分层、对称、装饰等方式的建筑风格,如哥特式建筑、古典主义建筑等。
三、建筑材料和装饰建筑材料和装饰是中外建筑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建筑大多采用天然材料,如木材、土砖、瓦片等,其装饰则以浮雕、木雕、砖雕等为主。
西方建筑则采用更多的人造材料,如钢铁、混凝土、玻璃等,其装饰则以壁画、雕塑、拱形等为主。
四、建筑功能和意义建筑的功能和意义也是中外建筑风格的重要差异。
中国传统建筑主要用于居住、寺庙、宫殿等场所,具有强烈的宗教和文化符号意义。
而西方建筑则注重功能性和商业性,其大多用于办公、商业、教育和娱乐场所,强调的是实用性和商业性。
总的来说,中外建筑风格在历史、文化、结构、形式等多个方面都有所不同。
中西方古代建筑之比较
中外建筑史姓名:林子钦学号:201110503033学院:土木与建筑工程班级:2011级土木5班中外古代建筑比较摘要:西方古典建筑文化是欧洲建筑文化的源泉,中国古典建筑文化是东方建筑文化的精华。
中西古典建筑文化均有各自的法式,都在历史上起过不朽的作用,但是由于背景的不同,中西古典建筑各自按着自身的美学思想在发展,由此反映出了不同地域文化的特色。
建筑,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的发展与进步与其所在的文化、环境、经济等诸多方面有着很密切的关系。
民族不同、文化各异,还有如审美理念、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不同内容,形成了各不相同的建筑文化表现形式。
建筑受自然物候、材质原料、社会条件、技术水平、思想观念、宗教文化、审美情趣等诸多方面的影响,所以造成了多种建筑形态的差异性。
爱斯基摩人彻冰雪为屋,中国西南地区人伐木竹建吊脚楼,这是受自然地理条件影响;福建永定土楼的圆形城堡模式,大约与迁居此地的客家人防范土匪有关;埃及阿蒙神庙的巨型石柱,柱径比柱间距要宽,中世纪欧洲哥特式教堂的尖顶,则是宗教思想的影响所致。
中西建筑形式上的差别,是文化差别的表现,它反映了物质和自然环境的差别,社会结构形态的差别,人的思维方法的差别以及审美境界的差别。
从根本上说,中西方建筑艺术的差异首先来自于材料的不同:传统的西方建筑长期以石头为主体;而传统的东方建筑则一直是以木头为构架的。
这种建筑材料的不同,为其各自的建筑艺术提供了不同的可能性。
对比中西古典建筑艺术,我们可以发现,既有许多不同点,也存在着一些共同点,它们各自形成了一种制度和法式,目的在于保证质量和取得统一和谐的艺术风格。
至于采用的方法则可以因地制宜,灵活应用。
甚至有些手法相互背道而驰,但都同样可以取得和谐的效果,这一点很值得我们深思。
从历史上看,西方古典建筑文化发源于古代的希腊,罗马帝国继承了古希腊的成就,使古典建筑进一步成熟,从而形成了西方世界的建筑范例。
西方古典建筑艺术最杰出的成就是创造了古典柱式。
中西方传统建筑的差异
建筑规律的发展是客观的,由于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名族文化,传统观念,生活理念以及建筑价值等多方面的影响,使得中西方的建筑有着严格的差异。
在建筑研究中应该运用整体思维,进行纵横的比较分析。
中西方传统建筑在各自思想、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不同形态,在对东西方文化差异与传统建筑异同的比较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的差异。
一.中西方建筑布局的差异: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讲究的是对称的有规律的走向,传统中国的四合院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
这就是每一处住宅、宫殿、官衙、寺庙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
同时,这种庭院式的组群与布局,采用均衡对称方式的前提下,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
比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纵轴线上,次要房屋安置在它左右两侧的横轴线上。
其实中国传统建筑无论大小通常都有这样预定规划,遵循着礼制观念,有着对称的和谐之美。
西方的建筑通常是围绕着一座或几座有市民公共活动中心性质的教堂进行发展布局,街道或自由曲折,或作放射状自发的伸展,城市外围形状一般也不规则,商店、作坊满布全城,面向大街。
因此可以说欧洲建筑的布局是“广场式”的。
庭院的内敛性,是中国人自古内敛沉静、含蓄之个性的体现;广场的开放性,是西方人活跃、好动个性的体现,他的布局也体现了不同的名族文特征。
二.中西方建筑结构的差异: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特点有以木构架为主的结构方式,独特的单体造型,讲究对称美,黄金分割美等艺术效果。
中国传统的建筑在建筑结构上的一个特征是“框架式结构”体系,即采用木柱、木梁构成房屋的框架,屋顶与房檐的重量通过梁架传递到立柱上,墙壁只起隔断的作用,而不是承担房屋重量的结构部分。
在框架结构的基础上体现出对称,黄金风格等多种的艺效果,而在中国的建筑结构上,庞大的屋顶当然需要承托的构件。
中国的工匠采用了一种名叫斗拱的小木块构件。
“在柱子上梁枋与屋顶的构架部分之间,可以看到有一层用零碎小块木料拼成的构件,它们均匀地分布在梁坊上,支挑着申出的屋檐,这种构件称为斗拱,它是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上的一种特有的构件”西方的传统建筑,并不执着于结构之美,而是追崇一种雕塑般的建筑美,显示宏伟壮观的景象。
中西方古建筑风格比较(共10张PPT)
拜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庭 建 筑 实 例
——
拜占庭式建筑的特点是
哈 尔
十字架横向与竖向长度
滨
差异较小,其交点上为
圣 索 非
一大型穹顶。穹顶在方 形的平面上,建立覆盖
亚
穹顶,并把重量落在四
大 教
个独立的支柱上,这对
堂
欧洲建筑发展是一大贡
献。
第四节中西方古建筑风格比较
中西方古建筑风格比较
• 建筑材料的差异
– 中国古建筑以木为材料; – 西方古建筑以石为材料。
中西方古建筑风格比较
• 建筑布局的差异
– 中国古建筑平面纵向; – 西方古建筑立面纵向。
中西方古建筑风格比较
• 建筑装饰的差异
– 中国古建筑色彩表里均丰富; – 西方古建筑色彩表里不一; – 中国古建筑图案多以动、植物为主,兼有器物
哥特式建筑实例——巴黎圣母院
罗马耶稣会教堂
巴洛克一词的原意是奇异古怪,古典主义 者用它来称呼这种被认为是离经叛道的建筑
风格。巴洛克建筑是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 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 装饰风格。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 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 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
图案; – 西方古建筑图案多以人物、植物为主。
巴洛克一词的原意是奇异古怪,古典主义者用它来称呼这种被认为是离经叛道的建筑风格。 中国古建筑色彩表里均丰富; 罗马式建筑风格多见于修道院和教堂,是10世纪晚期到12世纪初欧洲的建筑风格,因采用古罗马式的券、拱而得名。 中国古建筑色彩表里均丰富; 巴洛克建筑实例--圣卡罗教堂 哥特式建筑实例——巴黎圣母院 哥特式建筑实例——巴黎圣母院 西方古建筑图案多以人物、植物为主。 巴洛克一词的原意是奇异古怪,古典主义者用它来称呼这种被认为是离经叛道的建筑风格。 哥特式建筑实例——巴黎圣母院 巴洛克建筑实例--圣卡罗教堂 拜占庭建筑实例——哈尔滨圣索非亚大教堂 中国古建筑以木为材料; 巴洛克建筑实例--圣卡罗教堂 中国古建筑色彩表里均丰富; 巴洛克建筑实例--圣卡罗教堂
中国古代建筑与欧洲古典建筑的比较
中国古代建筑与欧洲古典建筑的比较中国古代的传统建筑自汉唐以来,已逐步积累了不少的建造经验,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建筑艺术风格。
尤其是到了宋代,官方编修了《营造法式》一书,使那些宫殿、寺庙、衙署等正统的建筑设计建造形成了制度,因此人们便把中国这种古代典范的正统建筑称之为中国古典建筑。
中国建筑中具有审美价值的特征形式和风格,自先秦至19世纪中叶以前基本上是一个封闭的独立的体系。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在封建社会中发展成熟,它以汉族木结构建筑为主体,也包括各少数民族的优秀建筑,是世界上延续历史最长、分布地域最广、风格非常显明的一个独特的艺术体系。
中国古代建筑对于日本、朝鲜和越南的古代建筑有直接影响,17世纪以后,也对欧洲产生过影响。
艺术特征和欧洲古代建筑艺术比较,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有3个最基本的特征: ①审美价值与政治伦理价值的统一。
艺术价值高的建筑,也同时发挥着维系、加强社会政治伦理制度和思想意识的作用。
②植根于深厚的传统文化,表现出鲜明的人文主义精神。
建筑艺术的一切构成因素,如尺度、节奏、构图、形式、性格、风格等,都是从当代人的审美心理出发,为人所能欣赏和理解,没有大起大落、怪异诡谲、不可理解的形象。
③总体性、综合性很强。
古代优秀的建筑作品,几乎都是动员了当时可能构成建筑艺术的一切因素和手法综合而成的一个整体形象,从总体环境到单座房屋,从外部序列到内部空间,从色彩装饰到附属艺术,每一个部分都不是可有可无的,抽掉了其中一项,也就损害了整体效果。
中国古代建筑类型虽多,但可以归纳为4种基本风格。
①庄重严肃的纪念型风格。
大多体现在礼制祭祀建筑、陵墓建筑和有特殊涵义的宗教建筑中。
其特点是群体组合比较简单,主体形象突出,富有象征涵义,整个建筑的尺度、造型和涵义内容都有一些特殊的规定。
例如古代的明堂辟雍、帝王陵墓、大型祭坛,和佛教建筑中的金刚宝座、戒坛、大佛阁等。
②雍容华丽的宫室型风格。
多体现在宫殿、府邸、衙署和一般佛道寺观中。
中西方建筑差异
中西方建筑的差异•1、材料:建筑不同的建筑材料,不同的社会功用•2、空间布局:西方人在建筑上着重追求向空间扩展规模,中国人却主要致力于在平面上拓展。
•3、形体审美:西方建筑讲究体积美•4、文化观念西方以石材为主中国以木材为主•西方建筑中柱子便成了关键中的关键。
屋顶的不同,导致了其风格类型上的差异,如希腊式、罗马式、拜占廷式、格特式、巴洛克式等等。
•中国古代的木制建筑以斗拱为“基本词汇”,构造出多种多样的飞檐。
同西方建筑的屋顶一样,飞檐也有许多类型,或低垂,或平直,或上挑。
亭、台、楼、阁都要用飞檐来标明自己的身份,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且飞檐的高低、长短往往会成为建筑设计的难点和要点。
••斗拱飞檐•建筑空间的布局的不同,反映了中西方制度文化、性格特征的区别。
从建筑的空间布局来看,中国建筑是封闭的群体的空间格局,在地面平面铺开。
中国无论何种建筑,从住宅到宫殿,几乎都是一个格局,类似于“四合院”模式。
故宫••曲阜•孔庙展现“集体”的美。
例如;北京明清宫殿,明十三陵,曲阜孔庙各种建筑前后左是以重重院落相套而构成规模巨大的建筑群,右有主有宾合乎规律地排列着,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形态的内向性特征,宗法思想和礼教制度。
西方建筑是开放的单体的空间格局向高空发展。
•大本钟科隆大教堂巴特农神庙•从古希腊古罗马的城邦开始,就广泛地使用柱廊、门窗,增加信息交流及透明度,以外部空间来包围建筑,以突出建筑的实体形象。
这与西方人很早就经常通过海上往来互相交往及社会内部实行奴隶民主制有关。
•以相近年代建造、扩建的北京故宫和巴黎卢浮宫比较,前者是由数以千计的单个房屋组成的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建筑群体,围绕轴线形成一系列院落,平面铺展异常庞大;后者则采用“体量”的向上扩展和垂直叠加,由巨大而富于变化的形体,形成巍然耸立、雄伟壮观的整体。
形体审美差异西方建筑美的构形意识其实就是几何形体。
17世纪初建筑师亨利·伍登提出优秀建筑物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坚固、实用和欢愉。
第10单元中国古建筑文化
台阶
栏杆
作用
1. 防护作用 2. 分隔作用 3. 剪影花边作用 4. 尺度标志
种类及构成
1. 种类:寻杖式、栏板式等 2. 以寻杖式栏杆为主讲解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李煜·五代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 少。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 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
普通台基 较高级台基 更高级台基 最高级台基
1.最高级台基
2.高级台基
乾Hale Waihona Puke 宫3.一般台基4.须弥座台基
高级建筑的台基,源于佛座,由多层砖石构件叠埋而成。 ○ 须弥座又名“金刚座”、“须弥坛”,源自印度,系安 置佛、菩萨像的台座。 ○ 须弥原为佛经中的山名,称圣山为须弥山,在印度把须 弥山作为佛像的基座,意思是佛坐在圣山之上,更显示 佛的崇高与神圣。
典型盔顶——岳阳楼
(三)屋顶
7.盝顶
顶部有四个正脊围成为平顶,下接庑 殿顶。盝顶梁结构多用四柱,加上枋 子抹角或扒梁,形成四角或八角形屋 面。顶部是平顶的屋顶四周 加上一圈 外檐经常用在帝王庙中的井亭的顶口, 古代的井亭上面是露天的。
(三)屋顶
8.卷棚
神兽
仙人骑凤
目 录
01 第一节 古代建筑文化概述
. 02 第二节 古城建筑与城防建筑
. 03 第三节 宫殿与坛庙
. 04 第四节 帝王陵墓建筑
. 05 第五节 名楼、名塔、名桥
.
第一节 古代建筑文化概述
一、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阶段
05 解体阶段 04 完善阶段 03 成熟阶段 02 成型阶段 01 创始阶段
(一)创始阶段
柱头科装配步骤-14
柱头科装配步骤-15
东西方古典园林比较有什么差异
东西方古典园林比较有什么差异我国的园林讲究自然美,而西方的园林追求线条的美感,这样一对比,两者之间有什么差异呢?接下来就和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东西方古典园林比较有什么差异,欢迎阅读!一、对古典园林布局的差异西方古典园林艺术在空间布局方面:以法国为代表西方古典园林,布局开敞、道路笔直、景区呈几何形分割,一览无余,给人以扩大、张扬的感受。
中国古典园林的布局特征是于曲径处通幽,看似无规则、实则有矩。
如此的空间营构,不仅拓展了有限的空间,而且富于诗性的韵律,给人含蓄、意味深长的审美感受。
二、对园林建筑的认识和使用上的差异西方古典园林设计只不过是把建筑设计那一套原则手法从室内搬到室外。
在西方园林中常以建筑为中心,而以庭园包围建筑,呈现典型的外向性格。
当然,建筑只是园林的一个组成部分,造园师并不只着眼于建筑本身,而具有卓越的全局观念,以植物、水体、地形、建筑及小品等组成一个协调的建筑式的整体,使组成园林的各局部、各景点融合于统一的构图之中。
中国园林建筑没有建筑构图所特有的那种明确性和条理性。
而回环曲折、参差、错落、忽而洞开、忽而幽闭的手法则常赋予园林建筑以无限的变化。
园林建筑为求得自然美,对于环境的选择极为重视。
再者,对于一般建筑类型来讲,建筑通常扮演构图的主要角色,建筑与山石、水池、花木巧妙地结合。
三、对水的运用在西方园林中,每处庭园都有水法的充分表现。
常设置水池、水阶梯、跌水、瀑布、壁泉、喷泉,各种各样的喷泉与雕塑结合,或以喷水的图案花纹优美取胜,还在喷水技巧上作改进,创造了水剧场、水风琴等具有音响效果的水景。
中国园林也十分注重用水,从布局上可分为集中与分散两种形式,集中水面特点是:整个园林以水池为中心,水池四周环列建筑,从而形成一种向心,内聚的格局,绝大多数均呈不规则形式。
分散用水特点是:化整为零的方法,把水面分割成了互相连通的若干小块,给人深邃清幽的感觉。
四、在植物运用方面差异以法国为代表的西方园林,主要是通过花坛、小林园或丛林、树篱和花墙来体现,法国园林中的植物都需要经常修剪,注重人工整理。
中西建筑的异同
中西建筑的异同传统民居是建筑起源、理论本源。
中西方传统民居都具有史前的特点。
各种差异的影响都颇为深远,我国主要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和谐,西方则主要表现在对自然的征服。
通过对中西方传统建筑中民居的比较,感悟在民居所体现出的文化,理解民居发展的深刻意义。
中西民居文化都源自人类对定居生活的需要。
作为居住空间,无论古今中外,都有一定得私密性,所以,空间的内向和含蓄是一般居民的共性。
但这种私密和内向程度是有差别的。
一、中西建筑艺术异同中国的艺术的首要美学特征即实践理性特征,这一点是同影响中国几千年的儒家思想是密切相关的。
正如本书所说“无论对其评价如何,孔子在塑造中国人,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结构方面的历史地位,已是一种难以否定的事实”孔子将理性引导贯彻在世间日常生活伦理情感和政治观念中,而不作抽象的玄想,“子不语怪力乱神”。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强调积极入世的观念。
这种观念在艺术形式上尤其表现在建筑方面。
希腊、罗马的建筑艺术集中表现在教堂,它是神灵居住的地方,是人们一个礼拜去一次的心灵洗涤之处。
西方建筑之美将人引向一个虚幻的、神秘的世界。
中国的建筑艺术集中在宫殿建筑,它是供世间活着的君王们所居住的场所,它将人们引入的是现实的、客观的人的生活,体现的是实用的、入世的、理智的观念,排斥了反理性的迷狂意识。
中国美学的第二个特征是抒情,虽然东西方美学都抒情,但抒情在中国美学中一直占主导地位,而不像西方抒情最终让位于严谨的实证主义。
无论是《诗经》还是《离骚》,无论是宋词、元曲实施明清小说,表现得最多的是普通人的悲欢离合,是人心灵的喜怒哀乐。
所以中国文学的最高成就不是体现在叙事上,而是抒情。
从“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到“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情贯始终。
中西方古建筑简单比较
中西方古建筑简单比较古建筑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它不仅提供了人类物质活动的需要,也是人类文明的一种象征。
古建筑,作为一门艺术,包罗万象。
我们也可以从不同的建筑风格中透析不同的文化。
梁思成先生说:“建筑之规模,形态,工程,艺术之嬗递演变,乃其民族特殊文化兴衰潮汐之映影,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
”中西方的古建筑就有着很多的不同点,而这些不同的建筑特点也可以反映出中国和西方国家不同的文化。
本文所指的西方建筑主要指古典希腊式、罗马式、拜占廷式、格特式、巴洛克式等,而中国建筑主要指古代的中国建筑。
它们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建筑材料与建筑结构方面的不同。
中国古代建筑以它优美柔和的轮廓和变化多样的形式而引人注意,令人赞赏。
但是这样的外形不是任意造成的 ,而是适应内部结构的性能和实际用途的需要而产生的。
总体上说,中国古建筑是以木结构为主,以砖、瓦、石为辅发展起来的。
从建筑外观上看,每个建筑都有上、中、下三部分组成。
上为屋顶,下为基座,中间为柱子,门窗和墙面。
在柱子之上屋檐之下还有一种由木块纵横穿插,层层叠叠组合成的构件叫做斗拱,这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建筑所特有的构件。
它既可承托屋檐和屋内的梁与天花板,将纵向的力量向横向拓展,从而构造出多种多样的飞檐;又俨然具有较强的装饰效果。
“墙倒屋不塌”这一句中国民间的俗语,充分表达了上述梁柱式结构体系的特点。
在建筑物的主要部分柱子的处理上,一般是把排列的柱子上端做成柱头内倾,让柱脚外侧的“侧脚”呈现上小下大的形式,还把柱子的高度从中间向外逐渐加高,使之呈现出柱头外高内低的曲线形式。
这些做法既解决了建筑物的稳定功能,又增加了建筑物外形的优美曲线,把实用与美观恰当地结合起来,可以说是适用与美观的统一。
传统的西方建筑长期以石头为主体,建筑材料的不同,体现了中西方物质文化、哲学理念的差异。
从建筑材料来看,在现代建筑未产生之前,世界上所有已经发展成熟的建筑体系中,包括属于东方建筑的印度建筑在内,基本上,都是以砖石为主要建筑材料来营造的,属于砖石结构系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古代建筑对比
序号:83学号:姓名:
xx摘要:
西方古典建筑文化是欧洲建筑文化的源泉,中国古典建筑文化是东方建筑文化的精华。
中西古典建筑文化均有各自的法式,都在历史上起过不朽的作用,但是由于背景的不同,中西古典建筑各自按着自身的美学思想在发展,由此反映出了不同地域文化的特色。
建筑,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的发展与进步与其所在的文化、环境、经济等诸多方面有着很密切的关系。
民族不同、文化各异,还有如审美理念、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不同内容,形成了各不相同的建筑文化表现形式。
对比中西古典建筑艺术,我们可以发现,既有许多不同点,也存在着一些共同点,它们各自形成了一种制度和法式,目的在于保证质量和取得统一和谐的艺术风格。
至于采用的方法则可以因地制宜,灵活应用。
甚至有些手法相互背道而驰,但都同样可以取得和谐的效果,这一点很值得我们深思。
从历史上看,西方古典建筑文化发源于古代的希腊,罗马帝国继承了古希腊的成就,使古典建筑进一步成熟,从而形成了西方世界的建筑范例。
西方古典建筑艺术最杰出的成就是创造了古典柱式。
在希腊古典时期曾经创造了三种古典柱式:
多立克、
爱奥尼亚和科林斯柱式式。
罗马帝国时期,杰出的皇家建筑师维特鲁威在总结古希腊与罗马共和国建筑经验的基础上,于公元1世纪出版了一部《建筑十书》,这是世界上第一部完整的建筑学理论著作,它不仅在当时的帝国范围内对建筑起到了指导与规范的作用,而且还对后来的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到了文艺复兴和近代时期,对古典建筑形式的应用也更为自由了。
正是由于西方古典建筑融理性美与视觉美于一体,因此才创造了雅典卫城帕特侬神庙和罗马圣彼得大教堂这样举世无双的杰作。
一、xx古代建筑文化的表现
(一)建筑环境的东方信仰—风水
“风水”主要是指古代人们选择建筑地点时,对气候、地质、地貌、生态、景观等各建筑环境因素的综合评判,以及建筑营造中的某些技术和种种禁忌的总概括。
自古以来,我们的先祖就把选址定居作为安居乐业的头等大事来对待。
在风水中,把大地是做有生命的物体,就像人体内有血液流动一样,视大地为龙,而气在大地中运行,聚气之地视为“龙穴”,在那里建造城市、寺院、住宅以及陵墓。
在西方,欧美的风水研究史也很长,他们研究风水的原因大概是不理解为什么历史上东洋的经济发展要快于西洋。
起先,他们认为是儒学的作用,后来又转移到了风水的研究上来。
在欧美研究中国的书中,以及在讲述中国人思考方式时,都会论及风水。
他们把风水视为宗教、世界观和科学思想。
(二)中西古代建筑师在中国古代,建筑师属于“匠人”,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他们虽然能创造出优美的建筑,却受到封建社会不允许匠人在其作品上留名的限制,因而他们的名字不能流传于世。
史书上有记载的也仅仅是几位宫廷匠作师。
与中国的情况正好相反,在西方,建筑师是非常受人尊敬的,是社会名流。
西方古代的建筑师因此被各美术学院所吸收、接纳,并和他们的名作一起成为西方文明的一部分,为广大民众所怀念。
二、xx古代建筑文化之比较
(一)中西方古代建筑色彩装饰之对比
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非常丰富。
有的色调鲜明,对比强烈,有的色调和谐,纯朴淡雅。
建筑师根据不同需要和风俗习尚而选择施用。
大凡宫殿、坛庙、寺观等建筑物多使用对比强烈,色调鲜明的色彩:
红墙黄瓦(或其他颜色的瓦)衬托着绿树蓝天,再加上檐下的金碧彩画,使整个古建筑显得分外绚丽。
在表现中国古建筑艺术的特征中,琉璃瓦和彩画是很重要的两个方面。
中国建筑的色彩与中国的哲学、政治和伦理紧密结合起来,被用来区分尊卑贵贱,划分社会等级。
色彩被伦理化了。
中国建筑色彩虽丰富多彩,然而由于被赋予了浓厚的伦理观念,形成了一定的模式,所以又显得较为单一
西方建筑装饰也起源很早。
古罗马时期,始初是用素朴大方的大理石贴面,后来随着帝国的强大和军事的扩大,装饰色彩也
表现得华丽浮夸;拜占庭的建筑装饰色彩追求灿烂夺目得色效果;哥特式建筑主要以五颜六色的玻璃装饰窗子,造成建筑物内光线驳杂幽晦、光怪陆离的宗教氛围;到了洛可可建筑,装饰色彩多用嫩绿、粉红、猩红和金色等,天画上画着蓝天白云,追求柔媚、温软,反映了当时贵族们纸醉金迷的生活和较弱敏感的心情。
西方建筑中的色彩,因处于多元化的社会文化中而显得异彩纷呈。
同时,由于宗教文化不同,西方建筑色彩往往富于宗教激情,中国建筑色彩除宫殿形象较热烈之外,一般都清素与优雅,富于理性精神。
(二)中西方xx建筑之对比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是宫殿,因为,几千年来,历代帝王们都不惜以大量人力、物力,在都城建造规模宏大、巍峨壮丽、金碧辉煌的宫殿,以满足自己穷奢极欲的享受,并在精神上给人们造成一种无比威严的感觉,以巩固他们的政权。
另外,中国宫殿有着严格的主次、内外的等级。
西方皇宫强调的是建筑物的单体,即以某一主要的宫殿作为往事权力的象征。
西方宫殿中各种用房的设置并没有十分明显的等级差,国王起居之处多与大臣们的休息办公处同一楼面,仅室内装修略有差别。
(三)中西方古代民居建筑之对比
由于中西血缘家族文化及其生活观念的差异,导致了中西民居文化的不同特性,但相同的是,中西民居文化都源自人类对定
居生活的需要。
既然是居住空间,无论古今中外,都具有一定的私密性,所以,空间的内向和含蓄一般是民居的共性。
然而,这种私密和内向也是有差别的,无疑,中国与西方相比,是更显封闭的,这种封闭一方面是出于抵抗外部力量侵害的原因,尤以北方民居往往建造高大的围墙来抵御风沙和寒冷最为典型;另一方面是由于中国正统的儒家观念,内敛性格尤其根深蒂固。
西方人的血统家庭观念一般要比中国人淡薄得多,家庭中的父亲及祖先不是一家精神上的偶像,家庭成员之间推崇的是人格的平等与个性的自由。
所以,住宅的文化性格自然就不偏于内敛、封闭,而强调开放、外向,所以,民居往往不舍围墙,要求明亮。
(四)当然,在宗教、坟墓建筑等方面,中西方的建筑特色也是有着很大差异的。
世界上不同宗教的建筑有不同的风格,中国的宗法伦理观念,也影响了几乎所有的中国宗教建筑类型。
在中国最流行的是佛教,尽管佛教是由印度传人中国的,但中国的佛教建筑与印度的寺院大不相同。
中国的寺庙深受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它们庄严雄伟,精美华丽,和自然的风景融为一体,具有浓郁的、特有的中国佛教建筑特色。
佛教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为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
西方宗教建筑起源于古希腊神庙,如著名的雅典帕提农神庙。
早期的基督教堂,为了体现出上帝的仁爱,适应教徒礼拜、集会的需要,表现出
明显的为人而设计的方向性动感空间。
到了中世纪,哥特式建筑在基督教世界被认为是中世纪西欧文化的最高成就。
如果说罗马式建筑主要是以修道院的大教堂为代表,那么哥特式建筑则以都市市民的中心大教堂为代表,这表明了教堂的社会意义加强了。
陵墓建筑是中国古建筑中最宏伟、最庞大的建筑群之一。
这些陵墓建筑,一般都是利用自然地形,靠山而建;也有少数建造在平原上。
中国陵园的布局大都是四周筑墙,四面开门,四角建造角楼。
陵前建有甬道,甬道两侧有石人、石兽雕像,陵园内松柏苍翠、树木森森,给人肃穆、宁静之感。
西方古代陵墓极为强调永恒的意味,他们每每采用优质的材料建造一个体积庞大、高高耸立于地面之上的鲜明的艺术形象,对于陵墓中置放尸体的墓室并不十分重视。
影响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是具体的政治制度约定俗成的道德规范和抽象的哲学理论,其中儒家传统的礼治思想是指导古建筑创造的主要思想,中国的古建筑处处体现着秩序、实用、中庸。
而在西方,无论是古希腊建筑中的宙斯庙,还是古罗马建筑中的斗兽场,无论是拜占庭风格中的万神庙,还是哥特风格中的巴黎圣母院,这些建筑都独立的耸立于那里,直接,一目了然,没有旁物的修饰也自成一体。
这是偏重于对个人的颂扬和物质生活的享受的直接表现。
古文化影响了建筑风格而古建筑又影响着中西方文化的发展,文化和
建筑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谱写着中西方辉煌灿烂的文化史诗。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建筑可视为是其精神文明的综合体现物,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建筑的历史也可视为是反映了其建筑文明发展的轨迹,而在其发展进程中若干重大的建筑成就则成为其历史发展的标识物和人以为豪的共同记忆或民族文化遗产。
梁思成先生说“建筑之规模,形态,工程,艺术之嬗递演变,乃其民族特殊文化兴衰潮汐之映影,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就是这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