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湖心亭看雪》教案
新部编版教材九年级语文上册《湖心亭看雪》 教案

湖心亭看雪教案〖学习目标〗了解作者及写作年代,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理解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体会本文清新淡雅的意境和严整而富于变化的语言。
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掌握白描写作的手法。
体会人物语言的妙处,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导入新课〗冬季最令人高兴的莫过于下雪了,那飘扬着的雪花,凝聚着对大地的热爱,从无垠的天幕洒落,在我们头顶飞舞,抚摸着我们,感化着我们,让我们享受热烈、静穆、自由。
下雪啦,多好!雪带给我们的感受?——静穆、纯洁、纯净、阔大而辽远——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明末张岱的小品《湖心亭看雪》。
阅读课文,动脑思考,看看张岱是如何抓住“看”字写雪的。
〖作者简介〗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著有《石匮书》《史阙》《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yuan集》《快园道古》《夜航船》等。
其小品文多回忆个人经历的生活琐事。
同时也是对晚明社会文化风俗的出色平述。
其中表现出对乡土和故园的怀念,也流露出不少伤感情绪。
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流丽清新,极富诗情画意。
在晚明小品中独树一帜文体:《湖心亭看雪》是一篇小品文。
〖理清文章线索〗叙事是本文的线索,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记叙文的要素——看雪的时间、目的地、人物、事件?明确: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后的更定时分;目的地——西湖湖心亭;人物——作者、及两个金陵人?(舟子、小童);〖合作探究〗(一)既然题目是《看雪》,现在我们就共同来品味张岱眼中的雪世界。
请大家在文中找出描写雪景的句子并加以评析。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通过听觉写景,写出了大雪后一片静寂,湖山封冻,人鸟瑟缩不敢外出,寒噤不敢作声,连空气仿佛也冻结了。
一个“绝”字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上画出了大雪的威严。
这不禁让我们联想到唐人柳宗元《江雪》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视觉)二者虽写法不同,但达到了同样的艺术效果。
九年级语文上册《湖心亭看雪》教案优秀7篇

九年级语文上册《湖心亭看雪》教案优秀7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作者为大家整理了7篇九年级语文上册《湖心亭看雪》教案,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的写作湖心亭看雪教案。
湖心亭看雪教案篇一《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遇到知己的喜悦与分别时的惋惜,体现出作者的故国之思,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同时也寄托人生渺茫的慨叹。
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并背诵全文。
2、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并了解白描手法。
3、赏析作者独特的情感,了解其熔叙事、写景、抒情与一炉的特色。
4、感受作者遗失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三、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我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四、课题安排一课时五、教学要点学生朗读课文,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引导学生把握“白描”这一描写手法;分析作品写景、叙事、抒情三者融为一体的写作特点。
(一)导语:说到西湖,大家一定会信手拈来很多诗文,今天我要考考大家(抢答):春天的西湖?夏天的?晴天雨天的?(分别为《钱塘湖春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饮湖上初晴后雨》)今天,我们再欣赏冬天的西湖。
(二)朗读,整体感知自由诵读,找出难读的字,疏通文意。
崇祯(chóng zhēn) 毳(cuì)衣雾凇(sōng)沆(hàng) 砀(dàng) 铺毡(zhān)喃喃(nán) 更(gēng)定更(gèng)有此人强(qiǎng)饮师配乐朗读。
生模仿,自选对手,PK朗读。
生点评后在齐读。
(三)景物欣赏1、既然是“湖心亭看雪”,作者看到怎样的雪景?(找出文中语言并赏析)-- “雾凇……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切景语皆情语,情以景生,景以情存。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湖心亭看雪》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湖心亭看雪》课文原文及教案【导语】《湖心亭看雪》虽只有一百五十余字,作者却以清闲淡雅的笔墨,把湖心亭的夜间雪景写得气象雄浑、恍惚迷离,深切地抒发了自己冰雪独抱的操守和孤高自赏的情怀。
无忧考网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课文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教案教学目标: 1. 熟读课文,积累文言字词,疏通文意。
2. 初步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
3. 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流露出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1.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
2.初步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
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教法与学法:教法:1.情景教学法: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课文。
2.讨论法与点拨法:本文文字较浅显,注释较详细,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文意不成问题。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风格。
学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文章写景时使用白描手法的特点和表现出来的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以及淡淡的哀愁。
2. 资料助读法:查找资料,了解作者生平、思想及明朝灭亡、清朝建立的那段历史,以更好地把握主题。
3. 讨论、品读法:通过课堂讨论,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感受文章的美点。
教学准备:教师:查阅网络资源,并将其整合在本节课的展示课件之中。
学生:1.搜集学过的或自己知道的关于描写雪景的诗文句子。
2.对照注释并查阅工具书,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课时安排:1课时探究新课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策略设计意图教师随笔一、导入课文,激趣引思。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教材语文上册第12课《湖心亭看雪》教案

12湖心亭看雪1.频频朗诵课文,感悟张岱超常脱俗的雅趣和深邃的故国之思。
2.品尝写景语句,掌握文中的白描手法,体会小品文于细微处见情致的特色。
一、导入新课常言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杭州最美在西湖。
很多文人墨客用他们的生花妙笔描摹了西湖春夏的美。
白居易说“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这是杨柳依依活力盎然的西湖;杨万里说“接天莲叶无量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是明丽妖娆的西湖。
那么,隆冬大雪后的西湖又是一番如何的情景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同去赏识《湖心亭看雪》。
二、教课新课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认识作品张岱 (1597—1689) ,字宗子,号陶庵,山阴 (今浙江绍兴 )人。
寓居杭州。
出生仕宦世家,少为荣华公子,精于茶艺鉴赏,爱繁荣,好山川,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
张岱为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其最善于散文,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旷世文学名著。
目标导学二:朗诵训练,通文顺字1.初读文章,联合工具书梳理文章字词。
2.朗诵文章,区分文章节奏,标出节奏区分有疑难的语句。
节奏区分示例是日 /更定矣,余 /拏 / 一小舟,拥 /毳衣 /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 /沆砀,天 /与云 /与山 /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 /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 / 余舟一芥,舟中 /人 /两三粒而已。
节奏区分思虑“拥 /毳衣 /炉火”为何不可以区分红“拥毳衣/炉火”?明确:在本句中,“拥” 字惹起后边两个名词,若不在“ 拥” 字后边停留,“炉火” 一词便失掉了“ 动语”。
“舟中 /人 /两三粒而已”可否区分为“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明确:能够,将“ 舟中人” 看作一个定中构造,即可这样区分节奏。
【教课提示】指引学生在频频朗诵的过程中区分朗诵节奏,在区分节奏的过程中感知文意。
关于部分构造复杂的句子,教师可做适合的解说指引。
导学目标三:联合说明,疏导文义1.学生联合课下说明和工具书自行疏导文义,并画出不解之处。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表格式)

教学设计
3.推荐阅读张岱的其他作品,如《陶庵梦忆》《西湖
梦寻》等,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
课堂小结
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重点知识。
2.强调文言文学习的方法和重要性,鼓励学生多读多
练。
学生的理解,也能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写作知识。
作业设计1、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
3、写一篇读后感,谈谈你对《湖心亭看雪》的理解和感受。
古文背诵,积累
文言字词,有助
于提升学生自
读课外文言文
的能力。
读后感
更能加深学生
对于此篇文章
的理解和印象。
板书设计
教学
围绕单元导语、旁批、阅读提示、插图、注释、补白六个助读材料在自读课文中的利用进行反思,谈谈成功与不足之处。
九年级语文上册《湖心亭看雪》教案(优秀10篇)

九年级语文上册《湖心亭看雪》教案(优秀10篇)《湖心亭看雪》优质课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以及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了解白描的手法。
2、能力目标:学习作者写景和叙事的技巧,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评价作者的性情。
寻求人生的启示。
教学重点:在深入理解写景特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大屏幕播放西湖风光画面)同学们,杭州西湖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被誉为“人间天堂”,自古以来就有无数文人墨客为它留下了不少传世佳作。
关于西湖的诗句,我们耳濡目染的诗句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等等。
写出了雨中西湖的迷人,春游西湖的喜悦,六月西湖荷花的艳丽。
是啊诗人心中若有一个春天,那么他的笔下就春意盎然:如果诗人心中寒冰一片,那么他笔下的西湖又会是怎样?今天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去湖心亭看雪。
二、出示学习目标1、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2、体会本文写景的手法——白描手法,感受作者为我们营造的艺术境界。
三、学生诵读课文诵读指导:1、准确2、有感情3、感悟文中所表现出的思想境界。
四、介绍作者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晚明小品文的代表作家,擅长写景和表现士大夫的闲情雅致,文笔清新活泼,趣味昂然。
主要作品有《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录》。
五、自主学习语词破译组可能出现的问题①词语:更(gēng)定: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定,完了,结束。
拿:撑,划。
拥:围裹。
毳(cuì)衣:细毛皮衣。
雾凇(sōng)沆(hàng)砀(dàng):冰花一片弥漫。
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
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一白:全白。
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
湖心亭看雪教案(优秀5篇)

湖心亭看雪教案(优秀5篇)《湖心亭看雪》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指导学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字词。
3.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基本内容。
过程与方法:1.小组合作探究,班级读、评、讲、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二、教学重难点三、教学策略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深入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对文章字词的理解是通过朗读及自主学习来完成,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
2.学生对文章基本内容的理解主要通过课堂讨论来完成,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
四、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引导回顾曾经学过、读过的与西湖有关的诗文作品。
2.导语:明人汪珂玉曾说:“西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
”同学们平日所见多为“晴湖”“雨湖”,今天,让我们跟随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一看雪后的西湖。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学过、读过不少于西湖有关的诗文作品,通过回顾可以帮学生更好的进入课文,同学引起学生对“雪湖”的兴趣。
(二)疏通文意1.教师范读,帮助学生读准字音。
2.学生自读课文,尝试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
3.学生翻译课文,教师进行方法点拨和重难点字词的纠正与强调。
方法点拨:(1)将古代汉语词替换成现代汉语词,特别是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差别;(2)将古代汉语的单音节的字扩展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3)人名、地名、官职名等沿袭保留;(4)适当增补省略成分。
重点字词:湖中人鸟声俱绝(消失);是日更定(代词,这);惟长堤一痕(只有);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还);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尽力、竭力);是金陵人,客此(客居)。
【设计意图】本文字词难度不大且注释较为详细,让学生结合书下注释与运用所学方法疏通文意,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理解内容1.全班齐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尝试使用几个小标题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湖心亭看雪》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湖心亭看雪》教案及知识点一、教学目标1.教学目标:•理解文本内容,掌握文本结构。
•理解文章的写作手法,包括叙述、描写、议论和抒情。
•掌握用“各”修饰虚词的方法。
2.情感目标:•学会欣赏自然美的形象,促进学生保护环境的情感。
•培养学生对朴素文学的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文本内容的理解。
2.文本的结构分析。
3.文章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难点1.描写手法的运用。
2.理解讽刺手法。
四、课堂教学1. 预习导引引导学生预习文本,了解文本大意,掌握文本结构。
2. 形式多样的描写让学生通过阅读文章,了解作者如何用丰富的语言描写出雪景,从而体会描写的重要性。
3. 策略讲解通过ppt讲解文学作品中的描写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4. 积极思考通过课堂讨论,帮助学生分析文章中的讽刺手法,引导他们在积极思考中感受语文魅力。
5. 总结回顾通过课堂小结,回顾文章的结构、描写手法和讽刺手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五、知识点1. 内容梳理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作者游湖心亭看雪时的所感所想。
文章采用叙事、描写、议论和抒情等手法,通过文笔优美的描写展现出湖心亭和雪景的美丽。
2. 文本结构本文属于记实性随笔,文本结构由五个部分构成:开宗明义、描绘湖心亭的特点、描写雪景、想象湖心亭的历史、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
3. 段落分析•第一段:通过事实句描述作者看到的海棠花和杜鹃花,突出了故事发生的时刻和地点。
•第二段:揭示了湖心亭的特色,作者通过具体的描写,展示出湖心亭独特的魅力。
•第三段:详细地描绘了雪景,生动地表现出雪的质感和景色的美丽。
•第四段:概述了历代文人墨客对湖心亭的赞美,并以此引出对湖心亭产生的新的想象。
•第五段:在最后一段,作者表达人与自然的关系,讲述了他的思想情感。
4. 修辞手法•对比手法:文章中通过对比刻画雪景,突出雪的美丽。
•拟人手法:将湖心亭比作一位美人,生动形象地描述了湖心亭的美。
•借景抒情:通过雪景的描绘,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湖心亭看雪》教案

《湖心亭看雪》微课教学设计——湖心亭上夜西湖,风流才子痴相公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诵读背诵课文。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欣赏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二)过程与方法1、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语言风格。
2、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
二、重点重难点分析。
(一)教学重点:1、诵读背诵课文。
2、欣赏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二)教学难点:1、把握叙事、写景、抒情的关系。
2、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三、教学方法:1、沉潜涵泳,吟咏诵读鉴赏法2、联想想象,批注阅读体悟法本文文字较浅显,注释较详细,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文意不成问题。
在此基础上主要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理解作者的孤怀雅趣和精神世界。
四、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有一种画轴,且细且长,静静垂于厅堂的两侧。
她不与那些巨幅大作比气势、争地位,却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惹人喜爱。
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这就是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梁衡《秋月冬雪两轴画》作家梁衡所说的《湖心亭看雪》是一篇描写西湖胜景的佳作,被称作是描写西湖最漂亮的文章。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张岱的世界,去《湖心亭看雪》。
(二)知人论世多媒体显示: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
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精通茶艺茶道,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
著有文学著作《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夜航船》、《快园道古》等,还有史学著作《石匮书》。
(三)“奇人”、“奇事”、“奇景”、“奇趣”——赏析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特色,走进张岱的精神世界。
1.雪夜奇趣“西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能真领山水之绝者,尘世有几人哉?”——明·汪珂玉《西子湖拾翠余谈》[设计意图]引用资料,为引导学生理解张岱的孤怀雅趣做铺垫。
第12课《湖心亭看雪》教案【部编版九年级上册】

第12课《湖心亭看雪》教案【部编版九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词语,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2、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语言风格和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3、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4、本文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应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性格,理解作者的“痴”。
[教学重点] 1、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导入杭州西湖自古以来以美景而名扬天下,文人墨客慕名而来,纷纷留下颂扬的诗文。
关于西湖的诗句同学们能背诵多少?生:背诗句。
预设:此环节可以出示相关图片提示学生吟诵相关诗句。
师:同学们是否感受到了: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
(学生回应)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一片寒冰,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和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二、课文朗读1、听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
2、出示课件,检查预习情况,帮助正音。
3、指名读,检查朗读的正确熟练情况。
三、检查课前翻译,先交流疑难点,再通过下面的方式落实。
第一步(问):1、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生:作者去湖心亭看雪)2、作者什么时间去的?(此问在于引导学生明确:是:这;更定:晚上八点左右,更:古代的计时单位。
)3、作者是怎样去的?几个人去的?(此文引导学生明确:拏:撑船;毳衣:用毛皮制成的衣服;拥:穿着、带着;独:独自。
)第二步(出示两张图片,然学生配上原文内容,并说明理由)1、第一幅图:帮助学生理解——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冰花一片弥漫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全2、第二幅图:帮助学生理解——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第三步:出示第二段的翻译,设5处错误,让学生寻找。
第12课《湖心亭看雪》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湖心亭看雪》群文阅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细心品读,体会本文的审美意境。
2.采用群文阅读模式,培养获取信息、比较阅读的能力。
3.联系作者的生平事迹及创作背景,理解作者的冰雪人格和故国之思。
教学重点:1.文中写景文字的赏析理解,主要是三个“与”字、以及量词异化所创造的那种独特境界的理解。
2.抓住“痴”字,理解作者的冰雪人格和故国之思。
教学难点:体会张岱流露出的旧游如梦的感伤和深沉的故国之思。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朗读揣摩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湖心亭看雪》的作者是?号?他是哪个朝代的人?今天我们采用群文阅读的模式,努力走进 300多年前张岱的心灵深处。
二、出示学习目标1.细心品读,体会本文的审美意境。
2.采用群文阅读模式,培养获取信息、比较阅读的能力。
3.联系作者的生平事迹及创作背景,理解作者的冰雪人格和故国之思。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请在文中找出一个恰当的词语来评价张岱。
四、群文阅读,品“痴”(一)比较阅读,把握人物性格1.速读课文,说说舟子为何说张岱“痴”。
(可以结合“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独往湖心亭看雪”这三个方面来谈。
)2.阅读《西湖七月半》(节选),张岱与一般杭州人游西湖有什么不同之处?你看出了张岱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西湖七月半(节选)张岱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
杭人游湖,巳①出酉②归,避月如仇。
是夕好名③,逐队争出,多犒门军酒钱。
轿夫擎燎,列俟岸上。
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
以故二鼓④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⑤,如魇如呓,如聋如哑⑥。
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
少刻兴尽,官府席散,皂隶喝道去。
轿夫叫,船上人怖以关门,灯笼火把如列星,一一簇拥而去。
岸上人亦逐队赶门,渐稀渐薄,顷刻散尽矣。
【注】①巳:巳时,约为上午九时至十一时。
②酉:酉时,约为下午五时至七时。
③是夕好名:七月十五这天夜晚,人们喜欢这个名目。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湖心亭看雪》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4篇)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湖心亭看雪》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4篇)《湖心亭看雪》教学教案篇一(一)知识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4.背诵课文。
(二)能力目标1.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语言风格。
2.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3.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文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但又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意绪,应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
教学重点1、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
2、熟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孤高自赏的情怀。
教学关键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质疑点拨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时一课时教学内容与过程一、导入新课:二、检查预习1、简介作者: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浙江山阴人。
明末清初文学家。
明朝灭亡后,张岱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隐居山中专心从事著述。
主要作品有《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录》。
书中缅怀昔日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流丽清新,极富诗情画意。
在晚明小品文中独树一帜。
2、掌握体裁:小品是一种寓有抒情意味和讽刺性的短小散文,也是随笔、杂感等杂文的别称。
形式比较活泼,题材广泛,风格多样。
从时代上看,有六朝小品、唐人小品、明清小品等。
本文是小品文,同时也是一篇游记。
3、读准注音:崇祯更定拏毳衣雾凇沆砀一芥毡更有喃喃4、解释实词:绝拏毳衣雾凇沆砀一白一芥焉得更强饮大白客此及三、走进课文1、老师范读2、同学读课文,以组为单位疏通课文,提出疑问。
3、疏通文意。
四、赏析课文1、初探叙事内容(1)归纳记叙要素A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更定B地点:西湖湖心亭谁来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一下湖心亭正如同学们所介绍,湖心亭四面环水,绿水盈盈环抱,青山苍苍遥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湖心亭看雪》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湖心亭看雪》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课文,了解湖心亭上观雪的情景,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2. 掌握本课的重点词汇和短语;3. 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和主旨;2. 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短语;3.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综合运用。
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的感受,并提取关键信息;2.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和写作。
教学准备:1. 课文教材;2. 词汇卡片或单词墙。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通过与学生交流,提问一些与雪有关的话题,如:你们喜欢看雪吗?你们看过什么样的雪景?有没有与雪有关的美好回忆等等。
通过这样的交流,引发学生对本课话题的兴趣。
Step 2 预习导引教师提前写好包括生词、短语等的句子,然后将句子打乱顺序贴在黑板上。
要求学生阅读这些句子,并试图将其合并成一个完整的段落。
完成后,引导学生讨论并校对答案。
教师在引导学生时,逐渐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和文意。
Step 3 阅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完成相关的阅读理解题。
在阅读过程中,鼓励学生拿出手机或平板电脑搜索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和想象作者所看到的雪景。
Step 4 拓展阅读推荐一些与雪有关的诗歌、文章给学生阅读,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了解雪景的美好。
Step 5 词汇操练通过词汇卡片或单词墙的方式,进行词汇操练。
教师可以将这些词汇卡片分发给学生,然后提问学生有关这些词汇的问题。
例如:作者是如何形容雪的?雪花有什么特点?Step 6 课文概括教师引导学生概括课文内容,并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出本课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Step 7 创作展示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写一篇描述自己心中的雪景的短文,并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全班同学。
Step 8 课堂总结教师对本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并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教师还可以提问学生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问题,以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新人教部编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12 湖心亭看雪(名师教案)

12 湖心亭看雪【教学目标】1.熟读并背诵课文,体会本文白描的写法。
2.整体感悟,细心品读,体会本文的审美意境。
3.联系作者的生平事迹及创作背景,体会其家国之思。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点燃诗情,走进西湖西湖很美——你看,白居易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写出了西湖的清新美;苏轼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绘出了西湖的娇羞美;杨万里的“只言山色秋萧索,绣出西湖三四峰”道出了西湖的冷调美。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张岱去湖心亭看雪。
【设计意图】诗词入情入境,是最能快速将学生引入课文的方法。
在这里,连用三组与西湖相关的诗句,既符合语文课堂的独特意蕴,又能点明本篇课文的学习方向。
二、资料助读,了解作者课件出示: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号陶庵,明末清初文学家。
出身仕宦世家,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
清兵南下灭亡了明朝,他入山隐居、著书。
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
《陶庵梦忆》这部散文集,是明末清初风霜雨雪的产物,是中国梦文化的艺术结晶,是国破家亡后的一曲曲悲哀挽歌。
没有希望,没有奢求,没有期待,唯有哀怨,唯有梦忆。
以梦忆为解脱,将家国之叹、故园之思、人生之悲寄予梦忆之中,这就是《陶庵梦忆》的艺术真谛。
【设计意图】认识作者,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对于了解文章主题是非常必要的。
知人论世,才能读懂读透文章,所以在这个板块,对张岱的“亡国之身”进行介绍,便于后面让学生理解“是金陵人,客此”的复杂情感。
三、自学交流,读顺读懂1.准确读,读准字音(1)自读,读准字音。
(2)互读,纠正字音。
(3)点读,强化识记。
课件出示:崇祯..(chónɡzhēn)更.定(ɡēnɡ)拏.(ná)毳.衣(cuì)雾凇.(sōnɡ)沆砀..(hànɡdànɡ)铺毡.(zhān)焉得更.有此人(ɡènɡ)余强.饮三大白(qiǎnɡ)2.顺畅读,把握节奏(1)指导读。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部编版)第12课《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片痴心在雪湖——《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材分析】《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写于明亡之后。
作者以回忆的方式,淡雅的语言,把对故国、对往事的怀恋都融入西湖雪后奇景之中,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从中窥知一二。
诵读无疑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须贯穿始终;而诵读要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写法特点的基础上才能达成。
本文写景的特点是使用白描手法,这是一种文学创作中常用的写作手法,要把它讲清楚。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寻求人生的启示,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学生对张岱是陌生的,因此,有必要对张岱的情况做简要介绍,让学生明白西湖奇景与游人之雅趣相互映衬,这样学生才能理解文中所隐含的淡淡的哀愁。
【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2.欣赏雪后奇景,体会白描手法的运用;3.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寻求人生的启示。
【教学重点】欣赏雪后奇景,体会白描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寻求人生的启示。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品读法、圈点勾画法、启发式教学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杭州之盛,在西子一湖。
描写西湖的诗句有哪些?(预设: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西湖只有一个,但是留在每个人心中的西湖却各不相同。
我们今天再来看一位,这个人叫张岱,也替西湖写了他的文字。
我们来看一看,留在他心中的西湖又会是怎样的,一起走进他的《湖心亭看雪》。
二、美读(一种味道)(一)读得清楚1.易错字读音:崇祯更定余拏一小舟毳衣雾凇沆砀一芥强饮三大白2.重点字词: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上下一白惟长堤一痕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余强饮三大白而别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二)读得好听1.读出内容:这篇文章主要写了张岱雪夜起行,前往湖心亭看雪的故事。
2.读出疑问:为什么偏偏去湖心亭看雪呢?出示资料并简介作者生平经历:“夜月登此,阒寂凄凉……人稀地僻,不可久留。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湖心亭看雪》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语】《湖⼼亭看雪》虽只有⼀百五⼗余字,作者却以清闲淡雅的笔墨,把湖⼼亭的夜间雪景写得⽓象雄浑、恍惚迷离,深切地抒发了⾃⼰冰雪独抱的操守和孤⾼⾃赏的情怀。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课⽂ 崇祯五年⼗⼆⽉,余住西湖。
⼤雪三⽇,湖中⼈鸟声俱绝。
是⽇更定矣,余拏⼀⼩⾈,拥毳⾐炉⽕,独往湖⼼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与⽔,上下⼀⽩。
湖上影⼦,惟长堤⼀痕、湖⼼亭⼀点、与余⾈⼀芥、⾈中⼈两三粒⽽已。
到亭上,有两⼈铺毡对坐,⼀童⼦烧酒,炉正沸。
见余⼤喜,⽈:“湖中焉得更有此⼈?”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别。
问其姓⽒,是⾦陵⼈,客此。
及下船,⾈⼦喃喃⽈:“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教案 教学⽬标: 1. 熟读课⽂,积累⽂⾔字词,疏通⽂意。
2. 初步了解⽩描的写作⼿法。
3. 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流露出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1.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
2.初步了解⽩描的写作⼿法。
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教法与学法: 教法:1.情景教学法:创设具有⼀定情绪⾊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的情感体验,从⽽帮助学⽣更准确地理解课⽂。
2.讨论法与点拨法:本⽂⽂字较浅显,注释较详细,学⽣⾃读课⽂,把握⽂意不成问题。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把握⽂章的写作特⾊和语⾔风格。
学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章写景时使⽤⽩描⼿法的特点和表现出来的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以及淡淡的哀愁。
2. 资料助读法:查找资料,了解作者⽣平、思想及明朝灭亡、清朝建⽴的那段历史,以更好地把握主题。
3. 讨论、品读法:通过课堂讨论,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感受⽂章的美点。
教学准备: 教师:查阅络资源,并将其整合在本节课的展⽰课件之中。
学⽣:1.搜集学过的或⾃⼰知道的关于描写雪景的诗⽂句⼦。
2.对照注释并查阅⼯具书,朗读课⽂,读准字⾳。
课时安排: 1课时 探究新课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策略设计意图教师随笔 ⼀、导⼊课⽂,激趣引思。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十二课《湖心亭看雪》教案设计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十二课《湖心亭看雪》教案
设计
人不能要求环境适应自己,只能自己适应环境。
不是你比别人差,只是付出不够多。
雪中行,雪中情随张岱去《湖心亭看雪》
一、学习目标:
1.品味写雪景语句的精妙。
2.感悟雪中赏景的深沉之情。
3.学习白描写景的手法。
学习重点:1.品味写雪语句的精妙。
2.学习白描写情手法。
学习难点:感悟张岱的深沉之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自古风花雪月之事,必能引起文人墨客心头的悸动,特别是遇到洁白的大雪,更是能触动他们容易骚动的心。
你所学过见过的诗词中带有雪的你记有多少呢(学生做得,不一而足,教师要多鼓励,多赞扬)喔!同学们掌握的还真不少,足见大
家的知识的渊博。
在刚才大家所展示的诗句中,柳宗元的《江雪》,我为觉得写雪最为突出,现在大家一起来吟诵一下吧!
(学生吟诵)很好!大家从诗中看到了什么样的雪景(学生可能说出多种情况,教师最后总结。
)这真是:天无飞鸟、路无行人,天寒地冻,万籁俱寂呀!从此雪景中你体会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境呢(提示学生可以参考刚学过的《小石河潭记》的作者介绍)孤独,凄凉,因被贬而悲伤的情感。
同样是在冰天雪地之中,我们今天来看看清朝的张岱是什么样的心境呢
二、明确学习目标(学生读记)
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湖心亭看雪》教案教学材料处理要灵活。
教案不能写成教材的缩写,不能写成教材的提纲,也不能完全脱离教材自搞一套,那么应该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由我给大家带来的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湖心亭看雪》教案,一起来看看吧!《湖心亭看雪》课文原文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湖心亭看雪》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2.品味写景美句,体会白描手法的特点和作用。
3.通过反复诵读,感悟作者之痴。
【教学重点】体会白描手法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超凡脱俗的文人雅趣和深沉的故国之思。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让学生回忆积累的有关西湖的诗句。
教师预设整理:“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白居易,“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林升等诗句。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小结:是啊,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
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寒冰一片,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和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二、读音障碍读中清(要求:声音响亮,读准字音,吐字清晰)1.找两个学生读课文,学生起来评价,指出问题再朗读;2.生根据多媒体课文停顿划分,听课文示范录音,注意朗读的语气;3.学生根据录音齐读课文。
三、文章大意读中通学生根据自己预习情况找出理解不了的地方小组讨论,组内理解不了的地方,提出问题,全班解决。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1.为什么第一段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到了后面又说“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和一个舟子呢?到底是几个人去的?2.“天与云与山与水”这三个“与”用的太重复了,有点拖沓,改为“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或“雾凇沆砀,天、云、山、水,上下一白”好不好?明确:不好,修改后的句子把四种景物断开了,而原句三个“与”把四种景物相连融合在一起,造成了一种浑然一体、天地苍茫的浩大气势。
3.“与余舟一芥”的“芥”怎么翻译?师明确:(1)它的原意是“小草”,在这里用作了量词,说余舟“一芥”也就是“一艘”。
(2)补充这段文字中的其它量词,如“长堤一痕”长堤一般也不用“痕”,用“条”,“湖心亭一点”亭子也不用“点”,一般都是用“座”,“舟中人两三粒”人应该是两三“个”,这些量词都是把事物给缩小了。
从而与上面浑然一体的浩大气势形成对比,突出这些事物在天地面前都变成了沧海一粟,可有可无,天人合一了,因为作者眼中只有自己只有天地,而其它一切都是渺小的。
(分析完2.3小题,第1小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即因为作者眼中只有自然和自己,所以他说“独往湖心亭看雪”)4.“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强”的意思是“尽力”还是“勉强”?师带领学生从文中找判断依据:(1)“余强饮三大白而别”的“而别”一词——“酒逢知己千杯少”,喝了三大杯就匆匆而别说明张岱跟他们没大有话说。
(2)“问其姓氏,是金陵人”。
他问的是姓,回答的是哪里人,答非所问。
(3)“拉余同饮。
”他不是主动去喝,而是被迫入局的。
(4)“我”一开始是“独往湖心亭看雪”,而这两个人是来饮酒作乐,带着童子带着酒来的,他们来的初衷不一样,所以不是一路人。
综合以上四点依据推断“强”的意思应是“勉强”。
(此教学环节穿插本课重点“白描”写法的讲解,播放提前录制好的微视频《湖心亭看雪之白描》)四、文人痴心读中悟本文最能概括作者的一个词是?从哪里体现出来的?明确:“痴”。
(1)行为“痴”——“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2)情感“痴”——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高雅之趣。
讲情感之“痴”补充相关资料:1.张岱,明末清初人。
寓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自己却一生未做官,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
《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均成书于清朝,然而张岱依然在自己的书中沿用明朝年号(如:崇祯),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2.蜀人张岱,陶庵其号也。
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张岱《自为墓志铭》3.“痴人”们孤独的身影:柳宗元一个人寒江钓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杜甫一个人登高作啸: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陈子昂一个人登台长吟: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王维一个人弹琴长啸: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李白一个人对月饮酒: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4.《王子猷雪夜访戴》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
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
忽忆戴安道。
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舟就之。
经宿方至,迭门不前而返。
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5.蒋勋《孤独六讲》“孤独和寂寞是不一样的,寂寞会发慌,孤独则是饱满的……孤独往往确定生命与宇宙间的对话,已经到了最完美的状态……孤独往往是自豪的。
当你静下来,处于孤独的状态,内心的语言就会浮现。
你不是在与别人沟通,而是与自己沟通。
所以不管禅宗或西方教派,都有闭关的仪式……”(此教学环节通过对作者“痴”的分析带领学生体会作者超凡脱俗的文人雅趣和深沉的故国之思,以解决本课教学难点)五、课堂小结我想在大雪三日后的寒夜,张岱选择独往湖心亭看雪,他是孤独的,但是他要的就是这份孤独,他一点也不寂寞,因为他在跟自己沟通,在跟天地万物沟通,他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庄子的话“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他这种痴正是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高雅之趣。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本堂课主抓关键词“痴”,以朗读贯穿课堂,同时引用史料,基本达到了教学目的。
导入部分以一副“雪景图”为例,引发学生对雪的感悟,说到对古诗的记忆,大家都很自然的想到了柳宗元的《江雪》,它以其清远的意境、孤高的情怀让世人赞叹,从而引出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关于雪的文章——《湖心亭看雪》。
带着“舟子是如何评价张岱的”?这个问题听完视频朗读,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关键句子“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紧接着又用一个问题“用一个字概括呢”抓住了本课的核心词语——“痴”。
我们现在所理解的“痴”是痴呆、傻子的意思,张岱肯定是不会作此解释的,从而就激发了学生一探究竟。
接着一读文,找“痴”行,初悟痴心。
很多学生都找到了“独往湖心亭看雪”这一句,我顺势一问,下雪天去外面看雪,这样的举动是痴的吗?是傻的吗?学生都笑了,此时,他们领悟过来,是在“大雪三日”的情况之下,“湖中人鸟声俱绝”,夜晚还独自一人去湖中赏雪,加上如此条件,才是“痴行”,同时这个“独”字又体现出了作者的“孤独、孤傲”。
二读文,品“痴”景,再悟痴心。
主要抓住本文的写景句,其一为“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三个“与”字,能否去掉了?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尽管很多学生没有见过茫茫雪景,不过,他们发挥想象,能够领悟到万物融为一体的苍茫意境。
其二“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也用了一个对比体味对于量词的运用,分别改为“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在笑声中,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借缩小的量词来表现人、物渺小,与苍茫浩大的天地形成对比的艺术效果。
三读文,议“奇遇”,三悟痴心。
主要是抓住“金陵人”这个特殊的具有历史意义的词语来理解作者。
当然这个“金陵人”的发现也是破费工夫的。
请学生把目光锁定到酒后话别这句话,问他们能不能发现什么问题,大家都沉默不语,这时,我换一种方式——如果我问你叫什么名字,你答你是顺德人,行吗?学生恍然大悟,找到了作者答非所问的地方,也把视线聚集到了“金陵人”,再让学生说说金陵的历史地位,以及见解张岱的身世,也就能理解张岱的故国之思了。
再联系《红楼梦》中所说——满纸荒唐言,一把心酸泪,至此,学生较容易理解作者所说的“痴”了。
本堂课在上课前花了长时间备课,上完课,自己觉得比较舒畅,学生也跟着老师的节奏,用一课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教学任务,像类似比较短小的文章,大可不必字字解释,句句翻译,抓住文章的核心,一一拓展,会受到更好的效果。
当然,没有任何一堂语文课是完满的,首先,本文巧妙的将记叙、描写、抒情三种表达方式融为一体,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艺术,我只是给学生总结了出来,没有先让学生感知再让学生去总结,这样的理解会更深刻;其次,对于白描手法的处理,定义给学生讲的比较抽象,学生较难理解。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湖心亭看雪》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