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安全教学在医学微生物学的应用

合集下载

应用微生物学

应用微生物学
感谢您的观看。
微生物的繁殖方式
固体培养基
在液体培养基中添加凝固剂,如琼脂,使培养基凝固。
选择性培养基
根据特定微生物的特殊需求设计的培养基,用于筛选和分离特定的微生物。
液体培养基
适合微生物生长的液体营养物质。
微生物的培养基
微生物的培养技术
纯培养
在一定条件下,使一种微生物在培养基中生长繁殖。
混合培养
使多种微生物在同一个容器中生长。
霉菌的应用
病毒可以作为载体,将治疗基因导入到病变细胞中,用于基因治疗。
病毒可以作为疫苗,用于预防传染病。
病毒的应用
疫苗
基因治疗
03
CHAPTER
微生物的繁殖与培养
通过简单的细胞分裂,将遗传物质直接传递给下一代。
无性繁殖
通过两个细胞的融合,产生新的遗传物质。
有性繁殖
某些微生物产生孢子进行繁殖。
孢子繁殖
历史回顾
应用微生物学的起源可追溯到古代酿造和发酵技术的出现,随着科技的发展,应用微生物学逐渐形成独立的学科。
未来展望
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应用,应用微生物学将在未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人类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应用微生物学的历史与发展
02
CHAPTER
微生物的种类与应用
如酸奶、奶酪、面包等食品的制作,以及酱油、醋、酒类的发酵过程,都离不开细菌的作用。
微生物的代谢产物
厌氧发酵
在无氧条件下,微生物通过厌氧呼吸产生乙醇、乳酸等代谢产物。
好氧发酵
在有氧条件下,微生物通过好氧呼吸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和水。
兼性厌氧发酵
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均可进行发酵,如酵母菌发酵产生乙醇和二氧化碳。
微生物的发酵过程

生物安全防护在医学检验实验教学中的意义

生物安全防护在医学检验实验教学中的意义

生物安全防护在医学检验实验教学中的意义摘?要: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已经成为实验室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且日趋走向科学化、标准化。

因此,加强医学检验实验教学的生物安全防护教育、提高师生的生物安全防护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生物安全存在问题及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管理措施等方面对医学检验实验教学中的生物安全防护进行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生物安全;医学检验;实验教学医学检验专业的学生在实验课中会不可避免地接触到活的病原微生物或者具有传染性的病人标本。

因此,作为一名实验教师,在教授学生实验理论、实验方法的基础上,向学生讲解生物安全防护知识,提高学生自我保护能力,减少因操作意外导致的疾病传播和环境污染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生物安全的概念生物安全:指对病原微生物、基因修饰生物、外来有害生物等生物体通过直接感染或间接破坏环境而导致对人类、动物或者植物的潜在风险或现实危害的防范和控制。

其目的是防止实验室相关工作人员与病原微生物接触感染或意外泄漏导致疫病传播和环境污染。

实验室生物安全(laboratory bio-safety,lbs):指在从事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实验室中用以防止发生病原体或毒素无意中暴露及意外释放,避免对工作人员和相关人员的危害的防护原则、技术以及实践。

其目的是为了避免危险生物因子造成实验室人员暴露、向实验室外扩散并导致危害[1]。

二、医学检验实验教学中生物安全管理的国内外现状1974年,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国家卫生研究院(cdc/nih)首次出版了《基于危害程度的病原微生物分类》一书;1983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出版了《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第一版;随后,cdc/nih又制定了《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对实验室的生物安全作了系统全面的规定。

在我国,由于对生物安全防护知识的研究起步较晚,于2002年卫生部首次颁布了《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但没引起足够重视;直到2003年sars 爆发后,我国才意识到生物安全防护的重要性,相关部门加强了对实验室生物安全的监管力度,于2004年10月1日正式颁布实施《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该法规的颁布使我国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和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逐渐走向科学、规范、系统、全面的崭新阶段。

微生物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问题及对策

微生物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问题及对策

增多 . 实验室使用率增 高 、 人员相对集 中且流动性 大、 有大量 的仪器设备和重要技术 资料存放等 , 这 就 更 增 加 了 实 验 室管 理 的难 度 。这 也 凸显 了实 验
室安全状 况的复杂性 和加强安 全管理 的重要性 。 因 此 ,采 取 一 定 的 防 护 措 施 是 非 常 必 要 和 紧 迫
这是强化管理工 作实际效率 和质量 的先决条 件 。 依据 微 生 物 学 实 验 室 自身 特 点 制 订相 关 实 验 室 规 章 制度 , 如 实 验 室 规则 、 紧 急 事 故 处 理 办 法 并 张 贴

实践教 学 ・
l 6 9
于实验室墙上 醒 目位置 。在使用仪器设备 之前要
十分 重要
毒素的作用 、 营养培养基 的制备 、 抗体 制备等 , 这
些实验都需动物 . 在 医学 微 生 物 实 验 中 , 常用 的动
物有家兔 、小 鼠等 。由于这些 动物可 能携带病原 体 ,如果操作不 当或防护措施不到位都 可能危 害
师 生健 康 。
1 微 生物 实验室 的特 点
医学 微 生 物 学 实 验 室 是 进 行 学 生 实 验 和科 研 的工作 场所 . 操作 者在进 行涂 片 、 染色 、 镜检、 培
2 生物安全 问题及对 策
2 . 1 生 物安 全 问题
养、 鉴定 、 生化 、 药敏 、 血清分 型等不 同实 验操作 时. 要 暴露 于 各 种病 原 微 生 物及 危 害 因子 。尽 管 作
学 的 改革 和 实验 室 的扩 建 、实 验 时 数 和 仪 器设 备
学微生物学 、 医学免疫学 的发展 , 越来越多的高等 院 校 和科 研 机 构进 行 细 菌 、病 毒 等 微 生 物 的 实 验

实验一、微生物实验基本知识和安全教育

实验一、微生物实验基本知识和安全教育
11/22
二、无菌操作要求
1. 接种细菌时必须穿工作服、戴工作帽。 2. 进行接种食品样品时,必须穿专用的工作服、帽及拖鞋,应放在无菌室缓冲
间,工作前经紫外线消毒后使用。
3. 接种食品样品时,应在进无菌室前用肥皂洗手,然后用75%酒精棉球将手擦 干净。
4. 进行接种所用的吸管,平皿及培养基等必须经消毒灭菌,打开包装未使用完 的器皿,不能放置后再使用,金属用具应高压灭菌或用95%酒精点燃烧灼三次 后使用。
9/22
(4)实验室常见生物危险
实验室生物污染的途径包括:空气传播(临床标本中的污染源在 空气中传播、微生物气溶胶的吸入)、直接传播(工作中偶然刺 伤、割伤,碎玻璃划伤直接感染)、皮肤粘膜接触(临床标本中 的传染源通过破损皮肤粘膜接触造成的感染)、其他不明原因的 实验室相关感染。
实验室伤害以及与工作有关的感染主要是由于人为失误﹑不良实 验技术以及仪器使用不当造成的。因此,实验室人员必须提高生 物安全意识,认真学习生物安全相关的各种法规和文件,定期进 行生物安全防护知识培训,熟悉生物防护有关知识,加强基本技 能的培养,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实验室管理者应对实验室的风险 级别进行分析,尤其对风险级别较高的、接触高危标本几率较大 的区域如微生物和分子生物学室予以高度重视,保护实验室工作 人员和环境的安全。
5. 在无菌间内如需要安装空调时,则应有过滤装置。
13/22
四、消毒灭菌要求
微生物检测用的玻璃器皿、金属用具及培养基、被污染 和接种的培养物等,必须经灭菌后方能使用。
1.灭菌前准备
(1)所有需要灭菌的物品首先应清洗晾干,玻璃器皿如吸管、平皿用纸 包装严密,如用金属筒应将上面通气孔打开。
(2)装培养基的三角瓶塞,用纸包好,试管盖好盖,注射器须将管芯抽 出,用纱布包好。

将生物安全教育引入中医院校《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体系初构想

将生物安全教育引入中医院校《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体系初构想

《 医学微生物学 》 是 高 等 中医 院 校 本 科 物 概 论 、 微 生 物 形 态生 理 、 微 生 物 的 感 染与 生 培养的一 门重要的基 础课程 , 也是一 门 对 动 手 能 力要 求 较 高 的 课 程 , 包 括 理 论 课 和 实验课两大 部分 。 由 于 中 医院 校 人 才 培 微生 物 学 》 现 有 课 程 基 础 上 教 师 容 易 向学 生 引入 生 物 安 全 的 概 念 , 开 展 生 物 安 全 教 育 的 内容 。
医疗工作者、 实 验 室 工作 人 员 、 社 会 公众 以 及 周 围环 境 的 目 的 。 医 疗 工作 者 、 进 入 实 验 室 的 工 作 人 员 和 学 生 都 容 易 接 触 一 些 生
育 的初 构 想 。
关键 词 : 生物安全教 育 医学微 生物 学 中医院校 中 图分类号 : G 6 2 I 文献 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 : I 6 7 3 — 9 7 9 5 ( 2 0 1 4 ) 0 1 ( b ) - O 0 7 9 — 0 1
3 . 3考核 形式
生 物 安 全 教 育将 作 为《 医学 微 生 物 学 》
论水 平和实验 技能的培 养效果一 般 。 特 别
关的 公共卫生事件 ,  ̄ I S ARS 事件 、 禽 流 感 事件 、 布 氏杆 菌病 事件 、 流 行 性 出血 热 事 件
是 近 年 来 出现 的 一 系 列 与 微 生 物 学 密切 相 种 新 兴 内 容 , 又 是 备 受 社 会 和 教 育 界 关 注
理 论 前 沿
C h i n a E l u o a t l O n — I n n o v a t i o — n H e r a l c l

《医学微生物学》第3章消毒灭菌与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练习题及答案

《医学微生物学》第3章消毒灭菌与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练习题及答案

《医学微生物学》第3章消毒灭菌与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练习题及答案【知识要点】1.掌握:(1)消毒、灭菌、清洁、防腐、无菌及无菌操作的概念。

(2)消毒灭菌的运用(3)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分级2.熟悉:常用的高压蒸气灭菌法、巴氏消毒法等热力杀菌法日光与紫外线杀菌机理及其应用;常用的化学消毒剂的种类及其应用。

实验室感染的控制以及监督和法律责任。

3.了解:热力灭菌法的种类和应用范围;常用化学消毒剂的作用机制及影响作用的因素。

【课程内容】第一节消毒灭菌常用术语第二节消毒灭菌的方法一、物理消毒与灭菌(一)热力灭菌法(二)辐射杀菌法(三)滤过除菌法(四)超声波消毒法(五)干燥与低温抑菌法二、化学消毒灭菌法(一)化学消毒灭菌法的原理(二)消毒剂的主要种类第三节消毒灭菌的运用一、医疗器械物品的消毒灭菌二、室内空气消毒灭菌三、手和皮肤的消毒四、黏膜消毒五、病人排泄物与分泌物的消毒灭菌六、病人污染物品的消毒七、饮水的消毒八、环境的消毒第四节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一、微生物的种类二、微生物的物理状态三、微生物的数量四、消毒剂的性质、浓度与作用时间五、温度六、酸碱度七、有机物第五节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一、病原微生物的分类二、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分级实验室感染的控制以及监督和法律责任【应试习题】一、名词解释1.防腐2.高压蒸气灭菌法3.灭菌4.无菌5.消毒6.抑菌7.巴氏消毒法8. 清洁二、填空题1.化学消毒剂杀菌或抑菌的作用机理是_______、_______和。

2.高压蒸气灭菌法的蒸气压力为_______kg/C㎡,温度达_______℃,维持时间是_______min。

3.紫外线杀菌力最强的波长为_______,常用于无菌室的_______消毒。

4.预防新生儿淋病奈瑟菌感染常用的滴眼剂是_______。

5.消毒手术包常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温度达到______________,维持时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可去除细菌及___________________。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

标本包装的打开:所有标本应该在生物安全柜 内打开包装,同时备有消毒剂以便随时处理可 能出现的标本泄漏。打开包装前应仔细检查每 个容器的外观、标签是否完整,标签、送检报 告与内容是否相符、是否有污染及容器是否有 破损等,要登记详细的报告单并记录处置方法。
用于显微镜观察的薄膜和涂片的操作:用显微 技术检测固定并染色的血液,痰,和排泄物等 标本,可能并未杀死涂片上的所有病原体,所 以这些涂片等物品应用镊子来操作,妥善保存, 并且在丢弃前要高压灭菌处理。
生物安全实验室的重要意义
是建立病原微生物研究安全平台的需要 是生物防护的需要 是传染病预防与控制的需要 是动物防疫的需要 是出入境检验检疫的需要 是医院感染控制的需要
嗜中性粒细胞与病毒 来袭时的微细胞之战
病原微生物的危害等级
按危害程度讲病原微生物分4类: 四类: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人类或动物疾病的
实验室人员管理
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 掌握培训的目的 制定培训内容 培训方法 对培训的评估 建立培训档案
总结:
概括起来,实验室生物安全主要涉及“硬件、 软件”两方面,硬件主要指设置和装备,软件 主要是严格规范管理。因此只有严格执行规定, 警钟长鸣,常备不懈,才能真正把住实验室生 物安全这道防线。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
实验室生物安全概念与范围
安全概念:是指 避免或不会引起 伤害或损失,是 每个人除了生存 以外的最重要的 需求。
生物安全:生物安全概 念的产生是因为世间存 在着生物威胁或生物危 害,即感染性生物因子 形成的使人忧虑的,可 能发生的严重危害,生 物安全是人们避免或控 制生物危害发生的一种 要求。
SARS病毒
果子狸
各种实验室操作造成实验室感染的 危险性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情况汇报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情况汇报
抗生素提供真实有效的依据。 更好服务临床、服务病人。
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运行情况
(一)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建设
实验室已按《湖北省生物安全实验室备案管理规 定》(鄂卫通[2013 ]203号)的通知规定办理了备案手续。
(一)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建设
生物安全 管理委员会
医院负责人
实验室负责 人
感染控制 人员
检验技术 人员
医学顾问
(一)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建设
(一)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建设
开展生物安全应急预案演练。
(一)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建设
每年对所有人员进行消防 知识培训,开展消防应急求生 演习,合理正确应对火灾发生 时的各种情况,最大限度避免 人员财产伤亡。
(二)实验室设施、布局及相关配置
医学检验科面积2426平方米,实验室设计符合 《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和《生物安全实验室建 筑技术规范》要求,建筑布局与流程安全、合理,功 能分区明确。
存在的不足
实验室人员免疫接种项目较少,以后应结合本地区流 行病学调查情况,在流行病高发时间段对相关岗位人 员及时进行甲流、禽流感、结核等疫苗的接种工作, 更好地保护实验室人员的健康。
实验室摄像头有时发生故障未及时发现,以后定期与 医院综治办联系,排除隐患,确保实验室安全。
未来规划
新院区应按《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医 学实验室安全要求》等法律法规要求提前做好实验室 顶层设计,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二)实验室设施、布局及相关配置
各区通道互相 分隔,严格区分清 洁通道和污染通道。 生物安全标志清晰 。
(二)实验室设施、布局及相关配置 医学检验科(普爱院区)
(二)实验室设施、布局及相关配置
实验室配备有完善的门禁系统 ,外来人员进 入有登记,若因工作需要进入病原微生物实验室 需实验室负责人同意批准后方可。

医学微生物学消毒与灭菌和生物安全

医学微生物学消毒与灭菌和生物安全

微生物的分布
❖ 1、土壤中的微生物: ❖ 多为非致病菌,少数有致病性。 ❖ 芽孢菌致病;药材霉变。 ❖ 2、水中的微生物: ❖ 主要来自人和动物的排泄物、污物。 ❖ 常引起消化道传染病。 ❖ 3、空气中的微生物: ❖ 来源于人畜呼吸道的飞沫及飘扬的尘埃; ❖ 常引起呼吸道传染病。
Carbolic Steam
uW/cm2
紫外线杀菌车
(二)电离辐射
包括高速电子、X射线、β、和 射线:60Co-
尤其是γ射线穿透力强,不升高温度,对各种细菌均有致死作用
杀菌机理: 细胞中的水分被电离成H+和OH-,这些游 离基是强烈的氧化剂和还原剂,能破坏微 生物的核酸、蛋白质、酶,使微生物死亡
应用范围:
不耐热的一次性医用塑料制品的 消毒, 食品、药品、生物制品的消毒, 不破坏其营养成分
净台(层流工作柜)、无菌病房。
特点 仅能除去细菌,不能去除病毒、支原体、 衣原体和有些L型细菌等。
滤菌器的种类
➢ 薄膜滤菌器:孔径0.22~0.45m时,可 除去细菌;20~100nm时可除去病毒
➢ 玻璃滤菌器 ➢ 石棉滤菌器 ➢ 素陶瓷滤菌器
滤过除菌法的常用器具
滤菌器
六. 渗透压
主要用于防腐
相互比较
灭菌与消毒的比较:杀菌更彻底。 消毒与防腐的比较:浓度和时间。 无菌:本身无菌或灭菌处理。 无菌操作:保持着原生态的环境。
第一节 物理消毒灭菌法
❖ 一热力消毒灭菌法
干热灭菌法 湿热灭菌法
❖ 二 干燥和低温抑菌法
❖ 三辐射杀菌法
❖ 四超声波杀菌法
❖ 五 滤过除菌法——用物理阻留 方法除去细菌。
第二节 化学消毒灭菌法 用于防腐、消毒甚至灭菌的化学药物称 为化学消毒剂。只能外用或用于环境的消毒。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

操作规范
1、严禁用口吸移液管。 2、所有的技术操作要按尽量减少气溶胶和微小液滴形成的方式
来进行。 3、注射器不能用于替代移液管 4、出现溢出、事故以及明显或可能暴露于感染性物质时,必须
向实验室主管报告。 5、污染的液体在排放到生活污水管道以前必须清除污染(采用
化学或物理学方法)
废弃物的处理
➢ 处理原则
菌种的分类
• 一类: 鼠疫耶尔森氏菌、霍乱弧菌; 天花病毒、黄热病毒(野毒株)、马脑炎病毒、马堡(Marb
urg)病毒、埃波拉(Ebola)病毒、猴疱疹病毒(猴B病毒); 粗球孢子菌、荚膜组织胞浆菌、 杜波氏组织胞浆菌。
• 二类:布鲁氏菌、炭疽芽胞菌、肉毒梭菌、鼻疽假单胞菌、类鼻疽假单胞菌、麻风分枝杆菌、结核分枝
1、污染(感染性)锐器——皮下注射用针头、手术刀、刀子及破碎玻璃;
GMT:微生物学操作技术规范
我国医学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分级
微生物的致病性、微生物的传播方式和宿主范围、是否具有有效预防措施和治疗措施
东北农大28名师生感染布鲁氏菌
年12月,东北农业大学28名师生因做实验而被感染布鲁氏菌病
原微生物危害评估
➢ 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类的主要依据
➢ 微生物的致病性、微生物的传播方式和宿主范围、是 否具有有效预防措施和治疗措施
➢ 微生物的危险度分级幻灯片 7 ➢ 确定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幻灯片 8
病原微生物的分级
国际 分级
一级
中国分类
GB19 489
国务院条例
个体感染 危险性
Ⅰ级
四类 无、很低
对人体、动植物或环境具有中等危害或具有潜在危险的致病因子,对健康成人、动植物和环境 不会造成严重危害,具有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准则

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准则

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准则首先,实验室应建立并持续更新一份详细的生物安全计划。

该计划应明确实验室内用于处理微生物和生物材料的程序和规程,并包括合适的实验室设施、设备和防护措施的选择和使用。

其次,实验室应具备相应的实验室设施。

这些设施包括实验室房间和工作台的布局设计,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实验室内微生物和生物材料的散播和交叉污染。

实验室应该有足够的负压和通风系统,能够有效地控制空气中的微生物浓度,并及时排除污染气体。

另外,实验室还应配备合适的实验室设备,如生物安全柜、病毒防护罩等,确保实验操作的安全性。

实验室工作人员在进行实验前,应接受相应的培训和教育,了解和熟悉实验室内的生物安全规定。

他们应了解和正确使用个人防护装备,如实验室服和手套等,以降低对微生物和生物材料的暴露风险。

实验室应提供定期的健康监测和疫苗接种服务,保障工作人员的健康。

实验室应与相关监管部门建立合作关系,定期进行实验室安全检查和评估。

实验室应建立健全的实验室内部检查和事故报告机制,以及应急预案,及时处理实验中的安全问题和事故。

同时,实验室还应严格控制微生物和生物材料的采购、存储和处置,避免泄漏和交叉污染造成的风险。

最后,实验室应注重信息的共享和科学交流。

实验室从事的研究和实验应保持与其他实验室的信息共享和合作,以避免重复工作和提高实验的效率。

实验室应加强对相关院校和学生的生物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生物安全意识和能力。

综上所述,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准则是保证实验室内微生物和生物材料安全的重要措施。

通过建立合适的实验室设施、设备和防护措施,加强人员培训和监测,以及与外部监管机构和其他实验室的合作,我们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实验室内微生物和生物材料的风险,确保实验室工作人员和社会公众的健康安全。

对医学生开展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

对医学生开展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

科技视界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 科技视界0引言近些年,实验室安全事件频发,引起了医学界的严重关注。

如,2003年,“非典”在我国呈现大面积爆发的态势。

在众多的“非典”患者当中,有两名患者身份十分特殊:他们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所实验室的研究生;2007年3月,广州市一所高校也发生了实验室感染事件,感染者为该校的实验动物中心工作人员,感染的病毒为HFRS,其原因是工作人员安全防护意识缺乏,没有做好防护措施所致[1];2011年,在哈尔滨农业大学同样发生了一起动物实验感染事件,感染人数众多,该校有近30名的师生感染了布鲁氏杆菌传染病[2]。

与普通的感染事件相比,实验室感染事件的危害性更大,除了给实验室工作人员身体带来程度不同的危害,还往往导致病毒在更大范围内的传播,甚至引发大面积的安全事件,损害全体公众的人身安全,给整个社会带来的危害[3]。

从对历次实验室生物安全事故的分析看,归根结底,缺乏安全意识与安全知识是主要原因。

从目前的情况看,大多数实验室工作人员不重视自身的实验安全防护,其中包括科研工作者以及医学专科的学生。

这与院校平时的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不足有着直接的关系,从而导致实验安全事故频发的现象。

1高校开展生物安全教育刻不容缓各级各地的疾控中心和医院也开展了实验室生物安全知识的培训,90%以上的医院医学实验室工作人员,能够正确理解生物安全的概念,但对作为这些部门后备力量的医学生们开展生物安全教育却显得十分不足。

从高等院校的教育内容来看,2005年之前,学校只在研究生课程中设置了生物安全教育内容。

即使是目前,本科生生物安全教育也还远没有普及。

长期以来,国内的医学院校普遍存在着重教学、重科研、轻安全现象。

医学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实验的重要性很强,学校的学生是实验室的“常客”,无论在学习还是工作中都要进行大量的实验,无法避免和各种病原微生物等毒害物质接触。

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

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

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平安通用准那么1.实验室的分类、分级及适用范围1.1 分类1.1.1 一般生物平安防护实验室(不使用实验脊椎动物和昆虫)。

1.1.2 实验脊椎动物生物平安防护实验室。

1.2 分级每类生物平安防护实验室根据所处理的微生物及其毒素的危害程度各分为四级。

各级实验室的生物平安防护要求依次为:一级最低,四级最高。

1.3 适用范围1.3.1 一般生物平安防护实验室l.3.1.1 一级生物平安防护实验室实验室结构和设施、平安操作规程、平安设备适用于对健康成年人无致病作用的微生物,如用于教学的普通微生物实验室等。

1.3.1.2 二级生物平安防护实验室实验室结构和设施、平安操作规程、平安设备适用于对人或环境具有中等潜在危害的微生物。

1.3.1.3 三级生物平安防护实验室实验室结构和设施、平安操作规程、平安设备适用于主要通过呼吸途径使人传染上严重的甚至是致死疾病的致病微生物及其毒素,通常已有预防传染的疫苗。

艾滋病病毒的研究(血清学实验除外)应在三级生物平安防护实验室中进行。

1.3.1.4 四级生物平安防护实验室实验室结构和设施、平安操作规程、平安设备适用于对人体具有高度的危险性,通过气溶胶途径传播或传播途径不明,目前尚无有效的疫苗或治疗方法的致病微生物及其毒素。

与上述情况类似的不明微生物,也必须在四级生物平安防护实验室中进行。

待有充分数据后再决定此种微生物或毒素应在四级还是在较低级别的实验室中处理。

1.3.2 实验脊椎动物生物平安防护实验室,其适用微生物范围与同级的一般生物平安防护实验室相同。

2.一般生物平安防护实验室的根本要求2.1 一级生物平安防护实验室2.1.1 平安设备和个体防护2.1.1.1 一般无须使用生物平安柜等专用平安设备。

2.1.1.2 工作人员在实验时应穿工作服,戴防护眼镜。

2.1.1.3 工作人员手上有皮肤破损或皮疹时应戴手套。

2.1.2 实验室设计和建造的特殊要求2.1.2.1 每个实验室应设洗手池,宜设置在靠近出口处。

生物学在生物安全领域的应用

生物学在生物安全领域的应用

生物学在生物安全领域的应用生物学作为一门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规律的学科,早已渗透到了各个领域的应用中。

生物安全作为保障人类健康与生物多样性的重要领域,也离不开生物学的支持和贡献。

本文将介绍生物学在生物安全领域的应用,并探讨生物学在防控疫病、监测入侵物种、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生物学在防控疫病中的应用生物学在防控疫病方面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通过对病原微生物的研究,生物学家能够理解病原体的传播途径、致病机理以及病原体的进化趋势,从而提供有效的防控策略。

例如,对于传染病的防控,生物学家可以通过研究病原微生物的基因组,寻找特定的抗原位点,以设计更为有效的疫苗。

此外,生物学还可以通过对宿主免疫系统的研究,增强人们的免疫力,提高抵抗力,从而预防疾病的发生。

二、生物学在监测入侵物种中的应用入侵物种的扩散对于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构成了严重威胁。

生物学的应用可以有效监测和管理入侵物种,减少其对当地生态系统的破坏。

生物学家通过对入侵物种的生态特性、遗传特征和行为习性的研究,可以预测其扩散的方式和速度,为制定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利用生物学的技术手段,比如DNA条形码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鉴定和监测入侵物种的存在及其分布范围,为及时采取控制措施提供决策支持。

三、生物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生物学在环境保护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研究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生物学家能够评估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并提出相关的保护策略。

例如,生物学家可以通过对生物多样性的监测,评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其对外界干扰的响应能力,为环境管理者制定合理的保护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生物学技术在环境修复和污染治理方面也有广泛应用。

生物学家利用生物修复技术,通过引入适应当地环境的生物,促进有害物质的降解和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从而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生物学在生物安全领域的应用发挥着重要作用。

生物学在防控疫病中的应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疾病的传播途径,提高防控效果;在监测入侵物种中的应用可以帮助我们及时发现和控制入侵物种的扩散,减少生物多样性的损害;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可以评估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提出有效的保护策略。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涉及的生物安全规范和实践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涉及的生物安全规范和实践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涉及的生物安全规范和实践发表时间:2016-11-01T13:30:16.767Z 来源:《临床医学教育》2016年9月作者:李建蓉石春薇徐飏余冰黄汉菊范雄林[导读] 本文综合分析国内涉及的生物安全法规以及《医学微生物学》在医学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定位。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学系湖北省武汉市 430030【摘要】《医学微生物学》是医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医学课程,主要介绍可引起人类和(或)动物疾病的微生物种类和特性等。

传统教学强调“环境有菌”和“无菌操作”理念。

本文综合分析国内涉及的生物安全法规以及《医学微生物学》在医学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定位,提出将生物安全理念整合入《医学微生物学》教学目标的必要性、生物安全的建设内容和以及我校具体的教学模式实践。

既符合国家法规要求,也继承了传统教学理念并整合了生物安全理念,对相关学科的教学具有示范和推广意义,为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合格医学生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医学微生物学;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实践Biological safety standards and practices involved in the teaching of Medical Microbiology Li Jian-rong,Shi Chun-wei,Xu Yang,Yu Bing,Huang Han-ju,Fan Xiong-lin* Department of Pathogen Biology,School of Basic Medicine,Tongji Medical College,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Wuhan,430030Abstract:Medical microbiology is a compulsory course for basic medical science,which introduces the pathogens of human and(or)animal diseases.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emphasizes the idea of environment filled with microbes and the methods of aseptic operation. In this paper,based on the combination of the biosafety regulations of China and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of medical microbiology,we propose that the necessity of the biosafety should be integrated into the teaching of medical microbiology,including the construction content and our specific teaching modes. This teaching mode not only meets the requirements of national laws and regulations,but also inherits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ideas and expands the concept of biosafety. This study has significant effects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lated disciplines,in order to culture the qualified medical students meeting the need of the times. Keywords:Medical Microbiology,laboratory of pathogenic microbe,Biosafety,Practice 【中图分类号】Q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9-001-02《医学微生物学》是医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医学课程,主要学习可引起人类疾病的病原微生物种类和特性,为从事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奠定基础。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了解(生物安全)及安全防护SICOLAB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了解(生物安全)及安全防护SICOLAB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了解(生物安全)及安全防护SICOLAB病原微生物学是一门重要的以实验为基础的基础医学课程,和细胞生物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都有交汇,由于在工作过程中会接触到许多致病微生物,为了安全操作病原微生物,所以我们除了掌握必要的科研素质,基本操作技能的同时,特别需要学习实验室的生物安全.1实验室的生物安全分级世界卫生组织(WHO)早就认识到安全,特别是生物安全,是一个重要的国际性问题,因此早在1983年就出版了《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Laborato—ry Biosafety Manual)第1版。

该手册倡导各国接受和执行生物安全的基本概念,并鼓励针对本国实验室如何安全处理致病微生物制订操作规范。

自1983年以来,已经有很多国家利用该手册来指导本国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

世界卫生组织根据操作微生物的危险度等级、生物因子、生物安全水平等将实验室分四级:基础实验室—-—一级生物安全水平、基础实验室——-二级生物安全水平、防护实验室———三级生物安全水平和最高防护实验室——-四级生物安全水平。

而我国生物安全分级则相反,一级最强,二级次之,四级最末。

一级生物安全水平实验室一般没有或存在极低的个体和群体危险,不太可能引起人或动物致病的微生物,供基础的教学、科研使用,房间必须具备基本的开放实验台,只能进行普通的实验,如细胞培养室(必须具有独自的房间,避免交叉污染)、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等.二级生物安全水平实验室个体危险中等,群体危险低,病原体能够对人或动物致病,但对实验室工作人员、社区、牲畜或环境不易导致严重危害。

实验室必标明:生物危害安全标志、化学毒物危害标注、放射性危害标志。

进入实验室必须做好个人防护,操作致病微生物必须有生物安全柜。

三级生物安全水平个体危险高,群体危险低,病原体通常能引起人或动物的严重疾病,但一般不会发生感染个体向其他个体的传播。

要求实验室必须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实验室门口设置门禁,实验室系统必须保证负压环境,定向气流,出口淋浴以及污染物品的特殊处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安全教学在医学微生物学的应用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一般由老师课件讲解、操作示范并指导学生完成整个实验内容.按照培养方案,学生在校期间接受的医学微生物学理论课和实验课中没有开设专门的生物安全教育学时,只在理论课中提及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类及生物安全等级划分标准,在相关实验课中提及无菌、消毒等一些基本概念,没有系统学习《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规范,未接受专门的操作培训,进入微生物实验室时生物安全意识薄弱。

生物安全教学的缺失不得不说是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一大缺憾,而双语教学与教学的结合也是目前教学的一大空白。

ﻭ2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现状和生物安全教学前学生生物安全意识评估ﻭ
Pike等人研究表明,目前已知原因的实验室感染只占全部感染的18%,不明原因的实验室感染却高达82%[8]。

不明原因的实验室感染大多可能是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性气溶胶在空气中扩散,实验室内工作人员吸入了污染的空气而感染。

生物安全意识和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应是合格的检验或研究人员所必备的素质。

因此,非常有必要对医学检验学生进行正规、严格的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开展生物安全教学前临床专业学生对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概念、职业暴露后的处理、实验室废物处理等方面的生物安全意识较低,这与其他类似调查的结果一致[3,4]。

通过模拟实验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进行摸底,发现学生穿脱防护装备不规范,操作偏离标准流程导致容易出现标本溢洒等事件,甚至出现注射器针头等锐器的
套管放置、丢弃等不规范的操作,容易发生划伤、刺伤等安全事故。

此外,部分学生对实验室清洁区、污染区、半污染区的理解不够,对实验区和生活区的区分意识不够[5]。

ﻭ 3案例式双语生物安全教学在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ﻭ
本次教学借助实验课堂的性、互动性和性,将生物安全教学和专业英语引入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在教学内容和形式上做出.以专业基础扎实的临床专业作为实施对象,采取课件双语讲授、英语案例导入和分析、老师操作示范、指导学生操作、生物安全演练等相结合的多样化授课方式,以建立案例式双语的研讨型教学。

将医学微生物专业知识和生物安全教育、外语学习相融合,使学生不仅掌握生物安全的基本理论知识,更培养其生物安全意识和能力,以培养兼具专业素养、安全意识、英语能力的多方位的医学专业人才。

本课程希望推动医学微生物学课程的,完善教学体系。

3。

1双语教学资料文库的建立ﻭ
我国目前还未统一生物安全教材,未制定教学大纲.我们以李勇的《实验室生物安全》(中文教材)、世界卫生组织出版的第3版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TheManualofLaboratoryBios afety(双语教材)教材作为知识主体框架,以CDC/国立卫生研究院(H)出版的第五版BiosafetyinMicrobiologicalandBiomedicalLaboratories(全英文)、Reynold.Salerno和JenferMarieGaudioso的L aboratorybioriskmanagementbiosafetyandbiosecurity(全英文)为主要参考教材,结合国内外
多本教材,优化教学内容,并归纳整理为一套体系完整、内容全面、重点突出的双语教学课件。

同时与已有的参考书籍和电子资源整合,建立了双语教研资料库,为今后组织编写适合我校学生的双语教材打下基础。

3.2实验室安全标语和标识双语化
ﻭ以上述实验课主要参考材料为依据,将实验室内所有物品、设备加贴英文标签,使用中英双语撰写实验仪器设备的操作流程、作业指导书和实验室规章制度等。

加贴双语实验室生物安全标语和标识,例如废弃物的分类“扔对了是安全,扔错了是隐患”等,以提高学生生物安全意识.培养浸入式双语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地接触和学习科技英语.
ﻭ3。

3教学内容的ﻭ
在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中增设6个学时的生物安全教学选修,每次课3学时。

实验室生物安全授课内容涉及科学研究中实验动物的生物安全问题、生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与防护原则,以及国内外生物安全有关策法规与管理等诸多问题的探讨,使学生对生物安全问题全面、客观的认识,对学生的后续专业课的理论学习和操作有促进作用.ﻭ
3。

4教学形式的
3.4.1双语电子课件的制作
制定双语教学电子课件,将理论与结合图片、、英语展示给学生,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微观内容宏观化,不断提高和创新,一个体系完整、结构简明、重点突出、内容前沿和形象化
的电子课件,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英语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4.2教学微的制作与下载
教学微时间较短、更注重知识点的讲解,力争在10min 内将知识点讲透,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例如,我们从网上下载BSL-3实验室制作的教学微《生物安全事故应急处理》、《实验室消毒与灭菌》、《生物安全柜》、《生物安全实验室分级》、《防护口罩的适合性检验》,并且上传自己教研室制作的感染性样品泼洒应急处理的生物安全演习微。

课上与学生对中的操作流程进行讨论,找出其中可改进之处,以及如何避免下一次生物安全事故的发生,易于学生掌握正确的生物安全事故应急处理方法。

ﻭ 3。

4.3案例式教学
引入英文案例导入和案例分析,引导和推动学生学习如何阅读英文科技,以及如何使用英语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以第一次课开始为例,通过2003—2004年,、等地的实验室发生了严重的SARS病毒的人员感染事件;2011年,北农业大学30名学生因动物实验感染布鲁菌病;2014年,CDC发生炭疽杆菌灭活不彻底,带离BSL-3实验室的事故等重大生物安全案例导入生物安全的重要性,让学生了解身处微生物实验室面临着高于普通人的感染风险,提高生物安全意识势在必行.在理论学习的同时,我们还重视生物安全事故案例分析。

在第一次实验课结束前发布英文案例,2004年10月,梅里迪安生物科技有限向18个国家和地区的3747个实验室错误发出了195
7年至1958年间在亚洲发生的H2N2流感病毒样品,流感H 2N2病毒在1968年消失前,在全球曾造成100多万人死亡。

此后5个月中,在收到病毒毒株的数千个单位里,只有加拿大国家微生物实验室一家发现了问题,说明其他绝大多数单位在收到后都将其当做普通考核样品进行日常的检测工作和日常保存,造成巨大的风险。

假设自己是实验室管理人员或工作人员,我们在收到该样品时应该如何处理?第二次课开始时,首先对病例展开讨论,在预防、检测、研究过程中,我们如何处理未知样品、高危害的病毒毒株和感染性病人样品?由此也引入第二次课的主题:生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与防护原则。

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同学们思考在实验的各个阶段应注意的问题,提高学生生物安全意识和能力。

ﻭ 3。

5评价体系的完善
ﻭ3.5.1考核体系的完善ﻭﻭ生物安全课程借鉴评价体系,尝试考核方式的。

引入新形式考核方法代替普通试卷考试的方式,以学生更深入的参与为考核目标,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成绩包括实战演练成绩和公共卫生事件案例讨论两部分构成。

设置小组,每个小组现场进行一次实验室意外事故,模拟生物安全实战演习,并全程录像,制作成微用于下学期的生物安全教学。

其余小组成为评估组,记录演练中存在的问题,对个人防护、演练过程和结果进行量化评估,提出改进建议.根据实验室生物安全事故报告与应急处理程序,最后填写实验室生物安全事故报告与应急处理记录,并撰写实验室应急演练小结。

各小组阅读英文实时公共卫生生物安全事故后进行案例讨论,对其中涉及的生物安全内容评价性报告,在答辩考核时,老师进行英文提问后的回答,以测试学生对双语生物安全教学的学习效果,调
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

鼓励学生使用英文撰写小结和报告以及用英文回答问题,对于英文撰写和回答的同学,给予20%的加分,以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动力和兴趣。

3。

5。

2课程评价
生物安全课程结束后,进行知识调查和模拟实验。

通过调查了解强化实施生物安全教学措施前后,学生生物安全意识是否有了较大程度提升,个人防护和标本及废弃物处理方面的操作是否有了提高。

也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生物安全知识与技能方面的不足,以便有针对性地进一步学习相关知识。

课程结束后进行教改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本次双语生物安全教学的评价和建议。

基于其他学校对双语教学和生物安全教学的研究和情况,设计针对临床专业的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增设生物安全双语教学的评价的调查问卷,以不记名投票方式调查学生对本次教学的满意度和意见[9-12].自从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增设生物安全双语教学选修之后,学生生物安全意识普遍,生物安全知识考核正确率从76.2%(未学习)到95%以上(经过完整课程学习).调查结果显示,82。

6%的学生喜欢生物安全的双语教学,98.3%的同学认为通过双语教学可以意识到自身英语能力的不足。

这一调查结果证明,生物安全双语教学模式得到了学生的普遍认同,提高了学生生物安全素养,是生物安全和双语教学的一个成功,值得实行和推广。

对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开展生物安全双语教学选修在我校尚属首次。

本次利用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堂的性、交流互动性和性,增设实验室生物安全双语教学,并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上做出,营造一个充满英语学习和
生物安全氛围的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堂;通过英文案例式的导入和分析,以内容丰富活泼的双语教材和课件提高学生注意力;对学生英语交流和英语撰写的鼓励,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耳濡目染地接触专业英语,从而提高学生英语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也提高了生物安全意识和应对生物安全事故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兼具专业素养、安全意识、英语能力的多方位的医学人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