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质瘤研究进展
脑恶性胶质瘤放射治疗临床研究进展
.
25 6
讲座 .
脑 恶性 胶质 瘤 放射 治疗 临床 研 究进 展
邓 美玲 ,吴 少 雄 ,陈 忠 平
( 南 肿 瘤 学 国 家重 点 实验 室/ 山 大 学肿 瘤 防 治 中 心 , 东 广 州 5 0 6 ) 华 中 广 10 0
中图分 类 号 : 3 .1 R7 94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号 :7 6 8 9 2 0 ) 4 0 6 — 5 1 2 — 1 5(0 8 0 — 2 5 0
Re e tAd a c si d o h r p o ai n n c n v n e n Ra i t e a y f r M l a t g
Un v ri ,Gu n z o 00 0 . C n ie st y a g h u 51 6 ,P R. hi a
【 S R T】 ,g at l n s r t ot o m nm i a t r l ba l l i a u s n soie AB T AC M' n n g ol e h m s cm o a g n pi y ri tn ' n d l dasc t : d i i a a e l n ma n u oS t a ad
3 / 恶 性 胶 质 瘤 。脑 HG 4为 G好 发 于 中 老 年 人 . 2 近 5
年来其 发病 率 以每年 1 %的速 度呈逐 年上 升 的趋 I 2 势f 手术 切除是脑 恶性胶质 瘤的首选 的治疗方法 , 2 】 。 但 由于其 恶性 程度 高 . 袭 性强 . 周 围脑组 织 常 侵 与 无 明显 的界 限 . 再加 上解 剖 位置 的特 殊性 , 手术往 往难 以彻 底切除 干净 .术 后几乎 毫无例外 地复发 . 预后极 差 术后放 疗早在 2 0世纪 7 0年代 已被证 实
2024贝伐珠单抗长期治疗诱导胶质母细胞瘤侵袭转移的研究进展要点(全文)
2024贝伐珠单抗长期治疗诱导胶质母细胞瘤侵袭转移的研究进展要点(全文)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 ma,GBM)是最常见和最具侵袭性的原发性脑肿瘤。
尽管对GBM进行手术、放疗和化疗,但其复发仍不可避免。
目前标准治疗方案是最大程度地安全切除,然后进行放化疗(CRT)。
放射治疗总剂量60Gy,在6周内分30次完成,同时每日使用替莫嗤胺,后续辅助替莫嗤胺治疗6个月。
诊断和治疗后的中位生存期为12~15个月。
美国目前GBM5年生存率约为5%。
在替莫嗤胺之外,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千2009年快速批准贝伐株单抗(bevacizumab,BVZ)用千治疗GBM。
BVZ是一种靶向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 F)的特异性抗体,其试图阻止肿瘤血管生成,从而减少肿瘤血液供应,减缓肿瘤细胞扩散。
然而随着研究不断深入,研究发现:B VZ 对胶质瘤仅发挥轻微的抗肿瘤作用,主要用千症状控制,在总生存率方面无显著益处,反而会增强肿瘤侵袭性。
本文就BV Z治疗GBM诱发侵袭转移的机制,以及用千预测BVZ治疗反应的特异性标志物展开论述。
1.BVZ在G BM的应用BVZ治疗GBM的首次临床试验是2009年的“AVF3708g/BRAIN"和“NCI06-C-0064E二期试验。
在试验中,BVZ单药或联合伊立替康治疗GBM的客观有效率为28%~40%,6个月无进展生存率为40%~50%,与较高的历史对照组相比改善显著,但总体生存率为38%~40%并无改善。
随后,2014年完成的两项田期临床试验评估在原发GBM中应用BV Z 辅助标准放化疗方案的价值,研究结果显示:应用BVZ联合标准放化疗治疗的病人与仅采用标准放化疗方案的病人相比,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PFS)有显著改善(10.6个月VS6.2个月),但总生存期(o verall survival, OS)并无显著差异(16.7个月VS 16.8个月)。
胶质瘤治疗及术后护理的研究进展
胶质瘤治疗及术后护理的研究进展摘要: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原发性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一半。
脑胶质瘤的临床症状包括颅内压升高,如头痛、呕吐、视力下降等;肿瘤压迫、浸润和脑组织破坏引起的局灶性症状,早期表现为刺激性症状,如局限性胶质瘤癫痫,晚期表现为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如瘫痪。
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史、体征和肿瘤易发部位分析胶质瘤的诊断。
关键词:胶质瘤;治疗;护理;研究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也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
占所有颅内肿瘤的45%~55%[1]。
具有高发病率、复发率、死亡率,且治愈率低。
在恶性程度最高的胶质母细胞瘤的病人中,平均生存时间不到1年。
此外,此类恶性肿瘤呈浸润性生长,常侵犯多个脑叶和深部结构,与正常脑组织无明显边界。
因此,单靠传统的手术很难治愈。
随着医学的发展、治疗方法的改进和护理技术的进步,局部放疗、化疗、生物治疗、免疫治疗和高质量的术后护理为胶质瘤的治疗提供了有效的帮助[2]。
本文就胶质瘤治疗及术后护理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详情如下所示:1胶质瘤的治疗1.1 外科手术治疗目前,随着神经外科显微外科技术和神经导航技术的迅速发展,在不增加脑功能损害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切除肿瘤,减少术后复发,提高病人生活质量,已成为胶质瘤手术的首要原则。
尽管手术方案不断改进,肿瘤得到最大程度的切除,但术后周围正常脑组织仍有肿瘤细胞浸润,病人的预后无法得到更好的改善。
1.2 放射治疗放射治疗是利用电离辐射杀死或抑制肿瘤细胞,以缓解病人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目前,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被广泛应用。
其原则是让肿瘤得到更高的剂量,而肿瘤周围的正常组织得到更低的剂量[3]。
增加对肿瘤的辐射剂量,可以降低肿瘤扩散和远处转移的可能性。
研究表明,脑胶质瘤术后放射治疗可以提高病人的局部肿瘤控制率和生存率。
1.3 化学治疗胶质瘤是中枢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且手术不能完全清除,术后很容易复发。
胶质瘤临床诊疗研究进展
胶质瘤又 叫胶质细胞瘤或神 经胶质瘤 , 其发 病率 高 , 恶 性 程度高 , 治疗 复杂且预后差 , 是对 人类健康 造成 巨大 威胁 的一 类疾 病 j , 其 中成 年 人 多 形 性 胶 质 母 细 胞 瘤 ( g l i o b l a s t o ma m u h i f o r m e , G B M) 中位发病 年龄 约为 6 5岁 , 中位 生存 期仅 为 l 4个 多月 ] , 5年病死 率在 全身肿瘤 中仅 次于胰 腺癌和肺 癌 , 位列第 3位 ] 。在 神 经 系统 肿 瘤 中 , 原 发 性 中枢 神经 系统 ( c e n t r a l n e r v o u s s y s t e m,C N S ) 肿瘤 的发生率约为 5 : 1 0 0 0 0 0~ 1 0: 1 0 0 0 0 0, 其 中胶质瘤就 占 4 0 %, 而恶性 胶质瘤约 占胶质瘤 的5 0 %E 4 ] 。恶性胶质瘤 给患者 带 了巨大痛苦 , 给社 会造 成 巨 大经济负担 , 一 直 以来 都是 肿瘤 研究 的热 点。本文 就胶 质 瘤 临床诊疗最新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似 的胶质瘤 可以具有不同的分子遗传学背景 , 导致 WHO分级
相 同的个体间预后 仍有 着较 大差 异。近年来 , 随着 关 于分子
肿 瘤遗传学的发展 , 出现了按照分子遗 传学将 G B M分 为原 发
胶质瘤和继发 G B M( 从原有低级别 胶质瘤进 展演变 而来 ) 。 同时 , 研究证 实在 G B M中I D H 1突变主要发生在继发性 G B M, 而原发性 G B M的I D H1几 乎 都 是 野生 型 的 。V i g n e s w a r a n 等¨ 。 。 回顾 分析了近十年来胶质瘤 的分子 遗传 分型进 展 , 认为 在 WHO临床病理分型 的基 础上增 加新 的分子 遗传 和基 因分 型能更加有效 的判 断预后 , 促进 个体 化治疗 和 临床试 验 的开 展 。B u r k i _ 1 认为 了解胶 质瘤 的分 子遗传 分 型 比组织 病理 分 型更重要 , 有 些低级别 的胶质瘤分子分型却是 G B M, 这对 患者 的治疗 意义重大 。E c k e l — P a s s o w等 根据 3个 肿瘤标 志物包 括 l p / 1 9 q 、 I D H和 T E R T启 动子 突变将 Ⅱ级和 Ⅲ级 胶质 瘤基 本上能 区分 为五 大类 预后 生 存 独立 存 在 的分 子分 组 。伴 有 I D H突变 的低 级 别 胶 质 瘤 往 往 伴 有 1 p / 1 9 q共 丢 失 或 伴 有 T P 5 3和 A T R X突变 , 大部分不 伴 I D H突变 的低级别 胶质瘤往
胶质瘤的未来研究与治疗进展
联合治疗策略:结合手 术、放疗、化疗等多种 手段,进行综合治疗, 提高治愈率和生存率。
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 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 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和患者的生存质量。
新型治疗技术:探索新型 治疗技术,如基因治疗、 免疫治疗等,为胶质瘤的 治疗提供新的途径和手段。
精准手术与机器人辅助技术
精准手术:通过 先进的影像技术 和导航系统,实 现肿瘤的精确切 除,减少损伤和
联合治疗:基因治疗与细胞治 疗的结合,提高治疗效果
未来展望:基因编辑技术、免 疫疗法等在胶质瘤治疗中的应 用
跨学科合作与转化医学研究
内容:胶质瘤的未来研究方向将涉及跨学科合作,整合医学、生物学、化 学等多学科知识,共同开展研究。
内容:转化医学研究将发挥重要作用,将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临床治疗手 段,提高胶质瘤的治疗效果。
其他治疗方法
免疫疗法:利用免疫系统攻击肿瘤细胞,如CAR-T细胞疗法和PD-1抑制剂。 基因疗法:通过修改或替换肿瘤细胞的基因来阻止其生长,如CRISPR-Cas9技术。 溶瘤病毒疗法:利用病毒在肿瘤细胞内复制并破坏其结构,如疱疹病毒和腺病毒。 光热疗法:利用光敏剂和激光照射肿瘤部位,使肿瘤细胞升温并死亡。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免疫治疗
免疫治疗是利用人体免疫系统来对抗 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
针对胶质瘤的免疫治疗,主要是通过 刺激或增强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来 攻击和消灭肿瘤细胞。
目前已经有一些针对胶质瘤的免疫治 疗药物和治疗方法,例如免疫检查点 抑制剂、肿瘤疫苗等。
免疫治疗在胶质瘤治疗中仍处于研究 和发展阶段,未来仍需要更多的研究 和临床试验来验证其疗效和安全性。
内容:跨学科合作与转化医学研究将有助于打破学科壁垒,促进多领域交 流与合作,推动胶质瘤研究领域的整体发展。
microRNA在胶质瘤研究中的进展
人脑 胶 质瘤是 颅 内最常 见 的原发 肿瘤 , 中恶 性 其
胶 质瘤 约 占 6 % , 0 即使 联 合 手 术 、 疗 和化 疗 , 性 放 恶
胶 质 瘤 的 中位 生存 期 也 只 有诊 断 后 9~1 2个 月 。 随
着 分子 生物 学研 究 的深入及 其 在肿瘤 研 究 中的应 用 ,
已经证 实胶 质瘤 和 其 他 肿 瘤 一样 , 是 由 多基 因 、 也 多 步骤 发展 演变 而来 , 各种 致癌 凶素 通过 激 活一种 或 多 种原 癌基 因 的表达 及 抑 制 抑 癌基 因 的表 达 或 导 致 其 突变 、 失从 而 使 肿 瘤 细 胞 逃 避 了 正 常 生 长 调 控 机 缺 制, 出现 异常 增殖 、 自主 侵袭 、 管增 生等 恶性 生物 学 血 表型 。到 目前 为 止 , 经 发 现 很 多 基 因 ( 括 癌 基 已 包 因 、 癌基 因等 ) 胶 质 瘤 的 发 生 和 进 展 有 关 , 仍 抑 与 但
卵 巢 癌 与 miN 的 研 究 中 , u n等 ” 发 现 m R 一 R A Ga i
断创 新 的生命科 学 的前沿 技术 研 究 胶 质 瘤 发 生 发 展 的机 制 , 进一 步探 索新 的有效 治 疗方 法一 直是 当今 并
神 经 外 科 领 域 前 沿 课 题 。 近 年 来 随 着 m R A研 究 的 iN 兴 起 , 疑 为 胶 质 瘤 的诊 治 提 供 了 新 的 思 路 。 成 熟 的 无
二 、 co NA 与 胶 质 瘤 mi R r
伊立替康治疗脑胶质瘤的研究进展
ma l i g n a n t g l i o ma f M G1 . S t u d i e s o f i r i n o t e c a n a s mo n o t h e r a p y ,o r i n c o mbi n a t i o n wi t h o t h e r a g e n t s h a v e y i e l d e d
1 / r J0 小 0
伊立替康治疗脑胶质瘤的研究进展
刘 东 ,董 梦 竹 ,张程 亮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药学部 ,湖北 武汉 4 3 0 0 3 0 [ 摘 要] 目 前 治疗恶性脑胶质瘤的方 案都 无法显著改善患者总生存期 。伊 立替康可透过血脑屏 障 强 烈杀伤恶性胶质瘤细胞 。
f o r t r e a t me n t o f ma l i g n a n t g l i o ma a r e r e v i e we d . Un s a t i s f a c t o r y e ic f a c y h a s b e e n d e mo n s t r a t e d or f i r i n o t e c a n mo n o t h e r a p y , h o we v e r , e n h a n c i n g e ic f a c y a n d p r o mi s i n g a p p l i c a t i o n p r o s p e c t s a p p e a r wh e n u s e d i n c o mb i n a t i o n wi t h o t h e r c h e mo t h e r a p e u t i c a g e n t s s u c h a s t e mo z o l o mi d e , Ce l e c o x i b , S u ni t i n i b .
儿童脑桥弥漫内生型胶质瘤的研究进展
儿童脑桥弥漫内生型胶质瘤的研究进展脑干胶质瘤(brainstem gliomas,BSGs)是指病灶起源于脑干(延髓、脑桥、中脑)且临床诊断为胶质瘤的疾病,并不包括起源于丘脑、小脑、颈髓而浸润脑干的胶质瘤。
儿童BSGs指发病年龄小于16周岁的BSGs,发病率占儿童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10%-20%。
根据肿瘤生长部位及生长方式,BSGs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弥漫内生型、局灶型、背外生型以及颈延交界型。
脑干弥漫内生型胶质瘤多发生于脑桥,故又称脑桥弥漫内生型胶质瘤,占所有儿童BSGs的60%-80%。
DIPGs好发于5-10岁的儿童,一般以亚急性起病。
儿童DIPG的临床预后极差,中位生存期仅9-12个月,2年生存率在10%-25%,5年生存率不足1%。
本文就儿童DIPGs 的诊治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01临床表现儿童DIPGs是一种恶性程度较高、预后较差、好发于7-9岁儿童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占所有儿童BSGs的60%-80%。
DIPGs在男女之间发病率无明显差异。
据统计,美国全国每年新发儿童DIPGs大约在2500人次,位列儿童恶性颅内肿瘤发病率的第二位;然而,我国目前尚缺乏类似可靠的流行病学资料。
DIPGs病程并不长,从患儿出现症状开始到临床诊断通常在2-3个月,病程大于6个月往往提示其他诊断。
儿童DIPGs典型的临床表现为颅神经麻痹、共济失调以及锥体束征。
颅神经麻痹在DIPGs患儿中较为常见,大约50%的患儿表现为面神经和外展神经受累,而舌咽神经及迷走神经麻痹较为罕见,78.6%的患儿可能出现多根颅神经同时受累的情况。
此外,由于DIPGs继发梗阻性脑积水,从而引起颅内压升高,但导致患儿出现头痛、恶性、呕吐及视乳头水肿等情况较为少见,发生率在10%以下。
临床上,部分患儿以精神障碍、小便功能障碍、学习能力下降、睡眠呼吸暂停或继发性斜颈起病,诊断较为困难,容易误诊,需引起重视。
02影像学特征儿童DIPGs典型MRI表现为T1低信号、T2高信号,多数还可发现基底动脉因脑桥增大而受压侵袭或移位;增强后,大部分DIPGs并无明显强化,少数出现强化病灶的DIPGs患儿往往提示临床预后不佳。
脑胶质瘤发病机制及治疗中的新进展
脑胶质瘤发病机制及治疗中的新进展摘要胶质瘤约占所有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s,CNS)肿瘤的 50%。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的分类标准,胶质瘤的病理分级可分为I-IV 级;从组织形态学角度胶质瘤可分为星形细胞瘤、室管膜瘤、少突胶质细胞瘤等。
手术切除是胶质瘤治疗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也是胶质瘤明确诊断、改善症状以及延长胶质瘤患者生存期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脑胶质瘤;转录因子;免疫治疗截至目前,研究已经证明长链非编码RNA的表达失调与胶质瘤的发生发展有关,其中一些被认为可能是胶质瘤的重要的潜在的早期诊断、预后评估和治疗的潜在靶点。
例如,Chen等通过对公共数据集的分析,发现N6-甲基腺苷相关的长链非编码RNA可以作为低级别胶质瘤患者预后评估的生物标记物,长链非编码RNA MAGI2-AS3(MAGI2 antisense RNA 3)在胶质瘤组织中低表达,且与胶质瘤的病理分级以及卡诺夫斯基量表(Karnofsky performance scale,KPS)评分之间存在直接相关性,且MAGI2-AS3表达水平低的胶质瘤患者的总生存率低于MAGI2-AS3表达水平高的患者[1];Ghasemi等研究发现,与正常对照相比,胶质瘤患者来源的血清中长链非编码RNA HOTAIR(HOX transcript antisense RNA)表达升高且具有诊断特异性,可作为胶质瘤早期诊断的生物标志物[2]。
MiRNAs是一类长度为17-22个核苷酸的非编码RNA分子,通过抑制信使RNA翻译或者切割信使RNA来调控转录后基因的表达过程[3]。
Chen等用RNase A酶消化处理miRNAs后发现超过一半的miRNAs在RNase A酶消化处理三小时后仍能保持结构完整[3]。
循环miRNAs在煮沸、低或高pH值和延长储存时间等恶劣条件下仍保持结构稳定。
脑胶质瘤PI3K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
.
3 9
综述 .
脑 胶 质 瘤 P3 IK信 号通 路 的研 究 进 展
韩 磊 ,浦 佩 玉 , 春 生 康
30 5 ) 0 0 2 ( 天津 医科 大学总 医院神 经 外科/ 津市神 经病 学研 究所 ,天津 天
重 对 该 通 路 的 相关 内容 作 简 要 介 绍
关 键 词 : 质瘤 ;信 号转 导 通 路 : 酸 磷脂 酰 肌 醇一 一 基 激 酶 胶 磷 3羟
中 图分 类 号 : 3 . R7 941 文献标识码: A 文 章 编 号 :7 6 8 9 ( 01 0 — 0 9 0 1 2 — 1 2 2 0) 1 0 3 — 5
【 B T AC A S R T】 G i a ae h m s cmm n r ay nrcailtm r.T e c r n h rp s r lm s r o te ot o o p m r it rna u os h ur t ea i a i a e t e e
u s t fc o y b c u e o n l t g g w h o l ma .T e eo e n a sa tr e a s f i f  ̄a n r t f gi i i i o o s h rf r ,mo e e e t e t ame t e d t e d v lp d r f c v r t ns n e o b e eo e . i e
行 增 殖 和 侵 袭 , 而 出现 恶 性 表 型 。 年 研 究 发 现 . 进 近
me a e p s ono io一 OH — na e s c o e y o r l e tlt e e eop ntan mai n nt r g e so o dit d by ho ph i stl3一 ki s i l s l c reatd wi} h d v l me d lg a p o r s in f gi ma . e eo e lo s Th r fr ,webre y r ve d t oe o 3 p t wa n g imasi i ri l i f e iwe he r l fPI K a l h y i lo n t sa tce. h K EY O RD S:Glo a ina ig pa wa ;Ph s o n stl3 OH — na e W im ;S g ln t h y o ph i 0 io 一 一 ki s
胶质瘤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
脏 质 瘤 是成 人 和 儿童 最 常 见 的原 发性 脑 肿 瘤 . 占颅 内 原 发 肿 瘤 的 一 半 以 上 目前 , 质瘤 的 治 疗 方 法 以 手 术 为 主 . 胶 结 台放疗 、 化疗 和 免 疫 治 疗等 方 法 。 但 无 论何 种 方 法 都 难 以 治 愈胶 质 瘤 。 年来 . 着 分 子 生物 学 、 子遗 传 学 等 学 科 的 发 近 随 分 展 . 现 了 许 多 与 肿 瘤 发 生 、 展 和 预 后 密切 相关 的 基 因 . 发 发 并 尝试 用基 因治 疗 的 方 法 来 改 善 胶 质 瘤 的疗 效 。 因 治疗 的 概 基 念 源 于 单 基 因 缺 陷 病 的确 定 , 指 向靶 细 胞 中 ^ 新 基 因 - 是 f 恢 复 或 增 加缺 陷 基 因 的 表 达 而 达 到 治 疗 目的 。 目前 , 因 基
疗 、 疫 基 因 治 疗 、 前 药 基 因 治 疗 和 溶 瘤 病 毒 等 . 文 将 免 酶 本
作一 综 述 。 1 与 胶质 瘤细 胞 增 殖 相 关 的 基 因 治 疗 细 胞 周 期是 单 十 真 棱 细 胞生 长 和分 裂成 于 细胞 的 过 程 . 大致 可 分 为 4期 : s G 及 M 期 。细 胞 周 期 的 诵节 是一 十 G 、、 极 其 精 确 而 复 杂 的 过 程 , 究 表 暇 抑 癌 基 因 p 3 p lp 6 研 5 、2、1/ R / 2 、 MA b E F lM C1 参 与 了 这 一过 程 。p 3基 因 的 主要 功 等 5 能 是 诱 导 细 胞 凋亡 和抑 制 分 裂细 胞 由 G 期 向 s期 过 渡 。 5 ?3 基 因突 变 或 缺 失 后 . 损 的 细 胞 不 能 发生 凋 亡 . 现 异 常分 受 出 裂 . 而发生恶性变 = 5 p 3基 因在 胶 质 瘤 中 的 突变 率 较 高 。 有 研 究表 明 , 体 外 . 染 Ad p 3 腺 病 毒 介 导 的 p 3基 因) 在 转 —5( 5 的 胶 质瘤 细 胞 P 3基 因 表 达 水 平 升 高 , 瘤 细 胞 出 理 捅 亡 ; 5 肿 在 体 内 . 染 AdP 3也 能抑 制脏 质瘤 细 胞 的生 长 l p 1基 因 转 5 1 2 ] 表 达 异 常 与胶 质 瘤 发 生 问 的 关 系戈 明 确 . 无转 染 p 1基 因 尚 2 的 报 道 p 6 R / 2 1 / b E F 1是 另 一 细 胞 周 期 调 节 途 径 , 染 转 P 、 l Rb基 因 的 胶 质 瘤 细 胞 生 长 受 到 抑 制 。 F l是 P 6 6 E2 1/ R / F 1途径 最 重要 的调 节 者 , b E2 一 虽有 癌 基 因 的特 点 , 其 作 但 为 cmy c的调 节 物 又 表 现 出 抑 癌基 因 的 特 征 . 染 E F 1的 转 2 胶 质瘤 可 发 生 凋 亡 l 。抑 癌 基 因 MMAC1 P N) 使 磷 脂 2 _ ( TE 可 底 物 磷 脂 酰 肌 醇 3 4 二 磷 酸 酶 及 3 4 5三 磷 酸 酶 脱 磷 酸 . ,- .. 对 I ^ 路 起 负 调节 作 用 , 制 细 胞 生 长 ; 在 胶 质 瘤 细 胞 通 P 抑 其 中 可发 生 突变 。 外 研 究 表 明 向 P N 基 因表 达 异 常 的 胶 质 体 TE 瘤 细 胞 中导 ^ 野 生 型 p E 基 因可 使 细 胞 停 滞 在 G 期 , T N 并 在 细 胞 外基 质 存 在 的条 件 下 诱 导星 形 细 胞 分化 。
胶质瘤耐药机制的相关研究进展
型细胞组 成 , 然而早 先认 为相 关耐 药基 因表 达是群体 细胞 的作
用, 而较少注 意到 因细胞异 质性引 发的差别 。与胶质瘤 瘤耐 药 相 关机制 如下。
目前研 究 发 现负责 D A错 配 修复 主要 有 6 蛋 白质 , N 个 即
h H2 h H3 h H6 h H1 h H MS 、 MS 、 MS 、 ML 、 ML 3和 h ML 。 这 些 蛋 P 1
D A修 复系统 , E N N R的修复过程是 : ①多蛋 白复合 物识别损伤 的 D A ②切割酶插入损 伤部位 的两端 ; N ; ③切割酶作 用切下损 伤的核苷 酸片段 ; 以互补链 为模板合 成核苷 酸片段 ; 修补 两端
缺 口进而 完成 D A修复全过程 [1 N 2。 3
23 DNA 配修 复 ( s thrpiMMR ) . 错 mi c a , ma e r
r a ,E 是细胞 内存 在 的一个最 重要 D A修复方 式 , 于 e iN R) pr N 对
紫外线 、 种化学物 质等外 因导致 的 D A损伤 以及 在铂类 、 多 N 烷 化剂等形成 的 D A修复过程 中 , E N N R发的 , 研究 发现 有将 近 3 个 基 因产 物参 0
了分类 , 其分 为七大类 , 中神经上皮 组织肿 瘤发病 率最高 , 将 其 其分 类及 分型 最多 。神经胶 质瘤 ( 称胶 质瘤 ) 简 在神经 上皮 组 织 肿 瘤 中的发病 率 约 占 5 % [ 0 1 质 瘤是颅 内最 常见 的恶 性 1 。胶 肿瘤, 而且是 人类肿 瘤 中生存 预后 最差肿瘤 之一 [3 21 年 , -。近 国 内外学 者虽然在基 础研究 和 临床 研究 中取得 了显 著的成果 , 然 而 胶质 瘤 患者 5年生存 率并 未 见 明显提 高 。最 近一 项研 究表
中医药治疗胶质瘤的研究进展
“ 中医药 ” “ 胶 质瘤 ” 为主 题词 ,检 索近 l O年 中 医 药治 疗胶 质 瘤 的相 关 文 献 ,对 中 医药 治 疗 胶 质 瘤
的临床应用及作 用机制 的相关研究进行 整理 和分 析 。综述 如 下 。
1 病 因病 机
细胞的增殖 明显受 到抑制 ,细胞被 阻滞在 G 期。 杨利辉等 研究 发现鸦胆子油 乳注射液 能将人 脑
中医药 治疗 胶 质 瘤 的研 究 进 展
冯 英楠 陈 菲 庄 伟 张 鹏 郭景 仙 林 晓 兰 王 秀娟
( 1 . 首都 医科 大学中医药学院 , 北京 1 0 0 0 6 9 ; 2 . 首都医科大 学宣武医院 ,北京 1 0 0 0 5 3 )
基金项 目:北京市 中医药科技项 目( J J 2 O l O - 1 2 ) ;卫生局 2 1 5人才 一 领 军人才 ( 3 0 3 - 0 1 4 3 0 5 - 0 0 6 3 ) ;
之 一 。 笔 者 通 过 中 国 知 网 、P u b m e d等 工 具 , 以
细胞发生凋亡。章翔 等 研 究发 现苦参碱 诱导组 G 。 / G 期 增 高 , 约 占 7 9 . 3 % ,S 期 降 低 , 占
1 3 . 3 % ,G / M期 7 . 4 % ,提 示 经 苦 参 碱 作 用 后 C 6
分化 ;调节肿瘤 细胞信 号转 导 ;抑 制端粒 酶活 性 和细胞毒作用等。
2 . 1 对 细胞 周期 的影 响
细胞 在 增 殖 过 程 中 一 般 可 分 为 G 0期 ( 功 能
态) 、G , 期( D N A合成前期) 、s 期( D N A合成期 ) 、 G : 期( D N A合成后期 ) 、M期 ( 细胞有丝分裂期 ) 。 任何一期 受到阻滞都 会影 响细胞 的分 裂 ,最 终导 致 细胞 的凋 亡 。李 殿 友 等 发 现 人 参 皂 苷 R h 2能
胶质瘤基因治疗的进展
胶质瘤基因治疗的进展胶质瘤简介胶质瘤是一种恶性肿瘤,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支持性细胞——胶质细胞中。
该疾病占所有原发性脑肿瘤的70%以上。
现在人们认为,胶质瘤的发病原因可能与某些基因的异常表达有关,这为胶质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基因治疗的定义及形式基因治疗是利用细胞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对患者的细胞和基因进行修复和改造的一种治疗方法。
根据其作用方式,基因治疗可分为基因替换疗法、基因缺陷修复疗法、抑制性基因干涉疗法和增强性基因干预疗法等。
基因治疗在胶质瘤治疗中的应用基因替换疗法一项最新的研究表明,在胶质瘤中出现的某种致瘤基因缺失,这个基因缺失会导致这些肿瘤细胞比正常细胞更加容易发生分裂。
因此,科学家已经想到使用基因替代来治疗胶质瘤。
在该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选择了一种叫做PTEN的基因来进行替代。
替代后,发现来自小鼠的肿瘤细胞中的PTEN变得非常活跃,并且细胞的增殖速度明显下降。
这项研究为胶质瘤基因替换治疗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方向。
基因缺陷修复疗法基因缺陷修复疗法的目标是恢复肿瘤细胞失去的或失活的基因功能。
在胶质瘤中,常常发现某些基因的表达与肿瘤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能力有关。
因此,通过对这些基因进行修复,不仅可以抑制细胞的生长,还可以减少肿瘤细胞的浸润和转移。
近年来,科学家们已经针对胶质瘤中的多种基因进行了基因缺陷修复疗法的研究,如P53、Rb、NF1等。
抑制性基因干涉疗法抑制性基因干涉疗法是利用RNA干扰和基因编辑等技术抑制肿瘤细胞中产生的一些激活基因。
科学家通过手术或介入治疗将这些 RNA 或编辑工具引入肿瘤细胞,以减少某些基因的表达,从而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
研究发现,抑制性基因干涉治疗可以更为直观地展现出治疗对胶质瘤的效果。
增强性基因干涉疗法增强性基因干涉疗法是通过治疗使肿瘤细胞产生大量细胞增殖相关基因中的某个基因表达,促进肿瘤细胞增殖。
经过治疗后,体内的免疫系统可以自然地攻击这些肿瘤细胞。
研究的不足和展望在胶质瘤基因治疗中,现有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
脑胶质瘤临床分子诊断的研究进展
( 武 汉 大 学人 民 医院检 验 科 , 湖北武 汉 4 3 0 0 6 0 )
关 键词 : 脑 胶 质 瘤 ; 分 子诊 断 ; 综 述 D O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3 — 4 1 3 0 . 2 0 1 3 . 1 8 . 0 3 6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6 7 3 — 4 1 3 0 ( 2 0 1 3 ) 1 8 — 2 4 2 9 — 0 3
蜡 包 埋 组 织 的 回顾 性 研 究 , 闭管检 测不 需 P C R 后 处 理 避 免 扩 增 产 物 污 染 而 导 致 假 阳性 的 可 能性 , 用时短 、 特 异性 强 、 定 量 准 确 。但 是 Q u MA 方 法 也 有 不 足 之 处 , 首先 Q u MA 需 要 足 够 的
仅 用 于 脑 胶 质瘤 的 诊 断 与 鉴 别 诊 断 , 也 用 于 脑 胶 质 瘤 的 预 测 疗
效 和 评 价 预 后 等 。本 文 结 合 近 几 年 脑 胶 质 瘤 分 子 靶 标 研 究 进 展 和 NC C N 中枢 神 经 系统 临 床 诊 疗 指 南 等 对 脑 胶 质 瘤 的 临 床
细胞瘤 、 少 突 胶 质 细 胞 瘤 和 少 突 星 形 细 胞 瘤 J 。近 年 来 , 脑 胶
失的少突胶质细胞瘤患者能大幅地提高生存期时间 。 1 . 2 l p / 1 9 q 杂 合 性 缺 失 的 实 验 检 测 进 展 传 统 常 用 的 技 术 是以 P C R技 术 为 基 础 来 检 测 血 液 中 l p / 1 9 q 杂合 性缺失 , 是 建 立 在 以血 液 中 DN A 作 为 阴性 质 控 与 肿 瘤 中 的 D NA 多 形 态 的 等 位 基 因 作 为 对 照 的基 础 上 的 。荧 光 原 位 杂 交 技 术 ( F I S H) 是 应用荧光 标 记 探 针 直 接 对组 织切 片 中 的染 色 体进 行研 究 。 L OH 实 验 需 要 有 效 的 血 DN A, 可 能要延 迟实验 结果 , 这 些 缺 点 限制 了 L OH 实 验 在 I p / 1 9 q杂 合 性 缺 失 研 究 中 的 应 用 。 F I S H 实 验组 织样 本 的 准备 比 较 耗 时 , 但 组 织 的体 系 结 构 得 到 了保 存 。此 外 , 即 时荧 光 定 量 P C R微 卫星分 析 ( Qu MA) 技 术 对染色体 的 l p / 1 9 q杂 合 性 缺 失 进 行 检 测 。此 方 法 与 传 统 的 P C R方法相 比, 不 需 要 患 者 血 液 的 DN A 作为对 照 , 适 用 于 石
中医药治疗脑胶质瘤临床研究进展
第22卷第12期2020年12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22 No. 12D ec.,2020DOI: 10.13194/j.iss n.1673-842x.2020.12.034中医药治疗脑胶质瘤临床研究进展程孟祺,秦英刚,姜菊玲,花宝金(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100053 )摘要:脑胶质瘤是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其预后较差手术及放化疗是目前的主要治疗方法,但放化 疗不良反应明显,术后复发率较高,效果并不理想中医药在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缓解放化疗不良反应、降低 复发率、延长病人生存期等方面显示出一定的优势。
该文就近年来中医药治疗脑胶质瘤的临床研究作简要综述。
关键词:脑胶质瘤;中医药;临床研究;文献综述中图分类号:R739.4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842X(2020) 12-0147-05C linical R esearch P ro g ress of T ra d itio n a l C hinese M edicine in th e T re a tm e n t o f G liom aC H E N G M e n g q i,Q IN Y i n g g a n g,J I A N G J u l i n g,H L JA B a o j i n(G u a n g'a n m e n H o s p i t a l,C h i n a A c a d e m y o f C h i n e s e M e d i c a l S c i e n c e s,B e i j i n g 100053, C h i n a)A b s tra c t: G l i o m a i s a c o m m o n m a lig n a n t t u m o r o f th e c e n t r a l n e r v o u s s y s t e m,a n d i t s p r o g n o s i s is p o o r.S u r g e i y,r a d i o t h e r a p y a n d c h e m o t h e r a p y a r e t h e m a in t r e a t m e n t m e t h o d s a t p r e s e n t,h u t th e a d v e r s e r e a c t i o n s o f r a d i o t h e r a p y a n d c h e m o t h e r a p y a r e o b v i o u s,th e p o s t o p e r a t i v e r e c u r r e n c e r a t e i s h i g h,a n d t h e e f f e c t i s n o t i d e a l.T r a d i t i o n a l C h i n e s e m e d i c i n e s h o w s c e r t a i n a d v a n t a g e s in i m p r o v i n g s y m p t o m s, im p r o v in g t h e q u a l it y o f l i f e,a l le v i a t in g th e a d v e r s e r e a c t i o n s o f r a d i o t h e r a p y a n d c h e m o t h e r a p y,r e d u c i n g th e r e c u r r e n c e r a t e,p r o lo n g in g th e s u i*v iv a l t im e o f p a t ie n t s a n d s o o n.T h i s a r t i c l e b r i e f l y r e v i e w s th e c l i n i c a l r e s e a r c h o f t r a d it io n a l C h i n e s e m e d ic in e in th e t r e a t m e n t o f g li o m a in r e c e n t y e a r s.K e y w o rd s:g l i o m a;t r a d it io n a l C h i n e s e m e d i c i n e;c l i n i c a l r e s e a r c h;r e v i e w o f li t e r a t u r e根据2015年肿瘤登记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发中枢神经系统肿瘤10.6万例,死亡5.6万例m,其中,脑胶质瘤起源于脑神经胶质细胞,是最常见的原发性颅内肿瘤,约占所有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27.7%[21,具有浸润生长、增殖迅速和易复发等特点。
中医药治疗脑胶质瘤临床研究进展-程孟祺
第22卷 第12期 2020 年 12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22No. 12Dec .,2020摘要:脑胶质瘤是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其预后较差。
手术及放化疗是目前的主要治疗方法,但放化疗不良反应明显,术后复发率较高,效果并不理想。
中医药在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缓解放化疗不良反应、降低复发率、延长病人生存期等方面显示出一定的优势。
该文就近年来中医药治疗脑胶质瘤的临床研究作简要综述。
关键词:脑胶质瘤;中医药;临床研究;文献综述中图分类号:R739.4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842X (2020) 12- 0147- 05Clinical Research Progres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GliomaCHENG Mengqi,QIN Yinggang,JIANG Juling,HUA Baojin(Guang'anmen Hospital,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Beijing 100053,China)Abstract:Glioma is a common malignant tumor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and its prognosis ispoor. Surgery,radiotherapy and chemotherapy are the main treatment methods at present,but the adversereactions of radiotherapy and chemotherapy are obvious,the postoperative recurrence rate is high,and the effect is not ide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ows certain advantages in improving symptoms,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life,alleviating the adverse reactions of radiotherapy and chemotherapy,reducing the recurrence rate,prolonging the survival time of patients and so on. This article briefly reviews the clinical research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glioma in recent years.Keywords:glioma;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linical research;review of literature根据2015年肿瘤登记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发中枢神经系统肿瘤10.6万例,死亡5.6万例[1],其中,脑胶质瘤起源于脑神经胶质细胞,是最常见的原发性颅内肿瘤,约占所有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27.7%[2],具有浸润生长、增殖迅速和易复发等特点。
脑胶质瘤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有 胰 岛 素样 生 长 因 子 结 合 蛋 白 2 I B 2 的过 度 表 达 、 皮 生 (GF P ) 表
长 因 子 受体 ( EGFR) 的扩 增 和 过 度 表 达 。原 发 性 胶 质 母 细 胞 瘤
所 涉 及 的分 子 改 变 与上 述 变 化 有 所 不 同 , 括 E F 的 突 变 、 包 G R 扩 增 和 过 度 表 达 , O号 染 色 体 的杂 合 性 丢 失 , 癌 基 因 P N 1 抑 TE 突变 ,l p 6缺失 等 。其 中 E R 的改 变 是 原 发 性 胶 质 母 细 胞 瘤 GF 早 期 重 要 的 分 子 事 件 ] 当 E F 与 其 配 体 结 合 而 激 活 或 。 G R E F G R胞 外 区缺 失 突 变 、 不需 与 配 体结 合 而持 续 激 活 , 胞 内 区 则 酪 氨 酸 残 基 自磷 酸 化 转 为 活 性 形 式 引 起 激 酶 级 联 反 应 。1 p和 1 q的 等 位基 因 缺 失 是 少 突 胶 质 细 胞 瘤 最 具 特 征 性 的 基 因改 9 变 , 5 ~ 7 的低 度恶 性 少 突胶 质 细胞 瘤 中存 在 二 者 的缺 在 O O 失 。虽 然 目前 与 1 P和 1 q相 关 的基 因 仍 然 不 清 楚 , 是 由 于在 9 但 Ⅱ级 和 Ⅲ级 少 突 胶 质 细 胞 瘤 中 , P和 1 q 失 者 有 着 比较 长 的 1 9 缺 生存 期 , p 1 q可 能 成 为 评 估 预 后 最 为 显 著 的 指 标 1/ 9 。 根 据 文 献 报 道 , 多 数 基 因 改 变 主 要 通 过 对 以下 3种 途 径 大 的破 坏 来 诱 导胶 质 瘤 的发 生[ 】 : 酪 氨 酸 激 酶 受 体 信 号 途 径 ①
脑胶质瘤放化疗研究进展
一
5 ̄ 0 y 5 3次,5 6 06 G ,2 ̄ 0  ̄ 周。给予较高总剂量,或用较大的分次剂量 ( 每次>2 y G )时,可能会引起晚期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 目前多主张采用局部野 ,一般可根据术前MR /T I ,先给予肿瘤 C
步的研究应寻找更佳的剂量、剂量分割以及正常组织的耐受性以求
提高疗 效。
2脑胶质瘤化疗
2 . 1胶质母细胞瘤的化疗 有 关胶质 母 细胞瘤 进行 辅助 化疗 的早 期研究 并未 显示 其益 处 。
18 年Wa e 7 90 l r【 k 等对脑胶质瘤术后进行随机分组研究,分别行单纯 化疗 ( C U)、单纯放射治疗、放疗联合化疗 ( C U),结果表 BN B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明,三组总生存率无统计学意义。2 0年英国医学研究协会 ( C 01 MR )
瘤床 及周 围水 肿 带外放 2m的区域 照射 4 ̄ 0 y c 6 5 G ,然后 缩野 在瘤 外 放2 m的 区域追 加剂 量 1- 4 y I c 0 1G 。 临床研 究 显示 ,常规 分割 剂量 小 于6 G ,患者生存 期降低 I而大于6 G ,放 射性脑损 伤增加 ,但生 0y 0y 存 期差异 无统计 学意义 】 扩大照射 野范 围 ,或改变 剂量分 割方 。而 式 也不能 明显提 高生存 率 。R n等【 17 胶母 细胞瘤 术后放 射治 ei 3 4例 对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7- 14 (02 2 。 5— 2 6 1 8 9. 2 1)0 — 04 0
脑胶质瘤约 占颅 内肿瘤的4 % 5%,手术是最 主要 的治疗 手段 。 0  ̄0 因胶质 瘤常呈浸润性生 长 ,且多处于脑 部重要结构 ,手术 无法做到真 正 的彻 底全切 ,其 易复 发性及其侵袭性 是其生物学特征 ,单纯手术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述颅脑胶质瘤治疗方法进展李俊综述廉治刚审校胶质瘤是常见的脑原发性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35.26%~60.96%,CBTRUS2007-2008年的报告显示胶质瘤的发病率是16.5/10万占成年人原发脑部肿瘤的30%[1],经过学者数十年对于Bailey及Gushing提出胶质瘤的起源推断的研究,胶质瘤起源于同名正常组织细胞的基因突变得到广泛认可。
胶质瘤的生长呈“根须”样侵润周围神经组织,导致其与周围组织界限模糊,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复发率高及治愈率低的“一低三高”特点[2]。
目前占主导地位的胶质瘤治疗方案是以彻底根治性手术治疗为主,根据胶质瘤病理学分级,辅以标准的术后放疗、化疗,以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延长存活时间。
胶质瘤患者平均生存期只有14个月[3],临床已不能满足于当前对于胶质瘤的治疗期望,尤其是以组织病理学为依据的胶质瘤分类,临床实践中可以感受到,相同病理分级的不同类型胶质瘤对放化疗的敏感性不同,导致生存质量及存活时间均不相同。
临床中提到的胶质瘤个体化治疗仅仅体现在手术及依据病理学分级实行放化疗上,目前越来越多学者开始研究并制定胶质瘤的分子水平分级,如TP53、PCNA、KRas、RB等[4.5],更能准确地体现胶质瘤的起源和生物学特性,进而从根本上治疗胶质瘤,做到有的放矢,联合手术等治疗方法,真正意义上个体化综合治疗胶质瘤。
本综述对胶质瘤目前的治疗方法的进展进行阐述。
1 手术治疗进展外科手术治疗是颅脑胶质瘤最常见方法,尤其是针对于新发胶质瘤。
外科手术的目的是安全地最大限度地切除肿瘤,大量的证据表明,手术切除的程度与病人预后情况密切相关。
在某些特殊解剖位置及特殊功能区的胶质瘤难以彻底切除,在患者一般情况良好下多采用保守治疗,随着显微手术技术的成熟,术中采用激光、超声及神经内窥镜等设备,这些区域的首选治疗也逐渐倾向于外科手术治疗。
目前,胶质瘤的手术治疗进展,主要体现在应用相关技术,在术中实时准确的定位,尽可能区分肿瘤与周围正常脑组织分界,利于胶质瘤的全切除,同时减少正常脑组织的损伤。
1.1 神经导航系统:相信随着整体医疗水平提高及医疗结构的完善,神经导航技术越来越普及于临床,然而,不足之处是术中脑组织的不定向漂移导致胶质瘤边界的移位, 导致手术难以全切。
目前解决方法是术中实时采集影像学资料,结合术中患者头颅位置,准确定位肿瘤位置,具有准确性、客观性、实时性。
Senft C等[6]对43例脑胶质瘤患者中的10例行术中实时采集MRI信息,采用神经导航技术,实施手术切除,术后复查MRI,与传统切除术比较,结果显示术中MRI辅助切除组比传统手术组完整切除率明显增高,术后给予放化疗等辅助治疗,平均生存期延长。
Nimsky C等[7]通过术中运用MRI成像,能够做到胶质瘤的全切,降低术后并发症。
但是,术中MRI费用高昂,普及困难,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医疗体系完善,术中MRI应用必将普及。
目前有研究显示,术中运用三位超声数据可以替代术中MRI技术,手术效果无明显差别,同时降低费用,未来普及可能性极大。
1.2 荧光显色技术:为了更好更客观的显现肿瘤的边界,近年来,肿瘤荧光显色技术开始用于手术治疗,逐渐成为完整切除胶质瘤的新型辅助技术。
作为显色剂,需要透过血脑屏障,顺利到达肿瘤组织,利用本身显色或产生其他物质进行显色。
目前,应用于临床的显色方法主要有三种:1°荧光素钠显色法:术中利用特殊显微镜观察通过病变血脑屏障的荧光素分布于肿瘤而显现的黄绿色荧光;2°吲哚菁绿显像法:利用吲哚菁绿在正常脑组织及胶质瘤中代谢时间,通过特殊照射观察位于胶质瘤组织中密集的吲哚菁绿显示的绿色荧光;3°5-氨基乙酰丙酸显色法(5-ALA):利用其生成的原卟啉Ⅸ被蓝紫光照射显现红色荧光[8.9]。
在我国,赵世光等[10]应用5-氨基乙酰丙酸显色法,辅助胶质瘤的手术治疗,结果显示能够提高胶质瘤全切率。
国外DiezValle等[11]利用5-ALA指导36例脑胶质母细胞瘤手术切除,有效性及适用性得到肯定。
所以,荧光显色技术为临床手术完全切除胶质瘤提供了又一客观的依据。
1.3 能量多普勒成像(PDU):外科手术治疗胶质瘤除了达到完全切除肿瘤的目的外,如何保护肿瘤周围重要功能组织及主要血管也是关键。
PDU利用其对胶质瘤中的丰富血管中的低速血流信号的敏感性,与周围水肿带形成显著差异[12],传统的术中超声技术只能大体上明确肿瘤位置,而新型的PDU技术,更加精确的区分肿瘤与周围水肿带,从而提高胶质瘤全切率。
目前,PDU技术多应用于高级别胶质瘤手术治疗,Szentirmai O等[13]研究证实PDU的使用与免疫组化MVD值具有相关性。
术中运用PDU,清晰客观的判断肿瘤与重要功能区的关系,可以指导术中手术入路的选择以及皮质功能区的保护[14]。
鉴于PDU的费用不高,相信未来在临床治疗中将会得到广泛的应用,并随着PDU技术的成熟,其使用受到胶质瘤病理学分级的限制将会降低,同时可以辅助其他类别的肿瘤的手术治疗。
2 理想中的放疗进展术后早期放射治疗可提高5年生存率约20%[15],常见的放疗技术包括常规性放疗、精确立体定向放疗、适形放疗、间质内放疗等。
现有的放疗技术,都只是胶质瘤治疗的辅助措施,对提高生存质量及延长存活时间有一定意义,但是,不能够彻底治愈胶质瘤。
目前放疗技术的“瓶颈”是:①放疗过程中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不可避免地损伤正常细胞,产生副作用②对于病理学诊断相同的胶质瘤,采用相同的放疗方案,最后带来的效果不同③多次放疗,肿瘤组织逐渐对于放射治疗形成耐受。
解决这些问题,是当下放疗技术改进的方向。
目前大多数学者正致力于研究和实施胶质瘤的个体化放疗,也是近期放疗技术的发展方向。
叶建平等[16]术中置管,术后对瘤床及残瘤行间质内高剂量率放射治疗胶质瘤能延长生存期,改善生存质量,据此,可以想象,随着科技的发展,瘤腔内直接植入“芯片”,配合体外设备,调节放射剂量、放射范围,根据特定的肿瘤分级技术,选择敏感放射源,真正做到放射性治疗的个体化、方便性、有效性。
3 个体化的化疗进展Stewat等[17]研究发现,手术及放疗后化疗,能够延长脑胶质瘤患者的生存期。
肿瘤科常用的系统化疗方案是PCV、BVM等[18]。
目前影响全身化疗药物药效的因素有:血-脑屏障影响有效药物浓度、化疗药物敏感性不同、药物毒副反应大。
这些使得化疗如放疗一般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方法,无法消除和控制肿瘤的生长及转移。
新药替莫唑胺(TMZ) 已获欧美国家批准用于新诊断的GBM治疗,其优点是副作用小、敏感性较其他药物高、通透性好。
目前临床正致力于胶质瘤个体化化疗,借助于细菌培养的药敏试验的良好效果,胶质瘤也可以通过药敏试验,术中保留部分肿瘤标本,术后通过对胶质瘤细胞行体外药敏试验,寻找最佳的化疗药物。
PVC 方案对染色体1p /19q 杂合性缺失的胶质瘤100%敏感,平均生存期为10年[19]。
周旺宁等[20]药敏试验显示提高星形细胞瘤、特别是恶性星形细胞瘤的治疗效果。
而局部给药替代全身给药,有其独特的优势,术中瘤腔内直接应用化疗药物,直接杀死肿瘤细胞,如能术中即可判断药物的过敏性,可大大提高化疗效果,临床有将Ommaya囊放置瘤腔内,避免药敏试验的耗时性,术后利用Ommaya 囊给予化疗药物,还可检测瘤腔化学物质信号的作用,判断肿瘤疗效、复发情况和预后。
脑靶向药物纳米递释系统增加药物的脑内递送[21]。
如何制定更加完善的胶质瘤个体化化疗方案,需大量的试验研究及临床分析。
4 靶向基因治疗进展基因靶向治疗的基础是不同病理分级或分子水平分级的胶质瘤中存在相同或相似的特异的信号传导通路或细胞功能,即为靶向药物单一或联合用药的基础。
基因靶向治疗的基础研究扩展至各个相关生物学领域。
4.1生长因子及其受体抑制剂:目前最有可能成为抗肿瘤生长是:①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只有约50%胶质母细胞瘤存在EGF受体[22.23],EGF受体激活与胶质母细胞瘤的生长、血管形成等呈正相关。
临床Ⅰ期和Ⅱ期研究显示吉非替尼仅可以使大约13%复发胶质母细胞瘤在6个月内无进展[24],厄洛替尼亦是如此。
Spector NL等[25][8]研究表明拉帕替尼对ErbB表达的胶质瘤具有一定临床作用。
Traxler P等[26]指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AEE788 能够抵抗肿瘤的增值和血管生成。
②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受体:病理学II-IV级胶质瘤中存在过表达PDGF。
一项临床II期试验显示伊马替尼对复发性胶质母细胞瘤具有抗肿瘤活性[27],即使其通透性差和引起肿瘤卒中出血,也不可磨灭其未来治疗肿瘤前景。
两种PDGFR抑制剂CP-673和CP-451是否于临床中起到效果,需进一步研究。
4.2细胞之间信号转导通路:抑制Ras、Raf、MAPK、PI3K/Akt 等信号传导,或者使其下游蛋白表达,亦是影响胶质瘤生长繁殖的策略。
①Ras信号转导通路:替吡法尼的临床Ⅱ期研究显示其在复发性胶质母细胞瘤中具有一定作用[28],Lonafarnib目前仍处于临床Ⅰ期研究。
②MAPK信号通路:索拉非尼和AAL881均为Raf激酶抑制剂,同时亦能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③PI3K/Akt信号通路:哌立福新治疗胶质瘤的效果正在评估。
PI3K抑制剂LY294002存在强烈的药物毒性反应。
4.3抗肿瘤供应血管药物:阻断胶质瘤的血管供应可以抑制肿瘤的增值、扩散,目前研究的热点是根据胶质瘤供应血管形成的分子机制设计治疗方案。
①VEGF抑制剂:替莫唑胺治疗组的半年无进展生存21%[29],而贝伐单抗治疗半年无进展生存率为32%~64%[30],二者联合的临床Ⅲ期研究正在进行。
Aflibercept已开始临床Ⅱ期研究。
②VEGFR抑制剂:西地尼布的Ⅱ期实验显示其与贝伐单抗的治疗效果等同,临床资料首次发现其可降低胶质瘤供应血管的通透性及血管体积[31]。
4.4其他靶向治疗:如潜在治疗靶点,其中包括神经肽受体(如胃泌素释放肽拮抗剂RC-3095)、神经营养因子受体(NGF、BNDF)、谷氨酸受体(拮抗剂他仑帕奈、MK801)、组蛋白脱乙酰基酶(抑制剂丙戊酸、丁酸苯酯、曲古柳菌素A、FK228、MS-275)、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及热休克蛋白(HSP90抑制剂格尔德霉素和17-AAG)等。
5 基因治疗基因治疗是将干扰性的外源基因通过病毒或非病毒将其导入胶质瘤细胞的基因中。
基因治疗的方式:①纠正胶质瘤细胞的基因突变:利用P53基因而得到的重组腺病毒(AdP53)对胶质瘤的治疗有较好的效果[32],野生型P53对细胞周期和凋亡起关键作用[33],尤其是对受照射、细胞毒制剂、热疗打击的胶质瘤细胞有更大的杀手作用,所以联合放疗、化疗、γ刀等方法可增强疗效[34.35],但是有研究证实P53参与胶质瘤细胞对化疗药物(替莫唑胺)的耐药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