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景”到“边角”——论五代两宋山水画的构图艺术特点

合集下载

书画的时代风格—五代和两宋

书画的时代风格—五代和两宋

书画的时代风格—五代和两宋五代和两宋时期的书画,总的看来都是从临摹古人入手,又有新的发展和创造,从而形成了新的时代风格。

以书法来说,字体以行书、草书为多,篆书、隶书较少。

格式方面一部分与晋唐时期一样,首尾都写上作者的名字,另一部分不同于晋唐,而有了新的变化。

那时私人间的交往信礼与对官场的公文书札在格式上是有区别的:未做官或未在任上的人写的私人信札,名上下款都写,姓一般的人都不写。

如陆游书札开首为“游惶恐再拜上启仲躬户部老兄台座”,结尾为“十一月廿六日,游惶恐再拜仲躬户部老兄台座”。

在任官员之间的的官场书信,如“剳子”,下款还需要将本人所有的职务都写上去,如辛弃疾的《去国帖》是写给某宰相的,下款是:“宣教郎新除秘阁修撰权江南西路提点刑口(狱)公事辛弃疾剳子。

”为我们大家所熟悉的北宋著名的书家苏、黄、米、蔡,他们各有各人的字体和习惯写法,各人有各人的风格面貌。

这是他们的不同点。

另一方面,他们又有一个共同点,即全部喜欢用熟纸来写字,都是从临摹古人入手,最后形成了个人的独特风格。

何谓熟纸呢?就是经过煮捶或涂蜡的一种纸,具有光泽,写起来不拒笔。

正因为苏、黄、米、蔡的书法各具一格,所以当时和后世临摹仿效的人甚多,如南宋吴据所临写的米体就很逼真,如果不看款或无款,就很有可能看成是米芾的真迹。

从流传的作品来看,宋代时仿苏、黄、米字体的人较多,仿蔡字体的人相对说来要少一些。

五代北宋时期,是我国绘画史上的一个大发展时期。

绘画的题材内容,笔墨技巧,使用材料,制作方法和装演技术都有新的发展和创造。

花鸟画在中国画中最有特色。

我们常见的西洋绘画中也有花鸟,不过大都是插在花瓶中的花与摆着不动的死鸟,所以称静物写生。

中国花鸟画不同,那花儿迎风带露,花枝招展,偃仰向背,或含苞怒放,或花如人面,含羞带笑,千姿百态,顾盼有情;鸟禽或停或动,展翅奋飞,高低转侧,如歌似语,生动之极,充满蓬勃的生命力和清新活泼的情感。

有的还配以蜂飞蝶舞,昆虫、家禽、动物,无不传情尽态,栩栩如生。

五代-北宋与南宋山水画风格比较

五代-北宋与南宋山水画风格比较

[44]五代、北宋与南宋山水画风格比较崔 见(江苏省国画院,江苏 南京 210013)[摘 要]五代,两宋时期是中国山水画发展的鼎盛时期,在这一时期中,产生了无数的山水大家、绘画理论家和传世之作,各种画风流派也层出不穷,笔者主要从画面布局和笔墨技法两方面来分析五代、两宋时期山水画的差别,以期对这两期的绘画艺术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

[关键词]五代;两宋;山水画;差别作者简介:崔 见(1963- ),男,江苏东台人,江苏省国画院画家,研究方向:中国画创作。

五代,两宋时期是中国山水画发展的鼎盛时期,在这一时期中,产生了无数的山水大家、绘画理论家和传世之作,各种画风流派也层出不穷,这些使得我们今天对于五代、两宋山水画的研究无穷无尽、丰富多彩。

综观这一时期的山水画风格,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从五代到北宋中晚期山水画风格与南宋时期有所不同,这里,笔者想主要从画面布局和笔墨技法两方面来分析一下两期的差别。

首先,我们来研究几幅作品,五代荆浩的《匡庐图》是一幅有峰、有树有水有屋,远近虚实相生,画面中间水一主峰,气势逼人,山多集中于左边,右边留予水用,留白恰倒好处,很有节奏感。

郭熙在总结这种空间布局时云:“凡经营下笔必合天地,何谓天地?谓如一尺半幅之上,上留天之位,下留地之位,中间立意定景。

”再看北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这幅画更是在山,树,屋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人。

山石高大,行旅渺小,初见此画,立即给人一种气势浩大山峰巍峨之感,山与人的对比更突出了北方山的特点。

由以上两幅作品的分析,我们可以初步看出:五代、北宋山水是一种全景山水,画作气氛庄重,山势雄浑、博大,且画卷尺幅宽,所画之物层次感强、节奏感强,正如《圣朝名画品》中所述:“齐鲁之士唯摹营丘,关峡之士唯摹范宽。

”五代、北宋山水画的地域特色也比较强。

那么,南宋山水又有什么样的风格呢?先看马远的这幅《梅石溪凫图》,取梅、石的一部作画,将其安置在画面的左上角,右下角为水,水中有几只凫在欢快的嬉戏,石只描绘其临近水面的这一边,梅只画其主枝,由画面上方直角斜贯而生,较好的突出了群凫戏泳的意趣。

论五代两宋时期北方山水画的特点

论五代两宋时期北方山水画的特点

论五代两宋时期北方山水画的特点作者:胡树斌来源:《丝绸之路》2010年第10期[摘要]唐末至南宋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相对混乱、战争频繁的时期,动乱的社会现状深深地影响了当时的绘画创作,主要表现为山水画创作的勃兴。

其中荆浩、关仝、李成、范宽等人的山水创作,奠定了当时北方山水画发展的基础。

[关键词]北方山水画;荆浩;关同;李成;范宽[中图分类号]J21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0)10-0066-02唐代末年藩镇割据,使唐王朝统治局面混乱。

公元907年,朱温篡唐建立后梁,此后经历了五代十国的短暂分裂,北宋王朝的相对统一,南宋政权和金朝的短暂对峙。

各个时期的政治形势、经济发展状况和社会思想文化状况等对美术发展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唐末的连年战乱使长安洛阳失去昔日的繁华,当时一些厌恶政治的仕人纷纷纵情山水,隐居林泉,其中一部分和山林结下了不解之缘,开始专意于山水。

山水画和具有山林性格的画家最为相通,每当政治混乱、国运不祥、文人学子心情不适之时,山水画总会出现新的局面。

晋末南北朝时,天下大乱,文人学子对国家的前途失望,山水画萌芽;中唐大乱,山水画面貌大变。

五代时山水画变化最大,从选材到技法,都有了飞跃。

山水被作为生息的环境加以描绘,创立了真实生动的北方峻岭和秀丽婉约的江南山川两大山水画体系。

“荆关董巨”四大家的出现,成为中国山水画发展史的里程碑。

以荆浩和关仝为代表的北方山水画派,开创了大山大水的构图,善于描写雄伟壮美的全景式山水;以董源、巨然为代表的江南山水画派,则长于表现平淡天真的江南景色,体现风雨明晦的变化。

一、北方山水画的奠基人荆浩在荆浩之前的唐代,人物画一直是当时绘画创作的主流,如阎立本、吴道子、张暄、周昉等人的画作。

在唐代,除了李思训、李昭道之外,几乎所有的山水画家都兼擅人物画,或者是以人物画为主,山水画次之。

真正把山水画推向高峰并使之成为中国画主流的是唐末的画家荆浩。

浅析五代南北山水画艺术风格的差异性

浅析五代南北山水画艺术风格的差异性

浅析五代南北⼭⽔画艺术风格的差异性2019-10-29内容摘要:五代时期的⼭⽔画在⼭⽔画史上占有举⾜轻重的地位,这⼀阶段开始形成南、北两派各具特⾊的⼭⽔,南派以董源、巨然为代表,北派以荆浩、关仝为代表,他们为五代时期的⼭⽔画做出了巨⼤贡献,将五代时期⼭⽔画⽔平发展到了极致,并对后世产⽣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南派北派⼭⽔画艺术风格传统⼭⽔画在中晚唐时期已经逐步⾛向独⽴,到五代时期更是以迅猛之势发展,并且贡献突出,成为⼭⽔画史上不可磨灭的⼀笔。

这⼀时期的⼭⽔画家在继承隋唐画家优秀传统的基础之上⼤胆创新,总结出了⾃⼰的⼼得体会,形成了独具艺术特⾊的绘画风格,将⼭⽔画艺术推向了前所未有的⾼峰。

这些⼭⽔画家中尤以荆浩、关仝、董源、巨然等最为有名,成就最为突出,并逐渐开始形成南、北两种不同的风貌,其⼭⽔画风格具有诸多差异性,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

⼀、不同的笔墨技法笔墨是中国画中最基本的艺术语⾔,⼀⽅⾯,作为描述中国画形成规律的⼀个对⽴范畴,笔墨典型地表达了中国画画理的阴阳辩证观念;另⼀⽅⾯,作为东⽅艺术的主流,笔墨是我们对⾃然万物充满智慧的创作性阐释,是⼀种有意味的追求审美价值的情感活动。

因此,笔墨在⼭⽔画中占有举⾜轻重的地位。

由于南北⽅地域的差异,⼭体的轮廓、肌理都是不⼀样的,地貌的区别使南北画家在笔墨趣味上产⽣了较⼤差异。

北⽅⼭势地貌具有坚毅稳定的特征,所以北⽅画家的笔墨风格趋向雄强刚劲;⽽南⽅地貌则给⼈以松弛灵动的感觉,南⽅画家的笔墨风格则趋向柔和温润。

这⼀时期的⼭⽔画家⽤⾃⼰的笔墨语⾔阐释了南北⽅⼭⽔风格的差异。

北⽅画家⽤笔苍劲有⼒、⼲枯有道,画⾯线条遒劲挺拔。

以荆浩、关仝为例,荆浩所画的⼭⽔画线条直断中藏曲折,运笔⽅式⼲枯劲道,使线条具有峻厚中见⽣辣的美感。

这种⽤笔⽅式的表现,使画⾯体现出了古拙刚毅的⽓质。

从其作品《匡庐图》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树⽊、⼭体的⽤笔都⼗分肯定,⼤多是长线条,曲折处以短线相间,长短线条交相呼应,整个画⾯给⼈以苍古有⼒的感觉。

浅析宋代山水画的特点

浅析宋代山水画的特点

浅析宋代山水画的特点宋代是我国传统山水画的高峰时期。

宋太祖推翻了唐末五代之战乱,而独得天下,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他偃武修文,革新图治;到了太宗、真宗,又奖励文艺,人士蔚起,所以宋代有三百年的昌运盛世,这一时期宫廷美术全盛,画院规模齐备,名家层出不穷,佳作硕果累累。

画坛上山水画最为突出,水墨格法空前发展,各种技法日趋完善,完全脱离了隋唐以来“先勾后填”之法,出现了讲究笔墨韵味的皴、擦、点、染等技法程式,山水画造景重造化、重理性,院体格法法度赅备,审美特色由政教、宗教精神逐渐转向人文精神,这一时期美学着述独到、艺术思潮活跃、绘画作品精湛,是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发展源头。

一宋代院体山水画重理法、重质趣、重写实。

早期山水画“水不容泛”“人大于山”,到了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已有所发展,画中有符合自然规律的山水营造特点,空间处理得当,峰峦参差有致,树木、山石、屋宇处理合度。

五代画家荆浩隐居太行山,对自然山川真情感悟,总结了一系列规律,他在《笔法记》中说:“凡树万本,方如其真”“搜妙创真”,他的创作观念对“北宋三家”、郭熙画派及南宋李唐、刘松年、马远、夏珪画派山水画影响极大。

山水画中的“皴法”的初时是为了忠实地模拟对象而发明的,北宋诸家在“搜妙创真”的影响下,不同地域的不同画家与画派创立了不同的“皴法”:董源创立了不同于荆浩“小斧劈皴”而更适宜表现江南山质的“披麻皴”;李成既不同于荆关,也不同于董巨,根据齐鲁地域山貌的特点而创立了“卷云皴”;范宽则以直笔短线刻画关陕高山巨石之风貌而创立了“雨点皴”;郭熙师法李成,但在创作中比李成更多真意,将其画法发扬广大,也成为北宋一大画派;二米得董巨山水启发,不同凡俗,创立了“米点皴”。

他们群星列阵,穷极造化,对现实生活、现实感情的关注取代了对宗教迷恋与虚幻天国的向往,他们注重“气象萧疏,烟林清旷,”“峰峦深厚,势伏雄强,”致使宋代山水画:构图大势逼人,笔墨法度严谨,意境清远高旷。

从全景式构图到特写式构图_五代_两宋山水画构图的嬗变_吴海恩

从全景式构图到特写式构图_五代_两宋山水画构图的嬗变_吴海恩
国破家亡、战乱频繁, 画家生活地区由北向南搬迁, 这一切直接影响 着南宋山水画的绘画内容与绘画风格, 山水画家在游览、观察、描绘大自 然的同时, 虔诚地倾注自己的情感, 他们将自己的道德品格, 忧国忧民的 思想情绪赋予山水之中, 然后通过大量的探索与实践将它们表现出来, 从而使山水画更臻成 熟 、完 善 。 明 代 王 世 贞《 艺 苑 卮 言》称“: 山 水 , 大 小 李, 一变也; 李成、范宽一变也; 刘、李、马、夏, 又一变也; ……”以 “ 南宋四 大家”为 代 表 的 南 宋 院 体 山 水 画 , 弃 置 了 北 宋 以 来 以 主 峰 为 中 心 的 全 景 式构图和细密繁复的笔墨, 创新为特写式大小景构图和畅快淋漓的水墨 画面。强调从某个角度, 某一局部出发经营位置。
北 宋 灭 亡 后 , 赵 宋 王 朝 偏 安 于 临 安( 杭 州) , 贪 图 享 乐 , 把 北 宋 失 地 、 国耻民难忘到脑后。诗人林升写道“: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辛弃疾不得不 “ 却将万字平戎策, 换 得东家种树书”“ 。 栏干拍遍, 无人会, 英雄意。”统治者的胡作非为, 令爱 国者痛心疾首, 仰天长叹。
北宋统一中国后, 结束了五代十国割土而治的历史, 经过 战乱之后的北宋, 经济开始复苏和发展, 画家的绘画环境也趋


——

五式
代、 两

宋 山

水 画

构 图

的 嬗

变式






57
美术天地
美术天地
于稳定。画家郭熙在他的《 林原高致集》中, 总结和归纳出了北宋山水画 的画风, 提出了 “ 可居可游”的绘画理论。

五代、两宋山水画构图的审美特征嬗变

五代、两宋山水画构图的审美特征嬗变

五代、两宋山水画构图的审美特征嬗变作者:梁艳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18年第09期【摘要】中国山水画在历经早期“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山水构图审美绘画特点以后,逐渐发展到五代至两宋的、从成熟到辉煌的绘画历史时期。

本文以五代、两宋时期山水画的审美构图特征展开分析,梳理探讨这段历史时期中国山水画从“全景式构图”到“边角特写式构图”的演变、特点,以及对后世山水画创作的审美与艺术思想的影响。

【关键词】五代两宋;山水画构图;审美特征;风格嬗变【中图分类号】J209 【文献标识码】A中国山水画绘画的发展,历经区别于其他画科而独立发展、蜕变的隋唐时期,在五代、两宋时受多方因素影响而全面成熟起来,进入了山水画创作的繁盛时期。

此时的山水画家传承了隋唐时期的绘画精髓,在先期前人画作的经验、技巧基础上总结尝试,取得了笔法、墨法、章法等方面的探索创新,形成了这一时期极具特点的创作风格,缔造了第一个山水画创做高峰期。

一、五代、北宋时期的全景山水构图五代山水画在我国山水画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是山水画史上不可磨灭的关键一笔,其中出现了以荆浩、关仝为代表的北方山水和以董源、巨然为代表的南方山水绘画风格,是五代时期山水画辉煌盛况的代表,引领了山水画的构图、审美艺术的蜕变。

由于荆、关、董、巨的创作多源于他们的生活环境及实际写生经历,构图以山为中心进行远映空间处理,以云水、树木、桥路、屋舍、人物等为点缀的全景山水构图模式。

浑厚雄壮的北方山水和秀丽婉转的南方山水,通过壮阔舒展的全景布局,层次分明、远近相应,充分体现了五代时期山水画的艺术情致和悠远意境。

全景布局使山水画的构图打开辽阔的视野,是山水画创作蜕变革新、从根本上脱离隋唐传统绘画而迈向成熟阶段的体现。

“全景山水”构图至五代、北宋时期,成为占据当时山水画坛主流的重要布局方式,并在北宋时期被总结而得出“凡经营下笔,须留天地。

何谓天地?有如一尺半幅之上,上留天之位,下留地之位,中间方立意定景”①的基本方法规则。

五代宋元山水画及技法

五代宋元山水画及技法

THANKS
感谢观看
五代山水画的笔墨技法
笔法多样
五代山水画的笔法多样,包括勾、皴、点、 染等多种技法,通过不同的笔法来表现山水 的形态和质感。
墨色变化
五代山水画注重墨色的变化,通过墨色的深浅、浓 淡、干湿等变化来表现山水的层次和气势。
笔墨融合
五代山水画追求笔墨的融合,通过笔法和墨 色的相互配合,使画面更加生动和富有变化 。
03
画家们深入自然,观察自然,以画笔描绘山水之美,表达对 自然的敬畏与热爱。
五代宋元山水画的特点与风格
01
五代宋元山水画以表现自然景色为主,注重笔墨运用
和意境营造。
02
技法上,五代宋元山水画以勾勒、皴擦、点染等为主
,形成了多种风格和流派。
03
风格上,五代宋元山水画既有工笔细致的描绘,也有
写意豪放的表达,展现了山水画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印章
在画幅的适当位置加盖作者的名章和闲章,既作为作者身份的标识,也起到点缀画面的 作用。
五代宋元山水画技法比较与
05
传承
五代宋元山水画技法的异同点
五代时期
这一时期的山水画技法注重对自然景色的细致刻画,强调笔墨的运用和色彩的搭配,画面构图严谨, 层次感强。
宋代
宋代山水画技法更加注重意境的营造,强调笔墨的挥洒和气韵的生动,画面构图简洁,意境深远。
致。
强调情感表达
宋代山水画注重情感表达, 通过画面的构图和笔墨运用 ,传达出作者的情感和心境

融合诗书画印
宋代山水画注重诗书画印的 融合,将文学、书法、绘画 和篆刻等多种艺术形式相互 渗透,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
04
元代山水画技法
元代山水画的构图技法

论两宋山水画之特点及代表

论两宋山水画之特点及代表

论两宋山水画之特点及代表两宋绘画是中国美术史上的高峰时期,人物、山水、花鸟画确立了中国绘画的审美规范,建构了独特的绘画符号,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而当我们谈论两宋绘画时,不能忽视的话题是北宋画院,以及两宋的山水画。

画院原指中国古代宫廷中掌管绘画的官署,其职能是根据皇家需要绘制各种图画等,最早设立画院始于五代,而其盛兴就在于两宋。

画院的发达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两宋绘画的繁荣。

随着北宋王朝的建立,洛阳,开封等地成为了画家云集及创作最为活跃的地区。

而此时的山水画也在五代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在继承的同时开始着力于展现关洛一带大自然胸围开阔的景象。

而在于北宋前期,以李成,范宽最为基础,他们与五代时期关仝并成为最具影响力的“三家山水”。

李成,由于战乱,举家迁至山东营丘。

而也正是齐鲁大地的自然环境给了他新鲜而深切的感受,也正是这样的感受也使得其在技法形式上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李成擅长寒林平远之境,其画作“气象萧疏,烟林清旷,豪锋颖脱,墨法精微”,自成一格。

《晴峦萧寺图》《读碑窠石图》也成为李成的代表作。

其《晴峦萧寺图》分为远近中三阶段构图,以主峰为中心,画面峰峦叠嶂,构成深远空间。

北宋另一山水画代表性人物,范宽。

范宽此人嗜酒好道,但性情温和。

由于其长期居住于终南山和太华山之中,对于山中林麓,峡谷等具有深厚的感情和独到的理解。

他将领略到的山川之趣和其对山川的感情表现于画作之上,“山川传神”。

范宽的画作构图严谨,完整。

气势逼人。

其《溪山行旅图》堪称古代山水画的典范之作。

正中的雄峻大山占据了全画的三分之二。

给人以鲜明的印象;一泻千里的瀑布,潺潺的溪水以及山路上驴队行旅,极其生动的真实的表现出北方山川的壮美。

范宽的另一代表作《临流独坐图》也是极具其跟人风格。

范宽还以画雪而著称,《雪景寒林图》《雪山萧寺图》都可以称为其画雪的代表之作。

到了北宋中期,出现了“文人墨戏”之风的影响。

到了徽宗时期又有一个新的山水画派异军突起,即所谓“米点山水”。

浅析五代、两宋山水画的空间布局特征

浅析五代、两宋山水画的空间布局特征

这 种 章 法 几 乎 成 为 那 时 取 得 视 觉 上 和 谐 一 致 的标 准 模 式 。 沈 括 说 : “ 都 山 水 之 法 , 大
盖 以 大 观 小 ,如 人 观 假 山。【 ”2 j这 里 的 “ ” 是 指 人 的 视 觉 范 围 , “ ” 是 指 客 观 大 小
桥 、船 只 以 及 点 缀 的 人 物 等 , 由 近 及 远 巧
收 稿 日期 :2 0 0 2—0 4一Ol 作 者 简 介 : 马 公 伟 (9 2一 ) 男 , 河 南 鲁 山 人 , 平 顶 山 师 范 专 科 学 校 美 术 系 讲 师 , 主 要 从 事 山 水 画 研 究 。 16 ,
维普资讯

9 ・ 2
北宋 画 家 范 宽 的 《 山 行 旅 图》 溪 ,与 《 匡庐图》有着 明显 的师 承关 系 。 《 山行 溪 旅 图》 采 用 的 也 是 大 山 大 水 的 全 景 式 布 局
方 法 。 画 中 以 巨 大 的 峭 峰 为 主 体 , 占据 了 画 幅大 部 分 的 面 积 ,并 且 主 峰 直 逼 画 幅 的
理 ,是 一 种 “ 留 天 之 位 , 下 留 地 之 位 , 上 中间立意 定景 ” 的 “ 景 式 ”构 图方 式 , … 全
延 续 形 成 画 面 的统 一 性 。
五代画家荆 浩的 《 匡庐图》 ,可 以说是
山水画 全 景式 空 间 布 局 方 法 的典 型 范 例。
此 图 大 山 巨壑 ,悬 崖 绝 磴 ,“ 中 山顶 ,四 云 面峻厚” ,显 得 十 分 雄 奇 壮 阔 ,大 气 磅 礴 。
物 象 ,意 思 是 把 大 的 东 西 看 成 小 的 东 西 , 如人 站 在 盆 景 四 周 观 察 ,居 高 临 下 ,丘 壑

五代宋元山水画及技法

五代宋元山水画及技法

米芾 《云山墨戏图》
米氏山水特色2009年来自作品主要运用泼墨法和破墨法,依仗水墨的晕染来塑造形象,很少用线勾勒,浓淡、虚实的墨色使景致时隐时显,忽明忽晦,迷濛又富有变化,故时人谓他“善画无根树,能描朦胧云。”(汤垢《画鉴》)同时他也很讲究笔法,以大笔触的遒劲笔法来泼染水墨,墨随笔走,在大笔涂染块面中,多有纵点、横点、落茄点和不规则的破笔点,亦见连勾带擦的线条。笔与墨的有机结合,使米氏云山兼具滋润和沉郁的特色。
五代 关仝 《关山行旅图》
2009年
关仝 《秋山晚翠图轴》
南派----董源
2009年
董源(?-约962年),五代南唐画家。字叔达,钟陵人。中主时任后苑副使,后苑即北苑,世称“董北苑”。工画龙水、牛、虎、人物,最擅山水。董源的水墨山水,多表现江南丘陵江湖景色。其作品有青绿和水墨二体。
董源作品两种画法
南方---巨然
2009年
巨然山水的构成,虽出自董源,但自成一格。他喜作竖式构图,其山水表现内容与董源之作大体相近,不同的是糅入了一些北方山水画的构图外,其笔墨与董源相比,趋于粗放,多不作云雾迷濛之景,但画中散发出浓重的湿润之气却不亚于董源。巨然擅长用粗重的大墨点点苔,鲜明、疏朗,长披麻皴粗而密,笔法老辣、率意。
郭熙《早春图》
2009年
郭熙,北宋宫廷画师,少年时就有很高的绘画天赋。早年工致精美,晚年继承李成风格并有自己的独创。北宋山水的杰出代表。
北宋画家对於四季节气与自然律动十分留意,郭熙这幅《早春图》表现的正是如笑的春山。同范宽迥然三段的严峻构图相比,多了一股微妙的气氛,柔和了物象,也统合了全画远近、深浅的空间感,塑造出可游可居的理想山水。真可谓“春山淡冶而如笑”。
《读碑窠石图》 此图为李成与王晓合作。一块残碑,几株枯树,原野凄凉。表现出他愤世嫉俗、高傲孤寂之品格。画中残碑以淡墨染正侧面;环绕残碑周围的枯树盘复,枝干下垂如蟹爪。荒石孤立、荆棘枯草,所有的景物烘托出 什么气氛围呢?

宋代山水画的审美特征

宋代山水画的审美特征

宋代山水画的审美特征
宋代山水画是中国古代绘画史上的重要篇章,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

宋代山水画注重表现自然景物的美,追求意境与情感的表达,强调山水之间的和谐与平衡。

以下是宋代山水画的一些审美特征:
1. 以写实为基础:宋代山水画以写实为基础,注重对自然景物的精确描绘。

画家通过准确的线条、色彩和光影的运用,使作品显得逼真而生动。

他们善于观察大自然,追求真实的表现,以使观者能够感受到画作所呈现的景物的真实感。

2. 重视构图与布局:宋代山水画非常注重构图和布局的安排。

画家们常常运用“远近”、“高低”、“左右”等构图原则,以创造出和谐平衡的画面效果。

他们追求山水之间的空间关系和比例的协调,使整个画面显得平衡而和谐。

3. 追求意境与情感的传达:宋代山水画强调艺术家对自然景物的感悟与情感的表达。

画家们以自然景物为载体,通过自己的情感和意境来诠释,使作品具有更加深远的内涵。

在宋代山水画中,山水往往成为表达画家内心情感和意境的媒介。

4. 借鉴以往传统:宋代山水画继承了唐代山水画的传统,并在此基
础上进行发展。

画家们借鉴了唐代山水画的笔墨技法和构图手法,同时加以创新和发展。

他们在技法上更加细腻,构图上更加注重平衡与和谐,使宋代山水画展现出独特的风格和魅力。

总的来说,宋代山水画以其独特的审美风格和艺术价值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它注重对自然景物的真实表现,追求意境和情感的传达,以及构图和布局的平衡与和谐。

这些审美特征使宋代山水画成为了中国绘画史上的经典之作,对后世的山水画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代两宋山水画空间构架的研究

五代两宋山水画空间构架的研究

绪论绪论时下美术界最热的话题莫过于中国画的传统与创新,只有继承和发扬传统形式规范和审美意识,才能真正实现中国画的笔墨当随时代变化而变化。

近年来,美术界在创作和理论研究方面都出现一派新面貌,就理论创新来说,应当发掘中国传统美学中更深层次的问题,重视中国传统民族文化,这一点在目前已经普遍认可,但这仍然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课题。

研究目的意义:五代两宋山水画有丰富详实的画学资料、图象资料和画论著作,对后代产生较大影响的有:郭熙《林泉高致》、韩拙《山水纯全集》及沈括《梦溪笔谈》等,这些画论向我们展示了宋代山水画的空间理论,对当代中国画创作实践与理论研究均有重大意义。

宋代艺术内敛而思辨,单纯的水墨取代了灿烂的色彩,典雅沉静代替了激烈和奔放。

在儒家思想、老庄哲理和佛家的空寂糅合在一起的儒学及禅宗的盛行之下,其文学艺术受到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此时的山水画已发展到了十分成熟的阶段。

历史学家陈寅格曾经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

造极于赵宋之世”,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空前繁荣的一个时代,传统绘画在这一时期进入一个高峰。

特别是山水画艺术在这个时期愈发地丰富精深。

这时的山水画在总结前人之学的基础上,从笔墨技法审美意境等方面获得了新的突破,建立了以理论为指导、以诗意为情怀的绘画审美体系,诚如宋人自己所云“本朝画山水之学,为古今第一“”。

这个时期的山水画是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关键时期,关于山水画如何观察、如何处理空间构图等成为~系列重要的课题。

山水观念和笔墨表现程式的形成,为之后山水画奠定了基本的形制,并出现不同的流派,开元明清绘画之先河并影响至今(图绪论.1)。

它最大特点是有着对前代全面性的继承,有对笔墨和程式上的图绪论.I宋李成《晴峦萧寺图》绪论丰富,有意境的重要开拓。

先后出现了一批杰出的绘画作品,成就中国山水画史上的一个高峰,对这一时期山水造境中的空间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图绪论.2)。

因为从两宋之后文人画兴起,文人画家不像两宋的画家职业生存状态来事弄绘画,从立意到意境都发生很大的变化。

两宋山水画构图审美形式及其变化

两宋山水画构图审美形式及其变化

两宋山水画构图审美形式及其变化拍卖正在进行,马上加入,捡漏多多!!【讲堂】一构图的概念及存在于画中的意义构图在汉语字典里的解释是:某物的组成或合成的画面;艺术作品的结构,使艺术作品成为一个和谐整体的各部分组合的独特形式或风格。

在中国绘画中,我们通常把构图称为章法或布局。

本文所提到的构图是专指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构图。

在中国山水画中,构图的基本规律是画家创作时所要遵循的基本准则。

只有充分的考虑到构图的概念,奇思妙想,才能够在有限的平面空间内通过精妙的安排,表达画家的思想和感情,使作品富有别样的意蕴,并体现出画家身上的艺术修养以及某些道德品质和文化底蕴。

进而使观赏者在作品上找到某些共鸣,并得到审美的愉悦。

目前我们在画论中能查阅的最先提出构图概念的是东晋顾恺之的“置陈布势”,他将“构图”定为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论说。

后来南齐谢赫在他的《画品》中提出了绘画的社会功能和品评绘画的六条标准,即“六法”。

在“六法”中,把“经营位置”作为“六法”之一,使构图之美进一步成为中国绘画品评的一条重要的美学法则。

宗炳《画山水序》云:“且夫昆仑山之大,瞳子之小,迫目以寸,则其形莫睹,迥以数里,则可围于寸眸。

诚由去之稍阔,则其见弥小。

今张绡素以远映,则昆、阆之形,可围于方寸之内。

竖画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

”此说已清楚的提到了构图中的透视问题,目前所能见到的在画面中充分地体现此理的绘画作品便是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

到了唐代,山水画家对构图审美形式的把握已趋于成熟。

唐代张彦远也在《历代名画记·论画六法》中曾谓“至于‘经营位置’,则画之总要”。

范宽溪山行旅图到了宋代,随着绘画的不断发展和日趋成熟,中国山水画的构图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郭熙提出“深远”、“高远”、“平远”(《林泉高致》)之后,韩拙又提出了“阔远”、“迷远”、“幽远”(《山水纯全集》),沈括的“以大观小”说,马远、夏圭的“一角”、“半边”取景法,使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构图发展到南宋时已进入了完善的境地。

五代南北山水画派构图和表现技巧

五代南北山水画派构图和表现技巧

五代南北山水画派构图和表现技巧五代、北宋时期是山水画大发展到日趋成熟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山水画,风格纷呈,画家众多,代表着五代杰出山水画水准的关键人物就是画史上常提及的“荆、关、董、巨”。

"荆”是指荆浩、“关”是指关同,“董”是指董源,“巨”是指巨然。

荆浩、关同是北方山水画派的代表人物,董源和巨然则是南方山水画派的魁首。

以荆浩、关同为代表的北方山水画派总之,北方山水画派的几位画家是各有特点;关同的“峭拔”、李成的“旷远”范宽的“雄杰”、历来被称为“三家山水”,他们都因为各具个性而自成一体,而三家又都来源于荆浩,表现雄伟峻厚、风骨峭拔的突儿巨壑,用硬性的“钉头皴”、“雨点皴”、“条子皴”描绘出北方石质坚凝的山体,是他们共同的特色。

所以,他们共同组成了五代至北宋初山水画中的北方流派,与以柔性线条描绘平缓温润的江南山水的“南方画派”有着本质性的区别。

以董源、巨然为代表的南方山水画派以董源、巨然为代表的南方山水画,表现的是江南一带的丘陵坡峦,尤以南京一带的风景为依据。

由于南方的丘陵多覆以土层,所以,在表现技法上,又创立了能够体现南方山水特点的“披麻皴”。

这种由董源创立的“披麻皴”技法,对后世影响极大,“元四家”(黄公望、王蒙、吴镇、倪瓒),明代"吴门画派"的沈周、文徵明,"淞江画派"的董其昌和清初"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四僧"(弘仁、八大、石溪、石涛),都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地受其影响。

整个清代三百年的山水画,也几乎全都笼罩于“披麻皴”的表现形式之下,继承者甚多,董源可谓是江南山水画派的开山祖。

米芾、米友仁的"米家山水"北宋的中、后期,画坛上正式有了“士人画”的提法,也即为后世所说的“文人画”。

早在南北朝梁时,萧贲曾作山水,就称是“学不为人,自娱而已”,这种用于“自娱”的笔墨游戏不过是文人士大夫在公事之余,信笔涂抹,随意点染,用来消遣的一种方式。

五代宋初北方山水画派艺术风格特征研究

五代宋初北方山水画派艺术风格特征研究

五代宋初北方山水画派艺术风格特征研究五代是一个战乱频仍的时期, 许多士人为避战乱, 纷纷隐居山林, 从而, 在山林之中出现了一批伟大的山水画家, 如荆浩、关仝、李成、范宽等。

荆浩作为北方隐士型画家的楷模, 深居山林, 长期观察真山真水的变化, 在实践探索的基础上, 以水墨形式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北方大自然的地貌特征, 具有重大的突破, 因此, 在五代后期和北宋前期, 师法者众多, 乃至发展成为占主流地位的画风, 故被后人称为“北方山水画派”。

本文试图从这一画派的代表人物及其绘画作品和艺术主张入手, 研究北方山水画派的艺术风格。

本文以五代宋初北派艺术风格特征为主要研究对象。

首先分析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现状和研究意义。

然后论述北派山水画的发展概况, 讲述了五代宋初以前的山水画发展, 阐明了南、北方山水画派分裂的渊源, 并对五代宋初北方山水画派及其代表人物进行了分析。

五代宋初北方山水画派的艺术风格特征是本文的重点部分, 这一部分将视点集中于北派画家的绘画作品、艺术主张及其生平活动, 寻找出北方山水画派的艺术风格, 进而从多样性和共性对其进行分析。

北派风格的多样性从独特的创作个性、客观的社会因素及多样化的审美进行分析;共性则从全景式的构图、刚健苍劲的笔墨及人格化的意境进行分析。

最后, 论述北方山水画派对后世的影响, 主要论述对元代山水画及明清、日本绘画的影响。

通过对北派画家的绘画作品、艺术主张及其生平活动等多方面的考察, 使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当时的山水画艺术, 为山水画的学习与研究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思路与方法。

从全景式构图到特写式构图——五代、两宋山水画构图的嬗变

从全景式构图到特写式构图——五代、两宋山水画构图的嬗变

从全景式构图到特写式构图——五代、两宋山水画构图的嬗

吴海恩
【期刊名称】《艺海》
【年(卷),期】2006(0)5
【摘要】@@ 五代、两宋是中国古代山水画创作的旺盛时期,也是山水画家人才辈出的时期,这时期的山水画家继承了隋唐山水画家的优秀传统,并在学习前人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总结出自己的心得体会,形成了独特的绘画风格,把山水画艺术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峰,对元、明、清乃至当代山水画艺术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总页数】2页(P57-58)
【作者】吴海恩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2
【相关文献】
1.两宋山水画构图的审美趣味比较 [J], 赵志红
2.从李成到马夏——两宋画院山水画构图虚实之变 [J], 张禄
3.全景式构图的清幽之境——李迪花鸟画之研读 [J], 蒋弘烨;李志峰
4.从两宋山水画看中国山水画构图的发展 [J], 孙冰
5.宋代花鸟画全景式构图 [J], 朱梦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全景”到“边角”——论五代两宋山水画的构图艺术特点
五代两宋时期,山水画的构图艺术呈现出从“全景”到“边角”的
发展变化。

全景构图是在唐代已有的构图方式基础上扩大了视角,尝试将整个自然景观呈现出来。

而在五代时期,出现了局部突出的构图方式,即“突出边角”,使画面更具深度和立体感。

全景构图追求的是全景和气势,展示自然风光的壮美和壮阔。

五代山水画家如秦观、冯延巳等都善于利用全景构图表现出云岭峰峦的气魄和天地的广袤。

例如秦观的《巨屏山图》就是一幅典型的全景构图作品,画面中数十座峰峦错落有致,极尽天地间的壮阔之美。

在较为复杂的山水画构图中,局部突出的构图方式更能表现出画面的深度和立体感。

宋代山水画家如范宽、郭熙等就善于利用局部突出的构图方式,通过布局来达到画面的深远感和空间感。

例如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和郭熙的《寒山拾得图》都是用“突出边角”的构图方式,突出山水画中的某一角落,使整个
画面更加生动、立体,让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总之,五代两宋山水画的构图艺术呈现出从“全景”到“边角”的
发展变化。

全景构图追求自然风光的壮美和壮阔,而局部突出的构图方式则更具深度和立体感,使画面更富有生命力和情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