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翻译策略对文学翻译的影响

合集下载

如何评价鲁迅的翻译及翻译批评

如何评价鲁迅的翻译及翻译批评

如何评价鲁迅的翻译及翻译批评,并为其在中国翻译史上定位,不单单是一个学术史问题。

因为技术问题既不是鲁迅翻译中最具特色、最有价值的部分,也不是中国近现代翻译史的主导方向。

必须看到,翻译作为两种文化符号的转换活动,与文化交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部中国近现代史,正是中国文化转型的历史。

文化发展的方向规约着翻译的历史,翻译是文化转型的中介和缩影。

所以不站在文化史的高度就不足以看清翻译的方向,就不足以评价翻译家的历史地位。

鲁迅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文化巨人,指示着中国文化转型时期的翻译的发展方向,是其历史时代翻译主流的代言人。

因此,从探寻近现代翻译史的大致走向及鲁迅翻译和翻译批评的特质入手,对其作出思想史和文化史的评价,是重新走近鲁迅世界、走近历史,把握中国文化转型进程的重要途径。

一、“西学东渐”与救亡图存之路:中国近现代翻译思想发展鸦片战争的失败使中国被拉进了世界历史发展的链条中,这是古代社会与现代社会的相遇,中国人面对强势的西洋文明节节败退。

这个败退的过程是以军事上的失利为开端的,随着历史的展开,中国的精英们逐渐地承认了自己原有文化——器物、制度、思想观念各个层面的落后,也渐渐承认了西方文化——器物、制度、思想观念各个层面的先进性。

翻译的发展即是与这一认同的演进过程同步的。

中国人每承认一项自己的不足,赞叹西方文化于此项的先进性时,就在这一方面进行大量的翻译引进,中国近现代翻译史乃至中西文化交流史就是以这样一种心态和环节展开的。

因此,功利性追求从一开始就成为中国近现代翻译史的思想起点。

首先兴起的洋务运动,是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思想基点的。

洋务派兴办兵工厂、造船厂,希望不改变中国文化的制度和观念层面,仅仅引进西方的坚船利炮即能以后者保卫前者。

基于此,其时的翻译也是为这一思想所规约的。

著名的“江南制造局”不仅引进和制造近代机器,而且成为近代翻译的重要基地。

当然,翻译的重点在兵工、科技类书,著名的翻译家有李善兰、徐寿、华蘅芳、傅兰雅、伟烈亚力、林乐知等。

鲁迅翻译对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的贡献

鲁迅翻译对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的贡献

鲁迅作为思想家、杂文大家、一流的小说家、小说史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具有独特的地位。

他的翻译对中国现代文学理论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一、鲁迅翻译对中国现代小说理论和诗学建构的贡献。

鲁迅走上了文学之路的1903年就在发表的《〈月界旅行〉辨言》中道出了他当时的小说观:将小说看作教化国民、移风易俗、开启民智、宣传进化论、普及现代科学知识的工具。

也就是说,他认为,把玄奥、“枯燥”的科学知识,通过通俗有趣的小说来阐释,既可消除中国旧小说多借女性魔力来增加阅读性的旧习,又可以革新小说作法,从而达到吸引读者,移风易俗,教化国民、使之接受进化的科学知识的目的:“学术既覃,理想复富。

默揣世界将来之进步,独抒奇想,托之说部。

经以科学,纬以人情。

”鲁迅此时的小说观,是科学救国、进化论、开启民智、寓教于乐等思想的杂糅,既有提升小说地位的新的诗学成分,又有“文以载道”的传统诗学的痕迹。

鲁迅在《〈域外小说集〉新版序》中,谈到希望翻译小说在变革中的中国发生效用,并谈到新的小说观,小说的社会功用,短篇小说的新样式等重要的现代诗学问题。

1909年鲁迅发表了《〈域外小说集〉略例》,其中体现着鲁迅对于小说细节、小说要素的关注。

很显然,这种对于小说细节、小说要素的关注,已经为中国小说注入了新的理论,并成为新的小说创作的法则。

而《〈域外小说集〉序言》,则表达了鲁迅希望借翻译域外小说,掀起一场“文学革命”的意愿。

鲁迅在《〈幸福〉译后记》和《〈罗生门〉译者附记》中分别谈到小说的写实与作者主观因素的结合,以及历史题材小说问题。

从《序言》和《新版序》中我们可以看出鲁迅当初翻译《域外小说集》的本意是要发动一场翻译革命,以此引起一场文学革命,而文学革命的本旨,则含有社会改革的用意。

因此,可以说,《域外小说集》初版和再版序是新小说启蒙。

这对于转型期的中国小说、中国现代诗学的演变,有着极其重要的引导、开拓作用。

虽然,鲁迅从翻译引申而来的小说言论非常零散,但是,鲁迅总是站在真正的小说家的立场上,站在向国内创作界输入某种他认为有用的、新的文学要素的立场上,来撰写译者前记或后记。

鲁迅:从“直译”到“硬译”——解读鲁迅翻译策略的进程及启示

鲁迅:从“直译”到“硬译”——解读鲁迅翻译策略的进程及启示

在 9 9年 9月 1 0日《 新月 》 志上 发表的《 杂 论鲁迅先 没被接纳 的“ 不顺 ” 则被 淘汰掉 , 以后人评论 鲁迅 的翻译思想 秋 的批判 , 1 2 所 硬译 ” 一文 中 , 引用了鲁迅先生 上面 的那 段话 , 》 他 并专 门 并不局限于语言的表层 , 而是一种创造新的语 言的文化策略。另 生 的“
暴 直译的观点 , 更是在 自己所 有的翻译作品 中躬 身示 范 , 到晚年都 突出原著 的权威性 ,从 而让 译文在译文文化里产生最 大的 “ 作用 搦 。 还坚持这一观点. 并且在原有的基础上做 了更 为透 彻的论述 , 为 力 ”
译 界 树立 了光 辉 的 榜 样 。
12 9 9年 1月 2 0日, 迅在《 托 尔斯 泰之死与 少 2











摘要: 作为翻译大家的鲁迅, 其翻译策略” 直译” 硬译“ 和” _直备受瞩 目。本文从” 直译” 硬译” 到” 的发展过程加以分析, 出 指 鲁迅
翻 译 策略 的 主要 目的 和 重 大 意 义 , 以及 带 给后 人 的 启 示
关键词: 鲁迅 直译 硬译 翻译策略

原 学问 的范 围殊为广 大 ” 十分难 , “ 直译 ” 作为一种翻译理论与实践的重要 策略 , 一直以来在 中 迅就 曾经 说道 , 书所 涉及 的“ 在参 还是不 能贯通 , 只成了一本“ 估屈枯 国翻译界都备受关注 。早在清末 民初 , 鲁迅 《 域外小说集 》 译 . 考诸多 日译本之后 , 的 。 潜心研究者 , 解散原来句法 , 并将 术 序言 中就 表达 出了他直译 的观点——“ 词致朴讷 ” 透译 亦期 弗 涩的书”所 以他非 常希望 “ “ 语改浅 , 意译为近于解释 , 才好 ”1 [ 4 。现在 , 我们可以将鲁迅 的“ 直 失文情 ”后来 , . 鲁迅 接着在《 了象牙塔 》 出 的后记 中做 了清楚 的

鲁迅的翻译主张

鲁迅的翻译主张

鲁迅的翻译主张鲁迅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巨匠,他的译著具有非常高的文学和文化价值,而他的翻译主张也是翻译界的经典之一。

鲁迅主张翻译应该属于文学创作的范畴,并坚持“信、达、雅”的翻译原则,即翻译应该先保留原文的原始面貌,即保留原文的语言风格和特色,以达到原意的准确表达,然后再以文学性的方式美化翻译成果,让它们符合受众对于文学作品的口感和审美概念。

同时,鲁迅认为翻译作品不仅仅是单纯的语言转换,还需要对原文的文化背景进行深入研究,以表达原著思想精髓的完整性。

鲁迅强调的“文学性”翻译主张,也就是他创造的“鲁迅翻译学派”至今仍然在翻译界中有着广泛的影响。

这种翻译方法重视对文学作品中文化内涵的忠实表现,以及在翻译过程中营造的文学美感。

这种翻译方法不是简单地把外语原著翻译成汉语,而是通过深入理解外语原著,对其语言、文化及思想内核进行全面挖掘,并在汉语读者所熟悉的文化及语言背景下进行再创作,形成一种新的表达方式。

鲁迅在翻译实践中尤其推崇语音音韵、词汇、句法等技巧,也强调在翻译时需要注重华文语言特色和地域性的表达。

他在翻译新月派作品和俄文文学作品时运用了独特的翻译方法,创造出了许多深具鲁迅特色的翻译作品。

值得注意的是,在翻译中国文学作品时,鲁迅虽然注重翻译准确性,但也会在翻译过程中加入一些文化元素,以体现中国文化的传统价值和独特性。

比如在翻译《红楼梦》中,他自创了一些新词和新语法,以彰显中国文化的独特性。

总的来说,鲁迅的翻译主张是一种翻译文学的“鲁迅式”风格。

他强调翻译是文学创作的一部分,不仅仅是语言转换,还需要对原文的作者意图进行深入的挖掘,同样也要注重营造出文学美感。

同时,他也注重文化背景的理解和表现,创造出大量的翻译作品,为现代中文翻译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归化走向异化——鲁迅的翻译实践浅析

从归化走向异化——鲁迅的翻译实践浅析

从归化走向异化——鲁迅的翻译实践浅析鲁迅是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一代笔记,他的翻译工作也一直受到关注和赞赏,他的翻译实践体现出了新时期文学的特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深刻的文化意义。

鲁迅涉及到的文学翻译,既有传统的文言文翻译,也有现代文学作品的翻译,他把注意力集中在了文学文体和文学语言等方面。

他以文体追求协调,以自身原创语言为主,以欧洲现代文学追求新的即兴表达方式,形成了他独特的文学翻译风格。

鲁迅的翻译实践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他努力保留原作的宗教情绪,并结合当时的文体特点,以传统文体登堂入室,以文体之趣追求文学意境和意境之趣;另一方面,他以自身原创语言开创新的表达方式,创造出无比诗意的文学语言,丰富中国文学语言,使中国文学进入了现代文学的新阶段。

鲁迅以《红烛》、《林子祥传》、《布衣日记》以及一系列的英译诗等翻译作品,成功的将外国文艺作品和中国内在的文艺意象进行了协调结合,使外国文艺作品与中国传统文学融合了起来,形成了鲁迅翻译实践中独特的“归化”现象。

鲁迅在翻译中,也不断尝试从归化走向异化,用更灵活更自由的语言,表达更丰富的意义,形成了以自身原创语言为主,以欧洲语言文化表达新的中国文学表达方式的“异化”翻译实践。

因此,鲁迅的翻译实践不仅体现出了从归化走向异化的现象,在另一个层面上,更是一种精神对话。

他的翻译实践把中西文化和文学融为一体,引领中国文学走上现代性的新路,标志着中国文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他的翻译作品既体现出文学史上的传承和创新,又是文言文和现代文学文体的混合,更是文化异化和文化融合的理想。

总之,从鲁迅的翻译实践可以看出,他对于归化和异化的理解和认识,为中国近代文学的发展探索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参考。

同时,他的翻译实践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学的发展,为中国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力量。

鲁迅对外国文学的翻译

鲁迅对外国文学的翻译

鲁迅对外国文学的翻译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先驱,也是对外翻译文学作品的重要人物之一。

在鲁迅的翻译经历中,最受广泛关注的莫过于他对外国文学的翻译工作。

鲁迅对外国文学的翻译不仅是为了介绍外来文化,更重要的是通过翻译,让中国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思考现代文学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鲁迅之所以成为中西方文化联系的重要人物,关键在于他的翻译工作。

鲁迅的翻译能力得到众人的认可,他的翻译作品不仅传播了外国文学的经典之作,也从中汲取了文学创作的灵感和思路。

早在20世纪初,鲁迅就开始翻译外国文学作品,包括英、法、德等多个国家的作品。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鲁迅以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广泛的文化背景,对外国文学进行了极为深入的挖掘和研究,并通过翻译,将其经典著作带入中国,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互鉴。

鲁迅翻译的众多外国文学作品中,最著名的要属其对法国文学的翻译。

他翻译了大量的法国文学作品,如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雨果的《悲惨世界》等,这些翻译作品不仅得到当时读者的广泛阅读和认可,也对鲁迅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鲁迅提倡文学的现实主义,将其注入到自己的文学作品中,大大影响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

除了翻译法国文学作品,鲁迅还翻译了德国文学、英国文学等多个国家的文学作品。

在鲁迅翻译的作品中,不仅涵盖了小说、诗歌、散文等多个文学形式,也涉及到了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多个领域。

其中,鲁迅翻译的德国作家法斯宾德的小说《天使与人类》和英国作家巴金的小说《家》、汤姆逊的《社会学原理》等都成为了中国读者们最喜欢的文学作品。

鲁迅对外国文学的翻译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和现代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翻译作品让中国读者了解到了西方文学发展的方向,吸收了其中的创作思路、艺术表现方式,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崛起提供了新的启示。

同时,他的翻译也为中国文学的翻译工作培养了良好的先驱者和传承者。

鲁迅对外国文学的翻译不仅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更是传递人类文明精神和智慧的桥梁。

鲁迅祝福翻译杨宪益译文

鲁迅祝福翻译杨宪益译文

鲁迅祝福翻译杨宪益译文鲁迅是中国现代作家、思想家,他的影响深远,作品广泛翻译为各国文字。

本文将以鲁迅祝福翻译杨宪益译文为主题,探讨鲁迅与翻译的关系,并分析杨宪益译文的特点与价值。

鲁迅与翻译鲁迅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和中国现代文化的重要推动者。

他在文学作品中探索了人性的悲剧,揭示了社会的黑暗,以犀利的笔触和真实的视角深刻触动了读者的心灵。

他的作品不仅仅在中国广为流传,也被翻译成各国文字,传播到世界各地。

鲁迅深刻理解了翻译的重要性。

他曾说过:“文明的高低,不仅仅在于能产生什么,而且在于能传达给什么人。

”鲁迅的作品经过翻译,不仅让外国读者了解了中国的文化与社会现实,也为中国提升了国际声誉。

鲁迅把文化交流作为一种重要途径,通过翻译,促进了中外文化的相互理解与交流。

杨宪益译文的特点与价值杨宪益是一位著名的翻译家,他将鲁迅的作品翻译成英文,为西方读者展示了鲁迅独特的艺术魅力。

杨宪益的翻译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忠诚原文杨宪益翻译鲁迅的作品时,一直以忠诚于原文为原则。

他努力保持原作的风格、意境和语言特点,力求传达出鲁迅作品的真实感与独特之处。

这种忠诚于原作的翻译方式使得西方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鲁迅作品的内涵。

2. 翻译技巧杨宪益善于运用翻译技巧,使得翻译的文本更具英文的流畅性和自然性。

他在翻译过程中注重词汇的准确选择和句子的结构转换,使得鲁迅的思想和情感能够得到充分传达。

他对英语及中文的语法和表达方式的熟悉,在翻译过程中做到准确无误、通顺自然。

3. 传播中国文化杨宪益的翻译工作有力地传播了中国文化和鲁迅的思想。

他的翻译作品让西方读者对中国的社会现实、文化传统和思想倾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通过翻译,鲁迅的作品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了中外文化的相互交流与理解。

杨宪益译文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文学价值杨宪益的翻译使鲁迅的作品在西方世界得到广泛阅读和研究,让西方读者欣赏到了鲁迅作品的独特魅力和内涵。

鲁 迅翻译工作对其创作的影响

鲁 迅翻译工作对其创作的影响

鲁迅翻译工作对其创作的影响《鲁迅翻译工作对其创作的影响》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其文学成就不仅体现在创作上,翻译工作同样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深远且不可忽视的影响。

首先,鲁迅的翻译经历拓宽了他的文学视野。

在那个时代,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交流相对有限。

而鲁迅通过翻译外国文学作品,接触到了不同国家、不同风格的文学样式和思想潮流。

这使得他能够跳出传统的文学框架,以更为广阔的视角来审视和思考中国文学的发展方向。

例如,他翻译的果戈理的《死魂灵》、夏目漱石的《我是猫》等作品,让他领略到了俄国和日本文学独特的魅力和表现手法。

这些来自异域的文学养分,丰富了他对文学的认知,为他的创作提供了新的灵感和素材。

其次,鲁迅的翻译工作有助于他对语言的锤炼和创新。

翻译要求对两种语言有精准的把握和灵活的运用。

在将外国文学作品转化为中文的过程中,鲁迅不断探索最贴切、最生动的表达方式。

这种对语言的精益求精,也自然而然地反映在他的创作中。

他的作品语言简洁有力,往往能够用寥寥数语刻画出深刻的人物形象和复杂的社会现象。

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在翻译过程中所积累的语言技巧和经验。

再者,鲁迅所翻译的作品大多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

这种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他的创作态度和主题选择。

他意识到文学不仅仅是风花雪月的描绘,更应该成为揭示社会黑暗、呼唤民众觉醒的有力武器。

例如,他翻译的契诃夫的短篇小说,深刻地反映了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和无奈。

这使得鲁迅在自己的创作中,更加坚定地以笔为刃,去剖析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病,试图唤起人们的改革意识和抗争精神。

此外,鲁迅的翻译工作还为他的创作带来了新的文学形式和结构。

外国文学作品中的多样叙事方式和结构布局,让他意识到传统文学形式的局限性。

于是,他在自己的创作中大胆尝试创新,打破了旧有的叙述模式,采用了更加灵活多变的结构,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然而,鲁迅的翻译工作并非一帆风顺。

在翻译过程中,他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从归化走向异化——鲁迅的翻译实践浅析

从归化走向异化——鲁迅的翻译实践浅析

从归化走向异化——鲁迅的翻译实践浅析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不可多得的伟大作家,那就是鲁迅先生。

他是一位擅长书写、理论和翻译的才华横溢的学者,在他身上有一种无限的创意,使他在文学、翻译等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本文将以他的翻译实践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他的翻译理念,尤其是从归化走向异化的过程。

鲁迅先生在文学和翻译上都有显著的贡献,他曾多次采取归化翻译的模式,从根本上说,可以说他是一位归化翻译者。

他曾说过:“文学翻译,特别是现代文学翻译,最明显的特点就是要将外来文化中的意义全部翻译出来,而不仅仅是形式。

”这是他执着于归化翻译的本质所在,也是他为文学翻译领域做出的重要贡献。

此外,鲁迅先生还非常倡导异化翻译。

他的翻译著作以及关于文学翻译的理论著作的第一句就是:“文学翻译的要旨是异化。

”他坚持异化翻译的重要性,认为文学翻译目的是将外来文化的意义传达给接受该文化的人,并采取异化翻译的方式保证译文与原文之间的意思一致性。

于是,他开始尝试运用异化理念对国外文学作品进行翻译,将外来文学作品译成符合中国文化背景的文学作品,这使他在翻译领域得到了更大的建树。

除此之外,鲁迅也是一位非常聪明的文学家,他深知归化和异化翻译的局限,他的翻译实践从一开始就显示出他一直在追求一种介于归化与异化之间的平衡状态,也就是所谓的“翻译融合”(translation blend)。

具体而言,他展示出一种跨越文化边界的翻译技巧:将外来文化中的意义与中国读者能理解的概念相结合,以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外来文化中的内容。

这种翻译介于归化和异化之间,既可以保证传达原文的基本意义,又可以让读者与原文之间形成联系,而不用过分关注于原文的文化背景。

总而言之,鲁迅的翻译实践表明,他为跨越文化差异和拉近中外文化的距离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曾经说过:“翻译是一件伟大的工作,它可以引领人们走向外部世界,充实自己,了解外国文化,这样,人类文化就会更加富足、多姿多彩。

鲁迅翻译对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的贡献

鲁迅翻译对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的贡献

鲁迅作为思想家、杂文大家、一流的小说家、小说史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具有独特的地位。

他的翻译对中国现代文学理论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一、鲁迅翻译对中国现代小说理论和诗学建构的贡献。

鲁迅走上了文学之路的1903年就在发表的《〈月界旅行〉辨言》中道出了他当时的小说观:将小说看作教化国民、移风易俗、开启民智、宣传进化论、普及现代科学知识的工具。

也就是说,他认为,把玄奥、“枯燥”的科学知识,通过通俗有趣的小说来阐释,既可消除中国旧小说多借女性魔力来增加阅读性的旧习,又可以革新小说作法,从而达到吸引读者,移风易俗,教化国民、使之接受进化的科学知识的目的:“学术既覃,理想复富。

默揣世界将来之进步,独抒奇想,托之说部。

经以科学,纬以人情。

”鲁迅此时的小说观,是科学救国、进化论、开启民智、寓教于乐等思想的杂糅,既有提升小说地位的新的诗学成分,又有“文以载道”的传统诗学的痕迹。

鲁迅在《〈域外小说集〉新版序》中,谈到希望翻译小说在变革中的中国发生效用,并谈到新的小说观,小说的社会功用,短篇小说的新样式等重要的现代诗学问题。

1909年鲁迅发表了《〈域外小说集〉略例》,其中体现着鲁迅对于小说细节、小说要素的关注。

很显然,这种对于小说细节、小说要素的关注,已经为中国小说注入了新的理论,并成为新的小说创作的法则。

而《〈域外小说集〉序言》,则表达了鲁迅希望借翻译域外小说,掀起一场“文学革命”的意愿。

鲁迅在《〈幸福〉译后记》和《〈罗生门〉译者附记》中分别谈到小说的写实与作者主观因素的结合,以及历史题材小说问题。

从《序言》和《新版序》中我们可以看出鲁迅当初翻译《域外小说集》的本意是要发动一场翻译革命,以此引起一场文学革命,而文学革命的本旨,则含有社会改革的用意。

因此,可以说,《域外小说集》初版和再版序是新小说启蒙。

这对于转型期的中国小说、中国现代诗学的演变,有着极其重要的引导、开拓作用。

虽然,鲁迅从翻译引申而来的小说言论非常零散,但是,鲁迅总是站在真正的小说家的立场上,站在向国内创作界输入某种他认为有用的、新的文学要素的立场上,来撰写译者前记或后记。

鲁迅对外国儿童文学的翻译及对中国儿童文学的影响

鲁迅对外国儿童文学的翻译及对中国儿童文学的影响

浅析鲁迅对外国儿童文学的翻译及对中国儿童文学的影响【摘要】鲁迅,中国著名的文化大家,在认识到中国儿童面临着精神食粮数量有限、质量低劣的现状后,以前瞻的眼光注意到了外国文化对于我们的重要作用而且又毅然挑起了引进外国文化的重担。

他翻译介绍了俄国、苏联、匈牙利、荷兰、等十几个国家百余位作家的儿童文学作品,不但提高了儿童读物的质量,并且为中国儿童文学创作者拓宽了思路、增加了题材。

【关键词】鲁迅;儿童文学;翻译;童话一、引言儿童被当作祖国的未来,他们的心灵需要被呵护,也需要有高质量的精神食粮。

然而在近代的中国,像“郭巨埋儿”,“王祥卧冰求鲤”等类似的故事,都在训导孩子无条件地当孝子,为父母牺牲一切,包括生命。

如“郭巨埋儿”讲述了为了专心致志孝敬父母,除掉障碍,郭巨竟然把自己的儿子活埋掉,这是何等的荒谬。

在西方,这几乎可以算的上恐怖故事了;在号称礼义之邦的中国,类似的儿童读物、类似的传统故事,却作为光辉的典范,向孩子灌输。

受到类似思想熏陶的中国孩子,他们的心理,他们的未来令人堪忧!“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言话;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所以给儿童看的图书就必须十分谨慎,做起来也十分烦难。

”鲁迅说中国没有所谓意义上的童话,于是他把目光转向外国。

鲁迅建议青年都应“别求心声于异帮”,正是这一主导思想,使鲁迅不仅自己留学于日本,吸取异域文化,更是积极地介绍外国文化到中国来。

鲁迅在《拿来主义》一文中,谈到外国文化的作用:“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

在吸收借鉴中,创建新义艺,创建新人,翻译被鲁迅赋予了重任。

鲁迅决心翻译外国儿童文学名著,把外国儿童文学引进中国。

他的译作主要有:[荷兰]望·蔼覃长篇童话《小约翰》、[匈牙利]至尔·妙伦系列童话集《小彼得》、[苏联]班苔莱耶夫中篇童话《表》等。

这些童话内容各不相同,但都跟现实社会密切相关,主题也很明确,或张扬“自由,平等,博爱”,反对奴役和压迫,或讲述在新型的社会中儿童如何成长。

鲁迅语言翻译对现代汉语形成的影响

鲁迅语言翻译对现代汉语形成的影响

鲁迅语言翻译对现代汉语形成的影响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语言翻译对现代汉语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鲁迅主张翻译要顺应时代的需要,注重语境的把握,力求准确表达源语文化内涵,同时要适应接受语言的习惯和能力。

他的翻译观念和方法不仅对当时的文学翻译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也对后世的翻译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鲁迅强调翻译要准确表达源语文化内涵。

他认为翻译首先要理解原著的真实含义,力求用相应的词汇和语法结构来体现原著的精神。

鲁迅的翻译作品能够很好地传达原著的思想和情感,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原著的力量和魅力。

他的翻译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繁荣和发展,为后来的作家和翻译家提供了参考和借鉴的范本。

鲁迅注重翻译要顺应时代的需要。

他认为翻译应该符合当时社会的需求和口味,才能更好地为读者所接受和喜爱。

他在翻译中注重音韵的表达,力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传达源语的意义。

他的翻译作品广泛流传于民间,深受读者的欢迎和喜爱。

他的这种顺应时代需要的翻译观念对后来的翻译事业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现代汉语的发展和演变。

鲁迅强调翻译要适应接受语言的习惯和能力。

他认为翻译要注重读者的理解和接受程度,采用他们熟悉和习惯的语言形式,使翻译作品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

他的翻译作品注重对话的表达,以及描写细节的描绘,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和感受原著。

他的这种倡导注重读者的翻译观念对现代汉语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汉语的表达能力和沟通效率。

论鲁迅的翻译策略

论鲁迅的翻译策略

论鲁迅的翻译策略摘要:鲁迅是中国伟大的文学家、翻译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

他致力于翻译,出于实现“醒世、觉世”的政治抱负。

他针对不同的作品,运用多维度、独异性的翻译策略,不仅达到了其政治目的,还开拓了中国翻译文学的新路,创一代翻译之新风。

鲁迅的翻译策略不仅体现了其政治取向,还体现了翻译与政治、翻译与文化的密切联系——即翻译不是远离政治、意识形态和利益冲突的行为,翻译与政治、意识形态、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联系密切,译者深受这些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鲁迅;翻译策略;政治;多维;独异一、引言翻译外国文学作品,在鲁迅的文学生涯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

他本人对翻译工作异乎寻常地重视,曾把翻译工作提高到“正业”的高度,一度“想以此作谋生”①。

他坦言自己从翻译外国文学作品中受益匪浅。

鲁迅从事翻译的时间前后达33年(1903—1936)之久,译介了大量的外国作品。

据不完全统计,有来自俄国、英国、波兰、捷克、日本等14个国家的近100位作家的200多种作品,翻译字数达500多万,占其作品的半壁江山。

他翻译的文学作品种类繁多,涉及小说、戏剧、童话、杂文、诗歌、文艺理论等。

最为引人瞩目的是,鲁迅有关翻译的理论几乎涵盖了翻译的各个重要方面。

他为中国现代文学提出了不落俗套的、标新立异的、意义深远的翻译理论。

尤其是他所倡导和运用的多维度、独异性的翻译策略,是我国现代翻译史上的一笔宝贵财富,至今对我国的文学翻译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鲁迅翻译的策略——多维度、独异性德国功能翻译学派代表人物之一汉斯·弗米尔(Hans J.Vermeer)在其目的论(Skopostheory)中认为,翻译是基于源语文本的一种转换行为,任何行为都有一定的目标或目的,而且一种行为会导致一种结果、一种新的语境或事件。

在目的论框架中,决定翻译目的的最重要因素是译文预期的接受者或受众者,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知识、有自己对译文的期待和交际需要。

②根据这一理论,翻译是有一定目的的,译者在翻译某一作品时所持有的目的和意图是翻译批评者所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而译者可依据自己的翻译目的来决定采取哪种翻译行动。

从多元系统理论角度看鲁迅的翻译策略

从多元系统理论角度看鲁迅的翻译策略

从多元系统理论角度看鲁迅的翻译策略摘要:鲁迅是中国近代翻译史上一位重要的人物,他极力主张的异化翻译策略对中国的翻译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为鲁迅的翻译策略提供了新视角。

从多元系统论的角度审视鲁迅的翻译策略,我们可以更清晰和深刻地理解鲁迅坚持主张直译的历史、文化背景。

关键词:多元系统理论鲁迅翻译策略一、多元系统理论简述多元系统理论(Polysystemtheory)是以色列学者伊塔马·埃文-佐哈尔(ItamarEven-Zohar)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来的一种文学理论。

该理论认为各种由符号支配的人类交际形式,如语言、文学、社会、经济、意识形态等,形成一个开放的、动态的大系统,即一个网络系统。

文学本身是一个多元系统,可以划分为经典文学、非经典文学;成人文学、儿童文学;原创文学、翻译文学等一系列互相对立的系统。

这些系统相互交叉、相互依存,但它们的地位并不平等,有的处于中心,有的处于边缘,而且这些系统处于相互对立和不断的斗争中。

在不断的斗争中,中心和边缘的位置可以转化。

在一定的条件下,处于中心地位的系统会向边缘移动,而处于边缘地位的系统则有可能占据大系统中的中心地位。

翻译文学在文学多元系统中的位置既可以是主要的,又可以是次要的,视当时该文化里其它文学系统的状态而定。

通常翻译文学在文学系统中处于边缘位置,但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它的地位也可以发生转化。

佐哈尔提出,在以下阶段或条件下,翻译文学可以占据文学多元系统的中心位置:(1)当文学多元系统还没有完全确立,即文学还处于发展初期。

(2)当文学多元系统在大多元系统中处于边缘或弱势时。

(3)当文学多元系统出现转折、危机或真空时。

根据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当翻译文学处于文学多元系统的边缘位置时,译者的主要工作就是为外国的文本,找来最佳的现成二级模式,其结果是译本的“充分性”不足,“可接受性”增大;反之,当翻译文学在译入语文学多元系统中占据中心位置时,翻译活动是参与创造移入语文学中的一级模式,这时,译者的主要任务就不是在本国的文学形式中寻找现成的模式,把原文套进来,而是译者不顾一切地打破本国的传统规范。

鲁迅的翻译思想及其对翻译理论的贡献

鲁迅的翻译思想及其对翻译理论的贡献

广角视野 wide angle鲁迅的翻译思想及其对翻译理论的贡献白 丹(长安大学外国语学院 710064)【摘 要】中国文化名人鲁迅不仅是文学家,而首先是翻译家。

本文通过对鲁迅翻译活动做以详尽探查,对其翻译思想做以系统深入分析,阐明了鲁迅对翻译理论的独特贡献。

同时广泛联系国内外翻译理论史,旨在让读者对鲁迅的翻译理念在全球翻译研究中所占的位置有一个通贯的理解。

在后殖民主义文化研究盛行的大环境下,挖掘本民族的译学文化,无疑具有将中国文化推向世界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鲁迅;翻译理论;翻译思想;创新一、导 论鲁迅是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名人,其小说、杂文、小品文都是开创性的。

但是他的翻译思想与理念却少有人问津。

1938年蔡元培先生主编了第一套20卷本的《鲁迅全集》,其中半数为鲁迅译文。

据学者李季统计,“鲁迅的译著共有五百万字,其中翻译就占有二百九十万字,甚至超过了他的著述”。

但是他的翻译思想与理念却少有人问津。

在鲁迅留下的1000多万字中,有一半是翻译文字。

“不少学者指出,鲁迅首先是翻译家,其次才是作家。

在社会历史大断裂、新旧文化大洗牌的年代,鲁迅在‘拿来主义’思想指导下开展的译介工作,形成了其特有的翻译出版思想和工作原则,被誉为‘不仅改写了小说翻译史上的色调,也开启了文学翻译新的风气’。

北京鲁迅博物馆馆长孙郁指出:“鲁迅首先是翻译家,其次才是作家,他大量的精力用在翻译”。

然而,目前只有“鲁迅谈翻译”之类的文章,以及大量的鲁迅翻译实践活动成果,因此,本文将从鲁迅翻译思想及其对翻译理论的贡献两个方面探究鲁迅作为翻译家的重大贡献。

二、鲁迅的翻译实践活动鲁迅的翻译活动横跨启蒙与现代两个翻译繁荣时期,共翻译了14各国家近百位作家200余种作品。

据李万钧先生统计,“鲁迅前后长达33年的翻译生涯中,共翻译了十五国一百一十人的两百四十四种作品”。

鲁迅的翻译活动大体分为三个阶段,一、五四运动之前的翻译初期。

早在1903年日本留学期间,他便翻译了法国凡尔纳的科幻小说《月界旅行》、《地底旅行》及雨果的《随见录》中的《哀尘》。

论鲁迅的翻译策略

论鲁迅的翻译策略

他为 中国现代文学 提 出 了不 落俗套 的 、 标新 立 异 的、 意义 深
远 的翻译理论 。尤其是他所倡 导和运用 的多维度 、 异性 的 独
翻译 策 略 , 我 国现 代 翻 译 史 上 的 一 笔 宝 贵 财 富 , 今 对 我 是 至 国 的文 学 翻译 具 有 积 极 的 意 义 。
期待和交际需要。 ②根据这 一理 论 , 翻译 是有一定 目的的, 译
者在翻译某一作品时所 持有 的 目的和 意 图是 翻译 批评者 所 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 而译 者可依据 自己的翻译 目的来决 定 采取哪种翻译行动 。 目前 , 多学者 、 家认为 : 很 专 鲁迅 在多年
的 文 学 翻 译 过 程 中 , 仅 目的 明 确 且 极 其 重 视 目 的 的 实 现 。 不
路 , 一 代 翻 译 之 新 风 。 鲁 迅 的 翻 译 策 略 不 仅 体 现 了 其 政 治取 向 , 体 现 了翻 译 与 政 治 、 译 与 文 化 的 密 切 联 创 还 翻 系—— 即翻 译 不是 远 离政 治 、 意识 形 态 和 利 益 冲 突 的 行 为 , 译 与 政 治 、 识 形 态 、 会 、 化 环 境 等 因 素 联 系 密 翻 意 社 文 切 , 者 深 受 这 些 因素 的影 响。 译
还是他 为译 作写的序跋 中均可以看 出。第 二 , 是鲁迅严肃认
真 的 翻译 态 度 。 鲁迅 先 生 一 开 始 翻 译 活 动 , 有 自 己 明确 的 就 宗 旨 和 目的性 , 译 介 作 品 在 选 材 上 是 很 审 慎 的 , 必 须 有 他 即
二、 鲁迅 翻译 的 策略— — 多维 度 、 独异性
张香宇 , , 南省城建 学院外语系讲师。 女 河

鲁迅的翻译活动及翻译思想

鲁迅的翻译活动及翻译思想

简述鲁迅的翻译活动,并简评其主要翻译思想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

鲁迅先生一生写作共计有600万字,其中著作约500万字,辑校和书信约100万字。

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诗歌、评论、散文、翻译作品等。

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翻译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他对我们中国乃至世界都有很大的影响。

鲁迅是由翻译走上文学之路的,他主张“翻译和创作,应该一同提倡。

”鲁迅的翻译数量与创作相近,达300万字。

他用日文德文直接翻译或间接翻译了14个国家近100位作家的280余种作品,印成33个单行本。

体裁无所不包:小说、散文、诗歌、戏剧。

涉及的学科更是多种多样:植物学、医药学、社会学、心理学、美学、历史、美术、文艺理论等等。

鲁迅的翻译活动不是从个人爱好和美学情趣出发,更不是为翻译而翻译,而是有着明确的社会功利目的,是与他的思想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的。

主要翻译活动:(一)科技和哲学作品译介阶段早期的鲁迅认为自然科学是使中国富强的有力武器,他除了选定医学作为拯救祖国的途径之外,并致力于介绍外国科学小说,主要译介科技和哲学思想作品。

他翻译出版了法国儒勒·凡尔纳的科学幻想小说《月界旅行》和《地底旅行》以及雨果的《哀尘》和介绍最新科学成就的《说(镭)》。

在《<月界旅行>弁言》中,鲁迅谈他翻译“科学小说”的动机是使读者”获一斑之智识,破遗传之迷信,改良思想,补助文明”。

1904年鲁迅翻译了《北极探险记》和《物理新论》。

1905年,翻译了美国的路易斯·托仑著的《造人术》。

鲁迅在《<月界旅行>》弁言》中提到他的科普翻译的对象是人民大众,他说:“苟欲弥今日译界之缺点,导中国人群以进行,必自科学小说始。

”这期间,鲁迅翻译了很多的哲学思想,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卢梭和孟德斯鸠的民主主义,达尔文的进化论等。

五四运动前夕,鲁迅翻译了德国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1一3节。

鲁迅翻译思想总结

鲁迅翻译思想总结

鲁迅翻译思想总结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化的重要人物,他的翻译思想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鲁迅翻译思想的核心是“译如译者之心”。

下面我将对鲁迅翻译思想进行总结。

鲁迅翻译思想的第一要义是“实实在在”。

他反对抽象、虚构的翻译,主张翻译要贴近原文的实际意义,尊重原作的风格和特点。

他认为翻译应该是一种真实的再现,而不是扭曲和修饰。

鲁迅翻译的《呐喊》中,成功地将上帝之名“Yahweh”译为“又呕槽”,充分体现了他的实实在在的翻译思想。

鲁迅翻译思想的第二要义是“中外结合”。

他认为翻译不仅是将外国的作品翻译成中文,更是要将中华文化与外国文化进行对话和融合。

他主张借用外国的词汇和文化载体,使中国文化得以更新和发展。

例如,在翻译《蒙娜丽莎》一诗中,鲁迅用了“丽莎上学了天文学/看了星象/给我推断我应日夜勤劳/爱我时时关怀”等中国式的表达方式,成功地将外国诗句与中国文化相结合。

鲁迅翻译思想的第三要义是“译文通俗”。

他主张翻译要贴近人民群众的语言和思维方式,使翻译作品能被广大群众理解和接受。

他反对翻译作品过于学院化,追求高深的学术性,只针对少数精英读者。

他的翻译作品中,大量运用白话文和俗语,使作品充满亲切感和亲和力。

例如,他将外国小说的片段译成中国白话小说《风波》中的一部分,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好评。

鲁迅翻译思想的第四要义是“用译语言表达翻译心”的理念。

他主张译者要有一种批判性的思维方式,能够用当代语言去传达原作的思想和精神。

他反对机械地照搬外国作品的翻译语言,主张根据当代的背景和文化条件进行创新。

他的翻译作品中,经常运用当代俚语和口语,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例如,在翻译《卡夫卡》的作品中,他写道:“我看见大哥就问他:‘阿葛,你干什么呢?’他却总回答说:‘什么也不干呢’”,成功地将现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语言特点引入翻译作品中。

鲁迅翻译思想的总结就是以上四个要义,他通过这些翻译思想使得中国现代文学与世界文学相碰撞,融合,并且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鲁迅的翻译思想及其对翻译理论的贡献

鲁迅的翻译思想及其对翻译理论的贡献
思 想 与 理 念 却 少 有 人 问 津 。 在 鲁 迅 留 下 的 10 0 0多 万 字 中 , 一 有
章 主要 有 :“ 译 ” “ 学 的 阶 级 性 ” ( 90 , 关 于 翻 译 的 通 《硬 与 文 》 13 ) 《 信 》 13 ) 《 条 “ ” 翻 译 》 13 ) 《 马 牛 》 13 )《 来 一 (9 1 ,几 顺 的 ( 9 1 ,风 ( 9 1 ,再
处 了的时候我就 一笑 , 打着我 的伤处 了的时候 我就忍 疼 , 却不 肯
有所 增 减 , 也 是 我 始 终 ‘ 译 ’ 一 个 原 因 … … 我 还 像 这 样 做 , 这 硬 的 并且希 望有更多这样 做的人 , 添一 添彻底 的高 谈 的空虚 ……” 来 鲁 迅 所 反 对 的 , 实 并 不 是 “ 译 ” 而 是 胡 译 或 曲 译 。鲁 迅 的 文 其 意 , 章 有 时 候 读 来 句 式 不 通 , 实 包 含 着 一 种 刻 意 的 成 分 。在 鲁 迅 的 其 时代 , 觉 得 我 们 中 国 的语 言 表 达 是 不 周 密 的 , 是 一 种 审 美 性 他 它 的思 维 , 鲁 迅 想 通 过 求 教 于 胡 人 , 教 于 域 外 文 明 , 国 的 东 而 求 外 西 , 改 变 中 国 人 那 种 八 面 玲 珑 的 、 情 的 、 典 雅 的 东 西 , 要 去 抒 很 他 用 生 涩 的 、 生 化 的 东 西 来 表 达 , 使 我 们 能 够 有 另 外 一 种 思 维 陌 他
条 “ ” 翻 译 》 13 ) 《 翻 译 辩 护 》 1 3 ) 《 于 翻 译 》 上 ) 顺 的 (9 2 , 为 ( 93 , 关 ( ( ) 13 ) 《 重 译 》 13 ) 《 论 重 译 》 13 ) 《 题 未 定 ” 》 下 (9 3 ,论 (94 , 再 (94 , “ 草 ( 9 5 , 非 有 复 译 不 可 》 1 3 ) 。鲁 迅 关 于 译 论 的 最 大 贡 献 是 13 )《 ( 95 等

鲁迅与翻译——精选推荐

鲁迅与翻译——精选推荐

鲁迅与翻译摘要:鲁迅的翻译工作从来就不曾间断过,其成就之高、影响之大、个性之突出,在中国翻译史上写上了重重的一笔。

本文从鲁迅翻译的思想、翻译的作品、翻译的方法等几个角度出发,对鲁迅的翻译思想与价值进行了剖析,鲁迅从事文学翻译早于文学创作,分析鲁迅的翻译标准。

鲁迅的翻译特色是明显的,从投身文学到生命的终点,与其他译者相比,其翻译模式对后来的影响是巨大的,鲁迅所以“直译”、“硬译”和“宁信而不顺”,其实是为了更好地忠实于原作,同时也是为汉语输入“新的表现法”。

鲁迅的翻译思想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鲁迅;文学翻译;翻译思想;翻译的标准一、引言鲁迅,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一座无法逾越的丰碑,一个无法绕过的存在。

鲁迅是一位文学巨匠,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我们常常把他尊称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同时,他又是一名杰出的外国文学研究者和翻译家。

他的著述与思想影响至深,成为我们民族珍贵的世纪文化遗产,不断激发后人新的思考和创作。

作为一个真正的“中国的与现代的”作家,他的影响不仅局限在中国。

众所周知,在一些人眼中,他嫉恶如仇,是旗手,是导师,是人道的标本,正义的光源;在提倡多元化的今天,鲁迅在许多人眼中依旧代表着“中国人的脊梁和咽喉”。

事实上,鲁迅一生的文学活动始于翻译,而又是以翻译告终的。

据不完全统计,鲁迅一共翻译介绍了近200多位作家的作品,印成了对个单行本,总字数达300多万字,数量与他自己一生的全部著作大致相等,被称为我国翻译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经他翻译作品的国家,包括俄国和前苏联、日本、英国、法国、德国、奥地利。

荷兰、西班牙、芬兰、波兰、保加利亚等国,其中俄国和前苏联的作品又占一半以上。

翻译作品的类型,有长篇小说、短篇小说、诗歌、剧本、童话和文艺理论著作,他在杂文、书信和日记中涉及到的外国作家,据初步统计,共有25个国家和民族的作家达380人之多。

可以说,鲁迅在文学创作上的巨大成就与他在文学翻译上的丰硕成果密不可分,翻译介绍外国文学,在他一生的文学活动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的翻译策略对文学翻译的影响
作者:向家红
来源:《校园英语》 2018年第51期
文/向家红
【摘要】鲁迅对中国近代的文学翻译做出了巨大贡献。

虽然鲁迅本人并未就翻译理论进行
专门研究,但人们对鲁迅翻译策略的研究从来没有停止过。

从早期的意译,到后来的坚持直译,鲁迅都注重翻译作品的现实意义。

本文旨在分析鲁迅的翻译策略在文学翻译中的运用及其特点,并总结他的翻译策略对当时及后世的文学翻译所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翻译策略;文学翻译;意译;直译
【作者简介】向家红,成都理工大学。

一、鲁迅的翻译思想
鲁迅所处的时期正是中国翻译史上继明末清初后的又一次高潮。

先是西方的自然科学技术
被翻译到中国,继而西方的哲学、文学等也相继被译成中文。

鲁迅便是其中一位对翻译国外文
学作品有着不可磨灭贡献的翻译大家。

他一生中翻译了大量外国作品,为中国输入了新的思想
和表达形式。

鲁迅希望通过翻译媒介寻求与中国社会模式相同或相近的东西,以引起读者的共鸣,激发人们对外来作品的兴趣,同时在翻译思想方面广泛吸取各流派的精华,丰富了自己的
翻译策略。

鲁迅并不是将翻译看作一种纯文字性转换的技巧或仅仅是一门艺术,而是当作一门与人类
其他活动一样的文化事业。

二、鲁迅的翻译策略
鲁迅从1903年便开始从事翻译文学作品,到1936年去世,前后一共33年。

鲁迅一生翻译了大量作品,涉及多种体裁的文学作品,如小说、戏剧、童话、杂文、诗歌、文艺理论等。

鲁迅的翻译策略从早期的意译,到后来的直译,经过了一些列的的转变。

鲁迅的翻译策略,早期,受林纾、严复的影响,认为翻译的目的就是“普及”,因此翻译时以“意译”为主。


了使他的译文为读者接受,他用古文来翻译,并对原文进行改译。

在《斯巴达之魂》和《哀尘》以及《月界旅行》中我们都可以看到鲁迅的翻译风格与当时流行的意译风尚是一致的。

他当时
翻译这些作品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推动国人的爱国热忱,不管是翻译还是创作都没有问题。

所以在当时的文学环境下,鲁迅采用了意译的策略。

1909年,在大多数人还在采用意译的手法时,鲁迅的翻译策略转变为直译。

在随后的几十年的翻译里,鲁迅一直采用直译的翻译策略。

从意译到直译标志着鲁迅翻译观念的转变。

鲁迅在初版的《域外小说集》序言中明白无误地提
出了直译的主张:“《域外小说集》为书,词致朴讷,不足方近世名人译本,特收录至审慎,
迻译亦期弗失文情。

异域文术新宗,由此始入华土。

”书中出现了罕见的严格直译,其中的人名、地名、专有名词用音译译出,部分文化历史内涵丰富的名词翻译,小说篇章结构、小说形
式样态、人物对话、翻译单位、小说虚实情节的照译等,在当时都是破天荒的创举。

凡是翻译,必需兼顾着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的丰姿,但这保存,却又常常和易懂相
矛盾。

鲁迅坚持的直译首先要求忠实原文,“宁信而不顺”。

其直译策略的目的之一是要通过翻译引进西方语言的新词汇、新语法与表达法,把读者带入外国语言的情境中去,但这并不是完全不
顾读者的理解。

这里的“改换衣服”比喻将外语转换为汉语,而“不削鼻挖眼”则要求译文忠于原作,保存“洋气”。

三、鲁迅时期的文学翻译背景
早期,鲁迅和当时翻译界的主流一样,翻译文学作品时多采用意译。

后来鲁迅主张直译,
竟立刻引起了中国文坛的轩然大波,遭到当时文坛不少人的不满和攻击。

可见当时翻译界手林纾、严复等早期翻译大家影响颇深。

新文化运动时期是中文文学翻译的一个重要节点。

在这个时期,一开始便呈现出对翻译方
法的反思和批判。

这其中林纾首当其冲,成了新文学作家们的众矢之的。

这昭示了旧有的文学
翻译观念受到新文化思潮的冲击和消解、文学旨趣的转变及随之而来的新的翻译观的形成。

进入二三十年代,中国的文学翻译又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背景。

当时的中国翻译界,可以
说是生机勃勃,翻译活动非常兴盛。

但此时中华民族和外国侵略者的矛盾冲突日益激烈,国内
矛盾也很严重。

翻译界更多注重开化思想、醒喻世人的作用。

四、鲁迅译作的特点
鲁迅的翻译作品有两大特点,第一,鲁迅早期的翻译受到梁启超开启民智、文学救国论的
影响,不论是从他的选材还是他为译作写的序跋中均可以看出。

第二,是鲁迅严肃认真的翻译
态度。

鲁迅先生一开始翻译活动,就有自己明确的宗旨和目的性,他译介作品在选材上是很审慎的,即必须有助于开启民智和救国新民,把它用做承载思想启蒙的工具。

鲁迅坚持直译,其意
图是明显的,即保存“原作的丰姿”。

在当时,鲁迅的直译让中国的读者听到了世界上其它民
族苦难的声音,起到了引发国人的共鸣,促使国民觉醒的作用。

他的一切翻译策略的选择和运用,不是单单基于文学因素的考虑更重要是出于明确的翻译目的,使译作更好地适应各类读者,表现域外内容的需要,最终服务于社会的进步。

因此,鲁迅的翻译策略不仅体现了他的政治取向,而且还体现了翻译与政治、翻译与文化的密切联系——即翻译不是远离政治、意识形态和
利益冲突的行为,翻译与政治、意识形态、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联系密切,每个译者都深受
这些因素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成小利.五四时期鲁迅翻译思想研究[D].山西大学,2013.
[2]杨莉.鲁迅的翻译思想及其价值[J].江西社会科学,2006(12):150-155.
[3]毛建瑶,王晓.鲁迅的翻译策略[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09): 244-245.
[4]莫逊男.鲁迅翻译策略探索[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