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翻译策略对文学翻译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的翻译策略对文学翻译的影响
作者:向家红
来源:《校园英语》 2018年第51期
文/向家红
【摘要】鲁迅对中国近代的文学翻译做出了巨大贡献。虽然鲁迅本人并未就翻译理论进行
专门研究,但人们对鲁迅翻译策略的研究从来没有停止过。从早期的意译,到后来的坚持直译,鲁迅都注重翻译作品的现实意义。本文旨在分析鲁迅的翻译策略在文学翻译中的运用及其特点,并总结他的翻译策略对当时及后世的文学翻译所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翻译策略;文学翻译;意译;直译
【作者简介】向家红,成都理工大学。
一、鲁迅的翻译思想
鲁迅所处的时期正是中国翻译史上继明末清初后的又一次高潮。先是西方的自然科学技术
被翻译到中国,继而西方的哲学、文学等也相继被译成中文。鲁迅便是其中一位对翻译国外文
学作品有着不可磨灭贡献的翻译大家。他一生中翻译了大量外国作品,为中国输入了新的思想
和表达形式。鲁迅希望通过翻译媒介寻求与中国社会模式相同或相近的东西,以引起读者的共鸣,激发人们对外来作品的兴趣,同时在翻译思想方面广泛吸取各流派的精华,丰富了自己的
翻译策略。
鲁迅并不是将翻译看作一种纯文字性转换的技巧或仅仅是一门艺术,而是当作一门与人类
其他活动一样的文化事业。
二、鲁迅的翻译策略
鲁迅从1903年便开始从事翻译文学作品,到1936年去世,前后一共33年。鲁迅一生翻译了大量作品,涉及多种体裁的文学作品,如小说、戏剧、童话、杂文、诗歌、文艺理论等。
鲁迅的翻译策略从早期的意译,到后来的直译,经过了一些列的的转变。鲁迅的翻译策略,早期,受林纾、严复的影响,认为翻译的目的就是“普及”,因此翻译时以“意译”为主。为
了使他的译文为读者接受,他用古文来翻译,并对原文进行改译。在《斯巴达之魂》和《哀尘》以及《月界旅行》中我们都可以看到鲁迅的翻译风格与当时流行的意译风尚是一致的。他当时
翻译这些作品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推动国人的爱国热忱,不管是翻译还是创作都没有问题。所以在当时的文学环境下,鲁迅采用了意译的策略。1909年,在大多数人还在采用意译的手法时,鲁迅的翻译策略转变为直译。在随后的几十年的翻译里,鲁迅一直采用直译的翻译策略。
从意译到直译标志着鲁迅翻译观念的转变。鲁迅在初版的《域外小说集》序言中明白无误地提
出了直译的主张:“《域外小说集》为书,词致朴讷,不足方近世名人译本,特收录至审慎,
迻译亦期弗失文情。异域文术新宗,由此始入华土。”书中出现了罕见的严格直译,其中的人名、地名、专有名词用音译译出,部分文化历史内涵丰富的名词翻译,小说篇章结构、小说形
式样态、人物对话、翻译单位、小说虚实情节的照译等,在当时都是破天荒的创举。凡是翻译,必需兼顾着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的丰姿,但这保存,却又常常和易懂相
矛盾。
鲁迅坚持的直译首先要求忠实原文,“宁信而不顺”。其直译策略的目的之一是要通过翻译引进西方语言的新词汇、新语法与表达法,把读者带入外国语言的情境中去,但这并不是完全不
顾读者的理解。这里的“改换衣服”比喻将外语转换为汉语,而“不削鼻挖眼”则要求译文忠于原作,保存“洋气”。
三、鲁迅时期的文学翻译背景
早期,鲁迅和当时翻译界的主流一样,翻译文学作品时多采用意译。后来鲁迅主张直译,
竟立刻引起了中国文坛的轩然大波,遭到当时文坛不少人的不满和攻击。可见当时翻译界手林纾、严复等早期翻译大家影响颇深。
新文化运动时期是中文文学翻译的一个重要节点。在这个时期,一开始便呈现出对翻译方
法的反思和批判。这其中林纾首当其冲,成了新文学作家们的众矢之的。这昭示了旧有的文学
翻译观念受到新文化思潮的冲击和消解、文学旨趣的转变及随之而来的新的翻译观的形成。
进入二三十年代,中国的文学翻译又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背景。当时的中国翻译界,可以
说是生机勃勃,翻译活动非常兴盛。但此时中华民族和外国侵略者的矛盾冲突日益激烈,国内
矛盾也很严重。翻译界更多注重开化思想、醒喻世人的作用。
四、鲁迅译作的特点
鲁迅的翻译作品有两大特点,第一,鲁迅早期的翻译受到梁启超开启民智、文学救国论的
影响,不论是从他的选材还是他为译作写的序跋中均可以看出。第二,是鲁迅严肃认真的翻译
态度。鲁迅先生一开始翻译活动,就有自己明确的宗旨和目的性,他译介作品在选材上是很审慎的,即必须有助于开启民智和救国新民,把它用做承载思想启蒙的工具。鲁迅坚持直译,其意
图是明显的,即保存“原作的丰姿”。在当时,鲁迅的直译让中国的读者听到了世界上其它民
族苦难的声音,起到了引发国人的共鸣,促使国民觉醒的作用。他的一切翻译策略的选择和运用,不是单单基于文学因素的考虑更重要是出于明确的翻译目的,使译作更好地适应各类读者,表现域外内容的需要,最终服务于社会的进步。因此,鲁迅的翻译策略不仅体现了他的政治取向,而且还体现了翻译与政治、翻译与文化的密切联系——即翻译不是远离政治、意识形态和
利益冲突的行为,翻译与政治、意识形态、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联系密切,每个译者都深受
这些因素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成小利.五四时期鲁迅翻译思想研究[D].山西大学,2013.
[2]杨莉.鲁迅的翻译思想及其价值[J].江西社会科学,2006(12):150-155.
[3]毛建瑶,王晓.鲁迅的翻译策略[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09): 244-245.
[4]莫逊男.鲁迅翻译策略探索[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