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教案一等奖(模板8篇)
精选桃花源记教案(通用11篇)
精选桃花源记教案(通用11篇)精选桃花源记教案(通用11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桃花源记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桃花源记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指导学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字词与基本内容。
3.对文章所写社会现实与社会生活有所了解。
过程与方法:1.小组合作探究,班级读、评、讲、议。
2.提高读懂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3.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文言文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
二、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
2.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兴趣,在比较阅读中品鉴文言文。
3.理解作者寄托的理想生活。
三、教学策略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深入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对文章字词的理解是通过朗读及自主学习来完成,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
2.学生对文章基本内容及主旨思想的分析主要通过课堂讨论来完成,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
3.学生对文言文比较阅读基本方法的掌握主要通过教师讲授与课堂实践来完成,在实践中掌握与运用方法。
四、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从《消失的地平线》中对香格里拉的描写,引导学生走进“世外桃源”。
2.引导学生说一说“你理想中的世外桃源是什么样子”。
导语:英国詹姆斯·希尔顿在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中“虚构”了一个叫“香格里拉”的东方城市,那里有着旖旎的风光、蔚蓝的天空和纯净的土地,是一个宁静、安逸、悠远、知足、明朗、和谐的理想归宿。
人们常常将自己理想中的居所成为“世外桃源”。
这个成语出自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桃花源是怎样一个地方呢?为什么说它在“世外”呢?让我们一起跟随陶渊明的脚步,探访那片神秘的土地。
桃花源记公开课获奖教案
桃花源记公开课获奖教案这是桃花源记公开课获奖教案,是优秀的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桃花源记公开课获奖教案第1篇 教学目标: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2.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并体味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3.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等现象.4.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学习文章蜿蜒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教材分析:『桃花源记』是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诗人以文为辞,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夸姣的理想境界,这同他本人的经历有密切关系.他因厌恶统治阶级的腐朽和官场的营私舞弊而三次辞去官职.生活虽然穷一点,但和老百姓一起生活,陶渊明深深感到心情放松愉快.正是在这种情感的驱使下,诗人以洗炼的笔墨,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没有尘世羁绊的人间乐园世外桃源.这篇文章有着自身的特点:首先,故事性强,颇具传奇色采.其次,作者借虚构的故事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全文笼罩着似有假设无的神奇虚构的色采.最后文章的语言优美隽永,琅琅上口,值得品味.因此,我觉得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为:1.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2.使学生理解本文写作的顺序、详略,体味优美、精炼的语言.3.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教学设想:学习文言文得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的,来不得半点的偷工减料.同时,学习起来又不能过于琐碎、教条,还得动脑筋让学生在积累根抵知识之余,感受到学文言文的乐趣.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好的文章更是要在读中去体味它的美,在说中去挖掘它的美.因此,我准备在教学过程中,重点指导学生美美地读美美地品美美地说美美地听,力争通过这些环节使学生感受本文的意境之美,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习的能力.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欣赏图片)同学们,当你们看到这样的美景时,脑海中会想到哪个成语?(引出世外桃源)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包含着一个奇妙的、引人入胜的故事,是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夸姣的地方.后来,人们便利用世外桃源这个成语比喻生活安乐、环境优美的理想境界,现在也用来比喻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地方.这篇课文是怎样具体描绘桃花源夸姣境界的?作者为什么创设这么一个理想的夸姣境界呢?现在,让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2.板书『桃花源记』,齐读课题.『桃花源记』的主体本是诗,而记仅是诗的一个叙言,一个注脚,原题是『桃花源诗并记』.但因为这个记有着生动的故事,完整的结构和完美的表达形式,所以它非但独立成篇,而且比诗流传更为广泛,更为人们所爱慕.二、作者简介,了解背景1.交流作者的有关资料(生先说,师后补充).陶渊明(365-427),东晋著名诗人,字元亮,名潜,世称靖节先生,因其宅边曾经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他是大司马陶侃的曾经孙,其祖父、外祖父都做过官.他受家庭教养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年少时就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时值东晋和宋的易代之际,社会动乱不安,壮志难酬,二十九岁开始,先后做过几任小官,他在几次仕途中,深感官场污浊、仕途凶险,终于在41岁辞官回乡,并作『归去来兮辞』以明其志.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他所做的诗文多描写农村生活情趣,表现田园体面,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愿与农民来往而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但又包含了消极遁世的因素.2.写作背景.此文作于宋永初二年(421年),当时陶渊明约57岁.他拒绝了东晋政府的征招,又拒绝同刘裕宋政权的合作,作『桃花源诗并记』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诗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咏了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这样一个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记相当于诗的序.记叙了武陵人偶入桃花源的见闻,富于小说色采.作品在很大的程度上反映了普通百姓追求夸姣生活的愿望.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1. 诵读课文(1)范读课文,清晰(句读清晰,节奏合理,语速适中等)、流畅(语句流利,音韵铿锵,停顿清晰,不读破句子等),要求学生认真听清,子细记.(2)学生放声自读课文. 朗读要求:①字音要读准.②句读要清晰.③语调、节奏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感情.(3)指名读,学生或者老师进行点评.(4)学生齐读课文,感受桃源意境.2. 感知课文(1)文章以为线索,以为顺序,从桃花源,到桃花源,再到桃花源(或者桃源桃源桃源桃源桃源),一线贯之,层次清晰,故事性强,情节蜿蜒回环,悬念迭起,虚虚实实,引人入胜,富有传奇色采.明确: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发现访问离开(或者发现进入作客辞别再寻)(意思对即可).(2)请用简单的语言讲讲这个故事,并说说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四、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1. 结合注释了解文意,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并质疑.2. 重点掌握:(1)书中注释及补充的重点字词(2)古今异义字词鲜美古:明艳漂亮今:(滋味)新鲜交通古:交织相通今:指运输事业妻子古:妻子和儿女今:专指男子的配偶无论古:不要说,更不必说今:连词,不管绝境古: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没有出路的境界缺乏古:不值得今:不充足,不满如此古:像这样今:这样延古:请今:延长.延伸(3)通假字要:通邀,邀请.(4)一词多义舍:舍弃房子乃:于是,就居然具:都详细地志:作标记所作的标记遂:终于于是,就寻:寻觅随即,不久(5)同义词具、悉、咸、皆:都缘、扶:沿着云、道:说乃、遂:于是(6)成语:世外桃源、豁然开朗、鸡犬相闻、怡然自乐、无人问津等.3.课文翻译,讲述桃源故事.五、本课回顾,各说收获这节课学到现在,相信大家都有收获,请你将本课所采摘的知识之果与大家分享吧!六、布置作业,稳固迁移1. 查字典,弄清文中成语的意思.2. 用现代汉语把『桃花源记』改写成一个故事,或者就其中的某个局部,加以想像,进行生动形象的描写.3. 练习背诵课文,能背多少是多少,尽自己最大努力.板书设计桃花源记(陶渊明)线索:渔人的行踪顺序:时间渔人缘溪行,欲穷桃花林(发现)舍船从口入,欣赏桃源景(进入)应邀得酒食,了解桃源人(访问)既出说如此,不复得其路(离开,再寻)第二课时一、复习旧知1. 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如作者、字词句的意思和用法、线索、顺序、故事内容等方面.2. 展示背诵成果,此时的你,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二、品读课文第一段:故事开端,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1.渔人怎样发现桃花源的?为什么会甚异之?这一段在全文起何作用?(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豁然开朗. 渔人是在偶然的情况下发现了桃花林的,而桃花林之广之美,是他以前未曾经所见,因此渔人甚异之. 这一段突出了桃花林奇、美的特点,开篇就渲染出一种神奇色采,扣人心弦,为下文写渔人进访桃花源作了铺垫.)2.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夹岸数百步落英缤纷. 为写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神奇气氛,也为写桃花源的夸姣作了铺垫.)3.如此奇妙幽雅的环境,假设你来到这里,你会有何感想?你又有何判断呢?(学生斗胆想像,纵情诉说.)第二、三段:故事的开展,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花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1.渔人入山后,看到了怎样的图景?(自然景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鸡犬相闻.生活情景:其中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2.作者的这些描写表达,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社会?作者写这个理想的社会有什么用意?(一个和安全宁、丰衣足食、人人劳动、安居乐业的社会. 这个理想的社会与黑暗的现实社会形成为了鲜明比照.现实社会生活中,战乱频繁,生灵涂炭,民不聊生;而桃花源却是一派优美、安宁的景象.作者明写桃花源,暗里却在讥讽现实,反映了作者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3.你能用一句诗句来概括渔人进入桃花源过程的感受吗?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4.桃花源的人见到渔人有何反响?说明什么?(大惊写出对目生人到来的惊异.显示出桃花源与外界隔绝久远.这与下文自云无论魏晋相照应.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表现了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民风纯朴.)5.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为何不复出?(桃花源人的祖先为了逃避秦时的祸乱,带着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复出说明桃花源人安居乐业,也反映了他们饱受战乱之苦,对外界的战乱抱厌而远之的态度.)6、村人皆叹惋,是为什么?当渔人要离开时,桃源人为何叮嘱缺乏为外人道也?这一句在情节开展上起什么作用?(因桃源不易被外人发现,加之桃源人不复出与外人间隔,故为世上的动乱黑暗、秦朝以后的朝代变化而叹惋,也为世上老百姓过着的痛苦生活而叹惋. 他们不愿外面的人来干扰他们宁静、和平、幸福的生活. 这一句为下文无法找到桃花源埋下了伏笔.) 第四、五段:故事的结局和尾声,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等人先后探访桃花源未果的情形.1. 渔人既然处处志之,但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是否矛盾?作者这样写用意何在?(不矛盾,这样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地方,也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是作者寄寓的理想圣地,可遇而不可求. 这不仅增强了故事的蜿蜒性,而更主要的是可能激起读者的可惜之情,从而更加憧憬这漂亮的世外桃源.)2. 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最后一节写刘子骥是否多余?(像刘子骥那样品德高尚的人听到后,也快乐得想去探访,可见真实极了!这一节对桃花源令人向住和不可寻觅作了渲染,使人产生确有其事的真实感,增强了表达效果.)3. 最后两段与前又哪句话相照应? ( 缺乏为外人道也)三、鉴赏写作特色、体悟主旨1.文章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序,线索清晰,重点明确,详略清晰.本文重点是作者借桃花源以表达社会感想,所以中间局部对桃花源的生活环境和社会风气详细描写,而对忽逢桃花林和归来得寻遂迷未果的传奇性开头、结尾,则写得清晰简略.2. 课文在情节的安排处理上有什么特点?请具体谈谈.(情节的蜿蜒、跌宕.表现在:①渔人迷路了,会怎样?②桃花林又大又美,是个奇妙之地.③渔人欲穷其林,再往下走是什么地方?④渔人进入桃花源的道路扑逆迷离,引人好奇:里边到底有什么?⑤桃花源的景致为何如此幽美,人们的生活为何这般自由幸福?⑥渔人辞去时,桃源人叮嘱他缺乏为外人道有什么用意?⑦为什么人们再寻桃花源却屡屡无功而返?这些一连串的问题环环相扣,使课文情节充满蜿蜒离奇之感,读者也随之兴趣愈浓.)3.你是怎样评价作者描写的世外桃源这一理想社会的?(言之有理即可,如这一理想社会表现了作者对没有剥削、没有战争,人人生活平等、幸福生活的憧憬和憧憬,对夸姣未来的追求,是一种夸姣愿望的寄托.)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1. 有人说陶渊明定作『桃花源记』是积极追求夸姣生活,也有人说他是消极逃避现实,你怎样评价?2. 亲历桃源:假设你亲身到了桃花源,请展开想像,描述一个特定情境,展现桃源之美.板书设计桃花源记(陶渊明)发现桃花源:夹岸数百步落英缤纷.(景色优美)进入桃花源:所见:土地平旷怡然自乐. 所闻:避秦时乱,来此绝境,不复出焉(环境良好、生活安定)桃花源记公开课获奖教案第2篇学习目标1、了解本文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的理想.2、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斗胆追求,激发学生生在新时代的自豪感.重点难点1、引导学生感爱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安全定的生活.2、理解陶渊明虚构这一桃源胜境的目的.一、导入新课:播放歌曲『梦入桃花源』,营造气氛.二、明确学习目标三、朗读桃花源1、教师范读课文,提醒学生注意字音、句读、情感.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依据注释疏通文意,并积累文言词汇.3、归纳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等语言现象.4、学生选择自己喜欢、有感悟的句子背诵,并说说理由.5、朗读比赛〔男生VS女生〕四、桃花源访谈节目新闻会客厅朗读比赛后大家是不是和老师一样对桃花源十分憧憬,今天我穿越时空的隧道把1600多年前桃花源的村民请到了我们的新闻会客厅的演播室,听他们讲述一下桃花源的故事.〔学生自愿客串桃花源村民代表走进新闻会客厅〕现场采访:各位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看本期的新闻会客厅,一说起世外桃源,大家总会放飞思想的野马,浮想连翩勾画你心中的世外桃源,今天,我们有幸请来了桃花源中的村民代表,通过当事人之口,揭开桃花源的神奇面纱.1、各位村民,欢迎你们来到AAAAAA,我们想知道当初你们为什么要远离尘世,建造你们的桃花源村?什么原因促使你们做出这样的决定?自先世避秦时乱.2、提及桃花源我们都想入非非,那到底什么样?你们能给我们介绍一下你们这个村子四周的地理环境如何?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画外音:环境美不美?美!怎么美?一个词语形容:神美〔神奇,漂亮〕观众活动:想象一片桃树林,花开争妍,微风拂过,片片桃花瓣簌簌飞落,一个静谧的山村依稀浮现在树树掩映环抱中,仙境般漂亮.齐读感受.3、村里人日常生活怎样?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4、村里人如何相处?是与世隔绝吗?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画外音:这里人们性格是那末善良淳朴.5、你们村中有什么风俗习惯吗?比方,来了客人你们怎么款待?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这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画外音:村里人是那末好客.通过村民的介绍,我们大体了解了桃花源中的情形,下面请观众们充分发挥想象力,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你脑海中的桃花源.总结:桃花源中风俗世情是热情好客,善良淳朴.环境优美,人与人,人与自然处处表达一1种和谐之美.感谢桃花源村民代表,本期新闻会客厅到此结束.谢谢收看.节目结束了,我们的比赛仍在继续,限时背诵比赛6、节目的最后,请桃花源的村民用一句话概括一下桃花源的特点或者自己的生活感受.〔结五、赏读课文1、刚刚我们收看了桃花源访谈节目.通过所见、所闻,我们知道桃花源实在是令人陶醉.它给大家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用一两个词语概括.2、分类感受〔一〕感受桃花源的夸姣〔1〕桃花源美在何处?试以桃花源之美,美在_________,不信你看〔听、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句式描绘一下桃花源的美.〔后一空,可以直接引用课文中的话,也可以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描述.〕〔学生答复,教师归纳〕〔2〕小结感受: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生活画卷?〔教师归纳〕桃花源确实是一幅漂亮的画,美在自然更美在人情,它风景秀媚,它宁静和谐,它民风淳朴,这里人人劳作、人人平等、关系融洽,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民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真是一个温暖自足的理想王国啊!〔板书〕〔二〕感受『桃花源记』的夸姣过渡语:一篇无非三百来字的『桃花源记』令桃花源这一景点声名鹊起、著名中外,它跨越千年,仍经久不衰,传诵古今,魅力何在呢?大家可以从语言〔句式、用词〕、结构、写法等方面来再次品读这篇美文.下面,请同学们快速就近形成学习小组,探讨『桃花源记』的美.〔学生答复,教师归纳〕无论是通篇纵览还是逐一咬文嚼字,无处不让人感到此文美不胜收:叙事简洁, 情节蜿蜒;层层设疑,引人入胜;读来琅琅上口,富有音乐的韵律美.它既是一幅绝美的画卷,又是一首动人的曲子.六、探索考证当我们徜徉在桃花源中留连忘返时,我听到这样一种观点:桃花源根本不存在,它是作者虚构的理想社会!你允许吗?四人一组探索考证,考证桃花源是否存在,不存在,证据何在?【1】不存在!证据:〔课文中句子〕既然桃花源不存在,陶公为何虚构这样一个社会?引入时代背景介绍,作者生平介绍.士族、地主把持朝政,社会黑暗,作者抑郁不得志,辞官归隐,于是创造了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世外桃源寄托自己的理想,但是由于时代局限,是不能实现的.【2】存在!桃花源存在于陶公的心中,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相信和谐理想的存在,有陶诗为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七、感悟桃花源感悟理想,和谐,并为之奋斗!八、结束语1、如今祖国各地不是桃源,胜似桃源,倘假设陶公地下有知,他也应该无比欣慰!其实古往今来许多的仁人志士也向来在为自己理想中的桃源奋斗不息.古者如墨子、屈原、杜甫今人如鲁迅、方志敏、焦裕禄等等,举不胜举呀.千百年来,桃花源已经成为了人们的理想的化身,衍化成为了一种桃源情结.我希翼在21世纪的今天,同学们也能志存高远,将个人的利益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向着理想勇往直前.2、同时出示一些谈理想的名人名言.桃花源记公开课获奖教案第3篇 教学目标: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2.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并体味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3.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等现象.4.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学习文章蜿蜒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教材分析:『桃花源记』是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诗人以文为辞,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夸姣的理想境界,这同他本人的经历有密切关系.他因厌恶统治阶级的腐朽和官场的营私舞弊而三次辞去官职.生活虽然穷一点,但和老百姓一起生活,陶渊明深深感到心情放松愉快.正是在这种情感的驱使下,诗人以洗炼的笔墨,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没有尘世羁绊的人间乐园世外桃源.这篇文章有着自身的特点:首先,故事性强,颇具传奇色采.其次,作者借虚构的故事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全文笼罩着似有假设无的神奇虚构的色采.最后文章的语言优美隽永,琅琅上口,值得品味.因此,我觉得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为:1.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2.使学生理解本文写作的顺序、详略,体味优美、精炼的语言.3.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教学设想:学习文言文得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的,来不得半点的偷工减料.同时,学习起来又不能过于琐碎、教条,还得动脑筋让学生在积累根抵知识之余,感受到学文言文的乐趣.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好的文章更是要在读中去体味它的美,在说中去挖掘它的美.因此,我准备在教学过程中,重点指导学生美美地读美美地品美美地说美美地听,力争通过这些环节使学生感受本文的意境之美,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习的能力.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欣赏图片)同学们,当你们看到这样的美景时,脑海中会想到哪个成语?(引出世外桃源)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包含着一个奇妙的、引人入胜的故事,是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夸姣的地方.后来,人们便利用世外桃源这个成语比喻生活安乐、环境优美的理想境界,现在也用来比喻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地方.这篇课文是怎样具体描绘桃花源夸姣境界的?作者为什么创设这么一个理想的夸姣境界呢?现在,让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2.板书『桃花源记』,齐读课题.『桃花源记』的主体本是诗,而记仅是诗的一个叙言,一个注脚,原题是『桃花源诗并记』.但因为这个记有着生动的故事,完整的结构和完美的表达形式,所以它非但独立成篇,而且比诗流传更为广泛,更为人们所爱慕.二、作者简介,了解背景1.交流作者的有关资料(生先说,师后补充).陶渊明(365-427),东晋著名诗人,字元亮,名潜,世称靖节先生,因其宅边曾经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他是大司马陶侃的曾经孙,其祖父、外祖父都做过官.他受家庭教养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年少时就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时值东晋和宋的易代之际,社会动乱不安,壮志难酬,二十九岁开始,先后做过几任小官,他在几次仕途中,深感官场污浊、仕途凶险,终于在41岁辞官回乡,并作『归去来兮辞』以明其志.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他所做的诗文多描写农村生活情趣,表现田园体面,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愿与农民来往而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但又包含了消极遁世的因素.2.写作背景.此文作于宋永初二年(421年),当时陶渊明约57岁.他拒绝了东晋政府的征招,又拒绝同刘裕宋政权的合作,作『桃花源诗并记』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诗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咏了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这样一个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记相当于诗的序.记叙了武陵人偶入桃花源的见闻,富于小说色采.作品在很大的程度上反映了普通百姓追求夸姣生活的愿望.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1. 诵读课文(1)范读课文,清晰(句读清晰,节奏合理,语速适中等)、流畅(语句流利,音韵铿锵,停顿清晰,不读破句子等),要求学生认真听清,子细记.(2)学生放声自读课文. 朗读要求:①字音要读准.②句读要清晰.③语调、节奏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感情.(3)指名读,学生或者老师进行点评.(4)学生齐读课文,感受桃源意境.2. 感知课文(1)文章以为线索,以为顺序,从桃花源,到桃花源,再到桃花源(或者桃源桃源桃源桃源桃源),一线贯之,层次清晰,故事性强,情节蜿蜒回环,悬念迭起,虚虚实实,引人入胜,富有传奇色采.明确: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发现访问离开(或者发现进入作客辞别再寻)(意思对即可).(2)请用简单的语言讲讲这个故事,并说说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四、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1. 结合注释了解文意,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并质疑.2. 重点掌握:(1)书中注释及补充的重点字词(2)古今异义字词鲜美古:明艳漂亮今:(滋味)新鲜交通古:交织相通今:指运输事业妻子古:妻子和儿女今:专指男子的配偶无论古:不要说,更不必说今:连词,不管绝境古: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没有出路的境界缺乏古:不值得今:不充足,不满如此古:像这样今:这样延古:请今:延长.延伸(3)通假字要:通邀,邀请.(4)一词多义舍:舍弃房子乃:于是,就居然具:都详细地志:作标记所作的标记。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桃花源记》教学设计(通用8篇)《桃花源记》文章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给自足,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是当时黑暗社会的鲜明对照,是作者与世人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与想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提供的《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的1.朗读、背诵文育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重点:(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理解文章的叙事线索。
难点: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学过程一、预习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huo)俨然(yau)阡陌(qian mo)诣(yi)2.熟读课文,查字典,参考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1.作者简介: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
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
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
后称靖节先生。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
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2导语:同学们学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它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
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三、课文分析1.朗读课文。
(或听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后齐读课文)2.请同学们试翻译课文。
(每生翻译一句)3.掌握课文注释的词语。
(补充注释如下)为业:靠……谋生。
缘:沿。
夹岸:夹着溪流两岸。
杂:别的。
鲜美:鲜艳美丽。
初二语文《桃花源记》教案
初二语文《桃花源记》教案8篇初二语文《桃花源记》教案篇1教学目的1.朗读、背诵文育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中古今异义词和省略句的用法;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加强诵读训练。
教学难点:认识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教学中应注重通过诵读来加深学生对文言字词、句子的理解。
可先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再体会领悟其语言特色和思想内涵。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课文,激发兴趣。
二、指导阅读“阅读提示”,简介作者作品。
①陶渊明,名潜,字子亮,东晋著名诗人,诗歌多以表现田园山水、归居之乐见长。
②作者生活的朝代,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生灵涂炭。
陶渊明曾做过几任小官,因不满现实黑暗,辞官归隐,躬耕僻野,寄情山水。
③本文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可独立成篇。
三、教师范读课文,然后学生自读课文。
1.要求学生认真听清老师的断句、节奏,标记生词。
落实下列字词的读音:俨然豁然阡陌垂髫恰然邑人便要还家2.学生放声自读课文。
要求:1)基本读准断句,注音语气节奏。
②读完后理出难解的字词句。
四、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1.请三位同学读完全文。
教师要纠正读音错误,不明显的`句读错误暂呵不予纠正,留待下面的教学环节。
2.疏通课文中重要、疑难的字词句。
可让学生发言提出.也可让学生自由上讲台写在黑板上。
教师在此基础上归类整理。
要求学生领会掌握以下加点字同的含义:①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为具言所闻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2)乃不知有汉:竟:乃大惊:竟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都两两狼之并驱如故:一起4)一为具言所闻:详细地具答之:详细地5)甚异之:对……感到惊异欲穷其林.穷尽,走到尽头咸来问讯:都黄发垂髦:用特征来指代老人和小孩复延至其家:请处处志之:同“誌”,作标记谐太守:到…去,寻病终:死6)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
桃花源记教案一等奖3篇
桃花源记教案篇6教学目标1.品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2.赏析桃源的美。
3.体会作者描写“世外桃源”揭露黑暗社会现实和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赏析桃源的美教学难点了解作者的社会理想及理解作者所寄托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启发点拨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展示一组桃花争艳的图片,桃林美不美?东晋时期有位作家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描绘了一方奇妙的乐土,请问这位作家是谁呢?(生答:陶渊明)这节课我们携手再进桃花源,感受桃源之美。
二.感知桃源朗读课文,欣赏图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三.赏析桃源教学形式:我是小记者角色:1名学生——渔人5名学生——桃花源村民3名学生--记者1、采访对象:村民采访问题:能介绍一下你们这里的自然环境、生活状况、风土人情吗?你们是怎么来到这里的?你们这里缴税吗?你们人与人之间关系如何?讲诚信吗?你想出去吗?为什么?2、采访对象:渔人采访问题:你觉得这里美吗?美在何处?这里的人和外面的有何不同?你为什么要把这个地方告诉太守?四.赞美桃源请桃花源的“村民们”用优美的语言描绘自己家乡之“美”,抒发心中的感受。
多媒体展示几幅有关桃花源自然美、人情美的图片,仅供学生参考。
学生再读课文,体味桃源之美。
五.探索桃源问题:1这个社会在当时存在吗?找出相关依据,说说自己的想法。
提示:可参阅“预习提示”;可从课文中找相关依据;也可与背景资料结合起来理解。
2.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一世外乐土?你怎样看待这种思想?提示:寄托作者的政治理想;追求幸福、和平,向往美好生活;大胆地向黑暗现实挑战,批判现实;不愿干预,消极避世。
3.联系我们的生活、学习实际,说说桃花源的社会状况与我们今天和谐社会有哪些相似的地方?提示:国家对西部农村中小学生实行“一免一补”政策。
农民不但不缴农业税,还有粮食直补款。
新农村道路硬化“村村通”工程等。
合作医疗六.课外练笔假如在21世纪的今天,一位桃花源中的人猛然来到外面的世界,面对现在人类富足而幸福的生活,他将会怎样?请发挥想像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作文。
桃花源记教案(8篇)
桃花源记教案(8篇)桃花源记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品味语言情致。
2、理解作者理想,思考现代人生。
3、训练语言思维,强化朗读背诵。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感受桃源胜境,理解作者表达的社会理想。
教学方法1、自主探究式学习。
2、导练结合,充分体现“练为主线”,培养思维和创新能力。
3、诵读法。
教学时数: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展示目标“记”是古代一种文体,本文原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就出自本文。
二、整体感知1、学生自读,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大致内容,对学习中的疑问作出标记。
2、听课文范读,注意字音、断句,理清课文思路,文章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了哪些情节?3、你能用最简洁的词语概括桃花源在你心目中的整体印象吗?(美、乐、奇)(解说:这一环节的设计从课文的整体入手,在导语的铺垫和撩拨之下,学生带着兴趣进入课文,体现自主精神,教师可利用课件进行检测,如字音、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帮助学生在自读中理解大意,扫除障碍;通过范读,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对桃源作出初步评价。
)三、分步品味(一)想象桃源之“美”1、找出描写桃源外部环境美和内部环境美的句子,朗读并背诵。
2、桃源风景真是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你能选一个景点用下面的句式描绘一下吗?句式:这里的------美,你看(听)------3、教师点拔,发现描述者对词句理解不正确的地方予以指正,对有创造性的予以肯定,注意以下字词:鲜美、开朗、交流。
4、小结:听了大家的描绘,我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桃源是美丽的,它美在资源丰富,美在风景秀丽,美在静谧祥和,更美在民风淳朴。
(解说:这一环节的设计着眼于想象力、表达力和培养、训练。
入情入境,展开丰富的想象,绘声绘色,进行创造性的描绘,并在课文内容的串联下,点拨字词。
这样既激发了学生深入探究课文的兴趣,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
)(二)理解桃源之“乐”1、桃源是美丽的,也是充满欢乐的,那么“乐”表现在什么地方?2、自读2、3段,以其中一类人的身份和口吻说说,那些人为什么乐?3、教师点拨,引导学生对桃源内社会生活的描写,并调动历史知识,得出桃源之乐的根本原因。
桃花源记教案(精选20篇)
桃花源记教案桃花源记教案(精选20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桃花源记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桃花源记教案 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2、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3、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思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4、在诵读的基础上,落实字词,疏通文章,熟知课文内容。
5、通过讨论、辨证地看待作者在文章中寄托的理想社会。
情感与德育:6、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目标2、3、4教学难点:目标5教学方法:1、朗读背诵法;2、讲解归纳法。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归纳字词,疏理课文。
教学步骤:一、导入:欣赏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词讲述了作者因醉意未消,暮色苍茫而迷路误入荷花深处,惊动了水鸟,别有一番情趣。
今天,我们要学的《桃花源记》也是讲述的一个渔人因迷路而误入桃花源,那又是一番什么景观呢?请打开书——二、检查预习:1、学生齐读课文。
2、抽生谈谈初读课文的感想。
三、夯实基础:1、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今九江西南)人。
我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
他受家庭教养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年少时就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
时值东晋和宋的易代之际,社会上动荡不安,壮志难酬,二十九岁开始,先后做过几任小官,得:便得一山(看到)既出,得其船(找到)志:处处志之(做标记)寻向所志(做的标记)复:不复出焉、不复得路(再)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又)遂:遂与外人间隔(因而)遂迷(终于)后遂无问津者(就)5)同义词1.悉如外人:悉:都并怡然自乐:并:都咸来问讯:咸:都皆叹惋:皆:都2.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桃花源记教案(精选多篇)
桃花源记教案(精选多篇)第一篇:桃花源记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2、掌握本文的重点字词,能读懂课文大意。
3、了解作者陶渊明。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根据课文注释读懂课文大意。
〖教学难点〗理解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一义多词、古今异义、省略成分等复杂的语言现象。
〖教学设想〗通过读课文,根据书下注释读懂课文、同学间互相进行试讲的方法,学生基本在指导下自学课文。
〖教学过程〗一、介绍、了解作者陶渊明教师介绍:今天咱们来认识中国古代东晋时一位杰出的诗人──陶渊明。
他生于东晋后期,经历了晋宋易代的变化,当时政治黑暗,兵连祸结,民不聊生。
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少年起就经历了许多政治上的纷扰,出仕到辞官归隐更是遇到了晋宋易代的变化,他对社会的动乱和官场的丑恶的和不满的。
“不肯为五斗米折腰”。
归隐后,安贫乐道,乐天知命,清高自赏,消极遁世,多写田园风光,文风清新质朴,恬淡自然,简洁含蓄而又富有韵味。
历代都有很多人为陶渊明的诗文作注,其人数仅次于杜甫。
二、解题《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小序,诗和序的内容是一致的,序又可以看成是对诗的说明,用客观记叙的方法,有人物、环境、和故事情节。
三、朗读课文朗读要求:1、读得清楚:句读分明,节奏合理。
2、读得流畅:语句流利、音韵铿锵、四、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并强调局部字词的读音生字:俨然、阡陌、垂髫、怡然、邑人、郡下、诣、骥、津多音字:豁然、衣着、间隔、舍、语、属答还遂通假字:要—邀一词多义:志、寻、遂一义多词:悉、并、具、咸、皆古今异义:妻子、无论、交通、绝境、间隔五、学生两人一组,参照书下注释疏通文意,之后请几位学生起立说课文大意,老师和其他学生倾听并纠正他们翻译得不够准确的地方六、作业1、读课文三遍;2、整理课堂上找出的几种文言文的语言现象,写在作业本上。
第二课时〖教学目的〗1、学习课文以渔人的行踪为顺序,详略得当地叙述他的所见所闻的记叙方法。
《桃花源记》教案精选7篇
《桃花源记》教案精选7篇《桃花源记》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2、展开想象,品味桃源胜境。
3、联系背景,感悟作者思想。
教学重点: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导入: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
”同学们往往也有这种体验:当你遇事不顺时,当你心烦意乱、郁闷低沉时,你会去想一些开心的东西。
生活在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却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桃花源记》,走进陶渊明笔下的那方世外桃源。
二、了解作者:陶渊明,东晋诗人。
名潜,字元亮。
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但由于当时社会不安,他空有才智却难以施展。
他曾做过小官,因“不为五斗米折腰”,弃官回乡从此过起了田园式的隐居生活。
后人称其为“靖节先生”。
三、读文感知1、初读课文(1)学生初读,边读边用笔画出不能读准的字音、不能正确断句的地方及不好把握感情的语句,可以结合注释跟同桌或在小组内交流,互相指证。
(出示字词检测)(2)随机抽查学生初读的情况,全班同学当评委,从字音、断句和是否读出感情作为标准。
2、配乐范读:感知文章内容、感受文章魅力3、再读课文:学生自读,结合注释、工具书自行翻译,组内交流自学过程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若仍不懂,则举手问老师,全班同学一同解决。
教师注意点拨。
四、品读赏析:屏显“桃源访谈”:同学们,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美不美?你们想不想到桃花源?现在啊,这间教室就是桃花源,你们都是桃花源的村民,我呢,是电视节目主持人。
我们下面穿过时空隧道,来到一千六百多年前的东晋时代的桃花源中,现在我对村民现场采访。
然后教师以主持人的身份采访了以下问题:1、能为观众朋友介绍一下你们桃花源的自然环境吗?2、请问你们是怎么来到这里的?3、你能对我们观众朋友说说你们桃花源居民的风俗习惯吗?4、在节目的最后,请桃花源的村民用一句话概括一下桃花源的特点或你们的感受。
桃花源记教案一等奖
桃花源记教案一等奖【教案名称】《桃花源记》教案【编写目的】通过对《桃花源记》的教学,引导学生了解桃花源的众多美好,培养学生对理想家园的向往,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探索寻找美好的事物。
【教学对象】初中语文七年级学生【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桃花源记》的词语和短语;-理解故事的主旨和意图。
2.能力目标:-能通过阅读理解故事的主题和意义;-能够分析故事中不同人物形象的塑造;-能够表达对理想家园的向往和构想。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的热情;-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内容及安排】1.课前活动(10分钟)-让学生观看一段关于桃花源的视频,引导学生了解桃花源以及它对人们的意义。
2.导入新课(5分钟)-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理想家园?人们对理想家园有哪些向往?3.课堂讲解(15分钟)-通过教师讲解和示范阅读,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故事的主旨和意图。
4.小组探讨(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取一段故事中的描写,进行解读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在故事中,桃花源给人们带来了哪些美好?你认为这些美好在现实生活中是否可以实现?5.知识运用与巩固(20分钟)-继续小组活动,让每个小组设计一个理想家园的图画,并用词语和短语描述他们的理想家园;-学生之间进行展示和交流,分享各组设计的理想家园。
6.反思与总结(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反思桃花源的意义,鼓励学生表达对理想家园的感受和思考;-结合课堂内容,让学生总结学到的知识和感悟。
【教学手段】1.观看视频:通过视觉影像的方式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桃花源;2.讲解示范:通过教师讲解和示范阅读,引导学生理解故事的主旨和意图;3.小组探讨:通过小组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4.图画设计:通过图画设计,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和巩固。
【教学评估】1.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回答问题的质量和能否理解故事的主旨和意图;2.活动成果评估:评价学生小组设计的理想家园图画以及描述是否符合相关要求。
《桃花源记》教案(优秀6篇)
《桃花源记》教案(优秀6篇)桃花源记教案篇一1.教学目标:(1)诵读课文,掌握故事情节,能对作者描写的理想社会进行正确的评价。
(2)掌握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的词语。
(3)能补出文中省略的内容,并对文章进行准确的翻译。
2.学法指导:(1)弄清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的思想倾向和政治主张,有助于理解作者创作此文的原因。
(2)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试译全文,难点请教老师并积累重要的词语(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3)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正确评价“桃源式”理想社会的积极性与局限性。
(4)认识本文流传下来的成语,并会使用。
二、预习导引:1、作者简介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又名潜,别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
原籍江州浔阳柴桑(今九江市附近)人,东晋诗人。
陶渊明出身于没落士族,少年颇有壮志,博学善文。
他29岁开始做官,任江州祭酒,不久,解职回家。
35岁时,在江陵做桓玄幕僚,辅佐桓玄。
后因玄反迹暴露,乃离去。
40岁做镇军刘裕参军,第二年因叔父推荐,为彭泽令。
终因政治难图,又不肯“为五斗米而折腰”,便辞官离去,在官仅80余日。
作《归去来辞》以明其志。
此后,他一直过着隐居的田园生活,自食其力,再没有出仕。
63岁时,他为自己写了《统歌诗》、《臼祭文》,不久就逝世了。
隐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
他的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
代表作有《归去来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
著有《陶渊明集》。
2、背景资料《桃花源记》大约作于永初二年(421),在此之前作者就不满黑暗现实,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而毅然辞官归隐。
即使这样,但他仍旧关心国家政事。
元熙二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次年,用毒酒杀害晋恭帝,这些激起了陶渊明思想的波澜。
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
但他又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9 桃花源记-一等奖
9《桃花源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做到熟读成诵。
2.准确地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知识,把握文章叙事线索及主要内容。
3.欣赏文本写法特色,感受本文的简洁笔法和丰富内涵。
4.探究陶渊明的世外桃源理想及其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背诵并翻译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感受桃花源的美好情境。
教学难点理解、评价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做到熟读成诵。
2积累文言字词,准确翻译全文。
3把握文章叙事线索及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把握文章内容,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
教学过程一、谈话交流,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所向往的理想生活是什么样子的呢(老师引导学生谈论“我所向往的理想生活”。
)2今天,我们将跟随东晋大诗人陶渊明走进他的《桃花源记》,去感受他的向往和追求。
二、明确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做到熟读成诵。
2准确翻译全文,掌握相关文言知识。
3把握文章叙事线索及主要内容。
三、检查预习,夯实基础1.走近作者。
陶渊明365—427,名____,字____,____(朝代)著名诗人、文学家,世号_____,别号_____。
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了解写作背景。
本文大约写于南朝宋武帝刘裕永初二年公元421年,作者时年57岁。
他目睹当时黑暗的社会:统治者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为了争夺统治地位,多次发生流血政变。
如元熙二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
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恭帝。
统治者日益加重对人民的赋税徭役和剥削压榨,给百姓造成了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痛苦。
他面对现实,深有感触,于是,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又无法改变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
这篇文章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四、朗读课文,教给方法1.教师范读课文,正音。
要求:学生认真听清老师的断句、节奏,标记生字。
桃花源记教案桃花源记教案一等奖
桃花源记教案桃花源记教案一等奖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桃花源记》的文学价值和历史背景,掌握课文内容、结构及写作特色。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桃花源记》的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品味语言艺术。
2.教学难点:深入挖掘课文寓意,理解陶渊明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展示桃花源的美景,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对桃花源的了解。
2.教师简要介绍《桃花源记》的作者陶渊明及其文学成就。
二、自主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言文中的生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三、课堂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如渔人、村人等,讨论他们的性格特点。
2.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讨桃花源的美好寓意。
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桃花源记》,谁能概括一下故事情节?二、深入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结构,探讨作者为什么先写渔人的发现,再写渔人的复寻不得。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三、品味语言1.教师选取课文中精彩的语句,引导学生品味其语言艺术。
2.学生相互交流,分享自己的感悟。
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品味了《桃花源记》的语言艺术,谁能谈谈自己的感悟?二、拓展延伸1.教师引导学生比较《桃花源记》与《乌托邦》等作品的异同,探讨东西方文化背景下的理想社会。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三、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四、课后作业1.结合课文,写一篇关于桃花源的小论文。
2.搜集关于陶渊明的其他作品,阅读并写出自己的感悟。
四、教学反思重难点补充:第二课时一、深入分析1.教学重点:分析课文结构与渔人、村人的性格特点。
文言文《桃花源记》教案范文大全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桃花源记》;(2)理解《桃花源记》的文言词语和句式;(3)把握《桃花源记》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4)领悟《桃花源记》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桃花源记》;(2)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探讨《桃花源记》的艺术特色;(3)学会欣赏文言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2)培养学生追求理想、向往美好生活的情感;(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质疑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 《桃花源记》的字词解释和句式特点;2. 《桃花源记》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3. 《桃花源记》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桃花源记》中的文言词语和句式;2. 对《桃花源记》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3. 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探讨《桃花源记》的艺术特色。
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陶渊明及《桃花源记》的背景;(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桃花源记》,体会文本韵味;(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言词语和句式;(3)让学生思考《桃花源记》的主题思想。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4. 艺术欣赏:(1)让学生欣赏《桃花源记》的艺术特色;(2)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探讨文本魅力;(3)教师点评,提高学生欣赏水平。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体会《桃花源记》中所表达的美好愿景;(2)引导学生反思现实生活,激发追求理想的勇气;(3)教师点评,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
五、课后作业:1. 背诵《桃花源记》;4. 探讨《桃花源记》在现实生活中的启示,与同学交流分享。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进步。
桃花源记教案桃花源记教案一等奖
桃花记教案桃花记教案一等奖桃花记教案一、情境导入你知道“世外桃”这个成语吗?学生谈理解师:这个成语出自21课《桃花记》今天,让我们寻着陶渊明的足迹,走进桃花,去聆听诗人对理想的诉说,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生说,师补充)三、出示学习目标(2课时的总目标)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2.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并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3.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现象。
4.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思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四、稍作指导,学生自主学习1.诵读课文。
(1)自读。
要求:句读分明,节奏合理,语速适中,语句流利,音韵铿锵,停顿分明,不读破句子等。
(2)指名读,点评。
2.了解文意。
借助工具书、结合文下注释以及小组讨论疏通文意,注意落实关键字词的意思,将不懂的做上记号,自学结束后提出来全班讨论。
质疑求助——归纳整理如(1)书中注释及补充的重点字词(2)古今异义字词(3)通假字(4)一词多义(5)同义词(6)成语(7)句子翻译(8)故事内容等。
3、按照“捕鱼忘路——发现桃——小住桃——离开桃——再寻桃”的渔人行踪线索,讲述桃故事。
过渡:你觉得文中的桃花是个什么样的地方?(美、乐、奇)五、想像桃之“美”1.朗读描写桃花外部环境美和内部环境美的句子,开展朗读比赛。
2.桃花风景真是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请选一个景点,用“这里的美,你看”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
如:这里的桃林美,你看,长达二三里,中间没有一棵别的树,一眼望去,就像是一片粉红色的彩霞。
地上花草鲜艳美丽,在阳光下闪烁摇曳,像眼睛,像星星。
树上花瓣纷纷落下,像是一只只飞舞的粉蝶……这里的田池美,你看,田地肥沃,庄稼茁壮生长;池水清澈,鱼儿悠然自乐……这里的桑竹美,你看,青翠茂盛,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教师小结:听着大家的描绘,我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桃是美丽的,它美在环境幽雅,美在风景秀丽,美在资丰富,美在静谧祥和……六、感受桃之“乐”1.桃花是美丽的,也是充满欢乐的,文中哪些人能感受到桃花的“乐”?(男女、老幼、渔人)2.他们分别为什么而乐?请你以其中一类人的身份和口吻说说。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一等奖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一等奖《桃花源记教学设计一等奖》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第1篇教学设计一、复习旧知1、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如作者、字词句的意思和用法、线索、顺序、故事内容等方面。
2、展示背诵成果,此时的你,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二、品读课文第一段:故事开端,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1、渔人怎样发现桃花源的?为什么会“甚异之”?这一段在全文起何作用?(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豁然开朗。
渔人是在偶然的情况下发现了桃花林的,而桃花林之广之美,是他以前未曾所见,因此“渔人甚异之”。
这一段突出了桃花林奇、美的特点,开篇就渲染出一种神秘色彩,扣人心弦,为下文写渔人进访桃花源作了铺垫。
)2、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夹岸数百步……落英缤纷。
为写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神秘气氛,也为写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3、如此奇异幽雅的环境,假如你来到这里,你会有何感想?你又有何推断呢?(学生大胆想像,尽情诉说。
)第二、三段:故事的发展,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花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1、渔人入山后,看到了怎样的图景?(自然景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鸡犬相闻。
生活情景:其中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作者的这些描写叙述,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社会?作者写这个理想的社会有什么用意?(一个和平安宁、丰衣足食、人人劳动、安居乐业的社会。
这个理想的社会与黑暗的现实社会形成了鲜明对比。
现实社会生活中,战乱频繁,生灵涂炭,民不聊生;而桃花源却是一派优美、安宁的景象。
作者明写桃花源,暗里却在讥讽现实,反映了作者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3、你能用一句诗句来概括渔人进入桃花源过程的感受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4、桃花源的人见到渔人有何反应?说明什么?(“大惊”写出对陌生人到来的惊异。
显示出桃花源与外界隔绝久远。
这与下文“自云……无论魏晋”相呼应。
桃花源记说课教案一等奖
桃花源记说课教案一等奖《桃花源记说课教案一等奖》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桃花源记说课教案一等奖[教学目的]:1. 落实课文的朗读和古文字词理解。
进行古文基本知识的积累。
2. 要求学生了解作者及课文的背景知识,明确作品的解读离不开作者,环境和文化背景。
3. 要求复述课文基本内容,初步思考作品的含义。
[教学重点]:1.古文字词的掌握,课文的翻译。
2.作者及课文背景知识的了解。
[教学难点]:古文字词的识记以及知识点的梳理和归纳。
[教学方法]:教授法,提问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要点]:课文朗读,探讨关于课文作者的信息,教授生字,生词,归纳古文字词(第一自然段)。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⑴ 今天在上课的开头我先请大家来听一首民歌,大家可以先闭上眼睛,一边欣赏音乐,一边勾勒出一副风景画,等到音乐结束。
我要请同学来描述一下他的感受。
(音乐《梦入桃花源》,约2分钟)⑵ 提问。
请2-4个同学来描述一下他听完音乐的感受以及他脑海里所呈现的画面(2分20秒左右)⑶ 小结辞:正如同学所说,音乐中所描述的桃花源是个令人是神往的地方,像一个美好的梦。
相信大家对金庸笔下的“桃花岛”并不陌生,那里有美丽的景色,精致的楼台还有俏丽的黄蓉。
那么关于桃源的美梦是谁最先开始做的呢?那就要追溯到很久很久以前了,有个叫陶渊明的东晋文人,他将自己的梦记录了下来,这就是我们今天的课文《桃花源记》。
(35秒)二介绍作者和作品背景。
(10分钟)⑴提问:大家知道陶渊明吗?知道陶渊明的故事吗?他是怎样的一个人呢?(2-4分钟)⑵ 关于作者陶渊明,书上只做了简单的介绍,他又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
东晋浔阳柴桑人,也是今天的九江市人。
他的曾祖陶侃是东晋初名将,手握重兵,声威煊赫一时。
死后追赠大司马。
祖父陶茂官至太守,父亲也曾做过官。
陶氏为东晋元勋之后,地位虽然不像当时的名门望族一样显赫,也是浔阳的大族。
只是到了陶渊明这一代,因他年幼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便日渐败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桃花源记教案一等奖(模板8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合同协议、工作计划、活动方案、规章制度、心得体会、演讲致辞、观后感、读后感、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work plans, activity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personal experiences, speeches, reflections, reading review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桃花源记教案一等奖(模板8篇)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教案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桃花源记教案一等奖篇一1.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
2.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进行记叙的写作点。
3.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
积累部分文言常用词语。
以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用二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1.由成语"世外桃源"导入课文。
引起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2.介绍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3.老师范读课文4.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老师提出具体要求,指导学生朗读。
要求:一句读分明;二节奏合理;三语速适中,四语句流畅;五注意音韵铿锵。
老师也可以边提要求边做示范。
)5.对照注释,理解课文。
(注意重点词语的解释。
)(如果程度好的班级,可以对照课文,直接笔译,然后站起来读,同学补充,老师作点拨)6.第一段翻译与评点: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渔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重点词语:行:指船行。
忽:说明是偶然的。
之:指见到的景象。
异之:为见到的景象感到诧异。
穷:穷尽,走到头。
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捕鱼为职业。
(有一天)他顺着小溪划船,忘了路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林)夹着溪水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
(地上)芳草鲜艳美丽,落花纷纷。
渔人非常诧异。
再往前走,想走到这林子的尽头。
评点: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林经过。
这是故事的开端。
7.读第2段课文,翻译并评点:原文: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
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重点词语:舍船,丢下船。
才:只,仅仅。
悉:都。
属:即类,之属:即这一类事物。
译文: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紧接着)就有座山,山有个小洞口,里面好像有光似的。
(渔人)便丢下船,从洞口进去。
初进时,洞口很窄,仅容一人通过。
只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
(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舍很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竹一类的树林。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狗的叫声不断传来。
里边的人来来往往耕种操作的情形,男女的穿戴,都和外边的人一样,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地自由自在地娱乐。
评点:这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林,看到桃源人的生活环境,见到一片安宁和乐的世外天地。
朗读第3段,翻译并评点原文: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重点词语:乃:竟然。
妻子:妻子和儿女。
焉:相当"于之"、即"从这里"。
语:()告诉。
足:值得。
"问所从来":即"问从何来"。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乃",即"竟然","无论"是两个词。
无:不要;论:说。
跟现代汉语用的"无论"不同。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邀请。
译文:桃花源里的人见了渔人,竟大吃了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
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们。
他们便邀请渔人到家中,摆酒杀鸡招待他。
村中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桃花源的人说自己的先辈们为了躲避秦朝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亲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就不再出去了。
于是就和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他们问起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汉朝,更不要说魏晋了。
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情一一对他们说了,大家听了都感叹惋惜。
其余的人各自又请渔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住了几天,渔人告辞离去。
这里的人叮嘱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评点:这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花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2、3段为第二部分,是故事的发展。
朗读第4段,翻译并评点原文: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
不复得路。
重点词语:志:同"",做标记。
"便扶向路":向:从前,"向路":去桃花源时走的路。
诣:到……去,这里指谒见。
如此:象这样。
译文:(渔人)出来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旧路(回去)(一路上)处处做了记号。
他回到武陵郡城,去拜见太守,告诉了这些情况。
太守立即派人跟他前往,寻找先前所作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原来的那条路。
读第5段,翻译并评点原文: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重点词:刘子骥,与陶渊明明同时代的人,把他写进去,表示真实可靠。
桃花源记教案一等奖篇二1.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
2.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进行记叙的写作特点。
3.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
积累部分文言常用词语。
以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用二课时完成。
(老师提出具体要求,指导学生朗读。
要求:一句读分明;二节奏合理;三语速适中,四语句流畅;五注意音韵铿锵。
老师也可以边提要求边做示范。
)(如果程度好的班级,可以对照课文,直接笔译,然后站起来读,同学补充,老师作点拨)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渔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重点词语:行:指船行。
忽:说明是偶然的。
之:指见到的景象。
异之:为见到的景象感到诧异。
穷:穷尽,走到头。
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捕鱼为职业。
(有一天)他顺着小溪划船,忘了路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林)夹着溪水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
(地上)芳草鲜艳美丽,落花纷纷。
渔人非常诧异。
再往前走,想走到这林子的尽头。
评点: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林经过。
这是故事的开端。
原文: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
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重点词语:舍船,丢下船。
才:只,仅仅。
悉:都。
属:即类,之属:即这一类事物。
译文: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紧接着)就有座山,山有个小洞口,里面好像有光似的。
(渔人)便丢下船,从洞口进去。
初进时,洞口很窄,仅容一人通过。
只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
(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舍很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竹一类的树林。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狗的叫声不断传来。
里边的人来来往往耕种操作的情形,男女的穿戴,都和外边的人一样,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地自由自在地娱乐。
评点:这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林,看到桃源人的生活环境,见到一片安宁和乐的世外天地。
朗读第3段,翻译并评点原文: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重点词语:乃:竟然。
妻子:妻子和儿女。
焉:相当“于之”、即“从这里”。
语:()告诉。
足:值得。
“问所从来”:即“问从何来”。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乃”,即“竟然”,“无论”是两个词。
无:不要;论:说。
跟现代汉语用的“无论”不同。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邀请。
译文:桃花源里的人见了渔人,竟大吃了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
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们。
他们便邀请渔人到家中,摆酒杀鸡招待他。
村中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桃花源的人说自己的先辈们为了躲避秦朝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亲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就不再出去了。
于是就和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他们问起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汉朝,更不要说魏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