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复杂性科学理论的中国老年人共病护理管理模式研究
老年社区护理服务模式研究进展 张白雪
老年社区护理服务模式研究进展张白雪摘要:当前医疗行业的迅速发展,促进了百姓的保健意识,平均寿命相较过去有了提升,加之90年代的人口调控,导致现在人口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人口老龄化成了趋势。
针对老龄化现象,社区老年护理成为了提升老年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
文章根据本人工作经验,就老年护理内容以及现状,为提升社区老年服务给出相关意见,期望我国老化社区护理工作能够更上一个阶梯。
关键词:社区护理;老年人;研究进展1我国老年人社区护理组织形式我国具有代表性的老年社区护理模式便是家庭病房、探视护理以及老年日托护理。
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开始引入了家庭病床护理模式,也是当下最为主要老年护理模式,主要向病人提供注射、换药、灌肠、导管护理等各项护理工作,给予老年人基础医疗服务、康复护理、心理护理、健康指导等,以护士进入老年人家中进行服务。
“探视护理”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护理内容包含了创伤康复、围生期保健、慢性病治疗、疾病防范等各项护理内容,主要方式为社区护士定期上门进行探视,对老年人进行健康档案,提供保健意见。
对日常生活无人照看并且无法自理的老人可入住老人日托中心,以专门的社区护理人员对老年人进行照顾以及健康护理。
2 社区老年护理内容2.1 基本医疗服务老年人因为身体机能变弱,是疾病的高发人群,所以社区护理对其意义重大。
社区能够承担常见病以及多发病的诊疗工作,能够为老年人提供一半的注射、换药、护理等基本的医疗护理服务。
2.2 建立健康档案,定期体检社区护理中心一般给60岁以上的老年人设立健康登记卡,建设健康档案,并按时督促老年人进行健康体检,关注老年人的身体健康,便于社区医务人员对对老年人的健康情况进行了解,对曾经患病人员建设病例,根据病情及时电话或者定期探访,对老年人生活进行健康指导。
2.3 开展老年人健康教育根据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护理需求,以及文化程度、性格、经济收入等不同,开展不同内容和形式的健康教育,使老年人掌握并且灵活应用健康教育知识。
老年护理实践问题对策及模式影响论文(共4篇)
老年护理实践问题对策及模式影响论文(共4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1篇:浅谈老年康复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及预防对策1.引言中国人口基数大,人口老龄化比重也越来越突出,到2014年底,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经达到亿人,占总人口的%。
根据联合国公布标准,据预估,到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会达到亿人,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
而老年人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其年龄高、体质差、患病几率大、康复时间长,再加上外界不同因素带来的压力等,使老年人的康复护理需求也极大,作为医护工作者应密切关注老年康复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给出相应结论。
2.当前老年康复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康复专业人才的匮乏。
由于老年人不同于年轻人的生理、心里以及多病共存的情况,故老年康复治疗需要团队工作制来完成,医护人员需要完成老年患者的康复、物理、心里、作业、言语等不同方面的治疗,另外老年康复治疗还需要老年科、神经内科等多科室的信息交流,需要医护工作者有很强的专业素质,并同时兼备老年护理和康复护理的实践经验和技能。
但因为目前康复医学并未被中国社会及大众所重视,我国康复技术人员在从医人员中所占比例远低于发达国家,康复人员大多是从原来的理疗和临床人员中进行培训,致使康复服务缺乏专业性,康复效果也差强人意.康复治疗设施不完善。
在许多发达国家,在老人常出入的地方都会设置无障碍通道,并配备各种方便老人通行的器备和多功能轮椅,卫生间装有供老人使用的可升降洗脸盆和扶手坐便器。
但目前国内医院所提供的方便老人使用的康复理疗设备还比较有限,影响老人日常生活的基础设施和功能训练设施还不够完善,例如很多医院床栏空隙太大,老年患者可能有坠床的危险;还有用热设备标志不明显,容易出现烫伤现象等等。
护患沟通存在问题。
在老年康复护理中常见的问题为护患沟通不良的问题,引发这种问题的原因有很多方面,比如社会风气的影响、老年患者的恐慌心理、一些年轻护士和老年人之间存在的代沟问题等等,但这些诱因主要还是因为护理工作者对老年康复护理各细节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老年人的心理疏导不够有耐心和言语方面的交流技巧不足。
护理学专业护理实践中的老年人护理模式研究
护理学专业护理实践中的老年人护理模式研究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医疗条件的不断改善,人们的寿命也在不断延长,老年人的数量也持续增多。
因此,对老年人的护理成为了当下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
本文将对护理学专业护理实践中的老年人护理模式进行研究,探讨如何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一、老年人护理的背景与意义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快,老年人群体逐渐成为社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老年人健康状况的改善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护理学专业的护理实践中,老年人护理模式的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通过研究老年人护理模式,可以为提供个性化的老年人护理方案提供理论指导,同时也有助于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二、护理实践中的老年人特点老年人群体与其他年龄段人群相比存在着一些独特的特点。
首先,老年人的身体机能往往相对较弱,需要更加细致的护理。
其次,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也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因此在护理过程中需要更多的沟通和关怀。
此外,老年人还容易出现多种慢性疾病和失能问题,护理人员需要针对这些问题提供相应的护理工作。
三、老年人护理模式的研究方法在研究老年人护理模式时,研究人员可以采用多种研究方法。
首先,可以进行定性研究,通过访谈和观察等方式了解老年人的需求和护理问题。
其次,可以进行定量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等方法,收集大量的数据并进行分析,以了解老年人护理模式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四、护理实践中的老年人护理模式老年人护理模式主要包括生理需求、心理需求和社会需求三个方面。
在生理需求方面,护理人员需要提供常规的生活护理,如协助老年人进行个人卫生,提供合理的饮食和营养,定期检查老年人的体征等。
在心理需求方面,护理人员需要提供情感支持和心理疏导,关注老年人的精神健康状况,帮助他们保持积极的心态。
在社会需求方面,护理人员需要关注老年人的社交活动,帮助老年人与亲友保持联系,防止孤独感的出现。
五、实践案例分析为了更好地理解护理实践中的老年人护理模式,我们以某养老院为例进行实践案例分析。
中国老年人躯体慢性病共病的复杂模式及其对卫生服务利用影响研究
·论著·慢性病共病专题研究·扫描二维码【摘要】 背景 我国老年人慢性病共病患病率不断上升,但既往研究缺乏从慢性病患者需求和管理的视角对慢性病共病模式进行研究。
目的 探究我国老年人群躯体慢性病共病的复杂模式分布、影响因素及相应的卫生服务利用情况。
方法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2018年和2020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选取≥60岁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n=15 349),分别使用广义有序逻辑回归和广义线性模型探究慢性病共病复杂模式的影响因素及其与门诊、住院服务利用和费用的相关性。
所有统计分析除样本量外进行加权处理。
结果 15 349名老年人中,2018年7 147人、2020年8 202人;相对健康(不患本研究定义的12种慢性病)2 054人(13.0%,即相对健康组),患1~5种非复杂慢性病5 228人[33.7%,即简单慢性(共)病组],患1~2种复杂慢性病和<6种非复杂慢性病6 737人[44.7%,即轻微复杂慢性(共)病组],患≥3种复杂慢性病或≥6种非复杂慢性病1 330人(8.6%,即重大复杂慢性病共病组)。
与2018年相比,2020年轻微复杂慢性(共)病组和重大复杂慢性病共病组占比分别上升了2.1%和1.9%。
在简单慢性(共)病组和轻微复杂慢性(共)病组中,患病率较高的慢性病主要为高血压(49.2%和56.1%)和关节炎/风湿病(51.9%和47.4%)。
在重大复杂慢性病共病组中,82.0%患有心脏病、67.9%患有慢性肺部疾病。
三组老年人躯体慢性病患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家庭人均年消费、医疗保险、抑郁、调查年份对简单慢性(共)病组、轻微复杂慢性(共)病组、重大复杂慢性病共病组有影响(P<0.05);年龄、受教育程度、城乡分布、地域、家庭人均年消费、调查年份对轻微复杂慢性(共)病组、重大复杂慢性病共病组有影响(P<0.05);年龄、地域、家庭人均年消费、抑郁、调查年份对重大复杂慢性病共病有影响(P<0.05)。
浅谈共情在老年患者护理工作中的实践技巧.
自知力增加会加强共情的敏感性。
共情能力的培养
医护人员对患者及家属共情
提供良好共情的客观条件
提正减负,激发医护人员主动共情的内在动机。 创造良好的医院环境、科室文化。 增强医护工作者团队协作能力。
引导患者及家属对医护人员共情
可有效改善护患关系 促进患者交流
促进良好医患关系、医护关系、护护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提高卫生服务质量,构建良好的医疗环境。
共情能力的影响因素
不可调节影响因素
女性的共情能力高于男性可能 是由于女性更容易展示自己的 情感和关爱并与他人分享情感 经历。
学历越高,所接受的人文素质教 育可能就越多,医护人员整体素
质提高。
性别
1
2
年龄
学历
3 4
医院 级别
来自人口社会学资料
可能是随着生活经验和工作经验的积 累,人们越倾向于积极的应对情绪, 越能在与人沟通时真正感知对方的心 理变化,倾向于从内心深处给予对方 语言和行为上的帮助。
03
老年患者的 心理特点
希望得到护士的同情和体贴,满足感情需要
进入老年患者的精神世界,更好地理解患者 了解患者及家属的心理特点与需求,并及时满足患者的需求
共情在老年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耐心的倾听
听病人语言表达的内容 认真观察病人的表情、语调、动作和声音 了解其真正所需, 满足其真正所要
“我与你同在”
避免个人情感的耗竭(非共情)
护士的不恰当的感情卷入
客 观
性
个人的经验
创造力
人格成熟程度
有助于护士对病人的理解
与病人的 情感距离
治疗性 共情
适当的职 业反应
护士自身具有基本的共情 能力, 但要发展治疗性的共情, 需要有意识的学习和训练。
解决我国老年护理问题的理论视角探析
解决我国老年护理问题的理论视角探析【关键词】老年护理;福利政策老年人的长期护理问题是伴随着一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老年人平均预期寿命持续增长而出现的,它首先产生于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但是自20世纪后期以来,老年人的长期护理问题已逐渐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一项主要议题而备受关注。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一步发展,老年人的需求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并逐步成为了福利政策最重要的目标群体之一。
研究我国的老年人长期护理问题,应当结合我国的实际发展状况,进一步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老年护理体系,依托理论架构来明确相应的理念和目标定位。
1 以预防为主的积极老龄化社会发展视角“积极性”的概念是第三条道路福利思想中的一个核心概念。
传统的福利观是一种消极的福利观,其重点是集中在不幸事件发生后如何解决个人的生活保障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属于补救性的措施。
而吉登斯所提倡的积极性福利概念就是针对贝弗里奇时代建立的“消极福利”,在“无责任即无权利”的原则基础上,强调如何采取预防性措施,培养个人对自己负责的精神和独立意识,强调发挥各种社会组织和机构的作用,使他们对福利制度有更积极的贡献。
社会发展理论视角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主要代表人物为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社会福利学院院长的米基利(James Midgley)教授。
他在1995年出版的《社会发展:发展视角下的社会福利》中首先提出了社会发展理论。
该理论认为,福利与经济之间不是截然对立的,而是互为根本的,他们都以社会发展为取向;社会福利计划有积极与消极之分,积极的社会福利可以促进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融合。
社会发展理论以社会发展为本的理念,也适合老龄化社会的发展需要。
在全球化时代,老龄化是一个比过去更具多样化、也更能主动予以积极塑造的过程,成为一个“老年人”的标准,现在是更加开放也更可讨论的问题,甚至身体也不再被动地“变老”,它只是受习惯、饮食及个人生活方式的影响。
随着出生率的下降、平均预期寿命不断延长,以及老年人口比例的增大,老年人的负担问题会越来越重。
科学方法论在老年康复护理事业中的应用
次的子系统构成的遥老年人虽作为一个特 殊群体袁但也是由低龄老人尧中龄老人尧高 龄老人三个不同年龄层次的人群构成的遥 不同年龄层次的老人身体功能衰退程度
不一袁所需要的需求也有所不同袁即使是 同一年龄层次的老年人袁 也因其生活环 境尧知识学历尧思想特点尧收入高低等因素 有所差异遥因此袁根据一定的标准袁我们又 可以将老年人进一步细分为若干个不同
法论引导遥 关键词院马克思主义曰社会科学方法
论曰康复护理 由于年龄增加袁 老年人身体机能下
降袁生活自理能力减弱袁失能老人持续增 多袁对康复护理的需求巨大遥 根据老年人 特点袁坚持野医养不分家冶原则袁优化各地 资源配置袁探索符合国情的养老模式袁是 当今政府迫在眉睫的工作袁 关系到国家 未来的兴旺和发展遥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 学方法论有助于增强人类逻辑思维能力
线袁秉承野纸上得来终觉浅袁绝知此事要 躬行冶的原则袁才明白年龄与健康几乎呈 正比的关系袁 懂得人们在追求 野老有所 依冶的基础上袁更要注重野老有所医冶的道 理遥 对于传统文化袁我们理应取其精华袁 去其槽粕袁不断以实践为基础袁在实践中 检验理论袁发展理论遥
二尧系统研究方法三大原则在老年康 复事业中的应用
和综合素质袁引导人类结合事实现状袁科 学分析问题袁 为今后的养老事业提供借 鉴价值遥
一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马克思主义认为袁实践是社会存在和 发展的基础袁研究社会必须立足于人的实 践活动袁以实践为基础袁揭示社会生活的 本质和发展规律袁坚持主观与客观尧理论 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袁反对任何离 开实践活动研究历史的主观主义遥马克思 主义的实践观袁不仅揭示了社会生活的本 质袁而且为我们提供了观察和认识社会的 科学方法遥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和医疗技术水
老年人共病管理的研究现状及经验探究
老年人共病管理的研究现状及经验探究一、共病定义与类型共病是指同一患者同时患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疾病,这些疾病之间可能相互影响,也可能相互独立。
老年人共病类型多样,包括慢性疾病、急性疾病、精神疾病等。
二、老年人共病管理的必要性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共病的发病率逐渐上升,给医疗资源和社会经济带来巨大压力。
因此,加强老年人共病管理对于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减少医疗资源浪费、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三、老年人共病管理的研究现状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老年人共病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共病对老年人健康状况的影响:共病可能导致老年人健康状况下降,影响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
2.共病治疗和管理策略:针对不同类型和程度的共病,需要采取不同的治疗和管理策略,包括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康复治疗等。
3.共病管理的效果评价:通过对共病管理的效果进行评价,可以了解管理策略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为进一步优化管理策略提供依据。
四、老年人共病管理的经验探究1.个体化评估: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评估,制定针对性的管理方案。
2.多学科合作:建立多学科合作机制,提高综合治疗和管理水平。
3.家庭和社会支持:加强家庭和社会支持,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自我管理能力。
五、管理策略与方法1.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2.非药物治疗:包括心理治疗、康复治疗等,以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和生活质量。
3.综合治疗:将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相结合,提高治疗效果和管理水平。
六、未来研究方向1.深入研究共病对老年人健康状况的影响机制。
2.探索更加有效的共病治疗和管理策略。
3.加强多学科合作和家庭社会支持,提高综合治疗和管理水平。
七、结论老年人共病管理是当前医疗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需要深入研究和探索有效的管理策略和方法。
通过加强个体化评估、多学科合作和家庭社会支持等方面的努力,可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管理水平,为老年人的健康和生活提供更好的保障。
老人护理应用需求模式分析论文(共4篇)
老人护理应用需求模式分析论文(共4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1篇:龙柏社区高龄老人居家护理服务模式探讨中国已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截止至2014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亿,占总人口的%,亿的人里有将近4000万人是失能、半失能的老人[1]。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将在21世纪中叶成为世界之最[2]。
社区居家养老作为老年人长期护理的一种主要形式,由于没有改变老年人的居住环境,无需额外的养老场地等投入,同时可以根据老年人个体化需求提供针对性的服务,因此具有成本低、社会接受度高等优点[3]。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社区居家养老已成为社会重要的养老方式之一[4]。
龙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上海市高龄老人居家养老首批试点单位,笔者对龙柏社区的高龄老人居家医疗护理服务模式进行了研究,以期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参考。
1对象与方法对象以2014年12月1日—2015年11月30日向龙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申请高龄老人居家医疗护理服务的老人为研究对象,共215名,男性89名,平均年龄±岁;女性126名,平均年龄±岁。
根据《关于本市开展高龄老人医疗护理计划试点工作的意见》[沪府办(2013)38号]的要求[5],享受本中心提供高龄老人居家医疗服务对象的入选标准为:①本市户籍并居住在本社区,同时参加本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必备条件);②年龄≥80岁,护理需求评估等级达到轻度的孤老和护理需求评估等级达到中度的老人;③年龄≥75岁,护理需求评估等级达到重度的老人。
以此标准获取有效服务对象196人。
方法服务流程①符合参保性质和年龄要求的本社区居民向社区事务中心提出服务申请。
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人评估小组(该居民的家庭医生和家庭医生助理)进行入户初评,之后的5人专家组(本中心居家护理骨干评估人员)复评均通过,即可享受高龄老人居家医疗护理服务;评估标准按照《高龄老人医疗护理需求评估管理规范(试行)》[沪人社医监发(2013)36号]要求[6],初评由评分软件初步确定护理等级,复评形成评审报告。
老年人多重慢性病共病的综合管理策略
老年人多重慢性病共病的综合管理策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多重慢性病共病的情况日益常见。
所谓多重慢性病共病,是指一个老年人同时患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
这些疾病相互影响,使得治疗和管理变得更为复杂和困难。
因此,制定科学有效的综合管理策略对于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延长寿命至关重要。
一、老年人多重慢性病共病的特点1、症状复杂多样多种疾病的症状交织在一起,可能导致诊断困难,容易漏诊或误诊。
例如,一位同时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和心力衰竭的老人,可能会出现头晕、乏力、呼吸困难等症状,这些症状可能由多种疾病共同引起,也可能是某一种疾病的单独表现。
2、治疗药物繁多不同的慢性病需要不同的药物治疗,药物之间可能存在相互作用,增加了药物不良反应的风险。
而且,老年人的肝肾功能往往减退,药物代谢能力下降,进一步加大了用药的复杂性。
3、心理负担沉重长期患病和疾病带来的身体不适,容易使老年人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影响治疗的依从性和生活质量。
4、生活质量下降多重慢性病共病会严重影响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能力,如行走、进食、睡眠等,使其社交活动减少,生活质量大幅下降。
二、综合管理策略1、全面准确的评估首先,要对老年人的身体状况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疾病的诊断、病情的严重程度、器官功能、营养状况、认知功能、心理状态等。
这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检查手段,如血液检查、影像学检查、心理评估量表等。
同时,也要了解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家庭支持情况等社会因素,为制定个性化的管理方案提供依据。
2、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治疗目标应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健康状况、预期寿命等因素,不能一概而论地追求疾病的完全治愈,而应以缓解症状、预防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为重点。
例如,对于一位高龄、身体虚弱且同时患有高血压和糖尿病的老人,可能会适当放宽血压和血糖的控制目标,以避免过度治疗带来的不良影响。
老年病科医养结合服务体系构建研究——基于共生理论
Studying on The Construction of M edical— Nursing Com bined Service System in Geriatrics Department Based on The Symbiosis Theory./Li Cong—rong,et a1.//The Chinese Health Service M anagement.
国内关于 医养结合模式 的研 究起步 晚但 发展 速度极 快 ,从 2013年 开始研 究 成果 激增 。现有 研 究从 机 构合 作 、服务 整 合 等角度界定了医养结合模式 ,对实现路径 的归纳有 不 同的 成果 ,如整合照料 、联合运行 、支撑辐射 三种模式 H 或是 养老机 构 与医疗 机构互设 、合作 ,结合各地 区现实 ,学者也 总结 了当 前发 展面临的难题 ,如医保约束 、风险规避 与问责 机制 、人力资 源不 足和管理 困难等 ’ 。但 以医疗机构 为主体的研究 还 比较 少 ,尤其是对 医疗机构 医养结合的 内在 运行机制 的研究还 相对 匮乏 ,相关理论 基础 薄弱且 缺乏 深入 性。 因此 ,文章 基 于共生 理论 的分 析框架 ,利用 调研 数据 和定性 访谈 ,对 老年 病科 医养 结合 服务进行研究 ,构 建老 年病科 医 养结合 服务 体系 ,为 医养 结合 、机构养老 的发 展以及医疗机构 的改革提供 一定 的理论和
A uthor’s address Xi’an Univer sity o 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an,P.R.China
老年患者多学科管理制度范文
老年患者多学科管理制度范文老年患者多学科管理制度范文一、引言老年患者多学科管理制度是针对现代医学多学科综合管理模式的需要,专门针对老年患者的特殊需求制定的一套管理制度。
老年患者因年龄增大,身体机能退化,多发慢性疾病等特点,需要多学科的综合管理,以达到协同治疗、终生保健的目标。
本文将从老年患者多学科管理的概念和意义、组织架构、工作流程、团队建设、信息化建设、培训和评估等方面进行具体阐述。
二、概念和意义老年患者多学科管理是指通过多学科的协作与合作,针对老年患者的身心健康问题,制定出一系列的综合管理方案,包括疾病管理、康复护理、心理关怀、营养膳食、运动保健等多个方面的内容,以促进老年患者健康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
老年患者多学科管理的重要意义在于提高老年患者治疗效果,减轻疾病负担,提高生活质量。
老年患者通常存在多种疾病,需要在不同学科的医生的协助下进行全面的治疗,避免因以偏概全而导致治疗效果不佳。
多学科管理还能促使不同学科的医生之间建立起沟通和协作的机制,提高病情评估和诊断的准确性,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三、组织架构老年患者多学科管理的组织架构应该有明确的划分和分工,包括多学科管理委员会、主管医生、病例跟踪人员、康复护理师、营养师、心理咨询师等职位。
1. 多学科管理委员会是老年患者多学科管理工作的顶层设计和指导机构,负责制定老年患者多学科管理的总体规划和工作流程,制定各学科之间的合作协议,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问题。
2. 主管医生是老年患者多学科管理的核心人员,负责患者的整体管理和病情监测,指导各学科医生的工作,确保治疗方案的协调和实施。
3. 病例跟踪人员负责对老年患者的疾病情况进行全程跟踪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治疗方案的顺利进行。
4. 康复护理师负责老年患者的康复护理工作,包括生活自理能力的评估和培训、运动康复的指导、康复护理计划的制定和执行等。
5. 营养师负责老年患者的膳食调理工作,制定个体化的饮食方案,确保老年患者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
老年科病房护理管理模式的探讨
关 系和安抚 。充满人 性化 、 人情 味 的护理服 务 , 可使 医院拥
有持久 的凝 聚力 和发展前景 。 2 2 亲情化称呼 . 老年科入住 的患者 , 长期 卧床 , 大小 便不 能 自理 , 都需护理人员协助 , 情绪不稳定 , 自卑 感和孤独感 很 严重 , 以心理 护理 、 所 亲情 化护理 很重 要。我 院积 极开 展晨 间查房一声 亲切 的问候 , 主动 嘘寒 问暖 , 帮助 老人 料理个 人 卫生 , 鼓励他们做些 力所能 力 的事情 , 现他 们 的优 点及 时 发
式, 进一步促 进老年科 病房 的全面发展 。结果 : 现代化 的护理管理模式提高 了管理 、 护理教 育 、 护理科研 、 专科护理等 方面的市场竞 争力 , 充分 激发了护士的工作 热情 , 步深化 了老年科 的服务理念 , 进一 从而加快 了老年科护理发展 的步伐 。结论 : 现代化的护理管理模式促进了老年科护
老 年病 患者生 活 自理 困难 ,
安全护 理、 防范于未然是工作 中的重 中之 重。工作 中除严密
给予表扬和鼓励 , 强他们 的生 存价 值和 自尊感 , 在生 活 增 并
上 给 予 周 到 的关 怀 和 照 顾 。
观察病情 , 系统地进行治疗和护理 、 保证 三餐营养供 给 、 提高
性疾病 和常见 病 , 院时 间相 对较 长 , 中第 一诊 断 占前 3 住 其
位的疾 病分别是阿尔 茨海 默病 、 心血 管 系统疾 病 、 吸系统 呼 疾病 。长期住 院老 人基础疾 病 多 , 变发展 过程 复杂 , 病 最后
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 。
1 3 目前老年科工作 的特 点 .
有来 自医院 内不同科 室 的, 全疆 范 围内招聘 的 , 有 有刚 踏上
老年医学科中老年共病管理理念的应用
老年医学科中老年共病管理理念的应用【摘要】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老龄化问题也变得越发严重,这对老年医学的诞生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推动力。
老年医学科在当前快速发展背景下,主要是治疗一些常见的老年疾病,如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认知障碍疾病、运动障碍疾病等,通过治疗和护理对老年人的身体相关症状进行缓解。
老年医学科在当前老龄化社会背景下变得越发重要,尤其是将中老年共病管理理念渗透进去,可以帮助恢复或维持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功能,为社会安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老年;共病管理理念;老年医学科老年医学在近些年实现了飞速发展,相比较专科治疗来说,老年医学有自己的特点,而且还需要基于专科开展治疗。
在老年医学科中应用共病管理理念,指的是同时存在两种及两种以上的慢性病,彼此可相互影响也可互不关联。
在当今老龄化问题突出的新时代背景下,老年共病管理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各界人士的关注,在我国制定的“健康中国2030”目标中,对老年共病管理也非常重视。
美国老年医学会在2012年发布了《老年共病患者的诊疗指导原则》,对老年共病患者的诊治策略进行了明确,这为我国老年共病管理的发展提供了参考。
一、老年共病管理相关概述老年共病指的是个体患有两种及以上的慢性疾病,而且病程时间>1年,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功能有一定影响的疾病。
根据国家卫健委相关信息显示,我国老年人的慢性疾病人数已经超过了1.9亿,失能和部分失能老年人约4000万。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慢性疾病有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等,还有一定特有的老年病如:白内障、骨质疏松、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都会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尤其是当前全球老龄化问题的加深入,在65岁以上人群中,全球的共病患病率超过了40%,甚至国内老年共病发生率达到了77%。
因此,对老年共病问题加强重视,采取有效的管理手段,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时刻。
在1970年由美国FEINSTEIN A R提出,指的是患有某种索引疾病的患者同时伴有其他疾病。
多学科协作老年长期护理服务运行与管理模式的研究
随着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老年人愈发追求物质生活的好品质、精神生活的高品位和社会生活的深参与,从过去被动接受照顾向主动寻求社会参与转变[1],高龄居民对于将医疗、养老资源优化结合的医养结合养老需求,已不再是主观的弹性需求,而是基于现实需要的刚性需求[2]。
有研究表明老年人口医疗及养老问题近年来逐渐受到广泛关注,我国卫计委提出医养结合服务概念,指出应通过各种手段及方式,使养老资源得到整合,从而为老年人群提供一项一体化的医疗与养老服务[3-4],多学科协作团队的建立势在必行。
一、我院多学科团队协作老年长期护理服务运行模式(一)多学科团队协作老年长期护理服务运行模式形成为响应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提高老年人健康水平的重大决策部署,逐步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长期护理服务需求,推动护理服务业快速发展,截止2018年底,我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共有1042194人,据有关研究表明,泸州市已经进入了一个老年化较严重的城市,比全国的老龄化来得更早、更猛[5],目前我市一般的养老院和敬老院很难满足高龄、慢病、安宁、空巢、失能等老人的养老和医疗多重需求,慢性疾病多需要长期并且规范的治疗与随访,频繁地住院与往返医院需要更多的专业照护和健康指导等医疗服务[6-7]。
我院将老年病科成立于福利院中,建立多学科协作下的医养结合机构,以老年人健康为中心,以长期护理需求为导向,通过不断建立完善老年人长期护理需求评估体系,加强老年护理从业队伍建设,增强长期护理服务供给,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二)多学科团队协作老年长期护理服务制度供给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提高老年人健康水平的重大决策部署,逐步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长期护理服务需求,推动护理服务行业快速发展,助力健康中国建设,政府部门出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和《关于促进护理服务业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文件,我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处下达征求《关于加强老年长期护理需求评估和规范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意见的函。
我国中老年人共病问题的实证探究
我国中老年人共病问题的实证探老邱士娟(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天津300071)【摘要】在全球老龄化背景下,随之而来的是中老年群体的健康问题。
通过对中老年群体健康和慢性病信息的整理分析发现,我国中老年群体健康水平普遍较低,且存在严重的共病现象。
男性健康水平高于女性健康水平,城市地区的健康水平高于农村地区健康水平。
进一步实证研究发现,不良的生活习惯增加中老年群体共病的概率,且降低中老年健康水平;因此,为改善中老年群体的健康水平,应从“医养结合”模式、自我管理方式、专注于典型的共病模式等方向努力。
【关键词】健康;共病;医养结合【中图分类号JC924.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3-0166(2020)06-0026-06doi:10.3969/j.issn.1003-0166.2020.06.0060引言近年来,我国面临着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截至2018我国65岁以上人口已经达16658万人,其中老年抚养比例为16.8%,2013—2018年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已经下降了753万。
刘易斯拐点的到来预示着“人口红利”的消失,“未富先老”的现状叫以及严峻的养老问题引起了各界的重视。
在这种背景下,如何确保中老年人口的健康问题显得更为重要,因为健康能够加大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和劳动参与,采取延迟退休政策或者鼓励老年人口退休后返聘等进入劳动力市场,确保养老金的可持续性,延迟“人口机会窗口”关闭。
研究表明,退而不休对老年人健康不会产生影响,反而会促进日常活动能力,对健康具有正向作用,也不会对低龄老年人产生负面影响叫因此,我们在关注老年人口养老的问题之前,应该先关注老年人口的健康问题。
关于中老年人健康的研究指标,包括主观自评健康指标,躯体功能状况,身高、体重等客观指标,因此文章对中老年健康的评价拟采用两种指标,一是自评健康,即中老年个体对自身健康的总体评价;二是慢性病指标,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患慢性病的概率增加,尤其是老年人易患多种慢性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复杂性科学理论的中国老年人共病护理管理模式研究吴婷婷; 路云; 艾丹丹; 陈辰; 常峰【期刊名称】《《中国全科医学》》【年(卷),期】2019(022)034【总页数】5页(P4197-4201)【关键词】复杂性科学理论; 共病现象; 护理管理; 管理模式; 老年人【作者】吴婷婷; 路云; 艾丹丹; 陈辰; 常峰【作者单位】11198江苏省南京市中国药科大学国际医药商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195随着老龄化进程的推进和国民疾病谱的变更,老年慢性病患者不断增多。
据《2016年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达1.76亿,老龄化水平达13.26%,在老年人口中慢性病患者超过1亿[1]。
而一体多病作为老年慢性病患者的主要特征,极大地增加了疾病管理的难度和医疗资源的消耗,对我国的医疗卫生带来严峻考验。
2008年WHO正式将“同一患者体内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慢性病症”定义为共病。
一项横断面研究显示,2014年我国南方共病患病率为11.1%,老年人患病率尤其高,达到47.5%[2]。
面对日益严重的老年共病现象,运用传统的还原论医学已无法解决共病带来的复杂性问题,反而会造成患者多重用药风险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升高、生活质量下降等危害。
我国目前对共病的研究较发达国家而言仍处于起步阶段,对共病患者更是缺乏科学、系统、精准的个性化护理路径。
在社会科学从简单性走向复杂性、主流方法从还原分析走向整体综合的时代,复杂性科学理论应运而生。
本文将运用复杂性科学理论,从复杂性理论的系统管理视角出发,结合共病护理的国际经验,提出基于我国国情的共病护理管理模式设计,为我国老年共病患者健康管理研究提出新的思路和见解,供卫生政策决定者、医疗服务提供者参考。
1 复杂性科学理论概述1.1 复杂性科学理论研究概况复杂性科学理论是指以复杂性系统为研究对象,以超越还原论为方法论特征,以揭示和解释复杂系统运行规律为主要任务,以提高人们认识世界、探究世界及改造世界的能力为主要目的的一种“学科互涉”(inter-disciplinary)的新兴科学研究理论。
随着复杂性科学的发展,该理论的研究范围已经不仅局限于自然科学领域,日益渗透到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等多个领域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是人类认识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标志性理论,其以崭新的以非线性思维为代表的对复杂系统的探究方式,成为目前一种跨学科的方法论,被人们寄希望于实现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完美结合、完成“21世纪的科学”的艰巨使命[3]。
复杂性科学理论的主要思想就是促使并警醒人们观察、分析、认识事物时必须具有系统、复杂、整体的观点,要从不同角度和层次去探索系统的复杂性,各种表面上看来随机的事情其实是由其本质特性所决定的[4]。
1.2 共病管理的复杂性特征迄今的现代医学,依然是静态观察和单因素分析的研究方法居主导地位。
还原论的分析与分解方法,只适于研究相对简单的系统,或者虽然复杂但可以分解为多个相对简单系统的问题[5]。
而共病问题由于疾病的累积效应牵涉多个系统,包括人体系统、环境系统及社会系统,无一不是组成要素种类和数量繁多、内部结构和相互关联复杂而又难于分解的系统。
同一系统内部和不同系统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造成共病患者大幅度的医疗消耗和健康输出。
美国医疗保险和医疗补助服务中心(Centers for Medicare and Medicaid Services,CMS)2015年调查结果显示:在医疗支出方面,患2~3种慢性病者人均医疗支出是未患多种慢性病者的3倍,患6种及以上慢性病的是未患慢性病者的17倍;在医疗服务利用率方面,患6种及以上慢性病的患者再住院率是未患多种慢性病的3倍左右[6]。
因此,共病患者在疾病预防、控制、管理方面比单一慢性病患者要复杂许多,需要考虑以下方面特征。
1.2.1 共病患者多重用药、过度医疗的风险以1名79岁患有5种慢性病(骨质疏松症、骨关节炎、2型糖尿病、高血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老年女性为例,根据现有的5种专科疾病指南制定出该患者每天需要服用12种药物,并配合大量的非药物干预措施[7]。
对于抵抗力本身已较为低下的老年患者来说,每天服用大量药物不可避免会造成多重用药、过度医疗等医源性问题,给患者带来巨大的身心和经济压力。
1.2.2 共病患者不同疾病用药及干预措施之间的矛盾老年人容易出现药物耐受性差或药物间发生不良反应等问题,不同疾病的干预措施之间也可能产生矛盾。
如骨质疏松症临床指南建议其进行负重运动,而糖尿病临床指南则警告患有晚期周围神经病的患者应避免负重运动。
1.2.3 共病患者与医生的矛盾冲突在老龄化推进的过程中,共病现象日益严峻,老年患者需要周转于各个科室来治疗这些疾病。
但对很多一体多病的老年人来说,有时候需要的可能不是医生对于疾病本身的治疗,而是帮助其提高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缺乏协调统一的护理和沟通易增加医患的矛盾冲突。
2 基于复杂性科学理论的我国共病护理管理模式的设计2.1 模式设计理念——“以患者为中心”的系统管理理念共病状态不能简单地视为几种慢性病的累加,从疾病入手的管理理念可能带来以下诸多问题:更低的生活质量、更高的死亡率、更高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更多计划外的医疗服务消耗[8]。
因此,对共病护理的研究首先需要从认知上进行转变,打破“以疾病为中心”的还原论诊疗观念,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的系统护理管理理念。
在国际上,“以患者为中心”的系统管理理念被广泛应用,很多国家开始投入于共病护理管理的研究与探索,试图解决共病患者护理困境,改善共病患者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
2010年,美国卫生与人类服务部(HHS)发布了“以患者为中心”的“共病战略框架”。
该战略框架包含4个目标与16个行动战略计划,共同作为改善共病患者健康状况的路线图,为临床管理办法提供了指导原则[9]。
2017年,英国国家健康与临床优化研究所(NICE)也发布了一项关于临床共病评价和管理的指南,为医学实践提供了一份有用的指导参考[10]。
但是基于迄今为止相关研究匮乏,这两项指导文件中给出的建议相对宽泛而没有针对性。
2.2 国际经验支撑仅仅做到认知上的转变还是远远不够的,共病患者区别于其他普通的单一慢性病患者,具有更复杂的护理需求。
如何正确认识并准确定义共病护理的复杂性成为指导共病护理管理研究的关键。
从国际上来看,一些学者针对这一问题也进行了自己的研究与探索。
PETROSYAN[11]在研究糖尿病与其他合并症相互作用时提出共病护理的复杂性在于共病的类型多样化,认为并非所有类型的共病都应在相同模式下管理,应根据不同疾病状态之间相互作用的异质性分成3类进行讨论:(1)突显性(某一疾病特别严重以致可以忽略对其他疾病的护理管理);(2)一致性(具有类似的病理生理学风险概况和疾病护理计划);(3)互斥性(发病机制或护理存在不协调)。
SAFFORD等[12]从患者视角开发了矢量复杂性模型来指导共病综合护理,认为共病护理的复杂性在于影响源与患者本身的耦合关系多样化。
将复杂性的来源(包括生物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医疗环境及行为力量)可视化为不同的轴变量,并通过生活工作经验预估各轴线的相对位置(见图1)。
该方法可以促进患者和服务提供者之间的一致性,从而实现最有效的治疗计划,指导共同决策。
SHIPPEE等[13]围绕“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开发了累积复杂性模型,将复杂性定义为一种动态状态,考虑了患者的日常自我管理任务与其能力和资源之间的平衡(见图2)。
以上模型虽然为共病患者的协调护理提供了基础,但基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卫生资源分布不均衡、地区医疗服务能力差距大等特点,没有一个模式可以直接运用于我国共病护理管理实践。
本文将借鉴国内外学者对共病护理复杂性模型设计的有效思路,针对我国国情提出适用于我国老年患者的共病护理管理模型构想。
2.3 模型整体设计复杂性科学理论要求疾病护理人员以系统、完整的视角看待共病患者,在全面把握患者整体状态的基础上,结合环境系统、社会系统的变化,动态掌握患者的需求,并对其进行调节控制。
本文将借鉴美国卫生健康研究与质量机构(Agency for Healhcare Research and Quality,AHRQ)对共病护理的复杂性定义“患者需求与医疗保健服务之间的差距”[14],在“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结合我国医疗卫生服务环境与特点,提出基于我国国情的共病护理管理复杂性模型设计,为如何研究和开发满足共病患者护理需求的管理方案提供参考。
本文设计的老年患者共病管理复杂性模型主张见图3。
根据患者的个人目标和优先偏好量身定制医疗服务,注重多种影响因素的存在并进行动态管理,强调共病护理的结果是患者健康状态的提高,而不仅仅是达到特定的临床目标。
该模型的构想包括3个目标:(1)解释共病护理的复杂性定义;(2)描述影响复杂性的患者需求、护理供给及其他背景因素;(3)评估该模型对患者健康结果的影响。
图1 共病管理矢量复杂性模型Figure 1 The vector model of complexity图2 共病管理累积复杂性模型Figure 2 The cumulative complexity model 2.4 模式主要目标分析2.4.1 目标一:解释复杂性定义该模式认为共病患者护理管理的复杂性在于患者护理需求与护理供给之间的差距(见图3)。
当共病患者在进行治疗时,针对一种病情开具的药物(或非药物干预措施)可能不适用于另一种病情,此时不同病情叠加的服务供给将不能满足共病患者的需求,产生需求与供给的差距。
例如糖尿病-关节炎患者,糖尿病管理建议患者进行适当的运动,而这对于患有关节炎的患者来说是不可行的。
其次,受疾病治疗进展以及患者生活中许多固有因素的影响,患者的需求会有所波动,同时护理的供给也会随健康政策等外在环境影响而有所调整,需求与供给间的差距呈动态波动状,这也是共病护理管理复杂性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2.4.2 目标二:描述影响因素该模式认为有3个方面将会影响共病护理管理的复杂性:护理需求、护理供给及其他固有的社会背景因素。
2.4.2.1 护理需求主要取决于患者自身的共病状态、基本特征以及价值偏好。
首先,患者的共病状态,包括患有的共病数量、严重程度、作用类型(突显性、一致性、互斥性)等,会极大地影响患者的需求水平;其次,患者自身的基本特征,包括性别、年龄、民族、社会地位、经济水平等,也会造成患者的不同需求;最后,在“以患者为中心”的价值医疗体系中,最不能忽视的便是患者自身的价值偏好。
不同患者间对于自身的健康偏好存在差异,有些患者的价值偏好可能是治愈疾病,那健康指标达到理想值便成了该患者的首要需求;而有些患者的价值偏好可能是舒适地度过晚年生活,那提高生活质量并保持愉悦心情便成了该患者的首要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