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复杂性科学理论的中国老年人共病护理管理模式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复杂性科学理论的中国老年人共病护理管理模式研究
吴婷婷; 路云; 艾丹丹; 陈辰; 常峰
【期刊名称】《《中国全科医学》》
【年(卷),期】2019(022)034
【总页数】5页(P4197-4201)
【关键词】复杂性科学理论; 共病现象; 护理管理; 管理模式; 老年人
【作者】吴婷婷; 路云; 艾丹丹; 陈辰; 常峰
【作者单位】11198江苏省南京市中国药科大学国际医药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195
随着老龄化进程的推进和国民疾病谱的变更,老年慢性病患者不断增多。据《2016年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我国60岁
及以上的老年人口达1.76亿,老龄化水平达13.26%,在老年人口中慢性病患者
超过1亿[1]。而一体多病作为老年慢性病患者的主要特征,极大地增加了疾病管理的难度和医疗资源的消耗,对我国的医疗卫生带来严峻考验。2008年WHO
正式将“同一患者体内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慢性病症”定义为共病。一项横断面研究显示,2014年我国南方共病患病率为11.1%,老年人患病率尤其高,达到47.5%[2]。面对日益严重的老年共病现象,运用传统的还原论医学已无法解决
共病带来的复杂性问题,反而会造成患者多重用药风险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升高、
生活质量下降等危害。我国目前对共病的研究较发达国家而言仍处于起步阶段,对共病患者更是缺乏科学、系统、精准的个性化护理路径。在社会科学从简单性走向复杂性、主流方法从还原分析走向整体综合的时代,复杂性科学理论应运而生。本文将运用复杂性科学理论,从复杂性理论的系统管理视角出发,结合共病护理的国际经验,提出基于我国国情的共病护理管理模式设计,为我国老年共病患者健康管理研究提出新的思路和见解,供卫生政策决定者、医疗服务提供者参考。
1 复杂性科学理论概述
1.1 复杂性科学理论研究概况复杂性科学理论是指以复杂性系统为研究对象,以超越还原论为方法论特征,以揭示和解释复杂系统运行规律为主要任务,以提高人们认识世界、探究世界及改造世界的能力为主要目的的一种“学科互涉”(inter-disciplinary)的新兴科学研究理论。随着复杂性科学的发展,该理论的研究范围已经不仅局限于自然科学领域,日益渗透到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等多个领域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是人类认识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标志性理论,其以崭新的以非线性思维为代表的对复杂系统的探究方式,成为目前一种跨学科的方法论,被人们寄希望于实现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完美结合、完成“21世纪的科学”的艰巨使命[3]。复杂性科学理论的主要思想就是促使并警醒人们观察、分析、认识事物时必须具有系统、复杂、整体的观点,要从不同角度和层次去探索系统的复杂性,各种表面上看来随机的事情其实是由其本质特性所决定的[4]。
1.2 共病管理的复杂性特征迄今的现代医学,依然是静态观察和单因素分析的研究方法居主导地位。还原论的分析与分解方法,只适于研究相对简单的系统,或者虽然复杂但可以分解为多个相对简单系统的问题[5]。而共病问题由于疾病的累积效应牵涉多个系统,包括人体系统、环境系统及社会系统,无一不是组成要素种类和数量繁多、内部结构和相互关联复杂而又难于分解的系统。同一系统内部和不同系统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造成共病患者大幅度的医疗消耗和健康输出。美国医疗
保险和医疗补助服务中心(Centers for Medicare and Medicaid Services,CMS)2015年调查结果显示:在医疗支出方面,患2~3种慢性病者人均医疗支
出是未患多种慢性病者的3倍,患6种及以上慢性病的是未患慢性病者的17倍;在医疗服务利用率方面,患6种及以上慢性病的患者再住院率是未患多种慢性病
的3倍左右[6]。因此,共病患者在疾病预防、控制、管理方面比单一慢性病患者要复杂许多,需要考虑以下方面特征。
1.2.1 共病患者多重用药、过度医疗的风险以1名79岁患有5种慢性病(骨质疏松症、骨关节炎、2型糖尿病、高血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老年女性为例,根据现有的5种专科疾病指南制定出该患者每天需要服用12种药物,并配合大量的非药物干预措施[7]。对于抵抗力本身已较为低下的老年患者来说,每天服用大量药物不可避免会造成多重用药、过度医疗等医源性问题,给患者带来巨大的身心和经济压力。
1.2.2 共病患者不同疾病用药及干预措施之间的矛盾老年人容易出现药物耐受性差
或药物间发生不良反应等问题,不同疾病的干预措施之间也可能产生矛盾。如骨质疏松症临床指南建议其进行负重运动,而糖尿病临床指南则警告患有晚期周围神经病的患者应避免负重运动。1.2.3 共病患者与医生的矛盾冲突在老龄化推进的过程中,共病现象日益严峻,老年患者需要周转于各个科室来治疗这些疾病。但对很多一体多病的老年人来说,有时候需要的可能不是医生对于疾病本身的治疗,而是帮助其提高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缺乏协调统一的护理和沟通易增加医患的矛盾冲突。
2 基于复杂性科学理论的我国共病护理管理模式的设计
2.1 模式设计理念——“以患者为中心”的系统管理理念共病状态不能简单地视
为几种慢性病的累加,从疾病入手的管理理念可能带来以下诸多问题:更低的生活质量、更高的死亡率、更高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更多计划外的医疗服务消耗[8]。因此,对共病护理的研究首先需要从认知上进行转变,打破“以疾病为中心”的还
原论诊疗观念,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的系统护理管理理念。在国际上,“以患者为中心”的系统管理理念被广泛应用,很多国家开始投入于共病护理管理的研究与探索,试图解决共病患者护理困境,改善共病患者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2010年,美国卫生与人类服务部(HHS)发布了“以患者为中心”的“共病战略框架”。该战略框架包含4个目标与16个行动战略计划,共同作为改善共病患者健康状况的路线图,为临床管理办法提供了指导原则[9]。2017年,英国国家
健康与临床优化研究所(NICE)也发布了一项关于临床共病评价和管理的指南,
为医学实践提供了一份有用的指导参考[10]。但是基于迄今为止相关研究匮乏,这两项指导文件中给出的建议相对宽泛而没有针对性。
2.2 国际经验支撑仅仅做到认知上的转变还是远远不够的,共病患者区别于其他
普通的单一慢性病患者,具有更复杂的护理需求。如何正确认识并准确定义共病护理的复杂性成为指导共病护理管理研究的关键。从国际上来看,一些学者针对这一问题也进行了自己的研究与探索。PETROSYAN[11]在研究糖尿病与其他合并
症相互作用时提出共病护理的复杂性在于共病的类型多样化,认为并非所有类型的共病都应在相同模式下管理,应根据不同疾病状态之间相互作用的异质性分成3
类进行讨论:(1)突显性(某一疾病特别严重以致可以忽略对其他疾病的护理管理);(2)一致性(具有类似的病理生理学风险概况和疾病护理计划);(3)
互斥性(发病机制或护理存在不协调)。SAFFORD等[12]从患者视角开发了矢量复杂性模型来指导共病综合护理,认为共病护理的复杂性在于影响源与患者本身的耦合关系多样化。将复杂性的来源(包括生物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医疗环境及行为力量)可视化为不同的轴变量,并通过生活工作经验预估各轴线的相对位置(见图1)。该方法可以促进患者和服务提供者之间的一致性,从而实现最有效的治疗计划,指导共同决策。SHIPPEE等[13]围绕“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开发了累积复杂性模型,将复杂性定义为一种动态状态,考虑了患者的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