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陶渊明创作的田园诗
试论陶渊明的田园诗
试论陶渊明的田园诗刘珍内容摘要:本文系统论述了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艺术风格及其对诗歌发展史的重大贡献。
陶渊明诗歌的高超技巧和独特风格是被广为传诵的重要原因,我们常说陶诗的特色是朴素、自然。
这些朴素的诗句,看起来作者似乎全不费力,然而却包含了高度的匠心,诗人用含蓄的比喻,鲜明的对比,自然流露,不假雕饰,将自己对官场黑暗的极端厌恶和对美好田园生活的向往表达得淋漓尽致。
陶渊明的田园诗歌虽然平淡,却不浅薄,且还富有悠远的意境。
他巧妙地将情、景、理三者结合起来描述农村风光和田园生活,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描写细腻,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陶渊明田园诗风格平淡自然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名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有《陶渊明集》。
他的曾祖陶侃是东晋初名将,祖父陶茂官至太守,父亲亦曾出仕。
陶氏为东晋元勋之后,地位虽不如南下名族高贵,也是浔阳的大族,只是陶渊明这一支,因他年幼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便日渐败落。
他从二十九岁时开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即归隐,后陆续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
在四十一岁那年,彻底脱离了官场,开始了他一往不回的田园生活。
出身于世代官宦的家庭,又是元勋之后的陶渊明,本着也曾期望在仕途中有所进取,在政治上有所作为。
《杂诗》说:“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可见出他的胸怀。
但同时,东晋士族文人普遍企羡隐逸,追求精神自由的风气,在他身上也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归园田居》所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之类,就反映了他思想的另一方面,他是抱着两种彼此矛盾的愿望走上人生道路的。
最后“爱丘山”的素愿就压倒了“逸四海”的猛志。
在他任镇军参军时所作的《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诗中就说道:“目倦川涂异,心念山泽居。
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
真想初在襟,谁谓行迹拘。
聊且凭化迁,终归班生庐。
”“他时时怀念的,仍是山泽居和班生庐,他深深向往的,还是飞鸟游鱼般的自由自在。
如何看待陶渊明的田园诗
如何看待陶渊明的田园诗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第一个以田园景色和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了大量的诗歌创作。
他的田园诗创立了古典诗歌的一个新流派,被历代诗人推崇备至。
但也有不少人认为陶渊明的田园诗没有反映现实,没有反映人民的疾苦,抒发的只不过是士大夫的闲情逸致。
鲁迅先生说:陶渊明“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这是非常精当的评语。
每个诗人的生活经历、思想个性不同,使他们在反映生活时往往会采用各自不同的题材。
陶渊明的田园诗是抒情诗,作为抒情诗,反映现实的方式、途径自然与杜甫的“三吏”、“三别”这样的叙事诗有所不同,它主要是通过主观感受,形象地来反映现实生活。
陶渊明田园诗的独特意义就在于,他从自己“躬耕自资”的生活实践出发,选取了前代诗人从未采用的题材,从田园生活这个独特的角度抒写了他对于社会生活的种种感受。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陶渊明的归隐具有反抗现实的积极意义,他的田园诗同样表现出对趋炎附势的官场生活的极大憎恶,包含着“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的深长感慨。
如《归园田居》第一首,在诗人的笔下,农村是那么恬美宁静,与喧嚣终日的官场十分不同,在充满了诗情画意的田园中,诗人“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就像鸟儿在盛夏的浓荫中找到了依托,诗人也从耕读生活中找到了人生的归宿。
此外,陶渊明这些田园诗有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即“诗以寄其意”。
这就是元好问说的“此翁岂作诗,直写胸中天”,指出了陶渊明写田园之景乃是寄托胸中之“意”。
这个“意”,从本质上讲,就是诗人所追求的一种理想生活境界。
他反对欺诈和虚伪,向往一个世风淳朴的社会,认为人与人之间应当真诚友爱,“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他反对浮虚放纵,提倡过俭朴而充实的生活。
这样的理想境界与他从小熟悉、喜爱的田园情景十分相近。
陶渊明归隐早期的田园诗在反映现实的时候,往往采用一种特殊的方式,他笔下的田园风光既是正常的农村生活中的寻常景象,又无一不经过诗人生活理想的洗涤。
陶渊明田园诗有哪些
陶渊明田园诗有哪些1、《归园田居五首》(其一)很少有人不入乡随俗,他们的天性是热爱自然。
误坠尘网,十三年。
笼中的鸟常常依恋过去的森林,池里的鱼向往过去的深渊。
南方开荒,归园。
有十几亩方屋,八九间草房。
柳树掩映屋檐,桃树掩映院前李烈曼。
邻村的邻村隐约可见,村里飘着袅袅炊烟。
巷子里几声狗吠,桑树被公鸡叫了一声。
房屋清净杂,虚室有闲。
长期被困在没有自由的笼子里,我今天终于回到了森林。
(其二)乡与世俗交游,幽中车马少。
这天仍是柴门紧闭,纯洁的心灵阻隔了庸俗的思想。
经常踏足偏远的村落,互相拨出草地。
见面不谈世俗事务,只说花园桑麻长。
我的田长得越来越高,我的耕地日益扩大。
经常担心突然霜冻,庄稼像灌木一样枯萎。
(其三)我在南山下种了豆子,田里的杂草长满了豌豆。
清晨早起铲除杂草,夜幕降临月光下扛锄头归来。
植被覆盖的羊肠小道,夜露沾湿了我的衣服。
弄湿衣服不可惜,但希望不要违心。
(其四)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
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陇间,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殁无复馀”。
“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其五)独自一人在一种失落感中,带着一名工作人员返回家乡,路上崎岖不平,惊魂未定。
山涧清浅,与我的脚相遇。
我在喝我新煮的酒,两只鸡引来最近的野味。
夕阳西下,取而代之的是点燃荆蜡烛。
正高高矮怨夜短,东方渐白有路晓。
2、《饮酒·其五》盖房子是人情,没有车马。
问你能做什么,你的心远没有自我偏见。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越来越好了,鸟也回来了。
这话有道理,我都忘了想说什么了。
3、《移居二首》(一)昨天想住南村,不是为了房子。
我很高兴听到更多的人,并享受早上和晚上。
我怀这个已经好几年了,今天我是我们服务的。
为什么要宽?我们应该在床上放足够的座位。
邻歌不时来,抗字已是过去。
奇观一起欣赏,疑惑一起分析。
(二)春秋多良辰,山上写新诗。
过了门就互相打电话比较好,有酒考虑。
论文浅析陶渊明的田园诗
论文-浅析陶渊明的田园诗1000字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他的田园诗影响了几代文人墨客,为后人营造了一种清新脱俗的境界。
本文将从陶渊明的人生背景、田园诗的特点以及影响等方面,浅析陶渊明的田园诗。
陶渊明出生在东汉末年,浙江山阴(现富阳)人。
他的童年和青年时期,由于政治动荡、家族冲突等原因,一直处于流离失所的状态,直到39岁才辗转重归故里。
陶渊明的人生经历,让他对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丑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对官场、权贵、战乱等话题进行了广泛的批判和反思。
同时,陶渊明也对田园生活有着深厚的感情,他曾说:“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一段充满哲理和文艺气息的诗句,充分表现出他对自然风光和人生自由的向往。
田园诗是陶渊明的代表作,它的特点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田园诗的情感表现方式清新脱俗,描绘的是无忧无虑、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田园生活。
例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有着鲜明的田园特色,其中描述了一个人们无法触及和侵犯的桃花园,这个桃花园里充满了和平、自由和快乐。
其次,田园诗的题材主要以描绘美景、描写动物、抒发感慨等为主,这些题材都有着强烈的现实社会关联性。
例如《归园田居》中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些诗句表达了陶渊明对山水、野花、小鸟等自然景观的赞美,也透露出他对自然本质的深刻认识。
最后,田园诗的语言表达简练清新,色彩丰富生动,富有感染力和诗意。
例如《桃花源记》中的诗句:“阳春白雪,草木知春,路无车马,人有闲心。
”将自然景观和人的感受紧密结合起来,展示了作者高妙的语言功底和洞察力。
陶渊明的田园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人文价值,它不仅具有美学意义,还体现了作者对自然与人的关系的深刻思考。
在文学史上,田园诗派被誉为中国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们里凝结了作者对美好生命的传承和思考。
诗意的栖居者——论陶渊明的田园诗(参考模板)
如不慎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告知!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题目: 河北大学工商学院本科生毕业 论文(对外汉语)学 部 人文学部 学科门类 汉语言文学类专 业 对外汉语 学 号 2009473071 姓 名 王虹霞 指导教师 田小军 2010年5月30日河北大学工商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装订线河北大学工商学院诗意的栖居者——论陶渊明的田园诗摘要陶渊明、陶诗融洽的展现了一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和谐平衡关系,作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理想人格的代表,陶渊明的存在实现了真正意义的“诗意地栖居”。
陶渊明的诗意栖居表现为对躬耕田园生活的体验和表现为诗意化,追求任真自然和身心自由境界; 与劳动创造、美酒、诗书相伴的美好人生; 与自然和谐共生、与亲友民胞物与的仁爱情怀;都是他对美的诠释。
这种境界追求、美好人生、仁爱情怀三位一体,分别从感性的生活体验和理性的生命思考,建构起陶渊明诗意栖居的动人的美学精神景观。
关键词:陶渊明;田园诗;诗意的栖居装订线Poetic Dwelling Persons_____Taoism 's Pastoral PoetryABSTRACTTaoism and his poems show us a kind of harmonious balance which is human with nature, society and human themselves. As a delegat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professional with high value of life,Tao’s existence appears a truly poetic dwelling which is the experience of rustic life, the freedom of mind and body, and the life of poetic. His definition of beauty is that live with work, good wine, nature and books , and love all nations. That is the beauty in his heart. He built a landscape from the perceptual life experience and rational thinking which are including the pursuit of excellence, beautiful life and love.Key words:taoism;pastoral poet;poetic dwelling目录前言 (1)1.诗中的境界美 (2)1.1 虚实之境 (2)1.2无我之境 (3)1.3 自然之境 (4)2.诗中的生态美 (5)2.1. 人与自然的相亲相融 (5)2.2.生态乌托邦的追求 (7)结论 (9)参考文献 (9)注释 (10)致谢 (11)前言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诗人,他诗歌风格的独特性来自于他超凡脱俗的性格。
对陶渊明田园诗的几点看法
对陶渊明田园诗的几点看法
1、《陶渊明田园诗》成为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园林设计思想的结晶性体现,并为中国园林文化形态在历史上创造了良好条件。
它主要体现了封建时期江南田园生活状态,在词藻上反映了陶渊明对于自然状态的理解和把握,具有较强的史料和纪念价值。
2、陶渊明用其阐述“山野林田怡然自乐”的田园诗歌,体现了朝廷权贵对美的追求,对身处自然界的崇敬。
突出了自然之美的写照及其特有的抒情作风。
3、陶渊明的《田园诗》表达了他与自然界共融而又与农耕文化相结合的理想,纵然他夹在山水之间,但他也一直洞悉农耕文化的内涵,因而也有诸多山水与生产关系的描绘。
4、《陶渊明田园诗》的确有助于丰富了社会和文化,在古代被唤为“仙典”,李白更是称赞“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这都说明陶渊明的田园诗弥漫于社会中,由此及彼展现出无穷的景致与美好。
对陶渊明田园诗的几点看法
对陶渊明田园诗的几点看法陶渊明的田园诗是一部关于农村和农民的百科全书,几乎就是一部中国古代社会和历史的简明通史。
不同年龄的人从中看出不同的东西,同一年龄段的人在不同时期读出的东西也不尽相同。
今天谈谈自己对其田园诗的几点看法:诗中写到的农民也有可爱的一面。
如《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其实这种境界正是普通老百姓向往的,与其住在嘈杂的闹市区里,不如找个安静的所在(东篱下)来享受这恬静美好的生活。
他们只需要些许的收入养家糊口,有一块菜地,栽几棵菜,养几只鸡、鸭、鹅或者干脆养两头猪,就能满足自己基本的生活需要。
这种人生最平淡也最富有真意,为什么大家却总是喜欢追求所谓的轰轰烈烈呢?你说是吧?1。
其实“良田万顷,日食一升”并不适合陶渊明,也根本没有什么资格要求后代去做。
陶渊明隐居山林,开荒垦田,使荒废多年的土地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以至于成为今天文学研究上的一个重要课题。
为什么呢?如果没有战乱,如果没有农业税,如果没有没完没了的徭役兵役,如果没有强征暴敛,如果没有官吏敲诈勒索……那么,农民就不必辛苦劳作,国家就可以增加税收,从而使军事力量更加强大,边防更加牢固,然后征服四方。
只有农民丰衣足食,然后才能有余力养精蓄锐,充分保证战争的胜利。
试想一下,如果没有上述条件,拿什么来保证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既然不能“良田万顷,日食一升”,那么难道我们就不能在江南丘陵的一块小地上创造奇迹吗? 2。
另外,一直认为陶渊明的田园诗是很无聊的,甚至让人觉得是瞎编的,其实不然。
仔细想想就知道,这些诗歌完全符合老百姓的口味。
虽然它们都写的是农民生活中的琐事,但语言简洁、通俗易懂,绝没有半点晦涩的语句,绝没有矫揉造作之态。
还有,这些田园诗中表达的情感是纯真、朴素、单纯而高尚的。
因为诗人确实是把自己的灵魂融入了整个农村,整个农民,因而他所描写的对象就是这个样子,那么就绝不会掺进任何世俗的东西,因而是没有丝毫伪饰的,这才是真正的“性本爱丘山”,这才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的田园诗【五首】
【导语】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东晋诗⼈、辞赋家。
名潜,说晋世名渊明,字元亮,⼊刘宋后改名潜。
唐⼈避唐⾼祖讳,称陶深明或陶泉明。
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号五柳先⽣,私谥靖节先⽣(陶征⼠诔)。
下⾯是整理的陶渊明的⽥园诗,欢迎阅读与借鉴。
【陶渊明《归园⽥居》诗五⾸】 其⼀ 少⽆适俗韵,性本爱丘⼭。
误落尘中,⼀去三⼗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
⽅宅⼗余亩,草屋⼋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ài)远⼈村,依依墟⾥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复得返⾃然。
其⼆ 野外罕⼈事,穷巷寡轮鞅。
⽩⽇掩荆扉,对酒绝尘想。
时复虚⾥⼈,披草共来往。
相见⽆杂⾔,但道桑⿇长。
桑⿇⽇以长,我⼟⽇已⼴。
常恐霜霰(xiàn)⾄,零落同草莽。
其三 种⾖南⼭下,草盛⾖苗稀。
晨兴理荒*,带⽉荷(hè)锄归。
道狭草⽊长,⼣露沾我⾐。
⾐沾不⾜惜,但使愿⽆违。
其四 久去⼭泽游,浪莽林野娱。
试携⼦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陇间,依依昔⼈居。
井灶有遗处,桑⽵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皆焉如。
薪者向我⾔,死没⽆复余。
⼀世弃朝市,此语真不虚。
⼈⽣似幻化,终当归空⽆。
其五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
⼭涧清且浅,遇以濯吾⾜。
漉我新熟酒,双鸡招近局。
⽇⼊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短,已复⾄天旭。
浅谈陶渊明的田园诗
浅谈陶渊明的⽥园诗2019-10-11东晋建⽴后⼀百年间,诗坛⼏乎被⽞⾔诗占据着。
从建安、正始、太康以来诗歌艺术正常发展的脉络中断了,⽞⾔成分的过度膨胀,使诗歌偏离了艺术,变成⽼庄思想的枯燥注疏。
在这样的时代,陶渊明异军突起,在诗歌,散⽂,辞赋创作上增添了许多新的充满⽣机的因素,以其突出的创作成就给沉闷的⽂坛带来了清新⽓息,他成功地将“⾃然”提升为⼀种美的⾄境;将⽞⾔诗注疏⽼庄所表达的⽞理,改为⽇常⽣活中的哲理;使诗歌与⽇常⽣活相结合,特别是开创了反映乡村风光和农村⽣活的⽥园诗这种新的题材,对后世⽂学产⽣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陶渊明⽣活的时代及其思想发展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名潜,号五柳先⽣,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
他是中国东晋时代最杰出的诗⼈。
陶渊明⽣活在晋宋易代之际,是⼀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政治环境⼗分复杂。
陶渊明少年时代由于家庭和儒经的影响,对统治阶级抱着幻想,有“⼤济苍⽣”的壮志。
但他的家世出⾝和所处的时代却是对他⼗分不利的。
这种客观现实对陶渊明的⽣活道路以及思想变化有着深刻的影响。
为了实现⾃⼰的理想,也为了摆脱贫困的⽣活处境,陶渊明⼀⽣曾五次出仕,终因“岂能为五⽃⽶,折腰向乡⾥⼩⼉”,辞官回乡,彻底⾛上了⼆⼗多年漫⾧的归隐的道路。
陶渊明在历经了官场的龌龊和束缚之后,终于迷途知返,植杖耘耜,清流赋诗覆成⾃⼰的“天命”,从⼼灵的深处释解了政治上的失落感,“乘化归尽”,找到了⽣命的归宿。
在性格⽅⾯,陶渊明率真刚直,不合于官场,官事繁忙劳顿,也不合他⾃由娴静的习性。
还有⼀⽅⾯,他本⾝深受⽼庄思想的影响,“⼼为物役”是他最⼤的精神瘸苦,他要摆脱⾃⾝躯壳及物质的役使,获得⼼灵的⾃由。
陶渊明⼀⽣儒道两家思想冲突很激烈,表现在他⽣活中就是屡仕屡隐。
总之陶渊明既受时代风尚的影响,同时也根据⾃⼰的⽣活体验吸收继承了多种思想观念,从⽽融合成了独具⼀格的陶渊明的风格。
⼆、陶渊明⽥园诗的分类陶渊明的创作以诗为主,兼擅辞赋和散⽂。
陶渊明田园诗代表作
陶渊明田园诗代表作: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1 导言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极为深远的著名诗人和散文家,特别是他的田园诗为中国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巧妙地将情、景、理三者结合起来描述农村风光和田园生活,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描写细腻,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这首诗充满了逃离樊笼、获得自由的欣喜之情。
他终于从“尘网”中解脱,就象鸟归山林,鱼回深池一样快活地长嘘了一口气。
在他眼中,故园附近的景物都倍感亲切,就象阔别多年的老友再次相逢,不由得脱口而出地一一数其名字,以发泄无法遏制的激情。
方宅、草屋、榆柳、桃李似乎都张开双臂欢迎他,有了生命,而狗吠、鸡鸣都充满了诗意。
这与官场的令人室息、仕途的坎坷陷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长期的田居生活和参加生产劳动,陶渊明已经与农民有了共通的语言,这对一个士大夫知识分子来说是难能可贵的。
农事歌咏在陶渊明的田园诗中占据了极大的篇幅。
作为一个农业劳动的参与者,以怡然自得的心情,把农村生活如实地大量写入诗中,这是陶渊明在我国诗歌史上的创举。
除了反映农作的诗篇外,他还以喜悦的心情写下了许多优美的农村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
如前所引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了完美的生活情趣和民俗特征。
陶渊明的田园诗不仅反映了他个人的田园生活经历,更广阔地反映了当时农村的生活状况,既是诗,又是史。
2、田园诗反映的思想矛盾作品不仅是作家真实的外在生活的反映,更是作家精神生活的镜子。
论陶渊明田园诗的价值
论陶渊明田园诗的价值陶渊明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家,他的田园诗被称为中国古代田园诗的巅峰之作。
陶渊明的田园诗以自然景观、农耕生活和田园乐趣为主题,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反思。
这些田园诗不仅在当时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至今仍被广泛阅读和赞美,具有极高的文学和人文价值。
首先,陶渊明的田园诗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价值。
他运用简洁明快的语言,通过描绘自然景观、描述农耕生活等方式,创造了一种富有诗意的美感。
他的诗作不仅展现了自然的美丽,还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陶渊明的诗歌语言流畅、意境丰富,给人以美的享受,使人心旷神怡,对读者产生积极的情感共鸣。
其次,陶渊明的田园诗在思想上具有深刻的价值。
他通过描绘田园生活的美好与宁静,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人性的思考。
他借田园生活反衬了当时乱世的社会现实,批判了权贵阶级的腐败和官场的黑暗。
他呼吁人们返璞归真,回归自然,追求心灵的宁静与真善美。
陶渊明的田园诗在思想上具有启迪人心、引发思考的作用,对于现代社会的人们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最后,陶渊明的田园诗在社会价值上也具有重要意义。
他的田园诗揭示了农民生活的艰辛和人文关怀,反映了农民阶层的价值和尊严。
陶渊明以农民为主人公,强调了劳动的重要性,弘扬了农耕文化。
他的诗作对于当代社会关注农民权益、关爱农村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同时,陶渊明的田园诗也展现了一种简朴、淳朴的生活方式,对于现代社会追求简约、环保生活方式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总之,陶渊明的田园诗在艺术、思想和社会价值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它们具有独特的美感,揭示了社会现实的问题,启发人们思考和行动。
陶渊明的田园诗在古代中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同时也是现代社会人们追求高品质生活、关注社会问题的重要参考。
陶渊明田园诗代表作
陶渊明田园诗代表作: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1 导言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极为长远的著名诗人和散文家,特别是他的田园诗为中国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巧妙地将情、景、理三者结合起来描绘农村风光和田园生活,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描写细腻,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这首诗充满了逃离樊笼、获得自由的欣喜之情。
他终于从“尘网”中解脱,就象鸟归山林,鱼回深池一样快活地长嘘了一口气。
在他眼中,故园附近的景物都倍感亲切,就象阔别多年的老友再次相逢,不由得脱口而出地一一数其名字,以发泄无法遏制的激情。
方宅、草屋、榆柳、桃李似乎都张开双臂欢迎他,有了生命,而狗吠、鸡鸣都充满了诗意。
这与官场的令人室息、仕途的坎坷陷阱形成了鲜明的比照。
长期的田居生活和参加生产劳动,陶渊明已经与农民有了共通的语言,这对一个士大夫知识分子来说是难能可贵的。
农事歌咏在陶渊明的田园诗中占据了极大的篇幅。
作为一个农业劳动的参与者,以怡然自得的心情,把农村生活如实地大量写入诗中,这是陶渊明在我国诗歌史上的创举。
除了反映农作的诗篇外,他还以喜悦的心情写下了很多优美的农村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
如前所引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了完美的生活情趣和民俗特征。
陶渊明的田园诗不但反映了他个人的田园生活经历,更广阔地反映了当时农村的生活状况,既是诗,又是史。
2、田园诗反映的思想矛盾作品不但是作家真实的外在生活的反映,更是作家精神生活的镜子。
试论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成就
试论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成就
陶渊明是中国东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他的田园诗深受人们喜爱,被誉为"田园诗之祖"。
其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然致远。
陶渊明的田园诗以自然为主题,常以季节更替或天候变化为切入点,以自然景色描绘人情世故,并将人和自然融为一体。
他的诗歌有如一幅幅美丽的山水画,体现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使人们深刻体会到自然之美。
二、寄情山水。
陶渊明的田园诗造诣极高,他善于借助山水之境寄托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和情感。
他的田园诗通过对山水之美的描绘,表现出一种追求心灵自由和宁静的状态,为后人留下了不少优美的山水意境。
三、修身养性。
陶渊明的田园诗一方面反映了他倡导的"隐逸"思想,注重人生的内在修养和精神寄托,另一方面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他的诗歌中渗透着一种清新自然的生活情趣和追求,提示人们应该远离繁华喧嚣,回归自然,追求简单清逸的生活方式。
四、言之有物。
陶渊明的田园诗具有思想深度和文学价值,他明确反映了社会现实和个人感悟,并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和世界的见解。
他的诗歌语言清新自然,意象形象生动,充分富有想象力和艺术表现力,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综上所述,陶渊明的田园诗在自然描写、情感表达、艺术表现
等方面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和文学价值,深刻地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生活和人性的理解和追求,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是深远的。
浅论陶渊明田园诗中体现的自然观
一、概述陶渊明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他的田园诗以描绘自然风光、抒发人生哀愁而闻名。
在他的田园诗中,蕴含着丰富的自然观念,这些观念对我国古代文人的思想和审美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自然观的角度探讨陶渊明的田园诗,分析其作品中所体现的自然观念。
二、自然与人的和谐共处陶渊明的田园诗大多描绘了自然风光和田园生活,他深情地描绘了田园景色,同时也抒发了对自然的眷恋和热爱。
在他的诗作中,自然被赋予了生命和情感,成为了诗人情感寄托的对象。
他所描绘的自然并不是一种单纯的客观存在,而是与人的情感、意志和品性相通联的。
这种自然观念表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理想化表达。
三、山水情怀与诗意境界陶渊明的田园诗中,山水元素被广泛运用,成为了他诗作的主要表现对象。
在他的诗中,山水被赋予了丰富的情感和诗意境界,从而使得山水成为了一种承载诗人情感的意象。
他的诗歌中巧妙地运用了山水元素,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景仰和对人生的幽远思考。
这种自然观念体现了我国古代文人对山水的独特情怀,以及他们对自然景观的审美追求。
四、自然万物与生命共通在陶渊明的田园诗中,不仅有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赞美,还融入了对自然万物的敬畏与理解。
他以一种超然的意境,描绘了自然界中各种生灵的形态和气质,赞美了自然界中万物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在他的诗作中,常常表现出一种对自然万物的尊重和怜悯,这种自然观念贯穿于他的诗歌创作之中,表现了对生命的敬畏和对自然生态的关注。
五、自然与道法自然陶渊明的田园诗中,透露出了他对自然规律的深刻体察和对道法自然的追求。
他认为自然是最高的道义准则,生活应当顺应自然的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心灵的宁静和超脱。
在他的诗作中,常常表现出对自然规律的理解和对人生境遇的深刻思考,这种自然观念与我国古代儒家的“道法自然”思想相契合,表现了对天人合一的追求。
六、结语陶渊明的田园诗中所体现的自然观念,不仅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深切感悟,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古代文人的审美情怀和道德理想。
试论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和艺术风格
试论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和艺术风格摘要: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时期最伟大的诗人,他所创作的田园诗是我国诗歌史上的瑰宝。
陶渊明的田园诗具有与众不同的思想主题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思想主题上,他的诗歌描写恬淡静穆的田园风光,抒发诗人怡然自得的心境,抒发自己参加农耕的深切体会,赞美农业劳动的美好;表达了诗人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在艺术风格上,陶渊明田园诗诗风清新自然,语言朴实无华,善于从平凡事物中营造出不平凡,的意境,所创作的诗歌具有独特的意境美;并且他的诗含蓄深厚,意境深远,陶渊明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最为杰出的一位诗人。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动荡时期,这一时期政权更迭频繁,国家分裂,社会混乱,民不聊生。
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在这一动乱时期,我国涌现出嵇康、刘玲、谢灵运等一大批杰出诗人,而陶渊明则是这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陶渊明因厌倦官场的黑暗与浮华,毅然归隐田园,过起了悠然自得的乡村生活,并以此为素材,创造了大量优秀诗歌,开创了田园诗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与之前的中国古典诗歌相比,陶渊明的田园诗具有与众不同的思想主题和独特的艺术风格、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主题在动荡不安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文人生活糜烂,意志消沉,老庄道学兴起,文人多纵情山水,以逃避现实,于是玄言诗和山水诗开始盛行。
而另一部分不满现实的文人深感官场黑暗,于是弃官归隐,寻求人生的真谛,陶渊明就是这些文人士大夫的最典型代表,他的田园诗在思想内容上充分反映了这一现状(一)描写恬淡静穆的田园风光,抒发诗人怡然自得的心境陶渊明的田园诗多作于作者辞去官职,归隐田园之后,因此这些诗主要表达了田园风光的美好,田园生活的乐趣,反映了作者冲破藩篱后的怡然自得的心境。
这是陶渊明田园诗最主要的主题。
例如《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立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概括陶渊明创作的田园诗的内容
概括陶渊明创作的田园诗的内容
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田园诗人,他的田园诗以描绘自然景色、表达田园生活和抒发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为主题。
以下是对陶渊明创作的田园诗内容的概括:
1.描绘自然景色:陶渊明的田园诗以描绘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为主,如山水、花草、鸟兽等。
他以细腻的笔触和真实的感受,表达对自然的赞美和敬畏之情。
2.表达田园生活:陶渊明的田园诗通过描写农田、村庄和农民的生活,展现了田园生活的宁静、淳朴和美好。
他赞美农民的勤劳和智慧,渴望过上简单而自由的田园生活。
3.抒发对社会现实的思考:陶渊明的田园诗中也融入了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批判。
他通过田园生活的对比,反映了社会的腐败和人情冷漠,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道德沦丧的忧虑。
总的来说,陶渊明的田园诗以自然景色、田园生活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为主要内容,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挚的情感,展示了对自然和人性的热爱和思考。
他的田园诗深受后世文人的喜爱和推崇,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陶渊明五首田园诗
陶渊明五首田园诗陶渊明,这位东晋的大文人,写的田园诗,那叫一个绝!一读他的诗,就仿佛走进了一个世外桃源,心里头那叫一个舒坦。
咱们今天就来聊聊他的五首田园诗,说说这些诗里头的意境和味道。
先说说《归园田居》吧。
这首诗一读开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就觉得陶渊明天生就不是个愿意凑热闹的人,他骨子里就喜欢大自然。
你看他写的,“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这就好像咱们有时候被生活逼得没办法,做了一些自己不喜欢的事,心里头那叫一个憋屈。
但是陶渊明厉害就厉害在,他最终还是找到了自己的归宿,回归田园,那叫一个自在。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话说得真是让人感慨万千,好像咱们也跟着他一起,从那个压抑的世界里逃了出来,重新获得了自由。
再说说《饮酒》吧。
这首诗里头,陶渊明写他“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你想想,这得多高的境界啊!就算住在人堆里,也能心无旁骛,不被外界的纷纷扰扰所打扰。
他写的“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这就好像是在问咱们,你怎么能做到这样呢?其实答案很简单,就是心要静,心静了,世界就静了。
他最后还写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画面多美啊!咱们有时候也需要放慢脚步,去感受一下生活中的这些美好。
还有《归去来兮辞》,这首诗里头,陶渊明写他辞官归隐的决心,那叫一个坚定。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这话说得就像是在跟咱们说,别再犹豫了,该回家的时候就得回家。
他写的“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这感觉就像是咱们有时候放下一身的重担,整个人都变得轻松了起来。
还有“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这就像是在告诉咱们,万物都有它的归宿,咱们也得找到自己的那个归宿。
还有《移居二首》,这里头陶渊明写他搬家后的生活,那叫一个惬意。
“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这话说得就像是在跟咱们说,他搬家可不是为了风水啥的,他就是喜欢那个地方的氛围。
他写的“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这就像是咱们有时候跟邻居聊聊天,说说过去的那些事儿,心里头那叫一个痛快。
也谈陶渊明的田园诗
也谈陶渊明的田园诗作者:花妮娜来源:《文学教育》2011年第08期内容摘要:东晋诗人陶渊明是中国诗歌史上田园诗的开山鼻祖,其田园诗回归自然的真淳、平淡独特的艺术魅力,以及从诗中表现出来的诗人回归自然的内心世界对后世有着永恒、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陶渊明田园诗回归自然陶渊明生活在晋宋易代时期,是中国诗歌史上田园诗的开山鼻祖,中国文学史上颇具个性的大诗人。
在陶渊明的诗歌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田园诗,其艺术魅力在于其中寄托着诗人远大的人生理想。
退居田园,自耕自食,但却拥有独立的精神人格,面对大自然的真实、静穆,诗人无不表现出陶然自乐的生活情趣,更加尽情抒写自己的生活感受,追发对人生哲理的思考,歌咏理想。
一.回归自然的真淳——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陶渊明田园诗的独特意义在于:他从自己“躬耕自资”的生活实践出发,选取了前代诗人从未采用的题材,从田园生活这个独特的角度抒写了他对于社会生活的种种感受。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不同流俗、情操高洁的诗人的自我形象。
其一:在这类诗中,诗人描绘了恬静的乡村风光,歌唱了自然淳朴的田园生活,表现了诗人恬淡、旷远的襟怀。
如《归园田居》其一,是诗人从彭泽归隐后第二年春天写的,这时隐居的决心已定,新的生活安顿下来了,诗人对比往事,越发珍惜眼前的一切。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①。
诗中开头几句,追述往来,不胜懊悔。
他把官场比作“尘网”,把自己比作“羁鸟”和“池鱼”回到“旧林”和“故渊”。
“开荒南野际”以下写归隐之后的生活,在诗人的眼里,故园里的一切是那么熟悉,又那么新鲜。
田亩、草屋、榆柳、桃李、远村、近烟、狗吠、鸡鸣,这些平常的景物,一经诗人的点化,都添了无穷的情趣。
“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一远一近一幅素描图画,极形象地表现了田园的幽美和宁静。
浅论陶渊明的田园诗
通通之事 深入浅出 表达高于世人的情感 写出常人未必 院学报 2002 4
24 能悟出之理 彰显深厚功力 陶氏之诗重在写心 写那种与
外在景物融为一体的 对人生了悟明彻的心境 他不在意模
何 骏 安徽安庆师范学院文学院 安徽师范大学
2007.08
万方数据
浅论陶渊明的田园诗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浅论陶渊明的田园诗
何 骏
摘 要 陶渊明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相当重要 的代表性作家 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他为人爽直 安贫乐道 他的作品淳美平淡 物我相融 他和它 给后人以无穷的力量和启迪 本文力图以陶渊明创 作的田园诗为切入点 探究其诗歌创作的艺术特色 和主要成就 关键词 陶渊明 田园诗 艺术特色 平淡
意识的 但在无奈之中 他们又透露出强烈的自信 清谈这 注释
一生存方式对于他们来说 是在无奈环境下的一种学术交流
罗宗强著 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M] 浙江人民出版社
式的自信 称魏晋文人为内团体 是因为他们生存与创作的 1991
共通性 但是这其中又渗透着极大的不同 即内团体也有着
[美]班杜拉著 自我效能 控制的实施[M] 华东师范大
士人向外发现了自然 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智慧和深情 清谈 的结合体 是魏晋士人集体政治效能知觉上的无奈和个人人
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审美性游戏 它是魏晋 格独立自信的结合体 正是由于他们这种透射在无奈之中的
风度绝好体现的方面之一
自信 让后人着迷甚多 历久弥新
笔者一再强调魏晋士人这一内团体是有一种强烈的无奈
自我实现的需要 东晋士人则更注意山水怡情之美 清谈 达 桀骜不驯 洒脱自信的气度和胸怀一直让后人着迷
的地点大都是名士家室或者是一些山水优美之地 这本身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陶渊明创作的田园诗诗人陶渊明田园诗内容情、景、事、理的浑融,描写景物并不追求物象的形似,叙事也不追求情节的曲折,而是通过人人可见之物,普普通通之事,表达高天世人之情,写出他人未必能够悟出之理。
一、.田园诗的渊源、形成与发展1、田园诗的渊源最早的田园诗,可以上溯到古代农事歌谣的产生。
如《帝王世纪》里就完整地保存着上古的农事歌谣《击壤歌》。
后来,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也出现了一些反映当时农事生活的诗篇。
诸如《周南•芣苢》、《豳风•七月》、《魏风•伐檀》等等。
它们反映了奴隶制社会奴隶们从事农业劳动和艰苦生活的情况,并辛辣讽刺了统治者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也反映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些诗作大都出于社会下层人民之口,他们用原始的声音,咏唱着拙朴的歌谣,这些田园歌咏是田园诗的朦胧阶段。
2、田园诗的形成从《诗经》到陶渊明田园诗出现的千余年间,反映农事的诗篇却极为罕见。
文人开始独立创作以后,也很少有人触及这类题材。
当时文人用心创作的,是枯燥的拟古诗,隐晦的游仙诗,轻绮的抒情诗,苍白的玄言诗以及雕镂的山水诗等。
出现这种中断现象其中有着复杂的原因,但主要的原因还在诗作者本身。
《诗经》中的《国风》基本上是民歌,作者大多数是无名的劳苦大众,他们直接地从事农事生产,“劳者歌其事”,因此产生了一些农事诗篇。
后来,由于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促使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进一步分工,从事专业创作的文人多起来了。
然而中国文人士大夫们虽然秉承“天人合一”的文化传统,但长期受“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思想的影响,更多着力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精神,一般都鄙视农事、鄙视劳动者。
故田园的审美价值历经数千年,才逐渐被发现,过程是漫长的,直至晋宋之际的陶渊明才结束了这历时久长的痛苦寻觅,完成了现实而理想的最后建构,开创了田园诗派。
陶渊明田园诗的出现和形成,不仅是诗歌题材的扩大和创新,更是思想上的突破和解放[1]。
从农事诗到田园诗,陶渊明处在一个上承“三百篇”、下启唐宋的继往开来的重要历史地位。
3、田园诗的发展陶渊明之后,田园诗便悄然沉寂。
整个南朝仅鲍照、江淹写过几首拟作;初唐时期,只有王绩首承陶氏衣钵,留下十余首田园诗作;到了盛唐,一改冷清局面,田园诗创作突显高潮,大批以田园诗创作著称的诗人相继登上诗坛,无论山水田园诗派,还是边塞诗派,无论才思迭涌、笔走龙蛇的大诗人,还是名不见经传的小诗人,或多或少都写有田园诗。
此间,王维、孟浩然和储光羲堪称盛唐田园诗最高成就的代表。
储光羲的田园诗在继承陶诗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田园生活的淳朴意趣。
而王维、孟浩然的田园诗则突破陶诗传统,第一次全面借鉴了山水诗的艺术经验,使田园诗别开新面。
唐宋大量优秀田园诗篇的涌现,使田园诗派得到进一步发展。
二、陶渊明归隐和田园诗形成的主要原因1、陶渊明归隐和田园诗形成的社会政治原因封建社会君主集权的独裁统治所带来的君主迫害、政治斗争、官场倾轧常使士大夫们对自己身家性命能否保全都产生深刻的怀疑,士人们始终生活在精神高度紧张之中,天长日久,自然产生疲惫不堪的心态。
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相对于官场,农村生活节奏虽然缓慢、缺少变化,但给人带来宁静、平和与自由,让人产生难以割舍的重土难迁的恋家情结。
以故土为代表的农村、田园、山林也就成为沉浮官场后疲惫惶惑心灵的归依。
因此,士人们的生活模式在孔子时代就已基本确立,《论语•卫灵公》有言:“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而在君主集权的独裁统治下,“邦有道”的日子实在少而又少,因而“卷而怀之”、“独善其身”的隐逸就成为士人的重要选择。
东汉后期开始,政治局势愈来愈险恶。
无休止的流血事件,不间断的混战,王朝内部频繁的政治更替,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而社会的激烈动荡总要连累、波及到文人,甚至使不少文人倒在血泊之中,诸如汉代的李固、陈蕃、李膺、范滂、曹魏时期的张华、陆机、陆云等,士大夫们生活在这样一个连人身安全都缺乏保障的时期,退隐之风大盛。
陶渊明早年曾立下“猛志逸四海”的大济苍生的理想,然而当时正面临“自真风告逝,大伪斯兴,闾阎懈廉退之节,市朝驱易进之心”的社会现实,理想只能成为幻想,因此他虽然几次出仕,但总是“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
现实的黑暗,官场的污浊,使他不寒而栗,更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认为“觉悟当念还”,做一个“洁己清操之人”,必须“逃路而归”,“击壤以自欢”,于是他毅然弃官走上归隐之路。
陶渊明对隐居生活的真爱、躬耕田园的艰辛与回归自然的甘甜和谐地融为一体,为使其田园诗的创作,提供了丰厚的沃土和不竭的源泉。
正如龚斌先生说:“中国历史上有过无数隐士,但像陶渊明这样长期躬耕、坚持己志而终老的隐士,是绝无仅有的。
”。
社会地位、经济状况致使陶渊明必须从事农业劳动,以便生活下去。
他过着“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的日子,这样的生活境遇是陶渊明写出优秀田园诗的主要原因。
昏暗的封建官场制度和动荡的社会现实,增添了陶渊明对所处环境的厌恶,孕育了他对田园生活的思恋,加速了他弃官归隐的动念,为田园诗的酿造提供了宽广的历史背景,奠定了丰厚的社会政治基础。
2、陶渊明归隐和田园诗形成的思想原因(1)儒家的社会理想学说和道德修养理论对陶渊明的影响对陶渊明影响最大的,不是儒家学说中的积极入世的进取精神和君臣忠义的正统观念,而是儒家学说中上古大同世界学说和人身道德修养理论。
或者说,陶渊明对儒家学说的汲取有着很强的选择性。
比如《时运》篇对孔子的歆羡,明显的限制在那种“东鲁春风”的安谧生活上,他将这种生活和他自己身边的农村世界溶为一体,组成一个与“乱世”相对峙的安静平和的小世界。
由此可见,这种以儒家伦理道德理想追求个体自我完善的方式,是陶渊明在艰苦生活中保持心理平衡的一个重要生存方式,也是他得以进入农村,开创田园艺术审美境界的必要前提。
(2)道家思想对陶渊明的影响对于道家来说,隐逸,除了是躲避社会动乱,因不满现实黑暗的政治而在行动上采取的一种消极抗议;同时还具有本身的内在价值,即追求一种人生的解脱和精神上的自由。
庄子隐逸思想的核心就在于解脱,讲究“无功、无名、无己”,追求精神上的无拘无束,主张把自己从小我中解脱出来,与生生不息的宇宙大我融为一体。
这种思想对陶渊明的归隐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他的人格思想绝大部分承袭了道家的旨归,特别注重精神上的超然自适。
陶渊明把质朴自然视为人性理想的大国,努力使自己的灵魂摆脱。
道家这种自然学说既影响了陶渊明的思想,又影响到他的田园诗作。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
”陶渊明淡泊事务、淡泊权贵、淡泊名利,其诗不仅意淡,而且笔淡,但这看似平淡中却蕴藏着浓情厚意、清奇远志,给人以无限遐思,可谓“开千古平淡之宗”。
(3)古代隐逸高士对陶渊明的影响。
传说中的许由、务光,殷周之际的伯夷、叔齐,秦汉之间的商山四皓,这些隐逸高士为陶渊明的精神寄托树立了榜样,激励着陶渊明念古思今,加快归隐。
从《咏贫士》这组诗中,我们可以清楚看到古代隐士们安贫守节、不慕名利的情怀给予了陶渊明强烈的思想力量、精神支持,使他的心情得以释然。
从这些古代隐士身上,陶渊明提炼了真正的人格修养,即排除个人的一切功利要求和社会目标,保持贞节的品德,进入自己选定的生活环境和审美气氛中,获得心灵的安宁与愉悦。
他在这种精神状态中,进入到艺术创作活动里面去,从而发现和创造了那个自然平静美好的田园世界,自己也得以解脱。
实际上,陶渊明对古代文明的吸取是多方面的,所谓“修六艺之术”,“观九家之言”,“九流参差,互相推陨”,“使他的思想既受着儒家、道家、玄学、佛学的影响,但又与之不同。
”诚如朱自清《诗论》所说:“他读各家的书,……把所吸收来的不同东西融会成为他的整个心灵。
在这整个心灵中,我们发现有儒家的成分,也有道家的成分,不见得有所谓内外之分,尤其不见得渊明有意要做儒家或道家。
”陶渊明溶化儒道佛等各家思想为一炉,又不同于各家思想,形成了带有明显个人特点的思想体系。
也正是这些思想的相互渗透,使陶渊明在艰难的人生跋涉中,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田园,创作出了优美的田园诗[6]。
三、现实理想的结合与田园诗的独到完美陶渊明回归田园,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秀丽的田园美景与他理想中的最高境界得到了完美的结合,加之他的文学功底与艺术才思,构筑了田园诗的独到与完美。
1、讴歌田园是陶渊明看破现实做出的选择陶渊明所处的晋宋时代,战火连绵,烽烟四起,农民饥寒交迫,颠沛流离,农村现实生活残酷而凋敝。
但在陶渊明的笔下竟出现宁静美丽的画面。
在陶渊明四十余首田园诗中,也有少量诗篇,如《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丙辰岁八月中于下撰田舍获》、《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杂诗》等,通过对自己在农村劳动生活的描写,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农民生活的痛苦和农村荒凉萧条的景象。
但大多数田园诗并非如此,他对田园的赞美与讴歌构成了田园诗的主流[7]。
究其原因,有人归论为其的阶级局限,认为作为封建士大夫,其归隐后参加的只不过是轻微的农业劳动,依然过着饮酒、赋诗的生活,没有真正看到农民生活痛苦的一面,这是片面的。
且不说陶渊明晚年生活接近农民、了解农民、同情农民、深知农民疾苦,就连没有像陶渊明那样在农村劳动过,同样有着阶级局限的封建士大夫杜甫、白居易等,也还直接反映过当时农民的痛苦生活。
于是又有人把它归结为历史的局限,建安以后整个魏晋的诗歌都没有直接去反映下层人民的苦难,是这种不良的时代创作风气束缚着陶渊明的手脚,这种说法也不准确。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陶渊明把仕途官场称之为“尘网”、“樊笼”,彻底地否定了自己的前半生。
恨不得尽快脱离开这种险恶的环境,立即回到熟悉而又亲切的农村,这种心情在他的《归去来兮辞》里表露得十分明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带着一种悔恨的心情彻底地否定了过去的自己。
一旦摆脱了歧途、险境,他便欣喜若狂了,“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哪怕早一刻看到自己的家门,也成为一种极大的快乐与安慰,“载欣载奔”的欣喜急迫形象跃然纸上。
比起恶浊的官场来,田园在陶渊明看来都是美好的,尽管农民生活痛苦,但农民的忠厚质朴胜过官场的尔虞我诈。
田园再不美,也强于官场百倍。
陶渊明的弃官归隐决定了讴歌田园美景成为他义无返顾的坚定选择。
2、田园诗的独特是陶渊明目睹田园美景情有独钟的再现陶渊明回归田园,随即为田园所陶醉。
“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山涤馀霭,宇暖微霄。
有风自南,翼彼新苗。
”等一幅幅宁静幽美的农村图画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诗人在全力表现着大自然的美,他用自己摆脱黑暗官场后那种欣喜若狂的激情拥抱着秀丽、幽美的自然景物。
田园在陶渊明的眼里是尽善尽美的。
他对农村的偏爱和对田园的情有独钟,抒发在一首首田园诗中,使田园诗形成了独特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