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老子》“长生久视”

合集下载

读书心得——试论老子《道德经》中的生命观

读书心得——试论老子《道德经》中的生命观

读书心得——试论老子《道德经》中的生命观人类从诞生的那一刻开始,就一直在追寻生命的长度、生命的质量以及生命的意义。

每个人都想增加自己生命的长度,生活过得更美好一些,人生过得更有价值、更有意义。

追寻生命的意义在于人们都知道任何生命只是时间长河里的一条线段,可以小心谨慎地延长,但不可能无限。

所以我们希望在有限的生命时间里实现更多的目标、追求更大的价值,希望这些目标和价值让我们的生命“永恒”。

老子《道德经》中阐述了对生命观的理解和认识。

一、生命观的内涵谈到生命,中国传统文化指出,所有存在于宇宙、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有机和无机的个体都叫作生命。

生命观是人生观的一部分,人生观是指一个人对人生的目的、意义所持的态度。

具体包括生命观、苦乐观、公私观、义利观、荣辱观和幸福观等内容。

它是世界观在人生问题上的表现。

它要回答个人为什么要活着,应当怎样度过人的一生等问题。

人生观是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它既是个人意识,也是群体意识。

由于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处的地位、生活境遇和文化素养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人生观。

千百年来,人们积极思考人生意义、人生价值和人生目的,无数专家学者都希望通过自己的研究给出人生的终极答案。

有的人自我认知清醒,深知生命短暂,要在有限的生命做更大的贡献;大部分的人会谨慎对待自己的人生及他人的生命;还有的人随意对待生命。

从《道德经》五千字里,我们可以归纳总结出人应该如何有效地度过自己的人生。

老子在《道德经》中阐述了重人民轻个体的民本思想,重平等忌极端的处世哲学,重精神轻物质的个人修养之法以及重和谐忌纷争的与人相处的长久之道。

老子认为个人如果不胡乱作为,是不会让自己陷入艰难的处境的,纵观历史和现实,老子的这句话有多少人用事实验证过。

那么怎样处事不是胡乱作为,怎样做事符合生命的规律,符合自然运行的法则,符合“尊道贵德”的思想呢?二、《道德经》中的生命观老子《道德经》用五千字道尽天地运行之法则,人世运转之规律,从其中我们可以看到立于天地之间的人应该遵循怎样的规律才能长久得立身于世,运用怎样的处世哲学才能解决自身困惑和问题,掌握怎样的道理才能不困顿于生活和世事。

读老子学成语

读老子学成语

读《老子》学成语1、功成不居。

原意是任其自然存有,不去占为己有。

后形容立了功而不把功劳归于自己。

出处:《道德经》第二章:万物作而不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不居。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2、无为而(之)冶。

指自己无所作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

原指舜当政的时候,沿袭尧的主张,不做丝毫改变。

后泛指以德化民。

出处:《道德经》第三章:“为无为,则无不为。

”3、和光同尘。

指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消极处世态度。

也比喻同流合污。

出处:《道德经》第四章:(道能)“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4、多言数穷。

言多必失,必有理屈之时。

出处:《道德经》第五章: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5、天长地久。

跟天和地存有的时间那样长。

形容时间悠久。

也形容永远不变出处:《道德经子》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6、上善若水。

说的是做人的方法,即做人应如水,水滋润万物,但从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样的品格才最接近道。

出处:《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7、金玉满堂。

形容财富极多。

也形容学识丰富。

出处:《道德经》第九章:“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8、功成身退。

指大功告成之后,自行隐退,不再复出。

出处:《道德经》第九章:“功遂身退,天之道。

”9、功成名遂。

功绩建立了,名声也有了。

出处:《道德经》第九章:功遂身退,天之道。

《墨子·修身》:“功成名遂,声誉不可虚假。

”10、目迷五色。

五色:各种颜色。

形容颜色既多又杂,因而看不清。

比喻事物措综复杂,不易分辨清楚。

出处:《道德经》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11、宠辱若惊。

无论受宠、受辱,心里都要振动。

形容人非常计较得失。

出处:《道德经》第十三章:“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12、绝圣弃智。

弃绝聪明才智,返归天真纯朴。

这是古代老、庄的无为而治的思想。

出处:《道德经》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绿色通巧弃利,盗贼无有。

《老子》文学成就探析

《老子》文学成就探析

《老子》文学成就探析老子是哲学家,也是诗人,是中国哲理诗创作的先驱。

一部《老子》,是哲理与诗歌的结合体。

如果把《老子》整个算作“哲理诗”,那么在中国文学史上没有其它任何哲理诗作象它那样具有独创性,具有丰富深邃的内涵、广大深远的影响。

《老子》又被看作诗歌与散文的结合体,人们或称之为诗,或称之为文,或说它文中有诗,或说它诗中有文。

是诗、是文、是“散文诗”还是“诗散文”,从大处着眼,重要的不在于这称谓上的区别,而在于它们所共同揭示的《老子》艺术上的独创性和特异性。

《老子》的体裁是春秋末年伟大哲人所独创的,所以我们不应以其后世的某些标准硬套它、苛求它。

而不妨把它视为中国文人哲理诗作的开端和中国哲理诗的一种最早的、特殊的样式。

《老子》的文学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别具一格,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析、把握它。

一、创造性地运用了意象化和形象化的创作手法,这对于哲理作品来说,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创始的意义和地位。

《老子》十五章:“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饮;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兮,若无止。

孰能晦以理之徐明;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欲盈,夫唯不盈,故能敝而新成。

”作者以其创造性的想象构拟出鲜明生动的得道之士的意象。

得道之士慎重、庄严、豁达、恬静、淳厚、浑朴,幽微玄妙,高深莫测。

得道之士的人格形态难以拟议,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即使是这个“强为之容”而构拟出的意象,也只是作者头脑中呈观念形态的幻影,可感而不可见,或者只是在想象中见到。

作者正是要使读者以想象来接受这一包蕴哲理的艺术意象,并填充本文中的艺术想象空白。

《老子》有些章节与《楚辞》相近,如这里具体形容得道者深不可测、微妙玄通的仪态和心境的几句,即“豫兮,若冬涉川”一节,以及下文要提到的第二十章“众人熙熙”一节,即被人们认为“似《楚辞》体者”(陈柱《老学八篇·老子之文学》)。

《老子》中的价值观浅谈

《老子》中的价值观浅谈

《老子》中的价值观浅谈历代学人对老子思想的解读,可谓见仁见智,褒贬不一。

总体而言,对老子哲学思想在先秦之高峰地位、养生治国之道之深邃智慧、“小国寡民”之政治历史观等多有阐发。

虽然看上去,《老子》成书2000多年前,仿佛已经远离了我们这个时代,然而《老子》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道教文化的源头,实则是镌刻在我们中国人内心深处的道德、行为准则。

一、顺其自然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说的是,最善的人如水一般。

水能够滋润万物却又不与万物相争,而停留在别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是最接近“道”的。

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而无私,说话善于恪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

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老子在自然界万物中最为欣赏的应该就是水了,能“圣人”的化身,更是“道”的完美诠释。

水不但能自净,而且能净他。

更重要的是,水不但无形无状,能够随着容器的形状随意转变,而且,它连自身根本的状态也能改变。

遇热蒸发成汽,遇冷凝聚成液,再冷还能凝结成冰。

世间万物,没有能够拘束得了它的。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果然是:几于道!《道德经》对我的观念改变最多的是对于“礼”的理解。

老子说道:“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义,失义而後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乱之首也。

”。

我想了想,确实很有道理。

世人喜欢说:无规矩不成方圆。

而这“规矩”,应是先失了“规矩”,而后才要寻“规矩”。

本来生之为人,闲散惬意,只要遵从天地间的自然规律,自然能获得安定祥和的生活。

但人类偏偏要给自己戴上许多欲望的枷锁,因为对私欲的奢求而坏了世间的规矩,所以又不得不制造出许多道德上的,行为上的准则,一道又一道,越缠越多,无异于作茧自缚。

长生不老与长治久安_管窥_老子_的养生与治国思想

长生不老与长治久安_管窥_老子_的养生与治国思想

doi:10.3969/j.issn.1008-9640.2010.01.018作为道家思想的开山之作,五千言的《老子》历来倍受世人推崇。

《老子》文约义丰,包罗万象,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老子所处的春秋时期是一个动荡不息、战乱不止、生灵涂炭的时代。

对此,当时的社会精英们纷纷拿出了自己的救世良方。

墨家倡兼爱尚贤;法家主耕战变法;儒家崇礼乐仁义,亲亲尊尊,修己安人。

无论哪家的思想都是对当时“礼崩乐坏,天下大乱”时局的反思和回应,老子的思想也不例外。

在老子博大的思想体系中,养生与治国之道是其特别关注的两大主题。

在治乱问题上,老子与孔子都强调统治者的主导作用,强调统治者自身的修为对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意义。

但老子提出的修身理念异于儒家提倡的践行人伦规范、学为君子,而是强调统治者应直接效法自然规律,克制贪欲,最终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

老子认为只要统治者清心寡欲,爱惜民力,老百姓自然不会遭到过多的侵扰,社会矛盾自然无从产生。

治乱的根本不在礼仪制度如何完备,而在于统治者能否有效克制贪欲。

老子不仅关注社会的长治久安,而且关注生命的长久。

对于有害于人之身心健康的一切行为及生活方式,老子都给予充分的揭露。

《道德经》第四十六章有云:“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1](P244);五十二章有云:“……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1](P265)《道德经》十三章说道:“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1](P109)老子认为人之肉身是欲望的发源地。

由于生存是人的第一欲望,因此,寻求第一欲望的满足是无可厚非的,问题是欲望的不断升级乃至失控,最终为贪欲所左右,不仅会阻碍人的良性发展,甚至于加速自我的毁灭。

《老子》第五十九章强调:“治人事天,莫若啬。

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1](P295)“有国之母”的母是指治国的根本方法。

论道教神仙信仰的思想渊源

论道教神仙信仰的思想渊源

论道教神仙信仰的思想渊源*导读:刘勰《灭惑论》云:案道家立法,厥有三品,上标老子,次述神仙,下袭张陵。

这里概括了道教的大致特……刘勰《灭惑论》云:案道家立法,厥有三品,上标老子,次述神仙,下袭张陵。

这里概括了道教的大致特点,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神仙信仰。

神仙信仰是道教的核心思想,这一点早已成为学术界的共识,如李养正先生说:不论道教的教义及道术多么庞杂,其教义的核心仍是神仙信仰。

[1]卿希泰先生主编的《中国道教史》亦指出:道教以求长生不死、修道成仙为主要目标,神仙思想是道教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2]作为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的神仙信仰有其固有的理论渊源,例如《山海经》里有关不死的传说、《老子》长生久视之道、《庄子》的神仙色彩以及秦汉时期盛行的方仙道等等,都为道教神仙信仰的形成提供了有益的思想资源。

本文试图按历史顺序就这些思想资源做一简要梳理,以期对道教这一核心信仰的来历获得更加清楚的认识。

*一、《老子》长生久视之道神仙信仰的根源可能与古人对于自然种种神秘的传说有关[3],因此,神仙思想的历史是十分久远的,早在《山海经》里已有不少的记载,如《海外北经》云: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

《海外南经》:交胫国在其东,其为大交胫。

一曰在穿匈东。

不死民在其东,其为人黑色,寿,不死。

《海内经》:流沙之东,黑水之间,有山名曰不死之山。

这些传说反映了远古的人们对长生不死的渴盼。

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养生长寿为目的的各种方术开始陆续出现,养生思想、养生之道受到重视,例如《老子》对长生久视之道的阐发,便是其突出的表现。

《老子》一书,以之求道则道得,以之治国则国治,以之修身则身修,[4]不仅哲理玄妙,而且具有丰富的养生思想。

该书第五十九章云:治人事天,莫若啬。

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

是谓深根固蒂、长生久视之道。

《老子》与中国文化

《老子》与中国文化

《老子》与中国文化鲁迅先生在1918年8月20日《致许寿裳》的信中提出:“中国根柢全在道教”。

对鲁迅先生的这个科学论断在具体理解上虽然尚不一致,但它说明了道教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这一点则是非常明确的。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一种多元互补的文化,其中儒、道、释三家实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

按鲁迅的论断,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柢就在道教。

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影响极大。

他们的思想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作为一名中国人,无论自己是否意识到,他都不可能摆脱这种影响。

因此,了解(儒、释、)道的思想,对今天的生活也具有重大的意义。

哈佛大学教授约翰·高在谈到《老子》这本书时说:“《老子》许多年来一直是我的床头伴侣。

其意义永无穷尽,通常也是不可思议的。

例如,当我研究心理学时,它是一本有价值的关于人类行为的教科书。

作为一个研究组织机构的专业人员,我从这本书学到了许多有关政治和领导的知识。

我把它作为最喜爱的礼物送给身为企业家和高级经理的朋友们。

这本书道出了一切。

”哲学家温第施曼把《道德经》看作是人类原发性智慧的重大著作,它不但是道家和中国的一部圣书,而且也是整个人类的一部圣书。

尼采评论《道德经》一书说:“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入汲桶,垂手可得。

”现代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老子与自己的思想很吻合,他将老子“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的字句挂于墙,悬于壁,一派老子忠实信徒的模样。

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到中国访问时,有人向他介绍《道德经》中几段文字后,他极为惊叹,认为两千多年前能有这么深邃的思想,简直不可思议。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在《人类与大地母亲》一书中对老子也作过高度评价。

他说:“在人类生存的任何地方,道家都是最早的一种哲学。

”据《中国文物报》2002年7月5日报道,2000多年来,为《道德经》作注者达三千余家。

凭借仅仅5000余言的《道德经》,老子被美国《纽约时报》列为全世界十大古代作家之首。

老子《道德经》信解 道解 诗颂

老子《道德经》信解 道解 诗颂

老子《道德经》信解道解诗颂开场白研身心内真学问做宇宙间大文章仔细阅读《道德经》八十一课,老子最期望的读者,是那些侯王们——“域中有四大,王居其一焉”。

希望他们修道、悟道,遵道而行,回归至无为而治的上古时代,从而根本熄灭春秋无义战的战火,使人民得以永久的安居乐业,虽“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争斗”。

老子还特辟了几章,专门讲授了宇宙生化之理,长生久视之道,入手兴功之法,登堂入室之阶……。

看似短短五千余言之《道德经》,其内容浩瀚深邃,无与伦比,实乃人、神、鬼、仙争相共餐之精神大宴,享之不尽,受之不完;迄今二千余年以来,令古今中外的有志之士、大丈夫们口流长涎。

正是:师传虽一悟有别——悟解有别是非生!即使是师门弟子,修持门中亦见凡圣之差,乃至有别立门派者;门外大众更是是非丛生——注解蜂起,两千年来,各是其是,各非其非。

信解方面,憨山大和尚的解读值得重视;也是笔者简要译释《道德经》的主要依据。

道家认为,“身国同构”:精气神,神如君,气如民,精如财;君明则国治,民聚则国强……;治国之道亦治身之道。

“善言入耳,永为道根。

”老子《道德经》之五千善言,上可以用于治国,近可以用于治身——就治身、道解方面,从古以来议之甚多,惟吕祖、黄元吉真人解读得颇为精切,可供真修行人参读。

道法大海信能入,灵台即是楼观台,放松身心虚且静,有字真经翻开来!在这里我们静听老子给大家讲课。

第一课大道体用题示:秦汉以前,诸子百家共奉一道——形而上恍惚之道与形而下器用之道。

形而上恍惚之道,不可道之“道”,约有三义:(一)朱子曰:“道犹路也”,有脚就有路,而“道”则是通向宇宙究竟境界的唯一之路——心悟之路;(二)“离有离无之谓道”的不可道之“常道”,或曰无极○;(三)法则、规律。

形而下器用之道,可道之“道”——“一阴一阳之谓道”的“道”,由“首”与“辶”组成。

当代贤人李昌锐阐释曰:“首”字上两点把它平放起来,就成了八卦的阴爻,下一横就是当然的阳爻;阳爻下面的“自”字,即宇宙阴与阳这两个东西之互生互根、流行不息的自然变化;“辶”则为阴阳二物运动变化之轨迹或相状,包括隐在之虚象——“一虚一实道之机”;亦即太极⊙。

论老子的养生之道

论老子的养生之道
修” ,内养 为 主 ,外 养 为辅 。老 子 的 外养 ,指 的 是
里 ,老 子 提 出 了 自己 的养 生 目标 ,那 就 是 “ 生 长 久视 ” 。老子 认 为 :治 理 国 家 ,养 护 身 心 ,都 要 趁 早 从道 ,多 多积德 ;多多积 德 ,爱惜 精力 ,才 会 不 可战胜 ,长久 存在 。对 于 “ 生 久 视 ” 长 ,老 子 有 自

老子 的养 生 目标 和 原则
1 .老 子 的养 生 目标 。老 子 日 :“ 国之母 ,可 有 以长久 。是 谓 深 根 固 柢 ,长 生 久 视 之 道 。 在 这 ”
指道 生 。 《 子 》 不 惜 笔 墨 ,对 “ ” 加 以赞 美 : 老 道 “ 绵绵 若存 ,用 之 不 勤 。 《 ” 老子 》 日 : “ 法 地 , 人 地 法天 ,天法道 ,道法 自然 。 《 ” 老子 》 又 日 :“ 道 之 尊 ,德之 贵 ,夫莫 之命 而 常 自然 ” “ 德 之 容 , , 孔 惟 道是 从 ” 。可 见 ,老子 的 “ 法 自然 ” 道 ,是 指 天 、
形 ” 道 隐 ” 道 生 ” 几 个 方 面来 说 明 “ ” 的 、“ 、“ 道
内涵 。“ 之 又玄 ” 玄 ,指 道 体 ;“ 之不 见 其首 ,随 迎 之不 见其 后 ” ,指 道 形 ; “ 象 无 形 ,道 隐 无 名 ” 大 , 指道 隐 ;“ 生 一 ,一生 二 ,二 生 三 ,三 生万 物 ” 道 ,

典籍 钩沉・
5 7
提倡 无 为 , “ 人 处 无 为 之 事 ” 圣 ;提 倡 无 私 ,圣 人 “ 以其无 私 ,故 能 成 其 私 ” ;提 倡 无 忧 , “ 私 寡 少 欲 ,绝学 无忧 ” ;提倡 “ 无难 ”,“ 人犹 难 之 ,故 圣 终 无难 矣 ” 可 见 ,无 论 是 “ 为 ”、 “ 私 ” 。 无 无 、 “ 忧” 无难” 无 、“ ,老子 都提倡 像 圣人 那 样去 养 心 。 贵 身爱 身是 一方 面 ,养 心修 身是 另一 方面 ,心身 二 者不 可偏 废 。世界 卫生 组织 曾经 提 出健 康 的 四大基 石 : “ 理 饮 食 ,戒 烟 限 酒 ,适 当 运 动 ,心 理 平 合 衡 。 今 人既 注重 身 体健 康 ,又 注重 心 理 平衡 ,恰 ”

黄信阳:试析老子《道德经》中的养生思想与方法

黄信阳:试析老子《道德经》中的养生思想与方法

黄信阳:试析老子《道德经》中的养生思想与方法*导读:在中国传统养生典籍中,老子《道德经》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出生入死。

生之徒,十有三;死……在中国传统养生典籍中,老子《道德经》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出生入死。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盖闻善摄生者,路行不遇(凹儿)虎,入军不被甲兵;(凹儿)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

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第50章)老子指出人出世为生,入地为死。

人从出生到死亡,伴随人生的是人体的九窍(目、耳、鼻、口、前腔、前阴、后阴)四关(四肢);伴随人死亡的也是九窍四关;人为了使生命长久生存而妄动因此导致死亡的,同样是人的九窍四关。

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他们为了使生命长久地生存而奉养丰厚、享受过分。

原来,曾经听说过擅长养生的人,在陆地上行走不会遇到犀牛和猛虎的伤害,进入军阵战场中不会遭受兵器的杀伤;犀牛在他的身上找不到使用猗角的地方,老虎在他身上找不到使用猛爪的地方,兵器在他身上找不到使用利刃的地方。

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善于养生的人没有进入死亡的境地。

由此,老子教以世人以长生久视之道,提出了寡欲以养心、清静以养性、无为以养行(形)、结善以养德、啬精以养气、修道以养神的养生思想和方法,对后世道家和道教养生思想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一、寡欲以养心养生的目的除了有一个健康的体魄,还要有一个纯洁的心灵。

心灵的纯洁是养生的基础,是进行养生的前提,因此在养生筑基时首先强调的是调心功夫。

俗话说心由声造,纷繁芜杂的世界物欲横流,存在着种种诱惑,常常把人心带向迷茫的方向,使人陷入欲望,泯灭自我,难以自拔。

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第12章)指出沉溺于五色会使人视觉模糊,乃至于双目失眠;沉溺于五音会使人听觉迟钝,乃至于双耳失聪;沉溺于五味会使人味觉失差,乃至于口生疾病;骑马奔驰而打猎行乐,会使人心神狂躁不安;珍贵和稀有的财物,会使人心生贪欲而做出伤天害理的事情,因而使人的操行受到损害。

老子的哲学思想

老子的哲学思想

老子的哲学思想1、《老子》一书:反对剥削、农民平均主义、“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农民小私有者愿望。

2、“治人事天莫若啬”——符合“根深、蒂固、长生久视之道”3、史官出生的老子,具有当时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他看透了奴隶主阶级统治集团的腐朽内幕,又承认道奴隶制给农民小私有者带来的灾难,因此,他反对奴隶制的礼乐文化、典章制度,也攻击为奴隶主阶级服务的上帝、鬼神宗教迷信思想。

4、老子的唯物主义无神论思想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的产生,是当时生产斗争,阶级斗争经验的总结。

5、春秋末期在哲学上主要围绕“天”是否是有人格有意志的神的问题展开。

6、老子唯物主义无神论思想的重要贡献在于打击了宗教迷信,促进了科学,动摇了奴隶制度的哲学思想基础,客观上有利于封建制的成长。

7、老子反对天道有知,提出天道无为。

8、“道”比上帝更根本——“象帝之先”,“道”对万物——“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取消了造物主上帝的地位。

9、“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是构成万物的基础,因此“道”是“不可为”的;“道”并不是有意志有目的的的构成世界万物,所以它又是“无为”的。

“无为”以“无不为”做条件。

“道”是世界万物自身的规律。

10、“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道”之所以重要,“德”之所以珍贵,就在于它让万物自己生长、发展,而不发号施令。

11、老子反对天道有为的神秘主义思想提出“天道自然无为”这一唯物主义原则在中国哲学史上起了划时代的作用。

12、“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没有意志,无所谓仁与不仁,它让万物自身自灭。

13、“无为”是最高准则,人要像天道学习,也不能有为。

14、庄子只讲自然无为,抹杀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15、战国末期的荀子,吸取了老子的天道自然的合理部分,在承认自然规律的前提下,主张利用自然规律为人类造福。

————“制天命而用之”16、“道”——人走的路(四通八达)——“方法”“途径”——规律性、普遍性17、老子将“天道”概括为事物存在和变化的最普遍的原则。

道德经59 长生久视

道德经59 长生久视

道德大讲堂校本教材
现代解读
老子认为,大到维持国家的统治,小到维持生 命的长久,都离不开“啬”这条原则,都要从“啬 ”这条原则做起。所以说它是“长生久视之道”。 啬与俭当然符合“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不过, 若认为它是一种消极、退守的哲学,则未免流于表 面,未能看到其精神实质。 著名学者张松如说:“啬就是留有余地;留有 余地,才能早为之备;早为之备,才能在事物即将 发生之时及时予以解决;在事物即将发生之时及时 予以解决,才能广有蓄积;广有蓄积,自然就战无 不胜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自然就具有了 无穷的力量。”
道德大讲堂校本教材
谢谢欣赏!
道德大讲堂校本教材
智慧案例
香港“船王”包玉刚,有着数以亿计的财 富。但他崇尚简朴,一直坚持把吃剩的菜放在 冰箱里,下顿热热再吃。外孙吃剩一半的苹果 ,他也会吃掉,从不浪费。 有一次,他的大女儿看见同学穿了双漂亮 的红皮凉鞋,很是羡慕,就央求父亲也给她买 一双。包玉刚就问她说:“你脚上穿的什么呀 ?”女儿说:“皮凉鞋啊!”包玉刚问:“你 有凉鞋穿还买什么凉鞋?” 另一次,女儿裤子的膝盖处磨破了,包夫 人就给她补了两块补丁,女儿噘起嘴不愿穿。 她便对女儿说:“你瞧,你爸的睡衣上也打着 补丁呢?”
道德大讲堂校本教材
现代解读59C.mp3
本章讲治国与养生的原则和方法。老子把 吝啬当做修身养性的重要美德加以颂扬,而不 是专指财物的吝惜。他认为,吝啬就是在精神 上注意积蓄、养护、厚藏根基,培植力量。真 正做到精神上的“啬”,只有靠积累雄厚的德 。有了德,也就接近了道,这就与圣人治国联 系到一起了。 其实,“啬”在这里既可以解释为治国安 邦的根本原则,也可解释为“节俭”。因为老 子是十分重视“俭”德的,而这也是道家一贯 的主张和作风。老子把“俭”当做“三宝”之 一,他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 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从『专气致柔』看老子的养生思想

从『专气致柔』看老子的养生思想

合而腹作,精之至也;终
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
腿嚣强 嚣蚕
张 兴 发
知和日常,知常日明,益 生日样,心使气日强。物 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 早已。”老子指出:婴儿虽
然骨骼脆弱,筋肉柔嫩,
可小拳头却握得很紧;‘他
不知道交合的事情,而小
生殖器却常常勃起,这是
因为精气充足的缘故。那
么婴儿为什么会精气充
沛且生命力旺盛呢?婴儿
相类似的名词。在老子思想中,对于“人欲”的节制。
是非常重要的。《道德经》第四十六章说:“罪莫大予
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他的这一认
识,是从他的“道”中体现出来的。《道德经》第三十四 章说:大道广泛流行,无所不至,无所不遍,它可左可
右,可上可下,可顺可逆,在方为方,在圆为圆,向无
定向,形无定形,任其物性,顺其自然;它化生万物, 创造世界而不推辞,作出巨大成就而不自以为有功,
育群生。

故而老子说:“大道无形,生育(《清静经》)这里
所说的“无形”、“无情”、“无名”都是说明“道”的“清
静”,不但要“清静”,而且要。常清静”,要“真常应
_面而葺_幕面恧

。中嗣过救
I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应常静”就是“清静”。 l在经中又叫“真静”,就是要“心无其心”、“形无其 I形”、“物无其物”,能够“唯见于空”,并且“观空亦
臣的。
根据老子这一
思想,后来道教建 立了返朴归真的内 丹修炼方法。其基 本原理为道(神)生 气,气生精,精生 形,是为顺生;内丹 修炼的目的是要形
蠡修 真 养 性
返精,精返气,气返
万方数据
道(神),是为返本还原,即逆生。由此道家道教总结 出了炼己筑基、炼精(形)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 虚、炼虚合道(粉碎虚空)的炼养过程。

《老子》思想的现代价值—教育论文

《老子》思想的现代价值—教育论文

《老子》思想的现代价值《老子》是一部博大精深的智慧宝典。

以《老子》道家思想和孔子儒家思想为基础形成的儒道互补文化,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历史基础。

《老子》思想不仅对我国古代的哲学、政治、军事、宗教、医学、养生、气功和武术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而且作为文化基因渗透到中华民族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之中,影响着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生死观等各种文化观念。

因此,可以说《老子》是中国思想文化的智慧之根。

《老子》思想所以能发生这样巨大的历史影响,一方面是由于老子对远古以来的思想文化传统作了系统的概括和总结,其学说有着极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另一方面,是老子在继承的基础上又开拓了文化发展的新方向,既在中国历史上首次创立了以“道”为本体论的哲学体系,为中国文化的发展.首先,《老子》哲学对中国哲学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老子》在中国哲学史上的最大贡献,就是提出了作为宇宙万物本原及其存在根据的形上之“道”,创立了以“道”为核心,包括本体论、辩证法、认识论和人生哲学等内容的系统的哲学思想体系。

其次,《老子》智慧对于解决现代人类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具有启迪意义。

《老子》的思想指向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普遍性问题,而这些问题又是各个时代的人们所始终关注的。

在个体生命价值的自我完善上,《老子》提出了“深根固柢”的“长生久视之道”,主张通过“致虚”、“守静”而反朴归真,“复归于婴儿”,即恢复到无知无欲的纯朴自然的境界。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老子》思想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对人类目前和未来的文化、生活能提供一些积极的智慧。

这就是说,《老子》思想仍具有现代的价值。

班主任班级管理策略一、班主任的语言要充满爱在进行班级管理时,教师的语言要充满真情实感,这样才容易与学生进行心与心之间的交流,从而使教师的劝说更有效果。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要用真情去温暖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语言中得到振奋,从而使学生健康、茁壮的成长。

老子养生之道

老子养生之道

老子的养生之道春秋时期的老子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道家创始人,而且还是一个伟大的养生家。

据《史记》记述:“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二百余岁,以自修道而养寿也。

”,历史上虽有不知其所终之说,但是有一点看法还是一致的,这就是说老子比孔子年长近三十岁,又比孔子死得晚。

孔子活了七十二岁,故此推论老子是一位超百岁的寿星。

老子这么长寿得益于其养生之道,其核心就是他自已说的:“吾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这食母就是食气,食气是古人养生的主要方法。

老子不但是个以气养生的实践者,而且还根据自已的切身体会写出了气功养生的理论和方法,成为历代气功家练功的要旨,为人类的健康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精气之说。

老子在《帛书。

第六章》中说:“浴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

绵绵呵!其若存!用之不堇。

”,要理解这章经文,关键是搞通玄牝两字的含义。

这里所说的玄是指天,指阳,所说的牝是指地,指阴,与“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

”的阴阳两气是同一的意思。

天地之根就是指人的口鼻,口进饮食为阴气,鼻入空气为阳气,所以口鼻是人与自然最直接的也是最根本的门户。

由此可以看出这“浴神”就是阴阳两气构成的精气的代名词,要想不死就得依靠口鼻的作用。

同时也说明了精气是有结构的,这就为练气功能养生,中医药能疗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这精气学说对人类健康的贡献,其意义之深远、影响之巨大是难以估计的。

二、经络之说。

老子在《帛书。

第十六章》中说:“至虚,极也。

守静,督也。

万物旁作,吾以观其复也。

”,这“督”就是指督脉。

何以为证呢?庄子在《养生主》中对此作了证明:“缘督以为经”说督是一条经脉,后人称之为督脉。

这“复”就是说经气沿全身左右二十四条经脉往复运行的情况,而且是以“万物旁作”的形式进行的,即经气走完左半身再走右半身反复往返地运行。

对经脉的循环无端的特征他在《帛书。

二十五章》中有进一步的阐述:“萧呵!寥呵!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这就把经脉的客观存在而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独立性和循环性的根本特点加以肯定。

老子《道德经》的养生思想

老子《道德经》的养生思想

老子《道德经》的养生思想作者:刘奇叶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7年第10期摘要:老子《道德经》的养生思想主要体现于修道和积德两个方面。

即为修道炼气,积德行善。

这是老子的精神内核所在,也就是老子教以世人以“长生久视”之道。

炼气在于修道修身,行善在于养性。

故修身属道,养性属德。

也可解读为道为德,德为道;道为体,德为用。

可见老子《道德经》之养生思想,无论与人们“寡欲以养心、清静以养性、无为以养行(形)、结善以养德、啬精以养气、修道以养神”,抑或与国家官吏“端正品形、服务民生、投身报国”,其绵绵之福泽,均无穷无尽。

关键词:老子;《道德经》;养生思想;修道;立德中图分类号:C9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29-0005-02老子文化的代表作《道德经》所含的养生文化内容广泛,博大精深。

文中抛弃私心杂念,提倡先人后己,意义深远重大。

《道德经》提出,生养天地万物的道(谷神)是永存的,叫做玄妙的母性。

玄妙母体生育之门,是天地的根本,产生万物的根源,连绵不绝,作用无穷无尽。

无极与太极的一动一静,是天地万物的总根,宇宙万事万物,无不由此而始生,故曰“成象”。

这一生化万物的大母,是天地所从以出的宇宙本根。

认真阅读《道德经》,深刻领悟其养生文化内涵,对我们身心愉快,体质增强、健康长寿,进而最大限度奉献社会与构筑社会和谐有一定作用。

一、老子《道德经》的养生思想凸现“道”与“名”精神内核所在老子《道德经》养生思想主要体现于修道和积德两个方面。

即为修道炼气,积德行善。

这是老子的精神内核所在,也就是老子教以世人以“长生久视”之道。

炼气在于修道修身,行善在于养性。

故修身属道,养性属德。

也可解读为道为德,德为道;道为体,德为用。

《道德经·第一章》说: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老子所谓“可道,非常道”,即太极。

道德经《第五十九章-长生久视》原文及鉴赏

道德经《第五十九章-长生久视》原文及鉴赏

道德经《第五十九章-长生久视》原文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道德经《第五十九章-长生久视》原文及鉴赏【导语】:长生久视【原文】治人事天[1],莫若啬[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老子》“长生久视”之道霍斐然绪论《老子道德经》五千言,一气呵成。

早有汉河上公章句,随其自然段落,分为八十一章,用道家修炼之旨作注。

历来解者不下数百家,各美其说,见仁见智,趣味不已!是一份中华大地宝贵的文化遗产。

内容丰富,哲理渊深,注家虽众,尤有未尽之处。

今以“论老子长生久视之道”为主题进行研讨。

限于篇幅,略将拙见写出,用以就教于高明。

《抱朴子•论仙篇》曰:“若夫仙人,以药物养生,以数术延命,使内疾不生,外患不入,虽久视不死,而旧身不改,苟有其道,无以为难也。

”其中“苟有其道”的“道”,实即指老子“长生久视之道”的内容,是由“养生”与“摄生”两个方面构成。

“养生”可使内疾不生而健康长寿,“摄生”可使外患不入而保身延年。

“摄生”一词,解者与“养生”之义误为一谈。

今据《老子》第五十章原文原意为准,作为“趋吉避凶,数术延命”之内容解之。

不敢与人苟同。

拟目如下:一、养神练形,健身长寿(一)天元大丹,清静修炼。

(二)人元金丹,阴阳修炼。

(三)地元神丹,铅砂烧炼。

二、摄生保命,趋吉避凶(一)用执大象,往而不害。

(二)运用奇门,可无死地。

(三)道立于一,抱一全生。

三、结束一、养生练形,健身长寿《抱朴子•释滞篇》曰:“五千文虽出老子,然皆泛论较略耳!其中了不肯首尾全举其事,可承按者也。

但暗诵此经,而不得要道,直为徒劳耳!”《老子》第七十章说:“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言有宗,事有君,夫惟无知,是以不我知。

”可见五千言不同于一般文史哲著作,另有一番奥秘所在,是属“玄之又玄”的学问,要弄懂它却也有些难度。

被后世道家尊为丹经祖书,老子被尊为道祖,绝非偶然的事。

道家的发展变化,又产生了道家、道教、内丹、外丹、南宫、符箓、避谷、服食、科醮、祈祷等十大派。

道家颇重现实,提出“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时度此身”和“下手速修犹太迟”的积极口号,并有“一粒金丹吞入腹,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生命探索理想,确是源于老子“长生久视之道”的发挥。

“长生久视之道”即是“健身长寿之术”,是前人对生命奥秘探索的结果(由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时谓之得道),并创造发明了“三元丹法”,理同法异,皆源出于《老子道德经》。

天元大丹,清静修炼;人元金丹,阴阳修炼;地元神丹,铅砂烧炼。

《大成捷要》曰:“道德经,阴符经,是兼三元而言也。

”今按“三元丹法”对生命奥秘探索在《老子道德经》中的依据, 分元简述如下。

(一)天元大丹,清静修炼《老子》第十六章曰:“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

”此章是天元丹法,清静修炼原理依据。

全真派盛传其说,有《邱祖小周天歌诀》“静极而动兮!一阳来复”,与《老子》“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 吾以观其复”是一致的。

重点在一个“复”字上,即《易》之“复”卦之义。

“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

”此实为倒插笔,申述观“复”证得其“复”的必经过程。

从杂乱纷繁的事物之中解放出来,回到本来之处,才可以说入静。

在清静之后,才可能回到生命的本源,叫做“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能够“复命”,算是已知道正常的修炼方法了,如果不知道正常的修炼方法,而去“盲修瞎炼”,就是“妄作”,难免失误,以致入魔之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

” 知常容者,知道正常修炼的法度内容。

如《邱祖小周天歌诀》“微阳初生兮,嫩而勿采;药物坚实兮,十五光盈;时当急采兮,莫教错过;久而望远兮,采之无成”。

此即正常修炼法度内容。

“公”者,为阳,为均布,二阳升之象。

“王” 者,同旺,为三阳升,为乾卦,旺而有力,即“药物坚实兮,十五光盈”之象,“时当急采兮,莫教错过”。

“天”者,为“乾”为“首”,“透三关,上泥丸” 之事。

“道”者,任督通,阖闭之机立,呼降吸升,周天通,百病消除,可以健身长寿。

故曰道乃久。

“殁身不殆”者,谓终身不遭病苦,可致无疾而终,尽其天年。

并非不死,故曰“长生久视”,而不曰“长生不死”。

《老子》第四十章曰:“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 有生于无。

”此章是老子功理功法的高度概括。

“反”字颇具深义,贯串于内外丹法之中。

“反”与“顺”对。

“反”即是“逆”与“还”。

顺是自然规律,水性下降,火性上升。

“反”是逆行,修炼者则反其顺而为逆,使水上而火降,“顺则生人,逆则成仙”之说,即此“反者道之动”,为修炼之关键原则也。

“弱者道之用”。

“弱”即气功家所谓“放松”。

“放松”即是不用力,是无为。

所谓“为无为则无不治”,其“无为”是“为”出来的。

避免形神紧张, 全体放下,静候阳生的体证原则之一。

“天下万物生于有”。

“有”即有种子,万物皆有种,无种不能生。

《周易参同契》曰“物无阴阳,违天背原,牝鸡自卵,其雏不全”,乃“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得配相交而后有生。

洞宾曰“腹内若无真种子,犹将热火煮空铛” 是也。

“有生于无”者,一阳来复,自虚无中阴阳得配相交而来。

一阳来复自虚无中来人皆易知,一阳来复自虚无中阴阳相交而来人易忽略,所以《老子》以“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示之,而不作“无生有,有生万物”者以此。

《老子》第六章曰:“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此章是讲“神息相依”的妙理。

《胎息经》曰:“知神气可以长生,固守虚无,涵养神气,神行则气行,神住则气住,若欲长生,神气相注”,和《玉皇心印经》“存无守有,顷刻而成,回风混合,百日功灵”的“有无相生”神息相依法都源于此。

盖因“有无”二字朴实灵活,既简明又具体。

黄元吉注《老子》首章有曰:“道家谓之玄关妙窍,只在一呼一吸之间,其吸而入也则为阴为静为无,其呼而出也则为阳为动为有,即此一息之微,亦有妙窍,人欲修之正觉,惟此一觉而动之时,有个实实在在,的的确确,无念虑,无渣滓,一个本来人在。

” 可知有为呼,无为吸,玄关妙窍只在一呼一吸之间(陈樱宁先生也尊黄元吉为师,许为私淑弟子)。

真是要言不繁,见解精辟之至也。

(二)人元金丹,阴阳修炼人元金丹,阴阳修炼,或称双修,或叫栽接法,最为隐秘,亦最易招误解。

陈樱宁先生在《抇善半月刊》中说:“言不雅训,事多隐曲,未便公开讨论也”。

然又多与房中养生混为一谈。

《抱朴子•释滞篇》曰:“房中之法十余家, 或以补救伤损,或以攻治众病,或以采阴益阳,或以增阳益寿,其大要在于还精补脑之一事耳。

此法真人口口相传,本不书也,虽服名药,而复不知此要,亦不得长生也。

”《千斤要方•房中补益》、《云笈七签》、《王屋真人阴丹秘诀灵篇》等有“夫妻双仙”之说。

陶弘景《御女损益篇》亦然。

一九七三年底,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文物中有属于古代房中医学著作几种,以及现代房中养生之书亦复不少,或有可资参考者并不多。

道家南宗,颇重人兀丹法,但人兀丹法与房中米战有别,不可混为一谈乃“不宽衣,不解带,静坐合阴阳”之说,千金易得,道侣难求。

双仙更不易得了。

《老子》第五十九章曰:“治人事天莫若啬,夫惟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根深蒂固长生久视之道。

”此章老子系统概述下手在人了手于天的功法基础,也是功法关键在一个“啬”字上。

这个“啬”字,《韩非子•解老》“少费谓之啬”。

河上公解“爱精气,不放逸”。

啬同涩,为收涩,不外泄。

是“炼己筑基”之事。

能做到“不漏”,即叫“早服”。

高亨曰:“早服,尽早地服从”。

即是先一步治服叫早服。

也即是第一步要做到服从意念指导,把握得了阴阳。

筑基已固,做到了不漏精气, 方可能积累精气,才说得上重积德,精气充溢,能量强,则能克服一切众病,不断积累,不可限量,做到能用意念调节自身气脉,可以达到长生久视的理想。

这一章即是讲的长生久视的功理功法,谓之“长生久视之道”。

道家每以身喻国。

《抱朴子•地真篇》曰:“一人之身,一国之象也。

胸腹之位,犹宫室也;四肢之列,犹郊境也;骨筋之分,犹五官也;神犹君也;血犹臣也;气犹民也。

故知治身则能治国也。

”在《易》以坤为国,为母,为土,在人脾属土,脾藏意,土生万物,母者资生之源。

“有国之母”,即得到生命力之源泉,自可达到“长生久视”,可以做到“我命由我不由天”了。

此章条理清楚,层次井然。

“治人事天”的目的是“长生久视”。

可知“人”“天”二字是人身中“还精补脑”功夫的代名词。

取坎填离,与治人事天相一致。

《老子》第三十三章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此章八句四偶,依次撰述,步步落实,最后全盘显露,不致使人有杂凑之嫌,确系“言有宗,事有君”之词。

前四句,人我对举,可知属彼我之事。

后四句,言我而未言人,而人隐其中。

唯末两句“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全盘显露,诚为此章的窗口,可以洞见室内,而非空洞杂文。

“不失其所者久”,明系“治人事天莫若啬”的“闭固”效验。

“失”为走失,即不泄精气,即能持久。

“所”为处所,指丹田“死而不亡者寿”,解者每以人死其学说事业存在为“寿”解之。

其实,“寿”是指活着的人称“寿”,绝不能以死后称“寿”的。

其学说事业的存在,只能代表其学说事业的存在,绝不能代表其人的存在。

“亡”为走失,即不泄精气。

“死”为阳物萎缩,如马阴藏相而又不泄精气,即为长寿之证。

故曰:“死而不亡者寿”。

《黄庭外景经》曰:“闭子精路可长活”。

《玄女经》有:“死往生还,势壮且强”。

其生与死指阳物之勃起与萎软而言。

可见“死而不亡者寿” 之“死”,即谓此。

陶弘景《御女损益篇》曰:“老子曰,还精补脑,可得不老矣。

刘向《列仙传》写老子“好养精气,贵接而不施”,亦即“死而不亡” 之事也。

皆为长生久视之道在“人元”中的体现。

(三)地元神丹,铅砂烧炼地元神丹,通称外丹。

烧炼服食以求长生,为道家的本旨。

《抱朴子・金丹篇》曰:“金丹之为物,烧之愈久,变化愈妙,黄金入火,百炼不消,埋之,毕天不朽,服此两物,炼人身体,故能令人不老不死”。

《周易参同契》曰:“巨胜尚延年,还丹可入口,金性不败朽,故为万物宝,术士服之,寿命得长久”。

又《抱朴子•金丹篇》曰:“凡草木,烧之即烬,而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不成丹砂,其去凡草木亦远矣,故能令人长生。

”又说:“一转之丹,服之三年得仙。

二转之丹,服之二年得仙。

三转之丹,服之一年得仙。

四转之丹,服之半年得仙。

五转之丹,服之百日得仙。

六转之丹,服之四十日得仙。

七转之丹,服之三十日得仙。

八转之丹,服之十日得仙。

九转之丹,服之三日得仙。

”可见“转”数愈多,效果愈快,若服十转之丹,岂不立地得仙了吗。

何以抱朴子只言九转而止,而不及十转之全数呢?又说:“神丹既成,不但长生,又可作黄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