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人教版高一必修导学案)

合集下载

《兰亭集序》教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学案设计)

《兰亭集序》教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学案设计)

《兰亭集序》教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学案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序文的写作特点,掌握一定的文言知识。

能力目标: 1.理清课文内容层次; 2.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情感目标:正确认识作者对人生悲欢无常、终归于尽的深沉感慨,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重点难点】重点: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难点: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知道唐太宗吗?他在临死之前泪流满面向唐高宗央求道:“父王为创立大唐,历尽艰辛,而今天下托付给你,我也放心,父王只从你这里要一样东西。

”那位同学知道他要什么?对!他说:“我所要的‘兰亭’真本,可与我同去,你的意思如何?”高宗点头答应了,太宗也就一命呜呼,气绝身亡。

王羲之遗世的最佳书法珍品,就这样葬入了昭陵了。

此后传世的“兰亭”是被萧翼从王羲之的第七代孙智永禅师的弟子辩才处骗得送入太宗秘库之后,遴选善书的欧阳询、褚遂良等名家刻意临摹之作。

中国人是形式美最发达的民族,篆、隶、行、草、山水、花、鸟、玉器、陶瓷、亭台、园林无一不表现中国人对形式美特殊的敏感,我们应该学会欣赏这种美。

这篇《兰亭集序》不仅是王羲之书法艺术登峰造极的佳品,也许你们不知道的是,它更是我国古代散文的上乘之作,通篇三百二十五字,文词优美,言简意深。

在这里,笔墨光泽与内涵文采交相辉映,珠联璧合。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赏析王羲之的文章,一同走进王羲之诗意的境界。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作者简介。

王羲之:(321——379)字逸少,王旷之子,王敦、王导之侄,东晋初太兴四年生,太元四年卒,年五十八岁,少有美誉,朝廷公卿皆爱其才器,频召为侍中、吏部尚书,皆不就,复授护国将军,又推迁不拜。

扬州刺史殷浩遗书,劝使应命,乃拜护军。

又苦求宣城郡,不许,以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

羲之素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度浙江,便有终老之志。

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那里,谢安未仕时也住那里。

人教版语文高一-兰亭集序精品导学案

人教版语文高一-兰亭集序精品导学案

人教必修二第8课《兰亭集序》导学案【巩固练习】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DA. 会计/会稽修禊/契约激湍/挣揣流觞曲水/记忆之殇B. 管弦/船舷静躁/聒噪嗟悼/蹉跎游目骋怀/娉婷动人C. 虚诞/诞辰崇山/鬼祟峻岭/疏浚放浪形骸/骇人听闻D. 俯察/俯仰妄作/虚妄欢娱/娱乐感慨系之/系统工程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BA.王羲之也是一个放浪形骸之人,当年郗太傅招婿,众才子都正襟危坐,只有他袒腹而卧于东床,却被人惊为奇才,被郗太傅招为女婿,“东床快婿”也由此而来。

B.“巴黎和会”是一战后列强重新划分势力范围的分赃大会,会议聚集了各国政治大腕,可谓是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会上还闹出了不少笑话。

C.家乡的山丘实在太矮,不足以抒发他的远大抱负,他渴望远赴北方,在燕赵之地的崇山峻岭之间,高声吟唱,喊出郁积心中的慷慨之言。

D.小屋不大,但够高,仿佛立于空中。

清晨醒来,推开轩窗,游目骋怀,让人心旷神怡,心情为之一松,世间烦恼也抛诸脑后。

3、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CA. 修禊事也/况修短随化(举行,做;长)B. 引以为流觞曲水/一觞一咏(酒杯;喝酒)C. 若合一契/其致一也(一样)D. 所以游目骋怀/所以兴怀,其致一也(用来;…的原因)4、下列各项中,不含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DA.列坐其次B.亦将有感于斯文C.或取诸怀抱D.死生亦大矣5、下列各项中,特殊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CA. 当其欣于所遇B.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C.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D. 不能喻之于怀6、下列各项中,词类活用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CA.群贤毕至B.少长咸集C.齐彭殇为妄作D.清流急湍【阅读迁移】《兰亭集序》三美景趣之美《兰亭集序》属写景抒怀之作,但其真正描写自然风景的语句并不多。

原因在于作者写景的追求,不在景而在趣,不为形而为意,不重实而重虚,即以最少的笔墨,创造一种最能体现自我审美追求、最便于抒发独特情理的清淡脱俗而又空灵虚净的意境。

《兰亭集序》(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学设计)

《兰亭集序》(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学设计)

《兰亭集序》(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喜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文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3、背诵全文,掌握文中一词多义现象。

教学重点:1、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的思想感情脉络。

2、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1、认识作者深沉的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2、对文中多义词具体义项的把握。

第一节一、导入:杜甫被誉为“诗圣”,司马迁被誉为“史圣”,有一位名士被人们誉为“书圣”,他是谁呢?他的巅峰之作又是什么?王羲之的代表作《兰亭集序》被宋代著名书法家米芾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今天我们从文学的角度来欣赏这篇美文。

二、解题:1、作者介绍:王羲之(303~361年),字逸少,原籍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兰山),后迁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

年轻时有美誉,为人真率,胸怀豁达,为时人所重,目为“国举”(全国推崇的出类拔萃的人物)。

曾任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等职,世称“王右军”。

王羲之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书法家之一。

他出身于一个书法世家,他的伯父王翼、王导,堂兄弟王恬、王洽等都是当时的书法名手。

他的儿子王献之后来也成了书法名手。

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

他早年苦练书法,有“临池学书,池水尽墨”的美谈。

少师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年长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

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晚年书法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后人评书法“字势如龙跃天门,虎卧凤阙”“飘若游云,矫若惊龙”。

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很丰富,除《兰亭集序》外,著名的尚有《官奴帖》《十七帖》《二谢帖》《奉桔帖》《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乐毅论》《黄庭经》等。

王羲之也长于诗文,东晋文坛盛行骈文,王羲之是少数仍沿用散文写作,或以散驭骈的作家之一。

人教版语文高一-新课标兰亭集序精品学案

人教版语文高一-新课标兰亭集序精品学案

人教必修二第8课《兰亭集序》导学案《兰亭集序》导学案(教师版)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理解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掌握本文出现的文言词类、句式的特殊现象。

㈠、课前预习1.了解本课相关背景知识。

2.借功课下注释,朗读课文,了解其意。

㈡、课内采用出题,学生自讲,教师总结的方式2课时1、解题本文选自《晋书·王羲之传》。

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

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幽雅,是当时名流雅士时常集会的地方。

兰亭地处绍兴城西南12.5公里的兰渚山下,相传越王勾践曾在这一带种过兰花,汉代为驿亭所在,因名兰亭。

几经反复,于1980年全面修复如初。

2.关于序的体裁的常识序是一种文体,有两种。

一是赠序,一是书序。

后者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内容多是介绍书的内容和特色、成书经过,写书目的等。

有的近似论说文,有的近似记叙文,有的则如说明文,还有的写法上同散文笔调,这一类的多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

《兰亭集序》就是这样的一篇文章。

“兰亭集序”即兰亭会诗集的序言。

3、作者王羲之(321-379)字逸少,东晋琅邪人(现山东省临沂县)。

后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

出身世家大族,性情耿直,严守操节。

起家秘书郎,后迁参军,长史。

拜护军将军,调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

在会稽任内适逢灾荒,开仓赈济百姓。

因与上司扬州刺史王述失和,遂称病辞职,从此优游林下,寄情山水,专攻书法。

王羲之是古代著名的书法家,相传王羲之7岁学书法,12岁读前人笔论。

少时曾学卫铄,自以为学得不差。

后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锺繇等名家书法,又在洛阳看到蔡邕写的石经及张昶《华岳碑》,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及。

于是遍学众碑,从此书艺大进。

创造了雄逸流动的新风格,把草书推向全新的境界。

他的行草书最能体现这种艺术美。

论者称其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蛇”,有“书圣”之称。

王羲之胸怀旷达,喜好自然山水,他的散文疏朗简净,韵味悠长,显示了他的文学功底。

《兰亭集序》(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整理

《兰亭集序》(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整理

《兰亭集序》(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整理教学目的: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熟悉的感情变化。

2.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3.背诵全文,把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

重点难点:1、理清思想感情的脉络。

2、熟悉肤浅感叹中所蕴含的乐观心情。

教学方法:组织朗读背诵、引导自学争论,教学过程:一、简介选一同学读注解①。

老师略作补充:魏晋时期在中国抒发艺术的进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王羲之书写的《乐毅论》《黄庭坚》等楷书作品称“书之圣”,行草《兰亭集序》被后世书法家誉为“行书第一”。

出示王羲之《兰亭集序》摹本。

二、放录音、正音同学听录音一遍。

老师强调一些字的读音。

投影:多音字:会稽(kuàijī)感慨系之(xì)曾不知老之将至(zēng)通假字:趣舍万殊(通“趋”)古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通“犹”)三、朗读课文,体会本文句法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

四、品读课文,结合解释,熟识文意,并思索:本文和一般的书序有什么不同,找出与《兰亭集》有关的语句。

明确:一般的书序介绍成书的经过、出版意旨、编次体例或状况等,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讨论阐发。

作为书序,本文介绍了作诗缘由(因修禊而“群贤毕至”)、作诗情形(“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成书经过(“列序时人,录其所述”)、本书意义(“后之览者,亦将有敢于斯文”)。

本文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擅长借题发挥,论及人生的意义。

这便是《兰亭集序》与一般书序的不同之处。

六、布置作业熟读全文,把握各段大意,完成思索练习二。

《兰亭集序》课时方案第2课时(总第37课时)教学目的:4. 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熟悉的感情变化。

5. 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6. 背诵全文,把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

重点难点:1、理清思想感情的脉络。

2、熟悉肤浅感叹中所蕴含的乐观心情。

教学方法:组织朗读背诵、引导自学争论,教学过程:一、同学齐读全文,检查多音字、通假字的把握状况二、分析理解,指导诵读1.选一同学朗读第一自然段,要求同学体会状物写景言简意赅、妙趣天成的特点,感受欢乐的心境。

《兰亭集序》优秀教案(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一)

《兰亭集序》优秀教案(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一)

《兰亭集序》优秀教案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一引导语:《兰亭集序》文章的第一段较具体地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是流传千古的名篇,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这篇文章的优秀教案吧。

《兰亭集序》优秀教案(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一)【教学目标】1、积累整合文言知识,掌握文言文阅读的方法2、了解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认识作者在乐、悲、痛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诵读全文,并能背诵2、体会作者由“乐”到“悲”再“痛”的思想感情及其变化【教学难点】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时数】3课时一、导入孔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凡大仁大智者都愿寄情于山水,青山可以淡定人的思想,绿水可以洗涤人的心灵,使原本被世俗烦扰的双眸明亮如初,使原本扭曲浮躁的心回复平静,使尘世的烦恼成为过眼云烟千年往事兰亭盛会便是一次文人与山水结合的人生乐事,也是一次人格与精神境界的升华“书圣”王羲之从这次兰亭盛会中体悟到了什么呢?他想通过这篇序文传达出哪些人生感悟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书法艺术与文学艺术珠联璧合、堪称绝世之作的《兰亭集序》吧!二、文体简介序也写着“叙”或称“引”,犹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有对作者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称为“跋”或“后序”这类文章,按内容分别书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以叙事为主、夹叙夹议的,不多见;抒情成分较多的序,多半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例如本文本文是王羲之为《兰亭集》这部诗歌集子所写的序言[过渡]请大家默读单元提示,思考如下问题:1、本单元文章的体裁是什么?2、这一类文章一般都采用怎样的写作手法?3、我们怎样来学习这类文章?[明确]1、山水游记类散文 2、借景抒情、托物言志3、①联系作者和写作背景②反复阅读③欣赏文中描述的自然风光④品味作者抒发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旨趣[过渡]现在我们就按照单元提示的方法学习这篇文章首先,我们了解一下作者和写作背景三、作者及作品简介1、王羲之其人王羲之:东晋书法家、文学家字逸少官至右军参军,世称王右军因与扬州刺史不和称病离郡,放情山水,弋钓自娱,以寿终,后人辑有《王右军集》2卷相传王羲之7岁学书,12岁读前人笔论少时曾学卫铄,自以为学得不差后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锺繇等名家书法,又在洛阳看到蔡邕写的石经及张昶《华岳碑》,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及于是遍学众碑,从此书艺大进创造了妍美流便的新风格,把草书推向全新的境界他的行草书最能体现雄逸流动的艺术美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后世誉之为书圣羲之为人有傲骨,时骠骑将军王述,乃太原王氏家族中人,亦为世家大族,因受王导器重,亦有美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却很看不起他原本王述为会稽内史,羲之替代他之后,他因母丧而暂居郡内羲之上任后,只去吊唁过其母一次,便再不与之往来王述居家,每听到号角之声,都认为羲之要来看他,就洒扫庭院来等待而如此者累年,羲之竟一次未至,王述深以为恨后王述为扬州刺史,遍游会稽郡界,也不去访羲之,只是临离郡时,方匆匆一别而去王述做扬州刺史,恰好是羲之上司,羲之为其下属,于是派一位使者到京师活动,要将会稽郡分为越州管辖而这使者在京游说时言辞失当,此事遂成一时笑谈后来王述又来会稽郡察其政绩,颇为严苛,羲之深以为耻,于是托病离开会稽,到父母墓前发下誓言,不再为官辞官后,羲之镇日与名士僧人做山水之游,又入山采药,不远千里尝言,我终当因采药而死朝廷知其发过重誓,也就不再逼他为官后以病卒,年五十九,朝廷追赠金紫光禄大夫,其子遵父遗嘱,坚辞不受2、《兰亭集序》的由来: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邀集友人谢安、孙绰等41人在兰亭举行集会,作曲水流觞之饮当时要求与会者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事后将这些诗汇集成册,题名为《兰亭集》,由王羲之作序,写成本文据说《兰亭集序》是王羲之在集会上半醉状态写的,他对《兰亭集序》这篇作品非常满意的,他后来又写了几遍,但都不及这一遍好他曾感叹说:“此神助耳,何吾能力致”因此,他自己也十分珍惜,把它作为传家之宝,一直传到他的第七代孙智永智永少年出家,酷爱书法,死前他将《兰亭集序》传给弟子辨才和尚辨才和尚对书法也很有研究,他知道《兰亭集序》的价值,将它视为珍宝,藏在卧室梁上特意凿好的一个洞内,从不示人后来,辨才认识了一位酷爱书法的书生,因志趣相投,关系密切这位书生藏有许多前朝、当世书法名家的书法作品,不时与辨才欣赏有一天,书生让辨才欣赏几件宝贝,小心翼翼地拿出来一看,是王羲之的书法真迹辨才看后,不以为然地说:“真倒是真的,但不是好的,我有一本真迹倒不差”书生忙追问是什么帖子,辨才笑而不言,从屋梁上取下真迹给书生看书生一看,是《兰亭集序》真迹,随即纳人袖中,同时向辨才出示了唐太宗的有关“诏书”辨才此时方知上当原来唐太宗李世民喜爱书法,尤爱王羲之的字他听说王羲之的书法珍品《兰亭集序》在辨才和尚那里,便多次派人索取,可辨才和尚始终推说不知真迹下落李世民看硬要不成,便改为智取那位书生便是监察御史萧翼辨才失去真迹,非常难过,不久便积郁成疾,不到一年就去世了太宗死后,《兰亭集序》随葬,五代十国时,太宗墓被盗,从此《兰亭序》彻底失传今天我们看到的都是太宗时期的临摹本尽管如此,人们还是能从中看到它的风姿和神采四、结合注释疏解字、词、句文言知识积累【通假字】悟言一室之内“悟”通“晤”,会面【古今异义】1、列坐其次古义:其,代词,指曲水次,旁边、水边如:列坐其次今义:①次第较后;第二②次要的地位2、亦将有感于斯文古:这些文章今:常用义为文雅,又指文化或文人3、或取诸怀抱古:胸怀抱负今:①抱在怀里; ② 胸前; ③ 心里存着; ④ 打算4、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5、所以游目骋怀古义:①表凭借,用来②……的原因如:所以兴怀今义:①表因果关系的连词;②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限用于固定词组中做宾语)6、俯仰一世古义:形容时间短暂今义:低头抬头7、俯察品类之盛古义:物品,物类指天地万物今义:物品的种类【词类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贤,贤德之人少,年轻的人,长,年长的人况修短随化寿命长寿命短死生亦大矣大事2、形容词作动词齐彭殇为妄作把……看作相等3、名词作动词①映带左右 (环绕) ②一觞一咏( 喝酒 )4、数词作动词固知一死生为虚诞等同,把……看作一样5、动词的使动用法所以游目骋怀使……纵展使……奔驰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使(怀)兴,即:使感叹产生,6、动词活用为名词足以极视听之娱耳目【一词多义】(一)临1、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面对,引申为“阅读”2、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面对,引申为“迎”3、临不测之渊,以为固:面对4、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二)一(1)一起例:若合一契(2)一样例:其致一也(3)看作一样例:固知一死生为虚诞(4)一边……一边……例:一觞一咏(三)次1、列坐其次旁边水边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驻扎3、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次一等4、余船以次俱进次序5、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下一等6、陈胜、吴广次当行:次序、按次序引申为“轮到”(四)致1、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情致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达到3、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得到4、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招致(五)修1、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高2、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长3、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学习进步4、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办好5、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修建6、修守战之具整治(六)期1、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至、及,注定2、不期修古,不法常可期望、要求3、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时间期限4、期(jī )年之后周、满5、、君与家君期日中约定【特殊句式】(一)判断句:死生亦大矣(二)倒装句:⑴介宾短语后置( 于宾语也叫状语后置):①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会(状语后置);②不能喻之于怀──不能于怀(在内心)喻之③亦将有感于斯文──亦将于(对)斯文有感④当其欣于所遇──当其于所遇欣⑵定语后置:虽无管弦之盛──虽无盛之管弦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仰观大宇宙,俯察盛品类五、文本研读1、通读作品,把握情感【过渡】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记游山水是要抒发内心的情感,那么作者在文中抒发了什么情感呢?请学生找出直接抒发感情的语句【明确】“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即:(修禊)之乐──(死生)之痛──(今昔)之悲2、本文记叙了一次兰亭集会盛况,第2段最后一句写到宴饮“信可乐也”,齐读1、2自然段看看作者为何而乐?【明确】“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名士相聚之乐“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环境幽美之乐(美景)“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聚会活动之乐 (乐事)“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气候宜人之乐(良辰)“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视听享受之乐(赏心)【背诵指导】第一段记叙了先交代集会的时间(永和九年,暮春之初)、地点(会稽山阴之兰亭)、事由(修禊事)、人物(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环境(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事件(流觞曲水,一觞一咏),第二段由“是日也”领起描写游人的心境,抒发集会的心情:信可乐也“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一句在文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小结】王实甫的《西厢记》里唱道:“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悦事谁家院”,说明人生有四大美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本文段共六句话,四美俱全,五美齐臻,足可乐也我们在仰观俯察的时候,也是游目骋怀的时候,我们是超脱的空灵的美妙的,我们观察,最后落实的是娱乐,表现的是热爱现世生活,是在自然美的感召下抒发自己的情怀,这便是所谓山水诗的兴起了这种娱乐式的交流,正开始于魏晋时的文人,从他们的开始,自然已不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了,而是可娱可乐,可歌可咏的了【过渡】作者在此段中极力营造素淡、雅致的格调,即使喜悦,也不过分显露,可以说是作者从容淡雅的心境所致如此心境之下,王羲之又怎会发出岂不痛哉的感慨呢?3、这种痛是痛苦、痛心还是痛惜?先来看看作者为什么而痛(作者痛的原因)【明确】人要真实地生活在现实里,总要与各种人、事打交道,这就是世俗生活如何面对世俗生活,作者概括了两类不同的人生态度:——“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静:谈玄悟道);——“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躁:归隐山林)面对世俗生活,人们的爱好和取舍千差万别,但人生的忧患是相同的:“当其欣于所遇……感慨系之矣”4、【讨论】这两种人生态度可取吗?能否有更积极的人生态度,比如,就着自己的才华,到社会上去施展人生的抱负?【明确】王羲之所处的时代是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急剧动荡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因此,他们有的人谈玄悟道,有的人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可就在一时的满足和陶醉中,岁月流逝,青春已经不再,而功业无成,作者自然发出人生的感慨“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人生就是这样永无止境地追求满足而又不断地厌倦,既充满了快乐也充满了无尽的烦恼,怎能不感慨万分5、【关键句】“向之所欣,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往昔的盛会已化为历历在目的往事,过去曾有的欢乐,已如流水向东而去,这真是“胜景不常,胜筵难再”,这怎能不让人黯然神伤“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况且人的寿命的长短,要听凭造化,其结果是殊途同归,最后归结于消灭(死亡)人总是要死亡,任何有情的生命都无法抗拒时间的无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强大而无法抗拒,因而个体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也无法回避对“死亡”的思考,作者在对“死亡”的观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过渡】人生最大的福莫过于健康而快乐地活着,最大的灾莫过于死亡,所以由此想到死亡、生命,想到美的东西包括生命本身,随着时间的流逝总要归于消亡,于是便产生了浓浓的惆怅和哀痛,是自然的事了6、“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人生的长短和最终的死亡都是我们主观意志无法左右的,言下之意,作者是否在暗示我们,什么又是我们主观意志能够左右的呢?【明确】怎样生和怎样死我们可以主宰怎样的活着更精彩,怎样的死更厚重!面对生死,屈原毅然赴死,爱国之心铸就中华之魂,他的死比泰山还重;司马迁忍辱而生,《史记》光耀千秋,这种生,像日月般生辉!我们无法延长生命的长度,于是就设法增加它的密度【过渡】无论世界怎么变化,生死是绕不过去的,正如史铁生说的:“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作者在对“死亡”的观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这种“痛”是痛什么?【明确】是痛惜之情,是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痛惜【过渡】那么作者的情感又如何由“痛”而“悲”了呢?齐读课文第四段7、我们来看作者为何而悲?“悲”是什么意思?悲伤?悲哀?悲叹?明确:一悲古人生死感慨,“我”深有同感:死生亦大矣;二悲今人一死生齐彭殇的虚妄:士大夫们大多意志消沉,不求进取,崇尚虚无;三悲后人叩问今人:作者推测未来人的感情变化也必和古今人一样,等到现在的一切成为历史的陈迹,未来人也会像我们现在一样临今人之文而感叹,如此无情的变迁再次引起作者的感慨古人、今人、后人同悲,可谓千古一悲!文章由“我”的个体之“痛”和“悲”,推己及人更加深刻感人人类社会从古到今,迈进了多少年,然而人类对生命本质(生命、青春、痛苦等)的体验何其相似!真是古今同痛,千古同悲!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痛的是人生短暂,好景不长;悲的是人生代代相痛,永无休止,这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因此,这里的悲是“悲叹”8、【难点讨论】“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明确】东晋是名士风流的时代他们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他们思想消极,行动无为,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随波荡漾,飘到哪里就是哪里当然,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一死生”“齐彭殇”对此,作者作了委婉的批评在作者看来,生和死是两码事,不能等同起来生有各种各样的生,有的人活得窝窝囊囊,有的人活得志得意足;死也有各种各样的死,有的人死得默默无闻,有的人死得轰轰烈烈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臧克家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毛泽东说:“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生与死怎么可以等同呢?正如作者所说的:“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作者这样写,表明了他对生死问题的看重,他是想以此来启发那些思想糊涂的所谓名士,不要让生命轻易地从自己的身边悄悄逝去这是对当时在士大夫阶层盛行的庄子虚无主义思想的批判,对老庄“一死生”、“齐彭觞”的否定,表现出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9、作者的情绪为何会由乐转为悲痛?【明确】第一节写行修禊事,是为了祈福消灾人生最大的福莫过于健康而快乐地活着,最大的灾莫过于死亡,所以由此想到死亡、生命,想到美的东西包括生命本身,随着时间的流逝总要归于消亡,于是便产生了浓浓的惆怅和哀痛,是自然的事了我们无法延长生命的长度,于是就设法增加它的密度10、【讨论】“悲”=消极?【明确】作者在慨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时,没有走向消极无为,而是在一定程度上批判了当时盛行的“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主义的哲学观点,于悲伤感慨中透露出对现实生活的流连珍惜“未知死,焉知生?”正因为生命有尽头,所以我们才要珍惜生命;正因为人生无奈,所以我们才要创造价值所以,我们可以悲叹生命,因为生命的可悲、人生的悲剧性才会让我们懂得珍惜!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这种思想认识,在崇尚玄学、老庄思想的东晋时代,是难能可贵的【补】“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可见作者并没有意志消沉,而是想为后世留下点什么“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老庄主张“无为”,一切顺其自然,作者对这种观点是否定的况且王羲之本身的书法成就就是证明他是有所作为的总结:无论放浪形骸,还是自得自足,都源于对“人生苦短”的无奈,魏晋士人在表面看似颓废消极悲观的死亡感慨中,深藏着他们对人生、生命强烈执著的追求和留恋,可以说是一种源自于死亡意识的“悲怆的美丽” 王羲之正是道出了这种“千古同悲”,才如此深地打动了我们11、一声悲叹之后,作者把自己的理性感悟传之后人,这就是作序的缘由!【明确】作者读古人文章时“临文嗟悼”,希望后世读者读这次集会的诗文时,亦有感于生死这件事后人应明白“死生亦大矣”,不要崇尚虚无空谈的“一死生”、“齐彭殇”,而要有所作为【小结】本文首先,从作者对兰亭盛会的描述中不难看出作者快乐的心情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其次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最后批判了“一生死”“齐彭殇”的虚无主义,这在玄谈盛行的东晋也是难能可贵的五、拓展探究1、结合历史人物来谈谈对人生的理解曹操曾经感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但他最终成为了乱世枭雄李白曾经感叹:“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但他成为了一代诗仙苏轼曾经感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但他终成一代文豪所以,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人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在表面看似颓废、消极的死亡感慨中,深藏着他们对人生执著的追求和留恋可谓是“消极其表,执著其里”2、本文在写作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明确】本文三个特点:①立意高远,蕴藉深长作者善于借题发挥,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他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②文笔洗练,自然有致本文仅324字,文中先记兰亭之会的概况,而后就死生问题发表议论;虽是书序,却以抒情笔调出之,淋漓满纸,美不胜收;加以文笔洗练,自然有致,更足以发人深思A写景第1段中作者无论“摹”山范水,还是“描”竹画树,都极其简约想那阳春三月的江南该是鲜花吐芳,姹紫嫣红此段中作者却只选山、水、林、竹、天写山岭,从高耸、横亘状其势;写竹林,从茂密、参天绘其形;写溪水,着眼于水清流急,回环相映之态;写晴天,写煦风,仿佛景物皆着感情色彩短短几句就将兰亭四周的景色写尽,渲染了清幽的气氛,使人心旷神怡B叙事如“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记的是亭中游宴的情形,所用皆普通词汇,极少形容语,却将宴会进行中所有重要的细节都写了出来,也表现了与会人士的高雅情致C抒情如“情随事迁,感慨系之”,这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因为它说出了古往今来人们的普遍感受:在回忆往事时,尽管感情上已经发生了变化,仍免不了产生这样那样的感慨又如“临文嗟悼”,也写出了许多人读古人文章时的共同体验,即在感情上跟作者发生共鸣作者的文笔如此洗练并非有意而为,而是句句顺乎自然,出自真情,使人觉得有无穷逸趣有这种自然清新的风格,也是本文能够流传千古的一个重要的原因③多用短句,节奏简洁明快3、【延伸阅读】将王羲之《兰亭诗》和《兰亭集序》对比阅读,《兰亭集序》中的自然之景和诗中的自然之景是如何对应的,这些自然之景是纯粹客观的自然之物吗?《兰亭诗》其一仰视碧天际,俯瞰渌水滨寥阒无涯观,寓目理自陈大哉造化工,万殊莫不均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诗中的“仰视碧天际”对应《序》中“仰观宇宙之大”“天朗气清”诗中“俯瞰渌水滨”对应《序》中“俯察品类之盛”“清流激湍”诗中“无涯观”“万殊”“群籁”对应《序》中“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惠风暖日”这些景物并非客观存在之景,而是贯注了诗人心性的情致化景物,从诗中最后一句来看,宇宙万物虽有差别,但它们给作者的感受都是崭新的、可爱的【小结】王羲之真是一个奇人,他能在别人皆作态时“袒腹东床”气度实在非凡;他能在别人皆“乐”时想到“乐”后之“痛”之“悲”,思想何等深邃!他的人格和他的书法、散文一起化为宝贵的文化遗产荫蔽着后人有人说《兰亭集序》40岁才能读懂,而我说,我们在20岁前就应该思考快乐、生命与永恒!这种思考可能还比较肤浅,但只要同学们努力去思索探究,就会缩短与伟人的思想距离,甚至还会开拓出一片属于自己的思想领空![知识拓展]兰亭集序 / 兰亭序朝代:魏晋作者:王羲之原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人教版高一语文《兰亭集序》优秀导学案

人教版高一语文《兰亭集序》优秀导学案

人教版高一语文《兰亭集序》优秀导学案《兰亭集序》导学案【学习目标】1、指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领悟作者对人一辈子重大问题的深切感慨、2、指导学生体会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及行文的巧妙、3、指导学生品味本文精练优美、朴素清新的语言。

【学习难点】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一辈子的眷恋和热爱之情、2、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3、背诵全文,掌握“修、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

【学法指导】1、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朗读环节,指导学生在掌握文意、理清思路基础上熟读成诵、2、利用预习效果教学,幸免逐字、逐句、逐段平均主义的讲解,重点突出一些疑难字、词、句,主要采纳课堂讨论的方式,教师适当点拨。

3、在理解语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课时安排】两课时【知识衔接】王羲之(321—379年,或303—361年)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

本文是一篇书序。

东晋穆帝水和九年,王羲之和当时名士谢农、孙绰等41人,于三月三日在会稽郡山阴的兰亭集会、他们曲水流觞,饮酒赋诗,各抒怀抱,最后由王羲之作一篇序文,总述其事,这就是《兰亭集序》。

2、文本解读文章首先记述了集会的时间、地点及与会人物,言简意赅。

接着描绘兰亭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周围景物,语言简洁而层次井然,描写景物,从大处落笔,由远及近,转而由近及远,推向无限。

先写崇山峻岭,渐写清流激湍,再顺流而下转写人物活动及其情态,动静结合、然后再补写自然物色,由晴朗的碧空和轻扬的春风,自然地推向寥廓的宇宙及大千世界中的万物、意境清丽淡雅,情调欢快畅达。

兰亭宴集,真可谓“四美俱,二难并"、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有聚合必有别离,所谓“兴尽悲来”当是人们常有的心绪,尽管人们取舍不同,性情各异,刚刚对自己所向往且终于获致的东西感到无比欢欣时,但刹那之间,已为陈迹。

《兰亭集序》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整理

《兰亭集序》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整理

《兰亭集序》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整理教学目的1、把握重要的文言词语、句式。

2、提高诵读文言文的力量,培育语感。

3、体会熟悉的人生观,提高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熟悉水平教学重点难点1、把握重要的文言词语。

2、领悟王羲之在文中的哲学思索与人生熟悉。

教学方法1、诵读法2、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由王羲之的《兰亭序帖卷》及其影响导入。

二、介绍序的学问三、初步读课文1、同学单读课文一遍,留意字音和停顿等。

2、师范读。

四、梳理文言学问1、重点实、虚词。

“次”、“极”、“信”、“或”、“由”等。

2、词类活用①名词活用为动词一觞一咏:觞喝酒①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群贤毕至:贤有才有德之人少长咸集:少少者;长长者①数词活用为动词固知一死生为虚诞:一把……看做一样①形容词活用为动词齐彭殇为妄作:齐把……看做相等3、翻译句子,留意句式特点① 介词结构后置句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不能喻之与怀亦将有感于斯文① 省略句引以(之)为流觞曲水悟言(于)一室之内五、以同学读为主,探究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1、分别用文中一个字概括每部分流露的思想情感。

2、第一部分为什么说“信可乐也”?3、第三段说“岂不痛哉”,找出写“痛”的句子,并体会为什么“痛”?4、第四段又为什么感到“悲“?六、小结全文七、课堂练习八、作业背诵并默写《兰亭集序》全文。

附板书设计:乐情感思路痛悲田野[《兰亭集序》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文档内容到此结束,欢迎大家下载、修改、丰富并分享给更多有需要的人。

高一语文必修2《兰亭集序》导学案

高一语文必修2《兰亭集序》导学案
课题:兰亭集序
学习内 容
笔 记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实词的意义及用法,如“修”、“期”、“致”、“临”、“次”等。
2、反复诵读,合作探究,认识作者在乐、悲、痛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3、领会本文的思想内容,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正确评价作者的生死观。
【学习重点】
学习本文融叙事、写景、状物、议论、抒情为一体的写作技法。
11.或因寄所托12.虽趣舍万殊
13.及其所之既倦14.向之所欣
15.犹不能不以之兴怀16.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17.每览昔人兴感之由18.若合一契
19.未尝不临文嗟悼20.不能喻之于怀
2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22.齐彭殇为妄作
23.亦犹今之视昔24.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三、解释下列古今异义词。
俯察品类之盛古义:今义:
学法指导:翻译句子要注意重点实虚词,特殊句式,词类活用等,尽量不要遗漏要点。
1.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2.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学习反思及总结】
独立完成,自我检测,自我评价,自我管理!
自我检测,自我评价,自我管理!
B、在生死观方面,作者感到人事在变、历史在发展,由盛到衰、由生到死都是必然的,因此要及时行事。
C、本文语言或骈或散,骈散间行,各得其长;不尚华丽辞藻、不重典故堆砌,文笔洗练,自然有致。
D、综观全文,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行文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具有波澜起伏之美。
【学习反思及总结】
第二课时探究案
学法指导:学习这篇序文,要注意经过,认识作者的感情变化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对人生的眷顾和热爱之情。

兰亭集序(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兰亭集序(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兰亭集序(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有关“序跋”听朗读录音,整体感知课文讨论明确文章大意1第一段是按怎样的顺序记叙兰亭盛会的?明确:先总叙时间、地点及集会,再叙人、地、事、乐。

2作者为何说“信可乐也”?明确:人众:群贤比至,少长咸集地胜: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事趣:流觞曲水,一觞一咏时美: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兴雅:仰观俯察,游目骋怀暮春之初天朗气清崇山峻岭清流急湍第二段所议论的问题是-------。

死生亦大矣。

作者的议论跟前一段是怎样联系的?用“人之相与(人的交往),俯仰一世(过得很快)”句承上启下,由此引发对生活的感慨,自然之极。

接着作者指出两种生活方式的人,都是在美好的时光中“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事过境迁,又留恋于过去的美好时光,即留恋于生之乐。

接着笔锋一转,由生说到死(终期于尽),死即失去美好的生活,多让人心痛,至此,作者得出“死生之大”的观点是水到渠成。

默读浏览全文,讨论课后练习二诗集的由来句子:“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内容的产生)。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诗集的行成)。

编集的目的句子:“后之览者,亦有感于斯文”。

行文的妙处在说明二者时,作者并不特别予以指出,而是采用交错的手法自然带出。

正是由于“群贤”、“少长”至集于宜人的景色之中,“流觞曲水”,才有“畅叙幽情”的“一觞一咏”;正是由生之乐,想到生之“终期于尽”、“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所以才有“列叙是人,录其所述”之举,并使之传于后世,这样才能达到“后之览者,亦有感于斯文”的编集目的。

高一数学必修四1.5教案。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兰亭集序》导学案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兰亭集序》导学案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兰亭集序》导教案〖学习目标〗1.认识兰亭宴集的因由、经过,理解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由及在深邃的叹息中暗含的对人生的依恋和热爱之情。

2.掌握本文出现的文言词类、句式的特别现象。

3.赏识文中描述的自然美,学会关爱自然,建立正确踊跃的人生观。

〖学法指导方法〗经过朗读,感悟文意,学生相助合作怀疑商讨重要的文言知识。

〖知识链接〗1.走近作者王羲之(公元321~ 379,一说 303~ 361),字逸少,东晋琅琊临沂人。

是东晋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书法家。

身世于士族豪门,是东晋政治家王导的从子。

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

从前从卫夫人学习书法,后多鉴前代名家信法,博采众长,备精诸体,有“书圣”之称。

书法刻本以《乐毅论》《兰亭序》《十七帖》为著。

其子王献之也是书法名家。

父子齐名,世称“二王”“二圣”。

王羲之在诗文写作上也是能手。

东晋文坛流行骈文,王羲之是少量仍沿用散文写作,或以散驭骈的作家之一。

其文风冲洗,不尚辞藻而多情致。

2.背景介绍两晋政治恐惧,统治公司内部相互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

士医生不满,广泛崇尚老庄,追求安静无为自由听任的生活。

玄学流行,对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复杂的影响。

文学创作内容低沉,出生入仙和躲避现实的情调很浓。

东晋期间,清谈老庄玄理的民风很盛,是玄言文学泛滥之时。

但王羲之一反“清虚寡欲,尤善玄言”的民风和追求骈体的形式主义之气,抒写了一篇情真语笃,朴实自然的优美散文《兰亭集序》,不只在东晋文坛上据有一席之地,并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敬名誉。

兰亭,是东晋期间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

这里山清水秀、景色幽雅,是当时绅士雅士经常集合的地方。

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上巳节),王羲之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修禊之礼,举行过一次浩大的高雅集合,参加的名士,有“卷土重来”的司徒谢安、“掷地作金石声”的辞赋家孙绰,专注物外的高僧支遁等四十一人。

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兰亭集序》(人教版高一必修导学案)
三维目标:
1、了解书序的特点。

2、掌握本文出现的“毕”“修”“引”“次”“是”等重点实词、“之”“于”“所”“夫”等重点虚词的含义及特殊文言句式。

3、体会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及行文的技巧。

4、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领悟作者对人生重大问题的深切感慨。

过程和方法:
1、学生自主预习、诵读,初步感知文意。

2、课堂上强化翻译,完成相关字词句的积累,同时重视诵读,为下一步深味文意及写法打下基础。

3按照个人思考、小组讨论、课堂展示、老师小结的步骤完成对文意框架的把握、哲理思辨的解读和语言文字的赏析。

4、引导学生按行文脉络背诵课文。

课前预习案
一、预习要求
1、通读全文,初步感知内容和特点,揣摩作者感情,做到有感情地准确地朗读;画出疑难问题;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利用文下注释解决字词问题,记录重要词义。

二、预习自测题
1、给下边加横线字词注音:
癸丑会稽禊事激湍流觞曲水管弦
游目骋怀形骸若合一契嗟悼彭殇
2、解释下面加横线字词的意思:
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惠风和畅品类之盛
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
信可乐也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趣舍万殊及其所之既倦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不能喻之于怀
5、王羲之(303-361),东晋大书法家。

字,出生于两晋门阀世家,祖籍琅邪临沂,后迁居会稽山阴。

因曾任右军将军,世称。

善书法,被后世称为,其子王献之被后世评家认为是可与其父比肩的书法家,父子并称,可视为魏晋书法的代表人物。

王羲之的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6、文章感知:
文中第段叙事写景,第段抒情议论。

记叙了的事情;
描绘了的景象;
表达了的情感;
阐发了的议论。

三、补充材料
1、王羲之书法
羲之书法在当时即享大名。

评论者称其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世人对其书法推崇备至。

羲之家学渊源,幼年即从父辈学习书法,受到严格训练。

稍后又从当时有名的书法家卫夫人(名铄)学书。

稍长四处游历,见得前辈书法家李斯、曹喜、蔡邕等人所书碑刻,于是开始精研各书体势,博取众家之长,创作出风格轻灵优美、潇洒飘逸的新体,从而突破了汉魏质朴厚重的古风。

羲之的楷书出于前师但有所创新,随字本身特征而赋形,“潇洒纵横,何拘平正”。

他的行书更是别具风格,千古独步。

行书与草书一样,本是在文字的具体使用中为了方便而自然产生的“急就章”。

王羲之在前人行书基础上,将各家用笔、结字中的一些长处加以融会贯通,终于创出享誉后世的行书体。

他的《兰亭集序》被后世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今观其书,的确俊逸遒劲,笔势纵横,在用笔、结构、点画搭配等方面极富变化。

全篇看来,纵则有行,横则无列,气韵生动,笔意畅通,给人以神采飞扬、起伏跌宕之感。

到了后世,书论者对他更是推崇备至,无以复加。

梁武帝萧衍称
赞其书云:“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

”唐太宗李世民对其书法更是情有独钟。

大费周折从民间得来《兰亭集序》,一再把玩,临逝前又嘱咐用其真迹为自己殉葬。

在他看来,羲之之书乃“尽善尽美”,“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太宗对羲之书法是有些偏爱了,然其确有过人之处则是无可争议的。

2、关于书的“序”和“跋”
序:附在文章或书籍前面对正文进行介绍、评价或陈述作者写作经过、宗旨的文章。

又作“叙”、“序言”“引”。

跋:附在文章或书籍后面补说正文、评说内容,说明写作过程、心得体会及相关考证的文章。

又作“后题”“题后”“后序”“后叙”。

“序”和“跋”的体材,有的近似于论说文,有的近似于记叙文,还有的很像抒情散文,不管抒情也好,叙事也罢,都有议论评价渗透、包含其中。

“序”和“跋”本质上是一回事,都是对正文进行说明、评价,但在语言上却略又不同,“跋”是对“序”再作补充,所以一般都写的简劲峭拔,不像“序”那样详细丰富。

课堂探究案
第一节
一、解释下面加横线字词的活用情况: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映带左右
一觞一咏
所以游目骋怀
足以极视听之娱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之妄作
二、判断下列特殊句式:
修禊事也死生亦大矣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悟言一室之内
当其欣于所遇亦将有感于斯文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仰观宇宙之大
二、做课后第二题及下列一词多义:
是:定国是之诏引:将军夜引弓
觉今是而昨非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
是日也,天朗气清十一月,沛公引兵之薛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引以为流觞曲水
孜孜焉惟进修是急引经据典
四、请积累以下出自于本文的成语: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崇山峻岭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流觞曲水情随事迁游目骋怀放浪形骸
第二节
一、文章第1、2段概述了兰亭集会的情况,说说作者问什么会有“信可乐也”的感受?
二、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第3段议论的中心问题,想一想,作者的情感是怎样由“乐”转为“痛”?
三、“一生死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死观?
四、两晋时期,骈俪藻饰之风盛行,而《兰亭集序》却别开生面,请谈谈你对本文语言的看法。

五、综观其文,用你自己的话说说王羲之为什么要写下这篇序文。

课外拓展案
一、完成课后第四题。

二、利用网络资源进一步欣赏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并于小组内交流心得。

王丽
[《兰亭集序》(人教版高一必修导学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