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一章教案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1.了解天体的主要类型和天体系统的层次,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
2.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3.学会搜集地理资料和阅读、分析地理图表,从图表、资料中获取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教材相关插图、数据资料,分析归纳天体系统的层次、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2.通过分析“太阳系示意图”和九大行星基本数据表,归纳出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3.学会从互联网、报刊、杂志上收集近年来重大天象奇观和当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科学的宇宙观,培养自己热爱科学的精神和主动与他人合作的学习习惯。
2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天体系统的层次及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教学难点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3教学过程
3.1第一学时
3.1.1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地球的宇宙环境
导入新课
师盛夏的夜晚,我们坐在户外乘凉,仰望那满天的繁星,常听老人们讲“天上”的故事。
人人都说天上好,你对“天上”了解多少呢?你想知道“天上”是什么样子吗?
板书: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一、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1.1《地球的宇宙环境》教案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1.1《地球的宇宙环境》教案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三维目标:知识和技能1、了解天体的主要类型和天体系统的层次,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
2、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有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3、培养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解决有关地理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分析图片,形成宇宙物质性的观念,形成天体系统各层次的感性认识。
2、利用图表分析法和比较法自主探究地球在太阳系中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宇宙观。
教学重点1、天体系统的层次及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2、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教学难点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教具、资料课本插图、课件、补充材料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必修一主要学习人类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
目录:地球所处的自然环境包括宇宙环境(第一单元)、大气环境(2.1)、水环境(2.2)、地质环境(2.3)。
各个环境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共同组成了自然地理环境这一整体(第三单元整体性与区域性),这种自然地理环境影响着它的残骸,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蟹状星云。
土星:距离太阳的第六行星,有美丽的光环,是最美的天体之一,土星的平均密度是九大行星中密度最小的,是太阳系唯一比水轻的行星.在太阳系九大行星中,土星的大小和质量仅次于木星,占第二位。
土星环是由无数个小卫星构成的物质系统。
它的体积是地球的745倍,质量是地球的95.18倍。
彗星:2019年能用肉眼观测到的彗星,称为“世纪彗星”。
哈雷彗星以英国天文学家哈雷命名。
周期为76年。
拖着一条长尾巴在满太阳系横穿的彗星从来就是地球的一大威胁。
1910年哈雷彗星回归时,曾有预言说它将和地球相撞,造成许多受不了极度恐惧的人先行自杀。
直到5月21日,地球安然通过了哈雷彗星稀薄的彗尾,世界才透过一口气来。
彗木相撞,1994年7月17日至22日的“苏梅克-列维9号”彗星撞击木星事件。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1)
地理要素之 间相互影响、 相互渗透
地理要素之 间相互转化、 相互协调
地理要素之 间相互依存、 相互制约
地理要素之 间相互促进、 相互制约
地理要素之 间相互影响、 相互制约
自然地理环境的 案例分析
案例选择
河流地貌:河流侵蚀、沉积、地 貌变化
气候与植被:不同气候带植被类 型及分布
土壤与地形:土壤类型与地形地 貌的关系
亡和财产损失。
案例二:某地因过度 开发,导致水土流失,
生态环境恶化,影响 当地居民的生活。
案例四:某地因过度 捕捞,导致渔业资源 枯竭,影响当地渔民
的生计。
案例五:某地因工业 污染,导致水质恶化, 影响居民饮水安全和
身体健康。
案例三:某地因气候 变化,导致极端天气 频发,影响农业生产
和人民生活。
自然地理环境的 实践应用
工程措施:采 取工程措施, 减轻自然灾害 影响
应急管理:建 立应急管理机 制,提高应急 响应能力
生态保护:保 护生态环境, 减少自然灾害 发生频率
THANK YOU
自然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气候与地形:气候 影响地形,地形影
响气候
地质与地貌:地质 影响地貌,地貌影
响地质
水文与植被:水文 影响植被,植被影
响水文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 动:自然资源影响 人类活动,人类活
动影响自然资源
土壤与生物:土壤 影响生物,生物影
响土壤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
地理要素相 互联系、相 互制约
资源利用:合理 1 利用自然资源,
避免浪费和破坏
生态保护:保 2 护生态环境,
维护生态平衡
循环经济:发 3 展循环经济,
减少资源消耗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一章1.4地球的演化教学设计
《地球的演化》教学设计一、教材内容本节内容以时间为轴,描述了在不同地质时期的地壳活动、海陆分布、气候特征和生物进化过程。
按照课程标准要求,本节内容是针对地球演化过程的,但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将生物的进化过程作为主线,将不同地质时期的地壳活动、海陆分布和气候特征作为环境背景,结合地质年代表对地球演化过程进行描述。
教材在本节的开端就向学生展示了两种古老的生物化石,告诉学生地球上的生物存在进化现象。
通过对地层和化石等基本知识的了解,学生能够熟悉研究地球演化最重要的方法和手段。
地质年代表中的宙、代、纪为不同等级的时间刻度,大致描述了地球46亿年来的演化过程。
教材通过提供显生宙中“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的生物复原图,将地球演化过程展示得更加生动、详细。
本节篇尾的活动,突出了地质时期气候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弥补了前文对自然环境中气候因素描述不够详细的问题。
并且本节篇尾的活动,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地球演化的原因,培养了学生的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和地理实践力等核心素养。
二、学情分析高一学生思维比较活跃,情感丰富,乐于接受感兴趣的知识;喜欢思考,乐于探究问题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已具有一定的问题研究能力、分析能力及表达能力。
他们有一定的自然地理知识和地理素养,但对自然地理知识还不是很熟悉,对复杂问题,认识上还存在着局限性,他们对地球演化过程很多内容缺乏知识储备。
学生的兴奋点主要集中在同学的研学和有趣的地质事件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多拿出一些地质事件来让他们思考,激起他们探究的欲望。
课前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带学生去野外地质考察。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层的特点、以及化石的形成过程和作用。
(2)理解地质年代划分依据和各阶段的特点。
(3)通过对生物演化进程的研究,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教材对核心概念有初步的了解,利用小组合作,探究案例,了解地球的演化过程,知道各地质年代的划分及代表的动植物。
2022年新教材湘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一全册分课时教学案(共21课时)
第一章地球的运动第一节地球的自转第1课时地球自转【课程标准】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素养目标1.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
(区域认知)2.结合示意图,正确判读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知识导引一、地球自转概念: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在不停地旋转。
二、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1.方向(1)侧视:________________。
地轴是穿过地心和南北极点的连线,是人们假想的一条轴,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因此在地球上看来,北极星在天空中的位置几乎是不动的,而且北半球各地看北极星的仰角就是该地的地理纬度(南半球看不到北极星)。
2.周期特别强调:南北两极点既无角速度也无线速度,或者说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为0。
[思维拓展]航天发射基地为什么多选择在低纬度地区,并且选择海拔较高的地区?提示:(1)纬度越低,自转线速度越大;(2)海拔越高,线速度越大,发射时节省燃料。
3.速度(1)角速度:地球表面除南北两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自转角速度都相同,约为________。
(2)线速度:地球自转的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赤道上自转线速度最大,为1 670千米/时;南、北纬60°纬线上自转线速度约为赤道的一半。
探究点一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核心归纳]1.自转轴(地轴)自转的绕转轴为地轴,是通过地心连接南北两极的假想轴,其北端延长线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即地轴的空间位置和指向是始终不变的。
2.自转方向侧视,自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
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
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
状元随笔地球自转只有一个方向(1)从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方向为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方向为顺时针。
这并不意味着南北半球的自转方向不同,地球自转只有一个方向,只是观察的角度不同而出现不同的描述。
(2)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在画某点的自转方向时,一定要画在该点所在的纬线上,不能偏离该纬线,即该点一定在同一纬线上发生自转。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教案一:地球和地图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学会使用简单的测量工具进行地图的绘制。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讨论、实践操作和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目标:培养学生的地理兴趣,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探究欲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测量方法和工具;地图的绘制方法。
2.教学难点:地图相关知识的运用和实践操作。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世界地图和地球仪,引发学生对地球和地图的思考,导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2.学习新知:(1)进一步探讨地球的形状和大小,让学生分析和思考地球为什么是近似于球体的,以及地球的周长和直径等。
(2)介绍地球的测量方法和工具,例如传统的经纬仪、定经纬仪以及现代的卫星测绘技术等,并进行简单的示范操作。
(3)讲解地图的绘制方法,包括平面投影和绘制比例尺等基础知识,并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实践,进行简单的地图绘制。
3.拓展延伸:(1)通过观看相关视频素材,进一步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的科学原理和背后的地理知识。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和分享地图绘制的经验和技巧。
4.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复习,强调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的重要性,以及地图绘制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五、课堂作业:1.自行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有关地球形状和大小的更多知识,并写一篇简短的小结。
2.练习绘制简单的地图,如校园地图、家庭住址地图等。
六、板书设计:地球和地图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测量方法和工具地图的绘制方法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体验到地理学科的魅力。
但是,由于时间的限制,教师在教学中应更加注重时间的控制,合理安排课堂的内容和教学进度。
此外,在展示地球和地图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一些趣味性的问题和活动预热,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互动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教学设计
地球的宇宙环境阮小敏 07160127单元课时1课时学生年级高一学习科目湘教版地理必修一执教教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宇宙中的天体,天体系统的概念,绘图说明天体系统的级别大小,确定地球在天体系统中所处的位置.2.认识太阳系的成员,确定地球在太阳系中所处的位置.运用资料说出九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3.利用资料证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原因.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阅读知识窗"多样的天体"等图文信息,认识各类天体的主要特征;通过观察实践,利用网络等媒体,收集天文科普材料,增强对宇宙环境的感性认识.2.通过阅读"天体系统示意图",设计相应的简明框图,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3.阅读"太阳系模式图",归纳八大行星绕日公转的共同特点;利用资料证明太阳活动对地球产生的影响.4.运用相关学科知识,从温度,水,大气等方面,分析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逆推地球上能形成生命的原因.并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提出在宇宙中寻找外星人的依据.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树立宇宙是物质的科学宇宙观.破除迷信,反对邪教.2.通过寻找外星人的探讨活动,一方面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体验自主,合作,创新探究过程和团队意识.另一方面,培育珍惜,爱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只有一个地球"的意识,增强关注人类未来生存空间的责任感.3.通过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确立任何事物发展都有其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观点;4.通过观赏天体照片等相关视频信息,激发地理审美情趣.。
二、学习者情况1、学生在升上高中之前有一年时间没有进行地理学习,就算在初一、初二年级,大部分学生也只是把地理看成是一个“次科”而没有足够的重视,因此对很多地理基础知识已经遗忘。
如何唤起他们的记忆和兴趣,是高一地理教学中迫待解决的问题。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详细示范教案(151页)
前言走进地理学三维目标1.2.引导学生懂得地理学是什么?地理学做什么?地理学怎样做?为学好地理课程指出通过阅读教材、听教师讲解、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地理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地理学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强烈欲望和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1.2.教学难点通过教师引导,使学生对地理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形成愿学、想学地理的思想动机。
教具准备能反映地理学特色的图片、地理学科的体系示意图、介绍最新地理学科研究成果的材料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自我介绍大家好,我是大家的新地理老师,首先我自我介绍一下,我叫“**”(板书)。
以后就叫我#老师,不要叫我地理老师,更不要叫我“喂”。
从今天起,由我来和大家一起学习地理这门课。
二、师生互动我首先提第一个问题。
请问:哪些同学喜欢地理课?请喜欢地理课的同学举手。
…不要太虚伪哦,不要为了给我面子,就举手哦,那就太虚伪了哦。
我数数看,1、2、3。
啊!?我们班居然有×个学生喜欢地理,太让我吃惊了,这已经是很不错的啦。
请大家安静,我想再问一个问题:大家为什么不喜欢地理?不要怕,我就喜欢听真话。
…我刚才看你没有举手,你肯定是不喜欢地理的哦,来说说看,你为什么不喜欢地理…哦,是这样。
(我继续点乙同学)你好象也没有举手,我一边听,一边点头附和……其实你们说的都很正常,地理二字告诉我们地理学是围绕“地”和“理”两个字展开,初中以“地”为主,即是区域地理,包括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4本书;高中以“理”为主,又分为系统地理(必修模块)和使用地理(选修模块),初中——因为以区域地理学习为主,原则上不涉及较深层次的成因问题,故而你们的初中地理老师基本不“讲”“理”。
就知道要你们背诵。
而高中老师则既会“讲”“理”,也爱说“地”的,所以地理学就变得有血有肉了,学习地理便成了一种理性的享受。
不过提醒你们高中地理可不像初中那样简单了,尤其是我们的自然地理,不可小视之,要做好思想准备哟!我再提一个问题:什么是地理?你知道地理是研究什么东西的吗?地理学就是研究地球的一门科学。
新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教案5篇
新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教案5篇以“地理课程标准”为宗旨,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正确把握地理学科特点,积极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培养学生积极地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新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新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教案1【教学重点】①土壤的肥力特性;②土壤的形成【教学手段】土壤标本【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土壤是陆地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地理环境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土壤的含义是什么(阅读教材“汉字‘土’的含义”示意图思考)什么是土壤(板书)一、土壤及其作用1.土壤的概念(阅读教材“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示意图思考)土壤在地理环境中能够起到什么作用(板书)2.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承转)土壤与生物圈的关系体现了土壤的肥力特性,土壤肥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板书)二、土壤的特性及其重要性1.土壤的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观察土壤标本或教材中“理想土壤的成分体积比例”示意图)土壤由哪几部分组成这些组成物质有什么特点属于什么物质形态适宜农作物生长的理想土壤中各组成物质的比例是多少物质组成与土壤肥力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板书)2.土壤的肥力特性——提供水、养分、空气、热量3.土壤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阅读教材中“土壤的形成和发育示意图”思考)土壤的四种物质组成与其形成之间有什么关系哪种要素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形成是否有影响(板书)三、土壤的形成过程1.形成过程①-露岩石风化→成土母质;②微生物和低等植物附着→原始土壤;③高等植物着生→成熟土壤。
2.生物的改造作用3.人类活动的影响【设计思想】由于学生对本节教材涉及的内容既熟悉又陌生,因此教学中教师尽可能利用学生对土壤的感性认识,并迁移已有的关于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等知识,使学生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教学中通过对土壤标本的观察,或实地土壤剖面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的教学设计
分析讲解
1、昼夜长短的变化
2、图解的形式来分析晨昏线及其特点
3、四季及五带的划分
通过对知识的深入分析,让学生们能够更好地掌握昼夜长短变化、晨昏线、四季及五带的划分等一系列相关知识。
分析计算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及其计算
通过对知识的深入分析,让学生们能够更好地掌握地方时、时区、区时等一系列相关知识。
归纳小结
地球自转运动的地理意义:
地方时差,昼夜更替,水平运动物体产生偏转
通过归纳,让学生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这节课所学的内容,让他们在脑中能够形成一个知识体系。
课堂巩固
(教学评价)
1、一架飞机于5月1日6时从甲机场(60°E)起飞,直抵位于50°W的乙机场,中途飞行共用了20小时,求飞机到达乙机场时,两地的时区各是什么时间?乙地的地方时为几时?
另外,本章节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和作用。“地球的运动”是地理环境的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运动变化的基础,因而也是高中阶段地理学习的基础。“地球公转与季节”是在介绍完“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和“地球自转与时差”之后进行的,从这点上说,此内容是“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的一个延伸。同时,对后面第二章《地球上大气》的学习,特别是有关气候知识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理解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过程及其原因;
4、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及纬度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运用地球仪或课件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方向、周期、轨道和速度等,分析各自的特点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2、能够准确地画出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并能据图分析全球各地的昼夜长短状况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地理学科的基本内容和研究方法,认识地理科学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意义,了解地理学的发展并认识到地理科学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科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准确描述和分析地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一定的地理知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增强学生对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判断能力,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2.难点:地理学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1.情境导入通过与学生的谈话交流,引导学生回忆并总结地理学科的基本内容和研究方法,启发学生对地理科学的思考。
2.教学展示引导学生打开课本,浏览第一章的内容,学生自主阅读并标注重点。
3.知识讲解向学生讲解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并通过案例等形式加深学生对地理学的理解和认识。
4.学生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地理实际问题,并就该问题进行讨论研究,运用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准确描述和分析该问题。
5.小结提问通过向学生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的掌握情况,并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讨论和解释。
6.引入地理学发展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地理学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的关系,分析地理科学在人类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中的作用,并对地理学的发展历程进行简要介绍。
7.课堂练习出示一些实际例子,要求学生通过运用地理学的概念和方法来分析和解决相应的问题,并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评价和指导。
8.总结课堂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生在学习地理学的过程中应具备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并对下节课的内容进行预告。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情境导入、教学展示、知识讲解、学生合作、小结提问、引入地理学发展的内容、课堂练习和总结课堂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湘教版高一地理全册教案(共30页)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学习目标地球处在什么样的宇宙环境中为什么说地球是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知识结构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及主要类型天体是指宇宙中各种形态物质的总称。
包括几种常见的天体: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等, 2、天体系统(1)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而形成(2)天体系统的层次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1、八大行星(1)组成:按距太阳由近及远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1)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①同向性:都是自西向东。
②共面性:八大行星公转轨道倾角都很小,几乎在同一个平面上。
③近圆性:公转轨道椭圆的偏心率都很小,都接近正圆。
(2)八大行星的结构特征地球与水星、金星、火星相比,没有特殊的地方。
八大行星的质量、体积、距日远近等结构特征既有共性,又有差异。
由此,可以将八大行星划分为三类:①类地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②巨行星,包括木星和土星;③远日行星,包括天王星、海王星。
三、存在生命的星球——地球是一颗特殊的行星宇宙(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其他恒星系地月系其他行星系自然天体 人造天体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1、宇宙环境条件(1)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2)安全的空间运行轨道2、地球适宜的自身条件1、日地距离适中2、地球的体积、质量适中3、液态水的存在自主学习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重难点释疑1、宇宙是物质的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统称为天体。
在众多的天体形式中,恒星和星云是宇宙中的基本天体,是构成宇宙的主要的物质形式。
2、宇宙是运动的天体之间互相吸引和互相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由低到高的排列是: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地球是地月系地中心天体、太阳虽是宇宙中的一颗普通的恒星,但也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
典题精练1.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小到大排列顺序正确的是A.太阳系→银河系→地月系→总星系 B.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总星系C.地月系→银河系→总星系→河外星系 D.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2.下列物质属于天体的是A.风筝B.河外星系C.空中飞行的飞机D.彗星和流星体3.不包含地球的天体系统是A.河外星系 B.银河系 C.太阳系 D.地月系4.以行星为中心的天体系统是:A.太阳系B.地月系C.银河系D.总星系5.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1)此图是天体系统示意图,总星系指图,河外星系的级别与图相同。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详细示范教案(151页)
前言走进地理学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理学的内容和意义。
2.引导学生懂得地理学是什么?地理学做什么?地理学怎样做?为学好地理课程指出正确的途径。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教材、听教师讲解、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地理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地理学做什么,地理学通过什么方法和技术来进行研究。
b5E2RGbCAP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强烈欲望和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
教案重点1.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动机。
2.了解地理学是什么、做什么和怎样做。
教案难点通过教师引导,使学生对地理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形成愿学、想学地理的思想动机。
教具准备能反映地理学特色的图片、地理学科的体系示意图、介绍最新地理学科研究成果的材料或论文精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案过程一、自我介绍大家好,我是大家的新地理老师,首先我自我介绍一下,我叫“**”<板书)。
以后就叫我#老师,不要叫我地理老师,更不要叫我“喂”。
从今天起,由我来和大家一起学习地理这门课。
p1EanqFDPw二、师生互动我首先提第一个问题。
请问:哪些同学喜欢地理课?请喜欢地理课的同学举手。
…不要太虚伪哦,不要为了给我面子,就举手哦,那就太虚伪了哦。
我数数看,1、2、3。
啊!?我们班居然有×个学生喜欢地理,太让我吃惊了,这已经是很不错的啦。
DXDiTa9E3d请大家安静,我想再问一个问题:大家为什么不喜欢地理?不要怕,我就喜欢听真话。
…我刚才看你没有举手,你肯定是不喜欢地理的哦,来说说看,你为什么不喜欢地理…哦,是这样。
<我继续点乙同学)你好象也没有举手,我一边听,一边点头附和…RTCrpUDGiT…其实你们说的都很正常,地理二字告诉我们地理学是围绕“地”和“理”两个字展开,初中以“地”为主,即是区域地理,包括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4本书;高中以“理”为主,又分为系统地理<必修模块)和应用地理<选修模块),初中——因为以区域地理学习为主,原则上不涉及较深层次的成因问题,故而你们的初中地理老师基本不“讲”“理”。
湘教版高考地理必修一教案
湘教版高考地理必修一教案教案一教案名称:地理必修一-第一章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教案目标:1.了解和掌握中国的地理位置、边界、地形以及气候特点;2.了解中国的自然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内容:1.中国的地理位置和边界;2.中国的地形;3.中国的气候特点;4.中国自然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点:1.掌握中国的地理位置和边界;2.了解中国的地形;3.了解中国的气候特点。
教学难点:1.理解中国自然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张中国地理位置的地图,引导学生思考中国的地理位置以及周边国家和地区。
步骤二:学习中国的地理位置和边界(10分钟)1.继续展示地图,让学生用笔标注中国的地理位置和边界,并简要介绍中国的地理位置。
2.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中国的东部、南部、西部和北部分别与哪些国家和地区连接?-中国的海岸线长度约为多少公里?-中国的陆地边界总长度约为多少公里?步骤三:学习中国的地形(15分钟)1.展示中国地形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中国的地形特点。
2.根据学生的观察和描述,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中国的地势起伏如何?有没有显著的山脉和高原?-中国的平原分布在哪些地方?-中国地势高低的变化是逐渐还是突然的?步骤四:学习中国的气候特点(15分钟)1.展示中国气候分区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中国的气候特点。
2.根据学生的观察和描述,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中国的气候类型有哪些?各自分布在哪些地区?-中国的气候特点主要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中国的气候变化比较显著的地区有哪些?步骤五:学习中国自然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20分钟)1.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中国自然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并列举具体例子。
2.汇总讨论: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全班一起汇总讨论并总结出中国自然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步骤六:小结与展望(5分钟)为了巩固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进行一次简短的问答练习,然后展望下一节课内容的学习。
地理第一章教案 湘教版必修一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本章概述】本章以宇宙中环境对人类的影响为线索,按照由远及近、由外及里的顺序整合教学内容,既介绍了地球的宇宙环境,又阐述以地球的运动特点,还讲解了地老太婆的圈层结构,使学生系统地了解地球的外部环境、自身的运动特点和结构特点。
在内容上,一是突出“地球”和“人地关系”两大主题,把重点放在了与地球联系紧密的太阳系和地月系,特别是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在“宇宙环境对地球的影响”内容上,重点放在对环境的“影响”上,并突出了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是突出了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
地球运动是地理环境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发展、变化的基础,也是高中阶段学习地理的基础。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课标解读】课程标准内容是“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它表达了四个要点:1·宇宙是错综复杂的。
课程标准要求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是强调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环境,目的不是要系统学习天文知识。
知识整合的着眼点应侧重两个方面:一是地球在天体系统中的位置和在太阳系中的位置;二是与地球联系紧密的太阳系和地月系。
2·“太阳系中的普通行星”强调的是地球的普通性。
地球是颗行星,其普通性表现在太阳系八颗行星在质量、体积、形状、运动特点的相似性。
对太阳系知识的整合应侧重于八颗行星的基本数据,太阳系的其它天体不是教学重点。
3·地球在太阳系中的特殊表现在有生命物质的存在。
生命物质的存在与地球自身的条件和地球的宇宙环境(包括行星空间环境和恒星空间环境)条件有关。
4·“运用资料”体现了课程标准对学习“过程”“方法”的强调。
要说明地球的既“普通”又“特殊”,需要分析太阳系八颗行星相关数据,地球相关物理特征资料,太阳系演化的资料等。
通过这些数据资料的分析、比较,强化学习过程,实施探究式学习【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宇宙的物质形态和特点2·了解天体系统的级别和层次结构,了解地球在天体系统中的位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梦想教育个性化辅导授课案科目:年级:时间:年月日类型:◎基础◎中等◎偏难授课目的:自然地理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⑴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⑵了解太阳对地球的影响⑶掌握地球的自转和公转〔选考〕⑷掌握地球的结构补充:本章难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要求掌握灵活运用和计算授课内容:〔Ⅰ、知识点梳理Ⅱ、典型例题讲解Ⅲ、随堂练习巩固Ⅳ、附带课后练习〕注意:授课案必须按照四部曲完成,上完课后授课案必须要有教师红笔批注.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认识过程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可见宇宙:半径140亿光年天体系统的形成:万有引力和天体的永恒运动多层次的天体系统太阳系:银河系中心天体〔太阳〕:质量占99.86% 地月系: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组成地球和月球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其他行星系总星系其他恒星系河外星系普通性:外观和所处的位置〔地球在一个安全的宇宙环境中〕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特殊性〔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自身条件地球与太阳距离适中自转和公转周期适当,使地表温度变化小,有利于地球上存在液态水〔适宜的温度、合适的大气,充足的水分〕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安全的空间运行轨道天体: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恒星、星云、行星、彗星、流星、卫星等〕.天体又分为自然天体和人造天体.八大行星:共面性、近圆形和同向性深度拓展:1、航天发射基地的区位选择维度:纬度越低,地球自转线速度越大,离心力越大.方向:向东发射,可获得较大的初始速度,充分利用地球自转的惯性,节省燃料.气象条件:阴天少,雷雨天气少,云量少,云层离地表高,风速小.〔最关键的因素〕人口密度:要选择人烟稀少的地区,沙漠地区.地形、地质:地形平坦,视野开阔,地质结构稳定.2、航天返回基地的区位选择人烟稀少的地区地势平坦开阔的草原地区,水面少,便于发现目标和开展营救的地区距离发射场、控制中兴位置适中,有利于监控、抢救等工作开展.随堂练习:1、宇宙中能自身发光发亮的天体是〔〕A行星B卫星C恒星D月球2.、目前人类所能观测到的宇宙X围是:< >A、河外星系B、银河系C、总星系D、地月系3、地球是一颗普通行星的具体表现是〔〕A.自转方向同其它行星一致B.质量和体积同太阳相近C.公转轨道同太阳系其它行星几乎在同一平面D.有生命的存在4、读太阳系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在图上标出各行星绕日公转的方向〔2〕填写天体名称A B C D E F G H I<3>J天体的周期是________〔4〕小行星带的位置在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概念: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发射的能量太阳辐射波长X围:0.4~0.75为可见光波段太阳辐射与地球太阳常数:8.24焦/平方厘米·分太阳辐射→能源对地球的影响太阳辐射→大气运动、水循环概念:太阳释放能量的不稳定性所导致的一些明显现象太阳活动黑子→出现于光球层类型耀斑和日珥→出现于色球层太阳活动与地球太阳风→出现于日冕层黑子与气候变化有一定的相关性〔周期11 年〕对地球的影响耀斑→磁暴→影响短波通信太阳风→极光光球层:肉眼可见色球层:在日全食时或者用特殊的望远镜才能看到日冕层:在日全食时或用特制的日冕仪才能看到.随堂练习:1、太阳能量的来源是:< >A、氢气燃烧B、氦气爆炸C、核裂变反应D、核聚变反应2、关于地球大气上界接受太阳辐射叙述正确的是A赤道接受太阳辐射较少 B两极接受太阳辐射最多 C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D全球接受太阳辐射均匀3、下列哪些时间可能发生日食〔〕A初一 B初七 C十五 D二十三4、下列地理现象中,与太阳活动密切相关的是A.酸雨的形成 B."磁暴〞现象的产生C.臭氧层空洞的出现 D.扬尘、沙暴天气的出现5、剧烈的太阳活动产生的太阳风吹袭地球,可能引起A.人口迁徙加快 B. 风力电厂增产C.生活耗能降低 D.卫星导航失效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绕转中心太阳地轴方向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周期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恒星日〔23时56分4秒〕角速度平均1º/日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快各地相等,每小时15º〔两极除外〕线速度平均30千米/小时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º26'〔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更替〔2〕地方时〔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①昼夜长短的变化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昼夜平分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随纬度的变化夏至日:由23º26'N向南北降低方向降低冬至日:由23º26'S向南北降低23º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离直射点越近高度随季节的变化23º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最大值越大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A.日界线的东侧是东十二区,西侧是西十二区 B.东侧是东经度,西侧是西经度C.东侧时区的钟点比西侧时区的钟点早一天 D.东侧时区的日期比西侧时区的日期晚一天9.下列城市中,12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的是〔〕A.悉尼 B.新加坡 C.## D.读"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交角图〞,回答10~12题:10.有关黄赤交角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轴与公转轨道的夹角 B.度数永远不变C.地轴与自转轨道的夹角 D.自转轨道面与公转轨道面的交角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目前的黄赤交角是66.5° B.图中角α是黄赤交角C.地轴与黄道平面的交角就是黄赤交角D.黄赤交角度数即是南北回归线的度数12如果黄赤交角变大,则下列现象正确的是〔〕A.热带变小 B.寒带变小 C.温带变小 D.五带X围不变13如果黄赤交角为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的太阳高度角无日变化B.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全年不变C.原来的温带地区仍然存在四季D.极昼极夜X围变大14、关于地方时和区时的说法正确的是〔〕A同一条纬线地方是相同B地球自转自西向东自转,西边的时刻比东边时刻早C东八区的区时为8时,东九区的时间应该比早1小时为7时D时间就是所在的东八区中央经线120°E的地方时15.我国的常用春季是〔〕月 B.2.3.4月 C.3.4.5月 D.4.5.6月16、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1〕在图上适当的位置标出地球自转方向,公转方向.〔2〕填空A节气_______,日期________ ;直射纬线__________B节气_______,日期_________;直射纬线__________C节气_______,日期_________;直射纬线__________D节气_______,日期_________;直射纬线__________<3>在轨道中画出近日点和远日点第四节地球的结构一、地球内部圈层划分依据:地震波纵波〔P波〕:能在固体、液体中传播,速度较快横波〔S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速度较慢划分界面 莫霍面:距离地表平均约17 千米,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明显 增加古登堡面:距离地表约 2900千米,纵波传播速度明显 下降 ,横波则突然消失位置:莫霍面以上厚度:平均约 17千米,变化规律:大陆较 厚 ,约 33 千米,海洋较 薄 ,约6 千米地壳. 海拔越高,厚度 越大 .组成:含量最多的3种元素是O 、Si 、Al ; 硅酸盐类 矿物在地壳中分布最广 结构: 上层为 硅铝 层,相对密度较 小,分布不连续. 下层为 硅镁 层,相对密度较 大 ,分布连续. 位置: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 结构: 上地幔 具有 固态 特征,主要由 含铁、镁的硅酸盐类 组成. 地幔 下地幔岩石圈: 地壳 和 上地幔顶部 〔软流层以上〕合在一起组成.软流层:位于上层地幔中,一般认为可能是 岩浆 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位置:古登堡面以下地核 组成:可能是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的 铁 和 镍 结构: 外核 呈 液态 或 熔融 状态 内核 呈 固态 态 二、地球外部圈层大气圈 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 减少.一般把 2000~3000千米这个高度作为大气圈的上界. 水 圈 由 液态 水、 固态 水和 气态 水组成.按照存在位置可分为 海洋 水、陆地 水、 大气 水和 生物 水,其中 陆地 水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最为密切.生物圈 生物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三大圈层随堂练习:3.某地地下30千米深处发生地震,这时地面上的人、附近不远处的飞鸟和池塘中的游鱼,都会感到A.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B.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C.P波,上下颠簸 D.S波,左右摇晃4.地震波横波<S波>和纵波<P波>的传播速度在莫霍界面处发生的显著变化是A.S波、P波都明显增加 B.S波、P波都明显下降C.S波完全消失、P波突然下降 D.P波完全消失、S波突然下降5.地质学家常利用地震波来寻找海底油气矿藏,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图中表示海底储有石油的是6.为了探测莫霍界面的情况,在以下图中的A、B、C、D四点同时进行了地震波的测定,其中最迟得到从莫霍界面传来的地震波的地点是20XX7月30日《##晚报》消息:为了研究和了解地震破裂过程和发生机制,寻求监测余震的有效方法.经过国家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讨论,建议在龙门山断裂系实施科学钻探工程.在其主破裂区、余破裂区以与南端未破裂地区布设三口2 000~3 000米主孔科学钻,以加强对比分析和规律总结.据此回答7~8题.7.此次科学钻井的深度位于A.地幔B.地壳 C.地核 D.软流层8.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的实施,被称为"伸入地球内部的望远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人类对地球内部结构的研究成果是通过直接观测得到的B.到目前为止,人们对地球内部的认识大多是通过地球物理等间接方法获得的C.大陆科学钻探工程可以揭示整个地球内部的物质组成与结构构造D.科学钻探并不能有效地监测某些地震活动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结合地球圈层构造示意图, 回答9~10题.9.图中所示的圈层A、B、C分别是A.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生物圈、岩石圈、水圈C.岩石圈、水圈、生物圈D.生物圈、水圈、岩石圈10.A圈层不同于其他圈层的特点是①只有A圈层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②不单独占有空间,渗透于其他圈层之中③占有独立空间,厚度约为300多米④地球上非常活跃的特殊圈层A.①② B.②③ C.③④D.②④读下图,完成11~13题.11.有关①~④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①②属于内部圈层 B.③④属于外部圈层C.②圈层密度最大 D.③圈层物质在不断循环更新12.②圈层的主体是< >A.生物 B.各种岩石 C.海洋 D.冰川13.铺路、建楼用的建筑材料主要来源于< >A.① B.② C.③ D.④14.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字母________是地震波纵波曲线,A是________界面.<2>字母A以上是________,主要由________组成.<3>图中A、B之间是________.<4>从图中可以看出,外核的物质接近________态,因为________波不能通过.答案:<1>N 莫霍 <2>地壳岩石 <3>地幔 <4>液横<S>授课案完成情况:①学生○已完成○需分次课完成◇优秀◇良好◇差课后巩固计划:②学生○已完成○需分次课完成◇优秀◇良好◇差课后巩固计划:③学生○已完成○需分次课完成◇优秀◇良好◇差课后巩固计划:④学生○已完成○需分次课完成◇优秀◇良好◇差课后巩固计划:⑤学生○已完成○需分次课完成◇优秀◇良好◇差课后巩固计划:⑥学生○已完成○需分次课完成◇优秀◇良好◇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