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见欢 金陵》朱敦儒诗词赏析及中考题(含答案)
《相见欢(朱敦儒)》赏析
![《相见欢(朱敦儒)》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fdbf4e3ff61fb7360a4c6547.png)
《相见欢》赏析相见欢朱敦儒〔宋代〕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译文:独自登上金陵西门上的城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看着这万里长的大江在夕阳下流去。
因金人侵占,中原大乱,达官贵族们纷纷逃散,什么时候才能收复国土?要请悲风将自己的热泪吹到扬州前线。
注释:金陵:南京。
城上西楼:西门上的城楼。
倚清秋: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中原乱:指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的大乱。
簪缨:当时官僚贵族的冠饰,这里代指他们本人。
收:收复国土。
倩:请。
扬州:地名,今属江苏,是当时南宋的前方,屡遭金兵破坏。
▲创作背景:靖康之难,汴京沦陷,二帝被俘。
朱敦儒仓猝南逃金陵,总算暂时获得了喘息机会。
这首词就是他客居金陵,登上金陵城西门城楼所写的。
强吸引力。
鉴赏:古人登楼、登高,每多感慨。
王粲登楼,怀念故土。
杜甫登楼,感慨“万方多难”。
许浑登咸阳城西楼有“一上高城万里愁”之叹。
李商隐登安定城楼,有“欲回天地入扁舟”之感。
尽管各个时代的诗人遭际不同,所感各异,然而登楼抒感则是一致的。
这首词一开始即写登楼所见。
在词人眼前展开的是无边秋色,万里夕阳。
秋天是冷落萧条的季节。
宋玉在《九辩》中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杜甫在《登高》中也说:“万里悲秋常作客。
”所以古人说“秋士多悲”。
当离乡背井,作客金陵的朱敦儒独自一人登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看到这一片萧条零落的秋景,悲秋之感自不免油然而生。
又值黄昏日暮之时,万里大地都笼罩在恹恹的夕阳中。
“垂地”,说明正值日薄西山,余晖黯淡,大地很快就要被淹没在苍茫的暮色中了。
这种景物描写带有很浓厚的主观色彩。
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朱敦儒就是带着浓厚的国亡家破的伤感情绪来看眼前景色的。
他用象征手法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北宋的国事亦如词人眼前的暮景,也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衰亡。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
古诗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翻译赏析
![古诗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0981b1aa10661ed9ac51f349.png)
古诗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翻译赏析《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作者为宋朝诗人朱敦儒。
其古诗全文如下: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前言】《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宋代朱敦儒词作。
古人登楼、登高,每多感慨。
王粲登楼,怀念故土。
杜甫登楼,感慨“万方多难”。
许浑登咸阳城西楼有“一上高城万里愁”之叹。
李商隐登安定城楼,有“欲回天地入扁舟”之感。
尽管各个时代的诗人遭际不同,所感各异,然而登楼抒感则是一致的。
【注释】⑴金陵:南京。
城上西楼:西门上的城楼。
⒓倚清秋: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⑶中原乱:指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的大乱。
⑷簪缨:当时官僚贵族的冠饰,这里代指他们本人。
⑸收:收复国土。
⑹倩:请。
⑺扬州:地名,今属江苏,是当时南宋的前方,屡遭金兵破坏。
【翻译】南京城上西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万里的长江在夕阳下流去。
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官僚们散了,什么时候收复国土?试请悲风吹泪过扬州。
【赏析】这首词一开始即写登楼所见。
在词人眼前展开的是无边秋色,万里夕阳。
秋天是冷落萧条的季节。
宋玉在《九辩》中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杜甫在《登高》中也说:“万里悲秋常作客。
”所以古人说“秋士多悲”。
当离乡背井,作客金陵的朱敦儒独自一人登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看到这一片萧条零落的秋景,悲秋之感自不免油然而生。
又值黄昏日暮之时,万里大地都笼罩在恹恹的夕阳中。
“垂地”,说明正值日薄西山,余晖黯淡,大地很快就要被淹没在苍茫的暮色中了。
这种景物描写带有很浓厚的主观色彩。
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朱敦儒就是带着浓厚的国亡家破的伤感情绪来看眼前景色的。
他用象征手法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南宋的国事亦如词人眼前的暮景,也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衰亡。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解析版)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28e0e2c54a7302768e9939da.png)
《相见欢》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知识储备】一、导入古人登楼、登高,每多感慨。
王粲登楼,怀念故土。
杜甫登楼,感慨“万方多难”。
许浑登咸阳城西楼有“一上高城万里愁”之叹。
李商隐登安定城楼,有“欲回天地入扁舟”之感。
尽管各个时代的诗人遭际不同,所感各异,然而登楼抒感则是一致的。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词是作者朱敦儒南渡后登金陵城上西楼眺远时所作,面向波涛滚滚的长江,观览江面变化,远眺城外景色的胜地。
作者朱敦儒有什么感受呢?我们一起来体会一下。
二、目标目标:1.了解词的大意,体会词作写景抒情的手法。
2.结合词作的写作背景,体会词中蕴含的情感。
3.想象词中描绘的画面,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重点:理解词的内容,体会词人的情感。
难点:品味本次语言和体会诗词意境。
三、原文相见欢朱敦儒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四、注释《相见欢》选自《樵歌校注》卷下(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
相见欢:词牌名。
金陵:南京。
城上西楼:西门上的城楼。
倚清秋: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簪缨:代指达官显贵。
簪和缨都是古代贵族的帽饰。
缨,帽带。
收:收复国土。
倩:请人代自己做。
扬州:即今江苏扬州,当时为南宋抗击金兵的前线。
五、词意在金陵城里独自登上西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看着万里的大江在夕阳下流去。
中原大乱,达官贵族们纷纷逃散,什么时候收复国土?请与我一同悲伤的风把我的泪吹到扬州吧。
六、赏析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古人说“秋士多悲”。
当离乡背井,作客金陵的朱敦儒独自一人登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看到这一片萧条零落的秋景,悲秋之感自不免油然而生。
又值黄昏日暮之时,万里大地都笼罩在恹恹的夕阳中。
这种景物描写带有很浓厚的主观色彩。
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朱敦儒就是带着浓厚的国破家亡的伤感情绪来看眼前景色的。
他用象征手法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南宋的国事亦如词人眼前的暮景,也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衰亡。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中考阅读经典赏析试题(共9题)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中考阅读经典赏析试题(共9题)](https://img.taocdn.com/s3/m/04f195bbccbff121dd3683f3.png)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中考阅读经典赏析试题(共9题)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1.译文独自登上金陵西门上的城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看着这万里长的大江在夕阳下流去。
因金人侵占,中原大乱,达官贵族们纷纷逃散,什么时候才能收复国土?要请悲风将自己的热泪吹到扬州前线。
2.主旨、情感全词由登楼入题,从写景到抒情,表达了诗人的亡国之痛、收复中原的强烈愿望、对朝廷不图恢复的愤懑、对沦陷人民的同情和深厚的爱国精神(忧国忧民的情感),感人至深。
3.上片的景物描写营造出了怎样的意境,请作分析。
答:上片写登楼所见的无边秋色,夕阳流水,营造出清冷萧条的意境,借景抒情,抒发了因山河残破而悲凉抑郁的心情。
4.请自选角度赏析“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的表达效果。
答:①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实中寓虚,虚实相生,描写了落日映照万里河山,大江奔流的悲凉壮阔的景观,渲染了肃杀、悲凉的气氛,抒发内心因国家衰亡而生的抑郁苍茫之情;②运用夸张手法,描写出傍晚一片萧条零落的秋景,用落日和逝水象征南宋的国势日趋衰微,反映悲凉抑郁的心情;③奠定全词苍凉感伤的感情基调。
5.词的下片抒情方式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答:前面直抒胸臆,表达亡国之痛、收复中原的心志以及对朝廷的愤慨;后面用拟人的方法,请托“悲风”把泪吹过扬州去,含蓄深沉地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感。
6.请赏析“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的表达效果。
答:“簪缨”,运用借代修辞手法,讽刺达官贵人,借以表达词人①对南宋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收复的愤懑和斥责;②渴望早日收复中原的强烈愿望;③对失地的痛苦、无奈(或担忧)。
7.赏析“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的表达作用。
答:用拟人化的手法,风本来没有感情,却在前面加一“悲”字,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词人对扬州前线战事的关心,抒发词人的亡国之痛和对故土的深切怀念。
8.下列对这首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A.“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相见欢 金陵》朱敦儒诗词赏析及中考题(含答案)
![《相见欢 金陵》朱敦儒诗词赏析及中考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79d6c19a98271fe900ef90c.png)
《相见欢金陵》朱敦儒诗词赏析及中考阅读题答案相见欢朱敦儒①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②。
【注】①朱敦儒,洛阳人,南宋词人。
本词写于词人因“靖康之难”南逃客居金陵之时。
②扬州:当时为抗金前线。
这是一篇忧心国家抒发爱国之情的词作,同时表达了作者对当朝的悲愤和不满。
导读:自古以来,文人登上亭楼总会生出诸多的感慨。
诗圣杜甫登楼而生“万方多难”,许浑登楼而有“一上高城万里愁”之叹,李商隐登楼而发“欲回天地入扁舟”之感。
虽然不同时代的文人,感慨不同,但是登楼抒发感慨的风气一贯有之,朱敦儒也不例外。
字词解释:金陵:南京。
城上西楼:西门上的城楼。
倚清秋: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中原乱:指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的大乱。
簪缨:当时官僚贵族的冠饰,这里代指他们本人。
收:收复国土。
倩:请。
扬州:地名,今属江苏,是当时南宋的前方,屡遭金兵破坏。
作品翻译:南京城上西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万里的长江在夕阳下流去。
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官僚们散了,什么时候收复国土?试请悲风吹泪过扬州。
作品背景:靖康之难,汴京沦陷,二帝被俘。
朱敦儒仓猝南逃金陵,总算暂时获得了喘息机会。
这首词就是他客居金陵,登上金陵城西门城楼所写的。
中心思想: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
作品表现手法:“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一句,采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
日薄西山,余晖黯淡,大地很快就要被淹没在苍茫的暮色中了。
词人用象征手法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南宋的国事亦如词人眼前的暮景,也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衰亡。
表现了作者心情的沉重。
赏析:这首词一开始即写登楼所见。
在词人眼前展开的是无边秋色,万里夕阳。
当离乡背井,作客金陵的朱敦儒独自一人登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看到这一片萧条零落的秋景,悲秋之感自不免油然而生。
朱敦儒《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全文译文及赏析
![朱敦儒《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全文译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dfeae4f1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c33ba4b.png)
朱敦儒《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全文译文及赏析《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是由朱敦儒所创作的,全词由登楼入题,从写景到抒情,表现了词人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精神,感人至深。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希望能帮助到大家!《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宋代:朱敦儒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译文在金陵城(今南京)里独自登上西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看着万里的大江在夕阳下流去。
中原大乱,达官贵族们纷纷逃散,什么时候收复国土?请悲伤的风把我的泪吹到扬州吧。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注释金陵:南京。
城上西楼:西门上的城楼。
倚清秋: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中原乱:指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的大乱。
簪缨:当时官僚贵族的冠饰,这里代指他们本人。
收:收复国土。
倩:请。
扬州:地名,今属江苏,是当时南宋的前方,屡遭金兵破坏。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鉴赏古人登楼、登高,每多感慨。
王粲登楼,怀念故土。
杜甫登楼,感慨“万方多难”。
许浑登咸阳城西楼有“一上高城万里愁”之叹。
李商隐登安定城楼,有“欲回天地入扁舟”之感。
尽管各个时代的诗人遭际不同,所感各异,然而登楼抒感则是一致的。
这首词一开始即写登楼所见。
在词人眼前展开的是无边秋色,万里夕阳。
秋天是冷落萧条的季节。
宋玉在《九辩》中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杜甫在《登高》中也说:“万里悲秋常作客。
”所以古人说“秋士多悲”。
当离乡背井,作客金陵的朱敦儒独自一人登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看到这一片萧条零落的秋景,悲秋之感自不免油然而生。
又值黄昏日暮之时,万里大地都笼罩在恹恹的夕阳中。
“垂地”,说明正值日薄西山,余晖黯淡,大地很快就要被淹没在苍茫的暮色中了。
这种景物描写带有很浓厚的主观色彩。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朱敦儒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朱敦儒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c751775a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77.png)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宋代:朱敦儒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标签宋词三百首、豪放、爱国、怀念译文南京城上西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万里的长江在夕阳下流去。
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官僚们散了,什么时候收复国土?试请悲风吹泪过扬州。
注释金陵:南京。
城上西楼:西门上的城楼。
倚清秋: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中原乱:指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的大乱。
簪缨:当时官僚贵族的冠饰,这里代指他们本人。
收:收复国土。
倩:请。
扬州:地名,今属江苏,是当时南宋的前方,屡遭金兵破坏。
赏析古人登楼、登高,每多感慨。
王粲登楼,怀念故土。
杜甫登楼,感慨“万方多难”。
许浑登咸阳城西楼有“一上高城万里愁”之叹。
李商隐登安定城楼,有“欲回天地入扁舟”之感。
尽管各个时代的诗人遭际不同,所感各异,然而登楼抒感则是一致的。
这首词一开始即写登楼所见。
在词人眼前展开的是无边秋色,万里夕阳。
秋天是冷落萧条的季节。
宋玉在《九辩》中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杜甫在《登高》中也说:“万里悲秋常作客。
”所以古人说“秋士多悲”。
当离乡背井,作客金陵的朱敦儒独自一人登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看到这一片萧条零落的秋景,悲秋之感自不免油然而生。
又值黄昏日暮之时,万里大地都笼罩在恹恹的夕阳中。
“垂地”,说明正值日薄西山,余晖黯淡,大地很快就要被淹没在苍茫的暮色中了。
这种景物描写带有很浓厚的主观色彩。
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朱敦儒就是带着浓厚的国亡家破的伤感情绪来看眼前景色的。
他用象征手法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南宋的国事亦如词人眼前的暮景,也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衰亡。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
下片忽由写景转到直言国事,似太突然。
其实不然。
上片既已用象征手法暗喻国事,则上下两片暗线关连,意脉不露,不是突然转折,而是自然衔接。
朱敦儒《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全词赏析
![朱敦儒《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全词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9ced9531e2bd960590c6771b.png)
朱敦儒《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全词赏析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注释金陵:南京。
城上西楼:西门上的城楼。
倚清秋: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中原乱:指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的大乱。
簪缨:当时官僚贵州的冠饰,这里代指他们本人。
收:收复国土。
倩:请。
扬州:地名,今属江苏,是当时南宋的前方,屡遭金兵破坏。
译文南京城上西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万里的长江在夕阳下流去。
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官僚们散了,什么时候收复国土?试请悲风吹泪过扬州。
背景靖康之难,汴京沦陷,二帝被俘。
朱敦儒仓猝南逃金陵,总算暂时获得了喘息机会。
这首词就是他客居金陵,登上金陵城西门城楼所写的。
鉴赏古人登楼、登高,每多感慨。
王粲登楼,怀念故土。
杜甫登楼,感慨“万方多难”。
许浑登咸阳城西楼有“一上高城万里愁”之叹。
李商隐登安定城楼,有“欲回天地入扁舟”之感。
尽管各个时代的人遭际不同,所感各异,然而登楼抒感则是一致的。
这首词一开始即写登楼所见。
在词人眼前展开的是无边秋色,万里夕阳。
秋天是冷落萧条的季节。
宋玉在《九辩》中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杜甫在《登高》中也说:“万里悲秋常作客。
”所以古人说“秋士多悲”。
当离乡背井,作客金陵的朱敦儒独自一人登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看到这一片萧条零落的秋景,悲秋之感自不免油然而生。
又值黄昏日暮之时,万里大地都笼罩在恹恹的夕阳中。
“垂地”,说明正值日薄西山,余晖黯淡,大地很快就要被淹没在苍茫的暮色中了。
这种景物描写带有很浓厚的主观色彩。
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朱敦儒就是带着浓厚的国亡家破的伤感情绪来看眼前景色的。
他用象征手法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南宋的国事亦如词人眼前的暮景,也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衰亡。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
下片忽由写景转到直言国事,似太突然。
《相见欢》朱敦儒 阅读鉴赏题 考题汇总 理解性默写(带答案)
![《相见欢》朱敦儒 阅读鉴赏题 考题汇总 理解性默写(带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460b0c0f705cc17552709f5.png)
《相见欢》阅读鉴赏题考题汇总理解性默写(带答案)
相见欢[宋]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译文
独自登上金陵西门上的城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看着这万里长的大江在夕阳下流去。
因金人侵占,中原大乱,达官贵族们纷纷逃散,什么时候才能收复国土?要请悲风将自己的热泪吹到扬州前线。
1. 词的上片是通过哪些景色描写来营造意境的?有何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5分)
词人独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寒秋凄清,夕阳低垂,江流无声,营造了一派山河残破、日薄西山的感伤意境,借景抒情,抒发了词人国破家亡的落魄心情。
2.上片中“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一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5分)
景象:黄昏时分,万里大地都笼罩在苍茫的暮色中,滚滚长江水向东逝去,一派衰败的景象3分。
作用:一是象征南宋的国势日渐衰微;(1分)二是奠定全词苍凉感伤的情感基调。
(1分)
3.“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一句中“簪缨”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指什么?此句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分)借代;(1分)代指达官贵人(注:簪和缨,古时达官贵人的冠饰,用来把冠固在头上)。
(1分)作者忆及中原沦陷,士族南逃往事,抒发了沉痛之情;(1分)抒发了对收复河山的渴望(1分)与一时又难以收复的无奈(或担忧)之情。
(1分)
1。
古代诗歌赏析朱敦儒《相见欢》阅读练习及答案
![古代诗歌赏析朱敦儒《相见欢》阅读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5aa209a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e5.png)
古代诗歌赏析朱敦儒《相见欢》阅读练习及答案(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7分)1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6分)相见欢①朱敦儒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注】①词牌名,靖康之难后作者南渡,作此词。
(1)上片的景物描写营造出了怎样的意境,请作分析。
(3分)(2)词的最后一句“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用了何种修辞手法?作简要分析。
(4分)(四)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8分)(1)“东隅已逝,桑榆非晚”是王勃名作《滕王阁序》里的一句名言,它的意思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都有“亡羊补牢,为时未晚”之意。
(2)身临天阔水远、野鸭高飞、秋霞绚丽的优美环境,我们自然会联想到初唐诗人王勃《滕王阁序》中的:“,”。
(3)《逍遥游》中庄子认为只有做到了“,”,才能无所凭借在无穷的时空里自由遨游。
(4)《陈情表》一文中,表现活着不惜性命为国出力,死后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君王之恩的句子是: “,”。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7分)15. (1)(3分)上片写登楼所见的无边秋色,夕阳流水,营造出清冷萧条的意境,抒发了因山河残破而悲凉抑郁的心情。
(景物,“秋色”“夕阳流水”1 分,特点,“冷落萧条”1 分;感情1 分。
)(四)名篇名句默写(8分)16.(1)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2)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3)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4)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每空1分,错、漏、添字均不得分)。
相见欢朱敦儒习题及答案
![相见欢朱敦儒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39df54aeefdc8d377ee3232.png)
相见欢朱敦儒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上】班级:姓名:资料:【原诗】【翻译】【精品习题及答案】习题:【理解性默写】【选择题】【赏析简答题】《相见欢》朱敦儒【原诗】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译文】在金陵城(今南京)里独自登上西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看着万里的大江在夕阳下流去。
中原大乱,达官贵族们纷纷逃散,什么时候收复国土?请悲伤的风把我的泪吹到扬州吧。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象征南宋的国势日渐衰微,并为全词奠定苍凉感伤的情感基调的句子是: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2、回忆中原沦陷,士族南逃往事,抒发了国土恐难收复的担忧、无奈、沉痛之情的句子是:中原乱,簪樱散,几时收?3、朱敦儒的《相见欢》表现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的诗句是: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二、选择题:1、下列对朱敦儒的《相见欢》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此词是作者南渡后登金陵城上西楼眺远时,抒发爱国情怀的词作,全词气魄宏大,寄慨深远,凝聚着当时广大爱国者的心声。
B、《相见欢》第三句描写“清秋”傍晚的景象。
词人之所以捕捉“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的意象,是用落日和逝水来反映悲凉抑郁的心情。
C、词的下片回首中原,用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达词人的亡国之痛,及其渴望收复中原的心志。
“簪缨”是贵族官僚的服饰,用来代人。
“簪缨散”,说他们在北宋灭亡之后纷纷南逃。
“几时收”,既是词人渴望早日恢复中原心事的表露,也是对南宋朝廷不图恢复的愤懑和斥责。
D、结尾一句,用拟人化的手法,寄托词人的亡国之痛和对中原人民的深切怀念。
【解析】C是用直抒胸臆的方式来表达……三、赏析简答题:1、上片中“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在全词中有何作用?2、“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一句中“簪缨”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指什么?此句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词的下片,抒情方式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相见欢-金陵》朱敦儒诗词赏析及中考题(含答案)
![《相见欢-金陵》朱敦儒诗词赏析及中考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f58288f172ded630a1cb601.png)
《相见欢-金陵》朱敦儒诗词赏析及中考题(含答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相见欢金陵》朱敦儒诗词赏析及中考阅读题答案相见欢朱敦儒①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②。
【注】①朱敦儒,洛阳人,南宋词人。
本词写于词人因“靖康之难”南逃客居金陵之时。
②扬州:当时为抗金前线。
这是一篇忧心国家抒发爱国之情的词作,同时表达了作者对当朝的悲愤和不满。
导读:自古以来,文人登上亭楼总会生出诸多的感慨。
诗圣杜甫登楼而生“万方多难”,许浑登楼而有“一上高城万里愁”之叹,李商隐登楼而发“欲回天地入扁舟”之感。
虽然不同时代的文人,感慨不同,但是登楼抒发感慨的风气一贯有之,朱敦儒也不例外。
字词解释:金陵:南京。
城上西楼:西门上的城楼。
倚清秋: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中原乱:指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的大乱。
簪缨:当时官僚贵族的冠饰,这里代指他们本人。
收:收复国土。
倩:请。
扬州:地名,今属江苏,是当时南宋的前方,屡遭金兵破坏。
作品翻译:南京城上西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万里的长江在夕阳下流去。
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官僚们散了,什么时候收复国土?试请悲风吹泪过扬州。
作品背景:靖康之难,汴京沦陷,二帝被俘。
朱敦儒仓猝南逃金陵,总算暂时获得了喘息机会。
这首词就是他客居金陵,登上金陵城西门城楼所写的。
中心思想: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
作品表现手法:“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一句,采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
日薄西山,余晖黯淡,大地很快就要被淹没在苍茫的暮色中了。
词人用象征手法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南宋的国事亦如词人眼前的暮景,也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衰亡。
表现了作者心情的沉重。
赏析:这首词一开始即写登楼所见。
在词人眼前展开的是无边秋色,万里夕阳。
《相见欢》朱敦儒赏析
![《相见欢》朱敦儒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daa7f487a5e9856a5712603c.png)
《相见欢》朱敦儒赏析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原诗】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译文】在金陵城(今南京)里独自登上西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看着万里的大江在夕阳下流去。
中原大乱,达官贵族们纷纷逃散,什么时候收复国土?请悲伤的风把我的泪吹到扬州吧。
【作者】朱敦儒(1081-1159),字希真,洛阳人。
著有《岩壑老人诗文》,已佚;今有词集《樵歌》(也称《太平樵歌》),《宋史》卷四四五有传。
今录诗九首。
【背景】这是作者南渡后登金陵城楼眺远时,所写的一首抒发爱国情怀的词。
词人登回上金陵西楼,俯视辽阔答长江,隔岸是沦于异族铁蹄下的大好河山,是词人当年过潇洒自在生活的故乡。
万里夕阳染红了大地与江水,仿佛是背井离乡逃难的百姓日夜流淌的血泪。
即使是江南,也有因金兵入侵而留下来的残破的扬州城。
【主旨】这首抒写离愁的词,从渲染孤寂凄凉的环境气氛入手,形象地展现了词人心头无可解脱的愁苦之情,以及比离愁更让人痛苦的亡国哀思。
【名句赏析】“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古人说“秋士多悲”。
当离乡背井,作客金陵的朱敦儒独自一人登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看到这一片萧条零落的秋景,悲秋之感自不免油然而生。
又值黄昏日暮之时,万里大地都笼罩在恹恹的夕阳中。
这种景物描写带有很浓厚的主观色彩。
朱敦儒就是带着浓厚的国破家亡的伤感情绪来看眼前景色的。
他用象征手法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南宋的国事亦如词人眼前的暮景,也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衰亡。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中原沦陷,北宋的世家贵族纷纷逃散。
这是又一次的“衣冠南渡”。
“几时收”是作者提出的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
这种“中原乱,簪缨散”的局面何时才能结束呢?表现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古诗文阅读】朱敦儒《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阅读练习及答案
![【古诗文阅读】朱敦儒《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阅读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36f54ecba1aa8114531d99e.png)
【古诗文阅读】朱敦儒《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阅读练习及
答案
阅读
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相见欢
朱敦儒①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②。
【注】①朱敦儒,洛阳人,南宋词人。
本词写于词人因“靖康之难”南逃客居金陵之时。
②扬州:当时为抗金前线。
1.上片中“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一句在全词中有哪些作用?
2.词的下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作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
1.作用:一是象征南宋的国势日渐衰微;(2分)二是奠定全词苍凉感伤的情感基调。
(1分)
2.“中原乱,簪缨散”,作者忆及中原沦陷,士族南逃往事,抒发了沉痛之情;(1分)“几时收?”,抒发了对收复河山的渴望与一时又难以收复的无奈(或担忧)之情。
(1分)“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作者要请悲风将自己的热泪吹到扬州前线,抒发了对战事的关切之情(解为“作者要请悲风将自己的热泪吹过扬州前线,洒到沦陷的故乡,抒发了对故土的深切怀念之情”亦可)(1分)。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宋词“相见欢朱敦儒”阅读试题及答案
![宋词“相见欢朱敦儒”阅读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5fbf503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20.png)
宋词“相见欢朱敦儒”阅读试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5~6题。
相见欢朱敦儒①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②。
【注】①朱敦儒,洛阳人,南宋词人。
本词写于词人因“靖康之难”南逃客居金陵之时。
②扬州:当时为抗金前线。
5.上片中“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一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5分)6.“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一句中“簪缨”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指什么?此句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分)参考答案:5.景象:黄昏时分,万里大地都笼罩在苍茫的暮色中,滚滚长江水向东逝去,一派衰败的景象3分。
作用:一是象征南宋的国势日渐衰微;1分二是奠定全词苍凉感伤的情感基调。
1分6.借代;(1分)代指达官贵人(注:簪和缨,古时达官贵人的冠饰,用来把冠固在头上)。
(1分)“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作者忆及中原沦陷,士族南逃往事,抒发了沉痛之情;(1分)抒发了对收复河山的渴望(1分)与一时又难以收复的无奈(或担忧)之情。
(1分)。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朱敦儒宋词赏析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朱敦儒宋词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46187b7b77232f60ddcca199.png)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朱敦儒宋词赏析【作品介绍】《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宋代朱敦儒词作。
古人登楼、登高,每多感慨。
王粲登楼,怀念故土。
杜甫登楼,感慨“万方多难”。
许浑登咸阳城西楼有“一上高城万里愁”之叹。
李商隐登安定城楼,有“欲回天地入扁舟”之感。
尽管各个时代的诗人遭际不同,所感各异,然而登楼抒感则是一致的。
【原文】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注释】⑴金陵:南京。
城上西楼:西门上的城楼。
⒓倚清秋: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⑶中原乱:指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的大乱。
⑷簪缨:当时官僚贵族的冠饰,这里代指他们本人。
⑸收:收复国土。
⑹倩:请。
⑺扬州:地名,今属江苏,是当时南宋的前方,屡遭金兵破坏。
【格律】中平中仄平平(韵),仄平平(韵)。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中仄中平平仄仄平平(韵)。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中仄(韵),中平仄(韵),仄平平(韵)。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中仄中平平仄仄平平(韵)。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白话译文】南京城上西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万里的长江在夕阳下流去。
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官僚们散了,什么时候收复国土?试请悲风吹泪过扬州。
【创作背景】靖康之难,汴京沦陷,二帝被俘。
朱敦儒仓猝南逃金陵,总算暂时获得了喘息机会。
这首词就是他客居金陵,登上金陵城西门城楼所写的。
【赏析】这首词一开始即写登楼所见。
在词人眼前展开的是无边秋色,万里夕阳。
秋天是冷落萧条的季节。
宋玉在《九辩》中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杜甫在《登高》中也说:“万里悲秋常作客。
”所以古人说“秋士多悲”。
当离乡背井,作客金陵的朱敦儒独自一人登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看到这一片萧条零落的秋景,悲秋之感自不免油然而生。
又值黄昏日暮之时,万里大地都笼罩在恹恹的夕阳中。
“垂地”,说明正值日薄西山,余晖黯淡,大地很快就要被淹没在苍茫的暮色中了。
部编中考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部编中考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26b266758f5f61fb6366627.png)
部编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相见欢朱敦儒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1)下列对这首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西楼”点明作者登楼的地点,“清秋”交代当时正值初秋时节。
B. “中原乱,簪缨散”,“乱”概括了中原沦丧的现实;“散”揭露了统治阶级无心抗战的心理。
C.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是点睛之笔,词人乞求西风把自己的泪水吹过大江,吹到已成为战争前线的扬州,充满无限感慨。
D. 词的下片抒情,格调由舒缓变为高亢激越,表达了词人在国破家亡的残酷现实警醒下,深重的忧国忧民的情怀(2)“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赏析。
【答案】(1)A(2)夸张;“万里”极言作者所见大地之广、长江之远。
【解析】【分析】A解说有误,“清秋”意思是清冷的秋天,诗中并没有显示是初秋时节。
BCD解说正确。
(2)抓住“万里”可以知道这句话运用的是夸张的修辞手法。
结合诗歌上片内容分析,作者登高望远,看着万里的大江在夕阳下流去,因此“万里”形容大江非常的辽远,大地非常的广阔。
故答案为:⑴A;⑵夸张;“万里”极言作者所见大地之广、长江之远。
【点评】⑴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
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
解答此题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要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况。
⑵本题考查从修辞角度赏析古诗语言的能力。
答题时首先要结合平时掌握的修辞手法知识判断其所用的修辞手法,然后再结合诗歌内容赏析其表达效果。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点绛唇·兰花姚述尧潇洒寒林,玉丛遥映松篁底。
凤簪斜倚。
笑傲东风里。
一种幽芳,自有先春意。
香风细。
国人争媚。
不数桃和李。
部编本初二语文《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诗词赏析及中考题汇编
![部编本初二语文《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诗词赏析及中考题汇编](https://img.taocdn.com/s3/m/5a68845ca26925c52cc5bffd.png)
部编本初二语文《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诗词赏析及中考题汇编相见欢朱敦儒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翻译】南京城上西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万里的长江在夕阳下流去。
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官僚们散了,什么时候收复国土?试请悲风吹泪过扬州。
【重点问题】1.词的上片是通过哪些景色描写来营造意境的?有何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词人独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寒秋凄清,夕阳低垂,江流无声,营造了一派山河残破、日薄西山的感伤意境,借景抒情,抒发了词人国破家亡的落魄心情。
2.词的下阕抒情方式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前面直抒胸臆,表达亡国之痛,恢复中原的心志以及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后面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请求“悲风”把泪吹到扬州去,含蓄深沉地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感。
3.词的下片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具体词句加以分析。
“中原乱,簪缨散”,作者回忆中原沦陷,士族南逃的往事,抒发了亡国之痛;“几时收?”抒发了对收复河山的渴望与一时又难以收复的无奈(或担忧)之情。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作者要请悲风将自己的热泪吹到扬州前线,抒发了对战事的关切之情(或“作者要请悲风将自己的热泪吹过扬州前线,洒到沦陷的故乡,抒发了对故土的深切怀念之情”)4.赏析上片中“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一句的表达效果。
黄昏日暮之时,万里大地都笼罩在恹恹的夕阳中。
这样写一是表明南宋的国势日渐衰微,二是奠定了全词苍凉感伤的感情基调。
5.请从景中藏情的角度鉴赏这首词的上阙。
上阙写景,但景中藏情。
千里清秋,夕阳垂地,万里长江,滚滚东流,这些是眼前景物,但“清秋”“夕阳”“逝水”渲染出极其肃杀、悲凉的气氛,暗含着山河残破、国运衰落的气象,寄寓着诗人悲凉抑郁的心情。
6.“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一句中“簪缨”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指什么?此句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借代;代指达官贵人(注:簪和缨,古时达官贵人的冠饰,用来把冠固在头上)。
初中语文文言文朱敦儒《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原文、译文及赏析
![初中语文文言文朱敦儒《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原文、译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9108a952910ef12d2bf9e732.png)
初中语文文言文朱敦儒《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原文、译文及赏析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是宋代词人朱敦儒所写的一首词。
全词由登楼入题,从写景到抒情,表现了词人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精神,感人至深。
作品原文相见欢①金陵②城上西楼③,倚清秋④。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⑤,簪缨⑥散,几时收⑦?试倩⑧悲风吹泪,过扬州⑨。
[1]注释译文词语注释①相见欢: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又名“乌夜啼”、“秋夜月”、“上西楼”等。
三十六字,上片平韵,下片两仄韵两平韵。
②金陵:南京。
③城上西楼:西门上的城楼。
④倚清秋: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⑤中原乱:指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的大乱。
⑥簪缨(zānyīng):当时官僚贵族的冠饰,这里代指他们本人。
⑦收:收复国土。
⑧倩:请。
⑨扬州:地名,今属江苏,是当时南宋的前方,屡遭金兵破坏。
[2]白话译文倚靠在南京西门上的城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万里的长江在夕阳下流去。
金人侵占中原,官僚们流散,什么时候才能收复国土?要请悲风将自己的热泪吹到扬州前线。
创作背景靖康之难,汴京沦陷,二帝被俘。
朱敦儒仓猝南逃金陵,总算暂时获得了喘息机会。
这首词就是他客居金陵,登上金陵城西门城楼所写的。
[3]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作品鉴赏文学赏析这首词一开始即写登楼所见。
在词人眼前展开的是无边秋色,万里夕阳。
秋天是冷落萧条的季节。
宋玉在《九辩》中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杜甫在《登高》中也说:“万里悲秋常作客。
”所以古人说“秋士多悲”。
当离乡背井,作客金陵的朱敦儒独自一人登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看到这一片萧条零落的秋景,悲秋之感自不免油然而生。
又值黄昏日暮之时,万里大地都笼罩在恹恹的夕阳中。
“垂地”,说明正值日薄西山,余晖黯淡,大地很快就要被淹没在苍茫的暮色中了。
这种景物描写带有很浓厚的主观色彩。
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朱敦儒就是带着浓厚的国亡家破的伤感情绪来看眼前景色的。
【古诗文阅读】朱敦儒《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阅读练习及答案
![【古诗文阅读】朱敦儒《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阅读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4a65f69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81.png)
【古诗文阅读】朱敦儒《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阅读练习及
答案
阅读
这里有一首诗来回答这个问题。
相见欢
朱敦如①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一片混乱。
流苏散落着。
什么时候关门?试倩伤心的风吹泪,过扬州②.
【注】①朱敦儒,洛阳人,南宋词人。
本词写于词人因“靖康之难”南逃客居金陵之时。
②扬州:当时为抗金前线。
1.上一部电影中“万里夕阳落地,江水流淌”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2.词的下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作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
1.作用:一是象征南宋的国势日渐衰微;(2分)二是奠定全词苍凉感伤的情感基调。
(1分)
2.“中原乱,赞英散”,作者回忆了中原沦陷和士绅南下的故事,表达了自己深切的
感情;(1分)“何时收集?”,它表达了恢复河流和山脉的愿望,以及一段时间内难以
恢复的无助感(或担忧)。
(1分)“试试钱,伤心的风吹泪过扬州”。
作者想请《悲风》把他的眼泪吹到扬州前线,表达他对这场战争的关注。
(也可以理解为“作者想请悲风把
他的眼泪吹过扬州前线,洒在敌占区的家乡,表达他对家乡的深切怀念”(1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见欢金陵》朱敦儒诗词赏析及中考阅读题答案
相见欢
朱敦儒①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②。
【注】①朱敦儒,洛阳人,南宋词人。
本词写于词人因“靖康之难”南逃客居金陵之时。
②扬州:当时为抗金前线。
这是一篇忧心国家抒发爱国之情的词作,同时表达了作者对当朝的悲愤和不满。
导读:自古以来,文人登上亭楼总会生出诸多的感慨。
诗圣杜甫登楼而生“万方多难”,许浑登楼而有“一上高城万里愁”之叹,李商隐登楼而发“欲回天地入扁舟”之感。
虽然不同时代的文人,感慨不同,但是登楼抒发感慨的风气一贯有之,朱敦儒也不例外。
字词解释:
金陵:南京。
城上西楼:西门上的城楼。
倚清秋: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中原乱:指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的大乱。
簪缨:当时官僚贵族的冠饰,这里代指他们本人。
收:收复国土。
倩:请。
扬州:地名,今属江苏,是当时南宋的前方,屡遭金兵破坏。
作品翻译:
南京城上西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万里的长江在夕阳下流去。
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官僚们散了,什么时候收复国土?试请悲风吹泪过扬州。
作品背景:
靖康之难,汴京沦陷,二帝被俘。
朱敦儒仓猝南逃金陵,总算暂时获得了喘息机会。
这首词就是他客居金陵,登上金陵城西门城楼所写的。
中心思想:
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
作品表现手法: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一句,采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
日薄西山,余晖黯淡,大地很快就要被淹没在苍茫的暮色中了。
词人用象征手法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南宋的国事亦如词人眼前的暮景,也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衰亡。
表现了作者心情的沉重。
赏析:
这首词一开始即写登楼所见。
在词人眼前展开的是无边秋色,万里夕阳。
当离乡背井,作客金陵的朱敦儒独自一人登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看到这一片萧条零落的秋景,悲秋之感自不免油然而生。
又值黄昏日暮之时,万里大地都笼罩在恹恹的夕阳中。
“垂地”,说明正值日薄西山,余晖黯淡,大地很快就要被淹没在苍茫的暮色中了。
这种景物描写带有很浓厚的主观色彩。
朱敦儒就是带着浓厚的国亡家破的伤感情绪来看眼前景色的。
他用象征手法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南宋的国事亦如词人眼前的暮景,也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衰亡。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
下片忽由写景转到直言国事,似太突然。
其实不然。
上片既已用象征手法暗喻国事,则上下两片暗线关连,意脉不露,不是突然转折,而是自然衔接。
“簪缨”,是指贵族官僚们的帽饰。
簪用来连结头发和帽子;缨是帽带。
此处代指贵族和士大夫。
中原沦陷,北宋的世家贵族纷纷逃散。
这是又一次的“衣冠南渡”。
“几时收?”这是作者提出的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
这种“中原乱,簪缨散”的局面何时才能结束呢?表现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
结句“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悲风,当然也是作者的主观感受。
风,本身无所谓悲,而是词人主观心情上悲,感
到风也是悲的了。
风悲、景悲、人悲,不禁潸然泪下。
这不只是悲秋之泪,更重要的是忧国之泪。
作者要倩悲风吹泪到扬州去,扬州是抗金的前线重镇,国防要地,这表现了词人对前线战事的关切。
词牌名:
相见欢,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又名“乌夜啼”、“秋夜月”、“上西楼”等。
三十六字,上片平韵,下片两仄韵两平韵。
代表作有李煜的《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等。
该调仿于唐,正名《相见欢》,南唐后主李煜作此调时已归宋。
此调有多种格体,俱为双调。
三十六字,前片三平韵,后片两平韵,过片处错叶两仄韵。
两结九言,宜于第二字略豆,旧谱分作六言、三言两句,不尽适合。
作者简介:朱敦儒(1081-1159),字希真,洛阳人。
靖康、建炎间,屡召不起。
1133年(绍兴三年)以荐补右迪功郎,1135年(绍兴五年)赐进士出身守秘书省正字(校正文字的官吏)。
历兵部郎中、临安府通判、秘书郎、都官员外郎、两浙东路提点刑狱,致仕,居嘉禾。
晚落致仕,除鸿胪少卿,秦桧死,依旧致仕。
1159年(绍兴二十九年)卒。
有词三卷,名《樵歌》。
朱敦儒早年以清高自许,不愿做官。
北宋末年大变乱发生,他经江西逃往两广,在岭南流落了一个时期。
朱敦儒一生的七十多年中,做官的时间很短,长期隐居在江湖之中,
被称为“天资旷逸,有神仙风致”的词人。
所以,他的作品有很大一部分反映闲适的生活。
中考阅读题:
1.上片中“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一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5分)
2.“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一句中“簪缨”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指什么?此句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分)
参考答案:
1.景象:黄昏时分,万里大地都笼罩在苍茫的暮色中,滚滚长江水向东逝去,一派衰败的景象3分。
作用:一是象征南宋的国势日渐衰微;1分二是奠定全词苍凉感伤的情感基调。
1分
2.借代;(1分)代指达官贵人(注:簪和缨,古时达官贵人的冠饰,用来把冠固在头上)。
(1分)“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作者忆及中原沦陷,士族南逃往事,抒发了沉痛之情;(1分)抒发了对收复河山的渴望(1分)与一时又难以收复的无奈(或担忧)之情。
(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