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制度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制度(3篇)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制度是指为了加强对接种异常反应的监测和评估,保障公众安全和健康,建立起来的一套报告机制。
该制度涉及到预防接种疫苗的监测、报告、分析和评估等各个环节。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报告要求:要求各级疾控机构和医疗机构在发现接种异常反应后,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时间要求,向相关部门进行报告。
2. 报告内容:报告内容包括接种异常反应的病例信息、疫苗信息、接种过程和接种者基本情况等相关信息。
3. 报告程序:设立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工作机构,明确报告的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建立报告的流程和机制。
4. 数据采集和分析:对接种异常反应的报告数据进行集中汇总和分析,研究其发生原因,评估疫苗的安全性。
5. 信息公开和沟通:定期向公众和接种者公开接种异常反应的情况和处理进展,提供相关的健康教育和咨询服务。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制度的建立有助于及时发现和处理接种异常反应事件,保障公众接种安全和健康。
同时,该制度也能为疫苗疾病控制提供重要的监测和评估数据,为疫苗的研发、生产和使用提供科学依据。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制度(二)范文如下: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制度(三)为了确保疫苗接种工作的安全和规范,建立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制度是必要的。
该制度旨在及时、准确地收集和报告疫苗接种过程中的异常反应情况,以便及时采取措施并改进疫苗接种工作。
一、报告对象该制度适用于全体从事预防接种工作的医务人员,包括但不限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人员、卫生院医务人员、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等。
二、报告内容1. 异常反应报告的内容应包括病人姓名、年龄、性别、联系方式等个人基本信息,以及接种疫苗的名称、批号、时间、地点等相关信息。
2. 报告中应详细描述病人的异常反应情况,包括但不限于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皮疹、过敏反应等。
3. 报告还应包括医务人员的观察和处理措施,以及对异常反应原因的初步分析和评估。
三、报告流程1. 当医务人员发现疫苗接种过程中出现异常反应时,应立即采取必要的急救措施并及时记录。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制度模版(二篇)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制度模版尊敬的XXX领导:根据最新的疫苗接种管理要求,为了及时掌握接种人群的异常反应情况,保障接种人群的健康安全,我们建议建立并落实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制度。
具体范文如下:一、背景概述:疫苗接种是预防传染病和提高人群免疫力的重要手段,但在一些情况下可能会出现不良反应或异常反应。
为了及时发现、诊断和处理异常反应,保障接种人群的健康安全,建立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制度势在必行。
二、报告制度建立:1.设立异常反应报告专门窗口或融入现有的报告渠道,方便接种人群及时报告。
定期发布报告渠道,并配备相关工作人员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
2.明确报告的内容和要求,包括接种人群基本信息、疫苗名称、接种时间、异常反应症状详细描述等,以便专业人员便于分析和处理。
3.建立报告流程,推动相关部门协调合作。
例如,设立专门机构负责异常反应的调查、甄别和处理等工作,确保报告能够被及时处理并反馈给接种人群。
4.及时发布异常反应报告的统计分析和处理结果,提高透明度。
通过定期公布报告信息,向接种人群和社会公众传达疫苗接种的安全和可靠性。
三、报告制度落实: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接种人群的知晓率和意识。
通过传统媒体、新媒体等多种渠道宣传报告制度的建立和重要性,鼓励接种人群及时报告异常反应,共同维护接种人群的健康安全。
2.建立数据库,保存和分析异常反应报告信息。
定期进行数据分析和评估,针对性地制定和调整疫苗接种方案,加强疫苗监测和管理。
3.定期评估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制度的效果和改进措施,及时调整和优化制度内容和流程,提高接种人群满意度和制度可操作性。
总结:为了确保疫苗接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建立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制度,不仅有助于及时掌握异常反应情况,还能促进疫苗接种工作的规范化和有效运行。
希望领导能够高度重视此事,并尽快推动制度的建立和落实,以更好地保障接种人群的健康与安全。
谢谢!此致敬礼XXX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制度模版(二)1.预防接种实施单位要建立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和事故监测系统,开展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和事故的登记、报告与调查处理。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制度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制度
是指建立一套严格规范的制度,以确保接种疫苗后发生异常反应能够及时被发现、记录和报告,从而确保疫苗安全性的监测和评估。
该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异常反应识别和登记:医疗机构应加强对接种者的异常反应识别,并进行相应登记。
对于接种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医护人员应及时记录相关信息,包括发生时间、症状描述等。
2. 异常反应报告:医疗机构应建立异常反应报告制度,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接种过程中发生的异常反应情况。
报告应包括接种者的基本信息、接种疫苗的具体情况、异常反应的详细描述等内容。
3. 异常反应的监测和评估:相关部门应对接种疫苗后发生的异常反应进行监测和评估,分析患者的病史、疫苗的批号、接种方法等因素,判断异常反应与疫苗的关联性和可能的原因。
4. 风险管理和措施改进:根据异常反应的监测和评估结果,制订相应的风险管理和措施改进方案,进一步确保接种过程的安全性和疫苗质量的可控性。
通过建立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制度,可以及时发现和报告异常反应情况,对于疫苗的安全性进行监测和评估,保障接种者
的安全和公众的健康。
同时,对于疫苗生产和接种管理等环节也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改进依据。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制度范本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制度范本一、引言随着预防接种工作的不断推进,异常反应事件的发生与处理变得越来越重要。
为了及时掌握和处置异常反应事件,保障公众的健康安全,我国建立了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制度。
该制度的实施可以有效监测接种异常反应情况,提供科学依据,进一步完善预防接种工作。
本文就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制度的范本进行详细介绍。
二、报告制度的背景与目的1. 背景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在预防接种后,接种者出现的与预期不符合的不良反应。
虽然接种异常反应的发生率较低,但其对接种工作的影响和社会关注度逐年提升。
为了及时监测接种异常反应情况,快速准确处理和发现问题,建立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制度势在必行。
2. 目的该报告制度的目的在于:(1)及时掌握各类接种异常反应发生的情况,提供科学依据;(2)完善接种安全监测与预警体系,加强接种工作的风险控制;(3)促进异常反应事件的及时上报和处理,保障公众的健康安全。
三、接种异常反应报告的对象1. 接种单位包括各级疾控中心、医疗机构等预防接种单位。
2. 接种人员包括预防接种单位工作人员、监测人员及其他相关人员。
四、报告的内容1. 基本信息(1)报告单位:填写报告单位全称及地址。
(2)报告人:填写报告人姓名、职务、联系方式等。
(3)接种单位:填写接种单位全称及地址。
(4)接种人员:填写接种人员姓名、职务、联系方式等。
2. 异常反应情况(1)接种者信息:填写接种者姓名、年龄、性别、身份证号码等。
(2)接种疫苗:填写接种的疫苗名称、批号、生产企业等。
(3)异常反应发生时间:填写异常反应发生的具体日期及时间。
(4)异常反应症状:详细描述接种者出现的异常反应症状及表现。
(5)处理措施:详细描述接种单位对异常反应的处理措施和效果。
3. 结果与建议(1)发生率计算:根据报告的异常反应情况,计算异常反应的发生率。
(2)风险评估与预警建议:根据异常反应情况,评估风险等级,并提出相应的预警建议。
五、报告流程与要求1. 报告流程(1)发现异常反应:接种单位及时发现接种者的异常反应情况。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信息报告制度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信息报告制度背景随着疫苗接种的普及,一部分接种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异常反应。
为保障广大接种人的身体健康和防控工作的顺利进行,建立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信息报告制度是非常必要的。
报告制度的意义疫苗异常反应是指在疫苗接种后可能出现的身体异常反应。
及时了解和监测疫苗异常反应情况,对广大接种人的身体健康和防控工作至关重要。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信息报告制度能够及时发现疫苗接种异常反应,通过全面、及时、准确地了解接种程度,及时采取预警和应急措施,保障广大接种人群健康,落实医学观察和基本抗体水平。
报告的范围和程序报告的范围报告的范围主要包括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信息的收集、记录、统计、发布、分析和报告。
报告的程序接到疫苗异常反应报告后,相关信息必须经过以下程序:1.收集疫苗异常反应报告,包括接种人口、接种时间、接种单位、接种地点、疫苗类型和批次、异常反应的起始时间、疫苗异常反应的症状、治疗情况以及随访情况等。
2.记录疫苗异常反应报告信息,包括对收集的异常反应信息进行整理和分类,建立健全的异常反应数据库,加强信息安全防范。
3.统计疫苗异常反应报告信息,加强对不同疫苗异常反应的统计分析,形成专业疫苗疫苗接种工作信息报告,并随时向有关部门和接种单位发布疫苗接种工作信息。
4.分析疫苗异常反应报告信息,强化对异常反应的形成、原因和预防等方面的分析研究,为疫苗疫苗接种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5.报告疫苗异常反应信息,及时向国家卫生计生委、省及自治区和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异常反应的信息。
疫苗接种后异常反应的应急处理建立疫苗接种后异常反应应急处理机制建立完善疫苗接种监管体系,落实疫苗生产、免疫接种单位的责任制,制定疫苗接种现场安全操作规程,确保疫苗接种工作安全。
同时,建立疫苗接种后异常反应应急处理机制,确保异常反应信息得到及时响应和处理。
快速反应处理疫苗异常反应一旦接种者出现异常反应,应立即停止接种程序,对异常反应进行处理。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制度(5篇)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制度为防止预防接种事故发生,妥善处置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和事故,确保预防接种工作安全有序地开展,依据____部《预防接种工作规范》与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特制定本预案。
一、____机构:1、成立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和事故处置小组:组长:赵增辉成员:金红、杨玲、王艳丽、辛君2、职责:依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和事故的控制措施,及时____和妥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和事故,配合有关部门对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和事故的调查和处理。
二、常见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处置原则:1、晕厥:1.1保持安静、空气新鲜、平卧、松开衣扣、注意保暖。
1.2轻者给予热开水或糖水、针刺人中、合谷等穴位。
1.3观察生命体征。
神志、血压、呼吸、心率、脉搏等。
1.4皮____射1。
1000肾上腺素。
1.5以上处置后未见好转,立即送往就近的医院。
2、过敏性休克:2.1使病人平卧、头部放低放松衣扣、保持安静注意保暖。
2.2立即皮____射1:1000肾上腺素,观察生命体征,必要时重复注射1:1000肾上腺素、地塞米松、呼吸兴奋剂等。
2.3速请医院急诊科会诊或立即送往医院急诊科救治。
3、____性癔症:3.1做好预防接种前宣传教育工作。
3.2及时疏散病人,进行隔离治疗;正确疏导,消除恐慌心理,暗示治疗为主,对症治疗为辅。
3.3做好思想教育与沟通工作,防止少数人利用不明真相的群众聚众闹事。
三、预防接种事故的处置原则:预防接种事故一般是由于疫苗的质量原因,或由于接种时的差错,或由于污染造成严重的个体或群体反应的事件。
接种事故的处置重在预防:加强接种人员业务能力的培训,提高其责任心,加强接种门诊的规范化建设,严格执行安全接种制度,按照说明书和规程进行接种,正确掌握各种疫苗接种的禁忌症。
接种事故一旦发生,首先应积极诊治病人,如实地向中心领导与有关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保留与该事故中使用的有关物品、原始记录等证据,接受和配合单位及有关部门的调查工作,接受处理。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信息报告制度范文(三篇)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信息报告制度范文一、背景和目的疫苗预防接种是一项重要的公共卫生措施,通过接种疫苗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传染性疾病的发生。
然而,与任何药物一样,疫苗接种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为了及时有效地监测和评估疫苗接种后的异常反应情况,确保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建立一个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信息报告制度至关重要。
二、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定义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接种预防接种后,出现与接种相关的任何异常体征、症状或疾病,无论是否已经建立起充分的病因学关联。
三、监测信息报告制度的内容和要求3.1 监测信息报告的内容应包括以下方面:(1)接种人的基本信息,如姓名、性别、年龄、联系方式等;(2)接种疫苗的具体信息,如疫苗名称、批号、有效期等;(3)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具体表现和发生时间;(4)接种场所、接种人员以及接种过程的信息;(5)疑似疫苗接种异常反应的处理情况和结局。
3.2 监测信息报告的要求:(1)报告应及时提交,确保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2)报告的形式可以是书面报告或者线上报告,以便于数据的储存和管理;(3)接种单位应加强对相关医务人员的培训和指导,确保报告的质量和标准化。
四、监测信息报告的程序和流程4.1 接种疫苗后出现异常反应的观察和记录接种单位应指导接种人员及其家属在接种后密切观察接种者的身体状况,对存在的异常反应进行记录。
异常反应的观察时间应根据疫苗的性质和接种者的情况来确定,但一般不少于30分钟。
4.2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判断和报告接种单位在接种后,如果发现接种者出现疑似疫苗接种异常反应的情况,应立即判断其是否达到疑似异常反应的标准,并按要求填写疫苗疑似异常反应报告表格。
报告表格中应详细记录接种者的基本信息、接种疫苗和异常反应的详细情况。
4.3 监测信息报告的提交和审核接种单位应将填写完整的疫苗疑似异常反应报告表格及时提交给上级卫生部门。
卫生部门接收到报告后,要进行审核,确认报告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并根据报告的内容进行相应的处理和反馈。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制度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制度引言:预防接种是当今重要的公共卫生措施之一,能够有效地预防许多传染病。
然而,任何药物或疫苗都有可能引发不良反应,包括接种疫苗。
为了保障公众接种疫苗的安全性,建立一套完善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制度也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阐述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制度的重要性,以及建立和完善该制度的必要性,以推动接种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一、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定义和分类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接受预防接种后,出现的与接种相关的不良反应。
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和病理机制,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可分为以下几类:局部反应、全身反应、过敏反应、神经系统反应等。
由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类型繁多,临床表现各异,因此建立一个准确、全面的异常反应报告制度对于监测和分析预防接种的安全性至关重要。
二、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制度的重要性1. 监测疫苗的安全性:通过建立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制度,可以及时监测和收集接种疫苗后的异常反应情况,从而评估疫苗的安全性和副反应的发生率。
能够更好地指导相关医疗机构进行接种工作,并及时调查和应对疫苗的安全问题。
2. 提高大众的接种信心:通过公开透明的异常反应报告制度可以提高公众对预防接种的信心。
公众对疫苗的担忧往往源于对副反应的担忧,建立一个有效的异常反应报告制度可以让公众了解到疫苗的安全性,并促使他们积极参与接种活动。
3. 为疫苗研发提供数据支持:通过积累和分析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报告数据,可以为疫苗的研发提供宝贵的数据支持。
能够帮助疫苗生产商更好地了解疫苗的不良反应情况,从而优化疫苗的设计和生产流程。
三、建立和完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制度的措施1. 建立全面的异常反应报告系统:建立一个全面的异常反应报告系统,包括接种者、家长和医疗机构的异常反应报告渠道。
可以通过电话、在线平台、邮寄等方式为所有接种者提供不良反应报告的途径,同时鼓励医疗机构和相关人员主动上报异常反应情况。
2. 加强异常反应报告数据的分析和研究:建立专门的异常反应报告分析和研究机构,负责收集、整理和分析异常反应数据。
疑似接种反应监测报告制度(四篇)

疑似接种反应监测报告制度一、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是指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反应或事件。
二、医疗机构、接种单位、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疫苗生产企业、疫苗批发企业及其执行职务的人员为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
三、报告内容: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儿童监护人姓名、现住址、接种疫苗名称、剂次、接种时间、发生反应时间和人数、主要临床经过、初步临床诊断、就诊单位、报告单位、报告人、报告时间等。
四、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实行属地化管理。
五、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在发现aefi(包括接到受种者或其监护人的报告)后,应及时向市卫生局、市药监局报告。
____小时内向市疾控中心填报《aefi个案报告卡》。
六、对需要调查的aefi(除明确诊断为一般反应,如单纯发热、接种部位的红肿、硬结等),由市疾控中心在接种报告____小时内开展调查。
七、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死亡、严重残疾、群体性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aefi,____小时内报告市卫生局和市药监局,并于____小时内向市疾控中心填报《aefi个案报告卡》或《群体性aefi登记表》,由市级或省级疾控机构立即____专家组调查。
出现死亡或群体性aefi,同时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报告和调查。
八、除省、市、县三级aefi调查诊断专家组外,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做出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诊断。
九、各接种单位指定至少____名内科医师或公共卫生医师负责预检及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处理。
建立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和事故登记本,专人负责。
十、过敏性休克处理原则:使病人平卧、头部放低、保持安静、注意保暖;立即皮____射肾上腺素(1/1000),小儿为____ml/kg/次,最大量为0.33(1/____支)ml,如体重不明,用量为:____岁以下1/____支,____岁1/____支,____岁1/____支,____岁以上1/____支-1/____支;如____分钟病人仍无好转,可重复使用。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信息报告制度模版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信息报告制度模版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和依据为了加强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工作,及时掌握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情况,确保预防接种工作安全有效进行,根据相关法规和标准,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从事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工作的相关人员。
第三条定义1.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指在预防接种后出现的与预防接种有可能存在因果关系的异常反应或无法排除与预防接种相关关系的反应。
2. 监测信息报告:指对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进行统计、分析和报告的信息。
3. 相关人员:指从事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工作的医务人员、疫苗接种单位工作人员以及其他相关人员。
第二章信息报告流程第四条信息报告的流程1. 相关人员在发现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后,应立即将相关信息记录下来。
2. 相关人员应将记录的信息进行整理与统计,并填写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信息报告表。
3. 填写完毕后,相关人员应将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信息报告表提交给上级主管部门,并抄送给所在单位的负责人。
4. 上级主管部门应对收到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信息报告进行汇总和分析,并做出相应的处理措施。
第五条信息报告表的内容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信息报告表应包括以下内容:1.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病例基本信息,包括受种者姓名、性别、年龄、接种日期、接种地点等。
2. 异常反应的描述,包括症状、持续时间、严重程度等。
3. 预防接种的具体信息,包括疫苗名称、生产批号、接种剂量等。
4. 监测人员的联系方式,以便进一步了解病例信息。
第三章监测信息的分析与报告第六条监测信息的分析上级主管部门应对收到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信息进行分析,包括:1. 异常反应的发生率和分布情况。
2. 异常反应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
3. 不同类型疫苗引起异常反应的比例和特点。
第七条监测信息的报告1. 上级主管部门应将分析结果进行报告,包括异常反应情况的统计数据和分析结论,并进行相应措施的建议。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信息报告制度(4篇)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信息报告制度根据《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省疾控系统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实施方案》制定本管理制度。
一、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者实施规范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器官、功能损害,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
二、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在预防接种过程中或接种后发生的可能造成受种者机体器官、功能损害,且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反应。
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接种单位及其执行职务的人员是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责任报告人。
四、责任报告人发现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或者接到相关报告后,应当按照规定及时处理,填写《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卡》,报送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同时报当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五、出现死亡、严重残疾或者器官损伤、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或引起公众高度的事件时,报告人应在发现后小时以内向所在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六、发现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或者接到相关报告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也应当按上述要求逐级上报上级业务部门。
七、属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按照应急条例的规定进行报告。
八、报告内容主要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儿童监护人姓名、住址、接种疫苗名称、剂次、接种时间、发生反应时间和人数、主要临床特征、初步诊断和诊断单位、报告单位、报告人、报告时间等。
九、接种门诊人员在发现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疑是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或者接到相关门报告应当及时向上级领导会同相关人员作出报告决定,并按规定程序及时报告。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管理制度根据《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制定本管理制度。
一、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者实施规范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器官、功能损害,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
二、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在预防接种过程中或接种后发生的可能造成受种者机体器官、功能损害,且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反应。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处理机制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监测及处理病例定义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Adverse event following immuni zation,AEFI)是指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反应或事件。
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医疗机构、接种单位、疾控机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疫苗生产企业及其执行职务的人员为AEFI的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
报告程序1.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发现AEFI(包括接到受种者或其监护人的报告)后应当及时向受种者所在地的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发现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死亡、严重残疾、群体性AEFI、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AEFI时,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应当在发现后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在2小时内逐级向上一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报告。
2。
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应当在发现AEFI后48小时内填写AEFI个案报告卡并向受种者所在地的县级疾控机构报告。
发现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死亡、严重残疾、群体性AEFI、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AEFI时,在2小时内填写AEFI个案报告卡或群体性AEFI登记表,向受种者所在地的县级疾控机构报告1.3。
2。
1有网络直报条件的乡级接种单位应当直接通过中国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网络报告;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应当由县级疾控机构代报1.3.2.2县级疾控机构接到上述报告后,将属于本辖区预防接种后发生的AEFI立即通过中国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不属于本辖区预防接种后发生的AEFI,应将AEFI个案报告卡立即转报至其预防接种所在地的县级疾控机构由预防接种所在地的县级疾控机构进行网络直报。
1.3。
3各级疾控机构应当通过中国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实时监测AEFI报告信息271。
3.4属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死亡或群体性AEFI,同时还应当按照《家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有关规定进行报告。
2调查诊断2.1核实报告县级疾控机构接到AEFI报告后,应核实AEFI的基本情况、发生时间和人数主要临床表现、初步临床诊断、疫苗预防接种等,完善相关资料,做好深入查的准备工作2.2组织调查221除一般反应(如单纯发热、接种部位红肿、结等)外的AFI均需调在2。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信息报告制度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信息报告制度是指针对接种疫苗后可能出现的异常反应情况进行监测和报告的一种制度。
其目的是及时了解疫苗的安全性和接种效果,保障公众的健康和安全。
该制度的实施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异常反应监测人员培训:相关机构需要对从事异常反应监测工作的人员进行培训,包括监测方法、记录方式、报告要求等内容,确保监测工作能够规范、准确地进行。
2. 异常反应报告机制:机构需要建立起异常反应报告的机制,确保各级医疗机构、疾病控制机构等能够及时报告疫苗接种后的异常反应情况。
报告的内容应包括疫苗接种者的基本信息、接种疫苗种类、反应症状、病例严重性等内容。
3. 数据收集和分析:收集报告的异常反应数据,并进行分析。
通过对数据的汇总、整理和分析,可以统计出接种疫苗后可能出现的常见异常反应情况,及时发现异常反应的趋势和规律。
4. 结果公布和信息通报:监测机构需要定期公布监测结果,将异常反应信息通报给各级卫生部门、医疗机构和公众。
同时,还需要做好信息的科学解读和有效的风险沟通,减少不必要的恐慌和误解。
通过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信息报告制度,可以及时发现和掌握接种疫苗后的异常反应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保护
公众的健康。
同时,也可以为疫苗的研发和监管提供参考依据,保障疫苗的质量和安全性。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和处理制度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和处理制度第一章总则为加强对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监测、报告、处理与评估,保障公众健康,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相关法规,制定本制度。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指接种疫苗后出现的与疫苗接种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异常反应,及时报告和处理这些反应对于提高接种安全性、增强公众信任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章目标与适用范围2.1 目标1. 确保所有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能够被及时、准确地报告和处理。
2. 提高医疗机构和接种单位对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识别和处理能力。
3. 通过建立有效的报告和处理流程,减少接种异常反应对公众健康的影响。
2.2 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参与预防接种的医疗机构、接种单位及相关工作人员,包括但不限于:1. 公立医院2.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 疫苗接种点4. 相关公共卫生机构第三章管理规范3.1 异常反应的定义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包括但不限于:1. 轻度反应:发热、注射部位红肿、疼痛等。
2. 中度反应:持续高热、过敏性皮疹、呕吐等。
3. 重度反应:休克、癫痫发作、神经系统损伤等。
3.2 报告规范所有接种单位应按照以下规范进行异常反应的报告:1. 发生异常反应后,应立即记录反应的时间、症状、严重程度及处理措施。
2. 报告应在48小时内提交给负责的公共卫生机构。
3. 报告内容应真实、准确,并附上相关病例资料及医疗记录。
第四章操作流程4.1 监测与识别1. 接种单位应配备专门人员负责接种后异常反应的监测与识别,定期培训相关工作人员。
2. 对于接种后出现的不适症状,需及时评估其与接种的关联性。
4.2 报告流程1. 确认异常反应后,填写《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表》,内容包括患者基本信息、接种疫苗种类、接种时间及异常反应情况等。
2. 报告表由接种单位负责人签字确认后,提交至所在区域的公共卫生机构。
3. 公共卫生机构应在接到报告后进行信息核实,并将结果反馈给接种单位。
4.3 处理程序1. 对于轻度反应,接种单位应给予适当的对症处理,并进行观察。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制度样本(二篇)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制度样本引言随着疾病预防接种的推广和普及,接种异常反应成为一个重要的关注点。
为了及时掌握接种异常反应情况、有效处理异常情况、确保疫苗安全性,我们制定了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制度。
本制度旨在规范接种异常反应报告的程序和要求,以确保及时准确地记录、上报和分析接种异常反应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防范和管理。
一、目的和适用范围1. 目的本制度的目的是建立一套完善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制度,旨在及时掌握接种异常反应情况,通过分析数据,改进疫苗质量和接种程序,提高接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 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预防接种单位、接种人员以及与疫苗相关的机构和个人。
接种异常反应的定义范围包括但不限于疫苗相关的不良事件、疫苗接种后的异常症状等。
二、接种异常反应报告的程序1. 接种异常反应的识别和判断(1)接种单位应进行常规观察、记录和评估接种人员在接种后的异常症状,及时发现和判断是否存在接种异常反应。
(2)接种人员应及时向接种单位报告接种后的异常症状,并提供详细的相关信息。
2. 接种异常反应报告的编写和上报(1)接种单位应按照规定格式编写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包括接种人员的基本信息、接种的疫苗信息、接种后的异常症状描述和评估等内容。
(2)接种单位应及时将编写完成的接种异常反应报告上报到上级疾控中心或相关部门,同时复制相关部门和相关人员。
3. 接种异常反应报告的审核和分析(1)上级疾控中心或相关部门应及时对接种异常反应报告进行审核,确保报告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上级疾控中心或相关部门应进行对接种异常反应报告进行分析,汇总和统计不同类型的异常反应情况,并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4. 接种异常反应报告的跟踪和处理(1)上级疾控中心或相关部门应对接种异常反应报告进行跟踪和处理。
对于严重或频发的异常反应情况,应立即进行调查,采取相应的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停用该疫苗、改进接种程序、加强宣传等。
(2)接种单位应配合上级疾控中心或相关部门的工作,提供需要的信息和协助进行相关调查和处理。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信息报告制度范文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信息报告制度范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做好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工作,准确、及时、全面掌握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信息,确保公众接种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信息报告制度是指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规范、定期收集、报送和公布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情况。
第三条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信息报告制度适用于全国范围内所有预防接种单位、医疗机构、疫苗生产企业等涉及预防接种工作的相关单位和个人。
第四条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信息报告制度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卫健委”)负责组织实施,并与相关行政部门密切合作。
第二章报告对象与责任第五条各类预防接种单位、医疗机构、疫苗生产企业等均具有报告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责任。
第六条预防接种单位、医疗机构、疫苗生产企业等应建立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报告制度,明确具体负责人和报告程序,并公开相关信息。
第三章报告内容和要求第七条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报告内容应包括以下情况:(一)患者个人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住址、联系方式等;(二)疫苗接种情况:包括疫苗种类、接种时间、接种地点等;(三)异常反应发生情况:包括异常反应的类型、严重程度、持续时间等;(四)其他相关信息:包括疫苗批号、生产企业、接种人员信息等。
第八条报告应准确、真实、完整,不得有任何虚假陈述或隐瞒重要信息。
第九条各单位应设立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报告负责人,负责整理、统计、汇总异常反应报告,并按规定时间报送国家卫健委。
第四章报告途径和时限第十条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应及时上报。
第十一条各单位可以通过以下途径上报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一)报告系统:国家卫健委建立统一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报告系统,各单位可以通过该系统进行报告;(二)电话报告:各单位可以拨打国家卫健委设立的疫苗异常反应报告热线进行报告;(三)电子邮件报告:各单位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将报告直接发送至国家卫健委指定邮箱。
疑似接种反应监测报告制度(三篇)

疑似接种反应监测报告制度根据《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预防接种工作规范》、《____省疾控系统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实施方案》制定本管理制度。
一、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者实施规范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器官、功能损害,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
二、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在预防接种过程中或接种后发生可能造成受种者机体____器官、功能损害,且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反应。
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接种单位及其执行职务的人员是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责任报告人。
四、责任报告人发现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或者接到相关报告后,应当按照规定及时处理,填写《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卡》,报送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同时报当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五、出现死亡、严重残疾或者____器官损伤、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或引起公众高度____的事件时,报告人应在发现后____小时以内向所在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六、发现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或者接到相关报告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也应当按上述要求逐级上报上级业务部门。
七、属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按照应急条例的规定进行报告。
八、报告内容主要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儿童监护人姓名、住址、接种疫苗名称、剂次、接种时间,发生反应时间和人数、主要临床特征、初步诊断和诊断单位、报告单位、报告人、报告时间等。
九、接种门诊人员在发现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疑是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或者接到相关部门报告应当及时向上级领导会同相关人员作出报告决定,并按规定程序及时报告。
疑似接种反应监测报告制度(二)一、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是指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反应或事件。
二、医疗机构、接种单位、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疫苗生产企业、疫苗批发企业及其执行职务的人员为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
三、报告内容: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儿童监护人姓名、现住址、接种疫苗名称、剂次、接种时间、发生反应时间和人数、主要临床经过、初步临床诊断、就诊单位、报告单位、报告人、报告时间等。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制度范本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制度范本接种疫苗是一种重要的公共卫生措施,为了确保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及及时监测和处理接种异常反应的情况,我们建立了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制度。
以下是该制度的范本: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制度范本(二)1. 目的:本报告制度的目的是监测和评估预防接种程序中出现的异常反应,并及时采取措施保障公众的健康和安全。
2. 适用范围:本报告制度适用于所有预防接种活动,包括但不限于疫苗接种点、医疗机构和学校等。
3. 报告对象:所有接种疫苗的个人和机构都有责任向相关部门报告接种异常反应的情况。
4. 报告内容: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联系方式等基本信息- 接种疫苗的种类和批号- 异常反应的症状和时间- 相关的医疗就诊信息和处理措施5. 报告渠道: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可以通过以下渠道提交:- 医疗机构内部的预防接种相关部门- 卫生部门指定的报告平台或系统- 电话报告或线上填写报告表格6. 报告时限:接种异常反应应尽快报告,最迟不超过24小时内提交报告。
7. 报告机构的责任:报告机构应密切监测接种异常反应的情况,及时对异常反应进行评估和处理,并向卫生部门提供相关数据和信息。
8. 监测和评估:卫生部门将根据报告数据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采取措施保障公众的健康和安全。
相关部门也将对报告机构进行回访和检查,确保报告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9. 保密与隐私:所有报告信息应严格保密,不得泄露个人隐私信息。
10. 处罚与奖励:对于恶意隐瞒、虚报或故意误导的报告行为,将依法追究责任。
对于及时、准确报告的个人和机构,将给予相应的奖励和表彰。
以上为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制度的范本,具体实施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制度
一、预防接种实施过程中或接种后发生下列情况,应作为AEFI(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
l、24小时内发生的过敏性休克、过敏性皮疹(荨麻疹、大疱性多形红斑)、晕厥、癔症。
2、5天内发生的发热(腋温≥38.6℃)、血管性水肿、全身化脓性感染(毒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接种部位发生的红肿(直径>2.5cm)、硬结、化脓性感染(局部脓肿、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蜂窝织炎)。
3、15天内发生的过敏性皮疹(麻疹、猩红热样皮疹)、过敏性紫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局部过敏反应(Arthus反应),热性惊厥、癫痫、多发性神经炎、脑病、脑炎和脑膜炎,接种部位发生的无菌性脓肿。
4、3个月内发生的臂丛神经炎、疫苗相关麻痹型脊髓灰质炎。
5、卡介苗接种后1一12个月发生的淋巴结炎或淋巴管炎、骨髓炎、全身播散性卡介苗感染。
6、任何时间发生额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死亡、严重残疾或组织器官损伤、群体性反应、公众高度关注事件。
二、建立异常反应登记本,并设专人负责。
三、AEFI报告的范围为预防接种过程中或接种后发生的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一般反应、异常反应、疫苗质量事故、实施差错事故、偶合症、心因性反应和不明原因反应等。
四、发生预防接种一般反应,及时处理并做好记录。
五、AEFI报告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出生日期、监护人、现住址、接种疫苗名称、接种日期、接种剂次、反应发生日期和人数、主要临床症状及经过、就诊日期、就诊单位、初步临床诊断、诊断单位、报告单位、报告日期、报告人等。
六、AEF工报告实行属地化管理。
发现AEFI后应在24小时内向中原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死亡、严重残疾、群体性反应、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AEFI 应在2小时内逐级向县、市、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属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检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等规定进行报告。
七、AEFI应以电话或传真等最快方式进行报告,并做好AEF工登记。
预防接种安全接种制度
一、预防接种服务人员必须经培训合格后取得资质。
二、预防接种服务人员必须遵守医德工作规范、预防接种工作规范、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和接种方案。
三、预防接种服务人员在实施接种前,应当告知受种者其监护人所接种疫苗的品种、作用、禁忌、不良反应以及注意事项,并严格掌握禁忌症实施接种。
四、预防接种服务人员在接种操作前应查验核对接种对象姓名、预防接种证、接种凭证和本次接种的疫苗种类无误后予以接种,并做好接种记录。
五、预防接种服务人员所使用的疫苗必须是从合法的疫苗生产、经营企业采购,并按
规定温度运输、贮藏的疫苗。
六、接种前应严格核对接种疫苗的品种,检查疫苗外观质量。
凡过期、变色、污染、发霉、有摇不散凝块或异物,无标签或标签不清,安瓿有裂纹的疫苗一律不得使用。
七、安瓿启开后,未用完的疫苗盖上无菌干棉球冷藏。
活疫苗超过半小时、灭活疫苗超过1小时未用完,应将疫苗废弃。
八、按照免疫程序和疫苗使用说明书规定的接种剂量、方法和部位接种疫苗。
告知家长或监护人,接种者在接种后留在接种现场观察15—30分钟。
九、疫苗接种统一使用一次性注射器(或自毁型注射器)、安全盒,并做到“一人一针一管”,用后毁型、消毒回收。
十、在注射过程中防止被针头误伤。
如被污染的注射针头刺伤,应立即清洗刺伤部位,并采取其他处置措施。
十一、预防接种服务人员发现预防接种副反应时,应及时处置,并按要求记录、报告。
预防接种门诊工作职责
一、预防接种门诊每月预防接种日4次以上,为辖区内适龄儿童与流动人口儿童开展常年免疫接种和业务咨询。
二、严格按照卫生部颁发的《预防接种规范》和《儿童计划免疫程序》要求,做好预防接种实施。
三、预防接种门诊工作人员应具备:工作责任心,并经过区卫生局计划免疫知识技术培训合格的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护士或者乡村医生担任。
上岗工作应佩戴上岗证。
接种时要穿戴工作衣帽、口罩,清洗双手。
不留长指甲,不戴首饰,仪表端正。
接种人员应主动向群众宣传计划免疫知识,预约下次接种时间。
尚未完成基础免疫且连续通知两次均未前来接种的儿童,及时进行随访落实。
四、保持预防接种门诊清洁卫生,开珍前后要用合格浓度的消毒液擦拭消毒工作台与地面,开启紫外线灯消毒室内空气。
每次消毒应做好记录备查。
接种前做好准备工作,包括统计应种对象、发接种通知,准备疫苗、注射器及各种药械等。
五、强调做到“三查七对”,即接种前诊查健康状况和接种禁忌症,查接种证,查接种凭证,查疫苗。
核对免疫接种程序,姓名,年龄,药名、批号,失效期,接种剂量。
六、严格执行“安全注射”制度,使用合格的一次性注射器和规定浓度及合格配制时间的皮肤消毒液;已开启未用完的疫苗安瓿应盖上消毒的干棉球并冷藏,活疫苗超过半小
时、灭火疫苗超过l小时未用完应废弃,整个接种过程应确保无菌操作,安全有效。
七、新出生儿童或迁入儿童办理接种证时务必告知家长接种何种疫苗,预防何种疾病,接种后的正常反应,可能出现的异常反应和必要的注意事项等。
告知后,儿童家长需签字确认。
接种后,应告知家长或监护人,受接种者应留在接种现场观察30分钟。
如出现异常反应,及时处理并向卫生局报告。
预防接种社会监督制度
一、各预防接种门诊要设立社会监督电话和意见箱,并有人专人负责管理。
二、建立与所在辖区联系制度,听取和了解所在辖区群众的反映与意见。
三、不定期向群众发放“征求意见卡”,进行满意度调查。
四、聘请社会义务监督员,定期召开有关人员座谈会,征求意见。
五、各预防接种门诊(点)实施下列公开制度。
(—)上岗人员佩戴附有本人照片、姓名和编号、科室、职称或职务等内容的胸卡。
(二)公示接种程序流程图、接种门诊平面示意图、预防接种须知、儿童免疫程序、疫苗接种价格。
(三)公示各项规章制度,包括接种单位工作制度、安全注射制度、生物制品管理制度、冷链设备管理制度、接种副反应及事故处理监测报告制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