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空间的文化记忆与生存体验

合集下载

城市文化的空间解读

城市文化的空间解读

城市文化的空间解读已有 554 次阅读2010-10-15 15:17|个人分类:城市社会地理学|系统分类:科普集锦|关键词:城市文化,空间解读,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摘要]城市文化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及精神文化三个层次组成,物质文化作为表层表现为城市文化空间,由城市居民、文化活动及文化场所三者在城市精神及制度风俗的规范下互动形成,体现了城市制度文化及精神文化。

在空间尺度上城市文化空间表现为整体意向、文化分区、文化片区及文化设施等四种形态,在需求层次上分为区域型、提升型及基础型三个层面。

[关键词]城市文化;文化空间;文化意象;空间尺度;需求层次1 城市文化及其层次城市是人类劳动大分工的产物,作为人类为满足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而创造的人工环境,其发展不仅是一个长期的物质环境的建设过程,同时也是一个长期的文化积淀的过程。

在城市的不断演进与更替的过程中,城市通过自身集中的物质和文化的力量加速了人类交往活动的程度,并将其产品变成可贮存和复制的形式,通过它的各种有形的物质形态载体(如城市格局、街道、广场、建筑物、石碑、书藉)和无形的(如城市精神、制度、风俗等)的意识形态载体把城市文化一代一代往下传,形成被称为城市灵魂的城市文化。

那么城市文化怎么构成呢?怀特认为,如果把人类看成一个整体,那么同样可以把各种文化也设想为一个整体:人类文化系统。

在这个系统内,可以区分出技术的系统、社会学的系统以及意识形态的系统等亚系统。

技术系统是由物质的、机械的、物理的和化学的仪器以及使用这些仪器的技术构成的,人类作为一种动物,依靠技术系统使自身同那自然的生息之地紧密联系。

社会学的系统由人际关系构成,这种人际关系是以个人与集体的行为方式来表现的。

在该系统内有社会关系、亲缘关系、经济关系、伦理关系、政治关系、军事关系、教会关系、职业关系、娱乐关系等。

意识形态系统由思想、信仰、知识构成,它们是以清晰的言语或其他符号形式表现的。

大学实践报告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实践探索

大学实践报告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实践探索

大学实践报告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实践探索文化,如同流淌在人类社会中的一条深沉而宽广的河流,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滋养着当下的生活,指引着未来的方向。

在当今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浪潮中,文化传承与创新成为了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使命。

作为大学生,我们积极投身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实践探索中,以期为这一伟大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参与的实践活动中,我们深刻认识到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文化传承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和铭记,更是维系民族精神、凝聚社会共识的关键。

以传统手工艺为例,如剪纸、刺绣、陶瓷等,这些古老的技艺蕴含着先辈们的智慧和审美情趣。

然而,在现代工业的冲击下,许多传统手工艺面临着失传的危机。

为了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走进民间手工艺人的工作室,亲身体验制作过程,学习他们的技艺和经验。

同时,我们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拍摄纪录片、制作短视频等方式,将这些传统手工艺的魅力展现给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它们。

除了传统手工艺,民俗文化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实践中,我们深入乡村,参与当地的民俗活动,如庙会、舞龙舞狮等。

这些民俗活动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更是人们情感交流和社区凝聚力的重要体现。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民俗文化逐渐失去了原有的生存土壤。

为了让民俗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我们与当地政府和社区合作,举办民俗文化节,邀请专业的民俗学者进行讲座和培训,提高人们对民俗文化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在文化传承的基础上,创新也是必不可少的。

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动力源泉,只有不断创新,文化才能保持生机与活力。

在实践中,我们尝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开发出具有传统文化元素的文创产品。

比如,以古代诗词为灵感,设计出精美的文具和饰品;将传统建筑的元素融入现代家居设计中,打造出具有独特风格的家居用品。

这些文创产品不仅具有实用价值,更传递了传统文化的内涵和魅力,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此外,我们还利用互联网平台,创新文化传播方式。

关于城市文化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

关于城市文化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

关于城市文化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单霁翔近年来,城市文化建设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得到了全国人大常委会的高度重视。

针对四月初正式启动的全国人大常委会文物保护法执法检查工作,吴邦国委员长批示强调推动我国文物保护事业全面发展,明确指出:“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着丰富灿烂的文化遗产,全面贯彻落实文物保护法,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然要求。

”此次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文物保护法执法检查,必将有力督促、支持各级政府和有关国家机关依法履行职责,改进工作,加强管理,促进我国城市文化建设和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健康发展。

一、城市化发展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城市是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话题。

与具有大约40亿年历史的地球相比,人类的历史是短暂的。

而与具有大约300万年的人类历史相比,城市的历史也相当短暂。

从新石器时代算起,城市至今只有6000多年历史。

然而,当人类一旦走进城市,人类文明便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进程。

城市既是人类文明的成果,又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家园。

各个时期的文化遗产像一部部史书,记录着城市的沧桑岁月,唯有保留下来具有特殊意义的文化遗产,才会使城市的历史绵延不绝,才会使今日人类发展的需求不断得到满足,也才会使城市永远焕发悠久的魅力和时代的光彩。

世纪之初,无论对于世界,还是对于我国,都是城市化发展的转折点。

从这一时期,世界5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了城市,在全球范围城市人口首次超过了农村人口。

也是从这一时期,我国脱离了城市化历史进程的初级阶段,进入中级阶段。

照此发展,到2020年,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将达到60%左右,从沿海到内地形成现代化城市格局。

将城市化率从30%提高到60%这一发展阶段,英国用了180年左右的时间,美国用了90年左右,日本用了60年左右,而在我国大约只需要30年左右时间就将完成这一进程。

可见,在我国这一发展阶段,时间过程短,建设强度大,投入密度高。

在我国城市化率每增长1%,就意味着有1200万以上的农业人口进入城市,住房、就业、出行等方面的需求,引发城市规模的持续扩大。

《老广的味道》:饮食文化、故土情怀与集体记忆

《老广的味道》:饮食文化、故土情怀与集体记忆

《老广的味道》:饮食文化、故土情怀与集体记忆作者:***来源:《电影评介》2020年第02期这是个无远弗届的时代,现代人的“原乡”早已失落,如果说离弃神灵使人们第一次无家可归,现代社会生活空间的开放性、交通便利性又进一步流放了现代人,一方面是哪儿都可以去,一方面又哪都不是家。

城市、乡村都在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生活在既熟悉又陌生的城市里,仿佛流浪者寻找不到家园。

城市,是现代人的家,却不是现代人的原乡,更不是现代人的情感归属,人们需要寻找一个集体记忆,所以才催生那么多“网红”老照片、老建筑等等,但这些东西很多都是纯粹形式上的他者,无法与当下的我们发生关系;都是失去生命的遗存,无法与现在的人们产生生命体验的共鸣;更无法在城市里不同的陌生人之间、在祖先与我们以及后代之间、在过去与现在以及未来之间实现情感建构。

我们需要一个特殊的切入口,既可以实现这座城的记忆承载,又可以实现这座城的情感建构,纪录片《老广的味道》就寻找到了这样一个切入口——饮食文化。

尤其是对于“食在广东”的这一片土地,饮食文化是既久远又鲜活的载体,以它为触发媒介,纪录片《老广的味道》用舌尖上一方小小天地黏合老广们的情感建构,完成城市记忆的文化空间。

《老广的味道》是广东卫视制作播出的大型美食类纪录片。

以广州为核心,辐射到广东省二十一座城,上山下海拍摄粤菜,以粤菜的“鲜”“偏”“时”“精”等特殊魅力为线索,紧紧抓住了老广们衷情饮食文化的情感密码,挖掘粤菜历史文化、故乡情怀以及家庭宗族等诸多文化意义,以这样一部纪录片建构了具有生命力的广州城市记忆。

一、食在广东:“老广”的饮食文化在过去几十年甚至过去一两百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的城市变化肯定是这个国家版图上最明显的改变。

大型城市的日新月异,无数小城市拔地而起,如果从人类记忆的角度来衡量,城市大概是最难“守住”记忆的。

城市的新城代谢太快,记忆的体量太庞大,这大概也是现代人喜欢回到貌似停滞的乡村来安慰自己的原因。

《最后的棒棒》观后感(通用5篇)

《最后的棒棒》观后感(通用5篇)

《最后的棒棒》观后感(通用5篇)《最终的棒棒》观后感篇1改革开放之初,山城重庆特别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一个特别的行业——山城棒棒军。

爬坡上坎,负重前行的三十多年,数十万棒棒大军不仅挑走了汗水浸泡的年华,也挑走了属于自己的年月。

癸巳岁末,几个佝偻背影马上道别正在消逝的行业,一名退役中校扛起一根棒棒开头了自己的寻找——辉煌与为难,艰韧和无奈,他们的人生无须评说,他们的故事值得牢记。

看到开头,导演兼主演之一何苦出厂,一名正团级专业军官,让我产生疑心,这样的人或许也就在底层体验几天,至多一两个月。

然而随着故事的绽开,棒棒们的生活慢慢呈现在眼前,最终竟眼泪纵横。

棒棒的脸上的皱纹里积满了阳光和泥土,他们向我微笑时,我看到空洞的嘴里牙齿所剩无几。

他们时常流出浑浊的眼泪,这倒不是由于他们时常哀痛,他们在快乐时甚至是在什么事都没有的安静时刻,也会泪流而出。

然后举起和乡间泥路一样粗糙的手指,擦去眼泪,犹如掸去身上的稻草。

如何苦所说,每一个棒棒都有自己的当棒棒的缘由。

然而他们都是有一个共同点,生活在社会最底层,需要钱,需要生活。

何苦的师傅,老黄,已经六十多岁了,然而却照旧靠着一根棒棒自力更生。

老黄的生活是凄惨的。

少年时由于诞生成分不好,生活困难。

之后好不简单与一个带有三个小孩的寡妇组成家庭,并有了自己的女儿,却在自己外出挣钱时被人趁虚而入,之后只能将女儿寄养在亲戚家,自己出来靠棒棒挣钱。

之后女儿好不简单成家,却有巨额的房贷需要还,老黄只能连续扛起棒棒。

看着老黄困难的生活,即使有病在身,也抱着能省则省的态度坚持不去大医院检查。

这部片子让我感动不已,不仅是故事中的“老棒棒”们,也有导演这个新生代的“棒棒”。

为了拍好这部片子,一名转业的团级军官深入底层生活一年多,一起同吃同住,完完全全成为了一名“棒棒”,并有了自己的外号。

在经过一年的生活,将棒棒们真实的生活呈现在大家面前。

然而,更为让人欣慰的是,他找到了新的生活方式,并带着着这群棒棒过上了更加稳定的生活。

“生存体验”——中国当代艺术发展脉络

“生存体验”——中国当代艺术发展脉络
西 方 的 大 门 , 些 西 方 近 代 的 “ 性 ” 潮 对 中 国 延 习 这 理 思 了 千 年 的儒 释 道 文 化 所 产 生 的 “ 然 飘 逸 ” 出 了 一 种 超 提 强 烈 的 质 疑 。而 在 艺 术 方 面 , 国 时 期 的 艺 术 也 具 有 这 民
这 时 , 体 的记 忆 开 始 敏 感 , 于 自 由 的 向往 和 政 治 理 个 对 解 在 当 t- 现 实 因 素 下 产 生 了 强 烈 的 表 达 欲 望 , 这 种  ̄的 - , j 欲 望 的 压 制 成 为 生 存 体 验 的 重 要 部 分 , 这 种 体 验 在 中 国 以后 7 年 中 , 长 一 段 时 间 内 都 被 体 现 于 艺 术 主 流 8 很
“ 生番体验 " 中 囤 当代 艺术发展 庶 黪
●孔凡博
l◆ 毒 l

相 西 个 中 注对代体术维我识或 更 体 于 于在国当 对 对 , 的 的 个艺思中意们、许 倾 把 于 方人 关 向 记忆的

向 , 民 间 绘 画 和 珂 勒 惠 支 、 绥 莱 勒 作 品 风 格 作 为 借 以 麦
鉴 , 抗 日和 政 治 宣 传 为 目 的 的 大 量 木 板 画 , 些 可 能 以 这 是 当 时 可 考 证 的 唯 一 艺 术 形 式 ,对 于 中 国 之 后 版 画 艺
会 等 等 称 为 生 存 体 验 。 这 种 生 存 体 验 往 往 与 个 体 社 会 认 知 的 发 展 和 生 存 环 境 的 记 忆 体 会 有 更 多 的 联 系 。 当 我 们 现 在 来 看 中 国 当 代 艺 术 ,发 现 中 国 当 代 艺 术 中 的 脉 络 中 始 终 贯 穿 着 这 条 主 线— — 即 自我 生 存 体 验 的表

论空间叙事学的发展

论空间叙事学的发展

论空间叙事学的发展一、概述空间叙事学,作为文学理论的一个分支,专注于研究叙事作品中空间元素的作用和影响。

它突破了传统叙事学对时间线性的过度关注,将空间维度纳入叙事分析的核心地位,从而深化了我们对叙事结构、情节发展和人物塑造的理解。

空间叙事学的发展,不仅反映了文学批评和理论对叙事作品多维度解读的追求,也体现了人类对自身生存空间认知的不断深化。

从早期的空间被视为故事发生的静态背景,到逐渐认识到空间在构建叙事意义、塑造人物心理、推动情节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空间叙事学经历了从边缘到中心的转变。

这一转变不仅改变了我们看待叙事作品的方式,也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解读和批评视角。

随着跨学科研究的兴起,空间叙事学开始吸收地理学、建筑学、城市规划等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进一步拓展了其研究领域和深度。

这种跨学科的研究趋势,不仅丰富了空间叙事学的理论内涵,也使其在研究实践中展现出更强的生命力和适应性。

回顾空间叙事学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它在不断探索和突破中逐步走向成熟。

未来,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实践应用的拓展,空间叙事学有望在文学批评、创作实践乃至人类文化认知等更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1. 简要介绍空间叙事学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空间叙事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它是在传统叙事学的基础上,通过梳理叙事学经典理论,提炼各种空间叙事现象,经过融会贯通而形成的。

空间叙事学的核心概念是利用空间作为叙事的载体,通过空间的构造和组织来讲述故事。

在空间叙事学中,空间不再仅仅是故事发生的背景,而是成为叙事的主体,通过空间的布局、结构以及其中的人物行为来推动故事的发展。

空间叙事学在叙事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性。

记忆和想象这两种最重要的创作心理均具有明显的空间特性,这使得作家们在创作叙事作品时,会从心理来源上赋予作品某种空间性。

许多富有创意的作家在其小说文本中打破了因果、线性的常规结构,而创造出了特殊的空间性的叙事结构,这种结构能够给读者带来全新的阅读体验。

王开岭《每个故乡都在消逝》阅读练习及答案

王开岭《每个故乡都在消逝》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每个故乡都在消逝王开岭“故乡”,不仅仅是个地址和空间,它是有容颜和记忆能量、有年轮和光阴故事的,它需要视觉凭证,需要岁月依据,需要细节支撑,哪怕蛛丝马迹,哪怕一井一石一树……否则,一个游子何以与眼前的景象相认?何以肯定此即梦牵魂绕的旧影?当眼前事物与记忆完全不符,当往事的青苔被抹干净,当没有一样东西提醒你曾与之鬓厮磨、朝夕相处…它还能让你激动吗?还有人生地点的意义吗?那不过是个供地图使用、供言谈消费的地址而已。

地址只象征方位、坐标和地理路线,而地点是个生活空间,是个有根、有物象、有丰富内涵的信息体,它繁殖记忆与情感,承载着人生活动和岁月内容。

比如说“什刹海“南锣鼓巷”“鲁迅故居”,即活生生的地点,去了便会收获你想要的东西。

再比如传说的“香格里拉”,即是个被精神命名的地点,而非地址——即使你永远无法抵达、只能诗意消费,也不影响其存在和意义,地址是死的,地点是活的。

地址仅仅被用以指示与寻找,地点则用来生活和体验。

安东尼·奥罗姆是美国社会学家,他有个重大发现:现代城市太偏爱“空间”却漠视“地在他看来,地点是个正在消失的概念,但它担负着“定义我们生存状态”的使命地点是人类活动最重要、最基本的发生地。

没有地点,人类就不存在。

”其实,“故乡”的全部含义,都将落实在“地点”和它养育的内容上。

简言之,故乡”的文化任务,即演示“一方水土一方人”之逻辑,即探究一个人的身世和成长,即追溯他那些重要的生命特征和精神基因之来源、之出处,若抛开此任务,“故乡”将虚脱成一记空词、一朵谎花。

当一位长辈说自个儿是北京人时,脑海里浮动的一定是由老胡同、四合院、五月槐花、前门吆喝、六必居酱菜、月盛斋羊肉、小肠陈卤煮、王致和臭豆腐……组合成的整套记忆或者说,是京城喂养出的那套热气腾腾的生活体系和价值观,而今天,当一个青年自称北京人时,他指的一定是户籍和身份证,联想的也不外乎“房屋”“产权”“住址”等信息。

最新让城市留下历史记忆作文 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作文

最新让城市留下历史记忆作文 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作文

最新让城市留下历史记忆作文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作文城市,聚集着南来北往的人们;城市,牵引着人们的思念和向往。

因为,城市是靠记忆而存在的,是人们对根的渴望、对地域、遗存的共同意识,才能使人们凝聚在一起,共同维护城市的稳定和兴盛。

每个时代都在城市中留下了各自的印记,时代虽一去不复返,它们却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呈现在世人面前,既有看得见、摸得着的古代遗址、活动遗迹、传统建筑、历史街区,还有需要用心去体验的民间艺术和市井生活等,它们都是构成一个城市记忆的重要内容。

为此,为了留住城市的记忆,延续城市的文化和传承,我们应通过保护和开发并重,在开发的前提下留住城市的根。

留住城市的记忆,我们需以保护为前提。

古建筑是一个民族、一座城市的生动面孔,xxx曾说过,“保护好古建筑有利于保存名城传统风貌和个性。

”但也存在很多问题,很多古建筑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损坏,修旧费钱;招标的方式用在古建筑修复上也可能产生问题,招标本身更多比的是谁更便宜,出价低的施工队,往往会在工人、物料等方面尽力压缩成本,甚至出现不懂行的人用不合适的材料维修,造成越修越差的结果;旅游业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古镇开始进行旅游开发。

然而,这些古镇几乎都一个样,全是明清一条街,可谓“千街一面”。

旅游模式也几乎相同:走老街、吃美食、看表演等。

原先的文化生活氛围和传统生活场景随着原住民的离开而消失。

再加上来古城镇开店的大多是外地商人,他们以赚钱为目的,虽然促进了当地旅游开发,但很难融入当地的社会生活,更别说自觉地传承当地传统文化了。

因此,在开发城市文化古迹时,应因地制宜进行保护和修缮。

留住城市的记忆,我们也需要以开发创新为拓展。

意大利维罗纳城有一座世界第三大古竞技场,外面残垣断壁保持原貌,里面是现代化设备的剧场。

德国达姆施达特大学则利用老城墙走势建设绿化带,远看是绿化带,近看是城墙。

这些巧妙利用老建筑的例子不胜枚举,都体现了老建筑在城市更新过程中也并非只能被取而代之。

城市的现代镜像与历史记忆——以昆明市为例

城市的现代镜像与历史记忆——以昆明市为例

②在元代 张道 宗《 纪古滇说原 集》 中记载 : 东城建城之初 , 拓 在其空 间规划上“ 以龟其 形” “ :开元初 ……筑滇之 城以 龟其形 。 五年 , 龟城 完复 。塑二神 , 一镇 龟城之顶 , 一镇城之 南。 ”
[ 收稿 日期]0 2 0 — 6 21 — 4 2 [ 基金项 目]00年度云南省教育厅科 学研 究基金项 目(0 0 05 21 2 1Y 1 ) [ 作者简介] 杨吉华(92一)女 , 18 , 云南昆明人 , 云南师范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副教授 , 博士。
的文 化生 活 和 诗 性 气 质 。 焦 虑 、 张 、 裂 、 安 的 紧 分 不
明又以 自身内部孕育的生命力展现其美好 的生存前 景 , 为对 普 通 大 众 的审 美 补偿 并 使其 得 以维 系延 作
展 。因为从 普 通 大 众 的生 活 、 觉 认 同乃 至 历 史 来 感 看 , 市更 重 要 的 是 在 物 质 条件 基 础上 构 筑 出来 的 城
化精 神 气质 的塑 造 。 二 、 市现 代镜像 : 业街 与广告 形 象 城 商
个体生命体验成了该城市生存突出的感觉特征。 在 生 存 时间被 财 富化 、 段 化 的时 代 , 千 年来 时 数 农业文 明所持续的诗性浪漫气质受到影 响, 诗意” “ 的古典传统陷入两难 困境 , 使得栖居城市空 间中的 普 通大 众 在 现代 与 古代 文 明 的 交 融 、 抗 中扮 演 着 对
精神逃离的倾 向。人们 的 日常生存处境 中 , 徘徊着
020 年 , 308 昆明市在城 市总体规 划中提 出, 昆明城 市空间结构布局将逐步形成 昆明主城 、 贡新 区和 空港 经济 区为核 心的 呈
开 放 式 网络 城 市 空 间 结 构 。 中心 主 城 区将 成 为 昆 明 市 区域 性 国 际化 城 市 核 心 职 能 的 空 间 载体 , 点 发 展 现 代 综 合 服 务 业 和 高 重 新 技 术 产 业 ; 市 区城 市 ( ) 是 昆 明基 本 职 能 的 主要 空 间载 体 , 接 纳 从 中心 城 区扩 散 的 产 业 与 人 口 ; 都 镇 将 并 市域 其 他 城 镇 主要 承 担 具 有 地 域 优 势 的 特 色职 能 和 地 区性 发 展 中 心 。

蒋韵城市书写中的生命表达——以小说《我的内陆》为例

蒋韵城市书写中的生命表达——以小说《我的内陆》为例

013对人的生命表达的体现,城市书写有不同的表现,作家有不同的思考。

蒋韵的城市书写,是从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生命体验出发,关注城市中人的生命状态,表达自身对城市的一种最为直接的生命感触。

蒋韵对当下的心态很复杂,她对现实是一种拒绝的姿态,以对古典的怀念来放逐时代之外,以外乡人的身份拒绝与城市交流,却又希望找到内心的精神家园。

但是,蒋韵在小说《我的内陆》中的姿态在慢慢转变,试着在这座与自己一起成长的城市中找到灵魂的解答。

这座城市有太多的秘密,从古城、柳林、剧场、街区甚至一条普通的小巷,都掺杂着人与城的联系与记忆。

城市按照“我”的记忆流程呈现,自然进入了“我”的生命,超越了时空界限。

这种交流是双向性的,通过“我”的记忆触摸城市,在“我”的注目下,城市变得柔软、生动,充满生命的质感,还原了它在主流之外的城市形象。

小说结尾——五年之后,“我”出生在这个小镇,将一个新的身体和灵魂的降生结合起来,实现了一种人与城的艺术和谐。

一、直面城市生命的图景——探寻生命不同的人生选择,会有不一样的生命质量及对自己的存在方式的认知,体现着生命的种种可能。

蒋韵笔下的城市,通过小说中“我”的视角,呈现了不同人的不一样的人生选择,以及人物最后的命运,体现了这座城市里各种人物的生命态度。

实质上也是“我”在接触城里人物生命故事后,所产生的不确定感,生命在这个城市究竟是什么存在。

12岁的“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周围的世界, “我”的生命感观是庞杂而纷乱的:有着第一次听到“死亡”的神秘与刺激,比如“叔叔的妻子”的消失,“白娘子”的投湖;也有幼年对革命的向往和自卑,比如对西贡街头的贫苦儿童的角色痴迷,由林萍大胆勇敢的行为感受到了自己的怯弱。

“我”对外面的一切是好奇的和敏感的,带着干净的眼睛在看这个压抑的世界,在夹缝中寻找自己的快乐。

“我”和林萍带着那个时代的狂热与自信,想要完成“长征”,这样的生活是富有吸引力的,能令“我”逃离这所没有新鲜感的城市,找到另一种归属感。

《2024年从静止到逃离_经典科幻电影的城市想象与记忆投射》范文

《2024年从静止到逃离_经典科幻电影的城市想象与记忆投射》范文

《从静止到逃离_经典科幻电影的城市想象与记忆投射》篇一从静止到逃离_经典科幻电影的城市想象与记忆投射科幻电影一直以来都是人类对未来世界的无尽想象与探索。

其中,城市作为科幻电影的重要背景,不仅承载了故事情节的展开,更是人类对于未来生活方式的设想与投射。

从静止到逃离,这一过程不仅是对城市生活的描绘,更是对人类内心深处的记忆与情感的映射。

本文将从经典科幻电影的角度,探讨城市想象与记忆投射的内涵与意义。

一、城市想象:科幻电影中的未来都市科幻电影中的城市,往往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特色。

从《银翼杀手》中的夜之城,到《星际穿越》中的空间站城市,再到《流浪地球》中的地下城市,这些城市形象不仅是对未来科技发展的设想,更是对人类生活方式的探索。

它们或充满活力、或寂静冷清、或危机四伏,但都展现了人类对未来的渴望与想象。

在科幻电影中,城市不再仅仅是人们生活的场所,更是科技、文化、政治、经济等多方面因素的交汇点。

这些城市往往拥有高度发达的科技设施、独特的建筑风格、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复杂的社会结构。

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科幻电影中城市的独特魅力,也使得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产生强烈的共鸣和情感投射。

二、记忆投射:科幻电影中的情感与心理科幻电影中的城市形象,往往与人物的情感和心理紧密相连。

从《终结者》系列中的人类对抗机械的紧张氛围,到《黑客帝国》中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心理冲突,再到《我,机器人》中对于人性的探索与思考,这些故事情节都以城市为背景,展现了人类内心的情感与心理。

在这些电影中,城市不仅是情节发展的舞台,更是人物情感的载体。

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的情感和经历投射到这些城市中,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例如,《银翼杀手》中的夜之城让人们思考未来社会的冷酷与温情,《星际穿越》中的空间站城市则让人们思考人类的孤独与追求。

这些情感投射不仅丰富了电影的内涵,也使得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得到了深度的思考和体验。

三、从静止到逃离:科幻电影中的城市变迁在科幻电影中,城市往往经历了从静止到逃离的变迁过程。

商业改造之场景构建,如何形成独特的亮点和记忆点

商业改造之场景构建,如何形成独特的亮点和记忆点

商业改造之场景构建,如何形成独特的亮点和记忆点随着核心城市纷纷步入存量时代,城市建设总体由“大规模增量建设”转为“存量提升改造”。

以城市商业为例,随着社交平台的丰富和新生代群体逐渐成为消费主力,人们已不再满足于街区单一的休闲功能,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为特定场景买单。

商业以主题街区、沉浸式体验、文化情怀或业态配比等多元场景和体验感形成自身独特的亮点和记忆点,在满足年轻消费者对时尚、潮流、个性需求的同时,还提供了分享的精神愉悦感,形成二次传播,从而形成持续的、长久的吸引力。

这其中的关键,就在于“场景力的构建”首先,先来了解下什么是场景?场景是一个由硬件设施和软件系统构建的一个系统,主要有社区、建筑、人群、文化活动和公共空间五大构成要素,其中,硬件包括建筑与空间,软件主要是指的这些设施与活动背后的所体现的审美趣味、价值观、生活方式和体验等文化性要素。

实景图因此,如何打造场景力,如何通过场景力转化为城市的价值增量,成为越来越多城市更新需要考量的重点。

1、通过对立面空间的重构,有效提升商业空间的价值混杂的建筑类型、凌乱的立面形式会严重破坏街道的风貌,原有历史底蕴也未得到鲜明的呈现,因此重塑风貌是一定要做的。

福州万科烟台山漫步街区以「中西合璧,新旧共存」的设计理念就进行针对性的立面改造、景观提升、业态升级。

实景图通过保留原有的建筑形式,融入现代设计和材料肌理,构建一种既粗糙又光滑(建筑表皮颗粒感),对峙且统一(红色与灰色面砖过渡)的相互关系,借此清晰地勾勒、表达城市历史的连续性。

实景图同色彩的侧旗,将建筑立面区分,东方神韵与西方风尚相互交织,平衡且统一。

实景图空间以「跨越时空的舞会」为主题,沿着流线洄游,令人顿生「移步异景,流光溢彩」之感。

照明与灯光延续时空的穿越,以投光、内透、吊灯等不同形式,展现屋檐、立柱等建筑的丰富形态,并通过明暗对比,刻画不同区域的市集烟火氛围。

实景图上海西大门安亭老街的立面改造了保留原有的主体空间,去掉正在侵蚀老街风韵的元素,如低端的小门店、不合理的电箱安装、杂乱的沿街标志标识等。

申论大作文留住城市记忆

申论大作文留住城市记忆

申论大作文留住城市记忆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的进程,城市记忆逐渐淡忘。

这是一种遗憾,因为城市记忆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是城市的文化遗产,应该被认真、妥善地保存和传承。

首先,留住城市记忆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历史的积淀和传统的沿袭。

城市记忆是城市文化的体现,它蕴藏着城市的历史、地理、社会和人文信息,是城市良好传统的传承。

只有保留城市记忆,城市才能保持自己独特的个性和魅力,否则将变得毫无特色,无法吸引人们的眼球和兴趣。

在城市更新和改造过程中,应注重保留历史建筑、文物和传统街区,使城市呈现出历史感和人文氛围,这将有助于城市的长期发展。

其次,留住城市记忆对于人们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至关重要。

城市记忆不仅是城市的记忆,更是人们的记忆。

它见证了城市的发展和变迁,是每个城市居民生活的一部分。

人们通过城市记忆,能够了解自己所居住的城市的历史、文化和成长脉络,从而加深对城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它让人们感到身处一个有故事、有温度、有情感的城市,而不仅仅是一个冷漠的现代化建筑群体。

通过传承城市记忆,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从而更有动力和责任去保护和发展城市。

最后,留住城市记忆对于文化传承和社会和谐也非常重要。

城市记忆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资源,是城市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文化资源代表着城市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反映了城市的历史发展和人文特色。

通过传承城市记忆,人们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城市的文化基因,使人们有机会接触和了解传统艺术、文化节庆、习俗和传统手工艺等,从而提升文化自信,弘扬民族精神和社会和谐。

总之,留住城市记忆是保护城市文化遗产、传承城市发展基因、增强城市归属感和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

政府、居民和社会各界应加强对城市记忆的保护和传承,通过各种方式,如修复历史建筑、开展城市文化节庆、建立城市博物馆等,来留住城市记忆,并让城市记忆在人们的心中永久驻留。

只有通过留住城市记忆,我们才能让城市更加具有灵魂和温度。

市井底色——苏州双塔市集设计改造中的人文情怀

市井底色——苏州双塔市集设计改造中的人文情怀

【城乡规划研究】市井底色——苏州双塔市集设计改造中的人文情怀◊计晨泓摘要:苏州双塔市集在菜场设计改造过程中,从提供便民服务与多元功能空间、表达艺术趣味与生活治愈、承载生活记忆与城市文化、促进邻里互动与文旅发展等方面体现出独特的人文情怀。

该设计改造有助于改善传统菜场的问题,彰显生活美学与人文叙事,满足集民购物休闲、艺术审美与文化获得等需求,也有助于促进社区邻里互动与古城文旅发展,为未来菜场设计改造提供参考遥关键词:双塔集集;菜场;设计改造;人文情怀;集井文化民以食为天,买办餐食之功在于菜场。

大多市民青睐氤氲着烟火气与人情味的传统菜场,但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生活理念转变,新零售转型及新型菜场异军突起,传统菜场逐渐式微。

因此,新一轮“菜篮子”工程主张改造传统菜场,如江苏省推动农贸市场公益化发展,上海大力推进“互联网+菜篮子”建设等。

菜场记录生活百态,展示城市风土人情,是城市的市井底色,应被重视并改造发展,而非拆毁清退,应使其满足居民购菜需求,且带来耳目一新的精神享受,彰显人文情怀。

菜场体现着市井文化,存在于街区小巷且具有通俗性、商业性与人文性的中国传统特色市民文化,也蕴含着人们对纯朴原始生活方式的向往与认同叫市井文化离不开市集,2019年年底,苏州双塔菜场更名为“双塔市集”面世,开业半月客流量便超过20万,是菜场设计改造之典型案例。

其由单一菜场转为具有多元功能的复合型场所,体现广义市井文化内涵。

设计团队注重回归市集的价值,以“家的方向”为理念,致力于打造具有生活美学与人文情怀的理想城市空间,从而提升市民幸福感与城市生活品质。

笔者实地调研双塔市集,采访摊贩、消费者与附近居民,围绕“对苏州双塔市集设计改造的满意度”主题进行问卷调查,有效回收56份问卷。

其中,78.75%的调查对象认为传统菜场需被设计改造,92.86%的调查对象认为双塔市集是成功的菜场设计改造案例,近60%的调查对象认为未来菜场会向如双塔市集般的多业态创新型市集发展。

当代非虚构写作的生活记忆与生态情感——以《爱,遗落在森林和草地》为例

当代非虚构写作的生活记忆与生态情感——以《爱,遗落在森林和草地》为例

2021年第37卷第3期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 o l.37 N o.32021 (总第177期)J O U R N A LO FN O R T HU N I V E R S I T YO FC H I N A(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E D I T I O N)(S u m.177)文章编号:1673-1646(2021)03-0013-05当代非虚构写作的生活记忆与生态情感以‘爱,遗落在森林和草地“为例*王丙珍(牡丹江师范学院文学院,黑龙江牡丹江157011)摘要:当代非虚构写作是基于作家自身的人生经历㊁审美体验㊁生活记忆㊁家园意识㊁生态伦理和情感的生命书写,规避人与自然环境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与立场,扬弃人类中心主义或生态中心主义的一元观,以生存㊁生活㊁生命㊁生态㊁爱为核心,彰显作家的非虚构文学观和生态审美理想,追求真善美共存的生态伦理价值㊂结合黑龙江本土作家田犁的诗歌与散文集‘爱,遗落在森林和草地“,阐释当代非虚构写作的文化生态语境,生活记忆的空间叙事㊁生态情感和生命书写,凸显创意写作在山村和城市的环境问题㊁保护生态的责任及审美救赎层面的文化功能与社会价值㊂关键词:非虚构写作;生活记忆;生态情感;审美救赎;‘爱,遗落在森林和草地“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 A d o i:10.3969/j.i s s n.1673-1646.2021.03.003L i f eM e m o r i e s a n dE c o l o g i c a l E m o t i o n s o f C o n t e m p o r a r y N o n f i c t i o nW r i t i n g: AC a s eS t u d y o f L o v e,L o s t i n t h eF o r e s t a n dG r a s s l a n dW A N GB i n g z h e n(S c h o o l o f L i t e r a t u r e,M u d a n j i a n g N o r m a l U n i v e r s i t y,M u d a n j i a n g157011,C h i n a)A b s t r a c t:C o n t e m p o r a r y n o n f i c t i o n w r i t i n g i sb a s e d o n w r i t e r s o w nl i f ee x p e r i e n c e s,a e s t h e t i c e x p e r i e n c e s,l i f em e m o r i e s,h o m e 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a n de c o l o g i c a l e t h i c s a n de m o t i o n.I t a v o i d s t h eb i n a r y o p p o s i t i o n o f h u m a n a n d n a t u r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a b a n d o n s t h em o n i s mo f a n t h r o p o c e n t r i s mo r e c o-c e n t r i s m, a n d h i g h l i g h t sw r i t e r s v i e w s o f n o n f i c t i o n,e c o l o g i c a l a e s t h e t i c s a n d p u r s u i t o f e c o l o g i c a l e t h i c v a l u e s o f t h e c o e x i s t e n c e o f t r u t h,g o o d n e s s a n d b e a u t y w i t h t h e c o n c e p t s o f s u r v i v a l,l i v i n g,l i f e,e c o l o g y a n d l o v e. T h i s a r t i c l e d i s c u s s e s t h e c u l t u r a l a n de c o l o g i c a l c o n t e x t s o f c o n t e m p o r a r y n o n f i c t i o nw r i t i n g,t h e s p a t i a l n a r r a t i v e o f l i f em e m o r i e s,e c o l o g i c a l e m o t i o n s a n d l i f ew r i t i n g b a s e d o nT i a nL i s L o v e,L o s t i n t h e F o r e s t a n dG r a s s l a n d,a n d h i g h l i g h t s t h e c u l t u r a l f u n c t i o n s a n d s o c i a l v a l u e s o f c r e a t i v ew r i t i n g i n t h e f i e l d s o f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p r o b l e m s i n v i l l a g e s a n d c i t i e s,e c o l o g i c a l p r o t e c t i o n r e s p o n s i b i l i t y a n d a e s t h e t i c s a l v a t i o n. K e y w o r d s:n o n f i c t i o nw r i t i n g;l i f em e m o r i e s;e c o l o g i c a l e m o t i o n s;a e s t h e t i c s a l v a t i o n;L o v e,L o s t i n t h e F o r e s t a n dG r a s s l a n d当代非虚构写作是基于作家的家园意识㊁审美体验㊁人生记忆㊁生态伦理和情感的生命书写,规避人与自然环境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与立场,扬弃人类中心主义或生态中心主义的一元观,以生存㊁生活㊁生命㊁生态㊁爱为核心,彰显非虚构文学观和生态美学理想,追求真善美共存的生态文化价值㊂作者若是以亲历的生态之维书写,即具有真实性与自然性的双重审美维度㊂非虚构生态文学始于作家的审美意识㊁家园情感和生态责任,进而找寻人类与自然共存的审美价值㊂作家的创作视角转向*收稿日期:2020-12-03基金项目:黑龙江省优势特色学科建设项目:地方语言文学(D F-2017-10233);牡丹江师范学院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牡丹江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研究(M N U B201606)作者简介:王丙珍(1972-),女,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从事专业:当代审美文化㊂自身与自然,紧扣记忆与空间㊁情感与环境㊁精神与生态环境的天然联系,拓展非虚构写作的生态审美视域㊂黑龙江本土作家㊁原鸡西市作家协会主席田犁主要从事儿童文学与龙江地域文学创作,诗歌与散文集‘爱,遗落在森林和草地“于2005年6月由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作者本着生活记忆与生态情感相结合的创作准则,通过生活世界与生态环境建构文本,揭示人与自然关系异化的现实和原因,探讨山村城市化进程中的生态代价问题,表达人类与环境和谐共处的终极关怀与审美理想㊂田犁承继中国传统文化 天人合一 的生态思想,以 爱的遗落 与 遗落的爱 为创作动机敲响环境保护的警钟,彰显审美主体的生态伦理㊁家园责任和审美救赎㊂1非虚构写作的文化生态语境:森林与绿色非虚构写作的生态美学维度指涉自我㊁生命㊁审美与自然的和谐关系㊂生态审美理想依托于以绿色人生为终极目标的至高㊁至美㊁至圣的生命境界,是 人文绿化 的期待㊁憧憬和追求㊂ 如果生态关注的是最重要的事物,那么其重点则在于 生命的不同形式及其表征㊂因此,生态与文学生命写作的关系似乎使其成为一个融合点㊂ [1]3田犁痛心于森林的非自然变迁及被人类毁灭的命运,始终坚持以北方的自然环境为母题的 森林写作 ,散发着家园情怀与乡愁, 回归自然是生态文学永恒的主题和梦想 [2]31㊂浦漫汀高度评价田犁的生态整体主义思想与地域风格, 通过这一系列童话,他实际上是在向人们发出呼吁:保护森林,保护我们生存的家园 地球,是每个小朋友和成年人义不容辞的义务 [3]㊂王少连赞誉他的作品对生态的终极关怀: 这是田犁站在时代和社会的高度上对单独追求经济效益破坏自然生态做法的揭露和谴责 [4]㊂黄大军叹服田犁在非虚构写作中注入的生命深情和地理认同: 他立足于自然与大地对现代人生存理念与行为准则的反思,深沉有力㊁动人心魄,充满生态保护意识和现实批判精神㊂ [5]田犁同湖畔诗人一样,是在森林中生活的自然主义者: 童话是真的,童话也是美的,这美来自于生活之美,这真来自源于生活之真㊂ [6]作家依据自身的经历㊁记忆㊁体验㊁情感和认同,比哲学家更能深刻地揭露全球生态问题,通过生态写作自觉地反思人类自作自受式的生存恶果㊂森林写作即生态写作,生态写作就是生命写作,诠释作家的生命体验㊁审美情趣和生态理想㊂田犁的非虚构生态文学作品以龙江自然环境为审美对象,不仅在回忆中描述故土家园的环境变化,而且在象征性的表达中融入生态道德判断和审美精神㊂北方的森林与草地就是田犁笔下的绿色王国,作者用绿色的审美意象编织人生理想与生态之梦,将生命与生活融成绿色人生, 绿色人生是生态审美者在生态文艺人基础上的进一步生态化显现,更显生态性与绿意性 [7]㊂‘我们在森林里相遇“在寻绿㊁赏绿㊁赞绿㊁亲绿㊁珍绿㊁惜绿㊁梦绿中感悟生命和诗性的生活, 我们年轻了,那是因为拥有了森林㊂我们快活了,那是因为拥有森林 [8]122㊂‘老家挽歌“在怀绿㊁谢绿㊁叹绿㊁悲绿的审美意境中缅怀昔日的生态家园,在山村生态平衡崩塌的现状中探求原因,引导读者深入思考经济建设与城乡发展的生态路径㊂ 人们先是把土质肥沃的草甸子开垦成农田,然后就迅猛地向村前村后的荒山大举进攻,毫不客气地把一座又一座山剃成了光头和尚㊂无论高坡矮坡都变成了一望无际的农田㊂贪得无厌的人们还是不肯罢休,又把这平坦的田地挖个千疮百孔,把地下埋藏的黑金子掏出来塞鼓了自己的腰包㊂ [8]32作者在痛惜童年乐园中投射生态危机感,力图构建生态伦理道德与审美价值㊂另一方面,人类的 伊甸园 正是现代人亲手摧毁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导致大山深处触目惊心的改变,人类对自然的每一次反叛都不过是杀鸡取卵式的自毙㊂田犁为沉默地承受着人类胡作非为的青山绿水唱出一曲生命的挽歌,试图唤醒沉浸在短暂经济利益中的盲目掠夺,为未来预设保护自然㊁尊重自然且敬畏自然的伦理底线㊂‘爱,遗落在森林和草地“指明人类只有停止对大自然的践踏和破坏,才能自我保存地在维持生态平衡中可持续地发展㊂田犁倡导遵循自然法则的日常生活劳作与繁衍生息,讴歌自然状态中的生命之美,赞美自在的生命与自由的生活,正如海德格尔所言: 诗人的本性在于,诗人必须创建持存的东西,从而使之持留和存在㊂ [9]161所以,诗人立志成为以生命共存为使命的审美救赎者㊂‘先落的雪“通过描述雪飞蛾扑火般地以生命相融的方式拥抱干燥的城市和光秃秃的山麓,从雪不计代价地回报地球引向人类毁灭性的掠夺自然,为无数的生命迸发带泪的控诉与诘问: 当一切都被掠夺,大地呈现出无边无际的灰色中的干燥和肮脏㊂在北方,这时候,谁来拯救这裹在灰尘中的人们和裸露在苍白的天幕41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下,任寒风肆意摧残的土地? [8]127田犁在山水生活中萌发的审美意识如同飞雪一般,唯将生命和爱投向北方的这片森林和草地㊂作者描写日常生活的生态创伤和灾难的目的在于指明人类只能别无选择地与自然建立起对话的审美关系,因为没有人类的自然依然存在,但没有自然的人类将无法生存㊂2生活记忆的空间叙事:童年与自然家园生活与记忆是人类在自然环境中感知㊁体验㊁领悟生命的过程,是生命生态化与生态生命化的统一,因为自然也是有生命的,人类对她必须平等对待㊂每一位作家都不是在真空中生活与创作的,经验和身份认同这两个在生活中相去甚远的东西,应该通过文学被焊接在一起 [10]109㊂生活经历与生态场域是作家创作的根源与财富,文学表达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在于感知与依存㊂非虚构文学作品渗透个体的生命㊁审美体验㊁乡土情怀与地域风格,集中体现作家的创作个性和美学思想㊂田犁笔下的四季循环宛如童年㊁青春和老年,人与自然的关系情同兄弟姐妹㊁母亲与祖先,其文化记忆根植于冻土带的生态审美空间㊂中国文学的四大母题分别为童年㊁四季㊁月亮与故乡,传承了千年的生态审美传统,激发且影响着当代作家的创作灵感和生态审美理想㊂非虚构写作的自传体文本将自然与生命合二为一,凸显人类即便是为自身求生存,也要保护环境的生态伦理, 一个社会如果粗暴地榨取环境,对人类也会做出同样的事情㊂自然界和人类的伦理不是毫无关系的 [11]5㊂作家的家园情怀是生态的㊁审美的,他用记忆深处的审美意象渲染崇敬自然的生存法则,凸显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亲近感㊁依恋感和归属感㊂田犁笔下的童年是一幅大自然画卷,通过对蘑菇㊁木耳㊁捡粪㊁野菜㊁苏雀㊁老屋等意象的描写,重拾审美记忆和时空绝唱㊂ 童年是永远不会再来了,可家乡的山是应该在的,怎么却也消失了呢? [8]37毫无疑问,童年和童心承受不得半点摧残与伤害,自然环境也不例外㊂‘我回忆中的天方夜谭“一如蕾切尔㊃卡逊‘寂静的春天“那样提出科学技术导致的生态问题: 我们有了化肥,在这现代肥料对原始肥料的替代过程中,好像丢弃的不仅仅就是那些又臭又脏的粪吧㊂ [8]41相比之下,萧红的‘呼兰河传“是以美写哀的家园之恋,而田犁的‘我回忆的天方夜谭“则是以哀求美的自然悲歌㊂人类与自然构成宇宙共同体,自然是万物的起源和家园,承载审美的起点和归宿㊂ 人类要具备某些特定的地质㊁生态及人口条件,才能创作具象艺术㊂法国与西班牙的洞穴壁画并不能代表人类文化发展进程中的某一步㊂相反,这些艺术具有强烈的地方色彩㊂ [12]152生命写作就是记忆写作,记忆表征着生存㊁生命㊁生态和时空之美㊂田犁的散文和诗歌展现生命之美㊁生命间的关系之美和生命的空间之美㊂作者从绥芬河㊁鸡西㊁兴凯湖㊁当壁镇㊁乌苏里到完达山,以亲眼所见㊁亲耳所听的直接经验批判毁灭生命的非正义行径,呼吁一种不依赖人类主体视角的生态伦理㊂‘我们当壁镇“感慨当地人舒适与安逸的生活状态,愤恨游人寻求刺激式的杀生,谴责他们将生命当作消遣与娱乐㊂ 这屠杀生灵来满足自己情欲发泄的人,奇怪的是并没有得到禁止㊂保持生态平衡,已在全世界引起重视了㊂我们这仍有人在明朗的天空下打鸟㊂但愿他们不要把此法施诸于人类㊂ [8]72这些为所欲为的旅游者让大自然和本地人付出生命与生存的惨重代价㊂作者从一个侧面提出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相矛盾的问题,指涉休闲文化产业的生态殖民层面,拷问人类的生命良知㊁生态责任与庸碌的灵魂,反衬都市引爆的生态失调及其转嫁已然到了不容忽视的程度㊂生态全球化视域中,人们在现代化㊁工业化㊁物质化进程中曾完全不遵循自然规律与生态法则,漫无止境地剥夺动物的生命,肆意妄为地摧毁森林和草原,急功近利地污染着江河湖海㊂ 中国人或许具有对生态敏感的传统,如道家㊁佛教和儒学(在推动西方 生态意识 过程中发生重要作用的思想传统),但是中国的砍伐森林㊁土壤恶化㊁河流侵蚀和洪水的历史地理不只是少数环境事件,这些事件按照现代标准来看应该是很大的灾难㊂ [13]213人类遭受的环境灾难是自食恶果或自取灭亡,作家用身心感受且追逐生命与生命的平等, 中国伦理学的伟大在于,它天然地㊁并在行动上同情动物 [14]75㊂中国正处于建设生态文明的征程中,沿袭一条祖先敬畏生命之路, 我国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既包含发展的含义,又囊括构建生态文明新时代的意义 [15]㊂田犁的生态整体主义审美观源于主体间性的建构,他对自然的赞美与依恋根植于日常生活之中,批判以父亲为代表的人类中心主义,抒发同情㊁尊崇与敬畏自然的生态情愫㊂‘老屋子后园里的玫瑰“谴责父亲因一时兴起砍掉玫瑰花,断绝子女及植物之间相亲相爱的联系, 一根刺无意地51(总第177期)当代非虚构写作的生活记忆与生态情感(王丙珍)扎了爸爸的手/恼怒使他刈去了/那所有的花朵和根茎//美丽的色彩被抹掉了/纯真的欢乐被掐死了/只有刺眼的阳光在后园泛滥/一片干燥的黄土在皱着脸//爸爸,你还在诅咒那扎你的刺吗/难道你不知道/我和姐姐是多么想念那些美丽的玫瑰花呀 [8]215-216㊂‘门前的那片草地“指责盲目开荒的父亲残忍地摧毁孩子和动物的乐园,伤及亲情和生命, 我听见那 噗㊁噗 的声音,像刨进大地的肉里,大地疼得抖了一下,接着,黑土被翻上来了,大地淌着黑色的血 [8]131㊂作者力图用忏悔的文字弥补父亲曾经犯下的罪愆,层层暗喻蕴藏着无法解脱的精神创伤与自责,交织着绝望与痛楚的生命体验㊂3生态情感和生命书写:顺应㊁敬畏与挚爱非虚构写作将自我㊁人类㊁生存㊁生活㊁生命与生态的关联性当作创作的动力与原则㊂生态审美情感是主体对自然环境的体验和态度,涵盖愉悦感㊁闲逸感㊁宁静感㊁崇高感㊁回归感和认同感㊂ 在生态自然审美体验中不仅肯定人的生命精神和价值存在,更需要肯定自然的价值存在和权利认同㊂ [16]作者以互为主体性的视角透析自然的自在自为,认为其绝不是受人类控制和改造的客体, 农民需要雪,老天干吗不施舍呢?雪也有雪的欢乐和苦衷 [8]107㊂人类作为宇宙的物种之一,只有在大自然的庇护之下,才能找到存在的根基与价值㊂人类在顺应自然时得到满足㊁快乐与休闲,大自然成为审美活动的起点与终点㊂ 更加高级的审美行为甚至意在求取对话与尊重的普遍准则,不仅考虑人类,而且考虑自然㊂ [17]93人类寄予生态环境的审美情感是建构区域身份认同的根基㊂ 主张地方㊁民族和全球身份形式,尽管从宽泛和抽象的层面上讲不再有多大意义(考虑到这些讨论曾陷入过的僵局,但它在某些特定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下却始终是一个重要议题㊂ [18]6田犁以爱与美的意象串联山村日常生活的回忆㊂‘生产队岁月“引导人们认识到适应自然才是最好的生活方式㊂ 如果碰上了雨天,地里泥泞下不了锄,在家里歇上一半天,那真是远比现在过节惬意得多了㊂ [8]28作家非虚构创造的动力源于生活记忆与生态情感㊂ 在我的生命里,乡下那段生活好像占去了我大半辈子光阴㊂而在城里工作的几十年,记忆里茫茫然则索然无味㊂也许这是我的故乡情结吧㊂如果你没当过农民,如果你不在乡下住上一段时间,你就不会对季节的微小的变化那么敏感㊂日子远没有乡下人过得那样有滋有味㊂ [8]31审美主体在时光流逝中并不痛惜个人生命的消减,而是品味曾经生活的时空之美㊂生态就是生存㊁生命㊁生活的一种状态㊂田犁感怀北方少数民族崇拜自然的生态文化,从自然与文化㊁非人类与人类两方面构建生态情感认同㊂人类的统治既可能放大人类的失败,也可能修补人类的失败,其后果必须通过经验来判断㊂ [19]215北方渔猎民族的生态文化和生存现状启示后人生态的自觉及义务,‘乌苏里密林行“中的向导赫哲族老人葛德胜认为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应在天地之间恪守萨满教万物有灵的信仰禁忌㊂ 这里肯定过去住着我们的祖先,现在,他们睡在地下了,我们惊动了他们,要请他们原谅㊂ [8]105作者通过观察与描述赫哲族文化传统和生态审美意识,探寻渔猎生产生活方式保护环境的自觉,反思农业文明㊁工业文明对生态家园的贪婪和掠夺㊂ 民族生态的和谐是与人类发展的低级阶段相适应的一种生态审美理想㊂ [20]50田犁阐明自己的创作理念根植于童年和山村㊂而今,在童话中复活的何止有童年㊁森林和草地,甚至还有人的本质和生态审美教育, 热爱自然,也就是热爱我们自己 [8]99㊂作家用文学作品开启生态意识教育,艺术的存在也是为了提醒人们记住:自然不仅是人类身体的栖居之所,更是心灵的寄寓之地㊂田犁曾 炉中煤 般地歌颂 太阳城 鸡西,赞美故乡煤城因资源丰厚而繁荣空前㊂如今,本应出乎作者意料之中却终归出人意料之外的是,随着肆意地开采的恶果及煤商㊁富豪㊁采煤大军的黯然离去,鸡西人却唯有苦无生计地守望 太阳西下 的破败㊁满目苍夷的残局和无力回天的困境㊂非虚构文学作品虽无法挽救现实,却成为敲响生态警钟的审美文化符号㊂作者以爱情㊁奉献与死亡为隐喻,用象征的手法多层次地暗示自然与人类的互爱则存㊁伤害同亡的双向逻辑㊂在童话和寓言散文‘玫瑰花开“中,鸟儿爱上玫瑰花,玫瑰花则爱着小男孩而刺伤小鸟,小男孩却毫不珍惜地随意丢弃玫瑰花㊂作者痛斥人类破坏者无情地扼杀生命,自然之殇无异于人类为自杀式的行为买单㊂人类在自然与精神双重危机的语境中更需要自然之爱与生态之美,作家构建小白兔㊁小鸟儿㊁小鸡㊁苏雀㊁燕子㊁蝴蝶㊁红蜻蜓㊁月亮㊁星星㊁风㊁雨㊁云㊁雪㊁春天㊁初夏㊁冬天㊁纯净的天㊁青草地㊁雪地㊁树㊁春芽㊁山花㊁61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杏花㊁灯笼果㊁玫瑰等一系列生态审美意象连接人类与自然曾断裂的关系㊂审美主客体的统一表征自然的主体性与人类的客体性的合法性,田犁的非虚构写作目标即在互为主体性中追求生命的善美㊁自由与平等㊂4结语当代非虚构写作的产生与接受过程具有跨国背景与全球维度,生态美学由此呈现普世性㊂审美个体的记忆㊁家园意识㊁日常生活构成生态书写的要素,从自传的视角确立人类与生态的和谐共生关系,呈现 为大自然代言 的生态审美意识㊂田犁借助亲身经历的生活细节和审美感受,形成以北方森林和草地为审美空间的地域风格㊂‘爱,遗落在森林和草地“归属生态文学㊁森林文学㊁绿色文学和新乡土文学, 作家的任务是出现在作品中,以一种个人的方式与读者交流,而非将自己作为作品的唯一主体 [21]77㊂田犁用未泯的童心和审美救赎表达生态寻根的集体无意识,呈现对生态家园的找寻㊁回归与渴望㊂作家用生命的审美记忆与生态情感认同反思家园环境的变迁㊂文学唯自然㊁生命㊁爱㊁真㊁善㊁美至上,希冀当代作家创造更多以个人生存空间与审美体验为基础的非虚构文学作品,谱写生命的恋歌和生态审美观㊂参考文献[1][德]胡伯特㊃扎普夫.文化生态㊁文学与生命写作[C]//[德]阿尔弗雷德㊃霍农㊁赵白生,主编.生态学与生命写作.蒋林,聂咏华,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2]刘青汉.生态文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浦漫汀.大森林的呼唤 简析田犁的童话[J].文艺评论,1999(5):89-91.[4]王少连.用社会担当和作家责任创作童话 读田犁的几篇童话新作的感悟[J].雪花,2014(2):14-15.[5]黄大军.坚守生命的深情 探析田犁作品集‘爱,遗落在森林和草地“[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9(1):48-52.[6]田犁.童话哪里来[J].中外童话,1994(10):24.[7]徐俊六.生态审美理想刍议[J].红河学院学报,2017(1):84-87+94.[8]田犁.爱,遗落在森林和草地[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05.[9][德]海德格尔.语言的本质[C]//海德格尔文集:在通向语言的途中.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5.[10][德]阿莱达㊃阿斯曼.回忆空间[M].潘璐,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11][美]加里㊃斯奈德.生态学㊁文学和世界新的无序性[C]//[日]山里胜已,编.自然和文学的对话:都市㊃田园㊃野生.刘曼,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4.[12][美]安简㊃查特吉.审美的脑 从演化角度阐释人类对美与艺术的追求[M].林旭文,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13][美]戴维㊃哈维.正义㊁自然和差异地理学[M].胡大平,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14][法]阿尔贝特㊃史怀泽.敬畏生命[M].陈泽环,译.上海:上海科学出版社,1995.[15]郭小靓,原丽红.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公共价值探析[J].学术交流,2017(12):68-73.[16]盖光.从自然审美到生态审美:关系的确证[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49-54. [17][德]沃尔夫冈㊃韦尔施.美学与对世界的当代思考[M].熊腾,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 [18][美]厄休拉㊃K.海斯.地方意识与星球意识:环境想象中的全球[M].李贵昌,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19][美]夸梅㊃安东尼㊃阿皮亚.认同伦理学[M].张容南,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3.[20]黄秉生㊁袁鼎生,主编.民族生态审美学[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21][美]雪莉㊃艾得斯.开始写吧! 非虚构文学创作[M].刁克利,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71(总第177期)当代非虚构写作的生活记忆与生态情感(王丙珍)。

为什么要保护我们的城市

为什么要保护我们的城市

为什么要保护我们的城市【摘要】城市是人类的家园,是文明的象征。

保护我们的城市至关重要。

城市是经济中心,承载着大量的商业、产业活动,对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城市也是文化传承地,保存着丰富的历史遗产和文化传统。

城市是社会稳定基石,提供了就业机会、教育资源和社会服务,关系着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城市也是生态系统,保护城市意味着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城市保护关乎我们的未来,只有保护好城市,我们的生活质量才能得到提升。

城市是我们共同的责任,每个人都应该为保护城市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让我们共同努力,保护我们的城市,为我们的未来创造更美好的生活环境。

【关键词】城市、保护、人类、家园、文明、经济中心、文化传承地、社会稳定基石、生态系统、未来、责任。

1. 引言1.1 城市是人类的家园城市是人类的家园,是我们生活的空间和栖息地。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的主要场所。

在城市中,我们享受着现代化的便利和优质的生活资源,但与此同时也面临着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问题。

我们有责任保护好我们的城市,让它成为一个宜居的地方,让我们的后代也能够在这里生活幸福安康。

城市不仅是我们的居住地,更是我们的文化传承地。

在城市中,各种文化艺术活动得到了发展和传承,历史遗迹也得以保存和传承。

我们应该珍惜城市中的文化遗产,传承和发扬优秀的文化传统,同时也要保护好我们城市的生态环境,让绿色的空间和清新的空气成为我们城市的特色。

保护我们的城市不仅仅关乎我们当下的生活质量,更关乎我们未来的发展和生存。

城市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够为保护我们的城市做出自己的贡献,让我们的城市更加美好宜居。

1.2 城市是文明的象征城市是文明的象征,承载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和精神内涵。

城市是文明的集中体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

在城市中,人们可以感受到文明的繁荣与进步,看到先进的科技成果和人文精神的传承。

城市是文明的交汇之地,各种文化在这里相互融合、碰撞,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

屋舍阅读理解

屋舍阅读理解

屋舍阅读理解引言屋舍是人类生活的基础,它既提供了人类生存的场所,也承载了人们的情感和记忆。

从小小的棚屋到豪华的别墅,屋舍的形态多种多样,每一种都蕴含着不同的文化和历史。

本文将通过阅读理解的形式,深入探讨屋舍的多样性、文化背景和人们对屋舍的感受。

屋舍的多样性屋舍可以根据不同的文化和环境来设计和建造,从而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形态。

世界各地的屋舍都有独特的特点,下面是一些世界各地著名的屋舍类型:1. 瓦屋顶的中式建筑中式建筑以其独特的特点而闻名于世。

其最显著的特征是瓦屋顶和斗拱檐口。

传统的中式建筑注重平衡和谐,以庭院和园林为中心,营造出一种自然和雅致的环境。

2. 石墙的英式乡村小屋英式乡村小屋常常采用石墙建造,给人一种古朴而质朴的感觉。

小屋通常有花园和大片草地,屋内布置温馨舒适,给人一种宜居的感受。

3. 竹屋的东南亚传统民居东南亚地区的居民经常选择竹子作为材料建造自己的屋舍。

竹屋不仅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和隔热性,还展现了东南亚地区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

4. 玻璃屋的现代建筑现代建筑越来越注重大面积的玻璃幕墙,使屋内充满自然光线,与外界景色融为一体。

玻璃屋透露出现代科技与环保的理念,体现了人们对舒适和高品质生活的追求。

屋舍的文化背景不同地区的屋舍背后都有着丰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故事。

下面以中国、日本和印度三个国家为例,介绍它们各自屋舍的文化背景:1. 中国的四合院四合院是中国传统的居住建筑,通常由几栋房屋围成一个庭院。

四合院的设计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封闭性”和家庭观念。

庭院作为家人团聚和社交活动的场所,强调了人们之间的亲情和社交联系。

2. 日本的茅草屋和和室茅草屋是日本传统的居住建筑,最早是为了应对自然灾害而设计的。

它采用茅草作为屋顶材料,具有良好的隔热性和防水性。

而和室则是日本人对于居住环境追求极致简洁和平和的体现,以窗景、壁画等元素为点缀,营造出静谧舒适的空间。

3. 印度的巴洛克式建筑巴洛克式建筑在印度非常流行,它融合了欧洲文化和印度传统的富丽堂皇。

封闭性、诗意化、时代性中国小城镇电影的空间美学建构

封闭性、诗意化、时代性中国小城镇电影的空间美学建构

76FILM AESTHETICS影视美学自20世纪起,中国的电影就没有停止过对小城镇的真实记录与想象性叙事,《小城之春》(费穆,1948)、《林家铺子》(水华,1959)、《早春二月》(谢铁骊,1964)、《芙蓉镇》(谢晋,1986)、《巫山云雨》(章明,1996)、《小武》(贾樟柯,1998)、《站台》(贾樟柯,2000)、《三峡好人》(贾樟柯,2006)、《孔雀》(顾长卫,2005)、《寻枪》(陆川,2002)等,都在讲述小城镇里的人与事。

小城镇的影像建构,是对古老的社会记忆和个人的生命历程的记录。

不管是在秀丽的江南小城,还是在肃穆的北方小镇,蕴藏在镜头背后的都是特殊时代社会文化的症候与隐秘的个人情感。

一、封闭性:批判空间小城镇电影的镜头多指向封闭性的家庭空间与社会空间,《站台》《小城之春》的“城墙”意象,与《三峡好人》《巫山云雨》中云雾、山峦合力建构了一个个封闭的、晦暗的小城空间,如同鲁迅笔下的“铁屋子”,给城内人和城外人带来的只有生存的逼仄感。

鲁迅认为,那些封建礼教伦理如同铜墙铁壁,窒息着国人的生存,他通过“铁屋子”来表征国民的生存困境与民族的精神痼疾。

同样,小城镇电影也在封闭的空间形态中,通过情与理,新与旧的抵牾来审视根深蒂固的封建礼教思想,隐喻民族精神的困境。

《早春二月》里的芙蓉镇恰似一个黑暗的“铁屋子”,里面的人大都是浑浑噩噩的“昏睡者”,萧涧秋则是少数的较为清醒的人。

萧涧秋为摆脱革命退潮的苦闷,本意寻找一个“世外桃源”,却无意做了一个打破“铁屋子”的外来的“闯入者”。

他与孩子们一起打篮球的行为被同事视为不成体统,他帮助文嫂一家的善举被小镇的人视为不洁,他被乡绅陷害,被镇上人孤立,与整个芙蓉镇显得格格不入。

即使承受着被排挤与被诬陷的痛苦,但是他带来的《新青年》文学杂志与人道主义理想却在时刻敲打着芙蓉镇这个“铁屋子”。

在芙蓉镇这个看似生活静美实则质朴不再的小城空间中,自私自利的人际关系与虚伪的伦理观内化在人们内心成为精神的铜墙铁壁,而萧涧秋如同一个启蒙者尝试撕开一个裂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空间的文化记忆与生存体验
城市空间的文化记忆与生存体验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空间正在日新月异地变化着。

然而,城市不仅仅是一座被钢筋水泥所构建起来的大型建筑群,它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记忆。

城市的每个角落都有着自己的故事,这些故事记录下了人们在这个城市中的生活与历史,也塑造了人们的生存体验。

城市作为人类社会的重要载体,是文化记忆的传承者和见证者。

在城市的街头巷尾,建筑物、街道命名、历史遗迹等诸多元素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

它们是城市的“活化石”,记载着城市发展的痕迹,让人们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

比如,某个老旧的建筑可能见证了城市的兴盛与衰败,它的存在让人们联想到过去的繁华。

一条命名为“盛世街”的街道可能意味着这里曾是昌盛时期的代表地带。

这些文化记忆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呈现在城市的空间中,塑造了人们的城市认同感和归属感。

城市中的文化记忆与人们的生存体验密不可分。

文化记忆是城市历史的精神财富,对于人们的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这种意义可体现在城市规划、社会交往、教育传承等各个方面。

首先,城市规划需要综合考虑城市的文化记忆,尊重城市特有的历史风貌。

在城市更新中,可以将老旧的建筑物进行修缮和保护,使其与新的建筑相互衬托,展现出城市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这样的规划能够让人们在城市中感受到历史的温暖与亲切。

其次,城市中的文化记忆也影响着人们的社会交往。

在城市的一角,可能有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街区,这里汇聚着各种各样的小店和手工艺品,吸引着来自各地的游客和居民。

这里是一个人们交流与分享的场所,人们聚集在这里,分享着各自
的文化记忆,进一步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互动。

此外,城市文化记忆对于教育传承也具有重要影响。

在城市的博物馆、纪念馆和历史街区中,人们可以通过展览和讲解,了解到城市的历史和文化。

这样的教育传承有助于激发人们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并且能够培养人们对于历史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的空间记忆也面临着被冲刷和消失的风险。

在城市更新与开发中,原有的建筑群和历史遗迹往往被忽视和摧毁,文化记忆不可逆转地流失。

这样的现象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存体验,使得城市变得愈发单调和缺乏温度。

因此,保护和传承城市的文化记忆显得尤为重要。

要保护城市的文化记忆,需要多方合作与努力。

政府、学者、市民共同参与其中,共同努力将城市的历史与现代相结合,创造出独特而富有魅力的城市空间。

同时,教育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需要通过教育的引导,让更多的人了解城市的文化记忆,从而共同保护和传承。

综上所述,城市空间的文化记忆与生存体验有着密切的联系。

文化记忆是城市的精神支柱,它在城市规划、社会交往和教育传承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保护和传承城市的文化记忆,是人们对于城市的情感与归属感的体现,也是保持城市独特魅力和生命力的重要途径。

我们每个人都应当为城市的文化记忆贡献自己的力量,让城市成为一个真正富有历史与文化的人居环境
维护城市的文化记忆对于城市的发展至关重要。

这需要政府、学者和市民的共同努力和合作。

通过加强教育传承,提高人们对城市历史和文化的认知和尊重,可以激发人们的归属感
和认同感。

同时,在城市更新与开发中,应重视保护原有的建筑群和历史遗迹,避免文化记忆的流失。

只有通过多方共同努力,才能创造出具有独特魅力和温度的城市空间,使城市成为一个富有历史和文化的人居环境。

每个人都应为保护城市的文化记忆贡献自己的力量,共同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