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研究生课程管理规定
东南大学研究生课程选课及其管理办法

东南大学研究生课程选课及其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研究生课程及其教学组织实行校、院(系、所)二级管理,研究生院除负责课程总体安排以外,主要负责公共课教学组织与管理,专业课主要由开课的院(系、所)负责组织安排。
第二条我校研究生课程分为博士研究生课程和硕士研究生课程,课程编号第一个字母分别以B和S表示。
第三条根据本学科、专业的培养方案,新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制定培养计划,并在网上慎重提交经导师同意的培养计划。
研究生每学期要进行网上选课(除按规定批准免修的课程外),所选课程应在当年开课目录范围内且须与本人提交的培养计划一致。
若所选课程不在培养计划内,即培养计划需要变更,必须到研究生院填写“研究生培养计划变更申请表”,经导师签字(盖章)同意,交研究生院备案后才能更改。
第四条研究生所选课程经过学习并考试(考查)及格者,方能取得该课程的学分。
对未在网上提交培养计划和进行网上选课的研究生,任课教师不得自行同意其参加考试,所取得的考试(考查)成绩也不予认可。
第二章排课管理第五条每学期结束前两周,研究生院根据下一学年开课目录上网排下一学期公共课,各院(系、所)研究生教务员上网排专业课,所排课程必须确定任课教师、上课时间、上课地点。
第六条每学期结束前一周,研究生院在网上公布《研究生课程开课目录》、《公共课课程表》、各院(系、所)专业课课程表以及任课教师课程表。
第七条每学期研究生所选课程要达到一定的人数才能开课,硕士生选课人数在5人以下,博士生选课人数在3人以下的课程要经研究生院审核批准后方能开课。
第三章选课管理第八条博士生原则上应在第一学年内完成课程学习计划,修满学分。
硕士研究生应在第一学年内完成学位课程学习计划,在一年半内完成全部课程学习计划(医学硕士研究生在两年内完成全部课程学习计划)。
第九条新生第一学期须在网上提交培养计划并打印一式三份,经导师签字同意后交导师、院(系、所)研究生教务员各一份,另一份务必自留,待毕业时装入本人档案材料袋;每学期须在网上提交选课单并打印一式两份,交导师签字同意后,一份交院(系、所)研究生教务员备案,另一份务必自留(注:打印出的培养计划和每学期的选课单都须经导师签字后才能生效)。
大学研究生教务管理规定

大学研究生教务管理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促进我校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我校博士、硕士研究生的理论课、实验课及其他教学环节。
第二章课程开设及调整第三条研究生课程按课程性质分为学位课和非学位课,按开课范围分为公共课和专业课。
第四条公共课指面向全校研究生开设的课程,包括公共学位课、公共选修课和学科基础课中的共享课程(如工科学科基础课中的数学、力学类等课程);专业课指面向本学院或特定学科研究生的课程,包括学科专业课、学科选修课等。
第五条课程设置根据学科培养方案确定。
学科培养方案一般每3年进行修订,学科每学年可对课程设置进行调整。
第六条学院应当根据培养方案组织任课教师撰写教学大纲,教学大纲经学科、学院审核后执行,并向研究生公开。
第七条课程调整在每学年春季学期第10教学周前进行。
学科提出调整方案并充分论证,学院审核后报研究生院备案。
第八条研究生院每学期第15教学周前,根据各学科培养方案下达下学期教学计划。
第九条研究生院负责公共课的分班与排课,其余课程的排课由开课学院负责,研究生院汇总学期课表后发布。
第十条同一培养方案下研究生人数≥30人且选课人数<10人的课程,或同一培养方案下研究生人数<30人且选课人数<30%的课程,原则上暂停开设。
第三章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第十一条研究生入学后,应当按照学校公布的学科培养方案,在导师指导下制订个人培养计划,并在每学期初参加网上选课。
未制定个人培养计划及网上选课的,不得参加课程学习及考核。
第十二条研究生应当按期完成个人培养计划中所列课程的学习,确因课题研究或其他正当理由需要调整的,由本人在拟调整课程开课前提交申请,经导师及学科同意后,报所在学院批准。
第四章任课教师及课程教学第十三条研究生任课教师一般应为我校教师或外聘教师,由开课学院聘任,报研究生院备案。
第十四条博士研究生课程任课教师应当符合下列条件之一:(一)具有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二)具有副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并获得硕士及以上学位;(三)具有讲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并获得博士学位。
研究生公共选修课管理规定

研究生公共选修课管理规定
研究生公共选修课是我校根据研究生培养目标要求,研究生知识与技能掌握的需要而设置的课程,主要是为了扩大研究生的知识面,提高研究生的综合能力。
为了切实做好全校性选修课的管理工作,进一步提高全校性选修课的教学质量,特制定本办法。
一、我校目前开设英语口语课及计算机课作为研究生公共选修课,每门课两学分,公共选修课的安排由研究生处组织。
二、在每学期的第13-15周,研究生处将发布下个学期公共选修课的选课通知,并公布上课时间、周次、节次及地点。
三、选课结束后,研究生处可根据各门课程选修人数和其它情况作适当调整,合并或取消选课人数过少的班级。
对修改的课程班级,研究生处将及时向研究生公布,并组织研究生改选、补选和退选。
四、选修课开课两周内为试听阶段,在此期间内研究生若不想修读该门课程,可申请取消选修或改选,但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及时办理相关手续。
五、研究生对自己选修的课程,必须严肃对待,认真听课和参加考试,选修课成绩将记入学习成绩档案。
未办理取
消手续,不参加考试,该门课程成绩以零分记录。
六、研究生凡未经过选课者不得修读,不参加该选修课考试,不予登记考试成绩。
七、对于选修课不合格的研究生,可选择参加补考或重修,补考合格后记该门课成绩60分,并给予学分;重修将由本人向研究生处提交申请,办理重修手续后,在下一学期重新选修该门课程。
八、此办法自2019年3月开始实施。
九、未尽事宜由研究生处负责解释。
东南大学研究生课程

东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门类:管理学一级学科代码:1201 一级学科名称:管理科学与工程)一、学科简介本一级学科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即开始招收自动控制理论及应用专业博士和硕士研究生。
1998年成为博士学位授予点,同年建立博士后流动站。
本学科是全国比较早、江苏最早设立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的单位之一,是江苏省重点建设学科。
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在江苏处于先进行列。
本学科点承担的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重大技术支撑项目、省部委、大型企业事业单位和大型建设工程项目等重要课题。
近年来,获国家、部省、市级科技进步奖及哲学与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多项奖项。
本学科点培养具有扎实的管理学与经济学知识、系统理论和方法、数学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工程经济与项目管理理论和方法的高层次复合型管理人才。
毕业生掌握相关领域的最新国内外动态,能正确地应用系统分析方法及相应的工程技术方法解决管理方面的有关理论与实际问题。
能够胜任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等高层次管理、咨询、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
二、培养目标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学风严谨,实事求是,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和合作精神。
掌握现代管理学、经济学、项目管理、工程经济等方面的理论和知识,熟练掌握工程管理中常用的信息技术,具备独立从事工程项目管理规划、实施控制、企业工程管理方面的工作能力及一定的科研能力。
熟练掌握一门外语。
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学风严谨,实事求是,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和合作精神。
培养具有扎实的管理学和经济学理论基础,较强的外语和计算机能力,能够有效应用管理学、经济学、系统科学、数学和计算机技术等相关知识、方法和专业技术解决现实问题,具备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硕士学位获得者能胜任科研、教学和各类组织的管理工作。
熟练掌握一门外语。
三、研究方向1.物流与供应链管理;2.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3.金融工程;4.知识管理和科技创新管理;5.不确定性决策理论与方法;6.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7.运作与收益管理。
研究生课程学习管理规定

陕西中医学院研究生课程学习管理规定一、选课1、选课之前,导师应根据各专业培养方案,参考我院研究生课程设置一览表,制定出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
在计划中应详细写明必修课、选修课的课程名称、学时、学分等内容,研究生选课应严格按个人培养计划执行。
2、新生入学后,由导师与研究生共同协商选课,并填写研究生选课单,交研究生处备案。
3、研究生所选课程一般不许退选或增选,因某种特殊原因必须退选或增选时,需经导师同意,研究生本人提出申请,由导师签字后报研究生处批准,退课及增课均应在开课后两周办理,超过两周不予办理。
4、研究生应有自学能力,如果由于所选的课程重叠或某些正当理由而不能参加听课者,某些理论课可以缺席,但考试成绩必须达到要求。
所有实验课均不得缺席,如因缺席时必须补做。
二、考核与成绩管理办法(一)《研究生培养计划》中所规定的课程必须参加考试,考试合格后方能取得成绩和学分。
(二)考核的目的是帮助研究生系统地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检查研究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的程度,同时也是对教学效果的检查。
(三)考核项目和评分办法1、考核项目:(1)课程;(2)实践技能(指实验、实习、课堂讨论等);(3)教学实践;(4)临床工作(限临床各专业研究生);(5)科研能力训练。
2、评分方法:考试、考查课均采用百分制记分方法。
3、考试方法:课程考试应在学期末进行,一般采用闭卷与开卷的考试方式。
课堂讨论、教学实践、临床工作及科研能力等的考试可按百分制评定,或以通过(或不通过)形式记录成绩,并由导师或有关教师对其实际能力及效果写出评语。
(四)学习成绩管理1、研究生课程分为公共必修课、选修课,专业必修课、选修课,必修课70分为及格,选修课60分为及格。
并可获得学分。
2、考试结束后一个月内,由任课教师填写《研究生考试成绩登记表》交研究生处。
3、由学习委员持学生个人成绩单到任课教师处登记成绩。
4、硕士学位研究生课程考试如果一门不及格者允许补考一次,被考试题的要求与正常考试要求相同,按规定登记成绩、学分,但要在成绩后面注明“补考”;累计两门不及格者,不得参加论文答辩,不得申请硕士学位。
东南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 东南大学研究生院

东南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掌握某一特定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学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制三年(部分为二年)。
三、培养方式采用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三模块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实行“双导师制”,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共同指导。
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专业实践、论文选题和答辩等环节的指导工作。
四、学分要求和课程设置(一)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课程总学分最低要求为26学分,其中学位课最低要求为16学分。
此外,还应完成必修环节8学分。
1、学位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2学分硕士学位外语4学分工程伦理1学分基础理论类课程和专业技术类必修课程至少9学分2、非学位课:自然辩证法概论或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必选一门1学分其余选修门数应满足总学分要求。
3、必修环节:专业实践6学分选听人文和科学素养系列讲座1学分参加学术活动及学术论文撰写训练1学分4、基础理论类课程和专业技术类必修课程须含:①企业工程师讲授课程或指导的实践教学环节不少于4学分(累计不少于72学时,实践教学2小时折算1学时)。
②不少于5学分的基于工程实际项目研究的项目课程、企业实践类课程(含企业生产实践或运营实习)等。
(二)其它类别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按照《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分类别)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学位办〔2009〕23号)文件要求执行。
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硕士学位外语、自然辩证法概论、选听人文和科学素养系列讲座、参加学术活动及学术论文撰写训练等课程与环节按学校规定要求执行。
(三)其他要求:1、学位课程学分应在入学后一学年内完成。
2、非学位课应根据学生知识结构和论文工作的需要在当年的开课目录中选择。
东南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 - 东南大学苏州研究院

东南大学苏州研究院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为了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加强和完善研究生的学籍管理,促进研究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特制定本规定。
一、入学与注册(一)新生应按规定日期,凭入学通知书,携带必要证明材料来校办理报到手续。
如因特殊原因,不能按时报到者,应事前向研究生院请假并附有关证明。
请假不得超过两周。
未经请假或请假逾期者,取消入学资格。
(二)新生报到时,经学校医院体检合格者,准予注册,并取得学籍。
在体检复查中发现患有疾病不能坚持学习者,经学校医院证明,短期治疗不能达到入学标准的,取消入学资格;短期可以治愈的,由研究生院批准保留入学资格一年,回家或回原单位治疗,所有费用自理。
待次年新生入学前三个月由本人提出入学申请,并经学校医院体检合格,方可重新办理入学手续。
体检仍不合格者,不再保留入学资格,退回家庭所在地或原单位。
(三)应届毕业的硕士生录取为次年春季博士生,须在报到前完成硕士论文答辩,并办理硕士毕业离校手续,否则不予注册。
但经本人申请获准后可转为秋季入学的博士生。
(四)新生入学后,学校将按招生规定复查,经查在报考过程中有徇私舞弊行为者,取消入学资格(注:对于在校生,不论何时发现都作退学处理)。
(五)每学期开学时,研究生须按时到校在各院(系、所)办理报到注册手续。
次日,各院(系、所)要将报到注册情况报研究生院。
因故不能如期报到注册者,必须履行请假手续,未经请假作旷课论处(旷课一天按4学时计算)。
二、转学和转专业(一)研究生一般不得转学、转专业。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经研究生院批准方可转学、转专业。
1、因原学专业已作调整或指导教师变动,无法继续培养者;2、因事故致伤或患某种疾病,经学校医院证明,不能在原专业继续学习者;3、有其它特殊情况必须转学、转专业者。
(二)凡申请转学或转专业者,需向所属院(系、所)提出申请,经院(系、所)负责人签署意见后报研究生院审核,确认后方可按规定程序办理转学或转专业手续,并报国家教育部和省有关部门备案。
东南大学研究生在线课程

课程名称:
课程负责人:
专业名称:
学院:
手机:
邮箱:
填表日期:年月日
东南大学研究生院
2019年11月
1、课程负责人及团队情况
课
程
负
责
人
信息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学历
现任职称
现任职务
邮箱
电话
1-1教学情况:(近3年承担课程教学情况,包括:课程名称、年份、授课学生层次、课程名称、课程性质、学时学分、授课人数/次;)
2-3相关教学资源准备情况
2-4每讲具体情况
预计录制视频总时长
(预计本门MOOC课程视频总时长)(分钟)
序号
标题(知识点)
时长(分钟)
主讲教师
2-5课程建设措施(视频录制安排、平台建设计划、后续维护运营措施、预期效果等)
4.经费预算
项目计划经费总数
20000元
本年度计划经费数
20000元
序号
经费支出项目
面向学院及专业
授课学分
/学时
平均每次开课选课人数
开课学期
□2019-2020春学期□2020-2021秋学期
课程前期情况
本课程已开设的届数,学生选课情况,曾经历的教改、课程建设项目、获奖情况等:
3.课程建设规划
2-1课程内容(课程教学内容简介、章节安排、学时分配、重点和难点、考核方式等)
2-2课程预期受众的定位与目标
比例
金额(元)
1
办公费(文具、档案袋、文件夹、硒鼓、墨盒、碳粉等办公用品)
≤10%
2
印刷费(印刷费、打印复印费、文件检索费、查新费、出图费)
3
东南大学选课须知

2016级硕士研究生选课须知一、选课准备工作研究生提交培养计划和网上选课是两个阶段,只有提交培养计划后才能进入选课阶段,研究生原则上按照培养计划所列的课程学习。
1.培养方案研究生选课前需要认真阅读本专业的培养方案,了解课程设置和学分结构,拟制个人培养计划。
查询培养方案,可以通过东南大学主页→人才培养→研究生院→培养管理→培养方案或在IE中直接输入http://202.119.4.150/nstudent/ggxx/trainsprojectsel.aspx?xslb=10进入。
2.课程信息研究生选课前必须仔细浏览当学期所开课程,了解课程信息。
课程查询流程:东南大学主页→人才培养→研究生院→培养管理→教学管理→院系课表查询。
二、提交培养计划入学后在校园网上提交培养计划并打印一式三份,经导师签字同意后交导师、院(系、所)研究生教务秘书各一份,一份务必自留,待毕业时装入自己的档案材料袋。
三、网上选课步骤东南大学主页()→人才培养→研究生院→信息服务系统→学生服务系统→个人信息(网上注册和提交培养计划并打印培养计划表)→课程信息(网上选课并打印选课单)四、选课日程安排1.网上选课时间为9月5日—9月18日,9月19日上午 8:00准时关闭选课库。
(1)星期一、星期四、星期六建筑学院、建筑研究所、机械工程学院、能源与环境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数学系、物理系;(2)星期二、星期五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自动化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电气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体育系、化学化工学院;(3)星期三、星期日交通学院、仪器科学与工程学院、法学院、生命科学研究院、公共卫生学院、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人文学院、艺术学院、苏州联合研究生院、高等教育研究所、情报科学技术研究所、学习科学中心、软件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集成电路学院2.硕士生非学位课程选课人数不满10人,由研究生院审核后决定是否开课,届时请关注网上通知。
东南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研究方向、知识域要求与学位和必修

东南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研究方向、知识域要求与学位和必修课程设置)计算机应用技术(081203)(一级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学科专业点源于1960年创建的“计算技术及装置”专业,1979年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1990年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1994年被评为江苏省重点学科, 1999年设立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岗,2002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
本专业点和本一级学科的学术带头人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计算机网络专家顾冠群教授。
专业点现有博士生导师8人,教授11人;建有 “计算机网络与信息集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863/CIMS“网络与数据库”工程实验室、江苏省“网络与信息安全”重点实验室等实验研究基地,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
近十年来,本专业点承担的各类科研项目共150多项,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73、国家863、国家科技攻关、教育部和江苏省等重要科研项目90多项。
在已取得的成果中,获得国际工业领先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6项、部省级奖20多项,有不少项目已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国内外著名学术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700多篇,其中SCI、EI、ISTP三大检索100多篇。
本学科以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技术研究和应用为龙头,带动整个学科的发展;经过40多年的建设,现已成为国内具有明显特色和较高学术水平的计算机学科。
一、培养目标培养计算机科学与应用方面高层次的科技人才,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系统全面的专业知识,独立进行和组织科研工作的能力,在某一研究方向和应用领域取得创新性和系统性的成果。
二、研究方向高性能网络体系结构及协议分布对象计算协议工程网络安全和网络管理网格计算数据库管理系统多数据库系统的集成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移动数据库系统Web数据资源处理分布式人工智能与多Agent系统三、知识域要求具有坚实的数学和计算机应用的理论基础,有较强的应用能力,能够灵活运用理论及方法解决计算机科学与应用中的实际问题;对现代计算机科学和应用技术的发展趋势有系统、深入的了解。
《东南大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专业实践管理规定(暂行)》

东南大学研究生院校研生〔2018〕33号关于印发《东南大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专业实践管理规定(暂行)》的通知各校区,各院、系、所:为规范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专业实践环节,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特制定《东南大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专业实践管理规定(暂行)》,现予以印发,请遵照执行。
附件:东南大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专业实践管理规定(暂行)东南大学研究生院2018年10月12日(主动公开)—1—附件东南大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专业实践管理规定(暂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获得实践经验、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
面向行业领域进行充分的、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
为更好地开展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切实提高实践环节的培养质量,规范实践环节的安排、管理和考核,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章基本要求第二条专业实践的选题围绕培养方向,研究的内容应与研究生毕业论文相一致,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研究为生产服务”的原则,突出实用性,兼顾先进性。
第三条各学院和指导教师应高度重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实践工作,整体规划,统筹协调,主动与企事业单位建立多种形式的实践基地或联合培养基地,加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2—培养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的紧密联系,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供需互动机制,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进行专业实践提供长效、稳定的实践基地。
第四条校外专业实践通常安排在第三学期开始。
具有2年及以上企业工作经历的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时间不少于6个月,不具有2年企业工作经历的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时间不少于1年(其中校内6 个月,校外6个月),共计6学分。
第三章组织管理第五条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实践环节由各学院落实和实施。
各学院须制定相关的实施细则和方案,对专业实践项目,专业实践的模式、组织、管理和考核等问题做出规定,并指定专门人员负责管理和联络。
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联合定期对学生实践效果进行指导、评价和监督。
东南大学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办法

附件1:河海大学关于2010版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的原则意见一、修订原则1、根据“强化理论基础、突出创新能力、拓展国际视野、提高综合素质”的原则修订培养方案。
修订培养方案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与学科理论发展相适应,能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要;要利于促进新兴和交叉学科的发展、利于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综合素质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2、原则上按一级学科制订培养方案;有博士点的二级学科,或一级学科内的各二级学科跨度过大,或只有二级学科学位授权点的学科,按二级学科制订培养方案。
3、科学设置课程,各学科应根据本学科研究生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和研究生课程体系及学分要求来确定,应将博、硕士生课程设置作为一个整体统一考虑,两阶段的课程内容既要合理衔接,又要有其本身的深度和广度。
要精简课程设置,应在一级学科或至少在二级学科的层面上设置学科公共平台课程,可采用“一级学科公共平台课程 + 二级学科专业模块”和“二级学科公共平台课程 + 方向模块” 的模式,坚决杜绝博士生与硕士生课程或各学科间课程相似或相近甚至重复的现象。
上一轮培养方案中未开设或开课次数及选课人数较少的课程原则上不列入本轮培养方案。
与国际高水平学者共建的研究生课程原则上均应纳入本次培养方案中。
4、改革研究生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鼓励教师按照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逐步探索和建立适合研究生特点的课程内容及课程教学方法,在课程教学中体现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独立思考学术问题的能力及解决实际应用问题能力的培养。
5、英语课程要求分类教学,为基础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教学内容、方式和考核模式。
为基础一般的学生开设英语精读课,为基础较好的学生开设英语应用课。
6、改革硕士政治课内容,将以往培养方案中的“自然辨证法”(或马列著作选读)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合并为一门为学位必修课,共2学分,另增设1学分的“学术道德”非学位必修课。
7、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在强调宽口径、厚基础培养的同时,也强调对创新人才的特色化培养途径。
东南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 东南大学研究生院

东南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掌握某一特定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学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制三年(部分为二年)。
三、培养方式采用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三模块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实行“双导师制”,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共同指导。
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专业实践、论文选题和答辩等环节的指导工作。
四、学分要求和课程设置(一)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课程总学分最低要求为26学分,其中学位课最低要求为16学分。
此外,还应完成必修环节8学分。
1、学位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2学分硕士学位外语4学分工程伦理1学分基础理论类课程和专业技术类必修课程至少9学分2、非学位课:自然辩证法概论或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必选一门1学分其余选修门数应满足总学分要求。
3、必修环节:专业实践6学分选听人文和科学素养系列讲座1学分参加学术活动及学术论文撰写训练1学分4、基础理论类课程和专业技术类必修课程须含:①企业工程师讲授课程或指导的实践教学环节不少于4学分(累计不少于72学时,实践教学2小时折算1学时)。
②不少于5学分的基于工程实际项目研究的项目课程、企业实践类课程(含企业生产实践或运营实习)等。
(二)其它类别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按照《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分类别)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学位办〔2009〕23号)文件要求执行。
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硕士学位外语、自然辩证法概论、选听人文和科学素养系列讲座、参加学术活动及学术论文撰写训练等课程与环节按学校规定要求执行。
(三)其他要求:1、学位课程学分应在入学后一学年内完成。
2、非学位课应根据学生知识结构和论文工作的需要在当年的开课目录中选择。
东南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 - 东南大学苏州研究院

东南大学苏州研究院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为了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加强和完善研究生的学籍管理,促进研究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特制定本规定。
一、入学与注册(一)新生应按规定日期,凭入学通知书,携带必要证明材料来校办理报到手续。
如因特殊原因,不能按时报到者,应事前向研究生院请假并附有关证明。
请假不得超过两周。
未经请假或请假逾期者,取消入学资格。
(二)新生报到时,经学校医院体检合格者,准予注册,并取得学籍。
在体检复查中发现患有疾病不能坚持学习者,经学校医院证明,短期治疗不能达到入学标准的,取消入学资格;短期可以治愈的,由研究生院批准保留入学资格一年,回家或回原单位治疗,所有费用自理。
待次年新生入学前三个月由本人提出入学申请,并经学校医院体检合格,方可重新办理入学手续。
体检仍不合格者,不再保留入学资格,退回家庭所在地或原单位。
(三)应届毕业的硕士生录取为次年春季博士生,须在报到前完成硕士论文答辩,并办理硕士毕业离校手续,否则不予注册。
但经本人申请获准后可转为秋季入学的博士生。
(四)新生入学后,学校将按招生规定复查,经查在报考过程中有徇私舞弊行为者,取消入学资格(注:对于在校生,不论何时发现都作退学处理)。
(五)每学期开学时,研究生须按时到校在各院(系、所)办理报到注册手续。
次日,各院(系、所)要将报到注册情况报研究生院。
因故不能如期报到注册者,必须履行请假手续,未经请假作旷课论处(旷课一天按4学时计算)。
二、转学和转专业(一)研究生一般不得转学、转专业。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经研究生院批准方可转学、转专业。
1、因原学专业已作调整或指导教师变动,无法继续培养者;2、因事故致伤或患某种疾病,经学校医院证明,不能在原专业继续学习者;3、有其它特殊情况必须转学、转专业者。
(二)凡申请转学或转专业者,需向所属院(系、所)提出申请,经院(系、所)负责人签署意见后报研究生院审核,确认后方可按规定程序办理转学或转专业手续,并报国家教育部和省有关部门备案。
东南大学研究生课程库调整办法

东南大学研究生课程库调整办法为了加强研究生培养工作,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促进我校研究生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同时配合2009年研究生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及研究生精品课程和优秀教材建设工作,研究生院组织我校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对全校研究生课程库进行调整,全面构建和优化我校研究生课程体系。
研究生课程库调整办法如下:一、基本原则:1.研究生课程包括学位课程(公共基础课、以一级学科为基础的专业基础课和以二级学科为特色的专业必修课)和非学位课程。
学位课程主要培养研究生具有坚实的科学理论知识和深厚的专业知识基础,体现系统性与完整性;非学位课程重在拓宽研究生的知识面。
各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中的主干课程(包括学位课和部分非学位课)应基本稳定,非主干课程的课程名称和课程总数也应相对稳定。
2.研究生课程设置要科学合理,覆盖的知识面要有一定的广度,应从本学科科技发展的前沿知识和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出发“按需设课”,避免只按导师个人的研究方向设置课程。
课程设置应分为基础理论——专业基础知识——应用技术三个层次,其中硕士生课程应注重基础性和技术应用性;博士生课程应注重前瞻性和科学研究性。
3.各学科在设置研究生课程数量时,应遵从下列原则:博士生按一级学科设置培养方案的,原则上每个一级学科设置专业必修课3—5门、选修课4—8门;按二级学科设置培养方案的,原则上每个二级学科设置专业必修课2门、选修课2—3门。
硕士生按一级学科设置培养方案的,原则上每个一级学科设置专业基础课2-3门、专业必修课3—5门、选修课6—8门;按二级学科设置培养方案的,原则上每个二级学科设置专业基础课1-2门、专业必修课2—3门、选修课3—4门。
4.研究生课程实行学分制,一般以18学时为1学分。
原则上学位课程每门2-3学分,非学位课程每门2学分。
个别非学位课程学分如超过2学分(36学时),须经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议并由研究生院批准,这类课程数一般不超过该院(系)非学位课程总数的2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生课程开设申请表开课院(系、所):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课程申请开设类型:新开□重开√更名□(请在□内打勾,下同)6一、课程介绍(含教学目标、教学要求等)(300字以内)1.本课程教学目的是为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从事无线网络研究方向的博士生提供相关课题研究的较为系统的知识。
教学以无线网络为主线展开,包括:新一代无线网络概述,无线网络多址接入机制,分布式无线网络体系结构,无线传感器网络,移动自组织网络,短距无线网络WPAN / WBAN,无线网络的安全,无线网络的QoS,无线网络的标准活动,无线网络系统的仿真。
在各讲根据新的研究动态引入相关研究专题,结合博士生拟研究网络技术类课题方向开展互动性讨论。
.二、教学大纲(含章节目录):(可附页)2.新一代无线网络概述3.无线网络多址接入机制4.分布式无线网络体系结构5.无线传感器网络6.移动自组织网络7.短距无线网络WPAN/WBAN8.无线网络的安全9.无线网络的QoS10.无线网络的标准活动11.无线网络系统的仿真三、教学周历四、主讲教师简介:徐平平博士、教授、博导,女,1957年4月生,1982年1月本校无线电技术专业本科毕业留校并在职获得本学科博士学位任教至今。
1996-2000年二次赴日本爱工大和日本大阪大学访问研究。
先后承担数字电路、通信原理、数字通信技术、新一代无线网络等本科、硕士、博士课程的教学,获授课竞赛、教学成果、精品课程、教育科研等多个奖项。
研究成果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编、译著3部,专利15项,部省市科技奖3项。
兼任全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WPAN/WSN/UWB组专家委员,中国通信学会高级会员、IEEE及IEICE 会员,NSRF基金博士点基金国家科技奖励基金及通信与信息领域主要核心期刊评审委员。
目前主要研究领域超宽带高速无线通信,移动自组织网络,无线传感器网络五、任课教师信息(包括主讲教师):Application Form For Opening Graduate CoursesSchool (Department/Institute):Schoo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Course Type: New Open □Reopen√Rename □(Please tick in □, the same below)6 I.Course Introduction (including teaching goals and requirements) within 300 words:The field of wireless networks has witnessed tremendous growth in recent years and it has become one of the fastest growing segments of the telecommunications industry.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such as cellular networks,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 (WLANs) have found widespread use and have become an essential tool to many people in every-day life. The popularity of wireless networks is so great that we will soon reach the point where the number of worldwide wireless subscribers will be higher than the number of wire line subscribers. This popularity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is due to its advantages compared to wireline systems.This course aims to provide in-depth coverage of the wireless technological alternatives offered today and beyond . In Topic 1, a short introduction to wireless networks is made.In Topic 2, Basis Multiple Access for Wireless Networks is Introduced. Multiple Access methods based on RTS/CTS mechanism and Busy Tone Probe are discussed in Topic 3 and Topic 4, respectively. Topic 5 discusses The Ad Hoc and Semi Ad Hoc networks. Topic6 describes Short-range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Networks. The Security and QoS issues are discussed in Topic7 and Topic 8 .Topic 9 provides a vision of 4G and beyond mobile and wireless systems. Topic 10 deals with the basics of simulation modeling and its application to wireless networks..II.Teaching Syllabus (including the content of chapters and sections. A sheet can be attached):1. Introduction to Wireless Networks1.1Evolution of Wireless Networks1.2Open Wireless Architecture1.3Overview of Basic Techniques and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Different Network Layers1.4 Challenges2. Multiple Access for Wireless Networks2.1Basic Multiple Access Schemes—FDMA/ TDMA/ CDMA2.2 Multiple Access and the OSI Layers2.3 Review of Contention-based Multiple Access Protocols2.4 ALOHA-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CSMA) and Polling Protocols2.5 Multidimensional PRMA3.Multiple Access based on RTS/CTS mechanism3.1 Multiple Access with Collision Avoidance Protocol3.2 Multiple Access with Collision Avoidance for Wireless LAN’s3.3 Floor Acquisition Multiple Access Protocol3.4 CSMA/CA and it’s derivatives3.5 Multichannel CSMA4.Multiple Access based on Busy Tone Probe4.1 Busy Tone Multiple Access Protocol4.2 Receiver-Initiated Busy Tone Multiple Access Protocol4.3 Wireless Collision Detect Protocol4.4 Dual Busy Tone Multiple Access Protocol4.5 Comparison and Improvement Technology of Multiple Access Schemes5. The Ad Hoc and Semi Ad Hoc Networks5.1 Network Topology Determination and The Semi Ad Hoc Concept5.2 Connectivity Maintenance and Packet Routing5.3 Open Distributed Ad-Hoc Wireless Networks5.4 Distributed Foundation Wireless Medium Access Control (DFWMAC),6. Short-range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Networks6.1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 and IEEE 802.11a/b/g6.2 Wireless Home Networks and HomeRF、Wireless 13946.3 Wireless Personal networks and 802.15.3a6.4 Wireless Body /Sensors networks and 802.15.46.5 UWB Technology in Short-range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Networks7. Security issues in Wireless Networks7.1 The Need for Wireless Network Security7.2 Wired Equivalent Privacy (WEP) Protocol 3317.3 Virtual Private Network (VPN) and Point-to-Point Tunneling Protocol (PPTP) 3377.4 Layer-2 Transport Protocol (L2TP) 3377.5 Internet Protocol Security (IPSec) 3388. QoS in Wireless Networks8.1 Evolution and Mobile networks8.2 User Perception、Costs and Benefits of Quality8.3 QoS in WCDMA / CDMA200 / GPRS8.4 Architecture of QoS Profile and End-to-End QoS8.5 QoS Targets of UMTS and IP QoS9.Initiatives in 4G Mobile Designs9.1B3G and Vision in 4G9.2 OWA Model and Layered Network Architecture9.3 Co-designed MAC Related to 4G Mobile9.4 UWB & 4G9.5 Standardization Activities within Working Groups of 802.11/15/16/20, and ITU/UMTS/3GPP2 etc10 .Simulation of Wireless Network Systems10.1 Basics of Discrete-Event Simulation10.2 Simulation Models10.3 Common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s Used in Simulation10.4 Random Number /Variant Generation and Testing10.5C ase Studies10.5.1 Example 1: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IEEE 802.11 WLAN Configurations Using Simulation10.5.2 Example 2: Simulation Analysis of the QoS in IEEE 802.11 WLAN System10.5.3 Example 3: Simulation Comparison of the TRAP and RAP Wireless LANs Protocols10.5.4 Example 4: Simulation Modeling of Topology Broadcast Based on Reverse-Path Forwarding (TBRPF) Protocol Using an 802.11 WLAN-based MONET ModelIII.Teaching Schedule:Note: 1.Above one, two, and three items are used as teaching Syllabus in Chinese and announced on the Chinese website of Graduate School. The four and five items are preserved in Graduate School.2. Course terms: Spring, Autumn , and Spring-Autumn term.3. The teaching languages for courses: Chinese, English or Chinese-English.4. Applicable range of discipline: public, first-class discipline, second-class discipline, and third-classdiscipline.5. Practice includes: experiment, investigation, research report, etc.6. Teaching methods: lecture, seminar, practice, etc.7. Examination for degree courses must be in paper.8. Teaching material websites are those which have already been announced.9. Brief introduction of chief lecturer should include: personal information (date of birth, gender, degreeachieved, professional title), research direction, teaching and research achievements. (within 100-500 words)IV.Brief Introduction of Chief lecturer:XU Ping-ping is now a professor of National Mobile Communications Lab of Southeast University. Shereceived the B.S., M.S and PhD degree from Southeast University. She was a guest researcher in AIT and Osaka University in Japan at 1997&2000 respectively. She has published more than 50 papers, 3 books, 12 patents and obtained 3 sciences prizes in above areas. Currently, her research focuses in UWB Communication, WLAN/WPAN, WSN and Mobile Ad hoc Network areas.V.Lecturer Information (include chief lectur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