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草木有情 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草木有情》
草木有情幸福路小学王领红教学目标:交流关于树木的的字、话、诗词和故事。
教学重难点:交流关于树木的知识,并在交流中让学生对树木产生敬畏与崇拜。
教学过程:一、导入小时候,我们养过花儿,种过树,我们很怀念那些花草树木,它们长在我的生命里,带着我走进了汉字,走进了远古的智慧。
因为它们,我的生命才产生了根,才真正的美好起来。
上节课我让同学们搜集了这方面的资料,下面我们就一起去寻找树木的的身影。
二、交流过程第一版块:与树木有关的那些字1、小组汇报与树木有关的字:“才”、“生”、“果”、“省”“志”等等。
师总结:这些与草木有关的字,看起来简单,细琢磨起来,却意味深长。
我们学习、成长,离不开观察、自省,做事专注,能够常常检查反思自己,确立高远的志向,抓住根本,分清主次,行止端正,才会开出似锦繁花,才会结出累累硕果,才会真的长大。
第二板块:与树木有关的那些话师:春天到了,选一课树苗栽到树坑里,培土,浇水,每年施施肥,浇浇水,剪剪枝,几年或者几十年之后,就能长成栋梁之才,这个过程你想到了什么?学生汇报:第一小组“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这是孟子的话。
(小组成员说理解与运用)第二小组“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说意思。
第三小组“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说理解。
师总结:以树木为喻,可以发现很多治理国家与做人的道理。
国家的兴衰在于人才的培养,“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只有每个中国人有了自己的生命精神,国家的未来发展才有希望。
第三板块:与树木有关的那些诗师出示苏轼的《记岭南竹》生齐读,指名说意思。
师出示王禹偁的《黄冈竹楼记》指名读,说意思师:谁还能说说与树木有关的诗句。
学生交流。
诗人用自己的笔借物喻人,感怀青春,或牵惹愁绪,寄托感慨。
我们要用心品读,从而体会诗人的感情。
第四板块:与树木有关的那些事师出示:三田哭荆南柯一梦道旁苦李生汇报师总结:这些历史典故和民间传说讲述着与树木的奇妙故事,你还知道哪些故事呢?与大家一起分享吧。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三维目标上1•知识与技能目标:积累词语,了解作者儿时游戏与学习生活的经历,理清文章脉络。
2•过程与方法目标:补充交流,合作学习,通过情景导入,探索鲁迅成长的足迹,体味童真、童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追求新鲜知识的童心。
教学重难点体味童真、童趣。
C《教法学法》.情景创设法、设疑激趣法、朗读法等。
「《课前准备》查阅有关鲁迅、《朝花夕拾》及与本课有关的资料,精心编辑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创设一个轻松活泼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
精彩课堂》一,精景导人生成问我如果说,人生是一首诗,那么童年是其中最耐人咀嚼的一节:如果说,人生是一幅画,那么童年是其中最写意的一笔;如果说,人生是一首歌,那么童年是其中最动人的音符;如果说,人生可以重新来过,那么童年是人们的首选时光。
鲁迅先生用充满童真童趣的语调,回忆似水流年,获得些许温馨,让我们来共同学习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著作有小说集《彷徨》《呐喊》,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热风》《坟》《且介亭杂文》等。
2•作品简介本文选自《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鲁迅的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
“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来捡,又以“朝花”比喻美好的童年生活,“拾”是对往事的回忆。
3•生难字词⑴字音确凿(Z&0) 菜畦(qi) 桑根(sh@n) 油蛉(ling)♦•♦•蟋蟀(shuGi)斑螯(mGo)拥肿(yOng)攒成(cuGn)••••珊瑚(shan hu)收敛(昭n)脑蒯sui)罕至(优n) ♦♦•♦♦竹筛(sh初枇谷(bi)倜傥(ti宿ng)蝉蜕(tui)••••♦拗但o)窦(d6u)叵(p6)锡箔(b6) ♦・♦♦(2)词义【倜傥】洒脱:不拘束.【人迹罕至】少有人来。
部编版(统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语文园地三》教学设计
部编版〔统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语文园地三》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培养学生根据不同的任务,选择适宜的材料阅读。
2培养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
3.通过阅读"词句段运用",学会巧用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等描写方法和巧用修辞使语言生动详细,学会巧用“......”、“——"等标点符号,为文章添色彩。
4.通过阅读“例句”,学会介绍事物时,运用"一是.…..二是.…..三是....….四是...."这样的表达方式来说明理由,表达观点。
5.理解并背诵《春日》,感受春天一派活力勃勃的景象,体会朱熹对春天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教学重雅点重点:1.培养学生根据不同的任务,选择适宜的材料阅读。
2培养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
3.能理解背诵《春日》。
难点:1.学会运用各种描写方法和修辞使语言生动详细,学会巧用标点符号,为文章添色彩。
2学会运用“—是......二是......"这样的表达方式来说明理由,表达观点。
教学准备:1.布置学生主动预习,查阅诗人朱熹的相关资料,理解《春日》的写作背景。
2.老师准备《春光美》音频,微课《春日》。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课件播放《春光美》音频)师伴随着音乐导入新课:同学们,本单元我们学习了三篇课文,从中你有t么收获呢?(学生自由答复〕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语文园地三,比一比,看看谁的收获会更多呢?二、交流平台,学习方法。
1.回忆这一单元的3篇课文,想—想,学习《故宫博物院》,你学会了什么?学生自由交流⒉谁来说说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呢?学生自由答复。
3.学习《竹节人》,你学会了哪些阅读方法?学生自由交流:师总结:读书时,同学们应该想想阅读的目的,再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和阅读材料。
三、词句段运用,学习习作。
生活中总有美妙的瞬间,带给我们无尽的感动。
草木有情主题设计
活动5.请对照作者通过本文传达出的思想感悟,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你人生中目前为止最珍视的东西。
(小组交流、发言,派代表上台讲述。
评价要点
学习成果评价
1.各组品读文章重点语句的效果评价;
2.学生阅读收获记录评价。
3.学生勾画的词句和质疑的内容。
4.比较同题材作品内容、表达的异同点
专题划分
专题一:感受树之情以《白杨礼赞》《三棵树》为例(4课时)
专题二:如何表现树之情
让精神之花在花草树木中投胎(3课时)
其中,专题二作为研究性学习
专题一
感受树之情
所需课时
课内共用3课时,课外共用1课时
专题学习目标
1学习用课文中的有关词句帮助理解内容的方法对本单元树的形象及其寓意进行解读。
2.找出这些形象及其寓意中某种相似相通又不相同之处,细细品味欣赏。
3、通过树的形象,体会并揣摩各篇作品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专题问题设计
1.默读全文,请学生找出文中直接对白杨树进行赞美的语句。
2.这篇课文仅仅是在礼赞白杨树吗?你如何知道的?请找出相关的语句并交流讨论。
3.借赞美白杨树来赞美北方农民的,作者到底是怎样把它们联系起来的呢?
4.苦楝树苗、石榴树、枇杷树,这三棵树有什么特点呢?
5.在不同的阶段,作者在对待树的得与失中的情感又是怎样的呢为什么作者为什么认为有
所需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
信息化资源
电脑多媒体
常规资源
音响设备
教学支撑环境
普通教室
其他
课本、作文本或练习本,笔等.
社区服务
体育
物理
地理
教学案例:草木有情,花开有声 ——学生阅读积累与作文教学供参考学习
教学案例:草木有情,花开有声——学生阅读积累与作文教学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贾平凹的《风雨》、何其芳的《秋天》以及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天净沙秋思》),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春风夏雨,秋霜冬雪,这一个单元尽显大自然的多姿多彩,我想这是本册书上最美的一个单元,当然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单元,孩子们一路走来,领略了四时之美,每当读书声响起,那生趣盎然的春景,那小山上害了羞的薄雪,那清晨满载着的白霜,那断桥残雪、平湖秋月之景便活脱脱的出现在我眼前,美丽的景色一一在我心中晕染。
如同一次远行,饱尝一番风景,心中满载着美丽,想说点什么,可又欲言便止。
我们的孩子如此扎扎实实的学习了这些课文,记住了每一个新奇的生字词语,甚至会背每一篇课文中的精彩片段,当嘹亮的背书声戛然而止,我们心间的那份美丽就此停止了吗?当合上课本,完成这一个单元的教学,我想除了知识,应当让孩子去收获更多的美丽!名篇仅仅是名篇,一两篇课内的文章远不能满足学生的精神涵养,因而在教学《春》时,比较阅读了张晓风的《春之怀古》,在教学《济南的冬天》时,又继续赏析了《济南的秋天》,读何其芳的《秋天》便能读狄金森的《秋景》…..诸如此类,第一步便是将课内的阅读延伸到课外,以一篇文章为载体,让孩子对这一系列文章或者是一系列作家产生兴趣,因而我们的语文课仅仅是文学世界的一个窗口,而每一个语文老师则应当思考如何让孩子们在这个窗口中去看最美的风景!穿梭于名家大师之间,游览于山水秋色之中,仅仅去读和欣赏是远远不够的,语文最真实的领域是我们的生活,而孩子们学会用优美的语言去记录生活这才是我想要达到的目的。
因而第二步是将生活带入语文课堂,让语文融入到更广阔的生活范畴中去。
秋风渐爽,晨露微歇,我怀着欣喜激动却又小心翼翼的情感开始了一堂习作课:仍是背诵优美的文章,我至始至终相信用声音将文字传达出来是一种优美的教学方式,继而引出这些名篇之所以经久不衰是在于文章的“整体思路之美”和“细节刻画之美”,写景大有讲究,而要经历岁月的考验更要别具一颗匠心。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语文园地三》人教(部编版)
1.教学重点
-诗词的朗读与感悟:《江南春》、《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等诗词的朗读节奏、韵律,通过朗读感悟作者的情感。
-词汇的积累与应用:学习并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词、成语,如“莺歌燕舞”、“草长莺飞”等,并能正确运用到语境中。
-写作技巧的借鉴与运用:分析《春天的故事》等文章的写作特点,如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学会在写作中运用。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词的朗读感悟和写作技巧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比如诗词意境的理解,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首诗词或文章中的春天描写,探讨其表达的情感和使用的修辞手法。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学生尝试模仿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创作一段描写春天的文字。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诗词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春天描写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今后的阅读和写作中灵活运用。如果对任何内容有疑问,欢迎随时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上完《语文园地三》这一单元后,我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课堂上,我尽力引导学生感受诗词的魅力,尝试让他们理解春天的美好。从学生的反应来看,他们对于诗词的朗读和感悟有一定的兴趣,但在理解诗词的深层含义和写作技巧上,还有一定的难度。
我发现,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学生们能够积极参与课堂,对春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然而,如何在短时间内让他们掌握诗词的鉴赏方法和写作技巧,仍是一个挑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寻找更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突破这个难点。
2024年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第三单元语文园地三 优质版教案
学过程设计备课”(手写)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梳理“有目的地阅读”的方法,逐步养成根据阅读目的选择阅读方法的习惯。
2.学习刻画人物入迷状态的方法,并试着写一写。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出示课件3)(板书:语文园地)展示图片,引导学生回忆本单元学习的三篇课文。
二、“交流平台”的学习1.(出示课件4、5)引导学生关注“交流平台”中几位学习伙伴交流的内容。
(板书:交流平台:有目的地阅读)2.请你结合本单元的学习,说说你的收获吧!(出示课件6)(1)根据不同的阅读任务,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
(2)跟阅读目的不相关的材料可以不仔细读。
(3)掌握“有目的地阅读”策略,逐渐养成习惯。
(设计意图:梳理出本单元“有目的地阅读”的基本策略和常用方法,并逐步养成根据阅读目的选择阅读方法的习惯。
)三、学习“词句段运用”第一题(出示课件7)1.题目中的句子写出了人对某件事入迷的样子。
读一读例句,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写出人物入迷的样子的?(板书:词句段运用:刻画人物入迷的方法)例句1、2:作者运用了“攒着、跺脚拍手、咋咋呼呼、伸长脖子、探过来”这一系列动作描写。
(出示课件8)例句3:作者在这段话中运用了“上前、后退、叽里咕噜、踩、挥动、舒了口气”这一系列动作描写,运用了“眼睛闪着异样的光、激动、痴痴地微笑”这一系列神态描写。
(出示课件9)2.你的生活中,有没有出现过类似的情景?动笔写一写吧!(出示课件10)示例:小丽抿着嘴,弓着腰,蹑手蹑脚地,一步一步慢慢地靠近它。
靠近了,靠近了,又见她悄悄地将右手伸向蝴蝶,张开的两个手指一合,夹住了粉蝶的翅膀。
(设计意图:在练习中学习刻画人物入迷状态的方法。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用逐条说明理由的方式,有条理地表达观点。
2.朗读并背诵《春日》,大致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过程】一、学习“词句段运用”第二题1.(出示课件11)读题中的例句,注意加点的部分,想一想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2.删去加点的部分,再来读一读,看看和原句有什么区别。
草木有情主题班会PPT课件
感受生命的脉动
植物虽然无声无息,但它们却能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出自己的情感。从缓缓摇摆的枝叶到盛开的鲜花,都蕴含着植物对生命的热爱与张扬。
与世界对话的方式
植物在不同的环境中会做出相应的反应,这也是它们与周围世界沟通的一种方式。它们能感受到阳光的温暖、雨水的滋润,并做出相应的应对。
植物也会"面露喜色"
光信号
植物可以感知光照强度、方向等信号,并做出生长反应。
植物如何保护自己
1
伪装自己
通过特殊的颜色和外表隐藏自己
2
主动逃脱
通过特殊的机制脱离危险环境
3
自我防御
通过分泌毒素、刺或棘防御自己
4
向பைடு நூலகம்战斗
通过生长藤蔓缠住捕食者等
植物作为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之一,经过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发展出了各种各样的自我保护机制。从伪装自己、主动逃脱到自我防御和主动攻击,植物有着非常独特的生存智慧。这些保护机制让植物得以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一代代延续下去。
我们应该如何爱护草木
浇灌
及时浇水,提供足够的水分,帮助植物健康生长。
施肥
定期施加有机肥或化肥,补充植物所需的营养元素。
修剪
适当修剪,去除枯枝落叶,保持植物生机勃勃。
保护
避免人为破坏,保护好植物免受外来伤害。
树木人性化的案例分享
树木也能展现出人性化的特征,这让我们对植物的生命力和感知能力有了更深入的认知。有一棵大树在经历了风雨后,树干上竟出现了一张神似人类的面孔,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神奇。另外,还有一棵树的树枝生长出一只手,仿佛在向我们挥手示意。这些人性化的树木案例启示我们,植物并非只是无知无觉的存在,它们也有独特的生命体验和情感表达。
北师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草木有情”复习课教案
北师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草木有情”复习课教案复习目标:培养学生积累、品析、运用语言的语文能力、素养复习理念:厚积薄发、温故知新、学以致用学习过程:导入:似乎就是经历一次生命的轮回和洗礼,预知的东西与不可预测的事物交织在一起,让人的心情时刻都在变化不定当中。
当最后的结果呈现于眼前,先前的种种浮现脑海,便会有一次春蚕化茧,茧破化蝶,浴火重生,凤凰涅槃的顿悟与成长。
一、知(厚积而薄发)今天我们一起复习第三单元,那么就请大家说说你所认识的人,了解的事,说说他们的文章怎样打动了你。
学生活动:请两个学生介绍作家、作品、写作手法和文章主旨。
教师活动:明确散文一般的写作手法象征、欲扬先抑、以小见大等。
过渡语:感谢这些作家,驱遣着词汇的精灵,燃起思考的火把,把我们带到人类精神的高地上,下面请组长总结汇报本单元词汇复习的情况。
学生活动:组长代表本组向全体同学汇报复习情况。
比如,根据检查结果,提醒同学们注意词语在形音义方面上错误频率较多的词语。
(2个)教师活动:强调,点拨,记忆、背诵、默写是最野蛮的手段,也是最文明的手法,学习语文的童子功。
投影让学生每个词齐读两遍,然后任选一词说一句话表达此时自己的心情。
坦荡如砥、锤炼、潜滋暗长、恹恹欲睡、倔强、秀颀、横逸斜出、晕圈、婆娑、怅惘、石埠头、黝黑、抔土、登堂入室、残垣、夷为平地、蓝图、皴皱、漩涡、焦躁、模样、默契、扫帚、引颈受戮、陷阱、刽子手、紊乱、栖息、绕行一匝、轻佻。
过渡语:复习旧的知识,不仅仅是简单的重复过去的故事,为了更好地应对现在。
我们一起完成下面这道题目。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D )A.几年前,学界几乎没有人对他的学说感兴趣,可现在当他被尊奉为大师之后,登堂..入室..的求教者简直要踏破他家的门槛。
B.年终,各种盘点甚嚣尘上....,其中年度汉字的评选备受关注。
“微”字当选年度汉字,“莫言”“你幸福吗”等入选年度关键词。
C.王刚一直想买一套中华书局八十年代出版的《史记》,这次去上海出差,终于买到了一套,真是妙手偶得....啊!D.大量转发的拜年短信,常常毫无个性和感情色彩,却沾染了现代人某种功利性、庸俗化的人际文化特色,因此很多人对节日期间的一些所谓短信不胜其烦....。
部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案设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教学分析】[教学目标]1、积累字词;了解鲁迅及《朝花夕拾》。
2、学习本文写景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层次井然,融情入境的写法;体会作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乐趣,尝试表达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
3、学习热爱大自然,追求新知识的精神。
[重、难点分析]1、对百草园景物的描写;理解美女蛇故事的作用。
2、理解“三味书屋”这一部分的思想内容。
3、从整体与部分的结合上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围绕教学重难点,采用自主研读与合作探究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主质疑,合作探究,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从生活中搜寻写作素材,把所学的方法用到实践中来,让学生学会写作。
[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前准备]分析教材,准备PPT课件;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作家作品,借助工具书,疏通生字、词语。
[说课]本文是作者1926年写的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优美散文,是作者少年时代的生活恋歌。
文章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出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
教学本文,课先分别品读作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板块,然后分析两部分之间的联系,让学生理解本文主旨,把握课文的结果技巧。
第一课时【教学分析】[教学目标]1、介绍作家作品;掌握字词。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3、分析“百草园”的内容。
[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童年是一首歌,节凑活泼欢快;童年是一幅画,色彩绚丽多姿。
童年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请你谈谈你对美好童年生活的记忆吧。
(学生活动)下河捉泥鳅,上树抓知了,采摘邻居家的花儿,偷尝隔壁家的枇杷,或是在树林间捉迷藏,在春天里放风筝……今天,让我们走进鲁迅先生的童年世界,体味童真与童趣。
板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二、简介作家作品1、鲁迅(1881~1936)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鲁迅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也是勤奋工作的一生。
从1907~1936年他所写的小说、杂文、散文、诗歌以及翻译、日记、书信等共800多万字,是我国现代文学中一笔巨大而宝贵的财富,也是极其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
人教育部编版七年级上语文教学案第三单元《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默读,整体感知,学会一气呵成读文章。
2.抓住景物描写的特点。
3.精读语段,品味语言,学习人物描写的手法。
4.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和学习生活的乐趣。
自主学习1.作家作品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和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
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 他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鲁迅的散文集,收录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10篇回忆性散文。
文集以记事为主,饱含着浓烈的抒情气息,往往又夹以议论,做到了抒情、叙事和议论融为一体,优美和谐,朴实感人。
作品富有诗情画意,又不时穿插着幽默和讽喻;形象生动,格调明朗,有强烈的感染力。
三味书屋名称的由来:据说宋朝有一位名叫李淑的人,在《邯郸书目》中写过以下的话:“诗书,味之太羹(ɡēnɡ);史为折俎(zǔ);子为醯醢(xīhǎi);是为书三味。
”太羹指的是肉汁,俎就是切肉,醯醢是加佐料做成的肉酱。
综合起来的意思是说:读诗书、史书和名家经典这些书就像品尝用肉做成的佳肴一样。
如果从字面上说,那“三味”是指:肉汁的味道、肉的味道和肉酱的味道。
另外“三味”也指“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
”三味书屋有一副对联就是基于上面的意思写的:上联是“至乐无声唯孝悌”,下联是“太羹有味是诗书”。
2.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确凿.()菜畦.()宿.儒()倜傥..()敛.()脑髓.()桑葚.()斑蟊.()拗.()盔.甲()秕.谷()锡箔.()攒.在一起()人声鼎.沸()3.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⑴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⑵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
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草木有情
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草木有情《白杨礼赞》教学设计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本班有39人,男生22人。
女生17人。
绝大部分学生对数学比较感兴趣,接受水平较强,学习态度较端正;也有部分学生自觉性不够,不能即时完成作业等,对于学习数学有一定困难。
所以在新的学期里, 在端正学生学习态度的同时,应增强培养他们的各种学习数学的水平,以提升成绩。
教学内容分析:《口杨礼赞》是北师大版初级中学课本中学语文第六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文章在对口杨树重笔浓墨的描写之中热情赞美了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及他们那种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是学生学习象征手法的一篇典范教材。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水平:1、掌握木课字词,理清结构层次。
2、理解分析托物言志,象征手法的使用。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诵读和课前查资料体悟作者情感,把握文章内容。
2、通过讨论完成对文章结构和作者情感的把握,以及对5、6段的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学习陕甘宁边区抗H军民正直、质朴、团结向上、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
教学重点:1、掌握字词,简介作者、时代背景;2、粗读课文,理清全文脉络;3、重点讲读第二部分(第1,2自然段)。
教学难点:1、找出线索,理清结构。
2、白杨树形象和精神的不平凡中寄寓作者怎样的感情。
教学手段:多媒体图片教学安排:熟悉课文,介绍背景,解决字词,理清结构,重点突破5、6段内容。
课前预习作业:熟读课文,回答问题。
1、课文有哪些句子和段落是直接礼赞白杨树的?2、作者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用原文回答)3、口杨树生长在怎样的环境中?作者为什么描写口杨树的生长环境?4、课文那些词语能够概括口杨树的总特征?5、作者是从哪几个方而描写白杨树外形特征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教学过程:导入:抗日时期很多文人学者以笔当枪积极投身抗日,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茅盾写的《白杨礼赞》,看一看他在文中抒写了怎样的情怀。
(板书课题)一、木文体裁:叙事散文。
(简单复习散文文体知识)二、关于“礼赞”:表示尊敬和赞美。
北师大版初中语文初三语文下册《草木有情》教案及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初中语文初三语文下册《草木有情》教案及教学反思前言《草木有情》是北师大版初中语文初三下册中的一篇阅读理解课文,此篇文章主要是通过对草木的想象来表达作者对自然的崇敬之情。
在教学中,该篇文章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了解自然与人类之间的关系,从而懂得学习和珍惜自然。
本文将会重点分享一下我的教学思路和教学反思,以及课堂上采用的相关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1.能够了解自我的情感表达和自然的关系。
2.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3.能够启发学生对自然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4.能够让学生关注环境问题,提高环保意识。
教学方法1.情感教育教学法。
2.读写课教学法。
3.组织讨论教学法。
4.组织实践教学法。
教学计划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教师介绍课文:《草木有情》2.学生口头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3.教师指导学生翻译课文中可能出现的生词和词组4.学习作者的情感表达技巧教学流程1.教师介绍《草木有情》的背景。
2.通过句子解析对象,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大意。
3.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生词和生字。
4.带领学生读懂作者的情感表达技巧。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1.组织学生讨论文章主题。
2.分组研读文章,提出相关问题。
3.学生组织讨论,回答提出的问题。
4.组织学生回答有关文中问题,提高学生对课文的全面理解。
教学流程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自然与人类的关系,为本节课开展做铺垫。
2.分组让学生深入阅读课文,然后提出自己的思考和疑惑。
3.学生组织讨论,每组介绍自己的疑惑并就此展开讨论。
4.在课堂上向学生解答他们的问题,详细说明作者要表达的意思。
第三课时教学内容1.学生阅读模拟文章。
2.模拟朗读。
3.学生朗读课文。
4.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发言,分享自己的情感和理解教学流程1.参照《草木有情》的写作风格,设计了一个模拟的阅读理解文章。
2.让学生进行朗读模拟。
3.鼓励学生朗读课文,并把自己的感悟充分表达出来4.通过学生的回答和互相交流,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参与度。
第四课时教学内容1.学生进行环保实践活动。
并关学校三年级语文下册 植物的感情1教案_1
对于这篇文章你还有不明白的问题Fra bibliotek?五、练习:课后2题和练习册。
六、学生小结:
七、课外延伸:以“你知道竺可桢爷爷吗?〞为题向别人介绍一下这位科学家。
2.在小组中没解决的问题可以提一下,全班共同说一说。
三、你认为课题中“感悟〞为何加引号,结合课文中的实例。
1.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
师小结:植物的“感悟〞是一种本能
四、在生活中,还有植物“感悟〞。
读课文最后两自然段。
师:从这两段可以看出竺可桢是怎样的一个人?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找出有关的词句说一说〔一丝不苟〕
闭问州闯羊市并关学校8.植物的“感情〞
课前准备:
1.学生课下充分,自己弄清字、词、读音
2.思考、感悟 为什么加“引号〞
3.搜集一下生活中植物间“相互作用〞的资料
一、导入。
有人说:“草木无情〞但仔细观察,植物也是有感情的,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看看植物感悟
二、学生交流。
1.把在课下没弄懂的问题在小组中解决一下。
2019最新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本单元教学大纲教学导航【主题分析】本单元的课文主要是写学习生活的,从中我们可以了解不同时代少年儿童的学习状况和成长经历,感受到永恒的童真、童趣、友谊和爱。
这一切都值得即将告别童年的同学们好好体会领悟。
每个人都从成长中走来,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世界,但每个人的经历并不相同,因而拥有不同的成长体验,本单元的课文给正漫步在成长道路上的我们以莫大的鼓舞、激励、启迪和警示。
【教学目标】1.了解本单元的几位作家,积累有关文学常识。
2.准确读写本单元字词,理解重点词语的意义,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
3.深刻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1.引导学生学习研读、揣摩、赏析含义深刻且富于情感的精彩语句,了解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提高语言的感知能力。
2.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鼓励学生进行体验性阅读和多角度理解。
【教学指导】1.运用多媒体,使学生形成感性认识。
2.结合学生自己的生活经历,深刻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时安排】《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2课时《再塑生命的人》 1课时《窃读记》 1课时《<论语>十二章》 2课时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导航【教学内容】课本第38—43页【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2.学习课文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具体、真切、生动地描写事物。
3.揣摩本文的语言。
4.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1.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品味优美的语言。
2.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的主旨。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每个人的童年,都是一片宽阔的原野,在这上面,你可以种植世界上所有的花草,可以放飞所有的希望,可以播撒一生的幸福,可以荡漾一生的笑意。
童年是美好的,只要有一颗敏锐易感的心,童年的一切记忆都会深深留在心中。
今天我们来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了解鲁迅先生童年的记忆。
【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第三单元草木有情教学设计高倩编写[单元教学要点]一、学习用课文中的有关词句帮助理解内容的方法。
二、对本单元树的形象及其寓意进行解读。
找出这些形象及其寓意中某种相似相通又不相同之处,细细品味欣赏。
三、通过树的形象,体会并揣摩各篇作品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感受这些作品,在形式技巧、遣词造句、谋篇布局、描写抒情等方面各自的风格和表达特色。
五、体会及区分口头语言及诗歌的文雅语言。
六、理解移情与象征这两种表现手法的作用,并选取对某个景物的描写,写一篇表达个人情趣的作文。
5 白杨礼赞【教学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无边无垠,坦荡如砥,恹恹欲睡,纵横决荡,直挺秀颀”等常用词语。
2、感受中华儿女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3、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
4、理解本文的抒情线索,学习文章状物抒情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难点: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体会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重点:理解直抒胸臆的语言特点,把握文中记叙、描写与抒情之间的关系。
【课时安排】2课时。
【预习要求】1、通读全文,查字典,给生字词注音、释义。
2、朗读并感受文章的状物抒情的写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的风韵,我们瞻仰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的雄姿,我们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的倩影。
这节课我们将走近白杨树的生命。
在北方,白杨树是极易见的一种树,房前、屋后、河畔,公路旁都有它的身影。
(多媒体展示白杨树画面,配以舒缓的背景音乐)这些画面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优美、宁静……但是这节课,我们却要随着茅盾的笔回到抗日战争的年代,到西北高原去走一走,看看那儿生长的白杨树是一种什么样的英姿。
1、检查预习情况,扫除阅读障碍。
无边无垠(yín)坦荡如砥(dǐ)恹恹欲睡(yān yān)虬枝(qiú)婆娑(suō)秀颀(qí)2、相关的写作背景及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茅盾,著名小说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集《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文学常识:《白杨礼赞》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
这期间,茅盾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
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
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二.感知课文,把握基本内容1.默读全文,请学生找出文中直接对白杨树进行赞美的语句。
〔板书:白杨〕明确: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教师点拨:这句直接的抒情,也就是文章的第一自然段,用赞美,歌颂的语调为全文奠定了基调。
注意这种开门见山的手法。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教师点拨:强化情感的力度,不是感性的描绘,而是再次直接赞美,并且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疑问:“不平凡”究竟表现在哪里。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2.引导学生注意关键词。
从“那”到“这”,从第1段的“赞美”到第9段的“高声赞美”,说明什么?明确:说明对白杨树的观察是从远到近,感情是由浅入深。
这说明对白杨树的感情不仅仅是赞美,还有崇敬的感情。
3.崇敬和赞美,就叫做礼赞。
(板书:礼赞)这篇课文就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赞美和崇敬的感情。
三.讨论问题1.学生思考问题:这篇课文仅仅是在礼赞白杨树吗?你如何知道的?请找出相关的语句并交流讨论。
明确:如“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
(树本无所谓力争上游,可见是在写人。
)如“难道你就觉得他只是树?……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第一个反问句改成陈述句就是“你不应该觉得他只是树。
”那么是什么呢?)2.趁势让学生读这几个句子。
“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觉得树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象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教师讲解:这里连用了四个反问句组成了一组排比句,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意思一句比一句扩展而深化,含意隽永,发人深思。
第一个“难道”是总提,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
第二个“难道”,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性格出发,把它象征为北方农民。
第三个“难道”,进一层由白杨树的“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地守卫自己家乡的哨兵。
第四个“难道”,由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3、提问:看来,作者写这篇课文真正的目的是为了借赞美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农民的崇敬和赞美,那他为什么不直接赞美北方农民呢?〔学情预测〕学生可能会回答这样能使文章显得含蓄隽永。
教师讲解:直接对黄土高原上军民抗战的精神加以赞美,未尝不是一种选择。
但是,黄土高原北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对于当时的政治形势和读者接受程度来说,可能显得突兀;从艺术上来说,也可能显得粗糙。
于是作者采取了一种委婉的表达方式。
这种含蓄的表达,是生活在国民党治理区域发表的必要,也是艺术语言的巧妙。
所有上述的句子,都不是直接的陈述,不是肯定的语气。
一连串的“难道”,“难道”,是委婉格修辞,是对读者想像的尊重和启发。
但在句子最后,又没有问号,而是惊叹号。
反问句而没有疑问语气,比起肯定句,更具肯定的情感。
但这里的反问,却兼具了委婉和坚定双重功能。
四.讲解“象征”手法教师提问:《白杨树赞》运用了象征手法。
象征是什么呢?象征是什么呢?简单地说,是在感性描绘中隐含理念,思想。
象征与比喻不同。
如果是比喻,就是把白杨作为喻体,去比附另种东西,如白杨像闪光的宝剑,本体是白杨,喻体是宝剑,二者共存。
而把白杨直接说成是哨兵,那就不能叫做比喻,而叫做暗喻。
暗喻如果表现一般的感情,那还只是暗喻;如果表现的是一种比较深刻的理念、思想,那就变成了象征。
现在,我们且从比较简单的例证中获得一般的理解,如五星红旗象征新中国,星条旗象征美国。
因为国家是一种理念,不是一般的感情,所以是象征,而不是抒情。
在本文中,白杨树直接转化为一种政治和军事的理念,而不仅仅是感情。
所以从根本上来说,白杨是一种理念的象征,本文即使有某些抒情的成份,也是从属性的。
象征手法的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
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例如本文作者把对北方农民的赞美之情寄托在对白杨的具体描绘与精辟议论上。
这种描述是贯串全篇的。
五.总结作者到底是怎样对白杨进行具体描绘与精辟议论的呢,我们下堂课再来深入地研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1.抄写生字和常用词语。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听写生字。
2.复习象征手法,请学生尝试举例说明。
(此环节可适当再做引导。
例如,国徽下摆放着一盆万年青的画面,象征着什么?答案是“祖国万岁”,请学生解释答案对否,讲述原因或理由。
)二.研读课文1.上节课我们知道了本文是借赞美白杨树来赞美北方农民的,作者到底是怎样把它们联系起来的呢?明确:表面上是写树,其实处处在写人。
2.找出写白杨树的段落。
(5-8段)说说这几段主要是写什么?明确:5-6段是写白杨树的形象和气质。
7-8段是写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学生自读,要求用“圈点法”画出有关描绘白杨树外部形态和内在气质的重要词语。
由这些词语你联想到什么?明确:从两个方面来强调其不平凡:第一个方面是,它的外部形态:①树干: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②枝桠:一律向上,紧紧靠拢,成为一束,绝无横斜逸出。
③叶子:片片向上,没有斜生倒垂。
教师讲解:这些都是白杨作为植物的形态,表面上是逼真的描绘,实际上是高度的提炼。
作者把白杨树的姿态向一个特点(也就是“参天耸立”)集中。
第二个方面,则是精神的,也就是内在的气质:①倔强挺立。
②努力向上。
③参天耸立。
④不折不挠。
⑤在风雪的压迫下。
⑥对抗着西北风。
教师小结:这一段描写了白杨树的形象美和精神美,使人们透过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看到它的不平凡的精神,从而产生崇敬、赞美之情。
文章的第6自然段,再次抒发了这种感情,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4.指名学生朗读第7自然段,讨论:(1)本段可分几个层次?为什么说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要求划出重点词语)采用什么手法?作者先虚写一笔,用否定句式暂退一步:白杨“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
由于审美观点不同,承认白杨“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
这是抑。
接着,突然转折,连用七个感性色彩强烈的褒义词语“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热情赞美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这是“扬”。
这是第一层次。
用烘托、对比手法赞美了白杨树。
(2)文章如何展开联想,由树及人?四个排比反问句是怎样逐句加深的?第二层,作者以亲切谈心的语气将读者的视线引向“积雪初融”的高原,连用四个反问句,由树及人,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意思一句比一句扩展并深化,发人深思。
第一句由树及人的过渡,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那么,应该觉得它是什么呢?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
“不想到”、“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等词语就反映了一层比一层深的含义。
第二句从白杨树的性格出发,点明白杨“至少”象征着“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
第三句从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守卫家乡的哨兵。
第四句从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感情得到升华,文章达到高潮。
5.学生朗读第8自然段,思考讨论:这段赞美白杨树和第1、4、6、8自然段有什么不同?教师归纳:作者直接把白杨树与北方农民联系起来,总结了它们的相似之处:一是“极普通,不被人重视”,二是“有极强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