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毒理学课后习题

合集下载

环境毒理学复习题1

环境毒理学复习题1

1.土壤是指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其厚度一般在2 m左右。

土壤不但为植物生长提供机械支撑能力,并能为植物生长发育提供所需要的水、肥、气、热等肥力要素。

2.土壤由矿物质、有机物质(主要是有机物质和土壤微生物)、水分和空气组成。

所以土壤组成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

3. 土壤污染的最大特点是,一旦土壤受到污染,特别是受到重金属或有机农药的污染后,其污染是很难消除的. 土壤污染是全球三大环境要素(大气、水体和土壤)的污染问题之一。

4. 土壤污染物的种类繁多,既有化学污染、也有物理污染、生物污染和放射污染等,其中以化学污染物最为普遍、严重和复杂。

5. 土壤污染物的种类繁多,按污染物的性质一般可分为4类即有机污染物、重金属、放射性元素、病原微生物。

6.土壤对重金属的容纳量是指土壤未受重金污染的含量(自然本底值)与对作物能产生有害影响时的重金属含量之间的差值.7.水环境是一个开放和动态的体系,其中生物与非生物环境是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

由于不断输入维持生命所需要的太阳能,体系中发生着物理化学及生命活动各种复杂过程,并在系统内外进行广泛物理与能量的循环与交换。

水环境的特点有:A水密度大、B水体具有折射性、C水域中物质循环的速度比陆地快、D水域具有复杂的垂直分层和流动性、F浮游生物代谢率高,繁殖快。

8天然水由下列成分组成:水及其主离子、溶解性气体、微量元素、胶体和悬浮物质等。

9.水环境中污染物的种类:从环境毒理学的角度,把进入水体的污当世物分为物理性、化学性和生物性污染3类。

其中物理性污染物包括非溶解性污染物、热污染及放射性污染。

化学性污染物:有机污染物和无机污染物。

生物污染物有病细菌、致病病毒及寄生虫等。

10污染物进入水体的途径有:通过大气沉降进入地表水环境、通过下渗地下水环境、通过地表径流进入地表水环境。

11污染物进入土壤的途径主要有:①污水灌溉。

用未经处理或未达到排放标准的工业污水灌溉农田是污染物进入土壤的主要途径,其后果是在灌溉渠系两侧形成污染带。

环境毒理学题库

环境毒理学题库

环境毒理学题库一、选择题1、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是()A 环境污染物B 生物体C 环境与生物体的相互作用D 以上都是2、以下哪种物质不属于环境污染物()A 二氧化硫B 氧气C 农药D 重金属3、环境毒理学中,剂量反应关系是指()A 暴露剂量与毒性效应的关系B 暴露时间与毒性效应的关系C 暴露途径与毒性效应的关系D 以上都不是4、毒物在体内的生物转化过程不包括()A 氧化B 还原C 水解D 排泄5、以下哪种途径不是环境污染物进入人体的主要途径()A 呼吸道B 消化道C 皮肤D 血液6、急性毒性试验的观察时间一般为()A 24 小时B 7 天C 14 天D 28 天7、慢性毒性试验的目的是()A 确定阈剂量B 观察长期接触毒物对生物体的影响C 评价毒物的蓄积作用D 以上都是8、遗传毒性试验不包括()A 基因突变试验B 染色体畸变试验C 致畸试验D 微核试验9、环境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蓄积部位通常是()A 肝脏B 肾脏C 脂肪组织D 以上都是10、以下哪种指标不能用于评价环境污染物的毒性()A 半数致死剂量B 最大无作用剂量C 最小有作用剂量D 治疗指数二、填空题1、环境毒理学是研究环境污染物对(生物机体),特别是对(人体)的损害作用及其机制的科学。

2、环境污染物按其性质可分为(化学性污染物)、(物理性污染物)和(生物性污染物)。

3、毒物在体内的转运过程包括(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4、生物转化的主要场所是(肝脏)。

5、亚慢性毒性试验的染毒期限一般为(1-3 个月)。

6、致畸试验通常选用(大鼠)和(小鼠)作为实验动物。

7、环境污染物的联合作用包括(相加作用)、(协同作用)、(拮抗作用)和(独立作用)。

8、机体对毒物的反应可分为(正常反应)、(代偿反应)和(损害反应)。

9、毒理学研究中常用的实验动物有(小鼠)、(大鼠)、(豚鼠)、(兔)等。

10、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体内试验)、(体外试验)和(人群调查)。

环境毒理学试题

环境毒理学试题

环境毒理学试题
环境毒理学主要研究的是:
A.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B. 环境中污染物的来源和分布
C. 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代谢和毒性作用
D. 环境污染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下列哪项不是环境毒理学中的生物标志物?
A. 基因突变
B. 酶活性改变
C. 组织病理学改变
D. 气候变化
重金属污染对环境的潜在危害不包括:
A. 生态系统破坏
B. 人类健康问题
C. 水资源短缺
D. 土壤肥力下降
在环境毒理学中,下列哪项不是评价污染物毒性的方法?
A. 急性毒性试验
B. 慢性毒性试验
C. 遗传毒性试验
D. 酶活性测定
下列哪种污染物主要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并造成危害?
A. 二氧化硫
B. 氮氧化物
C. 重金属
D.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下列关于环境毒理学中风险评估的说法,错误的是:
A. 风险评估包括危害识别和暴露评估
B. 风险评估可以帮助确定污染物的安全阈值
C. 风险评估是一个定性的过程,不涉及量化分析
D. 风险评估是环境管理和决策的重要依据
下列哪项不是环境毒理学研究中的常用实验动物?
A. 大鼠
B. 小鼠
C. 鱼类
D. 鸟类
关于环境毒理学中的生态风险评估,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只关注污染物对单一物种的影响
B. 主要评估污染物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影响
C. 只考虑污染物的直接毒性作用
D. 不涉及污染物的暴露途径和暴露水平
请注意,这些题目仅供参考,实际的环境毒理学试题可能会有所不同。

在准备考试时,请确保参考官方提供的资料和模拟题进行练习。

环境毒理学复习题

环境毒理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外源化学物:
第一章 绪论
二、填空题
1、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随研究目的和对象的不同而异,主要包括三
种:



2、按照染毒时间的长短可将体内实验分为三类,具体包括:



三、选择题
1、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
A 环境污染物 B 人体 D 相关生物 C 人群
第二章 环境化学物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
1、致癌实验属于安全性评价的哪一阶段实验?( )
A 第一阶段 B 第二阶段 D 第四阶段 C 第三阶段
2、致突变实验属于安全性评价的哪一阶段实验?( )
A 第一阶段 B 第二阶段 D 第四阶段 C 第三阶段 四、判断题 1、大部分健康危险度评价是依据着流行病学研究;( ) 2、对于非致癌物,当其暴露水平低于 RfD 的剂量是可接受的或无危险的,相反, 高于 RfD 的剂量是不可接受的或一定会产生有害效应; ( ) 3、危害鉴定属于定性分析,剂量-反应关系评定属于定量分析; ( )

,另一种为

6、亚慢性和慢性毒性实验中,为了得到明确的剂量-反应关系,一般至少应设
剂量组和
阴性(溶剂)对照组。
三、选择题
1、以下哪种品系动物适用于涉及组织或肿瘤移植的实验中?( )
A 近交系动物
B 突变系动物
D 封闭群动物
C 杂交群动物
2、无胸腺裸鼠属于以下哪种品系实验动物?( )
A 近交系动物
B 突变系动物
A 显性致死实验
B 小鼠精子畸形实验
D 转基因动物致突变实验 C 单细胞凝胶电泳实验
5、哺乳动物致癌实验高剂量组剂量采用以下哪个指标?( )
A MTD

环境毒理学_南京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环境毒理学_南京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环境毒理学_南京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1.多种有机磷农药同时进入机体时,表现为哪种类型的联合作用参考答案:相加作用2.根据毒作用发生部位,可将其分为参考答案:局部性毒作用_全身性毒作用3.在大剂量作用下表现出毒性的物质称为毒物。

参考答案:错误4.体内的______是指外源性化学物在机体的蓄积地点,包括血浆蛋白、肝脏和肾脏、脂肪组织和骨骼组织。

参考答案:贮存库5.急性经口染毒,为保证给予的化学物剂量准确,多采用参考答案:灌胃染毒法6.根据试验目的的不同,毒理学试验可分为参考答案:“三致”试验_蓄积毒性试验7.关于化学致癌作用机理,下列说法正确的有?参考答案:体细胞突变学说_癌基因学说_分化障碍学说8.以下哪种试验不能证明外源化学物具有致突变作用?参考答案:急性毒性试验9.20世纪60年代初期,震惊世界的“反应停”事件首次让人们认识到参考答案:化学物的致畸性10.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参考答案:环境污染物11.I相反应不包括:参考答案:结合反应12.协同作用:M__M1+M2(选填=,>,<)参考答案:>13.外源化学物进入机体的吸收途径有参考答案:呼吸道吸收_注射_皮肤吸收_消化道吸收14.外源化学物通过主动转运透过生物膜的过程需要载体,但不消耗能量。

参考答案:错误15.外源化学物质按一定方式与机体接触后,机体开始出现损害作用所需的最小剂量称为参考答案:最小有作用剂量16.以下不属于亚慢性和慢性毒性试验指标的是参考答案:性成熟及交配情况17.亚慢性和慢性毒性试验对试验动物的年龄要求是参考答案:年幼初断奶动物18.下列关于物质蓄积,说法有误的是参考答案:能引起机体一定结构或功能的变化。

02课后习题参考答案毒理学

02课后习题参考答案毒理学

名词解释外源化学物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化学物质。

生物学标志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学屏障并进入组织或体液后,对该外源化学物或其生物学后果的测定指标,可分为暴露标志,效应标志和易感性标志。

LOAEL即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水平,指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一种物质引起机体(人或实验动物)某种有害作用的最低剂量或浓度。

NOAEL未观察到有害作用水平,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一种外源化学物不引起机体(人或实验动物)可检测到的有害作用的最高剂量或浓度。

易感生物学标志是关于个体对外源化学物的生物易感性的指标,即反应机体先天具有或后天获得的对暴露外源物质产生反应能力的指标。

阈值为一种物质使机体开始发生效应的剂量或浓度,即低于阈值时效应不发生,而达到阈值时效应将发生。

选择性毒性指一种化学物只对某种生物、某个靶器官组织或者某些高危人群产生毒性作用,而对其它种类生物、其它器官组织或者其他人群无害。

靶器官因为选择性毒性的存在,外源物质进入机体后,对体内各器官的毒作用不同,其可以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就称为该物质的靶器官。

反应是质反应(quantal response),指暴露于某外源化学物的群体中出现某种效应的个体在群体中所占的比率,一般以百分率或比值表示。

每日耐受摄入量不可避免的摄入机体的化学物(植物或真菌毒素、环境污染物、加工过程出现的有害物等)的含量。

主要针对有毒物质,非人为添加。

最大无作用剂量化学物质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方式与机体接触,用现代的检测方法和最灵敏的观察指标,不能观察到任何损害作用的最高剂量。

毒物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的剂量进入机体,能干扰正常的生理功能或生化过程,引起暂时或永久性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物质称为毒物。

适应是生物体对环境条件改变的反应,该反应不超过正常稳态,是可逆的。

效应是量反应(gradual response),表示暴露于一定剂量外源化学物后,引起的一个生物个体、器官或组织的生物学改变。

环境毒理学试题全套厦门大学环境毒理学精品课程 教学课件

环境毒理学试题全套厦门大学环境毒理学精品课程 教学课件

环境毒理学试题全套厦门大学环境毒理学精品课程教学课件第一章绪论【选择题】1. 环境毒理学研究对象是A(有机污染物B(细菌C(病毒D(各种化学物质2. 外源化学物的概念A(存在于人类生活和外界环境中B(与人类接触并进入机体C(具有生物活性,并有损害作用D(以上都是【名词解释】1.环境毒理学2.生态毒理学【问答题】1.环境毒理学的任务和目的2.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几种,3.环境毒理学的研究趋势是什么,一、选择题1、目前已知最强的化学致癌物是( )A、DDTB、2,3,7,8,TCDDC、黄曲霉毒素B1D、无机砷 2、对下列物质毒性的判断正确的是( )A、环戊烷,戊烷B、仲胺,伯胺C、乙醛,甲醛D、AsO,AsO2523 3、生物转化中不需要消耗能量的反应是( )A、氧化反应B、还原反应C、水解反应D、结合反应 4、外源化学物在胃肠道吸收的主要方式是( )A、滤过B、简单扩散C、主动转运D、易化扩散 5、不具有神经毒性的化学物是( )A、二恶英B、汞C、铅D、DDT 6、关于Ah受体说法正确的是( )A、不具有内源性配体B、是存在于细胞核中的一种可溶性蛋白C、 TCDD是Ah配体中最具有潜力的,原因在于它是一个对称的平面分子D、二恶英的Ah受体依赖性毒性不包括发育毒性7、由于不同种属的动物对化学毒物的反应存在差别,所以在急性毒性试验时,最好选用两种动物是D、狗和猴 A、大鼠和小鼠 B、大鼠和家兔 C、大鼠和狗 .8、下列哪组致癌物为非遗传毒性致癌物A、免疫抑制剂,无机致癌物,促癌剂B、免疫抑制剂,过氧化物酶体增生剂,促癌剂C、直接致癌物,过氧化物酶体增生剂,细胞毒物D、激素,固态物质,无机致癌物9、下列哪些发生断裂与重接的染色体基因不丢失和增加A、倒位B、插入C、易位D、重复10、微核试验的遗传学终点为A、DNA完整性改变B、染色体完整性改变或染色体分离改变C、染色体交换或重排D、细胞分裂异常二、填空题1、可参与结合反应的内源性化合物有、、、(写出其中任意四种)。

环境毒理学复习思考题

环境毒理学复习思考题

PART ONEA生殖毒理学答:是生殖医学与毒理学结合而形成的一门重要交叉学科。

主要研究环境因素对生殖系统损害作用的原因、机制和后果。

B危险度答:又称危险或危险性,指在特定条件下,因接触某种水平的化学毒物而造成机体损伤,发生疾病,甚至死亡的预期概率。

C mutagenesis 答:致突变作用:是指外来因素,特别是化学因子引起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发生改变的能力,而且此种改变可随同细胞分裂过程而传递。

D chronic toxicity 答:慢性毒性即慢性毒作用,是指实验动物或人长期(甚至终生)反复接触外源化学物所产生的毒性反应,一般指2年,甚至终生染毒。

E antagonistic effect答:拮抗作用,是指化学物对机体所产生的联合毒性效应研究低于各个化学物单独毒性效应的总和。

F 阈剂量答:指化学物质引起受试对象中的少数个体出现某种最轻微的异常改变所需要的最低剂量,又称为最小有作用剂量。

G Zch 答:慢性毒作用带,是急性阈剂量与慢性阈剂量的比值,表示为:Zch=Limac/Limch,Zch值越大,说明由极轻微的毒效应的到较为明显的中毒表现之间发生发展过程较为隐匿,易被忽视,发生慢性中毒的危险性大,反之,则说明发生慢性中毒的危险性。

H变态反应:是指机体对化学物质产生的一种有害的免疫介导反应,又称过敏反应。

I. LOAEL:最低观察到的有作用剂量,即外源化学物质按一定途径和方式进入机体在一定时间内使某项灵敏指标开始出现异常变化或机体开始出现损伤作用所需要的最低剂量。

L. LD50 :半数致死量,又称致死中量,指引起一群个体50%死亡所需要的剂量。

M. BMF:指生物放大系数,表示污染物生物放大的程度。

BMF=较高营养级生物体内污染物浓度(mg/kg)/较低营养级生物体内污染物的浓度(mg/kg)。

N.污染物的转化:指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的、化学的或生物的作用改变形态或者转变成另一物质的过程。

O.局部作用:是指某些外源化学物质可引起机体直接接触的部位的损伤。

04课后习题参考答案毒理学

04课后习题参考答案毒理学

名词解释终毒物直接与内源靶分子反应或引起机体生物学微环境的改变、导致机体结构和功能紊乱并表现毒物毒性的物质。

自由基是在其外层轨道中含有一个或多个不成对电子的分子或分子片段。

化学物通过接受一个电子、丢失一个电子或共价键均裂而形成自由基。

填空题终毒物主要分为4类:亲电子剂、自由基、亲核物、氧化还原性反应物。

毒物的ADME过程分别为: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细胞功能障碍的发生遵循的先后顺序:细胞应激、细胞调节功能障碍、细胞稳态失调、细胞死亡体内自由基的常见来源:细胞正常生理过程产生、化学毒物在体内代谢过程产生。

许多外来化合物可通过各种不同途径产生自由基,但其中最主要的途径是通过氧化还原反应。

问答题简述吸收的主要途径及其吸收部位和决定因素。

答:经胃肠道吸收的主要部位是小肠,其次是胃。

多数外源化学物在胃肠道的吸收是通过简单扩散。

外源化学物自身Pka和胃肠道的pH值起决定作用。

经呼吸道吸收的主要部位是肺,气体和蒸气在呼吸道吸收与作用的部位主要取决于脂溶性和浓度。

经皮肤吸收的过程可分为二个阶段:穿透阶段、吸收阶段。

不同部位皮肤对毒物的通透性依次为:阴囊>腹部>额部>手指>足底。

请问亲电子剂的解毒方式有哪几种?试回答重金属离子(Ag+、Cd2+、Hg2+和CH3Hg+等)主要通过哪种方式解毒?答:亲电性毒物较为普遍的解毒方式是与亲核剂谷胱苷肽结合。

与亲核剂谷胱苷肽结合可以是自发的,也可由谷胱甘肽-S-转移酶催化。

亲电子剂较为特殊的解毒机制是环氧化物和芳烃环氧化物被环氧化物水化酶催化分别生成二醇类及二氢二醇类化合物。

亲电子剂还有一些非常见解毒方式:由DL-黄递酶催化氢醌的双电子还原反应;醇脱氢酶催化α,β-不饱和醛还原成醇;醛脱氢酶催化α,β-不饱和醛氧化成酸;金属硫蛋白与有巯基反应活性的金属离子形成复合物;具有氧化-还原活性的亚铁离子可为铁蛋白结合解毒。

Ag+、Cd2+、Hg2+和CH3Hg+等金属离子易与谷胱甘肽结合而解毒。

环境毒理期末试题及答案

环境毒理期末试题及答案

环境毒理期末试题及答案第一题:环境毒理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环境毒理学是研究环境污染物对生物体的毒性作用及其机制的学科。

它包括了环境污染物的来源、分布、转化、归宿以及对生物体的危害效应等方面的研究。

第二题:环境污染物的分类及其毒性机制1. 有机污染物:包括农药、工业化合物、挥发性有机物等。

它们的毒性机制主要包括代谢损伤、致突变和致畸形等。

2. 无机污染物:包括重金属、氨氮和硫化物等。

它们的毒性机制主要包括生物蓄积、离子干扰和氧化应激等。

3. 放射性污染物:主要指核辐射和放射性核素。

它们的毒性机制主要包括DNA损伤、细胞凋亡和癌症发生等。

第三题:环境毒理学的评价方法1. 动物实验:通过对动物进行暴露实验,观察并记录毒物对动物的影响,包括生理指标、病理学变化和行为改变等。

2. 体外试验:采用细胞或组织等体外模型,通过体外实验评估毒物对生物体的毒性作用。

3. 流行病学调查:调查特定地区或人群的环境暴露情况与疾病发生率之间的关系,评估环境污染物对人群健康的影响。

第四题:环境毒理学的应用1. 环境保护:通过评估环境污染物的毒性,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保护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

2. 食品安全:评估食品中的污染物,确保食品的安全和质量。

3. 新药开发:通过环境毒理学评价,筛选和鉴定具有潜在药用价值的新药物。

4. 危险废物处理:评估废物的毒性,制定合适的处理和处置方案,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

答案解析:第一题:环境毒理学定义和研究范围的简要描述。

第二题:环境污染物分类及其对生物体的毒性机制的说明。

第三题:环境毒理学的评价方法的简要介绍。

第四题:环境毒理学的应用领域的简要说明。

以上为环境毒理学期末试题及答案,希望能对你的学习和研究有所帮助。

环境毒理学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山西大学

环境毒理学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山西大学

第一章测试1.环境毒理学是研究环境物理性、化学性和生物性污染物,特别是环境化学性污染物对人类健康的毒性作用及其机理的科学。

A:对B:错答案:A2.生态毒理学与环境毒理学是同一个学科。

A:对B:错答案:B3.环境毒理学与生态毒理学,二者各有不同的研究内容.A:对B:错答案:A4.环境毒理学也要研究环境化学物通过食物网浓缩和放大而危害人类健康的规律和预防措施。

A:错B:对答案:B5.环境毒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

A:家禽B:家畜C:植物D:人类答案:D6.痛痛病是由于()对土壤污染引起的。

A:镉B:铬C:铜D:砷答案:A7.对于实验动物进行终生染毒的试验是()毒性试验。

A:急性B:慢性C:亚急性D:亚慢性答案:B8.生物性污染物如()。

A:生物毒素C:寄生虫D:细菌答案:ABCD9.环境化学物的一般毒性评定方法,包括()。

A:亚慢性毒性试验B:慢性毒性试验C:急性毒性试验D:亚急性毒性试验答案:ABCD10.环境毒理学体内毒性试验常用的实验动物如()。

A:蚯蚓B:大鼠C:小鼠D:家兔答案:BCD第二章测试1.进入体内的环境污染物在不同生物酶的催化下经过一系列生物化学变化而发生结构和性质改变并形成其衍生物的过程称为生物转化。

A:对B:错答案:A2.氧化、还原和水解反应统称为环境污染物的第二相反应。

A:错B:对答案:A3.化学物伴随能量的消耗由低浓度处透过生物膜向高浓度处转运的过程称主动转运。

A:对B:错答案:A4.排泄的主要途径是经皮肤随汗液排出。

A:对B:错答案:B5.生物膜主要是由液晶态的脂质双分子层和()构成。

A:脂肪酸链B:蛋白质C:亲水性孔道答案:B6.被动转运主要包括简单扩散和()。

A:易化扩散B:主动转运C:特殊转运D:滤过作用答案:D7.环境化学物在体内的贮存主要有血浆蛋白、肝和肾、脂肪组织和()。

A:皮肤B:骨骼组织C:胃D:血液答案:B8.如下哪种属于结合反应()。

A:乙酰结合B:葡萄糖醛酸结合C:谷胱甘肽结合D:硫酸结合答案:ABCD9.氧化反应中的羟化反应包括()。

环境毒理学课后习题

环境毒理学课后习题

&环境毒理学基础课后习题第一章绪论1、什么是环境毒理学它是怎样产生的环境毒理学(environmental toxicology)是利用毒理学方法研究环境,特别是空气、水和土壤中已存在或即将进入的有毒化学物质及其在环境中的转化产物,对人体健康的有害影响及其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2、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任务和内容是什么`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对各种生物特别是对人体产生危害的各种环境污染物。

环境污染物主要是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所产生的化学性污染物。

环境毒理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环境污染物对人体的损害作用及其机理,探索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损害的早期检测指标和生物标志物,从而为制定环境卫生标准和有效防治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提供理论依据;此外,根据环境污染物对其他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个体、种群及生态系统的危害,甚至在特定环境中对整个生物社会的危害,研究其损害作用及其机理、早期损害指标及防治理论和措施。

环境毒理学的最终任务是保护包括人类在内的各种生物的生存和持续健康的发展。

环境毒理学的主要内容是研究环境污染物及其在环境中降解和转化产物对机体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包括毒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和排泄等生物转运过程和代谢转化等生物转化过程,剂量与作用的关系,毒物化学结构和毒性以及影响毒作用的各种有关因素。

3、阐述环境毒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体外试验(in vitro test):器官水平(包括器官灌流和组织培养,基本保持器官完整性,常用于毒物代谢的研究);细胞水平(应用的细胞包括已建株的细胞系(株)和原代细胞(可用不同的器官进行制备),可用于外来化合物的毒性和致癌性的各种过筛试验,也可用来研究化合物的代谢和中毒机理[的探讨);亚细胞水平(研究中毒机理、毒物引起损伤的亚细胞定位以及化合物代谢);分子水平(如研究毒物对生物体内酶的影响)。

体外试验的优点:简单、快速、经济、条件易于控制。

03课后习题参考答案毒理学

03课后习题参考答案毒理学

名词解释血/气分配系数当呼吸膜两侧的气体的分压达到动态平衡时,其在血液中的浓度和肺泡气中的浓度之比。

代谢活化一些外源化学物经过生物转化后,毒性非但没有减弱,反而明显增强,甚至产生致突变、致癌和致畸作用,这种现象称为代谢活化。

代谢解毒:外源化学物经生物转化以后成为低毒或无毒的代谢物,这一过程称为代谢解毒。

脂/水分配系数达到动态平衡时,化学物在脂相和水相中的溶解分配率的平衡系数。

蓄积作用外源化学物连续地、反复地进入机体,而且吸收速度或总量超过代谢转化排出的速度或总量时,化学物质就有可能在体内逐渐增加并贮留,这种现象称为化学物质的蓄积作用。

首过效应外源性化学物在从吸收部位转运到体循环的过程中,已经开始被消除,此即首过效应或首过消除。

可以减少经体循环到达靶器官组织的外源性化学物的数量,可能减轻毒性效应肠肝循环外源性化学物及其代谢产物,由胆汁进入肠道后,一部分可以随粪便排泄,但另一部分由于肠道微生物的酶(β-葡萄糖苷酶)作用下,增加其脂溶性而重新被肠道吸收,重新返回肝脏,形成肠肝循环。

填空题Ι相反应包括氧化、还原、水解反应。

生物转化反应中的氧化反应的主要酶系是:细胞色素P450酶系、黄素加单氧酶、微粒体外酶系。

外源化学物的特殊转运包括:主动转运、易化扩散和膜动转运。

简单扩散发生的条件包括:膜两侧存在浓度梯度、化学物具有脂溶性和化学物呈非解离状态。

外源化学物进入机体内的主要吸收途径为:经胃肠道、经呼吸道、经皮肤、注射等其它途径。

问答题生物转运方式包括哪三大类?答:A、主动转运:指外源化学物在载体的参与下,逆浓度梯度通过生物膜的转运过程。

B、被动转运:①简单扩散:化学物质顺浓度梯度从膜的一侧转运到另一侧的过程,又称脂溶扩散,是绝大多数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不消耗能量不需要载体不受饱和限速和竞争性一直的影响。

②易化扩散:不易同于脂质的化学物依靠载体有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的过程,不需要消耗能量③滤过:是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膜上亲水性孔道的过程。

环境毒理学习题

环境毒理学习题

剂量:是指给予机体的或机体接触的外源化学物的数量。

最小致死量(LD01)指在一群个体中仅引起个别死亡的最低剂量。

低于此剂量即不能使个体死亡。

最大无作用剂量指外源化学物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方式或途径与机体接触后,用目前最为灵敏的方法和观察指标,未能观察到任何对机体损害作用的最高剂量。

慢性中毒指毒物在不引起急性中毒的剂量条件下,长期反复进入机体所引起的机体在生理、生化及病理学方面的改变,出现临床症状、体征的中毒状态或疾病状态生物浓缩:生物机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上的许多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使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的浓度的现象生物放大指某些在自然界不能降解或难降解的化学物质,在环境中通过食物链的延长和营养级的增加在生物体内逐级富集,浓度越来越大的现象。

突变系动物:突变系是指正常染色体的基因发生了突变,这种遗传变异造成后代的某个性状或生物反应与亲本不同,具有某种特殊性状表型的各种遗传缺陷的品系。

封闭群动物即一个种群动物位于固定地点,5年以上不从外部引进任何新种生物转运:水中污染物同机体接触而被吸收、分布和排泄等过程的总称。

生物转化:是指外源化学物在机体内经多种酶催化的代谢转化。

生物转化是机体对外源化学物处置的重要的环节,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机制。

毒物)是指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就能引起机体功能性或器质性损伤的化学物质。

毒性(toxicity)是指一种物质能引起机体损害的性质和能力。

中毒(toxication)是指机体受到某种化学物质的作用而引起功能性或器质性的病变。

根据中毒发生发展的快慢,可区分为急性中毒、亚慢(急)性中毒和慢性中毒。

危险度(risk)也称危险性或风险度,是指在一定暴露条件下引起机体某种不良效应发生的概率,即是指某种物质在具体的接触条件下,对机体造成损害可能性的定量估计实验动物:用于生物科学实验的动物的统称。

在品质上有一定要求,以保证试验的准确性。

品系:源出于一个共同的祖先而且具有特定基因型的动植物或微生物土壤自净是指土壤本身通过吸附、分解、迁移、转化等自然作用,使土壤中污染物的浓度降低直至消失的过程。

环境毒理学(期末试题及答案)精选全文

环境毒理学(期末试题及答案)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一、填空题1.环境毒理学主要研究对象是环境化学物。

2.多环芳烃的致癌作用机理的主要理论是K区理论和湾区理论。

3.香肠、火腿类食品中可能含有的有害物质亚硝胺类化合物。

4.肺泡对于气态物质的吸收主要通过自由扩散方式。

5.化学物在体内的初次分布取决于血流量,二次分布取决于化学物与组织、器官的亲和力。

6.生物转化过程包括4种是氧化、还原、水解、结合。

二、名词解释共氧化作用:在机体内的花生四烯酸经氧化作用形成前列腺素,在此氧化过程中,某些外源化学物可同时被氧化,即共氧化作用。

LD50:半数致死剂量,又称致死中量,指引起一群个体50%死亡所需的剂量。

贮存库:进入血液的环境化学物大部分与血浆蛋白或体内各组织成分结合,积聚在特定部位,有的部位化学物含量虽高,但未显示中毒效应,这些部位称为该化学物的贮存库。

光化学烟雾:大气中的烃类、NO X等污染物在强烈日光紫外线作用下,经一系列光化学反应生成的二次污染物,蓄积于大气中形成的一种浅蓝色烟雾。

电磁辐射:电磁辐射是电磁能量以电磁波的形式通过空间传播的现象。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改变健康生物及其子孙或者其群体的内分泌功能,对它们的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的外源性物质或混合物。

三、简答题1.简述致突变作用的不良后果。

答:(1)致死性突变诱发物引起生殖细胞的突变可以是致死性的,这种突变不具有遗传性,而是造成配子死亡、死胎、自发流产等。

(2)可遗传的改变生殖细胞发生非致死突变会影响后代,表现为先天畸形等遗传性疾病、胚胎发育迟滞或导致遗传易感性改变等。

2.简述主动转运的特点。

答:(1)需有载体参加(2)化学物可逆浓度梯度而转运,故需消耗一定的代谢能量,因此,代谢抑制剂可阻止此转运过程。

(3)载体对转运的化学物有一定的选择性,化学物必须具有一定的适配的基本结构才能被转运;结构稍有改变,即可影响转运过程的进行。

(4)载体有一定容量,当化学物达到一定浓度时,载体可以饱和,转运即达到极限。

环境毒理学_山西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环境毒理学_山西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环境毒理学_山西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1.化学物伴随能量的消耗由低浓度处透过生物膜向高浓度处转运的过程称()。

答案:主动转运2.进入机体后不需体内代谢活化,其原型就可与遗传物质(主要是DNA)作用而诱导细胞癌变的物质属于哪种致癌物?答案:直接致癌物3.2013年10月,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正式将大气环境污染及其颗粒混合物确定为人类哪类致癌物质?答案:一类致癌物质4.水俣病是在日本水俣湾首度发生而得名,其是由于()的富集而引发。

答案:甲基汞5.工业粉尘粒子的沉降作用与下列哪个因素无关()。

答案:尘粒的颜色6.铅能够损害神经系统,其作用机理不包括以下哪项?答案:损害造血功能7.邻苯二甲酸酯类的亚急性和慢性暴露主要产生哪方面毒性效应?答案:生殖发育毒性8.按照辐射剂量率,辐射生物效应分为:答案:急性效应和慢性效应9.造成不良建筑物综合征的重要诱因是()。

答案:霉菌10.在大型工业建设项目已经投产运行一段时间后,对项目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程度和人群健康损害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称为()。

答案:环境污染健康风险评价11.在环境毒理学领域,外源化学物是指:答案:不是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不是人体的组成成分可以通过一定途径从环境进入人体,并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12.环境化学物的生物转化过程主要包括的反应类型有:答案:氧化反应水解反应还原反应结合反应13.环境化学物与生物体内靶分子结合的结果可导致:答案:与蛋白质形成抗原靶分子结构破坏靶分子功能损伤14.非毒物是指()。

答案:毒物与非毒物主要取决于化学物自身的物理和化学特性。

大剂量作用下才对生物体产生毒性作用的物质。

在较小剂量下不能表现出毒性的物质。

15.饮水氯化消毒副产物主要具有()。

答案:生殖发育毒性致突变作用致癌作用16.工业环境常见的有毒金属包括()。

答案:铬铜汞17.多溴联苯醚暴露主要对机体健康产生哪些不利影响:答案:影响神经发育干扰甲状腺功能18.双酚A暴露主要影响机体的:答案:生殖系统神经行为19.液化石油气有麻醉作用,人的急性中毒表现有()。

毒理学习题集(含答案)(精华版王心如)

毒理学习题集(含答案)(精华版王心如)

毒理学基础习题集毒理学基础习题集1 第一章第一章 绪论绪论【A 型题】型题】1. 经典的毒理学研究对象是经典的毒理学研究对象是 D A.核素.核素B.细菌.细菌C.病毒.病毒D.各种化学物质2. 卫生毒理学和毒理学的主要区别是CA.毒理学相当于总论.而卫生毒理学是个论B.卫生毒理学与毒理学研究的方法有所不同C.卫生毒理学属于预防医学的范围,毒理学属于边缘学科D.卫生毒理研究的范围越来越小,毒理学研究的范围越来越大范围越来越大3.外源化学物的概念.外源化学物的概念 D A.存在于人类生活和外界环境中B.与人类接触并进入机体.与人类接触并进入机体C.具有生物活性,并有损害作用D.以上都是【B 型题】型题】【名词解释】【名词解释】1.毒理学毒理学2.现代毒理学现代毒理学3.卫生毒理学卫生毒理学4.管理毒理学管理毒理学【问答题】【问答题】1.毒理学、现代毒理学及卫生毒理学的任务和目的2.卫生毒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几种?3.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管理毒理学研究内容及相互关系及相互关系4.如何理解毒理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5.毒理学主要分支有哪些?毒理学主要分支有哪些?【论述题】【论述题】1. 试述毒理学发展趋势及有关进展。

2.谈谈现代毒理学面临的挑战和发展机遇。

2 第二章第二章 毒理学基本概念毒理学基本概念【A 型题】型题】1.毒物是毒物是 D A.对大鼠经口LD50>500mg/kg体重的物质体重的物质 B.凡引起机体功能或器质性损害的物质C.具有致癌作用的物质.具有致癌作用的物质D.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能对机体发生损害作用的物质2.LD50的概念是的概念是 D A.引起半数动物死亡的最大剂量B.引起半数动物死亡的最小剂量C.出现半数动物死亡的该试验组的剂量D.能引起一群动物50%死亡的剂量(统计值)3.LD50 与毒性评价的关系是与毒性评价的关系是 C A.LD50 值与毒性大小成正比值与毒性大小成正比B.LD50 值与急性阈计量成反比值与急性阈计量成反比C.LD50 与毒性大小成反比D.LD50 值与染毒剂量成正比值与染毒剂量成正比4.评价毒物急性毒性大小最重要的参数是B A.LD100 B.LD50 C.LD01 D.LD0 5.对于毒作用带描述,下述哪一项是错误的C A.半数致死剂量与急性阈值的比值为急性毒作用带B.急性阈剂量与慢性阈剂量的比值为慢性毒作用带C.急性毒作用带值大,引起死亡的危险性大D.慢性毒作用带值大,发生慢性中毒的危险性大6.毒性的上限指标有毒性的上限指标有 BA.绝对致死量,最大耐受量,最大无作用计量,最小致死量最小致死量B.绝对致死量,最大耐受量,半数致死量,最小致死量C.绝对致死量,最大无作用计量,阈计量,半数耐受计量耐受计量D.绝对致死量,阈计量,最大耐受量,最小致死量7.最大无作用剂量(未观察到有害作用水平)是最大无作用剂量(未观察到有害作用水平)是 B A.未能观察到任何对机体损害作用的最低剂量B.未能观察到任何对机体损害作用的最高剂量C.人类终身摄入该化合物未能引起任何损害作用的剂量的剂量D.一种化学物在环境中存在而不引起物体的损害的剂量的剂量8.最小有作用剂量(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水平)是D A.一种化合物按一定方式与人接触,出现了亚临床症状的最小剂量床症状的最小剂量B.一种化合物按一定方式与人接触造成显微镜下可观察到的损伤的最小剂量可观察到的损伤的最小剂量C.一种化合物按一定方式与人接触引起免疫功能减低的最小剂量减低的最小剂量D.一种化合物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方式与机体接触,使某项指标开始出现异常变化的最低剂量9.最敏感的致死剂量指标是最敏感的致死剂量指标是 B A.绝对致死剂量.绝对致死剂量B.半数致死剂量C.最小致死剂量.最小致死剂量D.以上都是.以上都是10.毒物引起全部受试对象死亡所需要的最低剂量是AA.绝对致死剂量(LD100)B.最小致死剂量(LD01)C.最大耐受剂量(LD0)D.半数致死剂量(LD50)11.毒物引起受试对象中的个别成员出现死亡的剂量B A.绝对致死剂量(LD100)B.最小致死剂量(LD01)C.最大耐受剂量(LD0)D.半数致死剂量(LD50)12.毒物不引起受试对象出现死亡的最高剂量C A.绝对致死剂量(LD100)B.最小致死剂量(LD01)C.最大耐受剂量(LD0)D.半数致死剂量(LD50)13.毒物引起一半受试对象死亡所需要的剂量D A.绝对致死剂量(LD100)B.最小致死剂量(LD01)C.最大耐受剂量(LD0)D.半数致死剂量(LD50)14.评价毒物急性毒性大小最重要的参数是D A.绝对致死剂量(LD100)B.最小致死剂量(LD01)C.最大耐受剂量(LD0)D.半数致死剂量(LD50)15.对LD50 描述错误描述错误 ..的是的是 D A.指毒物引起一半受试对象死亡所需要的剂量B.是评价毒物急性毒性大小最重要的参数C.是对不同毒物进行急性毒性分级的基础标准D.毒物的急性毒性与LD50 呈正比16.对阈剂量描述错误对阈剂量描述错误 ..的是的是 DA.指毒物引起受试对象中少数个体出现某种最轻微的异常改变所需要的最低剂量B.与毒物一次接触所得的阈剂量为急性阈剂量C.长期反复多次接触毒物所得的阈剂量为慢性阈剂量剂量D.毒物的急性阈剂量比慢性阈剂量要低17.对毒作用带描述错误对毒作用带描述错误 ..的是的是 D A.半数致死剂量与急性阈剂量的比值为急性毒作用带用带B.急性阈剂量与慢性阈剂量的比值为慢性毒作用带C. 急性毒作用带值大,引起死亡的危险性大D 慢性毒作用带值大,发生慢性中毒的危险性大18.急性毒作用带为急性毒作用带为 A A.半数致死剂量/急性阈剂量的比值B.急性阈剂量/半数致死剂量的比值半数致死剂量的比值C.急性阈剂量/慢性阈剂量的比值慢性阈剂量的比值D.慢性阈剂量/急性阈剂量的比值急性阈剂量的比值19.慢性毒作用带为慢性毒作用带为 C A.半数致死剂量/急性阈剂量的比值急性阈剂量的比值B.急性阈剂量/半数致死剂量的比值半数致死剂量的比值C.急性阈剂量/慢性阈剂量的比值D.慢性阈剂量/急性阈剂量的比值急性阈剂量的比值20.对于同一种化学物,对于同一种化学物,在相同的条件下,在相同的条件下,在相同的条件下,下列哪项下列哪项毒性指标数值最大毒性指标数值最大 E A.LD50 B.LD0 C.LD01 E.LD100 21.对于同一种化学物,对于同一种化学物,在相同的条件下,在相同的条件下,在相同的条件下,下列哪项下列哪项毒性指标数值最小毒性指标数值最小 BA.LD50 B.LD0 C.LD01 D.LD100 22.对LD50 描述,下述哪一项是错误的描述,下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C A.指毒物引起一半受试对象死亡所需要的剂量B.又称致死中量.又称致死中量C.毒物的急性毒性与LD50 呈正比D.是对不同毒物进行急性毒性分级的基础标准23.慢性毒作用带为慢性毒作用带为 C A.半数致死剂量/急性阈剂量的比值急性阈剂量的比值B.急性阈剂量/半数致死剂量的比值半数致死剂量的比值C.急性阈剂量/慢性阈剂量的比值D.慢性阈剂量/急性阈剂量的比值急性阈剂量的比值24.机体组织细胞对毒作用反应特点不包括:B A.具有特异的靶器官和靶部位B.病变性质相同C.病变性质各有不同.病变性质各有不同D.病变程度存在剂量-效应关系效应关系25化学毒物与机体毒作用的剂量-反应(效应)关系最常见的曲线形式是系最常见的曲线形式是 D A.直线型曲线.直线型曲线B.抛物线型曲线.抛物线型曲线C.对称S状曲线状曲线D.非对称S状曲线26.S-曲线的特点是曲线的特点是 A A.曲线开始平缓,中间陡峭,最后又趋平缓B.曲线开始平缓,中间平缓,最后陡峭C.曲线开始陡峭,中间平缓,最后仍平缓D.曲线开始陡峭,中间陡峭,最后平缓【B 型题】型题】27~30题A 效应效应B 反应反应C 剂量—效应(反应)关系剂量—效应(反应)关系D 有的个体不遵循剂量(效应)反应关系规律E剂量反应曲线剂量反应曲线27.用CCl4 给大鼠经呼吸道感染后,测试大鼠血清中GPT 升高,CCl4 所发生的所发生的GPT改变为改变为 A l4 染毒大鼠100只中有50只GPT升高,即效应发生率为50%,此为,此为 B 29.随着CCl4 染毒剂量的增高GPT高显著增高C 30.某患者因上感而就医,进行青霉素过敏试验中致死D 【名词解释】【名词解释】1.毒物毒物2.biomarker 3.medianlethaldose 4.hypersensibility 5.hormesis 6.Zch 7.靶器官靶器官8.毒性毒性 9.阈剂量阈剂量10.最大无作用剂量最大无作用剂量11.剂量-效应关系效应关系12.剂量-反应关系反应关系13.危险度危险度14.危害性危害性15.安全性安全性【问答题】【问答题】1.毒理学中主要的毒性参数有哪些?2.一般认为哪些毒性作用有阈值,哪些毒性作用无阈值?阈值?3.为什么把毒效应谱看成连续谱?4.绘制一条典型的剂量-反应曲线。

环境毒理学课后部分答案

环境毒理学课后部分答案

第九章农药的环境毒理学1、为什么近年来开始停止生产和使用有机氯农药?有机氯农药多为白色或淡黄色结晶,少数为粘稠液体,挥发性一般不高,不溶于水而溶于脂肪、脂类或其他有机溶媒中,化学性质稳定,在土壤、水体和动植物体内降解缓慢,在人体内也有一定的累积,有较长的残留致毒期,是一种重要的环境污染物。

2、有机磷农药毒性大小与化学结构有何关系?并阐述有机磷农药急性毒性作用机理。

有机磷农药毒性大小与化学结构之间的关系:多数有机磷农药属于磷酸脂类或硫代磷酸脂类,其通式为R1R2PXY,其中R1、R2碱基集团,X为氧或硫原子,Y为各种不同的酸性基团。

有机磷农药毒性大小和X、Y、R基团有关。

R为乙基毒性最大,X为氧原子时较硫原子毒性大,Y为强酸根时毒性较强。

有机磷农药急性毒性作用机理:抑制胆碱酰酶使其失去分解乙酰胆碱的作用,导致乙酰胆碱在体内蓄积,刺激胆碱能神经系统,产生毒性。

4、什么叫生物防治技术?与传统的化学合成农药相比,具有哪些优点?生物防治技术是指利用有害生物的天敌生物如鸟类、青蛙、昆虫等对有害生物进行调节、控制,对作物虫害进行以虫治虫,微生物治虫,使用其它真菌杀虫剂等。

与传统化学合成农药相比,生物防治技术具有对环境污染小,风险很小(并不是说完全没有风险),能有效地保护天敌,发挥持续控制作用的优点。

第八章金属的环境毒理学4、何谓金属硫蛋白?试述其结构与功能。

金属硫蛋白(metallothionein)是由微生物和动植物产生的金属结合蛋白,富含半胱氨酸的短肽,对多种重金属有高度亲和性。

它是分子质量较低,半胱氨酸残基和金属含量极高的蛋白质。

与其结合的金属主要是镉、铜和锌,广泛地存在于从微生物到人类各种生物中,其结构高度保守。

MT一般是由60-68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多肽单链.肽链氨基端有一个乙酰化的甲硫氨酸,分子内半胱氨酸的数目和位置及碱性氨基酸残基都有一定的保守性。

不同MT中氨基酸顺序不同,但空间结构却相似,即MT整个分子呈哑铃形,由α和β两个大小相近的球形结构域组成,两个结构域通过第30,31位的Lys残基(铰链区)相连,MT铰链区的存在使2个结构域存在较大的柔性和可变性,从而使MT中的金属离子与溶液中的金属离子易于交换,为其调节体内金属离子的代谢提供了结构基础。

环境毒理学题库

环境毒理学题库

一、填空题1.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处置包括__吸收___、_分布__、代谢__和_排泄____四个过程。

2.毒物排出体外的主要途径有_经肾脏随尿排出__、经胆汁随粪便排泄__、__经肺随呼出气体排泄___和_其他排泄途径_ _。

3.机体最重要的排泄器官是:肾4.外来化合物经消化道吸收的主要方式是(简单扩散)。

5.有机酸主要在内被吸收,有机碱主要在被吸收。

6.凡是分子量小的水溶性化合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7.凡是逆浓度梯度而转运需要载体能量,脂溶性大分子量的化合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8.脂/水分配系数大,非离子性化合物通过生物膜方式()9.凡是水溶性的化合物,分子量大的利用载体,由高浓度向低浓度移动的通过生物膜方式(主动运输)10.凡是液滴或大颗粒的物质通过生物膜的方式(胞饮或吞饮)11.铅、锰、镉、砷、铊通过生物膜的方式 :主动转运12.主要的体内屏障有血脑屏障和胎盘屏障。

营养物质通过的方式透过胎盘进入胎儿,而大部分环境化学物透过胎盘的方式是。

13.化学物危险度评价主要由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四个部分组成。

14.外来化合物联合作用的类型有:相加作用、协同作用、增强作用、拮抗作用、独立作用15.化学致癌的三阶段论中的三阶段是指:引发阶段、促长阶段、进展阶段16.与细胞恶性转化有关的基因主要有和17.体内的铅90%以上存在于(红细胞)。

18. 化学物在体内的初次分布取决于血流量,二次分布取决于化学物和组织、器官的亲和力。

二、选择题1吸收速度最快的是:cA:皮下注射 B皮肤涂布 C:经口摄入 D:腹腔注射2.以下那些物质不容易在骨骼中沉积:(d )A:氟 B:铅 C:锶 D:Hg3.生物转化过程中最重要的器官是:( c)A.心脏B.肾脏C.肝脏D.肠胃4.急性毒性实验的观察时间是:( )bA:7天 B:14天 C:30天 D:24h5.外来化合物的概念是( e )。

A.存在于人类生活和外界环境中B.与人类接触并进入机体C.具有生物活性,并有损害作用。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毒理学基础课后习题第一章绪论1、什么是环境毒理学?它是怎样产生的?环境毒理学(environmental toxicology)是利用毒理学方法研究环境,特别是空气、水和土壤中已存在或即将进入的有毒化学物质及其在环境中的转化产物,对人体健康的有害影响及其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2、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任务和内容是什么?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对各种生物特别是对人体产生危害的各种环境污染物。

环境污染物主要是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所产生的化学性污染物。

环境毒理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环境污染物对人体的损害作用及其机理,探索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损害的早期检测指标和生物标志物,从而为制定环境卫生标准和有效防治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提供理论依据;此外,根据环境污染物对其他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个体、种群及生态系统的危害,甚至在特定环境中对整个生物社会的危害,研究其损害作用及其机理、早期损害指标及防治理论和措施。

环境毒理学的最终任务是保护包括人类在内的各种生物的生存和持续健康的发展。

环境毒理学的主要内容是研究环境污染物及其在环境中降解和转化产物对机体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包括毒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和排泄等生物转运过程和代谢转化等生物转化过程,剂量与作用的关系,毒物化学结构和毒性以及影响毒作用的各种有关因素。

3、阐述环境毒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体外试验(in vitro test):器官水平(包括器官灌流和组织培养,基本保持器官完整性,常用于毒物代谢的研究);细胞水平(应用的细胞包括已建株的细胞系(株)和原代细胞(可用不同的器官进行制备),可用于外来化合物的毒性和致癌性的各种过筛试验,也可用来研究化合物的代谢和中毒机理的探讨);亚细胞水平(研究中毒机理、毒物引起损伤的亚细胞定位以及化合物代谢);分子水平(如研究毒物对生物体内酶的影响)。

体外试验的优点:简单、快速、经济、条件易于控制。

缺点:缺乏神经—体液调节因素等的控制,不能全面反映整体状况下的生物学效应。

整体内实验(in vivo test):急性毒性实验(acute toxicity test 指一次染毒或24h 内重复染毒的毒性实验研究);亚急性毒性实验(subacute toxicity test 或称为亚慢性毒性实验subchronic toxicity test 一般认为1~3 个月为宜,但具体实验期限随实验要求而异);慢性毒性实验(chronic toxicity test 一般指6 个月以上到终生染毒的毒性实验)。

流行病学调查第二章环境污染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外源化学物,是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生物学作用的化学物质。

◇生物转运,环境化学物的吸收分布排泄具有类似机理,均是反复通过生物膜的过程◇生物转化又称代谢转化,指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经历酶促反应或非酶促反应而形成的代谢产物的过程。

◇生物膜,将细胞、细胞器与周围环境分隔开的一层半渗透性薄膜质膜包围在细胞外的膜◇脂/水分配系数,一种物质在脂质中的溶解性与其在水中的溶解性之比吸收,环境化学物经各种途径通过机体的生物膜进入血液的过程◇分布,环境化学物被吸收进入血液体液后,随血液淋巴液的流动分散到全身各组织的过程◇靶器官,化学物对其聚集的部位可直接发挥毒性作用的部位◇贮存库:进入血液的环境化学物大部分与血浆蛋白或体内各组织成分结合,积聚在特定部位,有的部位化学物含量虽高,但未显示中毒效应,这些部位称为该化学物的贮存库。

◇毒理动力学,运用数学方法,定量地研究外来化学物吸收分布排泄和代谢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过程◇代谢饱和,单位时间内的代谢产物不再随毒物浓度升高而增大,代谢途径被饱和◇竞争性抑制,参与生物转化的酶系统一般对底物的专一性不高,几种不同的化学物均可作为同一种酶系统的底物◇酶诱导有些外源化学物可使某些代谢酶系的活力增强或酶的含量增加的现象1,简述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生物膜,将细胞、细胞器与周围环境分隔开的一层半渗透性薄膜质膜包围在细胞外的膜生物膜主要由液晶态脂质双分子层和蛋白质构成,能保持细胞核细胞器内部理化性质的稳定,可选择性地允许某些物质透过以便吸收和排出一些物质,能传递信息,膜上的酶对化学物的生物转化过程起催化作用,生物膜在物质转运、能量转换、物质代谢、细胞识别及信息传递等过程起重要作用2、叙述毒物通过生物膜的主要方式及其机理。

◇被动转运简单扩散:膜两侧的毒物从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化学物并不与膜起反应,不消耗能量。

滤过:化学物通过细胞膜的亲水性孔道的过程。

◇特殊转运(被转运的毒物必须与生物膜组成成分发生可逆性结合,并形成复合物)主动转运:外来化合物通过生物膜由低浓度处转运并需要消耗能量的过程。

其特点是需要通过蛋白载体作用,载体可逆浓度梯度,使化学物通过细胞膜,因此需要消耗能量。

易化扩散:不易溶于脂质的化学物利用载体由高浓度想低浓度转运的过程。

膜上蛋白质载体特异性地与某种化学毒物结合后,其分子内部发生构型变化而形成适合该物质透过的通道而进入细胞。

易化扩散只能按顺浓度梯度方向转运,因为不需要消耗能量。

◇膜动转运(颗粒物和大分子物质的转运常伴有膜的运动)吞噬作用:由于生物膜具有可塑性和流动性,因此,对颗粒状物质(如大气中的烟尘)和液粒,细胞可以通过细胞膜的变形移动和收缩,把它们包围起来最后摄入细胞内。

胞吐:某些大分子物质也可通过胞吐方式从细胞内转运到细胞外。

3、环境污染物吸收有哪几条途径?并阐述影响吸收的因素经呼吸道吸收☆分压差和血/气分配系数:气体从高分压(浓度)处向低分压(浓度)处通透,肺泡气和血液中该气态物质的分压(浓度)差愈大,吸收愈快。

随着吸收量的增加,分压差逐渐减小,吸收速度逐渐减慢。

☆溶解度和相对分子质量:非脂溶性的物质的吸收速度主要受相对分子质量大小的影响,相对分子质量大的化学物吸收较慢;脂溶性的物质的吸收速度与相对分子质量大小关系不大,而主要取决于其脂/水分配系数,系数大者,吸收速率较高。

☆肺的通气量和血流量的比值:通气/血液比值愈大,气体相对较易吸收。

☆颗粒大小:颗粒物的吸收主要受颗粒大小的影响。

经消化道吸收☆消化道中的多种酶类和菌丛可是某些化学物转化成新的物质而改变其毒性。

☆胃肠道内容物的种类和数量、排空时间及蠕动状态都会影响消化道对环境化学物的吸收。

☆环境化学物的溶解度和分散度也是影响吸收的因素。

经皮肤吸收☆化学物透过角质层的速度与化学物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脂/水分配系数及角质层的厚度有关。

☆不同种属的动物表皮通透性不同,可能与角质层的厚度不同有关。

☆高温促进皮肤血液和间质液流动,使化学物较易被皮肤吸收。

☆角质层损伤因子。

4、肾脏排泄毒物的机理包括哪几种方式?肾脏排泄毒物的机理包括肾小球滤过、肾小管的主动分泌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三种方式。

第三章环境污染物的毒作用及其影响因素◇毒物: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给予机体时,能与生物体相互作用,引起生物体功能或器质性损伤的化学物质。

◇毒性:有毒物质接触或进入机体后,引起生物体的易感部位产生有害作用的能力。

◇中毒:是生物体受到毒物作用而引起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后出现的疾病状态。

◇危险度:又称危险或危险性,指在一定暴露条件下,化学物导致机体产生不良效应的概率。

◇剂量,指给予机体的或机体接触的外来化学物的量1致死剂量,以机体死亡为观察指标而确定的外源化学物的剂量绝对致死剂量LD100,能引起所观察个体全部死亡的最低剂量半数致死剂量LD50,引起一群个体半数死亡所需的剂量半数耐受限量TLm,半数存活浓度,在一定时间内一群水生生物半数个体能耐受的某化学物在水中的浓度最小致死剂量,仅引起一群个体中个别死亡的最低剂量最大耐受剂量,在一群个体中不引起死亡的某化学物的最高剂量◇半数效应剂量,外源化学物引起机体某项生物学效应发生50%改变所需的剂量◇最小有作用剂量也称中毒阈剂量或中毒阈值,指外源化学物按一定方式或途径与机体接触时,在一定时间内,使某项灵敏的观察质变开始出现异常变化或机体开始出现损害作用所需的最低剂量。

◇最大无作用剂量,指外源化学物按一定方式或途径与机体接触后,采用目前最为灵敏的方法和观察指标,而未能观察到任何对机体损害作用的最高剂量。

◇ADI每日容许摄入量:人类终生每日摄入外源化学物对人体不致引起任何损害作用的剂量。

◇MAC最高容许浓度:某一环境污染物可以在环境中存在而不致对人体造成任何损害作用的浓度◇效应:一定剂量的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或进入机体后所引起的机体的生物学变化。

◇反应:机体与一定剂量的外源化学物接触后,呈现某种效应并达到一定程度的比率,或产生效应的个体数在某一群体中所占的比例。

◇靶位点:当污染物达到某一浓度,并足以引发一系列有害生物效应的部位。

◇受体:存在与细胞膜上对特定生物活性物质具有识别能力并可以选择性的与其结合的大分子蛋白质。

◇配体:对受体具有选择性结合能力的生物活性物质。

.1,剂量-效应关系及类型剂量-效应关系指外源化学物的剂量大小与其在个体或群体中引起的量效应大小之间的关系类型:直线型,抛物线型,S型2毒性作用类型毒性作用,某些环境化学物可引起机体直接接触部位的损伤类型有局部和全身毒性作用,速发和迟发毒性作用,可逆和不可逆毒性作用,变态反应和特异体质反应3环境化学物的联合毒性作用,类型及评定环境化学物的联合毒性作用,指由两种或以上的化学物同时或短期内先后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的综合毒性作用。

类型主要有:相加作用:指多种化学物同时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生物学作用的强度等于每一种化学物单独作用的总和。

协同作用:指几种化学物同时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生物学作用的强度大于各种化学物单独作用强度总和。

增强作用:一种化学物本身对机体无毒性,但与另一种有毒物质同时存在时可使该危害物的毒性增加。

拮抗作用:指两同时作用于机体其中一种化学物可干扰另一种化学物的生物学作用,或互相干扰,使所产生的毒性作用的强度小于每种化学物单独作用的总和。

独立作用:指多种化学物各自对机体产生不同的效应,其作用的方式、途径和部位也不同,彼此之间互无影响,仅表现为各自的东西作用。

评定,一般采用急性毒性试验的方法,检测单个化学物和混合物的LD50,再用联合作用系数法和等效应线图法4外源化学物对组织细胞等效作用的机理干扰正常受体-配体的相互作用,细胞膜损伤,干扰细胞内钙稳态,干扰细胞能量的产生,自由基与脂质过氧化,有生物大分子结合,选择性细胞致死,非致死性遗传改变5 影响污染物毒作用的因素有哪些?环境化学物的结构与性质、结构与毒性,物理性质与毒性机体状况,种属和个体差异,性别与激素,年龄,营养与健康,生物节律接触条件,接触途径,溶剂,毒物浓度与容积,较差接触环境因素第四章环境化学物的一般毒性及其评价◇,急性毒性指机体一次接触或24h内多次接触某种化学物所引发的毒性效应◇亚慢性毒性指机体连续多日接触外源化学物所引起的毒性效应◇慢性毒性指机体长期接触外源化学物所引起的毒性效应1,实验动物物种选择的原则对外源化合物的毒性反应及代谢过程与人类相似自然寿命不太长易于饲养和实验操作经济并易于获得实验动物以选择哺乳动物为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