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经典素读范本 孟子公孙丑上
孟子的智慧_第三章 公孙丑上
![孟子的智慧_第三章 公孙丑上](https://img.taocdn.com/s3/m/42e83ff204a1b0717fd5dd14.png)
【原文】公孙丑①问曰:“夫子当路②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③乎?”孟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
或问乎曾西④曰:‘吾子⑤与于路孰贤?’曾西蹙然⑥曰:‘吾先子⑦之所畏也。
’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⑧不悦,曰:‘尔何曾⑨比予于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单也,尔何曾比予于是?’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⑩我愿之乎?”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
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曰:“以齐王,由反手也。
”曰:“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
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继之,然后大行。
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曰:“文王何可当也!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天下归殷久矣,久则难变也。
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
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皆贤人也——相与辅相之,故久而后失之也。
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
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鎡基,不如待时,今时则易然也,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也,而齐有其地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
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这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
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
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
’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
故事半古之人。
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注释】①公孙丑:孟子的学生,齐国人。
②当路:当权,当政。
③许:兴盛,复兴。
④曾西:名曾申,字子西,鲁国人,孔子学生曾参的儿子。
⑤吾子:对友人的尊称,相当于“吾兄”“老兄”之类。
⑥蹙然:不安的样子。
⑦先子:指已逝世的长辈。
这里指曾西的父亲曾参。
⑧艴然:恼怒的样子。
⑨曾:副词,竟然,居然。
⑩为:同“谓”,认为。
孟子公孙丑上
![孟子公孙丑上](https://img.taocdn.com/s3/m/23e68a1dc281e53a5802ffbd.png)
孟子·公孫丑上︿一﹀公孫丑問曰:﹁夫子當路於齊,管仲、晏子之功,可復許乎?﹂孟子曰:﹁子誠齊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
或問乎曾西曰:﹃吾子與子路孰賢?﹄曾西?然曰:﹃吾先子之所畏也。
﹄曰:﹃然則吾子與管仲孰賢?﹄曾西艴然不悅曰:﹃爾何曾比予於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專也,行乎國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爾何曾比予於是!﹄﹂曰:﹁管仲,曾西之所不為也。
而子為我願之乎?﹂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顯;管仲、晏子,猶不足為與?﹂曰:﹁以齊王,由反手也。
﹂曰:﹁若是,則弟子之惑滋甚。
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後崩,猶未洽於天下;武王、周公繼之,然後大行。
今言王若易然,則文王不足法與?﹂曰:﹁文王何可當也?由湯至於武丁,賢聖之君六七作,天下歸殷久矣,久則難變也。
武丁朝諸侯,有天下,猶運之掌也。
紂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遺俗,流風善政,猶有存者;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膠鬲,皆賢人也,相與輔相之;故久而後失之也。
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然而文王猶方百里起,是以難也。
齊人有言曰:﹃雖有智慧,不如乘勢;雖有鎡基,不如待時。
﹄今時則易然也: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過千里也,而齊有其地矣;雞鳴狗吠相聞,而達乎四境,而齊有其民矣。
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於此時者也;民之憔悴於虐政,未有甚於此時者也。
飢者易為食;渴者易為飲。
孔子曰:﹃德之流行,速於置、郵而傳命。
﹄當今之時,萬乘之國行仁政,民之悅之,猶解倒懸也。
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時為然。
﹂︿二﹀公孫丑問曰:﹁夫子加齊之卿相,得行道焉,雖由此霸王不異矣。
如此,則動心否乎?﹂孟子曰:﹁否,我四十不動心。
﹂曰:﹁若是,則夫子過孟賁遠矣!﹂曰:﹁是不難,告子先我不動心。
﹂曰:﹁不動心有道乎?﹂曰:﹁有。
北宮黝之養勇也,不膚橈,不目逃;思以一豪挫於人,若撻之於市朝。
不受於褐寬博,亦不受於萬乘之君;視刺萬乘之君,若刺褐夫,無嚴諸侯;惡聲至,必反之。
《孟子·公孙丑》原文及译文
![《孟子·公孙丑》原文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9d7b4fb6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cc.png)
《孟子·公孙丑》原文及译文《孟子·公孙丑》公孙丑上本篇前两章记载盂子与学生公孙丑的对话,其余均系孟子个人言论的记录。
总起来说,仍以政治学说,尤其是"仁政"理论为主。
即便是说到其它方面的问题,也往往落脚于"仕政"之上。
------------------乘势待时,事半功倍【原文】公孙丑[1]问曰:"夫子当路[2]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3]乎?"盂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
或问乎曾西[4]曰:'吾子[5]与于路孰贤?'曾西蹵[6]然曰:'吾先子[7]之所畏也。
'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8]不悦,曰:'尔何曾[9]比予其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单也,尔何曾比予于是?'"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10]我愿之乎?"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
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曰:"以齐王,由[11]反手也。
"曰:"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
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12],犹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13]继之,然后大行。
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曰:"文王何可当也!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14],天下归殷久矣,久则难变也。
武丁朝诸候,有天下,犹运之掌也。
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遗俗,流风善风善政,犹有存者;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皆贤人也---相与[15]辅相[16]之,故久而后失之也。
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
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鎡基,不如待时[17]'。
,今时则易然也: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也,而齐有其也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
孟子 公孙丑上
![孟子 公孙丑上](https://img.taocdn.com/s3/m/476dd132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e7.png)
要置之不管,也不要妄自助长,而要多做正直的事才能长存于天地
之间。
养 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
浩 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
然 之
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 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气 浩然之气是天地之间的刚正之气。 ? ①它需要靠正直去培养;②长期积累;③与仁义道德相配合;④不
• (公孙丑):“敢问夫子恶乎长?”
• (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
怎 么
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 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 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
孟子说:“难以用一两句话说清楚啊。它作为一种气,最为盛大,最为刚强, 靠正直去培养它而不伤害它,就会充满天地之间。它作为一种气,要和仁 义道德相配;没有这些,它就会萎缩,没有力量了。它是经常性地蓄养仁 义道德才产生的,不是偶然地有过正义的举动就取得的。如果行为有愧于 心,气就萎缩了。因此我说,告子不曾懂得义,因为他把义看作是外在的 东西。(对浩然之气,)一定要培养它,不能停止下来;心里不能忘记它, 也不妄自去帮助它生长。
bì偏颇 “何谓知言?” 隐蔽 过分
沉溺
背离于正 逃避
困屈
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
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宰我、子贡善为说辞,冉牛、闵子、颜渊善言德行;孔子兼之,
曰:‘我于辞命,则不能也。’然则夫子既圣矣乎?”
《孟子·公孙丑上》原文及翻译【精品文档】
![《孟子·公孙丑上》原文及翻译【精品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f68ec7d08762caaedd33d458.png)
《孟子·公孙丑上》原文及翻译
注:本文经过精心编辑,部分内容来源网络,如有疑议,请联系我们处理。
《孟子·公孙丑上》原文及翻译
原文:
公孙丑上·第一章
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
孟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曾西蹴然曰:『吾先子之所畏也。
』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尔何曾比予于是!』」
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
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
曰:「以齐王由反手也。
」。
《孟子·公孙丑上》原文及翻译
![《孟子·公孙丑上》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16fc2b51011ca300a7c39002.png)
《孟子·公孙丑上》原文及翻译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孟子公孙丑上·第一章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孟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曾西蹴然曰:『吾先子之所畏也。
』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尔何曾比予于是!』」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曰:「以齐王由反手也。
」曰:「若是,则弟子之感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
武王、周公继之,然后大行。
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曰:「文王何可当也!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天下归殷久矣,久则难变也。
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
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皆贤人也,相与辅相之;故久而后失之也。
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
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
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基,不如待时。
』今时则易然也。
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者也。
而齐有其地矣。
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
而齐有其民矣。
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
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
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
』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
故事半古之倍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公孙丑上·第二章公孙丑问曰:「夫子加齐之卿相,得行道焉,虽由此霸王不异矣。
如此,则动心否乎?」孟子曰:「否。
我四十不动心。
」曰:「若是,则夫子过孟贲远矣?」曰:「是不难,告子先我不动心。
」曰:「不动心有道乎?」曰:「有。
《孟子公孙丑上》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孟子公孙丑上》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b1a5728f77232f60dccca1ae.png)
关于《孟子公孙丑上》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选自《孟子·公孙丑上》)参考译文有个担忧他的禾苗长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宋国人,一天下来十分疲劳,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的儿子急忙跑到田里去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天下不希望自己的禾苗长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为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
妄自帮助它生长的人,就像这个拔苗助长的.人,不但没好处,反而有害。
注释:闵(mǐn)——通“悯”,担心,忧虑。
长(zhǎng)——生长,成长。
揠(yà)——拔。
谓——对......说芒芒然——疲劳的样子。
芒:疲乏其人——他家里的人。
病——疲惫,劳累予——我,第一人称代词.趋——快走。
往——去,到..去。
槁(gǎo)——枯萎。
耘苗:给苗锄草非徒——非但。
徒,只是。
益:好处。
子:儿子予:我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谓其人曰(对...说)今日病矣(累)予助苗长矣(我)以为无益而舍之者(放弃)2.翻译下列句子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他儿子听说后,到地里一看,苗都死了。
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非但没有好处,反而危害了它。
3.与“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中加点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A其子趋而往视之B无丝竹之乱耳C渔人甚异之D水陆草木之花4.用一个恰当的成语概括本文内容。
揠苗助长5.请你谈谈读完这篇短文后受到得启示。
万物应当顺其自然。
不能做那种投机取巧的人二: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2)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3)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4)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2.翻译3.成语及道理参考答案1.担忧劳累赶去放弃2.(1)天下不想帮助秧苗生长的人是很少的。
《孟子·公孙丑章句上》原文及翻译译文
![《孟子·公孙丑章句上》原文及翻译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ecde77fd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24.png)
《孟子·公孙丑章句上》原文及翻译译文1、《孟子·公孙丑章句上》原文及翻译译文《孟子·公孙丑章句上》原文及翻译孟子原文:孟子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③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用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⑥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章句上》)【解释】①不忍人之心:怜悯心,同情心。
②孺子:小孩③怵惕:惊惧。
④内交:即结交,内同“纳”。
⑤要(yào)誉:博取名誉。
要同“邀”,求。
⑥贼:伤害、残害。
译文: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
古代圣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
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
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
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
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
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
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
《孟子·公孙丑》原文及译文
![《孟子·公孙丑》原文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87c47d70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a5.png)
《孟子·公孙丑》原文及译文《孟子·公孙丑》公孙丑上本篇前两章记载盂子与学生公孙丑的对话,其余均系孟子个人言论的记录。
总起来说,仍以政治学说,尤其是"仁政"理论为主。
即便是说到其它方面的问题,也往往落脚于"仕政"之上。
------------------乘势待时,事半功倍【原文】公孙丑[1]问曰:"夫子当路[2]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3]乎?"盂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
或问乎曾西[4]曰:'吾子[5]与于路孰贤?'曾西蹵[6]然曰:'吾先子[7]之所畏也。
'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8]不悦,曰:'尔何曾[9]比予其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单也,尔何曾比予于是?'"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10]我愿之乎?"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
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曰:"以齐王,由[11]反手也。
"曰:"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
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12],犹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13]继之,然后大行。
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曰:"文王何可当也!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14],天下归殷久矣,久则难变也。
武丁朝诸候,有天下,犹运之掌也。
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遗俗,流风善风善政,犹有存者;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皆贤人也---相与[15]辅相[16]之,故久而后失之也。
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
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鎡基,不如待时[17]'。
,今时则易然也: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也,而齐有其也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
《孟子·公孙丑上》原文及翻译
![《孟子·公孙丑上》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6c6a269a4a7302768f993931.png)
《xx·xx上》原文及翻译孟子公孙丑上·第一章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孟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曾西蹴然曰:『吾先子之所畏也。
』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尔何曾比予于是!』」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曰:「以齐王由反手也。
」曰:「若是,则弟子之感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
xx、xx继之,然后大行。
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曰:「文王何可当也!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天下归殷久矣,久则难变也。
xxxxxx,有天下,犹运之掌也。
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皆贤人也,相与辅相之;故久而后失之也。
尺地xx其有也,一民xx其臣也。
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
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基,不如待时。
』今时则易然也。
夏后、xx、xx,地未有过千者也。
而齐有其地矣。
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
而齐有其民矣。
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
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
xx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
』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
故事半古之倍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公孙丑上·第二章公孙丑问曰:「夫子加齐之卿相,得行道焉,虽由此霸王不异矣。
如此,则动心否乎?」xx:「否。
我四十不动心。
」曰:「若是,则夫子过孟贲远矣?」曰:「是不难,告子先我不动心。
」曰:「不动心有道乎?」曰:「有。
北宫黝之养勇也:不肤桡,不目逃;思以一毫挫于人,若挞之于市朝;不受于褐宽博,亦不受于万乘之君;视刺万乘之君,若刺褐夫:无严诸侯;恶声至,必反之。
孟子公孙丑上的意思 孟子公孙丑上原文及注释
![孟子公孙丑上的意思 孟子公孙丑上原文及注释](https://img.taocdn.com/s3/m/2fc86043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02dae65.png)
孟子公孙丑上的意思孟子公孙丑上原文及注释卷三·公孙丑上本篇九章,从内容上可以大致分为两组。
其一、三、四、五是一组,论述仁政的问题。
这部分对于当时各诸侯国的暴政有所揭露,并认为这样的形势正是推行仁政的大好时机,因为必能得到人民的热烈拥护,从而实现统一天下的“王道”;与此相反的“霸道”则是靠武力征服,那是不能使人心悦诚服的。
至于仁政的具体措施,在第五章提出了五项政策,大意是尊贤使能、减免赋税、实行井田制。
另一组则论及个人修养以及人性论方面的问题,包括其二、六、七、八、九各章。
第二章从“不动心”说起,最后涉及对孔子的评价,是《孟子》一书中重要的篇幅。
所谓“不动心”,指的是不因处境、待遇等外部条件的变化而改变心态,达到这种境界的两个环节,一是“知言”,二是培养“浩然之气”。
“知言”是思想认识能力的表现,“浩然之气”尽管是一种正大刚毅的道德情感,仍然是道义原则指导下的日积月累的道德实践的成果。
知言则不惑,气盛则意志坚定,所以是“不动心”的条件。
第六章提出的以“四端说”,意谓仁、义、礼、智等品质在人的天性中有基础,集中概括了孟子在人性问题上的主张。
七、八两章,分别谈到“反求诸己”和“与人为善”的修养方法。
第九章批评伯夷气量小,柳下惠不严肃。
二者既然各有所偏,在出处问题上,合理的态度应当如何?可以参见本篇第二章对于伯夷、伊尹和孔子的评论一节。
从中可见孟子的用世心切,从而主张在坚持原则的同时根据具体条件调整应对的措施,这也可以看做是对“不动心”的一个补充说明。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皱国(今山东皱县东南人),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
是着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一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
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
孟子公孙丑上原文与解析
![孟子公孙丑上原文与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e6b43873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42a9d7b.png)
孟子公孙丑上原文与解析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他的思想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儒家学说的传承有着深远的影响。
其中,孟子公孙丑上是孟子思想的重要篇章。
本文将对孟子公孙丑上原文进行解析,探讨其思想内涵和对当时社会的启示。
公孙丑问孟子曰:“地何如?”孟子曰:“广大。
”孟子对公孙丑的回答简明扼要,只以“广大”两个字来形容地,表明其对于地的理解和价值认知。
公孙丑问曰:“何以知其广大?”孟子曰:“吾观河出图,知其广矣。
”孟子通过观察河流出现在地图上的情况来回答公孙丑的问题,并以此为依据来判断地的广大。
可见,孟子不是凭空臆断,而是以真实的观察为基础进行判断。
这一点展示了孟子重视实证和经验观察的思维方式。
公孙丑问曰:“人亦广乎?”孟子曰:“不如地之广。
”公孙丑再次提问,探讨人与地的广度之间的关系。
孟子回答说:“人的广度不如地的广度。
”孟子通过这样的答案表达了人与自然的不能相比拟的思想。
公孙丑问曰:“何以知其不如地之广?”孟子曰:“凡人而已矣,得其所通者类马牛犬豕,微乎微矣。
”孟子解释说,人的广度不如地的广度是由于人只能通过有限的交流和沟通方式进行理解,受限于人类自身的能力和条件。
所以,人的广度相比之下微乎其微。
公孙丑又问曰:“子之欲人何如?”孟子曰:“各得其所欲者则吾不欲人之如朝廷若宾,如朝廷若祭肺腑安之。
”公孙丑通过询问孟子的意图,探讨人的定位和价值。
孟子回答说,他希望每个人都能获得他们所期望的,这样他就不会奢求人们都像朝廷中的臣子或是祭肺腑般地安排他们。
通过这一回答,孟子表达了他对于个体选择和自由意志的尊重。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和追求,社会应该给予每个人施展才能的空间,并让他们在自己喜欢的领域发光发亮。
总结起来,孟子公孙丑上是一篇短小精炼的对话篇章,通过几个简短的问题和回答,展示了孟子对于地和人的广度的思考以及对于个体自由和选择的重视。
这一篇章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即以人为本、尊重自由和平等。
二年级上册语文课件中华经典素读范本人教部编版
![二年级上册语文课件中华经典素读范本人教部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b34d9e90af45b307e87197d2.png)
二年级上册语文课件-中华经典素读范 本第1 0课-人 教部编 版(共2 2张PPT )
2.素解文意。 (1)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 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点拨: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具体包括四个方面:恻隐、羞恶、 辞让、是非,简称“四心”。这些与生俱来的天性与兽性有所区 别,如果失去了人性,那就不能算是人了,只能等同于动物。
点拨:你在生活中同情恻隐别人,别人也会在你困难时同情你, 帮助你;你具备了羞耻憎恶之心,耻于伤人害人做坏事,才会选 择一种最恰当的行为方式去与别人交往,若是没有,就会胡作非 为;你具备了谦让之心,才会遵守约定俗成的社会行为规范和国 家法律,若是一味我行我素,认为自己天下第一,就会成为众矢 之的。是非辨别之心是智慧的开端,如果你能辨别是非,就能分 清善恶,才不会轻易上当受骗。
译文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同情、怜悯别人的心。古代圣王
由于有同情、怜悯别人的心,所以就有同情、怜悯百姓的政 策。用同情、怜悯别人的心,施行同情、怜悯百姓的政策, 治理天下就非常容易了。
“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同情怜悯之心,就好比现在有 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去了,都会产生惊恐、可怜 的心理。这不是为了去结交这个孩子的父母,不是为了在乡 邻朋友中博取好名声,也不是怕自己落下不仁慈的名声而这 样的。
3.多形式熟读文本。 4.尝试镂空背诵。
二年级上册语文课件-中华经典素读范 本第1 0课-人 教部编 版(共2 2张PPT )
(二)学习第二部分,从“由是观之”到“贼其君 者也”。 1.文白对读。
原文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孟子中的公孙丑上原文与解析
![孟子中的公孙丑上原文与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4224ae00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2e.png)
孟子中的公孙丑上原文与解析《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其中的公孙丑上是其中的一篇篇章。
下面将对《孟子·公孙丑上》进行原文及其解析。
公孙丑问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是何故也?”孟子曰:“人有两耳,两目,有好嗅、好听、好视之心,有不忍人之心。
夫听者不听戏言,不视不庄不正之色,不嗅臭物。
是故好善恶恶者耳也,好听恶听者耳也。
好辨恶辨者目也,好望恶望者目也。
好美恶恶者心也,好利恶恶者心也。
人之性也。
故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也。
”原文解析:这段对话以公孙丑的问题作为开场,他询问为什么人们都具备不忍心的特质。
孟子回答他的问题,并从人的感官出发,解释了人之所以有不忍人之心的原因。
公孙丑又问曰:“人皆有恶人之心也乎?”孟子曰:“人之有不忍人之心也,人皆有之;人之有恶人之心也,人亦皆有之。
质之者类也,教之者改也。
”原文解析:公孙丑的第二个问题是人是否也都具备恶人的心。
孟子回答说,人们都有不忍心,也都有恶心。
不忍心和恶心是人的天性,但可以通过教育来改变。
公孙丑请问恶人之心和不忍人之心相较,哪一个更容易养成?孟子回答说,养成不忍人之心相对更容易,因为人们本来就有不忍人之心;而克制恶心则需要各种教育修养。
公孙丑对于孟子的回答表示疑惑,认为天性本来就有恶心,为什么还说人只有不忍心?孟子解释称,天性会受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人们的恶心是可以通过改善环境和教育提升修养来减弱甚至克制的。
这篇《孟子·公孙丑上》展示了孟子对于人的本性和修养的思考。
他认为人性中同时具备不忍心和恶心,但通过正确的教育和良好的环境可以培养和强化不忍心,减弱甚至克制恶心。
这为人们在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上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总结:通过对《孟子·公孙丑上》原文的解析,我们了解到了孟子对人性和修养的思考。
人们天生具备不忍心和恶心,但通过教育和环境的影响,可以培养和提升不忍心,并减弱恶心的表现。
这篇篇章给我们提供了在修养和行为规范上的重要启示,引导我们努力培养正确的品德和道德观念。
孟子·公孙丑上
![孟子·公孙丑上](https://img.taocdn.com/s3/m/da22b12927d3240c8447efa1.png)
孟子·公孙丑上本文是关于孟子·公孙丑上,感谢您的阅读!孟子·公孙丑上公孙丑上·第一章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於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孟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曾西蹴然曰:‘吾先子之所畏也。
’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於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尔何曾比予於是!’”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曰:“以齐王由反手也。
”曰:“若是,则弟子之感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後崩,犹未洽於天下。
武王、周公继之,然後大行。
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曰:“文王何可当也!由汤至於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天下归殷久矣,久则难变也。
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
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皆贤人也,相与辅相之;故久而後失之也。
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
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
“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基,不如待时。
’今时则易然也。
“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也。
而齐有其地矣。
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
而齐有其民矣。
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於此时者也;民之憔悴於虐政,未有甚於此时者也。
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
“孔子曰:‘德之流行,速於置邮而传命。
’“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
故事半古之倍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孟子·公孙丑》原文及译文
![《孟子·公孙丑》原文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49feaee9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f9.png)
《孟子·公孙丑》原文及译文《孟子·公孙丑》公孙丑上本篇前两章记载盂子与学生公孙丑的对话,其余均系孟子个人言论的记录。
总起来说,仍以政治学说,尤其是"仁政"理论为主。
即便是说到其它方面的问题,也往往落脚于"仕政"之上。
------------------乘势待时,事半功倍【原文】公孙丑[1]问曰:"夫子当路[2]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3]乎?"盂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
或问乎曾西[4]曰:'吾子[5]与于路孰贤?'曾西蹵[6]然曰:'吾先子[7]之所畏也。
'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8]不悦,曰:'尔何曾[9]比予其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单也,尔何曾比予于是?'"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10]我愿之乎?"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
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曰:"以齐王,由[11]反手也。
"曰:"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
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12],犹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13]继之,然后大行。
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曰:"文王何可当也!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14],天下归殷久矣,久则难变也。
武丁朝诸候,有天下,犹运之掌也。
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遗俗,流风善风善政,犹有存者;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皆贤人也---相与[15]辅相[16]之,故久而后失之也。
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
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鎡基,不如待时[17]'。
,今时则易然也: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也,而齐有其也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
《孟子·公孙丑》原文及译文
![《孟子·公孙丑》原文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e6769884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9a.png)
《孟子·公孙丑》原文及译文《孟子·公孙丑》公孙丑上本篇前两章记载盂子与学生公孙丑的对话,其余均系孟子个人言论的记录。
总起来说,仍以政治学说,尤其是"仁政"理论为主。
即便是说到其它方面的问题,也往往落脚于"仕政"之上。
------------------乘势待时,事半功倍【原文】公孙丑[1]问曰:"夫子当路[2]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3]乎?"盂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
或问乎曾西[4]曰:'吾子[5]与于路孰贤?'曾西蹵[6]然曰:'吾先子[7]之所畏也。
'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8]不悦,曰:'尔何曾[9]比予其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单也,尔何曾比予于是?'"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10]我愿之乎?"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
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曰:"以齐王,由[11]反手也。
"曰:"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
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12],犹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13]继之,然后大行。
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曰:"文王何可当也!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14],天下归殷久矣,久则难变也。
武丁朝诸候,有天下,犹运之掌也。
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遗俗,流风善风善政,犹有存者;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皆贤人也---相与[15]辅相[16]之,故久而后失之也。
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
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鎡基,不如待时[17]'。
,今时则易然也: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也,而齐有其也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 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就象刚刚点燃的火会蔓延憎恶之 心是选择最佳行为方式的开端,谦 让之心是遵守社会行为,就象刚刚 喷出的泉水会流到远处。如果能充 分发扬它,便足以使四海安定;如 果不能充分发扬它,也就不足以侍 奉父母了。
内容简析
• 在这篇文章中孟子提出了“四心四端”, 请从文中找出原句。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 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 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 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 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 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 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 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 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 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 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部分。 它大体包括以下这样的内容: • (一)人性是善的。 • (二)性善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差别。 • (三)人的善性体现为恻隐、羞恶、辞让 和是非四心。
总结
• 首先,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让人们相信自 己的本性是善良的,相信自己能够成为一名善人, 这其中包含着一种鼓舞人们追求理想人格,教人 充满自信的精神,提倡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性善论也强调了人们要注重道德修养、提高精神 境界的重要性。 • 另一方面,性善论也警示后人,善性虽是天之所 赋,却易于失去。如果没有后天环境对善端的培 育和引导,人的善良本性也会由于缺乏关照而丧 失殆尽。
•
•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 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 是非之心,非人也。
由此看来,没有同情之心的人不能 算是人,没有羞耻憎恶之心的人不能 算是人,没有谦让之同情心的人不能 算是人,没有是非辨别之心的人不能 算是人。
•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 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 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 四体也。
恻隐之心是建立人与人之间相 互亲爱关系的开端,羞耻规范的 开端,是非辨别之心是开启智慧 的开端。一个人之所以有这四个 开端,就好比身体有四肢一样。
•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 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於我 者,知皆扩而充之矣。
具有这四个开端而自己说自己 做不到的,是自暴自弃;认为君 王不能做到的,是伤害君王的人。 所有自身具备这四种开端的人, 如果懂得就会将它们发扬光大。
•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 孺子将入於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 内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於乡党朋 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所以说到人人都有不忍伤害别人之心 这个问题,比如突然见到一个小孩将要 掉下井去,人们都有恐惧害怕警惕的心 理,既不是要跟孩子的父母攀亲结交, 也不是要求取乡党朋友的称誉,更不是 厌恶担心别人指责自己见死不救的坏名 声才产生怵惕恻隐之心的。
• 所谓“四心四端”,就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 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从性善论出发,认为: 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情感是仁义礼智 的萌芽。仁义礼智这四种德行,即来自四种情感, 故称四端。
• 请归纳出人与非人的主要区别?
• 在孟子看来,“人”之所以区别于“非人”,就 是因为人有“四心”及在此基础上扩充的“四 德”——仁义礼智,而“非人”则没有。这便是 孟子“性善论”的具体内容。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 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 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 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 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 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 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 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 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 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 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
•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 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 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孟子说:“人人都有不忍伤害别人 的爱心、同情心、怜悯心,古代君王 正因为有不忍伤害别人的爱心、同情 心、怜悯心,才有不忍伤害别人的政 策。以不忍伤害别人之心,行为于不 忍伤害别人的政策,治理天下就象在 手掌上玩东西一样了。
《孟子》
公孙丑章句上(节选)
•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 字子舆。汉族,战国时期邹国人,鲁 国庆父后裔,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 弟子。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及其门 人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 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 一代儒家宗师,对后世中国文化的影 响全面而巨大,有“亚圣”之称,与 孔子合称为“孔孟”。其学说出发点 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 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 孟子》与 《论语》、《大学》、《中庸》合在 一起称“四书”。孟子的文章说理畅 达,发挥详尽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