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几种基本方式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1)实施义务教育说明公民享有受教育的权利;提供 营养午餐说明公民享有生命健康权;开办农家书屋说 明公民享有文化权利;开展再就业培训说明公民享有 劳动权。
这些权利是通过宪法和法律明确规定并由国家保障实 施的。 (2)例如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行棚户区改造工 程、提高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企业退休人员养老 金上调等。
法院的做法有利于尊重和保障人权,依 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维护了公民的合法 权益。
(1)国家大力开展扶贫工作,体现了 党坚持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有利 于让全体公民获得公平的发展机会, 让更多的人分享改革发展带来的“红 利”;有利于促进我国全面建成小康 社会的进程;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 义,维护稳定的社会发展环境;有利 于提高全体公民的生活质量,促进社 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利于实现共 同富裕,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等等。
பைடு நூலகம்
(2)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贫困人口的文化素质;
加大就业培训力度,为其就业提供良好的平台;
在创业等方面,给予贫困人口政策优惠、资金帮助;
进行信息扶贫,给贫困人口提供更多的致富信息;
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确定扶贫对象,进行精准扶贫;
加大对贫困地区的资金、科技投入,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
制度优势是我们必定战胜疫情的法宝
人权的实质内容和目标? 是人自由、平等地生存和发展。
人权的实质内容和目标? 是人自由、平等地生存和发展。
(主体广泛)
人权内容: 既包括平等权和人身权利、政治权利,也包 括财产权、劳动权、受教育权等经济、社会、 文化方面的权利。 (内容广泛)
这一举措能够方便群众办事,提高政府服务人民的水 平,是尊重和保障人权的体现,是坚持依宪施政、依 法行政、简政放权的具体体现。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分析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分析内容提要:人权是公民基本权利的来源,公民基本权利是对人权的宪法化。
人权保障条款的入宪要求公民基本权利体系保持开放性和包容性。
尊重和保障人权的主体为各国家机关。
人权保障条款对人权保障功能的实现有赖于建立完善的宪政体制,而其关键在于宪政理念的转变、解决国际人权公约在我国的实施机制以及建立有效的宪法监督制度。
关键词:人权;公民基本权利;人权保障;宪法监督制度党的十五大报告和十六大报告都提出,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2004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把“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作为宪法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中第33条的第3款。
自此,“尊重和保障人权”便由一个政治规范提升为宪法规范,将尊重和保障人权的主体由执政党提升为“国家”,获致了最高的法律效力,从而使尊重和保障人权由执政党的意志上升为人民的意志,由执政党的政治理念和价值上升为国家建设和发展的政治理念和价值。
然而,“徒法不足以自行”。
新条款的入宪并不必然导致人权得以保障。
相对于宪法的修改,宪法的实施更为重要。
构建我国的人权保障机制是落实这一规范的根本途径,而机制的构建应建立在对人权保障条款宪法含义的科学解读上。
所以,本文拟以“人权”的概念为切人点,辨析“人权”与“基本权利”的区别与联系,探究人权入宪深层次的原因和价值,解析“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这一宪法规范的内涵,探讨这一新条款的实施机制,从而为其实施提供理论上的准备。
一、“人权”与“公民基本权利”之辨宪法中,一个新条款的价值是在与原条款的比较中显现的。
修改前的宪法第33条是对公民的“基本权利”的概括性规定,从第34条到第50条是对“基本权利”的具体规定。
所以,从第33条到第50条构成了对公民的“基本权利”的一个兼具概括规定和具体规定的混合式规定。
而“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这一新条款强调的是“人权”,这是我国宪法以前没有出现的语汇,似有突兀之感,也与原有条款显得难以协调。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教案 八年级道德与法制 教案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人权的实质内容和目标,知道尊重和保障人权是我国宪法的原则。
2.知道我国宪法保护人权的内容十分广泛。
3.懂得尊重和保障人权是现代法治国家立法活动的基本要求,知道我国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是如何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
4.增强法治观念、弘扬法治精神,为推动人权的实现而努力。
【教学重点】尊重和保障人权是我国的宪法原则。
【教学难点】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具体做法。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情境导入生成问题,发展义务教育,提供营养午餐,开办农家书屋,开展再就业培训以上四幅图的共同点是什么?请列举自己感受到的国家改善公民生存与发展状况的实例。
师:从以上事例中,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我国人民的生存与发展状况有了明显改善,人民生活得越来越幸福,越来越有尊严。
本节课我们来学习我国人权方面的知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自主学习梳理新知1.人权的实质内容和目标是人的__自由__、__平等__地生存和发展。
2.尊重和保障人权成为我国的宪法原则,它要求各级国家机关树立__尊重和保障人权__的理念,采取各种措施积极保护和促进人权。
3.在我国,人权的主体非常广泛,既包括__我国公民__,也包括__外国人__等,不仅保护个人,也保护__群体__。
4.__尊重和保障人权__是现代法治国家立法活动的基本要求。
5.立法过程中应当依据__宪法__,规范立法权的行使,丰富公众参与立法的形式,保证立法的__科学性__、__民主性__。
6.行政机关在执行过程中应当树立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意识,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坚持__依宪施政__、__依法行政__、__简政放权__。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活动一我国人权的广泛性阅读分享下列材料,谈谈自己的感悟。
材料一为落实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原则,中国政府先后制定了《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09—2010年)》《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12—2015年)》和《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16—2020年)》。
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教案
思考:材料说明什么?
总结:尊重保障人权成为我国的宪法原则,它要求各级国家机关梳理尊重和班长人权的理念,加强人权法治保障,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
思考: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怎样保障公民权利?
总结:审判机关、检察机关要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保护公民的各项合法权益。
(三)公正司法
表弟创业故事大结局:现在表弟已经伤愈出院,饭馆的生意在他的精心经营下越来越红火了,最近他又加入了社区的法制宣传队,他说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是党和政府帮了我,我要懂得感恩,回报社会,宣传法律,为法治社会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思考:⑴表弟和家人都享受到了党和政府提供的哪些为民举措?这些举措分别说明公民享有什么权利?这些举措的共同点是什么?
⑵这些举措共同说明公民享有什么权利?
(3)请列举自己感受到的国家改善公民生存与发展状况的实例。
小结:人权的实质内容和目标是人的自由、平等地生存和发展。无论是保障公民的受教育权、物质帮助权、文化教育权、劳动权。其实都是国家采取积极措施保障公民的人权的表现.
思考:我国人权的主体和内容有什么特征。总结:在我国,人权的主体和内容非常广泛。
(二)在我国人权的主体和内容非常广泛
活动二;尊重和保障人权
表弟创业故事二︰表弟路过社区的法制宣传栏,读到了这么一段话:受教育权是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包括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在内的教育法律体系,为保障公民的受教育权奠定了法律基础。
2020年八年级道德与法治第一单元第一课《维护宪法权威》知识点
第一单元第一课维护宪法权威1.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2.宪法明确国家权力属于人民的目的是什么保证人民当家做主。
3.怎样理解国家权力属于人民★①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经济基础。
基本途径和方式。
④宪法规定广泛的公民基本权利,并规定实现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措施。
⑤宪法还规定了国家武装力量属于人民。
⑥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原则,归根结底是要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4.人民如何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①广大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②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5.我们中学生怎样珍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我们要依法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担当起国家主人应尽的责任。
6.人权的实质内容和目标是什么★人权的实质内容和目标是人自由、平等地生存和发展。
7.我国人权的主体是什么★①在我国,人权的主体非常广泛,既包括我国公民,也包括外国人等。
②不仅保护个人,也保护群体。
8.人权的内容包括哪些①平等权;②人身权利;③政治权利和自由;④经济社会文化权利(财产权、劳动权、受教育权等)。
9.尊重和保障人权在我国法律中的地位如何(注:第②点回答“立法活动的基本要求是什么”)★①尊重和保障人权是我国的宪法原则。
②尊重和保障人权是立法活动的基本要求。
10.尊重和保护人权对国家及各级国家机关提出什么要求①树立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②加强人权法治保障;③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
11.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做法/表现有哪些★(1)体现在立法方面: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了公民享有的广泛权利与侵害权利的法律责任。
(2)体现在执法方面:行政机关要树立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坚持依宪施政、依法行政。
(3)体现在司法方面:我国审判机关和检查机关要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保护公民各项合法权益。
(4)体现在守法方面:国家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建立法治文化,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形成全民守法的氛围与习惯,努力将人权理想变为现实。
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教案第2课时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第2课时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教学目标】1.认识人权的实质内容和目标,知道尊重和保障人权是我国宪法的原则。
2.知道我国宪法保护人权的内容十分广泛。
3.懂得尊重和保障人权是现代法治国家立法活动的基本要求,知道我国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是如何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
4.增强法治观念、弘扬法治精神,为推动人权的实现而努力。
【教学重点】尊重和保障人权是我国的宪法原则。
【教学难点】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具体做法。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情境导入生成问题,发展义务教育,提供营养午餐,开办农家书屋,开展再就业培训以上四幅图的共同点是什么?请列举自己感受到的国家改善公民生存与发展状况的实例。
师:从以上事例中,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我国人民的生存与发展状况有了明显改善,人民生活得越来越幸福,越来越有尊严。
本节课我们来学习我国人权方面的知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自主学习梳理新知1.人权的实质内容和目标是人的__自由__、__平等__地生存和发展。
2.尊重和保障人权成为我国的宪法原则,它要求各级国家机关树立__尊重和保障人权__的理念,采取各种措施积极保护和促进人权。
3.在我国,人权的主体非常广泛,既包括__我国公民__,也包括__外国人__等,不仅保护个人,也保护__群体__。
4.__尊重和保障人权__是现代法治国家立法活动的基本要求。
5.立法过程中应当依据__宪法__,规范立法权的行使,丰富公众参与立法的形式,保证立法的__科学性__、__民主性__。
6.行政机关在执行过程中应当树立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意识,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坚持__依宪施政__、__依法行政__、__简政放权__。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活动一我国人权的广泛性阅读分享下列材料,谈谈自己的感悟。
材料一为落实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原则,中国政府先后制定了《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09—2010年)》《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12—2015年)》和《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16—2020年)》。
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教案2
个人人权:指个人依法享有的生命、人身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平等权利。(课件出示)
集体人权:指群体、集体应该享有的权利,如种族平等权、环境权、和平权等。(课件出示)
板块二:品课堂材料,知发展成就
教学难点:
树立尊重和保障人权意识和国家意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能自觉维护祖国形象。
教学过程
板块一:看时政热点,知保障人权
1.时政热点导入。
师:同学们好,我是深圳市宝安区碧头文武学校的梅灌老师,很高兴能在这
里和大家一起学习。现在,让我们先进入“时政热点小课堂”一起来看一段时政新闻,看完后,说说你的感受。(课件出示:郑州遭遇洪水的片段+国家对郑州防汛救灾的指示+解救受困群众片段)
第二,依法保障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也就是说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维护公民的人身权利和人格尊严;
第三,充分保障各类特定群体权利。即: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努力消除性别歧视;强化对未成年人权益的保障;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健全扶残助残服务体系。
第四,深入开展人权教育。我国将人权教育与国民教育、全民普法相结合;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权精神内涵,培育全社会尊重人权的文化。
知识目标:
理解人权的含义,知道尊重和保障人权是我国的宪法原则。了解我国人权事业的发展与成就,知道我国在积极推进国际人权事业方面的发展。
核心素养:
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懂法守法,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社会规则,培养具有国家意识、担当意识、人权意识的现代公民。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知道尊重和保障人权是我国的宪法原则,了解我国人权事业的发展与成就。。
道德与法治六上第2单元第4课《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教学设计
1.播放三则讯息,引发思考
师:同学们,视频看完了。
请你说一说,在刚才的视频中,针对医疗方向,国家为我们做了哪些努力呢?2.引出课题
同学们,面对这些问题,国家没有坐视不管,积极采取各种措施,体现了我国政府尊重和保障人权,全力维护人民的利益。
教师板书课题:人权
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是“人权”呢?
人权,是指每个人(每个人包含中国公民和外国人)作为人所应当享有的权利。
了解人权包含个人人权和集体人权。
前者是指个人依法享有的生命、人身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自由平等权利;后者是指作为个人的社会存在方式的集体应该享有的权利,如种族平等权、民族自决权、发展权、环境权、和平权等。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下《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教研公开课教案
教学课时方案
请你为我国人权事业建言献策。
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留白, 供执教者书写)
教学建议:
本课逻辑通顺、脉络清晰, 突出强调尊重和保障人权是我国的宪法原则, 由此展开人权的基本内涵及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具体做法。
由于是全新的教材与全新的内容, 教师在课前需要熟悉课程基本理念, 事先通读全册教材, 从而更好地把握本单元教学主旨和本课教学内容及要求, 同时教师需具备一定的宪法知识储备。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 指导学生分组讨论, 了解我国在尊重和保障人权方面采取的措施和所取得的成就, 进而突破本课的重难点。
人权保障制度
人权保障制度1我国人权保障发展的沿革国际人权组织将“人权”定义为: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每个人按其本质和尊严享有或应该享有的基本权利。
人权包括个人人权和集体人权两种。
前者是指个人依法享有的生命、人身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自由平等权利;后者是指作为个人的社会存在方式的集体应该享有的权利,如种族平等权、民族自决权、发展权、环境权、和平权等。
人权的本质特征和要求是自由和平等。
人权的实质内容和目标是人的生存和发展。
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的人权事业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和举世瞩目的成就。
中国人权的发展已经进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最好时期,并将保持持续不断的良好发展势头。
纵观我国人权保障经历了这样一条发展道路:1978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被认为是中国人权保障新“原点”;1982第四次修改宪法,在宪法中列举了28种公民权利,与西方人权几乎没有区别;1991年国务院有发布了首份“人权白皮书”,从此人权被称为“伟大的名词”;2004年,我国首次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正式写入宪法,使尊重和保障人权成为国家根本大法的一项基本原则;2007年的十七大报告中赋予公众知情权、参与权等多种新人权;2009年4月,国务院颁布了《国家人权行动计划年》,这是中国政府第一次制订以人权为主题的国家发展规划,是中国政府贯彻落实“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原则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
中国从一个很低的起点出发,以宪法为根本依据,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保障人权的法律制度,人权保障事业不断法律化、制度化。
建立起了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基本框架,实现了对人权的比较系统的法律保障。
中国宪法把“尊重和保障人权”确立为它的一项重要原则。
中国人权保障制度的发展,折射出中国政府“以人为本”和“依法执政”的理念,同时,也为塑造法治型政府提供了契机。
2我国人权保障与法治政府的关系在当代,保护人权和建立法治政府已经是人类政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几种基本方式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几种基本方式摘要:人权入宪是我国人权事业发展史上的重大里程碑。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基本方式主要有:引导经济发展为主与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政府主导推进公民民主权利和政治权利的发展;尊重个人自由;强化劳动监察和劳动保障制度;强化对私有财产权的保护与公共利益优先相结合;对少数人群权利实行积极差别待遇和特殊保护;在权利救济上强化人大职能和扩大司法救济范围等。
关键词:人权,人权保障,权利救济人权是人作为人享有和应该享有的权利。
十届二次人大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载入宪法,是对我国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权事业成果的确认,也预示着我国人权事业在今后将有更大的进展。
“人权”入宪是我国人权事业发展史上的重大里程碑。
人权是一个集合性概念,包括了多方面的内容,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方式也是丰富多样的。
本文对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几种基本方下,在城市也存在3000多万的失业人群和低收入人群,这一国情决定了我国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和今后一定时期内,国家必须要把人民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基本的、最首要的人权予以尊重和保障。
道理很简单,其它的大多数人权的实现,要以人的存在为前提,失去了这个前提,权利主体就消失了。
主观原因是执政党和国家的性质。
党和国家代表人民利益,当然包括协调各阶层人民之间的利益矛盾、利益冲突,但并不是没有倾斜,在各种利益矛盾、利益冲突中,党和国家首先要代表、要维护人民的生存和基本发展的利益和权利。
如果没有这一点,党和国家代表人民利益就会沦为一句空话。
我国尊重和保障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应该采取何种基本方式呢?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主要是通过征收高额税收,由国家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来解决这一权利的实现问题。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通过发展经济实现人民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是唯一可行的途径。
在邓小平同志主导下,党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这条路线本身就体现了对人民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尊重。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赛课一等奖教案: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六上)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选自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法治专册)第二单元“我们是公民”第4课“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本课共三个话题:“公民的基本权利”,“公民的基本义务”,“国家尊重和保护人权”,本课话题是全课的最后一个话题,是前两个话题的延续、拓展和升华。
L延续:前两个话题所涉及的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属“宪法规定”,本课所涉及的人权属“宪法保隙”,延续的还是前两个话题的“宪法教育”。
2.拓展:从“公民权”到“人权”,“权利对象”和“权利内容”都更加广泛,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后的拓展性话题。
3.升华:前两个话题是在“公民(具有中国国籍的人)”范围内探讨权利和义务,本课在“人”范围内探讨权利,从“中国人权”谈到“世界人权推动”,这是公民权利义务话题的升华。
二、学情分析学情调查显示:六年级学生对于“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主要存在如下三方面的困惑:一是“公民权”和“人权”的困惑,学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后再谈“人权”,他们不知道这两者有什么不同,即对“人权”概念的认识较混乱的;二是“人权无处不在”与“人权在哪儿”的困惑,他们知道自己作为“人”一定有“人权”,但又不能说出自己的“人权”具体体现在哪儿;三是“人权神圣”与“人权保障”的困惑,他们通过看新闻等方式实实在在感受到人权的神圣,但是对于我国“尊重和保障人权的重大举措及突出贡献”却缺少基本的认识。
总之,形象、生动地帮助学生建立“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意识,是最为突出的学情问题。
三、设计理念基于对教材和学生的认识,本课教学的设计理念为:让人权话题鲜活起来。
L人权概念鲜活。
通过“找人权(自己、家人、特殊人群)"、“辩人权(犯罪分子、外国游客是否享有中国人权)”,让教材中的一句话人权概念“人权是每个人作为人所应当享有的权利”鲜活起来。
4.国家保障鲜活。
通过“身边人权”感受“国家机关保障”,通过“案例解析”看到“国家法律保障”,通过“宪法阅读”领会“国家宪法保障”,从而让“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话题鲜活起来。
4.3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
-反思总结: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学生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反思总结法: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
作用与目的:
-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知识点和技能。
6.尊重和保障人权的重要性
-尊重和保障人权是社会和谐、国家发展的基础,是实现公平、正义的关键。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能够促进公民的积极参与和社会的进步,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课堂小结,当堂检测
课堂小结: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通过学习,学生了解了人权的基本概念,我国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法律制度,以及公民在不同领域享有的人权。学生认识到尊重和保障人权对于社会和谐、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提高了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
-提交预习成果:学生将预习成果(如笔记、思维导图、问题等)提交至平台或老师处。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教师利用在线平台、微信群等,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课题,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设计预习问题:教师围绕“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课题,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监控预习进度:教师利用平台功能或学生反馈,监控学生的预习进度,确保预习效果。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学生按照预习要求,自主阅读预习资料,理解“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知识点。
-思考预习问题:学生针对预习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解读新《刑事诉讼法》对人权的尊重与保障
意义 的维护人 权 的理论 。根 据现行 的国际人 权公
想 、信念 及 宗 教 之 自 由,非 依 法 律 不 受 限 制 ” 等权 利 。根据 马克思 主义 原理 ,人 的 自由发展 应 当包 括经 济领 域和政 治领 域 ,我 国积极推 进 民主 法 治建设 ,不 断完 善人 民代表 大会 制度 ,建 立覆
— —
优劣的重要标准。但是,对于保障人权的具体方 法存 在着 相 当大 的争 议 。对于人 权 的 国际保 护 和
14 — 0 —
吴亚敏 :解读新 《 刑事诉讼法》 对人权 的尊重 与保 障
国内管辖 是分 属 于 国际法和 国内法两 个不 同体 系 的 ,就个 人具 体 的基本 权利 来说 ,它 是 由主权 国 家通 过 国 内法 来具 体规 定确 立 ,并 由 国内法保 护
之后 ,《 民日报》又刊发 了 《 人 论我国罪犯 的法 律地位》一文 ,文章 提出 ,凡是 具有 中华人 民 共 和 国 国籍 的人 都是 公 民 ,罪犯 也是 公 民 ,应该 保障其基本的公民权利 , 不能诬告陷害 ,不能刑
讯 逼供 ,配偶 要 求 离 婚 也应 该 征 求 罪 犯 的 意见 。
法 律上 的平等 、民族 种族 平等 、男 女平 等等 。这
年修 改宪 法 时将 “ 国家 尊 重 和 保 障 人 权 ” 写 入
了宪 法 ,2 0 0 7年 ,党 的 十七 大 修 改 党 章 时 也 把
“ 重 和保 障人 权 ” 写进 了 《 章 》 同时 我 国 尊 党 。 也加 入 了 《 合 国反酷 刑 公 约 》 《 济 、社 会 联 、 经 和文 化 权 利 国 际 公 约 》 等 人 权 公 约 ,签 署 了 《 民权利 和 政 治 权 利 国 际公 约 》 公 。可 见 ,尊 重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3课时《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说课稿PPT课件
7 说教学过程
—
o
o
板块二:尊重和保障人权
1 •教师出示:2004年,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将"国家尊
重和保障人权" 载入宪法。明确规定尊重和保障人权是我国的宪法原则, 要求我国各级国家机关树立
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采取各种措施积极保护和促进人权。
2 .提问:你知道"世界人权日"吗?(视频介绍) 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人权^面请对照《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16-2020年)》目
i自由平等权利:后者是指作为个人的社会存在方式的集体应该享有的权利,如种族平等权、民族: 、自决权、发展权、环境权、和平权等。
J
【设计意图】本环令以新闻撤良的形式并启课堂了昜激发学生的学匀興趣厂新闻播揃聴涯笈锈/ 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让学生心灵得到触动,对人权产生初步的认识,从心底产生祖国强大的自 豪感。对于学生来说,人权是一个高大上的概念,所以采用直接定义的方法,让学生了解什么是 人权。通过强调"每个人",让学生了解人权与公民权的区别。
本课时是第三个部分的内容:了解我国尊重和保护人权取得的成就。学
生通过对照《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16-2020年)》目录,结合第40页"
活动园"的生活情景图,能更好地理解国家在尊重人权方面所作的努力.乃 对至国际人权事业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总之,本课的每一个"活动园""知识⑤",都让原本枯燥的话题变得 生动有趣,也更贴近学生的生活,让他们真正学到了法治知识。
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 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 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 自觉能力、思维能力、 活动组织能力。
组语境讨论,促使学生 在 学 习 中 解 决 问 题 ,培 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 神。
基本人权保护法学基本原理
基本人权保护法学基本原理人权是指人类由生而有的与生活状态存在相关的、基本的、普遍的利益和需要,这些利益和需要所赖以满足的行动和状态在法律上享有保护的权利。
基本人权保护法学是指为了保护和维护人权而制定的法律原则和理论体系。
本文将探讨基本人权保护法学的基本原理。
一、普遍性原则普遍性原则是基本人权保护法学的核心原理之一。
人权是普世的、无国界的,每个人因为其作为人类而享有同样的基本权利。
无论人的种族、民族、性别、信仰、社会地位、政治立场等差异,每个人都应当被平等对待,享有相同的人权。
因此,基本人权保护法学强调普遍性原则,主张所有的国家和个人都有责任保护和尊重人权。
二、平等原则平等原则是基本人权保护法学的基本原理之一。
平等是人权的基础,也是社会公正和法治的基石。
基本人权保护法学要求社会制度、法律法规和政府政策必须保证每个人都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禁止任何形式的歧视和不平等对待。
平等原则要求没有人可以被视为优越于他人,没有人可以被剥夺其基本人权。
三、尊重人的尊严原则尊重人的尊严是基本人权保护法学的基本原则之一。
人的尊严是人权的核心,是人所特有的、不可侵犯的基本属性。
基本人权保护法学要求法律制度和社会环境必须尊重和保障人的尊严,禁止任何形式的侮辱、虐待和歧视。
人的尊严不仅体现在法律的保护中,更应该落实在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政府的治理、社会的风气、公民的行为等。
四、权利相互制约原则权利相互制约原则是基本人权保护法学的基本原理之一。
人权并非绝对的,不同的人权之间存在相互关系和相互制约的情况。
基本人权保护法学认为,权利的行使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不能损害他人的权利和社会的利益。
法律的制定和权力的运行应当遵守权利相互制约的原则,以平衡不同权利之间的冲突,维护社会的公共利益。
五、法治原则法治原则是基本人权保护法学的基本原理之一。
法治是人权保护的基本保障,也是社会稳定和公平正义的基石。
基本人权保护法学要求法律权威和法律程序的合法性和公正性,要求法律的制定、实施和适用必须遵循规范和程序的要求,不能任意剥夺人的权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人权入宪是我国人权事业发展史上的重大里程碑。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基本方式主要有:引导经济发展为主与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政府主导推进公民民主权利和政治权利的发展;尊重个人自由;强化劳动监察和劳动保障制度;强化对私有财产权的保护与公共利益优先相结合;对少数人群权利实行积极差别待遇和特殊保护;在权利救济上强化人大职能和扩大司法救济范围等。
关键词:人权,人权保障,权利救济人权是人作为人享有和应该享有的权利。
十届二次人大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载入宪法,是对我国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权事业成果的确认,也预示着我国人权事业在今后将有更大的进展。
“人权”入宪是我国人权事业发展史上的重大里程碑。
人权是一个集合性概念,包括了多方面的内容,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方式也是丰富多样的。
本文对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几种基本方式作一些讨论。
由于人身权保护有其特殊性,讨论也较为充分,故本文未加涉及。
一、生存权和发展权——国家引导经济发展为主与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相结合生存和发展是人的基本权利,在我国被视为首要人权,第一人权。
生存权和人身权是有区别的。
人身权是指人的身体(生命)不受非法限制,不受非法侵犯;生存权是指人有免于因基本生活资料的缺乏而丧失生命的权利。
我国把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作为人权集合体中的首要权利给以尊重和保障,客观原因是我国的特殊国情。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改革开放之前,从整体上说整个国家都没有摆脱饥饿问题,即生存问题。
只是在近二十几年中,邓小平同志提出改革开放路线以后,我国才从整体上实现了温饱,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
就是到现在,以人平生活费650元的低标准计算,农村尚有近3000万人处于温饱线以下,在城市也存在3000多万的失业人群和低收入人群,这一国情决定了我国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和今后一定时期内,国家必须要把人民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基本的、最首要的人权予以尊重和保障。
道理很简单,其它的大多数人权的实现,要以人的存在为前提,失去了这个前提,权利主体就消失了。
主观原因是执政党和国家的性质。
党和国家代表人民利益,当然包括协调各阶层人民之间的利益矛盾、利益冲突,但并不是没有倾斜,在各种利益矛盾、利益冲突中,党和国家首先要代表、要维护人民的生存和基本发展的利益和权利。
如果没有这一点,党和国家代表人民利益就会沦为一句空话。
我国尊重和保障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应该采取何种基本方式呢?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主要是通过征收高额税收,由国家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来解决这一权利的实现问题。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通过发展经济实现人民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是唯一可行的途径。
在邓小平同志主导下,党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这条路线本身就体现了对人民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尊重。
这二十余年来,由于党和国家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社会财富快速增长,人民的生活水平极大改善,生存权和发展权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从一种应然权利变为实际享受的权利。
即便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以后,解决贫困地区和贫困人群的生存和基本发展问题,还必须主要采取国家扶持、引导这些地区和这部份人民发展经济的方式。
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应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把它作为保障人民生存权和发展权的一个不可或缺并且地位越来越重要的基本方式。
二、公民民主权利和政治权利——国家主导推进权利的发展公民的民主权利和政治权利,是人权的基本内容之一。
公民民主权利和政治权利的实现途径,综观世界各国民主历程,有两种基本方式,一是通过社会对抗的方式,一是国家主导的方式。
我国发展公民的民主权利和政治权利应该采用国家主导推进的基本方式,有两个主要原因:第一个原因是执政党和国家的性质。
我国是工人阶级通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没有任何党派私利可言,人民利益就是党的最高利益。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发展我国公民的政治民主权利,是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也是党的执政理念和执政目标。
人民的要求和执政党的主张是高度一致的。
我国宪法明文规定,国家的发展目标之一是推动政治文明的发展,把我国建设成为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党的十六大报告也提出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
事实充分证明,执政党和国家是实心实意推动公民的民主权利和政治权利的发展和全面实现的。
第二个原因是社会稳定的需要。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发展是第一要务,发展又必须以社会稳定为前提。
邓小平同志深刻总结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经验教训,指出稳定是中国压倒一切的大事,没有社会稳定,改革、发展等什么也谈不上,发展公民的民主权利、政治权利当然也谈不上。
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我国社会还潜伏着各种深层次矛盾,不稳定的因素尚未根本消除。
因此,我国必须在稳定的社会环境下发展公民的民主权利和政治权利,稳定的关键就是必须在执政党和国家的主导下推进公民的民主权利和政治权利的发展。
三、个人自由——国家尊重个人自由与集体利益优先相协调个人自由,就是人作为个人在不损害他人利益的边界之内自由支配自己行为的权利。
与西方文化传统相比,中国文化传统缺乏对个人自由的尊重。
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和从事建设的初期阶段,受历史条件的决定,强调个人对组织、对国家的高度服从。
在国家转为市场经济体制后,经济社会生活日益多元化,利益主体日益多元化,人的自主性、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也在增大,国家对个人自由也越来越尊重,个人自由的空间越来越广阔。
个人爱好、个人兴趣,只要不影响社会的整体利益,国家和社会就给予充分的包容。
以文艺为例,人们在文艺欣赏上,可以喜欢这种艺术形式,也可以喜欢那种艺术形式;可以追“星”,也可以不追“星”;可以追这个“星”,也可以追那个“星”。
人们的个人爱好得到了充分尊重,个人选择空间越来越大,这在我国农村也得到了明显的表现。
就个人发展而言,国家尊重个人根据自身条件选择发展自己的最佳途径。
我们还应看到,个人自由的享受程度也与个人素质有关。
从整体上看,我国人民个人素质不是很高,个人自由空间扩张过度,国家管理又不能跟上,就可能导致滥用自由,社会混乱,最终损害人民自己的利益。
我们不能照搬西方模式来设计我国的个人自由空间。
与国家尊重个人自由相应,有限国家、有限政府的理念在我国上下越来越得到理解与认可。
我国文化传统崇拜强势国家,建国后由于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强化政府职能,和我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强政府”理念暗相应合。
我国已经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代替计划经济体制,市场经济的特征是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国家要退出一定的社会领域,把它们留给社会自治、个人自治。
有限国家(政府)的理念,不仅是指国家(政府)必须依法办事,更是指国家(政府)活动的空间有限,这样才从根本上为个人自由腾出广阔的空间。
当然,我们也应注意到国家权力在相当时期内不应过分收缩。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个人生活在群体之中,个人无法离开社会独立生活。
个人自由可能和集体利益发生冲撞,集体利益原则上具有优先性。
因此,应确立国家尊重个人自由与集体利益优先相协调的原则。
四、社会权——国家强化劳动保障和劳动监察与建立、健全以适度水平为目标的社会保障体系相结合社会权是一个集合性概念。
对“社会权”,不同的人出于不同目的从不同角度在不同场合可以有不同的解释。
我们这里所说的社会权,主要指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弱势人群受到国家特殊保护和物质帮助的权利。
我国应怎样尊重和保障人民的社会权呢?我认为主要有两点:一是强化劳动保障和劳动监察,二是建立健全适度水平的社会保障体系。
先说其一。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是“经济人”,“经济人”的天性是攫取最大利润,压低劳动力成本是取得利润的最便捷方式之一。
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不能依靠雇主的“良心自觉”,而要依靠国家权力的强势介入。
我国尚处在市场经济的初期,许多私营企业主尚处在原始积累阶段,不择手段积累财富的欲望最为强烈。
事实上这些年来,劳动者权益受到侵犯的情况非常严重。
如拖欠工资,压低工资;忽视劳动安全,强迫员工有毒高危作业;强迫劳动,限制人身自由;延长劳动时间,侵犯劳动者最基本的休息权利;侮辱员工人格等。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走“以人为本”的发展道路,不能走西方市场经济初期“羊吃人”、“血腥工场”的道路。
要坚决纠正一些地方政府为片面追求发展速度,引进“外资”,忽视保护劳动者权益的作法。
各级政府及其领导人应该认识到,保障劳动者权益既是人权保障的重要内容,又事关社会稳定的大局,最终也会影响到雇主利益的实现。
再说其二。
我国经过近些年来的努力,在城镇已经初步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当前的主要问题是扩大覆盖面,不但要覆盖城镇,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将社会保障制度向农村推进。
我国的社会保障程度在相当长时期内,只能是适度水平,甚至是低水平,而不可能是高福利。
为什么呢?我认为有三个原因:一是国力,二是国情,三是价值取向。
国力,我国人平国民收入刚过一千美元,国家财力不允许搞“福利社会”。
国情,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促进经济发展是首要目标,我们选择了市场经济的发展机制,要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基本方法就是与利益挂钩。
高福利是以平等为导向,在我国国情下不利于市场主体积极性的发挥。
价值取向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在我国以生存权为社会权的主要道德基础会得到较多数人的认同,如果象北欧国家那样,以平等生活享受权为社会权的道德基础,未必能得到多数人的认同。
五、私有财产权——国家强化权利保护与公共利益优先相结合本次宪法修正强化了对私有财产保护,宪法修正案明确规定:“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权不受侵犯。
”不受侵犯,包括不受私有财产权主体以外的个人及其他组织的侵犯,更是指不受国家公权力的侵犯。
只要是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都在国家保护之列。
我国从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这一很长的历史阶段,由于受经济体制和意识形态的影响,长期忽视对公民私有财产权的保护,因此在宪法中强化对公民私有财产权的保护是必要的。
但是,我们不能由此走向另外一个极端,把“私有财产权”抬到一个神圣、至上的地步。
近代宪政史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私有财产权从神圣到不神圣,从至上权利变为相对权利。
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权是一种合法权利,应该受到尊重和保护,但它不是位阶最高的权利,不能用它排斥公民的其他权利。
相反,当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社会公共利益发生冲突时,和人的生存权、生命权、平等权、人格尊严权发生冲突时,它还必须做出适当的让步。
生存权、发展权是我国人民的首要人权,当人民的生存权、发展权以及生命权、平等权、人格尊严权和私有财产权发生冲突时,国家应优先保护前者,对后者作必要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