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孝道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
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孝道
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孝道记得二OO三年九月在海南海口,我还没讲课以前,刚好看到《孝经》有言:「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
当我看懂这句话的时候,那真是欢喜雀跃,高兴得都坐不下来。
先王有一个治理天下的好方法,它能让人与人之间和睦和谐,互相关爱,上级下级、长辈晚辈不会埋怨——它就是孝道。
像今年世界的状况,水灾、旱灾、地震频传。
祖先的教诲很清楚,灾难的根源在人心,「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
英国的汤恩比教授是真正有道德、有见识的长者,博览各个民族的文化跟历史。
他感受到,唯有孔孟学说、大乘佛法,有仁爱、慈悲、博爱的精神,才能挽救世道人心。
所以,他在三十多年前就大声疾呼,要学习孔孟学说。
孔孟学说特别强调孝道,强调「慎终追远」,感谢祖先。
所以,家庭也好,社会、世界也好,劫难是可以化解的,就看人心在一念之间的转变,从自私自利、以自我为重的心,转到孝道、仁爱的心。
弘扬、力行、传播中华文化,这对世界非常的重要。
孝道最具体的就是《弟子规.入则孝》的经文,还再加上《孝经》,这个孝就能扎根扎得很稳。
一、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在《孝经》中,孔夫子问曾子,对先王的「至德要道,汝知之乎」,你知道吗?曾子马上从座位上站起来说:学生智慧不够,请老师开示。
这个时候夫子就讲:「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德行的根本在孝道,不管是世间、出世间的道德学问的成就,都要奠基在这个根本上,人找到根本,问题就解决了。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这个根基扎牢了,自自然然吸收天地的养分。
一个人孝心起来了,他的仁爱心是水到渠成;我们的爱心提不起来,就是这个源头活水没有找到。
当我们读到「德之本也」,教育要从这里开始,找到了根本,非常的欢喜。
孝道起了,一个人能自强不息;孝道起了,他能同理心的去爱护他人,他人都是别人的父母,也是别人的孩子。
《易经》有言:「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就像大地一样,万物在上面生长,它都尽心尽力给万物以营养,给予呵护。
以孝为根文化为引
以孝为根文化为引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我国长期形成的一种崇高的伦理道德观念。
作为中国四大美德之一,孝道已经被我们所熟知。
“孝服于父母,莫倦其间”,这句看似简单的话语,是我们从小就接受的深刻传统教育。
孝道认为,孩子应该服从父母,尊重他们,他们是孩子们对敬畏和尊重的最佳榜样。
孝道文化强调家庭形象,父母负责儿女的行为,儿女利用义务履行孝道。
孝道文化同时也强调了家庭教育,让孩子学会尊重并珍惜父母提供给他们的一切。
孝顺也让家庭成员能够安心度过每一天,增进彼此的亲情,学会宽恕和包容,把家庭建立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
今天,虽然社会发展,社会风气正处变化之中,但孝道也仍然作为我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存在着。
孝道文化贯彻着孝子敬老正气的精神,弘扬着忠孝亲爱的观念,激发着尊重老人的感情,传承着能够激励心灵的美德。
孝道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精髓,其历史悠久,古今贯穿。
尽管它已经在当代社会发生了种种变化,但孝道却始终是中国文化的基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脉相承,也是传统中华文化的财富,是当代中国社会精神的支柱。
要维护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就必须从基本的孝道文化开始,让孝道成为全社会共同追求的道德准则。
初一议论作文:弘扬传统美德崇尚孝道,感恩父母
初一议论作文:弘扬传统美德崇尚孝道,感恩父母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其中孝道是其中最为重要的美德之一。
孝道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我们应该弘扬传统美德,崇尚孝道,感恩父母。
一、孝道的内涵孝道是指子女对父母的尊敬、赡养和关心,以及在精神上给予父母的支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被视为一种基本道德规范,是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石。
孝道不仅是一种道德规范,也是一种文化传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弘扬传统美德的重要性弘扬传统美德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宝贵财富。
弘扬传统美德可以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同时,弘扬传统美德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三、崇尚孝道的方法1. 尊重父母:我们应该尊重父母的意见和决定,尊重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尊重他们的尊严和权利。
2. 关心父母:我们应该关心父母的身体健康和生活状况,关注他们的需求和感受,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3. 陪伴父母:我们应该尽可能多地陪伴父母,与他们交流、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和感受,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关爱和陪伴。
4. 传承孝道:我们应该将孝道传承给下一代,让他们了解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成为有道德、有文化、有素质的公民。
四、感恩父母感恩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
父母给予我们生命、关爱和教诲,是我们成长道路上最重要的支持者和指导者。
我们应该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珍惜与他们在一起的时光,尽自己所能去关心和照顾他们。
同时,我们也应该将感恩父母的意识传承给下一代,让他们了解父母的付出和辛劳,珍惜家庭和亲情。
五、个人体验与反思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父母的关爱和支持。
他们不仅给予我生命,还无私地为我付出时间和精力,教我如何做人、如何做事。
浅析中华传统文化孝道观之孝
浅析中华传统文化孝道观之孝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价值观之一,强调子女对父母的敬爱、孝顺与尊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子女对父母的孝道观念源远流长,被认为是中华民族优秀道德品质的重要体现。
孝敬父母是中国文化传统的核心之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父母被视为子女的根本和血脉,子女们对父母的敬爱与孝顺被视为天经地义的事情。
孝道观念强调子女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尊重父母,照顾他们的生活和健康,并尽可能满足他们的需求。
这种孝顺的行为通常是细小而亲切的,如向父母问候,给予他们关怀和尊敬,尽力为他们解决困扰等等。
孝道并不只是一种个人行为,而是一种社会价值和伦理观念,强调家庭和社会的和谐。
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被视为整个社会的基本单位,孝道也被认为是维护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之一。
当子女们尽职尽责地履行孝道观念时,不仅能够增强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也能促进社会的和睦与稳定。
孝不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为道德伦理,也在法律上得到了强调。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24条规定:“子女有赡养父母的义务”,并且明确规定了赡养父母的权利和责任。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时代的发展,传统的孝道观念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年轻一代的子女们常常很难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照顾父母。
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家庭结构变化和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影响下,很多家庭也出现了三代同堂的现象。
这使得子女往往无法履行传统孝道观所要求的所有责任。
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和价值观念的多样化,一些年轻人也开始对传统孝道观持有不同看法。
他们认为,孝道观念过于束缚了个人的发展和自由,限制了个人追求自己梦想和幸福的权利。
一些人还认为,孝顺父母应该是基于对父母的真诚关心和爱,而不应该只是一种传统习俗或社会压力。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孝道观念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尊重与照顾,有助于维护家庭和社会的和谐。
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孝道观念面临着一些挑战,需要我们重新思考并寻找适应时代发展的方式来履行孝道。
中国传统孝道的看法
中国传统孝道的看法中国传统孝道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孝道指的是尊重、关爱和照顾父母的行为,是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中非常重要的一条。
本文将从孝道的定义、文化背景、传承和现代价值等方面探讨中国传统孝道的看法。
一、孝道的定义中国传统孝道的定义是指子女尊重、关爱和照顾父母的行为,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尊重父母:孝道的核心在于尊重父母,子女应该尊重父母的意见和建议,不应该随意批评和指责父母。
2. 照顾父母:孝道也包括照顾父母,子女应该尽力提供舒适的生活条件,照顾父母的饮食、医疗和休息等方面,确保父母的身体和心理健康。
3. 回报父母:孝道的子女还应该回报父母,例如通过物质、精神和情感上的回报来孝顺父母。
二、孝道文化背景1. 家庭观念:中国传统社会中,家庭观念非常重要。
孝道文化体现了中国传统家庭观念的特点,即父母在家庭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子女应该尊重、照顾和回报父母。
2. 传统价值观:孝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括仁爱、忠诚、诚信、孝道等核心价值观。
这些价值观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具有深远的影响。
3. 文化传承:孝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一部分,孝道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古代到现代,孝道文化一直伴随着中国。
三、孝道的传承和现代价值1. 传承价值:孝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之一。
孝道文化的传承有助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自觉性。
2. 现代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传统孝道文化也发生了变化,但其基本内涵并没有改变。
现代孝道文化应该尊重父母的意见,关心父母的身体健康,尽力回报父母,同时也要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中的孝道思想。
中国的孝道传统
中国的孝道传统引言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之一,被誉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中国的孝道观念自古即存在,并深深融入人们的生活中。
本文将从历史、文化和现代社会三个方面,探讨中国的孝道传统。
历史上的孝道传统在古代中国,孝道被视为家庭伦理的核心,对于子女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责任和义务。
《孝经》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经典之一,它强调了子女对父母的尊敬、侍奉和孝顺。
除了《孝经》,其他经典如《诗经》和《论语》也都强调了孝道的重要性。
孝道的核心概念是孝顺父母,尊敬祖先。
在古代,儿女们要牢记父母的恩德,无论是生活中的关心照顾还是精神上的慰藉,尽最大努力支持和孝顺父母。
孝顺父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为至高无上的美德,是一个人品格的标志。
孝道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孝道不仅在个人和家庭层面上起着重要作用,还对中国整个文化体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孝道与其他伦理观念如礼仪、道德、道德经济等相互关联,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观。
孝道观念还对中国的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强调了家族的地位,作为家族的核心,孝道的实践是传宗接代和家族延续的基础。
同时,孝道的传统也延续到了政治和社会治理层面,形成了以君主和臣子、父亲和子女之间的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秩序。
现代社会中的孝道传统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国的孝道传统在一些方面发生了变化,但其核心价值依然深入人心。
尽管现代生活节奏快、人们追求个人价值,但大多数中国人仍然对孝道传统抱有敬畏之心。
现代社会中的孝道传统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家庭观念仍然非常重要,尊敬和孝敬父母是婚姻和家庭的基石。
其次,中国人普遍注重家族的传承和延续,尤其是长子或长女的角色承担着传统家庭价值观的继承责任。
同时,社会对孝道传统的重视也从法律层面得到了体现。
中国法律规定子女有义务赡养父母,并有相应的法律程序来保护被虐待或遗弃的老年人。
这些法律措施旨在强化孝道观念,提醒人们对年长者的关怀和尊重。
以孝为根文化为引
以孝为根文化为引孝,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领域。
孝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也是中华文明的基石,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一直被代代相传。
孝文化的内涵丰富而深远,对于塑造一个人的品德修养和道德观念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以孝为根的文化,一直是中国文化传统中的重要一环,对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对于家庭的幸福和美满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孝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伦理道德观念。
在中国古代,孝文化被奉为至高无上的美德,孝子孝女是被社会所尊崇和推崇的典范。
《孝子家门经》中有云:“孝者,忠良之本也。
”这句话道出了孝文化的深刻内涵,孝为忠良之本,意味着孝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观念的基础,是整个社会道德伦理的起点。
在众多的中国古代修身治国的经典著作中,大量的篇幅都对孝文化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和阐释,孝的价值和意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得到了充分的彰显。
以孝为根的文化,对于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中国传统家庭观念中,孝顺父母,尊敬长辈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认为只有孝顺父母,才能够承担起传统家庭的责任。
学会孝敬父母,不仅可以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家庭观念,也可以促进家庭和谐、增进亲情、增加家庭美德。
从而使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更加和睦,更有向心力,有利于维系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在社会层面,孝文化也体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和谐价值观念,有着凝聚民族向心力和社会凝聚力的重要作用,有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环,需要得到传承和弘扬。
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文化交流的不断加强,一些传统的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正在逐渐淡化。
这些传统的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中,孝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环,需要得到传承和弘扬。
作为当代中国人,应当继承和弘扬孝文化,将孝敬父母和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融入到现代社会生活中。
通过宣传教育,营造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的良好氛围,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从而使孝文化在当代社会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谈谈你对孝道的理解[推荐阅读]
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谈谈你对孝道的理解[推荐阅读]第一篇: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谈谈你对孝道的理解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谈谈你对孝道的理解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仅是一种“善事父母”的日常伦理意识、规范和实践,实际上它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整个中国文化的首要精神,其影响之大、涵盖之广,既深且远。
孝是中华传统文化中,集道德观、人生观、宇宙观为一体的核心和首要观念。
孝是中华传统伦理体系的起点与诸道德之首。
对当代中国影响深远且发展至今又具有新的时代特点。
传统中国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可称之为孝的文化;传统中国社会更是奠基于孝道之上的社会,因而孝道乃是使中华文明区别于古希腊罗马文明和印度文明的重大文化现象之一。
孝不仅在中国文明中有其广泛的文化综合意义,它不仅是一种亲子间的伦理价值观念与规范,而且包含着宗教的、哲学的、政治的、法律的、教育的、民俗的、艺术的等诸多文化意蕴,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核心观念与首要文化精神,是中国文化的显著特色之一。
孝的一般意义是孝敬父母,其具体内容在儒家经典—《孝经》中有明确说明:“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又谓:“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孝子如何事亲呢?“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诚然,对于封建统治阶级所提倡的残害人性、盲从盲信、极不平等为特征的“愚忠”、“愚孝”,我们应该批判、剔除之;但是,孝敬父母、尊敬长者的基本思想,则是中华民族数千年调整、和谐家庭关系所积累起来的伦理规范,是历代人们所认同的传统文化精神,在我们今天仍须继承和发扬。
这是因为,孝敬父母不但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现代文明的重要内容。
它不但可以促进家庭的和睦、团结,也能帮助社会与国家的稳定,使社会正气上升。
对于孝亲敬长的合理的孝,我们应大力弘扬;而对于残害人性、盲从盲信、极不平等为特征的“愚忠”、“愚孝”,我们则应批判、剔除之。
林青贤:孝道,中国家风文化的“根”
林青贤:孝道,中国家风文化的“根”百善孝为先。
中华文化传承千百年,历久弥新,恩泽了无数炎黄子孙。
中华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千百年不绝,是因为其核心“孝道”,让炎黄子孙一直恪守着。
“孝”,作为各大世家的家训家风,是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和传承优良家风必不可少的。
它是儒家文化倡导的“八德”之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更是中国传统家风文化的根。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
”孝作为中华文化的根源,有千年的渊源。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
”家风主要是教育后人成为栋梁之才,然而,做人必先学孝。
羔羊尚且跪乳、乌鸦尚懂反哺,人若不孝,何以万物灵长自诩?古人较为重视家风的作用,培养子女以孝为核心的伦理道德体系,还兼以悌、忠、信、礼、义、廉、耻,让继承的后人懂得进取,胸怀凌云,心系国家民族之荣辱,为社会创造价值、为人民谋福。
这也正是我们当代面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
现今,倘若我们都重视家风的作用来重振家风,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会得到弘扬,社会风气将会蔚然成风!一、孝道的传承与唤醒对当今社会的重要意义孝是人世间一种最高尚、最美好的情感,是人一生中最深刻的亲情体现。
它是千年家风文化之根,也是人之根本。
孟子曰:“事孰为大?事亲为大。
”意思是说,什么事最重大,侍奉父母最重大。
为什么呢?古人云:水有源,木有本,父母者,人子之本源也。
一条河流为什么能够流得长远?因为它有不竭的源头。
一棵树为什么能长得高大、能抵挡风雨?因为它有很深的根。
我们的父母就是我们的源头和根本,是我们幸福的源泉,是我们成功的根基,所以,孝道的传承与唤醒对当下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如下——1、孝道是家风最根本的核心文化,也是一个家庭最底层、最有底蕴的力量。
如果我们与父母连接较少,或没有时间来行孝,也就没有机会以身作则将对上一辈的孝敬示范给我们的孩子,孩子也无从学习到中华民族真正的孝道,于是最底层的文化力量回到孩子身上容易断根。
“幼吾幼,人之幼;老吾老,人之老”,每个人都有老去的一天,于父母不孝,也是于自己不忠,因为我们今天为年迈的父母所做的,必然会传承给我们的孩子。
浅析中华传统文化孝道观之孝
浅析中华传统文化孝道观之孝孝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孝道观念贯穿于中国古代至今的社会生活,深刻影响了华夏子孙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孝”一词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被视为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的核心,并且被视为传统美德的典范。
孝道的内涵丰富,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情感内涵,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文化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本文中,将从孝道的起源、内涵和现代意义等方面,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孝道观之孝做一番浅析,并希望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思考中国传统孝道观念的价值与意义。
一、孝道的起源孝道的起源要追溯到古代的周礼和孔子的思想。
《周礼》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礼制文献,其中对于孝道的观念有着详细的描述。
在《周礼》中,孝道被视为社会伦理的基础,是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的根本,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孔子对孝道观念进行了更为系统和深入的阐述和强调,形成了中国古代以孝道为核心的伦理道德体系。
孔子在《论语》中曾提出“孝悌忠信”为人之本,孝道被视为人伦之首,同时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
在中国古代社会,孝道观念深入人心,广泛传承,并对中国古代社会的伦理风尚和社会习俗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孝道的内涵孝道的内涵非常丰富,主要包括对父母的尊敬、关爱和孝顺等方面。
孝道观念要求子女应当尊敬父母,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健康,照顾他们的晚年生活,这是孝道的一种具体表现。
孝道还要求子女能够以诚实、守信、忠诚的态度对待父母,不仅要遵守家庭伦理,还要在社会生活中树立起孝道的榜样,以身作则,传承和发扬孝道的优良传统。
孝道观念还强调家族的重要性,要求子女要维系好家庭关系,不仅要关心父母,还要尊敬长辈,关爱晚辈,关心家族的兴衰荣辱。
孝道观念以家庭为基本单位,是一种由小及大的社会伦理观念,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人文关怀。
三、孝道的现代意义在当今社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的孝道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一些变化,但是其核心价值和思想内涵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浅析中华传统文化孝道观之孝
浅析中华传统文化孝道观之孝
孝是中华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伦理道德观念之一,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之一,也是中华
民族的文化符号之一。
孝道观念渗透到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不仅贯穿于家庭伦理、社
会观念、职业道德,还被奉为“三纲五常”中的核心观念。
在现代社会,孝依然是中华民
族的精神支柱和核心价值观念,成为了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孝道观念起源于中国的祖先崇拜和家庭伦理观念,代表了一个人对亲人的关心和尊敬。
在孝道观中,“孝”字的本义是儿子行事慈祥和谦虚,让父母感到安乐,使他们度过晚年
幸福。
因此,孝不仅仅是对父母的爱护,而是对整个家庭的责任和义务意识的体现。
孝的
含义就是要孝敬父母、敬重长辈,不仅关注自己个人的声望和尊严,同样也要注意家族的
荣誉和地位。
中国的传统文化注重长辈传承,代代相传,这种传统的思想影响了孝道观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有句古话说:“有子夏不孝,无德必家败”。
这说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被
看做是能够维系家族的关键所在。
孝不仅是对亲人的关爱,更是对社会的责任和稳定。
孝道观的内涵包括多个方面。
例如,对父母表达感激和尊敬是孝的核心,同时体现在
敬老、乐善好施,尊重师长,助人为乐等方面。
此外,孝道观也包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
规范,如除夕夜等传统节日中要回家陪伴父母,以及在维护家庭和睦关系方面的努力。
孝文化的重要性演讲稿
孝文化的重要性演讲稿孝文化的重要性。
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伦理观念,对于个人、家庭和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孝文化的重要性。
首先,孝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
自古以来,孝道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观。
孝文化不仅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更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支柱,它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其次,孝文化对于家庭和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在家庭中,孝道是家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和睦相处,增进亲情,维护家庭的稳定和美满;在社会中,孝道是社会和谐的基石,它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增进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构建和谐社会。
再次,孝文化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健康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孝道教育能够培养人的感恩之心和责任意识,让人懂得感恩父母、尊敬长辈,懂得关爱他人,懂得承担责任,这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孝道教育也能够培养人的良好品德和道德观念,让人成为有担当、有责任、有情怀的人,这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健康发展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我们要重视和弘扬孝文化,让孝文化成为我们民族的精神基因,成为我们社会的共同价值观。
我们要通过各种途径,包括教育、传媒、社会活动等,向人们传播孝道的重要性,让人们懂得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重要性,让人们懂得关爱他人、承担责任的重要性,让人们懂得感恩、宽容、包容的重要性。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传承和弘扬孝文化,让孝文化成为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成为我们社会的共同价值观。
总之,孝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孝文化对于家庭和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具有重要意义;孝文化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健康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要重视和弘扬孝文化,让孝文化成为我们民族的精神基因,成为我们社会的共同价值观。
孝道是中华文化的根基
孝道是中华民族道德文化的根基中国人之重孝道,几乎成了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最大特点。
孝作为华夏民族传统的道德观念,经孔孟儒学的发挥,以及历代帝王的提倡,确实是深入民心,难以动摇。
佛教传入中国,最后也不得不把“无夫无君”的教义改变为“忠孝”的说教;基督教传入中国之初,也不得不改变“不能崇拜偶像”的诫条,允许信徒“祭祖”。
一、敬老、养老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在中华民族,孝的观念源远流长。
大家知道甲骨文是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记录和反映了3000多年前商朝(公元前14~公元前11世纪)的政治和经济情况。
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了“孝”字,就是说在公元前11世纪以前,华夏先民就已经有了“孝”的观念。
《诗经》中则有“哀哀父母,生我劬(qú)劳”、“哀哀父母,生我劳瘁”的咏叹。
《诗经》里有还有一篇《蓼莪》做过生动的描述:“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
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父母双亲啊!您生养了我,抚慰我、养育我、拉拔我、庇护我,不厌其烦地照顾我,无时无刻怀抱著我。
想要报答您的恩德,而您的恩德就像天空一样的浩瀚无边!2. 在三千年前的西周王朝(公元前841年,中国历史正式有了确切的年份记载。
从此之后,中国历史就进入了完全信史时代。
从这一年开始,中国每一位帝王的在位、驾崩时间,全部有了明确记,这也是世界史上是独一无二的),统治者主张敬天、孝祖、敬德、保民,重视尊老敬贤的教化。
要求每个社会成员都要恪守君臣、父子、长幼之道:在家孝顺父母,至亲至爱;在社会上尊老敬老,选贤举能;在国家则忠于君王,报效朝廷。
周朝定期举行养老礼仪。
在朝廷,天子一般都要定期视察学校,亲行养老之礼,在太学设宴款待三老、五更及群老,以示恩宠礼遇。
在地方,则每年都要定期举行乡饮酒礼。
举行乡饮酒礼时,六十岁以上的老人享有特殊的礼遇,他们不仅受到晚辈的伺候,还依年龄而别,年龄越大,享用的美味佳肴也越丰富。
以孝为根文化为引
以孝为根文化为引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条重
要根脉。
孝文化蕴含着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关系,是中国思想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将其视
为一种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在中国社会中被广泛传承和弘扬。
孝文化以家庭为基础,强调“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互相爱护、关爱和支援,体现出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和团结,目的是建立起一个和谐、稳定的家庭环境,为个人和社会生活提供安定、和睦的基础。
孝文化既是家庭道德的重要内容,又是社会道德的重要基石,是中国道德体系中的核
心内容。
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的体现。
孝顺长辈的行为,能够传
承家族和谐美德,形成家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同样,长辈之间互相尊重,传递正能量,
更能让社会风气变得更加和谐健康。
孝文化是中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观和信仰之一。
一方面,孝文化强调家族中长辈与后辈
之间的尊重和关爱,另一方面,孝文化也强调社会和谐,社会公德和道德观念的彰显。
通
过对孝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能够营造出一种信任、感恩和认同的文化氛围,凝聚人们对家
庭和社会的认同,形成强大的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
中国传统孝文化的渊源与对策建议研究论文
中国传统孝文化的渊源与对策建议研究论文中国传统孝文化的渊源与对策建议研究论文一、弓|言“孝”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相对独立的文化体系时,基本框架已经确立,并且呈现出非常丰富的内涵。
但是,在这一领域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和思考的问题,目前有关于“孝”的起源和内涵是孝文化研究探讨所涉及的最基本的问题,许多学者在这个问题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分歧。
我们如何使传统“孝”思想现代化、以及如何解决当前学术研究的视角相对较单一这一问题,学界经常性的忽视了有关“孝”哲学这一重要的角度;“孝”是“仁”之本,我们要深刻的理解孔子的“仁”,可目前却是探讨“仁”的多,而研究“孝”的少。
我们不能忽略早期学者所作的贡献。
国外的学者们例如郝大维、罗思文对孔子的研究较为突出,他们主要介绍孔子以及孟子的思想,翻译《论语》《孝经》等著作。
由于当时语言上直译的条件匮乏,导致了西方人经常用西方的思想来解读中国的传统文化,使得后来中国哲学被西方哲学思想同化。
这些学者们在对“仁”“孝”“忠”的思想上进行了全方面的注释,极大地促进了当时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本选题将在吸收前人先辈巳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从“亲亲相隐”的视角来解读《论语》中的孝道思想。
二、孝文化产生的渊源儒家哲学的理论运思模式是从天人角度去思考问题,通过对天道的理解,来形成现实社会的哲学伦理观念,孝本质意义上基于儒家对“一阴一阳之谓道”,对天地男女这种创化本源的思考。
“《周易》讲道:‘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有礼仪有所错。
’这里所讲的就是把基于天道本源的男女作为社会最初始建的一种现实起点,男男女女组建成的家庭以繁衍后代的这一家国建构为要求,客观上要求基于这种亲子之间的血缘关系以及维系这种伦理的“孝道”,任何的生命个体,都是来源于父母的精血汇集而成。
自然界当中生命个体的孕育成长,都离不开父母双亲的呵护哺育,自然界的动物尚且有跪乳之恩、反哺之义,我们作为人子,自然也会产生出这种原始“孝”的观念。
浅谈孝道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论文
浅谈孝道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论文“孝道”,在中华历史文化中,处处凸显其本根性,“孝亲,事之本也”。
“本立而道生”,中华文化因之而永续不断。
今天店铺将与大家分享:浅谈孝道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相关论文。
具体内容如下:摘要:孝道,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元素,在中华文化中凸显本根性。
“本立而道生”;始于孝道的报恩精神;敬祖行孝,重视生命的价值,而求“久”的思想;“追孝于前”,滋生的“重史”意识,是中华民族及其文化永续不断、生生不息的源头活水。
“振兴中华”,应把“孝道”这一优良文化传统美德发扬光大。
关键词:中华文化永续不断孝道大因缘作者简介:骆为荣,宜宾学院唐君毅研究所、四川思想家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论文正文:唐君毅先生在1958年同牟宗三、徐复观、张君劢先生共同署名发表的《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
宣言强调:“中国文化问题,有其世界的重要性。
我们姑不论中国为数千年文化历史,迄今未断绝之世界上之极少的国家之一,及十八世纪以前的欧洲人对中国文化的称美,与中国文化对于人类文化已有的贡献。
但无论如何,中国现有的近于全球四分之一的人口摆在眼前。
……中国问题早已化为世界的问题。
……而此问题之解决,实系于我们对中国文化之过去现在与将来有真实的认识”。
中国,是数千年来文化历史未中断的,世界上极少的国家之一。
悠悠中华文化,是世界上独特而灿烂的文化,在中国五千年文明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对世界文化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中华文化,“亘古亘今”,一以贯之,连绵不断,始终在传承和发展,既不同于早已中断的古埃及、古波斯及小亚细亚文明,又因凸显“重德求善”之特征,而与“重智求真”的希腊文化和近代西方“科学文化”,形成鲜明对照,实为“世界奇观”。
中华文化能延续五千多年,仍生机勃勃的大因缘即最直接的原因和原动力,当属“孝道”。
“孝道”是中华文化数千年,没有中断而永续发展之源头活水。
一、“孝道”,事之本“敬祖”与“尊天”,在中华文化体系中,是显具本根性的理念。
以孝为根文化为引
以孝为根文化为引孝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之一,也被称为"中国文化的根"。
中国人有着深厚的孝敬之情,认为孝顺父母是一种道德和社会责任。
孝敬父母不仅仅是一种家庭伦理问题,更是中国文化中的一项重要价值观。
孝道的重要性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深远的影响。
尊敬上辈人、关心父母等情感体现了中国文化中的孝道精神。
孝敬父母体现在很多方面。
首先是思想上的孝顺。
尊重父母的意见,听从他们的建议,是孝顺父母的重要表现。
而不仅仅是一味地追求个人权益和自由。
其次是物质上的孝敬。
中国人在孝敬父母方面非常慷慨,会将大部分的收入用于照顾父母,并帮助他们的经济负担。
很多家庭都有"养儿防老"的观念,将父母的生活费和医疗费用都包揽在自己身上。
行动上的孝敬也非常重要。
中国人注重孝敬父母的行动,比如每年的重要节日,如春节、父母的生日等都会回家探望并照顾父母。
而在平时,他们也会经常打电话或者使用各种即时通讯工具和父母联系,以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思念和关心。
孝为根文化在中国社会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它帮助家庭保持稳定和谐。
中国人相信孝敬父母会带来好运和幸福,因此对家庭生活有着积极的影响。
孝敬父母也有助于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和文化。
通过孝敬父母,人们可以了解和学习到中华文化中的许多精神和价值观。
而将这些价值观传承下去,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结构的改变,孝道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着一些挑战。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许多年轻人离开家乡前往城市工作和生活,与父母的距离变得越来越远。
他们可能没有足够的时间照顾父母,或者由于各种原因而无法给予父母足够的支持。
这对传统孝道的传承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
社会应该为年轻人提供更多的支持,帮助他们兼顾工作和家庭的责任。
教育系统也应该将孝道作为核心价值观进行教育,引导年轻人重视家庭和父母的重要性。
以孝为根的文化在中华民族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无论是在家庭中还是在社会中,尊敬和孝顺父母都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
【推荐下载】简述孝道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
简述孝道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欢迎来到站,今天本网站为大家提供了孝道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希望朋友们读后有所收获! 内容摘要:孝道,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元素,在中华文化中凸显本根性。
本立而道生始于孝道的报恩精神;敬祖行孝,重视生命的价值,而求久的思想; 追孝于前,滋生的重史意识,是中华民族及其文化永续不断、生生不息的源头活水。
振兴中华,应把孝道这一优良文化传统美德发扬光大。
关键词:中华文化永续不断孝道大因缘 作者简介:骆为荣,宜宾学院唐君毅研究所、四川思想家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唐君毅先生在1958年同牟宗三、徐复观、张君劢先生共同署名发表的《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
宣言强调:中国文化问题,有其世界的重要性。
我们姑不论中国为数千年文化历史,迄今未断绝之世界上之极少的国家之一,及十八世纪以前的欧洲人对中国文化的称美,与中国文化对于人类文化已有的贡献。
但无论如何,中国现有的近于全球四分之一的人口摆在眼前。
中国问题早已化为世界的问题。
而此问题之解决,实系于我们对中国文化之过去现在与将来有真实的认识。
中国,是数千年来文化历史未中断的,世界上极少的国家之一。
悠悠中华文化,是世界上独特而灿烂的文化,在中国五千年文明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对世界文化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中华文化,亘古亘今,一以贯之,连绵不断,始终在传承和发展,既不同于早已中断的古埃及、古波斯及小亚细亚文明,又因凸显重德求善之特征,而与重智求真的希腊文化和近代西方科学文化,形成鲜明对照,实为世界奇观。
中华文化能延续五千多年,仍生机勃勃的大因缘即最直接的原因和原动力,当属孝道。
孝道是中华文化数千年,没有中断而永续发展之源头活水。
一、孝道,事之本 敬祖与尊天,在中华文化体系中,是显具本根性的理念。
故流传之中华典籍有言: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1],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2],天地者,生之本也。
先祖者,类之本也。
无天地,恶生?无生祖,恶出? [3]。
中华孝道发言稿
中华孝道发言稿尊敬的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来自某某学校的某某,今天我很荣幸能站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对于中华孝道的理解和思考。
中华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代表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一直秉持着的价值观念。
孝道,作为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具有无可取代的独特意义。
它不仅代表了对父母的敬爱和感恩,更体现了对社会其他亲人、长辈以及家族责任的关爱和尊重。
首先,孝道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它源远流长,深深根植于我们的文化血脉中。
自古以来,孝道就在中国人心中被奉为至高无上的美德。
“孝”这个词,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上无天、下有地、中通人,正是因为孝道,中国文化才得以传承至今。
其次,孝道是中华文明的灵魂。
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孝敬父母一直被视为第一位的道德责任。
孝敬父母的重要性在《论语》中就有明确的阐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这句话告诉我们,家庭是社会的基础,孝道是仁德的基石。
只有孝敬父母,才能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再次,孝道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民族的众多优秀美德中,孝敬父母一直被视为最重要的一个。
孝敬父母是我们的天职,是我们作为儿女必须承担起的责任。
儿女的奋斗和成长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而如今,我们正处在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孝道这一美德在现代社会中所表现出来的形式也在不断变化着。
在现代社会中,孝道不仅仅是传统的“孝敬父母”,更是一种对自己的责任和对他人的关怀。
作为新一代的年轻人,我们应该秉持着孝道的精神,将其发扬光大。
首先,我们要尊重父母。
现代社会中,父母为了给我们提供更好的生活、更好的教育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
我们应该尊重父母的选择,并对他们的付出心存感激之情。
其次,我们要关心家人。
在现代社会中,很多人工作繁忙,生活节奏加快,缺少彼此间的交流和沟通。
我们应该尽量抽出时间来陪伴家人,关心他们的身体健康、生活状态,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关怀和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孝道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关键词:中华文化永续不断孝道大因缘作者简介:骆为荣,宜宾学院唐君毅研究所、四川思想家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唐君毅先生在1958年同牟宗三、徐复观、张君劢先生共同署名发表的《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
宣言强调:“中国文化问题,有其世界的重要性。
我们姑不论中国为数千年文化历史,迄今未断绝之世界上之极少的国家之一,及十八世纪以前的欧洲人对中国文化的称美,与中国文化对于人类文化已有的贡献。
但无论如何,中国现有的近于全球四分之一的人口摆在眼前。
……中国问题早已化为世界的问题。
……而此问题之解决,实系于我们对中国文化之过去现在与将来有真实的认识”。
中国,是数千年来文化历史未中断的,世界上极少的国家之一。
悠悠中华文化,是世界上独特而灿烂的文化,在中国五千年文明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对世界文化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中华文化,“亘古亘今”,一以贯之,连绵不断,始终在传承和发展,既不同于早已中断的古埃及、古波斯及小亚细亚文明,又因凸显“重德求善”之特征,而与“重智求真”的希腊文化和近代西方“科学文化”,形成鲜明对照,实为“世界奇观”。
中华文化能延续五千多年,仍生机勃勃的大因缘即最直接的原因和原动力,当属“孝道”。
“孝道”是中华文化数千年,没有中断而永续发展之源头活水。
一、“孝道”,事之本“敬祖”与“尊天”,在中华文化体系中,是显具本根性的理念。
故流传之中华典籍有言:“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1],“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2],“天地者,生之本也。
先祖者,类之本也。
……无天地,恶生?无生祖,恶出?”[3]。
中国传统文化一个最基本、最核心的观念,就是尊天敬祖,所敬的祖,既是人,又是神(父配天,母配地);所尊的天,既是神,又是祖。
由“敬祖”观念推出的一个重要伦理范畴,是“孝”。
“孝”字,由老字头与孩子的子组成。
老头在上,孩子在下,上下相连,表血缘的延续承继关系,礼之以序,不可颠倒,也不能断失,不然则不为“孝”。
“孝亲敬祖”、“善事父母”,即是“孝道”。
“孝道”,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从传说中的尧舜时代起,就崇尚孝行;春秋以下,成为家庭伦理与社会道德生活之核心,人伦道德的基础,一切道德的根本,被奉为修身、处世、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宝。
故孙中山先生说:“孝是无所不适的道德”,历代有“百行孝为先”、“百善孝为尊”之说。
中华传统文化的主干与基础在儒学。
儒学始祖孔子曰:“夫孝,德之本也”。
儒学的核心是仁,而仁的根本也在孝。
因儒家仁的思想,是从爱亲即孝悌引申出来的。
儒家经典《论语》中就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新儒学第二代宗师唐君毅先生在其《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书中说:“对父母之自然之孝,亦为我与一切生命相感通之开始点。
或对一切人尽责任之开始点,一切仁心之流行之泉源与根本”。
中华文化属“重德求善”的文化类型,道德论压倒知识论。
在中华文化系统中,人伦几乎渗透各子系统,各学科门类多以其为出发点和归结点。
如国体和政体的理念,就是从伦理中引申出来的,即由“亲亲”导向“尊尊”,由“孝亲敬祖”导向“忠君爱国”,忠孝一体,进而形成中国古代政治学说的“以孝治天下”。
历史上诸王朝“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现在中国内地一些地方党政将“孝敬长辈”列为考核提拔干部的一项重要内容,受到社会各界广泛赞同。
“孝道”,在中华历史文化中,处处凸显其本根性,“孝亲,事之本也”[4]。
“本立而道生”[5],中华文化因之而永续不断。
二、“孝道”与“报恩”精神孝的意义在报恩,因感激孕育生命,“生吾之生”,敬重、珍惜、关爱生命,而孝敬父母,回报父母养育之恩,“报本返始”,并推己及人,转恩兼爱,充量扩大。
敬孝爱家兼及爱国尽忠,协和天下万邦,达天地万物,至“天人合一”之境即和谐的最高境界。
如《孝经》所说:“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孟子所言:“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王阳明所谓:“亲民者,达其天地万物一体之用也”。
这就是人从感激“生吾之生”的恩情,报恩所推演出来的宇宙万物和谐共存的“大家庭”中启示出来的“生态伦理”。
中华民族深谙此道,古圣先帝尧,就能由“亲亲”、家庭始,由近而远地团结天下人,达万邦和谐。
古典《尚书》就此赞尧曰:“克明峻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眭,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今日我们应更好地传承和传播此和谐之道,为“地球村”提供更多的精神营养。
人生在世,无论是谁,一生直接间接受恩于他者,实无量无限。
中国人对此特别看重,饮水思源,知恩图报,于父母、家庭、社会、国家,多存报恩之心,践行“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和“立身达人”。
人生降世,赤条条而来,空无所有,一切所有,初皆父母、他人、社会与自然界的“施与”,而知恩感恩报恩,此为人的本性,可能泯没,而毕竟不能断绝。
“知恩图报”,仍然是当今的一种普世伦理。
报恩之事,初在报其所直接感受他人对其之恩德,故报父母之恩必为报恩之始点,尽孝以感激和回报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
依中国文化传统之说,人养子是为承宗祀,以尽孝,此为报父母恩之一方式。
另外继志述事,子承父志,“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6],亦是报父母恩之事。
二者,都是大孝。
做到二者,同时亦能实现民族文化历史之悠久。
报恩之义,联系过去与现在,个人、家庭、社会与国家,产生极大的民族凝聚力,有助于中华文明之稳定、承继与发展,也有利于“重德求善”民族精神的提升和民族文化的保存与延续。
唐君毅先生曾专门撰文《说中国人文中之报恩精神》,文中说:“报恩之道,则又不必只是我之还报于对我有恩者,而恒是我之转施恩德于此外此后人之‘转恩’,如以教养子女报父母对我之恩,以教学生报师恩。
此即足以成就人之先后代之生活之相续,以及文化历史之相续,亦即人生一切继往开来、承先启后之事业之本。
若无此报恩精神贯注,则人之先后代之生活,只有互相隔载,而无相续,一切继往开来、承先启后之事业,皆不能真实成就”。
又说:“凡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之事,皆是报恩”。
“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全国人民和世界友人,以人为本,倍加珍惜、关爱生命,对灾区伸出无私博爱的救援之手,施恩于灾区人民,大爱无疆。
灾区人民视为再生父母,感恩报恩,团结抗震,真情回报,如浴火凤凰再生,创下人间奇迹。
这是爱的力量,而“爱是感恩的集合”。
这也充分说明,始于“孝道”的感恩报恩精神,是中华民族及其文化虽遭天灾人祸而仍能延续不灭、生生不息的强大精神力量。
三、“孝道”与求“久”思想国外有学者说,中国人以孝行天下,长期奉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7],重多子多孙,因此历代虽迭遭天灾人祸,但是生殖繁多,人口旋即恢复,民族文化遂不断灭。
此说,讲了历史事实和中华文化不断灭之直接原因在于“孝道”,有一定道理,但尚未深入讲到中国学术思想中原有的种种自觉的人生观念,以使中华文化生命长久的求“久”之思想。
求“久”的思想,在中国极早的年代中已经提出,在周代的延续其宗祀求“江山”稳固长久中得以彰显,而“久”之哲学观念的正式提出,则在经典之《易经》、《中庸》中,所谓“可大可久”及“悠久成物”之观念。
《老子》中,尤重“天长地久”之观念。
由唐君毅先生执笔、牟宗三、徐复观、张君劢先生署名发表的《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中指出:“中国文化是世界上唯一历史久而又自觉其久,并原于中国人之自觉的求其久,而后久的文化”,“中国整个民族文化之所以能久,则由于中国人之各种求久的思想。
这些思想,由古代的史官之记载与训诫,后来历史家所叙述的历代成败兴亡之故及哲学家指出久与不久之原理,而散布至中国之全民族,其内容是非常复杂丰富的”。
敬祖行孝,为存宗祀而生子孙,求生命之传承不绝;为承续祖宗遗志而立身行道,求文化之保存与延续,皆是重视生命的价值,求民族文化长久的求“久”思想。
这既是中华民族文化之生命能绵延长久而不坠的真谛所在,也是敬祖行孝显示的中华民族“上通千古,下通万世”的心量和追求“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之精神理想。
四、“孝道”与“重史”意识“孝道”,倡行“修宗庙,敬祀事,教民追孝也”[8]。
由此“追孝于前”的意识,必然滋生出尊重祖宗之训、尊重传统学术文化之历史意识,即重传统、重历史之“重史”意识。
孔子“三年不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9]之说,今人多不以为然,若连着孔子“信而好古”和“追迹三代”之说来看,孔子此说在强调承继父母祖宗的生命精神和孝道维系传统的特殊含义。
不轻易改变前辈的立身做人行事之规就是“孝”,揭示孝之精神在于强化历史的线性延续。
孔子“好古”而走向“重史”,而求知于历史。
孔子“追迹三代”,乃为保卫华夏文化之传统,续亡继绝,上承夏商周之文化,承前启后,功德无量。
尊重祖宗之训,当然即是尊重历史的“古训”,是“重史”意识之表征,也是把历史视作现实的借镜,以史为鉴,使上下、前后、古今相通,文脉相连,历史传统文化固不断裂。
同时此种意识,亦为民族凝聚之力量,使后辈更易了解和接受前辈之文化精神,消除“代沟”,进而促进民族融合。
“重史”,“古之帝王皆设史官”,故昔日中国史官特别发达。
历代史官多历史意识强,重史实,重历史文化之传承,重保存有价值之文化,以史为鉴,资政育人,勇于秉笔直书,太史公司马迁即为典范,千古流芳。
此亦为保存和延续中华文化,促进民族凝聚出了大力,功不可没。
由“孝道”推演出来的尊重历史文化传统“重史”之意识,是中国传统意识的基本特征之一,中华文化因此而有别于西方文化。
敬祖、尊天,尚人文、重史乘,构成中华文化精神之主动脉。
2009年是大儒先哲唐君毅、牟宗三先生百年冥寿之期,海内外对唐、牟二先生的各种凭吊、纪念活动,特别是香港中文大学为唐先生塑立铜像、召开纪念会、国际学术研讨会和举办纪念展等,即是此精神之表现,值得倡行。
“振兴中华”是今日中国人共同的心声,我们尤应发扬由孝而衍生之尊师尚贤兴教的传统文化精神,团结一心,继往开来。
孝是“对一切人尽责任之开始点,一切仁心流行之泉源与根本”。
孔子曰:“志在《春秋》,行在《孝经》”。
历代讲“百行孝为先”,中国汉代就讲“以孝治天下”。
当今社会,孝道仍具普世价值。
尊重历史文化传统,把倡行已久的“孝道”,从理论到实践进行再认识、再实践,正本清源,与时进退,“有益于人道人心”,关系家庭的和睦与幸福、民族的统一与兴衰、国家的稳定与发展、社会的进步与和谐,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从我做起”,努力“立身行道”,让中华民族“孝道”这一优良文化传统美德发扬光大,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注释:[1]《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2]《礼记·郊特牲》。
[3]《荀子·礼论》。
[4][7]《孟子·离娄上》。
[5][9]《论语·学而》。
[6]《孝经》。
[8]《礼记·坊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