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期末复习总结指导
儿童发展心理学期末重点要点
一、绪论1、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容儿童发展心理学所研究的儿童一般是指从出生到青年前期,即从出生到17、18岁左右。
(1、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儿童动作、语言、思维、记忆、情感等心理发展的规律。
(2、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3、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4、探究不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5、提出帮助和指导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2、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相互作用论的代表人物、主要观点1、遗传决定论:心理发展由遗传基因所决定,其过程是遗传素质的自我发展与暴露的过程。
代表人物:高尔顿、主复演说的霍尔评价:片面强调遗传,忽视后天环境的作用。
环境决定论(观点:儿童心理的发展完全是由环境决定的。
代表人物:华生:心理发展就是形成刺激反应链斯金纳:外在的强化来塑造和改变评价:片面强调环境的作用共同伦决定:心理发展由遗传和环境两个因素共同决定。
斯腾:心理发展是在素质和外在环境合并发展的结果。
格塞儿认为支配发展的因素有两个:成熟和学习。
评价:只是把遗传和环境简单地结合起来,是一种折中调和。
相互作用论皮亚杰。
主要观点:1、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
2、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
这就是说,有时遗传可以影响或改变环境,而环境也可以影响或改变遗传。
3、遗传与环境、成熟与学习对发展的作用是动态的。
3、关键期的概念、“印刻”现象,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格塞尔的实验及启示无须强化的,在一定时间窗口形成的反应叫“印刻现象”,即社会性依恋行为的“关键期”。
目前较为综合的看法是:心理发展既体现出量的积累,又表现出质的飞跃。
当某些代表新质要素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质的飞跃,也即表现为发展的阶段性。
发展既是连续的,又是分阶段的。
研究的是双生子在不同的时间学习爬楼梯的过程和结果48,52周何一项训练或教育容针对某个特定的受训对象,都存在一个最佳教育期。
用最短的时间达成最佳的训练效果。
4、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诞生标志,西方与我国儿童心理学的发展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1882年《儿童心理》5、横向研究、纵向研究、跨文化研究概念及优缺点横向研究是指在同一时间,对不同年龄组被试进行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期末《儿童发展心理学》重点总结
期末《儿童发展心理学》重点总结(总18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儿童发展心理学》重点总结第一章总论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研究对象:从出生到青年前期,也就是出生到17、18岁这个年龄段;【习题】:1、广义的心理发展学:动物心理学(比较心理学)、民族心理学、个体发展心理学。
2、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有哪些?(一)生理发展身体和大脑的发育成长,感官能力、运动技能和健康的变化或稳定性。
(二)认知发展学习、注意、记忆、语言、思维、推理和创造力等心理能力的变化或稳定性。
(三)社会性发展情绪、意志及社会关系的变化和稳定性。
3、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有哪些?(1)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what首要任务)(2)揭示儿心发展的原因和机制(why\how)(3)解释和测量个体差异(4)揭示不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5)提出帮助和指导儿童发展的基本方法(描述,解释,预测,控制)【心理发展的基本性质(规律)】1.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顺序性和不可逆性这是指心理的发展总是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向复杂,从不完善向完善发展,发展的总趋势是向上的。
且心理发展的具体过程具有不可逆性。
2.心理发展时间上的不平衡性指的是心理各机能的成熟并不是按相同的速度直线发展,而是呈现出多元化的模式。
总体来说,幼儿期出现第一个加速发展期,然后是儿童期的平稳发展,到了青春发育期又出现第二个加速期,然后平稳发展,到老年期开始下降。
3.心理发展的普遍性和差异性4.心理发展过程中增长和衰退的辩证统一5.心理发展在时间上稳定性与否的问题6.心理发展进程中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问题7.发展具有年龄特征心理年龄特征指在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的、本质的、典型的心理特点。
国外和本教案的划分:(1)产前期(2)婴儿期(出生—3岁)(3)童年早期(3-6岁左右)(4)童年中期(6岁—11、12岁)(5)青少年期(11、12岁—17、18岁)(6)成年早期(17、18岁-35岁左右)8.心理发展关键期的问题发展关键期是指儿童在心理发展的某个时期对某些刺激最敏感因而也是发展某些机能、能力的最佳时期。
2023年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重点
学前儿童开展心理学复习重点一、名词解释1.学前儿童心理学4是研究0-6岁学前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和开展规律的科学。
2.纵向研究11对一个或一组儿童进行定期的、系统的随访观察或追踪,找出心理开展过程的系统特点。
3.实证研究法研究者通过肯定的操纵手段,观察、测量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相应变化,最后冲这些变化中找出规律。
4.横向研究11在同一个时间对某个年龄组或几个年龄组的儿童的心理开展水平进行观察,求出某种心理水平的代表值,或求出几个年龄组儿童的代表值加以比拟。
5.直觉行动思维是指思维活动离不开儿童自身对物体的感知,离不开儿童自身的动作,儿童在动作中进行思维。
6.具体形象思维是指依赖于事物的具体形象、表象的联想而进行的思维,介于直觉行动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之间的一种过渡性的思维方法。
7.记忆策略是指我们为提高记忆效果而采纳的手段以及对自身记忆多动的有意识操纵的心理活动。
4.自传体记忆是指到了学前期,幼儿能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比拟复杂的具体事件的记忆。
8.记忆恢复是指学习某种材料后,相隔一段时间后所测量到的保持量,比学习之后马上测量到的保持量要高。
9.自我中心言语发言者不考虑他在于谁说话,也不在乎对方是否在听他发言,他或是对自己说话,或由于和一个偶然在身边的人共同活动感到愉快而说话。
10.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开展水平相当的个体之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开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
11.亲社会行为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含谦让、援助、合作、分享、抚慰和捐赠等。
12.依恋婴儿与母亲或其他养育者之间形成的亲热的、持久的感情关系。
13.移情是体验他人情绪感情的能力。
14.性别稳定性儿童对自己的性别不随年龄、情境等的变化而改变这一特征的认识。
15.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范型或典范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习得新行为。
二、填空题1.开展的连续性是指个体心理开展是一个放开的、不断累积的过程。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重点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重点
2.儿童的智力发展:学习儿童的智力发展要了解儿童的感知、注意、记忆、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规律。
该领域的重点内容包括儿童类概念的形成、儿童的物体永恒性的理解、反身作用的发展、手势和符号使用的发展等。
4.儿童的社交发展:学习儿童的社交发展要了解儿童的同伴关系、角色扮演和角色扮演能力、社交习得和交往技能等。
重点内容包括儿童的同伴关系的形成和发展,儿童社交技能的学习和表现等。
此外,还需要重点复习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评价技术。
研究方法包括观察法、实验法、统计法和心理测量法等,这些方法可以帮助研究者对儿童进行科学的观察和测量。
评价技术包括智力量表、语言评定工具、行为观察量表和情绪评价工具等,这些技术可以帮助专业人员评估儿童的发展水平和问题。
在复习过程中,可以结合相关的案例分析、实际操作和应用技巧,加深对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此外,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学术期刊、参考专业书籍和参与学术讨论等方式,扩展和深化对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知识。
最后,注意整理和总结,形成清晰而有条理的复习笔记,便于回顾和查阅。
学前心理学常考知识点总结
学前心理学常考知识点总结
一、儿童认知发展的基本理论
1. 居里提出的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阶段及特点
2. 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及其核心概念
3. 维果茨基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二、儿童情感发展的基本特点及影响因素
1. 婴幼儿的情感表达及其特点
2. 儿童情感发展受到的影响因素
3. 提供有利于儿童情感发展的教育环境及方式
三、儿童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及影响因素
1. 儿童社会化的基本含义及内容
2. 儿童在社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3. 家庭、学校等教育机构对儿童社会发展的作用
四、儿童身体发展及相关问题
1. 儿童身体发育的主要特点
2. 儿童常见的生长发育问题及解决方法
3. 儿童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及具体内容
五、儿童认知、情感、社会和身体发展的相互关系
1. 儿童心理发展的互动关系及影响因素
2. 学前教育在促进儿童综合发展中的作用
3. 儿童综合发展评价的方法与工具
六、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相关疾病预防
1. 儿童情绪问题的表现及处理方法
2. 儿童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3. 儿童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及预防措施
七、儿童心理评价与干预
1. 儿童心理评价的方法及工具
2. 儿童心理障碍的干预策略及技巧
3. 儿童心理问题的家庭及学校配合处理方式
以上是学前心理学常考知识点的简要总结,希望对大家的学习和复习有所帮助。
当然,学前心理学的知识点众多,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深入探讨和理解。
只有掌握了这些知识,我们才能更好地促进儿童健康、快乐、全面发展。
学前心里学知识归纳总结
学前心里学知识归纳总结学前心理学知识归纳总结学前心理学是研究幼儿心理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的学科,对于幼儿教育的指导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学前心理学的研究中,有许多关键的知识点和理论需要我们认识和理解。
本文将对学前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以便读者对该领域有更全面的了解。
一、幼儿认知发展在学前阶段,幼儿的认知水平和能力都在不断发展。
按照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理论,幼儿的认知发展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感知运动阶段:从出生到2岁左右的幼儿,主要通过感觉和运动来与周围环境互动,表现出简单的认知能力。
2. 前操作阶段:2岁到7岁的幼儿,开始具备符号思维,可以通过语言和图像进行思考。
但他们的思维还是以感觉为基础,缺乏逻辑推理能力。
3. 具体操作阶段:7岁到11岁的幼儿,开始具备逻辑思维能力,能够进行具体的操作和运算。
4. 形式操作阶段:11岁开始,幼儿开始具备较为成熟的逻辑思维能力,可以进行抽象的推理和解决复杂问题。
二、幼儿的情感发展幼儿的情感发展在学前阶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们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能力会对他们的学习和社交产生深远的影响。
1. 情绪认知:通过学习,幼儿可以逐渐认识和理解不同的情绪,比如高兴、生气、难过等,同时能够将自己的情绪与他人的情绪相联系。
2. 自我认同:幼儿在学前阶段逐渐形成自我意识,开始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并且能够区分自己和他人。
3. 社交技能:幼儿需要与父母、老师以及其他同龄幼儿进行交流和互动,通过社交技能的培养,他们能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获得社会支持。
三、幼儿的语言发展语言是幼儿学习和交流的重要工具,语言发展对于幼儿的认知和社交发展至关重要。
1. 言承语接:在学前阶段,幼儿通过模仿和接触他人的语言来逐渐学会并使用语言。
他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简单的词汇和句子来进行交流。
2. 语法和句法:随着幼儿的语言发展,他们逐渐掌握语法规则和句法结构,能够组织和运用更加复杂的语言表达。
学前儿童心理学期末复习指导
学前儿童心理学期末复习本课程考试题型共有四种:(1)不定项选择题(20题,共40分)(2)判断题(10题,共20分)(3)简答题(2题,共20分)(4)论述题或案例分析题(1题,20分)期末考试形式:闭卷、上机。
考试时间: 90分钟。
复习参考一、不定项选择题(四个选项为单选,五个选项为多选)1.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p4A、0~3岁儿童B、3~6岁儿童C、0~6岁儿童D、0~12岁儿童2.1882年,德国儿童心理学家()根据对自己孩子的三年观察,著有《儿童心理》一书,标志着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P4A、桑代克B、普莱尔C、加涅D、巴浦洛夫3.1882年,德国儿童心理学家普莱尔根据对自己孩子的三年观察,著有()一书,标志着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P4A、《学前儿童心理》B、《儿童心理》C、《婴儿心理》D、《实验心理》4.发展的差异性是指每一个儿童的心理都有自己的()等,从而构成个体间心理发展的不同。
P9A、阶段B、发展速率C、特色D、风格E、顺序5.儿童心理学的实证研究方法包括()。
P11~14A、观察法B、调查法C、实验法D、理论研究法E、文献法6.专家研究发现与遗传有直接关系的特征有() p21~22A、肤色B、身高C、双眼皮D、声音E、下颚7.影响胎内环境的因素主要有()。
P30~33A、母亲的生育年龄B、母亲的营养C、药物D、辐射E、RH因子8.()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P38A、认知B、感觉C、知觉D、记忆9.在婴儿的所有感觉器官中,()是最活跃、最主动、最重要的感官。
P41A、眼睛B、耳朵C、鼻子D、嘴10.新生儿视觉调节机能较差,视觉的焦点很难随客体远近的变化而变化,研究认为,理想的视觉刺激位置在处于距眼睛()处。
P41A、5cmB、10cmC、15cmD、20cm11.颜色视觉方面的重要缺陷是()。
P43A、中耳炎B、先天愚型C、色盲D、聋哑12.多通道知觉主要是指()之间的联合。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期末复习整理
*同辈效应指同龄人群体因生活在类似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经受类似的历史大事而对群体成员进展产生的影响。
比方,9.11 大事对当代美国人的影响请你举一个同辈效应的例子同辈效应是怎样影响了学生对学校生活的预备?例如,与网络消灭之前的那一代相比,网络使用成为习惯的这一辈有些什么优势和缺乏?*重要问题1连续变化与阶段性变2先天和后天〔遗传与环境〕遗传与环境在个体心理进展中的作用问题,长期以来始终存在着争议。
从历史上看,主要存在以下几种不同的观点:〔一〕遗传打算论根本观点:·儿童心理进展是由先天不变的遗传所打算的。
·儿童心理进展的过程就是这些先天遗传素养的自我进展和自我表露过程,与外界影响、教育无关。
·外界影响和教育即使对儿童心理进展起作用,至多只能促进或延缓遗传素养的自我进展和自我表露,不能转变它的本质•高尔顿名人家谱调查:两者比率的差异是力气由遗传打算的证明。
高尔顿从家谱调查中得出了一条“遗传定律”:人的遗传性1/2来自父母,1/4来自祖父母,1/16来自曾祖父母……•格达特的家族调查:K 氏有两个不同的世系,一是 K 氏与一个正常女子的合法婚姻所生的后代,一是 K 氏与一个低能的酒吧女子的不正值关系所生的后代。
通过对两个世系各近 500人的调查,觉察后者中低能与道德败坏的比率大大超过前者。
•美国心理学家霍尔的复演说个体心理的进展是人类进化过程的简洁重复,也属于遗传打算论。
“一两的遗传赛过一吨的教育”评价:家族不仅在遗传上有联系,而且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共处于一样的环境。
由家族内的相像性得出遗传因素的打算作用过于确定。
〔二〕环境打算论根本观点:儿童心理的进展完全是由环境打算的这种理论重视环境与教育对个体心理进展的作用但片面强调和机械地对待环境或教育的作用•代表人物:行为主义者•华生〔J. B.Watson〕:S-R公式“请给我十几个强健而没有缺陷的婴儿,……”•斯金钠〔B. F. Skinner 〕通过“操作”、“强化”任意塑造人的行为“正如一个雕刻师塑造一块烂泥一样”〔三〕二因素论遗传打算论和环境打算论都具有片面性和确定性根本观点:儿童心理的进展是由遗传和环境两个因素共同打算的〔四〕相互作用论根本观点:•儿童心理的进展是遗传与环境两大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遗传对心理进展作用的大小依靠于环境的变化•而环境作用的发挥也受到遗传限度的制约代表人物:皮亚杰〔J. Piaget〕瓦龙〔H. Wallon〕3.关键期与敏感期“关键期”(critical period):进展过程中的一个特别时期,此时特定的大事会造成重大影响。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期末考试重点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期末考试重点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期末考试即将到来,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复习,本文将重点介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和考点。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儿童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阶段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是指0-6岁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
在期末考试中,我们需要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包括婴儿期、幼儿期和学前期。
对于每个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需求和特殊问题都需要有所了解。
2.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学前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是学前教育中的一大关注点。
在期末考试中,我们需要了解不同年龄段学前儿童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抑郁等。
此外,还需要了解这些问题的原因、预防和干预措施。
3.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根据学前儿童的发展特点和需求,采用相应的原则和方法。
期末考试中,我们需要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如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等。
4.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内容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内容涉及到儿童的各个方面,包括情绪管理、自我认知、社交能力等。
在期末考试中,我们需要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课程内容以及课程设计原则。
5.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角色与职责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指导教师的责任,还涉及到家庭、学校和社区等各个方面的协同合作。
在期末考试中,我们需要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不同角色的职责和合作方式。
6.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评估与干预学前儿童心理健康评估是发现问题和提供干预的重要手段。
在期末考试中,我们需要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健康评估的常用工具和方法,以及相关的干预措施和策略。
7.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障碍与挑战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着各种障碍和挑战,如家庭环境、社会压力等问题。
在期末考试中,我们需要了解这些障碍和挑战,并能够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总结: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是学前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儿童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学前教育心理期末总结
学前教育心理期末总结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对早期教育的重视程度日益增高。
学前教育作为儿童发展的重要阶段,扮演着连接幼儿园和小学的桥梁角色。
在学前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了解和运用心理学原理来指导儿童的教育活动,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本文将对学前教育心理学的相关内容进行总结,包括儿童认知发展、情感发展、社会发展以及儿童智力发展的一些心理学原理。
儿童的认知发展是早期教育中的重要内容。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儿童的认知发展可以分为传感期、运动期、感知期、操作期和形象期五个阶段。
传感期发生在出生后两年,儿童主要依靠感知器官获取信息;运动期发生在2-7岁之间,儿童通过运动和动作理解世界;感知期发生在7-12岁之间,儿童开始使用符号来代表事物;操作期发生在12-15岁之间,儿童可以进行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形象期发生在15岁以后,儿童可以进行抽象推理和逻辑思考。
在学前教育中,教师需要根据儿童的认知发展特点来设计教学活动。
例如,在传感期,教师可以通过丰富多样的感知刺激来引导儿童感知世界;在运动期,教师可以通过体验性学习来促进儿童对世界的理解;在感知期,教师可以引导儿童使用符号来表示事物;在操作期,教师可以提供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的学习机会;在形象期,教师可以鼓励儿童进行抽象推理和逻辑思考。
此外,情感发展也是学前教育中需要重视的方面。
儿童的情感发展包括自我情感、他人情感和情绪调节三个方面。
自我情感是指儿童对自己的喜爱、尊重和自信的情感;他人情感是指儿童对他人的理解、同情和友善的情感;情绪调节是指儿童对自己情绪的认识和管理能力。
教师在学前教育中应该注重培养儿童的自我情感、他人情感和情绪调节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赞美、鼓励和奖励来增强儿童的自信心和自尊心;通过合作活动和日常交往来促进儿童对他人的理解和友善;通过情绪调节技巧和情绪表达活动来帮助儿童认识和管理自己的情绪。
社会发展也是学前教育的重要内容。
社会发展包括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三个方面。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0-6岁儿童在认知、社会和情感等方面的发展的学科。
对于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学习,不仅仅对于从事儿童教育工作的人员来说至关重要,对于父母和其他关心儿童成长的人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本文将提供一份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帮助读者深入了解儿童的心理发展。
一、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1. 感知与感觉:学前儿童的感知和感觉能力是其认知发展的基石。
通过对感知和感觉的学习,儿童能够对外界事物进行感知和辨认,从而建立起对世界的认识。
2. 认知能力:学前儿童的认知能力不断提高,逐渐发展出直观思维、操作思维、逻辑思维等不同层次的认知能力。
他们能够进行观察、比较、分类、排列等操作,逐渐形成对世界的概念和思维模式。
3. 语言发展:学前儿童的语言发展在认知发展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他们通过模仿和语言交流来学习语言,逐渐建立起对语言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语言的提升不仅仅是对外界的表达,也是对自我思维和内心感受的表达。
二、学前儿童的社会和情感发展1. 自我意识:学前儿童在社会和情感发展中逐渐形成了自我意识。
他们能够认知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并且能够在社交互动中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感。
2. 异性关系的认知:学前儿童在这个阶段开始对异性产生兴趣并形成初步的异性关系认知。
他们会注意到性别差异,并开始表现出与异性进行互动的行为。
3. 社交技能的培养:学前儿童通过与同龄人和成年人的交往,逐渐培养了一些社交技能,如分享、帮助、合作等。
这些技能对于儿童的社交能力和情感发展非常重要。
三、学前儿童的情绪管理1. 情绪的识别和表达:学前儿童在这个阶段开始能够识别和表达一些基本的情绪,如开心、生气、伤心等。
他们通过表情、语言和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同时也需要通过家长和教师的引导来正确地管理情绪。
2. 社交情绪和冲突解决:学前儿童在和他人进行交往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社交情绪和冲突。
他们需要学会正确地处理这些情绪和冲突,培养合作、分享、互助等良好的社交技能。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重点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重点》(10学前)PS:本重点不保证绝对正确,只供参考,错了不要怪我。
没标明页码的,是笔记上的!概念:1.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属于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研究从出生到6岁的儿童的生理和心理机制的成长、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
2.社会生态学研究方法:是一种把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置于现实生活的自然背景中进行考察研究的方法。
P153. 跨文化研究方法:是对属于几个不同文化背景的研究对象进行比较研究的方法。
是一种比较研究方法。
P164.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横向研究是将不同年龄对象放在同一时期、进行同样的调查或测量的方法,她将各年龄组的主要发展特征进行比较,勾勒出学前儿童发展的趣事和倾向。
纵向研究是对同一研究对象进行长期的追踪调查的方法。
追踪研究是纵向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式。
P185.期待性和现实性:①期待性是指成人在自觉或不自觉性希望儿童达到某一水准的心理期待。
②所谓现实性是指儿童为了不辜负成人的期待,往往会加倍努力的事实。
P356.相互性与应答性:①所谓相互性是指在人文生态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性,也就是回报。
②所谓应答性是指在人文生态环境中,人与人以及人与物或与物为媒介的环境之间的相互关联性,也就是一种回音性。
P367.关键期:心理学家所言的关键期是指人和动物的某些行为与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时间,如在此时给以适当的良性刺激,会促使其行为与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发展甚至导致行为与能力的缺失。
其基本特征是只发生在生命中一个固定的短暂时期。
“印刻”现象。
P298.学前儿童的生理发展:是指身体形态、组织的结构、大脑的发展和机能的生长发育过程。
神经系统、感官的活动和运动能力的发展是学前儿童心理活动的基础。
P419.角色采择:是指儿童采用他人的视角,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思考问题的能力,塞尔曼认为只有具备这种能力才有可能进一步了解他人的想法、感受和动机。
10.拟合优度模型:由托马斯和奇洛提出,指的是气质与环境的共同作用对儿童的发展作用,即气质类型的形成,关键在于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否与儿童的旗帜特点相符合。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期末总复习(答案)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0-6岁学前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纵向研究对一个或一组儿童进行定期的、系统的随访观察或追踪,找出心理发展过程的系统特点。
3.具体形象思维是指依赖于事物的具体形象、表象的联想而进行的思维,介于直觉行动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之间的一种过渡性的思维方式。
4.记忆策略是指我们为提高记忆效果而采用的手段以及对自身记忆多动的有意识控制的心理活动。
5.记忆恢复是指学习某种材料后,相隔一段时间后所测量到的保持量,比学习之后立即测量到的保持量要高。
6.自我中心语言讲话者不考虑他在于谁说话,也不在乎对方是否在听他讲话,他或是对自己说话,或由于和一个偶然在身边的人共同活动感到愉快而说话。
是指儿童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动作和观点之上的现象。
7.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之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
8.亲社会行为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谦让、帮助、合作、分享、安慰和捐赠等。
9.关键期:关键期通常是指某一特性在一个特定的时期内得以形成的意思。
这是著名习性学家洛仑兹1935年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
10、性别稳定性:儿童对自己的性别不随年龄、情境等的变化而改变这一特征的认识。
11、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范型或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习得新行为。
12.具体形象思维:指依赖于事物的具体形象、表象以及对表象的联想而进行的思维。
13.依恋:是婴儿与母亲或其他养育者之间形成的亲密的、持久的情感关系,婴幼儿以依恋行为 (如微笑、啼哭、吸吮、喊叫、抓握、偎依和跟随等)表达对依恋对象的依恋关系。
14.象征性游戏:通过使用替代物并扮演角色的方式,来模拟社会生活的假装或想象游戏。
15.学前儿童心理学--学前儿童心理学是发展心理的一个细分学科,研究对象是0--6岁的儿童,学前儿童心理学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具有重要意义16.纵向研究--对一个或一组儿童进行定期的、系统的随访观察(即追踪),找出心理发展的系统特点17.实证研究法--通过对研究对象的大量观察,实验和调查,获取客观材料,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18.横向研究--在同一时间对某一个年龄组的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观察,求出某种心理水平的代表值,或求出几个年龄组儿童的代表值加以比较19.直觉行动思维--所谓直觉行动思维,就是儿童在动作中进行思维,这种思维的进行离不开儿童本身对物体的感知,也离不开儿童自身的动作20.具体形象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是指依赖于事物的具体形象、表象以及对表象的联想而进行的思维21.记忆策略--记忆策略是指我们为提高记忆效果而采用的手段以及对自身记忆活动的有意识控制的心理活动22.自传体记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具体事件的记忆叫自传体记忆23.记忆恢复--记忆恢复是指学习某种材料后,相隔一段时间所测量得到的保持量,比学习之后立即测到的保持量要高24.自我中心语言--在语言方面的自我中心则表现为讲话者不考虑他在与谁讲话,也不在乎对方是否在听他讲话,他或是对自己说话,或由于和一个偶然在身边的人共同活动赶到愉悦而说话25.同伴关系--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26、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活动交往中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谦让、帮助、合作、分享、安慰和捐赠等27、移情--当一个人感受到对方的某种情绪时,他自己也能体验到相同的情绪,心理学上称为移情28、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范型或称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习得新行为29.髓鞘化髓鞘化就是髓鞘发展的过程,它使神经兴奋在沿神经纤维传导时速度加快并保证其定向发展。
期末《儿童发展心理学》重点总结
期末《儿童发展心理学》重点总结
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在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发展过程及特点的科学学科。
本文将重点总结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几个关键内容,包括儿童的身体发展、认知发展、情感发展和社会性发展。
一、儿童的身体发展:
1.出生后身体发展迅速:出生时婴儿的大脑发育尚未完成,但身体发育迅速,出生后几个月内增长迅速,体重迅速增加。
2.生长曲线:生长曲线显示了儿童身高和体重在不同年龄段的增长情况。
在婴儿期,身高和体重的增长速度较快,而在青春期迅速增长。
二、儿童的认知发展:
2.儿童在认知能力方面的发展:包括感知、注意力、记忆、语言和思维等方面。
儿童的注意力持续时间逐渐延长,记忆能力逐渐提高,语言能力也逐步发展。
三、儿童的情感发展:
2.自我意识的发展:幼儿时期,儿童开始形成对自我的意识,并能够识别自己和其他人的情感和需要。
3.情绪调节的发展: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学会通过表达情感来应对和调节自己的情绪。
四、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1.社会化需求:儿童需要与他人互动,与其他儿童建立友谊关系,并通过模仿和观察他人来学习社会行为规范。
2.情感理解和共情:儿童逐渐发展出对他人情感状态的理解和共情能力,能够意识到他人的感受并对其作出反应。
3.社会角色的认同:青春期是儿童开始探索自我身份和社会角色的阶段,他们开始形成自我认同和寻找自己在社会中的定位。
综上所述,儿童发展心理学主要关注儿童在身体、认知、情感和社会性方面的发展。
通过了解儿童发展的过程和特点,我们可以为他们提供适当的支持和指导,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期末复习(各章知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各章知识点梳理2010春试题类型介绍:(2011年7月)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4分,共20分)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三、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24分)四、论述题(每小题16分,共16分)五、案例分析题(每小题20分,共20分)第一章绪论1.考核目的本章主要考核学员对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关于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观点;以及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考核的知识点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观点;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3.考核要求识记:学前儿童心理学;发展的生物性和社会性;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发展的普遍性和差异性;实证研究法;横向研究;纵向研究;各种具体的研究方法。
理解:关键期的概念;横向研究与纵向研究各自的优缺点。
各种题型举要:1、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C)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A.0—8、9岁B.0—3岁C.0—6岁D.0—13、14岁2、以时间为标准,在同一时间对某个年龄组或几个年龄组的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研究的方法属于 AA.横向研究B.纵向研究C.平行研究D.实证研究3、对一组或一个儿童进行定期的系统的随访观察,找出心理发展过程特点的方法称为BA.横向研究B.纵向研究C.平行研究D.实证研究4、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法和理论研究法两大类。
5、学前儿童心理学是阐明学前儿童心理的特征和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趋势及心理发展变化的机制。
(对)6、个体心理的发展不能脱离社会环境反映的是心理发展的社会性特征。
(对)7、发展的连续性重点描述量的增减(对)8、发展的阶段性揭示质的变化(对)9、个体心理发展指一个人作为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再从新生儿到成熟直至衰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心理发展的全过程。
10、发展的连续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是一个开放的、不断积累的过程。
11、发展的差异性指每一个儿童的心理都有自己的发展速率、特色和风格等,从而构成个体间心理发展的不同。
国家开放大学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期末复习题参考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期末复习题参考答案第一模块单项选择题1.按照国内外现行的医学以及心理学的分类,1个月至1岁属于()。
A.出生和新生儿期B.婴儿期C.学步儿期D.早期学前儿童期2.成熟势力发展理论的创始人是()。
A.格赛尔B.华生C.弗洛伊德D.皮亚杰3.以下不属于脑科学最新研究方向的是()。
A.理解脑B.保护脑C.运用脑D.模拟脑4.以下不属于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人文因素的是()。
A.遗传B.文化环境C.人际关系D.家庭氛围5.如果听话,给予表扬、奖品,属于()。
A.惩罚B.负强化C.正强化D.消退6.()奠定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物质基础。
A.营养B.遗传C.环境D.教育7.皮亚杰通过“三山实验”证实,该阶段学前儿童的思维具有明显的()特点。
B.自我中心C.泛灵论D.客体永久性8.班杜拉将他人(如,榜样)的行为所受到的强化对学习者本人产生的影响称作()。
A.替代强化B.自我强化C.正强化D.负强化9.格赛尔通过()断定,学前儿童的学习发展取决于生理成熟,成熟是推动学前儿童发展的主要动力。
A.双生子爬楼梯实验B.延迟满足实验C.感觉剥夺实验D.经典条件反射实验10.()只能适应固定不变的环境。
A.条件反射B.无条件反射C.有意后注意D.刺激11.幼儿在电视里听到的广告语,不知不觉就记住了,有时候还会在生活中的某个时刻突然蹦出一句动画片里的台词。
这属于()。
A.无意记忆B.有意记忆C.形象记忆D.动作记忆12.幼儿在叫“妈妈”时,这个词往往代表多重意思。
有可能是要妈妈抱,有可能是要吃东西,或者是要玩具等。
这说明幼儿语言发展属于()阶段。
A.双词句阶段B.连续音节阶段C.单词句阶段D.初步掌握口语阶段13.以下不属于学前儿童永久存在的无条件反射动作的是()。
B.眨眼反射C.吞咽反射D.巴宾斯基反射14.教师根据幼儿的行为表现推测幼儿的心理世界,属于()的表现。
A.思维的概括性B.思维的抽象性C.思维的具体性D.思维的间接性15.乔姆斯基的语言获得模型,证明了他是()的代表人物。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总结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特点
直观行动思维:依赖具体事物或行动,以感知和操作为主要方式进行思维活动。 具体形象思维:以具体形象的事物为对象,通过表象和联想进行思维活动。
抽象逻辑思维:以抽象概念和推理为主要方式进行思维活动,对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进行深入分析。
创造性思维:能够产生新颖独特的思维成果,具有创造性、灵活性和开放性。
自我意识:个体对自身认知、评价和态度 等方面的反映,是形成个性差异的基础。
兴趣爱好:个体在兴趣、爱好和特长等方 面的表现,是促进个性发展的重要因素。
学前儿童个性发展特点
单击添加标题
自我意识萌芽: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和自我价值,开始有自己的 想法和意愿,不再完全依赖父母。
单击添加标题
情绪不稳定:情绪容易波动,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表现出时 而哭闹、时而欢笑等特征。
学前儿童感知觉发展特点
感知觉发展阶段: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 视觉发展:逐渐能够识别颜色、形状和大小 听觉发展:逐渐能够分辨声音的音高、音调和音强 触觉发展:通过触摸感知物体的温度、质地和大小
感知觉发展对学前儿童的影响
感知觉是学前儿童 认识世界的基础
感知觉发展对学前 儿童的认知和语言 发展有重要影响
汇报人:XXX
目录
CONTENTS
01. 单 击 添 加 目 录 标 题 02. 学 前 儿 童 发 展 心 理 学 概 述 03. 学 前 儿 童 感 知 觉 发 展 04. 学 前 儿 童 记 忆 发 展 05. 学 前 儿 童 思 维 发 展 06. 学 前 儿 童 语 言 发 展
定义和研究对象
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特点
语音感知:学前儿童逐渐掌握语音规范,区分同音异义词 词汇量:随着年龄增长,学前儿童的词汇量逐渐增加 语法结构:开始掌握基本语法结构,能够表达简单意思 语言表达能力:从简单模仿到能够自主表达,逐渐提高表达能力
学前心理学期末总结五篇范文
学前心理学期末总结五篇范文第一篇:学前心理学期末总结学前心理学期末总结一、心理学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二、新生儿年龄、生理特征(身高、体重)、神经系统1、新生儿定义:从出生到出生后28天(国际上统一规定)。
2、新生儿的生理特征(1)出生体重:足月正常体重儿:胎龄满37-40周,体重等于或大于2500克低体重儿:出生体重不足2500克巨大儿:出生体重等于或大于4000克(2)出生身长:卧位时头顶到足跟的距离足月新生儿平均身长为50厘米男婴略长于女婴(3)出生头围、胸围:头围:平均为34厘米,过大、过小为病态胸围:比头围小1~2厘米(4)身体各部分的比例:胎儿发育: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脑先发育,其次是躯干、发育最慢的是四肢新生儿体型:头大,占去身长的1/4;躯干较长;四肢较短由于头沉、脊柱支撑无力,抱新生儿时要使他们的头和腰部有支撑3、神经系统(1)脑重:新生儿的脑重约350克,相当于成人脑重的1/4左右。
脑细胞仍处于增殖阶段,脑细胞数量在生后一年内仍在增加。
(2)神经细胞的结构:新生儿神经细胞的突起短而且数量少,有的神经细胞,轴突的外面尚无髓鞘,所以刺激容易“泛化”。
(3)睡眠:新生儿初离母体,环境中的各种刺激如声、光、风等等,对新生儿来说,都是过强的刺激。
新生儿几乎整天处于保护性的抑制——睡眠之中,每天睡眠时间长达20—22小时。
(4)新生儿的本能:非条件反射是生来就有的本能。
比如握持反射(用手指触及新生儿的手心,立即被他握住)、踏步反射(将新生儿扶至立位,身体略向前倾,脚底着床,新生儿能两脚交替向前迈出几步)等等。
由于非条件反射过于简单,数量也有限,单靠这些本能就无法适应千变万化的外部世界,新生儿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建立起各种条件反射。
三、新生儿的条件反射和无条件反射1、新生儿的无条件反射(1)无条件反射是遗传得来的。
(2)无条件反射的中枢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低级部位。
(3)无条件食物反射:这种反射包括觅食、吸吮、吞咽反射。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期末复习总结指导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期末复习指导重点提示:1.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0 至6 岁学前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任务:阐明儿童心理的特征和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趋势;揭示儿童心理发展变化的机制。
3.关于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观点及其每个观点的含义。
4.关于关键期概念的正确理解和慎重使用。
5.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法和理论研究法两大类。
6.实证研究法是指研究者必须通过一定的控制手段,观察、测量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相应变化,最后,从这些变化中找出规律来。
7.在心理学中通常把实验的研究者称为主试,把被研究者称为被试。
8.任何研究都有一个时间上的取向,据此又把研究分为横向和纵向两个类型。
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的概念以及它们各自的优点和缺点。
9.纵向和横向的研究取向可以具体体现为以下三种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
每种方法的含义、分类和运用。
10.理论研究法的价值。
重要点提示:1.遗传现象。
所谓遗传,就是父母(亲代)通过生育过程把遗传物质(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基因)传递给子女(子代),使后代表现出同亲代相似的特征,比如体态、相貌、气质、音容等。
2.遗传的作用。
遗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前提。
3.大脑的结构和机能。
结构:大脑两半球的构造;大脑重量的增加,即6、7岁时儿童的脑重约1280 克,已基本接近成人脑重的90%。
12 岁达1400 克(即成人脑的平均重量)。
机能:新生儿不仅出现无条件反射,而且也能在一定的条件下形成条件反射;皮层抑制机能的发展;第一、第二信号系统的发展。
4.影响胎内环境的因素:母亲的生育年龄、母亲的营养、药物、辐射、孕妇的健康状况、RH 因子、母亲的情绪和态度。
一、学前儿童的感知觉发展1.感觉和知觉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近40 年来心理学对儿童知觉学习的研究有许多惊人的发现。
2.触觉的敏感性有助于推动婴儿对环境的反应。
到一岁左右,婴儿的触觉、味觉和嗅觉能力已经和成人的相应能力大体相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期末复习指导重点提示:1.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0至6岁学前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任务:阐明儿童心理的特征和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趋势;揭示儿童心理发展变化的机制。
3.关于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观点及其每个观点的含义。
4.关于关键期概念的正确理解和慎重使用。
5.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法和理论研究法两大类。
6.实证研究法是指研究者必须通过一定的控制手段,观察、测量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相应变化,最后,从这些变化中找出规律来。
7.在心理学中通常把实验的研究者称为主试,把被研究者称为被试。
8.任何研究都有一个时间上的取向,据此又把研究分为横向和纵向两个类型。
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的概念以及它们各自的优点和缺点。
9.纵向和横向的研究取向可以具体体现为以下三种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
每种方法的含义、分类和运用。
10.理论研究法的价值。
重要点提示:1.遗传现象。
所谓遗传,就是父母(亲代)通过生育过程把遗传物质(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基因)传递给子女(子代),使后代表现出同亲代相似的特征,比如体态、相貌、气质、音容等。
2.遗传的作用。
遗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前提。
3.大脑的结构和机能。
结构:大脑两半球的构造;大脑重量的增加,即6、7岁时儿童的脑重约1280克,已基本接近成人脑重的90%。
12岁达1400克(即成人脑的平均重量)。
机能:新生儿不仅出现无条件反射,而且也能在一定的条件下形成条件反射;皮层抑制机能的发展;第一、第二信号系统的发展。
4.影响胎内环境的因素:母亲的生育年龄、母亲的营养、药物、辐射、孕妇的健康状况、RH因子、母亲的情绪和态度。
一、学前儿童的感知觉发展1.感觉和知觉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近40年来心理学对儿童知觉学习的研究有许多惊人的发现。
2.触觉的敏感性有助于推动婴儿对环境的反应。
到一岁左右,婴儿的触觉、味觉和嗅觉能力已经和成人的相应能力大体相当。
3.视敏度就是视觉辨别的精细程度,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视力。
颜色视觉方面的一个重要缺陷是色盲。
4.新生儿出生后就能听到声音,以后听觉敏感性不断提高。
听觉偏好有助于婴儿发展自己的情感、智力和社会性。
复发性中耳炎是导致儿童听力损伤的普遍原因。
尽力减少环境中的噪音,也是保护儿童听力的重要保障。
5.通道知觉主要指视觉——听觉、视觉——触觉、视觉——动觉之间的联合。
6.美国心理学家范茨专门用视觉偏好的方法研究了婴儿对形状的辨别和偏好。
研究发现,婴儿对人脸图最感兴趣,这对他们的生命是有现实意义的。
7.美国心理学家吉布森设计的视崖装置用来研究婴儿的深度知觉。
婴儿的深度知觉能力与早期的运动经验有关,与婴儿爬行的经验有关。
8.研究表明儿童方位知觉的发展顺序为先上下,再前后,然后是左右。
儿童左右概念的发展是和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相符合的。
9.知觉恒常性包括大小恒常性和形状恒常性。
二、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1.传统的记忆理论和信息加工理论对记忆的研究;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认知心理学对记忆的研究。
2.婴儿的记忆主要是再认。
3.在态度上,幼儿的记忆以无意识记为主,有意识记在不断发展。
在方法上,幼儿较多运用机械识记,一旦运用意义识记,效果则好。
4.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再认都优于回忆。
5.自传体记忆:婴儿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具体事件的记忆叫自传体记忆。
6.记忆恢复:是指学习某种材料后,相隔一段时间后所测量到的保持量,比学习之后立即测量到的保持量要高。
心理学家通常认为,儿童记忆恢复现象发生在识记以后的1~2天内。
7.儿童记忆策略的具体表现有以下几种:视觉复述策略、特征定位策略、复述策略、组织性策略、提取策略。
三、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1.从思维发展的方式看,儿童的思维最初是直觉行动的,然后出现具体形象的,最后发展起来的是抽象逻辑思维。
2.直觉行动思维,就是儿童在动作中进行思维。
这种思维的进行离不开儿童自身对物体的感知,也离不开儿童自身的动作。
如看到水就要玩水,看到别人玩球就要玩球。
直觉行动思维的特征:直观性与行动性;初步的间接性和概括性;思维的狭隘性直觉行动思维的意义:一方面使儿童的动作得以协调,另一方面把客体从时间和空间上组织起来。
3.具体形象思维是指依赖于事物的具体形象、表象以及表象的联想而进行的思维。
它是介于直觉行动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之间的一种过渡性的思维方式。
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具体性和形象性;开始认识事物的属性。
4.象逻辑思维是指使用概念、判断、推理的思维形式进行的思维。
学前儿童晚期时,出现了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儿童自我中心的特点逐渐开始消除,即开始“去自我中心化”。
儿童思维发展的总趋势,是按直觉行动思维在先,具体形象思维随后,抽象逻辑思维最后的顺序发展起来的。
就这个发展顺序而言是固定的、不可逆的。
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理论将儿童思维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从11或12岁开始)。
后皮亚杰时期人们对表征、概念、推理及问题解决方面的研究有了新的发展和变化。
四、学前儿童情感的发展1.关于儿童情绪的发生有三种学说。
2.微笑是婴儿的第一个社会性行为,应引起成人的重视。
3.对于婴儿来说,身体的和心理的分离是引起痛苦的重要原因。
尤其要注意新入园儿童的“入托(或入园)分离性焦虑”。
易使儿童产生惧怕的原因:因熟悉的情境发生了意料不到的变化所致;为他人的惧怕情绪感染所致;由于后天的经验所致。
5.婴儿的愤怒往往产生于身体活动被限制。
对于年龄大的儿童而言,不良的人际关系或受侮辱、受欺骗、受压制都会导致愤怒。
6.婴儿期:情绪和情感易变换、易冲动、易感染、易暴露。
7.幼儿期:奠定了其他高级情感的基础。
8.一个人感受到对方的某种情绪时,他自己也能体验到相应的情绪,心理学上称为移情。
一般认为儿童积极的移情,是他们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内在因素。
9.幼儿的情绪调控能力是很有限的。
儿童情绪的调控能力和调控方式,与气质有重要联系。
成人要尊重儿童政党的情绪表达方式,尊重儿童的情绪体验。
重点提示:一、儿童的语言1.儿童在出生前语言刺激已经开始对胎儿起作用。
2.学前儿童口语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口语表达能力以及语用技能的发展等方面。
4岁以上儿童一般能够掌握本民族语言的全部语音。
在儿童语言发展的过程中,有很多积极词汇,即既能理解又能使用的词;也有一些消极词汇,即或者对词义不十分理解,或者虽然有些理解但不能正确使用的词。
语法结构发展的趋势有:从浑浊—体到逐步分化;句子结构从简单到复杂;句子结构从不完整到完整;句子长度由短到长。
3.皮亚杰将儿童的语言划分为两大类:自我中心语言和社会化语言。
自我中心语言共分为三个范畴:重复、独白、双人或集体的独白。
社会化语言有以下四种:适应性告知;批评和嘲笑;命令、请求和威胁;问题与回答。
语言获得理论的三种学说。
二、儿童的亲子关系1.依恋是婴儿与母亲或其他养育者之间形成的亲密的,持久的情感关系,婴幼儿以依恋行为(如微笑、啼哭、吸吮、喊叫、抓握、偎依和跟随等)表达对依恋对象的依恋关系。
美国心理学家哈洛的母爱剥夺实验有力地说明了母爱对于儿童的不可替代性。
安思沃斯发现儿童有着四种不同的依恋模式:焦虑—回避型;安全型;焦虑—反抗型;紊乱型。
影响依恋的因素:教养方式、儿童的气质特点、家庭的因素。
早期依恋对后期行为的影响表现在:社会性方面;情感发展方面;认知发展方面。
三、儿童的同伴关系1.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
哈特普把成人与儿童之间的关系称为垂直关系,把同伴关系称为水平关系。
在儿童社会化的过程中,水平关系比垂直关系对儿童的影响更强烈、更持久。
2.同伴关系的功能:发展社会能力的功能;帮助发现自我的功能;提供感情支持的功能。
3.影响儿童同伴交往的因素:教养方式、身体吸引力、行为特征、认知能力、教师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在同伴群体中的评价标准出现之前,教师是影响儿童最有力的人物。
因此,作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必须注意自己的言行对儿童的影响。
四、儿童的社会行为1.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谦让、帮助、合作、分享、安慰和捐赠等。
2.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有:环境因素、认知因素、移情、强化。
3.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工具性侵犯,一种是敌意性侵犯。
4.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家庭影响、玩具及电视、社会认知因素。
5.电视的负面效应并不是电视媒体天生就有的,相反,这些负面效应是由于社会对媒体的使用不当,或者是家长本身的原因造成的。
6.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皮亚杰通过自然观察法和实验法的研究,将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划分为前道德阶段(0—2岁)、他律道德阶段(2—7岁)、自律道德阶段(7—12岁)。
柯尔伯格采用纵向法,提出了他的三个水平六个阶段道德发展理论。
儿童道德发展的影响因素:认知能力、同龄人的交流、儿童的养育实践、教育与文化。
重点提示:1.儿童在音乐的世界里主要扮演着三种角色:音乐的感知者、表现者和欣赏者。
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在这三方面有着不同的发展特点和水平。
2.儿童绘画的发展经历了涂鸦期、象征期、定形期三个阶段。
处于象征期的儿童开始逐渐画人,但是这些“人”具有同一个特征,那就是光光的脑袋上长着长长的尾巴,因此,人们把儿童早期画的“人”,称为蝌蚪人。
3.儿童美术欣赏能力发展的特征:关注美术作品的内容而忽视作品的形式;评价作品好坏的标准是喜欢的物体和颜色。
4.学前儿童游戏活动中的心理特点:兴趣指引;注意力集中;有积极的情感体验;自由性;假想与真实的转换;人与人(物)交流;各方面能力的延伸喜欢游戏,最重要的是他们对游戏的内容有强烈的兴趣。
5.心理学家Parten将游戏分为四种:独自游戏、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和合作游戏。
6.操作性游戏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发展阶段中:无目的游戏、功能性游戏、及结构性游戏。
7.象征性游戏的几个发展阶段:自我导向的装扮游戏,外在导向的装扮游戏,序列性装扮游戏及角色游戏。
8.角色游戏是儿童在扮演他人的角色中进行的游戏。
重点提示:1.个性,作为一个心理特征系统,包含有三个紧密相连的子系统,他们是个性倾向性系统、自我意识系统和个性心理特征系统。
2.传统的四种气质类型的典型心理特征一般表现有: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
3.婴儿三种不同的典型气质类型有:容易抚育型、抚育困难型、启动缓慢型。
4.研究儿童气质的意义在于;气质有类型的差异而无好坏的区别,每一种气质都有其积极的一面和消极的一面;应当在了解、尊重儿童气质差异的前提下实施教育,才能有的放矢,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