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卷高考41题答题方法

合集下载

全国卷高考41题答题方法共30页

全国卷高考41题答题方法共30页
2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谢Leabharlann !全国卷高考41题答题方法
16、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把它走 完。 17、一般情况下)不想三年以后的事, 只想现 在的事 。现在 有成就 ,以后 才能更 辉煌。
18、敢于向黑暗宣战的人,心里必须 充满光 明。 19、学习的关键--重复。
20、懦弱的人只会裹足不前,莽撞的 人只能 引为烧 身,只 有真正 勇敢的 人才能 所向披 靡。
21、要知道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 2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3、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马克思 24、意志命运往往背道而驰,决心到最后会全部推倒。——莎士比亚

高考历史全国卷第41题加分指导:全国卷第41题加分指导(五)——历史地图比较类 含解析

高考历史全国卷第41题加分指导:全国卷第41题加分指导(五)——历史地图比较类 含解析

全国卷第41题加分指导(五)——历史地图比较类古人曰:“左图右史”,区区四字道出了图与史的关系。

丰富的图片资料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极大地充实、深化和拓展了历史知识。

那么对于地理知识相对薄弱的文科生来说该怎么解决“地理图片”类试题呢?这一节就对“地理图片对比题”讲述解题技巧。

典例(2013年新课标全国全国卷Ⅰ•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信息。

图1东汉十四州示意图图2唐开元十五道示意图比较图1、图2,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找变化:区域范围变化、地方行政区的名称变化。

深挖掘:由东汉的州到唐的道,应与教材中央集权知识点相联系,东汉的州由西汉刺史演变而来,也使刺史失去了监察职能,唐朝的道实际为监察区,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选角度:联系政治、经济、文化等相关知识去进行解读。

巧对比:地理形势(山川、河流等)、分布、范围、交通等。

本题以古代中国地图为切入点,考查了汉唐地方行政区划的差异及相关的知识,主要考查了考生阅读和分析材料,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观察两幅地图可知,汉代的州在北方分布相对集中,那里属于黄河流域;唐代的道分布相对均衡。

这与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的变化正好是吻合的,据此可得出第一点信息。

据图2关(函谷关)内、河(黄河)东、河(黄河)北、山(崤山)南、江(长江)南等可知,唐朝划分道时明显尊重了地理环境,而汉代,即使一州之内,地理环境的差异也比较大,据此得出第二点信息。

本题一改前几年观点辨析的模式,彻底走上了开放性试题的道路,不为考历史而学历史,有利于培养考生的创新思维。

◆参考答案:(答案仅供参考)信息一:汉代的州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唐代的道南北大体平衡。

(2分)说明唐代行政管辖区扩大,南方社会经济有很大发展。

(4分)信息二:由州到道的名称变化的信息,(2分)说明唐代加强了对地方监察,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高考全国卷历史第41题小论文类题型解析

高考全国卷历史第41题小论文类题型解析

高考全国卷历史第41题小论文类题型解析(虎门外语学校储涛)小论文是近几年全国卷历史高考第41题的主流题型,从2011年出现小论文以来,6年来总共考了4次,这类题型特点有三,一是突出考察了考生的价值观,具体来看就是史观的理解运用,如15年全国卷1第41题主要要从唯物史观来分析这个公式,而16年全国卷1的第41题主要是从文明史观来解析运用,都不是简单记一记概念就能行的,而是要真正理解,并且能与所学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灵活运用才行。

二是突出考察学科思维能力,主要是史论结合以及建立这个思维基础上的逻辑推理能力。

从近几年全国卷来看,所选取的材料主要来自经典,考生必须根据题目要求准确解读材料,合理推理,然后才能做到解析观点,加以论证。

其中史论结合是最重要的考察点,你的逻辑思维能力再好,但不能有效的根据要求解读材料也是不行。

三是突出考察表述能力。

这类题型既然是历史小论文,那么就要求术语运用要准确,使用本学科的论证方式,史实准确,逻辑严密,论证充分,由于时间很紧,强度又大,所以在短时间能写出高质量的历史小论文实在不容易,若非平时高强度训练,具有了相当的能力,想征服这座高地着实不容易。

这也是这道题平均分一直在低位徘徊的原因,也使得这道题成为历史科的压轴题。

有老师对此类题型做了如下归纳,首先明确解题要领,概括为四句话:先表态,得观点明确分;想论点,得分层论点分;找史实,得历史史实分;作结论,得整体印象分;排好版,得规范逻辑分;然后解题步骤,分为三步,写观点,要提炼观点,该表态的表态,该阐释的阐释;接下来就是论证,要史论结合,多角度分析,层次清晰;最后一步就是总结,对以上论证升华、补充、拓展、评判。

总体来说,很精辟很到位,本文主要是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梳理,力求更实用,更有效的提高备考针对性。

从这几年的高考题来看这一题型又可细分为三类:观点评述类、观点论证类以及半命题小论文。

观点评述类与观点论证类的不同在于前者要求考生对特定观点表态,后者就不需要,只要对特定观点进行论证即可,与半命题小论文的不同在于后者要求围绕特定主题自行拟题然后加以论证。

全国卷高考历史41题25分专题专项训练之六特点类试题解法与技巧

全国卷高考历史41题25分专题专项训练之六特点类试题解法与技巧

全国卷高考历史41题25分专题专项训练之六特点类试题解法与技巧一、特点类试题在全国1、2、3卷出现次数及所占分值二、特点类试题定义理解及考查能力要求1、定义:通过阅读所给定历史文献、图表、漫画等史料,在提取史料信息的基础上,对某历史事物或人物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其本质属性或区别。

一般含有以下词语:概括其主要特点、特征等。

特点=背景特点(原因、目的)+过程特点(时间、阶级、措施、变化、性质)+结果特点2、能力要求:考查学生运用归纳、概括、比较等历史学思维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考查学生正确解释历史事物,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

三、特点类试题的解法与技巧1、第一,读分值---根据分值确定答几点如4分答2点;6分答3点;7分答3点;8分答4点;9分答3点;10分答5点。

2、第二,读问题---找出问题的状语、谓语、定语、宾语A 、找状语确定答案的来源。

B 、找谓语确定答案的思路。

如“概括”,即运用全面、准确、客观、简洁的语言描述历史现象,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史料的概括能力。

C 、找定语确定答案的时空。

如“过渡时期”、“新时期”,诸如此类的时间定语,就确定了答题的时空角度。

D 、找宾语确定答案的类型。

如“特点”,就可确定此题为特点类试题,即对某历史事物或人物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其本质属性或区别。

3、第三,读出处确定答题的时空主题。

如“摘编自×××主编《简明清史》、据《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等。

4、第四,读材料确定答题的要点层次。

运用分值划分段落层次,如“9分划3个层次”等;关注标点符号,标点符号是重要的信息层次;找主题句、找关键词等。

5、第五,写答案确定书写要规范整洁。

卷面书写要做到:精准化、要点化 (点要多、面要宽、话要短)整洁化、层次化。

四、特点类高考真题及解题示范41、(2018全国2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大豆的记载。

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豆饭”是人们的重要食物。

全国高考历史41题题型研究

全国高考历史41题题型研究

高考【新课标】全国卷第 41题评述题答题范例第 41题单独成大题的评述题, 这类评述题一定要弄懂 SOLO 评分标准并严格注意格式和要求。

一评分标准 :一等 (12~10分①紧扣评论对象 , 观点明确 ; ②合理引用史实 , 进行多角度评论 ;③论证充分 , 一逻辑严密 , 表述清楚。

二等 (9~5分①能够结合评论对象 , 观点较明确 ; ②引用史实 , 评论角度单一 ;③论证较完整 , 表述清楚。

三等 (4~O分①偏离评论对象 , 观点不明确 ; ②未引用史实 ; ③论证欠缺说服力。

, 表述不清楚。

二解题方法一三段式 :1观点(提炼—表态—阐释2论证 (论点或角度 1—实证; 论点或角度 2—实证…史论结合 , 多角度分析, 层次要清晰。

3结论(升华、补充、拓展、评判三解题方法二:观点评论类题目类似于历史小论文,要表述成文,符合逻辑,不能简单列举。

解题思路为:1、找(紧扣评论对象, 找出材料观点 2、评(明确自己对观点的看法, 正确、错误、片面等 3、论(论证自己的观点,①要合理引用史实:可以是材料中的,也可是所学知识;②多角度论证:可以是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也可以是内外因国内国际因素, 或与该事件有关的多个主体;③史论结合 4、综(总结升华,可以点明观点实质,也可引入史观或历史评价方法四典例练习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如果世界结束于 1820年,一部此前 300年全球经济史的主体就会是东亚(主要指中国的奇迹,结尾简短的一章可能提到遥远的大西洋沿海有相当少量的人口,似乎享有甚至更快的人均增长率(尽管或许不是太快。

如果世界结束于 1945年,经济史的主体就会是我们中的大部分人——至少是在西方——伴随着北大西洋的胜利和一个高消费、高能源利用和高劳动生产力的世界的诞生成长。

——日本学者杉原薰评述材料中作者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1 【答案】评分标准:一等(12~10分①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③论证充分,一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全国卷高考历史41题

全国卷高考历史41题
中国古代文明长期世界领先,对西方产生巨大影响。比如: 经济上:中国古代农耕经济发达,综合国力在清前期以前一直世界领先。 政治上: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影响到欧洲,尤其是科举选官制度影响近代西方文官制度。 科技上: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传到欧洲,对西方新航路的开辟、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为西方资产 阶级战胜封建势力创造了条件,促进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衰落。 贸易上:中国古代陆上丝绸之路连接欧洲和中国,以及郑和下西洋,都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中 国是世界贸易的中心,传播了中国先进的技术和文明。
说明:汉唐间南方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
示例二:
信息:汉代州名与唐代道名有很大不同。
说明:唐代“道”的划分更注重山川地理形势。
比较图9、图10,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 识予以说明。
宏观变化:由北密南疏到南北平衡(经济水平、经济重心) 行政区划名称不同(行政区划原则,中央集权)
3、(2013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一第41题).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图9 东汉十四州示意图
图10 唐开元十五道示意图
比较图9、图10,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参考答案】:
示例一: 信息:汉代的州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唐代的道南北分布大体平衡。
参考答案二: 观点:我认为西方的崛起主要是西方历史发展的结果,但也受到其他文明成就的 影响。 史实:西方的崛起的开端是新航路开辟、资本主义兴起。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 革和启蒙运动,资产阶级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成为思想核心,民主科学思想逐渐深 入人心。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工业革 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水平,又通过殖民扩张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所 以西方的崛起是西方历史发展的结果。

高考历史全国卷第41题加分指导:全国卷第41题加分指导(一)——观点评论类 含解析

高考历史全国卷第41题加分指导:全国卷第41题加分指导(一)——观点评论类 含解析

全国卷第41题加分指导(一)——观点评论类观点评论(析)类试题的特点在于评价的对象不是具体的历史事物或历史现象,而是历史观点。

历史观点是人们对客观对象的主观评价,可能与客观历史存在某些不符,因此还需要对历史观点进行再“评论”。

这种题型非常富于“历史味”,具有“借古鉴今”的功能,很受命题者的青睐。

下面以典型高考题为例,分析这种题型的解题步骤和解题技巧,以期学生能从中得出规律性的认识。

典例1(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

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

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下图)。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答题思路解析:第一步:明确答题要求——“评析”“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第二步:解读“观点”的内涵(如:时间界定、包含因子等)观点梳理:归纳材料中的观点(是什么);有几种观点?赞成(或正确)、反对(或错误)、片面等均可。

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

第三步: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与内涵相关的史实。

评论和阐述自己的观点:①判断观点(是否同意)②多角度举出理由(为什么)中国发生变化的时间定位:19世纪中期~20世纪初期(1919年)观点一:若赞成“冲击—反应”模式,应侧重从外因角度给予肯定。

注意从西方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分析西方文明的先进性和近代中国文明的落后性对比,然后从西方历次侵华(“冲击”)后,中国人如何从器物—制度—思想等层次向西方学习着手回答。

观点二:若反对“冲击—反应”模式,应侧重从中国社会变化的内部动力角度给予否定。

历年全国卷第41题试题解题方法及答题格式

历年全国卷第41题试题解题方法及答题格式

历年全国....卷第..41..题试题...解题方法及答题格式.........▲解题方法1、审查提问动词分清试题类型,明确答题思路。

纵观近5年的全国卷第41题的各种提问动词,大致分两类:(1)第一类:阐释类在提问中,常见提问动词有“说明”(证明)、“阐述”(阐明并论述)这就是阐释类。

如:2015年全国Ⅱ卷:表2能够反映我国节假日变化的多种趋势。

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这类题基本思路:提炼观点+阐释说明+小结提升。

(2)探讨类:常见的提问动词为“评”、“评述”、“评论”、“评析”(评价并论述)“探讨”或“探究”(探索研讨)如:2015年全国Ⅰ卷: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

此类题基本思路:观点判断+论证评价+小结提升。

答题步骤一般是这样三段:方法与阐释类一样一样的。

2、学习审题后的答题思维提升与答题规律小结;不怕变化多:提问动词有玄机,看动词分两类;(1)第一类,阐释类,提问动词含有:说明与阐述,(2)第二类:探讨类,提问动词含有“评或探”基本思路:观点判断+论证评价+小结提升,答题步骤一般是这样三段:▲高考练兵之高考真题再审视1.(2011·全国新课标卷文综·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

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

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

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

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

高考历史课标卷41题做题方法

高考历史课标卷41题做题方法

第三步 扣教材——依据所学知识
结合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 的原因及其影响。(12分)
“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政治上:清朝中期国家统一,政局稳定; 经济上:经济政策以农为本,统治者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重农业经 济的发展。
第四步 组答案——条理严谨作答
(1)组答案要注意紧扣设问,简明扼要,规范 作答。
2017年高考全国卷I第41题以“民族主义”为主题,要 求比较法国大革命和国民大革命中的民族主义,中外关联 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
2017年全国卷Ⅲ第40题以“收复台湾”为主题,要求 概括荷兰侵占中国台湾的历史背景和目的,简析郑成功收 复台湾促进了国家统一,中外关联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
2018年全国一卷 宋代乡约
图表类材料——数学学科素质[表头、类别、数据 之间关系(比较:差距或趋势)]
第二步:检索审题
着眼点1
基本信息判断:时代、国别、阶级、领域等
例题:
历史现象之三:1盎司黄金35美元 1933年,美元贬值约30%。1934年,美国政府1盎司 黄金的价格固定为35美元。1944年,美、英、中等44 国通过《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最后决议书》,规定美 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确立了以美元为 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1971年,美国停止以 美元兑换黄金。1973年,美元贬值10%,各国放弃与 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说明1933年和1973 年美元两次贬值的背景。(10分)
第二步:检索审题 着眼点2
重要信息搜索:标题、出处、关键词句
例:
历史现象之二:鸦片走私,白银外流
“近年以来,银价之贵,州县最受其亏。而银商因缘

高考历史全国卷41题分析与策略

高考历史全国卷41题分析与策略

关于世界近代史相关内容的两 指出其中一处不同,并指出不同的原因 幅“教材目录”
科技与生产力之间关系的“公 “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
式”
讨”
1950—2008我国部分节假日 “指出其中(我国节假日的)变化的趋势并说
状况
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
“议定一个具体的议题,并进行简要阐述”
提炼出一个观点(玄奘西游鉴 “结合中国古代史相关史实加以论述” 真东渡)
近中国开埠通商代
“提取一个自开商埠的信息简要分析”
14-17世纪中外历史事件
“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 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钟表的演变
“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 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近代中国在外来侵略下的反抗、“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
例2,评论史观点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响〞模式 。 〔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 材料中的史实进展评析,史论结合。〕
附:找出不同看法解题技巧 一、解题要领 1. 提出不同观点; 2.论述观点; 3. 再次说明观点;
例3,提出不同看法
【解析】此题是开放性试题,以生产力诸要素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科学技术对于生产力的提高有着决定性的作用,科学技术通过 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中发挥其巨大的作用〕的“公式〞为切入点, 要求学生根据所学,对这一“公式〞进展探讨,全面考察学生阅 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以及论证探讨 问题的多种能力。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原理,生产力是人类 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由劳动者、劳开工具和劳动对象以及生 产组织形式等要素构成。该公式主要说明了科学技术对于提高生 产力的奉献,近代以来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使生产力各要素的 效益发生增殖〔代数性倍增〕,这是对材料公式的理解;而此题 的落脚点还要运用史实探讨,可以依据世界近现代史上的两次工 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相关史实,选取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 个或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展论证。只要认可其中一个关系,并 进展合理的论证即可。当然,也可以对公式进展修改、补充、否 认或提出新公式,要求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

全国卷历史第40、41题备考策略

全国卷历史第40、41题备考策略
(说明:问题要求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与之最直接的就是三次 工业革命中,科学技术对生产力诸要素的推动。任选自己熟悉的一次工 业革命中相关史实论述即可。也可用第二、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相关史实 论述,其逻辑列表如下。)
【答案示例2】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
(1)表明观点:科学技术与生产管理具有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作 用。
归纳、分析
151 儒学发展史
指出不同,概括发展,指出共通, 归纳、分析、比较、解释
态度
152 孟子与苏格拉底
概括观念,说明背景,说明价值 归纳、分析、比较
161 人口膨胀与人口压力 说明原因及影响,概括主张,简 归纳、分析、比较、评价
要评价
162 国际人口迁移与中国移 概括趋势,指出特点及原因,说 归纳、比较、分析、解释
附:评论观点解题技巧 一、解题要领 1.先表态,得观点明确分; 2.想论点,得分层论点分; 3.找史实,得历史史实分; 4.做结论,得整体印象分; 5.排好版,得规范逻辑分。 二、解题三段式 1.观点:提炼——表态——阐释; 2.论证:史论结合,多角度分析,层次清晰,条理清楚; 3.结论:点明观点,评判,升华,拓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近代济贫制度相比,西 方现代福利制度有哪些发展。(7分) (1)共同目的:救济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政权认同。(6 分)
相同:政府主导;设置救济机构;立法保障;因类而异。(8分) 不同:英国的救济对有劳动能力的贫民带有惩戒性质;中国救济制 度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4分)
要求。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图9 东汉十四州示意图
图10 唐开元十五道示意图
比较图9、图10,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

全国卷第41题解题方法

全国卷第41题解题方法

全国卷第41题解题策略
3.牢记注意事项,规避风险,稳答稳扎
(1)就材料中自己掌握史料最充分、最熟悉的一个观点进 行论证 (2)尽量不论证逆向思维观点或轻易否定材料中的顺向思 维观点
学者提出的某些观点在一定条件下总是有一定道理的, 所以对学者观点进行合理的解读是一个较“讨巧”的得分手 段。否定式的作答应谨慎使用,除非学者观点有明显瑕疵, 且你的论据确凿。 再如: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第41题考生持赞成、反对或 另立观点均可,但从作答情况统计看,选择赞成的占88.5%, 这从反面说明另立新论难度很大。
下面是2014年湖南省的一份满分卷(原汁原味呈现)
建议:将“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删除,改为“国民党的英 B.把握解题技巧,面对难题巧妙突破 勇抗战”。 理由: 1.在抗日战争的过程中,国民党一直是前线的作战者, 3. 牢记注意事项,规避风险,稳答稳扎 共产党则开展游击战,国民党的军队要远远多于共产党的军队。 (1)就材料中自己掌握史料最充分、最熟悉的一个观点进 2.在当时,国民党是中国的执政党,抗日战争的主力。为 行论证 了挽救民族危亡,国民党军队与日军先后开展多次正面交战, (2)尽量不论证逆向思维观点或轻易否定材料中的顺向思 思路 如淞沪会战、徐州会战、太原会战等,损失惨重,死伤无数, 维观点 ( 3)注意史论的时空限制,准确表述一个完整的历史观点 1. 是什么?(观点或修改建议) 为抗日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有不可磨灭的功绩。 2.( 为什么?(两个角度:原因及影响) 历史教材带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1960年新中国成立 43. )“条分缕析”是增分的有效手段 3. 怎么样?(小结:上升到理论或史观的角度分析) 11 年,打败了反动统治者。教科书的编写受时代气息的影响, 出于与中央保持一致的需要,编成了此教科书。 结论 其实,我们应该正确面对那些党派之争,用包容之心去对 先得“有招”,然后方能“无招胜有招” 待历史。历史无法改变,我们要正确认识历史。

高考历史加分宝:全国卷第41题加分指导(三):修改建议类(含解析)

高考历史加分宝:全国卷第41题加分指导(三):修改建议类(含解析)

全国卷第41题加分指导(三)——修改建议类高考历史41题主观题越来越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因此利用正确的史观,做到论从史出才是解答的关键。

既然是修改,就可以进行增、删、合并或结构调整。

但这只是基础思路,具体方法需要从实际训练中总结。

典例(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Ⅰ•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面是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的目录摘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

(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答题思路解析:第一步,明确答题要求——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

第二步,抓材料关键信息——1960年,抗日战争第三步,分析材料——结合设问要求对材料整体进行分析,从“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摘编”可以看出编者站在革命史观上分析问题。

所谓革命史观是阶级斗争史观的一种具体形态。

革命史观认为,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

因此在目录中编者加大对中共的肯定和对国民党的否定,如“2.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第二十三章国民党反共高潮的被击退”“第二十六章国民党的黑暗统治”。

结合目录,紧扣抗日战争,我们知道国共合作,国民党在正面战场抗日战争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因此可以增加淞沪会战一目,理由从淞沪会战的历史地位来分析即可;也可以删除“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一目,可列举抗战初期正面战场的四大会战等史实来说明;还可以删除“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民主运动的开展”一目,可从抗战时期民族矛盾居于主导地位,反对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开展民主运动,主要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来说明。

◆参考答案:(答案仅供参考)答案示例1:建议:增加“淞沪会战”一目。

(2分)理由:淞沪会战是抗战初期中日双方的重大战役,中国军队顽强抵抗日本侵略,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

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战,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都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应予增加,才能反映出抗战全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提问动词好丰富--精细化审题指导
2015一卷: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公 式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 一个或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对 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并加 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2015二卷:表2能够反映我国节假日变化的多种趋 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 因。
卷3
近中国开埠通商代
“提取一个自开商埠的信息简要分析”
2017年1卷 14~17世纪中外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 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 外关联,史论结合。) 2017年2卷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 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 2017年3卷 围绕材料(吕思勉《中国通史》),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 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 须史论结合。)
历史事件结构图 评析……模式
历史地图 历史图片 教科书目录 教科书目录 公式 数据统计表 提取信息……说明 提取信息……比较 提出建议……说明理由 指出不同……分析原因 运用史实……探讨 指出趋势……说明原因
②评论历史观点
①论证历史问题 ①论证历史问题 ③提出不同看法 ③提出不同看法 ②评论历史观点 ③提出不同看法 ①论证历史问题 ①论证历史问题 ①论证历史问题
三、全国卷第41题的统计与分析,能力考查与答题技巧
年份 11年 试题 西方崛起 材料呈现 题型语 能力要求 ②评论历史观点 论述式文字材料 评(论)……观点
12年
131 132 141 142 151 152 161 162
冲击与反应
汉唐地图 中英建筑 抗战目录 世界史目录 生产力公式 节假日变化 社会契约 玄奘与鉴真
对象+生产管理)这一公式表明,科学技术有乘法 效应,它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 ——摘编自齐世荣总主编《世界史》 提炼观点,观点在哪? 在材料中,提炼出来有两分 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 (说明:可以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或多个要 科学技术有乘法效应,它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 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认证;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 因素多吗? 是不是论证所有因素? 要避难就易 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并加以论述,要求观 要选自己最熟悉的因素,最简单的角度 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第一部分:了解全国卷41题
她那么与众不同 我们特喜欢!
1、全国卷第41题评分细则很特别 评分标准: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采用整体评 分 法。 一等(12~10分)①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 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③论证充分 ,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9~5分)①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 确;②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③论证较完整 ,表述清楚。 三等(4~0分)①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 ②未引用史实;③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
第二部分:全国卷第41题的破解与增分之道
记住答题格式
分三段答题
第一段提出观点得2分 明确赋分原则 第二段摆出史实论证8分 第三段得出结论得2分 再根据问题中的提问动词,对问题进行分 类破解与增分之道
1、审查提问动词分清试题类型,明确答题思路。
2、学习审题后的答题思维提升与答题规律小结:
41题变化多,但是咱不怕,丽姐教了好方法:
不怕变化多:提问动词有玄机,看动词分两类; 第一类,阐释类,提问动词含有:说明与阐述, 基本思路:提炼观点+阐释说明+小结提升。 下笔作答分三段 ①第一段:材料观点(是什么)“为何” ——解决办法:提炼出材料的观点 ②第二段:论证过程(为什么)“缘何” ——解决办法:史论结合论证观点 ③第三段:提升小结 (作出结论) ——解决办法:变换方式重申观点
第三部分:高考练兵之高考真题自演练
参考答案精确分析:自估分找差距,为提高储经验: 就在材料中 参考答案精确分析:自估分找差距,为提高 观点: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确实具有乘法效应, 论点来自哪里? 储经验: 这两分志在必得 能够放大生产管理和生产工具的作用。( 2分) 观点: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确实具有乘法效应, 论证:第一次工业革命创造的工业科技革新了 能够放大生产管理和生产工具的作用。(2分) 管理制度,促生产力大大提高;( 2分)第二次工 论证过程:一看时间;世界近现代史史实 论证:第一次工业革命创造的工业科技革新了 业革命时,电磁学理论促电动机产生,空前放大生 二要扣题;科技、管理制度、生产工具、 管理制度,促生产力大大提高;(2分)第二次工业 产力;( 2分)第三次科技革命中,计算机和互联 革命时,电磁学理论促电动机产生,空前放大生产 生产力三要顺序和逻辑:一工、二工、三 网技术引发了生产管理的革命性变化,人类的生产 力;(2分)第三次科技革命中,计算机和互联网技 科;科技放大管理制度、生产工具的作用, 术引发了生产管理的革命性变化,人类的生产能力 能力再次提高;( 2分)历次生产力提高的根本原 从而提高生产力 再次提高;(2分)历次生产力提高的根本原因都是 因都是科技放大生产要素的结果( 2分)(共8分) 科技放大生产要素的结果( 2分)(共8分) 所以,科学技术真的具有乘法效应,它能放大 结论部分:最低一分 再增一分,这个有没有 所以,科学技术真的具有乘法效应,它能放大生 生产力诸要素的作用(1分)在未来,我们要更加 重申论点但不照抄 产力诸要素的作用(1分)在未来,我们要更加关注 关注科学技术进步和创新( 看看答案怎么干的? 1分)(共2分)
论述式文字材料 自拟论题……简要阐述 地图与文字材料 提炼观点……加以论述
163
通商口岸
历史地图
提取信息……简要分析
①论证历史问题
2017年1卷 14~17世纪中外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 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 外关联,史论结合。) 2017年2卷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 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 2017年3卷 围绕材料(吕思勉《中国通史》),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 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 须史论结合。)
科学技术进步和创新(1分)(共2分)
论述题解题方法小结:
①提炼观点: ②论证观点:多角度、多层次,史 论结合。论点或角度1;论点或角 度2。一般举例两个史实,最多不 超过三个。 ③结论:归纳、升华、拓展、补充。
1、全国卷第41题评分细则很特别
●根据学情实事求是具体了解二等评分体系,尽量多拿分。
提观点部分(2-4分)史实论证部分(2-3分)结论部分(1-2分)
答题格式必须是三部分构成 紧扣评论对象 2 合理引用史实1分
二等 (5-9 分) 适当对观点部分 进行变化1分, 评分细则与赋分原则要搞清 观点明确再加 2 单一事例1分,换一 如对结论有理论 提升再加一分 角度论证加一分
全国卷第41题的统计与分析,能力考查与答题技巧 1. 考察视角
近6年全国卷第41题回顾
年份 2011 2012 卷别 课标 课标 卷1 2013 卷2 卷1 2014 卷2 卷1 2015 卷2 卷1 2016 卷2 提炼出一个观点(玄奘西游鉴 真东渡) “结合中国古代史相关史实加以论述” 太和殿与英国王宫、首相官邸 建筑风格的比较 关于抗日战争的“教材目录” 关于世界近代史相关内容的两 幅“教材目录” 科技与生产力之间关系的“公 式” 1950—2008我国部分节假日 状况 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 试题内容(素材) 欧洲崛起的方式 中国近代化的动力 东汉唐代地方区划方式的比较 试题设问 “评材料中西方崛起的观点” “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在两幅图片中“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 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于说明” “提取图片中的信息从建筑和政治关系的角度进 行中英比较” “对该目录提出修改意见,并说明理由” 指出其中一处不同,并指出不同的原因 “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 讨” “指出其中(我国节假日的)变化的趋势并说 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议定一个具体的议题,并进行简要阐述”
3、小结一: 提问动词运用丰富,年年有变化 1、从提问动词和中心语的角度看 (1)、评析……观点; (2)、提取信息……比较说明; (3)、比较……提出建议……说明理由; (4)、比较……指出不同……分析原因; (5)、运用……探讨;
明确了评分标准和提问动词,如何进 行归类找到突破的方法?我们要保住 多少分?如何尽量多增分?
纵观近6年的全国卷第41题的各种提问动词,大致分两类: 在提问中,常见提问动词有“说明”(证明)、“阐述” (阐明并论述)这就是第一类阐释类: 如:2015年全国Ⅱ卷:表2能够反映我国节假日变化的多 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这类题基本思路:提炼观点+阐释说明+小结提升。 答题步骤一般为这样三段: ①第一段:材料观点“为何”(是什么)提炼出材料的观点 ②第二段:论证过程“缘何”(为什么)史论结合论证观点 ③第三段:提升小结 (结 论)变换方式重申观点
第一步:审查提问动词,分析本题 第三部分:高考练兵之高考真题再审视
是哪一类型? 41、有历史学者为说明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在生产 第二步回忆探讨题型思路与步骤; 力发展中的作用,引用了如下公式: 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力+劳动工具 +劳动 第三步:搜集史实,下笔作答 ;
(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 是探讨类型
15年全国1卷第41题真题武汉中学微课分析
第41题的破解与增分之道
全国卷第41题的命题特点
1.试题不断创新,年年“变脸”; 2.注重能力立意和素养立意,强调学科素养(时空 观、史料证实、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
3.试题命制与学术成果、史学前沿动态联系密切;
4.均为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鼓励创造性思维 和求异思维,答案多元化); 5.考查视角:论证历史问题、评论历史观点、提出 不同看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