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临床病理特征附19例分析

合集下载

20例乳腺肿瘤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20例乳腺肿瘤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20例乳腺肿瘤临床病理特征分析摘要:目的:对乳腺肿瘤临床病理特征进行研究与分析,明确乳腺肿瘤的诊断要点与特点,从而为乳腺肿瘤临床工作提供经验参考。

方法:对20例2020年1月-2021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20例乳腺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对20例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研究,着重分析各类乳腺肿瘤的病理学特征、影像学特征,以明确其病理特点和症状表现。

结果:20例患者均为女性,未见男性乳腺肿瘤患者,其中原位癌4例,浸润性乳腺癌10例,淋巴瘤2例,转移性肿瘤1例,良性乳腺肿瘤3例,不同乳腺肿瘤在外部症状上具有相似性,但在病理特征上具有明显差异,可通过特异性特征实现诊断。

结论:在临床中,要注意乳腺肿瘤病理特征的识别与鉴定,从而实现不同乳腺肿瘤的鉴别诊断。

关键词:乳腺肿瘤;病理特征;分析;乳腺肿瘤是一种发生于人体乳腺的肿瘤疾病,也是妇科临床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位居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和致死率的第二位,是一种严重影响女性生殖健康和生命质量的肿瘤疾病。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我国女性乳腺肿瘤发病率连续多年呈上升趋势,以每年3%的增长率持续提升,已成为我国最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之一[1-2]。

同时受到医疗技术进步和国民健康意识提升的影响,乳腺肿瘤的预后逐渐改善,乳腺肿瘤的早期诊断率逐渐提升,及时有效的干预和治疗是预防病情恶化的关键所在[3]。

因此,我们有必要就乳腺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研究,以明确其病理特征,从而找到各类乳腺肿瘤的诊断要点,为乳腺肿瘤的临床诊断工作提供经验参考。

本文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就20例乳腺肿瘤患者病历资料进行研究,以期明确乳腺肿瘤病理特征。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研究共选取样本20例,均为2020年1月-2021年1月于我院就诊并接受治疗的乳腺肿瘤患者,均为女性乳腺肿瘤患者,年龄26-61岁,平均年龄46.4±5.1岁,均经影像学诊断确诊,可明确定位病灶,病灶直径9-58mm,平均直径22.1±8.2mm,单发病灶8例,多发病灶12例。

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演示ppt课件

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演示ppt课件

02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
乳腺X线摄影(钼靶检查)
通过X线照射乳腺组织,观察乳腺内是否有肿块、钙化等异常表现。对于原发 性乳腺恶性淋巴瘤,X线检查可能表现为乳腺内不规则肿块,边界模糊,密度 不均匀。
胸部X线检查
观察肺部、纵隔等胸部结构是否有异常,排除其他可能的疾病。
超声检查
乳腺超声检查
利用超声波在乳腺组织中的反射和散射,观察乳腺内是否有 肿块、血流异常等表现。对于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超声 可能表现为低回声或混合回声的肿块,边界不清,内部回声 不均匀。
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评估
通过PET-CT检查,可以准确评估淋巴瘤的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情况,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据。
03
实验室检查
血液常规检查
血红蛋白和红细胞计数
血小板计数
评估患者的贫血情况,恶性淋巴瘤患 者常出现贫血。
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恶性淋巴瘤患 者血小板计数可能减少。
白细胞计数及分类
VS
多重免疫组化染色
同时使用多种特异性抗体进行免疫组织化 学染色,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敏感性 。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肿瘤组织成分复杂 或抗原表达较弱的情况。
分子遗传学检测技术
PCR技术
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检测肿 瘤组织中的特定基因或基因片段的异常表达 或突变情况。这种方法对于原发性乳腺恶性 淋巴瘤的早期诊断、个性化治疗和预后评估 具有重要意义。
发病率
该病在女性中的发病率略高于男 性,整体发病率较低,占所有乳 腺恶性肿瘤的不到1%。
发病原因及机制
发病原因
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的发病原因尚 不完全清楚,可能与遗传、免疫异常 、病毒感染等多种因素有关。

原发性乳腺淋巴瘤19例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原发性乳腺淋巴瘤19例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原 发 性乳 腺 淋 巴瘤 ( p r i ma r y b r e a s t l y mp h o ma , P B L ) 比较 少 见【 l 1 . 为 了更 加全 面认 识 P B L的 临床病 理特 征 .本 文 收集 1 9例 P B L的 临床 病 理 资料 , 根 据 WHO( 2 0 0 8 ) 淋 巴瘤 分类 标 准 , 探 讨 其 组 织 形 态
淋 巴瘤 之可 能
布 的中到 大 的淋 巴样 细胞 浸润 乳腺 实质 . 伴有 不 同
程度 的坏死 . 部 分病 例肿 瘤 围绕 导管 浸润 和肿 瘤 间 质伴有 硬化 肿 瘤 细胞 圆形或 卵 圆形 。 细胞 质 嗜碱 性, 核 仁 明显 1 — 3个 , 居 中或 位 于 细胞 膜下 。 表 现 为 中心母 细胞 和免疫 母细 胞 型的组 织形 态学 1 例 黏膜 相 关 淋 巴组 织 f m U C O S a a s s o c i a t e d l y m p h o i d t i s s u e , MAL T ) 淋 巴瘤 由形 态多 样 的小 B细 胞组 成
中图分类号 : R 7 3 3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编号 : 1 0 0 6 — 2 2 3 8 ( 2 0 1 5 ) 0 8 — 8 3 5 — 0 2
D O I : 1 0 . 3 9 6 9 0 . i s s n . 1 0 0 6 - - 2 2 3 8 . 2 0 1 5 . 0 8 . 0 4 7
材充 分 的标本 中 .乳 腺组 织 和 淋 巴瘤 浸 润 关 系密
切 。( 2 ) 就 诊 时无 全 身 广泛 播 散及 乳 腺 外 淋 巴瘤 或
白血 病 : 可有 同侧 腋 窝 淋 巴结 累及 . 但 若 其 淋 巴结 肿 大程 度 超过 乳 腺 肿块 的体 积应 考 虑 淋 巴结原 发

原发性乳腺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特点

原发性乳腺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特点

头 回缩 、触 诊腋 窝肿大 淋 巴结 较乳腺 癌转移 淋 巴结 毛刺 。 陈雅玲 等¨ 艮道 12例 患者 15个 孤立 病灶 的x
软 。乳 腺 淋 巴瘤 患者 B症 状极 少 见 l8],可 能 与这 些 线 表现 ,5个伴 有钙化 ,1个 可见 毛刺 。由于原发 性
临床 症状缺乏特 异性有关 。
乳腺是 首发 或主要 发病器 官 的病 例 ,即使是 处于进 抗淋 巴细胞 的特异 性单克 隆抗体 检测 ,提高乳 腺淋
展期 、发 现有远 处淋 巴结 或骨髓 累及 也包 括在乳腺 巴瘤诊 断准确率并评 价免疫表型 。
原发性 淋 巴瘤 内 。
3 影像学表 现
1 临 床 特 点
关 于乳 腺淋 巴瘤 x线 表 现 ,大 宗病 例文 献报 道
被 发现 。30%~50%乳 腺 淋 巴瘤 患 者伴 同侧 腋 下 淋 x线表 现 ,9例 为单乳 单发 肿块 、2例 为单 乳多 发肿
巴结 肿大 。Burkitt淋 巴瘤患者 常为妊 娠或 哺乳期 妇 块 、1例 为双乳 多发肿块 、2例 为单侧 乳腺致 密浸 润
女 ,是热 带非洲 的地 方病 ,典型表 现为 双侧乳 腺 巨 伴 皮肤 增厚 。共发 现 1 84"肿块 ,13个 边 缘清 楚 ;5
性 肿块 ,为单个 或 多结节 ,少数 患者呈 弥漫 浸润使 3例 为 多 发 肿块 、3例 为 弥 漫性 密 度 增 高伴 皮 肤 增
乳 房变 硬 ,局 部皮肤 受 累 ,伴炎性 改变 而与 炎性乳 厚 、4例 未见 异 常 ;肿块 中9例 边界 清 楚 、23例 边
腺癌 相似 。此外 ,极少部 分无 症状人 群 由于普查 而 界不 清 。刘佩 芳等 报 道 14例 原发性 乳腺 淋 巴瘤 的

病例分析原发性乳腺鳞状细胞癌

病例分析原发性乳腺鳞状细胞癌

引言: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中乳腺鳞状细胞癌是所有乳腺癌中最罕见的类型之一。

本文将对原发性乳腺鳞状细胞癌进行病例分析,包括其临床表现、病理特点、诊断方法、治疗方案和预后等方面的内容。

概述:正文内容:1.临床表现1.1 乳腺肿块:原发性乳腺鳞状细胞癌在临床上的最常见表现为乳腺区域的无痛性肿块,与其他类型的乳腺癌相似。

1.2 皮肤改变:部分病例中,患者可能会出现乳头凹陷、皮肤红肿、溃疡等皮肤改变,这些表现需要与其他乳腺疾病鉴别。

1.3 乳头溢液:部分患者可能在乳头处出现血性或黄色溢液,这种异常乳腺溢液是乳腺癌的常见表现之一。

2.病理特点2.1 组织学特点:原发性乳腺鳞状细胞癌的组织学特点为肿瘤细胞具有明显的鳞状上皮细胞形态,其中可能包含角化物质。

2.2 免疫组化特点:对于乳腺鳞状细胞癌的确诊,免疫组化染色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其表达特异性标志物如CK5/6、p63和p40等。

2.3 高级别组织学特征:乳腺鳞状细胞癌中的高级别组织学特征包括高分裂指数、异型性细胞和明显核仁。

3.诊断方法3.1 影像学检查:乳腺鳞状细胞癌的常规检查方式为乳腺超声和乳腺钼靶摄影,可以帮助确定肿瘤的特点、位置和大小。

3.2 组织学检查:对于乳腺鳞状细胞癌的确诊,必须进行组织学检查,包括穿刺活检、手术切除标本,免疫组化染色等。

4.治疗方案4.1 手术治疗:手术切除是治疗乳腺鳞状细胞癌的主要方式,包括乳腺癌根治术、乳房保留手术等。

4.2 放疗:术后放疗通常作为辅助治疗使用,可以降低局部复发的风险。

4.3 化疗:对于高危患者,化疗是必要的治疗手段,可以通过系统性药物破坏肿瘤细胞。

4.4 靶向治疗:对于表达特定靶点的患者,靶向治疗是一种个体化的治疗方法。

4.5 多学科综合治疗:乳腺鳞状细胞癌治疗需要多学科协作,包括外科医生、放疗医生、化疗医生、病理医生和遗传咨询师等。

5.预后5.1 生存预后:原发性乳腺鳞状细胞癌的预后难以确定,因其罕见性导致相关病例报道有限,临床研究也较少。

原发性乳腺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

原发性乳腺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

P L的临床病 理 特征 并严 格把 握 其诊 断标 准 , 文 对 P L B 本 B 的临床及流行病学特 征 、 病理 学类 型 、 断要点 、 别诊断 、 诊 鉴
治疗和预后等方面综合做一介绍 。
1 定 义或 诊 断标 准
外上 14象 限, / 多数生长较慢 , 部分患 者起病 较急 或肿块 小
淋 巴结 甚 至 骨髓 。
作用 , 但也很难与其它病 变相 鉴别如 乳腺癌 ; X线 检查常 表
现为界限清楚的规则或不 规则肿块 , 多个结节 常见 , 局灶 性 出现致密影或钙化 , 血管 比较丰富 , 有时较少 , 出现弥漫性 浸 润和多个界限不清的病变可能提示淋 巴瘤 , 但有时表现 似乎 正常 ; 乳腺超声检查有时表现与乳腺癌不 同 , 出现低 回声 , 血

9 2・ 5
临 床 与 实验 病 理 学 杂 志
JCi x ahl 2 1 e ;8 9 l EpP to 0 2Sp2 ( ) n
原 发 性乳 腺 淋 巴瘤 的 临床病 理 特征
敖 启 林 , 国平 王
关键 词 : 乳腺肿瘤原发性淋 巴瘤 ; O肿瘤 分类 WH
中 图 分 类 号 : 3 . R7 7 9 文献标志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1— 3 9 2 1 )9— 9 2— 5 10 7 9 ( 0 2 0 0 5 0
见, 其诊断标准 日趋 完 善并 被广 泛接受 , WH 在 O乳腺 肿瘤
病 理 分 类 中 已作 为 独 立 病 种 提 出 。P L与 其 它 部 位 淋 巴 瘤 B
相 比, 有其共 同特 征 , 有 其特 殊 性 。为 了更 加 全面 认 识 也
为可触及 的肿块 , 部分患 者可有疼 痛感觉 ; 肿块 常位 于乳腺

原发性乳腺淋巴瘤的临床分析

原发性乳腺淋巴瘤的临床分析

原发性乳腺淋巴瘤的临床分析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PBL)少见,仅占原发性乳腺恶性肿瘤的0.04%~0.53%,占恶性淋巴瘤的0.38%~0.70%,占所有结外非何杰金淋巴瘤的1.7%~2.2%[1]。

本文分析本院2003年7月~2010年7月16例符合标准的PBL患者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病例资料:全组16例患者均为女性,发病年龄29~76岁,中位年龄46岁,其中青中年人(<60岁)14例,老年人(≥60岁)2例。

患者均以无痛性乳房肿块为首发症状就诊,都无明显发热、盗汗、体重减轻等B症状,其中仅伴轻度发热3例。

患者就诊时间跨度较大,4天~20个月。

肿块发生于左侧乳房8例,右侧乳房7例,双侧乳房1例。

肿块大小不均一,1~8cm;伴腋窝淋巴结肿大者2例,发生骨髓侵犯者1例。

按照Ann Arbor分期标准,16例患者中有ⅠE期8例,ⅡE期7例,ⅢE期1例。

16例病理检查结果均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其中l 例经穿刺活检,余病例均为术后活检证实,免疫组化示16例/16例CD20阳性,15例Ki-67阳性细胞比例在60%~90%,7例bcl-6阳性,5例CK阴性,4例CD3阴性,10例MPO阴性,9例CDIO阴性,4例mum-1阳性,5例LCA阳性,5例CD45RO阴性。

治疗及预后:16例PBL,随访时间12~108个月,1例失访,其中1例行手术切除肿块,1例行改良根治术,1例单纯化疗。

另13例PBL,行患侧乳腺肿物切除术+化疗+放疗。

化疗采用CHOP方案,化疗均已完成4~6个疗程。

1例局部复发,该患者为Ⅲ期患者,乳腺单纯切除术+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化疗后18个月于原手术瘢痕处出现肿块,经手术证实复发。

4例远处转移,其中Ⅱ期1例,Ⅲ期2例,Ⅳ期l例;l例发生肝及腹膜后多发淋巴结侵犯,l例发生骨及骨髓侵犯,l例发生脑侵犯,1例发生纵隔侵犯。

本组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7.1%、75.8%、46.2%。

乳腺原发性淋巴瘤的超声表现及临床病理特点分析

乳腺原发性淋巴瘤的超声表现及临床病理特点分析

乳腺原发性淋巴瘤的超声表现及临床病理特点分析作者:千小川来源:《中外医疗》2013年第21期[摘要] 目的探讨乳腺原发性淋巴瘤的超声表现及临床病理特点。

方法选取本院诊断为乳腺原发性淋巴瘤的20例患者,对其中10例患者进行超声检查,并对其超声表现和临床病理特点进行了分析,另外10例不采用超声检查。

结果根据对10例患者进行的超声检查,发现发生该病的部位均集中在乳房。

肿块的大小均在1.6~9 cm的范围之内。

这几例患者的超声表现均为低回声。

对患者手术后进行病理检查,发现其大体形态都是实性的肿物,颜色呈现灰黄或者灰粉。

另外10例不采用超声检查的无法确定肿块的部位,不利于治疗。

结论乳腺原发性淋巴瘤的超声表现为产生的回声较低、发生部位在乳房的外上象限、来自肿物后方的回声得到增强、肿物内伴随有血流信号,该疾病的诊断需要临床的表现和进行手术后所作的病理情况,该疾病的预后和分期有着密切的关系。

[关键词] 乳腺原发性淋巴瘤;超声表现;临床病理特点[中图分类号] R73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3)07(c)-0179-02在医学中,乳腺原发性淋巴瘤是很少遇见的,在结巴淋巴瘤这个种类中只占据2%的比例。

乳腺原发性淋巴瘤的显著特点就是具有非常差的预后性,因此在进行治疗的时候,需要正确认识该病,要早诊断要早治疗,这是极其关键的。

为探讨乳腺原发性淋巴瘤的超声表现及临床病理特点,该研究对该院1984年2月—2012年2月期间收治的20例患者中选取10例患者进行了分析。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来本院进行治疗并且诊断为乳腺原发性淋巴瘤的患者共20例,这些患者的年龄均在28~73岁的范围之内,中位年龄为54岁;进行超声检查的实验组和对照组中均有9例患者为女性,仅有1例患者是老年男性;该疾病的持续时间为3个月~6年,时间不等。

这些患者均不存在乳腺癌的致病因素和相关表现,在对患者进行手术之前经过临床表现特点都疑似乳腺癌[1]。

原发性乳腺淋巴瘤病理及X线表现

原发性乳腺淋巴瘤病理及X线表现

原发性乳腺淋巴瘤病理及X线表现慢,与少血供肝癌鉴别困难。

而MR I敏感性、准确性较高,在T2W I多回波扫描中,随着回波时间的延长,瘤灶的高信号越来越强,形成所谓的“灯泡征”,基本上平扫即可诊断,增强CT与MR I均表现出“慢进慢出”的充填式强化。

3.1.6 肝脏炎性假瘤为肝脏少见良性病变。

系肝脏局部组织炎性细胞浸润和纤维组织增生为病理特征的肿瘤样病变。

CT平扫为低密度,动脉期往往无强化,门脉期和延迟期可有轻度强化,以周边强化和偏心结节样强化为主,以及纤维间隔形成。

M R I 表现:T1W I低或等信号,T2W I信号多样化,其中可夹杂小片或斑片状高信号,增强同CT。

与典型肝癌易于鉴别,与少血供肝癌鉴别困难,须结合临床与实验室检查才能诊断。

3.1.7 腺瘤多发生于年轻妇女,与口服避孕药有关,该瘤多发生于无肝硬变的肝叶,为单发性圆形或椭圆形肿瘤,境界清楚,包膜完整,也可无包膜,直径在1cm~20cm不等。

其组织生长可来源于胚胎发育期间和正常肝组织结构脱离联系的弧立肝细胞团。

腺瘤生长缓慢,早期一般无症状,极易误诊,多于体格检查或上腹部其它手术时所发现,当肿瘤长大时可出现上腹部不适、胀痛、腹部包块。

瘤体内出血时可出现右上腹部疼痛、贫血、黄疸等;本病B超、CT、MR I及肝动脉造影有助于诊断和定位,但无特异性,最后确诊有赖于病理切片。

CT平扫等密度或略低密度,瘤内新鲜出血表现为高密度,陈旧出血低密度;动脉期明显增强,门脉期和延迟期呈等密度或低密度。

MR I上T1W I略低或略高不等信号,T2W I略高信号。

本病需与HCC、FNH相鉴别,HCC门脉期呈低密度或低信号,和腺瘤不同;大的腺瘤除病灶中心出血外,强化均匀,HCC强化不均匀,结合病史可以鉴别。

肝腺瘤有包膜,而FNH无包膜,中心有条状、放射状或轮辐状瘢痕,在T2W 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延迟强化为特征。

3.1.8 肝脓肿增强可见单环、双环或三环征。

在早期CT 平扫图上,可见少量液化或少量斑点状液化,增强后有明显强化,有时呈似肝癌;MR I表现T1W I低信号,T2W I为高信号,周围可见晕状水肿带,MR较敏感,所以水肿带显示较清,肝脓肿晚期,由于大量纤维组织包裹,脓腔变小,炎症反应较轻, CT增强不明显,类似少血供肝癌,而MR则T1W I、T2W I均呈低信号,增强后只有边缘及纤维间隔轻度强化,延迟后强化较明显。

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疾病

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疾病

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疾病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primary malignant lymphoma of breast,PMLB),是发生于乳腺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

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非常罕见,常为全身淋巴肉瘤的一部分,可能与乳腺组织中淋巴组织较少有关。

病因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是由什么缘由引起的?(一)发病缘由尚不非常清晰,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病毒学说有人从非洲儿童的淋巴瘤中分别出一种特别的类疱疹病毒(EB病毒),约8%淋巴瘤病人体内可发觉有高滴定度的EB病毒抗体。

故设想,恶性淋巴瘤的产生可能与EB病毒有直接的关系。

2.电离辐射损伤长期接受放射性物质和放射线,如放射治疗及放射工,其淋巴瘤的发生率较正常人群高。

故认为电离辐射损伤可能与发病有关。

3.免疫抑制和缺陷在临床工作中常见接受大剂量的激素治疗和使用环磷酰胺等药物,后期导致恶性淋巴瘤的发生。

这可能由于免疫调整功能的受损而导致T或B淋巴细胞失去掌握而发生特别性增生。

4.遗传因素在淋巴瘤病人的染色体检查中,常可见到染色体14、17、18和X的特别。

设想染色体特别可能由于先天性染色体畸变,或是由于DNA受到损伤使其修复功能特别有关。

间或见有家族类病的报道。

目前对本病的组织起源问题有较全都看法:Janea Lamovec MD等报道8例本病,其中6例导管上皮或小叶上皮有淋巴细胞浸润,这种上皮淋巴侵害现象显示了与胃肠道和呼吸道等各种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相像的一个重要特征。

Pattil Cohen (1991)等认为绝大部分该病是由B细胞起源,认为本病是一种淋巴组织相关淋巴肿瘤,在拥有黏膜相关淋巴组织中发生,而且组织细胞学起源绝大多数是B细胞起源。

(二)发病机制关于乳腺恶性淋巴瘤的来源,多数学者认为乳腺是一种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的潜在部位,乳腺原发恶性淋巴瘤是一种黏膜相关淋巴组织肿瘤(MALT),与乳腺导管四周和乳腺小叶内淋巴组织恶变呈瘤样增生有关。

也有人认为来源于血管外皮稚嫩未分化的间叶细胞。

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的特征及诊疗研究

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的特征及诊疗研究

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的特征及诊疗研究目的:研究分析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的特征及诊疗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4年1月-2014年12月间收治的20例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术前以粗针穿刺进行病理学诊断确诊3例,经免疫组化及手术病理诊断确诊17例。

本组20例患者均属非霍奇金淋巴瘤,其中2例为黏膜相关型,18例为弥漫大B细胞型。

本组20例患者免疫组化检查,上皮膜抗原(EMA)、细胞角蛋白(CK)、全T细胞标记(CD45RO)均为阴性,白细胞共同抗原(LCA)、全b细胞标记(CD20)均为阳性。

首次治疗后,9例完全缓解,5例部分缓解,4例稳定,2例进展。

7例死亡,其中肝、肺、纵膈广泛转移1例,骨髓转移3例,脑转移3例。

13例存活,1年期生存率100﹪。

结论: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在术前诊断率较低,恶性程度较高,实施局部切除+放化疗治疗,可改善预后。

标签: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特征;诊疗恶性淋巴瘤指的是以淋巴结及其外部淋巴组织为原发部位的恶性免疫系统肿瘤,其中约有30﹪的淋巴瘤发生在淋巴结外部的淋巴组织上。

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为恶性淋巴瘤(淋巴结外),在临床上较为少见。

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占淋巴瘤(淋巴结外)1.7﹪-2.2﹪,占非霍奇金淋巴瘤0.07﹪-3.2﹪。

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在早期多未有明显不适,在晚期会出现触痛,在乳房内可有一个或数个无痛、迅速增大的结节、肿块,形状为圆形或椭圆形,质地中等,边缘清晰,有弹性。

弥漫形增大,皮肤未有桔皮样改变,乳头无溢液、突出、凹陷,可伴腋窝淋巴结增大。

乳腺恶性淋巴瘤在临床上有原发性、继发性之分,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在乳腺首发,同时也涵盖乳腺病变进展产生的远处淋巴结或者其他系统受侵病例。

通常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多为单侧发病,为单发或多发,在右乳局限。

继发性则多为双侧(弥漫型),而单侧(结节型)较少。

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的发病率不高,但淋巴瘤类型不少,主要以B细胞型淋巴瘤。

分析原发乳腺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

分析原发乳腺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

分析原发乳腺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原发乳腺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

方法:根据我院的28例原发性乳腺淋巴瘤患者来进行研究分析,对治疗效果进行探讨。

结果:28例原发性乳腺淋巴瘤的病理类型均属于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当中有19例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28例患者中,ⅠE期13例,ⅡE期10例,ⅢE期与ⅣE期5例。

经过治疗后,患者3年生存率与5年生存率分别为78.57%、35.71%。

结论:根据临床研究表明,原发性乳腺淋巴瘤是因为弥漫性大B细胞,使用的治疗方法也是以放疗和化疗为主,临床分期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原发性乳腺淋巴瘤临床病理预后【中图分类号】R93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13-0077-02原发性乳腺淋巴瘤临床中属于恶性肿瘤,发病的患者并不多。

根据临床医疗研究显示,该疾病的发生率在乳腺淋巴瘤中大约不到1%。

临床中另一种非霍奇金淋巴瘤疾病的发病率将近2%[1]。

我院为了研究原发性乳腺淋巴瘤患者的预后以及临床病理进行了研究分析,为治疗提供参考,现有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根据我院的28例原发性乳腺淋巴瘤患者来进行研究分析,患者年龄29~44岁13例(46.43%),45~59岁12例(42.86%),60~82岁3例(10.71%)。

病理类型:弥漫大B型20例(71.43%),淋巴浆细胞型2例(7.14%),B小淋巴细胞型2例(7.14%),B细胞未分型1例(3.57%),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3例(10.71%)。

肿瘤大小:≤5cm20例(71.43%),>5cm 8例(28.57%)。

肿瘤原发部位:左乳10例(35.71%),右乳13例(46.43%),双乳5例(17.86%)。

临床分期:ⅠE期13例(46.43%),ⅡE期10例(35.71%),ⅢE期与ⅣE期5例(17.86%)。

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有哪些症状?

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有哪些症状?

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有哪些症状?*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症状,尤其是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的早期症状,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有什么表现?得了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会怎样?以及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有哪些并发病症,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还会引起哪些疾病等方面内容。

……*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常见症状:结节、发烧、乳房硬化、乳腺外上象限腺体增厚、乳房肿块、乳腺肥大*一、症状:1.本病的临床特征与乳癌相似,表现为生长迅速的乳腺肿块,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发热。

肿块多为单侧,少见双侧,多位于外上象限内。

查体可见肿块呈结节状或分叶状,质地硬韧,早期边界清楚,可活动,与皮肤及胸壁无粘连,无乳头凹陷及溢液。

肿块巨大时可占据整个乳房,表面皮肤菲薄,血管扩张,甚至破溃。

多数病变局限在乳腺内,以后则播散致全身,招致死亡。

*二、诊断:1.若发现病人乳房内有多个散在活动性结节,似癌瘤时宜考虑本病。

详细检查体表淋巴结、肝脾等有无肿大,以排除全身淋巴瘤和白血病浸润。

有人指出: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必须符合下列条件:①要求病理材料符合严格的技术要求;②乳腺内的淋巴瘤必须与乳腺组织紧密相连;③在乳腺肿物出现之前无其他部位的恶性淋巴瘤存在;④乳腺淋巴瘤是临床上最初的或惟一的原发病变,对于其他难以确诊的病变需行病理做出诊断。

*以上是对于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的症状方面内容的相关叙述,下面再看下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并发症,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还会引起哪些疾病呢?*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常见并发症:颈部淋巴结转移癌*一、并发病症该病腋窝淋巴结转移率较高,少数有颈部和纵隔淋巴结肿大。

*温馨提示:以上就是对于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症状,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并发症方面内容的介绍,更多疾病相关资料请关注疾病库,或者在站内搜索“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可以了解更多,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乳腺原发性淋巴瘤临床病理分析

乳腺原发性淋巴瘤临床病理分析

乳腺原发性淋巴瘤临床病理分析冯绍平;向德兵;张继强;陈俊;周雄【期刊名称】《中国医刊》【年(卷),期】2004(039)009【摘要】目的探讨乳腺原发性淋巴瘤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17例乳腺原发性淋巴瘤的临床资料、术前诊断、病理形态和免疫组织化学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为女性,发病年龄26~71岁.左侧9例,右侧6例,双侧同时发病2例,均为临床ⅠE 期.10例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6例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型边缘区淋巴瘤,1例为T细胞性淋巴瘤.16例患者瘤细胞表达CD20或CD79a,1例患者瘤细胞表达CD3和CD45RO.所有患者瘤细胞均不表达CD30、CD68、CK、Syn、PR、ER.结论乳腺原发性淋巴瘤极为少见,术前诊断困难,组织学类型主要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型淋巴瘤.其预后与病理类型及临床分期有关.【总页数】3页(P26-28)【作者】冯绍平;向德兵;张继强;陈俊;周雄【作者单位】武警重庆市总队医院,重庆,400061;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重庆,400042;武警重庆市总队医院,重庆,400061;武警重庆市总队医院,重庆,400061;武警重庆市总队医院,重庆,40006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9【相关文献】1.睾丸原发性淋巴瘤17例临床病理分析 [J], 刘娟;王晓卿;徐钢;唐白杰2.肾脏原发性淋巴瘤19例临床病理分析 [J], 刘芳;王璇;王建军;涂频;程凯;陆珍凤;余波;饶秋3.乳腺原发性淋巴瘤的超声表现及临床病理特点分析 [J], 千小川4.43例乳腺原发性淋巴瘤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 [J], 于辰华;陆苏;崔芳;刘红5.乳腺原发性淋巴瘤临床病理观察 [J], 顿爱花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乳腺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临床与病理分析

乳腺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临床与病理分析

乳腺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临床与病理分析马毅;孟刚【期刊名称】《中国癌症杂志》【年(卷),期】2002(012)006【摘要】目的:探讨乳腺原发性恶性淋巴瘤(PMLB)的诊断、病理学特点和治疗选择.方法:对1982年至2001年经治的12例PMLB的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12例术前均未确诊;均经手术治疗和进一步病理学确诊,手术方式为单纯乳腺切除5例,乳腺根治术3例,仿根治术4例.术后分别予化疗或放疗.其中10例获随访1~10年,随访期间死亡4例,死亡原因为肿瘤的播散和器官转移,平均生存22个月;现6例患者均仍存活,1例出现2次局部复发,均予再次手术,现已存活4.5年.结论:本病的确诊主要依靠病理学诊断,PMLB以非何杰金淋巴瘤(NHL)为主,绝大多数为弥漫性、B细胞来源,而且至少大部分是与粘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相关的.单纯乳腺切除或单纯乳腺切除加腋淋巴结清扫术是较适宜的手术方法,同时术后足量(剂量和疗程)的联合化疗也极为重要.【总页数】3页(P553-554,558)【作者】马毅;孟刚【作者单位】皖南医学院附属医院普外科,安徽,芜湖,241001;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安徽,合肥,2300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9;R733.4【相关文献】1.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5例临床病理分析 [J], 刘星野;段笃文;周默巍2.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 15例临床病理分析 [J], 黄鼎智;何小慧;杨晟;石远凯3.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36例临床病理分析 [J], 郭庆;沈勤;王少华;马恒辉;陆珍凤;余波;石群立4.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临床病理特征附19例分析 [J], 左怀全;夏冬;权毅;付华;董虹亮;吴斌;王元正5.11例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J], 薛小青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 15例临床病理分析

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 15例临床病理分析

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 15例临床病理分析黄鼎智;何小慧;杨晟;石远凯【期刊名称】《癌症(英文版)》【年(卷),期】2004(023)008【摘要】背景与目的: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 primary breast lymphoma,PBL)是一种罕见疾病,易误诊,且治疗上仍存在争议.本研究旨在总结分析 PBL的临床病理特点及治疗经验,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 1986年 1月至 2003年 12月诊治的 15例 PBL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 15例患者中位年龄 39岁.93.3%( 14/15)患者为 B细胞性, 6.7%( 1/15)为 T细胞性 ;40%( 6/15)为弥漫大 B 细胞型, 26.6%( 4/15)为粘膜相关淋巴样组织淋巴瘤. 8例局部切除联合化放疗综合治疗患者至今无局部复发,中位随访 34.5个月( 4~ 214个月). 6例低度恶性 PBL, 2例未行化疗者均短期复发. 4例接受化疗者中 2例无复发, 2例复发后解救化、放疗持续缓解至今.本组患者总的 3年和 5年生存率分别为 88.9%和 66.7%.结论: PBL多为 B细胞性,弥漫大 B细胞型与粘膜相关淋巴样组织型为最常见类型. PBL 采用局部切除术联合放、化疗综合治疗可有效防止局部复发,根治术不是必需的.无论何种病理类型 PBL都应看作全身性疾病.【总页数】4页(P939-942)【作者】黄鼎智;何小慧;杨晟;石远凯【作者单位】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内科,北京,100021;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内科,北京,100021;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内科,北京,100021;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内科,北京,100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3.1;R730.5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原发性乳腺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学特征

原发性乳腺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学特征

原发性乳腺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学特征选取2022年1月-2022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经病理检查确诊的15例原发性乳腺淋巴瘤患者进行研究。

15例患者中年龄最小25岁,最大75岁,平均(45.7±3.1)岁,病程时长1个月~3年,平均(1.1±0.9)年;临床症状表现:头晕、头疼、癫痫、呕吐、行走不稳及肌力减退等。

所有患者均无脾、肝、全身淋巴结肿大,穿刺骨髓均未见外来细胞。

1例患者由于分娩后乳腺肿胀予以切开引流后切口未愈合而来院就诊,14例患者体检时发现乳腺肿块;7例患者检查发现病灶部位增长快速,且伴有患侧腋窝中淋巴结肿大,其中3例患者病灶区域内局部皮肤发红,3例患者伴随乳腺疼痛。

15例患者中10例患者予以X线片检查,8例患者予以CT扫描(平扫2例,增强扫描6例),9例患者予以超声检查,4例患者予以MRI检查。

1.2诊断方法2结果15例患者中检查出17个病灶,其大小为1.2~12.0cm;10例患者经X线片检查发现1例未出现异常,1例患者由于病灶部位特殊显示情况不好而未能评价,8例患者共检查出10个病灶,表现出非毛刺状肿块;9例患者经超声检查发现11个病灶,其中7个病灶具有丰富的血流信号,6个表现出低和高混杂的回声,2个病灶边缘部位可见高强回声晕,4个病灶后方见增强回声;8例患者经CT检查发现,2例平扫后发现乳腺组织弥漫性增大,6例患者予以增强扫描发现2例患者图像显示不均匀性的环形强化,4例图像显示均匀性的轻中度强化;4例患者经MRI检查发现3例患者T2W脂肪抑制显示稍高信号,1例显示高信号,DWI显示出明显扩散受限,3例为不均匀性强化,1例为均匀性强化。

3讨论乳腺恶性淋巴瘤在临床上较为少见,一般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目前临床上未有鉴别两者乳腺恶性淋巴瘤的形态学标准[2]。

所有乳腺恶性淋巴瘤中原发性乳腺瘤的发病率占到0.04%~0.7%。

Wiseman在1972年提出原发性乳腺淋巴瘤的诊断标准包括:(1)淋巴瘤侵入部位及其周边存在有乳腺组织;(2)组织学临床取材十分充分;(3)仅乳腺患侧腋窝淋巴结节受累,未见淋巴瘤和淋巴结节出现;(4)未有其他组织或器官淋巴瘤疾病史[3]。

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分析摘要】目的:总结分析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

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30例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总结淋巴瘤的病理特点。

结果:肉眼观察结果:溃疡型12例、弥漫浸润型8例、结节型4例、广泛糜烂型6例。

镜下可见肿瘤细胞较小、细胞核不规则、胞质不多,与生发中心小裂细胞形似。

部分细胞胞质较丰富,细胞核呈圆形,与单核细胞相似,可见小淋巴细胞、浆样淋巴细胞以及浆细胞,细胞形态比较杂乱。

还有部分患者镜下可见淋巴上皮病变情况,主要为肿瘤细胞侵入上皮和不同程度的破坏上皮的表现。

极少数患者病理检查可见瘤细胞累及残留淋巴滤泡。

30例患者中27例经染色切片确诊,3例结合免疫组化标记检测确诊。

免疫组化标记结果:肿瘤细胞CD20(+)、CD79α(+)、CD45RO(-),18例(60.00%)患者BCL-10核阳性。

结论:原发性恶性淋巴瘤临床表现不具有特异性,病理组织复杂,临床要结合免疫组化标记检查进行确诊,以期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

【关键词】原发性恶性淋巴瘤临床病理分析【中图分类号】R730.2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07-0117-02原发于淋巴组织的肿瘤都是恶性肿瘤,胃原发性淋巴瘤是原发于胃壁内淋巴滤泡的肿瘤,属于淋巴结外的一种恶性肿瘤[1]。

多发生于50-60岁老年人,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

其发病可能于某些病毒感染有关,随着EBV、Hp感染率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率的增高,胃原发性恶性肿瘤发病率也逐年增高。

其预后与肿瘤的临床分期、肿瘤的病理组织类型以及治疗方式等有关[2]。

现将我院30例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总结,详细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30例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20例,女性10例;年龄55-78岁,平均(66.8±1.2)岁;23例患者上腹部疼痛,11例患者消化道出血,18例伴有发热症状,18例患者明显消瘦,10例患者贫血,6例患者腹部触及包块,8例恶心呕吐,10例反酸、烧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著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临床病理特征附19例分析左怀全,夏冬,权毅,付华,董虹亮,吴斌,王元正(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乳腺外科,四川泸州646000)【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PBL)的诊断方法及病理特征和预后。

方法从2001年1月 2011年12月,对19例我院手术治疗并经过病理确诊的PBL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及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计算其术后1、3和5年生存时间。

结果全部患者均为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确诊。

按Abor分期标准:I期9例、II期7例、III期3例。

11例行肿块局部切除术,4例行单乳切除或区段切除术加腋窝淋巴结清扫,4例行改良根治术;19例均接受化疗,其中7例联合放疗;1例失访,随访18例,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77.8%、55.6%。

结论PBL的术前诊断率低,恶性程度相对较高,局部切除联合放化疗有助于改善预后。

【关键词】乳腺肿瘤;恶性淋巴瘤;临床病理特征【中图分类号】R655.8;R73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501(2012)12-2085-03Clinicopathological analysis for19cases of primary breast malignant lymphoma.ZUO Huai-quan,XIA Dong,QUAN Yi,et al.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Luzhou Medical College,Luzhou,Sichuan646000,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primary breast malignant lymphoma(PBL)diagnosis methods and pathologic char-acteristics and prognosis.Methods From January2001to December2011,The clinical pathology material and PBL follow-up re-sults of19PBL patients with our hospital operative and pathological diagnosis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Calculating the post-operative1,3and5years survival time.Results All cases were for postoperative pathologic and immunohistochemical diagnosis.According to Abor staging standard:Phase I and phase II were9and7cases respectively,3cases of phase III.Mass local resec-tion and modified radical mastectomy were performed in11and4cases respectively,Simple mastectomy or section with resectionfor axillary lymph node dissection in4cases;Chemotherapy were performed in all patients,among them7cases of combined radi-ationtherapy;Follow-up18cases,postoperative1、3and5years survival rates were100%,77.8%,55.6%respectively.Con-clusion The preoperative diagnosis rate in PBL were low and the degree of malignancy relatively high,local excision combined chemoradiotherapy help to improve the prognosis.【Key words】breast carcinoma;malignant lymphoma;clinico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primary breast malignant lymphoma,PBL),是发生于乳腺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

PBL十分罕见,文献报告其发病率占原发性乳腺恶性肿瘤的0.04% 0.5%,占所有结外淋巴瘤的2.2%[1],其中绝大多数为非霍奇金淋巴瘤,一般认为本病发展快,恶性程度高,预后差。

我们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1月 2011年12月收治的19例PBL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全部均为女性,年龄36 66岁,中位年龄47岁;左乳7例,右乳10例,双乳2例(其中有1例右乳首发1年后对侧复发,1例左乳首发3年后对侧复发,原发病灶均曾行肿块切除术或单乳切除术并化疗,复发后均再次行肿块切除术)。

全部患者以乳腺无痛性肿块为首发表现,肿块直径2.3 6.6cm,中位直径3.6cm,质硬,边界清楚,活动度良好,表面皮肤无橘皮样改变,乳头无内陷溢血等症状;7例体检并经影像学证实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CT发现3例纵膈淋巴结肿大。

临床分期I期9例,II期7例,III期3例。

1.2诊断标准:19例PBL患者均为术后病理免疫组化确诊,符合wiseman和liao1972年提出的PBL诊断标准[2]:①取得足够病理标本且乳腺病变经病理学证实为恶性淋巴瘤;②既往无其他部位淋巴瘤史;③乳腺为首发部位,可伴同时或随后的同侧腋窝淋巴结累及;④没有同期全身播散疾病的证据;⑤胸片、腹部B超检查及骨髓穿刺结果均正常。

临床分期按Ann Abor分期标准:I期:病变局限于乳腺;II期:限于乳腺及同侧腑窝淋巴结;III期:纵膈淋巴结受累;IV期:累及其他淋巴结外器官。

并结合体格检查、乳腺钼靶摄片、胸片、腹部B超、骨髓穿刺等检查进行。

1.3治疗方法:本组中11例行肿块局部切除术,4例行单乳切除或区段切除术加腋窝淋巴结清扫,4例行改良根治术(术中冰冻诊断为恶性肿瘤与家属沟通后确定实施该术式)。

术后15例联合CHOP方案(CTX+ ATM+VCR+PRED),4例联合COEP方案(CTX+VCR +VP-16+PRED)化疗4 6周期,其中7例联合放疗,放疗剂量在40 50GY。

放射野包括患侧乳房同侧腋窝或同侧腋窝加锁骨上淋巴结区。

1.4疗效评价:按照淋巴瘤疗效评价标准,治疗疗效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稳定(SD)和疾病进展(PD)。

维持时间不少于28d。

总生存时间指首次确诊至死亡或者末次随访时间。

1.5随访:随访方式包括门诊复查、电话随访和信访,随访到2011年12月止。

全组19例患者中失访1例,随访率94.7%(18/19),中位随访时间53个月(9 120个月)。

1.6统计学方法: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5.0软件包,以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计算术后1、3和5年累计生存率。

2结果本组19例PBL患者除3例术前粗针穿刺病理学倾向性诊断外,均为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确诊,组织学分型全部为非霍奇金淋巴瘤,17例为弥漫性大B细胞性,2例粘膜相关性。

免疫组化显示:细胞角蛋白(CK)和上皮膜抗原(EMA)均阴性,白细胞共同抗原(LCA)阳性,全B细胞标记(CD20)阳性,全T细胞标记(CD45RO)阴性。

截止2011年12月,18例获随访,随访时间9 120个月。

在初始治疗后有9例获得CR,5例获得PR,3例SD,2例治疗中PD。

8例死亡,其中主要死因为脑转移3例,骨髓转移3例,另2例有肝、肺、纵膈淋巴结广泛转移。

10例生存,中位生存时间49个月,本组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100%、77.8%、55.6%。

3讨论PBL是一种少见的结外淋巴瘤,以非何杰金淋巴瘤(NHL)为主,尤以B细胞淋巴瘤多见,何杰金淋巴瘤(HL)及T细胞淋巴瘤罕见。

患者绝大多数是女性,但也有男性患病的报道[3]。

国外中位年龄55岁,国内中位年龄39岁。

本组患者中位年龄49岁,高于国内其他报道[4]。

PBL临床表现为乳房无痛性肿块,生长较快,与皮肤、胸肌无粘连,无乳头溢液及皮肤橘皮样改变等特点。

X线显示边界光滑、中等密度的结节状或斑片状致密影,无瘤体钙化及周边毛刺征,但以上特点与早期乳腺癌并无特异性区别,超声下PBL常常表现为无阴影、无增强的低回声病灶,边界不规则,内部回声不均匀,后方回声增高或无改变,而乳腺癌超声表现为肿物内部可见点状钙化,部分乳腺癌内部可见砂粒状细小钙化,肿块后方常有衰减或有声影。

综合以上原因,临床诊断PBL有较大困难,其最后确诊以术后病理免疫组化为主。

目前PBL治疗与其它部位的结外淋巴瘤相似,应采用包括手术、放疗和化疗的综合治疗模式[5]。

手术术式可采用单纯乳腺肿块切除、乳腺单纯切除或改良根治术(肿块大伴腋窝淋巴结肿大者)。

外科切除肿瘤可降低肿瘤负荷,手术后标本可进行组织学分型和病理分期,为进一步治疗提供依据。

有研究认为[6]:无论何种手术方式,如果术后辅以相同治疗模式,患者生存率无明显差别,况且较大手术如乳癌根治术对患者的损伤大,可能使相继进行的放化疗延迟,对预后不利。

国内邱立华等[7]却强调乳腺根治术在综合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虽不能彻底治愈,但可降低肿瘤负荷,为其他治疗创造有利条件。

如在肿瘤切除前粗针能获得组织学诊断宜先行化疗,然后对局限于单侧乳腺者可行单纯乳腺肿块切除术或乳腺单纯切除术,术后及时化疗或放疗;Jennings WC[8]等对于有腋窝淋巴结转移者强调行淋巴结清扫术的重要性,可降低局部复发率。

双侧乳房受累或有远处转移,应以全身化疗为主,辅以手术或放疗。

我们的研究由于患者较少,三种手术方法进行比较的统计学意义不大,要强调的是术中冰冻不能为PBL提供诊断依据,与家属沟通显得尤为重要,本组4例改良根治术由于冷冻诊断恶性家属为防再次手术要求实施该术式。

PBL的预后比原发性乳腺癌差,主要由于对PBL 认识不足,大部分患者按乳腺癌行根治术,术后化疗也常为单药,疗程及剂量均不足。

目前标准化疗方案仍为CHOP,本组有4例联合COEP方案。

有研究表明[9],联合放疗在PBL患者获益较大,放疗区域通常包括受累乳房胸壁,同侧腋窝和锁骨上区。

而对于肿块大、临床分期晚、瘤细胞增殖活性高的PBL极易发生论著超声引导在经皮肾手术经皮肾通道建立的临床应用价值胡海峰,李虹,王坤杰(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泌尿外科,四川成都610041)【摘要】目的探讨是否使用彩超较B超在经皮肾手术时建立经皮肾通道具有更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