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方文论史上直觉主义与意识流创作

合集下载

西方直觉主义

西方直觉主义

论现在西方文学史上直觉主义与意识流创作意识流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所提出。

他认为人的意识活动不是以各部分互不相关的零散方法进行的,而是一种流,是以思想流、主观生活之流、意识流的方法进行的。

同时又认为人的意识是由理性的自觉的意识和无逻辑、非理性的潜意识所构成;还认为人的过去的意识会浮现出来与现在的意识交织在一起,这就会重新组织人的时间感,形成一种在主观感觉中具有直接现实性的时间感。

法国哲学家柏格森强调并发展了这种时间感,提出了心理时间的概念。

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肯定了潜意识的存在,并把它看作生命力和意识活动的基础。

他们的理论观点,促进了文学艺术中意识流方法的形成和发展。

意识流文字中所有的内容都是对主人公内心意识活动的忠实记叙,因此本质上可以认为一篇完整独立的意识流文章属于记叙文体裁,但由于其特殊的表述形式和较为高级的表述技巧,暗合形散神忌的散文特征,因此我们也可以把它当成散文来看待。

意识流文字先天优势让它更适用于现代诗的写作,以及短篇小说,长篇的意识流小说过于复杂,会加剧作品内容的理解难度,让人感觉隐晦以及阴暗。

目前的绝大部分意识流文学作品体裁都是小说,但实际上中国古诗中有非常多的意识流写作手法的体现,而且很多宗教经典中也含有非常多的意识流写作手法的体现。

意识流文学由于过于晦涩强调无秩序,难以被大众理解,所以无法成为通俗文学的主流。

英国伍尔夫的意识流名作《墙上的斑点》就给读者带来新颖别致的审美感受。

小说描写主人公在一个普通日子的平常瞬间,抬头看见墙上的斑点,由此引发意识的飘逸流动,产生一系列幻觉和遐想。

主人公一会由斑点联想到钉痕、挂肖像的前任房客;一会从对斑点的疑惑联想到生命的神秘、思想的不准确性和人类的无知;一会从猜测斑点是一个凸出的圆形联想到一座古象,进而想到忧伤、白骨和考古…最后发现墙上的斑点不过是一只蜗牛。

小说打破传统既定俗套,通过人物头脑中的瞬间印象和冥想、内心活动和情绪变化,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反映生活本质,揭示永恒真理。

直觉主义与意识流 (2)

直觉主义与意识流 (2)

乔伊斯《尤利西斯》

在有名的长达四 十余页的最后一 章中,作者摒弃 了标点符号等一 系列传统手法, 采用了“内心独 白”这一意识流 形式,来表现女 主人公莫莉的内 心世界:

一刻钟以后在这个早得很的时刻 中国人该起身梳他们的发辫了 很 快修女们又该打起早祷的钟声来 了 她们倒不会有人打扰她们的睡 眼 除了一二个晚间还做祷告的古 怪牧师以外隔壁那个闹钟鸡一叫 就会大闹起来试试看我还睡不睡 得着 一二三四五他们创造出来的 象星星一样的花朵象花龙巴街上 的糊墙纸要好看得多,他给我的 裙子也是那个样儿的⋯⋯
柏格森的生命哲学
柏格森对传统形而上学的中心概念“存在”做出新的诠释— —存在不是实体,既不是精神,又不是物质的实体;存在 只是流动和变化,核心在于“生成”(be-coming),是 正在进行中的、尚未完成的存在(coming to be )。他 认为,在现实中,运动变化比事物更恒久、更根本。 生命哲学提供了一种与传统哲学不同是世界观。存在—— 生成。生命的本质是活动,活动的本质是自由创造。生命 哲学又带来一种新的人生观、道德观——人的道德生活应 当是创造,而不是服从;应该是实践,而不是沉思;应该 是进取,而不是保守。 “宇宙不是被造成,而是正在被不断地造成……没有已被 造成的事物,只有正在创造的事物;没有自我保存状态, 只有正在变化的状态。静止从来就是表面的,或者毋宁说 是相对的东西。”
直觉主义
柏格森的哲学核心理论是非理性主义和直觉主义。在 《形而上学导论》中,他区分了直觉和理性分析两种 认知世界的方式:理性分析事物只是从个人的角度来 感知现实的孤立的碎片;直觉的感知则是追随对象的 内在生命,达到物我同一的至境,这不取决于主体的 认知立场,对事物的把握是绝对的。因此,人惟有凭 借非理性的直觉,才可望沟通世界的本质。 艺术与直觉 “生活仅仅接受事物对人有用的印象,以便采取相应的 行动,而其他一切印象就必然变得暗淡,或者模糊不 清。当事物和生物的个性对于我们没有物质上的利益 的时候,我们是不去注意的。”

直觉主义

直觉主义

一、直觉主义与非理性思潮直觉主义(叔本华[1788-1860]、尼采[1844-1900]、柏格森[1859-1941]):哲学思潮无意识理论(弗洛伊德):心理分析意识流(吴尔芙、乔伊斯、普鲁斯特):具体到艺术创作手法二、叔本华1、唯意志论:意志(will)是世界的本质,而所谓意志就是人的生存欲望。

而人的欲望根本无法真正得以满足,另外,欲望遮蔽了人对世界的真正认识,即对世界的直觉。

2、解脱之道:一是消灭肉体,或获得宗教上的涅槃;二就是进行哲学和艺术的直观,达到物我两忘。

3、直觉论:直觉就是直观的认识,就是“观审”,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主体放弃自我,成为纯粹的主体;二是放弃客体的个别性,而使其成为纯形式,或“永恒的形式”。

用叔本华自己的话就是:“把对象不当作个别事物而当作柏拉图是理念的认识,亦当作事物全类的常住形式的认识;然后是把认识主体不当作个体而是当作认识的纯粹而无意志的主体之自意识”4、悲剧论:悲剧,展示宇宙和人生的本质。

三种类型,一,恶人从中作梗;二,命运使然;三,不同地位关系。

5、与亚里士多德、黑格尔悲剧论的区别叔本华:通过悲剧来否定意志,获得解脱。

亚里士多德:通过悲剧获得心灵的净化,回归平和中庸的状态。

黑格尔:对各方片面的否定,从而最终永恒正义获得胜利。

6、中西悲剧比较7、总结:王国维与叔本华:《红楼梦评论》鲁迅与叔本华:“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三、尼采1、上帝死了,重估一切价值(1)反基督教,反理性,反传统……(2)“重估”的标准是广义艺术,其实质是以审美的人生态度反对伦理的人生态度和功利(科学)的人生态度。

基督教对生命作伦理评价,视生命本能为罪恶,其结果是造成普遍的罪恶感和自我压抑,审美的人生要求我们摆脱这种罪恶感,超于善恶之外,享受心灵的自由和生命的欢乐。

2、尼采与叔本华从叔本华出发,走向其反面,否定叔本华对意志世界的彻底否定,强调强力意志,高扬酒神精神。

3、“超人”与“强力意志”超人,是“人之上”或“超越人”之意。

《西方文论选读》部分名词解释

《西方文论选读》部分名词解释

《西方文论选读》部分名词解释一、结构主义结构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处于法国文化环境中形成的一种理论及其附属研究方法。

结构主义认为一切事物都是通过结构而存在的,并且结构与结构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

在文学研究中,结构主义的重点是分析文学作品中的结构和符号系统。

二、形式主义形式主义是20世纪初俄国文学界一种思潮和学派,也是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方法中的一个流派。

形式主义主张从文本的形式、结构、语言等方面出发,研究文学作品的内在构造规律,强调研究文学作品自身的内在属性,反对对作品进行含义的外在解释。

三、意识流小说意识流小说是指一种文学流派,主要表现为运用第一人称叙述,描写人物的内心体验,以此表现人物的思想与情感活动,强调心理描写的一种小说形式。

其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欧洲文学,如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至灵》等。

四、现代主义现代主义是20世纪初在欧美文学界兴起的一种新古典主义,也是西方文学史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个流派。

现代主义主张以自我为中心,追求艺术独创性和认识独立性,强调以形式和语言为表达媒介,反对传统的现实主义文学,致力于开拓新的文学领域和语言形式。

五、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欧美文化界兴起的一种思想,也是相关文学、哲学、艺术及其它领域的文化现象。

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基础是对现代理性主义的批判,认为现代理性主义存在着种种问题,并提出了一种新的文化和知识观念,致力于打破和超越现代的边界和固化的结构。

六、启示录启示录是指一种文学形式,主要表现为排列、挑选各种文本素材,形成一种随机性和挑战性的文本形态。

启示录的目的在于通过破坏惯常的文学语码和表达方式,触发文学创作和认识的新的时空维度。

七、先锋派诗歌先锋派诗歌是20世纪初在欧美文坛上的一股思潮和文学运动,旨在创造新的艺术形式和自由创作体验,反对传统文学关注于道德、情感和启示,强调拟展现未曾被表现出来的诗化感知体验,其作品形式具有随意性、唯美性、语言释放性和多样化的形式实验等特点。

5直觉主义与意识流

5直觉主义与意识流

5.2 威廉· 詹姆斯的意识流理论
意识流严格来说不是一个理论流派,而是一种创作手 法。从广义上看,它可以上溯到18世纪以降欧洲小说中的 心理描写传统,如从塞缪尔· 理查生到亨利· 詹姆斯的详实 备至的回忆、思想、情感过程的描写。从比较专门的意义 上而言,意识流则主要是指20世纪初叶开始,詹姆斯· 乔 伊斯、弗吉尼娅· 沃尔夫、威廉· 福克纳以及普鲁斯特等一 批小说家撤出传统小说中作者自我的介入,致力于描绘人 物的无意识活动,即以自由联想等为线索直接且自然地层 现人物意识流动的叙事手法。
5.直觉主义与意识流
直觉主义是对西方现代派文学产生极大影响的一 种哲学思潮,它的代表人物是法国哲学家柏格森。柏 格森直觉主义中所强调的创造性、非理性,以及直觉 和无意识等问题,都是西方现代派文学中反复突现的 重要理论问题,而且对意识流创作手法的崛起,也产 生了直接的影响。意识流就叙事的角度由外在的观察 转入内心的体验和发现而言,不妨说是柏格森直觉主 义的一个延续。
5.1 柏格森与直觉主义
5.1.1 直觉与艺术
柏格森的哲学以鼓吹非理性主义和直觉主义而蜚声。 在《形而上学导论》中,他区分了直觉和理性分析两种认 知世界的方式。认知一个对象,柏格森认为或者是环绕而 过,或者是进入对象的内部。前者为理性分析,后者为直 觉感知。柏格森在《形而上学导论》中,还讨论了艺术中 的直觉问题。柏格森大力提倡的实际上是一种所谓由内向 外的直觉式、体味式读解模式。应当说它更切近于东方文 化的精义,而有别于西方抽象取义的思辨传统。
小结
柏格森的直觉主义与克罗齐的“直觉一表现” 说 虽然有内在相通之处,但两者又有明显的差别。 往历史上看,克罗齐的直觉即表现即艺术的观点 可以上溯到亚里士多德心赋形式于物的传统;柏 格森直觉主义则更使人想起柏拉图的诗歌迷狂说。

4直觉主义与意识流

4直觉主义与意识流
第四章 直觉主义与意识流
柏格森 威廉․詹姆斯 弗吉尼亚․ 沃尔夫

一 柏格森与要著作有《时间与自由意志论意识的 直接材料》、《笑:论喜剧性的意义》、 《形而上学导论》等 (一)生命本体论的哲学观:生命冲动 是世界的终极本体,是活生生的连续不 断的生命冲动之流构成了人以及人所处 于其中的世界。
一点补充

所谓意识流,根本上说是非意识流或无 意识流。意识在一般看来更多是从理性 上去理解,与感觉、直觉相对。直觉是 具体的、整体的,意识则是归纳的、思 维的、抽象的。而意识流作家更重视感 觉。
三 弗吉尼亚․ 沃尔夫

1882-1941小说家、散文家、文艺批评家。 (一)生平及作品 “布卢姆斯勃里” 《现代小说》、《贝内特先生和勃朗太 太》《海浪》《墙上的斑点》《到灯塔 去》、《达洛维夫人》等

4 方法
1)凭作家直觉的印象和不断的想象、回 忆 2)把这些直觉的印象和想象的念头不作 选择、不加组织地全部倾倒出来和记录 下来。

局限

以受理性逻辑支配的语言来写非理性, 非逻辑的意识流——悖论
推荐书目
理论 米兰 昆德拉 《小说的艺术》《被背叛的遗 嘱》 余华 《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音乐 影响了我的写作》、《温暖和百感交集 的旅程》 小说:《尤里西斯》,《追忆逝水年华》

(二)主要观点
1 对传统小说的攻击和批评 1)对人物所处的环境和背景的描写 2)故事情节 3)对所描写的事物采取的正确的写法是只写, 不出示结论。

2人物中心 “所有的小说都是写人物的,同时 也正是为表现性格,而不是为说教、唱歌和颂 扬大不列颠帝国的光荣。”怎样写? 3 内在真实 “生活并不是一连串左右对称的马 车灯,生活是一圈光晕,一个始终包围着我们 意识的半透明层。”《现代小说》真实不是外 在的、客观的现实和事物,而是由事物所引起 的主观印象和各种联想。

柏格森及其直觉主义

柏格森及其直觉主义

补充2:柏氏直觉主义的优缺点
优点:1。把艺术活动与生命现象联系
起来,强调艺术的个性、不可重复性和 独特性,反对任何机械化、公式化倾向, 有一定合理性。 2.把主、客观交融无间的“直觉” 状态看作艺术的至境。 3.从生命的机械化来探讨喜剧性也 有独到之处。
缺点:l、完全建立在生命直觉主义哲学基础 上,把世界的本体归结为主体心灵,意识的 绵延或生命流动,陷入了主观唯心主义。 2、全盘否定科学和理性,鼓吹唯有神秘直 觉才能把握世界的本质,更具有非理性主义 和神秘主义的片面性。 3.“直觉”切断了与现实的一切功利关系, 有唯美主义、形式主义之嫌。
一、背景介绍

20世纪初至今的西方文论整体上来讲经历了 两大主潮(人本主义与科学主义),两次转 移(关注重心从作家主体转移到文本自身, 关注重心从文本转移到读者和接受),两个 转向(非理性转向与语言论转向)。直觉主 义与意识流正是人本主义主潮的重要组成部 分。

直觉主义产生在实证主义盛行,传统的形而 上学出现危机的时代(19世纪初到20世纪中 期)。强调创造性、非理性、无意识等问题, 最终将形而上学建立在直觉的基础上,认为 世界的本质、根本实在是意识或生命, 理性不 能认识它, 只有直觉能够把握它。而意识流作 为直觉主义的一个延续,将人们的视野由外 在的观察转入内心的体验和发现,对文学创 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小结
柏格森基本观点:世界的本质是超越精神和 物质之外的生命冲动,它是宇宙的动力与主 宰,时间万物都是其表现形式。 生命的基本特征是绵延,生命冲动是一个永 不停歇的流程,但它不能一味靠理性来认识, 只能靠直觉把握。这种直觉与经验无关,超 出感性与理性之外,是一种神秘而不可知的 能力。他还认为人的意识是处于不断变化之 中的,这种变化不是简单的物理时间的替代 过程,而是通过记忆把过去绵延到现在,把 现在延宕到将来。

试从哲学角度划分并论述西方文论史上的三个阶段

试从哲学角度划分并论述西方文论史上的三个阶段

试从哲学角度划分并论述西方文论史上的三个阶段学院:西北大学现代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1004班姓名:王亚军学号:20100001402摘要:所谓西方文论是指以欧洲为主体的,包括北美的广大地区的文学艺术的理论,是一个与东方文论相对举的概念,它以欧洲的文学理论为主,也兼及一部分有关绘画、音乐等其他艺术的理论形态。

西方文论,一般说来是以西方哲学为基础,通过西方美学,与西方文学艺术的发展相关联、相互促进的。

因此,西方文论的发展,必然是以西方哲学和西方美学的演变为其基础,又以西方文学艺术的发展为根据的,同时还与整个西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变化密切相关。

这就规定了西方文论的发展,既不可能远离西方社会的历史变迁,也不可能脱离西方哲学、美学和文学艺术的具体演化嬗变。

19世纪和20世纪,运用哲学史将西方文论分为三个阶段:即本体论阶段,认识论阶段和语言论阶段。

正文:西方文论的发展及其规律不仅直接或间接地受到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制约,而且更直接地受到哲学和美学的影响。

一.西方文论三个阶段的特点、代表学者及学者观点从哲学的发展大势来看,从公元前6 世纪古希腊哲学开始直到16 世纪文艺复兴结束,哲学以探讨世界(宇宙) 的本原和本体为主,形成了所谓自然本体论哲学,在这个哲学基础之上产生了自然本体论的美学和文论。

它以探讨客体的存在及其根据为主,是一种形而上学的体系,在文论上就是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理念论的影子真实论与四因论的摹仿真实论为相互对立和相互交替为主要线索,经过了古希腊罗马古典主义、中世纪神秘主义、文艺复兴人文主义和新古典主义等具体发展阶段。

到16 世纪至17 世纪之交,自然本体论遭到了怀疑,以笛卡尔为代表的哲学家怀疑人类认识自然本体的能力,提出“我思故我在”的口号,把自然本体论的基础移到了认识论的__基础之上,产生了哲学上的认识论转向,认识论问题成了哲学研究的中心和基础。

这个转向过程一直持续到18 世纪末的康德哲学,到黑格尔哲学中形成了本体论、认识论和逻辑学的统一的哲学体系,达到了西方古典哲学的高峰。

论现代西方文论史上的直觉主义与意识流的创作

论现代西方文论史上的直觉主义与意识流的创作

论现代西方文论史上的直觉主义与意识流的创作直觉主义强调或在认识中的作用的思潮和学说,认为直觉是比抽象的理性更基本、更可靠的认识世界的方式,这种学说或思潮通常带有强烈的反理性主义、反实证主义和反唯物主义倾向。

直觉主义认为直觉是比抽象的理性认识更基本、更可靠的认识世界的方式。

这种学说带有强烈的反理性主义、反实证主义和反唯物主义的倾向。

历史上不少哲学家都重视直觉,但到20世纪初才真正形成为一种学说或思潮。

典型的直觉主义者有柏格森、克罗齐、胡塞尔等人。

其中柏格森《创造的进化》这本书中体现的生命哲学是对现代科学主义文化思潮的反驳,很快就有了不少的追随者,以柏格森为中心,一种叫做直觉主义的哲学开始形成。

直觉主义认为经验和理性不能给予人们真实的知识,只有神秘的内心体验的,才能使人理解事物的本质。

没有直觉这种最重要的认识能力,就不能直接地去了解现实。

直觉主义一方面把直觉与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对立起来,另一方面又把直觉与特别是理论分析对立起来。

他们把直觉理解为一种带有神秘主义色彩的特殊的认识能力。

直觉主义认为,一切认识都必须通过直觉,可以不要抽象、概括和论证。

直觉主义的一个显着特点就是分支较多。

主要包括:柏格森的直觉主义:柏格森把直觉和分析看作两种根本不同的认识方法。

他指出,直觉是使人得以体验事物本身运动的精神状态和洞察终极实在的非概念性认识。

柏格森所推崇的直觉带有一种反理性的神秘主义色彩。

克罗齐的直觉主义:克罗齐认为,是研究直觉知识的科学,正如逻辑是研究概念知识的科学一样。

在他看来,直觉就是创作活动,所以它在其美学中占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直觉即表现”成了克罗齐有名的美学公式。

胡塞尔的本质直观:胡塞尔认为直观是检验知识的最后标准。

他把直观又分为经验直观与本质直观。

本质直观就是对于事物的不变本质所进行的直观,这种直观是靠所谓“自由想象的变换”的方法完成的。

伦理学中的直觉主义主张善、义务、正义等行为价值只能以直觉作为可靠的判断依据,道德判断不能从得到经验证实的命题中推导出来。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参考教材:朱立元主编华东师大出版社《当代西方文艺理论》马新国主编北师大出版社《西方文论史》【1(直觉主义与意识流】概况直觉主义是20世纪初对西方现代派文学产生极大影响的一种哲学思潮,它的代表人物是法国哲学家柏格森。

柏格森直觉主义中所强调的创造性、非理性,以及直觉和无意识等问题,都是西方现代派文学中反复突现的重要理论问题,而且对意识流创作手法的崛起,也产生了直接的影响n意识流就叙事的角度由外在的观察转入内心的体验和发现而言,不妨说是柏格森直觉主义的一个延续。

此外,弗洛伊德以无意识为精神的真正实在,以梦为被压抑的本我得以被发泄的主要场所的理论,以及威廉?詹姆斯以流喻意识而强调其绵延不断的心理哲学,也是意识流的主要理论支柱所在。

理论一、直觉主义:柏格森1(艺术非功利,艺术是直觉。

2(绵延说,通过直觉体验到的时间,即“心理时间”,是真正的时间。

二、意识流:以自由联想为线索,直接且自然地展现人物意识流动的叙事方法。

1(意识流理论:威廉?詹姆斯2(意识流作家:乔伊斯《尤利西斯》,弗吉尼亚?沃尔夫《墙上的斑点》《达罗卫夫人》评价一、柏格森的直觉主义与克罗齐的“直觉一表现”说的差别:从历史上看,克罗齐的直觉即表现即艺术的观点可以上溯到亚里斯多德心赋形式于物的传统,柏格森的直觉主义文论则更使人想起了柏拉图的诗歌迷狂说。

二、柏氏直觉主义的优缺点优点:1。

把艺术活动与生命现象联系起来,强调艺术的个性、不可重复性和独特性,反对任何机械化、公式化倾向,有一定合理性。

2(把主、客观交融无间的“直觉”状态看作艺术的至境。

3(从生命的机械化来探讨喜剧性也有独到之处。

缺点:l、完全建立在生命直觉主义哲学基础上,把世界的本体归结为主体心灵,意识的绵延或生命流动,陷入了主观唯心主义。

2、全盘否定科学和理性,鼓吹唯有神秘直觉才能把握世界的本质,更具有非理性主义和神秘主义的片面性。

3(“直觉”切断了与现实的一切功利关系,有唯美主义、形式主义之嫌。

直觉主义与意识流

直觉主义与意识流

二、沃尔夫的创作思想: 沃尔夫的创作思想:
⒈意识流的理论后援之一:针对传统写作,强调心理 意识流的理论后援之一 的真实。(例:《班奈特先生和勃朗太太》) ⒉意识流:作为一种叙事手段,具有叙事人不介入 意识流: (叙事人照实记录),致力于再现人物似水流淌不息 的意识过程,以感知觉交和意识、潜意识、思想、回 忆、期待、情绪以及忽动忽西自由联想等特征。与传 统心理描写相比,除了以主观感受为中心,更在于把 意识看成变化无常,难以预测、理解,而且错杂混乱, 故而只能由叙述人照实记录的东西。 示例:《海浪》
(2)是无法切断的生命之流。 (3)是“一”和“多”的统一。 (4)不可预测性——创造性。 2、存在场所:记忆之中 落脚点: (三)落脚点:生命本身——生命进化论:生命进化的 原动力是生命的冲动。 三、直觉与艺术 1、两种认识方式:理智和本能。 、两种认识方式:
针对自然哲学,柏格森把理智和本能 理智和本能看成既对立, 既对立, 理智和本能 既对立 又互补的生命中不可缺少的要素。 又互补的生命中不可缺少的要素。人的本能不同于 动物,是一种与智力、理智、 动物,是一种与智力、理智、乃至形而上学相关的 本能。 本能。 柏格森的举例:蜜蜂建巢。 柏格森的举例 2、能向我们揭示生命最深层秘密的本能——直觉 、能向我们揭示生命最深层秘密的本能 直觉 是直接的意识,或摆脱了自我关注并意识到自我 的本能,它是对生命本身的直接领悟,是从内部 认识事物的能力,也叫“共鸣”。
小结: 小结: 柏格森基本观点: 柏格森基本观点:世界的本质是超越精神和物 质之外的“生命冲动” 它是宇宙的动力与主宰, 质之外的“生命冲动”,它是宇宙的动力与主宰, 时间万物都是其表现形式。 时间万物都是其表现形式。 生命的基本特征是绵延, 生命的基本特征是绵延,生命冲动是一个永不 停歇的流程,但它不能一味靠理性来认识,只能靠 停歇的流程,但它不能一味靠理性来认识, 直觉把握。这种直觉与经验无关, 直觉把握。这种直觉与经验无关,超出感性与理性 之外,是一种神秘而不可知的能力。 之外,是一种神秘而不可知的能力。他还认为人的 意识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 意识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这种变化不是简单的 物理时间的替代过程,而是通过记忆把“过去” 物理时间的替代过程,而是通过记忆把“过去”绵 延到“现在” 把 现在”延宕到将来。 延到“现在”,把“现在”延宕到将来。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流派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流派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流派二十世纪西方文论流派西方文论是中国当今文论的重要来源之一,包括马列文论和中国古代文论在内,是三大文论来源之一。

在西方,二十世纪文学理论被称为“批评理论的世纪”,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远远多于或高于此前所有的文论。

学科内容主要分为四个系统:作家系统、作品系统、读者系统和文化——社会系统。

作家系统包括表现主义、象征主义、生命直觉主义和精神分析。

作品系统包括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派和结构主义。

读者系统包括文学现象学、文学阐释学和接受美学。

文化——社会系统包括新马克思主义、文学文化学、存在主义和社会批评理论。

此外,还有后现代系统,包括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新历史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等。

从总体上看,二十世纪西方文论的走向有两个方面。

一是从现代到后现代,包括三个历史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第二次世界大战到冷战解体、1991年前苏联解体。

二是从知识话语到意识形态文本,即从知识文化到意识形态文本。

此外,还有从诗学文化到文化诗学的转变,文学理论批评自成体系。

总之,二十世纪西方文论的发展对于中国当今文论的研究和借鉴具有重要意义。

诗学文化是从艺术性出发,研究文学在语言、结构和形式中所蕴含的文化意义。

在象征主义、形式主义、新批评派、符号学和结构主义等文论中,隐藏着文化的内涵。

文化诗学则是以非文学系统和视角分析、研究文学现象,展示文化与文学和艺术之间的深刻联系,探索文学的独特性和文化性,表达文学对文化建设的意义、价值和功能。

精神分析、现象学、阐释学、文化学、人类学、社会学、新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以及女性主义等多重视角介入文学研究和批评。

20世纪下半叶文化诗学的五个关键词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文化、解构和后现代。

以意识形态为轴心,从世界和历史、文化、男权和女性、建构和解构等多重维度,较为全面地展示了文化诗学的复杂性和多重性。

20世纪文论呈现出从分析走向综合的趋向。

从现代到后现代,从知识话语到意识形态文本,从诗学文化到文化诗学,整体上呈现出从分析走向综合的趋向。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知识点大全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知识点大全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知识点大全《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笔记-导论1.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的两大主潮是什么?(1)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的两大主潮是人本主义与科学主义。

(2)所谓人本主义,就是以人为本的哲学理论。

①其根本特点是把人当作哲学研究的核心、出发点和归宿,通过对人本身的研究来探寻世界的本质及其他哲学问题。

②其理论的主要代表有象征主义诗论、表现主义文论、精神分析学文论、直觉主义文论、现象学和存在主义文论、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解释学和接受理论等。

③这些人本主义文艺理论重视主体的艺术和审美经验在审美活动中的作用,高度重视人的个性与心灵活动,尤其是注重无意识心理活动嫉妒者阅读接受等层面,开辟了以往文艺理论研究未涉及的新领域,并对后世文艺理论有深远的影响。

(3)所谓科学主义,是以自然科学的眼光、原则和方法来研究世界的哲学理论。

①其特点是把一切人类精神文化现象认识论根源都归结为数理科学,强调研究的客观性、精确性和科学性,其思想基础在本世纪主要是主观经验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

②其理论的主要代表有俄国形式主义、布拉格学派、英美语义学和新批评文论、结构主义文论、符号学文论、叙事学文论以及解构主义等。

③这些科学主义文艺理论较之人本主义文艺理论更清晰地呈现出一条一脉相承、前后相继的线索,尤其是反对人本主义的口号更是旗帜鲜明。

在索绪尔语言学的影响下,该派文论试图找到其内部规律,揭示文学之为文学的文学性,完全割裂了文学作品与作者、社会、读者的关联,但对文本研究的规范性、客观性和科学性作出了巨大贡献。

(3)但有一些理论是无法完全归入这两大主潮的,如原型批评、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等,兼有人本主义与科学主义研究方法论的交融综合,不能单纯地归入某一阵营。

(4)此外,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发展到20世纪后半期西方文论中两大主潮交融渗透的趋势有所增强。

不过,70年代之后兴起的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新历史主义、女权主义等文学理论,已无法用人本主义与科学主义这两大阵营的立场来简单地概括,。

西方文论发展史的线 索和脉络

西方文论发展史的线 索和脉络

西方文论发展史的线索和脉络西方文艺理论史,就是西方文艺现象和规律认识的发展史。

所谓西方文论,指的是流传于以欧洲为主兼及北美的西方世界的文学理 论,它是对文学创作和欣赏实践的总结,也是对文学本身及其要素、结构、功能等方面进行思考的结晶。

古希腊以来出现的文艺理论家,如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柏拉 图、亚里士多德、贺拉斯、郎吉努斯,近代的布瓦洛、狄德罗、莱辛、丹纳、别林斯基等,以及大批作家和诗人对文学现象的认识和论述即文论著作,构成了西方文 艺理论史研究的对象。

文艺理论来源于文艺实践,同时又受各个历史时期的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

西方文艺理论有两千多年的发展 历史,也是按照“他律”和“自律”所形成的“合力”来运行的。

作为西方文艺理论很难面面俱到把它的发展轨迹清晰地呈现出来,只能采取点面结 合的方式,将其发展线索和脉络大致梳理一下。

纵观西方文论发展的历史过程,其线索和脉络可以大致分成为“四大时期”、“四大本质论”、“五大本体论”和“两大序列贯穿”:一、“四大时期”:1)古典文论时期:古希腊、罗马、中世纪(前8世纪——15世纪)2)近代文论时期:文艺复兴、法国新古典主义、启蒙主义(德国古典美学)、浪漫主义、现实主义、马列文论(16世纪——19世纪末)3)现代文论时期:以叔本华、尼采非理性哲学为理论基础,包括叔本华、尼采的直觉主义文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文论、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文论、唯美主义、象征主义、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法国结构主义、叙事学和存在主义文论等等。

(20世纪60年代以前)4)当代文论时期:以胡塞尔、海德格尔的现象学、存在主义为哲学基础,包括后结构主义(以德里达的解构主义为核心)、新历史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权主 义、后殖民主义文论等等,主要是瓦解现代主义形式中心主义。

(20世纪60年代至今)二、四大本质论。

任何理论的构建都有其逻辑线索或中心支柱。

对于文艺理论来说,文学的本质问题,即文学是什么,是每个文论家在探索和研究文学特征及其规律 时必须首先回答的一个根本问题。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走向 (读书笔记)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走向 (读书笔记)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走向(读书笔记)20世纪被称为“批评理论的世纪”。

批评多元化,研究系统化、专业化正是20世纪西方文论明显的特征。

一、20世纪西方文论的两大主潮是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人本主义(Humanism)就是以人为本的哲学理论,其根本特点是把人当作哲学研究的核心,出发点和归宿,旨在通过对人本身的研究来探索世界的本原。

这一哲学思潮深刻影响了西方文学批评,因此涌现出了人本主义文学批评流派,如象征主义批评(Symbolism)、意象派诗论(Imagism)、表现主义批评(Expressionism)、精神分析批评(Psychoanalysis)、现象学批评(Phenomenology)、存在主义批评(Existentialism)、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Western Marxism)、接受美学(Rezeptionsasthetik)和读者反应批评等流派。

在价值取向上,以上这些批评流派都基本上以人为本,例如象征主义诗论非常重视人的个性、个性的心灵活动和精神活动;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的精神分析理论,重视“无意识”在人的心理活动中的重要地位;萨特(Jean-Paul Sartre,1905--1980)的存在主义理论高扬人道主义的大旗,把人的自由视为人的本质;接受理论和读者反应批评,非常重视读者的艺术和审美经验在文学阐释和艺术审美中的能动作用。

20世纪初,西方人本主义者继承并发展了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关于“人是宇宙的精神,是万物的灵长”的人文主义思想,并重新强调了以单个的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它们在象征主义批评与意象派诗论中首先得到了凸现。

他们重视人的个性、个体的心灵活动并试图重建个体的精神史,强调文学表现中的“非理性”的直觉对于文学创作的第一性,这在萨特的存在主义文论中就曾提及,但真正丰富人本主义观点的是瓦莱里(Paul Valery,1871--1945)的象征诗论、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1885--1972)关于感情与理性的“复合”,特别是克罗齐(Benedetto Croce,1866--1952)关于艺术是“抒情的直觉和表现”的表现主义文论,甚至是弗洛伊德关于无意识所剖析的文学中表现的个体精神史的创作理论都是人本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因。

论现代西方文论史上的直觉主义与意识流的创作

论现代西方文论史上的直觉主义与意识流的创作

论西方现代文论史上的直觉主义与意识流的创作直觉主义是20世纪初对西方现代派文学产生极大影响的一种哲学思潮,它的代表人物是法国哲学家柏格森。

柏格森直觉主义中所强调的创造性、非理性,以及直觉和无意识等问题,都是西方现代派文学中反复突现的重要理论问题,而且对意识流创作手法的崛起,也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意识流就叙事的角度由外在的观察转入内心的体验和发现而言,不妨说是柏格森直觉主义的一个延续。

意识流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提出。

他认为人的意识活动不是以各部分互不相关的零散方法进行的,而是以思想流、主观生活之流、意识流的方法进行的。

同时又认为人的意识是由理性的自觉的意识和无逻辑、非理性的潜意识所构成;还认为人的过去的意识会浮现出来与现在的意识交织在一起,这就会重新组织人的时间感,形成一种在主观感觉中具有直接现实性的时间感。

法国哲学家柏格森强调并发展了这种时间感,提出了心理时间的概念。

柏格森对心理时间曾作出这样的解释:“如果我们将绵延视作融为一体的许多时刻,就像被线穿在一起似的,那么,不管这个被选定的绵延有多短,那些时刻的数量是无限的……这种绵延发展到极限便是永恒……一种生命的永恒……一种集中了全部绵延的永恒。

”他的心理时间学说为意识流小说家在作品的时间安排与结构布局上的大胆革新同样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肯定了潜意识的存在,并把它看作生命力和意识活动的基础。

他们的理论观点,促进了文学艺术中意识流方法的形成和发展。

意识流文字中许多的内容都是对主人公内心独白的忠实记叙,且以自由联想,象征暗示等来描述人们的精神活动以及内心活动。

詹姆斯·乔伊斯的意识流名作《尤利西斯》就给读者带来独特的审美感受,乔伊斯在该部作品中,充分展示“心理时间”,以自由联想、内心独白、时空倒转的手法,把时间限制于一定范围内,写的却是三个人物的漫长岁月与人生经历。

如,文中写到布卢姆在柏林街头上任意地行走,随着目光所及,他的思想也出现大幅度的跳跃。

直觉主义与意识流 (2)

直觉主义与意识流 (2)

二、意识流理论
(一)定义 意识流严格来说不是一个理论流派, 意识流严格来说不是一个理论流派,而是 一种创作手法。 一种创作手法。 广义: 广义 可上溯到18世纪欧洲小说中的心理描写
传统,从塞缪尔·理查生到亨利·詹姆斯的详实备 至的回忆、思想和情感过程的描写。意识流一词 最初系梅·辛克莱在1918年评论英国女小说家罗 茜·理查生小说《心路历程》时引入文学界。 1988年法国作家E·杜夏尔丹的短篇小说《月桂树 被砍》被认为是意识流的先驱。
实际上,柏格森所说的直觉,是指直接依 据自我意识、直接把握对象的心理本能。
有关直觉的四点认识
直觉是一种理智的体验。 直觉是一种理智的体验。 直觉是由内向外的, 直觉是由内向外的,能够无限扩大对象范 围的本能。 围的本能。 直觉认识是超功利的、非实用的, 直觉认识是超功利的、非实用的,其结果 是见出“生命的冲动”即世界的本质。 是见出“生命的冲动”即世界的本质。 直觉不使用僵固的、现成的概念, 直觉不使用僵固的、现成的概念,不使用 符号。 符号。
(二)直觉与艺术
1、两种认知世界的方式: : 直觉与理性分析 直觉与理性分析 2、喜剧研究:《笑》
理性分析:外部观察 外部观察,依赖于观察者,且观察结 外部观察 果必须借符号才能得以表达,但实际上人为了表 现对象独一无二的特质,就不得不用理性分析来 拆解对象,继而用自己熟悉的语言来描述和表达 这个对象。所以说,人就不能同现实本身交往, 而只是从个人角度来感知现实的孤立的碎片 从个人角度来感知现实的孤立的碎片。 从个人角度来感知现实的孤立的碎片 直觉:内部感知 内部感知,人是追随对象的内在生命,而 内部感知 达物我同一 物我同一的至境。也就是说,在直觉认知中, 物我同一 物我之间的交感与情会带人进入对象的内部,与 对象独一无二、也可以说是无以言传的特质心心 相印。 柏格森认为,人唯有凭借非理性的直觉,才可望 柏格森认为,人唯有凭借非理性的直觉, 直觉 沟通世界的本质。 沟通世界的本质。

5直觉主义与意识流

5直觉主义与意识流

0059、简述柏格森的滑稽论。

(1)柏格森是法国“非理性主义”的主要代表,他的美学著作主要是1900年出版的《笑》。

(2)他认为,首先是形式的滑稽,其次是姿态和动作的滑稽,再次是情景的滑稽,第四是语言的滑稽,最后是性格的滑稽。

0060、绵延说:(1)柏格森认为时间分两种,一是钟表度量的物理时间,即“空间时间”;一是直觉体验到的心理时间,也就是“绵延”。

(2)物理时间不是真正的时间,绵延才是真正的时间,因为绵延是超越了概念和物质世界的生命永恒,(3)绵延的连续性和不可逆转性:①绵延既不是同质的也不是可以分解的,其各阶段相互渗透交汇融合成一个浑然不可分的整体,它的要义在于不断的流动和变化。

②绵延是过去的总和,是实在的不是抽象的,无一片刻可以失落,无一片刻可以逆转,每一瞬间都是全新而不可重演的。

③柏格森认为,如果只关注某一个阶段契合不分的状态,就无从辨明这生命之流中各个部分的始终,因为它们是相互延展、紧密衔接在一起的整体。

(4)评价:绵延说作为柏格森直觉主义的直接产物,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创作和批评都产生了相当广泛的影响,并且成为意识流创作手法的哲学基础。

0061、什么是意识流?(1)意识流严格来说不是一个理论流派,而是一种创作手法。

(2)意识流主要是指20世纪初叶开始,詹姆斯•乔伊斯、弗吉尼亚•沃尔夫、威廉•福克纳以及普鲁斯特等一批小说家撤出传统小说中作者自我的介入,致力于描绘人物的无意识活动,即以自由联想等为线索直接且自然地展现人物意识流动的叙事手法。

(3)意识流作为一种文学创作手法对于扩展文学叙述的范围、增强文学的表现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4)从理论背景上看,柏格森的直觉主义绵延说、威廉•詹姆斯的意识流理论以及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被公认为是文学意识流理论的三个重要来源。

0062、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哲学思想是什么?(1)直觉主义是对西方现代派文学发生极大影响的哲学思潮,其代表人物是法国哲学家柏格森。

(2)他认为直觉和理性分析是认知对象的两种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西方文论史上直觉主义与意识流创作
摘要:直觉主义和意识流都是西方文论史上重要的概念,通过分析普鲁斯特的意识流小说《追忆似水年华》,我们可以探寻作者对这两种手法的运用。

关键词:直觉主义;意识流;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
直觉主义是柏格森哲学的一个中心问题。

其在本质上是反理性的、反科学的。

是一种强调直觉或直观在认识中的作用的思潮和学说。

直觉主义认为经验和理性不能给予人们真实的知识,只有神秘的内心体验的直觉,才能使人理解事物的本质。

没有直觉这种最重要的认识能力,就不能直接地去了解现实。

直觉主义一方面把直觉与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对立起来,另一方面又把直觉与逻辑思维特别是理论分析对立起来。

他们把直觉理解为一种带有神秘主义色彩的特殊的认识能力。

直觉主义认为,一切认识都必须通过直觉,可以不要抽象、概括和论证。

出意识流(stream of consciousness)这个词,由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家先驱詹姆斯创造用来表示意识的流动特性:个体的经验意识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是意识的内容是不断变化的从来不会静止不动。

詹姆斯提出的“意识流”概念,强调了思维的不间断性,即没有“空白”,始终在“流动”;也强调其超时间性和超空间性,即不受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因为意识是一种不受客观现实制约的纯主观的东西,并被他们借用、借鉴,从而进入文学领域,作用于作家的创作,从而导致“意识流”文学的产生。

直觉主义这个哲学词汇与意识流这个心理学词汇产生联系,我想大概就是因为这两者都强调非理性的思考与认识。

“意识流”文学产生的哲学基础是直接受法国哲学家柏格森“意识绵延”说的影响的。

“伯格森的直觉主义是西方现代派艺术的主要理论支柱之一,在柏格森和现代派艺术的精神之间有着完全的一致性,柏格森所讲的意识的绵延、直觉、非理性等因素正与意识流创作手法不谋而合。

”[1]
意识流文学的奠基者是马塞尔·普鲁斯特。

他是20世纪法国最伟大的小说家,意识流文学的先驱与大师,也是20世纪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

普鲁斯特曾经这样描写他对一座教堂的感受:“这座教堂在我的心目中与城里的其它地方完全有别:这座建筑可以说是占据了四维空间——第四维就是时间,它象一艘船扬帆在世纪的长河中航行,驶过一柱又一柱,一厅又一厅,它所赢得、所超越的似乎不仅仅是多少公尺,而是一个朝代又一个朝代,它是胜利者。

”在这里,实际融进了作者对生命的独特感受,他认为人占据的是四维空间,三维空间亦即现实世界的美是没有意义的,幸福是没有价值的,痛苦也不值一提,因为没有什么可以证明这种感觉,也没有什么可以保留这种感觉,所以它并不存在,或者说已经消失。

只有回忆才能建构起四维空间,使过去的感觉重现并与现时的感觉互相印证,从而产生更为真实的情感。

举一个例子,对于一个初生的婴儿来说,他的母亲的脸孔与别的女性的脸孔并没有什么差别,他没有什么异样的感觉,可当他再次或多次熟悉他母亲的脸孔时,这张脸就给了他亲切感。

多年以后,如果他从某位女性脸上发现了母亲的特征,美感就会油然而生。

没有时间,就象欣赏一幅画而在人和画之间没有距离一样。

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中多次运用、表露了这一思想。

而这部七卷本长篇小说《追忆似水年华》实践了作者“主观真实论”的艺术观,是“单纯型”意识流文学的范本。

这部作品为意识流文学打下了发展的基础,在他的代表作《追忆似水年华》中,我们能探寻到他对意识流手法的运用。

《追忆似水年华》是一部与传统小说不同的长篇小说。

全书以叙述者“我”为主体,将其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融合一体,既有对社会生活,人情世态的真实描写,又是一份作者自我追求,自我认识的内心经历的记录。

除叙事以外,还包含有大量的感想和议论。

整部作品没有中心人物,没有完整的故事,没有波澜起伏,贯穿始终的情节线索。

它大体以叙述者的生活经历和内心活动为轴心,穿插描写了大量的人物事件,犹如一棵枝丫交错的大树,可以说是在一部主要小说上派生
着许多独立成篇的其他小说,也可以说是一部交织着好几个主题曲的巨大交响乐。

小说中的叙述者“我”是一个家境富裕而又体弱多病的青年,从小对书画有特殊的爱好,曾经尝试过文学创作,没有成功。

他经常出入巴黎的上层社会,频繁往来于各茶会,舞会,招待会及其它时髦的社交场合,并钟情于犹太富商的女儿吉尔伯特,但不久就失恋了。

此外,他还到过家乡贡柏莱小住,到过海滨胜地巴培克疗养。

他结识了另一位少女阿尔伯蒂,发现阿尔伯蒂患同性恋,便决心娶她为妻,以纠正她的变态心理。

他把阿尔伯蒂禁闭在自己家中,阿尔伯蒂却设法逃跑,于是,他多方打听她,寻找她,后来得知阿尔伯蒂骑马摔死。

在悲痛中他认识到自己的禀赋是写作,他所经历的悲欢苦乐正是文学创作的材料,只有文学创作才能把昔日失去的东西找回来。

《追忆似水年华》中理性秩序遭到瓦解,时序被打破,物质间没有了必然的因果联系,生命充满了无穷无尽的偶然性盒可能性,世界呈现出迷宫般的性质。

在《追忆似水年华》中,我们常常看到普鲁斯特因为一块点心、一杯香茶勾起众多的回忆。

书中有大量的无意识追忆往事的描写,比如浸了茶水的玛德莱纳小蛋糕的情节。

“在一个冬日里,当我从外边回家时,母亲见我有些冷,就劝我破例喝一点儿茶。

我一开始谢绝了,但不知道为什么后来又改变了主意。

她让人端来了一种扁扁的圆鼓鼓的甜点,叫做小玛德莱娜,看上去,它像是用扇贝的贝壳做模子烘焙出来的。

当时,我被阴沉沉的这一天和忧郁无望的下一天搅得心烦意乱,便机械地舀了一勺我已经泡上了一块小玛德莱娜的茶,送到嘴里。

但是,就在带着蛋糕屑的茶碰到我上腭的那一瞬间,我不禁浑身一激灵,注意到我身上有一种异乎寻常的东西经过。

一种奇妙的快感侵入到我的心中,使我超然升华,但又不知道其中的缘由。

它立即给我带回了生活沧桑的冷漠,生活灾祸的无害,生活幻景的短暂,就如爱情所起的作用一样,以一种珍贵的本质充实了我:或者确切地说,这一本质并不寓于我的内心中,它就是我自己。

我不再感到自己是那么的碌碌无为、卑贱渺小、平凡庸俗。

这种强有力的快感是从哪里来的呢?我感觉它是跟茶水和甜点的味道密切相连的……”[2]从这一段中我们就能看出,作者是感性的,一块蛋糕唤醒了沉睡的绵延不绝的记忆,就如伍尔夫的《墙上的斑点》一般,一个小小的事物能引发作者无尽的想象。

整部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往昔的追忆,大多是在与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物象碰撞所引起的无意识的、直觉性的回忆,这便为我们从中探寻直觉主义和意识流在其中的运用提供了可能。

参考文献:
[1]《伯森格的直觉主义及其对现代派艺术的影响》(J),杭州师范学院院报,1994.04
[2](法)马塞尔·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M),李恒基、徐继曾译,译林出版社,1990年版,第128页。

[3]《论伯森格的心理时间对意识流小说的影响》(J),商丘师范学院院报
[4]《夜半的太阳——论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
[5]《流光碎影共繁华——以<追忆似水年华>为例》(J),苏州大学学报,2010.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