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文化教育方针
我国的教育方针
一、新中国初期的教育方针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五章“文化教育政策”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
”“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全体国民的公德。
”同年12月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重申了《共同纲领》制定的文教政策,提出新教育的目的“是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为当前的革命斗争与建设服务”;“教育必须为国家建设服,学校必须为工农开门”;对旧教育采取“坚决改造,逐步实现”的方针;建设新教育要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某些有用的经验,借助苏联教育经验;“教育工作的发展方针是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这些方针政策明确了当时教育工作的性质、任务和总方向,对于肃清国民党政府的文教政策和旧教育的不良影响,对于建国初期中国教育的改造与建设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1951年3月,第一次全国中等教育会议提出:“普通中学的宗旨和培养目标是使青年一代在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各方面获得全面发展,使之成为新民主主义社会自觉的积极的成员。
”这是建国后首次提出智、德、体、美全面发展,使教育方针的表述比较简明全面。
1952年3月18日教育部颁发《中小学暂行规程》(草案),提出“实施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全面发展的教育”。
这些虽然是对普通中小学说的,但对整个教育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1953年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中共中央公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
教育工作的中心转移到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和三大改造服务的轨道上来。
教育方针的提法随之发生了变化。
1954年1月全国中学教育会议提出:当前中学教育的任务,是以国家总路线的精神教育学生,把他们培养成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保卫祖国的全面发展的新人。
人民教育
1953年11月中央扫除文盲工作委员会发布 年 月中央扫除文盲工作委员会发布 关于扫盲标准、毕业考试等暂行办法的通知》 《关于扫盲标准、毕业考试等暂行办法的通知》 “扫除文盲的标准是:干部和工人识2000 扫除文盲的标准是:干部和工人识 扫除文盲的标准是 常用字,能阅读通俗书报,能写200—300字的 常用字,能阅读通俗书报,能写 字的 应用短文;农民识1000常用字,大体上能阅读 常用字, 应用短文;农民识 常用字 通俗的书报,能写农村中常用的便条、收据等。 通俗的书报,能写农村中常用的便条、收据等。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 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 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新中国教育发展的法律依据是什么? 新中国教育发展的法律依据是什么?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社会主义教育的兴起 1、新中国文化教育方针: 新中国文化教育方针: 共同纲领》 民族的、科学的、 《共同纲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2、新中国教育方针和政策的重要内容: 新中国教育方针和政策的重要内容: 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 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 ⑴措施: 措施: ①开展扫盲和工农识字教育 ②学校优先录取工农子女入学 ⑵意义:使数千万工农干部、劳模、产业工人受到比较正 意义:使数千万工农干部、劳模、 规的中等和高等教育。 规的中等和高等教育。
A\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变化: 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变化: 教学手段 1、复式教学——独立小额班 、复式教学 独立小额班 2、单一黑板——电化教学 、单一黑板 电化教学 3、时间短、容量小——科学、容量大 、时间短、容量小 科学、 科学 B\招生考试方式的变化: 招生考试方式的变化: 招生考试方式的变化 正常招生——“上山下乡”——工农兵大学 上山下乡” 工农兵大学— 正常招生 上山下乡 工农兵大学 —恢复高考 恢复高考
1949年12-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对新中国的教育方针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论述
对新中国的教育方针和高校思 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论述
新中国初期的文化教育:
《共同纲领》中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 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思想, 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从而为初期我国的文化教育事业指明了方向,
《通报》规定了今后思想教育的重点:
进行反帝 教育
土改教育
”五爱“
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
《通报》规定了今后思想教育的原则:
逐渐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反对急于求成 LOREM
LOREM
成立政治课教学委员会
贯彻群众路线的教学法
LOREM
启发学生分析、研究问题,使学习成为 改造思想的武器
第二:必须抓重点,解决主要思想问题···思想改造的基本点是确立人生观
第三:发扬自由思考,善于民主启发,正确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
第四:对不同的具体对象,发扬其本身思想中正确或比较正确的成分··· 克服不正确的思想。 第五:学习应当与自己参加劳动生产、参加群众斗争、参观解放军 或工厂灯活动结合起来。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
01
教育部作出《在高等学校有重点的试行政治工作制度》的决定,从此,
高校的政治思想工作有了专门的组织机构
02
在高等学校开设Biblioteka 列主义理论课,政治理论课。03
1950,年7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了”全国高等学校政治理论课教学讨论会“10月
发出《通报》和附发了《关于高等学校政治课教学方针、组织与方法的几项原则》
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规定了基本内容。
1949年12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教育部长马叙伦阐 述了新民主主义教育的总方针
国家教育方针
一、新中国初期的教育方针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五章“文化教育政策”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
”“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全体国民的公德。
”同年12月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重申了《共同纲领》制定的文教政策,提出新教育的目的“是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为当前的革命斗争与建设服务”;“教育必须为国家建设服,学校必须为工农开门”;对旧教育采取“坚决改造,逐步实现”的方针;建设新教育要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某些有用的经验,借助苏联教育经验;“教育工作的发展方针是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这些方针政策明确了当时教育工作的性质、任务和总方向,对于肃清国民党政府的文教政策和旧教育的不良影响,对于建国初期中国教育的改造与建设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1951年3月,第一次全国中等教育会议提出:“普通中学的宗旨和培养目标是使青年一代在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各方面获得全面发展,使之成为新民主主义社会自觉的积极的成员。
”这是建国后首次提出智、德、体、美全面发展,使教育方针的表述比较简明全面。
1952年3月18日教育部颁发《中小学暂行规程》(草案),提出“实施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全面发展的教育”。
这些虽然是对普通中小学说的,但对整个教育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1953年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中共中央公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
教育工作的中心转移到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和三大改造服务的轨道上来。
教育方针的提法随之发生了变化。
1954年1月全国中学教育会议提出:当前中学教育的任务,是以国家总路线的精神教育学生,把他们培养成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保卫祖国的全面发展的新人。
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新中国教育总方针
何建设适合自己国情的新教育。
旧中国的教育带有浓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在农村,封建的私塾占相当的比重:在私立学校中,接受外国津贴的学校不少。
城市和内地以及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不平衡。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中,在长期的根据地文化教育建设中积累了很多经验,尤其在部队的政治、军事、文化教育、革命干部学校教育、农村小学教育、农民政治文化教育及干部在职教育等方面经验丰富。
因此,新中国一成立,中国共产党就明确提出了新教育的性质、任务、教育方法以及教育改造的步骤、重点。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教育方法为理论与实际一致。
人民政府应有计划、有步骤地改造旧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教学法。
”这个规定从根本上改变了教育的性质,使教育在全国范围内走上了为人民服务的道路。
这是中国教育史上一个重大的转折。
1949年11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成立。
为了落实《共同纲领》,尽快建立新的教育体制,12月23日至31日,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了新中国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参加会议的有部分大行政区、省、市、自治区的教育部、厅、局长和中央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200多人。
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郭沫若、副总理黄炎培、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徐特立、文化教育委员会副主任陆定一等参加了大会。
教育部部长马叙伦致开幕词。
他说,新中国的教育应该是反映新中国的政治、经济,作为巩固与发展人民民主专政的一种斗争工具的新教育。
由于我们的国家是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我们的教育也应该以工农为主体,大量地培养工农出身的新型知识分子,作为我们国家建设的坚强骨干。
会议初步了解了全国教育工作的基本情况,明确了今后教育工作的方针。
建国以来各时期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表述
建国以来各时期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表述1949年9月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五章“文化教育政策”中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进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要紧任务。
”1958年9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规定:“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78年全国人大五届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规定,“国家大力进展教育事业,提高全国人民的文化科学水平。
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进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81年6月27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假设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对教育方针作了部分补充,表述为“坚持德智体全面进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
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提出了要教育青年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问题。
1983年9月,邓小平同志给北京景山学校题词中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以后。
”1988年3月25日,在七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李鹏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
又指出:“我国教育事业的全然任务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劳动者和各类专门人才。
各级各类学校要努力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得到进展,并适当加强劳动教育。
”1991年李铁映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作了《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报告,把教育方针正式完整地表述为: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进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方针的新变化和意义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方针的新变化和意义
新中国成立之后,教育方针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人民为中心,为了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新中国的教育方针秉承“全民教育,大众教育,社会主义教育”的方针,实现全民受教育并推进现代化建设。
新中国政府着重强调教育的普及和素质的提高。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前10年,实行了大规模的群众性文化教育运动,如“三反五反”运动、“土改”运动和扫盲运动,要求整个社会都参与到教育中来,推广普及教育,使所有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
同时,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新中国把教育作为一个关键方面。
社会主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思想的新人,贯彻“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的方针,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中国的教育方针对于国家的发展和进步意义深远。
在优先发展教育的基础上,建设了一支高素质,有理想,有责任心的干部队伍,为国家现代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社会主义教育的重点是培养爱国、劳动、尊重劳动、自信、自尊、自强的新人,为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和国家的繁荣和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
国家教育方针
一、新中国初期的教育方针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五章“文化教育政策”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
”“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全体国民的公德。
”同年12月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重申了《共同纲领》制定的文教政策,提出新教育的目的“是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为当前的革命斗争与建设服务”;“教育必须为国家建设服,学校必须为工农开门”;对旧教育采取“坚决改造,逐步实现”的方针;建设新教育要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某些有用的经验,借助苏联教育经验;“教育工作的发展方针是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这些方针政策明确了当时教育工作的性质、任务和总方向,对于肃清国民党政府的文教政策和旧教育的不良影响,对于建国初期中国教育的改造与建设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1951年3月,第一次全国中等教育会议提出:“普通中学的宗旨和培养目标是使青年一代在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各方面获得全面发展,使之成为新民主主义社会自觉的积极的成员。
”这是建国后首次提出智、德、体、美全面发展,使教育方针的表述比较简明全面。
1952年3月18日教育部颁发《中小学暂行规程》(草案),提出“实施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全面发展的教育”。
这些虽然是对普通中小学说的,但对整个教育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1953年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中共中央公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
教育工作的中心转移到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和三大改造服务的轨道上来。
教育方针的提法随之发生了变化。
1954年1月全国中学教育会议提出:当前中学教育的任务,是以国家总路线的精神教育学生,把他们培养成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保卫祖国的全面发展的新人。
我国的教育方针
中国的教育方针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根据国家的发展战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对教育的性质、方向、任务和目标等方面所作的总体规定。
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的教育方针强调以下几个核心内容:
1.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确保教育工作始终在党的领导下进行,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确保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2. 立德树人: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要求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服务国家战略: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4. 教育公平: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原则,努力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推动教育公平,确保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5. 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强调教育应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教学和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6. 五育并举:即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并重,全面发展学生的各方面素质。
7. 教育现代化: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这些方针体现了中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强调教育的全面发展和人才培养,旨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
1.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2.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提高素质。
3.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教育要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
4.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5.坚持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道德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国民精神文明建设。
6.实施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人文素养、健康素质为重点,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改善教育教学条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7.建设教育强国,加强教育规划和管理,深化教育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建立健全教育保障制度,推进教育现代化。
1/ 1。
新中国60年来的教育方针
4、、改革开放初期和20世纪80年代的教育方针 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提出:“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劳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教育法》正式颁布,教育方针也明确写入《教育法》:“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1996年)
5、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教育方针: 199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中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作为对新旧世纪交替时期,我国教育发展蓝图的总体设想和规划,强调“各级各类学校要认真贯彻执行.
新中国60年来的教育方针(1949年——2009年)
1、 建国初期教育方针: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49年)
1983年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三个面向”的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在整个教育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必须牢牢记住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85年) 1985年《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任务,要求我们不但必须放手使用和努力提高现有人才,而且必须极大地提高全党对教育工作的认识。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90年代以至下世纪初叶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大规模地准备新的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各级各类合格人才。”“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
新中国文化教育方针
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宏伟目标,必须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教育为本。要实 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 就必须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教 育摆在现代化建设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江泽民
教育在当今科教兴国中的作用
2、教育不断提高劳动力素质,发掘劳动力的巨大智力资 源; 3、教育致力于培养民族的创新意识,增强以科技创新为 核心的综合国力;
1、教育通过培养人才,来提高社会经济发展的知识含量;
4、教育依赖社会各方面整体水平的提高,反过来,教育 也可以促进科学技术形成规模,从而改善社会经济结构, 促进经济效益的良性发展。
5、教育的大力投入,有利于后发型国家摆脱贫穷落后的 状态。
结论: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重要标志:恢复高考(1977) 2、1983年,邓小平提出 “三个面向” ------新时期 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 3、科教兴国战略: (1995) 原因: 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动 力; ②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在于 培养人才; ③教育是培养科技人才的基地。
4、1957年人民教育事业的指导方针:
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 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5、两种教育和两种劳动制度 ⑴两种教育制度: ①全日制学校 ⑵两种劳动制度 ①工厂机关八小时工作 ②半工半读工作 ②半工半读学校
⑶作用:为普及教育、改变教育脱离生产实际和发展职业 教育,提供可贵的指导。
②教学体制: “开门办校”,缩短学制
③高校招生:招工农学员,办“七二一”工人大学
3、高校恢复招生(1970)
①对象:工农兵
②方法: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结合。 ③影响:教学质量大幅度下降。
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内容是什么_12023年
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内容是什么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最新的规范表述就是2022年新修订的教育法第五条,即"教育必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需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进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政策法规司供应)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内容是什么最新,大家快一起来看看吧!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内容是什么最新党的二十大是在世情处于激荡严峻简单局面,国情迈上实现中华民族宏大复兴新征程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非常重要的大会。
党的二十大报告主题鲜亮、意蕴深远,是百年大党总结过去、开拓将来,踏上新征程、实现新使命的宣言书。
一、永不停留的奋斗精神、永无止境的创新精神作为一名教育工,党的二十大报告给我的最剧烈感受有两个:永不停留的奋斗精神、永无止境的创新精神。
报告开篇开宗明义要求全党同志做到"三个务必':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虚心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擅长斗争。
中篇强调指出取得新时代宏大成就的关键是"三个出来':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的、干出来的、奋斗出来的。
报告最终结语再一次提出"三个牢记':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坚决信念、同心同德,埋头苦干、奋勇前进。
以上论述归纳起来就是奋斗!过去的成就是奋斗出来的,今后的成功同样还要靠奋斗!正像小平同志所讲,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报告全面体现了思想创新、理论创新、行动创新、报告体例结构创新、报告语言文字清爽。
从党和国家全局的角度来看,提出了过去10年宏大成就的16条新结论,提出了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务: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动中华民族宏大复兴。
报告还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主要特征、九大本质要求、两步走战略支配、四种思想预备、五项重大原则。
从教育事业的角度来看,报告把教育、科技、人才单列成为一个新板块,这是全面落实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的熟悉定位。
我国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
我国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
我国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首先,我国教育方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教育事业的指导思想,教育工作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其次,我国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根本目标,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等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再次,我国教育方针促进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原则,要坚持因材施教,促进教育资源公平分配,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确保每个学生都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
最后,我国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审美情趣
素质的全面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总之,我国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实施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方针,也是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前进的根本保证。
建国以来各时期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表述
建国以来各时期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表述一九四九年九月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五章“文化教育政策”中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
”一九四九年十二月,政务院作出《关于成立中国人民大学的决定》,《决定》说:“为适应国家建设需要,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决定设立中国人民大学接受苏联先进经验,并聘请苏联教授,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新国家的各种建设干部。
”“该校的教育方针,应是教学与实际联系;苏联经验与中国情况相结合。
”一九五○年六月,教育部召开第一次全国高等教育会议指出:“新中国的高等教育必须以理论与实际一致的方法,培养具有高度文化水平、掌握现代科学和技术成就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级的国家建设人才。
”一九五七年二月二十七日,毛泽东同志在扩大的最高国务会议上作的题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报告中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一九五八年八月,《红旗》杂志第七期发表了中宣部部长陆定一同志的文章《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文中提出: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方针向来就是教育为工人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一九五八年九月十八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正式规定:“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一九六一年中共中央召开八届九中全会,通过了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教育也相应进行调整。
在中共中央先后批准试行的《高教六十条》、《中学五十条》、《小学四十条》中,重申党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国家教育方针
国家教育方针一、新中国初期的教育方针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五章“文化教育政策”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
”“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全体国民的公德。
”同年12月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重申了《共同纲领》制定的文教政策,提出新教育的目的“是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为当前的革命斗争与建设服务”;“教育必须为国家建设服,学校必须为工农开门”;对旧教育采取“坚决改造,逐步实现”的方针;建设新教育要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某些有用的经验,借助苏联教育经验;“教育工作的发展方针是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这些方针政策明确了当时教育工作的性质、任务和总方向,对于肃清国民党政府的文教政策和旧教育的不良影响,对于建国初期中国教育的改造与建设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1951年3月,第一次全国中等教育会议提出:“普通中学的宗旨和培养目标是使青年一代在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各方面获得全面发展,使之成为新民主主义社会自觉的积极的成员。
”这是建国后首次提出智、德、体、美全面发展,使教育方针的表述比较简明全面。
1952年3月18日教育部颁发《中小学暂行规程》(草案),提出“实施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全面发展的教育”。
这些虽然是对普通中小学说的,但对整个教育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1953年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中共中央公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
教育工作的中心转移到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和三大改造服务的轨道上来。
教育方针的提法随之发生了变化。
1954年1月全国中学教育会议提出:当前中学教育的任务,是以国家总路线的精神教育学生,把他们培养成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保卫祖国的全面发展的新人。
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对新中国的教育方针和高
03
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核心议题
教育公平与质量的关系
教育公平是基础
01
确保每个孩子都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减少地域、贫富、性
别等因素对教育资源分配的影响。
质量提升是目标
02
在实现教育公平的基础上,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
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平衡发展是关键
03
在教育公平与质量之间找到平衡点,既满足普及教育的需求,
经济需求
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 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教育方 针的制定要满足国家经济建设的 需要。
文化传承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 化,教育方针的制定也要考虑传 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育方针的具体内容
“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这一方针强调了教育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要求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 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又实现优质教育的目标。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方向
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
加强数字化教育资源的研发和共享,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
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
利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促进个性化学习。
教师信息素养提升
加强教师信息素养培训,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
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培训
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改革
“三个面向”
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一方针强调了教育要紧跟时代步伐,吸 收世界先进文化,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未来意识的人才。
教育方针的实践意义
指导作用
教育方针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明确 的指导思想和方向,确保了教育工作的正确 性和有效性。
推动发展
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新中国教育方针的奠基
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新中国教育方针的奠基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制定的教育方针,它是新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奠基。
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的提出,标志着中国教育进入了新时代,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
新中国的教育方针明确提出,要坚持以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为目标,实施教育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强调了发展社会主义教育。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教育与宣传工作并重,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新中国政权的建立打破了原有封建统治秩序,为人民提供了公平的接受教育的机会。
新中国政府积极致力于教育的发展,大力推进了教育改革,完善了教育制度,扩大了教育覆盖面,提高了教育质量。
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提出要实施教育改革。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新中国的教育改革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鼓励教育事业的创新,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新中国注重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各类人才,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努力开展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新中国教育方针还注重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的素质,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强调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在新中国的教育方针中,人的全面发展被视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新中国政府提倡把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作为教育的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新中国教育方针还强调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消除教育的阶级和区域差别,确保每个人都能享受教育的权利。
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的提出,为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新中国的教育方针的指引下,中国教育实现了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期到“确立四个基本原则,全面规划教育发展”的时期的转变,促进了中国教育事业的繁荣和进步。
通过实施教育改革,新中国教育方针有效地提高了教育质量,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是新中国教育发展的奠基,它明确了教育的目标、原则和任务,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教兴国
“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教兴国” 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 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 会发展的重要位置, 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 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 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 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 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 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 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宏伟目标,必须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教育为本。 宏伟目标,必须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教育为本。要实 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 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 就必须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就必须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教 育摆在现代化建设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江泽民 育摆在现代化建设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江泽民
⑶作用:为普及教育、改变教育脱离生产实际和发展职业 作用:为普及教育、 教育,提供可贵的指导。 教育,提供可贵的指导。
6、文革前的教育 成就: 成就:初步形成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意义:奠定教育持续发展的基础,培养大批经济建设的新 意义:奠定教育持续发展的基础, 生骨干力量
二、“文化的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 文化的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
1、文革对教育冲击 各地大中学校停课, ①各地大中学校停课,教学秩序混乱 初期,中小学招生基本停顿,高校停止招生。 ②初期,中小学招生基本停顿,高校停止招生。 ③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2、“教育革命” 教育革命” 领导体制:工宣队进校, ①领导体制:工宣队进校,贫下中农管校 教学体制: 开门办校” ②教学体制: “开门办校”,缩短学制 七二一” ③高校招生:招工
一、社会主义教育的兴起 1、新中国文化教育方针: 新中国文化教育方针: 共同纲领》 民族的、科学的、 《共同纲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2、新中国教育方针和政策的重要内容: 新中国教育方针和政策的重要内容: 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 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 ⑴措施: 措施: ①开展扫盲和工农识字教育 ②学校优先录取工农子女入学 ⑵意义:使数千万工农干部、劳模、产业工人受到比较正 意义:使数千万工农干部、劳模、 规的中等和高等教育。 规的中等和高等教育。
4、教育事业突飞猛进 教育事业突飞猛进 成就: 成就: (1)教育立法进步较大 (1)教育立法进步较大 (2)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制 (2)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制 (3)中等、高中职业教育得到发展,普通教育结构 (3)中等、高中职业教育得到发展, 中等 进一步优化 (4)成人教育成绩显著 (4)成人教育成绩显著 (5)高等教育总体规模发展迅速 (5)高等教育总体规模发展迅速
教育在当今科教兴国中的作用
1、教育通过培养人才,来提高社会经济发展的知识含量; 教育通过培养人才,来提高社会经济发展的知识含量; 2、教育不断提高劳动力素质,发掘劳动力的巨大智力资 教育不断提高劳动力素质, 源; 3、教育致力于培养民族的创新意识,增强以科技创新为 教育致力于培养民族的创新意识, 核心的综合国力; 核心的综合国力; 4、教育依赖社会各方面整体水平的提高,反过来,教育 教育依赖社会各方面整体水平的提高,反过来, 也可以促进科学技术形成规模,从而改善社会经济结构, 也可以促进科学技术形成规模,从而改善社会经济结构, 促进经济效益的良性发展。 促进经济效益的良性发展。 5、教育的大力投入,有利于后发型国家摆脱贫穷落后的 教育的大力投入, 状态。 状态。 结论:国运兴衰, 结论: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3、新中国教育的性质: 54《宪法》为人民服务 新中国教育的性质: 54《宪法》 4、1957年人民教育事业的指导方针: 1957年人民教育事业的指导方针: 年人民教育事业的指导方针 使受教育者在德、 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 体方面都得到发展, 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5、两种教育和两种劳动制度 ⑴两种教育制度: 两种教育制度: ①全日制学校 ⑵两种劳动制度 ①工厂机关八小时工作 ②半工半读工作 ②半工半读学校
三、教育事业的发展
1、文革后教育界拨乱反正,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政治上 文革后教育界拨乱反正, 获得了新生。 获得了新生。 重要标志:恢复高考(1977) 重要标志:恢复高考(1977) 2、1983年,邓小平提出 “三个面向” ------新时期 1983年 三个面向” ------新时期 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 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 3、科教兴国战略: (1995) 科教兴国战略: ) 原因: 原因: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动 力; 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 ②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在于 培养人才; 培养人才; 教育是培养科技人才的基地。 ③教育是培养科技人才的基地。
3、高校恢复招生(1970) 高校恢复招生(1970)
①对象:工农兵 对象: ②方法: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结合。 方法: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结合。 ③影响:教学质量大幅度下降。 影响:教学质量大幅度下降。
4、文革对教育的影响: 文革对教育的影响: 严重影响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 业的发展。 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