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
汉字结构与传统汉民族思维方式
汉字结构与传统汉民族思维方式作者:母丹丹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8年第8期摘要:汉字作为世界上唯一在使用的自源文字,其产生和发展深深地受到了汉民族的思维方式的影响。
汉字的结构特征体现出了直观性思维、整体性思维、“天人合一”思维以及意象性思维。
它承载着汉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文化特征,是传统思维的综合产物。
关键词:汉字结构直观性思维整体性思维“天人合一”思维意象性思维汉字是目前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是当今世界上唯一在使用的自源性文字,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文字。
与汉字关系最为密切的莫过于汉语。
汉字不仅是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更是承载着民族文化的代表。
一、汉字与汉民族远古人类已具备了相应的思维基础和发音器官,且经过漫长的发展,他们可以发出简单而有意义的音节。
追溯汉民族漫长的发展史,我们可了解汉字与汉语的发展状况。
学界一致认为,汉民族起源于华夏民族。
何为华夏?范文澜说:“文化高的地区即周礼地区称之为夏,文化高的人或族称之为华,华夏合起来称为中国。
将文化低即不遵守的人或民族称之为蛮夷戎狄。
”随着华夏民族的不断壮大,汉语与汉字也不断发展与传播。
据知,黄帝时代已有仓颉作书,民族共同语的出现与使用促进了汉民族历史的发展进程。
同样,汉民族的历史发展也巩固了汉语与汉字地位。
且不说汉语与汉字的长盛不衰使它们能够高高地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就连几千年间朝代的数次政权变革,也没有迫使新兴的政府完全废除汉字与汉语,是所谓“亡国而未亡种”也。
汉民族的思维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汉字的方方面面,如为何汉字起源之初被制定成了表意文字而不是表音文字。
反过来说,几千年经久不衰的汉字必然长期影响着汉民族的思维方式,如汉字作为表意文字,使得人们更习惯于以形求义等等。
二、汉字与传统思维(一)汉字与直观思维所谓直观性思维,就是人们不需要经过逐层分析,而能够迅速地对问题做出合理的猜测或设想。
汉字是当今世界上唯一在使用的自源性文字,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文字。
汉字和汉民族思维模式
• 狮子:《汉书〃大宛传》:‚(乌弋)有桃拔、 师子、犀牛。‛北魏杨玄之《洛阳伽蓝记》: ‚师子者,波斯国胡王所献也。‛后加犬旁作 ‚狮子‛。 • 玻璃:源自梵语,有‚波梨‛‚颇黎‛等写法, 后类化加偏旁‚玉‛。 • 凤凰:最早写成‚凤皇‛,后变今天的写法。 • 如现代新造汉字多采用类化偏旁,如化学元素: 金属加‚金‛,镭铀钚钍镁;非金属固体加 ‚石‛,砷硒硅硫;气体加‚气‛,氧氢氦氖氨 氯等。
• 汉先民在造字时,有时在表示相对或相反的意义使用 字形相对的方法,造出意义相对或相反的汉字。如: • 棘棗:《说文》:‚枣,羊枣也。从重朿。‛段玉裁 注:‚‘羊’盖衍文……当云‘枣,木也’。枣树随 地有之,尽人所识,赤心而外朿。‛王筠《说文句 读》:‚‘枣’高,故重之;‘棘’卑且丛生,故并 之。‛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五:‚枣与棘相类,皆 有刺,枣独生,高而少横枝;棘列生,庳而成林,以 此为别。其文皆从朿。朿音刺,木芒刺也。朿而上载 立生者,枣也;朿而相比横生者,棘也。不识两物者, 观文可知。‛
鸳鸯
• 唐袁稹《有鸟二十章》之十六:‚有鸟有鸟 毛羽黄,雄者为鸳雌为鸯。‛ • 《诗〃小雅〃鸳鸯》:‚鸳鸯于飞,毕之罗 之。‛毛传:‚鸳鸯,匹鸟。‛郑玄笺: ‚匹鸟,言其止则相耦,飞则为双。’姚际 恒《诗经通论》:‚何玄子曰:凡《诗》言 ‘于飞’者六……其以雌雄连言者,惟‘凤 凰于飞’及此‘鸳鸯于飞’耳,……此诗双 举鸳鸯以兴夫妇何疑焉。‛
三、辩证性思维模式
• 早在周代以前,人们就建立起了阴阳相生相 克构成世界万物的辩证思维。《老子》: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有无 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 声相和,前后相随。‛《周易〃系辞》: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中国汉先民 们从早就有辩证法的思想,在汉字上也有反 映。
汉字哲学对中国传统文化与思维方式的影响
汉字哲学对中国传统文化与思维方式的影响汉字作为中国独有的文字系统,具有深远的哲学内涵,对中国传统文化与思维方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汉字不仅是一种表意文字,更是一种抽象符号,通过汉字的形状、构造和组合方式,人们能够推导出更为深刻的意义和哲理,从而影响了整个中国文化体系的发展。
首先,汉字哲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体现在诗歌、书法和文学创作中。
汉字的形状和结构注重整体的美感,追求平衡、和谐和节奏感。
这种注重形式美的特点深深地植根于中国文化中。
诗歌作为中国文学的重要表现形式,以汉字为载体,运用韵律和格律的方式,通过汉字的呼吸和韵律展现出独特的美感。
书法艺术则将汉字的结构美完美地体现出来,通过线条的变化、布局和字体的书写方法,传达出独特的情感和意境。
这种关注形式美的观念源于汉字的形态和哲学内涵的融入,对中国文化的艺术创作和审美标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汉字哲学对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逻辑思维和象征意义的表达上。
汉字的构造和组合方式,使得人们在使用和理解汉字时,不仅仅关注其表面意义,还能够从中推导出更为深刻的内涵。
汉字多层次的意义和象征性的表达方式塑造了中国人独特的思维模式。
作为表意文字,汉字的每个字形都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通过字形的变化和组合方式,可以表达出抽象的概念、情感和价值观。
这种象征性的表达方式不仅为中国人思考问题提供了独特的途径,也为中国人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解读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此外,汉字的字义和字音的关系,也对中国人形成了独特的思维模式。
在汉字中,许多字形和字音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通过这种联系,人们可以从听到或看到一个汉字,推导出其深层的意义。
这种对字义和字音的关系的敏感,培养了中国人对于细微之处的关注,以及对表象背后原因和本质的思考能力。
这种思维模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方面都得到了体现,如中医学中的“辨证论治”和儒家的“格物致知”等等。
这些都是基于对细节和差异的敏感,以及通过观察和推导揭示事物本质的思考方式。
汉字对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影响
汉字对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影响汉字是中国文化的珍宝。
它从古代一直发展到现代,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文字之一。
汉字对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影响深远,让我们来一起探讨一下。
一、汉字给予了中国人一种独特的视角汉字是象形文字,它不仅传递着文字的含义,同时也传递着文字本身的形态。
这种文字的特点让中国人受到了独特的视觉体验。
通过汉字表现的生动性和形态美,中国人看待世界的角度也多了一份特殊性。
二、汉字造就了中国人的精细思考由于汉字是一种高度概括的文字,它的表述往往带有多重含义。
因此,阅读汉字需要博览群书,运用推理与联想能力来理解。
这样,中文对于思维的要求是非常高的。
中国人也因此习得了严谨和精细的思考方式,以及细致入微的表述能力。
三、汉字形成了中国的深厚文化底蕴汉字是中国文化的宝库。
从汉字中我们可以读到中国古代的历史故事、哲学思想、文化禁忌、民间传说。
汉字不仅是一种文字工具,而且是文化的纽带。
这就使得中国人在生活中不仅保留了一种传承厚重的文化,同时也拥有了独特而深邃的人生哲学。
四、汉字被广泛使用,使中国人的沟通能力得到增强汉字是中国最主要的文字。
因此,中国人在语言交流中对汉字的运用非常熟练。
这使得中国人在交流中能够更好地把握语境、表达情感,避免了因语言表述不当而产生的误解。
总之,汉字有着深远的影响,让中国人在思维方式上非常独特。
它造就了中国人的精细思考,形成了中国的深厚文化底蕴,并使得中国人在交流中更好地展现自己的沟通能力。
虽然许多年轻人现在已经不再熟练地使用汉字,但是汉字依然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其影响也会持续流传下去。
浅析汉字构形对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影响_钱伟
1汉字的象形结构对中国人的直觉(直观)思维的影响2汉字的二维结构对中国人的意象(形象)思维的影响汉字构形的最大特点是它要根据所表达的意义来构形,因此,汉字的形体总是携带着可供分析的意义信息。
汉字形体中可分析的意义信息,来自原初造字时造字者的一种主观造字意图,称作构意或造意。
如:“初”的造意是“用刀裁衣”,这个形象用以表现“开端”、“开始”的词义。
造意一旦为使用的群体所公认,便成为一种可分析的客体,称作造字理据。
造字理据因社会约定而与字形较稳定地结合在一起,它是汉字表意性质的体现。
造字理据越是早期就越直接、越具体。
例如,早期的甲骨文和金文是靠着直绘物象来构形的。
例如,例A(见后附,下同):甲骨文“天”,会意字,直绘正面人形,突出人的头部,表示头顶。
例B:金文“目”,象形字,画一只眼睛。
例C:甲骨文的“祝”,会意字,从示,从儿口,“儿”是古文“人”字。
画一个人伸手向木,像一个人跪在神前拜神、开口祈祷。
例D:甲骨文的“福”,形声字,从示,“畐”声。
声符亦兼表字义。
画一个丰满的粮仓,表示有福。
例E:金文“初”,会意字,画上衣的形象和一把裁衣的刀,表示制衣的开始。
例F:甲骨文的“因”,会意字,会意。
从囗(wéi)大。
画人睡在席子上,表示茵席。
例G:甲骨文“沫(音hui)”,形声字,从水,末声。
画水点、用手洗脸的人和盆的形状,组合后表示洗脸。
例H:甲骨文“洗”,形声字,从水,先声。
画水点、人的脚和盆的形状,组合后表示洗脚。
例I:甲骨文“浴”,形声字,从水,谷(yù)声。
画水点、人的身体和盆的形状,组合后表示洗澡。
例J:甲骨文“客”,形声字,从宀(mián),表示与家室房屋有关,各声。
像人走入屋中开口说话。
例A天例B目例C祝例D福例E初例F因例G沫例H洗例I浴例J客可以看出,在以上汉字的构形里,不但单个的形体是直观物象的描写,就是形体组合,也是反映事物之间的直观关系的。
这种象形结构的汉字影响了中国人的直观思维。
汉字的结构与传统思维汇总
三、汉字——意象符号
从功能上来看,汉字可以说是一种符号意象,或者说意 象符号。 “言,心声也:书,心画也。”--扬雄《法言》
单体文的表现方式:取象赋形、取象比事
复体字的表现方式:無聲、有聲
假如有一条河叫做“羊”,一 个部落的姓也叫做 “羊”,一 种虫子也叫“羊”,古人就造 出了从水羊声的 “洋”,从女 羊声的“姜”,从虫羊声的 “蛘”。吉象是羊, 可以写作 “祥”;忧心是羊,可以写作 “恙”。
“终则复始,极则复反”: 汉字与圜道观
• 一、汉字意义系统的圜道观: • 反形系统的圜道观;
• 多义、同源系统的圜道观;《礼记· 昏义》: “合卺而酳,所以合体,同尊卑、以亲之也 。” •
二、生死同构、灵魂永在——丧葬字所见的恒长观
• 《白虎通· 宗庙》曰:“祭所以有尸者何?鬼 神听之无声,祝之无形,升自阼阶,仰视榱 桷,俯视几筵,其器存,其人亡,虚无寂寞 ,思慕哀伤,无所写泄,故座尸而食之,毁 损其馔,欣然若亲之饱,尸醉,若神之醉矣 。”
• 禅宗 人性本来就是佛性,只缘迷于世俗的观念、欲望而不自觉,一旦 觉悟到这些观念、欲望都不是真实的. 真如本性自然显现,也就达到最 后成佛的境界,因此,他们提出“烦恼即菩提,凡夫即佛”.真正达到 觉悟后的境界是什么呢?仍有点象道家的一切顺应自然之意。故禅宗 语录有言:“悟得来,担柴挑水,皆是妙道。”“禅便如这老牛,渴 来喝水,饥来吃草。”
• 道家 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庄子说:“有人,天也;有 天,亦天也。”天人本是合一的。但由于人制定了各种典章制度、道 德规范,使人丧失了原来的自然本性,变得与自然不协调。人类行的 目的,便是“绝圣弃智”,打碎这些加于人身的藩篱,将人性解放出 来,重新复归于自然,达到一种“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
汉字的力量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
汉字的力量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汉字是中国文化的珍贵遗产,也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所在。
汉字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湛的书法艺术,这些都在潜移默化中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
一、汉字对思维方式的影响1. 汉字的形体美学对审美观的影响汉字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它不仅是艺术,更是文化的载体。
汉字书法的笔画、结构、布局、韵律等方面反映了中国人对美的追求和审美理想,感染了我们对美的态度,使我们产生了对美的敏感和追求,这种审美中的美学思维方式已成为我们的潜意识。
2. 汉字的语言学特点对表达能力的影响汉字的特点是一个字可以表示一个单词或单一意义。
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使得我们在学习汉字的过程中,也得到了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我们习惯于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自己,而这种表达方式也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使我们善于用简短有效的话语表达自己和思想。
3. 汉字的结构特点对逻辑思维的影响汉字的结构特点是由组合构成的,正因为如此,它对我们的逻辑思维有着特殊的影响。
我们在学习汉字时,需要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强化我们的“串联”能力和“横向理解”能力。
这种逻辑思维方式已成为我们的思考方式,使我们在逻辑思考、推理和判断方面更具有优势。
二、汉字对个人成长的影响1. 汉字对文化自信的塑造汉字作为中国文化的传承者和代表,它的历史、意义和形态,都能够让我们深深感到自己是中国人的身份和自信。
在汉字的熏陶下,我们感受到自己来自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背景,从这种自信中,我们更能够树立自信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 汉字对交往能力的提高汉字书法的复杂感受和华丽的表现方式,都让我们更好的理解人生和生活,并更好的体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加强沟通能力,培养交往技能,提升自我表达能力,与人交流更加流畅自然。
三、汉字对社会发展的影响1. 汉字的流传对文化传承的作用汉字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它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中深刻的思想、哲学和道德准则,是我们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语汉字特点和文化功能
浅析汉语汉字的特点和文化功能内容提要: 汉字除了具有各种文字的共同功能之外,还有不同于其他文字的特珠功能。
文化功能就是特殊功能中的一种。
特殊功能来源于汉字的特殊结构。
人们在利用汉字进行交际的实践中,发现汉字在文学艺术、民俗游艺等众多领域的特殊价值,通过拆字引发出种种具体文化现象。
其体裁丰富,形式多样,构思奇巧,具有突出的民族特色。
关键词: 汉字形体结构文化功能传统思维一汉字历史悠久,是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使用而延续至今的表意文字系统。
作为一种书面语言交际符号,汉字从诞生之日起,始终伴随着汉民族的文化进程,在履行语言交际职能的同时,又以其独特的表意特征和内部构成形式,承载了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
汉字的结构是点画成文,合文为字,组装灵活,变化多样,这种结构模式,使汉字增添了许多非语言性的独特功能。
因此,古人常常在文章中借分析汉字的形体来传道、领会或说明积淀在字形中的生活经验、人生哲理和文化心态等。
《世说新语·捷悟》中记载了曹操与杨修(杨德祖>的三则故事:1.杨德祖任魏武帝曹操的主簿,当时正在建造相国府的大门,刚架好门椽,曹操亲自出来观看,叫人在门上写了一个“活”字,便走了。
杨德祖看见了,立刻叫人把门拆毁。
拆完以后,说道:“‘门’中加了一个‘活’字,就是‘阔’字,魏王正是嫌门大了。
”2.有人馈送曹操一杯酪,曹操稍稍吃了一点,就在盖上写了一个“合”字拿给众人看,众人不解其意。
依次轮到杨修,杨修拿过来便吃,说道:“曹公教每人吃一口,还犹豫什么?”3.魏武帝曹操曾经从孝女曹娥碑旁路过,杨修跟随在他旁边。
看见碑的背面写道:“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字。
曹操对杨修说道:“理解吗?”杨修回答说:“理解。
”曹操说:“你不要说出来,等我想一想。
”走了三十里路,曹操才说道,“我已经想出来了。
”叫杨修把自己理解的另外写出来。
杨修写道:“黄绢,是有色之丝,在字当中,是个‘绝’字。
幼妇,是年少女子,在字当中,是个‘妙’字。
汉字哲学对中国文化与思维方式的影响
汉字哲学对中国文化与思维方式的影响汉字作为一种独特而富有韵味的书写系统,深深地影响了中国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发展。
汉字哲学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中国人的观念、价值观以及思考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汉字哲学对中国文化与思维方式的影响。
首先,汉字哲学在形塑中国文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汉字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特点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和社会万物的观察与思索。
汉字通过形象的表意和音旁字义的相互结合,创造出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这种独特的文字特点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比如,汉字中的"人"字形状表现了人的姿态,而"心"字则以心脏形态表征内心情感,这种直观的表达方式帮助形塑了中国人独特的审美观。
其次,汉字哲学对中国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由于汉字的特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较为直观、形象化。
在使用汉字的过程中,人们往往要对一个字的意义进行理解和揣摩,这培养了中国人灵活的思维能力。
通过汉字的使用,人们学会了通过独立的符号和象形的思维方式,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形象,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表达思想。
另外,汉字的多音字特点也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由于汉字的音义不一致,中国人在阅读和交流时常常需要根据上下文来进行理解和把握。
这种思维过程强化了中国人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使得他们善于触类旁通,从多重可能中选择最合适的词义或观点。
汉字还促使了中国人的象征性思维。
汉字中充满了各种寓意和象征,人们通过对字形、字义的理解,连接起各种符号与实际事物之间的关系。
这种象征性思维方式在中国文化中得以充分表达,例如诗歌中常常运用一些具有象征意义的汉字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和内心世界,衍化出富有意境的作品。
此外,汉字哲学还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汉字所传递的意义常常涉及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关系。
通过对汉字深入的理解,中国人逐渐形成了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他人、重视家庭和社会关系的价值观。
汉字的观念与思维方式呈现
汉字的观念与思维方式呈现汉字是一种独特而深奥的文字系统,几千年来一直承载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观念。
汉字的观念与思维方式呈现在许多方面,从语言表达到思考方式,都体现了汉字的独特性和深度。
首先,汉字的观念与思维方式在语言表达中得以展现。
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每个汉字都有其独特的形状和意义。
这种特点使得汉字在表达时更加具象和生动。
与之相比,拼音文字系统更加抽象和符号化,难以直观地表达事物的形象和意义。
因此,汉字在语言表达中具有独特的优势,能够更加准确地传达思想和感情。
其次,汉字的观念与思维方式在思考方式中得以展现。
汉字的每个字形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思维方式。
例如,“人”字的字形就像一个站立的人,表达了人类的形象和存在;“山”字的字形则像一座山峰,寓意着高大和稳定。
这种字形与意义的融合使得汉字在思考时能够更加具体和细致地分析问题。
相比之下,拼音文字系统更加注重音节和发音,思考方式更加注重逻辑和抽象推理。
因此,汉字的观念与思维方式在思考方式中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细致和直观性。
此外,汉字的观念与思维方式还体现在文化传承和价值观念中。
汉字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每个汉字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象征,反映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方式。
例如,“家”字代表着亲情和家庭的重要性,“义”字则代表着道德和正义的追求。
这些汉字所传递的观念和思维方式在中国文化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塑造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总之,汉字的观念与思维方式在语言表达、思考方式和文化传承中得以呈现。
汉字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字系统,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和深度。
汉字的象形特点使得其在语言表达中更加具象和生动,能够准确地传达思想和感情。
汉字的字形与意义的融合使得其在思考方式中更加具体和细致,能够深入分析问题。
汉字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在中国文化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塑造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
因此,汉字的观念与思维方式不仅仅是一种文字系统,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字的诗性特征与中国古代文论的思维方式_吴中胜
汉字的诗性特征与中国古代文论的思维方式吴中胜(武汉大学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摘 要: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其构造极富诗性特征。
作为思维的载体,它又反作用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中国文论的具象思维、直觉思维、整体思维、象征思维及联想思维与中国文字的特点有一定联系。
关键词:汉字 诗性特征 中国文论 德国人类学家卡西尔(1874~1945)提出一个著名理论:“我们应当把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anim al symbolicum)来取代把人定义为理性的动物。
”所谓人是“符号的动物”,是因为人能利用符号创造文化,“所有这些文化形式都是符号形式。
”人之所以有别于其他动物,就因为“人不再生活在一个单纯的物理宇宙之中,而是生活在一个符号宇宙之中。
”①文字是人类创造的一种文化符号,而且是一种主要的文化符号。
作为民族文化主要载体的汉字是华夏民族创造的主要文化符号,其中承载着华夏民族深厚的文化信息。
“造成中华文化核心的是汉字,而且成为中国精神文明的旗帜。
”②汉字作为汉民族思维的工具,受传统思维方式的深刻影响,同时,中华民族在长期使用汉字的过程中,汉字对其思维也有反作用,它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思维产生影响。
美国生物学家克里斯托弗·威尔斯(Christopher Wills)说:“加速我们的脑子生长的力量似乎是一种新的刺激物:语言、符号、集体的记忆等等所有文化的元素。
”③汉字跟拼音文字不同的是有它自己特殊的形体结构,组成特殊的文化场。
这种特殊的形体结构特征,有人称之为“诗化之文字”,具有“诗化之美质”。
④汉字的诗性特征在某种程度上促成了中国文化诗性特征的形成。
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即诗性特征的形成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下面,我们就汉字诗性特征对中国古代文论思维方式的影响分几个方面来谈。
作者简介:吴中胜(1969—),武汉大学文学院2003级博士生,赣南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一、象形文字与文论的具象、直觉思维 从文字起源来说,汉字起源于图画,最早是图腾崇拜。
《了解汉字,感悟中华文化》
《了解汉字,感悟中华文化》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一,其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不管你出生在哪里,学习认识汉字都是必不可少的。
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性符号,通实用性、文化性、艺术性等多种属性,承载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
学习汉字,不仅是了解汉字笔画和音节,更是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本篇文章将从三个方面探讨学习汉字的重要性,包括汉字与中华文化,汉字与思维方式,汉字与人文情感。
一、汉字与中华文化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性符号,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
汉字的形神合一,字形与内涵难以割裂。
其匠心独具的结构和构造,蕴含着丰富、深刻、细腻的思想与感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从“太极图”到“龙凤图”,从“八卦图”到“四大名著”,汉字无处不在,其背后的文化意义深远。
学习汉字,可以使人了解中华文化的特点、魅力和价值,更好地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是一种对中华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其次,汉字的使用范围广泛,不仅表现在文字书写,还包括文化交流、传统医学、书画艺术等多个领域。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文字能够和汉字一样,既能够表达意义,又可以作为艺术素材。
古人曾说:“墨汁入水不显色,汉字入人不反钝。
” 这句话表明了汉字在文化、教育、社会生活中的巨大影响。
学习汉字,可以让人更深入地了解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汉字与思维方式汉字不仅是一种符号,也是一种思维方式。
汉字的凝练与简洁,既要求用最少的笔画代表最多的意义,又要求传递出丰富的信息,这是汉字的思维方式所在。
从“人”字的画法到象征着“爱”的“心”字,从“天”字表达天空、自然的广阔无边,到“月”字寄托深厚的人文情怀,汉字的精妙之处在于突破了平凡的笔画,借助象形、指事等手法,将本来无形的思想和形象化的符号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学习汉字,不仅是对思维方式的锻炼,更是对语言的思考与理解。
值得一提的是,汉字不仅仅是一种符号,也是一种表现形式。
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作为一种古老而复杂的文字系统,汉字不仅是中国人的语言表达工具,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字的形态、意义和结构都与中国传统文化密切相关,这种关系不仅体现在文字的书写和阅读中,还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首先,汉字的形态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观念相契合。
汉字的书写形式注重笔画的顺序和结构,追求平衡和谐的美感。
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追求和谐、均衡的审美观念相一致。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山水画、花鸟画等作品都注重构图的平衡和谐,追求意境的协调统一。
而汉字的形态也在追求平衡和谐的基础上,通过不同的笔画组合,表达出丰富的意义。
这种形态美不仅体现在书写中,也反映在中国传统建筑、工艺品等方面。
例如,中国的古建筑注重对称和比例,体现了对平衡和谐的追求。
其次,汉字的意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紧密相连。
汉字中的每一个字都有独特的意义,这些意义往往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相关。
例如,汉字中的"仁"字代表着仁爱、仁心,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者爱人"的价值观念相契合。
而"礼"字则代表着尊重和谦逊,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之邦"的观念相呼应。
汉字的意义不仅代表着一种语义,更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和思想精髓。
此外,汉字的结构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相契合。
汉字的结构注重整体和部分的关系,通过不同的组合方式表达出不同的意义。
这种结构思维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整体观念相一致。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整体的重要性,追求宇宙、人类和自然的和谐统一。
汉字的结构思维也反映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即注重整体性和综合性的思考。
这种思维方式不仅体现在语言文字的表达中,也渗透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
总之,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汉字的形态、意义和结构都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观念、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相契合。
论汉语汉字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试论汉语汉字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国在世界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作用。
孔子学院在世界范围内的建立也为中国语言文化的对外传播提供了有效途径。
学习汉语汉字是了解中国文化的一块敲门砖。
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汉字是迄今为止人类还在使用的唯一的表意文字的代表。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汉语汉字是其精髓。
从宏观上看汉字汉语对中国文化形成的影响,特别是看其与西方文化不同的特质,从而知己知彼,在跨文化交流中找到一个更好的立足点。
关键词:汉语汉字形象思维整体思维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是语言学界和哲学界一个老课题。
强调语言对思维影响的观点一百多年来经历了一个“三起两落”的过程。
19世纪前半期的德国哲学语言学家洪堡特()最早提出了“每种语言都包含着一种独特的世界观”的命题,认为语言是各民族看待世界的方式。
20世纪上半期沃尔夫提出了包括“语言决定论”和“语言相对论”的沃尔夫假说。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的认知语言学从语言的产生、中国的文化语言学从汉语的特点出发,再一次提出了这个命题,不约而同地表达了对沃尔夫假说的某种认可和肯定。
潘文国更在总结中外200年来68中定义的基础上提出了“语言是人类认知与表述世界的方式和过程”这一关于语言的新定义。
(一)汉语汉字与中国人的形象思维汉字是迄今为止人类还在使用的唯一的表意文字的代表。
从汉语的角度看,表意文字的最大特点就是形象性。
与之相对,表音文字最大的特点就是抽象性。
人们常说,汉族人先天缺乏抽象思维的能力,汉语只是文学的语言而不是科学的语言,等等。
切不管这些说法对不对,但至少是看出了不同的语言文字造成不同的思维方式。
表意文字的“形”在发展过程中取得了约定俗成的象征性意义,不管其形体如何变化,象征性意义却牢牢存留在使用者的心里。
因而方的太阳、四条腿的鱼不影响其为太阳、为鱼,“扌、忄氵亻”不影响其为“手、心、水、人”之意,没有一个中国人看到“扌”旁会不想到这个字与手的动作有关。
古文字与中国传统文化1
古文字与中国传统文化汉字是中国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要素,中国文化是汉字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大背景。
中国文化作为一个整体给汉字以深刻的影响,而汉字像一面镜子,映现中国文化的万千气象。
下面先从几个方面谈古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再谈用文化学的方法研究汉字的模式。
一、汉字与中国文化汉字是中国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要素,它与中国文化关系密切。
1.汉字字形与中国文化这里所说的字形是指汉字被创造时的那种形状,从古汉字的字形上可以窥见到当时汉民族文化的一些样态。
首先,古汉字字形映现古代物质文化。
古汉字是象形的,从这样的汉字的字形上可以看出古人有哪些物质文明以及这些文明的大致形状。
如甲骨文中有“力”字,作“”形,这像是由原始农业中挖掘植物或点种用的尖头木棒发展而成的一种用来发土的工具。
字形里的短画,像踏脚的横木。
周代金文里的“男”作形,正像人用“力”这种农具耕田。
《说文解字》认为“男”字“从田从力,言男用力于田也”,这是不正确的。
“力”后来演变为“耜si4”。
“耒”在古文字里与“力”和“耜”不同,“耒”是由用树杈做的原始农具发展而来的。
“耒”和“耜”是两种不同的农具,耒下歧头,耜下一刃。
甲骨文的“耤”字作“”形,表示耕者手足并用来发土的情景。
《周易·系辞下》说:“神农氏作……以木为耜,揉木为耒”,可见“力”“耜”“耒”本都是木制工具,商代时也应如此。
又如甲骨文中的“辰”字作“”形。
这究竟像什么?下面的字形能给予说明:“”。
这个字像以手持辰除去草木之形。
“辰”是一种用来清除草木的农业工具,是古书中提到的“耨”一类的农具,这种农具大致相当于现在的短柄锄。
由字形看,“辰”字像刃的部分跟甲骨文“石”字同形,这说明“辰”这种农具多为石器。
“辰”这种农具一般只能用来清除草和小灌木之类的东西,要想清除较大的树木,还要靠斧、斤一类工具。
古文字中“折”字和“析”字很形象地说明了这一点。
这两个字的古文字形体如下:“”、“”。
前者是“折”,像以斤断木;后者是“析”,像以斤剖木。
从汉字看中国的思维方式
1 从 造字法 看 中国人 的思 维方式 1 .1 象 形造 字法 与 中国 的思维方 式
汉 字最 古老 的造 字 法 是 象 形造 字 法 ,象 形 造 字 与 中 国 人形 象 ( 直 觉 )思 维有 很大 关 系。
中医学 理论是 中 国人 综 合 思维 的典 型 。 中 医人 文 ,人 体 是 各 ( 1 ) 中 国人 形象 思 维 发 达 。 中国 的诗 词 、绘 画等 文 学 艺术 高 部 分器 官有 机联 系 起 来 的一 个 整 体 。 中医 中的脏 腑 ,是指 功能 整
度 发达 。汉 字 的 形 象 能 力 非 常 强 ,一 个 字 甚 至 能 表 达 一 个 场 景。 体 ,并 不是解 剖学 意义 上 的单个 器 官 。中 医重 视 功 能之 间 的联 系 , 比如 :“ 逐 “ 字 在 甲骨文 和金 文 中的写法 是 上半 部 分是 一 只 猪 ,下 不 是某 个器 官 的状 况 。我 们 的 国粹 京 剧 也 是 综合 思维 的表 现 。京
从 汉 字 看 中 国 的 思 维 方 式
王婷 婷
( 陕西 师 范大 学 陕西 西 安 7 1 0 0 0 0 )
作 者简 介 :王婷婷 ,女 ,山东淄 博人 ,硕 士 ,陕 西师 范大 学 。 中图分 类号 :H 0- 0 5 文 献标 识码 :A 文 章编 号 :1 6 7 2— 5 8 3 2( 2 0 1 6 )1 1— 0 1 8 0— 0 1 就 要采用 品字 形 的重叠 方 式 。汉 字 结 构 的 内 部 平衡 使 中 国人 的思 维 形成 了讲 平衡 、不偏 不倚 的特 点 。 2 .2 汉 字字 形与 中 国概 括思 维方 式
组 合 、上下 组合 、包 围组 合 、品字 组合 、穿 插 组 合 。 如果 拿 汉 字 ( 3 ) 中国人以视觉为中心。汉 字象形用直 接看到 的东西 来表达思 让 外 国人写 ,外 国 人根 本 无 法 下 笔 。汉 字 非 常难 写 ,还 有 很 多 形 想 ,中国人重视直观看到 的东西 。讲究 “ 眼见为实 ,耳听为虚。 ” 中国 近字 ,很容 易写错 。如 :悔 、侮 ,粟 、栗 , 脱 、蜕等 。
汉字哲学与中国传统思维的联系与展望
汉字哲学与中国传统思维的联系与展望汉字是中国文化的独特象征之一,它不仅仅是一种文字工具,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哲学体系的载体。
汉字哲学与中国传统思维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通过深入理解汉字哲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并展望其在当代社会中的发展。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它源远流长、蕴含丰富哲学思想。
从最早的甲骨文到形成今天的简化字体,汉字承载了中华文明的沉淀与传承。
汉字的形态、构造和象征意义与中国传统思维密不可分。
每一个汉字都是通过画符合意的方式形成的,其形态背后的思维方式与传统观念紧密相连。
汉字哲学通过汉字的意义和形态,深入主张中国人的思考方式。
汉字是一个典型的象形文字,它的形状往往与其所代表的事物有关联,这种视觉联系也影响了中国传统思维的习惯。
汉字哲学通过探索汉字的构造和造字原理,揭示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汉字哲学以阴阳为核心思想,这一思想表达了对世界事物的对立统一观念。
在汉字中,很多字都分成了左右两部分,这代表了阴阳相互对立的概念。
例如,阳光朝上的“日”与向下的“月”,左右相对的“亻”与“人”,都在字形上表现了对立统一的思想。
另外,汉字哲学还通过形声字的构造方式传递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点。
形声字是汉字中最常见的一类字,它由形旁和声旁组成,形旁表达字义,声旁表达字音。
这种构造方式体现了中国人将事物形态与声音紧密联系的思维方式,既强调外在形式,又注重内在含义。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汉字哲学和中国传统思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中国经济和文化的崛起,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理解变得尤为重要。
汉字哲学作为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打造中国独特的国家形象,并且有助于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此外,汉字哲学还可以为现代社会的思考方式提供启示。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更加注重逻辑思维和线性推理。
然而,汉字哲学以及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强调整体思维和综合推理,在当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汉字哲学对中国思维方式的影响与转变
汉字哲学对中国思维方式的影响与转变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的国家,而汉字作为中国文字的代表,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转变。
汉字哲学既是汉字所承载的思维方式,也是一种文化传统的延续。
从古代到今天,汉字哲学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与文化观念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汉字哲学对中国思维方式的影响体现在中国人的思考方式上。
汉字是形声文字,其独特的形式使得中国人在思考问题时注重整体,而非片面。
汉字的组合方式使得每个字都是一个完整的概念,因此中国人的思考更加注重综合性和整体性。
相比之下,西方的字母文字更加注重分析与逻辑推理,思考方式较为片面。
这种整体性的思考方式使得中国人在处理问题时更加注重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更易于形成系统性的思维框架。
其次,汉字哲学在中国人的价值观与思想观念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汉字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哲学思想。
汉字中的每一个字都对应着一种特定的意义和价值观。
例如,字形上的“人”字代表着人类,活动中的“心”字象征着人的情感与内心;在这样的汉字哲学下,中国人注重个体与整体的关系,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与爱情的连结,传承了一种注重家庭关系与人伦道德的价值观。
这种价值观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了贯彻与实践,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
汉字哲学还在中国人的文化观念中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字义的构成及字意的变化深深影响了中国人对待文化的态度。
在汉字的世界中,每一个字都具备着独特的含义,往往是通过不同的“义旁”、“形旁”、“声旁”组合而成。
这使中国人对待文化更加注重继承与发扬,希望能够将传统的文化传统代代相传。
这种独特的文化观念也为中国人创造了丰富的艺术与文学形式。
例如,中国的书法艺术是一种通过汉字来传达思想与情感的独特方式,而诗词则是通过精选的汉字来表达美好的意境与情感,充分展现了汉字哲学对中国文化观念的影响。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与变革,汉字哲学对中国思维方式的影响也在发生着转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97年第2期汉字文化 汉字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郭优良提要:本文以汉字文化学理论为指导,探讨汉字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之间的密切关系。
文章认为:(1)整体性思维决定了汉字的造字法,而造字法反映了汉族人整体思维的发展阶段。
(2)直观思维使汉字字形带有明显的形象感性色彩,这种字形又强化了汉民族的直观思维习惯。
(3)意象思维促成了汉字字义的抽象化,而一些表抽象概念的汉字的探源,则揭示出意象思维的奥秘。
(4)经学思维有尊崇汉字、维护汉字的倾向,而汉字体制的长期传承证明了它在这方面所起到的作用。
汉字文化学认为,汉字不仅仅是汉民族的辅助性交际工具,它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汉字,特别是古汉字丰富地表现出中国古代社会的生产、生活、民俗风尚、宗教迷信、伦理道德等,而且还以缩影的方式展示出中国传统思维的方式特征。
汉字与传统思维的密切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汉字的长期使用对中国传统思维产生了直接影响,比如,汉字作为沟通人际关系的媒介,其形意融合的特征,使得人们习惯于以形求义,愿意从字形上直接把握符号所表示的意义。
这种认知方式的长期刺激,势必会把人们导向直观把握的思维模式中。
另一方面,传统思维也影响到汉字系统的方方面面。
比如,我们的先人当初为什么创造了表意体制文字而不是其他体制的文字?汉字为何千百年来体制不变经久不衰?这些问题除了文字学本身的因素外,显然还受到中国传统思维的决定和制约。
为了更深刻地理解汉字,建立更加科学的汉字学,本文试从汉字与中国传统思维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些探讨。
一、整体思维和汉字的造字方法整体思维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中最根本的特征。
所谓整体思维,是指倾向于对认知客体作综合概括的把握。
这种思维方式对于汉字的造字方法有着根本性的影响。
唐兰先生在《古“象意”、“形声”三书说,这三种造字类型实际上代表了汉族人整文字学导论》中提出过“象形”、体思维的三个发展阶段。
在象形字阶段,其思维方式主要是“观物取象”,但观物取象决非一味地机械模仿,而是在很大程度上进行综合概括了。
从文字图画到象形字的产生,一个关键的因素是图形的净化,即概括性的象征取代了图画式的描绘,简洁的线条取代了投影式的块面结构。
图形净化使观物取象成为对客观事物的概括模拟,比如“牛”“羊”二字,不再是面目俱全的“写真”,而是变成以纯粹的线条“画成其物”了。
象形字的产生是人类思维进化的重要成果,也是真正文字出现的一个标志。
在象意字阶段,其思维方式主要是“综合取象”以获得对抽象事物表达的能力。
抽象事物,即“意”之物,它无形可象,必须综合与之相关的事物,才能近似地或朦胧地造字表现。
比如甲骨文的“阴”字,从今从鸟,这是因为某种鸟鸣预示天气将变的缘故。
甲骨文的“至”字,字形为矢端下画有一横道,本象矢有所抵,后则引申为凡至之义。
再如甲骨文的“祝”字,像人跪于示前,借指一切祝之义。
法国哲学家列维・布留尔曾经认为,原始思维不重视事物的客观性以及事物间的客观联系。
这种断言对古代汉民族来说似乎未必合适。
中国传统思维强调“天人合一”,是把自然界、人类社会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的,因而表现为综合性系统性特征。
在甲骨文中表现事物与事物、事物与人、人与人之间联系的字是很多的,如“彘”字,像矢贯于豕之形;“尽”字,像以帚洗盂使之尽也;“拔”字,像双手用力以拔木;“得”字,像以手取具;“涉”字,像双足涉水之形;“孚”字,像以手夺人之子,等等。
由于会意字是合两个以上符号构成,而这些符号一般又以象形、象意为基础,所以符号间的关系往往是模糊的、不确定的,必须借助某种联想从整体的示象中得到其意旨。
比如,甲骨文中的“死”字,商承祚先生释为:“象生人拜于朽骨之旁,‘死’之谊昭然矣”。
①可见,此字是借人跪在枯骨前痛哭的字形,传达出家有亡人的字义。
这种捕捉细节形象以达难达之意的思维方式充分展示了汉族古人“综合取象”的本领。
在形声字阶段,其思维方式突破了取象的单一性,开创了从形象和声音两个层面作综合整体反映的新天地。
形声造字必须具备两种材料:形符和声符。
形符一般是由象形字演化而成的,声符则是汉字声化的产物,是把获得形音义的个体汉字只作为读音提示来使用的结果。
声符一经产生,为汉字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汉字在发展过程中,其结构上的变化主要就是形声字的字量不断增多。
形声造字,形符和声符并用,既“取象”又“取声”;形声字和语言中的词既有语义上的联系,又有语音上的联系,对人的大脑的符号刺激,左右半球兼具,因而它的整体功能最优。
这与中国传统思维重整体、重综合的特征正相吻合,所以,形声字才在汉字体系中由少到多,以致于后来占了绝对优势。
传统思维的整体特征对汉字的表音性能也不无影响。
一般说来,一个汉字就代表一个音节。
音节是语音中最小的结构单位,是听觉感到的最小片段,但它不是语音的最小单位,音节还可分解为由音素组成。
但是对于习惯整体思维的汉人来说,人们乐于凭借感性经验把握整个儿音节,为它设计一个个代表符号,即一个个具体汉字,从而表情达意。
与中国传统思维相对立,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则具有个体分析的特征,倾向于对认知客体作具体的解剖分析,这在他们使用的表音文字中也有一定体现。
公元前两千年左右,闪美特人在埃及圣书字和两河流域楔形字的基础上创制了人类最早的辅音音素文字。
公元前一千年左右,古希腊人对闪美特文字进行改造,创制成兼表元音辅音的音素文字。
闪美特文字和希腊文字都是用字母符号来表示音素的拼音文字,创制表音性质的文字需要个体分析的心理基础,能把整体音节分解为最小的语音单位音素,并归纳出特定的语音系统。
而字母这种文字,我们先人全然没有想到,不能不说与擅长于整体性思维有关。
二、直观思维和汉字构字形态中国传统思维的另一方式是直观,即思维过程中的对象、材料以及结果,一直带有形象感性的色彩。
这一思维特征在汉字的构形形态上也有明显体现。
我们先看古人的两段话。
《易・系辞传》:“圣人有以见天下之颐,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
《说文解字序》:“昔者庖牺氏……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象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仰观俯察是古人凭着自己的感官认识世界的过程,“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则是摄取自然界或人类社会中的种种感性形象,并将之概括成文字符号的过程。
由此我们可以体会到古人认识世界的方式是一种不脱离感性形态的、整体的、非理性的直观模式;构字形态即文字之象则是来源于“鸟兽之迹”等一切自然之象的。
下面举些例子。
在甲骨文中,“骨”字像骨架相互支撑形;“岳”字像山岳之形;“橐”字,像两端被扎住的口袋;“雨”字,像从天而落的纷纷雨滴。
这样“观物取象”的例子是不胜枚举的。
这些例子显示,古人在为事物观象创制书写符号时,是通过对事物现象的感性认识,然后对其进行线条式的特征描绘,从而构成字形的。
由于构字形态的感性较强,所以在识别这些汉字时,通过字形就可以直观地把握其字义,如“骨、岳、橐、雨”等汉字,起初都能“视而可识,察而见义”的,不必像音素文字那样由字形到读音再到意义。
直观思维不仅体现在表静态事物的字形上,也体现在表动作行为的字形上。
比如“走”“射”“飞”“解”“闻”都是表动态动作的字,这些字若从甲骨文时的字形着眼,那么,我们就能看到“走”字中那摆动的双臂,“射”字中那紧绷待出的弓弦,“飞”字中那展翅翱翔的飞姿,“解”字中那紧握牛角的双手,“闻”字中那纵耳以听的身姿。
这些字充分展示了古人在捕捉动作特点时的敏感并提炼出文字图形的高超技能,体现了直观思维赋予汉字构形的生动形象性和具体可感性。
在古代,人们的思维尚处于一种前逻辑阶段,直观是当时认知的根本方式。
因而,人类早期的几种古老的文字体系,如古埃及文字、两河流域文字和玛雅文字,也和古汉字一样,构字形态都是“视而可识,察而见义”的。
然而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的差异,西方文化较多地处于开放变动的状态,其思维也较早地发生了由直观感性向逻辑理性的转变,因而在我们仍然使用象形程度很高的表意文字的时候,西方人已经把象形文字转来倒去,终于弄成了与他们理性思维相适应的纯形式的字母音素文字。
也许有人疑问,我们汉民族为什么没有较早地出现西方文化那样思维模式的嬗变更替?这确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应该说,这是由社会历史、民族心理、语言文化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其中汉字超长时期的使用无疑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千百年来,汉字的象形性虽然逐渐减弱,但是,汉字构形始终没有脱离感性直观的模式。
正是这种直观感性的构字形态,长期刺激和促使了汉人习惯于用直观的方式去认识和把握世界,形成了与西方纯理性思维不同的意象思维。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汉字与直观思维是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的。
正如苏新春先生所讲的那样:“汉民族在自己思维习惯的影响下选择了汉字,同时,汉字又反过来深深地影响了汉民族的思维方式。
汉字强化了汉民族的思维习惯”。
②三、意象思维和汉字的字义抽象意象思维也是传统思维的重要方式,它是指从具体的形象符号来把握某种抽象意义的思维活动。
《周易》为中国文化奠定了基本的思维模式,其中包括意象思维,比如由阴阳八卦组成的卦象,实际上是一套象数符号系统,即由象数符号来表现某种整体意义。
这里所谓象,是指代表某种意义的物象或卦象;所谓意,则是指物象或卦象所蕴涵的抽象意义。
这种把感性形象与抽象意义结合起来的符号性思维,既不同于感性的知觉表象,也不同于理性的抽象概念,是中国传统思维的精华所在。
下面我们来看意象思维对汉字字义抽象的影响。
汉字之初,以象形造字为主,是很缺乏表抽象概念的字的,因而往往采取假借他字或引申字义的办法来表达,使字符具有很强的隐喻特征,即在形象符号中蕴藏着某种深层含义。
比如,有所作为的“为”字,在甲骨文中作以手牵象之形。
传说从舜时起,我们的祖先就已能驯象,并以象耕田。
以象耕田,是农作中最艰难的事情,也是最有作为的事物,所以,后来便用此字统总一切作为之事。
再如“帝”字,在甲骨文中为花萼之全形,即今“蒂”字。
郭沫若先生释曰:“知蒂为帝之初字,则帝用为天帝义者,亦生殖崇拜之一例也。
帝之兴必在渔猎牧畜已进展于农业种植以后,盖其所崇祀之生殖,已由人身或动物性之物转化为植物。
古人固不知有所谓雄雌蕊,然观花落蒂存,蒂熟而为果,果多硕大无朋,人畜多赖之以为生。
果复含子,子之一粒,复可化而为亿万无穷之子孙。
所谓韦华韦华鄂不,所谓绵绵瓜瓞,天下之神奇更无有过此者矣,此必至神者所寄,故宇宙之真宰,即以帝为尊号也”。
③这一段话解释了用“帝”为宇宙之真宰的根源,而且还透露了以物象为基础引起的字义衍生,即以花蒂之蒂来喻指决定芸芸众生的帝王之帝,把“帝”字的蕴义发挥得淋漓尽致。
以具体表抽象的意象思维,在另外诸多汉字中亦可取证。
比如“贵”字为何从贝?原来在殷周时代以贝为货币,有钱之人当然为贵。
以贝之贵喻人之贵,贝是具体的,贵则是抽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