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专题提能限时练古代诗歌鉴赏.docx

合集下载

江苏省2018届高考语文专项复习古代诗歌鉴赏(课外)练习(20)

江苏省2018届高考语文专项复习古代诗歌鉴赏(课外)练习(20)

古代诗歌鉴赏(课外)课后练习(20)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示秬秸①张耒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

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秬、秸。

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

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

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

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

[注] ①秬秸:张耒二子张秬、张秸。

张耒,北宋著名文学家,曾官太常寺少卿。

(1)①下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前小序交代了本诗写作的起因和目的,凸显了诗作内容的真实性。

B.“歌一声”,是说卖饼儿沿街呼卖时有腔有调,生动形象并富于童趣。

C.卖饼儿衣着单薄,凛冽的寒风吹透了他的衣衫,他却担忧饼冷难卖。

D.作者在诗的最后,对两个儿子提出了谆谆告诫,点明了本诗的题旨。

②这首诗的写景叙事,平实而富有韵味,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首诗是张耒为教育自己的孩子而作,请对其中的教育内容和所用的教育方式加以概括,并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

(不少于200字)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越中览古李白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苏台览古李白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这两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慨?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宿济州西门外旅馆晁端友寒林残日欲栖乌①,壁里青灯乍有无。

[配套K12]2018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专题练案19 古代诗歌鉴赏(一)新人教版

[配套K12]2018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专题练案19 古代诗歌鉴赏(一)新人教版

专题练案19 古代诗歌鉴赏(一)本练案共18题,共99分,用时99分钟一、(原创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11分)导学号 15650566郭纶①苏轼河西猛士无人识,日暮津亭阅过船。

路人但觉骢马瘦,不知铁槊大如椽。

因言西方久不战,截发愿作万骑先。

我当凭轼与寓目②,看君飞矢集蛮毡③。

【注】①这是苏轼23岁时的作品。

郭纶本为弓箭手,屡有战功。

仁宗康定元年九月,西贼寇三川寨,郭纶固守,定川堡得不陷。

②寓目:过目,观看。

③蛮毡:毡帐,借指来犯的贼寇。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郭纶本是河西勇士,如今人们却不认识他了,因为他每天只是在傍晚时分,坐在渡口闲看过往船只来打发时间。

B.颔联将郭纶今日所骑瘦马和他当年曾经使用过的长矛对比,今日之落魄与往日之英勇形成了鲜明对比,形象生动。

C.郭纶自称边疆久无战事才沦落如此,表现了他对国家的极度失望;但他同时说一旦有了战事,他仍愿冲锋陷阵。

D.这首诗语言通俗平易,在平实的叙述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诗歌尾联对战争场面的描写,表现出了诗人的英勇。

E.这首诗借郭纶这一形象,表现了诗人对英雄的仰慕,对英雄失路的怜惜,对贼寇入侵的痛恨以及强烈的爱国热情。

答:答B给3分,答E给2分,答A给1分;答C、D不给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

[解析]A“因为”分析不当。

C“表现了他对国家的极度失望”无中生有。

D“表现出了诗人的英勇”分析不当,是表现郭纶英勇而非诗人。

2.诗中郭纶这一人物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分)答:①本领高强,屡建战功。

他是河西猛士,使用如椽大铁槊,善飞矢杀敌。

②有勇于担当、杀敌报国的豪情壮志,“截发愿作万骑先”,说明郭纶希望截发为信,愿作痛击贼寇的万骑先锋。

③怀才不遇,赋闲无事。

本领高强的英雄无人赏识,只能日暮在渡口闲看渡船。

[解析]这首诗的大意是:郭纶本是河西一带知名的勇士,如今的人们却都不识得他了,这位昔日的猛将只是在傍晚时分,坐在渡口,闲看过往船只来打发时间。

2018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专题九古代诗歌鉴赏1如何读懂诗歌课件

2018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专题九古代诗歌鉴赏1如何读懂诗歌课件

(2)解析:颈联的意思是,诗人以写诗抒发内心的悲 愤,躁动只能依靠参禅降伏;愁肠百结,欲借酒为兵,来 冲击愁阵。 句中的“愁”字直接揭示了诗人的感情。 尾联 的意思是, 保存好官帽不要让它遭受污损, 擦拭干净朝簪 等待明天到来。 借助动作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大唐的一片忠 心。
答案:表达了作者内心孤寂愁苦,但仍忠于大唐、心 系故国之情。通过参禅使自己平静,通过饮酒化解“愁 阵”,表明他内心孤寂愁苦;避免染“尘埃”,整理朝 冠期待“眼明” ,表明他不愿依附奸佞,对大唐一片忠心。
飞花、落絮本是残春景物,而蜜蜂一“抱”,鱼儿一 “ 吹 ”, 就平添了无穷兴趣与几分生机, 故没有半点伤春 伤别的落寞,一扫晚唐衰飒的诗风。 答案: ①构思巧妙, 把“花须落”“柳絮行”这些常 见的残春景象与“蜂抱”“鱼吹”联系起来,十分新奇; ②用词巧妙, “抱”“吹”的使用虽然出人意料,却又显 得非常自然。
读懂古诗的基本方法
读标题 读正文 挖掘暗示信息 读作者
1/24/2018
先从整体上(宏观上)读懂诗歌
我们细读完一首诗歌后,可针对该诗 歌追问三个问题,从而初步读懂诗歌:
“写什么” (诗歌形象、主要内容(意境、意象))
“怎么写” (语言、表现技巧)
“为何写” (情感、主旨、观点态度)
诗歌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景物形象
表达技巧考题中,较少直接设题考查。
设题方向 围绕三方面设置试题: (1)诗歌形象、主要内容(意境、意象) (2)语言、表现技巧。 (3)情感、主旨、观点态度。 分值较稳定 分值均为11分,设置两个小题。
学案 1 如何读懂诗歌
诗歌鉴赏能全面而深入地考查考生的语文素养和鉴 赏能力,古代诗歌阅读作为高考阅读必考题也就成为一
答案: ①画工如山貌不同: 写曹霸要画的马已有众多 画工画过,但画得都不成功,强调此马的雄俊非凡手可 得,造成此马难画的印象;②“迥立阊阖生长风”:写 真马昂头站立,给人万里生风之感,进一步点出画家要 捕捉住此马飞动的神采尤其不易。

2018届新课标高考第一轮语文总复习专题课件古代诗歌鉴赏-(共106张PPT)

2018届新课标高考第一轮语文总复习专题课件古代诗歌鉴赏-(共106张PPT)

9.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 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讲评】①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 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②作 者自比任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 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陈子昂的“前
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
下”(《登幽州台歌》),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 心却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如陆游和辛弃 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 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 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二、诗歌中的原型扩张 作者的形象表现在诗歌中,就扩张为涵义丰富的 艺术形象。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形象有: 1.豪放洒脱的形象。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表现了他淡于富贵、 傲视圣贤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 性格。
2.忧国忧民的形象。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 庇 天 下 寒 士 俱 欢 颜 。 …… 吾 庐 独 破 受 冻 死 亦 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 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其忧国忧民的精神可 见一斑。
(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 度的能力。题干要求结合典故分析诗歌情感,首先结 合注释“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理解任公子的典故; 然后结合盛唐政治环境和诗人的情怀,就能推断出诗 人的思想感情,联系李白怀才不遇的人生经历得出“英 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的结论。)
考纲在线 古诗文阅读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4.鉴赏评价 D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2018级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

2018级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

一、【新课标I卷】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阅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xx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白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作者承认白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解析】BE B项说法错误。

E项全诗透露出一种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也表达了要为国选出真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5.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6分)【解析】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试题分析:先点出其修辞手法,再表述其作用、效果。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二、【新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送子由使xxxx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②武林:杭州的别称。

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后来入吐蕃会盟,酉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14.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2018届高三语文浙江专版高考大一轮总复习教师用书:专

2018届高三语文浙江专版高考大一轮总复习教师用书:专

专题十四|古代诗歌阅读——知人论世,缘景明情专题入门(一)熟悉浙江高考古诗歌题型(明考法)——高考命题分析1.体裁和题材方面从体裁上看,所选诗歌体裁以唐宋诗歌为主,兼顾其他年代的诗歌,名家非名篇作品和非名家的名篇作品成为考查热点。

从题材上看,写景诗、咏物诗、政治讽喻诗、边塞诗等写景抒情言志类诗歌成为命题首选和考查重点。

2.考点设置方面从涉及的考点看,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考查较多,形象和语言相对少些。

3.命题形式方面热衷“比较鉴赏”形式。

近几年中,2016年采用两首课外诗歌比较鉴赏的形式,2015年采用与课内诗歌比较鉴赏的形式,2012年和2014年这两年均采用两首课外诗歌比较鉴赏的形式,2007年还出现三首诗歌比较鉴赏的形式。

——真题试做领悟1.(2016·浙江高考)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

北来人二首[宋]刘克庄试说东都①事,添人白发多。

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

胡运占难久,边情听易讹。

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②。

十口同离仳,今成独雁飞!饥锄荒寺菜,贫著陷蕃衣。

甲第歌钟沸,沙场探骑稀。

老身闽地死,不见翠銮归![注]①东都:指北宋都城汴梁。

②宣和:宋徽宗年号。

(1)赏析第一首中的画线句。

答:解析:本题从赏析句子的角度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

画线句是对北宋都城汴梁荒凉破败之景的描绘:皇帝的陵园和宫殿都已遭到破坏,其中的陈列物石马已残破不堪,铜驼也见状悲泣。

诗歌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在写景中抒发亡国之痛。

参考答案:运用对仗(对偶)、拟人的手法,借陵园、宫殿的荒凉残破之景,抒亡国之痛,情景交融。

(2)这两首诗在叙事上有何特色?试作简要分析。

答:解析:本题从分析诗歌叙事特色的角度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叙事特色一般要考虑叙事的视角、叙事的顺序、叙事的手法等。

从叙事视角看,都以“北来人”的口吻叙事;从叙事手法看,都在叙事中抒情,都运用了对比手法。

要一一从诗中找出,并且要分析艺术手法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3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 第三节 鉴赏诗歌的语言训练定时规范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3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 第三节 鉴赏诗歌的语言训练定时规范

(全国版)2018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3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第三节鉴赏诗歌的语言训练定时规范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全国版)2018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3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第三节鉴赏诗歌的语言训练定时规范)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全国版)2018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3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第三节鉴赏诗歌的语言训练定时规范的全部内容。

鉴赏诗歌的语言(时间:90分钟分值:84分)题组一对点练1. (2015·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4分)卜算子张元幹【注】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

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

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

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注】张元幹,宋代爱国词人。

请对上片前两句中的“湿”“迷”二字分别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语言炼字的能力。

可先解释词语“湿"“迷”的本义,再根据词句意思,结合诗歌主旨解释它们在句中的意思及表达的感情.“湿”是风露使得行云充满湿气,表明了环境的潮湿,反映的是词人内心的凄凉.“迷"是说迷失航向,突出的是环境的朦胧,反映的是词人内心的迷惘.答案①“湿”字,描写地面浓重的风露水汽使行云也充满湿气而显得厚重凝滞,突出了外在环境的潮湿、阴冷,表现了作者凄凉和沉重的心情.②“迷”字,描写水面迷蒙的雾气使归舟迷失了航向,烘托出朦胧、迷茫的氛围,表现了作者内心的迷惘。

2018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限时训练):专题九古代诗歌鉴赏学案6Word版含答案

2018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限时训练):专题九古代诗歌鉴赏学案6Word版含答案

限时训练题组一对点练1.(2014·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5分)奉陪郑驸马韦曲①杜甫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

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②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

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 ①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

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

②禁:消受。

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

”结合这一注解,说说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本题考查作者的思想感情。

解读诗歌的思想感情要抓住直接表现思想感情的词语和诗中的意象。

联系诗中前三联表达了对韦曲的喜爱之情,再联系题干对“小乌巾”的解释,可知最后两句“何时”“小乌巾”传达出了归隐之意。

答案:要点一:借向往隐居生活,表达对韦曲春景的喜爱。

(或:因韦曲春色美景而生隐居山林之情。

)要点二:隐含求仕未果的复杂心情。

2.(2015·福建卷)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5分)秋夜纪怀〔宋〕陆游北斗垂莽苍,明河①浮太清②。

风林一叶下,露草百虫鸣。

病入新凉减,诗从半睡成。

还思散关③路,炬火驿前迎④。

注] ①明河:银河。

②太清:指天空。

③散关:即大散关。

④炬火驿前迎:举着火把到驿馆前迎接。

三、四两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人情感。

理解诗人情感可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陆游一生都在想着报效国家,即使年老体病,即使在半夜无眠时,诗人都在想着自己年轻时的英勇,想着杀敌报国,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

答案: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诗人虽秋夜病卧,仍壮心不已,念念不忘昔年在大散关的战斗生活,还想重返战场,报效国家。

(意思对即可)3.(2015·四川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5分)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骆宾王返照下层岑,物外狎招寻。

兰径薰幽珮,槐庭落暗金。

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一遣樊笼累,唯馀松桂心。

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向?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018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复习

2018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复习

2018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复习2018年高考语文复习:最新诗歌鉴赏与名句填空练习10套(答案)一、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2018届高三第一次联考(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始安秋日宋之问桂林风景异,秋似洛阳春。

晚霁江天好,分明愁杀人。

卷云山角戢,碎石水磷磷。

世业①事黄老,妙年孤隐沦。

归欤卧沧海,何物贵吾身。

①注:世业:犹世事。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 诗歌前两句用“洛阳春”引发对“桂林风景异”想象,进而表达作者满怀的喜悦之情。

B. 诗歌五、六两句中,云雾飞卷山峰隐现,碎石可见江水磷磷,营造了一种清冷的氛围。

C. 诗歌七、八两句写自己平日为官做事信奉黄老,与人无争,但最终还是遭遇贬黜流放。

D.整首诗前几句重在写景抒情,后四句转向述志感怀,即在辛酸无奈中表达了归隐的思想。

E.该诗是作者晚期作品,写景物用语简洁概括,抒发了诗人独特的感受,给人新颖的美感。

15.请结合诗歌赏析“晚霁江天好,分明愁杀人”的精妙。

(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1)李白在《行路难》(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展现了李白对达到理想彼岸的乐观自信情怀。

(2)苏轼在《赤壁赋》中,写了与友人夜晚泛舟赤壁时把酒吟诗的快哉乐事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宁夏银川一中2018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行舟忆永和兄弟周必大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

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

E.诗人在真实描摹客观景物的同时,又把某种独特感受倾注在景物描写之中,使读者也受到感染。

15. 赏析嫌中“穿”“数”二字的妙处。

2018版高考语文(全国)大一轮复习复习古诗文阅读古诗鉴赏考点精练三含解析

2018版高考语文(全国)大一轮复习复习古诗文阅读古诗鉴赏考点精练三含解析

考点精练三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1.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水仙子·渡瓜洲[注]赵善庆渚莲花脱锦衣收,风蓼青雕红穗秋,堤柳绿减长条瘦。

系行人来去愁,别离情今古悠悠。

南徐城下,西津渡口,北固山头.注瓜洲:长江岸边渡口。

该曲前三句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答案①对偶。

前三句鼎足而对,句式工切,势如贯珠,描绘了秋天的凄凉衰飒之景.②比喻。

“锦衣”比喻绿色的荷叶,“锦衣收”生动描绘了荷叶凋残蜷缩的形态。

③比拟.“瘦”字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柳叶凋落、柳枝干枯的特点.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梦寻梅方岳①野径深藏隐者家,岸沙分路带溪斜。

马蹄残雪六七里,山嘴有梅三四花。

黄叶拥篱埋药草,青灯煨芋话桑麻.一生烟雨蓬茅底,不梦金貂②侍玉华③。

注①方岳:宋代诗人,屡遭贬谪,一生坎坷。

②貂:汉代的宫饰。

③玉华:唐代的宫殿名。

请从描写手法的角度谈谈诗人是如何表现梅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衬托(间接描写)。

诗人以通幽的野径、宛转的山溪、洁净的沙岸、蜿蜒的残雪、幽远的“隐者家”,描绘出一个优雅僻静的环境,衬托出梅花幽静脱俗的特点。

(2)白描(直接描写)。

诗人风尘仆仆策马而来,只为追寻那山坳里的早梅,虽然梅花只有三四朵,诗人却在不事雕饰中勾勒出雪中梅花神清骨秀、高洁幽芳的格调,表现出诗人对高洁品质的坚守和追求.3.阅读下面两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沙①苏轼其二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

相挨踏破茜罗裙②。

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③村.道逢醉叟卧黄昏.其三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

隔篱娇语络丝娘. 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④软⑤饥肠。

精选通用版2018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专题提能限时练十三古代诗歌鉴赏

精选通用版2018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专题提能限时练十三古代诗歌鉴赏

专题提能限时练(十三) 古代诗歌鉴赏(建议用时:30分钟)1.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古风(其三十九)李白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

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

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鸾③。

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晖:落日余晖。

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

③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A.前四句,写诗人登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

B.诗中“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

C.七、八句借助于描写白日将尽、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感受。

D.九、十句的意思是本应栖息于梧桐的鸾竟巢于恶树之中,而燕雀却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

E.最后两句用典“归去来”,指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剑歌”,指孟尝君食客冯谖因未被重用曾弹剑而歌意欲离去之事。

但此处作者却准备仗剑而行,勇敢地去面对困难,故与此典故情形相反。

AE[A项,“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有误。

前四句,诗人登高望远,看到的是秋霜覆盖,万物凋零,北风飘拂,原野荒寒,奠定了全诗悲凉低沉的感情基调。

E项,“相反”不对,诗人也是准备拂袖而去。

](2)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前四句写景,萧条低沉,为下文抒情张本。

中间四句“东流水”“无定端”表达时光易逝、世事多变的感叹。

九、十句雀占鸾位,表达小人得势、壮志难抒的慨叹。

【答案】①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

2018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检测)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

2018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检测)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

2018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检测)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word版可编辑修改)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检测)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检测)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专题集训(时间:120分钟 分数:129分)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11分)采桑子·杂忆史惟圆①当时已惯何曾惜,滚遍香弦,字字清妍。

能得当场几度怜?今知此曲人间少,绝艺谁传?往事如烟,满耳筝琶值几钱?【注】①史惟圆,明末清初人,经历甲申之变,明亡之痛。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A.“滚遍香弦”中“香弦"代表美好的音乐,意思是说过去天天听惯美好的音乐.B.“字字清妍”是描写音乐所达到的妙境,每个唱词都能让人感觉美好绝伦.C.“何曾”“几度怜”,则表现了作者对错过美妙音乐的后悔之情,过去没有好好品味。

D。

“绝艺谁传”表达出诗人对艺人们不思进取,不再钻研音乐的痛惜之情。

E.“往事如烟”中“往事"既包括过去尽情欣赏美妙的音乐的生活,也包括身经战乱的生活。

解析:CD C项,作者是认真品味了的,要不如何能知“字字清妍”呢?所以“没有好好品味”不对。

D项,身逢乱世,如何能专心学艺?诗歌并非责怪艺人,而是借音乐说时事说兴亡之感而已.(2)“满耳筝琶值几钱"的意思作者认为现在的音乐不值得一听,造成“筝琶不值钱”的原因有哪两个?试简述.(6分)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审读题干,可知有今昔对比之意,然后针对相关诗句分析即可。

【推荐精选】2018届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专题二 古代诗歌阅读习题

【推荐精选】2018届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专题二 古代诗歌阅读习题

专题二古代诗歌阅读题型一形象鉴赏题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月圆①[唐]杜甫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

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②。

未缺③空山静,高悬列宿④稀。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注] ①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流寓夔州时所作。

②绮逾依:这里指(席子上的)光彩更加柔美。

③未缺:指月圆。

④列宿:众星。

这首诗前六句描写了月圆之夜的哪几幅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答:解析:本题考查通过概括诗歌的画面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意境。

对场景画面的描述要透过意象联想意境,本诗通过描绘“孤月”“寒江”“空山”等意象,营造出清冷孤寂的氛围,抒发了作者面对明月时的孤独和对远方亲人真切的思念之情。

答案:孤月当空,清辉满楼;月映寒江,影动柴扉;月洒江波,浮光跃金;月照绮席,光彩交融;月挂空山,万籁俱静;月明中天,疏星寥落。

2.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

寻诗两绝句陈与义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①,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②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 ①居士:指文人雅士。

②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

答: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

分析诗歌形象特点,要结合诗中描写的人物行为。

第一首诗中描写陈居士行为的有两句,“楚酒困人三日醉”和“亭角寻诗满袖风”;第二首诗中也有两句,“爱把山瓢莫笑侬”与“醒来推户寻诗去”。

综合分析四句诗,可以发现陈居士有两个特点:一是爱喝酒,二是爱写诗。

由此我们可以概括出陈居士的形象特点:行为洒脱,情趣高雅。

答案:①行为洒脱:“楚酒困人三日醉”“爱把山瓢莫笑侬”,从陈居士喜欢喝酒可以看出他洒脱的性格特点。

②情趣高雅:“亭角寻诗满袖风”“醒来推户寻诗去”,白天寻诗,夜晚寻诗,表现了陈居士沉迷于诗歌创作的高雅情趣。

题型二语言鉴赏题3.(2016·天津高考)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2018届新课标高考第一轮语文总复习专题课件古代诗歌鉴赏

2018届新课标高考第一轮语文总复习专题课件古代诗歌鉴赏
3
1.解读诗歌的形象、情感,通常要注意从以下几
个角度切入:从题目序言切入,有的题目序言中点明 事件的时间、地点、写作缘起等;从关键的标志性、 暗示性词句入手,比如“故园(情)”“独”与“孤”“愁”
等;从背景、作者等处切入,比如宋代的很多诗词都 与破碎的山河相联系等;从具体的环境描写及人物动 作等方面切入,具体细节具体分析能发现抒情主体的
5
情感变化等。具体解答时一般采用的答题模式:用了
什么手法,刻画了什么形象(或意境),表达了怎样的
情感。
4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考点集训(选诗歌 1题目。 木棉花歌 陈恭尹
粤江二月三月来,千树万树朱花开。 有如尧时十日①出沧海,更似魏宫万炬②环高台。
第四单元 古代诗歌鉴赏
1
第一节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2
设题角度Ⅰ:鉴赏形象 【命题方式】①诗歌中描写了怎样的形象?②这 首诗歌塑造了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请作简要分 析。③这首诗歌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 围? 【答题要点】①先概括某形象的特点。②结合诗 句的具体内容作简要分析,突出其特点。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11周 专项限时练11 古诗鉴赏(2021年最新整理)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11周 专项限时练11 古诗鉴赏(2021年最新整理)

(全国通用版)2018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11周专项限时练11 古诗鉴赏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全国通用版)2018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11周专项限时练11 古诗鉴赏)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全国通用版)2018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11周专项限时练11 古诗鉴赏的全部内容。

专练限时练11 古诗鉴赏(用时:45分钟满分:45分)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11分)拟咏怀二十七首(其十八)庾信[注]寻思万户侯,中夜忽然愁。

琴声遍屋里,书卷满床头。

虽言梦蝴蝶,定自非庄周。

残月如初月,新秋似旧秋.露泣连珠下,萤飘碎火流。

乐天乃知命,何时能不忧。

注庾信:南北朝时期诗人,辅佐梁元帝,出使西魏被扣留,西魏灭梁后被迫仕魏,后北周取代西魏又仕北周,本诗为仕北周时期所作。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诗作前半篇写中夜操琴、书卷满床的情景,后半篇写白露明月、萤火飘流的秋色,构成凄清孤寂的意境。

B.“寻思"两句直抒胸臆,不仅有故国覆灭、封侯梦想破碎的叹惋,也有当下不能为国建功的自嘲。

C。

“虽言”两句运用庄周梦蝶的典故,自己如同那个可以齐物我、一是非、在轻飘飘的达观世界中自适其志的庄周一样,梦为蝴蝶,忘怀自身,就可以摆脱时刻相随的愁思。

D.“残月”两句由“中夜”暗渡而来,表达出时光流逝而诗人却不能回国辅政尽忠的无限惆怅之情.E.“露泣”两句由“新秋”而来,烘托出诗人凄凉哀伤、虚无烦乱的内心状态,用词精切,对仗工巧。

答案CD解析C项“虽言"两句运用庄周梦蝶的典故,“虽言”“定自”两个虚词却是重点.虽然梦为蝴蝶,忘怀自身,就可以摆脱时刻相随的愁思,无奈自己绝对不是那个可以齐物我、一是非、在轻飘飘的达观世界中自适其志的庄周.通过反用典故,表明“愁”之无可消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提能限时练 ( 十三 )古代诗歌鉴赏( 建议用时: 30 分钟 )1.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 ~ (2) 题。

古风 ( 其三十九 )李白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

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

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 栖鸾③。

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晖:落日余晖。

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

③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A.前四句,写诗人登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

B.诗中“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

C.七、八句借助于描写白日将尽、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感受。

D.九、十句的意思是本应栖息于梧桐的鸾竟巢于恶树之中,而燕雀却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

E.最后两句用典“归去来”,指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剑歌”,指孟尝君食客冯谖因未被重用曾弹剑而歌意欲离去之事。

但此处作者却准备仗剑而行,勇敢地去面对困难,故与此典故情形相反。

AE[A 项,“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有误。

前四句,诗人登高望远,看到的是秋霜覆盖,万物凋零,北风飘拂,原野荒寒,奠定了全诗悲凉低沉的感情基调。

E 项,“相反”不对,诗人也是准备拂袖而去。

](2) 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6 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前四句写景,萧条低沉,为下文抒情张本。

中间四句“东流水”“无定端”表达时光易逝、世事多变的感叹。

九、十句雀占鸾位,表达小人得势、壮志难抒的慨叹。

【答案】①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

②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

③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自身遭际的激愤。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 ~ (2) 题。

示秬秸[注]张耒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

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秬、秸。

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

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

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

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

【注】秬秸:张耒二子张秬、张秸。

张耒,北宋著名文学家,曾官太常寺少卿。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诗前小序交代了本诗写作的起因和目的,凸显了诗作内容的真实性。

B.“歌一声”,是说卖饼儿沿街呼卖时有腔有调,生动形象并富于童趣。

C.“市楼”一句写人物活动,也是从正面表现主人公起得很早。

D.卖饼儿衣着单薄,凛冽的寒风吹透了他的衣衫,他却担忧饼冷难卖。

E.作者在诗的最后,对两个儿子提出了谆谆告诫,点明了本诗的题旨。

BC[ 卖饼儿捧着装饼的盘子,走出家门,拖着长声叫卖。

这里的“歌”并不是真的歌唱,而是拖着长声叫卖的声音,因此 B 项说卖饼儿的叫卖“有腔有调,生动形象并富于童趣”不准确,另外也不切合全诗主旨。

C项,应是从“侧面”表现主人公起得早。

](2) 这首诗的写景叙事平实而富有韵味,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从诗歌语言特点的角度进行分析,“平实”即平白实在,不堆砌辞藻;“有韵味”则强调内容的丰富。

【答案】要点一:平实,没有华丽辞藻,明白如话,通俗浅显。

举例:“捧盘出户”“市楼东西”等等,均无任何修饰之语。

要点二:有韵味,写景、叙事,蕴含丰富。

举例:开篇两句,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描画出了清冷空寂的景色,透露出作者对卖饼儿生活际遇的同情和关怀,其他如“人未行”的空寂街景、“忧饼冷”的心态表露,均语浅而意深。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 ~ (2) 题。

柳堤[明]金銮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

十里笼晴苑,千条锁故营。

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

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A.一、二句点题,写“春江”暗含江边之“堤”,写“密树”点出堤上之“柳”。

B.三、四句承题,“十里”承“春江”,写堤长;“千条”承“密树”,状柳茂。

C.三、四句写柳堤晴日的静景,五、六句写雨天的动景,以静写动,借静衬动。

D.“啼莺”“飞燕”“风暖”“落花”具体生动地描绘出暮春时节的美丽景色。

E.“雨香飞燕促”中“香”的用法与“花经宿雨香难拾,莺在豪家语更娇”中“香”的用法相似。

CE [ 本题从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角度来考查对诗歌的理解。

C 项,三、四两句并非纯写晴天景色,“十里笼晴苑”化用了“台城柳”典故,“千条锁故营”则暗指“细柳营”,这两句无“柳”字,却紧扣了“柳”这一咏写重点。

五、六两句不全是写雨天景色,“风暖落花轻”应是晴天景色。

这两句写的都是动景,但并非以静衬动,而是“以动写静,借动衬静”。

因为五、六句中动景是飞燕、落花,而本诗的核心描写对象是柳,如果说成是以静衬动,则是以柳树去衬托飞燕、落花,主次就完全颠倒了。

E 项,用法不同,前者是运用通感的修辞,后者指花香。

](2) 这首诗运用了由景及理的写法,这种写法在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 ) 、苏轼《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等诗中也有体现。

任选上述诗歌中的一首,也可选取其他诗作,具体说明其中景和理的内容,并分析景理之间的关系。

(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从古诗词的表达技巧入手来考查对古诗词的鉴赏。

古典诗歌常常通过客观景物来揭示一种哲理,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讲的“寓理于景” “理景交融” 。

“景”就是意象,透过那清晰明净的意象,由表及里,我们可以看到蕴藏在其中的哲理。

【答案】示例:《题西林壁》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

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景、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告诉人们为人处世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由景及理,紧紧扣住游山所见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

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 ~ (2) 题。

古风 (其十)李白齐有倜傥生,鲁连① 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②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

【注】①鲁连:鲁仲连,战国齐人。

他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

②平原:即平原君,赵国重臣。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A.三、四句与曹植诗句“大国多良材,譬海出明珠”都运用比喻的方法表达赞誉之情。

B.“后世仰末照”句,感叹鲁仲连的功绩如同就要落山的太阳一样将被后人渐渐遗忘。

C.本诗最后两句,以“澹荡人”与开头的“倜傥生”相呼应,意在表明诗人的志趣。

D.李白在诗中盛赞了鲁仲连的高风亮节,并把他引为“同调”,内容显豁,感情深挚。

E.这首诗直书其事,寥寥数句,给读者刻画了一个高蹈而又仗义的历史人物形象,其中也委婉含蓄地寄寓了诗人自己的理想。

BE[ 本题从理解诗句含义的角度考查对诗歌表达技巧和内容的理解。

“后世仰末照”承“明月出海底”一句,“明月”一句将鲁仲连比喻为海底升起的明月,光辉闪耀。

这句形容鲁仲连的光芒能穿越时空而照耀后人,使其景仰。

因此 B 项中“感叹鲁仲连的功绩如同就要落山的太阳一样将被后人渐渐遗忘”错误。

E 项,“委婉含蓄”不对,实际上是“直抒胸臆”。

](2)前人评此诗:“此托鲁连起兴以自比。

”结合诗句,谈谈李白借鲁仲连表达了自己怎样的人生理想。

(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从诗歌的思想内容角度来考查对诗歌的理解。

诗歌末句“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表明作者以鲁仲连为楷模,借鲁仲连的形象,寄寓自己的理想。

首先找到描绘鲁仲连的诗句,根据对这些诗句的理解分条概括出鲁仲连的性格特点。

然后结合对史实的了解,对这些诗句加以解释,并联系李白自身的境况作答。

描绘鲁仲连形象的是5~8 句,“却秦振英声”指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后世仰末照”承“明月出海底”的比喻而来,形容其光芒能穿越时空而照耀后人,使其景仰。

“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指当平原君欲以千金酬谢时,他却推辞离去,可见他高尚的人品。

李白以鲁仲连为楷模,希望自己能像鲁仲连一样淡泊名利,最终能功成身退。

【答案】要点一:辅弼天下,建功立业。

结合诗句:“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要点二:不慕名利,功成身退。

结合诗句:“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 ~ (2) 题。

【导学号:76082070】诉衷情近柳永雨晴气爽,伫立江楼望处。

澄明远水生光,重叠暮山耸翠。

遥认断桥幽径,隐隐渔村,向晚孤烟起。

残阳里。

脉脉朱阑静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