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尔巴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赫尔巴特

宁夏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地理科学(师范)邵霄12010246080

摘要:赫尔巴特(Johann Friederich Herbart,1776—1841)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一般意义上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他在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要把教育简称一门独立的学科;他以建立教育学自身清晰的概念体系为目的,从哲学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从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三个方面实践了对教育学的体系化和科学化。

关键词:教育学;思想;赫尔巴特

一、生平介绍

赫尔巴特(J.F.Herbart 1776——1841年)生于德国奥登堡。他的幼年教育受益于母亲和家庭教师,以后入拉丁学校,于1794年进耶拿大学。在学校内他研究康德、费希特等人的哲学著作;当时刚发表的古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Parmenides,约公元前6世纪)关于一切存在都是统一的和不变的学说,给他很大的影响。1797年初,他在修完大学课程之前,即去瑞士担任一贵族的家庭教师;他对教育的兴趣就是由这个职务引起的。他在1799年曾访问过柏格多夫,与裴斯泰洛齐相识,这一认识给他的印象很深,但是他并未完全接受裴氏观点中的民主主义倾向。1799年以后,他停居在友人家专攻哲学;1802年在哥丁根大学取得博士学位,随后即在该校任教。

1809年他应哥尼斯堡大学的聘请,继康德之后,讲授哲学与教育学,并创立教育研究所,目的在于训练教师,应用他的教育原理。1833年,他重回哥丁根大学任教,于1841年逝世。

二、主要著作

他的主要著作是在两个大学任教期间发表的。教育方面的著作有:

(1)《沦世界的美的启示为教育的主要工作》(1804年);这是用严格的演绎方式,从教育的目的开始,讨论到他的假设,由假设达到完成目的的手段,侧重于伦理学方面的发挥。

(2)《普通教育学》(1806年)分管理、教学、训练三部分,表现他的主要教育思想,侧重于心理学方面的阐述。

(3)《教育学讲义纲要》(1835),这是《普通教育学》的补充,对手前书中的心理学基本思想,有进一步的发挥。

(4)其他与教育有关的著作,尚有《裴斯泰洛齐的直观初步的观念》(1802),《公众协作之下的教育》(1810),《学校与生活的关系》(1818),《关于心理学应用于教育学的几封信》(1831),《理想主义对于教育的关系》(1831)等。

三、教育思想

(一)理论基础

赫尔巴特是在心理学和伦理学基础上建立他的教育学思想体系的。他认为,教育学应该把伦理学作为论证教育的目的,心理学作为论证教育的方法。

1、伦理学(实践哲学)基础

赫尔巴特受到莱布尼兹和康德的影响,提出所谓的“永恒”的道德观念和伦理体系,并加说明教育的目的,即拥有五种道德观念的人。这五种道德观念是: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公平。这些道德观念是永恒不变的,是巩固社会秩序的永恒真理。

2、心理学基础

赫尔巴特说:“教育者的首要科学,不是全部科学,是心理学。人类活动的全部可能性的概要,均在心理学中从因到果地陈述了。”他充分运用心理学来论证教育上的各种问题。

(二)教育目的

赫尔巴特说:“教育的最高目的、最后目的包括在这一概念之中———德行。但是特别放在教学面前的较近的目的,表达为———多方面的兴趣,较近的目的是为了达到最后的目的。”培养多方面的兴趣,德行的培养也会得到进一步提高。具体而论,教育的目的包括两个方面:

1、培养多方面的兴趣

培养多方面的兴趣是要求学生必须在一定的专业范围内有一定的准备,为将来选择工作时的种种可能性加以考虑。培养多方面的兴趣是获得广泛而又完善的观念的强大动力,一个人的兴趣是多方面的,那么接受的新知识和形成的新观念就越丰富。不仅直接影响德行的形成,而且其本身就是“一切能力的和谐发展”,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和谐的发展,是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该担负的责任,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2、德育的目的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真正善良”的人。他说:“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他把五种道德观念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表明教师应该关心的是如何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教学理论

1、课程论思想。赫尔巴特的课程论思想是与他关于兴趣的观点密切相关的。他把兴趣分为六类: 一是经验的兴趣,指对自然界的认识;二是思辨的兴趣,指对认识对象的进一步思考;三是审美的兴趣,指对各种事物和现象进行艺术评价;四是同情的兴趣,指对一定范围内的人的同情;五是社会的兴趣,指对社会和人类的兴趣;六是宗教的兴趣,它和信仰上帝有关。在多方面兴趣的基础上,赫

尔巴特制定出他的课程计划: 根据经验的兴趣,设置自然、地理等课程;根据思辨的兴趣,设置数学、逻辑等课程;根据审美的兴趣,设置文学、绘画等课程;根据同情的兴趣,设置语言课程;根据社会的兴趣,设置历史、政治等课程;根据宗教的兴趣,设置宗教课程。关于课程设置,赫尔巴特要求遵循学科相关的原理,即既要把教学内容划分成不同的课程,同时又要注意各门课程之间的相互合作,把所有课程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从而避免学习的片面性,使学生和谐发展。

2、教学论思想。赫尔巴特的教学论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教学阶段论上。他认为,教师应采取符合学生心理活动规律的教学程序,他把教学过程分为四个连续的阶段:

(1)明了,指教师讲解新教材。这时,学生处于静止的专心状态。教师把教材分解为许多部分,采用简短的、尽可能易理解的语句进行讲解,在讲解之后,立即让学生确切地重复出来。

(2)联想,指通过师生谈话把新旧观念结合起来。这是统觉的初级阶段。这时,学生表现为动态的专心。自由交谈是联想的最好方法,这对学生来说是最轻而易举的,同时可以获得机会去改变它,使之多样化,并按他自己的方式掌握已学过的东西。

(3)系统,指在教师指导下寻找结论和规则,使观念系统化,形成概念。这是统觉的继续。这时,学生处于静止的审思状态,这种审思可以使学生看到许多事物的关系。教师要采用连贯的陈述方法,通过突出主要思想使学生感觉到系统知识的优点,并通过较大的完整性增加知识的总量。

(4)方法,指通过练习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以检查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是否正确。这时,学生表现为动态的审思。教学方法主要是让学生做作业、写文章等。

3、实现教目的的手段。赫尔巴特把实现教育目的的手段分为三种,即管理、教育性教学和训育。

(1)管理。这里的管理是指采用一些强制性的制度与方法,使儿童养成遵守秩序和纪律的习惯。赫尔巴特认为,管理是保证教育和教学能够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赫尔巴特指出,儿童最初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品德和意志,有的只是一种处处都会表现出来的不服从的烈性,这种烈性就是不守秩序的根源,所以,要对儿童实行严格的管理。管理的目的在于维持教学与教育秩序,为实施教育创造条件。他提出的管理方法主要有威胁、监督、禁止、惩罚、权威与爱。他认为教育者应在儿童心目中树立权威形象,受到他们的爱戴。树立权威的关键在于卓越的智慧;而受到爱戴的关键在于教育者自己要爱儿童,爱是管理的基础和前提。赫尔巴特认为爱所要求的感情和谐可以通过两种方式产生出来:教育者深入到学生的感情中去,十分巧妙地悄悄融合在学生的感情中;或者他设法使学生的感情以某种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