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_经线和经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
【导入】猜谜语:不是篮球和鸡蛋
轻轻一拨它就转
你别看它个头小
载着大江和山川(答案:地球仪)
设计意图:作为初中的学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用轻松简单的谜语导入,提起学生的兴趣,打好这节课的基调。
【作业展评】猜出谜底地球仪后,点评两位同学制作的地球仪作品,指出他们的亮点和不足之处,以鼓励和表扬为主,计入小组加分。
设计意图:有效适度的课堂评价,能够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获得一定的满足感和自豪感,拥有积极昂扬的学习情绪。
【复习与回顾】回顾上节课所学重点知识,教师手持地球仪,引导同学们说出地球仪上特殊的点线轴,并对纬线的特点以及纬度的划分进行复习总结,进而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经线和经度》。
【板书】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3课时经线和经度
一、认识经线
【教师活动】在地球仪上标出任意两条经线,观察他们和南北两极有什么关系?
在地球仪上标出赤道的位置,观察经线和赤道的关系?
【学生活动】说出经线的特点——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赤道,轻而易举的得出了经线的概念。
二、经线的特点
【教师过渡】请同学们在课本上标出经线的概念,并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手中的地球仪讨论经线的特点,完成表格。
【学生活动】小组派代表发言,汇总自己小组的结果。
【教师补充】关于经线的长度和指示方向,可以引导同学们把地球仪想象成一个橙子,把橙
子皮切开并展平,就可以明显的看出地球仪上经线的长度都相等,并且指示南北方向。
设计意图:将地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关联,便于理解,轻松有趣。
【教师提问】如果一位探险家从地球某点出发,沿着同一条经线一直向南,他能回到原来出发的位置吗?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并解释原因,因为经线是半圆,要想回到原来的出发点需要走一个整圆,那就不是同一条经线了。
【教师补充】如果沿着同一条纬线一直向东?可以回到出发的地点吗?
设计意图:举一反三,考察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原理,而非死记硬背。
【教师过渡】讲完了经线,来对比一下经线和纬线的区别。答对小组加分。
【学生回答】
【教师补充】经线和纬线的相互关系学生归纳起来有些难度,特别是经线的相互关系容易答成经线和纬线相互垂直,这里要求归纳的是经线之间的关系,可以用板图的方式把关键点标出,帮助同学们建构知识间的逻辑关系。
三、认识经度
【教师提问】地球仪上有多少条经线?怎么区分无数条经线。提示同学们回忆一下区分无数
条纬线的方法,通过对比联想,得出区分经线的方法就是给不同的经线都标上经度。要想给每一条经线都标上一个经度,首先要确定0°经线的位置。
【学生介绍】阅读材料——本初子午线的地面标志。
【教具演示】教师操作经纬网地球仪,介绍经度确定的原则:任意一根经线所在的平面与本初子午线之间的夹角是多少度,我们就称它为多少度经线。
【学生演示】请两位同学上讲台用经纬网地球仪给大家指出90度经线的位置和180度经线的位置,并说一说为什么有两条90度经线却只有一条180度经线?
设计意图:0度经线和180度经线是两条比较特殊的经线,后面不需要标东西经代号,单独拿出这部分内容来讲,能够深化学生记忆,并且请同学从不同的角度来解释也是突破难点的好办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教师提问】如何区分相同度数的两条经线呢?提示同学们根据纬度的划分方法得出结论。东经——E,西经——W。
【观察归纳】经度的变化规律:东经——往东度数增大,西经——往西度数增大。
【课堂检测】考察同学们对以上规律的应用,请一位同学上黑板写答案,其他同学批改纠正。
设计意图:利用经度的变化规律,反复练习,查漏补缺。
四、东西半球的划分
【教师讲授】两条相对的经线可组成一个大圆圈称为经线圈。任何一个经线圈都可把地球一分为二,成为两个均等的半球。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猜测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设计意图:仿照南北半球的划分方法,几乎全班同学都认为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本初子午线。这里其实有两个错误,第一个错误是划分半球的分界线应该是一整个经线圈,由两条经线组成,提示到这里同学们会很快更改自己的答案为本初子午线和180度经线。更改之后,教师又指出第二个错误,真正的东西半球的分界线为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这样的设计层层递进,能够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想要继续深入研究下去。
【图片引导】展示下图,引导同学们思考如果这样划分东西半球有什么不利之处?
【学生回答】假如以本初子午线将地球分开,会将欧洲和非洲的一些国家被分割到两个半球上,为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将20°W和160°E所组成的经线圈作为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巩固练习】
设计意图:本题做起来难度很大,学生尚未具备完善的空间想象能力,而且手中参考资料有限,在考试中很多同学会在这样的题上花费大量时间,而且难以做出正确答案。先把这样的难题抛给学生,然后老师帮助同学们找到做此类题的简单规律,化难为易,
化繁为简,有效突破难点。
【总结规律】
【板书】0°—20°都在东半球
20°—160°
160°—180°都在西半球
【验证规律】利用以上规律,重新做一遍上面的练习题,发现变得容易许多。
【小结】总结经度的特点,学生抢答,计入小组加分。
E — 东半球 W — 西半球
设计意图:本堂课的最后,检验学习效果,同时活跃课堂气氛,为同学们争取最后的加分机会。
学情分析
1.学生的认知特点
七年级学生直接经验少,理解能力差,习惯于机械记忆。思维方式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逐步过渡阶段,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还较差。因此,在教学时要多运用地球仪、板图、简图等直观形象的教具和各种启发手段帮助学生理解。
2.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基础
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学生刚开始系统的学习地理知识,还没有建立地理空间概念,读图能力较差,不懂学习地理的具体方法。特别是七年级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弱,但好奇心强,求知欲高,思维活跃,喜欢通过课堂各种活动,主动学习,发现知识。所以,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心理规律,多以小组为单位观察地球仪,并记录下自己的发现,通过一系列层层深入的问题,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知识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3.学生的学习动机和个体差异
教学时要尽量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提出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成就感,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
效果分析
总体来说,《经线和经度》这节课基本做到了动态把握学情,针对学生不同的情况,灵活调控课堂。通过使用多种教具,引导学生在观察、想象、演示中,主动发现问题、记录问题,并借助小组讨论以及教师辅助讲解将抽象知识具象化,于实践性和探究性为一体,有效达成了三维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