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新课程改革概述

新课改的提出:

我国之前进行了7次改革,这次是1999年启动的第8次改革;

2001年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001年9月,义务教育阶段的新课程在38个国家级实验区开始实验;

2002年开始启动省级实验区课程实验。

第一节新课程改革的背景

一、时代发展特征的新要求(时代背景)

1.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

2.国际竞争空前激烈;

3.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困境。

1980年联合国发展大会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

二、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社会背景)

党的十四大首次提出/十五大明确提出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三、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内在需求(简答题、论述题★)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同时代的发展和肩负的历史重任之间还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原因在于(或:片面追求升学率会造成哪些后果?):

1.固有的知识本位、学科本位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所产生的危害影响至深,这与

时代对人的要求产生了巨大的反差。

2. 传统的应试教育实力强大,素质教育不能真正得到落实。我国现今基础教育存在的

问题有:

(1)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代的需求不能完全适应;

(2)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

(3)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脱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

(4)课程内容存在着“繁、难、偏、旧”的状况;

(5)学生死记硬背、题海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

(6)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业成绩及甄别、选拔的功能;

(7)课程管理强调统一,难以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

四、国外课程改革的启示。

国际上课程现代化三大典型代表:赞科夫、布鲁纳、瓦根舍因。

第二节新课改的目标

一、新课改的指导思想与根本任务

指导思想:基础教育改革要以邓小平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三个代表”为指导,面向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根本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二、新课改的具体目标与内容(基础教育课改的目标与内容)(一)新课改的具体目标(基础教育课改的目标)

1. 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课本位、科目

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是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

3. 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 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新课程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要建立发展性的评价体系: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将评价看作是一个系统,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重视学生发展,利用学生档案袋记录、评价其成长,将是今后

一段时间内评价与考试改革的主要动力。

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包括:基础性发展目标和学科学习发展目标。具体内容包括:学习能力、道德品质、交流与合作、个性与情感。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三级管理制度的建立有助于教材的多样化,有利于满足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和学生发展的需要。

不仅要重视学生的学科学习目标,而且要重视学生的一般性发展目标,包括:学会学习,扩充并整合知识,思考和推理,合作技能,个人与社会责任。

三、当代课程改革的共同发展趋势:

①重视课程内容的现代化和综合化;②重视基础学科和知识的结构化;

③重视能力的培养;④重视个别差异。

第二章新课程理念

一、新课改的核心和基本理念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新课改的基本理念:

1).促进课程的适应性和管理的民主化,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

2).重建课程结构,倡导和谐发展的教育;

3).提升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学生经验:

①关注学生作为整体人的发展;②统整学生的生活和科学世界;

③寻求学生主体对知识的建构

二、新课改的主要理论基础:

影响基础教育宏观改革的理论:人力资本理论、终生教育思潮、全民教育思潮。

影响微观领域:

多元智力理论:加德纳认为人的智力结构中存在着多种相对独立的智力,包括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音乐智力、运动智力、视觉-空间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智力、存在智力等。为我国新课改“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与支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