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概论知识点

合集下载

遥感概论知识点汇总

遥感概论知识点汇总

1、摇感的概念:不接触目标的,通过接受目标的电磁波信号,进行分析,得出待测目标的特性和运动情况的一门综合性探测技术。

主动、被动。

2、遥感数据的特点大面积、实时、同步、存在局限:可以到达人到不了的地方,但是需要应证。

3、遥感平台的分类:a)工作平台:地面遥感、航空遥感(气球、飞机)、航天遥感(人造卫星、飞船、空间站、火箭);b)根据记录方式层面区分:成像遥感、非成像遥感;c)根据应用领域区分:环境遥感、大气遥感、资源遥感、海洋遥感、地质遥感、农业遥感、林业遥感等;d)按传感器的探测范围波段分为:紫外遥感(探测波段在0.05~0.38微米)、可见光遥感(探测波段在0.38~0.76微米)、红外遥感(0.76~1000微米)、微波遥感(1毫米~1米)、多波段遥感;e)按工作方式分为:主动遥感、被动遥感。

1、辐照度(I):被辐射物体表面单位面积上的辐射能量。

2、辐射出射度(M):辐射源表面单位面积上的辐射能量。

3、辐射亮度(L):沿辐射方向上单位投影面积上、单位立体角内的辐射通量。

4、朗伯源、面:辐射亮度和角度无关的物体、面。

5、黑体:没有反射的物体。

6、灰体:没有显著的选择吸收,吸收系数介于1-2。

7、选择辐射体:吸收系数会随着波长变化的物体。

8、太阳常数:不受大气影响,在一个天文单位内,垂直于太阳辐射方向上,单位面积单位时间黑体吸收的太阳辐射能量。

9、夫琅和费吸收线:用高分辨率的光谱仪观察到太阳连续光谱上许多离散的暗谱线。

10、光学厚度:吸收系数沿路径的积分。

11、大气窗口:通过大气,透射率较高的波段。

12、双向反射分布函数:反射亮度随入射方向变化产生的函数(BRFD)。

13、双向发射比因子:反射亮度和朗伯面辐射亮度之比。

14、大气的结构:随着距地面的高度不同,大气层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有很大的变化。

按气温的垂直变化特点,可将大气层自下而上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上界为85km左右)、热成层(上界为800km左右)和散逸层(没有明显的上界)a)平流层:位于对流层之上,其上界伸展至约55km处。

遥感概论

遥感概论

遥感概论1、遥感:广义:泛指一切无法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包括对电磁场、力场、机械波等的探测。

狭义:指在高空和外层空间的各种平台上,运用各种传感器获取反映地表特征的各种参数,通过传输、变换、处理、提取有用的信息,实现研究地物形状、位置、性质、变化及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的一门现代应用技术。

2、主动遥感:遥感仪器主动向目标物体发射一定波长的电磁波,然后接受目标物体反射回来的电磁波能量信息的方式。

3、被动遥感:不依靠人工辐射源,直接由遥感仪器接收目标物体自身发射或反射自然辐射源的电磁波能量信息的方式。

4、绝对黑体:如果一个物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则这个物体是绝对黑体。

绝对黑体的吸收率等于1,反射率等于0,与物体的温度和电磁波波长无关。

5、太阳常数:地球处于日地平均距离处,单位时间内,垂直于太阳射线的单位面积上,所接收到的全部太阳辐射能,其平均值为1.36×10³w/m²。

6、摄影成像:使用光学镜头成像,用感光胶片记录物体影像。

根据使用波长细分为可见光摄影、近红外摄影、多光谱摄影。

7、扫描成像:依靠探测元件和扫描镜,对目标地物以瞬时视场为单位进行逐点、逐行取样,以得到目标地物电磁辐射特征信息,形成一定谱段的图像。

8、直方图匹配:又叫直方图规定化,是指使一幅图像的直方图变成规定形状的直方图而进行的图像增强方法。

9、瞬时视场角:扫描镜在某一瞬时时间可以视为静止状态,此时接收到的目标地物的电磁波辐射限制在一个很小的角度之内,这个角度称为瞬时视场角,即扫描仪的空间分辨率。

10、雷达:是由发射机通过天线在很短时间内,向目标地物发射一束很窄的大功率电磁波脉冲,然后用一天线接收目标地物反射的回波信号而进行显示的一种传感器。

11、斯忒藩-波尔兹曼定律:绝对黑体的总辐射度与温度的4次方成正比。

定律的数学式为:M(T)=σT 4,式中σ为斯忒藩-波尔兹曼常数,σ=5.67×10-8(w·m—2·K—4),该定律说明,当绝对黑体的温度增加1倍时,其总辐射度将增加为原来的16倍。

《遥感概论》课程笔记

《遥感概论》课程笔记

《遥感概论》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1.1 遥感及其技术系统遥感(Remote Sensing)是指不直接接触对象物体,通过分析从远处感知到的电磁波信息来识别和探测地表及其上方环境的技术。

遥感技术系统是由多个组成部分构成的复杂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传感器(Sensor):用于探测和记录目标物体发射或反射的电磁波的设备。

- 遥感平台(Remote Sensing Platform):携带传感器的载体,如卫星、飞机、无人机等。

- 数据传输系统(Data Transmission System):将传感器收集的数据传回地面的设备。

- 数据处理与分析系统(Data Processing and Analysis System):对遥感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和解释的软件和硬件。

1.2 遥感门类及技术特点遥感技术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按照电磁波波长: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等。

- 按照传感器工作方式:主动遥感(如激光雷达)和被动遥感(如摄影相机)。

- 按照平台类型:卫星遥感、航空遥感、地面遥感等。

遥感技术的主要特点包括:- 大范围覆盖:遥感技术可以覆盖广阔的地表区域,对于大规模的地理现象监测具有优势。

- 高效快速:遥感平台可以快速穿越监测区域,获取数据的时间周期短。

- 多维信息:遥感可以提供关于地表及其上方环境的多种信息,如形状、纹理、温度等。

- 非侵入性:遥感技术不需要直接接触目标物体,因此对环境的影响较小。

1.3 遥感行业应用概况遥感技术在多个行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应用领域:- 农业领域:通过遥感技术监测作物生长状况、评估产量、监测病虫害、进行土地资源调查等。

- 环境保护:监测森林覆盖变化、湿地保护、沙漠化趋势、大气污染等环境问题。

- 灾害管理: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地震、洪水、飓风、火灾等自然灾害的预警、监测和评估。

- 城市规划:通过遥感图像分析城市扩张、交通布局、土地利用效率等,为城市规划提供依据。

遥感概论知识点总结

遥感概论知识点总结

遥感概论知识点总结一、遥感的基本概念遥感是通过对地球表面进行观测和测量,获取地球表面各种信息的技术。

遥感可以利用航空器、卫星等平台来进行观测和测量,通过获取的遥感数据,可以对地球的各种现象和特征进行监测和分析。

遥感技术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可以在农业、水资源、土地利用、环境保护、城市规划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二、遥感的原理遥感的原理主要是通过传感器对地球表面进行观测和测量,获取各种遥感数据。

传感器可以利用电磁波、红外线、微波等方式对地球表面进行观测,不同的传感器可以获取到不同波段的数据,从而获取到地球表面的不同信息。

遥感数据可以分为光学遥感数据和雷达遥感数据两种类型,其中光学遥感数据主要是通过对可见光、红外线等光谱的捕捉,获取地球表面的图像信息,而雷达遥感数据则是通过微波的回波信息获取地球表面的各种信息。

通过对遥感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可以获取到地球表面的各种信息,包括地形、地物、植被、水域、土壤等。

三、遥感的分类遥感可以根据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数据类型进行分类,主要可以分为光学遥感和雷达遥感两种类型。

光学遥感主要是利用可见光和红外线等光学波段进行观测和测量,可以获取地球表面的图像信息,包括地形、地物、植被、水域等。

光学遥感主要利用航空摄影、卫星摄影等方式获取数据,可以在农业、林业、地质勘探等领域得到应用。

雷达遥感则是利用雷达传感器对地球表面进行观测和测量,可以在夜间和恶劣天气下进行观测,可以获取地球表面的高度、形状、液体含量等信息,广泛应用于地质勘探、环境监测等领域。

四、遥感数据的获取遥感数据的获取主要是通过航空摄影、卫星摄影等方式进行观测和测量。

航空摄影是利用航空器进行大范围、高分辨率的遥感观测和测量,可以获取地球表面的高分辨率图像信息,适用于小范围的地面观测。

而卫星摄影则是利用卫星平台进行大范围、中低分辨率的遥感观测和测量,可以获取地球表面的宽幅图像信息,适用于大范围的地面观测。

通过这些方式获取的遥感数据可以在地质勘探、农业监测、城市规划等方面得到应用。

遥感概论重点笔记

遥感概论重点笔记

遥感概论阐释RS特点及其应用也许性第一节●遥感:碧空慧眼应用:遥感天地,看相识气●遥感分类:1、探测对象:宇宙遥感(所有波段)地球遥感(除γ、x射线、无线电波)2、平台:航天遥感、航空遥感(飞机气球)、地面遥感3、获取数据形式:成像方式遥感,非成像方式遥感4、传感器工作方式:被动遥感,积极遥感5、探测电磁波:可见光(白天)、红外(夜晚)、微波(雨雪天)、紫外6、遥感应用●遥感特性:时空特性,广;波段特性,多;时相特性,长;资料收集特性,便;经济特性,钱●电磁波四个特性:反射、吸取、透射、发射●发展状况:中华人民共和国:50年代60年代70—80年代90年代世界:初级阶段1839-1937 发展阶段1937-1960奔腾阶段1960-1980 实用阶段1990----第二节●遥感技术系统:遥感平台、传感器、遥感信息接受及解决、遥感图像判读和应用●遥感平台:遥感中搭载传感器运载工具1、地面遥感:<100m 三脚架、遥感车、遥感塔、遥感轮船特点1)可测光谱信息2)配合航空航天遥感3)不能反映环境综合性2、航空遥感:<12km 飞机、气球特点1)信息辨别率高2)不受地面条件控制3)收集资料以便4)用于局部资料分析3、航天遥感:>150km 人造地球卫星、宇宙飞船、空间轨道站、航天飞机特点:1)对地球进行宏观综合迅速动态观测2)开展资源环境监测3)辨别率比较低(大多数是民用)4)五大优越性(广、多、长、便、钱)●传感器:遥感系统核心某些1、照相方式传感器----无损波长0.3---1.3微米2、扫描方式传感器-------有损波段比较宽重要是光电转换3、雷达(水NO)全天候全天时0.8----30cm●遥感信息接受及解决:遥感信息只要是指由航空遥感和航天遥感所获取胶片和磁带1)直接回收方式:航摄结束后回收保密性强,时效性差2)视频传播:接受地物电磁波光电转换无线电给接受站保密性差,时效性好3)实时传播:及时给接受站4)非实时传播:回到地面给接受站Ps:辐射校正:恢复自身光谱特性,提高辨别精度几何校正:满足遥感制图和多波段套合(飞机颠簸)遥感地面实验场提高应用精度吉林长春●遥感图像判读和应用:图像判读分类:目视判读(定性)、计算机分类(定量)计算机分类:监督分类、非监督分类、模糊分类、神经元网络分类、模式辨认●总结:从地面到高空,从室内到室外多层次、多视野、多角度立体交叉作业系统。

遥感概论知识点

遥感概论知识点

遥感概论作业院系:医学院护理系姓名:张岩学号:2011514438一、名词解释1.遥感(RS): 遥感是通过遥感器这类对电磁波敏感的仪器,在远离目标和非接触目标物体条件下探测目标地物,获取其反射、辐射或散射的电磁波信息(如电场、磁场、电磁波、地震波等信息),并进行提取、判定、加工处理、分析与应用的一门科学和技术。

2.主动遥感: 运用人工产生的特定电磁波照射目标物,再根据接收到的从目标物反射回来的电磁波特征来分析目标物的性质、特征和状态的遥感技术。

如合成孔径雷达(SAR),激光雷达遥感技术等。

3.被动遥感:运用遥感器接收来自目标物的反射和辐射电磁波谱,并根据其特征对目标物探测的遥感技术。

4.大气窗口:电磁波通过大气层较少被反射、吸收和散射的那些透射率高的波段成为大气窗口。

通常把太阳光透过大气层时透过率较高的光谱段称为大气窗口。

大气窗口的光谱段主要有:微波波段(300~1GHz/0.8~2.5cm),热红外波段(8~14um),中红外波段( 3.5~5.5um),近紫外、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0.3~1.3um,1.5~1.8um)。

5.解译(判读)标志:在遥感影像上,不同的地物有不同的特征,这些影像特征是判读识别各种地物的依据,这些都称为判读或解译标志。

解译标志包括直接和间接解译标志:【1】直接判读标志 :(1)形状(2)大小(3)颜色和色调(4)阴影(5)位置(6)结构(图案)(7)纹理(8)分辨率(9)立体外貌【2】间接判读标志(1)水系(2)地貌(3)土质(4)植被(5)气候(6)人文活动6.非监督分类:非监督分类是指人们事先对分类过程不施加任何的先验知识,而仅凭数据(遥感影像地物的光谱特征的分布规律),即自然聚类的特性,进行“盲目”的分类;其分类的结果只是对不同类别达到了区分,但并不能确定类别的属性,亦即:非监督分类只能把样本区分为若干类别,而不能给出样本的描述;其类别的属性是通过分类结束后目视判读或实地调查确定的。

遥感概论知识点

遥感概论知识点

遥感概论知识点-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遥感概论—刘朝顺第一章绪论一、遥感的概念1.广义::泛指各种非接触的、远距离的探测技术,包括对电磁场、力场、机械波(声波、地震波)等的探测。

2.狭义::是一门新兴的科学技术,主要指从远距离、高空以至外层空间的平台上,利用可见光、红外、微波等探测器,通过摄影或扫描、信息感应、传输和处理,从而识别地面物质的性质和运动状态的现代化技术系统。

二、什么是传感器1.地物空间信息主要由搭载在遥感平台上的传感器来获取。

2.传感器是一种检测装置,能感受到被测量的信息,并能将感受到的信息,按一定规律变换成为电信号或其他所需形式的信息输出,以满足信息的传输、处理、存储、显示、记录和控制等要求。

3.分类:摄影类型的传感器;扫描成像类型的传感器;雷达成像类型的传感器;非图像类型的传感器。

4.构造:1)收集器:收集地物辐射来的能量。

具体的元件如透镜组、反射镜组、天线等。

2)探测器:将收集的辐射能转变成化学能或电能。

具体的无器件如感光胶片、光电管、光敏和热敏探测元件、共振腔谐振器等。

3)处理器:对收集的信号进行处理。

如显影、定影、信号放大、变换、校正和编码等。

具体的处理器类型有摄影处理装置和电子处理装置。

4)输出器:输出获取的数据。

输出器类型有扫描晒像仪、阴极射线管、电视显像管、磁带记录仪、XY彩色喷笔记录仪等等。

三、遥感的特点1空间特性:视域范围大,具有宏观特性。

2.光谱特性:探测的波段从可见光向两侧延伸,扩大了地物特性的研究范围。

3.时相特性:周期成像,有利于进行动态研究和环境监测。

4.大面积的同步观测。

5.时效性 - 动态、快速获取监测范围数据。

6.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

7.经济性-应用领域多,经济效益高。

8.局限性。

四、遥感的发展历史1.无记录的地面遥感阶段2.有记录的地面遥感阶段(萌芽阶段)3.航空遥感阶段4.航天遥感阶段第二章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理解PPT)一、电磁波谱1.电磁波谱:按照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排列形成的一个连续谱带称为电磁波谱。

遥感概论复习重点

遥感概论复习重点

遥感概论复习重点遥感概论是地球科学和环境科学中的重要学科之一,主要研究地球表面信息的获取、处理和应用。

以下是遥感概论复习的重点内容。

一、遥感基础知识1.遥感的定义、特点和应用范围;2.遥感数据的分类、图像解译的基本步骤;3.遥感的数据源、传感器和平台;4.遥感数据的光谱特征和光谱反射率;5.遥感数据的空间、光谱和时间分辨率。

二、遥感图像解译1.遥感图像解译的基本概念和步骤;2.遥感图像的特征提取方法;3.遥感图像分类方法和常用分类算法;4.遥感图像解译中的误差源和误差评价方法;5.遥感图像的应用领域和典型应用案例。

三、遥感技术的发展和应用1.遥感技术的发展历程和主要进展;2.遥感技术在农业、林业、环境监测、城市规划等领域的应用;3.遥感技术在气象、地质灾害监测、资源调查和管理中的应用;4.遥感技术在国土调查、地理信息系统、地理空间数据处理中的应用。

四、遥感数据处理和分析1.遥感数据的获取和预处理技术;2.遥感图像的增强和滤波处理方法;3.遥感数据的特征提取和信息提取方法;4.遥感数据的数学模型和解析技术;5.遥感数据的多光谱、高光谱和合成孔径雷达处理方法。

五、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集成应用1.遥感与GIS的概念、关系和集成模式;2.遥感数据在GIS中的应用和分析方法;3.遥感数据与GIS数据的转换和交互;4.遥感数据与GIS空间分析的集成方法;5.遥感与GIS的应用案例和未来发展方向。

六、遥感应用中的伦理和社会问题1.遥感数据的隐私和安全问题;2.遥感数据在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中的伦理问题;3.遥感数据的使用和共享政策问题;4.遥感数据在社会冲突和隐患管理中的道德问题;5.遥感数据的技术限制和社会影响问题。

以上内容是遥感概论复习的重点,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深入学习和理解,可以帮助学生全面掌握遥感概论的基本理论和应用技术,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应用遥感技术打下坚实的基础。

遥感概论最强考点总结

遥感概论最强考点总结

遥感概论和普通的图象有什么异同?能从图象上得到什么?为什么要从那么高的空间对地成像?想了解有关的空间信息,通过什么途径?如何获取信息?遥感的作用或者目的?一、遥感定义:遥感广义的含义:泛指各种非接触的、远距离的探测技术,根据物体对电磁波的反射和辐射特性,以获取物体信息的一种技术。

遥感狭义的含义:指从远距离、高空以至外层空间的各种平台上,利用可见光、红外、微波等探测仪器,通过摄影或扫描,信息感应、传输和处理,从而识别地面物质的性质和运动状态的一门现代化科学技术。

遥感定义:指在高空和外层空间的各种平台上,运用各种传感器获取反映地表特征的各种参数,通过传输,变换,处理,提取有用的信息,实现研究地物形状、位置、性质、变化及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的一门现代应用科学。

遥感技术:实现上述目的所采取的各种技术手段的总称。

二、遥感技术的特点:宏观性,综合性(覆盖范围大、信息丰富),多波段性(波段的延长使对地球的观测走向了全天候),多时相性(重复探测,有利于进行动态分析)。

三、遥感的分类1、按照遥感的工作平台分类: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

2、按照探测电磁波的工作波段分类: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等。

3、按照遥感应用的目的分类:环境遥感、农业遥感、林业遥感、地质遥感等4、按照资料的记录方式:成像方式、非成像方式5、按照传感器工作方式分类:主动遥感、被动遥感四、遥感技术系统:是一个从地面到空中直至空间;从信息收集、存储、传输、处理到分析判读、应用的完整技术系统。

第一章遥感的物理基础电磁波及电磁波谱光的波动性形成了干涉,衍射,偏振现象。

干涉:由两个或两个以上频率振动方向相同,相位相同或相位差恒定的电磁波在空间叠加时,合成波振幅为各个波的振幅的矢量和,因此会出现交叠区某些地方振动加强,某些地方震动减弱或完全抵消的现象。

凡是单色波都是相干波。

干涉对微波遥感的判读意义重大。

衍射:光通过有限大小的障碍物时偏离直线路径的现象。

遥感概论学习参考资料

遥感概论学习参考资料

遥感概论复习参考资料(一)绪论1.什么是遥感遥感:一种在远离目标,不与目标直接接触的情况下,通过传感器获取其特征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分析和应用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遥感过程:是指遥感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以及分析判读和应用的全过程。

包括遥感信息的获取;遥感信息的处理;遥感信息的应用。

遥感技术系统:是指一个从地面到空中、甚至空间的从遥感信息收集、存储、处理、判读分析和应用的技术系统。

包括:遥感试验系统;遥感信息的获取系统;遥感信息的处理系统;遥感信息的应用系统2.遥感的分类、被动遥感、主动遥感遥感的分类按工作平台: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按所利用的电磁波的光谱段分:紫外遥感、可见光遥感、反射红外遥感,热红外遥感、微波遥感按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分:主动遥感,被动遥感按数据获取方式:成像遥感;非成像遥感按研究对象分:资源遥感、环境遥感、空间遥感、大气遥感、陆地遥感、海洋遥感按应用空间尺度分:全球遥感、区域遥感和城市遥感按应用领域分:资源、环境、农业、林业、军事等主动遥感:指从传感器系统上的人工辐射源,向目标物发射一定形式的电磁波,再由传感器接收和记录其反射波的遥感系统。

如主动传感器:雷达被动遥感:指由传感器从远距离接收和记录目标物所反射的太阳辐射电磁波及物体自身发射的电磁波( 主要是热辐射) 的遥感系统。

如各种摄像机、扫描仪、辐射计3.遥感技术的特点:1)感测范围大,具有综合、宏观性。

便于发现和研究宏观现象2)信息量大,手段多、技术先进。

可提供丰富的光谱信息,根据应用目的不同可选用不同功能的传感器和工作波段3)获取信息快,更新周期短,具有动态监测特点。

能用于洪水,土地利用,农作物长势、森林火灾等监测4)用途广,效益高5)约束少,不受地利、交通、国界等限制(二)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1电磁波谱、电磁辐射的度量、黑体辐射等基本概念;遥感中常用的电磁波谱段答: 电磁波谱:按照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排列形成的一个连续谱带。

遥感概论复习资料总结

遥感概论复习资料总结

遥感概论复习资料总结遥感概论复习资料第⼀章遥感的基本概念(1)⼴义:泛指⼀切⽆接触的远距离探测技术。

包括对电磁场、⼒场、机械波(声波、地震波)等的探测。

(2)狭义:是应⽤探测仪器,不与探测⽬标相接触,从远处把⽬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不同于遥测和遥控。

遥感系统包括(1)被测⽬标的信息特征(2)信息的获取(通过传/遥感器、遥感平台)(3)信息的传输与记录(4)信息的处理(5)信息的应⽤遥感的构成(遥感系统)◇⽬标地物的电磁波特性、◇信息的采集与获取、◇信息的传输和接收◇地⾯定标及实况调查、◇信息的处理和加⼯、◇信息的分析与应⽤遥感的类型(1)按遥感平台分类:地⾯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航宇遥感(2)按遥感器的探测波段分类µ之间紫外遥感:探测波段在0.05-0.38mµ之间可见光遥感:探测波段在0.38-0.76mµ之间红外遥感:探测波段在0.76-1000m微波遥感:探测波段在1mm-1m之间多波段遥感:探测波段在可见光和红外波段范围内,再分成若⼲窄波段来探测⽬标。

(3)按⼯作⽅式分类: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主动遥感,由探测器主动发射⼀定电磁波能量并接受⽬标的后向散射信号;被动遥感,传感器不向⽬标发射电磁波,仅被动接收⽬标物的⾃⾝发射和对⾃然辐射源的反射能量。

(4)按是否成像分类:成像遥感和⾮成像遥感遥感的特点(1)⼤⾯积同步观测传统地⾯调查实施困难,⼯作量⼤,遥感观测可以不受地⾯阻隔等限制。

(2)时效性可以短时间内对同⼀地区进⾏重复探测,发现地球上许多事物的动态变化,传统调查,需要⼤量⼈⼒物⼒,⽤⼏年甚⾄⼏⼗年时间才能获得地球上⼤范围地区动态变化的数据。

因此,遥感⼤⼤提⾼了观测的时效性。

这对天⽓预报、⽕灾、⽔灾等的灾情监测,以及军事⾏动等都⾮常重要。

(3)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性遥感获得地地物电磁波特性数据综合反映了地球上许多⾃然、⼈⽂信息。

遥感概论知识点汇总

遥感概论知识点汇总

遥感概论—刘朝顺第一章绪论一、遥感的概念1.广义::泛指各种非接触的、远距离的探测技术,包括对电磁场、力场、机械波(声波、地震波)等的探测。

2.狭义::是一门新兴的科学技术,主要指从远距离、高空以至外层空间的平台上,利用可见光、红外、微波等探测器,通过摄影或扫描、信息感应、传输和处理,从而识别地面物质的性质和运动状态的现代化技术系统。

二、什么是传感器1.地物空间信息主要由搭载在遥感平台上的传感器来获取。

2.传感器是一种检测装置,能感受到被测量的信息,并能将感受到的信息,按一定规律变换成为电信号或其他所需形式的信息输出,以满足信息的传输、处理、存储、显示、记录和控制等要求。

3.分类:摄影类型的传感器;扫描成像类型的传感器;雷达成像类型的传感器;非图像类型的传感器。

4.构造:1)收集器:收集地物辐射来的能量。

具体的元件如透镜组、反射镜组、天线等。

2)探测器:将收集的辐射能转变成化学能或电能。

具体的无器件如感光胶片、光电管、光敏和热敏探测元件、共振腔谐振器等。

3)处理器:对收集的信号进行处理。

如显影、定影、信号放大、变换、校正和编码等。

具体的处理器类型有摄影处理装置和电子处理装置。

4)输出器:输出获取的数据。

输出器类型有扫描晒像仪、阴极射线管、电视显像管、磁带记录仪、XY彩色喷笔记录仪等等。

三、遥感的特点1空间特性:视域范围大,具有宏观特性。

2.光谱特性:探测的波段从可见光向两侧延伸,扩大了地物特性的研究范围。

3.时相特性:周期成像,有利于进行动态研究和环境监测。

4.大面积的同步观测。

5.时效性- 动态、快速获取监测范围数据。

6.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

7.经济性-应用领域多,经济效益高。

8.局限性。

四、遥感的发展历史1.无记录的地面遥感阶段2.有记录的地面遥感阶段(萌芽阶段)3.航空遥感阶段4.航天遥感阶段第二章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理解PPT)一、电磁波谱1.电磁波谱:按照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排列形成的一个连续谱带称为电磁波谱。

遥感概论复习重点

遥感概论复习重点

遥感概论复习重点第⼀章⼀、遥感:⼀种远离⽬标,不与探测⽬标相接触,通过某种平台上装载的传感器获取其特征信息,然后对所获取的信息进⾏提取、判定、加⼯处理及应⽤分析的综合性技术⼆、遥感技术系统是⼀个地⾯到空中,乃⾄空间,从信息收集、存储、处理到判读分析和应⽤的完整技术体系三、遥感技术系统的组成信息源;信息的获取;传感器;遥感平台;信息的记录和传输四、遥感的分类①按遥感平台分类:航天、航空、地⾯遥感②按传感器探测波段分类:紫外遥感(0.05-0.38µm)可见光遥感(0.38-0.76µm)红外遥感(0.76-1000µm)微波遥感(1mm-1m)③按传感器的⼯作原理分:主动遥感,被动遥感④按数据获取⽅式:成像遥感;⾮成像遥感五、遥感的特点宏观性;动态性;技术⼿段多,信息海量六、当前遥感发展的主要特点和趋势⾼分遥感发展迅速,多种传感器并存:⾼空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时间分辨遥感从定性到定量分析:遥感从“定性”向“定量”转变,定量遥感成为遥感应⽤的发展热点遥感信息提取逐步⾃动化:建⽴适⽤于遥感图像⾃动解释的专家系统,逐步实现遥感图像专题信息提取⾃动化遥感商业化第⼆章⼀、电磁波的性质波动性:①是横波②在真空以光速传播③满⾜C=λ*?粒⼦性:光电效应波粒⼆象性:E= h*?;P=h/λ波粒⼆象性的程度与电磁波的波长有关:波长愈短,辐射的粒⼦性愈明显;波长愈长,辐射的波动特性愈明显。

⼆、电磁波与物体相互作⽤过程中,会出现三种情况:反射、吸收、透射,遵守能量守恒定律(如果是不透明的物体,物体的反射率⼤,发射率就⼩)四、电磁辐射定义①反射:电磁辐射与物体作⽤后产⽣的次级波返回原来的介质,这种现象称反射。

该次级波便称之为反射波(辐射)。

反射率:物体的反射辐射通量与⼊射辐射通量之⽐。

②透射:电磁辐射与介质作⽤后,穿过该介质到达另⼀种介质的现象或过程。

透射率:透射能量与⼊射总能量之⽐。

遥感概论知识点整理

遥感概论知识点整理

遥感是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遥感系统的基本构成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 信息的获取, 信息的传输与记录, 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应用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应用遥感特点1大面积的同步观测2时效性3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4经济性5局限性局限性辐射通量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面积的辐射能量辐射通量密度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辐射能量辐照度I 被辐射的物体表面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绝对黑体如果一个物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则这个物体是绝对黑体如果一个物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则这个物体是绝对黑体 黑体辐射规律1绝对黑体的总辐射出射度与黑体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2黑体辐射光谱中最强辐射的波长与黑体绝对温度成反比3黑体温度越高,其曲线的峰顶就越往波长短的方向移动(普朗克定律,斯忒藩—玻尔兹曼定律,维恩位移定律)太阳常数指不受大气影响在距太阳一个天文单位内,垂直于太阳光辐射方向上,单位面积单位时间黑体所接收的太阳辐射能量垂直于太阳光辐射方向上,单位面积单位时间黑体所接收的太阳辐射能量 常见的大气散射及特点瑞利散射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比波长小的多时特点散射强度与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对可见光的影响很大米氏散射粒子的直径与辐射的波长相当时特点散射强度与波长的二次方成反比,散射在光线向前方向比向后方向更强,方向性明显,潮湿天气对米氏散射影响较大无选择性散射粒子的直径比波长大得多时,,散射强度与波长无关散射强度与波长无关 大气窗口常把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或散射的,透过率较高的波段称大气窗口透过率较高的波段称大气窗口 气象卫星发展阶段、特点及作用特点1轨道:低轨和高轨2短周期重复观测3成像面积大,有利于获得宏观同步信息,有利于获得宏观同步信息,减少数据处理容量减少数据处理容量4资料来源连续、资料来源连续、实时性强、实时性强、成本低发展阶段1、20世纪60年代第一代气象卫星2,1970—1977第二代气象卫星3,1978后气象卫星进入第三个发展阶段应用1天气分析和气象预报2气候研究和气候变迁的研究3资源环境其他领域资源环境其他领域 中心投影的透视规律及像点位移规律透视规律1地面物体是一个点,在中心投影上仍然是一个点。

遥感概论总结

遥感概论总结

遥感概论总结第一章1、遥感的概念 p1遥感( Remote Sensing ),即遥远的感知,是在空间科学、电子科学、地球科学、计算机科学以及其他学科交叉渗透、相互融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它利用非接触传感器来获取有关目标的时空信息,不仅着眼于解决传统目标的几何定位,更为重要的是对利用外层空间传感器获取的影像和非影像信息进行语义和非语义解译,提取客观世界中各种目标对象的几何与物理特征信息。

几何:由2维影像重建3维模型。

物理:由光谱特性确定物质类别。

第二章1、黑体辐射的概念以及三大定律p30定义一:黑体发出的地磁辐射,它比同温度下任何其他物体发出的电磁辐射都强 定义二:研究实际物体吸收和发射辐射能量的性能时的一种理想化的比较标准三大定律1)斯忒藩—玻尔兹曼定律对普朗克定律在全波段内积分,得到斯忒潘-玻尔兹曼定律。

辐射通量密度随温度增加而迅速增加,与温度的4次方成正比。

σ: 斯蒂藩-玻尔兹曼常数,5.6697×10-8Wm-2K4T :绝对黑体的绝对温度(K )2)维恩位移定律黑体辐射光谱最强的波长与黑体绝对温度T 成反比:黑体温度越高,曲线的顶峰就越往左移,即往波长短的方向移动。

高温物体发射较短的电磁波,低温物体发射较长的电磁波。

3)基尔霍夫定律给定温度下,黑体向外的辐射出射度和吸收的能量必然相等,任何地物的辐射出射度与吸收率α之比是常数。

基尔霍夫证明下式之比仅与波长和温度有关。

黑体:最大的吸收率 最大的发射率 没有反射实体:吸收本领大、发射本领也大2、太阳常数概念太阳常数:是指不受大气影响,在距离太阳一个天文单位内,垂直于太阳光辐射方向上,单位面积单位时间黑体所接受的太阳辐射能量。

太阳常数可以认为是大气顶端接收的太阳能量,所以没有大气的影响。

太阳常数值基本稳定,即使有变化也不会超过1%。

太阳常数对遥感探测和进一步应用于气象、农业、环境5444523022(1)152hc kT h k c W d e c h T Tλππλσλ+∞===-⎰2452102max 02[5(1)()](1)2897.8ch ch kT kT ch kT b M ch hc e e kT e T b λλλλπλλλλλ∂==∂--+--⇒⋅==等领域也很重要。

遥感概论期末复习知识点(完整)

遥感概论期末复习知识点(完整)

遥感概论期末复习知识点一遥感的定义遥感是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科学及综合性探测技术。

二遥感的基本原理自然界的任何物体本身都具有发射、吸收、反射以及折射电磁波的能力,遥感是利用传感器主动或被动地接受地面目标反射或发射的电磁波,通过电磁波所传递的信息来识别目标,从而达到探测目标物的目的。

三遥感的物理基础(一)电磁波电磁波是遥感技术的重要物理理论基础。

1、电磁波的性质:具有波的性质和粒子的性质(波粒二相性)2、波长越短(频率越高),能量越高。

3、电磁波谱电磁波几个主要的分段:宇宙射线、伽玛射线、X射线、紫外、可见光、红外(近、中、远)、微波、无线电波。

遥感常用的电磁波段主要是近紫外、可见光、红外、微波紫外:紫外线是电磁波谱中波长从0.01~0.38um辐射的总称,主要源于太阳辐射。

由于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层时被吸收,只有0.3~0.38um波长的光能穿过大气层到达地面,且散射严重。

由于大气层中臭氧对紫外线的强烈吸收与散射作用,紫外遥感通常在2000m 高度以下的范围进行。

可见光:是电磁波谱中人眼可以感知的部分,遥感常用的可见光是蓝波段(0.45um附近)、绿波段(0.55um附近)和红波段(0.65um附近)红外,红外线是波长介乎微波与可见光之间的电磁波,波长在0.7um至1mm之间,遥感常用的在0.7um-100mm微波,波长在0.1毫米~1米之间的电磁波。

微波波段具有一些特殊的特性:①受大气层中云、雾的散射影响小,穿透性好,不受光照等条件限制,白天、晚上均可进行地物微波成像,因此能全天候的遥感。

②微波遥感可以对云层、地表植被、松散沙层和干燥冰雪具有一定的穿透能力。

微波越长,穿透能力越强。

4、黑体辐射定律辐射出射度:在单位时间内从物体表面单位面积上发出的各种波长的电磁波能量的总和。

黑体:如果一个物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又能全部发射,则该物体是绝对黑体。

遥感概论期末复习

遥感概论期末复习

第一章、遥感概述一、遥感:是以中国远离目标,在不与目标直接接触的情况下,通过某种平台上装载的传感器获取其特征信息,然后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提取、判定、加工处理及应用分析的综合性技术。

二、遥感数据采集的环节:太阳辐射——地物反射——传感器接收三、遥感探测的特点:(一)宏观观测,大范围获取数据资料(二)动态监测。

快速更新监控范围数据(三)技术手段多样,可获取海量信息(四)应用领域广泛,经济效益高四、遥感的分类(一)按工作平台分: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二)根据电磁波工作波段:紫外遥感(–)、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1mm – 1m)(三)根据工作原理:主动式遥感、被动式遥感(四)根据资料的获取方式:成像遥感与非成像遥感。

(五)根据波段宽度及波谱的连续性:高光遥感和常规遥感。

(六)根据应用领域:环境遥感、农业遥感、气象遥感、海洋遥感等。

五、遥感卫星地面站:是一个复杂的高技术系统,它用于接收、处理、存档和分发各类遥感卫星数据,并进行卫星接收方式、数据处理方法及相关的技术研究,它运行的系统主要包括:接收站、数据处理中心和光学处理中心。

作用:(一)数据的传送与接收;(二)数据加工六、现代遥感技术发展的趋势(一)多分辨率多平台遥感并存,空间、时间、和光谱分辨率普遍提高(二)新型传感器不断涌现,微波遥感、高光谱遥感迅速发展(三)遥感的综合应用不断深化(四)商业遥感时代的到来第二章、遥感电磁辐射基础一、电磁波:是电磁振动的传播,也称电磁辐射。

当电磁电磁振荡进入空间时,变化的磁场激发了变化了的电场,使电磁振荡在空间传播,形成了电磁波。

(一)电磁波的特性:1.二象性,即波动性和粒子性;2.电磁波具有和光波相同的特性;3.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光速;4.电磁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气体、液体和固体介质时会发生一系列现象;5.电磁波是横波。

(二)电磁波谱:以频率从高到低或波长从短到长排列可划分为:γ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微波、无线电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遥感概论—刘朝顺
第一章绪论
一、遥感的概念
1.广义::泛指各种非接触的、远距离的探测技术,包括对电磁场、力场、机械波(声波、地震波)等的探测。

2.狭义::是一门新兴的科学技术,主要指从远距离、高空以至外层空间的平台上,利用可见光、红外、微波等探测器,通过摄影或扫描、信息感应、传输和处理,从而识别地面物质的性质和运动状态的现代化技术系统。

二、什么是传感器
1.地物空间信息主要由搭载在遥感平台上的传感器来获取。

2.传感器是一种检测装置,能感受到被测量的信息,并能将感受到的信息,按一定规律变换成为电信号或其他所需形式的信息输出,以满足信息的传输、处理、存储、显示、记录和控制等要求。

3.分类:摄影类型的传感器;扫描成像类型的传感器;雷达成像类型的传感器;非图像类型的传感器。

4.构造:
1)收集器:收集地物辐射来的能量。

具体的元件如透镜组、反射镜组、天线等。

2)探测器:将收集的辐射能转变成化学能或电能。

具体的无器件如感光胶片、光电管、光敏和热敏探测元件、共振腔谐振器等。

3)处理器:对收集的信号进行处理。

如显影、定影、信号放大、变
换、校正和编码等。

具体的处理器类型有摄影处理装置和电子处理装置。

4)输出器:输出获取的数据。

输出器类型有扫描晒像仪、阴极射线管、电视显像管、磁带记录仪、XY彩色喷笔记录仪等等。

三、遥感的特点
1空间特性:视域范围大,具有宏观特性。

2.光谱特性:探测的波段从可见光向两侧延伸,扩大了地物特性的研究范围。

3.时相特性:周期成像,有利于进行动态研究和环境监测。

4.大面积的同步观测。

5.时效性- 动态、快速获取监测范围数据。

6.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

7.经济性-应用领域多,经济效益高。

8.局限性。

四、遥感的发展历史
1.无记录的地面遥感阶段
2.有记录的地面遥感阶段(萌芽阶段)
3.航空遥感阶段
4.航天遥感阶段
第二章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理解PPT)
一、电磁波谱
1.电磁波谱:按照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排列
形成的一个连续谱带称为电磁波谱。

2.依电磁波的物理性质以及观测手段的不同,按不等波长间距对电磁波谱带划分,形成若干波段。

不同的应用领域,波段的划分会略有差异。

二、大气窗口
1.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和散射的,透射率较高的波段称为大气窗口。

2. 大气窗口是选择遥感工作波段的重要依据。

三、辐射度量的物理量(详见PPT ,主要掌握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四、黑体、黑体辐射规律
1.绝对黑体:对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全部吸收的物体,对任何波长的辐射,反射率和透射率都等于0。

黑体是一种理想的吸收体和辐射发射体,自然界没有真正的黑体。

2.黑体辐射规律(详见PPT )
普朗克(Planck )定律(1901)
斯蒂芬-玻尔兹曼(Stefan-Boltamann )定律(1884)
维恩(Wien )位移定律(1893)
基尔霍夫(Kirchhoff )定律(1859)
五、太阳常数
是指不受大气影响,在距太阳一个天文单位内,垂直于太阳光辐射方向上,单位面积单位时间黑体所接收的太阳辐射能量。

太阳常数的变化不会超过1%。

2310*360.1m W I 。

六、什么是大气散射?大气散射有哪几种类型?特点是什么?大气
散射对遥感造成哪些影响?
1.散射:辐射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小微粒而使传播方向改变,并向各方向散开,称散射。

2.瑞利散射:d <<λ,米氏散射:d ≈λ,非选择性散射:d >>λ(PPT)
3.散射对遥感的影响:使原来传播方向的辐射减弱,使散射光进入传感器,信号中加入了噪声,降低信号(图像)质量。

七、大气在辐射传输过程中的作用
八、从地球辐射的分段特性说明为什么对于卫星影像解译必须了解
地物反射波谱特性?
九、地物反射波谱曲线
1.根据地物反射率与波长之间的关系而绘成的曲线,通常用平面坐标曲线表示,横坐标表示波长,纵坐标表示反射率。

2.地物反射波谱曲线除随不同地物(反射率)不同外,同种地物在不同内部结构和外部条件下形态表现(反射率)也不同。

一般来说,地物反射率随波长变化有规律可循,从而为遥感影像的判读提供依据。

十、试述几类常见地物反射波谱特性(植被)(PPT)
十一、电磁波与地表相互作用形式有哪些?其最主要的特点是什
么?
第三章遥感成像原理与遥感图像特征
一、遥感平台及其分类、各自的特点
1.遥感平台:装载传感器的工具或设备。

2.地面平台:与地面接触的平台称为地面平台或近地面平台。

它通过地物光谱仪或传感器来对地面进行近距离遥感,测定各种地物的波谱特性及影像的实验研究。

3.航空平台:包括飞机和气球。

飞机按高度可以分为低空平台、中空平台和高空平台。

4.航天平台:包括卫星、火箭、航天飞机、宇宙飞船。

5.高空探测火箭:优势:火箭可在短时间内发射并回收,可以抢好天气快速遥感,不受轨道限制,应用灵活,可对小范围地区遥感。

不足:但由于火箭上升时冲击强烈,易损坏仪器,而且付出的代价大,取得的资料不多,所以火箭不是理想的遥感平台。

6.人造地球卫星:低高度、短寿命卫星;中高度、长寿命卫星;高高度、长寿命卫星。

二、气象、陆地、海洋卫星特点及应用
(一)气象:
1.特点:
1)空间覆盖优势:成像面积大,有利于获得宏观同步信息,减少数据处理容量。

2)时间取样优势:短周期重复观测:静止气象卫星30分钟一次;极轨卫星半天一次。

利于动态监测。

3)资料一致性优势:资料来源连续、实时性强、成本低。

4)综合参数观测优势:气象卫星是从大气层外这个新视角观测地球—大气系统的,所以有些重要的气候变量,特别是通过整个垂直方向大气层的积分参数。

5)轨道:低轨和高轨。

2.应用:天气分析与气象预报;气候研究与气候变迁的研究;资源环境领域;海洋研究领域;
(二)陆地:
NDSAT
2.SPOT
(三)海洋
1.特点:
1)整体特点:不受地表、海面、天气和人为条件的限制,可以探测地理位置偏远、环境条件恶劣等不能直接进入的海区;宏观特性可进行大面积同步测量,能够进行半球或全球探测(如叶绿素浓度用于研究全球碳循环);可动态的、长期的、周期性的对海洋现象进行监测;具有实时或准实时的特性;多个探测器相配套(如对海冰的监测)。

2)具体特点:传感器设计方面:光学遥感器应具有带宽较窄、IFOV 较大的特点;微波波段在海洋遥感中应用较多;传感器定标与数据处理应用方面:需要调查船、浮标、潜水器等仪器实测资料的支持;数据预处理方面:消除大气的干扰非常重要;数据应用方面:适用于海洋数值模型的检验和改进(如数据同化)。

三、瞬时视场角、总视场角
1.瞬时视场角:扫描镜在一瞬时时间可以视为静止状态,此时,接受到的目标物的电磁波辐射,限制在一个很小的角度之内,这个角度称为瞬时视场角。

即扫描仪的空间分辨率。

2.总视场角:扫描带的地面宽度称总视场。

从遥感平台到地面扫描带外侧所构成的夹角,叫总视场角。

四、扫描图像与摄影图像有何区别?(重点PPT)
五、微波遥感的特点
1.能全天候、全天时工作;
2.对某些地物具有特殊的波谱特征;
3.对冰、雪、森林、土壤等具有一定穿透力;
4.对海洋遥感具有特殊意义;
5.分辨率较低,但特性明显。

六、雷达为什么采用侧视工作方式?
七、真实孔径雷达和合成孔径雷达的比较
八、什么是像点位移?像点位移有哪些特点?
九、描述遥感图像特征的参数主要有哪些?
第四章遥感图像处理
一、加色法合成和减色法合成原理、应用
二、辐射畸变与辐射校正
三、什么是大气校正?为什么要进行大气校正?大气校正方法有哪几种?
四、什么是几何校正?为什么要进行几何校正?几何校正方法有哪几种?
五、什么是地面控制点?地面控制点的选择依据是什么?
六、伪彩色图像、假彩色图像区别
七、数字图像增强(平滑与滤波,模板计算)
八、什么是遥感信息的复合?为什么需要复合?
第五章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制图
一、遥感图像目视解译方法和步骤
二、直接判断标志、间接判断标志
第六章遥感数字图像计算机解译
一、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的比较
二、遥感图像解译专家系统的组成和机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