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苏轼的人生背景对其诗词创作之路的重要影响

合集下载

论苏轼的仕途经历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

论苏轼的仕途经历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

论苏轼的仕途经历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巨匠,他的文学成就不仅在于其卓越的才华,更在于他的仕途经历对其文学创作的深刻影响。

苏轼的仕途经历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他的官场生涯,第二个阶段是他的放逐生涯。

这两个阶段对苏轼的文学创作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苏轼的官场生涯始于他的进士及第,他先后担任了许多重要的官职,如翰林学士、礼部尚书等。

在这个阶段,苏轼的文学创作主要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和官场经验。

他的文章大多是政论文或者是官场笔记,如《东坡乐府》、《赤壁赋》等。

这些文章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更重要的是它们反映了苏轼对政治和社会的深刻认识,这些认识对他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的放逐生涯始于他的“靖康之变”,他被贬到了黄州、岳州等地。

在这个阶段,苏轼的文学创作主要是为了宣泄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他的文章大多是诗歌和散文,如《江城子》、《赤壁怀古》等。

这些文章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更重要的是它们反映了苏轼对生活和人生的深刻思考,这些思考对他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的仕途经历对其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苏轼的仕途经历使他对政治和社会有了深刻的认识。

他的政论文和官场笔记反映了他对政治和社会的深刻认识,这种认识对他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诗歌和散文中也反映了他对生活和人生的深刻思考,这种思考也对他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苏轼的仕途经历使他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他的官场经历和放逐生涯使他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种理解对他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诗歌和散文中反映了他对人性的深刻思考,这种思考对他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三,苏轼的仕途经历使他的文学创作更加丰富多彩。

他的官场经历和放逐生涯使他的文学创作更加丰富多彩,他的作品涵盖了政论文、官场笔记、诗歌、散文等多种文学形式,这种多样性对他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浅析苏轼诗词特点

浅析苏轼诗词特点

浅析苏轼诗词特点一、苏轼的生平背景1. 家世背景苏轼的生平背景主要包括家世背景。

苏轼出生于一个文化世家,他的祖父苏洵和父亲苏辙都是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苏轼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他的家庭环境对他的文学才华的培养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在家世背景的熏陶下,苏轼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在文学创作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他的诗词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容而闻名于世。

苏轼的家世背景为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他的人生经历和思想观念提供了重要的影响。

2. 教育经历苏轼的教育经历对于理解他的诗词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苏轼出生于一个文化世家,家境优渥,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他的父亲苏洵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对苏轼的教育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苏轼从小就展现出了对文学的浓厚兴趣,他的父亲亲自教导他读书写字,并引导他接触古代文学作品。

在教育方面,苏轼先后就读于舒州、陈州和开封府的学校。

他在学校里学习了经史子集,掌握了扎实的文学基础。

尤其是在古文和诗词方面,苏轼展现出了非凡的天赋和才华。

他对于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吸收能力非常强,能够灵活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除了正式的学校教育,苏轼还通过自学不断充实自己的文学知识。

他广泛涉猎各种文学作品,包括古代经典和当时的新作。

他善于借鉴前人的经验和成果,同时也能够创新和突破,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学风格。

总的来说,苏轼的教育经历为他的诗词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通过系统的学习和自我修炼,培养了深厚的文学素养和独特的创作能力。

这些教育经历使得他的诗词作品充满了深度和内涵,同时也展现出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个人情感。

3. 官职经历苏轼的生平背景主要包括他的家庭背景、教育经历和早年生活。

其中,官职经历是苏轼生平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苏轼在官场上历经多次升迁和贬谪,这些经历不仅影响了他的诗词创作,也对他的人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的官职经历可以追溯到他的早年,他曾先后担任过江宁府教授、太学博士等职位。

苏东坡的文学成就与时代背景的关系探析

苏东坡的文学成就与时代背景的关系探析

苏东坡的文学成就与时代背景的关系探析苏东坡(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中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和美食家。

他以其卓越的文学才能和丰富多样的作品,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代文豪。

那么,苏东坡的文学成就与时代背景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本文将从苏东坡的生平背景、时代大背景以及他的文学作品等方面展开讨论。

一、苏东坡的生平背景苏东坡出生在一个文化世家,家中祖父苏洵、父亲苏伦都是才子之士,为苏东坡的文学素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父亲的悉心教导下,苏东坡自小就展现出卓越的文学才华。

后来他考中进士,开始从政,担任过不少重要的官职。

然而,由于一些政治斗争和不合时宜的言行,他多次被贬官,颠沛流离。

二、时代背景的影响苏东坡生活在北宋时期,这个时期正值中国古代文化的鼎盛时期,被誉为“文人之乐土”。

然而,北宋时期也是一个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的时期,这无疑对苏东坡的文学成就产生了深刻影响。

首先,政治动荡为苏东坡提供了创作的题材和素材。

北宋时期,政治腐败和官僚制度的弊端逐渐显现,社会矛盾和民生问题也日益突出。

苏东坡亲眼目睹了权谋斗争、官场黑暗等现象,他通过自己的文学作品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揭示。

其次,社会变革为苏东坡的思想和艺术提供了空间和机遇。

北宋时期,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催生了城市的繁荣,居民的生活水平提高,文化交流和信息传播加快。

这为苏东坡广泛地接触和了解各种文化艺术奠定了基础,为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机遇。

三、苏东坡的文学成就苏东坡在文学上的成就丰富多样,涵盖了诗、词、散文、韵书等多个领域。

他以其豪放的风格、真实的情感和独特的才华,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在诗歌方面,苏东坡的诗歌充满了豪情壮志和对生活的热爱。

他以自然景观、人生哲理、政治抒怀等为主要题材,既有清新唯美的山水诗,也有真挚深情的爱情诗。

他在创作中兼收并蓄,使诗歌更富有张力和感染力。

在词曲方面,苏东坡的作品更是成为了南宋词的代表。

浅谈苏轼的思想及其对作品的影响

浅谈苏轼的思想及其对作品的影响

苏轼,字子瞻,号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苏轼一生经历了宦海沉浮,既屡受打击又名满天下。

进退出处、贵贱穷皆无滞于心,成就的辉煌业绩,与他自身的思想是分不开的。

本文就苏轼思想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这一问题展开论述。

构成苏轼思想的主要有儒、佛、道三家思想,在他坎坷的一生和创作中,都对其起到了指导作用。

苏轼自幼就研读儒家经典,受儒家思想影响颇深,他以修身为出发点,进而实现齐家平天下的伟业。

少时的苏轼就“奋厉有当世志”,二十六岁登上政治舞台,面对北宋王朝的内忧外患,苏轼大胆提出一系列的措施,用来匡时救弊。

他做事从不“随人”,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和自己的见解来决定自己的言语行动。

在苏轼思想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儒家的济世精神,这一点在《江城子》〔密州出猎〕词中表现得非常明显,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借用汉代冯唐持节去赦免魏尚的典故表示自己渴望得到重用,到边疆抗敌、建立功业的雄心壮志。

苏轼出任地方官时,处处为百姓着想,他猛力抨击北宋“苛政猛于虎”,说北宋是“常有二十余万虎狼,散在民间”,他质问“百姓何由安生?”(均见《论积欠六事并乞检会应诏所论四事一处行下状》);他主张对内行宽仁之政,通上下之情,使“百官之众,四海之广”,“关节脉理,相通为一,叩之而必闻,触之而必应”(《决壅蔽》)。

除了诗词以外,苏轼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积极倡导现实主义文风,苏轼主张诗文要有为而作,文章要有内在的思想,反对没有现实内容的只讲究形式的空洞诗文。

儒家积极用世精神成为苏轼思想的一部分,并一度影响着苏词的创作。

苏轼在不断流放过程中,没有放弃对事业的追求。

1101年苏轼从岭南北返回朝,苏轼在《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诗中写道:“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桴意,初识轩辕奏乐声。

诗人苏轼的生平及诗作风格解析

诗人苏轼的生平及诗作风格解析

诗人苏轼的生平及诗作风格解析诗人苏轼是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的文学巨匠,他的生平事迹和独特的诗作风格影响了后世。

本文将从苏轼的早期经历、政治生涯、文学成就以及其独特的诗歌创作风格等方面进行解析。

首先,在探究苏轼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一下他的早期经历。

苏轼于1037年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之家,父亲是一位知名官员和教育家。

由于家庭背景优越,他得以接受良好的教育,并广泛涉猎各种典籍。

这为他日后成为卓越的文学家奠定了坚实基础。

然而,苏轼并非只停留在读书写字上,他也积极参与政治活动。

在进入仕途之前,苏轼曾去岭南地区任职多年,并深受当地民情风俗所感染。

随后回到京城继续攻读科举考试,并最终成功考取功名。

进入政界后不久,在1094年至1100年间担任过相州通判和杭州通判等要职。

然而,由于他坚持正直的品性和批评当时政治腐败现象的勇气,苏轼多次遭到贬谪。

这一系列事件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使得他在逆境中不断磨练自己。

尽管在政界屡遭挫折,但苏轼在文学领域却显露出非凡才华。

他以散文、诗歌和书法为主要创作形式,开创了新风格并深受后世推崇。

苏轼的诗作大量运用豪放浑厚之辞章与雅俗共赏之意境相结合,在描写山水田园景色时更是别具一格。

同时,苏轼善于借鉴前人经验,并吸收各种艺术流派的精华来拓展自己的表达方式。

例如,在《东篱乐府》中,《江城子·密州出猎》等既有晋唐乐府风味又充满个人情感;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则展示了宋代词人注重音律和美感上独特见解。

此外,苏轼还发展出一种“闲适”的写作风格,他在诗中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和哲学思考。

例如,《赤壁怀古》以咏史抒怀之姿,道出了人世沧桑与岁月更迭;《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则从对时间流转的感慨中显露了一种超然情怀。

综上所述,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备受推崇的一位诗人。

他通过其早期经历、政治生涯及独特的创作风格留下了深远影响。

苏轼在文学领域不断探索创新,并以豪放浑厚之辞章和雅俗共赏之意境为后世树立了楷模。

浅谈文化背景对苏轼词沉郁风格的影响

浅谈文化背景对苏轼词沉郁风格的影响

浅谈文化背景对苏轼词沉郁风格的影响
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词作以其独特的沉郁风格而闻名。

文化背景是塑造一个作家风格和思想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苏轼的沉郁风格也有着一定的影响。

苏轼生活在宋代的政治动荡时期,这种时代背景使得他的词作中常常流露出对社会现实的忧虑和对人生的无奈。

他亲身经历了北宋末年的战乱和政治斗争,被贬谪多次,这些经历无疑对他的心境和情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他的词作充满了忧愁和沉郁的情绪。

苏轼深受古代文化的熏陶,尤其是古文学的影响。

他广泛涉猎古代文学作品,对古代文人的情感表达和意境追求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欣赏。

古代文学中的沉郁情调和对生命的思考,对于苏轼的词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使他的作品更加富有内涵和情感。

此外,苏轼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也是他词作沉郁风格的重要来源。

他喜欢描绘自然景物,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和感受,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世界的感慨。

这种对自然的感悟和对人生的思考,使他的词作更加深邃和沉郁。

总的来说,苏轼的沉郁风格受到了时代背景、古代文学的影响,以及他自身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

这些因素相互交织,使得他的词作具有独特
的沉郁情调和思想深度。

苏轼的词作不仅是文学的珍品,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遗产。

浅谈苏轼诗歌创作之路

浅谈苏轼诗歌创作之路

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09年07期264浅谈苏轼诗歌创作之路□包宇(天津师范大学天津300387)摘要:苏轼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天才的文学家。

其政敌李定也承认他是"诚天下之奇才"。

苏轼具有思想自由敏锐、性格豪放开朗、富于创新精神的特点,加上他学识渊博、才华横溢,这在其诗歌创作中成为一种艺术优势。

虽然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但也正是这不同的人生经历塑造了他诗歌创作道路上的曲折,而且其风格的发展也透露了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过程,也显示出作家创作过程的发展变化。

关键词:生平豪放平淡苏轼是我国古代的大文学家,苏轼与其父苏洵和弟苏辙,在宋代以三苏齐名。

虽说"一门父子三词客"却以苏轼在文学上的成就最为杰出,"雄视百代"。

他的散文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并称,他的词开创了一代豪放词风,他的诗歌则与陶诗、李诗、杜诗、韩诗、白诗等并列为打架而被称为苏诗。

苏诗在我国诗歌史上自成一体。

对当时和后世都发生过较大的影响。

苏诗今存二千六百余首,它是我国珍贵的文学遗产之一,值得深入研究。

一、光辉的起点少年苏轼对诗歌已表现出特别的爱好。

考取进士以其文《刑赏忠厚论》知名,其诗则未见称道。

苏轼母亲的突然病故,使苏轼按制被迫在家乡蛰居二十七个月。

在此期间竟孕育了苏轼真正的诗才。

服丧期间,苏轼实际上过着他一生中最快乐和幸福的日子:他的举业已经成就,即将顺利地入仕,功名在望了;他与年青的妻子团聚了;他领略家乡的美景,与年青亲友无忧无虑地玩乐。

在这期间,他的生活充满了浪漫的诗情画意,如"过青神往来瑞草桥,与王淮奇作江上携壶籍草之乐"这种生活使苏轼豪放旷达的个性得到良好的发展,而且它唤醒了诗人潜在的艺术感受,陶冶着他的审美趣味。

这时,诗歌才成为艺术形式引起了苏轼的兴趣。

苏轼的早期诗作实际上是指他的南行诗。

在南行的良好环境中锻炼诗笔,而且是大运动量的锻炼,这在苏诗发展和诗人成长过程中都是极为重要的一环。

苏轼词评析——赏析文人才子的才华璀璨

苏轼词评析——赏析文人才子的才华璀璨

苏轼词评析——赏析文人才子的才华璀璨在中国文学史上,苏轼被誉为文人才子的代表之一。

他的词作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广受赞誉。

本文将以苏轼词为例,探讨他的才华璀璨之处。

一、苏轼的生平与背景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

他出生于一个文化世家,父亲苏洵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这为他的文学才华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苏轼自幼聪慧,对文学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经过多年的学习和磨砺,他成为了一位卓越的文学家。

二、苏轼词的艺术特点苏轼的词作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而脱颖而出。

首先,他的词作充满了豪放的情感和奔放的笔触。

他善于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使词作充满了激情和张力。

其次,苏轼的词作注重意境的营造。

他擅长运用景物描写和情感抒发相结合的手法,使读者在欣赏词作的同时能够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意境。

最后,苏轼的词作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他对社会现实和人生哲理有着独到的见解,通过词作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三、苏轼词的代表作赏析1.《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它以其简洁明快的语言和深情的意境而广受赞赏。

词开头即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揭示了词作的主题,表达了对人生命运的思考。

接着,苏轼通过对月亮的描绘和自身的抒发,表达了对命运无常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思考。

整首词以其深刻的意境和丰富的情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以其豪放的笔触和激情四溢的情感而闻名。

词开头即以“老夫聊发少年狂”展现了词作的豪放情感。

接着,苏轼通过对猎人的描写和自身的抒发,表达了对人生短暂和豪情壮志的追求。

整首词以其豪放的笔触和激情四溢的情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苏轼词的影响与价值苏轼的词作不仅在当时广受赞誉,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词作在形式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对后来的文人才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同时,他的词作在思想内涵上也具有深刻的价值,对后来的文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苏轼的人生起伏与文学创作

苏轼的人生起伏与文学创作

苏轼的人生起伏与文学创作苏轼(1037-1101)是中国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和文学评论家,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杰出人物之一。

他的一生经历了许多起伏,但在文学创作上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苏轼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家境殷实,自幼饱读诗书。

在家庭的熏陶下,苏轼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的父亲苏洵是一位文学家,而他的兄长苏辙也是一位文学家兼政治家,所以可以说苏轼在文学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在文学创作上,他的作品题材广泛,包括诗、词、赋、文、书信等,形式多样,风格独特,对中国古典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的人生经历了一系列的起伏,这些经历不仅影响了他个人的成长,也影响了他的文学创作。

苏轼曾因政治观点与时人相左,多次遭到贬谪。

他的政治立场多次引起朝廷的不满,导致他被贬谪到一些偏远的地方。

这种政治压力不仅给苏轼的人生带来了很大的困扰,也使他的文学创作受到了一些限制。

在被贬谪期间,苏轼没有放弃文学创作,而是在异乡积极地写作,从中表现出了他坚韧不拔的个性。

苏轼在人际关系上也经历了一些挫折。

他的性格豁达开朗,善于交际,但也因此而引起了一些非议。

在他的文学创作中,这种性格优势和劣势都有所体现。

他的诗词多以抒发情怀、描写风景为主,喜欢以自然为比拟对象,表现出他豁达开朗的人格魅力。

但在他的诗词中也不乏对人际关系的反思和描写,这些作品表现了他在人际关系上所遭遇的挫折和磨难。

尽管苏轼的一生经历了许多起伏,但他的文学创作却始终保持了较高的水准。

他的诗词以豪放明快见长,语言流畅,意境丰富,深受后人喜爱。

他的赋文笔深沉雄伟,富有音韵美,思想深刻。

他的文学评论家身份也使他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提出了“诗以气为主”、“赋以事为力”等理论,对后世文学批评和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苏轼的一生起伏,充满了传奇色彩,他在文学创作上的成就更是令人瞩目。

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而且在后世影响深远,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苏轼的人生起伏与文学创作

苏轼的人生起伏与文学创作

苏轼的人生起伏与文学创作1. 引言1.1 苏轼的人生起伏与文学创作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的人生充满起伏,他经历了政治生涯的波折、文学创作的辉煌,以及困境与流放的磨难。

他的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出生于一个文化世家,从小就饱读诗书。

他在政治上曾有不少成就,但也因言辞激烈而多次遭遇排挤。

在文学创作方面,苏轼擅长诗、词、散文等多种体裁,尤以宋词和赋最为精湛。

他的作品注重情感真挚、意境深邃,具有浓厚的个人色彩和时代特征。

苏轼的一生并非一帆风顺。

在他中年时期,因与政敌对立而遭到贬谪,经历了多次流放和囹廛之苦。

虽然在困境中饱受折磨,但苏轼仍不放弃文学创作,坚持追求艺术的完美和真理的探求。

最终,苏轼在晚年重新得到了官职,开始了新的创作阶段。

他的晚年作品充满着对人生的沉思和对时代的反思,展现出更加成熟和深刻的文学风貌。

苏轼的文学影响深远,不仅对后世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文学遗产。

他的作品被后人传颂不衰,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2. 正文2.1 早年经历与政治生涯在苏轼的早年经历中,他出生于一个文化世家,父亲苏洵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

他从小就接受了严格的教育,精通经史子集,对文学艺术有着天生的热爱和天赋。

后来,苏轼考取了进士,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苏轼的政治生涯可以说是一波三折。

他先后担任过各种官职,包括江宁府录事参军、太和县尉、著作佐郎等。

在这些职务中,苏轼展现出了才华横溢的文学才华,同时也受到了一些非议和排挤。

尤其是他在汴京任职期间,因为直言不讳而遭到了祸乱,被贬谪至黄州,这成为了苏轼政治生涯的一次重大转折点。

苏轼在政治生涯中的起伏经历,不仅反映了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也展现了他坚持真理、敢言直谏的政治立场。

虽然他经历了许多挫折和困难,但苏轼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却始终如一,这也为他后来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最新浅析苏轼的人生背景对其诗词创作之路的重要影响

最新浅析苏轼的人生背景对其诗词创作之路的重要影响

浅析苏轼的人生背景对其诗词创作的影响建平中学高一<1>班李雪莹 16【内容摘要】历来研究苏轼的学者,无不被他诗词中那份潇洒旷达、豪放飘逸、仗义执言所感染,一再地想挖掘这些词风形成的原因。

也许历史上也有许多背景与他相似的人,但为何却只成就出“世上不可无一难得有二”的大文豪书东坡?在此,我想从苏东坡的家庭、政治思想、经历、学养等方面追根溯源,浅析苏轼人生背景对其诗词创作之路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苏轼,家庭,政治思想,经历,学养,北宋诗词发展大背景——————————————————————————————————苏轼一开始就能从众多学者中脱颖而出,与他的家庭背景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世人说:“门下三父子,都是大文豪。

”说的正是苏轼三父子。

在宋朝,苏氏可以说是当时的文学世家。

其父苏洵发奋虽晚,但非常用功。

苏轼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勤勉学习的影响。

从小热爱读书的习惯到苏轼做官后仍在一直延续,据《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记载:“东坡读书不用两遍,然其在翰林读《阿房宫赋》至四鼓,老吏史苦之,坡洒然不倦。

”如此发奋学习,也不奇怪他日后会成为一代文化巨匠。

当然能使苏轼获得巨大成也包括他自身的诗词天赋。

在苏氏一族日日文化熏陶与苏轼过人聪慧的有益影响下,年未及冠的苏轼已经能“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这也为日后的文学成就奠定了基础。

如果说苏洵最先替苏轼打开文学大门,那欧阳修则是引领苏轼踏入文学界的第一人。

北宋散文家欧阳修和苏轼是宋代“古文运动”领袖。

后来两个人成为宋代散文史上相提并举的两位杰出学者,并称“欧苏”,在词的风格上都属于豪放派。

欧阳修为人严谨,但对有真才实学的后生却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大度,竭力赞美与推荐,使一大批当时还默默无闻的青年才俊脱颖而出,名垂后世,堪称千古伯乐。

而苏轼就是在那些被伯乐慧眼识中的才子里,一匹脱颖而出的千里马。

欧阳修发现苏轼才能的经过,也成就了一段文坛佳话。

某一年欧阳修担任礼部省试的主考官。

宋代诗人苏轼的文学成就及其影响力分析

宋代诗人苏轼的文学成就及其影响力分析

宋代诗人苏轼的文学成就及其影响力分析1. 引言1.1 概述苏轼(1037年-1101年)是中国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美食家,以其卓越的诗词才华和对文学艺术追求的热情而闻名于世。

他是西施洲人,出生在一个有文化底蕴的士族家庭,自幼酷爱文学并展现出非凡的才华。

在他辗转于官场之余,苏轼挥毫泼墨间创作了一大批优秀的诗词作品,成为宋代文坛上最重要的诗人之一。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苏轼的生平与背景开始介绍,然后分析他的诗歌创作特点,并探讨他对宋代文学所带来的影响力。

最后,在结论部分总结苏轼在文学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及其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

1.3 目的通过对苏轼这位伟大诗人与思想家进行深入剖析,本文旨在展示他卓越的文学成就以及他为宋代文化做出的重要贡献。

通过了解苏轼的生平背景和诗歌创作特点,我们将能够更好地理解他对宋代文学艺术的影响,并体会他作为文化传承者和创新者所带来的改变。

通过研究苏轼的影响力,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并深入思考他所倡导的艺术追求对当代文化发展的启示。

2. 苏轼的生平与背景: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时期一位重要的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和画家。

他出生在一个官宦世家,父亲苏洵也是一位著名的文人。

苏轼从小聪明好学,在家中得到良好的教育。

2.1 早年经历:苏轼自幼聪慧过人,随着父亲学习经史等方面的知识。

他不仅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热衷于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

在读书求学的时候,他曾经遇到了一些困难,但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勤奋,最终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2.2 官职与政治经历:苏轼在年少时考中进士后入仕,开始在各级政府机关担任要职。

然而,在宋神宗赵顼即位后,因为支持叛逆将领岳飞而失去了权力,并被贬谪至远地。

贬谪期间,苏轼游历许多地方,并与当地的文人墨客交流。

他利用这段时间广泛阅读,扩展了自己的知识面,并深入研究诗词、历史和哲学等领域。

这段经历对他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苏轼的生平与其诗歌创作的因果关系

苏轼的生平与其诗歌创作的因果关系

苏轼的生平与其诗歌创作的因果关系每一个作家无论魏晋无论南北,其文学上的造诣特别是诗歌方面都可以说是作家生平经历的直接再现。

北宋大文豪苏轼在这方面表现得极为明显。

我们现在就根据他的生平来论述一下作家经历对诗歌传作的直接影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宋仁宗景三年十二月十九日卯时诞生于四川眉山纱觳行。

苏轼的生平与创作可以按以下四个时期来阐述:一、初踏仕途与创作的发轫期苏轼由于要应进士科考的原因,诗歌的创作较晚,一直到嘉佑四年,兄弟二人一举成名,名动京师之后的两年,在为母亲守制之后,返回京城的水路上,父子三人诗酒唱和,结集为《南行集》,标志了苏轼仕宦生涯的开始,也是苏轼诗歌创作的发轫,直到熙宁二年王安石变法,都可以划入这段时期的范畴。

此段时期,苏轼涉世未深,诗歌的写作也限于江山景物、文物古迹,在凤翔时期,则写作了大量的人文题材的作品,如题画、品题书法等。

南行的舟船在苏轼《初发嘉州》的诗中启航,苏轼诗歌创作的航船也随之启动了:故乡飘已远,往意浩无边。

锦水细不见,蛮江清可怜。

奔腾过佛脚,旷荡造平川。

......比之苏轼后来的作品当然还不够成熟,但毕竟也可以说是出手不凡了。

二、州守时期当苏轼兄弟重返京师时,已是神宗熙宁二年(1069),整个国家都卷入了王安石变法的浪潮之中。

苏轼被任为杭州通判,直至乌台诗案,历知密州、徐州、湖州。

此十年时光,可以称为苏轼生平及创作的第二个时期。

此时期,苏轼在政治上较为激进,在创作方面,除了歌咏湖光山色的作品之外,也写作了大量的抨击新法之作,在艺术水平方面,由发轫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诗人以西湖风光、江浙山水为中心主题,写下了大量传世佳作,如“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等,已具有大家风范。

然而,苏轼并非脱离政治、流连山水的山水诗人,而是一位忧国忧民的政治家。

“民本”思想是其政治思想的基础,这样,就势必与王安石以加强皇权、增加中央府库(以对国民加重赋敛为主要手段)为根本方针的变法发生冲突。

浅述苏轼的人生经历及其对后世文学作品的影响【范本模板】

浅述苏轼的人生经历及其对后世文学作品的影响【范本模板】

浅述苏轼的人生经历及其对后世文学作品的影响作者:邴雅馨刘童哈敏捷组长:邴雅馨班级:高一(1)班浅述苏轼的人生经历及文学艺术成就组员:邴雅馨刘童哈敏捷高一(1)班【摘要】: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苏东坡政治生涯几经起落,多次受到不同政敌的排斥打击,一生坎坷不平,但在逆境中他没有悲观失望,面对种种迫害,既未逆来顺受,也未否定人生,而是以乐观豁达的态度接受种种不幸,留给世人一个昂扬向上的伟大形象,其逆境中奋斗的精神是中国文化的一笔丰富遗产。

【关键词】:苏轼、苏东坡、诗词乐观、逆境人生、王安石、豪放、豁达王国维认为中国最伟大的四个诗人是:屈原、陶潜、杜甫和苏轼:“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

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由此可以看出苏轼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最先知晓苏东坡,是从他的诗、他的词开始的:《水调歌头》中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道出了骨肉离情和人生哲理;《惠崇春江晓景》中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描绘出一幅江南的早春图;《赠刘景文》中的“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洋溢青春乐观的精神;苏东坡他那独特的文学特色深深的吸引了我。

可是最近读过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后,我便被苏东坡命运多的一生所深深震撼。

他曾经遭遇过坎坷,经受过磨难,但是在逆境中苏东坡一直保持着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无论处在何时何地,他总是保持浓郁的生活情趣,登山览胜,临渊赋诗,很多流芳百世的诗词都是他在逆境中创作的.由此我对苏东坡在喜爱之余多了一份敬仰,其逆境中奋斗的精神将永远值得后人学习。

一、逆境人生及其乐观的人生态度苏东坡在青少年时期,就对现实人生充满美好的期望,有很高的政治抱负。

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他积极入世,嘉祐元年(1056),二十的苏东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得主考官欧阳修、梅尧臣的赏识,高中进士。

南宋苏轼的诗词艺术创作与时代背景的关系剖析

南宋苏轼的诗词艺术创作与时代背景的关系剖析

南宋苏轼的诗词艺术创作与时代背景的关系剖析1. 引言1.1 概述南宋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诗人、书法家和散文家。

他的创作活动与南宋时代的历史背景紧密相连,充分展现了他对时代变迁的感知和理解。

本文旨在剖析苏轼的诗词艺术创作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文化背景之间的密切关系。

1.2 文章结构本篇文章分为五个部分进行论述。

首先引言部分旨在概括文章内容,介绍苏轼与南宋时代背景之间的联系,以及文章章节结构。

其次,主体部分将从苏轼生平背景和南宋时代背景两个方面入手,详细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

之后,我们将对苏轼诗词创作特点进行深入分析,并阐述他情感表达、六一共和以及自我探索等方面的独特之处。

接着,在第四部分中评价苏轼作品对后世影响,并探讨他对于文化和文学创作领域带来的重要意义,同时对争议点进行讨论。

最后,在结论部分总结苏轼诗词艺术创作与时代背景关系的核心内容,并强调对他作品的珍视和研究意义,提出未来研究方向的建议。

1.3 目的本文旨在深入剖析南宋苏轼的诗词艺术创作与当时社会背景之间的关系,从而进一步理解这位文学巨匠对于中国文化和文学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通过对生平经历、时代变迁以及作品特点等方面进行细致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并欣赏他丰富多样的创作风貌,并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有益启示。

(注:本段是“1. 引言”的回答内容)2. 南宋苏轼的诗词艺术创作与时代背景的关系剖析2.1 苏轼的生平背景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是中国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和政治家。

他出生于官宦家庭,成长于一个文化氛围浓厚的环境中。

从小就展示出对文学和艺术的天赋和热爱,并在后来成为一位卓越的才子。

2.2 南宋时代背景南宋(1127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朝代分为两个阶段:南宋初期(1127年-1187年)和南宋晚期(1187年-1279年)。

苏轼生活在南宋初期,该时期以其政治腐败和军事挫败而闻名。

浅析苏轼的人生背景对其诗词创作之路的重要影响

浅析苏轼的人生背景对其诗词创作之路的重要影响
关于苏轼的背景对其诗词创作之路的影响与分析,历年来也有不少佳作,本文只是浅析了我对苏轼的一些粗浅认知和理解。随着阅读量和知识积累的增长,我相信以后还会有新的突破。
参考文献:清朝 郑燮《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
由于北宋诗画艺术的盛行,把画融合到文字上,这也正是苏轼崇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一诗风美学观念产生之根本所在。苏轼歌咏自然景物的诗作,往往能把寻常景物写得精致动人,极富情趣,让人感觉身临其境。如《惠崇春江晚景》,《饮湖上初晴后雨》等诗作,笔下描绘的湖光山色,风姿雨态及江南早春画面,无不曲尽其妙。其中,《惠崇春江晚景》的第一句“竹外桃花三两枝”描绘的景物精确到了一枝两枝,仿佛眼前就有这样一幅精细的画,“芦蒿满地芦芽短”参差不齐的芦蒿给人以动感,整首诗中画面感极强。而《饮湖上初晴后雨》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又给全诗增添一抹亮色。《赠刘景文》一诗最具代表性:“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擎雨盖”与“傲霜枝”等景物不仅描绘了景物细节,同时也因被拟人化而显得。最后的“橙黄橘绿”使整幅图的色泽鲜艳丰富,让读的人也不禁心情愉悦起来。
就经历而言,苏轼一生屡遭贬谪,足迹所履近二十多处。当时北宋宰相王安石提倡新法——发展经济。但由于没有资本支持,这一举措势必要加重赋税征敛。苏轼不完全赞同王安石的改革,也反对司马光的尽废新法,他处在这么个尴尬的地位却要倔强地坚守自己的观点,于是被新旧党相互排挤。而这段时间正好落在苏轼充满斗志与理想的年龄段,所以苏轼的诗风大多直抒胸臆,写下了充满了对一展抱负的渴望和被压抑的苦闷,如著名的千古绝句《念奴娇 赤壁怀古》,《水调歌头》等等。后来新旧法矛盾激化,百姓们因此饥寒交迫,生活困苦,这一时期苏轼创作了许多批判当时统治者和新法的讽喻诗,如《山村五绝》、《吴中田妇叹》、《除夜大雪留潍州》还有《石炭》等等。都表现了他对新法为了发展国家而压榨百姓的手法的极度不满和对生活在水生火热中的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苏轼的人生起伏与文学创作

苏轼的人生起伏与文学创作

苏轼的人生起伏与文学创作1. 引言1.1 苏轼生平简介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宋代伟大的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巨匠之一。

苏轼自幼聪慧过人,博学多才,少年时就展现出了卓越的文学天赋。

苏轼出身于官宦家庭,家境殷实,受到良好的教育。

他早年曾游学于各地,广泛涉猎文史,深受陆九渊、范仲淹等名家的影响。

后来,苏轼以功名未立的借口,辞官北上江淮,先后在杭州、黄州、金陵等地任职,主持过州郡政务,居官清廉,深得人民爱戴。

苏轼一生经历了风光与挫折,先后遭受过贬谪、囚禁等不公之事,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文学信念,不为外界所动摇。

他的文学创作风格清新、写实,以诗词散文见长,作品广泛涉及各个领域,包括山水田园、政治社会、人生感悟等。

苏轼的名篇如《赤壁赋》、《水调歌头》等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之作。

苏轼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不可撼动,他对后世文学界的影响广泛而深远。

至今,苏轼被誉为“苏文化”的代表人物,他的文学作品仍然在人们心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巨匠,他的作品至今仍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1.2 苏轼文学地位苏轼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其文学地位举足轻重。

苏轼不仅在宋代文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而且对后世文学及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苏轼以其独特的文风和深刻的思想被誉为文坛泰斗。

苏轼的文学创作涵盖了诗、词、散文等多个领域,尤以词赋最为突出。

苏轼在词赋创作中融合了自己对社会、生活的思考,表现出细腻而真挚的情感。

他在文学风格上注重表现个性,注重情感真挚,使其作品更加贴近生活,打动读者。

苏轼的作品不仅在宋代备受推崇,也在后世产生了广泛影响。

他的词赋被后人奉为经典,成为后世学习的典范。

苏轼的文学思想和表达方式也为后来文人所借鉴,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苏轼的文学地位无可撼动,他以其才华横溢和深邃的思想影响了数代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文学瑰宝。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苏轼讽喻诗中较有名的一首《荔枝叹》中,他写道:“颠坑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枝龙眼来。”,“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贱血流千载。”无数的生命被战争所践踏与摧残,宫廷里的贵族却吃着被鲜血染红的荔枝。苏轼以荔枝为线索,巧妙地引出北宋不平等的待遇,字里行间锋芒毕露。“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痏。雨顺风调百谷登,民不饥寒为上瑞。”这两句则表现了苏轼的为民思想,苏轼的后半生一直在为百姓安居乐业而奋斗,他把自己的精神与思想毫无掩饰地融入了诗词中。即使是现在,我读这首诗仍会感到由衷的愤懑与悲凉。显而易见,苏轼的笔墨具有很强大的感染力。读到诗的最后,苏轼被贬谪的原因已不言而喻“吾君所乏岂此物,致养口休何陋耶?洛阳相君忠孝家,可怜亦进姚黄花。”苏轼的坚强毅力与敢于直抒胸臆的勇气让他从一个天赋异禀的诗人蜕变成了持有钢枪的战士,用自己的力量坚决维护着老百姓,即使粉身碎骨也浑不怕。我想这就是一代文豪的铮铮风骨与气节。
浅析苏轼的人生背景对其诗词创作的影响
建平中学高一<1>班 李雪莹 16
【内容摘要】历来研究苏轼的学者,无不被他诗词中那份潇洒旷达、豪放飘逸、仗义执言所感染,一再地想挖掘这些词风形成的原因。也许历史上也有许多背景与他相似的人,但为何却只成就出“世上不可无一难得有二”的大文豪书东坡?在此,我想从苏东坡的家庭、政治思想、经历、学养等方面追根溯源,浅析苏轼人生背景对其诗词创作之路的重要影响。
纵观全文,苏轼诗词的风格都是多方面的,当然最引人注目的成应算他的豪放词风,因为这一词风开创者便是苏轼。他把当时词人只会写花前月下、离愁别绪一类的词几乎全写了一遍。又加入了直抒胸臆,豪迈热烈的描绘战场的豪放词与疏狂不羁、乐观开朗的旷达词。可以说,苏轼不仅仅精通写各类诗风,而且赋有创作精神。把词的表现扩大到同诗一样的范围,给词增加了无限的生命力,为后代词的发展开拓一条宽阔的道路。
欧阳修慧眼识金,提拔了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苏轼能被欧阳修这样当时的大文豪所赏识,也算是一种幸运,不过客观原因还是他出众的文采能够力压群雄。欧阳修的支持更巩固了苏轼在宋朝文学发展道路上的重要地位,也给了苏轼不断向前的动力。
如果说苏轼的才华本该使他的文学之路一帆风顺,那么政治上一次次的挫败则成为影响苏轼形成其独特诗风的重要因素。
而苏轼中晚期的一首千古名词——《卜算子》的诗风却截然相反:“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捡尽寒枝不肯歇,寂寞沙洲冷。”被流放到海南的苏轼以孤鸿自比,一种孤独寂寥之感油然而生。但这并不是高处不胜寒的傲视,也不像未能达成夙愿的遗憾,我暂理解这是虽身处孤寂之地,但心仍不愿随波逐流,依然有对将来能一展宏图的希冀。在流放海南的岁月里,他还做了《庚辰岁人日作,时闻黄河已复北流,老臣旧数论此,今斯言乃验,二首》,在自顾不暇的垂暮之年,苏东坡还欣喜自己的多次建议终于实现了。天可怜见!直到最后,他心中顾念着、惦记着的还是民生之事。
当然能使苏轼获得巨大成也包括他自身的诗词天赋。在苏氏一族日日文化熏陶与苏轼过人聪慧的有益影响下,年未及冠的苏轼已经能“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这也为日后的文学成就奠定了基础。
如果说苏洵最先替苏轼打开文学大门,那欧阳修则是引领苏轼踏入文学界的第一人。
北宋散文家欧阳修和苏轼是宋代“古文运动”领袖。后来两个人成为宋代散文史上相提并举的两位杰出学者,并称“欧苏”,在词的风格上都属于豪放派。欧阳修为人严谨,但对有真才实学的后生却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大度,竭力赞美与推荐,使一大批当时还默默无闻的青年才俊脱颖而出,名垂后世,堪称千古伯乐。而苏轼就是在那些被伯乐慧眼识中的才子里,一匹脱颖而出的千里马。
乌台诗案让苏轼险些丧命,被贬海南遭人冷落排挤,政治上的一生颠沛流离,辗转迁移虽夺去了他宝贵的青春,但依旧无法夺去他的才思敏锐,无法击垮这位伟大的文学巨匠。仿佛是命运冥冥中安排好的,这些看似常人难以忍受的挫折却实实在在地塑造出一个旷达无忌、浮沉不惊的文学巨匠。
在被贬谪流迁的岁月中,苏轼看破了官场的阴暗面,收敛了年轻气盛的锋芒,自请外放地方任职。正如范仲淹所写:“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他此时虽知不在其位,也时刻心忧百姓。其实可以说,坎坷的人生使苏轼成为一个儒释道三家兼修且运用自如,充分地领会和运用了儒释道的精髓的学者。“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苏轼是无论穷达都既独善其身又兼善天下的,只可惜年已花甲的他心有余而力不足。他的晚期作品大多在诠释对儒释道的理解,如《易传》、《论语说》,《书传》包括未完稿《志林》。
欧阳修发现苏轼才能的经过,也成就了一段文坛佳话。某一年欧阳修担任礼部省试的主考官。其中一名考生所作的《刑赏忠厚之至论》与《春秋对义》让欧阳修赞叹不已,并毫不犹豫地将其列为第一名。发榜时,欧阳修才知道这两篇文章,均出自苏轼之手。从此他对苏轼青睐有加,多次提拔他。他曾在《与梅圣俞四十六通》中盛赞苏轼的文才说:“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
最后我想浅谈一下当时文化的大背景。在北宋时期,诗画融合的趋势更加明显。不仅有欧阳修、秦观这些审美要求极高的晓画者,更有三苏父子、晁补之,米芾等既善品评又精于绘画之人。邓椿在其《画继・杂说论远》中就提到过:“画者,文之极也”。画家与诗人相结合形成的这种艺术更加意境深远,并成为一种高雅的时尚。而这一时尚的引领者和推动者,无疑是多才多艺的文坛领袖苏轼。
【关键词】苏轼,家庭,政治思想,经历,学养,北宋诗词发展大背景
——————————————————————————————————
苏轼一开始就能从众多学者中脱颖而出,与他的家庭背景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世人说:“门下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说的正是苏轼三父子。在宋朝,苏氏可以说是当时的文学世家。其父苏洵发奋虽晚,但非常用功。苏轼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勤勉学习的影响。从小热爱读书的习惯到苏轼做官后仍在一直延续,据《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记载:“东坡读书不用两遍,然其在翰林读《阿房宫赋》至四鼓,老吏史苦之,坡洒然不倦。”如此发奋学习,也不奇怪他日后会成为一代文化巨匠。
就经历而言,苏轼一生屡遭贬谪,足迹所履近二十多处。当时北宋宰相王安石提倡新法——发展经济。但由于没有资本支持,这一举措势必要加重赋税征敛。苏轼不完全赞同王安石的改革,也反对司马光的尽废新法,他处在这么个尴尬的地位却要倔强地坚守自己的观点,于是被新旧党相互排挤。而这段时间正好落在苏轼充满斗志与理想的年龄段,所以苏轼的诗风大多直抒胸臆,写下了充满了对一展抱负的渴望和被压抑的苦闷,如著名的千古绝句《念奴娇 赤壁怀古》,《水调歌头》等等。后来新旧法矛盾激化,百姓们因此饥寒交迫,生活困苦,这一时期苏轼创作了许多批判当时统治者和新法的讽喻诗,如《山村五绝》、《吴中田妇叹》、《除夜大雪留潍州》还有《石炭》等等。都表现了他对新法为了发展国家而压榨百姓的手法的极度不满和对生活在水生火热中的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由于北宋诗画艺术的盛行,把画融合到文字上,这也正是苏轼崇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一诗风美学观念产生之根本所在。苏轼歌咏自然景物的诗作,往往能把寻常景物写得精致动人,极富情趣,让人感觉身临其境。如《惠崇春江晚景》,《饮湖上初晴后雨》等诗作,笔下描绘的湖光山色,风姿雨态及江南早春画面,无不曲尽其妙。其中,《惠崇春江晚景》的第一句“竹外桃花三两枝”描绘的景物精确到了一枝两枝,仿佛眼前就有这样一幅精细的画,“芦蒿满地芦芽短”参差不齐的芦蒿给人以动感,整首诗中画面感极强。而《饮湖上初晴后雨》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又给全诗增添一抹亮色。《赠刘景文》一诗最具代表性:“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擎雨盖”与“傲霜枝”等景物不仅描绘了景物细节,同时也因被拟人化而显得。最后的“橙黄橘绿”使整幅图的色泽鲜艳丰富,让读的人也不禁心情愉悦起来。
关于苏轼的背景对其诗词创作之路的影响与分析,历年来也有不少佳作,本文只是浅析了我对苏轼的一些粗浅认知和理解。随着阅读量和知识积累的增长,我相信以后还会有新的突破。
参考文献:清朝 郑燮《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