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 (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文中说“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 如吾两人耳。”说说句中的“闲人”的“闲” 字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这个“闲”字的含义 有哪几点?
以别人的不闲反衬两人之闲,点明主旨。 ①、反映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 ②、反映了作者身为闲官的闲事。(自 嘲之意) ③、反映贬谪的悲凉,自我排遣的豁达 乐观。(积极进取精神)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北宋.王安石)
பைடு நூலகம்

唐 天“
张 九
涯海 共上
龄 此生
)
时明
”月

“ 举 杯
邀 明 月
,



李 白
三 人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白)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苏轼
北宋文学家、书画 家。字子瞻,号东坡 居士,在诗词、散文 方面有巨大成就,是 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 与父苏洵,弟苏辙并 称为“三苏” ,为“唐 宋八大 家”之一。
初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初步体会作者的感情。
读准下列句子的节奏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 /寻/张怀民。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再读课文
要求:参考注释理解课文,掌 握文中关键词语的意思,能翻 译课文。
解释词语,翻译句子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院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走到院子中。
第一段:交代了时间,地点和夜游的原因。
清澈透明 交叉错杂 表示推测,大概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
也。
月光洒满庭院,好像积着水,清澈透明,水中 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大概那是竹子、柏树的 影子。
第二段:描绘庭中月光的澄澈。 而已,罢了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连词,只是,不过 这里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 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 只是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第三段:惋惜无人赏月。
三读课文
要求: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 者的特殊心境,把握文章的思 想感情。
讨论
➢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一是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孤独;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找出本文写景的句子,说说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 也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 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比喻手法)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寥寥数语,意味悠长: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 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 中
小结
文章通过对庭中优 美月色的描绘,让我 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 活、追求美好事物的 执着,面对逆境达观 处世、潇洒人生的态 度。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 入户,欣然起行。 愉快地,高兴地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里,(我)解开衣 服准备睡觉,看见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便 很高兴地起来走出门外。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想,思考
于是,就
因为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 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卧,睡
共同,一起
徒步徐行
写作背景:
元丰二年,苏轼由于和当时 主张变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同,因 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说他写诗讽 刺了“新法”而被捕入狱。这就 是当年有名的“乌台诗案。出狱 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 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差,于是他带 领家人在郡城旧营地的城外东坡 开垦荒地,游乐于山水间,咏唱江 山,感怀英雄,抒发郁闷心情。
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就是温柔 多情的。要么是谦谦君子,要么是 窈窕淑女,要么象征着团圆,要么暗 示着分离,给人的感觉是一种淡淡 的柔弱的清凉的味道,而这正迎合 了文人的雅兴和追求平淡的心理, 所以,文人学者们常借月亮来抒写自 己的情怀……
调动你的语文积累,说出两 句吟咏月亮的诗句。
关于“月亮”的诗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