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复习重点
文学理论重点整理

概念:1、再现论:文学是对现实的模仿。
产生于古希腊,流传最早,影响最大。
代表人物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布瓦罗,别林斯基。
2、表现论:文学是心灵的表现。
产生于18世纪以后。
代表人物有康德,雪莱。
诺瓦利斯,柏格森,弗洛伊德,源泉追溯到古希腊。
3、情节:即小说对故事所进行的符合表达目的的艺术安排及由此而形成的新秩序。
4、圆形人物:即性格特征丰富、多侧面、多层次、立体化的人物,但并不是杂乱无章的。
有占主导的性格元素,对人物性格形成支配作用,其他元素起到丰富的补充作用。
5、扁形人物:即性格单一、平面化的人物。
艺术夸张,可任强化作品的特定表现。
增加小说特定的审美韵味。
6、视角:叙述视角与审美视角类似于故事与情节。
审美视角是作家对生活的独特发现与开掘,是作家审美意识的外化。
叙述视角是审美视角都在小说文本中的物化联系。
叙述主体、人称的选择是叙述视角的基本表现形式。
小说的视角揭示了一部小说从何种角度审视生活,何种方式叙述故事的立场、态度,特定上午审美视角决定了相应的叙述视角,叙述视角的变化也会影响和叙述视角的变更。
7、韵脚:是韵文(诗词歌赋等)句末押韵的字。
8、音步:是诗人表情达意的基本单位。
读者诵读的基本语音单位。
9、典型:典型是借助一定的文学语言所构造的意蕴丰富、特征鲜明,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独特的热舞形象。
10、意境:指文学作品通过一定的文学语言所构造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含蓄灵动的形象整体。
11、意象:文学作品通过一定的文学语言所构造的主客合一、心物交融、富有象征和哲思意蕴的具体形象。
12、典型环境:指作品中典型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包括典型人物自身其中,围绕典型人物所展开的具体环境,也包括支配人物行动,促成典型人物性格形成与发展特定社会背景与时代面貌。
典型环境是小环境与大环境的艺术统一。
13、情感力:情感发生、提升、处理、创造、表达与感受的综合能力。
14、想象力:在知觉的基础上进行新形象创造的能力,是人的心理能力和思维能力。
文学理论复习重点

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最早研究文学的学问往往被称作“诗学”“诗论”文学理论以哲学方法论为总的指导,从理论的高度和宏观视野上阐明文学性质、特点和规律,建立起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方法。
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的文学的四要素,即作品、作家、世界、读者。
文学社会学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都有久远的渊源,中国古代可以上溯到孟子的“知人论世”说。
法国的艺术理论家丹纳他在《英国文学史》序言、《艺术哲学》等著作中,提出了文学创作决定于种族、环境和时代三种因素的理论。
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艺术活动论:马克思主义首先把文学艺术理解为人的一种活动,并建立了“艺术活动论”。
马克思实际上把文学艺术看成是人的活动,即人的生活活动。
对象化:即通过主题的活动,把自己的本质力量(人的全部特性和能力)体现在客体当中,使客体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和展示。
文艺学术活动作为人的精神性的生活活动,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马克思主义把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归结为人的生活活动,旨在强调文学艺术与人的本质力量的关系。
马克思在其政治经济学著作中,关于“交往”的思想就被突出地提出来了,特别在论述生产、消费、分配、交换(流通)的相互关系中,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
文学作为一种语言符号的艺术,更是主体与主体之间对话与交往的理想之域。
这里以作品为中心构成了作家与作家、作家与此岸世界、作家与读者、作家与彼岸世界的交往关系。
这样,文学活动就是由世界、作家、作品、读者所构成的一个交往结构。
马克思随着时代的发展把文学活动理解为“艺术生产活动”,这是马克思在考察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后,主要从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待文学艺术活动的结果。
文学理论教程复习重点

文学理论复习要点题型:1.名词解释(30分)6个2.填空题(20分)20个3.简答题(32分)4个4.论述题(18分)一个第一章问题一文艺学的概念及其三个分支?答: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细分为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文学史。
)问题二文学理论的四要素:作品,作家,世界,读者。
问题三文学理论形态多样化的依据:文学理论的形态与文学研究的客体及视角密切相关,文学活动作为文学理论的客体是复杂的多层次系统。
虽然文学理论研究只有一个认识客体—文学活动,但是同一认识客体可以形成多种对象并运用多视角.多方法加以研究,从而使文学理论形成了多样化的形态。
【课后习题】问题四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及其划分的依据: 基本形态有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七个);划分依据文学活动的两个流动系统,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和文学生产—作品价值—文学消费第四章【考概念】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不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简单相加,而是指在审美表现过程中审美与社会生活状况相互渗透,侵染的状况。
【大题】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为无功利性与功利性、形象性与理性、情感性与认识性的相互渗透状况。
从目的看,文学不带有直接功利目的,但这种无功利本身也隐含有某种功利意图。
从方式看,文学处处以形象动人,但也含有某种理性。
从态度看文学富于情感性,但也带有某种认识性。
以上三方面表明,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属性,在无功利、形象、情感中隐含功利、理性和认识.文学具备审美与社会的双重属性:既是审美的又是社会的.【考概念】话语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
文学理论重要复习资料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创立与发展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产生的历史条件和思想来源文学的作用:1诉诸人的感觉和心灵2通过诉诸感觉和心灵而影响人的生存3人类文化的想象维度什么是文学理论1、通常看法:文学理论,又称文学学或文艺学,是指关于文学的学问。
2、操作性定义:文学理论是一门人文学科,是关于文学的普遍问题的思考方式。
3、普遍性与个别性问题:文学理论当然要思考个别的文学问题,但这种思考往往要在一个包含若干个别的普遍层面进行,要在对于个别的关注中从事一定普遍性概括,从个别上升到普遍。
当然,同时,也要从普遍沉落为个别。
当前文学理论的新特征1.理论是跨学科的一种其效果在原初学科之外的话语。
2.理论是分析性的和沉思性的一种从我们称为性、语言、写作、意义或主体的事物中找出其含义的尝试。
3.理论是一种对于常识的批评是对被指认为自然的那些概念的批评。
4.理论是自反性的是思维的思维,我们用它向文学和其它话语实践中感知事物的范畴发出质询。
文学理论包含哪些著述?第一,狭义:直接谈论文学的普遍问题的著述,如《文心雕龙》、《沧浪诗话》、《诗论》、《文艺心理学》、亚里斯多德《诗学》。
第二,较宽泛义:有关具体文学作品或其他文学现象的批评性言谈,即文学批评著述,如杜甫的《戏为六绝句》、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及《红楼梦》评论,李长之的《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
文体灵活、自由,涉及诗歌、小说、评点、论文、随笔、日记、日常言谈等多种文体。
第三,广义:有关文学的任何直接或间接的理性谈论,无论原来属于哲学、历史、社会学、民俗学、语言学、心理学、人类学还是物理学等,如《论语》、《道德经》、《庄子》、《乐记》、《荀子》、《判断力批判》、《结构人类学》、《写作与差异》等。
文学理论学习建议第一,阅读文学。
经常阅读古今中外文学艺术作品,保持对于文学文本的体验能力和习惯。
第二,汇通文艺。
将文学与其他艺术如电影、电视、绘画、音乐、戏剧等联系起来体验。
第三,理论思索。
文学概论复习要点

文学概论复习要点第一章文学观念与文学本体文学理论要以文学整体为对象,通过讨论文学的存在根据、基本性质和主要特征,回答“什么是文学”的问题。
学习文学理论,重要的并不是一个结论,而是探讨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第一节文学的审美性【知识点】①模仿说、表现说、实用说和客观说的文学观;②文学的审美性和虚构性;③文学是“人学”;④艺术真实。
【重点、难点提示】①有四类文学观念,即模仿说、表现说、实用说和客观说的文学观,对人们理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各种文学观的特点。
②多种文学观念的并存显示了文学本体研究的复杂性。
什么是文学的回答,不同时代和不同民族的文学理论见仁见智。
各种文学观的形成都不可避免地要受主体的知识背景和社会、文化、历史条件的限制,也和文学本身在构成上的复杂性和发展中的多样化有关。
③各种文学观都涉及到了文学的审美性,文学的存在和发展与人类审美活动有关。
随着文学的发展、成熟和独立,中外文学理论逐渐形成了狭义的即审美的文学观。
④以审美为价值取向,形成“文学是‘人学’”的特点。
⑤文学是一种虚构的意识形态。
虚构是文学审美把握人生的重要方式,也是文学作为意识形态的重要属性。
文学的虚构性显示了文学活动的主体性特征。
⑥艺术真实是按照文学与生活的特殊关系来检验文学,判断其意识属性的一种尺度。
文学真实性的三个不同的测度。
第二节文学的形象性【知识点】①文学形象的涵义;②文学形象的三种类型:语象、形象和意象;③文学形象的三个特点。
【重点、难点提示】①文学的形象感是在感受和理解语言的基础上,依靠想象和联想形成的。
凡是能够将审美意识通过语言外化为使他人在接受过程中产生审美想象和联想的感性对象,都可称之为文学形象。
②文学形象可以分为三种,即语象、形象和意象。
语象指非描摹性的、但是又能引起读者具体感受和丰富联想的各种语言用法;描摹型的形象是通过语言的描绘能使人联想到的某种物像;意象是指为表现思想感情而创造的一种文学形象。
③文学形象具有间接性、心象性、概括性和符号性的特点。
文学理论期末复习重点

文学理论复习重点1.文艺学:文学理论、文学史、文学批评。
文学理论是核心,他的任务就是给文学史和文学批评提供概念。
文学理论在中国的发展:古代没有有系统性的文学理论,点滴,零散。
西学东渐,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的关系》工具主义。
从零散的对作品的理性评价到系统的文学理论思考和著作。
2.文学的本体论/本质论。
(整个文学理论体系的重点)文学的本质论:概念是表达人的思维过程及其结果的词语文学正是人们用来思考诗歌、小说和散文等所涉及的普遍问题的一个概念。
反本质主义——反对文学有放之四海的定义解构了文学本质问题文学概念的定义是不断变化的文学概念的含义是多元化的3.文学的概念(伊格尔顿定义“文学”是一个名称,文学的含义是随历史变化的)文学是怎么演变的;文学是怎么发展的;(文学的文化含义、审美含义以及通行含义)文学的原初含义(广义)——文化含义文学的文化含义泛指广义的文化过程,是指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包括今天的文学以及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
文学还未从一般文化现象中分离出来独立发展。
文学的狭义——审美含义文学的审美含义指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包括诗、散文、小说、剧本等;文学分离,独立出来,成为特殊审美形态。
(文学的审美含义:有文采的缘情性作品。
中国魏晋时期,审美属性独立;西方18世纪,诗正式成为“美的艺术”。
)文学的现代含义——通行含义文学审美含义的通行:文学主要被视为具有审美性的语言艺术作品。
通行原因:人类活动的发展使文学从一般文化形态中独立出来。
现代学科分类机制的建立与健全,文学被划分到审美-表现领域,专门承担表现审美体验的任务。
文学现代含义的确立:首先将一批文本从其他文献中分离出来,然后赋予这批文本以创造性、想象性和审美性为特征,并以天才论为基础赋予作者崇高的地位,把诗人和艺术家提高到一个具有强大创造力的造物主地位,以此形成了一个艺术或文学的独立自足的领域。
4.文学的性质和特征(重中之重):文学的意识形态性,文学的审美性,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作为社会意识形态:认识性、倾向性、实践性(书73-84)认识性:镜子论1.采诗以补察时政,诗歌可以反映社会的兴衰2.现实主义反映社会现象与生活真实3.人生教科书:对人生存在处境的解释4.文学是客观世界在作家主观世界中反映的产物5.文学作品蕴含着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认识6.文学通过艺术形象对社会关系进行整体把握倾向性:文学在反映特定的社会生活时流露出来的价值取向。
文学理论期末复习重点

文学理论期末复习重点文学理论复习重点1.文艺学:文学理论、文学史、文学批评。
文学理论是核心,他的任务就是给文学史和文学批评提供概念。
文学理论在中国的发展:古代没有有系统性的文学理论,点滴,零散。
西学东渐,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的关系》工具主义。
从零散的对作品的理性评价到系统的文学理论思考和著作。
2.文学的本体论/本质论。
(整个文学理论体系的重点)文学的本质论:概念是表达人的思维过程及其结果的词语文学正是人们用来思考诗歌、小说和散文等所涉及的普遍问题的一个概念。
反本质主义——反对文学有放之四海的定义解构了文学本质问题文学概念的定义是不断变化的文学概念的含义是多元化的3.文学的概念(伊格尔顿定义“文学”是一个名称,文学的含义是随历史变化的)文学是怎么演变的;文学是怎么发展的;(文学的文化含义、审美含义以及通行含义)文学的原初含义(广义)——文化含义文学的文化含义泛指广义的文化过程,是指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包括今天的文学以及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
文学还未从一般文化现象中分离出来独立发展。
文学的狭义——审美含义文学的审美含义指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包括诗、散文、小说、剧本等;文学分离,独立出来,成为特殊审美形态。
(文学的审美含义:有文采的缘情性作品。
中国魏晋时期,审美属性独立;西方18世纪,诗正式成为“美的艺术”。
)文学的现代含义——通行含义文学审美含义的通行:文学主要被视为具有审美性的语言艺术作品。
通行原因:人类活动的发展使文学从一般文化形态中独立出来。
现代学科分类机制的建立与健全,文学被划分到审美-表现领域,专门承担表现审美体验的任务。
文学现代含义的确立:首先将一批文本从其他文献中分离出来,然后赋予这批文本以创造性、想象性和审美性为特征,并以天才论为基础赋予作者崇高的地位,把诗人和艺术家提高到一个具有强大创造力的造物主地位,以此形成了一个艺术或文学的独立自足的领域。
文学理论复习整理

文学理论复习整理文学理论复习要点整理绪论第一节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1、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学科性质由它的研究对象决定。
文学理论以文学作为研究对象。
2、什么是文学?文学的定义文学是一种由想象创造出来,具有形象性和情感性,以一定的形式美打动人的语言艺术,它不仅包括文辞章句之类用文字书写的书面文学,而且包括流传在唇吻口耳之间的诗词歌赋之类口头文学。
文学理论就是以它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简言之:文学是运用语言媒介表现情感、塑造形象的审美意识形态。
第二节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1、什么是文艺学?文艺学包括哪几个分支?研究文学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统称为文艺学。
文艺学分为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它们在研究的对象、范围、性质和功能等方面都有所不同。
2、文学理论的含义。
文学理论是研究文学的基本范畴、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的科学。
3、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文学史的区别?文学理论不像文学批评和文学史那样直接面对具体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而是以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为基础,总结出文学的一般原则、规律和范畴,它不是对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进行具体的阐释和品评,而是对于作为社会历史文化现象和审美现象的文学本体进行理论的概括和总结,进而反过来为文学创作实践以及文学批评、文学史研究提供总体观念、价值标准和方法论。
第三节文学理论的内容构成文学理论的内容构成与文学活动本身的构成有关,文学活动由作品、世界、作家、读者四要素构成,这四种要素构成了如下的三角关系:世界↑↓作品↑↓↑↓作家→读者←文学理论研究哪四个方面的关系?(1)“作品”与“世界”的关系。
这些问题构成了文学本质论(广义)的内容。
(2)“作品”与“艺术家”的关系。
这些问题构成了文学创作论(广义)的内容。
(3)“作品”本身所包含的关系。
这些问题构成了文学作品论(广义)的内容。
(4)“作品”与“欣赏者”的关系。
这些问题又构成了文学接受论(广义)的内容。
第五节文学理论的研究方法文学理论的方法体系总的说来包括三个层面,即哲学方法的层面,科学方法的层面,专业方法的层面。
文学理论复习

文学理论绪论文学理论:是指研究文学规律和特性的学科。
艾布拉姆斯文学四要素:社会生活,作品,读者,作家。
文学是什么,文学对人有什么意义和作用,文学的创作过程怎样,文学作品有哪些构成要素,文学体裁有哪些种类,文学史上有过那些文学风格、流派及思潮,读者如何接受文学作品,评论家如何开展文学评论,文学自古到今有哪些演变规律,以及文学在当代面临怎样的新变化等问题。
第一章文学的性质文学的性质是指文学本身具有的区别于其他艺术门类及人文学科的内在特性。
第一节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文学属于社会意识形态,在根本上受社会存在、经济基础的制约,同时也会对社会存在、经济基础产生能动的作用。
较之于法律的和政治的意识形态,文学艺术属于“庚高地悬浮于空中的意识形态的领域”,与经济基础的距离较远文学的特点:一、认识性:指文学帮助人们认识自然、社会和精神世界的特性。
它通过创造艺术形象反应社会生活。
①文学是客观世界在作家主观世界中反应的产物(客观性):现实主义风格文学作品,对时代真实社会状况比较直接的反映表现人类的幻想、想象和理想的文学作品②文学作品蕴含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认识(主观性):作家透过多样而又多变的社会现象,把握内在发展规律和推动力量,用合乎艺术规律的方式表达他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观点以先进思想指导,深入生活,洞察社会生活发展情势,把我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在表现生活的丰富复杂,传递出符合社会进步趋势的意识形态倾向没有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但依旧可以真诚面对现实,表现一定进步意识③文学是对社会生活的整体性掌握(整体性):以人物的不同社会活动来表现整体社会生活,对生活情状进行真切、丰富、完整的反映二、倾向性:指文学在反映特定社会生活时表现或流露出来的价值取向①:政治和思想倾向性是文学倾向性的主要体现②:文学的政治和思想倾向性必须和文学的真实性相统一文学不能成为时代政治的概念化的宣传工具,要符合艺术规律的形式,建立在真三、实践性:文学反映社会实践而又通过影响读者心灵而能动地作用于其社会实践行为的特性①文学对政治实践②文学对经济、社会变革③文学对人的精神和观念(借助审美化文学形象和艺术手段,通过激励和提升人的精神来实现)第二节文学是审美的艺术一、文学的情感性:指文学表达情感并以此激发读者共鸣、促进社会感情交流的特性①审美是一种非实用而又使人产生情感愉悦的活动(实用价值评价角度)②审美是一种非概念而又能引起感情与认知的自由协调运动的过程(科学价值评价角度)③审美是一种个体的同时有可以普遍传达和交流的内心情感体验(美学价值评价角度)由审美价值评价中可以说明:文学的主要目的是表达情感、以情动人。
文学理论复习要点整理

第七章文学接受一、基本概念1.文学接受,【百度:文学接受是一种以文学文本为对象、以读者为主体、力求把握本文深层意蕴的积极能动的阅读和再创造活动,是读者在特定审美经验基础上对文学作品的价值、属性和信息的主动的选择、接纳或抛弃。
文学接受是整个文学活动系统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对于作品审美价值和社会功能的实现,对于激励作家的创作,对于推动文学事业的进一步繁荣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读者,与其说读者是某种“人”,毋宁说读者与“作者”一样乃是人处于某种活动之中表现出来的主体性特质。
只有当个体(人)投入对文学阅读活动中,并表现出能动的主体性时,文学接受中的“读者”才得以生成。
“读者”的演化——古典时代:被忽视的读者,被动式角色。
接受美学及其之后的“读者”:主动式读者角色。
当前的文化消费或文化产业理论,读者成为商品消费者或顾客。
读者的消费者角色。
读者的作用——构成文学活动的接受主体(主体特征: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3.作品空白点,填空:英迦登提出,文学作品只是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图示”或“骨架”,其中留下了许多“未定点”、“空白”需要读者填补。
【自补对话:伽达默尔提出,艺术存在于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之中,作品的意义与作者个人的体验之间没什么关联,而是在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中生产。
召唤结构:由德国接受美学家沃尔夫冈·伊瑟尔提出,即文本具有一种召唤读者阅读的结构机制。
“作品的意义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从而赋予他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利”。
这种由意义不确定与空白构成的就是“召唤结构”,它召唤读者把作品中包含的不确定点或空白与自己的经验及对世界的想象联系起来,这样,有限的文本便有了意义生成的无限可能性。
期待视野(Expectation Horizon):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复杂原因,接受者在心理上往往会有一个既成的结构图式。
这种据以阅读本文的既成心理图式,叫作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由姚斯提出。
文学理论复习重点

简答1、简述期待视野形成的主要因素。
期待视野的形成主要与以下几个方面因素有关。
首先是由生活实践和文化教养形成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即读者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审美趣味、情感倾向、人生追求、政治态度等。
其次是一定的文学艺术素养,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形成与之相关的问题期待、形象期待、意蕴期待。
第三是特定的生理机制,即读者的性别、年龄、气质类型等生理特征。
2、简述文学接受过程中的填空、对话与兴味。
文学作品在由第一文本向第二文本转化的过程中,需要读者进行想象、补充。
波兰现象学家英伽登指出文本当中有许多“未定点”,阅读的过程就是读者凭借自己的经验去“填补不定点”的过程。
伊瑟尔指出文本中的“空白”就是一种“召唤结构”,读者被文本的结构所召唤,进行充分的发挥与再创造。
伽达默尔也指出艺术存在于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之中,作品的意义就在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中生成。
中国古代文论中强调的“兴味”与以上观点相似。
钟嵘在《诗品序》中就提出“滋味说”。
3、刘熙载《艺概》中对意境做出分类,分别是:花鸟缠绵、云雷奋发、弦泉幽咽,雪月空明诗不出此四境。
花鸟缠绵是一种明丽鲜艳的美,云雷奋发是一种热烈崇高的美,弦泉幽咽是一种悲凉凄清的美,雪月空明是一种和平静穆的美。
4、法国学者热奈特将叙述视角分为“零聚焦”、“内聚焦”和“外聚焦”三种类型。
零聚焦指的是无固定视角的全知叙述,它的特点是叙述者说出来的比任何一个人物知道的都多。
叙述者如同无所不知的上帝。
与我们传统中所说的第三人称叙事类似。
内聚焦是叙述者只叙述某个人知道的情况,从某个人的单一角度讲述故事。
这种叙述作品常常采用第一人称叙述,叙述者是故事中的一个角色。
外聚焦的特点是叙述者知道的比人物所知道的还少。
这也是一种第三人称叙述,与零聚焦相比,他像一个不肯露面的局外人,只向读者叙述人物的言行和行为,但不进入人物的意识。
5、王昌龄在《诗格》中把境分为三类:“物境”、“情境”和“意境”,他首先将“意”和“境”合用,形成了“意境”概念,在相当程度上就等于提出了意境说。
文学理论复习重点

文学理论复习重点绪论1、文学理论的定义:文学理论是现代文艺学的分支学科之一,它以文学活动为研究对象,系统阐述文学活动的审美特征和文学发展的历史规律,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研究提供系统的价值体系和方法论体系。
4、文学活动的定义:文学活动指以文学文本为中心展开的创作、阅读、批评、研究行为。
5、文学理论的作用:(文学理论的双重意义)文学理论体系中的每一个概念、范畴和命题,既具有理论认识的意义,为人们提供对文学的本质特征和文学活动规律的科学知识,同时又具有实践方法的意义,可以指导人们进行各种文学实践活动。
(文学理论的三种功能)文学理论具有引导创作的功能,文学理论具有指导欣赏的功能,文学理论是文学批评的科学方法论。
(简答题题型)第一章文学本质特征1、文学的语义分析:(广义)广义的文学,包括一切用文字书写或印刷的语言作品和文献,故可称为文化学的文学观。
(狭义)狭义的文学,是指借想象创造虚构的艺术世界以表现人性人情的语言的艺术作品,包括诗、小说、戏剧及美文,限制以美感作用为主的纯文学作品,故可称为审美的或纯文学的文学观。
(折中义)折中义的文学,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是既包括诗、小说和戏剧等纯文学作品,又包括传记、书札、游记和史论等带有文学性的非纯文学作品,二是专指介乎广义的泛文学和狭义的纯文学之间而具有文学性或文学功能的文学现象。
2、文学本质研究的策略:运用系统论的观点方法,既要立足文学艺术本身,又要把文学和文学活动置于社会结构和艺术文化体系中,在多维视野中作多方面的系统考察,才能正确阐明文学的本体特征,从而为文学研究提供科学的方法论基础,遵循由一般性到特殊性再到个别性的逻辑学顺序,从三方面进行逐层深入的研究(首先,在社会结构的分析中确定文学的社会地位,揭示文学的社会特性;其次,在文学艺术与其他社会意识的比较中,阐明文学的审美特殊性;再次,在文学与其他艺术、文学与历史和新闻作品的比较中,论析文学的媒介特性和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独特性。
文学理论 考试 重点

1、艺术发现:是作家在内心积累了相当多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无意识地依据自己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趋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领悟。
2、艺术构思: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是创造过程中最实际、最紧张、最重要的阶段。
3、艺术真实:是作家在假定性情境中,以主观性感知与诗意性创造,达到对社会生活的内蕴,特别是那些规律性的东西的把握,体现着作家的认识和感悟。
4、情感表现:是文学的本质属性和文学创造的必然要求,它作为一定的价值取向,隐含着人的政治、经济、文化、伦理、宗教和审美等社会性需要与态度,以及由此诸多因素形成的对社会生活的心理体验和判断。
5、艺术形式:语言材料及各种艺术手段的有机结合,是艺术内容的组织,生成与呈示,是艺术文本的存在形态,是文学审美价值的实现方式。
它包括内形式,即内容的内部结构和联系;外形式,即由艺术形象所借以传达的物质手段所构成的外在形态。
6、艺术真实的主要特征:a与生活真实不同,艺术真实以假定性情境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的认识和感悟(内蕴的真实、假定的真实);b与科学真实不同,艺术真实对客体世界的反映具有主观性和诗艺性(主观的真实、诗艺性)诗艺即艺术手段和艺术技巧。
文学提供的“真实”都是被主观化、心灵化了的。
艺术创造自由地把客观世界变成主体认识感悟情感与意志的对象物。
7、怎样理解文学中情感的价值和意义?情感评价的文学意义,可以从所谓的形象性问题上得到印证。
情感评价是文学的本质属性和文学创造的必然要求,它作为一定的价值取向,隐含着人的政治、经济、文化、伦理、宗教和审美等社会性需要与态度,以及由此诸多因素形成的对社会生活的心理体验和判断。
文学创造正是以这样的属性,在向人们展现真理的同时,也向人们呈示着意义,并通过以审美情感诉诸人们的心灵和激发人们的情绪的方式,发挥着它的审美意识形态作用。
文学理论复习要点

文学理论复习要点名词解释:1、文学“四要素”说:世界,作品,作家,读者。
该四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
2、文学活动的发生:巫术仪式发生说、宗教发生说、游戏发生说、劳动说。
文学起源于人的生产劳动。
原因: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提前条件。
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
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
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3、文学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内在根据)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主题和对象,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是基本条件)中通过言语组织所显示出来的(外部特证)、能引起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文学风格具有时代性、民族性、地域性。
4、叙事:指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
基本特征: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
(人的社会行为及其结果)叙事是话语的虚构。
5、抒情:指用话语的声音组织和画面组织来象征性地表现作者自己的主观世界、表现情感的过程。
6、陌生化:俄国形式主义文论的核心概念之一,俄国文艺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技巧的艺术》一文中提出。
其核心观点是通过艺术手法将本来熟悉的对象变的陌生起来,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使读者在欣赏过程中感受到艺术的新颖别致,从而达到延长审美过程的目的。
陌生化在中国的集中表现是“诗家语”。
7、典型:典型是由西方文论创立的概念,是指在特殊或个别中体现着普遍性或共性的人物和事物形象。
它经过了从17世纪到19世纪80年代末再到20世纪至今的三个发展阶段,它在文学上的主要表现为“熟悉的陌生人”。
文学典型: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话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有魅力的性格。
它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文学典型是艺术至境三美神之一。
8、意象:意象指一种特殊的表意性艺术形象或文学形象。
9、意境: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导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它同文学典型一样,也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文学意境特征: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
文学理论教程复习重点

文学理论教程复习重点《文学理论教程》复习提纲第一章【基本概念】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
2.文学活动: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
3.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
第二章【思考问题】1.作为马克思文学理论的基石是什么?试作简要说明。
答:文学活动论:马克思主义首先把文学理解为人的一种活动,并建立了“文学活动论”。
文学艺术活动作为人的精神性的生活活动,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的一部分通过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展现和外化出来。
文学是作为主体的人的能动的创造,它塑造人,是一种“人学”。
文学反映论:马克思主义从哲学的存在与意识的相互理论出发,把文学活动看成是一种人的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与反映,文学是对于生活的反映,是一种艺术的反映。
艺术生产论:人学作为人的活动之一,进入社会就成为一种艺术生产活动。
因此,马克思随着时代发展把文学活动理解为“艺术生产”活动,“艺术生产”是把物质生产与作为精神生产的艺术生产相比较,艺术生产是指实际的艺术创作过程。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文学艺术是建立在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是上层建筑中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把文学艺术看成是“审美意识形态”,意味着文学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变体,它既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又具有审美的性质,是这两者的有机结合。
艺术交往论:把文学艺术理解为一种交往和对话。
文学作为一种语言符号的艺术,更是主体与主体之间对话与交往的理想之域。
文学活动就是由世界、作家、作品、读者所构成的一个交往结构。
3.建设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应注意的问题答: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导;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应具有中国特色;建设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要具有当代性,体现时代精神。
第三章【基本概念】3.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作者、世界、作品、读者【思考问题】3.简要论述文学起源上的“劳动说”。
文学理论期末复习重点精心

文学理论期末复习重点精心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文学理论》第一学期期末复习重点第一编:导论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1、文艺学:定义,三个分支2、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3、文学四要素4、文学理论的五个任务5、文学理论的品格:实践性+价值取向6、文学理论的多样化形态第二编:文学活动第三章:文学作为活动1、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2、文学活动的构成:四要素(再现理论、表现理论、接受美学)3、文学活动的发生学说:“四说”;“劳动说”4、文学发展中的“不平衡”理论第四章: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1、文学的含义:文化含义、审美含义、通行含义2、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定义;表现;综述3、话语:定义;五要素4、话语蕴藉:定义;两层内涵;典范形态第三编:文学创造第六章: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1、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内涵及关系2、精神生产的特殊性 1013、文学创造的特殊性:区别于宗教与科学;文学是语言的艺术4、文学创造的客体:“自然”(模仿说、再现说))、“情感”(表现说);5、文学创造的客体是特殊的社会生活:社会生活;惟一源泉;特殊性6、文学创造的主体是特殊的艺术生产者:主体;特殊性7、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双向运动第七章:文学创造过程1、文学材料:定义;获取途径;主体性2、艺术发现:定义;表现;心理特征3、创作动机4、艺术构思:定义;心理现象(灵感与直觉)5、构思方式:定义;几种方式6、物化阶段:从“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7、为什么会出现“心手不一”?常见的问题;如何操作(即兴和推敲)第八章:文学创造的价值追求1、艺术真实:定义;主要特征2、艺术概括:定义;具体规定3、诗意的裁判:定义;内涵4、人文关怀:定义;人文与历史的双向价值5、审美理想:定义;特征;功能6、文学形式的升华:内容与形式;“有意味的形式”《文学理论》第二学期期末复习重点第四编文学作品第九章: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1、文学作品类型的划分:黑格尔、席勒2、现实型、理想型、象征型文学(基本特征)3、文学类型的发展演变(古代、近代、现代)4、文学作品的基本体裁(基本特征)第十章: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1、文本层次的理论:王弼、英伽登2、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言·象·意”3、文学言语的特点4、文学形象的特征5、文学意蕴:三个层面6、文学典型:理论;定义;“特征性”;艺术魅力;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7、意境:理论;定义;特征;分类8、意象:理论;定义;特征;分类第十一章:叙事性作品1、叙事理论2、叙事:含义;特征;构成3、叙事内容:故事(事件、情节、人物、场景);结构(表层结构、深层结构);行动4、叙述话语: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时序、时距、频率);视角5、叙述动作:叙述者与作者;叙述者与声音;叙述者与接受者第十二章:抒情性作品1、抒情:理论;抒情与现实;抒情中的自我与社会;抒情与宣泄2、抒情性作品的构成:抒情内容与抒情话语3、抒情性作品的结构:声音、画面、情感经验4、抒情方式:修辞方式;抒情角色第十三章:文学风格1、风格的几种理论2、如何理解“文如其人”?3、文学风格:定义;内涵4、文学风格的类型与价值5、文学风格与文化(时代、民族、地域、流派)第五编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第十四章:文学消费与接受的性质1、文学消费:定义2、文学消费与文学生产的关系3、文学消费的二重性:P3064、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区别5、文学接受的文化属性:审美活动、认识活动、文化价值阐释活动、审美交流活动第十五章:文学接受过程1、期待视野:定义;层次;形成;类型2、接受动机3、接受心境4、隐含的读者5、填空、对话与兴味6、还原与异变7、理解与误解8、期待遇挫与艺术魅力9、文学接受的高潮:共鸣;净化;领悟;余味第十六章:文学批评1、文学批评:定义2、文学批评作为意识形态评价3、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批评及标准:美学的、史学的4、文学批评的模式:传统批评模式;现代批评模式5、文学批评的实践。
文学理论复习整理

文学话语五要素 说话人:叙述者或抒情者角色(话语主体) 受话人:接受者(话语主体) 文本:用于沟通的语言构成物(话语系统) 沟通:说话人与和受话人通过本文达成的相互了解或融洽状态 语境(context,上下文):社会关联域或使用语言的环境。
无意识创作: 无意识创作是指不自觉的潜意识活动在创作主体身上发生,但主体却感知不到的心理活动。 是一种非预期的突发的心物沟通、心灵感应。 无意识创作的突发,不是自觉越轨思维有意识地去搜寻的,而是由长期紧张的循规思维所造 成的大脑诱发势态去引发的效果。即:“意识”引发“无意识”
陌生化:以作者或人物似乎都未见过此事物,以陌生的眼光描写,以消解“套板反应”,使 读者产生某种新奇感的构思方式 。
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 二者紧密相联,又相互作用。 人物的典型性只有在典型环境中才能得到充分的揭示,环境的典型性只能通过典型人物之间 的矛盾冲突才能体现出来。 二者的具体关系体现在: (1)典型环境对于典型人物性格的形成具有决定作用。(eg:林黛玉、贾宝玉) (2)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或推动环境的发展和变化,具有反作用。
第九章 文学作品的类型: 现实型文学:再现性,逼真性 理想型文学:表现性,虚幻性 象征型文学:暗示性,朦胧性
第十章(分析题) 文艺作品的文本层次 1、文学言语层面 2、文学形象层面 3、文学意蕴层面
文学言语层面三个特点: 1、内指性
普通语言的外指性: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 文艺语言的内指性:指向文本中的艺术世界 2、心理蕴含性 普通言语:指称功能 文艺言语:表现功能。表现了作者丰富的知觉、情感、想象等心理体验。 3、阻拒性 自动化言语:过分熟悉、不再能引起人的注意的言语 阻拒性言语:陌生的、扭曲的、使人感到陌生化的言语。
文学理论复习重点

文学理论复习重点文学:是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和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
文学理论:是从文学活动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具有鲜明的实践性。
第一章意识形态:是指一种观念的集合。
英文Ideology这个词是德崔希伯爵在1796年所创造的,被用来界定一种“观念的科学”。
拿破仑称帝之际,发现欧陆的哲学家多数对他有所批评,高傲的拿破仑遂以“意识形态家”轻蔑地称呼他们,自后在言语的使用上,“意识形态”偶尔会表现出负面的意涵。
在广义的意识形态概念的系谱上,其可追溯至柏拉图《理想国》中的“高贵谎言”的思想。
意识形态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具有理解性的想像、一种观看事物的方法(比如世界观),存在于共识(参见本词条“日常社会中的意识形态”一节)与一些哲学趋势中(参见本词条“政治意识形态”一节),或者是指由社会中的统治阶级对所有社会成员提出的一组观念(这是马克思主义定义下的意识形态,参见本词条“作为一种社会再造工具的意识形态”一节)作为社会再造工具的意识形态。
艺术生产: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首次明确提出了“艺术生产”的概念,并深刻阐明了艺术生产的内涵:“就某些艺术形式,例如史诗来说,甚至谁都承认∶当艺术生产一旦作为艺术生产出现,他们就再不能以那种在世界史上画时代的,古典的形式创造出来;因此,在艺术本身的领域内,某些有重大意义的艺术形式只有在艺术发展的不发达阶段上才是可能的。
如果说在艺术本身的领域内部的不同艺术种类的关系中有这种情形,那末,在整个艺术领域同社会一般发展的关系上有这情形,就不足为奇了。
”马克思的“艺术生产”概念具有多种意义: 第一种意义,是把物质生产与作为精神生产的艺术生产相比较,并不专指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艺术现象。
第二种意义,艺术生产是指实际的艺术创作过程。
第三种意义,专指在资本发展时期,一切艺术生产是为资本创造价值,一切艺术品都具有商品的属性。
美的规律:反映的是客观存在的美的事物的内在关系,具有客观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理论复习重点题型:名词解释5×5’=25’填空题10×1’=10’选择题10×2’=20’简答题2×10’=20’论述题1×25’=25’(观点论述10’结合材料分析15’)一、名词解释1、文学:文学是作家借助于虚构和想象,通过语言形象来表现他对人生的审美感受和理解的一种艺术样式。
2、文学形象:凡是能够将审美意识通过语言外化为使他人在接受过程中产生审美想象和联想的感性对象,都可称之为文学形象。
3、文本:它的本义是指一部文学作品的实际存在方式,在现代批评理论语境中,文本泛指人们可以对其进行理解和解释的符号或符号链。
4、诗歌:用讲究韵律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含蓄的表现情感与思想的文本,诗歌的主要特点在于它的抒情性和语言的韵律性。
5、意境:诗人的主观情意和客观物象相互交融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或审美境界,具有“镜生于像而超乎像”的特点。
6、小说:用散文形式写成的、有一定长度的、虚构的叙事文体。
叙事性是小说的基本特征。
7、散文:以抒发对人生的审美感受为内容的文学体裁。
8、戏剧冲突:表现在戏剧中的、因矛盾双方的意志对抗或人的内心矛盾而造成的、能够推动剧情发展的矛盾冲突。
戏剧冲突是戏剧艺术表现矛盾的特殊艺术形式,是戏剧性的集中体现。
9、文学思潮:在一定的社会文化思想的影响下,为适应社会变革和艺术创新的需要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产生了广泛社会影响的文学思想潮流。
文学思潮以张扬某种文学观念为标志,探索和建构与时代变迁相适应的审美范式是文学思潮的显著特点。
10、文学流派:一批作家因为在思想倾向和文学观念上有相似的见解,在创作实践上有共同的艺术追求,并以她们的创作实绩显示了相似的风格特色而形成的创作群体。
11、现实主义:是一种以写实性的形象和形态,通过典型化的艺术概括来表现社会现实和人生经验的文学类型。
12、典型: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的简称。
典型即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它是现实主义叙事文学所创造的、在整体个性的表现中显示了某种社会历史蕴意的、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人物形象或人物性格。
13、浪漫主义:一种以充满激情的艺术形象来表现理想追求、主观情感和某种社会心理的文学类型。
14、现实主义:①作为一种文学思潮,现代主义产生于19世纪末、衰落于20世纪中叶,它包括:象征主义、未来主义、意象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意识流小说、荒诞派戏剧和黑色幽默小说等各种文学流派。
②作为一种文学类型,现代主义文学显示了与传统文学迥然不同的特征。
从艺术内容上看,现代主义文学表现了动荡不安的20世纪西方社会的思想、心理和生活。
从艺术表现上看,现代主义文学以变形、荒诞的艺术形式表现了悲观厌世的情调,具有重主观、强调非理性的“向内转”的特征.二、重点内容:(一)美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家艾布拉姆斯通过下面的坐标揭示了文学活动的关系网:世界↑文本↙↘作者读者从文学历史来看,先后产生过四种有影响的文学观:•(世界-文本):感物、模仿的文学观•(读者-文本):实用说的文学观•(作家-文本):表现说的文学观•(文本自身):客观说的文学观。
1)从文学与世界/生活关系角度形成的文学观念:•①中国古代的“感物说”的文学观:文学来自于外在事物的触发和作者对外界生活的感受。
•②西方古代的”模仿说”(摹仿说)的文学观:文学是对外在事物的再现、模仿、反映、复制[文学类型:现实主义]。
•柏拉图的否定的模仿说:理念是世界的真实本体,其他一切都是对理念的模仿,是一种不真实的存在。
•理念世界→现实世界→艺术世界•理念的床→现实的床→画中的床•亚里士多德的肯定的模仿说:•a.现实世界是真实的,是第一性的存在;•b.艺术是对社会生活的模仿,来源于生活。
•c.艺术的模仿能够真实的反映世界,具有真理性。
•d.艺术不是对现实世界的机械照抄,它来源于现实但是又高于现实,它在对现实的模仿说寄寓了艺术家的理想(¡°可能的现实¡±),所以它是一种艺术的真实而不是一般的生活的真实。
•亚里士多德(强调了艺术上的真实而不是生活上的真实,艺术应该模仿的是可能的理想的生活而不是直接的生活现实)2)从文学与读者关系的角度形成的文学观念。
•“实用说”的文学观:从文学功能的角度界定文学,认为文学是实现道德和政治教化的工具和手段。
实用说主要从文学的实用效果来判断文学的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对文学作为一独立的文化形式的审美价值有所忽视。
•3)表现论的文学观:从文学与作家关系的角度形成的文学观,它强调文学是作家内心感受、思想、情感的表现和作家个性、天才和想象的反映。
[文学体裁和类型:抒情诗和浪漫主义文学]•中国古代有“诗言志”和“诗缘情”的文学传统。
•4)以“作品(文本)”为独立对象进行研究形成了“客观说”的文学观念(即形式主义的文学观念)[文学类型:唯美主义]。
•强调语言、形式、技巧和结构在文学活动中的作用,文学的本质在语言。
•强调文本的自足性而排除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联。
•代表性观点是20世纪的形式主义理论,如俄国形式主义、结构主义、英美新批评皆是注重文学文本的客观形式研究的代表。
(二)文学文本1、文学文本:是一个由一定的语言组成的,多层次的、含有审美意味的、开放性的符号系统。
2、文学文本的特点:(1)符号性:由一定的语言或话语符号构成。
(2)自足性:文本的意义不是由作家一个人决定,文本是一个自足的语言结构。
(3)开放性:文本的意义在读者的理解过程中不断生成。
❖3、文学文本提出的意义❖(1)作品:是某个作家创作活动的产物,它附属于作家,其意义源于作者的意图。
❖(2)文本:淡化作品的从属性而强调作品的相对独立性,认为意义来源于作品的形式本身以及读者的理解。
(二)文学文本的多层次结构1、文学文本的语言层:包括语音层和语义层(1)在语音层次上,文学文本追求文字符号独特的声音效果,通过文字的语音直接显示出一种审美性。
❖a.有音无义,如《离骚》“兮”字的运用;❖b. 谐音、节奏与格律所造成的音韵的和谐具有传情达意的功能。
(2)在语义层面上,文学文本的语言通过与日常语境相背离,以实现内涵的丰富性、模糊性以及体验的个性化,这使得文学语言的表意行为本身就成为一种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创造行为。
(3)文学文本与非文学文本在语音、语义上的区别a. 语音上的区别:非文学文本不刻意突出符号的语音特征而文学文本的语音具有独立意义。
b. 语义上的区别:非文学文本为日常交流服务,追求语义的明确单一;文学文本强调超越日常语境,违反语言成规,追求语义的多义朦胧、含蓄蕴藉。
2、文学文本的现象层:又称形象层,文学文本语言符号的所创造的具体可感的形象化的艺术世界,它包括景物、人物、情节、环境等。
它是语言层的所指,意蕴层的载体,居于核心地位。
(1)在抒情类文学中,现象层主要体现为情感的对应物,即中国古人所说的情景交融、以实显虚。
(2)在叙事类文学中,现象层体现为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故事环境、叙述行为的虚构性。
也就是说,这些东西即是具体的,但是又是诗意想象的,是为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而服务的3、文学文本的意蕴层:是蕴含在现象体系之内的主体最深刻的生命体验和对人生、社会的思考,也是文学文本审美价值的最终体现。
意蕴层是文学文本的灵魂所在。
❖(1)文学文本的意蕴层隐含在形象之中,并不独立存在,这决定了意蕴的诗意性质。
❖(2)文学文本的意蕴层具有含蓄、多义的特点。
(三)散文1、散文抒发感受与诗和小说的不同:①诗歌表现的感受具有情感化、情绪化的特点,较少直接表达人的理性反思。
②小说表达的感受融于叙事之中,感受抒发不具有独立意义。
③散文不仅对感受直接进行表达,而且还要对这种感受进行理性的反思。
从形态上来说更自然、更自由2、散文抒发感受的特点:①取材广泛,表现方式和手法多样,可兼用议论、抒情、描写、叙述等。
②直接抒发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和体悟,具有一定的理性成分和反思意味。
③讲究感受表现的真实自然。
④没有严格的文体规范或程式,为“意”的表现提供自由的文体空间。
3、散文的分类根据感受和抒发感受的特点分为:①抒情散文:通过描绘和分析思想感情来抒发感受。
②记叙散文:以记叙为基本表达方式,以感受的抒发为组织叙述的主线。
③议论性散文:借助于议论来表达对人生、社会和历史的审美感受和体悟。
4、散文的表现形式(结构、语言、组织)具有自由和自然的特点•自由是对结构、形式的约束而言(结构);•自然是对语言、性情的表达而言(表意)。
(1)结构上自由而表意上集中,具有“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形散”,指散文结构自由灵活,不像诗歌那样篇幅结构要求严格。
“神不散”,指散文在感受和题旨表现上的集中性(主要表现人生的审美感受)。
So 散文抒发感受的集中性与引发、寄托、表现感受的材料、结构、形式的散漫性,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2)散文的语言特点:质朴自然,充满个性化追求。
(四)现实主义文学1、现实主义文学的“写实性”(1)艺术表现的“真实性”①写实性的标志和基本内涵:再现现实生活的原生态。
现实主义文学使虚拟的艺术世界像生活本身一样显得真实。
这与浪漫主义文学刻意表现人的主观情感截然不同。
如孔乙己、祥林嫂、闰土等都有生活原型,而且人物形象刻画的相当真实。
追求细节的准确真实。
(2)作家创作态度的“客观性”“客观性”:“客观性”是实现“真实性”的条件和前提,指作家必须忠于生活本身,不把自己的主观态度强加于生活对象,不粉饰生活,不掩盖矛盾。
“客观性”使得其不同于宣泄作者情感的浪漫主义文学,也不同于那种只会一味地歌功颂德、粉饰现实的御用文学。
2、现实主义文学的客观性与倾向性客观性并不否定现实主义作家在进行文学创作的时候具有一定的价值判断和倾向性。
如鲁迅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揭露国民劣根性,引起疗救的注意”。
某些作家为了维护艺术的真实性违背自己的主观情感和阶级立场。
(五)现代主义文学1、现代主义文学的颠覆性表现(1)内容上的“向内转”:1)现代主义文学整体表现上的主观性。
•2)现代主义注重表现人的精神世界、心理生活,乃至潜意识心理。
内容上的“向内转”的原因:现代主义文学描写内容上的向内转反映了一种文学观念的根本变革。
1)传统的现实主义文学注重通过对客观的现实生活过程的描绘来反映人生与人性,相信在物质生活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可以找到解释人生、人性和社会的根据。
2)现代主义文学认为,现实主义文学所认为的真实的物质的和理性的世界是不可信的,人们的心理生活,特别是潜意识的心理活动,更能够揭示人性和人生的真实。
2、表现上的“隐喻性”(1)表现的隐喻性,指现代主义文学往往用间接的、暗示的、象征的表现方式来表达思想感情和塑造艺术形象。
(2)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塑造形象的区别:•现实主义:描摹或再现性的形象;•现代主义:形象成为一种有蕴意的象征性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