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性肾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

合集下载

膜性肾病诊断与治疗新进展

膜性肾病诊断与治疗新进展

膜性肾病诊断与治疗新进展
膜性肾病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肾小球疾病,临床上经常见到。

这种疾病的主要特点是在肾小球基底膜上形成免疫复合物,从而导致肾小球滤过功能降低,进而引起肾脏损害。

膜性肾病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尿蛋白增多、高血压、肾功能损害等,严重时还可能发生尿毒症。

因此,对膜性肾病的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膜性肾病的诊断主要依靠肾穿刺活检结果。

肾穿刺活检能够明确疾病的病理类型和病变程度,对于指导治疗和预测疾病预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目前,膜性肾病的诊断主要依靠肾穿刺活检所见的电子显微镜下的膜性肾病免疫电镜学特点:基底膜呈现不均匀、边缘疏松状,可见到膜性电子致密物(ICM)萎缩、断裂及电子密度不均匀,并见内皮下的小颗粒物及间质间的星形细胞,可见基底膜被局灶性压扁等病变。

除了药物治疗外,非药物治疗也是膜性肾病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

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饮食控制。

膜性肾病患者需要保证充足的蛋白质供应,但同时也需要限制摄入的蛋白质量,以减轻肾脏的负担。

此外,膜性肾病患者还需要注意合理摄取热量、矿物质和维生素等营养素,以维持身体的正常功能。

总之,膜性肾病是一种常见的肾小球疾病,对于其诊断和治疗需要高度重视。

除了药物治疗外,非药物治疗也是膜性肾病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

临床医生在治疗膜性肾病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以提高疾病治愈率和预后。

特发性膜性肾病的诊治进展及预后

特发性膜性肾病的诊治进展及预后

41
专题讲座 缓解者,停用钙调磷酸酶抑制剂(CNI)(2c)。若达到完全或部分缓解,且没有CNI相关肾毒性发生, 建议4~8周内将CNI的剂量减至初始剂量的5 0%,全疗程至少12个月(2c)。在初始治疗期间 以及出现难以解释的肌酐升高(>20%)现象,建议对CNI血药浓度进行监测(未分级) IMN预防性抗凝建议 肾病综合征伴有血清白蛋白下降(血清白蛋白<259/L)或存在血栓危险,考虑口服华法林预防 性抗凝治疗。(2C)。当24h尿蛋白>log,血清白蛋白<259/L,BMI>35,或者有血栓形成病史家 族史等,需要预防性抗凝治疗,在使用华法林前一定要先使用低分子肝素或肝素当血清白蛋白> 309/L时可以考虑停用华法林。 IMN分级治疗: 低度危险患者:低危患者是指肾功能正常,在6个月观察期蛋白尿<49/24h。主要用ACEI、A船, 不推荐免疫抑制剂治疗。这类患者预后好,但需长期随访,监测肾功能、血压、蛋白尿、定期评估 危险性。 中度危险患者:中危患者是指肾功能正常或接近正常,在6个月观察期蛋白尿>49/24h但 <89/24h。可对症支持6个月。6个月后无好转,并伴有预后不良因素,则需积极予激素联合细胞毒 类药物治疗。 高度危险患者:高危患者是指男性、年龄>50岁。尿蛋白>49/d超过18个月、69/d超过9月、
89/d超过6个月以及起病时H口>lOg/d。严重高血压,严重小管间质纤维化和小管萎缩的患者应避
免使用CsA;对于Scr>265.2 参考文献(省略)

mol/L或肾萎缩的患者,不主张以下条件之一的患者,才考虑使用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
至少经过6个月的降蛋白尿治疗,但尿蛋白仍持续大于4 g/d或维持在高于基线水平50%以上,且无 下降趋势(1B);存在肾病综合征相关的严重、致残或者威胁生命的临床症状(iC); 6~12个月 内血清肌酐升高≥30%,但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不低于25030 ml/(min/1.73m2),且上述 改变非肾病综合征并发症所致(2C)。对于血清肌酐持续>3.5 mg/dl(eGFR<30 ml/min)及肾脏 体积明显缩小者,建议避免使用免疫抑制治疗(未分级) IMN初始治疗建议: 推荐隔月交替口服/静脉激素联合口服烷化剂治疗6个月(1B)。建议首选环磷酰胺,不使用苯 丁酸氮芥(2B)。推荐初始方案后进行至少6个月的持续治疗(除非肾功能恶化),再对患者缓解情 况进行评估(1C)。对于肾功能短期内(卜2月)出现急剧恶化,且不伴大量蛋白尿(>159/d)者,可 考虑重复肾活检(未分级)。 初始治疗不推荐单独使用皮质激素治疗(1 B);不建议单独使用吗替麦考酚酯(M ̄l F)治 疗(2 C);不建议使用利妥昔单抗作为初始治疗(2 D);不建议使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 作为初始治疗(2c)。对以烷化剂为基础治疗无效的初始IMN,给予CNI治疗(2C);对以CNI为基 础治疗无效的初始DIN,给予烷化剂治疗(2C)。 IMN初始治疗替代方案~钙调磷酸酶抑制剂(CNI)治疗方案 对符合初始治疗标准,但不愿接受糖皮质激素/烷化剂周期治疗方案或存在禁忌的病人,推荐使 用环孢素A(CsA)或他克莫司(FK506)至少6个月(IC)。建议6个月治疗后仍未达到部分或完全

膜性肾病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膜性肾病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 膜性肾病的一般治疗: • 控制血压 目标值 尿蛋白>1g 血压≤125/75mmHg 尿蛋白<1g 血压≤130/85mmHg 选用药物 ACEI/ARB (降压效果不好时可选用)CCB
膜性肾病的治疗进展
• • 膜性肾病的一般治疗: 控制高血脂:胆固醇升高者用他汀类药物 甘油三脂升高者用贝特类药物 二者都高者采用中药:血脂康 高凝状态的预防:指征 纤维蛋白原≥6g/l 血清白蛋白≤20g/l 抗凝血酶浓度<70% D-D二聚体>1mg/l
V期膜性肾病(恢复期)
膜性肾病的治疗进展
• 膜性肾病的一般治疗: • 低盐.低蛋白.低脂饮食(大量蛋白漏出者可 用低蛋白饮食加开同)。 • 中药:黄芪60g(另包).山药30g.苡米仁30g. 赤小豆30g水熬成粥。 • 水肿者可用利尿剂(速尿.双克.利了.和螺内病的诊断
• 临床表现 • 病理特点 • 除外继发性膜性肾病

光镜:病变特点早期为上皮细胞(足细胞) 光镜:病变特点早期为上皮细胞(足细胞) 下免疫复合物沉积物伴有基膜“钉突” 下免疫复合物沉积物伴有基膜“钉突”形 成,引起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呈均匀一致增 不伴细胞增生性病变为特征。 厚,不伴细胞增生性病变为特征。病变早 期与微小病变不易鉴别;随着疾病的进展, 期与微小病变不易鉴别;随着疾病的进展, 在基底膜上皮细胞侧出现钉突样改变, 在基底膜上皮细胞侧出现钉突样改变,以 后基底膜明显增厚, 后基底膜明显增厚,随后免疫复合物吸 .GBM呈串链性改变 GBM明显增厚使毛细 呈串链性改变。 收.GBM呈串链性改变。GBM明显增厚使毛细 血管壁狭窄或闭塞。 血管壁狭窄或闭塞。
• 免疫荧光:lgG、 C3沿肾小球毛 细管壁细颗粒状 沉积
电镜分为五期
• Ⅰ期:肾小球基膜的上皮侧有散在的 电子致密物沉积; 电子致密物沉积; 基膜上皮侧大量致密物沉积, Ⅱ期:基膜上皮侧大量致密物沉积,其间 有钉突; 有钉突; 钉突顶部逐渐扩大并相互联合, Ⅲ期:钉突顶部逐渐扩大并相互联合,使 基膜形成双层之梯状结构; 基膜形成双层之梯状结构; 双层结构融合而呈不规则增厚, Ⅳ期:双层结构融合而呈不规则增厚,呈 链条状改变, 链条状改变,部分致密物吸收呈块状透明 形成虫蚀状结构。 区,形成虫蚀状结构。 Ⅴ期:消散期

膜性肾病治疗 进展 华西秦伟

膜性肾病治疗 进展 华西秦伟

al
(Ca不rlto能n) 提高对照IM组N(n合=9)并:激N素S的1M早后+期苯缓解总率缓解,率对:降66低.7%蛋白尿也不明显。复发:16.7%
丁酸氮芥0.2mg/kg/d×1M
2007
MMF单药治疗似乎是无效的; 小样本研究提示其疗效与氮芥相当(与激素联合); 需要RCTs。
Chan TM et al. Nephrology (Carlton). 2007 Dec;12(6):576-81. Dussol B et al. Am J Kidney Dis. 2008 Oct;52(4):699-705.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多为肾病综合征或无症状蛋白尿 预后 临床进展缓慢,部分可以自发缓解,而约30%~40% 患者最终发展至ESRD或死亡。
免疫抑制剂的使用方案及治疗时机尚存在争论
膜性肾病的病理改变
Light Microscope: GBM thickening, “spike” formation little/no cell proliferation/infiltration Immune Fluorescence: Granular deposition of IgG and C3 Electromicroscope: Subepithelial dense deposit
CR: 6M: 0 12M:13.3% PR: 6M: 18.4% 12M: 30.5%
贫血:13.3% 贫血:6.7%
Chan Nephrolo MMF(n=11):2.0g/d+激素
总缓解率:63.6%
复发:28.6%
该研T究M e指t 出g与y 支持治疗或烷化剂治疗相比,单独使用MMF或联合糖皮质激素使用MMF并

膜性肾病

膜性肾病

?
观察一段时期,对肾功 能损害进展较快者,给 予积极免疫抑制剂治疗
?
“最佳治疗期”进行 治疗取得良好疗效, 不延误病情
相当比例肾病综合征IMN 患者有自发缓解倾向
因例制宜
个性化治疗
传统治疗分类与分类治疗
(1)免疫抑制治疗
(2)非特异性治疗
(1)对有ESRD倾向的高危患者尽早治疗,
(2)对不具有高危因素的患者给予观察 期,以期获得自然缓解, 避免免疫抑制剂 的副作用。
低危:轻度蛋白尿 <4g/d, 中危:中度蛋白尿 ≥4g/d但<8g/d, 正常或接近正常肾功能 高危:重度蛋白尿 ≥8g/d, 有肾功能不全
正常肾功能
ACEI、ARB,低蛋白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饮食, 控制血压 ≤125/75mmHg
ACEI、ARB,低蛋白 饮食,控制血压 ≤125/75mmHg, 观察≤6个月
未缓解
非特异性治疗
1 降压药物 ACEI、ARB 、CCB,血压≤125/75mmHg 。
2 血栓栓塞
膜性肾病有明显临床表现的肺栓塞发生率为11%,肾静脉 血栓形成发生率为35%。
目前认为对血浆白蛋白≤20g/L的高危患者应常规应用抗 凝剂:潘生丁、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尿激酶。
新型治疗药物
1 霉酚酸酯(Mycophenolate Mofetil,MMF) 从国内外的结果看出,MMF疗效好,副作用小,但如何选择最佳剂量和疗 程并有效避免并发症仍然需要大规模的前瞻性对照研究来决定。 2 抗B细胞表面CD20的单克隆抗体(Ritumxim-ab) 因肾小球上皮下免疫复合物的形成与B细胞介导有关,因此抑制B细胞增殖 及其活性成为治疗IMN一个新的靶点。 3 他克莫司(Tacrolimus) 干扰钙依赖性信号转导途径,阻断早期T淋巴细胞淋巴因子转录,抑 制T淋巴细胞活化和增殖,影响B淋巴细胞生长和抗体形成。 4 来氟米特( Leflunomide) 通过干扰细胞周期来抑制淋巴细胞的增殖,抑制酪氨酸激酶活性,阻断 细胞信号传导,抑制核因子-KB激活,阻断炎性因子表达。

膜性肾病_发病机制的新进展,治疗方法的新贡献

膜性肾病_发病机制的新进展,治疗方法的新贡献

LA,et
a1.For the Noflh
in
Amefiean
Nephrotie
Group.Cyclosporine nephropathy:n
patients
with trial.
steroid—resistant
membranous
randomized
Kidney Int,2001,59:1484—1490.
重的不良反应限制了该疗法的临床应用。神经钙蛋
靶抗原成分(megalin)的阐明以及原位(in situ)免疫
复合物形成机制的提出和补体C5b-9在局部致组织
损伤作用的研究比较完整的阐述了MN的发病机
制,但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人们无法在MN 患者身卜寻找到相应的证据。2002年,新生儿MN 发生机制的研究在这一点上取得了突破。中性内肽 酶(neutral endope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tidase,NEP)是人类足细胞表面
Exp Biol
Med,1959,100:660—664.
V,Mougenot
to
Debiec H,Guigonis glomemlonephritis
N Engl
B,et a1.Antenatal membranous endopeptidase
due
anti—neutral
antibodies.
费用,非一般患者所能问津。本期刊磴的雷公藤联
的一种膜蛋白。携带NEP突变基因的孕妇,因其体 内缺乏NEP,如她孕育了一个正常的胎儿,在妊娠 过程中,母体将产生针对胎儿体内NEP的抗体,通 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并对胎儿足细胞上的NEP进 行攻击,导致上皮侧免疫复合物形成、足细胞损伤和 大量蛋白尿的产生悼J。该发现极大地坚定了人们 加快从MN患者体内寻找抗足细胞表面抗原成分的

特发性膜性肾病的治疗进展

特发性膜性肾病的治疗进展

特发性膜性肾病的治疗进展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IMN)是以肾小球基底膜上皮细胞下免疫复合物沉积伴肾小球基底膜弥漫增厚为特征的一组疾病。

其发病机制可能与某些抗原的自身抗体与该抗原结合后脱落并沉着于上皮细胞,再激活补体引起损害有关。

[1]据报道,未经治疗的IMN患者,约34%-62%的患者进展为肾功能不全,14%-56%的患者自发缓解。

[2]可见,本病预后差别较大,自然病程长,存在着较大的肾功能恶化及病情自发缓解这两种相反的倾向,故对于IMN的治疗至今还没有公认的最佳方案。

目前,临床上对于IMN的治疗主要分为非免疫抑制性治疗和免疫抑制剂治疗。

1 非免疫抑制性治疗对于24h尿蛋白定量<3.5g,以及血浆白蛋白正常或轻度减低、肾功能未受损的患者,一般给予非免疫抑制剂治疗。

治疗方案通过严格控制饮食,减少蛋白质的摄入,从而减少尿蛋白,以减轻尿蛋白本身对间质肾小管的损害;药物上主要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来达到减少蛋白尿的作用。

Garozzo[3]等,通过调查2001-2005年间在意大利肾活检注册表注册,并诊断为IMN的患者,发现有23.4%的患者选用ACEI和ARB作为治疗方案;分别有41%和52%的患者在接受类固醇和免疫抑制剂治疗的同时,使用ACEI、ARB作为辅助药物。

在疗效方面,Kosmadakis等[4]分别使用ACEI(赖诺普利LIS)和ARB(氯沙坦LOS)对27IMN例患者(平均年龄51.3±15.4岁)进行治疗。

结果发现,ACEI和ARB都能显著改善肾功能,而两者之间没有明显差异。

除此之外,还有进一步的研究报道,完全的RAS阻断剂可能更优于对IMN的治疗。

Fervenza等[5]在研究中将单独使用RAS阻断剂与使用RAS阻断剂加免疫抑制剂治疗IMN的方案进行了比较。

研究共纳入54例肾活检为IMN的患者,所有的患者均给予RAS阻断剂治疗,其中36例患者加用免疫抑制剂,并分别于治疗的第12、24、60个月进行记录。

膜性肾病诊断与治疗新进展

膜性肾病诊断与治疗新进展

膜性肾病诊断与治疗新进展膜性肾病是一种以膜性肾小球病变为特征的慢性肾小球肾炎,是成人肾小球肾炎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膜性肾病的诊断和治疗也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

本文将对膜性肾病的诊断与治疗新进展进行探讨。

一、膜性肾病的诊断1.1免疫荧光法检测:免疫荧光法是膜性肾病的诊断金标准。

目前常用的有直接免疫荧光法和间接免疫荧光法,直接免疫荧光法主要用于检测肾小球免疫球蛋白的沉积情况,而间接免疫荧光法则用于检测血清中抗人球蛋白的情况。

1.2肾脏穿刺活检:肾脏穿刺活检是膜性肾病确诊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患者进行肾脏穿刺活检,可以直接观察肾小球病变的部位和程度,为后续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1.3生物标志物检测:近年来,一些研究表明,一些血清标志物如血清白蛋白、尿β2微球蛋白等可以作为膜性肾病的辅助诊断指标。

这些生物标志物的检测可以为膜性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2.1药物治疗:目前对于膜性肾病的治疗主要以药物为主。

糖皮质激素和细胞毒药物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手段,可降低肾小球免疫球蛋白的沉积,延缓病情的进展。

2.2免疫调节治疗:免疫调节治疗是膜性肾病治疗的新进展,包括免疫吸附、免疫球蛋白、细胞因子和T细胞调节剂等,并通过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减少免疫球蛋白的沉积,进而减轻肾小球损伤。

2.3中医药治疗:中医药治疗在膜性肾病治疗中也取得了一些进展,包括中药调理、针灸、艾灸等,可以改善患者的肾功能,减轻临床症状,延缓病情的进展。

2.4透析和肾移植:对于一些晚期膜性肾病患者,透析和肾移植是治疗的最终选择。

透析可以帮助患者排出体内的毒素和废物,缓解症状,而肾移植则可以彻底解决患者的肾功能问题。

3.1合理饮食:膜性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饮食有一定的关系,患者应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如油腻食物、辛辣食物等。

3.2生活方式调整:预防膜性肾病的发生,还需要患者调整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过度疲劳和精神紧张。

膜性肾病诊断与治疗新进展

膜性肾病诊断与治疗新进展

膜性肾病诊断与治疗新进展膜性肾病(membranous nephropathy,MN)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肾小球疾病,通常表现为持续性蛋白尿和进行性肾功能损伤。

近年来,随着对膜性肾病病理生理机制的深入研究,诊断和治疗手段不断得到改进。

本文将对膜性肾病的诊断与治疗新进展进行综述。

一、膜性肾病的诊断(一)病理学特点膜性肾病主要病理学特点为肾小球毛细血管内膜下有一层或多层免疫复合物沉积,同时伴有肾小管间质炎症细胞浸润和间质纤维化等病理改变。

免疫荧光检查显示免疫球蛋白(IgG、IgM或IgA)和补体(C3、C1q等)的线状或颗粒状沉积。

电镜下可见肾小球毛细血管内膜上有膜状电子致密物沉积,呈现明显的超微结构改变。

(二)临床表现膜性肾病临床表现多样,常见的症状包括进行性蛋白尿、水肿、高血压和肾功能受损,部分患者还伴有血栓栓塞性血管炎、肾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

膜性肾病还可伴发其他器官的自身免疫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三)临床检查在临床检查中,应该注意肾功能评估、尿液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肾功能评估包括血肌酐、尿素氮、血肌酐清除率等指标,尿液检查包括尿蛋白定量、尿蛋白电泳、尿沉渣检查等,影像学检查主要是B超、CT或MRI等。

(四)免疫学检查膜性肾病的免疫学检查主要包括血清IgG、IgM、IgA水平,肾小管功能试验、免疫球蛋白电泳、补体水平等指标,有助于明确疾病的免疫病理机制。

(五)分子生物学检测最近,研究发现膜性肾病病因可能与特定基因多态性、表观遗传学等分子生物学因素有关,分子生物学检测能够为早期诊断和干预治疗提供新的手段。

(一)一般治疗膜性肾病的一般治疗主要包括对症处理和对肾功能的保护。

对症处理包括控制高血压、水肿和贫血,对肾功能的保护包括严格控制蛋白摄入、合理用药、适当运动等。

(二)免疫抑制治疗对于膜性肾病患者,特别是那些持续性蛋白尿和进行性肾功能损害的患者,免疫抑制治疗是必不可少的。

目前常用的免疫抑制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环磷酰胺、环孢素、他克莫司等。

膜性肾病诊断与治疗新进展

膜性肾病诊断与治疗新进展

膜性肾病诊断与治疗新进展【摘要】膜性肾病是一种常见的肾脏疾病,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健康威胁。

本文旨在探讨膜性肾病诊断与治疗的新进展。

在诊断方面,我们介绍了最新的诊断方法,包括免疫组化和电镜检查等技术。

在治疗方面,我们讨论了传统治疗方法以及免疫治疗和个体化治疗的应用。

我们还关注了新药物在膜性肾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结论部分展望了膜性肾病诊断与治疗的未来发展方向,强调了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性。

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希望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膜性肾病,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关键词】膜性肾病, 诊断方法, 治疗方法, 免疫治疗, 新药物, 个体化治疗,未来展望, 总结。

1. 引言1.1 膜性肾病概述膜性肾病是一种以肾小球基底膜下半的局部增生和病变为主要病理特征的原发性肾脏疾病。

它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的肾小球疾病,常见于成年人,尤其是中老年人。

膜性肾病的发病原因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免疫反应、遗传因素、药物毒性等多种因素有关。

临床上,患者常表现为进行性蛋白尿、高血压、水肿和肾功能不全等症状。

部分患者可能伴有肾病综合征的表现,如尿蛋白量增多、低蛋白血症、高胆固醇血症等。

诊断膜性肾病主要依靠临床表现、肾活检和相关实验室检查。

肾活检是确诊膜性肾病最可靠的方法,通过镜检和免疫荧光检查可以明确病变的类型和程度。

膜性肾病的治疗主要包括对症治疗、控制高血压和蛋白尿、避免药物毒性等措施。

近年来,免疫治疗和新药物治疗在膜性肾病的治疗中取得了一些进展,为患者带来了更多的治疗选择。

个体化治疗的概念也逐渐被提出,致力于为每位患者制定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膜性肾病是一种常见的肾小球疾病,诊断和治疗均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和研究的不断深入,相信膜性肾病的诊断与治疗将在未来得到更大的进展和突破。

1.2 研究目的具体来说,本研究旨在探讨膜性肾病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的最新进展,评估免疫治疗在膜性肾病中的应用情况,并探讨新药物在膜性肾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临床膜性肾病发生机制、标准治疗方案、进展风险分层治疗、免疫抑制剂用药期间监测及新型生物制剂

临床膜性肾病发生机制、标准治疗方案、进展风险分层治疗、免疫抑制剂用药期间监测及新型生物制剂

临床膜性肾病发生机制、标准治疗方案、进展风险分层治疗、免疫抑制剂用药期间监测及新型生物制剂膜性肾病(membranous nephropathy,MN)分为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 MN, IMN)和继发性膜性肾病(secondary membranous MN, SMN),成人 MN 中 IMN 约占 75%,SMN 约占 MN 的 18%~20%。

MN 大多起病隐匿,大量蛋白尿是主要临床特点,其诊断主要依赖于肾活检,若早期未及时诊断并给予针对性的治疗易发展为肾病综合征。

30%~35% 的 MN 可自行缓解,30%~40% 在 5~15 年内发展为终末期肾病。

发生机制MN 是一种免疫球蛋白(主要是 IgG4)和补体成分(主要为 C3)沉积在肾小球毛细血管壁上皮下导致基底膜弥漫性增厚的非炎性、免疫介导的肾脏病,是成人肾病综合征最常见的原因。

循环抗体与内源性足细胞抗原原位结合导致上皮下免疫复合物的形成,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系统触发足细胞损伤。

循环抗体也可直接改变靶抗原的功能,增加膜屏障通透性,导致蛋白尿。

MN的靶抗原和自身抗体IMN 是一种器官特异性的自身免疫性肾病,位于足细胞的靶抗原被自身抗体识别,抗原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基底膜足细胞下,激活补体系统引起足细胞损伤脱落,导致基底膜通透性增加,进而出现大量蛋白尿。

多种足细胞的靶抗原可能与 MN 的发病相关(表 1),其中,磷脂酶 A2 受体(PLA2R)和Ⅰ型血小板反应蛋白 7A 域(THSD7A)是主要的靶抗原——PLA2R 和 THSD7A 在原发性膜性肾病的靶抗原中占比分别为 70%~80% 和 1%~5%。

根据靶抗原的检出情况,患者应接受与抗原相关的全身性疾病的临床评估。

表 1 MN 的主要靶抗原和相关疾病图 2 不同抗原在MN 患者中的大致检出率MN标准治疗方案支持治疗IMN 合并蛋白尿的患者均应接受支持治疗,主要措施包括降压、减少尿蛋白、调节血脂、抗凝。

膜性肾病诊断与治疗新进展

膜性肾病诊断与治疗新进展

膜性肾病诊断与治疗新进展膜性肾病是一种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也是继IgA肾病之后第二常见的肾小球疾病。

膜性肾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已有研究证实了遗传、免疫、感染等多种因素参与了膜性肾病的发生发展。

临床上,膜性肾病的患者主要表现为蛋白尿、血尿、水肿、高血压和肾功能不全等症状。

近年来,膜性肾病的诊断和治疗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为临床工作提供了更好的指导。

本文将就膜性肾病的诊断和治疗新进展进行介绍和探讨。

1. 免疫病理学诊断免疫病理学是膜性肾病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可以通过肾脏组织活检来进行病理学检查。

膜性肾病的病理特点主要表现为肾小球系膜区呈现广泛的储积膜样物质,电镜下可见到肾小球系膜细胞上有较多的电子密度颗粒沉积。

传统的免疫病理学诊断方法主要是通过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技术来检测肾脏组织中的IgG、IgM、IgA和C3等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成分的沉积情况。

这种方法对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成分的定量和定位有一定的局限性。

近年来,新的技术如免疫电镜等的应用使免疫病理学诊断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免疫电镜技术可以直接观察和定量测定肾小球系膜区的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成分的沉积情况,从而为膜性肾病的诊断提供更为准确的依据。

2. 生物学标志物的应用除了免疫病理学诊断方法外,生物学标志物的应用也为膜性肾病的诊断提供了新的手段。

目前已有研究证实,血清中的一些生物学标志物如血清清蛋白、尿中的泡沫蛋白、肾小管上皮细胞因子等对膜性肾病的诊断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这些生物学标志物可以反映膜性肾病的肾衰竭程度、疾病活动性、预后判断等方面的信息,对于临床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决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3. 分子生物学诊断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使得膜性肾病的分子机制和基因诊断得到了更深入的研究。

目前已有多项研究表明,膜性肾病患者的肾小球组织中存在多种基因的突变和表达异常,这些基因与免疫反应、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细胞增殖等相关。

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膜性肾病的基因突变进行检测和分析可以为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为准确的依据。

膜性肾病诊断与治疗新进展

膜性肾病诊断与治疗新进展

膜性肾病诊断与治疗新进展膜性肾病是一种常见的肾小球疾病,主要特点是肾小球基底膜的增厚和电镜下肾小球基底膜上出现免疫复合物。

近年来,在膜性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有了一些新的进展。

膜性肾病的诊断方法得到了改进。

以往诊断膜性肾病主要依靠肾穿刺活检,现在对肾活检样本的免疫荧光染色、电镜和免疫组织化学等技术都有了改进,能够更准确地确定免疫复合物在基底膜的位置和类型,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有一些新的标志物被发现可以用于膜性肾病的诊断和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

血清中一些免疫球蛋白的水平可以作为膜性肾病的指标,如IgG4和IgG3的水平升高与膜性肾病的活动性相关。

尿液中免疫球蛋白和血浆蛋白的排泄量也可以用来评估疾病的病情和预后。

治疗膜性肾病的方法也有了一些新的进展。

以往治疗膜性肾病的主要手段是药物治疗和肾替代治疗,如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和血液透析等。

近年来,一些新的治疗方法被广泛应用于膜性肾病的治疗,例如生物制剂和免疫调节治疗等。

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已经批准了一种叫做“铁蛋白”的生物制剂,它可以减少免疫反应,减轻膜性肾病患者的症状和损害。

免疫调节治疗是指通过调节患者的免疫系统来减轻疾病的症状和损害,包括细胞因子和细胞因子受体的抗体疗法等。

膜性肾病的预后也得到了一些改善。

以往膜性肾病的预后相对较差,易发展为慢性肾功能衰竭。

但是随着治疗方法的改进和进展,部分患者的预后有了明显的改善。

一些研究发现,早期进行合理治疗可以减缓疾病的进展,延缓肾功能的恶化,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一些研究还发现,一些新的药物和治疗方法可以减轻肾脏的病变和炎症反应,改善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最近几年膜性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有了一些新的进展,包括诊断方法的改进、新的标志物的发现、新的治疗方法的应用以及预后的改善。

这些进展为膜性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更准确和有效的方法,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膜性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仍然不清楚,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膜性肾病诊断与治疗新进展

膜性肾病诊断与治疗新进展

膜性肾病诊断与治疗新进展膜性肾病(membranous nephropathy,MN)是一种常见的肾小球疾病,其典型特征是肾小球毛细血管内膜增生和免疫复合物的沉积。

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的使用,但这些治疗方法存在缺点,如副作用多、疗效不稳定等。

近年来,伴随着对MN 发病机制的深入了解,针对治疗MN的新方法层出不穷。

一、诊断1. 临床表现:MN的临床表现多样,常见症状包括蛋白尿、水肿、高血压等,其中蛋白尿是MN最常见的表现之一。

2. 免疫学检查:在MN患者的血清中,常见的免疫学异常包括:IgG4亚型升高、抗磷脂抗体升高、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阳性等。

抗磷脂抗体升高可能与MN的发生和进展有关。

3. 肾穿刺活检:肾穿刺活检是MN诊断的关键,其中电镜是准确诊断MN的金标准。

在电镜下可见肾小球基底膜呈现网状条纹状增厚,常伴有电子致密物质的沉积。

二、治疗1. 激素和免疫抑制剂(IS):传统的治疗MN方法就是使用激素和/或IS,如糖皮质激素、环磷酰胺、硫唑嘌呤等。

尽管这些药物可以达到一定的疗效,但是存在多种副作用、疾病复发率高等问题。

2. 靶向治疗:目前已有研究表明,针对MN发病机制中的某些关键分子进行靶向治疗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1)B细胞靶向治疗:一些研究表明,MN可能与B细胞功能障碍和疾病相关的免疫细胞密切相关。

针对B细胞的靶向治疗在MN的治疗中具有广阔的前景。

据报道,利用荐苷喹及人源化单克隆抗体Rituximab可达到显著的临床疗效。

(2)C5a靶向治疗:C5a是补体系统中的重要成分,它能够通过调节免疫反应参与了免疫、炎症及组织损伤的过程。

近年来,研究者发现,在MN的病理机制中,C5a所起到的作用至关重要。

因此,针对C5a的靶向治疗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目前,C5a抑制剂Eculizumab已被成功应用于MN的治疗。

(3)Sphingosine-1-phosphate receptor 1(S1P1)靶向治疗:S1P1是一个重要的G 蛋白偶联受体,在免疫系统、神经系统、心血管、代谢等方面发挥着广泛的生理作用。

特发性膜性肾病诊治进展

特发性膜性肾病诊治进展

特发性膜性肾病的诊治进展
概述 发病机制 临床病理表现与诊断 治疗策略 预后 小结
特发性膜性肾病发病机制
足细胞受损机制
上皮下免疫复合物的形成 补体激活 C5b-9膜攻击复合物形成 足细胞受损及病理改变
B细胞的增殖及活化
补体激活途径以及C5b-9膜攻击复合物形成
特发性膜性肾病的诊治进展
特发性膜性肾病的诊治进展
概述 发病机制 临床病理表现与诊断 治疗策略 预后 小结
定义
膜性肾病(membranous nephropathy, MN)
是临床上以无症状蛋白尿或肾病综合症为主要 表现、病理上以肾小球基底膜上皮下弥漫的免疫 复合物沉积伴基底膜增厚为特点的一组疾病,膜 性肾病是导致ESRD常见的肾小球疾病之一。
合 C5b-9抑制足细胞细胞周期蛋白活性,DNA
损伤,细胞增殖受抑,凋亡加速
上皮下免疫复合物的形成机制
局限在上皮下的免疫复合物
上皮细胞表面抗原成份,致原位(in situ)免疫复 合物形成
外源性抗原(分子量小,带正电荷)种 植在上皮下 ,致原位(in situ) 免疫 复合物形成
循环免疫复合物在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侧解离, 穿过GBM,再次在上皮下形成免疫沉积物
上皮侧免疫复合物的研究历程
2002年Ronco等发现新生儿膜性肾病靶 抗原为中性内切肽酶,其表达于足细胞
2009年Laurence等发表了存在于正常 足细胞表面的膜性肾病的靶抗原-M型磷 脂酶A2受体(PLA2R),血中PLA2R 自身抗体是IMN的重要发病机制
N Engl J Med. 2009 July 2; 361(1): 11–21. doi:10.1056/NEJMoa0810457

膜性肾病诊断与治疗新进展

膜性肾病诊断与治疗新进展

膜性肾病诊断与治疗新进展1. 引言1.1 膜性肾病概述膜性肾病是一种常见的肾脏疾病,其特征是慢性进行性肾小球疾病。

该病主要发生在成年人,但也可见于儿童和青少年。

膜性肾病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免疫反应、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多种因素相关。

膜性肾病通常表现为蛋白尿、水肿、高血压等肾病综合征症状,但部分患者可能无明显症状。

诊断膜性肾病主要依靠肾活检并观察电镜下的肾小球表现。

治疗膜性肾病的方法主要包括控制高血压、蛋白尿等症状、免疫抑制治疗等。

近年来,针对膜性肾病的治疗方法不断有新的进展,如靶向免疫治疗、荷尔蒙治疗等。

膜性肾病的治疗尚面临一些挑战,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相信未来一定会有更多有效的治疗方法出现,为患者带来更好的预后和生活质量。

1.2 研究意义膜性肾病是一种常见的肾脏疾病,临床上病变主要发生在肾小球毛细血管壁上的基底膜上,导致膜性增生和局部炎症反应。

这种疾病不仅令患者生活质量受影响,而且可能最终导致慢性肾脏病甚至肾功能衰竭。

因此,对膜性肾病的诊断和治疗是非常重要和紧迫的任务。

近年来,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持续深入,关于膜性肾病的诊断与治疗方面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这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希望。

通过了解膜性肾病的病因和分类、临床表现、诊断方法以及治疗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从而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

因此,深入研究膜性肾病的诊断与治疗新进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不断探讨和总结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不仅可以促进膜性肾病治疗的进步,还可以为今后更多类似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借鉴和参考。

希望本文能够为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并进一步推动膜性肾病领域的发展。

2. 正文2.1 膜性肾病的病因与分类膜性肾病是一种以肾小球毛细血管壁上的膜性增生为特征的肾小球疾病。

其病因目前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免疫复合物、自身抗体和遗传因素等多种因素有关。

一般而言,膜性肾病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

膜性肾病的中西医联合治疗进展

膜性肾病的中西医联合治疗进展

有较大的不 良反应 。中西医结合治疗 , 不 仅减轻 了西药不 良反 因 、 病机 、 发病部位 、 疾病 性质 、 邪 正双方 力量 对 比等方面 状况
也体现 了中西 医结合 治疗 的特点 与优 势 , 大大提 高 临 应, 而且改 善了症状 , 提 高 了疗 效 。本文 就近年 来 中西医结 的概 括 ;
加制首乌 、 桑椹子等药。罗勤 记 载吴康衡 教授在西 医基 础治
疗 的基础上加服金水宝胶囊 , 并药用三棱 1 2 g , 莪术 1 2 g , 白芥 子 1 2 g , 瓦楞子 1 2 g , 椒 目1 5 g , 仙鹤草 1 5 g , 泽泻 1 5 g , 黄药子 1 2 g 为 主治疗难 治性膜性 肾病 的经验。 宏 观辨证 与微观 辨证 相结 合 、 祛邪与扶正相结合 ” 的治疗思 路 ,
斌②
( 1 ) 外邪犯肺 ; ( 2 ) 湿热蕴结 ; ( 3 ) 脾肾两虚 , 水湿瘀 阻; ( 4 ) 阴虚
膜( G B M) 上皮细胞 下免 疫复 合物 沉积 伴 G B M 弥漫 增厚 为特 火 旺 ; ( 5 ) 气阴两虚 , 湿热 瘀阻 五型 。曹 恩泽 则将 膜性 肾病 征… , 是成年 肾病综合征 的常见病 因之一 , 其 占成 年人原 发性 分为 : ( 1 ) 脾气虚弱 、 瘀水互结 证 ; ( 2 ) 脾 肾亏虚 、 湿 瘀 阻络 证两
表 明益气 并认为虚 、 湿、 瘀、 热 四大 病机 常贯穿 于膜 性 肾病 之始 终 , 并 将 化湿法治疗膜性 肾病取 得一定 成就 。临床研究 ’

8第 1 6卷第 9期
C J I T WN, S e p t e m b e r 2 0 1 5 Vo 1 . 1 6. No . 9

原发性膜性肾病(PMN)的诊治进展

原发性膜性肾病(PMN)的诊治进展

复旦学报(医学版)Fudan Univ J Med Sci2020Jul.,47(4)原发性膜性肾病(PMN)的诊治进展谢琼虹△(综述)陈瑞颖薛骏郝传明(审校)(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肾病科上海200040)【摘要】原发性膜性肾病(primary membranous nephropathy,PMN)是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主要原因,近年来在国内发病率逐年增加。

随着抗磷脂酶A2受体(PLA2R)抗体和抗I型血小板域蛋白7A(THSD7A)抗体的发现,我们对PMN发病机制的认识也取得重要的进展。

本文将从膜性肾病的认识历程、PLA2R的临床应用价值、免疫抑制治疗的时机、免疫抑制治疗方案方面对PMN的诊治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原发性膜性肾病(PMN);PLA2R;治疗【中图分类号】R589【文献标志码】B doi:10.3969/j.issn.1672-8467.2020.04.024Treatment progress on primary membranous nephropathy(PMN)XIE Qiong-hong△,CHEN Rui-ying,XUE Jun,HAO Chuan-ming(Department of Nephrology,Huashan Hospital,Fudan University,Shanghai200040,China)【Abstract】Primary membranous nephropathy(PMN)is the most common cause of primary nephrotic syndrome in adults.The prevalence of PMN in China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during the past decade.The identification of autoantibodies against phospholipidase A2receptor(PLA2R)and thrombospondin type-1 domain-containing7A(THSD7A)is helpful in the understanding and treatment of PMN.This review focuses on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PLA2R,the time and regimens of immunosuppressive therapy in PMN.【Key words】primary membranous nephropathy(PMN);PLA2R;treatment*This work was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81670697).膜性肾病(membranous nephropathy)是成人肾病综合征的首要原因,发病年龄高峰在40~60岁之间,男女比例约2∶1,儿童少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膜性肾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
中华医学会肾脏病2011-分享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邢昌赢
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 IMN)是成人肾病综合征常见的主
要病因之一,发生率占肾活检病人的3%左右,占成人肾病综合征的25%~40%。

目前治
疗困难,尽管有1/3 患者可以自行缓解,但仍然有40%的患者十年内到达终末期。

其病理
特征主要为肾小球脏层上皮细胞(glomerular epithelial cell, GEC)下免疫复合物(immune complex, IC)沉积,后期伴肾小球基底膜(glomerular basement membrane, GBM)弥漫增厚。

特发性膜性肾病发病缓慢,临床表现轻重不一,主要为:1、肾病综合征:大量蛋白尿、低白蛋白血症、高脂血症和高度水肿;2、约1/3 患者可以并发深部静脉血栓形成,是非膜性肾病患者的两倍;3、免疫功能低下、易感染。

一、膜性肾病的病因
20%-25%的膜性肾病继发于其他疾病如乙型病毒性肝炎或其它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药物(金制剂、青霉胺等)、肿瘤等,积极治疗原发病或去除致病因素可缓解甚至消失。

然而大部分膜性肾病的病因并不明确,属于特发性膜性肾病(idopathic membranuous nephropathy, IMN)。

特发性膜性肾病
在我国约占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10%,其进展缓慢,临床表现轻重不一,经过各异,预后
差别也较大,40-60%的患者5 到20 年或更长时间后可能进入终末期肾脏病。

该病迄今没
有满意的治疗方法。

目前国内外绝大多数学者认为:特发性膜性肾病是针对肾小球脏层上
皮细胞(足细胞)膜抗原成分、由自身抗体介导、补体参与的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免疫系统功能的紊乱导致了该病的发生,而致病靶抗原与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是这一
系列病理过程发生的始动因素。

二、膜性肾病的抗原
目前对膜性肾病的发病机制的认识主要来源于对人类膜性肾病动物模型——Heymann
大鼠肾炎模型的研究。

然而,Heymann 肾炎模型靶抗原成分 megalin 的发现以及原位(in situ)免复合物形成机制和补体 C5b-9 在局部致组织损伤作用的提出并不能解释人类特发
性膜性肾病的发病机制。

至今,在人肾小球内仍未找到megalin 的表达,在MN 患者上皮下
沉积的免疫复合物中也不能检测出megalin。

所以,人们始终在寻找能完整解释人类特发
性膜性肾病的靶抗原成分,同时,探索一种新的更接近于人类特发性膜性肾病的动物模型
也可以为靶抗原的寻找创造新的途径。

2002 年,Debiec等报道了中性肽链内切酶
(neutral endopeptidase, NEP 是人足细胞上产生致病抗体的靶抗原。

NEP基因突变的母
亲怀孕时产生针对 NEP 的抗体,这些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与患儿足细胞膜上的
NEP 结合 ,形成原位免疫复合物 ,引发补体介导IMN 的发生。

然而,NEP 的发现不能很好
的解释成人特发性膜性肾病的发病机制。

2009 年,M 型磷脂酶A2 受体(Phospholipase
A2 Receptor,PLA2R)被证实与成人IMN 的发生密切相关,研究发现,70%的患者血清
中可以检出抗-PLA2R 的自身抗体,并且这些抗体均为IgG4 亚型,其增长幅度与患者尿蛋白水平呈正相关。

但另外30%的患者发病机制仍不清楚。

2011 年,研究发现儿童时期患
膜性肾病的患者有循环中的阳离子牛血清白蛋白和抗牛血清白蛋白抗体,阳离子阳离子牛
血清白蛋白被认为是幼年儿童膜性肾病的主要致病靶抗原。

但尚存在下列问题未能解决,
比如:IgG4 自身抗体基本不激活补体,但IMN 患者肾组织中有很强的补体C3和免疫复
合物的沉积;其次,到目前没有见到报道用PLA2R 作为靶抗原建立的动物模型;第三,
仍然存在约25%特发性膜性肾病的患者血清中并不能检测PLA2R 的抗体。

我们通过研究发现,用人足细胞蛋白免疫的兔血清可使大鼠出现膜性肾病的临床及病理
表现,并且利用此新型被动性大鼠膜性肾病模型动物血清中的抗体成分,筛选与其相互作
用的抗原,初步获得靶抗原,筛选出M 蛋白。

M 蛋白具有以下特性:1.为肾小球足细胞特
异性蛋白,分子量>200kd,2.细胞内连接和信号蛋白,用该抗原可以自备大鼠MN 模型,3.MN 患者83%的病人可以检测到该抗体,亚型为IgG1 和IgG4,免疫抑制治疗后抗体滴
度下降,蛋白尿也下降。

其具体致病机制等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三、膜性肾病时足细胞损伤的机制
足细胞是一种终末分化的细胞。

它贴附于肾小球基底膜外,参与构成了肾小球滤过屏障。

近年来足细胞在膜性肾病中损伤的表现和机制受到广泛关注。

近几年,国外学者对肾小球
脏层上皮细胞,即足细胞的生理学功能进行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使得足细胞成为探索肾
小球疾病病因学的一个研究热点。

足细胞是众多肾小球疾病的主要病变部位,现已发现有
多种重要的足细胞相关蛋白与其功能密切相关,如CD2 相关蛋白(CD2-associated protein,CD2AP)等。

该领域的相关研究成为目前的热点,也促进了膜性肾病的诊断方法
和治疗措施的改进。

四、膜性肾病治疗原则
指南对特发性膜性肾病的治疗原则建议如下:①根据蛋白尿程度及肾功能状态分型治疗,免疫抑制治疗个体化。

②防治肾病综合征的并发症,如高脂血症及血栓性并发症。

③尽量
减少治疗的副作用。

肾病综合征型(肾功能正常)非免疫抑制治疗方案:①ACEI 和(或)ARB;②血压控制在
120/80mmHg以下。

在应用ACEI 和(或)ARB 的基础上,若血压控制不理想可加用钙拮抗剂,利尿剂;③伴有高脂血症,应用他汀类药物,血脂控制目标为:胆固醇2.6mmol/L,
甘油三酯2.26mmol/L;④高凝倾向者(Hb>140g/L 伴高脂血症)加用胰激肽释放酶,潘生丁
或抵克立得,重度高凝倾向者(Hb>160g/L 伴高脂血症)加用低分子肝素;⑤合并静脉血栓者,加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早期(6~12h 内)可考虑尿激酶或t-PA。

慢性肾功能不全型治疗方案:①SCr<265.2μmol/L 可继续使用ACEI 和(或)ARB(注意监
测血钾和肾功能);②血压应控制在120/80mmHg 以下,宜选用钙拮剂剂,利尿剂;③可
选用中药,如冬虫夏草制剂;④伴高脂血症者应用他汀类药物,血脂控制目标为:胆固醇2.6mmol/L,甘油三酯2.26mmol/L;⑤高凝倾向者,加用胰激肽释放酶,潘生丁或抵克立得,重度高凝倾向者,加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⑥合并静脉血栓者,加用低分子肝素抗
凝治疗,早期(6~12h 内)可考虑尿激酶或t-PA 溶栓治疗。

随访方案:患者需定期门诊随访,在治疗的最初6 个月内每月复诊1 次,此后根据病情
变化3~6 个月随访1 次。

在门诊随访期间需定期监测血压、血糖、尿检、血常规、血生
化等指标,以评估疗效和治疗的不良反应。

不能完全排除继发性者,定期复查相应指标,
进一步排除继发性因素,服CsA 者需定期监测肾小管功能及血清CsA 谷浓度。

近年来,研究发现,利妥昔单抗(Rituximab), 嵌合型抗CD20 的单抗能使MN 患者蛋白尿显著性下降,肾功能保持稳定,尤其在轻度肾小管间质患者疗效较好。

关键词:膜性肾病肾病综合征足细胞免疫系统利妥昔单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