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感基本知识

合集下载

院感基本知识

院感基本知识

院感基本知识院感基本知识1、定义和概念院感,即医院感染,是指在医院环境中,患者在接受医疗服务过程中感染了病原体。

院感是医疗机构和公共卫生领域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对患者的健康和治疗造成了威胁。

2、院感的分类2.1 交叉感染:指在医院环境中,通过各种途径传播的感染,包括直接接触传播、飞沫传播、空气传播、血液传播等。

2.2 医源性感染:指因医疗服务行为或干预措施引起的感染,例如手术感染、导尿感染等。

2.3 非医源性感染:指在医院环境中感染的疾病,但与医疗服务行为无关,例如结核病、流行性感冒等。

2.4 异质感染:指患者在医院入院时已经感染的病菌。

3、院感的传播途径3.1 直接接触传播:指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接触传播,如患者之间、医务人员与患者之间的接触。

3.2 飞沫传播:指通过飞沫悬浮在空气中传播,如咳嗽、打喷嚏等。

3.3 空气传播:指通过气溶胶传播,如空气中的细菌和真菌。

3.4 血液传播:指通过血液传播,如输血、手术等操作引起的血液接触。

3.5 环境传播:指通过环境中的物品和表面传播,如医疗设备、床铺、洗手间等。

4、院感的预防控制策略4.1 消毒与无菌操作:医疗器械和环境表面的消毒处理,手术室和无菌区的无菌操作等。

4.2 隔离与戴具管理:对不同类型的院感病人进行隔离,医务人员必须佩戴相应的防护装备。

4.3 医护人员的个人卫生:医护人员必须定期洗手,佩戴口罩、手套等防护用品。

4.4 患者的监测与筛查:对入院患者进行感染监测及筛查,及时发现院感病例。

4.5 环境清洁和通风:定期对医院环境进行清洁消毒,保持良好的通风条件。

5、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有关院感预防和控制的相关指导文件、表格和检测报告等。

6、法律名词及注释6.1 医疗服务行为:指医院提供的各项医疗服务,如手术、药物治疗等。

6.2 医院环境:指医院各种区域和设施,包括病房、手术室、洗手间等。

6.3 病原体:引起感染的病菌、真菌等微生物。

6.4 消毒:使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将物品或表面杀灭或去除病原体。

院感知识要点

院感知识要点

院感知识要点1. 什么是院感?院感,即医院感染,是指在医疗机构内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病原体传播和感染的现象。

院感是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中的重要问题,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具有重大影响。

2. 院感的主要传播途径院感主要通过以下几种途径传播:- 空气传播:病原体通过空气中的飞沫、气溶胶等方式传播。

- 接触传播:病原体通过直接接触患者或者污染物表面传播。

- 飞沫传播:病原体通过咳嗽、打喷嚏等方式传播。

- 水源传播:病原体通过水源污染传播。

- 医疗器械传播:病原体通过医疗器械传播。

3. 院感的常见病原体院感常见的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

常见的细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常见的病毒有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常见的真菌有念珠菌、曲霉菌等;常见的寄生虫有蛔虫、钩虫等。

4. 院感的预防措施为了减少院感的发生,医疗机构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包括:- 患者隔离:对于患有传染性疾病的患者,需要进行隔离,以防止病原体传播给其他患者。

- 洗手消毒:医务人员需要时常进行洗手,并使用合适的消毒剂,以杀灭病原体。

- 医疗器械消毒:医疗器械需要进行定期的消毒和灭菌,以确保其无菌状态。

- 环境清洁:医疗机构的环境需要保持清洁,定期进行消毒和清洁工作。

- 防护措施:医务人员需要佩戴合适的防护用品,如口罩、手套、隔离衣等,以保护自己和患者。

- 健康教育:医疗机构需要对患者和家属进行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卫生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

5. 院感的监测和报告医疗机构需要建立院感监测和报告系统,及时掌握院感的发生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控制和防范。

监测内容包括院感发生率、院感病原体分布、院感相关因素等。

报告应及时、准确,以便于上级部门进行统计和分析。

6. 院感的管理和培训医疗机构需要建立院感管理制度,明确责任和要求,加强对院感工作的管理和监督。

此外,医务人员需要接受院感培训,提高他们的院感防控意识和技能。

院感基础知识

院感基础知识

院感基础知识一、概述院感,即医院感染,是指在医疗机构内或者与医疗活动相关的感染。

它是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对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了解院感基础知识,对于预防和控制院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院感的类型1. 医院内感染:指患者在住院期间浮现的感染,包括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血液感染等。

2. 医院相关感染:指与医疗活动相关的感染,包括手术部位感染、导管相关感染等。

3. 超级细菌感染:指对多种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细菌引起的感染,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

三、院感的传播途径1. 飞沫传播:患者咳嗽、打喷嚏时,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传播病原体,易导致呼吸道感染。

2. 接触传播:患者的皮肤、伤口、分泌物等与他人接触时,病原体通过直接接触传播。

3. 空气传播:病原体通过空气中的尘粒、飞沫等悬浮在空气中,进入他人呼吸道引起感染。

4. 水源传播:病原体通过水源污染引起感染,如水喉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

四、院感的预防控制措施1. 感染预防教育:加强医务人员的院感知识培训,提高其预防和控制院感的意识和能力。

2. 患者隔离:对于有传染性的患者,采取适当的隔离措施,如单间隔离、呼吸道隔离等。

3. 消毒灭菌:对医疗器械、病房环境等进行规范的消毒灭菌处理,有效杀灭病原体。

4. 手卫生: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先后、进行手术先后等关键时刻,进行正确的手卫生操作,包括洗手和使用手消毒剂。

5. 防护用品: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时应佩戴适当的防护用品,如口罩、手套、护目镜等。

6. 废物管理:对医疗废物进行正确的分类、包装和处理,防止废物对环境和人员的污染。

7. 环境清洁:定期对病房、手术室等医疗环境进行清洁消毒,保持良好的卫生条件。

五、院感的监测与报告1. 院感监测:建立院感监测系统,对医院内发生的感染进行监测、分析和评估,及时发现和控制院感的风险。

2. 院感报告:建立院感报告制度,对发生的院感事件进行报告,包括感染类型、发生时间、患者信息等,为院感的预防和控制提供参考依据。

院感基本知识

院感基本知识

院感基本知识院感,即医院感染,是指在医疗机构内发生的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感染。

院感是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关于院感基本知识的详细介绍。

一、院感的定义和分类院感是指在医疗机构内,包括住院部、手术室、门诊部等,发生的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感染。

根据感染的来源和感染部位,院感可分为内源性感染和外源性感染。

内源性感染是指患者自身携带的病原体感染自身,外源性感染是指患者在医院内感染的病原体来自医院环境或者医护人员。

二、院感的病原体和传播途径院感的病原体多种多样,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

常见的院感病原体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等。

院感的传播途径主要有空气传播、接触传播、飞沫传播和血液传播等。

医院内的气流、人员接触、医疗设备等都可能成为院感传播的途径。

三、院感的预防措施为了有效预防院感的发生,医疗机构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

首先是加强医院环境的清洁和消毒工作,保持医疗设备和物品的清洁和无菌状态。

其次是加强医护人员的感染控制培训,提高他们的个人卫生意识和操作技能。

此外,医院还应建立健全的院感监测和报告制度,及时发现和控制院感的发生。

四、院感的监测和报告院感的监测和报告是院感管理的重要环节。

医院应建立院感监测系统,对院感发生的情况进行监测和分析。

监测内容包括院感的发生率、感染部位、病原体类型等。

监测结果应及时报告给医院管理层和相关部门,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控制和防范。

五、院感的处理和控制一旦发生院感,医院需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和控制。

首先是对患者进行隔离和治疗,防止感染扩散。

其次是对医护人员进行感染控制培训,加强个人防护和操作规范。

此外,医院还应加强环境清洁和消毒工作,保持医院内的卫生状态。

六、院感的影响和意义院感的发生不仅对患者的健康造成威胁,还会增加医疗机构的负担和风险。

院感的发生会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甚至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和死亡。

最全医院感染基本知识总结

最全医院感染基本知识总结

最全医院感染基本知识总结一、基本概念1、什么是医院感染?医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既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也包括在住院时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

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

2、医院感染按获得病原体的来源分哪几类?医院感染按获得病原体的来源分两类:(1)外源性感染:外源性感染也称交叉感染,是指病人或工作人员在医院内通过日常诊疗活动、病人或病人间的接触或从污染的外环境中而接受的感染。

(2)内源性感染:内源性感染也称自身感染,是指病人由于疾病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在接受诊疗处理的过程中,体内正常菌群发生紊乱、激活机体潜在的病菌、患者体腔或体表原来存在的常驻微生物发生移位等而引起的感染。

3、哪些情况属于医院感染?(1)对于无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规定在入院48h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有明确潜伏期者则以自入院时超过平均(或常见)潜伏期的感染。

(2)本次感染直接与上次住院有关。

(3)在原有感染基础上出现其他部位新的感染(脓毒血症迁徙灶除外),或在原感染已知病原体基础上又分离出新的病原体(排除污染和原来的混合感染)的感染。

(4)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和产后获得的感染。

(5)经诊疗措施激活的潜在性感染,如疱疹病毒、结核杆菌等的感染。

(6)医务人员在医院工作期间获得的感染。

4、哪些情况不属于医院感染?(1)皮肤粘膜开放性伤口只有细菌定植而无炎症表现。

(2)由于创伤或非生物性因子刺激而产生的炎症反应。

(3)新生儿经胎盘获得(出生后48h内发病)的感染,如单纯疱疹、弓形体病、水痘等。

(4)患者原有的慢性感染在医院内急性发作。

5、患者在住院第四天出现了泌尿系统感染症状,该患者是否属于医院感染?为什么?属于医院感染。

因为没有明确潜伏期的感染,在入院48小时后发生的感染均属于医院感染。

6、某患者因腿部皮肤感染久治不愈而入住某科,入院后行创面分泌物培养为铜绿假单胞菌生长,经一周的治疗后再次做细菌培养又发现表皮葡萄菌生长,此次感染是否属于医院感染?为什么?该患者属于医院感染。

(完整)院感基本知识

(完整)院感基本知识

(完整)院感基本知识一、引言医院感染(简称院感)是现代医疗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不仅影响患者的康复过程,还可能对医护人员的健康构成威胁。

因此,全面理解和掌握院感的基本知识,对提高医疗质量和保障医疗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二、院感的定义与分类定义:医院感染是指在医院接受治疗期间发生的感染。

分类:根据感染的来源,医院感染可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感染。

内源性感染:由患者自身携带的病原体引发的感染,如皮肤黏膜表面的细菌。

外源性感染:由外界病原体通过接触、空气、水等媒介传播到患者身上的感染。

三、感染途径与传播方式接触传播:通过医护人员与患者、患者与患者之间的直接接触传播。

呼吸道传播:病毒、细菌等通过飞沫或气溶胶形式在空气中传播。

血液传播:针刺伤、共用注射器等导致的血液交换。

消化道传播:食物、水等媒介导致的病原体摄入。

四、院感风险因素患者因素:年龄、基础疾病、免疫力低下等。

医护人员因素:手卫生不规范、防护措施不到位、操作不规范等。

环境因素:病房布局不合理、通风不良、清洁消毒不彻底等。

药品和医疗器械因素:消毒灭菌不彻底、一次性医疗用品不合格等。

五、预防措施加强手卫生:严格执行洗手和手消毒规范,确保医护人员手部卫生。

穿戴防护用品:医护人员在接触患者或处理污染物时,应佩戴适当的防护用品,如手套、口罩、防护服等。

环境清洁和消毒:定期清洁和消毒医院环境,包括病房、手术室、医疗器械等。

医疗器械管理:确保医疗器械在使用前后都经过正确的清洁和消毒程序。

隔离和防护:对已知感染源的患者采取适当的隔离措施,并对可能接触到感染源的医护人员进行适当防护。

六、监测与报告制度监测:医院应定期对院感发生情况进行监测,及时发现潜在的感染源和传播途径。

报告:一旦发现院感病例,应立即向相关部门报告,以便及时采取控制措施。

反馈:对监测和报告的数据进行分析,及时反馈给医护人员,以便改进预防措施。

七、教育与培训加强医护人员院感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提高他们的防控意识和能力。

院感基本知识

院感基本知识

第一章医院感染管理概论第一节医院感染的基本概念1.何谓医院感染?答:医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

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于医院感染。

2.何谓医源性感染?答:医源性感染是指在医疗服务中,因病原体传播引起的感染。

易引起医源性感染的因素包括:多次进行侵袭性操作;使用消毒或灭菌不合格的医疗器械或设备;医疗环境污染严重,如物体表面、空气、医务人员的手等,输入已被污染的药品、血液或血液制品等;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等等。

3.根据病原体的来源不同,医院感染可分为哪几类?答:医院感染可根据病人在医院中获得病原体的来源不同,分为外源性感染和内源性感染。

4.何谓外源性感染?答:外源性感染又称交叉感染,其病原体来自病人体外,如来自于其他病人、医务人员、诊疗器械和医院环境等。

5.何谓内源性感染?答:内源性感染又称自身感染,其病原体来自病人自身(皮肤、口咽、肠道、泌尿生殖道等)的常居菌或暂居菌。

当人体免疫功能下降或体内微生态环境失衡时即可发生内源性感染。

随着医院感染监控工作的深入,外源性感染已明显减少,内源性感染则在增加,成为医院感染的主要类型。

6.医院感染流行病学哪些特点?(1)感染链特点:外源性感染的传播过程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环节,即感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缺一不可。

(2)发病形式:医院感染多为散发性,有时可出现暴发流行。

外源性感染的表现形式可为散发,也可为暴发。

而内源性感染则呈散发形式。

(3)预防控制特点:大部分外源性感染是可以通过规范医护人员诊疗操作、严格消毒灭菌及隔离等措施得到预防和控制的。

内源性感染的发生基于病人的基础病、诊疗措施等多种因素,较难有效地预防和控制。

但可以通过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及免疫抑制类药物、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等措施降低感染风险。

(4)科室分布特点:医院感染多发生于医院的高危科室,主要有各类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病房、神经外科、烧伤科、心胸外科,呼吸科、血液科和肾科病房等。

院感(护士必背)

院感(护士必背)

院感(护士必背)引言概述:院感,即医院感染,是指在医疗机构内,患者在接受医疗服务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感染。

院感是医疗质量和安全的重要指标,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具有重要影响。

作为护士,了解和掌握院感相关知识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来阐述护士必背的院感知识。

正文内容:一、院感的定义和分类1.1 院感的定义:院感是指在医疗机构内,患者在接受医疗服务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感染。

1.2 院感的分类:院感可分为交叉感染和自发性感染两类。

交叉感染是指通过医院内的传播途径导致的感染,如空气传播、飞沫传播等;自发性感染则是指患者自身的感染。

二、院感的传播途径2.1 空气传播:包括飞沫传播和气溶胶传播,如呼吸道疾病的飞沫传播和结核病的气溶胶传播。

2.2 接触传播:包括直接接触传播和间接接触传播,如手术器械、医疗设备等的间接接触传播。

2.3 水源传播:如水中的细菌、病毒等通过饮水或者水接触传播给患者。

2.4 食物传播:如食物中的细菌、病毒等通过食物摄入传播给患者。

2.5 医疗器械传播:如使用未经消毒的医疗器械导致的感染。

三、院感的预防措施3.1 消毒与无菌操作:护士应掌握正确的消毒方法和无菌操作技巧,确保医疗器械和环境的无菌。

3.2 手卫生:护士应经常进行手卫生,包括正确的洗手方法和使用合适的消毒剂。

3.3 隔离措施:对于有传染性疾病的患者,护士应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如空气隔离、接触隔离等。

3.4 定期消毒和清洁:护士应定期对医疗设备、病房环境等进行消毒和清洁,减少感染的风险。

3.5 健康教育:护士应加强对患者和家属的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卫生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四、院感的监测和报告4.1 监测指标:护士应了解院感的监测指标,包括感染率、感染部位、病原体等。

4.2 监测方法:护士应熟悉院感的监测方法,包括定点监测、定期监测等。

4.3 报告与分析:护士应及时报告院感情况,并参与对院感数据的分析和研究,为院感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完整)院感基本知识

(完整)院感基本知识

院感基本知识一、医院感染的定义: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

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

二、医院感染暴发: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3例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疑似医院感染暴发: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出现3例以上临床症候群相似、怀疑有共同感染源的感染病例;或者3例以上怀疑有共同感染源或感染途径的感染病例现象。

三、医院感染暴发或疑似暴发的报告流程:掌握“六步洗手法”,手消毒的步骤按六步洗手法搓揉。

工作时手卫生指征(洗手或手消毒):手卫生的五个重要时刻:“两前三后”,即接触患者前、无菌(清洁)操作前、接触患者后、可疑接触患者体液后、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

四、多重耐药菌的定义:主要是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常见多重耐药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肠杆菌科细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

现场抽查1-2名病人)多重耐药菌的隔离措施:1.病人床头卡上挂有蓝色隔离标识。

2、实施接触隔离,设单间隔离、相同感染同室隔离或床边隔离。

3、落实手卫生。

4、病人的生活垃圾按感染性医疗废物处理。

5、病人用物如体温计、听诊器、血压计专用或每次用后作消毒处理;每天用消毒液拖地两次,每天用消毒液擦拭病人床栏、床旁桌椅、门把手等,每天用消毒液冲洗卫生间1次。

6、临床医生注意本医院和本科室的细菌耐药情况,提高病原学标本的送检率,在感染性疾病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及时采集合格的标本做病原学检查和药敏试验,并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或调整抗菌药物。

7、患者转诊前应通知接诊的科室,以便采取相应传播控制措施。

8、病人做细菌培养结果连续2次(每次间隔应大于24h)阴性后方可解除隔离,对病人单元必须做彻底的终末消毒处理。

(完整)院感基本知识

(完整)院感基本知识

(完整)院感基本知识引言概述:院感是医院感染的简称,是指在医疗机构内患者、访客或医护人员感染的疾病。

院感不仅给患者带来健康风险,也给医疗机构带来负面影响。

了解院感基本知识对于预防和控制院感至关重要。

一、院感的定义和分类1.1 院感的定义:院感是指在医疗机构内感染的疾病,包括医院内感染、手术感染、医源性感染等。

1.2 院感的分类:根据感染途径和感染部位的不同,院感可分为空气传播感染、飞沫传播感染、接触传播感染等。

二、院感的传播途径2.1 空气传播:通过空气中的微生物传播,如结核杆菌、麻疹病毒等。

2.2 飞沫传播:通过呼吸道分泌物中的微生物传播,如流感病毒、麻疹病毒等。

2.3 接触传播: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感染源传播,如手术器械、医疗器械等。

三、院感的预防措施3.1 严格执行手卫生:医护人员和患者要经常洗手,避免交叉感染。

3.2 使用个人防护装备:医护人员在处理感染源时要戴口罩、手套等防护用具。

3.3 定期清洁消毒:医疗器械、病房、手术室等要定期清洁消毒,减少感染风险。

四、院感的控制措施4.1 隔离感染源:对已感染的患者进行隔离,防止院感传播。

4.2 做好医疗废物处理:对医疗废物进行妥善处理,避免传播院感。

4.3 建立院感监测系统:建立院感监测系统,及时发现和处理院感疫情。

五、院感的重要性和影响5.1 院感的重要性:院感不仅危害患者健康,也影响医疗机构声誉和医疗质量。

5.2 院感的影响:院感会增加医疗机构的经济负担,降低医疗安全水平,影响医疗服务质量。

5.3 预防和控制院感是医疗机构和社会各界共同责任,需要全面加强院感管理和监测。

结论:了解院感基本知识,加强院感预防和控制,对于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保障患者健康安全至关重要。

医疗机构和个人都应当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共同努力预防和控制院感的发生和传播。

(完整)院感基本知识

(完整)院感基本知识

(完整)院感基本知识引言概述:院感是医疗卫生机构中常见的问题,对患者和医护人员都造成了一定的危害。

了解院感的基本知识对于预防和控制院感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院感的定义、传播途径、预防措施、常见院感病原体和处理方法五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院感的定义1.1 院感是指在医疗卫生机构中患者在接受医疗服务过程中所感染的疾病。

1.2 院感包括医院内感染和医院外感染两种类型。

1.3 院感的发生与医疗机构的环境、设施、医疗操作、患者病情等因素密切相关。

二、传播途径2.1 空气传播是院感最常见的传播途径,包括飞沫传播和空气气溶胶传播。

2.2 接触传播是院感的另一种重要传播途径,包括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

2.3 水和食物传播也是院感的传播途径之一,尤其是在医院中使用不洁净的水源或食品。

三、预防措施3.1 严格执行手卫生措施,包括洗手、消毒和使用手套等。

3.2 加强医疗废物管理,正确处理医疗废物,防止交叉感染。

3.3 定期对医疗设施和器械进行消毒和清洁,确保医疗环境的清洁卫生。

四、常见院感病原体4.1 细菌是院感的主要病原体,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

4.2 病毒也是院感的常见病原体,如呼吸道病毒、诺如病毒等。

4.3 真菌和寄生虫也可能引起院感,如念珠菌和疟原虫等。

五、处理方法5.1 对院感患者进行隔离治疗,减少院内传播的可能性。

5.2 对院感病原体进行药物治疗,控制感染的扩散。

5.3 定期对医疗机构进行院感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处理院感问题。

结语:通过了解院感的基本知识,医护人员和患者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院感的发生。

建议医疗机构加强院感管理,提高医护人员的防控意识,共同努力减少院感对医疗安全的影响。

院感基本知识

院感基本知识

院感基本知识院感,即医院感染,是指在医疗机构内发生的与医疗活动有关的感染。

院感的发生会给患者的健康带来严重的威胁,因此,医疗机构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来控制院感的发生和传播。

本文将介绍院感的基本知识,包括院感的定义、分类、传播途径、预防措施等内容。

一、院感的定义院感是指在医疗机构内发生的与医疗活动有关的感染。

它可以是在患者入院前已存在的感染,也可以是在患者入院后发生的感染。

院感可以由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病原体引起,其感染部位可以是呼吸道、泌尿道、血液、手术切口等。

二、院感的分类根据感染的部位和感染的时间,院感可分为以下几类:1. 呼吸道感染:包括肺炎、支气管炎等。

2. 泌尿道感染:包括尿路感染、肾盂肾炎等。

3. 血液感染:包括败血症、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等。

4. 伤口感染:包括手术切口感染、创伤感染等。

5. 腹部感染:包括腹腔感染、胆道感染等。

6. 皮肤和软组织感染:包括褥疮、烧伤感染等。

三、院感的传播途径院感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1. 直接接触传播:患者和医务人员之间的直接接触可以传播院感,如握手、抚摸患者等。

2. 飞沫传播:患者咳嗽、打喷嚏时,会将病原体通过飞沫传播给周围的人。

3. 空气传播:某些病原体可以通过空气中的微粒传播,被他人吸入而感染。

4. 水和食品传播:某些病原体可以通过水和食品传播给人体,引起感染。

5. 医疗器械传播: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可能成为院感的传播媒介。

四、院感的预防措施为了控制院感的发生和传播,医疗机构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患者筛查:对入院患者进行感染风险评估和筛查,及时发现潜在感染风险。

2. 医务人员的手卫生: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守手卫生的规范,包括洗手、戴手套等。

3. 医疗器械的消毒和灭菌:医疗器械在使用前应进行严格的消毒和灭菌处理,以确保无菌状态。

4. 环境清洁和消毒:医疗机构的环境应保持清洁,并进行定期的消毒工作。

5. 患者隔离:对于已经感染或可疑感染的患者,应进行隔离,以防止院感的传播。

院感基本知识

院感基本知识

院感基本知识院感基本知识1.什么是院感?院感是医院内发生的各种医疗保健相关感染的统称,包括医院内患者、医务人员和访客之间的传染病。

1.1 医院感染的类型1.1.1 交叉感染:通过患者、医务人员或设备等传播的感染。

1.1.2 外源性感染:来源于医院环境和附属器械等,感染患者并导致疾病的感染。

1.1.3 寄生虫感染:由各种寄生虫引起的医院感染。

1.1.4 血源性感染:通过血液传播的感染,如乙肝、艾滋病等。

1.1.5 呼吸道感染:通过呼吸道传播的感染,如肺炎等。

2.医院感染防控措施2.1 手卫生2.1.1 医务人员和患者应保持良好的手卫生习惯,包括勤洗手、正确使用洗手剂或手消毒液。

2.1.2 手套应适当使用,并及时更换。

2.1.3 不要将手放在口腔、鼻孔等易感染部位上。

2.2 器械与设备消毒和灭菌2.2.1 使用完的一次性器械应正确丢弃。

2.2.2 对可重复使用的设备应进行适当的消毒和灭菌处理。

2.2.3 按照规定的操作程序正确使用灭菌器等。

2.3 空气感染防控2.3.1 确保医院空气流通和消毒设备的正常工作。

2.3.2 对有空气传播风险的病房进行隔离,实施有效的通风措施。

2.3.3 医务人员和访客应佩戴口罩以减少病原体传播风险。

2.4 环境清洁与消毒2.4.1 医院环境应定期进行清洁与消毒,特别是公共区域和病房。

2.4.2 使用适当的消毒剂与工艺对病房、隔离区和器械进行消毒处理。

3.医院感染监测与报告3.1 医院感染监测3.1.1 建立医院感染监测系统,及时发现和控制医院感染发生。

3.1.2 对感染病例进行分类、登记和统计分析,追踪感染源和传播途径。

3.2 医院感染报告3.2.1 医院应按照相关规定报告医院感染发生情况。

3.2.2 报告内容包括感染类型、感染部位、感染菌种、感染人员等详细信息。

4.附件本文档涉及附件,详见附件部分。

5.法律名词及注释5.1 医疗器械管理条例:是中国发布的管理医疗器械的法律法规。

院感基础知识

院感基础知识

院感基础知识院感基础知识是指医疗机构感染管理的基本概念、原则、方法和技术。

它是医疗机构感染管理的基础,对于预防和控制医疗机构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一、概念院感,即医院感染,是指在医疗机构内或者与医疗活动有关的感染。

它包括患者在医院内感染、医务人员感染和与医疗活动有关的其他人群感染。

二、原则1.预防为主:院感管理的核心原则是预防为主。

通过加强感染源控制、传播途径切断和易感人群防护,减少院感的发生和传播。

2.科学合理:院感管理应基于科学依据,根据感染流行病学调查和病原学特点,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和管理策略。

3.综合管理:院感管理需要多学科、多部门的合作,形成科学、系统、综合的管理模式。

4.持续改进:院感管理需要不断总结经验,改进管理方法,提高院感管理水平。

三、方法1.感染监测:通过对院感的监测,了解感染的发生情况和流行趋势,为制定预防措施提供依据。

2.感染预防与控制:包括感染源控制、传播途径切断和易感人群防护。

感染源控制主要是针对患者、医务人员和环境进行感染源的控制,如手卫生、消毒灭菌、隔离措施等。

3.医疗器械管理:医疗器械是院感的重要传播途径之一,对医疗器械的选择、清洗消毒和维护管理要严格执行相关规定。

4.医务人员培训:医务人员是院感管理的重要环节,他们需要具备感染预防和控制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定期培训提高他们的院感管理水平。

四、技术1.手卫生:手卫生是院感管理的基础措施之一,医务人员应掌握正确的手卫生方法,并在适当的时机进行手卫生。

2.消毒灭菌:对医疗器械、环境和物品进行消毒灭菌是院感管理的重要环节,医疗机构应按照像关规定进行消毒灭菌操作。

3.隔离措施:对于患有传染性疾病的患者,应采取适当的隔离措施,以防止感染的传播。

4.环境清洁:医疗机构的环境清洁是预防院感的重要环节,应定期对医疗机构进行清洁消毒,保持环境的清洁和卫生。

五、数据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医疗机构感染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据全球卫生组织统计,每年约有数百万人因医疗机构感染而死亡。

(完整)院感基本知识

(完整)院感基本知识

(完整)院感基本知识引言概述:院感,即医院感染,是指在医疗机构内发生的各种感染。

院感的防控对于保障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健康至关重要。

了解院感的基本知识,可以匡助我们更好地预防和控制院感的发生。

本文将介绍院感的基本知识,包括院感的定义、传播途径、预防措施等。

一、院感的定义1.1 院感是指在医疗机构内发生的各种感染,包括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真菌感染等。

1.2 院感通常发生在患者接受医疗服务的过程中,可能由医护人员、设备、环境等多种因素引起。

1.3 院感的发生会增加患者的病情恶化风险,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并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二、院感的传播途径2.1 直接接触:通过医护人员、患者之间的直接接触传播,如手术、注射等过程中。

2.2 飞沫传播:通过呼吸道分泌物飞沫传播,如咳嗽、打喷嚏等。

2.3 间接接触:通过受污染的医疗器械、设备、环境等传播,如手术器械、床单等。

三、院感的预防措施3.1 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医护人员在接触患者先后、进行各种操作先后都要进行手卫生。

3.2 防止交叉感染:对于具有传染性的病人要采取隔离措施,避免交叉感染。

3.3 定期消毒:对医疗器械、设备、环境等进行定期消毒,确保无菌。

四、院感的治疗方法4.1 根据感染病原体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4.2 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或者其他特殊治疗。

4.3 配合患者进行康复护理,加强营养,提高免疫力,促进康复。

五、院感的监测和报告5.1 建立院感监测系统,定期对医疗机构内的院感情况进行监测。

5.2 及时报告院感疫情,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控制和处理。

5.3 加强院感防控知识的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的防护意识和技能。

结论:了解院感的基本知识,对于预防和控制院感的发生至关重要。

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应加强院感防控工作,提高防护意识,严格执行相关措施,确保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健康安全。

希翼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能够更加了解院感的重要性,共同努力预防院感的发生。

院感基础知识

院感基础知识

院感基础知识院感,即医院感染,是指在医疗机构内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医院内感染。

院感是医疗质量安全的重要指标,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具有重要影响。

为了提高医院院感管理水平,预防和控制院感的发生,以下是关于院感基础知识的详细介绍。

一、院感的定义和分类1. 定义:院感是指在医疗机构内,患者在接受医疗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新发或既往未发现的感染。

2. 分类:根据感染的来源和发生时间,院感可分为两类:a. 社区获得性院感:指患者在入院前已感染,但在入院后才出现症状的感染。

b. 医院获得性院感:指患者在入院后感染的感染,包括医源性感染和环境感染。

二、院感的传播途径1. 直接接触传播:指通过患者与患者、医务人员与患者之间的直接接触传播,如握手、抚摸等。

2. 飞沫传播:指通过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或飞沫中的病原体传播,如咳嗽、打喷嚏等。

3. 空气传播:指通过空气中的气溶胶传播,如麻疹、肺结核等。

4. 粪口传播:指通过接触患者的粪便或口腔分泌物传播,如肠道感染等。

5. 血液传播:指通过接触患者的血液或血液制品传播,如乙肝、HIV等。

三、院感的预防和控制措施1. 手卫生:医务人员和患者应定期进行手卫生,包括洗手和使用手消毒剂。

2. 感染控制: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守感染控制措施,如戴口罩、手套、帽子等。

3. 消毒灭菌:对医疗器械、床单、衣物等进行定期消毒灭菌,以防止交叉感染。

4. 环境清洁:医院应保持良好的环境清洁,定期对病房、手术室等进行清洁消毒。

5. 医疗废物管理:医院应建立规范的医疗废物管理制度,确保废物的安全处理。

6. 患者隔离:对有传染性疾病的患者进行隔离,以防止疾病的传播。

四、院感的监测和报告1. 监测:医院应建立院感监测系统,定期对院感发生情况进行监测和统计分析。

2. 报告:医院应建立院感报告制度,及时报告院感病例,以便进行调查和控制。

3. 分析:医院应对院感病例进行分析,找出院感的原因和规律,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院感知识培训内容6篇

院感知识培训内容6篇

院感知识培训内容6篇(最新)1000字作为医疗卫生机构,院感是每一个医务工作者都需关注和重视的问题。

为提高全体医务工作者的院感防控意识和知识水平,以下为大家整理了院感知识培训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院感基本知识院感是指医疗卫生机构中由于各种因素引起的医院内感染。

院内感染是指在医院及相关医疗机构中影响患者的医疗过程、医护人员及养护人员的健康状况以及消耗医疗资源的感染病的集合体。

院内感染的发生率既是医疗卫生质量及安全监护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控制和降低医疗卫生质量和安全风险的重要目标。

要防控院内感染,除了关注医疗机构的环境卫生和操作工作,还需要医务工作者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

二、手卫生知识全球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医疗保健机构中超过50%的医务工作者不遵守手卫生正确操作程序,这引起了人们关注。

医疗机构中瞒报手术并发症的情况多有发生,其中绝大部分发生在有手卫生不当行为的手术室。

手卫生是医务工作者预防医院感染的基础。

要保持手的洁净并使其不能成为感染源,医务工作者必须了解正确的手卫生操作方法,如何选用和操作消毒剂,如何检查操作流程,并知道什么情况下需要进行手卫生。

三、医疗设备的清洗与消毒医疗设备的清洗与消毒是防控院内感染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

如果设备没有得到清洗和消毒,表面可能携带着病原体,是传播院内感染的潜在危险源。

医务工作者应该按照制造商的说明书使用医疗设备并且遵循设备清洁与消毒的正确操作程序。

此外,使用过的医疗设备应妥善清洗和消毒,以便可在下一次使用之前摆放好。

四、环境卫生管理环境卫生管理是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的重要手段之一。

医疗卫生机构要对负责环境管理的人员进行培训和教育,让他们掌握相关知识,比如:清洁消毒操作流程,物品消毒浓度的选择和掌握,通风设备的使用方法和保养,垃圾分开、分类、集中处理的方法等等。

这样才能确保环境的清洁卫生,减少环境对院内感染的贡献。

五、使用抗生素的管理抗生素是医疗保健中的重要治疗工具,但是滥用抗生素会对患者、医护人员以及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院感基础知识

院感基础知识

院感基础知识一、概述院感,即医院感染,是指在医疗机构内发生的与医疗活动有关的感染。

院感是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具有重要影响。

了解院感基础知识对于提高医疗质量和保障患者安全至关重要。

二、院感的分类1. 医院内感染:指在医院内发生的感染,包括手术切口感染、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等。

2. 医院间感染:指患者在不同医院之间转院期间发生的感染。

3. 医院获得性感染:指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与入院时无关。

三、院感的传播途径1. 直接接触传播:指通过患者、医务人员、访客等直接接触而传播,如手术切口感染、皮肤感染等。

2. 飞沫传播:指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传播,如呼吸道感染。

3. 空气传播:指通过空气中的微生物传播,如结核病、麻风病等。

4. 体液传播:指通过血液、尿液、唾液等体液传播,如乙肝、艾滋病等。

5. 粪口传播:指通过粪便传播,如肠道感染。

四、院感的预防措施1. 个人防护:医务人员应佩戴合适的防护装备,包括口罩、手套、帽子等,避免直接接触患者体液。

2. 患者隔离:对于感染性疾病患者,应进行隔离治疗,避免传播给其他患者。

3. 洁净操作:医务人员在进行操作前应进行手卫生,并保持操作场所的清洁和洁净。

4. 消毒灭菌:对医疗器械、床单、衣物等进行彻底的消毒灭菌,以杀灭病原菌。

5. 环境清洁:保持医院环境的清洁和卫生,定期清洁、消毒医疗设备和病房。

6. 宣教指导:加强患者和家属的宣教工作,提高院感防控的意识和知识水平。

五、院感的监测与报告1. 院感监测:医院应建立院感监测系统,对院内感染情况进行监测和统计,及时发现和控制院感的发生。

2. 院感报告:医院应建立院感报告制度,将院感情况报告给相关部门,以便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控制和处理。

六、院感的重要性和影响1. 患者安全:院感的发生会增加患者的痛苦和疾病的恶化,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

2. 医疗质量:院感是医疗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对医疗机构的声誉和信誉有重要影响。

院感基本知识

院感基本知识

院感基本知识院感(医院感染)是指患者在医疗机构接受医疗服务期间,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新发感染。

院感是医疗机构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不仅给患者带来健康风险,还增加了医疗机构的负担和医疗费用。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院感,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院感基本知识。

一、院感的分类根据感染的来源和传播途径,院感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医源性感染:由医务人员、设备、物品等医疗环境引起的感染。

2. 患者本身感染:患者本身携带的病原体引起的感染。

3. 外源性感染:由患者家属、访客等外部人员引起的感染。

4. 交叉感染:患者之间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的感染。

二、院感的常见病原体院感的病原体多种多样,常见的有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院感病原体:1. 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等。

2. 病毒: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乙肝病毒等。

3. 真菌:念珠菌、曲霉菌等。

4. 寄生虫:疟原虫、弓形虫等。

三、院感的传播途径院感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1. 直接接触传播:患者与医务人员、患者家属等直接接触导致的感染。

2. 飞沫传播:通过呼吸道分泌物或飞沫传播的感染。

3. 空气传播:通过空气中的微生物悬浮粒子传播的感染。

4. 水源传播:通过水源引起的感染,如水中的细菌、寄生虫等。

5. 食物传播:通过食物引起的感染,如食物中的细菌、病毒等。

四、院感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为了预防和控制院感的发生,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感染监测:建立院感监测系统,及时发现和报告院感病例。

2. 感染预防:加强手卫生、消毒灭菌等感染预防措施。

3. 环境控制:保持医疗环境的清洁和卫生,定期清洁和消毒设备、物品。

4. 医务人员培训:加强医务人员的院感知识培训,提高其防控意识和操作技能。

5. 患者教育:向患者宣传院感知识,引导他们正确使用医疗设备和遵循感染预防措施。

五、院感管理的重要性院感管理对于医疗机构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院感的发生,保护患者的健康和安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我国也是一样,医院感染不仅严重 影响医疗质量,威胁患者安全,增 加医疗费用,还屡屡引发医院危机。 如非典疫情、宿州眼球感染事件, 无不以惨痛的教训警示业内人员, 不能对医院感染控制有丝毫的掉以 轻心和懈怠!
医院感染中的一个
• 一位80多岁患有脑梗塞的患者,住 进某医院的ICU病房,接受输液治 疗;一周后,老人出现肺部感染症 状,高烧不退。由于多重耐药菌感 染,老人终因肺部感染治疗不愈, 撒手人寰,花掉15万元医疗费用。 这位老人是诸多在住院期间发生医 院感染患者中的一个。
(四)手卫生方法
• 手消毒剂消毒双手代替洗手。(医务人 员手无可见污染物时)
• 具体方法是: • 1、取适量的速干手消毒剂于掌心; • 2、严格按照洗手的揉搓步骤进行揉搓; • 3、揉搓时保证手消毒剂完全覆盖手部皮肤,
直至手部干燥,使双手达到消毒目的。
(四)手卫生方法
• 手消毒
• 医务人员在下列情况时应当进行手消毒: • 1、检查、治疗、护理免疫功能低下的病人之
• 医务人员手被感染性物质污染以及直接为传染 病病人进行检查、治疗、护理或处理传染病病 人污染物之后,应当先用流动水冲净,然后使 用手消毒剂消毒双手。
• 医务人员进行侵入性操作时应当戴无菌手套, 戴手套前后应当洗手。一次性无菌手套不得重 复使用。
(五)手卫生监测
• 医疗机构应当每季度对重点部门进行手 卫生消毒效果的监测,当怀疑流行爆发 与医务人员手有关时,及时进行监测。
• 继后英国外科医师李斯特进一步阐明了细菌与 感染的关系,使无菌术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 发展。
• 1673年荷兰的列文虎克发现了“狄尔肯”(拉 丁文中“细小活泼的物体 ”)20年代未英国 细菌学家弗莱明发明了青霉素一度有效地降低 了医院感染率,但不久医院感染不但没解决, 部分还有上升。
日常生活中,我们的手上带着常居菌和暂居菌
• 4)右手握住左手大拇指旋转揉搓,交换进行;
• 5)弯曲手指使关节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交 换进行;
• 6)将五个手指尖并拢放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 搓,交换进行;
• 7)必要时增加对手腕的清洗。
• 4、在流动水下彻底冲净双手,擦干。
(四)手卫生方法
1. 掌心对掌心搓揉 2. 手指交叉,掌心对手背搓揉 3. 手 指交叉,掌心对掌心搓揉
• 监测的重点部门包括各型ICU、新生儿室、 母婴室、骨髓移植病房、器官移植病房、 血液透析病房、手术室、产房、导管室 等
• 3、Ⅳ类区域医务人员的手卫生要求应≤15cfu/cm2。 Ⅳ类区域包括感染性疾病科、传染病科及病房。
• 各区域工作的医务人员的手,均不得检出致病微生物 。
(四)手卫生方法
• 洗手指征:
• 1、直接接触病人前后,接触不同病人之 间,从同一病人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动到 清洁部位时,接触特殊易感病人前后;
是很重要的检查、督导内容之一;
医院感染控制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 07年11月,卫生部宣布我国参加“全球 患者安全倡议活动”,提出了开展和加 强预防控制医院感染,保障患者安全的 五项措施:
• 1、重视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各项工作; • 2、坚持预防为主,广泛推广行之有效的
医院感染预防措施。
• 这两条与我们医务人员息息相关的!
(四)手卫生方法
4. 双手互握搓揉手指
5.拇指在掌中搓揉
6.指尖在掌心中搓揉
(四)手卫生方法
• 洗手注意事项:
• 医务人员洗手时应当彻底清洗容易污染微生物 的部位,如指甲、指尖、指甲缝、指关节及配 戴饰物的部位等。
• 医务人员洗手使用皂液、在更换皂液时,应当 在清洁取液器后,重新更换皂液或者最好使用 一次性包装的皂液。禁止将皂液直接添加到未 使用完的取液器中。
• 1、采用流动水洗手,使双手充分浸湿; • 2、取适量肥皂或者皂液,均匀涂抹至整
个手掌、手背、手指和指缝;
• 3、认真揉搓双手至少15秒钟,应注意清洗双 手所有皮肤,清洗指背、指尖和指缝,具体揉 搓步骤为:
• 1)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揉搓;
• 2) 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揉搓,交换进行;
• 3)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指缝相互揉搓;
护士在预防医院感染中的责任
• 参与医院感染控制知识培训提高认识; • 遵守医院感染各项规章制度; •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 • 严格执行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 掌握医院感染控制病例报告制度要求; • 掌握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措施。
• 与我们护士最相关的医院感染控制 预防措施:
• 无菌技术 • 消毒隔离
卫生部2006年出台了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手卫生 规范(征求意见稿)
手卫生是医院感染控制中最为 重要的环节之一,众多研究早已证 明提高手卫生消毒的执行率可有
效降低医院感染的暴发流行。
细菌与手卫生的历史的回顾
• 一百多年前,奥地利医师塞麦尔韦斯首先证实 了洗手的价值,他发现产褥热死亡率高的原因 与医师解剖尸体后不洗手便去处理产妇有关, 并用漂白粉洗手列为处置产妇前的常规,使医 院产褥热病死率大为降低。
在实际工作中也有人采用手套取代洗手,但手套 只是洗手的辅助手段,由于手套在操作过程中可能出 现微小不易发现的破损,因此脱手套后仍应洗手。
三、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手卫生 规范
(征求意见稿)主要内容
• (一)、手卫生概念与目的 • (二)、手卫生的管理与基本要求 • (三)、手卫生设施要求 • (四)、手卫生方法 • (五)、手卫生监测
2、某医院因新生儿用品及医务人员手污染而引发新 生儿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爆发。60名新生儿中10例发病,死 亡2例。
手的清洁与消毒是降低医院
感染是最基本、最简单、最可行、 最重要的措施
• 据统计调查:洗手不彻底,导致细菌传 播而造成感染占医院感染发生率的30%; 采用正确的方法洗手可使手上细菌减少 60-90%。医院感染率降低25-50%
• 1、Ⅰ类和Ⅱ类区域医务人员的手卫生要求应 ≤5cfu/cm2。Ⅰ类和Ⅱ类区域包括层流洁净手术室、 层流洁净病房、普通手术室、产房、普通保护性隔离 室、供应室洁净区、烧伤病房、重症监护病房等。
• 2、Ⅲ类区域医务人员的手卫生要求应≤10cfu/cm2。 Ⅲ类区域包括儿科病房、妇产科检查室、注射室、换 药室、治疗室、供应室清洁区、急诊室、化验室及各 类普通病房和房间等。
常居菌和暂居菌的转换
暂居菌和常居菌可以相互转换,长期不进行手皮 肤清洁与消毒,暂居菌就会进入毛囊、汗腺和 皮酯腺内,并变成常居菌,反之,常居菌也会 移居到皮肤表面成为暂居菌
一项工作后手指带菌调查证实,一次物理诊查 平另一均一次菌项接落 研触数 究污增 表衣加 明物3,1进176.5行5,9一.一3次。次皮护肤理的治彻疗底7消79毒.2后。,
院感基本知识
医院感染的概念
• 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 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 医院内获得而出院后发生的感染。
有数据显示
• 全世界每年有数以亿计的住院患者,在 接受医疗服务时发生医院感染,使疾病 治疗和控制变得更为复杂,导致患者病 情加重,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甚 至出现残疾和死亡。美国每年发生医院 感染达200万人,致死约9万人,经济损 失在50亿美元。
(一)手卫生概念与目的
• 概念:卫生(hand hygiene): 为洗手、 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的总称。
• 目的:为加强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手卫生 工作,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提高医疗 质量,保障医疗安全和医务人员的职业 安全 。
(二)手卫生的管理与基本要求
• 制度、设施、全员性培训、督导,以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 • 手卫规范
• 一、手卫生与医院感染的相关性 • 二、手卫生规范实施现状 • 三、卫生部手卫生规范主要内容 • 四、手卫生规范化管理
一、手卫生与医院感染的相关 性
手卫生(hand hygiene): 为洗手、卫生 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的总称 美国CDC2002年颁布了最新的医疗机构手 卫生指南
前; • 2、出入隔离病房、重症监护病房、烧伤病房、
新生儿重症病房和传染病病房等医院感染重点 部门前后; • 3、接触具有传染性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以 及被传染性致病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后;
• 4、双手直接为传染病病人进行检查、治疗、 护理或处理传染病人污物之后;
• 5、需双手保持较长时间抗菌活性时。
医院感染控制怎么强调都 不过分
• 2006年颁布了《医院感染控制办法》
• 从管理层面明确了医院在医院感染 控制方面的责任、义务以及应遵循 的原则。
医院感染控制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 针对医院感染的重点部门和环节,卫生部还相 继颁布了一系列医院感染控制的技术和规范;
• 各级医院均成立了医院感染控制委员会; • 在去年开展的等级医院评审检查中,医院感染
• 另据报道医务人员手革兰氏阴性杆菌携带率为2030%。烧伤或监护病房工作人员可高达80%或更多。 25%普通医院护士手分离到金黄色葡萄球菌 。
• 《医院感染管理学》:“认真洗手是控制医院感染 的一项重要措施,是对病人和医务人员双向保护的 有效手段,”
• “婴儿室医院感染率护士未经洗手为2.65%,洗手后 降为1.24%。
被消毒部位的细菌种类的数量大约需要一周时 间才能恢复到原来的水平。
医务人员手上的细菌的数量和种 类较常人更多
• 游建萍等《手卫生所致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的探讨》一文中提到:医院感染大部分为接触性传 染。医护人员为病原菌重要传播媒介,由医护人员 的手传播细菌造成的医院感染占医院感染的30% 。
二、手卫生规范实施现状
调查发现,大部分病房医生在查房过程中从检查开 始到最后结束,自始至终不曾洗手,门诊医生仅有少数 几名在检查个别患者后才洗手,护士在静脉点滴、肌 内注射等操作过程中,也往往忽略了两例患者间的洗 手,经常是完成整个病区护理操作后才洗手。
洗手方法不规范,洗手后多用白大褂擦手,造成再 次污染,调查中还注意到医护人员在去卫生间前,喝 水用餐前、下班前都能做到认真洗手,在诊疗过程中 常常忽略,表明医护人员对洗手的认识有较强的自我 保护意识。缺乏对患者的保护意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