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书法之美-文字的发展演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汉字的发展演变——蒋勋《汉字书法之美》
汉字最少有五千年的历史。大汶口文化出土的一件黑陶尊,表面上用硬物刻了一个符号,上端是一个圆,像是太阳;下端是一片曲线,有人说是水波海涛,有人认为是云气;最下面是一座有五个峰尖的山。一个永恒的圆,从山峰云端或者汹涌的波涛中升起。有人认为这个符号就是表达黎明,日出,就是“旦”,这个古字。一直到今天,旦,还是有着明显的图像性。只是,为了书写方便,原来的圆太阳,破圆为方,变成直线构成的方形。
这是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汉字,比商代的甲骨文还要早。
大汶口文化(公元前4300年- 前2500年),是新石器时代后期父系氏族社会的典型文化形态。以泰山地区为中心,东起黄海之滨,西到鲁西平原东部,北至渤海南岸,南及今安徽的淮北一带,汉民族的文字与图像在漫长的文明中相辅相成,彼此激荡互动,很像现代数字信息上文字与图像互用的关系。在现实生活中,文字与图像互相连结的例子比比皆是:厕所门
物件和色彩都可以是视觉上的思考,有时候比文字更直接。
汉字是现存几乎唯一的象形文字,而象形有很大一部分是建立在视觉的会意基础上的。汉字依靠视觉思考。
结绳记事————————
手机备忘录,随身小本子,晨间日志
古人,在没有文字的年代里,是采用结绳的方法来记事。主要是记录生命中的大事,例如大地震,日全食,星辰的陨落等。是不能忘记的事件。经过几十万年,那些记录在绳子上的曾经惊动人类的记忆,已经随着时间腐烂风化了。但“绳子的语言”,依然在陶片上保留着。结绳记事,记录了最初的人类的历史,
仓颉造字——————
关于汉字的发明,常常要追溯到仓颉。先秦的经典中,都说仓颉是黄帝时代的史官。
《淮南子本经训》中,关于仓颉造字,有非常动人的句子: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谷雨节气的由来。这几个字传达出了在一片洪荒混沌中人类文字刚刚萌芽时天地震动、悲喜交加的心情。
仓颉造了文字以后,人们从此可以自由地传达心意,记载事物,所以,天上下了粟米给人食用,作为庆贺。各地建庙供奉。仓颉能仰观天象,俯察地理,有四只眼睛,可以追踪鸟兽虫鱼等留下的细微隐秘的踪迹。
甲骨文——————
一般教科书上说,商代的甲骨文是最早的文字。从近半个世纪新出土的考古资料来看,新石器时代的许多陶器表现,都有一些符号,近似于文字,和装饰图案不同。被称为记号陶文。
记号陶文,是半坡遗址出土的陶片上的刻画符号,约公元前4800到4200年之间。这些记号陶文,是和汉字起源有关的最早的实物。
清代,1899年,王懿荣,一位一生研究金石文字的学者,在中药铺买来的药材李看到一些骨骸残片。这些残片上有明显的符号,用手指触摸,能感觉到硬物契刻的凹凸的痕迹。由于他长时间从事古代金石文字的研究和收藏,所以,他辨认出这些龟甲兽骨上的符号是文字,是比周代石鼓文、晚商青铜镌刻的铭文还要早的文字。王懿荣发现甲骨文的故事就像一个传奇,使人不禁联想:长久以来,中药铺卖出了那么多的甲骨文,多数刻着商代历史的甲骨都被熬成了汤药,喝进了病人的肚子里。
甲骨文是卜辞,商朝的初民相信死去的生命还存在灵魂,这些无所不在的灵、鬼,都可以预知吉凶祸福。目前发现的甲骨多是契刻文字,但还是先有毛笔书写过程的,先手写,再契刻,是甲骨文完成的两个步骤。
金文——————
商代的文字并不只是刻在牛骨龟甲上,也同时又镌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青铜古代称金,这些青铜器上铭刻的文字,也通称为金文。
商代早期的青铜器铭文不多,常常是一个很具有图像感的单一符号,有时候是很具象的一匹马,一个人,或者经过图案化的蟾蜍的造型。有人说,商代早期的青铜铭文不一定就是文字,也可能是部族的图腾符号,族徽,也就是国旗。
商代早期的青铜铭文和甲骨文是同一个时代,但比较起来,青铜文字更加庄重繁复,更具备视觉形象结构的完美性,讲究,一丝不苟。因为青铜器是上古社会的庙堂礼器,有一定的庄重性,铸刻在青铜器皿上的图像符号也必然相对有正体的意义。如同今天匾额上的字体,也是庄重的有纪念意义的。有人认为早商的金文是正体,甲骨文卜辞是俗体。相当于青铜铭文是正式印刷的繁体字,甲骨文是手写的简略体,是完全为了书写而存在的。
一般来说,商代青铜器上铭文较少,主要重视外在器形的装饰,常常在器具的表面布满
繁复雕饰的兽面纹,也有立体写实的动物造型,例如著名的四羊方尊。
到了西周,青铜器逐渐放弃外在华丽繁复的装饰,礼器的外在器表变得朴素单纯,像是毛公鼎,散氏盘,器表只有简单的环带纹或者一圈炫纹,从视觉造型来看,远不如商代青铜器的多姿多彩和华丽讲究。
这些青铜器的价值不在外表,而在镌刻的长篇铭文。毛公鼎有500字,散氏盘350字。
到了西周,青铜铭文已经具备了严格确定的文字结构和书写规格。字形方正,由右到左,自上而下,书法的基本架构已经完成。
从大盂鼎,到大克鼎,到毛公鼎,三件青铜器上的铭文,恰好代表了西周早期中期后期三个时期的书风,也是书法史上大篆的典范。
石鼓文——————
西周的文字不仅仅是刻在青铜器上的金文,也有刻在石头上的石鼓文。
最初是唐代在陕西出土的,当时被认为是西周后期君王打猎时的碑刻,赞美君王行猎的诗歌,后来经过近代学者考证,是秦代早期的。秦穆公,或者秦文公时代的。上面的文字严谨,布局匀称,浑厚古朴。
石鼓文在书法史上的重要性,常常被认为是大篆转变为小篆的关键。小篆,一直是被认为是丞相李斯依据西周大篆所创立的代表秦代宫廷正体文字。
李斯,可能是书法史上第一位有名有姓的而且有书法流传的书法家。他的峄山碑和泰山刻石都是小篆的典范。
泰山刻石,是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以后的公元前219年,在泰山封禅,命令李斯书写的纪功刻石。原有144个字,加上秦二世再写的78个字,一共222个字。原来放在泰山顶上,风吹雨打,逐渐风化,到了清代,在山顶发现残存的石头,只剩下10个字。
笔势雄厚,刻画严谨。比石鼓文的文字更精简,更朴实有力,摆脱了大篆的繁琐装饰。更务实,质朴。比后代临摹重刻的峄山碑更接近秦代李斯小篆的书风。
由篆入隶————————
然而在书法史上,最能代表秦代书风的文字,是李斯撰写在泰山碑上的小篆吗?
汉字,常常在同一时期同时存在两种不一样的书写方式。例如,商周时代有镌刻在青铜礼器上的金文,也有刻在龟甲兽骨上的甲骨文。金文是国家庙堂典礼用的纪念性文字,端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