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人们是怎样选拔人才的

合集下载

从古到今选拔官员的方法

从古到今选拔官员的方法

从古到今选拔官员的方法从古到今,不同国家和文明社会在选取官员方面采用了各种各样的方法。

本文将对古代和现代选拔官员的方法进行比较,并分析其优点和缺点。

古代选拔官员的方法主要有考试制度、家族制度和任用制度。

考试制度是最为公平和普遍的一种选拔官员的方式。

古代中国的科举制度便是一种著名的考试制度,通过文、武科举考试选拔官员。

这一制度不分阶层,任何具备才华和学识的人都能有机会参与竞争。

而罗马帝国时期的官吏选拔则采用了类似的方式,通过补充秀才(郎吏)和竞争演说等方式选拔官员。

这种选拔方法充分体现了选拔官员应该以能力为先的原则,也保证了政府的稳定和发展。

但是,这种方法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考试的内容和标准可能会出现偏差,而且有可能对贫困家庭的人不太公平。

在家族制度中,官员职位由父辈传给后辈。

这种制度在古埃及、古印度以及欧洲中世纪的封建社会中十分普遍。

家族制度认为世袭官员可以维护家族利益,并保持了政府的稳定性。

但是,由于家族成员的能力和品德不能保证一定优于外部人员,这种方法可能导致官员不够能干和腐败。

除了考试和家族制度,任用制度也是古代选拔官员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古代中国,中国古代朝廷中重要的高层官职由皇帝或宰相对人才进行直接挑选。

这种方法考虑到了官员的能力和忠诚度,但同时也有可能导致官员争位和宦官的干政等问题。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选拔官员的方式也在不断演变。

现代选举制度是最为普遍和民主的一种方式。

通过选举,公民可以直接参与政治,选出自己认为合适的官员。

这种方法保证了政府的合法性和稳定性,同时也提高了政府的透明度和责任感。

但选举制度也可能存在民粹主义、政治操纵和选举花费等问题。

此外,现代选拔官员还有其他方式,如职业管理和选拔委员会。

职业管理意味着官员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通过考试或评价来选拔官员。

希腊的雅典城邦在公共职位选择上设立了评议会,选择具有经验和能力的官员。

这种方式着重考察官员的实际表现和执行能力,但也可能与公众的利益背离。

中国古代史——人才选拔制度

中国古代史——人才选拔制度

中国古代史——人才选拔制度人才选拔制度脉络:西周(世卿世禄制)——秦(军功爵制)——汉(察举制、征辟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至清沿用(科举制)1、秦朝以前(1)春秋以前:官吏主要通过“世卿世禄”制度产生。

(2)战国:出现“军功爵制度”,又兴起“养士”之风(收养门客),招揽有才干、善言辞的人才,不论出身,为国君、诸侯服务。

(3)秦:以辟田和军功为选官依据。

2、汉代:察举制和征辟制(1)察举是自下而上推选人才的制度——考试是察举制度的重要环节:①汉高祖刘邦首下求贤诏,要求郡国推荐具有治国才能的贤士大夫,开“察举制”先河;②文帝下诏要求“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并且定下了“对策”(考试)和等第;③武帝时“察举制”达到完备,尤其是有了统一的选才标准和考试办法。

(2)征辟是一种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主要包括皇帝征聘和公府、州郡辟除两种方式,皇帝征召称“徵”,官府征召称“辟”。

3、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魏文帝曹丕于黄初元年制定)(1)在各郡、各州设置中正,州郡中正只能由本地人充当、且多由现任中央官员兼任。

(2)中正的职权主要是评议人物,其标准有三:家世(被评者的族望和父祖官爵)、道德、才能。

(3)中正评议结果上交司徒府复核批准,然后送吏部作为选官的根据。

4、隋唐滥觞的科举制(1)隋朝:①隋文帝废除维护门阀贵族地位的九品中正制,设“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两科。

②隋炀帝时始置进士科,因为是分科取士,所以名为“科举”。

——王朝开始用公开考试的方法来甄别人才高下,从而量才录用,这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上的重大改革,为以后历代所沿用。

(2)唐朝:①科举真正成型是在唐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创立完善科举的关键人物。

②唐朝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3)明朝:①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②考试内容基本以"四书五经"为准,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参照朱熹《四书集注》。

谈论中国古代至今的人才选拔制度

谈论中国古代至今的人才选拔制度

谈论中国古代至今得人才选拔制度中国古代选官用人就是国之大事,为了保证人才选拔,国家一方面大力发展教育;另一方面不断探索与完善选官制度。

从孔子得“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至孟子得“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短长”再到诸葛亮得“示其危,示其勇,示其利,观其志。

”后到 19 世纪、20 世纪形成得近代企业人事管理制与政府公务员制度,大致体现了对人才选拔工作理论与技术得发展过程。

2、1 察举制春秋以前,官吏主要通过“世卿世禄”制度产生。

战国时, “世卿世禄”制逐渐废除,官吏得选举就发生了根本变化。

秦在统一之前, “仕进之途,唯辟田与胜敌而已” ,而胜敌就是其主要途经,秦统一之前得官吏,也就多出于军功。

到了汉代,朝廷为了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统治得需要,在秦得基础上, 建立与发展了一整套选举统治人才得选官制度。

这套制度包括: 察举、皇帝征召、公府与州郡辟除、大臣举荐、考试、任子等多种方式,不限于一途,而且还可以交互使用。

察举制也就就是选举, 就是一种由下向上推选人才为官得制度。

汉代察举得标准, 大致不出四条,史称“四科取士” ,大约起于西汉,下迄东汉末改。

不过,有时单举其中得一二科或全举四科,均有诏令临时规定。

汉代选官以“乡举里选”为依据,体现得就是尊重乡里舆论对士人德才评判得权威性。

但就是,舆论评价一旦与仕途沉浮相联系, 就容易被某些有权势、有影响得人物或社会集团所控制、利用。

曹操审时度势, 提出了“惟才就是举”得用人原则, 这既就是对处于乱世求贤得需要, 也就是对汉代“选举失实”得刻意纠正。

2、2 九品中正制在汉末军阀混战得冲击之下,乡里组织遭到破坏, “乡举里选”得传统做法难以为继。

在此情况下, 三国时得曹魏御史大夫陈群制定与推行了“九品中正制”。

在朝官中推选有声望得人担任各州、郡得“中正官” ,负责察访本地士人,按其才德声望评定九个等级(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 下下) ,然后根据士人得品级,向吏部举荐。

中国历代人才选拔制度

中国历代人才选拔制度

中国历代人才选拔制度中国历代人才选拔制度是指在不同朝代中,为了选拔人才,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和社会发展水平,各朝代都建立了一系列的选拔制度。

这些制度多样而复杂,充分反映了历代政府对于人才的需求和选拔人才的态度。

本文将从秦汉时期的举孝廉制度、唐代的进士科举制度、明清两朝的乡试制度和科举制度等几个方面,介绍中国历代人才选拔制度的特点与意义。

秦汉时期的举孝廉制度是中国古代人才选拔的早期制度之一、这一制度强调尊重人才,注重选拔贤能。

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为了构建中央集权制度,秦始皇废除了世袭制,推行了以举孝廉制为核心的选拔制度。

孝廉指的是以孝行为标准,遴选出的贤良之才。

这些孝廉可以直接进入官府从事公职,而不受出身与门第的限制。

这一制度打破了封建社会的阶层壁垒,为人才的选拔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促进了社会流动性,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为秦朝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唐代的进士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的巅峰之作。

唐朝通过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尊重才能与知识,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唐代的科举分为明经和明法两个阶段。

明经考试重点考核礼法、音律及经史等诸子百家的内容,而明法考试则主要考察法律制度和政治法规。

通过考试合格者可进入国子监学习,最终以及第的考生有资格进入国家官僚机构。

这一科举制度减少了出身的影响,提高了选才标准,培养了众多的政治家、文化家和科技人才,巩固了唐朝的统治地位,使国家的治理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明清两朝的乡试制度和科举制度是中国后期人才选拔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乡试制度是科举制度的初试阶段,在明清两朝被广泛采用。

乡试是基于地方行政区域进行选拔,考试内容包括文学、诗词和经史等。

通过乡试的考生可以参加省级的会试和最后的殿试。

科举制度则是总体考核体系,根据不同的级别进行选拔,从县级到国家级。

科举制度更注重才性和学识,考察的范围更广,包括文学、经史、礼法和政策法规等方面。

明清两朝的乡试制度和科举制度相辅相成,为后期的官员选拔提供了有效的机制,虽然也存在一些弊端,但整体上促进了社会流动性,培养了大量优秀的政治家和文化家,为明清两朝的治理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简述中国历代人才选拔制度

简述中国历代人才选拔制度

简述中国历代人才选拔制度中国历代人才选拔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中重要的制度之一,因为中国历史较为悠久,经历了不同的朝代,所以人才选拔制度也有所不同。

下面将从秦汉、唐宋、明清等几个不同时期的人才选拔制度进行阐述。

在秦汉时期,由于秦朝的中央集权特点和法家思想的影响,开始实行了严格的考试制度。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了郡县制,设立了郡县学校,作为培养官员和人才的地方。

同时,他还开创了诸子百家争鸣的思想教育,鼓励多元思想的碰撞。

而在汉朝时期,设立了博士、太子中庶子、太尉右司马等官来选拔人才,考试主要以文章、政策见解等为主,选拔具备才干和文化素养的人才。

唐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人才选拔制度相对较为繁荣的时期。

唐代的科举制度被奉为经典,主要分为三个阶段:进士科、明经科和进士科二试。

进士科是最重要的考试,分为殿试和会试,考生需通过不同层次的考验才能得到最后的考官评判,合格的称为进士,可以直接进入官场。

唐代的科举制度考察多为文章、政策才能和文化修养,注重理论和表达能力。

宋代继承了唐代科举制度,并进行了一定的。

宋代开始设置会试的地方试场,增加了考生面试的机会,考察内容也从文学拓展到政治、军事、礼仪等多个方面,科举制度变得更加综合和严格。

明清时期,科举制度依然是人才选拔的主要途径,但在社会经济变革的背景下,科举内容和选拔标准发生了一些变化。

明代增加了礼科和经义科,进一步加强了政治、经济、礼制、典籍等方面的考核内容,更加注重实际应用能力。

清代这种趋势继续发展,科举内容进一步扩展,不仅考查文化和政治学科,还考察军事、管理和经济等方面的知识,更加关注实践和应用。

总的来说,中国历代人才选拔制度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完善和的过程。

尽管不同朝代的制度有所不同,但一个共同的特点是注重知识和文化修养,关注实际应用和政治素养。

这些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发展、人才流动和政治稳定。

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科举制度过于注重文化成绩,有可能忽视了其他才能的发展;同时,科举制度的独占性和门槛高,也有可能加重了社会不公和贫困等问题。

中国历代人才选拔制度

中国历代人才选拔制度

中国历代人才选拔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方面。

这篇文章将从秦汉、唐宋、明清等历史时期入手,介绍中国历代人才选拔制度的发展历程。

一、秦汉时期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大一统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实行科举制度的朝代。

秦朝实行“九品中正制”,即按照官员的品级和职位来区分官员的等级。

官员的选拔主要是通过“举孝廉”、“举贤良”等方式进行的,这些方式都是通过举荐人才来选拔官员。

汉朝继承了秦朝的科举制度,但是汉朝的科举制度更加完善,考试的科目也更加多样化。

二、唐宋时期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强盛的朝代,唐朝的科举制度非常完善。

唐朝的科举考试分为三个等级,分别是明经、进士和进士及第。

明经考试是唐朝科举考试的第一级,主要考察的是候选人的基础学识。

进士考试是唐朝科举考试的第二级,主要考察的是候选人的文化素质和才干。

进士及第考试是唐朝科举考试的最高级别,只有通过进士考试的人才有资格参加进士及第考试。

唐朝的科举制度在世界上也是非常有名的,被誉为“世界制度之冠”。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文化盛世,宋朝的科举制度也非常完善。

宋朝的科举考试分为三个等级,分别是明经、进士和进士及第。

与唐朝相比,宋朝的科举考试更加注重实用性,考试内容更加贴近现实生活。

宋朝的科举制度也是非常有名的,被誉为“东方制度之花”。

三、明清时期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明朝的科举制度相对于唐宋时期有了一些改进。

明朝的科举考试分为三个等级,分别是举人、贡士和进士。

举人考试主要考察候选人的学识和才干,贡士考试主要考察候选人的政治素质和才干,进士考试则是明朝科举考试的最高级别,只有通过进士考试的人才有资格参加进士及第考试。

明朝的科举制度也是非常有名的,被誉为“东方制度之光”。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的科举制度相对于明朝有了一些改进。

清朝的科举考试分为三个等级,分别是举人、贡士和进士。

清朝的科举考试主要考察候选人的政治素质和才干,更加注重实用性。

中国历代选拔人才的制度

中国历代选拔人才的制度

中国历代选拔人才的制度
中国历代选拔人才的制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独特的选拔机制。

以下是一些中国历代选拔人才的制度的概述:
1. 科举制度:科举是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选拔人才制度,它始于隋朝,经历了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发展。

科举制度通过举行科举考试选拔官员,考试分为三级:乡试、会试和殿试。

通过考试合格者可以成为官员,科举制度强调文化能力和知识水平。

2. 士人选拔制度:在古代中国,士人选拔制度也是一种重要的选拔人才机制。

士人是指通过学习儒家经典文化,并取得一定学识的人。

朝廷会设立一些考试,以评估候选人的学术能力和品德,合格者可以成为官员。

3. 举孝廉制度:孝廉是指具备孝敬父母和廉洁自律品质的人。

在中国历代,朝廷会设立举孝廉制度,通过推荐或考试来选拔孝廉。

合格者可以获得一定的荣誉称号和机会成为官员。

4. 选拔门第制度:门第指的是家族的社会地位和声望。

在一些朝代,家族背景对于选拔人才也起到一定的影响。

朝廷会对具有显赫门第背景的人进行优待和选拔,认为他们有更好的家族教养和背景,适合担任官职。

5. 推荐制度:除了考试以外,推荐也是一种重要的选拔人才方式。

社会名流、官员或有影响力的人物可以推荐有才能和能力的人进入官场。

这些制度在不同的朝代和时期有所变化,但总体上都是为了选拔具备政治才能、行政能力和道德品质的人才,以维护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古代人才选拔制度

古代人才选拔制度

古代人才选拔制度
古代是一个以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基础的时代,而人才则是为社会发展提供动力的源泉。

古代的人才选拔制度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制度,它指导人们如何择优选拔优秀的人才,以促进古代社会的发展。

从古至今,历史上不同的朝代和社会所使用的人才选拔制度各不相同。

一般来说,古代人才选拔制度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家庭出身。

早在古代,乐斯曼就提出了家庭出身的重要性,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人们对家庭出身的重视程度因时期而异,有的时期高度重视家庭出身,只有家族中的孩子才有机会被提拔;而有的时期则以学业成绩为主要考量指标,不论出身。

二是官僚制度。

官僚制度也是古代人才选拔制度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它在提拔人才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官僚制度是一种行政机构和行政制度,它通过官僚考试来评选优秀的官员,用以补充古代政府官员队伍,从而有助于政府的管理。

三是宗教礼仪。

宗教礼仪是人才选拔制度中另一重要部分,在古代,宗教礼仪的重要性也很高。

宗教礼仪实质上是一种宗教仪式,古代人们会将宗教礼仪作为一种重要考量指标,以此来选拔优秀的人才,以满足宗教需要。

四是技术专业。

技术专业是古代人才选拔制度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它主要以考试形式进行,检验考生的技术水平、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

古代人才选拔制度中,技术专业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考量指标,只有经过严格的技术专业考试,才能被提拔。

总而言之,古代人才选拔制度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制度,它指导人们如何择优选拔优秀的人才,以促进古代社会的发展。

古代人才选拔制度包括家庭出身、官僚制度、宗教礼仪和技术专业的考试,只有通过这些考量指标,才能最终选拔出优秀的人才,以服务于古代社会的发展。

03.09职测知识点:人才选拔制度

03.09职测知识点:人才选拔制度

课外补充资料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人才选拔制度脉络:西周(世卿世禄制)——秦(军功爵制)——汉(察举制、征辟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至清沿用(科举制)1.先秦时期至秦代:(1)春秋以前:官吏主要通过“世卿世禄”制度产生。

(2)战国:出现“军功爵制度”,又兴起“养士”之风(收养门客),招揽有才干、善言辞的人才,不论出身,为国君、诸侯服务。

(3)秦:以辟田和军功为选官依据。

2.汉代:察举制和征辟制(1)察举是自下而上推选人才的制度——考试是察举制度的重要环节:①汉高祖刘邦首下求贤诏,要求郡国推荐具有治国才能的贤士大夫,开“察举制”先河;②文帝下诏要求“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并且定下了“对策”(考试)和等第;③武帝时“察举制”达到完备,尤其是有了统一的选才标准和考试办法。

(2)征辟是一种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主要包括皇帝征聘和公府、州郡辟除两种方式,皇帝征召称“徵”,官府征召称“辟”。

3.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魏文帝曹丕于黄初元年制定)(1)在各郡、各州设置中正,州郡中正只能由本地人充当、且多由现任中央官员兼任。

(2)中正的职权主要是评议人物,其标准有三:家世(被评者的族望和父祖官爵)、道德、才能。

(3)中正评议结果上交司徒府复核批准,然后送吏部作为选官的根据。

4.隋唐滥觞的科举制(1)隋朝:①隋文帝废除维护门阀贵族地位的九品中正制,设“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两科。

②隋炀帝时始置进士科,因为是分科取士,所以名为“科举”。

——王朝开始用公开考试的方法来甄别人才高下,从而量才录用,这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上的重大改革,为以后历代所沿用。

(2)唐朝:①科举真正成型是在唐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创立完善科举的关键人物。

②唐朝考试的科目分为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3)明朝:科举制的鼎盛时期。

①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②考试内容基本以“四书五经”为准,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参照朱熹《四书集注》。

古代招揽人才的方法

古代招揽人才的方法

古代招揽人才的方法导语:关于古代招揽人才的方法,我们比较熟悉的应该就是科举制度了,但你可知道还有九品中正制、推荐制这些方法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一、考核。

考核是用人必不可少的重要步骤。

对官吏进行任内或任后考核、考绩、考课,我国古已有之,如《尚书·舜典》中说:“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

”春秋时管仲说:“成器不课不用,不试不藏。

”《管子·七法》意思是,就是成才的人,不经过考核和试用,也不能轻率地加以收录使用。

战国时军事家吴起认为,考核的目的是,“罢无能,废无用,捐不急之官。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通过考核,罢免无能和不称职的官吏,除去无关紧要的官员。

二、荐访。

三国时诸葛亮曾说:“夫柱以直木为坚,辅以直士为贤,直木出于幽林,直士出于众下。

故人君举贤,必求隐处……或有高才卓绝,不见招求,或有忠贤孝悌,乡里不举。

”《诸葛亮集·举措第七》在他看来,人才往往被隐藏埋没,如不深入查访,就无法得到。

诸葛亮原是荆州刘表辖区内的一个隐士,人称“卧龙”,由于司马徽和徐庶的推荐,刘备的三顾茅庐,才走向仕途,得有机会在中国历史舞台上展示手脚。

所以,他主张人君要到隐处求才,想必有切身之感。

无独有偶,起自布衣的皇帝朱元璋与诸葛亮持有相同的看法。

他在一份诏书上说:“天下之治,天下之贤共理之。

今贤士多隐居岩穴,岂有司失于敦劝欤?朝廷疏于礼待欤?抑朕寡昧不足致贤,将在位壅塞使不上达欤?不然,贤士大夫,幼学壮行,岂有没世而已哉?”引自《古代人才论浅述》唐溥生,安微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朱元璋认为,或许由于种种原因,真正的贤才多在林泉息影。

因此,朝廷用人当于隐处求访。

除求访之径,古人亦重人才自荐一途。

毛遂自荐的`故事人人皆知,其做法也为后人所称道,有的并且仿而效之。

三、培养。

管仲说:“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

中国历代选拔人才的制度

中国历代选拔人才的制度

中国历代选拔人才的制度中国历代选拔人才的制度作为一个悠久的历史文明国家,中国自古就重视选拔人才,这是中国文化中的一大优良传统。

历代中国政权都设有各种选拔人才的制度,使得政权得以发展壮大。

以下是对中国历代选拔人才的制度的探讨。

在中国古代,治国策略主要围绕着"治人"展开,因此选拔人才成为各朝各代政权的首要任务。

早在夏代,就有设立"大司徒"和"大司寇"负责人才选拔的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倡"三纲五常"的教育思想,主张以德治国,提出了人才选拔的"文武合一"的观念,使得贤者能在政务、军事等方面都得到信任和重用。

随着历史的发展,各朝各代都逐渐形成了诸多人才选拔的制度。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科举制度,这是中国独特的制度。

科举制度最早可追溯到隋唐时期,真正成为主要选拔人才的方式则是宋代,直到清代废除。

科举制度分为乡科、州科、府科和院试等不同层次,候选人需先通过乡科考试进入州科,再通过州科考试进入府科,最后通过院试才有机会进入官场。

通过这种方式选拔人才,不仅促进了社会的流动性,也为政府提供了一定的人才资源。

除了科举制度,还有一些其他的选拔人才的制度,如状元试、贡生试等。

状元试是明清两代设立的一项特殊的选拔人才的制度,只有状元才能成为朝廷重要的官员。

至于贡生试,则是针对士子的科举制度的前置考试,通过贡生试的士子才有机会进入科举考试。

此外,历代政权还通过设立书院、科学院、武场、师范学校等机构来选拔人才。

这些机构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培训和教育资源,使得学子在各个领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和展示才华的机会。

总的来说,中国历代政权都十分重视选拔人才,形成了一套完善的选拔制度。

科举制度是最具代表性的制度之一,通过严格的考试和选拔程序,确保了政府能够得到一批经过严格培训和选拔的合格官员。

除了科举制度,政府还设立了一系列的机构和试制来选拔人才,为政府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古今领导者选拔人才的主要方法和基本要求

古今领导者选拔人才的主要方法和基本要求

②从平时与关键时刻的对比中发现、识别人才。

看关键时刻是否理智,能否经受住考验。

③从对下对上的态度行为的对比中发现、识别人才。

对上态度好易,对下就不容易了。

@从_个人的能力和努力的对比中发现、识别人才。

工作很努力但缺少能力不是人才。

⑤从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的对比中发现、识别人才。

创造性、独立工作能力强才是人才。

?从品德与才干的对比中发现、识别人才。

有才无德、有德无才都不行,必须德才兼备。

?从群众评价和领导评价的对比中发现、识别人才。

领导和群众一致认可才是人才。

(5)领导者识别和发现人才的胆识①要敢于破除论资排辈陋习,大胆启用青年才俊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信息沟通日益宽广方便。

今天知识能力的增长相比小生产时期已发生质的飞跃。

尽管经验依然童要,但年轻人未必比资历深的长者知道的少。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许许多多各级各类人才。

因此,对于大批中青年千部,只要从大的方面看准了,基本符合条件,就应当适时地把他们提到负责岗位,使其在最佳使用时期充分发挥作用。

领导者和人事部门在人才选用上一定要有紧迫感,应当树立“选错人才是过错,耽误和浪费人才也是过错”的观念,要下决心破除论资排辈陋习。

论资排辈是妨碍青年才俊提拔重用的最大思想障碍。

论资排辈思想所强调的是工作年限,“多年媳妇熬成婆”,论年头排队;总认为年轻人“嘴上无毛,办事不牢”,信不过,“姜还是老的辣”,靠得住,担心年轻人压不住阵。

其实大可不必,古今中外的伟人中有许多人均在年轻时就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马克思、恩格斯写《共产党宣言》时分别为30岁和28岁。

爱因斯坦发表相对论学说时为26岁。

毛泽东主办《湘江评论》、邓小平当上中共秘书长时都才25岁,其他老一辈革命家也多在二三十岁时就指挥千军万马了。

人才不同于煤炭、石油,埋它几千年,挖出来仍然可以发光发热。

有的人眈误几年就可能永远地失去了成才机会。

传说,汉武帝巡视过程中,发现一位名叫颜驷的地方小官颇有才华,问及为何未能提升,颜驷回答:“文帝好文臣爱武,景帝好老巨尚少,陛下好少而臣已老,是以三垂不遇,老于郎署。

浅析中国古代人才选拔体制

浅析中国古代人才选拔体制

浅析中国古代人才选拔体制中国古代人才选拔体制是指在古代社会中,如何选拔人才以担任国家机关及其他社会组织的领导和职员。

古代中国一直注重人才,人才选拔体制也历经了多个朝代的变迁。

1. 秦汉时期秦汉时期,人才选拔主要是通过选拔贤才和举孝廉。

贤才是指有才能、有节操、有公德的人,通常是从百姓中选拔,而且与功劳、家世等并不相关。

举孝廉是指由监察机构等向地方官府推荐品行端正、才能优秀的年轻人,经过一系列考试后,能够被授予孝廉称号,并被推荐为官员。

这两种选拔方式相对于被家族势力左右的血缘官僚体系,更加公正和公正。

2. 唐宋时期唐宋时期,科举制度逐渐建立。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职业资格考试制度的一种,也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选拔人才的制度。

科举制度分为三个等级:进士、举人、秀才。

进士是最高等级,需要通过三次考试及排名来获得,而秀才是需要通过县试获得最低级别资格证书。

科举制度在唐宋时期取代了家族势力对官职的控制,让更多的优秀人才有机会为官,同时也增强了公正和公正性。

3. 明清时期明清时期,科举制度趋于完善,但科舉素質下降。

因此,皇帝着手进行诸多改革以挽救朝廷的处境,其中的考试制度改革如春闈制、再試貢舉,专科选才等,都是为了逐步推进科举制度的完善。

除了科举,明清两代还成立了官学、府学、学院、经院等院校,以培养更多的人才。

同时还有对少年成才的关注,如孤儿、穷酸举行的贫民科目、扶贫科目的设立,以及派遣洒布、修葺等工作,都是为了让少年们得到学习和培训的机会,培养更多的人才。

综上所述,古代中国人才选拔体制经历了多个历史时期的变迁,从贤才和举孝廉,到科举制度的建立和改进,再到明清时期的各种改革以及对少年成才的关注。

这些体制都反映出中国古代社会对人才的重视和选拔公正的追求。

中国历代选拔人才的制度

中国历代选拔人才的制度

中国历代选拔人才的制度中国历代选拔人才的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一系列的选拔考试和评价机制,为国家选出优秀的人才,为国家的发展和治理作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从秦汉到明清时期,分别介绍中国历代的选拔人才的制度。

一、秦汉时期的选拔人才制度秦汉时期,选拔人才的制度主要体现在推行科举制度上。

当时实行的科举制度是一种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被视为中国古代最早的考试制度。

科举制度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考察内容包括文学、历史、经学等。

通过这一制度,选拔了大量有才华的人才,为国家的管理和治理提供了重要的人力资源。

二、唐宋时期的选拔人才制度唐宋时期,中国的选拔人才制度进一步完善。

唐代推行的进士科举制度,成为后来科举制度的主要模式。

进士科举是通过一系列考试选拔优秀的人才,取得进士及第的人可以进入官场,成为官员。

这一制度使得官员选拔更加公正、科学,为国家选拔了一批杰出的人才。

宋代则进一步加强了科举制度,提倡文学才能,注重实践能力,选拔出了一大批文臣和武将,为宋朝的繁荣和稳定做出了贡献。

三、明清时期的选拔人才制度明清时期,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并打破了贵族垄断的局面,为平民士子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

明代的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考察内容涵盖经学、史学、文学等。

清代则取消了殿试,只保留了乡试和会试,进一步简化了考试流程。

此外,在明清时期,还出现了一些特殊的选拔人才制度,如养廉学政、乡试免试生等,为选拔人才提供了更多的途径和机会。

四、总结中国历代选拔人才的制度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特点和发展。

从秦汉时期的科举制度到唐宋时期的进士科举制度,再到明清时期的进一步改革,这些制度都为中国历史上培养了大量的政治家、文化名人和军事将领,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然而,这些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注重文学才能而忽视其他能力、贵族垄断和腐败等。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的人才选拔制度也在不断改革和完善。

如今,中国的人才选拔制度已经发展到了多元化、综合化的阶段,注重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考察,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

简述中国历代的人才选拔制度

简述中国历代的人才选拔制度

简述中国历代的人才选拔制度
中国历代的人才选拔制度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古代封建社会:这个阶段的人才选拔制度以科举制为主,科举制是指以乡试、会试、殿试为主要形式的考试制度,通过考试选拔士人。

科举制的实施,使士人阶层成为封建社会的支柱,推动了封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2. 建国初期:新中国成立后,人才选拔制度发生了巨大变化。

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人才选拔机构——全国人才普查委员会,开始进行全国性的人才普查和调查。

1958年,全国各级政府相继颁布了《干部选拔任用条例》等一系列干部选拔制度,建立了一套科学、制度化、程序化、公正、公平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体系。

3. 改革开放以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人才选拔制度经历了一次重要的变革。

1985年,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若干规定》,取消了以往的“模拟考试”,开始实行综合素质评价的选拔模式。

此后,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了一系列创新性的人才选拔工作,如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青年骨干人才培养计划、优秀人才发展计划等。

总体来说,中国历代的人才选拔制度变革与时俱进,从乡试、会试、殿试到干部选拔条例再到综合素质评价,不断推进着人才选拔制度的民主化、科学化、公正
化和规范化。

从古至今的人才选拔制度

从古至今的人才选拔制度

从古至今的人才选拔制度
从古至今,人才选拔制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文明社会中有着不同的形式和标准。

以下是一些历史时期和文明社会中的人才选拔制度的例子:
1. 古代中国:在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主要是基于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起源于隋唐时期,成为中国古代的主要选拔人才的制度。

该制度通过各级考试选拔官员,并向有能力的人提供晋升机会。

这个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直到1912年的清朝灭亡。

2. 古代罗马:在古罗马帝国,人才选拔制度主要是基于贵族出身和政治派系。

只有贵族出身的人才能够进入政治体系,并参与政府行政。

此外,民众也可以通过在军队、商业或文化领域获得成就来获得社会地位和政治影响力。

3. 中世纪欧洲:在中世纪欧洲,人才选拔制度主要是基于封建主义体制。

贵族拥有政治和军事权力,并通过世袭方式将这些特权传承给后代。

其他人则通过效忠于贵族、达到一定的社会地位或取得教育成就来获得在政府、教会或商业方面的机会。

4. 现代社会:在现代社会,人才选拔制度通常是基于学历、工作经验和专业能力等标准进行评估。

这包括对教育系统中的学生进行考试和评级,对求职者进行面试和背景调查,以及对员工进行绩效评估等。

此外,某些行业和组织可能还会使用其他特殊的选拔制度,例如体育界的选拔制度和政府公务员考试等。

需要注意的是,人才选拔制度受到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的影响,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才选拔制度也存在差异。

同时,人才选拔制度的公平性、有效性和适应性也一直是人们关注和讨论的问题。

古今中外人们是怎样选拔人才的

古今中外人们是怎样选拔人才的

古今中外人‎们是怎样选‎拔人才的选官用人是‎国之大事,为了保证人‎才选拔,国家一方面‎大力发展教‎育;另一方面不‎断探索和完‎善选官制度‎。

从孔子的“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至孟子的“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短‎长”再到诸葛亮‎的“示其危,示其勇,示其利,观其志。

”后到19世‎纪、20世纪形‎成的近代企‎业人事管理‎制和政府公‎务员制度,大致体现了‎对人才选拔‎工作理论与‎技术的发展‎过程。

察举制春秋以前,官吏主要通‎过“世卿世禄”制度产生。

战国时,“世卿世禄”制逐渐废除‎,官吏的选举‎就发生了根‎本变化。

秦在统一之‎前,“仕进之途,唯辟田与胜‎敌而已”,而胜敌是其‎主要途经,秦统一之前‎的官吏,也就多出于‎军功。

到了汉代,朝廷为了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统治‎的需要,在秦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了一整套选‎举统治人才‎的选官制度‎。

这套制度包‎括:察举、皇帝征召、公府与州郡‎辟除、大臣举荐、考试、任子等多种‎方式,不限于一途‎,而且还可以‎交互使用。

九品中正制‎在汉末军阀‎混战的冲击‎之下,乡里组织遭‎到破坏,“乡举里选”的传统做法‎难以为继。

在此情况下‎,三国时的曹‎魏御史大夫‎陈群制定和‎推行了“九品中正制‎”。

在朝官中推‎选有声望的‎人担任各州‎、郡的“中正官”,负责察访本‎地士人,然后根据士‎人的品级,向吏部举荐‎。

吏部依据中‎正的报告,按品级授官‎。

到魏晋之交‎,因大小中正‎官均被各个‎州郡的“著姓士族”所垄断,他们在评定‎品级时,偏袒士族人‎物,九品的划分‎,已经背离了‎“不计门第”的原则。

此后的三百‎年间,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门阀士族‎垄断政权的‎局面,而九品中正‎制一直是保‎护士族世袭‎政治特权的‎官僚选拔制‎度。

科举制古代均田制‎实行后,中小地主势‎力增长,非常渴望进‎入统治阶层‎。

隋唐时期实‎现了国家的‎统一,为革新政治‎、巩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在选官上实‎行了科举制‎。

古今中外重视人才的事例

古今中外重视人才的事例

古今中外重视人才的事例古今中外重视人才的事例人才是国家、企业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所以古今中外都非常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发展。

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事例。

古代中国在古代中国,人才就是国家的根本,统治者们非常注重对人才的培养和选拔。

据传说,商朝时期有个叫做“舜”的君主,他知道自己的继承人不是儿子,于是通过一系列的考查和选拔,最终指定了一位叫做“禹”的人为继承人。

禹继位后,领导治理洪水,传说中的“三过家门而不入”也是禹练就的技艺。

这就是中国古代重视人才的典型例子之一。

中世纪欧洲中世纪欧洲的人才选拔比较特殊,那就是教会和贵族阶层招收才德兼备的年轻男子,送到修道院或者贵族府邸中接受教育,然后成为神职人员或者外交家。

这种选拔方式使得宗教和贵族阶层的人才储备逐渐壮大,为这个时期的社会稳定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现代日本现代日本是一个以人才为基础的发展模式,日本政府非常注重人才的选拔和培养。

在日本,企业界、政府和大学形成了一种紧密的合作关系,他们将大学培养的人才、政府的资源以及企业的市场需求紧密结合起来,为日本的经济繁荣和科技创新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现代中国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政府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大力推进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

2008年,中国国务院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建设100所高水平大学和基础学科优势高校,这些高校可以培养更加优秀的人才。

同时,中国各个省市也纷纷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来吸引海外的人才回国发展,例如江苏省出台了“特聘教授计划”,在此计划下,江苏省将资助国内外优秀人才在江苏任教或开展研究。

总之,古今中外都非常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各个时期和地区的具体情况不同,但是都反映了人才对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我们期待未来,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人才的需求和竞争将越来越激烈,我们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社会进步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世界各国的人才选拔方式

世界各国的人才选拔方式

世界各国的人才选拔方式
世界各国的人才选拔方式因国情不同、历史传统、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而存在差异,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式:
1. 竞赛选拔:如辩论赛、数学竞赛、学科竞赛等,是以比赛形式选拔人才的方法。

例如,美国的Mathcounts、国际物理竞赛等。

2. 考试选拔:如中国的高考、法国的baccalauréat等,是以学科考试成绩作为选拔标准的方法。

3. 推荐选拔:如日本的大学入学考试、美国的SAT、ACT和课程选择等,是以学校或其他机构的推荐为基础进行的选拔。

4. 面试选拔:如英国的牛津剑桥大学面试、美国的大学申请面试、瑞典的医学院面试等,是以面试表现为基础的选拔方式。

5. 学术评审选拔:这种方式主要用于高层次人才的选拔,如科研机构的教授、研究员等,主要是通过论文、专利或研究成果等学术表现进行评审。

我国古今人才选拔的制度模式

我国古今人才选拔的制度模式

哲学史学研究我国古今人才选拔的制度模式康金红(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江苏南京210001)摘要:选拔人才是国之大事,自古有“得人者昌”“失贤者5”之说。

人才发现和选拔问题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

本文阐述我国古今人才选拔的制度模式,指出:我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的演变,既具有时代特征又保持相对连续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由古论今,我们需要不断完善和创新人才选拔制度,实现人才选拔科学性、公平性与效率性的有效统一。

关键词:中国古今人才选拔制度模式我国中华文明五千年传承历史,各朝各代选拔人才的方式各不相同,从原始社会选贤任能的民主制到明清的“八股取士”,古代人才选拔机制不断发展$古代的政治制度主要有贵族政治、武人(军人)政治、宗教政治和官僚政治或文官政治等模式$1.原始社会考察试用和选贤任能的民主制至夏商西周时期的世卿世禄制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敬贤、礼贤的好传统。

传说我国从尧开始就对官吏进行考核。

据载,尧选继承人时,曾命四岳“悉举贵戚”,四岳举,“盲子”,却品德高尚。

禹建立夏朝,近两千年时间的夏、商、周奴隶制国家时期以“世卿世禄”建立官僚体系的原则,的,的贵族政治模式。

制度,贤明统治能有,有才的人选来,任要的官$文的相国,任主国政,来朝,的治,国“五”的主国$2.春秋战国时期的招贤察能和军功爵制到国时,据,合纵连横,以武力争霸,是武人(军人)政治模式。

与西周一样,春秋战国时期的人才选拔仍 统治者的个别行为,没有形成严格的、规范的制度$元前221年秦始皇攻国,统一六国,建立秦朝。

秦“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商鞅变法的法令规定:“斩一首者爵一级,欲为官者为五十石之官,斩二首者爵二级,欲为官者为百石之官。

官爵之迁与斩首之功相称也。

”秦朝延续了武人政治的政治模式,直至秦朝灭亡。

3.两汉的征辟、察举制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从汉代建立就懂得文治武功是相辅相成的$“征辟制”种自上而下由皇帝或官府直接聘请名流志士任官的征用人才制度$天子直接聘叫“征”,地方官聘用叫“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今中外人们是怎样选拔人才的
选官用人是国之大事,为了保证人才选拔,国家一方面大力发展教育;另一方面不断探索和完善选官制度。

从孔子的“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至孟子的“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短长”再到诸葛亮的“示其危,示其勇,示其利,观其志。

”后到19世纪、20世纪形成的近代企业人事管理制和政府公务员制度,大致体现了对人才选拔工作理论与技术的发展过程。

察举制
春秋以前,官吏主要通过“世卿世禄”制度产生。

战国时,“世卿世禄”制逐渐废除,官吏的选举就发生了根本变化。

秦在统一之前,“仕进之途,唯辟田与胜敌而已”,而胜敌是其主要途经,秦统一之前的官吏,也就多出于军功。

到了汉代,朝廷为了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统治的需要,在秦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了一整套选举统治人才的选官制度。

这套制度包括:察举、皇帝征召、公府与州郡辟除、大臣举荐、考试、任子等多种方式,不限于一途,而且还可以交互使用。

九品中正制
在汉末军阀混战的冲击之下,乡里组织遭到破坏,“乡举里选”的传统做法难以为继。

在此情况下,三国时的曹魏御史大夫陈群制定和推行了“九品中正制”。

在朝官中推选有声望的人担任各州、郡的“中正官”,负责察访本地士人,然后根据士人的品级,向吏部举荐。

吏部依据中正的报告,按品级授官。

到魏晋之交,因大小中正官均被各个州郡的“著姓士族”所垄断,他们在评定品级时,偏袒士族人物,九品的划分,已经背离了“不计门第”的原则。

此后的三百年间,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门阀士族垄断政权的局面,而九品中正制一直是保护士族世袭政治特权的官僚选拔制度。

科举制
古代均田制实行后,中小地主势力增长,非常渴望进入统治阶层。

隋唐时期实现了国家的统一,为革新政治、巩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在选官上实行了科举制。

唐代科举有常举和制举两类。

常举每年举行;制举由皇帝临时立定名目。

科举制度为以后历代王朝所沿用,但到了明清时期,专重“四书”“五经”,以八股文取士,禁锢了士人的思想,极大地束缚了知识分子的创造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是中国近代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

西方
近代中西文化交流过程中,中国的科举制度被介绍到了西方。

科举制用考试选拔人才的原则备受推崇,对欧洲文官制度的确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中世纪欧洲各国政府实行赐官制,文职官员的录用不进行任何考试。

因此,像大哲学家培根这样有才华的人,为了求得一管半职,只好去巴结宫廷权贵。

赐官制必然导致吏治腐败,“朝有南郭,野有遗贤”的现象相当普遍。

新航路开辟以后,来华的西方传教士潜心研究中国的典章制度,不断向欧洲传递东方的信息。

16世纪中期来华的传教士克鲁兹,发现科举制与西方人事制度迥然不同,实行“学而优则仕”的原则,随后在游记中把中国科举制介绍到欧洲。

这个世纪末,欧洲就有了关于中国科举制度的详细报道。

18世纪介绍中国最有影响著作是阿尔德的《中国概况》,其中介绍了中国科举制度。

至1810年,《大清律例》被译成英文,也有关于科举的法律条文。

16世纪的门多萨认为,中国是世界各国中治理得最好的一个,他把原因归于中国竞争性的科举制度,说中国通过竞争开放一切官职,从而利用了所有中国人的聪明才智。

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说,中国只有通过严格考试的人才能出任官职,“中国由那些及第的人治理着”,
政治清明,经济繁荣。

欧洲人赞赏的是中国科举制度选拔人才的原则:机会均等,公平竞争,择优录用。

他们认为这是一种出类拔萃的制度,值得效法。

在中国科学制的影响下,欧洲开始废弃腐朽的赐官制,确立从竞争性考试中选拔文职官员的制度。

早在1776年,英国著名经济家亚当·斯密就提议,每个人“被获准在任何机构自由从事某一职业前,必须经过考试或试用”。

他的主张是受法国百科全书派的影响,而后者又是受中国政治哲学的影响。

斯密提出选拔人才的原则为欧洲各国普遍接受。

法国首先师承中国,在1791年进行了文职人员的考试,1833年,英国确认了通过考试择优录用的原则,但直到1847年,英国某一驻外机构为聘任办事员,才进行了最早的竞争性考试。

此举受到种种非难,但英国行政改革者最终获得胜利,应为这是一种卓越的选拔人才的制度。

1870年,英国颁布法令,使文官的竞争性考试正常化,英国文官考试制度最终确立。

英国文官考试面向公众,定期举行,对应试者进行基础知识的笔试,低级职务的考试在地方进行,高级职务的考试才在首都伦敦。

强调入选者必须具备良好的品行和确定试用期,与中国科举制度的形式非常相似。

当时的英国报刊就指出:“生活中没有什么能比这与中国所实行的制度更相似的了。

”《大英百科全书》对英国文官制与中国科举制的渊源关系也有公允的结论:"在历史上,最早的考试制度出现在中国,它用考试来选拔行政官员,并对已经进入仕途的官员实行定期考核。

"
英国文官制度吸收了中国科举制的精华,又影响了欧洲其他国家
然而,随着西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思想的更加解放,现代人才测评制度在西方文化中逐渐确立,并逐渐完善。

中国社会却因种种原因逐渐落后于西方社会,实在让人不胜唏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