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五首》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诗词五首》教案【三篇】
【导语】整理了⼈教版⼋年级上册语⽂《诗词五⾸》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诗词五⾸》教案⼀ 知识与能⼒ 积累古诗词,增加⽂化积淀,培养对古诗词的鉴赏能⼒。
过程与⽅法 反复诵读,理解诗歌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加⽂化积淀,培养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兴趣,提⾼审美情趣。
重点 整体把握全诗,理解诗歌思想内涵和精神境界。
难点 正确理解诗歌内涵,品味作者的思想情感。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诗歌的朗读⾳频材料多媒体课件 3课时 陶渊明《〈饮酒〉(其五)》 古往今来,官场上多少⼈为了仕途⽽争名夺利,为了升迁⽽不择⼿段,甚⾄扭曲⼈性,残害亲⼈,但是却有少数⽂⼈墨客鄙弃世俗,厌恶官场,辞官回乡,归隐⽥园,过着“世与我相违,复驾⾔兮求”“⼈⽣⾏乐⽿,何须富贵时”的恬淡⽣活。
不同的⼈有不同的⼈⽣追求,不同的⼈有不同的⽣活⽅式。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第⼀位⽥园诗⼈陶渊明的⼀⾸⽥园诗《饮酒》。
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晚年更名潜。
⼀说名潜,字渊明。
⾃号五柳先⽣,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
九江柴桑(九江县)⼈,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辞赋家、散⽂家。
1.听⾳频朗读,读准字⾳,划出节奏。
结庐/在⼈境,⽽⽆/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远/地⾃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
⼭⽓/⽇⼣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
2.⼩组讨论,通译全诗。
居住在众⼈聚居的地⽅,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
问怎么能做到这样呢?因为⼼与世俗远离,⾃然就觉得地处偏远了。
在东边的篱笆下采菊花,悠然⾃得地可以看见南边的庐⼭。
⼣阳映照下的南⼭笼罩在⼀⽚蒙蒙的雾霭中,越发觉得美妙神奇,⽽⼀双双飞鸟借着暮⾊结伴飞向林间的巢⽳。
这⾥边有⼈⽣的真正意义,想辨别出来,却没有合适的语⾔表达。
3.分析每句蕴含的思想感情。
⼀⼆句深情⽽⾃得其乐;三四句恬静⽽闲适;五六句满⾜⽽得意;七⼋句陶醉⽽悠然;九⼗句深长⽽感慨。
《诗词五首》优质教案示例(通用
《诗词五首》优质教案示例(通用《诗词五首》优质教案示例(通用)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五首诗词的基本内容,理解诗词的意境和寓意。
2. 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词的意境理解和赏析。
2. 教学重点:诗词的基本内容、作者简介、背景知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五首诗词的意境图片,引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进而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五首诗词的基本内容,教师巡回指导。
3. 课堂讲解:a. 介绍作者和背景知识。
b. 解析诗词内容,指导学生理解意境。
c. 赏析诗词,分析艺术特点。
4. 例题讲解:针对每首诗词,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例题进行讲解。
5. 随堂练习:布置与例题相似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诗词的意境和艺术特点,分享学习心得。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解释下列诗句中的关键词语:床前明月光、海上生明月、春眠不觉晓、红豆生南国、锄禾日当午。
b. 分析五首诗词的意境和艺术特点。
c. 仿写一首以“月”为主题的古诗词。
2. 答案:a. 床前明月光:明亮的月光照在床前。
海上生明月:明亮的月光在海上升起。
春眠不觉晓:春天的早晨,睡得很香,不知不觉天亮了。
红豆生南国:红豆生长在南方。
锄禾日当午:中午时分,农民在田里锄草。
b. 详见课堂讲解。
c. 示例:《月夜忆舍弟》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关注学生对诗词意境的理解和赏析能力的提高。
2. 拓展延伸:a. 探究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如月、花、鸟等。
b. 了解其他古诗词大家的作品,进行比较鉴赏。
《诗词五首》-教学教案
《诗词五首》-教学教案《诗词五首》教学目的 1.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诵读和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2、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怀,领悟诗词中隽永的意蕴。
教学重难点 1.感受诗词中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2.培养学生对蕴涵在诗词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的领悟。
教学设想教学方法 1.反复诵读吟咏,要求当堂背诵这五首诗词。
2.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赏析品味,加深理解,不宜面面俱到。
可结合运用比较法(换词、移位等)理解课文。
教学时数 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自上初中以来,我们已学过20余首古代诗词,其中以唐诗宋词居多。
我们对律诗和绝句的有关知识也有了一些初步了解。
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学过的律诗和绝句,说说二者有哪些区别。
(只须说出最主要的特点,不必全面归纳。
学生回答后教师适当加以补充。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五首古代诗词,请同学们翻到第30课,将这五首诗词浏览一遍,看谁能很快说出哪是律诗,哪是绝句,哪是词。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 请同学们先看看阅读提示。
(学生看完后教师板书课题) 二、第一首《渡荆门送别》 (一)解题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沿江东下途中所作。
诗人乘船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课文阅读提示认为这首诗“是诗人青年时期出蜀赠给送别的友人的诗”,但也有学者认为“诗无送别意”,“送”的主体是“故乡水”,即故乡水“送别”诗人远行。
此说也并非没有道理。
(二)研习课文 1.指名试读这首诗,教师评点后再范读。
2.学生反复朗读,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诗意,提出质疑。
3.结合学生质疑扫清词语障碍。
(均为注释所未注明,若学生未提出,教师亦应讲解。
) 渡远:乘船远行。
云生:云彩兴起。
此句写白天的情景。
故乡水:指流经四川的长江水。
作者从5岁起便随父到四川,在那里度过了青少年时代,因此常在诗中称四川为故乡。
4.品析鉴赏。
问:“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展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烘托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诗人展现出映入眼帘的雄阔景象。
《唐诗五首》教案5篇
《唐诗五首》优质教案(通用5篇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以唐诗为教学内容,选取《登鹳雀楼》、《静夜思》、《春晓》、《咏柳》、《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五首经典唐诗作为教学篇章。
具体内容包括:1. 《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了解诗句的意境和背景。
2. 《静夜思》:作者李白,掌握诗句的韵律美和表达的情感。
3. 《春晓》:作者孟浩然,分析诗句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4. 《咏柳》:作者贺知章,解读诗句的寓意和表现手法。
5.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作者韩愈,理解诗句的寓意和艺术特色。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五首唐诗的基本内容、韵律和意境。
2.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
3. 培养学生运用修辞手法、分析诗歌意境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唐诗的韵律、意象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2. 教学重点:五首唐诗的基本内容、意境和艺术特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故事讲述等方式,引入唐诗主题。
a. 展示《登鹳雀楼》的图片,让学生描述画面,引发兴趣。
b. 讲述《静夜思》背后的故事,让学生了解诗人的情感。
2. 新课导入:详细解读五首唐诗的内容、韵律和意境。
a. 逐句解读诗句,分析韵律和意象。
b. 讲解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3. 例题讲解:针对五首唐诗,设计相关练习题,进行讲解。
a. 选取《春晓》中的名句,分析其修辞手法。
b. 对比《咏柳》和《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探讨诗句的寓意。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进行诗句默写、翻译和解读。
六、板书设计1. 《唐诗五首》2. 内容:五首唐诗的、作者、重点诗句及解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默写五首唐诗。
b. 任选一首唐诗,分析其意境和修辞手法。
2. 答案:a. 默写答案略。
b. 《咏柳》:通过描绘嫩柳、绿丝等形象,表达了春天的美好与生机。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和调整教学方法。
《诗五首》教案(通用
《诗五首》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教科书第七单元《诗五首》,包括《登鹳雀楼》、《相思》、《春晓》、《静夜思》和《悯农》五首经典古诗。
具体章节为第七单元第一至五课。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五首古诗的基本内容、韵律和意境。
2.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化素养。
3. 通过对古诗的学习,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五首古诗的韵律、意境及诗人情感的理解。
教学重点:五首古诗的基本内容、韵律、意境及爱国主义情怀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教科书、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五首古诗的背景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古诗的意境,激发学习兴趣。
2. 诗词讲解:(1)登鹳雀楼:讲解诗人王之涣的创作背景,引导学生理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壮阔景象。
(2)相思:分析诗人王维描绘的月夜相思之情,让学生体会诗人对亲人的思念。
(3)春晓:解读孟浩然描绘的春天早晨的美景,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生机。
(4)静夜思:介绍李白创作的背景,让学生理解诗人夜晚思乡的情感。
(5)悯农:讲解诗人李绅对农民的关爱,引导学生树立爱国主义情怀。
3. 例题讲解:针对五首古诗的内容、韵律、意境等方面,设计典型例题进行讲解。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当堂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五首古诗的意境和诗人情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诗五首》2. 内容:(1)登鹳雀楼:王之涣,壮阔景象(2)相思:王维,月夜相思(3)春晓:孟浩然,春天早晨(4)静夜思:李白,夜晚思乡(5)悯农:李绅,爱国主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背诵五首古诗,并默写其中一首。
(2)结合所学,分析五首古诗的韵律特点。
(3)任选一首古诗,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鉴赏文章。
2. 答案:(1)见教科书。
(2)五首古诗的韵律特点:平仄相间,对仗工整。
《诗词五首》教案示例(通用
《诗词五首》教案示例(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古代诗词精选》教材的第五单元《诗词五首》,详细内容包括:1.《登鹳雀楼》王之涣2.《望庐山瀑布》李白3.《夜泊牛渚怀古》杨万里4.《枫桥夜泊》张继5.《乌衣巷》王之涣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五首诗词的基本内容和意境,了解古代诗人的情感表达。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对古代诗词的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诗词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2. 教学重点:分析五首诗词的艺术特色,体会古代诗人的思想感情。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诗词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五首诗词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发表感受,激发学习兴趣。
2. 诗词讲解:(1)登鹳雀楼a. 教师朗读诗词,学生跟读。
b. 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c. 讲解作者背景,体会作者情感。
(2)望庐山瀑布a. 学生自读诗词。
b. 分析诗词的艺术特色。
c. 交流讨论,分享心得。
(3)夜泊牛渚怀古a. 教师示范朗读。
b. 分析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c. 课堂讨论,深入理解。
(4)枫桥夜泊a. 学生朗读。
b. 分析诗词中的修辞手法。
c. 体会作者情感。
(5)乌衣巷a. 教师领读。
b. 分析诗词的背景和艺术特色。
c. 交流分享,拓展思维。
3.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选择一首诗词进行仿写。
详细过程:教师发放练习纸,学生现场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诗词,标注作者。
2. 画出五首诗词的意境图,标注重点词汇。
3. 在黑板上列出五首诗词的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从五首诗词中选择一首,结合自己的感悟,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赏析。
答案:根据学生的个人感悟,合理发挥。
2. 拓展作业:了解其他古代诗人的作品,选择一首感兴趣的诗词进行学习。
《诗词五首》精品教案示例(通用
《诗词五首》精品教案示例(通用《诗词五首》精品教案示例(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教材第七单元《诗词五首》,具体包括《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夜泊牛渚怀古》、《江南逢李龟年》和《赋得古原草送别》五首经典诗词。
内容涵盖诗歌的韵律、意境、写作背景及作者情感。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五首诗词,掌握其基本意思和韵律特点。
2. 分析诗词的意境,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培养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3. 了解作者背景和创作意图,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诗词意境的理解和作者情感的分析。
教学重点:诗词的基本意思、韵律特点和背景知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五首诗词的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插图中的景象,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新课导入:详细讲解五首诗词的作者、背景和创作意图。
3. 诗词讲解:(1)登鹳雀楼:分析诗句的韵律,讲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意境。
(2)望庐山瀑布:通过图片展示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象,帮助学生理解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意境。
(3)夜泊牛渚怀古:讲解作者在牛渚的所见所感,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古人的怀念之情。
(4)江南逢李龟年:分析诗句“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的意境,感受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5)赋得古原草送别:讲解诗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的寓意,引导学生理解生命的无常和离别之情。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用诗词中的意境进行仿写。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诗词,标注作者和韵律特点。
2. 在黑板上列出五首诗词的重点词语和诗句,便于学生记忆和理解。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背诵五首诗词,并默写其中两句。
(2)结合所学内容,分析五首诗词的意境,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
(3)选取一首诗词,了解作者的背景和创作意图,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感悟。
《诗词五首》教案(精选
《诗词五首》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语文》第九单元《诗词五首》,详细内容包括:1.《登鹳雀楼》——王之涣2.《望庐山瀑布》——李白3.《江雪》——柳宗元4.《夜雨寄北》——李商隐5.《枫桥夜泊》——张继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五首诗词的基本内容,理解诗词的意境和主题。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诗词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情感表达。
2. 教学重点:分析诗词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五首诗词的插图,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世界,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内容:(1)学习《登鹳雀楼》,了解王之涣的生平,分析诗的意境和主题,进行随堂练习。
(2)学习《望庐山瀑布》,赏析李白的写作风格,体会瀑布的壮观景象。
(3)学习《江雪》,探讨柳宗元的孤寂情怀,分析诗中的意象。
(4)学习《夜雨寄北》,解读李商隐的思乡之情,品味诗中的韵律美。
(5)学习《枫桥夜泊》,感受张继的夜泊之景,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
3.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诗词,分析其艺术特色,让学生模仿创作。
4. 随堂练习:针对每首诗词,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五首诗词的、作者、诗句。
2. 突出重点,标注难点。
3. 板书诗词的艺术特色及修辞手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2)选取一首诗词,进行仿写。
(3)针对所学诗词,设计一幅插图。
2. 答案:(1)主题分析:五首诗词分别表达了登高远望、赞美自然、孤寂思乡等情感。
(2)仿写示例:以《夜雨寄北》为例,仿写一首表达思乡之情的诗词。
(3)插图设计:根据个人理解,创作符合诗词意境的插图。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掌握情况,分析教学效果,针对不足之处进行调整。
《诗五首》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诗五首》教案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诗五首》教案教案教学设计1《诗五首》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形式和修辞手法。
2.培养学生欣赏古代诗歌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能够初步解读古代诗歌,理解诗歌蕴含的文化和思想内涵。
二、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诗五首》的课文和注释,熟悉教学内容。
2.学生准备课前预习,了解课文基本内容。
3.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音频等教学资源。
三、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介绍本节课的主题,用图片或音频等多媒体资源引出《诗五首》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充满期待和好奇。
2.学习《诗五首》教师先讲授《诗五首》的基本形式和特点,包括诗歌的格律、韵律等方面。
然后引导学生阅读、分析和欣赏《诗五首》中的每一篇诗歌,让学生体验和感受古代诗歌的美感和内涵。
3.诗歌的赏析教师可以选择其中一篇诗歌进行深入解读和赏析,从作者的人生经历、文化背景和思想内涵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和解读。
让学生领略到诗歌的深刻内涵和文化历史价值。
4.课堂互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课堂互动,让学生在小组中自由交流、发表意见和讨论,加深学生对《诗五首》中的诗歌的理解和掌握。
5.结合现实教师可以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思考和发挥诗歌所启示出的人生哲理和人道关怀,让学生探讨如何将古代诗歌的精神和人文情怀融入现代社会和生活中。
6.教师点评教师点评学生的表现,鼓励学生发表见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四、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对教学效果的评估和反思,可以从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学生表现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1.学生是否掌握了古代诗歌的基本形式和修辞手法。
2.学生是否能够理解诗歌的文化内涵和人生哲理。
3.学生在阅读、分析、欣赏和赏析《诗五首》中的诗歌时,是否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4.课堂互动的效果和学生的表现情况。
5.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是否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五、小结通过《诗五首》的教学,学生对古代诗歌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文学素养有重要的意义。
诗词五首教案
诗词五首教案诗词五首教案(无标题)一、《江南春》1. 目标:通过学习杨洪基《江南春》这首诗词,培养学生欣赏诗词的兴趣,感受春天的美好。
2. 导入:给学生播放《江南春》的音频,并让学生闭上眼睛,用心感受音乐中传递出的春天的气息。
3. 分析:让学生朗读《江南春》这首诗词,并分析诗中表达的春天景色、春意盎然的情感。
4. 创作:让学生以《江南春》为题,创作一首表达自己对春天的独到感受的诗词。
二、《静夜思》1. 目标:通过学习李白《静夜思》这首诗词,培养学生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兴趣,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导入:向学生介绍李白、他的作品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3. 分析:让学生读一读《静夜思》,并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4. 创作:让学生以《静夜思》为题,自己完成一首表达对夜晚的思索的诗词。
三、《登鹳雀楼》1. 目标:通过学习王之涣《登鹳雀楼》这首诗词,了解唐代诗人的创作特点,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2. 导入:让学生观赏《鹳雀楼图》,并讨论楼的造型和位置给人的感觉。
3. 分析:学生读一读《登鹳雀楼》,并帮助学生理解诗中对楼和登楼的描写。
4. 创作:让学生以《登鹳雀楼》为题,创作一首描绘自己喜欢的景观的诗词。
四、《小池》1. 目标:通过学习松尾芭蕉《小池》这首诗词,了解日本古典文学的特点及其与中国文学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2. 导入:介绍松尾芭蕉及其在日本文学史上的地位,以及其与中国文学的相似之处。
3. 分析:学生读一读《小池》,并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4. 创作:让学生以《小池》为题,写一首描绘自己所在地的小景的诗词。
五、《赋得古原草送别》1. 目标:通过学习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词,了解唐代诗人的写景手法,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2. 导入:介绍白居易及其在唐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以及其与杜甫、李白的区别。
3. 分析:学生读一读《赋得古原草送别》,并帮助学生理解诗中表达的对古原草和故友的怀念之情。
《诗词五首》教案
《诗词五首》教案《诗词五首》教案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诗词五首》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掌握文学常识及文言词语的含义。
2、把握诗歌的意境,理解诗歌抒发的感情。
(二)能力训练点1、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分析、鉴赏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
(四)美育渗透点引导学生理解记忆佳作名句,体会诗词中所体现的自然美、情感美、意境美。
二、学法引导1、放录音,学朗读,要熟读成诵。
2、疏通文意,要求整体感悟,不求逐字逐句讲析。
精妙之处要仔细玩味。
3、进入诗词的意境,发挥想像,进行再创作,可以画画,可以扩展成故事或文章进行口述。
4、诗讲知人论世。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诗词作者的情况以及创作的背景,安排学生课前搜集材料,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5、安排活动教学,可开展诵诗会或赛诗会之类活动,既激发学习的兴趣,又对一学期来学习古诗文情况进行测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理解诗歌意境(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特别是作者写作诗歌时的心情)。
2、难点《观沧海》中诗人创造的意境,(从分析沧海的壮阔景观人手,进而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抒发的豪情壮志。
)通过适当的讲析引导和学生的诵读,加强学生对《如梦令》《西江月》优美意境地把握。
3、疑点教师点拨学生理解《观沧海》与《望岳》中诗人博大心灵与宇宙自然的和谐统一。
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1、诗词朗读录音磁带及录音机。
2、投影仪。
3、学生制作名言警句的知识卡片,课堂交流。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参照课文注释,疏通文意。
2、了解写作背景。
3、在诵读中鉴赏,引导学生感知诗歌意境。
七、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导语中国古典诗词的滋力是无穷的,那种诗人心灵的震颤,与自然的融合,会深深打动每一个欣赏者的心,使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从而提高人们的文学修养。
《唐诗五首》教案(通用5篇
《唐诗五首》教案(通用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唐诗五首》,具体包括教材第四章《春晓》、《绝句》、《望庐山瀑布》、《登高》和《静夜思》。
这些诗歌体现了唐代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和哲理美,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五首唐诗的基本内容、韵律特点和意境表达。
2. 培养学生对唐诗的兴趣和鉴赏能力,提高文化素养。
3. 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所蕴含的哲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诗歌的意境理解和哲理领悟。
重点:五首唐诗的基本内容、韵律特点和意境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春天的图片,让学生描述春天的美景,进而引出《春晓》这首诗。
2. 讲解:详细讲解五首唐诗的基本内容、韵律特点和意境表达。
3. 例题讲解:(1)分析《春晓》的韵律美。
(2)解读《望庐山瀑布》的意境。
4. 随堂练习: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并尝试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的意境。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五首唐诗的哲理内涵,每组选取一首进行分享。
7. 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首唐诗进行鉴赏,下节课分享。
六、板书设计1. 五首唐诗及作者。
2. 诗歌的基本内容、韵律特点和意境表达。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从五首唐诗中选择一首进行鉴赏,不少于500字。
2. 答案示例:《春晓》鉴赏:诗人通过描绘春天的美景,表达了珍惜时光、奋发向前的哲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阅读其他唐诗作品,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推荐阅读《唐诗三百首》。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2.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4.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拓展性;5.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在唐诗五首的教学中,明确教学难点与重点是关键。
《诗词五首》教案
实践活动中的分组讨论和诗词朗读体验,学生们表现得非常积极。他们在讨论中碰撞出不少思维的火花,也通过朗读进一步感受到了诗词的魅力。这让我意识到,让学生亲自参与和体验,对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效果是非常有帮助的。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诗词的基本概念。诗词是汉语文学的一种形式,通过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意象来表达情感和描绘景物。它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审美意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登高》这首诗。这首诗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忧虑。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了解诗词是如何将情感与景物相结合的。
-《望岳》中诗人既有对泰山的敬仰,又有对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学生需分析这种情感的交织。
(3)诗词创作背景和历史文化知识的融入。
-让学生了解《登高》等诗词背后的历史背景,如唐朝的社会状况、诗人的生活经历等,以深化对诗词内容的理解。
(4)古诗词与现代生活的联系。
-鼓励学生思考诗词中的情感和哲理如何与自己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如《春夜喜雨》中的自然观与当代环保意识的联系。
《诗词五首》教案
一、教学内容
《诗词五首》教案
本教案以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诗词五首》为教学内容,选取以下五首古诗词进行深入学习:
1.《登高》——杜甫
2.《望岳》——杜甫
3.《春夜喜雨》——杜甫
4.《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诗词五首》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诗词五首》教案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诗词五首》教案教案教学设计1本文介绍的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一节以《诗词五首》为例的语言文学课的教案教学设计。
教案主要是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具体分为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预习、授课、练习和作业等环节。
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文化和诗词文化的基础知识和文化背景。
2.让学生对比不同时代、不同流派的文学风格,形成对文学的感性认识和客观理解。
3.让学生感受文学的表达力和情感内涵,培养审美体验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了解古代文化2.区分不同类型诗词韵律以及文学风格3.感受文学内涵三、预习环节在课前,要求学生预习所要讲的《诗词五首》,并结合历史文化背景和作者生平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观点,并做好笔记。
四、授课环节1.导入:老师以作者生平和影响作文背景为入口,引入今天要讲的《五首诗词》。
2.教学内容第一首诗:《静夜思》李白第二首词:《虞美人》李煜第三首诗:《登高》杜甫第四首诗:《滕王阁序》王勃第五首诗:《木兰花慢》况周颐老师一首一首的讲解,首先介绍是哪个朝代的,作者是谁,文学风格,具体要点等等,并配合一些插图和音频演示。
3.讲解重点诗词风格、表达方式和文学内涵4.练习环节老师分给每个学生一首诗词,给予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理解、比较,讲解该篇作品后根据学生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进行讨论和分享。
五、作业环节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自行创作一首诗词,提交到班级论坛,进行分享和点评。
教师应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及时评价,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并指出不足之处。
同时,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文艺修养,积累更丰富的文化知识在文学教育中,诗词学习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过学习古代诗词,可以进一步了解历史文化背景和文化精髓。
在本次课程中,教师通过讲解五首经典的诗词作品,让学生深刻理解文学风格、表达方式和文学内涵。
通过自主思考、讨论和创作,学生培养了自己的文艺细胞,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文学修养和创造力。
《诗词五首》教案设计(精选
《诗词五首》教案设计(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古代诗词精选》教材的第四章,内容包括《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赋得古原草送别》、《江南春》、《钱塘湖春行》五首诗词。
通过学习这五首诗词,让学生领略古代诗人的风采,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五首诗词的作者、背景、创作风格,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
2. 掌握诗词中的修辞手法、意象运用,提高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古代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诗词中的修辞手法、意象的理解与运用。
教学重点:五首诗词的基本内容、作者风格、文学价值的认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笔记本、教材、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五首诗词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古代诗词的美,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1)介绍五首诗词的作者、背景、创作风格。
(2)详细解读五首诗词的基本内容,分析修辞手法和意象。
(3)通过例句讲解,让学生深入理解诗词的内涵。
3. 实践:(1)让学生朗读诗词,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2)分组讨论,分析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3)选取一首诗词,进行角色扮演,体验诗人的情感。
5. 随堂练习:(1)解释五首诗词中的关键词语。
(2)分析五首诗词中的修辞手法。
(3)比较五首诗词的作者风格,谈谈自己的感悟。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诗词五首》2. 板书内容:(1)五首诗词的作者、背景、创作风格。
(2)五首诗词的基本内容、修辞手法、意象。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选取一首诗词,分析其修辞手法和意象。
(2)比较五首诗词的作者风格,谈谈自己的感悟。
2. 答案:(1)修辞手法和意象分析示例。
(2)作者风格比较及个人感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程度,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
2. 拓展延伸:(1)推荐相关诗词作品,让学生自主阅读。
(2)组织诗词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开展诗词创作活动,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七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汉语诗词语言规律;2.掌握《诗词五首》这五首古代诗词的基本背景和意义;3.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学的认识和理解能力;4.培养学生的诗意表达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五首古代汉语诗词的词汇、用法以及表意;2.掌握古代汉语诗词的韵律、格律和意境。
三、教学方法1.讲解法:讲解古代汉语诗词语言规律和五首古代诗词的基本背景和意义;2.分析法:分析五首诗词的韵律、格律和意境;3.模仿法:学生进行古代汉语诗词的模仿、创作。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堂活动一1.以《水调歌头》为例,讲解古代汉语诗词的语言规律:平仄、押韵、声调等;2.分析《水调歌头》的韵律、格律和意境;3.给学生分发《水调歌头》的译文,让学生进行诵读和理解。
课堂活动二1.指导学生进行模仿创作,让学生根据《水调歌头》的词汇、语言规律和意境进行模仿创作;2.让学生进行比较,对比自己的创作和《水调歌头》的不同。
第二课时课堂活动一1.以《静夜思》为例,讲解古代汉语诗词的语言规律:平仄、押韵、声调等;2.分析《静夜思》的韵律、格律和意境;3.给学生分发《静夜思》的译文,让学生进行诵读和理解。
课堂活动二1.指导学生进行模仿创作,让学生根据《静夜思》的词汇、语言规律和意境进行模仿创作;2.让学生进行比较,对比自己的创作和《静夜思》的不同。
第三课时课堂活动一1.以《登高》为例,讲解古代汉语诗词的语言规律:平仄、押韵、声调等;2.分析《登高》的韵律、格律和意境;3.给学生分发《登高》的译文,让学生进行诵读和理解。
课堂活动二1.指导学生进行模仿创作,让学生根据《登高》的词汇、语言规律和意境进行模仿创作;2.让学生进行比较,对比自己的创作和《登高》的不同。
第四课时课堂活动一1.以《将进酒》为例,讲解古代汉语诗词的语言规律:平仄、押韵、声调等;2.分析《将进酒》的韵律、格律和意境;3.给学生分发《将进酒》的译文,让学生进行诵读和理解。
《诗词五首》教案设计精选
《诗词五首》教案设计精选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五首诗词的基本内容、韵律、意境及作者背景。
2.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诗词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化素养。
3. 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理解不同诗词的艺术风格及特点。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五首诗词的基本内容、韵律、意境及作者背景。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把握诗词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五首诗词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古代诗词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五首诗词的作者、时代背景及诗词的基本情况。
3. 诗词讲解:(1)播放PPT课件,展示《静夜思》全文,引导学生跟随老师朗读。
(2)逐句解析《静夜思》,讲解诗词的韵律、意境及作者情感。
(3)以同样方式讲解其他四首诗词。
4. 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对比五首诗词的艺术风格及特点。
5. 随堂练习: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词,进行朗读、解析和分享。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背诵五首诗词。
(2)选择一首诗词,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鉴赏文章。
2. 答案:(1)背诵部分:自行检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1)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唐宋诗词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2)组织诗词朗诵比赛,激发学生学习古代诗词的兴趣。
板书设计:1. 板书五首诗词的、作者及韵律特点。
2. 在黑板上展示五首诗词的意境简图,帮助学生理解。
3. 在讲解过程中,用不同颜色的粉笔标注重点和难点内容。
教学过程中,注意语言表达的严谨性,确保段落衔接流畅,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古代诗词。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词的意境解析2. 教学过程中的互动环节3. 作业设计及课后反思4. 板书设计一、诗词的意境解析1. 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诗词中的画面,帮助学生建立起诗词的视觉形象。
2. 引导学生从诗词的字词、句式、韵律等方面,分析诗词的意境美。
《诗词五首》教案
《诗词五首》教案单元备课说明一、单元学习主题此单元围绕“情操与志趣”这一主题进行设计,选取的诗文是我国古代的经典文言名篇。
从主题上来说,这几篇文章都与人的品格、志趣、情怀和抱负有关。
《<孟子>三章》以睿智雄辩论述人生理想,《愚公移山》以奇特想象寄寓不凡追求,《周亚夫军细柳》以生动事迹彰显人物品格。
每一篇作品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优秀材料。
《<孟子>三章》以其雄辩著称,大量使用排比句、对举句,气势非凡;《愚公移山》以寓言的形式讲述“金诚所致,金石为开”的故事;《周亚夫军细柳》则在冷静准确的叙述之中暗含褒贬。
学习这几篇课文,有利于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
二、单元教材分析此单元的课文是我国古代的经典名篇。
《<孟子>三章》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体现了孟子“得其民,斯得天下”的思想;《富贵不能淫》记述了孟子心目中“大丈夫”的标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则通过举例、归纳、对比等手法,论述了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
《愚公移山》是一则带有神话色彩的寓言,从中能够感受到愚公的聪明智慧、坚忍执着。
《周亚夫军细柳》勾勒出了一个治军严明、刚正不阿的“真将军”形象。
五首古代诗词,展现了作者对人生命运的思考和感悟。
此单元的课文对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单元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正式学习过文言文,有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
大部分学生有一定的文言文语感,但对特殊文言现象缺乏敏锐的感知,在细致深入的分析上存在困难。
大多数学生能够较为准确地疏通文意,但对特殊文言现象缺乏了解,缺少对古文所表达的人物精神及主题的细致分析。
在议论文方面,学生也已初步掌握了议论文的文体知识,但是接触文言议论文还是首次。
八年级学生对诗歌也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具备了初步的感悟力、鉴赏力。
但是这一阶段的学生,看待问题仍然停留在表面,对诗歌主题的把握和诗歌情感的体会,以及对语言的品味与理解等,还需要进一步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词五首》教案第一课时O教学目标:1.诵读诗歌(《饮酒》其五),体会诗歌的音韵美。
2.尝试通过意象和品词析句的方法理解诗歌,初步品析诗歌中景中含情,情中见理的特点。
3.感悟诗人热爱自然,回归自然,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你心中的田园看到“田园”这个词语,你会联想到哪些景或物呢?你“心中的田园”是怎样的?给你带来怎样的感受?二、读出“悠然”诗韵1.自读(读准字音、节奏)。
2.听读(教师配乐范读,学生概括感情基调:悠然)。
3.展读(点生朗读,学生互相评价)。
4.竞读(配乐,读出“悠然”诗韵。
语速要慢,语气舒缓从容,声音要悠长,重点词、韵脚还可加重或适当延长)。
三、品读“悠然”真意1.悠然赏美景。
(1)大声朗读诗歌,边读边想诗人的田园里有什么?结常、这些景物配一个合适的修饰语,如:简陋的草庐、疏疏落落的篱笆。
(2)请发挥想象,尝试用第三人称或第一人称描述画面。
(3)为什么悠然“见南山”,而不作“望南山”?明确:“见”写出了一种无意为之、悠然忘我的心境,与全诗闲远散淡的氛围是吻合的;“望”则更有目的性,更像有意为之,破坏了诗歌自然而然、浑然天成的意境。
2.悠然品真情。
诗人说“心远地自偏”,在诗人的心中,什么离他近?什么离他远?明确:在田园之中,人闲适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
采菊东篱、见南山、望飞鸟,诗人的内心是悠然的,这种关系是亲密的“近”的关系。
在世俗官场中,诗人是否有这样的体验?(简介背景)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具令。
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
这个督邮,以凶狠贪婪远近闻名,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去必是满载而归,否则栽赃陷害。
县吏说:“当束带迎之。
”陶渊明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
”说完,挂冠而去,辞职归乡。
从此,躬耕陇亩,读书为文,不再为官。
明确:诗人的“心远”,实质上是诗人对“官场”世界的疏远,远离尘世,超凡脱俗。
1.诗人感慨“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拓展阅读陶渊明的田园诗,找出诗中所写的景和所做的事,思考:“真意”指什么?屏显:狗吠、鸡鸣都充满了诗意,故园的景物都是那样的恬静优美;种豆、理荒秽、酌春酒、摘园中蔬又是那样的怡然自得。
“真意”,就是远离了世俗、名利,去亲近自然、欣赏自然;就是要隐居田园,热爱田园,坚守本性。
2.“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为何“欲辨已忘言”?明确:诗人沉醉田园,视之为归宿。
不仅是安身之所,更是心灵归宿。
“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至情言语即无声”,内心涌起的感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是不能用语言来表达的。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是一种悠然脱俗的境界。
3.结合本诗和下面诗句,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屏显:明确:现实生活中的陶渊明是劳累辛苦的,他内心也有过挣扎。
他原本可以生活得舒适些,但那要以付出人格和气节为代价。
违背自己的内心,比忍饥挨饿更让他痛苦。
陶渊明归隐田园,获得了心灵的自由,获得了人格的尊严,在为后人留下流传百世的诗文的同时,也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五、结语让我们不断地学习陶渊明那“豪华落尽见真淳”“更无一字不清真”的不朽诗篇,用一生去慢慢品味他心灵的悠然!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诵读诗歌《春望》,体会诗歌的韵律特点;品析诗歌中融情于景等艺术手法。
2.深入理解本诗,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扩展了解杜甫其人及其他相关诗歌。
①教学过程:一、导入,与诗人相遇简介作者。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这副对联写的是谁?你从这副对联中得到了哪些信息?给同学们介绍一下你所知道的杜甫。
2.简介背景755年,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叛军攻入了长安城,在长安城烧杀抢掠,繁华的长安城几乎被践踏成一片废墟。
756年七月,杜甫投奔朝廷,渴望大有所为,却被叛军抓住,困居长安。
此时,国家动荡不安,家人生死未卜。
第二年四月,他才乘隙逃离长安。
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
二、读诗韵,与诗人同行1.教师配乐范读2.学生自读,注意语速、节奏、重音和情感。
3.点生配乐朗读。
4.全班配乐齐读。
三、赏诗情,与诗人同忧1.赏析春之所望。
(1)本诗的题目是“春望”,那么作者都望到了什么?请你发挥想象,用第一人称描绘画面。
远景:山河城郭中景:荒草残木近景:春花飞鸟特写:稀疏白发(2)与昔日长安城对比。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杜甫《丽人行》2.赏析春之所感。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破:满目疮痍之态已跃然纸上,实是触目惊心。
深:草茂人稀,物是人非,叫人满怀凄然溅:含悲带愤,感情浓烈。
惊:敏感惊恐,心灵柔软。
搔:用搔发这一下意识动作把满腔的愁情变成了可见可感的生动形象,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更增一层悲哀。
(2)拓展阅读《月夜》,比较两首诗在思想感情和写法上的异同点。
今夜鄘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1.感悟诗人一片赤诚(1)比较阅读《春望》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首诗,这两首诗一悲一喜,请找到他们所表达的情感的相同点。
屏显:官军收复了蓟北,于是又喜极而泣,不能自已。
可见,杜甫的忧来自于国家,喜亦是来自于国家。
家与国紧密相连,个人和民族血脉相融。
以爱家之心爱国,以忧国之心忧家,心系国家,胸怀天下。
屏显:2.感受诗人多样情怀。
他也曾一腔豪气,满怀雄心,“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也曾珍惜友情,情深义重,“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他也曾泣血为诗,坚定执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他也曾热爱春光、诗情画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四千年文化中最瑰丽最庄严最永久的一道光彩”,闻一多对他的赞美,他当之无愧。
他为我们树起的是文学的丰碑,也是人格的丰碑。
历史长河奔流,千年诗篇生辉。
杜甫就是这样,忧国忧民的情怀已经融入了他的血液。
他的生活总在苦难的谷底,但他的思想永在巍峨的巅峰!让我们带着对古往今来所有忧国忧民之士的景仰,来一起背诵《春望》。
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深入体会古诗的韵律,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2.理解诗意,感悟诗人情怀。
3.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歌艺术特色。
①教学过程:一、导入,了解“诗鬼”生平事李贺,唐代诗人,字长吉。
他一生应试难中,仕途失意,又愁苦多病,27岁就英年早逝。
他的诗继承积极浪漫主义传统,以奇特的想象,浓艳的色彩,瑰丽奇峭的语言,在诗坛上独树一帜,人称之为“诗鬼”。
一天,李贺带着他的诗卷去谒见韩愈,因正值酷暑,韩愈倦极思睡,衣带已解,闻报后想推辞不见。
可是打开诗卷,第一首就是《雁门太守行》,读罢大惊,立即束带出见。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看看它究竟为什么让韩愈拍案叫绝呢?解题。
歌行体是乐府诗的一种变体。
其音节、格律都比较自由。
1.齐读(读准字音)。
2.自读(字正腔圆,朗朗上口,语速稍慢)。
3.竞读(读出节奏,读出诗歌的韵律美。
大多数节奏是“二二三”拍;强调:报君/黄金台上/意)。
1.简介背景:在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起彼伏,唐王朝和地方割据势力之间烽火连年。
2.点生朗读,想象作者描写了哪些具体场景?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个场景,加上想象,描绘你所看到的画面。
明确:三个场景:一个在白天,敌军云集而来,官军戒备森严;一个从白天到黄昏,表现战争的惨烈;一个在午夜,官军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
示例:敌军滚滚而来,黑压压一片,犹如乌云翻腾,几乎要摧毁城墙;我军严阵以待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
肃杀的秋色中,响亮的角声震天动地;寒夜里,边塞将士的鲜血凝成暗紫色。
带着半卷的红旗,援军赶赴易水;天寒霜重,鼓声也像是被寒气所逼,郁闷低沉。
3.李贺作诗,工于设色,陆游就曾说他的诗“五色炫耀,光夺眼目,使人不敢熟视”。
请从“意象新奇、色彩浓艳”两个角度中任选一个角度赏析这首诗。
(1)读懂诗歌——赏色彩之美。
如:黑云—使人联想到大敌当前的形势紧急。
金鳞——戒备森严,显示出不可侵犯的气概。
燕脂—战场血流成河,渗入泥土中,在夜色中凝为紫色。
红旗—红旗半卷,写乘夜奔袭之状。
(2)读懂诗歌——赏意象之奇。
如:角声满天、鼓寒声沉——鼓角齐鸣,杀生干云,战争的残酷壮烈。
秋色——雄浑壮烈之美易水——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慷慨悲壮。
1.赏析“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用典、情感)2.点生朗读最后两句诗,读出坚定、豪迈之情。
3.教师配乐深情地诵读全诗4.全班齐背诗歌。
(注意抑扬顿挫,背出铿锵音乐美)一、导入刚刚我们听到了战场上鼓角齐鸣杀声震天,看到了血流成河惨烈悲壮,感受到了将士们浴血奋战誓死报国,下面我们将走进另外一场战争,看看作者有什么不一样的情感呢?1.齐读(读准字音)。
2.自读(读出节奏)。
3.演读(把自己当作杜牧,读出重音,读出情感。
第一、二句读出对前朝故物的兴趣,心情的急切,第三、四句读出对周瑜的不屑和嘲讽)。
1.作者为什么要从一只折断的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2.简介杜牧。
杜牧,字牧之,世称樊川先生,后人称“小杜”。
杜牧生活在风雨飘摇的晚唐时期,当时宦官专权,朋党交争,藩镇割据,大唐日益衰微。
他是宰相之孙,自视甚髙,喜好谈兵,对自己的军事才能十分自负,怀抱用世之心,却始终抑郁不得志。
3.从后两句诗中找出一个减法算式和一个加法算式来体会写法及情感。
明确:周瑜-东风=铜雀锁二乔周瑜+东风=二乔留吴东风”除了实指外,也可以理解为周瑜取胜的天时、地利、人和各方面的条件,特另是孙权对他的信任,简而言之,就是机遇。
“二乔”以两名女子的命运来暗指曹、孙双方的“势”与“运”,以小见大,含蓄形象而又颇见风致。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言外之意我(杜牧)一机遇=壮志难酬我(杜牧)+机遇=大展身手这首咏史诗,借对三国史事的遐思,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曲折地表达自己空有抱负却生不逢时、无从施展的无奈。
无情的战争给人们带来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而诗词,是穿越千年依然至美的风景,是流传百代依然至纯的盛情。
愿我们执诗词之手,与诗词偕老。
第四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渔家傲》,引导学生品味诗词深邃内涵和优美韵味,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2.结合李清照的生平和诗词创作背景,理解词人的情感。
3.让学生感受词中壮阔意境,体验词中的浪漫风格和豪迈气概。
①教学过程:一、导入1987年,国际天文学会命名水星上第一批环形山,有十五座环形山以中国人的名字命名,其中一座的名字就是李清照。
作为一名生活在封建社会的女性,能够在数以万计的智者先贤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这是一个多么瑰丽的传奇故事!而李清照那些脍炙人口的诗词作品,哪一首不是一个深情、美丽的传奇故事呢?现在,就让我们透过她精美绝伦的诗词作品,走进一代婉约词宗的内心世界,去领略其中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