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第12课《诗经两首》王敏全新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3单元第12课《诗经二首》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3单元第12课《诗经二首》教案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诗经》的基本概念,学习了《关雎》和《蒹葭》两首诗,感受了古代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情感表达。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学会欣赏和创造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诗歌结构的分析:《诗经》的诗歌结构有其特殊性,如重章叠句,学生需要理解这种结构对诗歌意义和美感的影响。
-诗歌意境的把握:如何引导学生从具体的诗句中抽象出诗歌的意境,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举例:《蒹葭》中的“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难点在于理解“伊人”所指代的美好追求,以及“在水一方”这一意象所营造的朦胧美和距离感。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吟诵的诗歌。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诗经》诗歌中的美好追求”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诗歌情感的内化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古代词汇的理解和诗歌意境的把握,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诗歌情感表达相关的实际问题。
2.诗歌吟诵: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诗歌吟诵活动。通过吟诵,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诗经二首》的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对诗歌的美好情感表现出极大的好奇心。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分组讨论环节,学生们能够主动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尝试从不同角度解读诗歌。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诗经二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诗经二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诗经二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精选教案/试卷/文档/模板/课件合集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诗经二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诗经二首》课文原文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i]。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chi]。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si]。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zhi]。

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诗经二首》知识点【主题思想】《关雎》写的是一一个青年男子对一个窈窕淑女的思念、追求的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幻想中求而得之的喜悦,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追求。

《蒹葭》通过对特定情境的描写和对想象、幻想情景的描述,表现了主人公对远方的意中人强烈的思念之情及可望而不可即的苦恼。

【文章结构】关雎:河边邂逅-朝思暮想-琴瑟友之一见钟情-辗转反侧-钟鼓乐之(爱慕)(相思)(愿望)蒹葭:蒹葭苍苍-所谓伊人-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所谓伊人-宛在水中抵蒹葭采采-所谓伊人-宛在水中沚【文学常识】《诗经》本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才称《诗经》。

题目“关雎”中的“关”是拟声词,鸟鸣之声;“雎”,雎鸠,种水鸟。

题目“蒹葭”中的“蒹”指芦苇一类的植物;“霞”指初生的芦苇。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写水鸟雌雄和鸣,相呼相应,在那水中的沙丘之上,像是恋人同唱着欢悦的情歌一样。

“关关”,形容水鸟和鸣,叠字象声;同时声中见意,示雌雄相应,彼此相关雎鸠,水鸟,据说它们“生有定偶而不相乱,偶常并游而不相狎”。

八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教学教案《12 《诗经》二首》

八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教学教案《12 《诗经》二首》

八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教学教案《12 《诗经》二首》一. 教材分析《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瑰宝。

本节课将学习《诗经》中的两首诗,分别是《关雎》和《式微》。

这两首诗都是《诗经》中的名篇,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通过学习这两首诗,可以使学生了解《诗经》的基本特点,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提高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对古代文学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诗经》的语言古朴、意境深远,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歌意境,感受文学魅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诗,了解《诗经》的基本特点,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歌意境。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热爱文学、热爱祖国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诗,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歌意境。

2.教学难点:《诗经》的语言特点,诗文背景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诗歌相关的图片、音乐等,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理解诗文内容,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诗文内容,了解诗文背景,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诗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诗经》的基本特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诗经》的封面和简介,引导学生了解《诗经》的地位和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两首诗,学生跟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然后,教师逐句解析诗文,帮助学生理解诗文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文内容。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2《诗经》两首教案2新人教版(new)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2《诗经》两首教案2新人教版(new)

诗经两首第二课时一、导语设计同学们,有人会唱《在水一方》这首歌吗?它是早些年一首电视连续剧的插曲,根据《蒹葭》改编而成,可见诗经对后世文学创作有很大影响.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蒹葭》.二、朗读全诗,整体感知1.多媒体显示画面,让学生感受画面之美。

有未读文章先有情之效。

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

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日。

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踯躅水畔,他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

那恋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

“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不可言状。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听读入境,体味感情。

3.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把握感情分寸,读出凄迷之景,惆帐之情。

4.放录音,学生复听一次,纠正自己朗读中的错误,教师可同时出示投影,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投影显示: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蒹葭伊人溯洄唏湄跻坻浚明确:jiān jiā yī rén sù huí xī méi jī chí sì5.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吟诵、品味.在译诗时,要运用联想、想象,在头脑中浮现此情此景。

三、美读全诗,重在鉴赏1.教师请同学们谈初读诗歌的感受。

生1:本文写的朦胧缥缈,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生2:这首诗意境优美,我特别喜欢秋天凄清悲凉的况味,和诗人惆怅失意的心情正好吻合。

生3:我最佩服主人公不畏艰险,不屈不挠的精神,因为诗中几次提到“溯洄从之。

道阻且长"嘛!生4:我觉得“伊人”应该是漂亮的、高洁的,又是时隐时现、闪烁不定的。

总结:看来本诗的确“言尽而意无穷”,给了我们无限丰富的想象、开拓、创造的空间.正是这种多重意境交相叠合的开放式结构,使这首言情之作成为极富张力,意蕴宏深,多姿多彩的诗的极品.2.作品文字简单,内容单纯,但给予人们的美感却非常丰富,能否用几个词来概括作品的美?明确: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3.具体赏析诗歌的美。

人教统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教案

人教统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教案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并朗读他们选择的诗歌。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诗经》诗歌在当代的价值和意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探讨如何将古代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应用到现代生活中。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4.感受《诗经》所传达的道德观念和审美情趣,培养对我国古典文化的热爱。
5.通过对两首诗歌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审美能力和道德情操。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高文化素养:通过学习《诗经》二首,使学生深入感受古典诗歌的魅力,理解传统文化内涵,提升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2.培养审美能力:引导学生从诗歌的意境、情感、艺术手法等方面进行审美体验,培养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诗经》的基本概念。《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记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作品,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它不仅是文学作品,也是研究古代社会生活的重要资料。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关雎》这首诗。这首诗通过比兴手法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渴望和赞美,展示了《诗经》中的情感美和艺术美。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歌的字词理解:《关雎》和《蒹葭》中的生僻字、古汉语词汇的理解和识记,如“关关”、“雎鸠”、“蒹葭”、“苍苍”等,以及这些词汇在现代汉语中的运用。
-诗歌的主题思想:理解两首诗歌表达的爱情、婚姻观念,以及它们在古代社会文化背景下的意义。
-诗歌的艺术手法:分析比兴、对仗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在表达情感、营造意境中的作用。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2诗经二首》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2诗经二首》

逆流而上 顺流而下 艰险 仿佛、好像
干 岸边,水与草相接的地方
(路)高 水中的高地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蒹葭采采 茂盛鲜明的样子 白露未已 没有完,这里指还没有干 在水之涘 水边 道阻且右 向右迂曲 宛在水中沚 水中的小块陆地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试一试,相信你也能用优美的语言来译 读余下的两章。
苍苍 为霜
一方 且长 水中央
凄凄 未睎
之湄 且跻 水中坻
采采 未已
之涘 且右 水中沚
重章叠句、一唱三叹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该诗四字一句,节奏鲜明而短促,重章 叠句、回环复沓,产生了一唱三叹,余音绕 梁的效果。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溯洄从之 溯游从之 道阻且长 宛在水中央 白露未晞 在水之湄 道阻且跻 宛在水中坻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关雎
《诗经》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读准字音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鱼鹰儿关关和唱,在河心小小洲上。好 姑娘苗苗条条,哥儿想和她成双。 水荇菜长短不齐,采荇菜左右东西。好 姑娘苗苗条条,追求她直到梦里。 追求她成了空想,睁眼想闭眼也想。夜 长长相思不断,尽翻身直到天光。 长和短水边荇菜,采荇人左采右采。好 姑娘苗苗条条,弹琴瑟迎她过来。 水荇菜长长短短,采荇人左拣右拣。好 姑娘苗苗条条,娶她来钟鼓喧喧。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八年级下册第12课《诗经两首》王敏

八年级下册第12课《诗经两首》王敏

第三单元第12课《<诗经>两首》一、知识点汇总1.《诗经》文体知识2.字词积累3.起兴的手法4.重章叠句的结构特点5.情景交融的写法6.经典名句的含义二、知识点解读与训练1.《诗经》文体知识《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11篇,先秦称为《诗》或《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1)从形式上《诗经》分为几部分,各有什么特点?(2)《诗经》采用的主要表现手法。

(3)谈谈你所了解的《诗经》的其他知识。

2.字词积累字音、字形:熟练掌握重点字词、易错字词的读音和字形,能准确诵读和默写。

词义:理解文中重点词义,能准确翻译并灵活运用。

(1)下列书写或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关关雎鸠..(hàoqiú)。

..(jūjiū),在河之州。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C.蒹葭..(jiānjiā)苍苍,白露为.(wéi)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D.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ī)。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chÍ)。

(2)名句默写:《关雎》中,想象把姑娘娶进家门时热闹情景的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蒹葭》中,以茂盛芦苇点明深秋季节,凸显萧瑟凄凉环境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起兴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因此又多称为“起兴”,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重要的作用。

(1)试分析《关雎》中起兴手法的运用。

(2)试分析《蒹葭》中起兴手法的运用。

4.重章叠句的结构特点重章叠句的形式,即重复的几章节,意义和字面只有少数的改变。

(1)重章叠句的作用。

(2)分析《关雎》《蒹葭》是如何运用重章叠句的?5.情景交融的写法情景交融指的是作品中环境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跟人物思想感情的抒发结合得很紧密。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诗经二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诗经二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诗经二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诗经二首》课文原文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i]。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chi]。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si]。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zhi]。

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诗经二首》知识点【主题思想】《关雎》写的是一一个青年男子对一个窈窕淑女的思念、追求的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幻想中求而得之的喜悦,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追求。

《蒹葭》通过对特定情境的描写和对想象、幻想情景的描述,表现了主人公对远方的意中人强烈的思念之情及可望而不可即的苦恼。

【文章结构】关雎:河边邂逅-朝思暮想-琴瑟友之一见钟情-辗转反侧-钟鼓乐之(爱慕)(相思)(愿望)蒹葭:蒹葭苍苍-所谓伊人-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所谓伊人-宛在水中抵蒹葭采采-所谓伊人-宛在水中沚【文学常识】《诗经》本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才称《诗经》。

题目“关雎”中的“关”是拟声词,鸟鸣之声;“雎”,雎鸠,种水鸟。

题目“蒹葭”中的“蒹”指芦苇一类的植物;“霞”指初生的芦苇。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写水鸟雌雄和鸣,相呼相应,在那水中的沙丘之上,像是恋人同唱着欢悦的情歌一样。

“关关”,形容水鸟和鸣,叠字象声;同时声中见意,示雌雄相应,彼此相关雎鸠,水鸟,据说它们“生有定偶而不相乱,偶常并游而不相狎”。

开篇二句声情并茂:它以悠扬、平正之音,为全诗的“中和之美”定下基调;又以雎鸠和鸣起兴,所谓“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为以下正面抒写爱情创造了和谐的气氛,象征意味既深且浓。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2《诗经》二首(第2课时)教学案新人教版(new)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2《诗经》二首(第2课时)教学案新人教版(new)

《关雎》授课内容12《关雎》第二课时授课教师授课时间学习目标1.采用听读、朗读、品读的方法理解内容,用审美的眼光阅读审视诗歌。

2.从文中提取精美的内容,品评出这些内容的精妙之处,以达到深刻领会课文的阅读目的.3、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重、难点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诗歌意境及抒情主人公形象课前准备课件课堂环节设置预习检测或展示1、你认为应该注意哪些字的读音.字音:溯洄sù huí晞xī湄méi 跻jī坻chí涘sì沚zhǐ2、这首诗歌写了什么内容?诗中流淌着怎样的感情?忧愁、悲愁、愁苦、哀愁,伤感、无奈.3、邀请三个同学每人读一节,要求读出重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方式自主学习独立完成明确:一个男子强烈思念心上人,苦苦追寻而不得的失望、惆怅的心理。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内容(导学交流展示)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歌曲《在水一方》导入新课.这首舒缓优美的歌曲是由台湾当代作家琼瑶做的词,请问:她的创作灵感从哪里来?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蒹葭》,《蒹葭》是一首对后世极有影响力的爱情诗。

《蒹葭》选自?二、声情并茂读《蒹葭》1、请同学们先倾听这首爱情恋曲,咱们来个合作,老师朗读第一章,同学们来读第二三章。

下面的精彩由同学们续写(老师配乐朗读).三、争奇斗艳绘《蒹葭》1、俗话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蒹葭是一首诗,也是一幅画,走近这幅画,你依稀看见了什么?景物有什么特点?像“苍苍"这样重复的词我们称之为叠字.类似的还有:2、茂盛的蒹葭,洁白的晨露,盈盈秋水,共同渲染了什么氛围?3、凄清的景色与追求者寻访未果的惆怅的心情浑然一体,也就是请欣赏一首歌曲,注意歌词。

倾听合作比较:A、蒹葭苍苍B、蒹葭苍——苍——再读。

把声音拖长点,声音的延长可以带来情感的绵长。

学生找,蒹葭苍—-苍.蒹葭萋——萋。

蒹葭采——采。

男生读一句,老师跟着重复读,读完全诗后再重复读第一行。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诗经〉二首》知识点+课后知识探究.doc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诗经〉二首》知识点+课后知识探究.doc

【若缺失公式、图片现象属于系统读取不成功,文档内容齐全完整,请放心下载。

】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诗经〉二首》知识点+课后思考探究一、相关资料《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孔子认为“不学诗,无以言”,将其作为道德教育的教材。

自西汉以后被儒家学派尊崇为经典,奉为“六经”之一。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的第一篇。

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诗经》的作品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

风:是各地的民歌,分15国风,共160篇,是《诗经》中的精华,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

常用复沓手法,体现民歌特色。

雅:多是祭祀、宴会的乐歌和史诗,分“大雅”和“小雅”,共105篇。

颂:多是宗庙、颂神的乐歌,有“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

赋:即陈述铺叙。

比:即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

兴: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

二、课文翻译原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关关:拟声词。

雎鸠:一种水鸟,一般认为就是鱼鹰。

洲:水中的陆地。

窈窕:文静美好的样子。

淑:漂亮,美好。

逑:配偶。

雎鸠鸟不停地鸣叫,在河心小洲上。

文静美好的女子,是男子的好配偶。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参差:长短、高低不齐的样子。

寤寐:指日日夜夜。

钟鼓:钟和鼓。

都是名词用作动词,敲钟,击鼓。

乐:使……快乐。

长短不齐的荇菜,在船的左右两边捞。

文静美好的女子,日日夜夜追求她。

追求她却得不到,白天黑夜总是思念她。

思念啊思念,竟翻来覆去难成眠。

长短不齐的荇菜,在船的左右两边采。

文静美好的女子,弹琴鼓瑟亲近她。

长短不齐的荇菜,在船的左右两边挑。

文静美好的女子,敲击钟鼓使她快乐。

原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最新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12《诗经》二首

最新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12《诗经》二首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12《诗经》二首一、说教材:《〈诗经〉两首》是初中语文教材8年级下册第3单元的课文,单元教学重点旨在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进程、思想感情及其艺术效果,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本次课将要学习的《关雎》和《蒹葭》两首诗都是诗经的名篇,两首诗在主题内容上是相似的,情感基调是相近的,同时在艺术手法方面也都运用了重章叠唱和赋比兴的方式。

2、教学目标根据本课特点,现将教学目标拟订如下:⑴知识目标: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体会赋、比、兴的艺术手法,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⑵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结合注释,读懂诗作的能力。

背诵课文,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艺术形象和思想感情的能力。

⑶情感目标: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二、说教法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所以,我在本课教学中,根据诗歌特点,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1、诵读法:指导学生读出四言诗的节奏和韵律,读出感情,在诵读中理解诗歌内容。

2、讨论法:联系诗歌中人物的言行,抓住关键诗句,让学生讨论文中主人公的感情及诗歌的艺术特色。

3、比较法:本节课,我采用了比较阅读的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对两首诗进行比较,从而了解诗的内容及其艺术方法,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真正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效果。

三、说学法善教人者,应教人方法,教学中应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做到“让学生自己读书,自行研讨。

”1、利用课件,创设有利于教学的环境,让学生进入角色,激发学习兴趣,从而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2、根据学生好奇的特点,设置讨论题,在讨论中理清文章线索。

3、引导学生学会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形成运用、鉴赏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课程安排为2课时,以《蒹葭》为例说环节)㈠导入新课:(播放邓丽君《在水一方》,创设情境。

我国是有着五千多年文明的泱泱大国,在这里有数不尽的文人墨客,读不完的诗词曲赋。

今天,我们将在璀璨如星的诗的长河中,撷取一颗最遥远但又最明亮的星斗——《诗经》,来一同欣赏她那雍荣典雅、古老质朴的独特魅力。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2诗经二首教学课件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2诗经二首教学课件新人教版

板书设计
关雎


起兴 荇菜
淑女
流采芼
而 美 好
君子 求 友 乐



八年级 下册 语文 部编 RJ
12 《诗经》二首
蒹葭
课堂导入
《蒹葭》被誉为中国的第一首朦胧诗。朦胧最容易产生美感, 产生联想。在我们揭开《蒹葭》朦胧面纱之前让我们先走进 2000多年以前的周代,去体会了解掌握《诗经》。
写作背景
八年级 下册 语文 部编 RJ
12 《诗经》二首
关雎
课堂导入
观察以下图片,你发现了什么?
课堂导入
《关雎》这首诗便惟妙惟肖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场对“梦中情 人”的浪漫的追求。那么追求的过程是如何的?追求的结果又 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走进《诗经》,走进《诗经》开篇的第 一首《关雎》。
诗经简介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原本 称为《诗》或《诗三百》,汉代被尊称为《诗 经》。它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公元 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305篇。这些诗 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会起来) ③ 双声叠韵运用,加强变化,增强节奏感与音乐美。
写作特色
一、托物起兴: “兴”,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极大的作用。
开头以雎鸠和鸣的情景起兴,是为了渲染一种情意绵绵、痴心相 恋的情调。鸟儿的呼唤——“关关”,从听觉上触动了诗人的情 怀;随声望去——“在河之洲”,又从视觉上引起诗人的遐思— —那“窈窕淑女”真是自己理想的伴侣呀!
字词积累 读字音
jū jiū
雎鸠
xìng
荇菜
qiú

mào
芼之
字词积累 写字形
yǎo tiǎo( 窈)窕 wù mèi( ) 寤寐

八年级下册第12课《诗经两首》王敏

八年级下册第12课《诗经两首》王敏

八年级下册第12课《诗经两首》王敏 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第三单元第12课《<诗经>两首》一、知识点汇总1.《诗经》文体知识2.字词积累3.起兴的手法4.重章叠句的结构特点5.情景交融的写法6.经典名句的含义二、知识点解读与训练1.《诗经》文体知识《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11篇,先秦称为《诗》或《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1)从形式上《诗经》分为几部分,各有什么特点(2)《诗经》采用的主要表现手法。

(3)谈谈你所了解的《诗经》的其他知识。

2.字词积累字音、字形:熟练掌握重点字词、易错字词的读音和字形,能准确诵读和默写。

词义:理解文中重点词义,能准确翻译并灵活运用。

(1)下列书写或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关关雎鸠..(hàoqiú)。

..(jūjiū),在河之州。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C.蒹葭..(jiānjiā)苍苍,白露为.(wéi)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D.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ī)。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chÍ)。

(2)名句默写:《关雎》中,想象把姑娘娶进家门时热闹情景的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蒹葭》中,以茂盛芦苇点明深秋季节,凸显萧瑟凄凉环境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起兴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因此又多称为“起兴”,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重要的作用。

(1)试分析《关雎》中起兴手法的运用。

(2)试分析《蒹葭》中起兴手法的运用。

4.重章叠句的结构特点重章叠句的形式,即重复的几章节,意义和字面只有少数的改变。

(1)重章叠句的作用。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12《诗经》二首教案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12《诗经》二首教案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12《诗经》二首教案课题《诗经》二首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可采取以下两种方式中的一种。

方式一:第一课时学习第一首诗雎》;第二课时学习第二首诗《蒹葭》并完成当堂检测。

方式二:第一课时进行两首诗的自主反馈及整体感知;第二课时进行两首诗的具体分析感知及写法探究。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过程与方法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课前预习古今异义左右流.之(古义:捞取今义:流动)道阻.且右(古义:艰险今义:阻挡)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左右..流之(名词做状语,在左右两边)琴瑟友...之(琴瑟,名词做动词,弹琴鼓瑟。

友,名词做动词,向某人表示亲钟鼓乐.之(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乐)回旋反复,可以增强诗歌的音乐感和节奏感,更充分地抒发情感。

《蒹葭》全篇12句,只变动了十几个字,不但写出了芦苇茂盛的状态,爱情道路的曲折绵长,伊人在咫尺,但又遥不可及的痛苦心情,而且通过不断重复的旋律,表现出诗人对爱情的执追求,似乎有一种合唱、轮唱的味道。

【把握诗歌主旨】1.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请说说你的理由。

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渺远迷茫,忧郁缠绵,怅惘感伤。

渴慕倾心于伊人,执着地追不怕道路的艰险,然而伊人却宛在水中央,如镜中花,水中月,可望而不可即,求而不故苦闷感伤忧郁。

2.《蒹葭》的主题是什么?诗歌每一章前四句都是描写一种凄清而苍凉的景色,这种景色衬托出人物心中的虚、惆怅之情;而后四句写出诗人对“伊人”的上下寻求,却又寻而不见的情景,这当既有诗人的怅惘之情,又有诗人对伊人的深切思念。

复沓中景物有变化,感情也有发展,这样就显得富于变化而无呆滞之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第12课《<诗经>两首》一、知识点汇总1.《诗经》文体知识2.字词积累3.起兴的手法4.重章叠句的结构特点5.情景交融的写法6.经典名句的含义二、知识点解读与训练1.《诗经》文体知识《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11篇,先秦称为《诗》或《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1)从形式上《诗经》分为几部分,各有什么特点?(2)《诗经》采用的主要表现手法。

(3)谈谈你所了解的《诗经》的其他知识。

2.字词积累字音、字形:熟练掌握重点字词、易错字词的读音和字形,能准确诵读和默写。

词义:理解文中重点词义,能准确翻译并灵活运用。

(1)下列书写或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关关雎鸠..(hàoqiú)。

..(jūjiū),在河之州。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C.蒹葭..(jiānjiā)苍苍,白露为.(wéi)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D.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ī)。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chÍ)。

(2)名句默写:《关雎》中,想象把姑娘娶进家门时热闹情景的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蒹葭》中,以茂盛芦苇点明深秋季节,凸显萧瑟凄凉环境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起兴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因此又多称为“起兴”,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重要的作用。

(1)试分析《关雎》中起兴手法的运用。

(2)试分析《蒹葭》中起兴手法的运用。

4.重章叠句的结构特点重章叠句的形式,即重复的几章节,意义和字面只有少数的改变。

(1)重章叠句的作用。

(2)分析《关雎》《蒹葭》是如何运用重章叠句的?5.情景交融的写法情景交融指的是作品中环境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跟人物思想感情的抒发结合得很紧密。

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

如何理解这两首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6.经典名句的含义(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理解。

(2)“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理解。

三、能力提升1. 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共有篇,包括、、三部分。

根据不同内容的表达需要,分别采用、、的艺术手法。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说不当的一项是()A.“左右芼之.”的“之”指代的是“荇菜”。

B.“寤寐求之.”的“之”指代的是“窈窕淑女”。

C.“琴瑟友.之”的“友”是“亲爱”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D.“钟鼓乐.之”的“乐”是“快乐”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关雌》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用的是“兴”的手法。

B.《蒹葭》“所谓伊人”的“伊人”,与《关雌》中的“君子好逑”的“君子”,指的是同样的人。

C.《蒹葭》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

D.《关雌》是《诗经》的第一首,选自《诗经·周南》。

4.诵读这两首诗,简要说说它们各自所表达的主题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拓展运用1.比较《关雌》和《蒹葭》在写法上的异同。

2.请在《关雎》《蒹葭》中任选一篇,结合诗歌内容,大胆想象,扩展成一篇记叙文。

(实验中学王敏)第三单元第12课《<诗经>二首》知识点训练参考答案二、知识点解读与训练1.(1)《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

①风:意思是土风、风谣。

指各地方的民歌民谣。

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包括今天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山东一些地方(齐、韩、赵、魏、秦),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间乐歌,多半是经过润色后的民间歌谣叫“十五国风”,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

②雅:正统的宫廷乐歌,用于宴会的典礼。

“雅”是正声雅乐,即贵族享宴或诸侯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布局又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

多数是朝廷官吏及公卿大夫的作品,有一小部分是民歌。

其内容几乎都是关于政治方面的,有赞颂好人好政的,有讽刺弊政的。

只有几首表达个人感情的诗,但是没有情诗。

③颂:指各国祭祀用的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

包括《周颂》(31篇),《鲁颂》(4篇),和《商颂》(5篇),是宗庙用于祭祀的乐歌和舞歌,共40篇。

“颂”是祭祀乐歌,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本是祭祀时颂神或颂祖先的乐歌,但鲁颂四篇,全是颂美活着的鲁僖公,商颂中也有阿谀时君的诗。

(2)《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其中直陈其事叫赋;譬喻叫比;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叫兴。

①“赋”按朱熹《诗集传》中的说法,“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就是说,赋是直铺陈叙述。

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

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②“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

《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

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硕人》连续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等等,都是《诗经》中用“比”的佳例。

③“兴”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

“兴”字的本义是“起”,因此又多称为“起兴”,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重要的作用。

《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

有时一句诗中的句子看似比似兴时,可用是否用于句首或段首来判断是否是兴。

例卫风·氓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就是兴。

大约最原始的“兴”,只是一种发端,同下文并无意义上的关系,表现出思绪无端地飘移联想。

就像秦风的《晨风》,开头“鴥彼晨风,郁彼北林”,与下文“未见君子,忧心钦钦”云云,很难发现彼此间的意义联系。

虽然就这实例而言,也有可能是因时代悬隔才不可理解,但这种情况一定是存在的。

就是在现代的歌谣中,仍可看到这样的“兴”。

(3)示例: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

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

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2.(1)A【解析】州改为洲;hào改为hăo(2)【解析】①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②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3.(1)《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兴"的艺术手法。

如本诗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它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发端的话,但水鸟和鸣,也可以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和谐恩爱。

和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义上发生关联。

本诗的起兴之妙正在于诗人情趣与自然景物浑然一体的契合,也即一直为人们所乐道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2)《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

“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做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开头写秋天水边芦苇丛生的景象,这正是“托象以明义”,具有“起情”的作用。

因为芦苇丛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会呈现出一种迷茫的境界,这就从一个侧面显示了诗的主人公心中的那个“朦胧的爱”的境界。

主人公跟“伊人”并无交往,甚至还不知道对方的名字,但只要能够远望,便心满意足。

“朦胧”和“距离”正是这首诗的动人之处。

4.(1)重章叠句的形式,即重复的几章节,意义和字面只有少数的改变。

巧妙运用重章叠句、一咏三叹的形式,能逐步深入的展现君子炽热的情怀,起到了加重感情、增强节奏感的效果。

(2)《关雎》中“关关”(叠字)形容鸟叫声,“窈窕”(叠韵)表现淑女向美丽,“参差”(双声)描绘水草的犬态,“辗转”(叠韵)刻画出因相思而不能人眠的情状,既有和谐的声音,又有生动的形象。

《蒹葭》中的“苍苍”、“萋萋”、‘采采”(叠字)形容芦苇茂盛的样子,为下文“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作了辅垫,渲染了气氛。

《蒹葭》全篇三章十二句,只变动了十几个字,不但写出了芦苇茂盛的状态,爱情道路的曲折绵长,伊人虽近在咫尺,但又遥不可及的痛苦心情,而且通过不断重复的旋律,表现出诗人对爱情的执著追求,似乎有一种合唱、轮唱的味道。

5.《关雎》开头以景起兴,既点明地点环境又渲染了欢悦和谐的气氛,衬托了人物对心上人的爱慕之情,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

《关雎》从触动情怀的景物写起,“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那成双成对的关雎鸟在沙洲上嬉戏,华羽流光,声音婉转,听着它悦耳的叫声,不禁引发了年轻人的联想,拨动了心中爱的琴弦,于是有了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感慨。

赋中见兴,景中见情,意境优美。

《蒹葭》叙写了一位热恋者在深秋的早晨,在长满芦苇的河边寻找意中人的情景,表达了古代人民对爱情的真挚和执著,抒发了可望而不可及的惆怅之情。

景物迷离朦胧,抒发的情感含蓄朦胧,引人遐想。

抒情主人公所寻找的对象如梦如幻,正是这种扑朔迷离的美使此诗产生了无穷魅力,充分发挥了抒情表意的作用,收到了良好的抒情效果。

6.(1)关关鸣叫的水鸟,栖居在河中沙洲上。

文静美好的姑娘,好男儿的好配偶。

此句以雎鸠鸟的叫声起兴,表达对姑娘的爱慕向往,点出恋爱主题,统摄全诗。

(2)芦苇十分茂盛,晶莹露水凝结成霜。

我心中所爱的女子,伫立在河水的另一边。

.前两句从物象与色泽上点明了时间和环境。

在这一苍凉幽缈的深秋清晨的特定时空里,诗人时而静立,时而徘徊,时而翘首眺望,时而蹙眉沉思,原来他是在思慕追寻着一个友人。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两句,交代了诗人所追慕的对象及伊人所在的地点,表现了诗人思见心切,望穿秋水,一个劲地张望、寻求。

“在水一方”,语气肯定,说明诗人确信他的存在,并充满信心去追求,只是河水隔绝,相会不易。

三、能力提升1.【解析】《诗经》;305;风、雅、颂;赋、比、兴2.C 【解析】“友”名词作动词,对......表示亲近3.B【解析】“伊人”那人,指所爱的人。

“君子”男子,引申为大夫之称。

4.【解析】《关雎》描绘了一个男子对一个美丽女子的思念追求的过程,反映了劳动人民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上的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