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孟子》散文的论辩色彩
《孟子》散文的论辩艺术

《孟子》散文的论辩艺术作者:邹静任石会来源:《湖南教育·语文教师版》2008年第05期《孟子》散文不但富有哲理性。
而且有很高的艺术性,风格也明畅犀利。
那些记叙孟子与人论辩的文辞尤其出色,富有雄辩性和说服力。
在先秦诸子中孟子的善辩可以说是首屈一指的。
《孟子》生动具体地记叙了孟子的这些辩论之辞,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孟子灵活多样的论辩技巧。
孟子有时在辩论的一开始就抓住论题的要害,突出中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压倒对方的意见。
如首篇《孟子见梁惠王章》中“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利吾国乎?”’梁惠王问孟子的是“利”。
孟子是忌言利的,他要谈的是“仁义”。
于是,他劈头第一句就把梁惠王的话题打了回去,而亮出自己的观点:“王何必日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接着就分析言利之弊,如王、大夫、士、庶人上下都言利,就会干出弑君篡位的坏事来,然后讲言仁义之善,言仁义能敬事君亲,因此何必日利。
这就归结到主旨。
中心思想十分突出。
短短一章,语言层层进逼,分析丝丝入扣,把梁惠王说得没有插嘴表示异议的余地。
但是,一开始辩论就把对方意见压下去的做法有时会引起对方的抵触,反而会增加解决矛盾的困难,减少说服力。
孟子为了不让对方同自己顶牛,十分注意揣摩对方的心理,用欲擒故纵、因势利导的方式来引人就范。
从而达到说服对方的目的。
同齐宣王的几次辩论,他采取的就是这种方法。
齐宣王是个野心很大的君主,想称霸诸侯。
他对孟子讲的那套施行“仁义”的主张根本不感兴趣,在和孟子谈论之中明确表示自己“好货”“好色”“好乐”“好勇”。
这都是同孟子喜言的“仁义”背道而驰的。
但孟子却能把齐宣王“好货”“好色”“好乐”“好勇”的缺点都说成是可以施行仁义和争取“王天下”的条件。
就拿“好乐”来说,在《庄暴见孟子章》中齐宣王起初听到孟子问他“好乐”这问题时,紧张得脸都变了,答日:“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也。
”齐宣王只得承认他所喜爱的音乐是当时社会流行的音乐而不是古代的雅乐。
试论《孟子》的论辩艺术

试论《孟子》的论辩艺术《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由孟子及其弟子编撰而成。
在《孟子》中,孟子通过一系列的论辩来阐述自己的思想,展示了精湛的论辩艺术。
本文将试论《孟子》的论辩艺术,探讨孟子在论辩中的技巧和风格,以及其对后世思想和文化的影响。
我们来看孟子的论辩技巧。
孟子在论辩中善于运用比喻、引用典故和实例等手法,以鲜明的论点和生动的语言来抨击对方的观点。
他深谙人心,善于从对方的立场出发,用对方容易接受的方式来解构对方的观点。
在《孟子》中,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中就展示了他的这一技巧,他通过引用古代先贤的典故、以及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让梁惠王在身处道德困境时不至于迷失方向,这一段对话也成为了后世善缺的经典之一。
孟子的论辩风格独特。
孟子在论辩中不仅有力地反驳对方观点,还能够提出具体的建议和解决方案。
他笔下的论辩既有激烈的对抗,又有善意的引导,表现出一种中庸而兼容并蓄的风格。
与孔子强调礼仪和道德的论述不同,孟子更注重于通过理性和智慧来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分歧,这一点在他的论辩风格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论辩中,孟子不是单纯地否定对方的观点,而是希望通过论辩来激发双方的智慧,达到共识和和解的目的。
孟子的论辩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传统中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孟子的论辩艺术为后世的论辩学提供了宝贵的范本和启示。
他的论辩技巧和风格被后世的儒家学者和文人所传颂和模仿,成为中国古代论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宋明清时期,许多文人学士都深受孟子的论辩影响,他的论辩艺术成为了他们对抗异端和捍卫正统的利器。
《孟子》的论辩艺术不仅影响了古代的思想文化,而且对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官场乃至文化生活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我们也需要注意到,孟子的论辩艺术并非只是一种孤立的技巧,它蕴含着深刻的人性观和道德观。
在孟子看来,论辩并不只是为了争辩胜负,更重要的是通过论辩来改变人的心智,唤醒他们内心的良知和善念。
孟子所强调的“仁”的概念,在他的论辩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浅谈孟子的辩论艺术

浅谈孟子的辩论艺术战国中期,游说讲学,互相辩难之风大盛。
孟子是当时有名的雄辩家,以知言善辩而著称。
在辩论中,他旗帜鲜明,感情充沛,锋芒毕露,说得对方无言以对,显示出雄辩的特点。
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理论家刘勰对孟子有这样的评价:“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孟子的雄辩才能,犀利的笔锋,由此可见一斑。
(一)孟子的论辩技巧孟子论辩之所以所向披靡,无往不胜,独特论辩技巧是其重要成因之一。
(1)脉络分明,有条不紊。
孟子的论辩多以事实为基础,论辩起来有理有据,而且有的放失,言必有中。
在具体的论辩中,穿插运用演绎法和归纳法,有正有反,有擒有纵,反复诘难,迂回曲折地把对方引入自己预设的结论中。
如《梁惠王下》: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
”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
”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先以两个设问,使齐宣王顺着自己的思路,得出两个不言而喻的结论,而后类推下去,使齐宣王陷入自我否定的结论中而无言以对,只好“顾左右而言他”。
利用对话体论辩文的特点,巧妙设问,缓缓道来,“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赵岐《孟子章句*题辞》)。
(2)抓住要害,突出中心。
在论辩中一下子就能把握问题的关键,运用对比来揭示矛盾,给人以不容辩驳的感染力,深刻地阐明道理,鲜明地表白自己的观点。
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所不战,战必胜矣,(《孟子•公孙丑下》)。
在这里,孟子用对比的方法,阐明了道之多寡对于战争胜负的关系,启发统治者关注人心所向的大问题。
再如: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孟子在设喻的基础上,通过对比,旗帜鲜明地表达了自己舍生取义的人生追求,既深入浅出,又振聋发聩。
试论《孟子》的论辩艺术

试论《孟子》的论辩艺术孟子,名轲,字子车,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被尊为“儒家圣人”之一。
他的著作《孟子》被誉为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誉为儒家学说的代表作品之一。
《孟子》中的论辩艺术是一大特色,体现了孟子思想的深刻和卓越。
论辩是孟子思想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他与他人交流思想的方式。
孟子在《孟子》中进行的论辩,不仅仅是为了与人辩论,更是为了展示他的思想和哲学观点。
他所进行的论辩极富有说服力,论证严密,展现了他的辩证才能和卓越的思维能力。
在《孟子》中,孟子运用了多种论辩技巧,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技巧是举例论证。
举例论证是通过具体的案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从而使人信服。
孟子在《孟子》中多次运用这一技巧,例如在谈到人性本善时,他举了“若是南方之大盗,必有所依”、“术也者,非劳而取者也”等案例,用丰富的实例证明了人性的本善。
这种举例论证不仅具有说服力,也使人对于孟子的思想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除了举例论证,孟子在《孟子》中还使用了比喻、对话等多种论辩技巧。
比喻是通过类比的方式来让人理解某一概念或观点,这种比喻往往生动形象,容易让人理解。
在《孟子》中,孟子通过比喻来表达他的思想,例如比喻人生崇高的志向如登高远望、宝藏藏在深山等,这些比喻不仅增加了文字的生动性,也让人对于他的思想产生共鸣。
对话也是《孟子》中论辩的一种形式,孟子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现了自己对于伦理、政治等方面的见解。
对话更加生动活泼,使人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通过对话,孟子与他人进行真知灼见的交流,从而使自己的观点更加深入人心。
在论辩中,孟子运用了辩证的思维方式,他善于从多个角度来看待问题,综合各方面的因素进行分析和揭示,这种辩证思维在他的论辩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在《孟子》中,孟子从人性本善和性恶的矛盾中展开了思考,认为人性是善恶并存的,这种辩证的思维方式使他的观点更加深刻和全面。
孟子的论辩还表现出了他的辩才和智慧。
他在《孟子》中运用了各种辩证技巧,反复推敲伦理问题和政治问题,使得他的观点更加深刻和丰富。
试论《孟子》的论辩艺术

试论《孟子》的论辩艺术【摘要】《孟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在论辩艺术方面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方法。
本文首先分析了《孟子》论辩的基本特点,包括追求道德真理、尊重对手等方面。
接着介绍了《孟子》论辩的方法和技巧,如以善辩明辨、以情动人等方式。
然后探讨了《孟子》论辩的目的和意义,认为其旨在推动社会改革和教化民众。
最后分析了《孟子》论辩对后世的影响,指出其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孟子》论辩艺术的研究,可以更深入理解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智慧和思想,也有助于启迪当代人们在论辩和辩论中的智慧和技巧。
【关键词】《孟子》、论辩艺术、基本特点、方法和技巧、目的和意义、影响、引言、正文、结论1. 引言1.1 试论《孟子》的论辩艺术《孟子》是中国古代先秦时期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作品之一,其中所强调的道德修养、仁爱之道、政治理念等深刻而且具有重大影响。
而其中关于论辩的描写也是该书的一个重要内容之一,展现了孟子在辩论中的机智和睿智。
在《孟子》中,论辩的基本特点主要体现在孟子对立论、辩证和说服的能力上。
他善于用对话的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准确把握对方的论点,并对其进行批驳和驳倒,展现了出色的逻辑和辨证能力。
《孟子》中还展现了丰富多样的论辩方法和技巧,如采用比喻、引用典故、直接反问等手法,使得他的辩论更加生动有趣、具有说服力。
孟子进行论辩的目的和意义在于推动社会的正义与善良,促进人类道德的发展,培养人们的道德情操和高尚品质,进而实现社会和谐与稳定。
《孟子》的论辩艺术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辩证思维方式,影响了后来的哲学家和政治家,使得《孟子》成为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一座不可忽视的重要里程碑。
通过对《孟子》的论辩艺术的探究,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辩证思维和智慧。
2. 正文2.1 《孟子》论辩的基本特点《孟子》论辩的基本特点在于其倡导仁政之道,弘扬仁义之风。
孟子通过辩论来探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阐述仁义之道的重要性,引导人们向善向美的方向发展。
试论《孟子》的论辩艺术

试论《孟子》的论辩艺术《孟子》是中国古代文化经典之一,其中包含了许多论辩的场景和技巧。
论辩是指通过言辞交锋来证明或反驳某种观点或主张的过程。
在《孟子》中,孟子和他的学生们经常与其他学派进行论辩,展现了他们高超的辩才和思维能力。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论《孟子》的论辩艺术。
1. 逻辑严密《孟子》的论辩具有很高的逻辑性,各个观点之间的逻辑关系清晰明了。
例如,孟子在与梁惠王的对话中,通过“爱民”这个概念的辨析,表达了自己的爱民观点,并用严密的逻辑手段反驳了梁惠王的“割爱”观念。
这种将逻辑严密运用于论辩中的技巧,让孟子的观点更加有力、理性,也更容易说服听众。
2. 善于反问反问是一种很好的辩证思维方式,在《孟子》的论辩中也得到了广泛运用。
孟子通过反问和质疑,剖析对方的论点,让对方无法自圆其说。
例如,在与公孙丑的对话中,孟子质问了公孙丑的“名不正则言不顺”的观点,引出了自己的“名实相副”的观点。
3. 用比喻形象化比喻是将抽象的概念用具体的事物来形象化,易于被人理解和接受。
孟子的论辩艺术中也运用了大量的比喻。
例如,孟子在与公孙丑的对话中,用“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来比喻人才的流失现象,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他的观点,同时也加深了听众对问题的印象。
4. 讲究文辞文辞是论辩中很重要的一环,如果讲话不清、用词不当,就会影响到对方的理解和接受。
孟子和他的学生们都讲究文辞,从用词到构思,都显得十分优雅。
例如,在孟子与禽滑离的辩论中,禽滑离说:“龙也,并非始皇之时有之,夫妇之间,吾未尝不见也。
”孟子则回击道:“龙象于云,飞游九万里,首长数丈,何其大也?原是夫妇之私,安能及若?” 孟子精妙的用词和排比句子,深化了对方对龙的理解,加强了他对自己观点的说服力。
总之,《孟子》的论辩艺术是其思想精深的重要体现,其严密的逻辑性、善于反问、运用比喻、讲究文辞等技巧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这种文化传统和艺术表现不仅在当时有着重要的作用,也给今后的人们留下了宝贵的思维财富。
试论《孟子》的论辩艺术

试论《孟子》的论辩艺术《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是儒家学说的重要代表作品之一,它被誉为“孔子后儒家圣人”。
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论辩艺术,通过对《孟子》中的论辩艺术进行分析和探讨,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儒家哲学,并从中汲取宝贵的智慧和启示。
孟子还擅长利用比喻和成语来进行论辩,比如他常用“鸟枭之心”、“有忧乐有忧乐”等比喻来说明自己的观点,通过这种直观的比喻,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和认同。
孟子还在《孟子》中提到了很多故事和典故,通过这些生动的故事和典故来说明自己的观点,使得论辩更加生动有趣,更加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在孟子的论辩艺术中,最为引人瞩目的是他运用情理并重的辩证策略。
他在论辩中,既会运用理性分析,悉心推敲问题的本质和内在逻辑,又会用情感共鸣来打动人心,使对方心悦诚服。
这种情理并重的辩证方法,不仅使孟子的论辩更加全面和丰富,也使他的思想更加深入人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孟子还注重在论辩中保持礼貌和风度,避免居高临下或者咄咄逼人的态度,这不仅能够赢得对方的尊重和共鸣,也能够使得论辩更加富有教养和意义。
在孟子的论辩艺术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他高超的辩证能力,更能够品味到他的高尚品德和优良风度。
通过《孟子》中的论辩艺术,我们可以学到很多宝贵的知识和经验。
孟子的论辩艺术告诉我们,在进行辩论时,首先要注重理性的分析和思考,不能被情绪和情感左右,要善于运用逻辑和推理来说服对方。
孟子的辩证方法告诉我们在进行论辩时,要注重说服力和感染力,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比喻和故事来吸引对方的注意力,从而更容易得到对方的认同。
孟子的风度和礼貌告诉我们,在进行辩论时,要注意保持风度和礼貌,不要与人争吵和冲突,要用理性和温和来说服对方,才能够取得更好的辩论效果。
《孟子》中的论辩艺术是一门非常宝贵的艺术,它不仅是对儒家哲学的生动诠释,更是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宝贵经验和智慧。
在当今社会,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都离不开辩论和交流,通过学习和领悟《孟子》中的论辩艺术,我们就能够在交流中收获更多的智慧和成果,取得更好的交流效果。
《庄子》和《孟子》文学比较分析

《庄子》和《孟子》文学比较分析
《孟子》与《庄子》艺术上的异同
相同之处:
(1)形象说理,擅用比喻
(2)具有论辩色彩(结合时代背景论述)
不同之处:
(1)文学风格:
孟子:现实主义色彩,论据也多取材于现实。
如“为长者折枝”。
庄子:浪漫主义色彩,论据多取材于虚构的寓言故事和想象。
(2)论说方式:
孟子:推理论证,一步一步,层层深入,运用曲折的比喻揭示所论主旨。
庄子:形象论证,寓言即论证,论据即论证,大量采用虚构的寓言故事来说明论点。
(3)全书结构形式:
孟子:语录体散文
庄子:论说体散文(专题性)
(4)语言风格:
孟子:明白晓畅,平实浅近,精炼准确。
庄子:行云流水,汪洋恣肆,跌宕跳跃,节奏鲜明,音调和谐。
试论《孟子》的论辩艺术

试论《孟子》的论辩艺术《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其中包含了孟子的众多名言和哲理。
孟子的论辩艺术在其中得到了充分展现,他不仅在辩论中展现了出色的逻辑思维能力,还表现出高超的口才和理论深度。
本文将分析《孟子》中的论辩艺术,探讨孟子的辩论技巧和思想风格。
孟子的论辩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条理性。
在《孟子》中,孟子以一种富有敬畏之心的态度与对手展开非常深刻的讨论。
他首先会用对方的观点为出发点,然后进行逻辑思辨,通过分析归纳,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要求对方作出回答,引导对话的深入。
孟子的论辩过程中,总是按部就班,一环扣一环,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这种逻辑性和条理性是孟子论辩艺术的重要特点,也是其思想深邃的体现。
孟子的论辩具有很强的口才和表达能力。
孟子擅长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来表述自己的观点,他的言辞富有正义、激情和感染力,容易打动人心。
在《孟子》中,孟子可以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出自己深刻的思想,很好地说服了对手和读者。
他的辩论言辞富有音韵节奏感,通过修辞手法和语言技巧,增强了论辩的说服力,让人产生共鸣。
孟子的口才和表达能力使他的论辩更有力量和影响力。
孟子的论辩具有很强的思想深度和内涵。
孟子在辩论中常常将道德伦理问题、政治哲学和人性论等深刻的问题拿出来作为讨论的中心,从而引发对方和读者深思。
他以儒家的仁爱之道和政治理论为基础,论证人性的本善和天命的道义,引导对方和读者从思想上接受自己的观点。
孟子在论辩中常以理论分析和实例佐证相结合的方式,深刻阐述自己的思想,使得其论辩更富有内涵和哲学深度。
《孟子》中的论辩艺术表现出了孟子辩论的逻辑性、口才和表达能力以及思想深度。
他的论辩风格精炼而深刻、富有感染力,在当时的中国哲学思想中具有很高的影响力。
他的论辩艺术也对后世的思想家和文化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国古代儒家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代社会,我们也可以从《孟子》中的论辩艺术中寻找到一些启示。
孟子的辩论风格和思想方法,对我们进行辩论和思辨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谈《孟子》的论辩艺术

谈《孟子》的论辩艺术作者:周健伟来源:《神州》2011年第35期摘要:儒家重要经典《孟子》,语言精工,逻辑严密,气势磅礴,说理透彻机智,感情充沛,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显示了高超的论辩艺术。
《孟子》的论辩技巧因势而变,具有居高临下,善于统观全局的特点。
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使对方自相矛盾;二是论辩层层推进;三是类比推理。
由于其文章巧于论辩,语言流畅,富有文采和感染力,其对于后世散文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
关键词:论辩艺术逻辑性语言艺术我国古代著名文艺理论家刘勰在其著作《文心雕龙》中写道:“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1]此言充分道出了论辩的重要作用。
战国时期诸子以好辩、善辩为时尚,而孟子尤以知言善辩著称。
孟子的“好辩”,在他所处的时代便很出名。
《孟子·滕文公章句下》(以下引用《孟子》原文,只引篇名):公都子曰:“外人皆稱夫子好辯,敢問何也?”孟子曰:“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
……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說,距詖行,放淫辭,以承三聖之道者;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
能言距楊墨者,聖人之徒也。
”孟子以孔子之徒自任,对儒家道义充满了坚定的信念,他还有一套论辩技巧。
按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知言”,是《公孙丑章句上》里所讲“詖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
”孟子熟练地运用了各种论辩手段,成功地达到了其论辩目的,便是孟子论辩艺术的综合显现。
对孟子的论辩艺术,论文从以下两方面进行了研究:论辩的逻辑和论辩的语言。
一、论辩的逻辑春秋战国时期,也是我国逻辑思辩的发轫时期,《孟子》散文的逻辑性引人注目。
谭家健认为《孟子》虽不像《墨子》那样有比较完整的形式逻辑理论,但“却能普遍而熟练地使用着形式逻辑的思维规律和思维形式,其文章都有着严格的逻辑”,“无论和谁辩都没有输过”。
[2]洪波称,《孟子》“文章的组织与逻辑推理的规则极相吻合”,他认为:“辩难体散文,当自孟子始。
”[3]孟子非常重视推理,也就是墨子在《小取》篇中所概括的“辟”、“侔”、“援”、“推”四种辩论方法之一的“推”在认识中的作用。
谈《孟子》散文的论辩艺术

谈《孟子》散文的论辩艺术摘要:《孟子》是记录孟子与其弟子言论的一部著作,它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散文的代表,具有较高的思想价值和文学价值。
在中国古代散文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其散文的论辩艺术对后世影响深远。
关键词:《孟子》论辩艺术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当语言表达进入了一种境界,这样的作品方可称之为艺术。
在中国古代散文发展史上,孟子不愧是语言大师,《孟子》的论辩性散文也不愧是进入艺术境界的精品。
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中对《孟子》散文曾做过评论:“生当周季,渐有繁辞,而叙述则时特精妙。
”鲁迅在此所评的“精妙”包括《孟子》散文中的叙述文字和议论文字,因为在《孟子》一书中,上述两种文字是很难分开的,许多议论是在对话的叙述中表现出来的。
因此,谈《孟子》,首先要抓住其论辩的特点。
孟子是中国古代一位相信自己理论的雄辩家,热情宣扬儒家思想的实践家。
尽管他的主张不为时人所用,但他仍然执着的坚持自己的信念、主张和理论。
孟子当时就有“好辩”之称。
他的学生公都子有一次问老师:别人都说您喜欢辩论,请问这是为什么?孟子则谆谆告诫弟子:当今之世,圣王不作为,诸侯们放肆,处士到处横议,杨朱、墨翟之言流传天下。
天下之言不是杨朱,就是墨翟。
杨朱之言是为自己,不是为国君;墨翟之言是兼爱,不是为家庭父母。
不为国,不为家这是禽兽。
我想用我的言论来正人心,辟邪说,难道是我喜欢辩论吗?是时代所逼,不得已而这样做的。
由此可见,孟子是以圣人之徒自诩,以端正人心、消灭邪说为己任。
因此,人们在阅读《孟子》中那些以折服对方为目的、鲜明阐述自身观点的论辩文字时,不仅隐隐可见持手己见的倔强老人形象,且又可以从其文字中体察出其锋不可犯的饱满激情。
理论文字,当然以逻辑说理为主要特点,但论辩文字也不可缺少作者的激情,这正是《孟子》论辩性散文突出的个性。
作者之激情,应该来源于自身理论主张的坚信与执着。
我们知道,孟子是儒家大师,他继承了孔子的儒家思想体系,又有所发展。
浅谈《孟子》的论辩艺术技巧

摘 要: 孟子是战国时代首屈一指、技压群雄的论辩大师,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天才的雄辩家。
善于论辩是《孟子》最突出的艺术特点,其论辩艺术技巧主要有回避术、转换术,求同求、擒纵术,圈套术、包抄术,比附术、诡辩术,追问术、反诘术,铺陈术、排比术等,可谓集先秦论辩艺术之大成。
关键词 :《孟子》; 论辩艺术; 论辩技巧在战国时代百家争鸣、气象万千的文坛上,儒学宗师孟轲以其“好辩”、“善辩”的鲜明特色和卓越辩才称雄一世,并享誉千古。
后世流传的《孟子》一书,主要是对其论辩之辞的记录,它与《论语》中孔子只求“辞达”、反对“用佞”(运用口才)、言简意赅的坐而论道大不相同,也与《墨子》中那些逻辑严密、语言质朴、缺乏文采的正面立论显然有别,而是以逞才使气、锋芒毕露、情辞激越的论战辩驳为特点,在论辩中阐明其思想观点,同时也展示了其思想家、雄辩家的风采才华。
正因此,有人把《孟子》称为“我国古代辩对散文的开元[1]者”和“驳 论文 体的滥觞。
”孟子“好辩”,是时代和现实斗争所使然。
他生当诸侯争雄、众说蜂起、“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的战国中期,为了捍卫儒家道统,推行其政治主张,“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不得不与各种人物进行面对面的论辩。
正如孟子所说:“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孟子·滕文公下》,以下只注篇名)更重要的是孟子“善辩”,他辩无不胜,所向披靡,从来没有失败的记录。
其原因大致有三:一是十分自信的心理素质,二是蔑视权贵的傲岸风骨,三是绝妙高超的论辩艺术。
关于前两点,孟子已说得较明白,前人的论说也较详赡。
而后一点,孟子未直接说明,前贤虽有不少论述,但多限于论证方法和逻辑思维方面,对其论辩艺术的技巧探讨不够。
因此,本文拟从技巧方面对《孟子》绝妙高超的论辩艺术做一些探索、赏析和评论。
论辩以说服、战胜对方为目的,和打仗一样,是讲究战略战术的。
《孟子》中的论辩正是如此。
而且由于孟子的高超智慧和学者身份,其论辩不论多有锋芒、多么动情甚至多么激烈,总是充满了艺术性,在火药味之外更洋溢着一种艺术趣味,非常讲究论战的艺术技巧。
孟子散文善辩色彩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今山东邹县)人,是儒家学说的集大成者。
他在理想、授徒与周游列国的经历上与孔子颇有许多相似之处。
孟子所处的战国时代,列国纷争,刀刃相见,战乱不息,社会风气唯利是图,名利欲望泛滥成灾,道德伦理沦丧殆尽。
作为思想家的孟子,在中年后期,怀着忧国忧民和宏图抱负,周游列国,宣扬‘性善’、‘仁政’、‘民贵’、‘内贤外王’的王道思想,欲以此拯救人民和社会,匡扶正义,然而在战乱纷争的乱世,他的学说不被统治者所接受,于是晚年后的“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1)。
”孟轲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合著而成的《孟子》,因孟子在先秦时“跟当时大多数失败的游说之士一样,没有人注意他(6)”,以至于此书在秦始皇焚书坑儒时不被重视而幸免于难。
“大黄金时代结束后,被儒家学派尊为经典之一,孟轲才被人记起来,而且尊奉到仅次于孔丘被称为‘亚圣’的地位(7)”。
后来学者们在研究先秦学术时,不管是政治经济,还是哲学文学,或者是农业工商,没有不去接触《孟子》的。
他是诸子散文中的重要典籍之一,内容丰富,博大精深,犹如一颗特别灿烂耀眼的明星,闪烁在众星之间。
孟子这位光彩夺目的儒家思想学说的集大成者,具有崇高的民族气节,由于他倡议的是一个国泰民安、以理以德服人的封建民主社会,所以孟子是封建统治者顶礼膜拜的圣人之一。
“孟轲卓越的贡献在于他强调经济成长的重要性,认为经济衰退,道德即跟着衰退;道德衰退,社会秩序即不能维持,国家即受到伤害。
政府和君主的第一桩重大的责任,是使人民安居乐业。
如何使人民安居乐业,孟轲提出“仁政”,他主张尽量少用刑罚,尽量减少赋税,使人民安息。
他厌恶他所处的战国时代,希望回到古时候儒家学派所称颂的伊祁放勋和姚重华时代(8)。
”后世学者对于孟子是赞扬的,韩愈说“孟氏醇乎醇者也;荀与扬,大醇而小疵(9)。
”《孟子》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带锋芒,富于鼓动性,有纵横家,雄辩家气概,充分反映战国时代尖锐激烈的阶级斗争(10)。
《孟子》散文的论辩艺术

《孟子》散文的论辩艺术孟子,名轲,是战国时期影响甚大的儒者。
《孟子》一书虽非全山孟子所作, 却也能代表孟子本人的思想和风格。
孟子继承了孔门一派的学术,到了战国时期,就不太符合社会实际了。
当时最合时宜的,是兵家、法家和纵横家。
孟子对这儿家是深恶痛绝的。
即使如此, 孟子却无法转移当时的社会风气。
退而著书,实不得已。
《孟子》一书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基本上是继承孔子的仁政思想。
为行仁政,他首先提出了人性本善的主张。
《孟子•滕文公上》说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S这话既包括了他的哲学思想,乂包括了他的政治思想。
他讲人性本善是为他的仁政理论提供哲学上的依据。
这是对孔子仁政学说的一个重大发展。
《孟子》一书也很有自己的特点:《孟子》一书善于论辩。
前面说过,《孟子》并非全曲孟子自著,而善于论辩,则全书皆然。
当时公都子曾问孟子:“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孟子回答说:“我岂好辩哉?不得已也」(见《滕文公下》)“不得已”而“好辩X 也就形成了文章的特点。
《告子上》之辩人性,《滕文公上》之驳许行,都可为例。
其驳许行有云:“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4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
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饗飨而治。
今也滕有仓廩府库,则是厉民而以自养也,恶得贤?'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曰:“然。
…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 曰:'否,许子衣褐。
…许子冠乎?'曰:'冠J曰:“奚冠?'曰:“冠素。
‘曰:'自织之与?'曰:“否,以粟易之J曰:'许子奚为不自织?'曰:“害于耕J 曰:'许子以斧甑爨、以铁耕乎?'曰:4然J '自为之与?'曰:“否,以粟易之J '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烦?'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 像这样的一问一答,形式上仍是对话体,《论语》的某些篇章有些相似;但这样的对话,乂和《论语》有所不同。
试论《孟子》的论辩艺术

试论《孟子》的论辩艺术《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儒家经典之一,它是由孟子及其弟子所著,内容包括了孟子的思想和学说。
在《孟子》中,孟子以其精湛的辩论艺术,对众多道家、墨家等其他学派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批判,同时也对儒家学说进行了阐释和发展。
通过深入探讨《孟子》对论辩艺术的展示,可以深刻理解儒家学说的核心理念和思想。
孟子在《孟子》中展现了出色的论辩技巧和辩证能力。
在《孟子·离娄上》中,孟子与弟子离娄对话,用典故“庖丁解牛”来说明教育的重要性。
这一对话通过生动的比喻和精彩的辩证,使得离娄对教育的理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孟子还借助辩证的手法,揭示出天性和人性的关系,在《尽心下》中,孟子深入讨论了人的本性和善恶的关系,通过动物、植物等的生长规律,来论证人的本性本善的观点。
孟子的辩证能力使得他可以以浅白的话语,通过具体生活的例子,深刻揭示人生道理,让人们能够深刻领会到他的理念。
《孟子》中体现了孟子精妙的论辩艺术与处世智慧。
在《公孙丑下》一节,孟子通过与公孙丑的对话,论述了做人的道理和处世的智慧。
孟子用“以德报怨”、“不以怨报德”等深刻的论述,来阐明人应该以德报怨,不以怨报德的道理。
这种辩证的手法很好地折射出了孟子的高超的论辩技巧和处世智慧。
孟子在《孟子》中的论述并非空泛而抽象的理论,而是深入浅出的生活道理,让人在读后深感触动,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
《孟子》中还显示了孟子对道义和伦理之辨的深刻理解和运用。
在《滕文公上》中,孟子通过与滕文公的对话,阐述了天赋不同的人的不同取向,使人们都能成为贤人。
并以“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来说明了道德和礼节对人的重要性。
孟子对于道义和伦理之辩的运用,更是使得他在辩证中彰显出清晰的阐述,并在道德上有着非常高的要求。
《孟子》不仅仅是一部哲学巨著,更是一部伦理之书,通过深入研读《孟子》,使人们能够认识到孟子高超的辩证能力和对道义的深刻理解。
《孟子》无疑是一部充满了辩证艺术的哲学巨著。
浅论《孟子》的论辨说理艺术

浅论《孟子》的论辨说理艺术《孟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孟子所著的经典著作,其中涉及到诸多的哲学思想,并且以孟子的论辩说理艺术著称。
因此,本文将对《孟子》的论辩说理艺术进行浅析。
首先,孟子的论辩说理艺术体现在他的言论中,以比喻、拟人等方式来论辩,结合自己的思想来说明问题。
例如,他在《孟子·公孙丑上》中指出:“内有才,而不用者,其与无乎?外有才,而不受者,其与无乎?”用这种比喻的方式来论证,把“有才而不用”和“有才而不受”比作“无才”,来论证“才能要有用”的思想。
其次,孟子的论辩说理艺术还体现在他的辩论中,他使用辩论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以更加清晰的思路来论证问题。
比如,他在《孟子·滕文公下》中指出:“今夫滕文公,多以其兄弟之事,有以厚之,而择其利。
夫厚,不害其兄弟;利,害其兄弟也。
”在这里,他使用辩论的方式来证明,“厚”不害其兄弟,而“利”却会害其兄弟。
最后,孟子的论辩说理艺术还体现在他的议论中,他使用议论的方式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比如,他在《孟子·公孙丑上》中指出:“今夫子,以才智而谓之智,以力而谓之能,以善而谓之德,以义而谓之义,以实而谓之实,以正而谓之正,以恕而谓之仁,以礼而谓之礼,以仁而谓之仁。
”这里,他使用议论的方式来说明自己的观点,以言语来论证“以才智而谓之智”等思想。
综上所述,孟子的论辩说理艺术是他独特的哲学思想体现。
他以比喻、拟人等方式来论辩,使用辩论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以及用议论的方式来说明自己的观点,这些都是他的鲜明特色。
孟子的论辩说理艺术不仅丰富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而且也对今天的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孟子说理散文的特点

孟子说理散文的特点
《孟子》是中国古代先秦思想家孟子的文集,收录他一生的智慧,包括他的理论、讽刺性的描写、对社会世俗的批判以及对社会改良的深刻观察,其中有很多以散文形式写就的文章。
孟子的理散文具有其特殊的特点:
首先,孟子散文之中蕴含着非常深刻的思想内涵,有着很强的情感色彩和深邃
的思考意义,探讨了人类价值追求、角色定位、教育和学习模式,突出了仁义道德情操精神。
这些思想使其内涵显得格外深刻,也给文章增添了说服力,使之成为一种文体独树其风。
其次,孟子的理散文具有明显的文学艺术性。
大量的图画性的比喻,灵活的排比、连贯的押韵,还有含有哲理意味的叙事性故事,为散文加入了更多的文学艺术元素,使人不禁赞叹文章的优美动人。
最后,孟子的理散文具有高超的技巧性,他熟练掌握并运用律诗、押韵等技巧,使文章张力十足,表达更加深刻,令人铭记。
总之,孟子的理散文很有特色,既有深刻的理论内涵,又有熟练的文学艺术性,而且具有较高的技巧性,能够赋予我们对社会秩序、道德原则等内容的深刻思考,同时也可以让我们去感受文章的美感。
浅论《孟子》的论辨说理艺术

浅论《孟子》的论辨说理艺术作者:赫梓廷来源:《神州》2011年第23期摘要:儒家学派杰出的代表人物孟軻,是活跃在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和雄辩家。
《孟子》长于言辞,逻辑性很强,有极大的说服力,其文气势充沛,笔带锋芒,又富于鼓动性,特别是《孟子》高超的论辩说理艺术。
下面结合《孟子》中的部分篇章,从四个方面浅谈《孟子》的论辨说理艺术。
针锋相对,提出问题,直指要害。
善设机巧,欲擒故纵,步步紧逼。
类比论证,引经据典,左右逢源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说理。
关键词:论辨说理 ;说服力;鼓动性;感染力孟子生活在“百家争鸣”的战国中期,他充分发挥了自己能言好辩的特长,奔走于诸侯国之间,宣扬自己的“王道”主张,批驳论敌,教诲同学,著书立说。
《孟子》一书共七篇,比较集中地记录了他的游历生活和思想。
翻开《孟子》,意气风发的雄辩家的风采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宋代散文家苏洵在《上欧阳内翰第一书》中说:“孟子之文,语约而意尽,不为刻斩绝之言,而其锋不可犯。
”《孟子》全书宗旨之宏远,说理之明晰,气势之磅礴,技巧之娴熟,使它在政论史、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盛誉。
孟子的散文表现出锋芒毕露、气势充沛、鞭辟入里、犀利明快的艺术风格,带有浓厚的论辩色彩,表现出高超的论辩说理艺术,形成了不同凡俗的论辩说理艺术。
《孟子》的论辩说理艺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针锋相对,提出问题,直指要害。
孟子在游说诸侯时,为了申述宣扬自己的观点,常常采用设问的方式。
在一问一答中,选择时机,直指要害,最后单刀直入,直至制服对方。
一次,孟子见梁惠王,梁惠王开口就问他:“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答:“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接着痛批“利”的危害,阐述“仁”的好处。
“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
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言利?”孟子直指言利而带来弑君亡国的危害,触目惊心。
《孟子》散文的论辩艺术

《孟子》散文的论辩艺术
《孟子》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家孟子创作的一部有关政治、道德、教育、经济、礼仪和礼物的典集,它的散文论辩艺术不仅在东汉时期影响了大量的道德家,而且在西方文学史上也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孟子的散文,以“道德”为中心,旨在消解社会冲突,表达其个人对社会道德、正义和责任的看法。
他也用论证方法来向人们说明他的观点,强调了社会公平、道德和秩序。
孟子主要利用的论证方法有类比、假设和演绎三种。
类比例如,“为无穷动物,可以谓之无穷”;假设如“量人以言,以吾即以言求人”;演绎则是指将事实或理论运用到实例中,如:“有政令而行之,则必有仁义”。
孟子通过这种论辩艺术,证明他的观点,指出我们在做出决定时应遵循仁义、
正义和公平的原则,竭尽全力维护共同的利益,而不应忘记保护弱者的义务。
同时,孟子的论辩艺术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文学发展,使许多文学作品
成为古代文学家最重要的参考。
孟子用简洁而有力的语言来阐明观点,启发人们挖掘本质,加深对道德的认知,以及其他文学家的思想。
总而言之,孟子的散文论辩艺术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影响了
东方文明,也为西方文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它的论证方法既深刻又朴实,是学习道德的重要资源,也是今天中国文学家学习历史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孟子》散文的论辩色彩蒋继业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今山东邹县)人,是儒家学说的集大成者。
他在理想、授徒与周游列国的经历上与孔子颇有许多相似之处。
孟子所处的战国时代,列国纷争,刀刃相见,战乱不息,社会风气唯利是图,名利欲望泛滥成灾,道德伦理沦丧殆尽。
作为思想家的孟子,在中年后期,怀着忧国忧民和宏图抱负,周游列国,宣扬‘性善’、‘仁政’、‘民贵’、‘内贤外王’的王道思想,欲以此拯救人民和社会,匡扶正义,然而在战乱纷争的乱世,他的学说不被统治者所接受,于是晚年后的“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1)。
”孟子不但是一位“人性本善”的倡议者,他反复论说了人如何能在道德上与天地合一的问题,“孟子认为人性是善的,人是天地创生的,含有天地之德,但这种德只是一种根芽,需要加以培养,才能得到充分发展,最终成贤成圣,这就是儒家的修身之学(2)。
”而且是一位“仁者无敌”的论辩者,司马光说“子思孟子之言,一也。
夫唯仁者为知仁义之利,不仁者不知也(3)。
”还是一位“理想主义”的痴狂者,他认为“为政总要教民,这是一个基本原则(4)。
”更是一位“拨乱反正”的圣战者。
他“浸浸乎要把自己来配天,他是存心想做第三世教主的,且看《孟子》最后一章以承尧、舜、禹、汤、文王、孔子自任,便可知道(5)。
”孟轲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合著而成的《孟子》,因孟子在先秦时“跟当时大多数失败的游说之士一样,没有人注意他(6)”,以至于此书在秦始皇焚书坑儒时不被重视而幸免于难。
“大黄金时代结束后,被儒家学派尊为经典之一,孟轲才被人记起来,而且尊奉到仅次于孔丘被称为‘亚圣’的地位(7)”。
后来学者们在研究先秦学术时,不管是政治经济,还是哲学文学,或者是农业工商,没有不去接触《孟子》的。
他是诸子散文中的重要典籍之一,内容丰富,博大精深,犹如一颗特别灿烂耀眼的明星,闪烁在众星之间。
孟子这位光彩夺目的儒家思想学说的集大成者,具有崇高的民族气节,由于他倡议的是一个国泰民安、以理以德服人的封建民主社会,所以孟子是封建统治者顶礼膜拜的圣人之一。
“孟轲卓越的贡献在于他强调经济成长的重要性,认为经济衰退,道德即跟着衰退;道德衰退,社会秩序即不能维持,国家即受到伤害。
政府和君主的第一桩重大的责任,是使人民安居乐业。
如何使人民安居乐业,孟轲提出“仁政”,他主张尽量少用刑罚,尽量减少赋税,使人民安息。
他厌恶他所处的战国时代,希望回到古时候儒家学派所称颂的伊祁放勋和姚重华时代(8)。
”后世学者对于孟子是赞扬的,韩愈说“孟氏醇乎醇者也;荀与扬,大醇而小疵(9)。
”《孟子》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带锋芒,富于鼓动性,有纵横家,雄辩家气概,充分反映战国时代尖锐激烈的阶级斗争(10)。
”他“善设机巧,引人入彀,先纵后擒,使人无法躲避(11)。
”“他用层层追问、步步逼紧的方法进行论战,有时竟弄得齐王只好“顾左右而言他(12)”。
这样辩才无碍的学者,是颇有战国策士之风的。
他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吸引人们的注意,又加强了说服力(13)”。
“但孟子用譬喻不是简单的、一般的,而是复杂的、多样的。
举其较特殊者,有整段用比的(14)。
”所以赵岐说:“孟子长于譬喻(15)。
”“此外,《孟子》的文章语气极为逼真(16)。
”“大都接近口语,十分生动而有风趣(17)。
”孟子就是用这些大量的论辩来完成他的理想主义的阐释的。
“好辩”的色彩是《孟子》的突出特点,他的好辩是建立在他的“仁政”、“性善”之上,理大而言顺,加上孟子博览群书,见多识广,旁征博引,善用现实中的浅显之事作比,故有“善辩”之论。
但孟子自己说他“予岂好辩?予不得已也(18)。
”孟子好辩,在他理直气壮、有大道、明事理的条件下,“成物皆备于我矣。
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孟子说“我知言,吾善养浩然之气。
”是因为“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放淫辞,以承三圣者(19)。
”他是用言说来传载自己的思想。
“孟子口才之雄辩,即使在其书面语言的表达上也充分体现出来。
孟子的文章,语言生动、个性鲜明、流畅犀利、气势磅礴,这使得《孟子》一书在中国文学史有很高的地位(20)。
”“就事论事,无论从逻辑推论、语言技巧、判断能力、应变策略诸方面看,孟子都称得上是一个辩论高手(21)。
”“孟子‘好辩’表现在许多方面,如与人讨论、政治游说、思想争辩等(22)。
”可见孟子的确是一个善言的行家。
《孟子》散文“善辩”的最大的特色是文章的气势。
“磅礴、苍健、雄辩滔滔、富有力度是孟子文章气势的基本特征。
这样的气势,既是百家争鸣、诸子横议、政治空气较为自由的特定的产物,又是孟子鲜明的性格特征的表现(23)。
”孟子对现实的批判,就像是挥戈舞合剑,锋芒毕露,咄咄逼人。
例如他批判宣王的统治,穷追猛打,步步紧逼,最后竟逼问得齐宣王无言以对,只好“顾左右而言他(24)。
”但是,由于孟子的犀利言辞的深处凝聚着一股爱民的情感,所以“孟子散文的锋芒总是显得凝重而沉厚(25)”。
“孟子素以好辩著称,他的论辩对象主要是诸家学派。
这些诸子在当时都是有理论、善言辞的知识分子。
与他们的论战比同诸侯谈话要困难得多,必须以精辟的思维,切中要害,才有可能取胜(26)。
”孟子往往能十分准确地抓住对方致命的弱点,给以猛烈的一击。
这些特点表现在文章中就形成了雄辩滔滔、刚劲犀利的气势。
孟子的散文论辩色彩,通过其“善辩”的堂堂之陈,正义之旗,让其真理成竹在胸,万物苍生,雨露滋润,舍我其谁!对于孟子的论辩技巧,我们结合《孟子》一书的典型例子和前人的研究成果,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论证。
一、取譬设喻,富于形象化。
《孟子》善于取譬设喻,用富于形象化的语言说理叙事,是孟子散文的一大特点。
在诸子散文中,运用譬喻较多的首推庄子和孟子。
孟子的譬喻不仅使文章增色生辉,而且极为后人所推重,这些幽默生动、妙趣横生、寓意深刻的譬喻以其极强的生命力活跃在现代语言中,对丰富语言的形象性,促进语言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孟子》运用譬喻有这样几个特点:第一,是根据谈话的不同对象、不同内容而设喻,不拘一格,看似信手拈来,实则颇具匠心,所用比喻对其所比之事、所说之理起到烘托深化的作用。
例如:“孟子谓高子曰:‘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
今茅塞子之心矣!(27)”在这里孟子用山间小路喻一个人的求道也是如此,如果不能坚持,不能专一,人的心也会被堵塞。
再如“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28)”。
在这里,孟子为了提出他的著名的四端说——仁、义、礼、智,用水火作比,来说明凡是具有这四个开端的人,要是知道把它们都扩充起来,那就会像火刚开始点着,泉水刚开始流出一样。
如果能够扩充它们,就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去扩充它们,那就连自己的父母也无法奉养。
这个比喻非常贴切,寓意也很深远,至今仍有不小的启发作用。
第二,孟子常用一些看似离奇古怪、荒诞不经的比喻来强化自己的议论中心,吸引谈话对象的注意。
例如千古名句“‘挟泰山以超北海’和‘为长者折枝’(29)”南怀瑾说“孟子引用这种譬喻,粗看起来,很像一个童话故事,没有什么了不起。
其实,内涵很深。
这正是孟子暗示齐宣王,你有此权能,不是做得到做不到的问题,只是你肯做不肯做而已。
以你现在的国力和所处的政治环境而言,并不是没有推行王道政治的能力,就像不愿为长者折枝一样,是你不肯去实行,而不是没有实行的能力(30)。
”在这里,我们就是通过这种看似荒诞怪谬,古怪离奇的比喻,把抽象的“行仁政”的道理形象化,把复杂的事理说得非常简单明了。
第三,孟子还善于用一些完整的故事设喻。
这些比喻故事情节生动引人入胜,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有很强的文学性。
例如众所周知的“揠苗助长(32)”的寓言,全文没有直接的讽刺之辞,然而却使人闻到了极浓烈的辛辣味道。
孟子告诉我们世上不帮助禾苗生长的人实在很少。
那些认为培养工作没有好处而放弃的,就是不锄草的人;那些不按照规律硬去帮助生长的,就是拔苗助长的人。
这非旦没有好处,还害了它们。
孟子借此来解说他的“浩然之气(33)”如果能“直养(34)”的话,它就可以充塞于天地之间;如果心有愧疚,它就会变得软弱无力。
这种比喻将深奥的政治哲学融入浅显的故事中,让人产生顿悟的感觉。
第四,孟子熟读《诗经》,他不但引用其中的经典名句,还借用《诗经》中的“赋、比、兴”手法,“欲言此物,先喻彼物”。
如“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
草上之风必偃”(35)在这里,孟子借用“风”与“草”之比说明,一切事情取决于自己,本人意志、信心具有很大的作用。
再如“饥者甘食,渴者甘饮(36)”。
许登孝说“孟子借饥渴为妙喻,教人清心少欲,方能安贫乐道。
人的内心不以贫贱之故而动其心,而能忍情节欲,保持其清心明理的本性,就能做到守正远邪,不为苟求之事;虽富贵不如人,亦不会忧心忡忡。
(37)”在这里孟子用身体会受外界的影响而偏离正常感觉为兴,来比喻人心也会因受外界影响而偏离其正常的状态,在维持本善之心,这便是儒者的良心了。
二者交相辉映,浑然天成。
二、巧设机关,引人入圈套。
孟子一直在设置一个“陷阱”,这个陷阱里装的东西是孟子奉行的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孔子的学说思想,是推行仁政,讲求仁政,期望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
孟子为了这个“陷阱”的设置,他正如一名高明的猎手,对于他所要捕获的猎物,他早已成竹在胸,他在难以驯服的猛兽的必经之路巧设机关,布下陷阱,引其进入圈套,然后让猎物在圈套里摇尾乞降。
战国七雄之间的兵戈相见,对于欲以扩张土地统一别国的野心的君主,孟子用他“民贵君轻”的儒道思想,旁敲侧击地让这些国君们行仁道,做明义之君,用他善辩的言辞,在与国君们对口舌之阵中,让其理屈词穷,甘败下风,这和孟子的论辩陷阱设置有很大的关系。
这里从三个方面论述:其一,《孟子》全书在与梁惠王的短短五节言论中,机关的巧设正如一篇构思精妙的散文,天衣无缝,使初出游说的孟子一鸣不凡,成为轰天绝响,充分表现了一个儒家的风范。
梁惠王在第一次与孟子见面时,对孟子是不礼貌的,他不称姓名,直称“叟”,这是“不表示尊重(38)”,并且急功近利,首先问孟子“利”的求得。
孟子不慌不忙,引其进入圈套,娓娓述道,抓住梁惠王的心态,让“梁惠王大概受了孟子的影响,每谈一次话,态度就好转一次(39)。
”经过“利义(40)”之辩和“谈享受(41)”之后,在他们第三次谈话中,梁惠王用未解决根本问题的方法对待老百姓,问孟子他的国家为什么人数不见增多,孟子说只要你认真实行“仁政”,那么天下的百姓自然会来归顺于你的。
在这里,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42)”的战争譬喻反问梁惠王,“等于设了一个圈套,先把梁惠王套住,这是他谈话技巧的高明,如果写文章,则是一种有层次,设伏笔的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