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孟子》散文的论辩色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孟子》散文的论辩色彩

蒋继业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今山东邹县)人,是儒家学说的集大成者。他在理想、授徒与周游列国的经历上与孔子颇有许多相似之处。孟子所处的战国时代,列国纷争,刀刃相见,战乱不息,社会风气唯利是图,名利欲望泛滥成灾,道德伦理沦丧殆尽。作为思想家的孟子,在中年后期,怀着忧国忧民和宏图抱负,周游列国,宣扬‘性善’、‘仁政’、‘民贵’、‘内贤外王’的王道思想,欲以此拯救人民和社会,匡扶正义,然而在战乱纷争的乱世,他的学说不被统治者所接受,于是晚年后的“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1)。”

孟子不但是一位“人性本善”的倡议者,他反复论说了人如何能在道德上与天地合一的问题,“孟子认为人性是善的,人是天地创生的,含有天地之德,但这种德只是一种根芽,需要加以培养,才能得到充分发展,最终成贤成圣,这就是儒家的修身之学(2)。”而且是一位“仁者无敌”的论辩者,司马光说“子思孟子之言,一也。夫唯仁者为知仁义之利,不仁者不知也(3)。”还是一位“理想主义”的痴狂者,他认为“为政总要教民,这是一个基本原则(4)。”更是一位“拨乱反正”的

圣战者。他“浸浸乎要把自己来配天,他是存心想做第三世教主的,且看《孟子》最后一章以承尧、舜、禹、汤、文王、孔子自任,便可知道(5)。”

孟轲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合著而成的《孟子》,因孟

子在先秦时“跟当时大多数失败的游说之士一样,没有人注意他(6)”,以至于此书在秦始皇焚书坑儒时不被重视而幸免于难。“大黄金时代结束后,被儒家学派尊为经典之一,孟轲才被人记起来,而且尊奉到仅次于孔丘被称为‘亚圣’的地位(7)”。后来学者们在研究先秦学术时,不管是政治经济,还是哲学文学,或者是农业工商,没有不去接触《孟子》的。他是诸子散文中的重要典籍之一,内容丰富,博大精深,犹如一颗特别灿烂耀眼的明星,闪烁在众星之间。孟子这位光彩夺目的儒家思想学说的集大成者,具有崇高的民族气节,由于他倡议的是一个国泰民安、以理以德服人的封建民主社会,所以孟子是封建统治者顶礼膜拜的圣人之一。“孟轲卓越的贡献在于他强调经济成长的重要性,认为经济衰退,道德即跟着衰退;道德衰退,社会秩序即不能维持,国家即受到伤害。政府和君主的第一桩重大的责任,是使人民安居乐业。如何使人民安居乐业,孟轲提出“仁政”,他主张尽量少用刑罚,

尽量减少赋税,使人民安息。他厌恶他所处的战国时代,希望回到古时候儒家学派所称颂的伊祁放勋和姚重华时代(8)。”后世学者对于孟子是赞扬的,韩愈说“孟氏醇乎醇者也;荀与

扬,大醇而小疵(9)。”

《孟子》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带锋芒,富于鼓动性,有纵横家,雄辩家气概,充分反映战国时代尖锐激烈的阶级斗争(10)。”他“善设机巧,引人入彀,先纵后擒,使人无法躲避(11)。”“他用层层追问、步步逼紧的方法进行论战,有时竟弄得齐王只好“顾左右而言他(12)”。这样辩才无碍的学者,是颇有战国策士之风的。他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吸引人们的注意,又加强了说服力(13)”。“但孟子用譬喻不是简单的、一般的,而是复杂的、多样的。举其较特殊者,有整段用比的(14)。”所以赵岐说:“孟子长于譬喻(15)。”“此外,《孟子》的文章语气极为逼真(16)。”“大都接近口语,十分生动而有风趣(17)。”孟子就是用这些大量的论辩来完成他的理想主义的阐释的。

“好辩”的色彩是《孟子》的突出特点,他的好辩是建立在他的“仁政”、“性善”之上,理大而言顺,加上孟子博览群书,见多识广,旁征博引,善用现实中的浅显之事作比,故有“善辩”之论。但孟子自己说他“予岂好辩?予不得已也(18)。”孟子好辩,在他理直气壮、有大道、明事理的条件下,“成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孟子说“我知言,吾善养浩然之气。”是因为“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放淫辞,以承三圣者(19)。”他是用言说来传载自己的思想。“孟子口才之雄辩,即使在其书面语言的表达上也充

分体现出来。孟子的文章,语言生动、个性鲜明、流畅犀利、气势磅礴,这使得《孟子》一书在中国文学史有很高的地位(20)。”“就事论事,无论从逻辑推论、语言技巧、判断能力、应变策略诸方面看,孟子都称得上是一个辩论高手(21)。”“孟子‘好辩’表现在许多方面,如与人讨论、政治游说、思想争辩等(22)。”可见孟子的确是一个善言的行家。

《孟子》散文“善辩”的最大的特色是文章的气势。“磅礴、苍健、雄辩滔滔、富有力度是孟子文章气势的基本特征。这样的气势,既是百家争鸣、诸子横议、政治空气较为自由的特定的产物,又是孟子鲜明的性格特征的表现(23)。”孟子对现实的批判,就像是挥戈舞合剑,锋芒毕露,咄咄逼人。例如他批判宣王的统治,穷追猛打,步步紧逼,最后竟逼问得齐宣王无言以对,只好“顾左右而言他(24)。”但是,由于孟子的犀利言辞的深处凝聚着一股爱民的情感,所以“孟子散文的锋芒总是显得凝重而沉厚(25)”。“孟子素以好辩著称,他的论辩对象主要是诸家学派。这些诸子在当时都是有理论、善言辞的知识分子。与他们的论战比同诸侯谈话要困难得多,必须以精辟的思维,切中要害,才有可能取胜(26)。”孟子往往能十分准确地抓住对方致命的弱点,给以猛烈的一击。这些特点表现在文章中就形成了雄辩滔滔、刚劲犀利的气势。

孟子的散文论辩色彩,通过其“善辩”的堂堂之陈,正义之旗,让其真理成竹在胸,万物苍生,雨露滋润,舍我其谁!

对于孟子的论辩技巧,我们结合《孟子》一书的典型例子和前人的研究成果,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论证。一、取譬设喻,富于形象化。

《孟子》善于取譬设喻,用富于形象化的语言说理叙事,是孟子散文的一大特点。在诸子散文中,运用譬喻较多的首推庄子和孟子。孟子的譬喻不仅使文章增色生辉,而且极为后人所推重,这些幽默生动、妙趣横生、寓意深刻的譬喻以其极强的生命力活跃在现代语言中,对丰富语言的形象性,促进语言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孟子》运用譬喻有这样几个特点:

第一,是根据谈话的不同对象、不同内容而设喻,不拘一格,看似信手拈来,实则颇具匠心,所用比喻对其所比之事、所说之理起到烘托深化的作用。例如:“孟子谓高子曰:‘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27)”在这里孟子用山间小路喻一个人的求道也是如此,如果不能坚持,不能专一,人的心也会被堵塞。再如“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28)”。在这里,孟子为了提出他的著名的四端说——仁、义、礼、智,用水火作比,来说明凡是具有这四个开端的人,要是知道把它们都扩充起来,那就会像火刚开始点着,泉水刚开始流出一样。如果能够扩充它们,就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去扩充它们,那就连自己的父母也无法奉养。这个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