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积岩构造2014
变质岩结构构造2014
岩石名称:红色大理岩
英文名称:Red marble
颜色:浅橙红 构造:块状构造 结构:粗粒变晶结构 主要成分:方解石 所属岩类:变质岩\区域 变质岩 产地:俄罗斯滨贝加尔湖 采集人:桑隆康 采集时间:1994.8. 存放地点:教学 编号:教C8-6
岩石名称:天河石伟晶岩 英文名称:Amazonite pegmatite
岩石名称:人造大理岩 英文名称:Artificial marble
颜色:浅灰褐 构造:块状构造 结构:角砾状结构 主要成分: 天然碎石,树脂填料 所属岩类: 人造建材\人造石料 产地:广东 采集者:翎达石材公司 采集时间:2001 存放地点:翎达石材公司 编号:无号
岩石名称:板岩 英文名称:Slate
颜色:深灰 构造:块状构造 结构:斑状变晶结构,基质角岩结构 主要成分: 石墨、红柱石、石英 所属岩类: 变质岩\接触变质岩 产地:北京西山 采集者:中国地质大学教工 采集时间:1982 存放地点:博物馆 编号:博B5473
岩石名称:十字石石榴石云母片岩 英文名称:Staurolite-garnet mica-schist
名称:片麻状构造 英文名:Gneissic structure
所属岩石:角闪钾长片麻岩 特点:柱状暗色矿物在粒状浅 色矿物的背景中呈断断续续的 定向排列 成因:中酸性火山岩或长石砂 岩等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由变质 重结晶形 成 产地:北京周口店 采集者:北京地院 采集时间:1957 存放地点:博物馆 编号:博C3122-5-1
颜色:淡褐灰 构造:片状构造 结构:斑状变晶结构,基质 鳞片变晶结构 主要成分: 云母、石榴石、十字石 所属岩类: 变质岩\区域变质岩 产地:山西繁峙 采集人:桑隆康 采集时间:1986.9. 存放地点:教学 编号:教C092
2014年注册建筑材料与构造考试要点(七)
2014年注册建筑材料与构造考试要点(七)1.为了保温及隔热,经常用于管道保温的材料包括岩棉、矿棉、玻璃棉2.加气混凝土和坚壳珍珠岩板既能用于内贴又能用于外贴3.石棉属变质岩,它的导热系数约0.069;使用温度高达600-800℃石棉导热系数低、绝热、耐火、耐酸碱、化学稳定性好、隔音性好4.膨胀蛭石是由天然蛭石经破碎、煅烧而成,膨胀倍数20-30倍导热系数约0.046-0.07;使用温度高达1000-1100℃,吸水性大膨胀蛭石(或膨胀珍珠岩)与水泥按体积比1:12较为经济合理,夏季施工时应用粉煤灰水泥5.硅藻土为硅藻水生植物的残骸,其导热系数约为0.06,最高使用温度为900℃6.加气混凝土的导热系数约为0.093~0.164W/mK7.凡六个频率(125、250、500、1000、2000、4000Hz)的平均吸声系数大于0.2的材料,为吸声材料8.当门窗开启时,吸声系数相当于1;悬挂的空间吸声体的吸声系数大于19.50厚的普通超细玻璃棉在500-4000Hz频率下的平均吸声系数≥0.7510.薄板振动吸声结构具有低频吸声特性;穿孔板组合共振吸声结构具有适合中频的吸声特性11.隔墙的质量越大,越不易振动,则隔声效果越好12.绝热材料要求具有封闭的互不连通的气孔,封闭气孔越多,绝热效果越好13.多孔材料可作吸声材料,要求气孔是开孔的,互相连通的,开孔越多,则吸声效果越好14.大中型冷库围护结构所用的隔热材料,应为不易变质、变形,不散异味的难燃或非燃烧材料;目前常用的有岩棉和沥青珍珠岩15.天然岩石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类16.花岗岩(属岩浆岩)、大理岩(属复质岩)为建筑装饰用的主要岩石,古建筑用石材主要有花岗岩、大理岩及砂岩17.花岗岩(俗称豆渣石)属硬石材,主要矿物成分是SiO2,耐酸,耐火性差,用于室内外装饰根据SiO2的高低为酸、中、碱性岩石三类18.大理岩属中硬石材,主要化学成分是碳酸钙,不宜用作外装饰,比花岗岩易加工19.石材的强度分为MU100、80、60、50、40、30、20共七个等级,花岗岩耐火性差,耐酸但不耐氢氟酸与氟硅酸20.天然石材制品有料石、石子、石渣、石粉和石槽等21.混凝土用石子最好的颗粒形状为接近正方形的小立方体石块;石子的粒级按照粒径尺寸分为单粒和连续粒级两种22.石渣由天然大理石或其他天然石材破碎加工而成23.俗称规格有大二分(20)、一分半(15)、大八厘(8)、中八厘(6)、小八厘(4)、米粒石(2-4)24.石粉有石英石粉、滑石粉、白云石粉、方解石粉及重晶石粉等25.玻璃是石英砂、纯碱、长石和石灰石等为原料,于1550-1600℃下烧至熔融,再经急冷而成,为无定型硅酸盐物质,SiO226.玻璃的化学稳定性较好,耐酸性强(不耐氢氟酸),但碱液和金属碳酸盐能溶蚀玻璃,不耐急冷急热27.平板玻璃的成型方法有水平引拉法、垂直引上法、浮法28.钢化玻璃、夹丝玻璃、中空玻璃和压花玻璃中其中钢化玻璃较难加工29.吸热玻璃、压花玻璃、磨光玻璃和热反射玻璃其中磨光玻璃的透光率较高30.铅玻璃可防止χγ射线31.普通平板玻璃的计量方法是用标准箱或重量计算。
常用地质代码
YSC (1)岩石结构 (1)碎屑岩结构 (1)YSCBE (1)泥质岩结构 (1)YSCBF (2)碳酸盐岩颗粒结构 (2)YSCBG (2)生物骨架结构 (2)YSCBH (2)晶粒结构 (2)YSCBI (2)碳酸盐岩残余结构 (2)YSCBJ (2)其它沉积结构 (2)YSCC (2)变质岩岩石结构 (2)YSD (3)岩石构造 (3)YSDB (3)沉积岩岩石构造 (3)YSDBA (3)层理构造 (3)YSDBD (3)化学成因构造 (3)YSDBF (3)其它沉积构造 (3)YSDC (3)变质岩岩石构造 (3)YSEB (4)岩石名称 (4)岩浆岩类 (4)火山碎屑岩类 (5)碎屑岩砾岩类 (6)20301 (6)砂岩 (6)泥岩、页岩类 (7)22000 (7)碳酸盐岩 (7)变质岩类 (7)30125 (8)变玄武岩 (8)片岩、角岩类 (8)31501 (8)板岩 (8)31601 (9)千枚岩 (9)31701 (9)云母片岩 (9)32802 (9)黑云母片麻岩 (9)34201 (9)大理岩 (9)YSHB (9)岩石颜色 (9)YSVA (11)变质作用类型 (11)YSWA (11)变质相 (11)YSWEA (11)变质带名称 (11)123202 粗粒变晶结构3608 超魔棱结构3203 中粒变晶结构YSDBF 其它沉积构造345678。
2023年注册木土工程师-(岩土)专业基础考试备考题库附带答案8
2023年注册木土工程师-(岩土)专业基础考试备考题库附带答案第1卷一.全考点押密题库(共50题)1.(单项选择题)(每题 1.00 分)关于注册土木工程师依法享有的权利,下列表述有误的是()。
A. 有权以注册土木工程师的名义执行业务B. 国家规定的一定跨度、跨径和高度以上的土木工程应当由注册土木工程师进行设计C. 任何单位和个人即使征得注册土木工程师的同意,也不得修改该工程师的设计图纸D. 非注册土木工程师不得以注册土木工程师的名义执行注册土木工程师业务正确答案:C,2.(单项选择题)(每题 1.00 分)已知经纬仪一个测回的方向中误差为±6″,用此经纬仪观测一个三角形的所有内角,各角均采用一个测回观测,则三角形的角度容许闭合差为()。
A. ±10″B. ±15″C. ±21″D. ±30″正确答案:D,3.(单项选择题)(每题 1.00 分)下列几种矿物粉料中,适合做沥青的矿物填充料的是()。
A. 石灰石粉B. 石英砂粉C. 花岗岩粉D. 滑石粉正确答案:D,4.(单项选择题)(每题 1.00 分)下列构造中,不属于沉积岩的构造是()。
A. 片理B. 结核C. 斜层理D. 波痕正确答案:A,5.(单项选择题)(每题 1.00 分)小地区控制测量中导线的主要布置形式有()。
Ⅰ.视距导线;Ⅱ.附合导线;Ⅲ.闭合导线;Ⅳ.平板仪导线;V.支导线;Ⅵ.测距仪导线。
A. Ⅰ、Ⅲ、ⅥB. Ⅰ、Ⅱ、ⅣC. Ⅱ、Ⅲ、VD. Ⅱ、IV、VI正确答案:C,6.(单项选择题)(每题 1.00 分)砌砖通常采用“三一砌筑法”,其具体指的是()。
A. 一挂线,一皮砖,一勾缝B. 一皮砖,一层灰,一勾缝C. 一块砖,一铲灰,一挤揉D. 一块砖,一铲灰,一刮缝正确答案:C,7.(单项选择题)(每题 1.00 分)关于c、φ参数,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A. c、φ是描述土的抗剪强度的两个参数,同一种土是常数B. c值反映了土颗粒之间的联结能力,塑性指数愈大,土的凝聚力愈大C. φ值反映了颗粒之间的咬合能力,颗粒愈大,内摩擦角愈大D. 土的内摩擦角理论上不能大于45°正确答案:A,8.(单项选择题)(每题 1.00 分)高层建筑结构体系适用高度按从小到大进行排序,排列正确的是:()A. 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筒体结构B. 框架结构,筒体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C. 剪力墙结构,筒体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D. 剪力墙结构,框架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正确答案:A,9.(单项选择题)(每题 1.00 分)在确定施工过程的先后顺序时,应考虑()。
2-土壤母质2014
7
土壤母质
一、几种主要岩石的类型和特性
土壤中的原生矿物
氧化铁类矿物
赤铁矿(Fe2O3) , 常使土壤染成红色。 磁铁矿(Fe3O4) , 具磁性。 黄铁矿(FeS2) , 分解后形成硫酸盐。
方解石(CaCO3)
方解石是土壤中碳酸钙 的主要来源。
磷酸盐类矿物
褐铁矿(Fe2O3 3H2O)
沉积岩、岩浆岩经过高温 高压或受岩浆侵入的影响, 其矿物组成、结构、构造, 以至化学成分发生剧烈改 变后形成的。
共 性:
一般具有片理及片麻构 造;矿物质地致密,坚 硬;不易风化。例如片 麻岩,石英岩,板岩, 片岩,千枚岩,大理岩 等。
5
矿物的概念与类型
矿物依其成因可分为原生矿物、次生矿物、变质矿物三 大类。 原生矿物也叫内生矿物,是指由地下深处呈熔融状态的岩 浆沿着地壳裂缝上升过程中冷却、凝固结晶而成的矿物, 如长石、石英、云母等。 次生矿物也叫外生矿物,是由暴露在地表的原有矿物,在 地表常温常压条件下,受到各种外力作用(如风化作用、 沉积作用)所形成的一类矿物。 变质矿物是经过变质作用形成的,是原有的矿物重新处于 高温高压的条件下,发生形态、性质和成分的变化而形成 的新矿物。 地壳中矿物的种类很多,目前已经发现的有3 300多种, 但与土壤矿物质组成密切相关的矿物叫成土矿物,这种矿 物不过数十种。
11
土壤母质
三、风化作用的类型
图2-18 由于冰的冻结扩大了 岩石的裂隙
图2-17 气温变化引起岩石胀缩不均而崩解过程示意图 a、b、c、d 表示风化过程
12
土壤母质
三、风化作用的类型
13
岩层新老关系-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
岩层新老关系的判读【高考真题回顾】【例1·2014年山东高考卷】图a为某班一次地理野外实习的观测点分布图,①~④为观测点编号。
图b为该班某小组在其中一个观测点所做的记录卡片。
图b中地质剖面示意图所示沉积岩层由老到新的顺序是()A.Ⅰ、Ⅱ、ⅢB.Ⅱ、Ⅰ、ⅢC.Ⅲ、Ⅰ、ⅡD.Ⅲ、Ⅱ、Ⅰ【解析】由图b可知,地质剖面图是××向斜两翼中的东翼的地层关系,根据向斜岩层中间新、两翼老的规律,可知Ⅱ沉积岩层年龄大于Ⅰ;Ⅲ在Ⅰ、Ⅱ上面,且连续,是向斜东翼被侵蚀后地壳下降沉积形成的,形成的年代最晚。
图示如下:【参考答案】B【例2·2017高考江苏卷】下图为某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地质构造和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A.甲、乙、丙B.乙、丙、甲C.丙、乙、甲D.丙、甲、乙(2)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褶皱的次数是( )A.1B.2C.3D.4【解析】第(1)题,本题主要考查地质构造与地壳运动。
从该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可以看出,乙处岩层出现断裂、错位,为断层构造;丙为侵入型岩浆岩层,为岩浆侵入乙所在岩层形成的,丙岩层上方为侵蚀面,再往上才形成沉积岩层甲。
所以B正确。
第(2)题,本题主要考查地质构造与地貌。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未形成褶皱的沉积岩层应与地平面平行,而形成褶皱后沉积岩层发生弯曲变形。
从该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中的岩层倾斜状况可以看出,甲、乙附近沉积岩层与地平面相比,发生倾斜,且甲、乙附近沉积岩层倾斜角度不同,因此该地区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两次褶皱,所以B正确。
【参考答案】(1)B (2)B【例3·2018年北京高考卷】如图所示为某地的地质剖面示意图。
图中()A.甲处的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壳B.断层发生在花岗岩形成之后C.岩浆侵入可能导致乙处岩石变质D.丙处的溶洞景观由岩浆活动造成【解析】据图可知,甲处为花岗岩,为岩浆冷却凝固形成,岩浆主要来源于地幔的软流层,A错误;据图可知,花岗岩没有发生错动位移,说明断层发生在花岗岩形成之前,B错误;岩浆侵入会提供高温条件,可能导致接触部位乙处岩石变质,C正确;丙处的溶洞景观是因石灰岩岩体受水的溶蚀作用形成的,D错误。
致密油沉积类型-细粒沉积岩
细粒沉积岩的分类
细粒沉积岩的岩石类型也异 常丰富,主要包含了硅质碎 屑岩中的粉砂岩和黏土岩, 石灰岩中的灰泥灰岩和部分 黏结岩,及其过渡类型。以 细粒沉积岩的主要组分粉砂、 黏土和碳酸盐为三端元,以 各自含量 50% 为界分为 4 大 类。
细粒沉积岩的分类
以有机质(TOC),碳酸盐及黏 土矿物三端元划分岩石类型。 鉴于有机质在细粒物质沉积动 力学、成岩作用和储层形成中 的重要作用,建议首先以 TOC 2% 和 4% 为界,划分出 低有机质、中有机质和高有机 质 3 大类;之后,根据碳酸盐 和勃土矿物50%为界,进一步 划分为6亚类
深水沉积类型(庞军刚等,2014)
2 凝灰岩夹层 凝灰岩粒度通常小于2 mm, 薄片中以杂基支撑为主,主 要由玻屑、晶屑、岩屑组成。 火山碎屑岩中玻屑、晶屑、 岩屑的含量多少作为其分类 命名的主要依据。以其为三 角图分类的 3 个端元把凝灰 岩分成 10 种类型。根据凝 灰岩的形成机制可分为空降 型凝灰岩和水携型凝灰岩。
细粒物质沉积动力学
碳酸盐细粒物质沉积动力学 碳酸盐细粒物质的来源及沉积过程主要包括机械、化学、 生物及生物化学作用。 碳酸盐生物或生物化学作用对于碳酸盐建隆、生物灭绝 小一件、古环境恢复、古气候恢复及油气成藏有着重要意义。 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生物(植物、藻类及细菌类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利用水体 中CO2和HCO3-中的C,使水溶液的pH值提高从而引起碳 酸盐的沉积; ②生物或生物群(蓝藻、绿藻)通过分泌黏液,捕获或黏结 碳酸盐颗粒物质形成碳酸盐岩; ③由食甲烷古菌(ANME)和硫酸盐还原细菌(SRB)共 存体形成的甲烷厌氧氧化(AOM)可以产生大童碳酸盐, 这在黑海底部微生物礁研究中得到了证实; ④形成生物钙质骨架。
深水沉积类型(庞军刚等,2014)
各种沉积构造的环境意义
各种沉积构造的环境意义(地质意义)地质11203班35号张航宇沉积构造(sedimentary structure)是指沉积岩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空间分布和排列方式。
它是沉积物沉积时或沉积之后,由于物理作用、化学作用及生物作用形成的。
在沉积物形成过程中及沉积固结成岩之前形成的构造,叫原生构造,例如层理及层面构造;固结成岩之后形成的构造为次生构造,例如缝合线等。
研究沉积岩的原生构造,可以确定沉积介质的营力及流动状态,从而有助于分析沉积环境,有的还可确定地层的顶底层序等。
沉积构造用来描述沉积岩各组成部分的这种分布与排列,是沉积作用与过程、古环境以及矿床发育的重要标志。
本文接下来将分别按其构造类型中的物理成因构造、化学成因构造、生物成因构造三大类分别进行分类阐述。
一、物理成因构造物理成因的原生沉积构造是由于沉积物在搬运和沉积时以及沉积后不久在流体、重力等因素作用下产生。
可以分为三类:流动成因构造、同生变形构造、暴露成因构造。
1、流动成因构造所指示的各种沉积环境意义流动成因构造系指沉积物在搬运和沉积时在流体(主要是水和空气)的流动作用下形成的构造。
包括层面构造、层理构造、叠瓦状构造。
(1)层面构造层面构造是岩石(沉积岩)的一类构造。
在沉积岩层面上保留有自然作用产生的一些痕迹,统称层面构造。
它常常标志着岩层的特性,并反映岩石的形成环境。
层面构造又分为波痕、冲刷痕、压刻痕。
波痕(ripple mark)波痕是非粘性的砂质沉积物层面上特有的波状起伏的层面构造。
其中,浪成波痕(wave ripple)波峰尖锐、波谷圆滑、形状对称,由产生波浪的动荡水流形成,其指示的环境为海、湖浅水地带;流水波痕(current ripple)波峰波谷均较圆滑,呈不对称状,其中陡坡可以指示水流方向,其指示的环境为河流和存在有底流的海、湖近岸地带;风成波痕(aeolian ripple)呈不对称状,不对称度比流水波痕更大,其指示的环境为沙漠、海、湖滨岸的沙丘沉积环境。
全球主要盆地油气分布规律
全球主要盆地油气分布规律康玉柱【摘要】全球发育的含油气盆地有上千个,根据盆地结构特征可将含油气盆地分为3大类型:克拉通盆地、断陷盆地和前陆盆地。
笔者按这3大类型盆地论述其油气分布规律。
克拉通盆地:油汽主要分布在盆地内的古隆起、古斜坡,区域性的不整合及断裂带内;断陷盆地:油气主要分布在深凹带内的构造带、陡坡带和缓坡带;前陆盆地:油气主要分布在前陆断摺带、斜坡带、逆埯带及坳陷帶。
这些规律性的认识,对全球油气勘探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According-to-the-structural-characteristics-of-petroliferous-basin-can-be-divided-in-to-three-major-basins:Craton-basins,Rift-basins-and-Foreland-basins,thousands-of-which-de-veloped-in-the-global.-The-distribution-of-oil-gas-is-discussed-in-the-three-major-basins.-Oil-and-gas-is-mainly-distributed-in-the-paleo-uplift,paleo-slope,regional-unconformity,fault-belt-of-the-Craton-basins,and-is-also-distributed-in-the-structural-belt,steep-slope-belt,gentle-slope-belt-of-the-Rift-basins-and-in-the-fault-folded-belts,slope-belt,overthrust-belt,depression-belt-of-the-Foreland-basins,which-proved-that-it-has-important-guiding-significance-in-the-oil-gas-ex-ploration.【期刊名称】《中国工程科学》【年(卷),期】2014(000)008【总页数】12页(P14-25)【关键词】含油气盆地;油气田;油气分布规律【作者】康玉柱【作者单位】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TE3全球地质构造十分复杂,多构造体系发育,形成了七大地块,各地块之间地质条件和成藏条件均有较大差别,为搞清油气的分布规律,笔者经多年研究和实践认为,以盆地类型为基础,以油气成藏因素为核心,以构造体系控油为条件,进行油气分布规律进行研究总结。
石振明《工程地质学》章节题库(1-4章)【圣才出品】
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工程地质条件[青岛理工大学2013年]答:工程地质条件是指与工程建筑有关的地质因素的综合。
地质因素包括岩土类型及其工程性质、地质结构、地貌、水文地质、工程动力地质作用和天然建筑材料等方面。
二、填空题1.地壳是指地球体的表层。
地壳是地球科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它构成人类生存和工程建筑的和。
【答案】环境;物质基础三、判断题1.工程地质条件是指工程建筑物所在地区地质环境各项因素的综合。
( )[青岛理工大学2014年]【答案】正确【解析】工程地质条件是指工程建筑物所在地区地质环境各项因素的综合。
它包括土和岩石的工程性质、地质构造、地貌、水文地质、地质作用、自然地质现象和天然建筑材料等几个方面。
四、简答题1.工程地质学及其研究内容?[青岛理工大学2015年]答:工程地质学是介于地学与工程学之间的一门边缘交叉学科,是研究与人类工程建筑等活动有关的地质问题的学科。
工程地质学研究的内容主要有:(1)阐明建筑地区的工程地质条件,并指出对建筑物有利的和不利的因素。
(2)论证建筑物所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价,作出确切的结论。
(3)选择地质条件优良的建筑场址,并根据场址的地质条件合理配置各个建筑物。
(4)研究工程建筑物兴建后对地质环境的影响,预测其发展演化趋势,并提出对地质环境合理利用和保护的建议。
(5)根据建筑场址的具体地质条件,提出有关建筑物类型、规模、结构和施工方法的合理建议,以及保证建筑物正常使用所应注意的地质要求。
(6)为拟定防治和改善不良地质作用的措施方案提供地质依据。
第二章岩石的成因类型及其工程地质特征一、名词解释1.地壳答:地壳是指地球的固体外壳。
由各种化学成分组成,厚薄不匀,造成地球表面的高低不平,大陆上厚度达70多公里,海洋里薄度仅10多公里,平均厚度在33km左右。
2.岩浆岩的结构答:岩浆岩的结构是指组成岩石的矿物的结晶程度、晶粒的大小、形状及其相互结合的情况。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继续教育学院2014年09课程考试构造地质学模拟题
《构造地质学》模拟题(补)一.单项选择题1.确定岩层产状的两个基本要素( )。
A.走向和倾向B.倾向和倾角C.走向和倾角2.岩层的真倾角()。
A.大于视倾角B.小于视倾角C.等于视倾角3.在垂直岩层走向的剖面上出现地层重复最可能有下列哪种构造()。
A.褶皱B.断裂C.褶皱和断裂4.在地层层序正常地区,顺着褶皱枢纽倾伏方向观察时,地层时代()。
A.由新到老B.由老到新C.背斜由老到新,向斜由新到老5.正断层形成的安德森模式是()。
A. σ2直立,σ1σ3水平B. σ1直立,σ2σ3水平C. σ3直立,σ1σ2水平6.断层走向与岩层走向基本直交的断层是()。
A.横断层B.倾向断层C.走向断层D.顺层断层7.由若干条产状基本一致、性质相同的断层形成的断层组合是()。
A.阶梯状断层B.迭瓦状断层C.雁行式平移断层D.前面三种都可能8.应力的概念()。
A.所谓应力实际为内力B.应力使单位面积的内力C.应力是外力作用下物体没产生的派生粒子力D.所谓应力是指物体受力之和9.两套地层关系反映了构造演化过程为:下降沉积-褶皱、岩浆侵入并遭受剥蚀—再下降沉积,其接触关系为()。
A.平行不整合B.角度不整合C.整合D.假整合10.原生构造与次生构造有什么差别()。
A.原生构造发育于构造变形较强的环境,次生构造发育于构造变形较弱的环境B.原生构造发育于构造变形较弱的环境,次生构造发育于构造变形较强的环境C.原生构造与周围构造环境同时产生,同时发育,次生构造发育晚于其构造环境D.原生构造发育晚于周围构造环境,次生构造与其构造环境同时产生发育11.阿尔卑斯式褶皱的基本特点不具有()。
A.褶皱翼部倾角极缓,构造变形十分轻微,规模很大B.一系列生成状褶皱呈带状展布,所有褶皱的走向基本上与构造带的延伸方向一致C.整个带内背、向斜呈连续状,基本同等发育布满各区D.不同级别的褶皱往往组合成巨大的复背斜和复向斜,并伴有叠瓦状断层12.主要由两组走向近平行且相向倾斜的正断层构成的大地构造类型是()。
地质学基础复习资料2014.12
2014秋季12月份《地质学基础》综合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地温梯度:深度每增加100米升高的温度。
2、矿物:矿物是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单质或化合物。
3、克拉克值:国际上把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百分比称为克拉克值。
4、风化壳:指残积物和经生物风化作用形成的土壤层等在陆‘地上形成的不连续薄壳(层)。
5、岩浆岩的构造:指岩石组成部分(矿物)的排列方式及充填方式所表现出的岩石特征。
6、地质学: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一门自然科学。
当前,地质学主要是研究固体地球的表层——岩石圈,研究其物质组成,形成,分布及演化规律;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地表形态及其发展演化的规律性。
7、岩石:岩石是天然产出的是有一定结构、构造和稳定外形的矿物集合体,是地质作用的产物。
8、地质作用:引起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表面形态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各种自然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9、变质作用:由内力地质作用致使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发生变化的作用称变质作用。
10、将今论古:通过各种地质事件遗留下来的地质现象与结果,利用现今地质作用的规律,反推古代地质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及其特点。
11、沉积作用:母岩风化和剥蚀产物在外力的搬运过程中,由于流速或风速的降低、冰川的融化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便会导致搬运物质的逐渐沉积,这种作用称沉积作用。
7、成分成熟度;二、选择题1、地球的形状为(D)A、球形;B、理想的旋转椭球体;C、苹果形;D、近似梨形的旋转椭球体。
2、花岗岩属于(C)A、中性深成侵入岩;B、中性浅成侵入岩;C、酸性深成侵入岩;D、基性浅成侵入岩。
3、Fe3+:Fe2+如果大于3,则沉积岩底颜色多为(D)A、棕色;B、黑色;C、浅绿灰色;D、红色或棕红色。
4、下列不是矿物的是(C)A、冰;B、石英;C、煤;D、自然金。
5、竹叶状灰岩是(B)A、生物骨架结构;B、粒屑结构;C、晶粒结构;D、泥状结构。
6、下列单元属于大陆地表形态的是(B)A、大陆边缘;B、裂谷;C、岛弧;D、洋中脊。
【三维设计】2014届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课件:第四章第一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岩的球状风化)
侵蚀 风力 作用 侵蚀
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 干旱、半干旱地
壁、风蚀洼地、风蚀柱、 区(例:雅丹地 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 貌)和滨海地区
形成的地貌形态 分布地区 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 湿润、半湿润地区(例: 成“V”形谷,使坡面破碎, 长江三峡、黄土高原地 侵蚀 流 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 表的千沟万壑、瀑布) 水 红色沙漠”“石漠化”等 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可溶性岩石(石灰岩、 侵 侵 蚀 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 白云岩等)分布地区(例: 溶蚀 蚀 一般地表崎岖,地表水易渗 桂林山水、路南石林、 作 漏 瑶琳仙境) 用 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 冰川 冰蚀平原、冰蚀洼地(北美五 度地区(例:挪威峡湾、 侵蚀 大湖、千湖之国芬兰)等 中欧—东欧平原)
雅丹地貌区域进行了全面考察。读图回答(1)~(2)题。
(1)形成雅丹地貌景观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地壳上升运动 C.流水沉积作用 B.风力侵蚀作用 D.冰川侵蚀作用
(
)
(2)形成雅丹地貌的岩石类型对应图中的 A.① C.③ B.⑤ D.④
(
)
第一步:读图名,知图类
本题图示下方的图名明确指出这是一幅“地壳物质
堆积 外力减弱或 作用 遇到障碍物 被搬运的物质 堆积 下来
是使地表
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岩石的分类:A是岩浆岩;B是沉积岩(或变质岩); C是 (或沉积岩)。 变质岩
(2)地质作用:① 冷却凝固 ;② 外力作用 (或变质
作用);③变质作用(或外力作用);④ 重熔再生 。
[温馨提示]
(1)自岩浆始至岩浆终,且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冷却凝固
渤南洼陷沙四上亚段沉积相及有利储集层分布
渤南洼陷沙四上亚段沉积相及有利储集层分布刘雅利;刘鹏;伊伟【摘要】为揭示渤南洼陷沙四上亚段沉积相的分布规律,明确勘探方向,依据岩心、测井、录井、分析化验及地震资料,运用沉积学和储集层地质学理论,在该段划分出4种沉积相:扇三角洲相、近岸水下扇相、滩坝相和湖泊相.并根据层序划分结果,对各体系域的沉积相展布特征进行了探讨.通过对分析化验数据的归纳、总结,明确了8个有利储集体:罗家鼻状构造带砂岩滩坝、缓坡带扇三角洲前缘、义东断裂带生物礁、缓坡带砂质灰岩滩坝、缓坡带灰岩滩坝、陡坡带扇三角洲前缘、缓坡带扇三角洲平原以及缓坡带前扇三角洲,在此基础上预测出4个有利勘探区,即陡坡带扇三角洲前缘区、义东断裂带生物礁区、罗家鼻状构造带砂岩滩坝区及缓坡带扇三角洲-灰岩滩坝-砂质灰岩滩坝混合区.【期刊名称】《新疆石油地质》【年(卷),期】2014(035)001【总页数】6页(P39-44)【关键词】济阳坳陷;渤南洼陷;沙河街组;沙四上亚段;沉积相;有利储集层【作者】刘雅利;刘鹏;伊伟【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北京102249;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地质科学研究院,山东东营257015;中国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山东青岛266555;中国石油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韩城分公司,陕西韩城7154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1.21渤南洼陷浅层的勘探程度相对较高[1-6],其油气勘探的难点在于主要储集层古近系沙河街组沙四段埋藏较深。
前人对该区沙四上亚段沉积相和储集层特征的研究认为,沉积相主要有近岸水下扇、扇三角洲、湖底扇以及湖泊相,储集层非均质性强,储集空间以次生孔隙为主,孔、渗表现出南高北低、东西变化不明显的特点[7-10]。
但前人研究时,深层钻井资料相对匮乏,对沉积期物源分布的认识不够,影响了对沉积相的认识。
沉积相展布控制着储集层的非均质性,进而影响着油层能否有效获得最佳试采效果并长期稳产。
各种沉积构造的环境意义概要
各种沉积构造的环境意义(地质意义)地质11203 班35 号张航宇沉积构造 (sedimentary structure )是指沉积岩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空间分布和排列方式。
它是沉积物沉积时或沉积之后,由于物理作用、化学作用及生物作用形成的。
在沉积物形成过程中及沉积固结成岩之前形成的构造,叫原生构造,例如层理及层面构造;固结成岩之后形成的构造为次生构造,例如缝合线等。
研究沉积岩的原生构造,可以确定沉积介质的营力及流动状态,从而有助于分析沉积环境,有的还可确定地层的顶底层序等。
沉积构造用来描述沉积岩各组成部分的这种分布与排列,是沉积作用与过程、古环境以及矿床发育的重要标志。
本文接下来将分别按其构造类型中的物理成因构造、化学成因构造、生物成因构造三大类分别进行分类阐述。
一、物理成因构造物理成因的原生沉积构造是由于沉积物在搬运和沉积时以及沉积后不久在流体、重力等因素作用下产生。
可以分为三类:流动成因构造、同生变形构造、暴露成因构造。
1 、流动成因构造所指示的各种沉积环境意义流动成因构造系指沉积物在搬运和沉积时在流体(主要是水和空气)的流动作用下形成的构造。
包括层面构造、层理构造、叠瓦状构造。
(1)层面构造层面构造是岩石(沉积岩)的一类构造。
在沉积岩层面上保留有自然作用产生的一些痕迹,统称层面构造。
它常常标志着岩层的特性,并反映岩石的形成环境。
层面构造又分为波痕、冲刷痕、压刻痕。
波痕( ripple mark )波痕是非粘性的砂质沉积物层面上特有的波状起伏的层面构造。
其中,浪成波痕( wave ripple )波峰尖锐、波谷圆滑、形状对称,由产生波浪的动荡水流形成,其指示的环境为海、湖浅水地带;流水波痕( current ripple )波峰波谷均较圆滑,呈不对称状,其中陡坡可以指示水流方向,其指示的环境为河流和存在有底流的海、湖近岸地带;风成波痕( aeolian ripple) 呈不对称状,不对称度比流水波痕更大,其指示的环境为沙漠、海、湖滨岸的沙丘沉积环境。
沉积岩构造2014
脉状层理 Flaser bedding 是复合层理的一种,是在水流或波浪作 用较强,而且砂的供应、沉积和保存较 泥质更为有利的条件下形成的。该层理 的特点是泥质物主要分布在砂质波痕的 波谷中,以及泥质物呈脉状体分布在砂 岩中,砂岩中有发育良好的前积纹层。 常分布于湖坪、三角洲前缘、湖滨、河 漫滩等环境中。 产地:云南 时代:早二叠世(P1)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水平层理
这种层理的细层界面平直,彼此互相平行,并且都与层面一致。细层可由 颜色差异、粒度变化、矿物成分不同、片状矿物定向排列等形式显示出来。
该标本岩性为中粒石英砂岩。 平行层理通过粒度的差异以 及重矿物含量不同而显示出 来
碎屑成分和颜色 不同显示的层理
细层由颜 色差异显 示的情况
水平层理(Horizontal bedding )
不对称浪成波痕
Asymmetric wave ripple marks
原岩岩性为浅灰 - 灰白色石英 细砂岩。波痕形成于浅海高
能环境。在进流作用下形成
不对称大型圆顶波痕。波痕 主要参数特征如下:波长约
8cm ,波高约 3cm 。迎浪面
产地:河南驻马店 时代:中元古代(Pt2) 采集人:徐世球 采集时间:1985年5月 收藏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博物馆
链状浪成波痕
Chain-shaped wave ripple marks
产地:河南驻马店 时代:中元古代(Pt2) 采集人:徐世球 采集时间:1985年5月 收藏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博物 馆
原岩岩性为石英细砂岩,已变质为 浅灰色石英岩。该波痕形成于滨-浅 海较低能的环境中,属干涉波痕的 一种。由两组方向相近,能量略异 的波浪共同形成。当一组主浪造成 波痕形态后,另一组因时间迟滞的 波浪对其稍作振荡改造,使迎浪面 变得更宽,背浪面收缩得更窄,从 而形成如链状排列的不对称圆顶-直 脊式干涉波痕。 波痕主要参数特征如下:波长约 2cm ,波高约 0.5cm 。迎浪面宽度 约 1.3cm ,坡角约 20°左右,背浪 面宽度约 0.5cm 左右,坡角约 50° 左右。
地质学基础复习资料2014.12
2014秋季12月份《地质学基础》综合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地温梯度:深度每增加100米升高的温度。
2、矿物:矿物是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单质或化合物。
3、克拉克值:国际上把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百分比称为克拉克值。
4、风化壳:指残积物和经生物风化作用形成的土壤层等在陆‘地上形成的不连续薄壳(层)。
5、岩浆岩的构造:指岩石组成部分(矿物)的排列方式及充填方式所表现出的岩石特征。
6、地质学: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一门自然科学。
当前,地质学主要是研究固体地球的表层——岩石圈,研究其物质组成,形成,分布及演化规律;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地表形态及其发展演化的规律性。
7、岩石:岩石是天然产出的是有一定结构、构造和稳定外形的矿物集合体,是地质作用的产物。
8、地质作用:引起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表面形态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各种自然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9、变质作用:由内力地质作用致使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发生变化的作用称变质作用。
10、将今论古:通过各种地质事件遗留下来的地质现象与结果,利用现今地质作用的规律,反推古代地质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及其特点。
11、沉积作用:母岩风化和剥蚀产物在外力的搬运过程中,由于流速或风速的降低、冰川的融化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便会导致搬运物质的逐渐沉积,这种作用称沉积作用。
7、成分成熟度;二、选择题1、地球的形状为(D)A、球形;B、理想的旋转椭球体;C、苹果形;D、近似梨形的旋转椭球体。
2、花岗岩属于(C)A、中性深成侵入岩;B、中性浅成侵入岩;C、酸性深成侵入岩;D、基性浅成侵入岩。
3、Fe3+:Fe2+如果大于3,则沉积岩底颜色多为(D)A、棕色;B、黑色;C、浅绿灰色;D、红色或棕红色。
4、下列不是矿物的是(C)A、冰;B、石英;C、煤;D、自然金。
5、竹叶状灰岩是(B)A、生物骨架结构;B、粒屑结构;C、晶粒结构;D、泥状结构。
6、下列单元属于大陆地表形态的是(B)A、大陆边缘;B、裂谷;C、岛弧;D、洋中脊。
临汾盆地地壳精细结构和构造——地震反射剖面结果
临汾盆地地壳精细结构和构造——地震反射剖面结果李自红;刘保金;袁洪克;酆少英;陈文;李稳;寇昆朋【摘要】采用深、浅地震反射相结合的探测方法,对临汾盆地的地壳结构和隐伏活动断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地壳具有清晰的上、中、下地壳结构特征,其地壳厚度约为38~42 km.临汾盆地为典型的半地堑沉积盆地,盆地沉积层最深处约为5~6 km.莫霍面在临汾盆地下方出现约3 km的上隆,其展布形态与盆地基底呈“镜像”对应关系,显示出临汾盆地为拉张作用下的纯剪切盆地模式.深地震反射剖面揭示的一系列铲状或面状正断层在剖面上表现为“负花状”构造特征,其中,罗云山山前断裂和浮山断裂为临汾盆地的东、西边界控制断裂,具有规模大、切割深度深和多期活动的特点,对临汾盆地的形成、地层沉积和褶皱以及地震活动都有重要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为深入理解该区的深部动力学过程、分析研究深浅构造关系、评价断裂的活动性提供了依据.【期刊名称】《地球物理学报》【年(卷),期】2014(057)005【总页数】11页(P1487-1497)【关键词】临汾盆地;深地震反射;浅层地震勘探;活动断层;地壳结构和构造【作者】李自红;刘保金;袁洪克;酆少英;陈文;李稳;寇昆朋【作者单位】太原理工大学,太原030024;山西省地震局,太原030021;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郑州 450002;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郑州 450002;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郑州 450002;山西省地震局,太原030021;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郑州 450002;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郑州 450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1 引言临汾盆地位于山西地堑系南部,东邻沁水中生代盆地,西与吕梁山褶皱带相连,其南北分别为运城和太原盆地,是华北地区的历史强震区之一.临汾盆地的新构造活动十分强烈,在盆地内及盆地边缘发育有一系列NNE向或近EW向的第四纪活动断层,控制着盆地的地震与地质构造活动,1303年的洪洞M8.0级地震、1695年的临汾M73/4级地震均发生在临汾盆地内(马宗晋,1993;高名修,1995;程新原等,1995;国家地震局地震地质大队等,1979).近年来,人们对活动断层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其原因之一是地震的发生不但与地壳深部的构造活动有关,而且,地震还可诱发先存断层的重新活动,从而加重活动断层沿线的建筑物破坏和地面灾害(易桂喜等,2004;Scholz,1990;Crone and Haller,1991;邓起东,2002;徐锡伟等,2008;李自红等,2013).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临汾盆地及其邻区开展了重磁、人工源深地震探测、大地电磁测深等深部地球物理探测工作,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邢集善等,1989;刘昌铨和嘉世旭,1993;邓晋福等,2007;王西文,1990;魏文博等,2008;李松林等,2011;唐有彩等,2010).一些学者通过对临汾盆地深部结构与浅部构造关系的研究,认为地壳、岩石圈结构是控制该区新生代构造的主要因素,复杂的基底结构与构造是长期地质历史的综合响应,部分断裂仍然制约着临汾盆地的发育,是构造继承性活动的结果(邢集善等,1991,2007;邢作云等,2005).上述研究结果为分析研究该区的深部结构和构造特征、盆地形成和演化提供了重要信息,但这些成果主要揭示了临汾盆地深部结构的宏观特征,对临汾盆地复杂的地壳结构、断裂构造样式、深浅构造组合特征还难以做到精细刻画.为了研究临汾盆地的地壳精细结构和断裂的深、浅构造关系,2012年,作者在临汾盆地完成了1条长度55km的深地震反射剖面,同时,为了确定穿过临汾市区的几条隐伏断裂的位置及其活动特征,还完成了3条跨断裂的高分辨率浅层地震反射剖面.本文根据最新获得的深、浅地震反射剖面探测结果,对临汾盆地的地壳精细结构、深浅构造特征进行了讨论,其结果将有助于我们认识临汾伸展盆地的地壳深部结构和断裂的深、浅构造关系.2 地质构造概况和地震剖面位置临汾盆地是山西地堑系中一系列新生代断陷盆地之一,盆地总体走向NNE,主要由侯马、临汾和洪洞3个凹陷组成,各凹陷之间均被近EW向的断裂所分隔(图1).临汾盆地的新构造特征主要表现为:断裂的活动和地块的差异升降,盆地的东、西两侧分别为霍山—浮山隆起带和吕梁山隆起带,其东、西边界均以规模较大的活动断裂为界.位于临汾盆地中北部NWW向的洪洞—苏堡断裂将盆地分割成南北两部分(图1).盆地北部主要受霍山山前断裂控制,为东深西浅的不对称箕状盆地,沉积中心靠近洪洞;盆地南部主要受罗云山山前断裂控制,为西深东浅的箕状断陷盆地,沉积中心位于临汾至甘亭一带.新生代以来,该区表现为较显著的断陷活动,新生界从盆地两侧的山前向盆地内逐渐增厚,最大沉积厚度达2200~2500m,其中第四系厚度可达800m,表明盆地具有长期持续下降的特征(邓起东等,1993;国家地震局鄂尔多斯周缘活动断裂系课题组,1988).本文实施的深地震反射剖面位于临汾盆地中部,剖面方向为NW-SE向,其长度为55km(图1中的DSRP).剖面东南端点位于浮山县北约2km的候家湾(东经111°52′29.0″,北纬35°59′32.5″),终点位于临汾市尧都区的卧口村附近(东经111°22′18.4″,北纬36°15′40.4″).剖面自西向东跨过的断裂主要有罗云山山前断裂、汾西断裂、汾东断裂、曲亭断裂、大阳断裂和浮山断裂等.考虑到深地震反射剖面难以对剖面浅部的地下结构和构造进行成像,为了确定穿过临汾市城区的汾西断裂、汾东断裂和曲亭断裂的准确位置,研究断裂的近地表构造特征,结合临汾市活断层探测项目,还完成了3条横跨汾西断裂、汾东断裂和曲亭断裂的高分辨率浅层地震反射剖面(图1的SSP1-SSP3).3 数据采集、资料处理和地壳速度结构3.1 数据采集深地震反射剖面的数据采集,采用了道间距30m、炮间距240m、800道接收、50次覆盖的观测系统,为兼顾浅部的地层反射和有利于倾斜界面成像,采用了排列内部激发、双边不对称零偏移距接收的工作方法.地震波激发采用钻孔爆破震源,激发孔深25~30m,激发药量30kg.考虑到地壳深部结晶岩内部的反射系数通常较小,由此产生的反射波能量较弱,现场工作中,平均每间隔900m还增加了1个药量为120kg的大炮,以确保深层反射波的信噪比.地震波接收使用了固有频率10Hz的检波器串(12个/道,线性组合),地震仪器为法国SERCEL公司生产的SN388数字地震仪,采样率2ms,记录长度20s.浅层地震剖面的数据采集,采用了道间距3m、炮间距12m、120道接收、15次覆盖的观测系统.地震波激发使用美国Metrz公司生产的M615-18型可控震源,扫描频带30~200Hz,扫描长度8s.为压制干扰、提高资料的信噪比,数据采集时,对每个激发点上的单次震动信号在相关后进行了12~15次垂直叠加.地震波接收使用了固有频率60Hz的检波器串(4个/道,点组合),地震仪器使用德国DMT公司生产的SUMMIT有线遥测数字地震仪,采样间隔0.5ms,记录长度2s. 为确保深、浅地震剖面的探测成果质量,现场工作中,除对获得的原始单炮记录及时进行现场回放和质量监控外,还采用GRISYS地震反射数据处理系统,对每天采集的原始数据进行了初步处理,根据初叠剖面效果,检查数据采集质量、指导现场探测工作.采用上述的工作方法和技术措施,保证了高质量原始资料的取得.3.2 数据处理和地壳速度结构本项研究的深、浅地震反射资料的室内数据处理采用FOCUS地震反射处理系统.其数据处理流程和方法主要包括:振幅能量均衡、初至折射静校正、时变带通滤波、二维倾角滤波、时变谱白化、速度分析、正常时差校正(NMO)、倾角时差校正(DMO)、共中心点(CMP)叠加、剩余静校正、叠后偏移和叠后剖面去噪等.确定合理的地震波速度是获得良好反射波叠加剖面图像、计算反射界面埋深的关键.本项研究的深地震反射剖面的地震波速度求取,采用了反射波速度扫描、速度谱分析方法(剖面浅部)和已有深地震宽角反射/折射剖面二维地壳速度结构(剖面深部).图2给出了晋城—临汾—延川深地震宽角反射/折射剖面(DSS剖面)的二维地壳速度结构(刘昌铨等,1993),图3是根据反射波速度分析并结合DSS剖面的地壳速度结构,得到平均速度剖面.由图2可以看到,临汾盆地下方的地震波速度明显低于东、西两侧的隆起区,在深度6~8km以浅和深度30~40km之间,地震波速度变化较大,且在临汾盆地的上地壳下部出现有低速层,其速度约为5.9~6.0km·s-1;本区下地壳底部整体呈现出较强的速度梯度变化,其速度由莫霍面上方的7.0~7.3km·s-1跃变到莫霍面的8.0km·s-1,而且,下地壳底部还呈现出以临汾盆地为界的横向速度变化,这表明临汾盆地与其两侧地块的地壳速度结构和壳内物质组成应该不同.深地震反射剖面的平均速度剖面(图3)显示,剖面沿线的地震波平均速度呈现出由东向西、由浅到深逐渐增加的趋势,临汾盆地的地震波平均速度低于其两侧的隆起区,表明盆地松散沉积层是影响盆地地震波速度的主要因素.二维地壳速度结构(图2)和深地震反射剖面沿线的地壳平均速度剖面(图3)为深地震反射剖面的数据处理、反射界面深度的计算以及资料分析解释提供了重要依据.图1 研究区地质构造和深地震剖面位置图F1罗云山山前断裂;F2汾西断裂;F3汾东断裂;F4曲亭断裂;F5淹底断裂;F6大阳断裂;F7浮山断裂;F8郭家庄断裂;F9离石断裂;F10襄汾凸起北缘断裂;F11洪洞—苏堡断裂;F12万安断裂;F13霍山山前断裂.Fig.1 Geological features and location of deep seismic profiles in research region F1Frontal fault of Luoyunshan mountain;F2Fenxi fault;F3Fendong fault;F4Quting fault;F5Yandi fault;F6Dayang fault;F7Fushan fault;F8Guojiazhuang fault;F9Lishi fault;F10North marginal fault of Xiangfen uplift;F11Hongdong-Supu fault;F12Wan′an fault;F13Frontal fault of Huoshan mountain.图2 晋城—临汾—延川DSS剖面二维地壳速度结构(刘昌铨等,1993)(图中数字单位为km·s-1)Fig.2 2Dcrustal velocity structure of the Jincheng-Linfen-Yanchuan DSS profile(Liu etal.,1993)图3 深地震反射剖面地壳平均速度Fig.3 The crustal average velocity along deep seismic reflection profile4 临汾盆地的地壳反射结构特征图4为本项研究获得的深地震反射叠加时间剖面.由图可以看出,本区地壳结构以埋深约15~17km的反射界面RC1为界,具有深、浅不同的反射结构特点;在反射界面RC1之上的上地壳,剖面揭示了一系列反射能量强弱变化较大、地层产状和界面起伏变化形态清楚、隆起和凹陷相间的反射结构,表明临汾盆地内各沉积层界面之间,以及盆地与两侧隆起之间的地壳物质有着明显的密度和地震波速度差异.而在反射界面RC1之下的中-下地壳,剖面反射图像总体表现为能量较弱的反射“透明”组构,显示出本区中、下地壳物质的密度差异和地震波速度差异较小,或具有较好的均质性和各向同性特征.反射能量较强的反射波组RC2解释为中、下地壳的分界,其深度约27~30km,其与DSS剖面(图2)中的C2界面相吻合.本区地壳底层具有良好的反射性质,在双程到时TWT12.5~14.0s之间,在剖面上可看到一组横向可连续追踪、纵向持续时间约1.0~1.2s、且向上拱起的反射带RCM,我们将其称为壳幔过渡带,其厚度约3.0~3.6km,壳幔过渡带的底界相应于莫霍面(图4中的蓝色虚线).莫霍面在临汾盆地下方出现上隆,与盆地基底呈镜像对应关系,莫霍面最浅处位于临汾盆地之下,其埋深约38~39km,而在剖面的东、西两侧,莫霍面变深至41~42km.位于山西地堑系南端的临汾盆地是一个新生代断陷盆地.该区地质演化主要经历了前寒武纪结晶基底形成、中生代强烈的构造岩浆活动、新生代裂谷形成等3个重要时期(马宗晋,1993).本区结晶基底由古、中元古界的浅变质岩系和太古界的深变质岩系组成,沉积岩包括寒武系-奥陶系的碳酸盐岩建造、上石炭统-下二叠统煤系地层、上二叠统-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的陆相砂泥岩沉积,以及新生界沉积盖层(邓晋福等,2007;邢作云等,2005;国家地震局鄂尔多斯周缘活动断裂系课题组,1988).我们的深地震反射剖面图像较清楚地揭示了该区地质构造演化的痕迹、基底结构与构造以及新生代沉积层的纵横向展布等信息.在图4的深地震反射剖面上,临汾盆地表现为西深、东浅的箕状断陷盆地特征,其西侧受罗云山山前断裂控制,东侧以浮山断裂为界,沉积中心位于临汾附近.根据临汾盆地石油地震剖面的地质解释结果1)山西省地矿局物探队.1983.临汾盆地石油普查工作报告.,对剖面TWT3.0以浅的沉积层反射进行了层组划分,可以看到,盆地内的新生代沉积层反射在剖面上总体向西倾伏,且界面横向起伏和地层厚度变化较大,受断裂控制作用明显.位于新生代之下的中生代-古生代地层在剖面上也有着较强的反射能量,这些地层界面反射在剖面上虽有明显的起伏变化,但其起伏变化的幅度小于新生界,说明新生代是临汾盆地差异升降运动最强烈的时期. 基底反射波Tg在剖面上表现为强能量的不整合面反射特征,且基底面上、下的剖面反射波组特征明显不同;在Tg反射面以上,沉积层反射丰富,界面起伏变化形态清晰;而在Tg反射面之下,出现在剖面上的为一些能量较弱、且无规律可寻的短小反射,可能代表了强烈变形的结晶变质岩系.大约在深度10~15km(TWT3.5~5.0s之间)的上地壳下部,从剖面上可看到由强反射RU1-RU3和RC1构成的强能量反射叠层,而在临汾盆地的下方,这套强反射叠层消失.出现在剖面东、西两侧上地壳下部的这套强反射叠层与其上方的弱反射“透明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暗示临汾盆地两侧隆起区下方的结晶基底可能具有深、浅两套不同的变质岩结构,浅层结晶变质岩系在剖面上表现为较好的均质性和各向同性的无反射“透明区”特征,而深层结晶变质岩系具有薄层状、非均质性和各向异性的强反射条带特征.5 地震反射剖面揭示的断裂特征根据深地震反射剖面所揭示的壳内反射界面展布形态和该区的地质构造特点,在图4的深地震反射剖面上解释了8条特征明显的断裂,现分别概述如下.图4 深地震反射叠加时间剖面及其解释Fig.4 Stacked time section and its interpretation of deep seismic reflection profile5.1 罗云山山前断裂F1罗云山山前断裂F1为临汾盆地的西边界控制断裂,位于深地震反射剖面桩号45.2km左右.该断裂在剖面上倾向SE,具铲形正断层特征.断裂F1的西侧为吕梁山隆起区,剖面反射图像呈现出弱能量的基岩反射波场特征,断裂东侧为临汾盆地,在盆地内可看到多组成层性较好的沉积层反射,且地层产状倾向断裂一侧.罗云山山前断裂在剖面上几乎可以追踪至地表,向下切割多组沉积层、结晶基底和上地壳,一直可延伸至深约30km的地壳深处,因此,该断裂是1条规模大、切割深度深、活动性强、且具有多期活动的断裂.地表地质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马宗晋,1993;许建红等,2011;王挺梅等,1993;邓起东等,1993),罗云山山前断裂第四纪以来的活动具有明显的分段性,而深地震反射剖面经过地段的罗云山山前断裂土门—峪里段,第四纪以来的差异运动幅度最大,断裂两侧的第四系厚度达700m以上,平均沉降速率为0.29mm·a-1.断裂在该段的断层地貌非常清晰,表现为三角面山,基岩陡坡与山前洪积扇直接接触,中更新世末至晚更新世初和晚更新世末至全新世初均发生过强烈活动,是罗云山山前断裂活动最强的段落.5.2 汾西断裂F2汾西断裂F2是发育在汾河以西的1条隐伏断裂,与罗云山山前断裂大致平行.在图4的深地震反射剖面上,汾西断裂F2为倾向SE的正断层,切割了盆地内多组沉积层反射,控制了临汾盆地内甘亭沉降中心的西界,其断层面倾角约65°~70°,大约在深度5km左右归并到向东倾的罗云山山前断裂上.可以认为,汾西断裂F2是在罗云山山前断裂和临汾凹陷的发育和发展过程中,在罗云山山前断裂上盘形成的一条新断层,与罗云山山前断裂同属一个断裂系统.汾西断裂在平面展布上穿过了临汾市尧都区的泊庄、吴村和临汾市西开发区.为了确定汾西断裂的准确位置及其浅部构造特征,以便为断裂活动性的判定提供基础资料,跨汾西断裂F2完成了1条长度3000m的浅层地震测线(图1的SSP1).图5为该测线的浅层地震反射波叠加剖面,由图可以看出,在浅层地震剖面桩号1930m左右可看到一个明显的断裂分界线,且断裂两侧的地层反射波特征明显不同,断裂西侧,地层反射波能量相对较强,界面产状近于水平;断裂东侧,地层反射波能量弱于断裂西侧,地层界面反射向东倾伏.在图4的深地震反射剖面上,汾西断裂F2两侧的第四系厚度明显不同,断裂西侧第四系厚度约500m,其东侧第四系厚度约为800~850m.在图5的浅层地震反射剖面上,汾西断裂F2及其反向断层F2-1均错断了埋深150~160m的第四纪地层反射波T2,因此,断裂F2及其反向断层F2-1都是第四纪以来的活动断裂.由于缺少断裂附近的第四纪地层年代数据,还不能确定其最新活动时代.5.3 汾东断裂F3汾东断裂F3位于深地震反射剖面桩号32km附近,该断裂在剖面上为倾向NW的正断层,错断了盆地内的多组沉积层反射,控制了临汾凹陷内甘亭沉降中心的东界,大约在深度5km左右的基底面附近,与倾向SE的罗云山山前断裂F1和汾西断裂F2合并为1条断裂.在图4的深地震反射剖面上尽管可以看到汾东断裂F3的存在与形态,但该断裂在第四系内部的特征并不非常清楚,为了确定该断裂的确切位置及其浅部特征,跨汾东断裂完成了1条长度4000m的浅层地震测线(图1的SSP2).图6的浅层地震反射叠加时间剖面显示,汾东断裂F3错断了埋深约100~120m之下的所有地层,且断裂两盘的地层反射波特征和第四系厚度明显不同.断裂F3-1位于断裂F3的下降盘,其上断点埋深约140m、与断裂F3呈Y字形展布、属断裂F3的反向正断层,大约在深度750m左右归并到向西倾的汾东断裂F3上.位于汾东断裂上升盘的LK7水文地质钻孔显示,断裂上升盘的第四系厚度为376m.可见,断裂F3和F3-1均错断了第四纪上部地层,属第四纪以来的隐伏活动断裂.5.4 曲亭断裂F4和淹底断裂F5曲亭断裂和淹底断裂均是临汾盆地内的隐伏断裂,在深地震反射剖面桩号28~25km之间,可清楚地看到2条相背而倾的断裂F4和F5共同控制了一个小型的地垒构造(图4).其中,断裂F4倾向NW,错断了深地震反射剖面上的所有沉积层反射,大约在深度6km左右收敛到向东倾的罗云山山前断裂F1上.另外,在断裂F4的下降盘(桩号约30.6km附近),从深地震反射剖面上还可看到1条向东倾的断裂F4-1,该断裂为断裂F4的反向正断层.可见,曲亭断裂在近地表由2条相向而倾的断裂F4和F4-1组成,它们共同控制了断裂F4下降盘的第四纪地层沉积.淹底断裂F5倾向SE,控制了该断裂东侧的一个新生代凹陷,向下延伸至基底面附近终止到西倾的大阳断裂F6上.横跨曲亭断裂F4和淹底断裂F5的浅层地震测线长度为2800m(图1中的SSP3),相应的浅层反射波叠加剖面见图7.由图可以看出,该剖面所揭示的近地表沉积层界面展布和断裂构造特征非常清楚,曲亭断裂F4位于浅层地震剖面桩号710m左右,该断裂向西倾,错断了埋深约90~100m之下的所有地层.淹底断裂F5为向东倾的正断层,其上断点埋深约为60~70m.在断裂F5的下降盘,剖面还揭示了2条西倾的反向正断层F5-1和F5-2,它们共同控制了淹底断裂东侧的新生代地层沉积.该区地质资料显示2)山西省地震工程勘察研究院.2009.临汾市区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初勘施工设计.,该浅层地震剖面经过地段的Q+N地层厚度约为600~800m,其中,第四系厚度约为350~400m,而曲亭断裂F4和淹底断裂F5的上断点埋深均小于100m,因此,它们均属于第四纪活动断裂.由于没有可靠的钻孔资料和地层年代数据,因此还不能给出这些断裂的具体活动时代. 图5 跨汾西断裂的浅层地震反射叠加时间剖面Fig.5 Stacked time section of shallow seismic reflection across Fenxi fault图6 跨汾东断裂的浅层地震反射叠加时间剖面Fig.6 Stacked time section of shallow seismic reflection across Fendong fault5.5 大阳断裂F6在深地震反射剖面桩号15km左右,可清楚地看到大阳断裂F6表现为1条西倾正断层特征,该断裂错断了剖面上的多组沉积层反射和基底反射波Tg,向下消失在上地壳下部的结晶变质岩中.大阳断裂F6在地貌上表现为北北东至北东向延伸的黄土陡坡带,其两侧的最大地貌高差可达70m,局部地段上出露有三叠系的基岩断坎(程新原等,1995;邓起东等,1993).在深地震反射剖面上该断裂表现为分割临汾盆地东、西两个次级构造的分界断裂,西部的临汾凹陷内沉积层厚度大、沉降深,基底埋深最深处位于临汾市的下方,其最大沉积层厚度约5~6km;东部浮山凸起上沉积层厚度薄、沉降浅,相应的基底面埋深小于3km.5.6 浮山断裂F7和断裂FX图7 横跨曲亭断裂和淹底断裂的浅层地震反射叠加时间剖面Fig.7 Stacked timesection of shallow seismic reflection across Quting fault and Yandi fault浮山断裂F7为临汾盆地的东边界断裂,位于深地震反射剖面桩号2.8km附近,剖面上浮山断裂F7倾向NW,为东南盘上升、西北盘下降的正断层,剖面浅部,该断裂明显错断了基底反射波Tg,对应基底面的断距约500~550m;深度8~15km之间,该断裂表现为强、弱反射能量变化带的分界,大约在深度16~18km 左右,与罗云山山前断裂F1合并为1条断裂,向下延伸至中地壳底部.断裂FX是本次深地震反射研究发现的1条新断裂,位于深地震反射剖面桩号约9km左右.该断裂在剖面上倾向北西,为正断层,错断了剖面上的新生代下部地层和基底反射波Tg,向下延伸至上地壳下部的结晶变质岩中.由于该断裂位于西佐乡附近,我们暂将其称为西佐断裂.6 结论基于“密集点距、密集炮距和多次覆盖”技术的反射地震勘探方法用于地下结构和构造成像具有较高的分辨率.本文在临汾盆地实施的道间距30m、炮间距240m、50次覆盖的深地震反射剖面和道间距3m、炮间距12m、15次覆盖的浅层地震反射剖面,获得了临汾盆地高分辨率的地壳结构图像和断裂的深、浅部构造特征,这为进一步分析研究临汾盆地的深部构造环境和深、浅构造关系以及断裂活动性提供了地震学证据.深地震反射剖面结果显示,临汾盆地是一个典型的“箕状”断陷,盆地内一系列西倾的沉积层不整合地覆盖在一套古老的结晶变质岩之上,显示出该区曾经历过沉积间断和多期构造活动.罗云山山前断裂F1和浮山断裂F7作为临汾盆地的西边界和东边界控制断裂,具有规模大、切割深度深、活动性强、且具有多期活动的特征.除了这2条边界控制性断裂外,在临汾盆地内,地震反射剖面还揭示了6条第四纪以来的隐伏活动断裂.这8条断裂在剖面上形态各异、错段深度不等,呈“负花状”构造特征展布,并共同控制了临汾盆地的上地壳结构与构造的形成及其地层沉。
《晶体光学与岩石学》实验教学大纲
《晶体光学与岩石学》实验教学大纲(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选修,总计72学时,其中实验42学时)第一篇晶体光学教学大纲(总计30学时,其中实验20学时)一、教学思想晶体光学主要是研究可见光通过透明晶体所产生的一些光学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
本大纲按照“加强基础、强化应用、激励创新、体现特色”的教学指导思想,阐明在偏光显微镜下研究鉴定透明矿物的基本方法和原理,熟悉一些常见造岩矿物的光学性质,学会使用“岩性矿物学”等工具书,为学习岩石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时分配与授课方式根据晶体光学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要求,本课程授课安排30学时,其中讲课10学时,实习课20学时。
具体进度依次安排如下:本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完成教学内容。
三、考试方式本课程考试方式为闭卷考试。
实习一偏光显微镜的使用及矿物颗粒大小、含量的测定一、预习内容:偏光显微镜的结构、使用方法及矿物含量的测定方法二、目的要求:1、熟悉偏光显微镜、学会偏光显微镜的一般调节与校正。
2、掌握矿物颗粒大小及含量的测定方法。
三、实习内容:1、偏光显微镜的使用与调节2、矿物颗粒大小及含量的测量3、用目测法测量矿物的含量四、课外作业:1、反复练习对光、准焦及校正中心。
2、进一步熟悉偏光显微镜的构造。
3、练习在薄片中目估矿物的百分含量,测定矿物颗粒的大小。
实习二颜色和多色性的观察,解理及解理夹角的测量一、预习内容:矿物颜色和多色性的原理解理夹角的测量方法。
二、目的要求:1、观察颜色和多色性2、熟悉解理等级,学会解理夹角的测量方法。
三、实习内容:1、确定下偏光镜的振动方向2、颜色、多色性及吸收性的观察3、解理的观察及解理夹角的测量四、课外作业1、黑云母、电气石、普通角闪石各有几个主色?从实习中总结出各矿物的颜色及颜色浓度。
2、写出云母、角闪石、斜长石、磷灰石解理完善程度、组数。
3、根据实测写出角闪石、透辉石的解理夹角。
五、思考题1、角闪石具两组完全解理,为什么在岩石切片中有时见一组解理?有时见两组解理?有时却不见解理?2、测量解理夹角时,为什么要选用定向切面?这种切面有何特征?在镜下如何找寻?实习三突起等级及折光率高低的比较一、预习内容矿物切片的边缘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岩石名称:板状交错层理 英文名:Tabular cross-bedding 所属岩石:粗粒长石石英砂岩 特点:纹层倾斜成交错层,层系上下边界为两平行平面,层系
呈等厚板状 成因:较高速水流对松散沉积物表层的持续作用产物,纹层倾
斜方向指示水流方向 产地:山东淄博 采集者:徐世球 采集时间:1999 存放地点:博物馆
油页岩
神龙峡
新立城白垩系泉头组(河湖相)
名称:水平层理 英文名:Horizontal bedding 所属岩石:泥质粉砂岩 特点:在岩石垂直断面上有细密的水平迹线 成因:在缓慢水流作用下,沉积的泥质和粉砂分布不均或定向
排列 产地:陕西 采集者:中国地质大学教工 采集时间:1982 存放地点:博物馆 编号:博C2111-0-1
层系 是由许多成分、结构、厚度和产状都相似的同类型的细层 组成。它是在相同沉积条件下形成的。
层系组
是由若干个相似的层系组成,它是在相似沉积 环境下生成的,其中间无明显的不连续。
层或岩层
是组成沉积地层的基本单位,其成分、结构、 内部构造和颜色基本均一,上下由明显的层面 与相邻层分开。它是在较大区域内生成条件基 本一致的情况下形成的岩石地质体。它的厚度 变化很大,它可包括一个或若干个细层、层系 甚至层系组。
产地:天津蓟县 时代:中元古代(Pt2) 采集人:杜远生 采集日期:1984年
边滩砂 平行层理、交错层理 河北省定兴县拒马河探槽
槽状交错层理 (峨眉山)
铁岭组交错层理
府君山组中的纹层灰岩
青鱼骨刺交错层理
4.序粒层理
又称递变层理,系指层内从底到顶粒度由粗向细逐 渐变化的一种层理。通常由砾、砂、泥依次沉积组 成,具有清晰的底界面,单层厚度一般几十厘米, 达1m者偶见。除粒特征外,往往无其它内部构造特 征。
性为白云质灰岩,水平层理 清楚,纹层连续,厚度1~ 2毫米。
产地:湖南凤凰 时代:中寒武世 采集人:中国地质大学博物馆徐世球 采集日期:1993年8月
泥质条带灰岩 Pelitic zebra limeitone 深灰色,灰岩呈极薄层 状,厚1~2cm,泥质条 带 0.5 ~ 1cm 。 灰 岩 层 有 时为透镜状,反映了碳 酸盐台地前缘斜坡的沉 积特点。
名称:浪成交错层理 英文名:Wave-built cross-
bedding 所属岩石:中细粒泥质长石
石英砂岩 特点:交错层层系波状起伏
并切割下伏层系,纹 层平行或大致平行层 系界面 成因:较深水松散沉积物受 波浪扰动-改造而成 产地:河南 采集人:胡益成 采集时间:1985 存放地点:博物馆 编号:博无号
2.波状层理
wavy bedding
波状层理指砂质交错沉 积层系和泥质层系呈波 状交互。
它是在分别利于砂或泥 质沉积和保存的交潜水 动力条件下产生的。
3.斜层理
浪成波痕交错层理
Wave ripple mark cross-bedding
是由浪成波痕在沉积物表面迁移 时形成的。其特点在该标本上表 现明显:交错层理单位的底界面 显波状,前积纹层由成组排列的 交借纹层组成,具有呈束状叠置 的特点,有时具"人"字形构造; 倾斜的前积纹层往往越过波谷再 延伸到相邻波痕的另一翼上。该 类层理主要分布在海岸、湖滨、 潮坪和三角洲环境中。
请同学们注意层理的厚度与层或岩层厚度的区别
1.水平层理
这种层理的细层界面平直,彼此互相平行,并且都与层面一致。细层可由 颜色差异、粒度变化、矿物成分不同、片状矿物定向排列等形式显示出来。
该标本岩性为中粒石英砂岩。 平行层理通过粒度的差异以 及重矿物含量不同而显示出 来
碎屑成分和颜色 不同显示的层理
产地:贵州织金 时代:二叠纪(P)
羽状交错层理 Feather cross-bedding
是沉积岩的重要特征,它是 由于岩石的颜色、成分、结 构等沿沉积物堆积方向发生 变化而形成的层状构造。羽 状交错层理是交错层理的一 种,因两个相邻单层中的前 积纹层倾向相反形似羽毛而 得名。这种交错层里是在周 期性的双向水流作用下形成 的,是潮汐环境特别是潮道 环境的重要识别标志。
水平层理
Hale Waihona Puke Horizontal bedding 当层理主要由宏观上不能再
细分的彼此平行的水平纹层
组成时,可称为水平层理。
它们一般分布在细粒沉积物
中,是在浪基面以下或低能
环境的低流态中,由悬浮物
质沉积而形成的。该标本岩
产地:湖南沅陵 时代:晚震旦世(Z2) 采集人:中国地质大学博物馆 徐世球 采集日期:1999年9月
楔状交错层理 Wedge-shaped cross-bedding 楔状交错原理是粗碎屑岩中一种常见的交错层理,其单层界 面一般为平面,但其界面之间互不平行,使单层呈楔状相交。 在平行水流方向的剖面上,前积纹层与界面斜交;而在垂直 水流方向的剖面上与界面大致平行或斜交。该标本所展示的 面与水流方向垂直,层理发育在中粗粒砂岩中,反映了河道 沉积序列下部的典型特征。
该标本为砾屑灰岩,反 粒序特征清楚,砾石大 小为2mm~2cm
丹霞沉积岩
5.块状层理
肉眼观察岩层,看不见任何内部构造。 是沉积物的快速堆积产物。有时由于强烈的 生物扰动作用,把沉积物原生层理等内部构造破 坏,也可使岩层呈块状层理。
细层由颜 色差异显 示的情况
产地:湖南沅陵 时代:早白垩世(K1) 采集人:徐世球 采集时间:2000年5月
水平层理(Horizontal bedding ) 当层理主要由宏观上不能再细分 的彼此平行的水平纹层组成时, 可称为水平层理。它们一般分布 在细粒沉积物中,是在浪基面以 下或低能环境的低流态中,由悬 浮物质沉积而形成的。该标本岩 性为纹层状粉砂质泥岩,主要发 育水平层理,局部可见波状层理 和浪成波痕交错层理,显示形成 时的水动力条件比正常的水平层 理形成时略强。
一、沉积岩构造的概念
沉积岩的构造是指岩石各个组成部 分的空间分布和排列方式。
二、沉积岩构造的类型
三、层理
层理 是沉积岩中最常见的一种原生构造,它是通过岩石成分、 结构、颜色等在垂向上(垂直于沉积物表面的方向)的 变化而显示的一种层状构造。
细层 是层理的最小单位,厚度 很小,几毫米至几厘米, 甚至小于壹毫米,成分常 常很均一。它是在一定条 件下同时沉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