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美术教育理论
04 现代美术教育理论的确立与发展
罗 恩 菲 尔 德
——
罗恩菲尔德认为,儿童学习美术是为了从 美术学习中获得一些技能能力,比如创造 力,想象力,儿童学习美术可以使他们身 心平衡发展,使他们观察能力强,情感丰 富。
他最主要的一本著作,《创造与心智成长》 被泽为多种文字在世界范围内流传。在我 国,这本书也是美术教育专业研究生的必 读书。
• 总之,罗恩菲尔德是位终生倡导以触觉为 中心,强调体性感觉重要性的现代美术教 育家。在涉及触觉的同时,显然彻底改变 了以视觉为中心的美术的教育课程的基本 观念。
三、以学科为中心的美术教育
在美国进行自由创造教育的时候,前苏 联的一颗人造卫星成功发射,这次事件 改变了美国的教育观念,逐渐从以儿童 为中心过渡到以学科为中心。
• 美国国会在1958年颁布了著名的“国防教 育法” • “使之能满足国家基本安全所提出的要 求。”
爱因斯坦
在50年代末,科学职业被视为最受欢 迎和尊重的职业。
诺 贝 尔 物 理 学 奖 得 主 克 勒 默
• 根据布鲁纳提出的“科目结构”概念, • 美国政府要求:各个学科都要有自己的科 目结构,要按照知识的基本结构来设计课 程。
现代美术教育学
厦门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
第四章 现代美术教育理论的确 立与发展
美术教育的时代划分:
• 十七世纪之前: 古代美术教育
• 十七世纪-十九世纪: 近代美术教育 • 二十世纪之后: 现代美术教育
第一节 西方古代美术教育理论
西方古代美术教育可以一直追溯到古希腊时代。
斯巴达
在古希腊有两个重要的城邦:一个是斯 巴达 ,斯巴达非常重视军事体育训练, 不重视文化知识的学习
学习活动:
• • • • • • 观看艺术品并提出其观点 课堂上的问与答 看演示 按日志工作 用堪培拉技法画 在课堂前展示并讨论自己的作品
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
《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重点详解1.《辞海》中对“美”定义的第六个含义是美学的基本范畴和中心问题。
2.《现代汉语词典》中艺术被定义为①技能、技术;②艺术。
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更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
3.艺术的定义:①艺术是与创造主体的审美理念相对应的、创造感性形象的表现活动或作品。
②艺术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是人类以情感和想象为特征的把握和反映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
③艺术包括: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电影、电视等门类。
④艺术是一个开放的概念。
随着艺术的发展,其内涵与外延将不断发生演变。
4.美术包括绘画、雕塑、工艺、设计、书法、篆刻、现代媒体艺术等门类。
5.美国哈佛大学的霍华德-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
6.德国剧作家、诗人席勒在1795年发表了《美育书简》,第一次提出了“美育”的概念,并对美育的性质、特征和社会作用作了系统的阐述。
7.2003年4月《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正式出版。
8.课程包括四个要素: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
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
9.美术课程是为了达到教育目标,选择与组织教育内容,按照一定的顺序编排的计划。
10. (选择题)美术教育课程包括四个要素,第一,设定具体的美术目标;第二,为达成美术教学目标,选择与组织美术教学的内容;第三,根据内容,编制美术教学计划并实施;第四,对美术教学活动做出评价。
11.伊拉斯谟认为学生的本性应该是教育的出发点,教师应当“沿着自然所指引的道路”去从事教学和实践。
12.奠定现在教学方法的先驱者是夸美纽斯、卢梭、裴斯泰洛齐和福禄培尔。
13.赫尔巴特派制定了五个阶段的教学方法:预备、提示、比较、总结、应用。
14.(选择题)进步主义教育家所提倡的活动式教学往往强调:①学生的需要和兴趣;②通过有目的的工作和解决实际问题来获得实用的知识;③选择恰当的机会表达思想;④参加集体活动。
15.1959年以布鲁纳为首的美国教育家发起了课程改革运动,布鲁纳在其著作《教育的过程》中提出“探究学习”与“科学教育”的观点。
当代中国美育理论研究综述
当代中国美育理论研究综述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美育研究取得了显著成绩,理论与实践方面都有新的建树。
尤其是在有关美育的本质、功能等理论命题的研究中,越来越多的学者表现出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
这是今后美育理论工作者的用力之所在。
但相比而言,对美育具体实践问题的研究是十分薄弱的领域,应引起美育理论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美育学科;美育理论;学术进程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国兴起了“美学热”、“美育热”,美育理论研究取得了显著成绩。
回顾总结20多年来美育理论研究的学术进程,对于推进当前我国美育学科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美育学科建构开始起步20世纪80年代初,当代中国美育进入复苏阶段。
特别是中华美学学会第二届年会提出应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美育学科后,我国美育理论研究者便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地吸收国内外美育理论,加强美育独立性的研究,表现出试图把美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学术努力。
20世纪90年代,美育理论日趋成熟,具有一定科学理论架构的美育专著、教材不断涌现。
新时期的美育著作,大体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借鉴和仿效美学的结构体系,形成美育著作或教材的篇章布局,例如,王定金主编的《美育教程》、杨昌江主编的《美育》和李文庠主编的《简明美育教程》等。
这类美育著作或教材由美学的基本理论、美育涉及的主要对象与内容两个方面的内容构成。
第二类,侧重于美育自身特性,注重美育的性质、对象、功能、任务、原则和实施途径,例如,杨恩寰主编的《审美教育学》、仇春霖主编的《美育原理》、章新建和杨春鼎著《美育概论》等。
这类著作更加注重美育自身特点,但缺乏严谨的范畴逻辑,理论阐述较多,学习起来较为困难。
20世纪90年代,美育理论工作者构建美育学的倾向更趋明显,如蒋冰海的《美育学导论》、杜卫的《现代美育学导论》与《美育学概论》等著作或教材,都直接冠以“美育学”的名称。
美育学科建设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
1997年,李岚清副总理亲自作序,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大学美育》、《美术鉴赏》、《音乐鉴赏》、《影视鉴赏》等系列大学美育教材,改写了我国高等院校没有国家统编美育教材的历史。
大学美术教案 学习现代艺术
大学美术教案学习现代艺术【大学美术教案学习现代艺术】1. 课程背景和目标现代艺术作为艺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大学美术专业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学习和理解意义。
本课程旨在引导学生了解现代艺术的发展脉络与理论思考,并通过学习相关艺术家的作品和思想,培养学生对当代艺术的审美理解能力和创作能力。
2. 教学内容和安排2.1 第一课时:引入现代艺术- 介绍现代艺术的概念和特点- 探讨现代艺术与传统艺术的不同之处- 分析现代艺术在历史、社会、技术等方面的背景和影响2.2 第二课时:表现主义- 介绍表现主义的发展及其代表性艺术家和作品- 分析表现主义的审美特点和艺术表达方式- 鼓励学生通过绘画、摄影或装置艺术等方式进行表现主义创作2.3 第三课时:立体主义与抽象艺术- 研究立体主义和抽象艺术的起源和发展- 介绍毕加索、布拉克等艺术家的代表作品- 引导学生通过雕塑、装置或绘画等方式进行立体主义和抽象艺术的表现2.4 第四课时:达达主义与概念艺术- 分析达达主义的思想与艺术实践- 探讨概念艺术的概念与表现形式- 鼓励学生进行几何构图、拼贴画或行为艺术等概念艺术的创作2.5 第五课时:装置艺术与行为艺术- 介绍装置艺术与行为艺术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路径- 分析装置艺术和行为艺术作品中的观念与表达方式- 引导学生参与装置艺术创作或设计行为艺术项目2.6 第六课时:后现代主义与当代策展- 研究后现代主义思潮对艺术的影响- 探讨当代策展理论与实践- 指导学生撰写关于一位当代艺术家或一场展览的策展方案3. 教学方法和策略为了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和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能力,本教案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图像展示和讲解,使学生直观了解艺术作品及其特点- 课堂讨论,鼓励学生阐述自己的看法和思考- 实践创作,通过艺术创作实践增强学生的艺术表达能力- 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小组内与同学互助合作,共同完成创作任务- 策展规划,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艺术知识和理论进行展览策划的能力4. 评估与反馈为了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教师将采取以下评估方式:- 课堂讨论和提问,评估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作品展示和评论,评估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策展方案报告,评估学生对艺术展览策划的理解和综合能力- 课后反馈和讨论,了解学生对课程的反馈和建议,不断改进教学质量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深入了解现代艺术的发展历程和思想内涵,培养审美意识和创作能力,为其未来的艺术实践和研究奠定良好基础。
西方现代美术教育理论中的工具论和本质论一、工具论里德的美术教育观
西方现代美术教育理论中的工具论和本质论一、工具论里德的美术教育观:英国著名艺术教育家、艺术理论家和评论家赫伯特•里德提倡通过美术教育促进儿童人格成长,他认为儿童具有许多与生俱来的潜能,并有不同表现类型(依思考、感情、感觉、直觉,将儿童分为八种表现类型),美术教学应该按不同类型分别予以指导。
里德对艺术在教育中的地位看得很高,把艺术看成是适应社会的人的个***的自我定位最有效的手段。
他认为人类的不幸主要溯源于个人自发创造力受到压制,人格自然的生长受到阻挠。
教育唯有运用艺术,才能摆脱这种状况,达到自我实现。
这就是说,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促使儿童自发创造力与人格自然地成长。
里德认为人类的艺术表现形式与人类的心理类型是高度相关的。
依据容格的观点,他把人类心理分为思考型、感情型、感觉型、直觉型,而每个类型有内向、外向之分。
这样,人类心理共有八种基本类型。
里德认为,这八种基本心理类型各自具有独特的美的表现形式。
以现代艺术为例:思考型——写实派;感情型——超写实派;感觉型——表现派;直觉型——构成派。
心理型中有内向与外向之分,相当于艺术型中的主观与客观之分。
具体到儿童艺术,里德便有了这样的看法:儿童生来具有艺术潜能,并具有不同表现类型。
它们是:有组织的、拟情的、节奏的模式、构造的形式、列举的、表现派的、装饰的和想象的,共八种。
这八种儿童艺术表现类型受到儿童特定的人格类型影响,相当于儿童不同的心理倾向:外向思考型——列举的,内向思考型——有组织的;外向感情型——装饰的,内向感情型——想象的;外向感觉型——拟情的,内向感觉型——表现派的(触觉的);外向直觉型——拟情的,内向直觉型——构成的形式。
由于艺术类型与心理倾向之间这种依存关系的存在,教师在教学中就应该具有型的态度(typeattitudes )而立于承认各种类型的地位,依照儿童天赋的气质予以鼓励和指导。
儿童美术不仅受儿童特定人格类型的影响,也受“由潜意识而来”的一系列原生印象或原型的影响。
王海林——当下美育相关理论与实践之思考
本期导读丨工业设计面对无法逆转的自然规律,人类始终是渺小的。
在不可抗拒的肌体衰老和健康威胁面前,如何让身体更健康,成为人类科技空前发展以来,仍然无法直面的问题,这也自然而然的使现代科技和智能技术成为当今社会人人自危的健康危机导火索。
在现实中,我们经常看到加班到深夜,却收藏着养生指南的工作者。
也正因如此,人们才逐渐地发现无论现代科技如何发展,仍无法阻止身体健康状况的恶化,并且在某种程度上还为健康的恶化带来了更多的隐患。
生活节奏加快、科技产品全面充斥着生活、数字化“便捷”背后的危机等等都成为危及人体健康的根源。
此时,人们才终于意识到人类科技文明的发展之于健康而言并没有任何正向的直接联系。
面对健康问题,人类必须依靠亲近自然、合理运动、愉悦身心等方式来解决。
生态学者们探索人居环境的生态宜居问题、心理学者们探讨心理和情感的愉悦问题、医学者们探究康复疗愈问题.......设计研究者们也开始思考,设计在人类追求生命健康的道路上能做些什么?是摒弃现代科技回归原始智慧下造物还是结合科技智能开创健康的未来?没有人从正面回答过这个问题,但是从设计的发展中却能寻找到答案。
健康椅、智能家居、智能手环等产品的不断涌现,生态设计、可持续设计、仿生设计等理念的不断加持,都彰显出设计人为健康而设计的服务理念。
特别是设计组织、设计学者和设计师们的积极行动,更是显示出设计人在人类健康问题面前的担当和责任。
人类健康问题的解决,并不是一个人、一部分人的责任,而是全社会、全人类共同的宿命。
小到实现人类身体的健康,大到构建健康的人类生态圈,都无法离开设计的驱动。
不仅健康的产品、环境离不开设计,甚至健康理念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亦离不开设计。
设计师们“不负众望”一步步的使人类的生产生活散发出对健康的关怀和善意,帮助人们重拾生命健康的韵律、精神健康的力量、情感健康的勇气!本期,我们怀抱着对健康的憧憬,以“用设计让身体更健康”为主题,推介那些为人类身心健康而设计的产品,激励设计人更好的进行健康产品设计,为人类健康生态的形成和良性发展而努力。
初中教案美术理论要点总结
初中教案美术理论要点总结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了解美术的基本概念、艺术流派、绘画技巧等知识,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分析、实践、创作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热爱美术、热爱生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美术基本概念:包括美术的定义、分类、发展历程等。
2.艺术流派:介绍写实、抽象、印象派、现代艺术等主要艺术流派的特点和代表人物。
3.绘画技巧:教授线条、色彩、构图、透视等基本绘画技巧。
4.美术作品欣赏:分析、评价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代表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设疑,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美术知识。
2.示范法:教师通过现场绘画、制作,展示绘画技巧,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和掌握。
3.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分析评述能力。
4.实践法:让学生亲自动手绘画、制作,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四、教学评价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态度、参与度、合作意识等。
2.作品评价:对学生的绘画作品进行评价,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审美情趣和绘画技巧。
3.综合性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作品质量和学习进步,进行全面评价。
总之,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应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和评价反馈,从而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不断总结和反思,教师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现代美术教育理论
(一)以儿童为中心:
• 杜威认为,传统教育的“重心在教师,在教科书以及 在你所喜欢的任何地方和一切地方,唯独不在儿童自 己的直接的本能和活动。”杜威提出“儿童中心论”, 把重心从教师、教材转移到学生。 • 他说:“现在,我们教育中将引起的改变是重心的转 移。这是一种变革,这是一种革命,这是和哥白尼把 天文学的中心从地球转到太阳一样的那种革命。这里, 儿童变成了太阳,而教育的一切措施则围绕着他们转 动,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他们而组织起 来。”
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有两个方面的基本 含义: 一是要求学校与社会生活结合。 二是要求学校与儿童的生活结合。 这两个方面实际上是要求改革不合适宜 的学校教育,使学校生活成为社会生活与儿 童生活的契合点,从而既合乎社会需要亦合 乎儿童需要。
仁之见仁智者见智 杜威的学生陶行知提出 ——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先生曾总结说:“从定义上说 :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 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 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 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 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 育。”
―教师和书本不再是唯一的导师,手、眼 睛、耳朵、实际上整个身体都成了知 识的源泉,而教师和教科书分别成为 发起者和检验者。任何书本或地图都 不能代替个人的经验,它们不能取代 实际的旅行。”
从做中学
―从做中学”是杜威提出的教学方法。“从 做中学”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 验中学”。 这是杜威批判传统教育与生活的脱离 基础上提出来的。杜威反对传统学校把 教与学的关系变成了讲和听的关系,断 言凡是立足于直接传播书本知识的教学 方法都是不足取的,认为只有从做中学 才是改造传统教学方法的唯一途径。
幼儿美术教育论文:陈鹤琴“活教育”思想与现代幼儿美术教育的融合
幼儿美术教育论文:陈鹤琴“活教育”思想与现代幼儿美术教育的融合《幼儿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艺术教育的总目标是:1,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2,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3,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现代幼儿美术教育的重点在于培养幼儿感受美的能力,参与美术活动的态度,表达真实情感,表现创造性。
而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目的论也十分强调“注重创造性人才和做人最基本品质的培养,强调人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体现”,这与现代幼儿美术教育目标是一致的,即美术教育要“尊重儿童的自由,发展儿童的个性,注重儿童的创造”。
那么,如何将“活教育”思想与幼儿美术教育实践有机融合呢?一、转变教育理念,注重自我成长美术活动要成为幼儿的创造性活动,首先需要创新型教师。
要求幼儿在“做中学”,教师就更应当在“做中教”,不断反思、调整教育观念和行为。
“每一个幼儿都是艺术家”,幼儿作品是其心性初始的创造性表现,天真稚拙的形态是它的自然属性,我们应保护和发展它。
不仅要将幼儿视为课程工作的中心,在课程的目标制定、内容选择等方面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树立“幼儿的课程”观,树立大目标意识,构造“活”的课程内容等。
二、关注幼儿生活,寻找创造源泉陈鹤琴吸收杜威“经验教育观”和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观点,提出儿童教育的重要特点就是生养过程与教育过程相统一、寓教育于生活之中;“所有的课程都要从人生实际生活与经验里选出来”,认为现实生活即幼儿教育的本质,并提出了“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我们的活教材”。
美术活动需要幼儿表现创造性,需要幼儿已有知识经验的支撑,教师要“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要关注幼儿的生活,敏锐地发现幼儿的兴趣,并据此设定相应的课题。
因此,在幼儿美术活动中,所设计的课题要来源于幼儿生活,高于幼儿生活,充分体现新颖性、情趣性,要能激起幼儿的共鸣,使美术活动能够与幼儿的心灵进行互动;课题的设计要能激发幼儿的创作兴趣,给幼儿提供想象创造的空间。
试析陈师曾的美术教育思想
试析陈师曾的美术教育思想陈师曾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界的重要人物,他的思想对于现代美术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本文将围绕陈师曾的美术教育思想展开讨论,试图深入探究他的思想对于现代美术教育的意义。
1.陈师曾的教育思想简介陈师曾曾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曾任校长和教授,对于美术教育有过很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创造力,教育应该启发学生的创造力,而不是单纯地灌输知识。
他主张美术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应该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他认为教育应该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应该相互学习和交流。
2.陈师曾的教育方法陈师曾主张的美术教育方法有三个方面:绘画理论、美术实践和文化理论。
他认为绘画理论是每个学习美术的学生所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只有理论的支撑才能让学生的实践更加有意义。
美术实践则是培养学生的手工技巧和审美能力的重要环节,通过实践才能理解绘画的本质。
文化理论则是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绘画产生原因和认识方法,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绘画的深层含义。
3.陈师曾的美术教育思想的意义陈师曾的美术教育思想有其独特的意义,它推崇个性和自由,注重创造力的培养,同时也注重理论和实践的并重。
这种思想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也是非常有价值的。
现代教育和美术教育都应该注重个性和自由,以及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不是单纯地灌输知识。
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地理解绘画的本质,并且表达出自己独有的艺术观点。
此外,陈师曾的教育思想也强调了交流和互动,这也是现代教育所应该重视的。
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可以让双方都有所收获,教师可以了解到学生的想法和需要,而学生也可以从教师那里解决自己的疑惑和问题。
这样的教育方式有利于培养孩子们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同时也可以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综上所述,陈师曾的美术教育思想对于现代美术教育的发展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教育应该注重个性和自由,注重创造力的培养,同时也注重理论和实践的并重。
最新-西方现代美术教育理论中的工具论和本质论 精品
西方现代美术教育理论中的工具论和本质论一、工具论工具论的主要观点在于强调美术教育的教育性价值,即把美术当作教育工具,认为通过美术教育可以促进儿童的生长和发展。
工具论重视创作过程,忽视创作结果,在教学方法上主张顺应儿童的自然发展,并以分析儿童的成长特征为评量的范围。
工具论的这种观点与杜威的进步主义教育理论及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进步教育运动有着直接的联系,了解杜威的思想将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把握工具论。
一工具论的教育思想基础杜威的教育理论是工具主义美术教育观的主要思想基础。
杜威,1859—1952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他把自己的哲学称作工具主义或实验主义。
在杜威看来,无论是正式教育还是非正式教育,实际上都在进行经验的改造,而改造经验必须与生活紧密结合,且能促进个人生长,因此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
只有真实的生活才是身心成长和经验改造的正当途径,因而要把学校变成一种有控制的特殊社会情境,把课堂变为儿童活动的乐园,教师的职责不再是传授知识,而是引导和指导儿童参加诸如手工作业、现场参观、表演节目、盖房子、测画图等活动,让儿童在活动中由观察、接触、操作、实习而直接接触各种事实,获得有用经验,即从做中学。
杜威摒弃了分科教材,反对传授各科知识,认为学校科目相互关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也不是文学,……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
在杜威的教育观中,儿童得到极大的重视和强调,教育的一切措施都围绕他们组织起来。
杜威曾经指出,儿童是起点、是中心、而且是目的。
儿童的发展和儿童的成长,就是理想教育之所在。
对于儿童的生长来说,一切科目知识都只处于从属地位,它们是工具,它们所以服务于生长的各种要素,不是知识和传闻的知识,而是儿童的自我实现。
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工具主义美术教育观的思想基调。
工具论者把美术教育当作儿童自然发展的工具,美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使。
美国现代美术教育理论发展概述
美国现代美术教育理论发展概述摘要:美国现代美术教育经历了由“图画课”到课程统整的四个阶段,美术教育的内涵不断扩大。
从为了满足工业社会需求的“图画课”到由罗恩菲德为代表的“自由创造”艺术教育思想,虽然改变了美术课程单一化的现状,但是由于过于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理念,此教学方法无法满足时代的需要。
作为对过度自由课程的反思,“以学科为基础”的艺术教育(DBAE)理论奠定了现代美国艺术教育的基础。
DBAE强调美术教育的自律性,在课程中涵盖了艺术世界的各方面,包括鉴赏、批评、历史与创作。
随着多元文化的兴起与对基础教育过度分科的反思,课程统整成为当下美术教育理论发展的趋势。
加德纳以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将艺术课作为一般课程的核心,通过艺术的方式融合其他科目的学习,并且在课程中强调体验与思维的培养,对当下的艺术教育提出了新的思考。
关键词:创造力;以学科为基础;DBAE;艺术教育;多元智能;课程统整[获华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创新计划项目资助,项目编号20XXwkxm78,项目名称:基础美术教育欣赏课程问题研究与教参编写] 美术教育及课程的概念是根据义务教育对创造力、德育、美育等要求而建立的。
时至今日,教育与课程理论界已达成共识,认为美术可以帮助完善人格、促进创造力的发展。
当下美术教育的理论基础来源于20世纪80年代美国“以学科为基础”的艺术教育理论。
而在此前的艺术教育中,美术课常常以图画课、设计课等强调动手制作能力为主,而非对美术世界的整体把握。
美国现代的美术教育理论经历了如下四个阶段:一、“图画—手工”课19世纪出现的公立学校运动(Common School Movement)是为了满足工业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消除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不良后果所兴起的。
工业革命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阶层,由于贫困,各种犯罪问题日益严峻,而学校教育被认为是一种确保社会规范的方式,声乐和图画课则被明确为提高修养及道德水平的途径。
在美国,最早引入图画课的公立学校地区为波士顿,并且公立学校的“图画课”与私立学校的“想象图画课”有明显区分而前者在于运用理性进行精确的绘图[1]。
第三节当代儿童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观点
第三节当代⼉童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观点第三节当代⼉童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观点⼀、当代⼉童美术教育的理论(⼀)阿恩海姆的视知觉和视觉思维的理论阿恩海姆原藉德国,⼀⽣从事教育和艺术⼼理学的研究,是格式塔⼼理学派的追随者。
他从格式塔⼼理学的⽴场出发,解释了⼉童美术发展中的现象以及产⽣这些现象的原理,其中不少的道理为⼉童美术教育⼯作者所信服。
阿恩海姆的代表作《艺术与视知觉》探讨了艺术形式与视知觉之间的关系,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探索美术是如何与视知觉和视觉思维联系在⼀起的。
他提出画并不是它所要表达的事物的复制品,⽽是原事物的等同物。
画中图形的选择和安排主要取决于原事物的“结构”,这些图形所表达的是原事物形式的基本⽅⾯。
阿恩海姆以格式塔⼼理学的为依据,认为感知⼒是从整体到局部,通过⼀个知觉分化的过程发展⽽来的。
⼉童笔下的简化图形并⾮是⼉童缺乏绘画技能,⽽是其感知能⼒Array尚未分化的反映。
例如,⼉童先会画圆,然后才会画矩形。
“并不是因为他们对圆形的发现⽐对⽅形和直线形的发现更早⼀些。
当⼉童画处于圆形式样为主的阶段时,他还根本不能分辨形状。
因此对于这些⼉童来说,圆圈并不代表圆形性,⽽是代表事物更为普遍的性质——事物性。
”“⼉童和原始部族的⼈画出的画中之所以充满了⼀般性的特征和未经变形的形状,恰恰是因为他们画的是⾃⼰看到的东西。
然⽽这还不是这个问题的完整答案。
毫⽆疑问,⼉童们看到的东西肯定不是他画在纸上的东西。
当⼉童发育到⼀定年龄时,就能够很容易地区别这个⼈与那个⼈之间的不同,并能注意到⾃⼰熟悉的那些事物⾝上的微⼩变化,然⽽他们画出的画却仍然是⼀些没有具体细节区别的⼀般性的东西。
”⼉童画并不像⼀般⼈认为的那样是依葫芦画瓢,⽽是对原物作了⼤幅度改造之后的形象,因⽽看上去极为简约。
这种现象归之于⼉童知觉中占优势的简化倾向。
因⽽,⼉童画⼤都是⼆维的,⼤都是较规则的圆形和椭圆形。
这种倾向似乎毫不顾及原形,只以简洁为准。
阿恩海姆指出,当⼉童致⼒于创造与所观察的物体结构上等同的形象时,他倾向于忽略所画的物体之间所存在的关系,这种忽略就是在⼉童画中常见的因局部解决问题⽽导致的忽略画⾯整体关系的表现⽅式。
美术教育理论、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注重与设定的美术教学情境的互动依存关系, 利用具有适当难度的课题或环境,即皮亚杰所 谓的“干扰和不平衡的因素”,会为学生的发 展“提供动力”。
教师是情境的设计者,而不是灌输美术知识或技能的强加权威与 控制者。倘如设置研究性课题,给学生提供制作研究的命题和背 景,让学生自主地探讨表现某件有一定难度的作品。
1、就创作个体与表现手法的关系谈谈你的观点 2、指导创作的理念与教学应注意那些方面?
在制作实践中,以对话与探讨的教学方式使其在“不平衡”的情 境中完成作品,达到“平衡”获得具有自主创新性,开放实践性 的视觉艺术表现能力的发展。所以,要以皮亚杰、布鲁纳等人的 发展心理学和有关发现学习的开创性研究为基础,借鉴诸如建构 主义等学习理论来指导高等院校的美术教学。
1、现代文化教育与现代美术教育的形态和以往的状态有何不同? 2、为什么当今要确立多元化多样式的现代文化教育及现代美术教育? 3、在社会中学习艺术体现在哪些方面? 4、当今国际上维护青少年学习选择的权益的精神表现在哪些方面? 5、议论一下如何营造丰富多彩的社会化艺术教育的环境与氛围
(1)学习内容从美术作品为中心转为关注以艺术实践、艺术欣 赏的过程为重点。注重制作、鉴赏过程中的喜悦,重视艺术体验, 认为艺术学习既不是消费,也不是教养,而是涵养,是自己体验 生命愉悦的美好途径。欣赏作品时,关注艺术家的行为与人格更 胜于对作品本身。例如对通俗的民间市井漫画、卡通动漫和年画 艺术的研究,或对当代歌星麦当娜人格的探究。
罗恩菲尔德是位终生倡导以触觉为中心,
强调体性感觉重要性的现代美术教育家。在涉
及触觉的同时,显然彻底改变了以视觉为中心
的美术的教育课程的基本观念。
以学科为中心的美术教育
在美国进行自由创造教育的时候,前苏 联的一颗人造卫星成功发射,这次事件改 变了美国的教育观念,逐渐从以儿童为中 心过渡到以学科为中心。
美术理论知识点
美术理论知识点美术理论是指研究美术创作和美术作品的理论体系,是对艺术创作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种概念、规律和原则进行系统总结和理论阐释的学科。
在美术教育中,学习美术理论知识是提高艺术修养和审美水平的重要途径。
下面将介绍一些关键的美术理论知识点。
一、色彩理论色彩是美术作品中最基本的元素之一,对色彩的运用直接影响到作品的表现效果。
在色彩理论中,有色相、明度和色度等概念。
色相指的是色彩的种类,如红、黄、蓝等;明度指的是色彩的明暗程度;色度指的是色彩的鲜艳程度。
艺术家可以通过对色彩的巧妙运用来表达情感、传达信息。
二、构图原理构图是美术作品中的重要构成因素,是指艺术家在作品中对物体的分布、组合和关系的安排。
良好的构图可以使作品更加有层次感和美感。
常见的构图原理包括对称构图、三分构图、黄金分割构图等。
艺术家在创作中可以根据主题和表现手法选择适合的构图原理。
三、透视原理透视是在二维平面上表现三维空间的方法,是美术作品中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
通过透视,艺术家可以使作品更具立体感和空间感。
透视原理包括线性透视、大气透视等。
艺术家需要掌握透视原理,才能更好地表现出作品中的景深和透视关系。
四、光影效果光影效果是指光线照射到物体表面上所产生的明暗对比效果。
光影效果对于立体感和真实感的表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艺术家需要通过对光影效果的把握,来表现物体的形态、结构和纹理。
常见的光影效果包括明暗对比、光源位置、反射光等。
五、情感表达情感表达是美术作品中的核心内容之一,是艺术家通过作品传达自己的情感和观念。
在创作中,艺术家可以通过色彩、构图、透视等手法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情绪。
不同主题和风格的作品表现出的情感也各有不同,艺术家需要根据作品的主题和表现手法来选择合适的情感表达方式。
总结:美术理论知识点涵盖了色彩理论、构图原理、透视原理、光影效果和情感表达等内容,这些知识点对于提高艺术创作水平和审美能力至关重要。
通过学习和掌握这些理论知识点,艺术家可以更好地创作出具有深度和内涵的优秀作品。
美术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
美术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给美术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变革,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可以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因此,在美术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已经成为常态。
以下将从多个方面介绍现代教育技术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一、多媒体教学技术的运用多媒体教学系统可以为美术教学提供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
通过多媒体教学技术,教师可以将绘画制作过程中的细节与技巧以图像、声音形式呈现给学生,使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掌握绘画制作技术。
此外,在讲解美术理论知识时,多媒体教学也很有优势,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展现不同时期、不同文化的美术作品,帮助学生全面理解美术史、美术文化。
二、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应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可以代替传统的黑板、白板,让教师与学生在同一个屏幕上进行互动。
在美术教学中,可以通过电子白板进行实时演示,教师可以在屏幕上进行绘画制作并配合课堂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艺术理论知识和制作技巧。
同时,电子白板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互动机会,可以在屏幕上练习绘画技术,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更深入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三、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帮助学生在“虚拟的世界”中进行创作,不受时间、空间、物理资源的限制,让学生可以更加自由地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美术教学中,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进行三维绘画、雕塑等制作,在“虚拟的空间”中进行创作和展示,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体验艺术作品的美感和表现力。
四、数字化素材库的应用数字化素材库是一个包含图片、视频、音频等素材的资源库,可以用于美术教学中的几乎所有环节,例如美术作品欣赏、美术史知识学习、美术制作练习等。
通过数字化素材库,学生可以更加方便快捷地获取各种美术相关的素材资源,同时也可以让教师在讲解过程中随时调用所需素材资源,让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总之,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已经深刻改变了美术教学的面貌。
在以往的美术教学过程中,往往都会受到时间、空间、物理资源等多种限制,而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能够有效缓解这些问题,让学生能够更加方便快捷地获取教育资源,同时还能够更加自由地发挥创作力和想象力。
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发展史
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发展史
一、建国初期的美术教育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49年12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确定了全国教育工作的总方针,明确了改革旧教育的方针、步骤和发展新教育的方向,大会提出“建设新教育要以老解放区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某些有用的经验,特别要借鉴苏联教育建设先进经验”的基本方针。
1964年7月14日,为贯彻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指示,教育部颁发了关于高速和精简中小学课程的通知。通知中规定:初中二年级图画课不再开设。初中的图画课只在一年级开设,每周2课时,总时数为31课时。
2006-10-24 11:11 回复
wuf1824wuf
4位粉丝
核心会员6 3楼
1987年11月1日,在湖南长沙成立了中国美术教育研究会。它是中国教育学会领导下的美术教育工作者的学术团体,下设高等师范、中等师范、中小学和职业教育等几个专业委员会。它的具体任务有:①组织学习、研究马列主义学说。②开展对各级学校美术课的教育目的、任务、教材、教法等方面的研究和实验工作;协助各地区美术教育工作者进行学术交流;促进学校的和校外的美术教育的进一步普及和提高。③开展对我国各类美术教育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探讨其规律,总结经验教训,供美术作者和教育领导部门参考。④开展对外国美术教育的研究,介绍外国美术教育动态和经验。⑤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发展同外国美术教育工作者的友好联系。
美术教育理论研究得到了前所没有的大发展,著作和译著大量出现:1950年温肇桐的《新小学的美术教育》;1951年温肇桐的《新美术与新美育》、吴洛的《小学美术教学经验点滴》、温肇桐的《中小学美术教学法》、北京市中小学教职员学习委员会的《劳美教学讲座》、秦兆阳的《美术教学参考资料》;1953年叶洪根、曹锦江的《小学图画科教学参考资料》、俞乃大的《小学美术科参考资料》;1954年丰子恺、丰一吟译孔达赫强(苏)的《中小学图画教学法》、严逸译Б?В?约干松(苏)的《论绘画与素描教学法》、蔡迪的《美育与体育》、朱韵海译O?N?加尔金娜(苏)的《小学美术教学》、丰子恺、丰一吟译加尔基娜(苏)的《小学图画教学》、清河译萨库里娜(苏)的《幼儿园中的艺术教育》、东北小学美术教材编辑委员会的《小学图画教学参考资料》、段千湖的《小学图画教学手册》、上海市中苏友好协会译《苏联的业余艺术活动》;1955年陆苹芳等译《苏联中小学图画教学大纲》、丰子恺译B?H?科茹霍夫(苏)的《学校图画教学》、丁由、金初高译伏米契夫(苏)的《苏联少先队组织中的艺术教育》、吴瑞华等译萨古林娜(苏)的《幼儿园绘画泥工教学法》、曾葆编译沙古莉娜等(苏)的《幼儿绘画和手工作业》、梓江译莎茨卡娅(苏)的《儿童在家庭中的美学教育》;1956年张佩琪译伏尔柯娃(苏)的《幼儿园小班绘画》、张同霞译奥西波夫(苏)的《俱乐部中的美术小组》、吴洛、蒋德舜的《小学图画教学经验》;1957年程逢如译伊凡诺地(苏)的《小学图画教学——教师工作经验介绍》。
美术教育理论试题及答案
美术教育理论试题及答案美术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以下是一份关于美术教育理论的试题及答案,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美术教育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一、选择题1. 美术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A. 培养专业画家- B. 提升学生的审美和创造力- C. 仅作为学校课程的补充- D. 增加学生的课外活动答案:B2. 下列哪项不是美术教育的功能?- A. 美感培养- B. 思维训练- C. 技能传授- D. 语言学习答案:D3. 美术教育中,“观察”的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A. 增强学生的视觉感知能力- B.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C. 促进学生的情感表达- D. 所有以上选项答案:D二、填空题4. 美术教育强调通过______、______和______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 答案:观察、思考、实践5. 美术教育中的“表现”阶段,学生通过______和______的方式,将内心的想法和情感表达出来。
- 答案:绘画、制作三、简答题6. 简述美术教育在学生个人发展中的作用。
美术教育在学生个人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提高学生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其次,通过美术创作活动,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锻炼和提升。
此外,美术教育还有助于学生情感的表达和个性的发展,使学生在艺术创作中找到自我表达的方式,增强自信心和社交能力。
7. 论述美术教育与文化传承的关系。
美术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美术教育,学生可以了解和学习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作品,从而对人类文化遗产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同时,美术教育还能够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保护意识,促使他们成为文化的传承者和创新者。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美术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四、论述题8. 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在学校中有效实施美术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中概念:
• 实物逻辑 • 目的理性 • 理论等
1969修订再版——教学方 案模型更成熟
• 1、课堂的中心任务是“画面问题” • 2、美术的专业目的就是传播“结构 设计与交流” • 3、专业内容、具象和材料与目的的 密切相关的 • 4、专业方法是“生产”和“默想” • 5、在课堂设计中,“手段”也是很 重要的。
美国应该是20世纪世界 科学技术的 超级强国 苏联占了上风
思考结论:
• 美国的科学技术教育是一流的。但 文化艺术素质教育是落后 的。
继续思考 “零点计划”
零点计划:
• 美国著名哲学家尼尔逊*哥德曼教授于 1976年在美国哈佛大学的艺术教育科学 研究项目。 • 用“零”来表示对文化艺术 素质教育认 识的空白,“零”也同时意味着一切从 头开始。
1974出版 审美教育教学课程》
• 1、多种美术作品作为美术课的内容。 • 2、美术课的目的之一是成为解放的工 具。 • 3、课堂方法和学生兴趣。 • 4、课堂计划部骤。
三、零点计划和美国现代教 育家的美术教育思想。
背景:
• 19世纪末科学的中心已由欧洲移向美 国,许多现代的科学发明创造都诞生 在美国
―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
• 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是杜威教育 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的命题。杜威认为, 经验在教育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一切 真正的教育从经验中产生”。 • 教育中经验的改造主要就是指对儿童身 心构成各个方面的改造,实际上,经验 改造的过程也就是儿童身心诸方面全面、 充分生长的过程。
儿童与教师
(一)以儿童为中心 (二)教师是辅导者和观察者
(一)以儿童为中心:
• 杜威认为,传统教育的“重心在教师,在教科书以及 在你所喜欢的任何地方和一切地方,唯独不在儿童自 己的直接的本能和活动。”杜威提出“儿童中心论”, 把重心从教师、教材转移到学生。 • 他说:“现在,我们教育中将引起的改变是重心的转 移。这是一种变革,这是一种革命,这是和哥白尼把 天文学的中心从地球转到太阳一样的那种革命。这里, 儿童变成了太阳,而教育的一切措施则围绕着他们转 动,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他们而组织起 来。”
• 观点2——从立体主义出发经过克利、 康定斯基、蒙德里安、毕加索、马蒂 斯、包麦斯特、米罗等,我们越来越 多地接触到一种主体性出发的、成熟 的、具有自身规律和理论的抽象艺术 ,它就会对每一个与之接触的人产生 影响尤其是对传授它的美术老师们。
三个观点有一突破
培养人的“成熟”性
这种理性的方 法是怎样的
第五讲
现代美术教育理论和思想
讲解:王君
一、杜威教育理论和思想。 二、奥托的美术教育思想 和教学实践。 三、零点计划和美 国现代教育家的美 术教育思想。
一、杜威教育理论和思想
• 杜威在公元1859年10月20日 出生,他诞生在一个中产阶 级的杂货商家中。他的家乡 在新英格兰的维蒙特州的贝 林顿。这个地方向来习于自 治,崇尚自由,笃信民主制 度。教育和哲学方面,宣扬 他的实用主义哲学和教育学 思想。
二、奥托的美术教育思想和 教学实践。
奥托——
是当今德国美术教育界最 有影响和地位最高的人
美术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型
• 发表于: (20世纪60年代)
– 改进、成熟、发展:
(20世纪70-90年代)
• 奥托1964年出版了《美术在课堂上作为一 种过程》
造型美术在现代人生活中的作用 提出: 观点1—— 现代绘画中具象与画面的基 本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果说具象 在现代绘画中还占有一定的地位的话, 那么它也只是主观画面组织的一部分。
杜威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一)实用主义经验论 (二)民主主义 (三)心理学
论教育的本质
关于教育本质理论是杜威整个教育体 系的核心。他用哲学、伦理学、社会 学、心理学作为武器,在批判传统学 校教育的基础上提出了“教育即生 活”、“学校即社会”的教育本质观。
(一)教育即生活
杜威认为生活就是发展,“没有教育即不能 生活,所以我们可以说:教育即生活。” 杜威强调的生活是现在的、儿童的生活, 而不是为固定的成人生活作准备。他说: “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 预备”, “学校必须呈现现在的生活--即对 于儿童说来是真实而生气勃勃的生活。”
杜威所谓的教育无目的说并不是说,教育真 的没有什么目的。杜威的原文是教育除自 身之外无目的,教育目的在于儿童的生长 和生活 。 主要指由儿童的本能、冲动、天性和兴 趣等决定的教育历程的目的。 “教育无目的论”反对由家长或教师给 予儿童以教育的目的,从外面硬性插入教 育历程的目的 。 显然,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是对于传统 教育目的论的一种纠正:脱离儿童由成人 决定教育目的。
(二)教师是辅导者和观察者:
既然儿童成为教育的主体,每个儿童的发展 和生长就是目的,教师的工作性质已经发生变化: "教师的作用必须从一个向导和指挥者变为一 个观察者和帮手。由于教师注意到每个学生而着 眼于允许每个人最大限度地发展思维和推理能力, 并且利用读、写、算的课作为训练儿童判断力和 活动能力的工具,因此儿童的作用也必然发生改 变。它变成了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儿童成为询 问者和实验者。”
• “从做中学”,要求学生在学 习中变被动为主动,在活动中 求知、学习,而不仅仅是静静 的听课 。
• 杜威指出,儿童的兴趣或本能冲动分为: 语言交际、探究发现、建造、 艺术表现 • “艺术的冲动主要是和社交的本能——想 讲和表现的愿望——联系着的”
艺术对激发儿童的 兴趣和培养儿童的 观察力具有极其重 要的作用。
教育即生长
• 在提出教育即生活的同时,杜威又说:“生 长是生活的特征,所以教育即生长。” • 生活就是生长,人的发展就是原始的本能生 长的过程。 • 教育决不是把外面的东西强迫儿童去吸收, 而是要使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得以生长。 • 教育的过程是一个继续不断的生长过程,在 生长的每个阶段,都以增加生长的能力为其 目的。
杜威的美育思想也惯穿“从做中学” 的主张:
美育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起点; 通过使用的艺术设计活动来实 施美育;艺术欣赏的培养要与 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美育要 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
评价:
杜威关于教育本质论点有力地批判了传 统教育的脱离社会、脱离生活,促动 了教育改革。但他把教育与生活,学 校和社会等同起来,否定教育的社会 目的,轻视个人直接经验以外的科学 知识是片面的。
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具以下 基本含义:
教育源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活力之 源,必须通过现实生活去发现教育的 意义。
(二)学校即社会
杜威主张,学校应该把现实的社会生活简化起来, 缩小到一个雏形的状态。每个学校都应成为一 种雏形的社会,他说:“只有当学校本身是一 个小规模的合作化社会的时候,教育才能使儿 童为将来的社会生活做准备。”这个革新的学 校既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又反映理想的社会 生活。它反过来可以促进民主社会的进一步改 良。 “当学校能在这样一个小社会里引导和训练 每个儿童成为社会的成员,用服务的精神熏陶 他,并授予有效的自我指导的工具时,我们将 拥有一个有价值的、可爱的、和谐的大社会的 最强大的并且最好的保证。”
三个关键词
• 材料 所有用之于绘画和造型的原料 • 实验 对材料和技术进行一种现代的、 特殊的处理。 • 装置 对不同的材料、所有初步的造 型、内容等进行一种形式的组合。
选题只是许多可能的目的内容中 的一种 考虑现实可能性和 分析过程
艺术手段:
构图形式、色 彩结构、明暗 关系等。
(看书上课例)
―教育无目的论”
同样,杜威从教育即生活论中引出他的教 育无目的论。杜威认为,生活的特征是 生长,教育即生活这句话意味着教育即 生长或生长过程。除它自身之外,没有 别的目的。 “生活就是发展;不断发展,不断生 长,就是生活。用教育的术语来说,就 是:(1)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 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2)教 育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改组、不断改造和 不断转化的过程。”
发展:
• 初期(1967年-1971年)从事了对艺 术学习与实践的中心观念的分析。 • 20世纪70年代后,研究目标转向对艺 术和其他人类思维领域中人们运用符 号象征能力的心理学研究。
―教师和书本不再是唯一的导师,手、眼 睛、耳朵、实际上整个身体都成了知 识的源泉,而教师和教科书分别成为 发起者和检验者。任何书本或地图都 不能代替个人的经验,它们不能取代 实际的旅行。”
从做中学
―从做中学”是杜威提出的教学方法。“从 做中学”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 验中学”。 这是杜威批判传统教育与生活的脱离 基础上提出来的。杜威反对传统学校把 教与学的关系变成了讲和听的关系,断 言凡是立足于直接传播书本知识的教学 方法都是不足取的,认为只有从做中学 才是改造传统教学方法的唯一途径。
学校如何成为一种雏形的社会生活?
• 杜威要求改革学校课程和教学,以 反映社会生活各种类型的作业进行 教学活动,并充满着艺术氛围和科 学、民主精神。学生在学校不但读 书,还养成共同生活的习惯和能力, 践行公德公益,知道立法司法行政 的效用。
与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密 切联系还有三个命题:
• ―教育即生长” • “教育无目的论” • “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组或改造”
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有两个方面的基本 含义: 一是要求学校与社会生活结合。 二是要求学校与儿童的生活结合。 这两个方面实际上是要求改革不合适宜 的学校教育,使学校生活成为社会生活与儿 童生活的契合点,从而既合乎社会需要亦合 乎儿童需要。
仁之见仁智者见智 杜威的学生陶行知提出 ——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先生曾总结说:“从定义上说 :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 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 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 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 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 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