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发达国家的实力差距
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之能耗问题。桨桀

中国与发达国家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单位GDP能耗,又叫
万元GDP能耗,每产生万元 GDP所消耗掉的能源,一般 用来反映一个国家经济活动 中对能源的利用程度,反映 经济结构和能源利用效率的 变化。 201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 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2 倍,主要矿产资源对外依存 度逐年提高,石油、铁矿石 等均已超过50%。
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然而,当今世界已 经充分认识到低碳 的重要性,在全球 强调低碳生活的时 候,中国的发展和 崛起自然不能沿袭 西方发达国家的老 路,有必要走出一 条低碳发展的道 路。目前中国高额 的能源消费总量, 不仅引得世界触目, 而且也在拷问中国 经济发展的模式。
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从经济全球化 的角度看,中 国单位产值能 耗高是与中国 在世界经济秩 序中所处的外 围地位分不开 的。中国的 GDP主要由初 加工产品、低 附加值产品构 成,这些产品 都是高能耗、 低价值的, 而欧美GDP则主要由高附加值产品和金融、信息等高赢利的服务业构成,它 们都是低能耗、高价值的。
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如图,我 国单位能 耗虽有明 显的下降 趋势,但 仍远高于 发达国家。
以单位GDP能耗计算,每百万美元能耗,比目前世界的平均水平高2.2倍,比美国、欧 盟、日本分别高2.3倍、4.5倍、8倍
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中国自改革开放 以来,经济高速 发展,能源消费 总量随之也快速 上升,应该说是 一个正常现象。 在世界经济发展 史上,人均GDP 在3000-5000 美元时,任何一 个国家单位GDP 能源强度都呈上 升趋势、无一例 外。
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by 桨桀
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2010~ 2013年 我 国 国 民 生 产 总 值 表
中国和发达国家的实力差距

JINRISHIZHENG|百姓茶坊·今日时政|中国和发达国家的实力差距□周倩中国仍处于“重化工业”阶段按照日本的划分标准,“重化工业”是一个国家工业崛起的起点,表明这个国家已经有能力从自然界大规模获取资源,强势推进工业化了。
法国在100多年前建造了埃菲尔铁塔,在以石头建筑为主要特色的巴黎,搞这么大一个钢铁建筑物,就是在炫耀当时法国冶金业的成就。
日本也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进入“重化工业”的高度加工阶段。
日本钢铁和电器产品能大举攻占美国市场,除了成本优势,其技术实力也不容小觑。
现今中国钢厂拥有全球60%以上的产能,但中国钢铁产品并没有攻入美国市场。
中国现在仍处于“重化工业”阶段,GDP主要是“钢材水泥堆起来的”,占到60%,消费只占30%。
而韩国已经超越“重化工业”阶段,正向产业链下游移动。
韩国主要在做什么事情呢?钢材水泥很消耗自然资源,韩国本土没什么资源,但韩国能把钢材造成精密器件———高加工度化,同样的资源获得的经济价值可以高很多。
韩国汽车、船舶和电子产品在世界上占有很高的市场份额,甚至对“日本制造”构成很大竞争压力。
制造业在韩国GDP中的比重超过50%,高于“世界工厂”中国。
日本已达到“极端制造”阶段日本现今的工业水平已不仅是“高加工度化”,而是上升到“极端制造”的层次。
比如精密机床,同样重量的机床,瑞士货的价值最高,是中国货的10倍;日本货的价值可比肩德国货,是中国货的3.5倍。
从日本这个国家的产业结构中可以看出,它对资源的依赖程度很低。
同时,日本的资源回收技术也很强。
日本的精细制造是要用最少的占地、最少的原料,创造最高的价值,而且日本制造业是典型的“清洁结构”。
以单位能源1千克油当量的使用所产生的GDP计,中国大约是0.7美元,美国为3.4美元,德国为7美元,瑞士为9美元,日本使用同样多的能源所产生的GDP为全球之冠,高达9.755美元,相当于中国的15倍。
低资源依赖度的精细制造,正是日本产品纵横世界市场的根基。
中国汽车工业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中国汽车工业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一、产业结构企业数量多,规模小。
汽车工业是典型的规模经济产业,在达到一定的生产规模之后才能赢利。
按照国际流行的轿车厂的经济规模的起点为年产30万辆这即MES)来衡量,中国轿车工业达到MES的厂商总产量的百分比(即D值)一标准(现今仍为零,美国为100%,韩国为98%。
严重的规模不经济,不仅使企业固定成本居高不下,抵消了我国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而且也使总体社会效益变差。
生产集中度偏低。
在产业组织学中,生产集中度是反映市场竞争程度的一个(标志性)指标。
据20世纪90年代后期统计,中国汽车产量前三位的企业生产集中度约为38%,同期,日本为80%,美国为90%,法国和意大利基本是100%。
2000年,中国前三家汽车企业(一汽、东风和上汽)的生产集中度虽然上升至44%左右,但与上述国家相比仍然偏低。
汽车工业投资少、见效慢。
我国汽车行业固定资产净值不足2000亿元而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固定资产就达360亿美元。
我国重点工程建设周期为10年左右,而韩国投资18亿美元建设的现代汽车公司,18个月建成,4年收回全部投资。
我国汽车工业投资规模小,建设效率低,导致了成本过高,加大了项目风险。
零部件发展落后,缺乏国际竞争力。
“八五”以来,国家加大了对汽车零部件工业的投资力度,但投资总量仍显不足,占整个汽车工业总投资的比例不到30%,而欧美和日本对汽车零部件与整车的投资比例一般超过1:l,甚至3:1。
由于投资分散重复,没有形成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骨干零部件企业,也未形成按专业化分工、分层次合理配套的产业结构,难以体现规模效益。
二、产品技术技术落后。
中国汽车产品的质量和技术水平与国际水平相比存在着很大差距,尤其是轿车和关键零部件的差距更加突出。
导致这种差距的主要原因是研发水平低,对很多关键技术和重要领域缺乏自主开发能力。
自主开发能力差、技术开发能力弱,是制约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瓶颈。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研发费用低。
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数据对比

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数据对比近年来,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备受世界瞩目。
作为一个全球经济大国,中国的经济表现对世界各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数据进行比较和分析,以揭示其中的关键差异。
一、GDP总量对比首先,我们来比较中国与其他主要经济体的GDP总量。
根据最新数据,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超过13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二位。
仅次于美国,远远超过其他国家。
美国的GDP接近20万亿美元,排名第一。
而日本、德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的GDP总量分别为5万亿美元左右。
从这一数据可以看出,中国在全球经济舞台上的地位与日俱增。
二、人均GDP对比然而,仅仅比较GDP总量是不全面的。
人均GDP能更好地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整体情况。
根据数据显示,中国的人均GDP仍然相对较低,约为1万美元左右。
相比之下,美国的人均GDP超过5万美元,德国、英国等发达国家更是高达4万美元以上。
这表明中国的人均收入与发达国家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三、外贸总额对比除了国内经济指标,我们还可以比较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外贸总额。
作为全球最大的出口国,中国的外贸总额一直居于世界前列。
根据最新数据,中国的年度进出口总额约为4万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一。
而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的进出口总额分别为3万亿美元左右。
这说明中国在国际贸易方面具有强大的竞争力。
四、外汇储备对比外汇储备也是一个衡量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指标。
中国一直以来拥有世界最大的外汇储备。
根据最新统计,中国的外汇储备超过3万亿美元,远超美国、日本等其他国家。
这表明中国在全球金融市场的话语权不容忽视。
五、人口规模对比最后,不得不提的是中国庞大的人口规模。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约有14亿人口。
这使得中国市场具有极大的消费潜力和劳动力资源。
相比之下,美国、日本等国家的人口规模远远不及中国。
这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优势。
综上所述,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数据对比显示出中国在某些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如GDP总量、外贸总额和外汇储备等。
中国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及对策研究

中国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及对策研究在21世纪这个全球化飞速发展的时代,技术创新越来越成为各国之间竞争的重要因素。
在这场大竞赛中,中国立志成为“强起来”的国家,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技术差距一直备受关注。
如何缩小这种差距,成为了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之一。
一、中国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表现在哪些方面?中国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基础研究水平不高。
尽管中国近年来在科技领域的投入越来越多,但是相比发达国家来说,国内的基础研究水平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例如,在高精尖技术领域,如量子计算机、量子通信等,中国还有很大的难度要迈过。
二是缺乏自主知识产权。
相比发达国家,中国在高端技术领域的自主知识产权数量较少,部分关键的核心技术受制于人,这使得中国在一些重要的产业链条上难以保持竞争优势。
三是技术创新能力有限。
目前,中国在技术创新能力方面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虽然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工厂,但是自主研发的高端产品占比仍然不高。
在巨大的人口基础上,如何建立具有核心竞争能力的人才队伍,也是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的难点。
二、中国缩小技术差距的对策是什么?中国缩小技术差距的对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设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团队。
可以通过向优秀的人才提供一系列的支持和福利措施,如全额奖学金、研究基金、优秀成果奖励等等,来吸引优秀人才,建立起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团队。
二是加强科技创新投入。
科技创新的投入是提升国家技术实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国可以逐步增加科技创新投入,通过政府的支持和产业的协同推进,形成科技创新的良性循环。
三是推进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在推进科技创新的过程中,要着眼于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并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可以从法律保护、产业扶持、技术转移等方面入手,形成自主创新的良好环境。
四是推进国际合作。
在国际化的21世纪,各国之间合作共建,是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一。
可以在基础研究、信息通信、绿色环保等领域积极推进国际合作,共同探索创新发展模式。
我国制造业发展现状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我国制造业发展现状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机械三班易博2010301390084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乘着改革的春风快速发展,通过30多年的努力,已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很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
但我国制造业依然是大而不强,劳动生产率及工业增加值低,低水平生产能力过剩,高水平生产能力不足,技术创新能力相对薄弱,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较低;同时,我国制造业的结构不尽合理,装备制造业薄弱,制造企业的规模普遍偏小,不能形成规模效应,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
本文介绍了我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关键词:制造业现状差距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只有生产得好,才能生活的好。
制造业不仅关系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
制造业分为加工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
宏观上看,我国制造业发展很快,以至于现在有了“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的说法。
这种说法似乎有两个依据:一是制造业对我国出口的贡献;二是制造业的发展速度。
我国已完成工业化的初级阶段,此阶段以劳动密集型产业飞速发展为特点,产业结构轻型化,我国已将加工制造业在这一阶段发展到极致,“世界制造工厂”这顶帽子并非浪得虚,但却仅仅局限于消费品领域。
随着产业升级,我们已不可避免发展到以装备制造业为主要特征的“重化工业阶段”,也有人称之为“后工业化时代”。
装备制造,泛指生产资料的生产,以资金密集、技术密集为特征,包括能源、机械制造、电子、化学、冶金及建筑材料等工业。
一.中国制造业现状目前中国制造业的总体规模已与美国相当,可以说是个制造大国。
比较流行的说法是中国的劳动力便宜,产品具有价格优势,国际市场上很有竞争力。
但两国制造业竞争力的比拼是看生产效率的,即单位产品(或相同产品、产值) 所消耗的人工成本。
与美国、日本、德国等制造业强国相比,我国制造业生产率相当低下。
企业长期盲目扩大产量,导致我国制造业在低附加值或低科技含量产品生产方面能力严重过剩,而高水平的生产能力又严重缺乏,中国虽然已经成为世界工厂,但关键技术自给率低,技术对外依赖度达50 % ,60 %以上的装备需进口,科技对发展的贡献率仅占30 %,中国经济发展主要靠外来关键技术和装备的支撑。
国内外科技创新能力的对比分析

国内外科技创新能力的对比分析近年来,科技领域的发展呈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增长。
各国纷纷把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在全球范围内展开着激烈的竞争。
本文将从国内外科技创新能力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一、国内科技创新能力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也逐渐提升。
中国政府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在高科技领域建设了一批国家级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国家重点实验室,不断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一方面,中国企业在技术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例如,在5G通信技术方面,华为公司已经成为全球领先的技术提供商之一。
在人工智能领域,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等公司也积极进行相关技术的研究,已成为国际知名的人工智能公司。
此外,中国的火箭技术、高速列车技术也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
另一方面,国家级实验室对中国的科技发展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随着国内实验室的建设不断推进,包括中科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一批国家级实验室在新科技领域的技术攻关领域有了长足的进步。
例如,在人工智能领域,中科院自然语言处理实验室已经成为了国际上极富影响力的实验室之一,为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迅速崛起做出了贡献。
二、国外科技创新能力虽然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但是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例如,在芯片技术方面,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这个领域中的技术实力非常强。
尤其是美国,其领先的芯片技术在生产、研发和设计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此外,在燃料电池、纳米技术、生物技术等领域,欧洲也处于领先地位。
另外,国外的实验室也具备一定的优势。
例如,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一批顶尖的研究机构成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实验室之一,在各领域的科技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果。
三、两者的对比分析虽然国内外的科技创新能力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在科技发展的进程中,中国也有不少优势。
首先,中国人口众多,技术人才也非常充足。
其次,政府对于科技投入的力度不断加大,相关政策也在不断完善,助推了科技创新的发展。
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到底体现在哪里?在中国正努力追赶先进水平的时刻,认清差距可以使人们更加清醒,可以使中国的步伐更为扎实。
中国全球竞争力下滑的信号数字虽然枯燥,但可以作为有力的证据。
近来纷纷出台的各类统计数据对中国经济的发展状况作出了宏观的描述。
一个最近的数字是中国国家统计局2月28日发布的。
这份名为《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去年中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全年经济增长率为9.9%,略快于2004年的9.5%。
差不多一个半月前,央行发布消息称,截至2005年12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8189亿美元,同比增长34.3%。
中国和发达国家的差距,同样被中国的研究者们用数字做了对比。
2006年2月,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发布了《中国现代化报告2006》。
这份报告指出,中国等61个国家仍属于欠发达国家。
尽管这份带有学术研究性质的报告,其中的一些内容,受到许多国民的质疑,但在观察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方面,提供了一种从现代化水平去衡量的角度。
报告课题组组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何传启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说,中国的综合现代化水平指数为33点,排世界108个国家的第62位。
2003年,中国第一次现代化,也就是中国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实现程度为82%,排在世界108个国家的第60位;中国第二次现代化,即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从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绿色文明转变的指数为33点,排世界108个国家的第55位。
从经济上看,何传启说,中国经济的比较特点是——世界影响力比较大,国际竞争力比较小。
近期公布的另外两份报告揭示了中国经济竞争力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世界经济论坛 (WEF)发布的2005~2006 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在全球竞争力大排名中,中国名列第 49 位,较2004年下降了3 位。
论中国GDP跃居全球第二的经验与不足

论中国GDP跃居全球第二的经验与不足作者:谭静来源:《今日财富》2019年第15期继2010年中国GDP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以后,中国已经连续三次GDP排名第二,成为继日本以后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回顾历史,1793年的中国(值康乾盛世期间),经济总量就已位居全球第一。
这次的GDP再登世界第二,既是历史的进步,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
中国GDP跃居全球第二,成为继日本以后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这一新闻曾受到了国内外媒体的广泛报道,誉谤兼之。
在西方媒体热议中国成为第二大经济体的同时,各种怀疑也随之而来,而“中国威胁论”、“中国责任论”也甚嚣尘上。
而中国登上世界第二的位置,这对中国人来说,既是中国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标志,也是历史性进步的表现。
但是,我们决不能骄傲自满,要对世界第二保持足够的忧患与冷静。
一、GDP的概念及意义(一)GDP的概念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缩写:GDP)亦称国内生产毛额或国内生产总值,是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成果(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market value)。
国内生产总值是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状况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它与国民生产总值不同之处在于,国内生产总值不将国与国之间的收入转移计算在内。
也就是说,国内生产总值计算的是一个地区内生产的产品价值,而国民生产总值则计算一个地区实际获得的生产性收入。
(二)GDP的意义GDP的统计方法:把各部门生产的国内生产总值加总,再与国外要素净收入相加,即国内各个地区生产总值加总。
GDP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来说,意义是非常重大的,GDP通常作为衡量国家间经济实力强弱的工具。
它能够反映出一个国家的国力和财富。
1.GDP能反映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实力和市场规模。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状况究竟处于增长阶段还是衰退阶段,可以从GDP中获取信息。
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区别

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区别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区别是:经济实力的不同。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是按照经济实力的不同而划分的两种国家类型。
发达国家指那些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准较高,人民生活水准较高的国家,又称作高经济开发国家;发展中国家指经济、技术、人民生活水平程度较低的国家,与发达国家相对。
发达国家大多具有较高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不过仅依靠开发自然资源也可以达到较高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发展中国家的评价标准主要是这个国家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相对比较低,通常指包括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及其他地区的130多个国家,占世界陆地面积和总人口的70%以上。
发展中国家基本特征虽然发展中国家各国之间在历史、文化、制度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等各个方面差异很大,但这些国家却拥有某些共同特征。
这些特征包括:1、低下的生活水平。
在发展中国家,大多数人民的生活水平很低。
生活水平的低下表现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这些国家的人均生活水平很低。
其次,在发展中国家,作为人口大多数的穷人与少数富人生活水平的鸿沟也较发达国家大。
最后,大范围的贫困。
所谓贫困是指缺少达到最低生活水准的能力。
2、低下的生产率水平。
发展中国家由于人力资源素质、资本存量、技术和管理水平等条件的限制,生产率水平比较低下。
2002年,发展中国家的劳动生产率仅为发达国家的1/23。
3、人口高速增长和沉重的赡养负担。
发展中国家人口出生率一般都远高于发达国家的出生率,同时由于卫生条件的改善和传染病的控制,两类国家在死亡率上的差别要小得多,这便造成了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快速增长。
人口快速增长的一个结果是在发展中国家儿童占总人口的比率较高,因此从业劳动力抚养的儿童和老人的数目也多,这就造成了发展中国家的赡养负担。
4、高水平的失业和低度就业。
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中相当大的一部分却未得其用。
劳动力利用不充分有两种表现形式。
一种是公开失业,指有劳动力和劳动意愿的人们得不到工作机会。
另一种是低度就业或不充分就业,指劳动者形式上虽然就业,但得到的工作时间比他们能够工作的时间少,或指劳动者虽然在形式上得到充分就业的工作时间,但他们的劳动生产率却非常低,甚至接近于0。
40个指标全面透析中美差距

40个指标全面透析中美差距中美差距究竟有多大?差距主要在哪?中国能否赶上美国?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国内外广泛讨论的科学问题。
目前对中美差距的判断大致有三种完全不同的观点:一类是乐观派,认为中国综合国力将要超越美国,或者已经超越美国;一些学者或机构还抛出多种版本的“中国威胁论”,认为中国威胁美国第一经济大国的地位。
第二类是悲观派,主要观点是“中国崩溃论”,一方面承认中国经济发展成就,另一方面否认中国经济体制机制、否定中国文化与社会制度。
第三类是客观派,认为中美差距的本质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与最大的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我们从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医疗、国防等6个方面,运用了40项指标对中美差距进行了定量分析,其中,美国处于领先的指标有28个,即约70%的指标领先于我国。
我国只有部分指标具有相对优势,我国领先的主要是数量指标。
一、中美综合国力差距的本质还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我国综合国力许多指标远远落后于美国,但在很多领域也进步迅速,令美国倍感压力。
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美综合国力之间仍然存在巨大差距,有些差距中短期内是难以超越的。
一些学者认为我国科技、教育、文化、军事、经济、国防实力等六个方面已经全面超越美国是缺乏数字支撑的,容易误导公众。
还有一些观点认为中国永远无法超越美国,甚至认为100年也无法超越美国更是缺乏科学依据与数据支撑。
1. 人口:我国是美国的4.3倍根据国家统计局、美国经济局的数据,2017年我国总人口为13.9亿,美国为3.2亿,中国国土面积、人口数量分别为美国的1.05倍和4.3倍,美国城市化率比我国高24.5%,失业率比我国高0.3%,男女比例相差8.2个百分点,老龄化率比中国高2.6%。
2. 人均耕地:美国是我国的7倍2016年美国可耕地面积为19745万公顷,占世界耕地总面积(150151万公顷)的13.15%,是世界上耕地面积最大的国家,人均耕地面积为0.7公顷。
《2017中国土地矿产海洋资源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16年末,我国耕地面积为13492.1万公顷(20.24亿亩),人均0.1公顷,美国人均耕地面积是我国的7倍。
中国制造业与发达国家制造业的对比

中国制造业与发达国家制造业的对比在全球制造业格局中,中国制造业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中国制造业的地位和影响力也逐渐提升。
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制造业仍存在一些差距。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中国制造业与发达国家制造业进行对比,以探讨其差异和发展趋势。
一、技术创新水平技术创新是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发达国家在科技研发和创新方面投入巨大,具备领先的技术实力和创新能力。
这些国家不断推出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工艺,不仅满足本国市场需求,还在全球范围内具有竞争优势。
而中国制造业在技术创新方面还存在一些短板,虽然近年来加大了科技研发力度,但与发达国家仍有一定差距。
中国需要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提高自主研发能力,以推动制造业升级和转型。
二、质量控制与品牌建设发达国家的制造业以高质量和可靠性而著称。
其产品不仅满足国际标准,还具有较高的品质认可度和品牌价值。
这得益于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和品牌建设策略。
相比之下,中国制造业在质量控制和品牌建设方面仍有待加强。
虽然中国制造业的产品在数量上领先于其他国家,但在质量上还需要进一步改进,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同时,加强品牌建设,提升产品知名度和市场份额也是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关键。
三、环保与可持续发展在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往往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
这些国家采用更多的绿色制造技术和环保措施,努力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与此相比,中国制造业在环保问题上面临较大挑战。
随着产业快速发展和环境压力增加,中国需要加强环境管理,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绿色制造的发展,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四、劳动力成本与人工智能应用中国制造业一直以其相对较低的劳动力成本著称。
这使得中国成为国际制造业转移的热门目的地。
然而,随着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发达国家开始更多地应用机器人和自动化系统,从而降低劳动力成本和提高生产效率。
中国制造业需要加强自动化技术应用和人工智能研发,以提高生产线的智能化水平,降低对劳动力成本的依赖。
浅谈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
恩格尔系数
• 恩格尔系数是一个国际通用的极为重要的指标,即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 重。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标准划分:恩格尔系数在60%以上为贫困,在 50%-59%为温饱,在40%-49%为小康,在30%-39%为富裕,30%以下为最 富裕。 我国城镇居民生活的恩格尔系数是在1995年末期下降到50%以下的,1999年 继续下降到41.9%,2000年下降到40%,2001年城镇居民人均购买食品支出 2014元,在支出比1993年增长1.90倍的同时,恩格尔系数从1993年的 50.13%降到了37.9%。尽管恩格尔系数持续平稳下降,但跟西方富裕国家相 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美国八十年代的恩格尔系数平均为16.45%,日本九十年 代平均为24.12%。
美国
1。美国坐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入海 口,并且控制巴拿马运河,两大洋 航运基于一身,美国的入海口没有 任何阻挡。 2。美国只有两个路上邻国(加拿大, 墨西哥)其中一个是盟友,另一个 基本不具备威胁。 3。美国亚热带湿润气候受暴雨飓风 影响较小。
资源状况
中国
中国许多资源都相当贫 乏,尤其是石油和水 资源。
农业生产能力
• 中国 1传统的农业 2我国的农业科技进步贡 献率为40%左右 3农田水利技术我国不甚 发达,但是生物科技 发达,袁隆平先生的 超级稻,试验种植中 的“种三产四”,世 界第一。 • 发达国家 1占主导地位是现代农业 2发达国家80%左右 农产品,加工、包装、 储运 3农业机械化自动化程度 很高
工业生产能力
• 中国
• 中国工业的整体水平和 素质不高,结构也不 十分合理,资源配置效益较差 ,产品质量不 高。而且,资源和原材料浪费较大, 对环境 的污染比较严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不强。 中国工业化进程起步晚,起点低
中国与发达的经济差距分析

中国与发达的经济差距分析中国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中国不断崛起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但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来分析中国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并探讨可能的原因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综合国力首先,我们可以从综合国力指标来比较中国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
综合国力包括经济规模、科技实力、国内生产总值等多个方面。
发达国家拥有先进的科技水平、高质量的教育体系以及完善的产业链,其综合国力较强。
而中国虽然在经济规模上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在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上仍有所欠缺,导致综合国力相对较弱。
二、产业结构其次,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还体现在产业结构上。
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更加多样化和先进,包括高端制造业、金融服务、创新科技等领域。
而中国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导,缺乏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业。
这导致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处于相对低端位置,难以在国际市场上获得更多的份额和利润。
三、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发达国家拥有高素质的劳动力队伍,教育水平普遍较高,并且国内人才流失较少。
而中国的教育水平虽然有所提高,但仍存在很大的差距。
此外,中国的人口规模庞大,劳动力市场竞争激烈,导致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缺乏高技能人才。
四、市场开放程度市场开放程度也是影响中国与发达国家经济差距的重要因素之一。
发达国家拥有开放的市场体系,鼓励外资投资和国际贸易,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技术。
而中国的市场还存在一定的限制和壁垒,对外资和技术的吸引力有限。
此外,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逐渐抬头也对中国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五、政府政策最后,政府政策在经济差距的形成和缩小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发达国家的政府致力于科技创新、教育改革和产业升级等方面的政策支持,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而中国在推动经济发展方面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如“中国制造2025”等,但在实施的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的加强。
中国制造业与发达国家制造业的对比

中国制造业与发达国家制造业的对比众所周知,“中国制造”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也已经渐渐的成为了中国的标志之一,但是到现在为止,中国的制造业还是处于较为低端的地步,制造业的生产技术特别是关键技术主要依靠国外的状况仍未从根本上改变,现在中国的制造业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为主,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一些高端技术仍然掌握在国外公司的手中,现在就让我们来谈谈中国制造业的现状同时与国外的制造业进行一下对比。
(一)中国制造业发达的原因首先是因为人力成本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非常的低廉,从而导致了制造成本的低廉,据资料显示目前中国的资本占劳动比只是国际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是美国的十分之一。
2005年大陆劳动力成本只有美国的22%,2010年,大陆工厂工人每小时的报酬是8.62美元,而美国南部是21.21美元,所以制造业的高利润在一定程度上是源于劳动力价格的低廉。
再者在某些资源方面如土地,煤炭,石油,天然汽,渔业等资源都相当丰富,同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资源的利用率与开采率也在不断的提高,所以很多的外资企业看准了这一点,将加工厂设立在中国既方便获取资源,同时又能便于在中国销售,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制造业的发展。
上述讲到的两点是属于内部的原因,同时还有外部因素的影响,以美英为首的发达国家已经进入了后工业化时代,需要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相对于高科技产业来说,制造业的利润较低,同时出于对环境保护的考虑,发达国家将一些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高污染的产业都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这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机遇,而中国拥有庞大的劳动力市场和销售市场,同时像上文中提到的那样拥有非常丰富的资源,所以许多的发达国家的海外工厂就直接选址在中国,这使得中国的制造业迅速的发展,并且在接下来的几年中越做越好,产品的种类越来越丰富,质量也越来越好,尤其是快速消费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
这使得中国一度被外界称为“世界工厂”。
所以综合以上几点使得中国制造的产品综合成本较低,能够迅速的占领市场,使得中国的制造业有了巨大的发展,一跃走在了世界的前头,有人还在美国做过一个调查,调查得出的结论,如果美国人离开中国制造的产品,那么他们的生活成本就会提高很多,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制造在世界范围中有着多么大的影响。
中国大而不强的例子

中国大而不强的例子中国大而不强是指中国虽然拥有庞大的国土面积和人口数量,但在经济、科技、军事等方面相对落后或不够强大的情况。
以下是关于中国大而不强的十个例子,详细描述如下:1. 经济发展不均衡:中国经济在东部沿海地区相对发达,而中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较弱,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距。
这导致了一些地区的人均收入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地区发展不平衡。
2. 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相对欠缺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依赖于进口的高端技术和产品。
虽然近年来中国在一些领域取得了突破,但整体上还没有形成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
3. 军事实力相对薄弱:尽管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军队,但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在军事技术、装备水平和作战能力上还存在差距。
中国军队还需要提升自身的军事实力,以应对复杂的国际安全环境。
4. 环境污染问题严重: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空气、水质和土壤污染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
环境保护工作仍然面临巨大挑战。
5. 教育体系有待改善:尽管中国在基础教育领域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高等教育体系相对薄弱。
学术研究水平和教育资源配置不平衡,需要进一步加强高等教育的质量和国际影响力。
6. 社会福利不健全:中国的社会福利体系相对不完善,包括医疗保障、老年养老、教育等方面存在问题。
一些弱势群体的福利保障还不够完善,需要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7. 城乡差距明显:中国的城乡发展差距依然较大。
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就业机会相对不足,造成了城乡之间的不平衡发展。
8. 创新创业环境不利:中国的创新创业环境相对不利,创新创业的壁垒还比较高。
创新创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仍然需要加强,以培育更多的创新型企业和高科技产业。
9. 金融体系存在风险:中国的金融体系相对脆弱,存在着金融风险和不稳定因素。
金融市场的监管和风险防控需要进一步加强,以确保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中国农产品加工业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中国农产品加工业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中国农产品加工业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刘劲哲(河南省郑州市农林科学研究所,郑州450015)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农产品加工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在技术上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小,部分领域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个别领域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实体经济上实现了总量快速增长,产业成长快速化,加工企业规模化, 实现了由初加工向深加工,专业化转变,农产品加工业区域发展新格局初步形成,出现了一大批优势农产品加工业产业集群.尽管如此,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面临许多严峻的挑战.从总体上看,不仅是科技落后,更重要的是实体经济落后.还有一系列来自内,外部的不利因素.从外部环境看, 跨国企业正伺机进入棉花,肉类,饲料加工等行业, 对国内企业构成巨大挑战,如国内大豆行业实际加工总量的80%以上已由外商独资或参股的企业所控制; 另外,人民币升值,能源和劳动用工价格的持续上涨,导致生产成本快速增加;农加工企业融资难,资金供需矛盾比较突出;国外发达国家在农产品及加工农产品进口方面技术壁垒日趋体系化,中国加工农产品出口受到很大制约;管理体制上存在多头管理,行政资源和扶持资金难以整合,对中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形成很大制约.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加工企业规模小,加工技术装备落后,布局不合理目前,中国农产品加工业中小企业占绝大多数, 产业集中度不高.目前发达国家农产品深加工占 80%,中国只有30%左右;发达国家农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为2,4:1,中国仅为1.1:1.加工企业普遍存在生产规模小的问题,中小企业居多,缺乏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大型名牌企业或企业集团.在世界十大行业IndustryReview摘要:改革开放3O年来,中国农产品3DE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从总体上看,不仅是科技落后,更重要的是实体经济落后,还有一系列来自内,外部的不利因素.中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差距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工企业规模小,加工技术装备落后,布局不合理;技术水平落后,技术创新能力低,科技人员严重缺乏,管理效率低,税赋重;加工精细度差,农产品附加值严重浪费,资源综合利用差;加工专用原料缺乏,原料价高质低;质量标准和质量控制体系不健全且缺乏科学性,尚未与国际接轨.关键词:中国农产品加工业差距食品公司排名中,美国就占了7个,这7家企业的年销售总额超过了中国食品工业总产值.中国目前没有这样的大型企业.有资料表明,在中国拥有1000名员工, 年产销量在1亿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寥寥无几.一个雀巢公司年销售收入800亿美元,中国农产品加工最大的企业每年销售收入也仅100多亿元人民币.加工技术装备落后,中国农产品加工技术装备质量不高,低水平重复模仿严重,创新能力不足.除一些企业的生产设备较先进,技术力量较雄厚,产品质量较好外, 不少企业的设备残旧,加工能力不高,设备适应性差,产量不大,质量不稳定.许多农产品加工企业只注重主产品加工,忽视副产品加工.总体上,中国80% 左右的农加工技术装备处于20世纪70,80年代的世界平均水平,15%左右处于20世纪90年代水平,只有5% 左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企业分布也不合理,造成成本的增加和资源的难以有效利用.中国农产品加工业主要分布在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20年来地区布农产品加工业33r7述IndustryReview局的格局没有发生太大变化.农产品加工业的区域差距还表现在产品的深加工程度上.因此,农产品加工业必须跳出城市工业的框框,改变城乡i,ll,的趋同化结构,形成具有比较优势和自身特色的产业(行业, 产品)结构.二,技术水平落后,技术创新能力低,科技人员严重缺乏,管理效率低.税赋重中国农产品加工业整体上,处于初加工多,平低,规模小,综合利用差,耗能高的初级阶段, 工业在530多万名职工中只有8万多名大中专毕业[ 技和管理人员,每万名职工中只有9名科技人员. 国家从事农副产品深加工的劳动力是从事农业生产倍多,而中国还不到1/5.由于经费困难和其它因j 驱动,中国农业科技人员和推广人员大量流失. 性,基础性的研究投入严重不足,这一切都直接加工业的进步和发展.管理不科学主要体现在以一方面:一是多头管理,即与其它产业不同,中国{ 水品加工业分属于轻工,农业,农垦,乡镇等十几技门管理,使生产能力重复分散,缺乏地区和企业: 术及装备水平低是最主要的原因.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中国的农产品9rim技术与装备普遍落后10~20 年,占90%左右的中小企业的技术水平低,设备落后,缺乏高质量和高水平的监测手段,有的甚至连质量标准都没有,更谈不上质量保证体系.中国农产品加工业的科技进步率只有35%左右.农产品9nT领域的技术储备严重不足.许多企业设备陈旧,技术人员数量少,水平低,企业缺乏技术创新能力,有些企业仍停留在手工操作和土法生产.2004年,中国农产品加工企业平均固定资产余额为0.15亿元,只相当于工业企业平均数的1/2;抽样调查表明,中国农产品加工企业拥有科技创新能力的企业不到10%.中国农产品加的分工协作;二是大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为私营家族特色明显,企业制度不健全,无法按照规范I 司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从而使企业缺乏市场开{ 力,难以建立自己的优秀品牌,只能在低层次运j 发达国家多采用消费型增值税,而中国采用生产费税,农加工企业税负相对较重;另外,由于中E 产品9nV企业的进销项抵扣不一致,企业的税负E 般加工企业税负还要高.三,加工精细度差,农产品附加值严浪费,资源综合利用差农产品加工业科技含量过低导致anm精细度使农产品附加值严重浪费.科技含量低,技术进步缓慢,已成为制约农产品加工业的关键"瓶颈".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企业都是从环保和经济效益两个角度对 3nz原料进行综合利用,把农副产品转化成饲料或高附加值产品,从玉米芯,果皮,果籽和果渣中提取膳食纤维,香精油,果胶物质,单宁,色素等.此外,从加工产品的种类看,与国外相比,中国农产品种类较少,品种单调.如日本食用油脂达400多种,中国仅为 20种左右.中国农产品3nT工艺粗糙,仍未摆脱"大路货"的痕迹,工业化大规模J313-更是无从谈起.目前市场上的大量农产品的包装较原始,如许多产品仍沿用传统的玻璃瓶,单层塑料袋包装,档次不高.与国外琳琅满目,风格各异的采用金属,塑料,纸罐, 纸盒,纸袋,纸筒等包装的商品相比,大为逊色.如初加工,中国的水果多是采摘后用纸箱,柳条筐一装, 大大咧咧地摆到地摊,货架上贱卖.而发达国家水果采摘后通常要经过预冷,贮藏,洗果,涂蜡分级, 冷链运输等规范配套的处理,产后商品化处理量几乎达l00%.资源综合利用上.中国粮食储存损失率为 9.7,而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粮食产后损失率不到 1%.在植物纤维资源利用上,中国每年有7亿吨左右的秸秆,1000万吨的玉米芯,1000万吨的米糠,1000万吨的麦麸和7o0万吨的蔗渣等基本没有开发利用. 四,加工专用原料缺乏.原料价高质低只有专门的品种和稳定的规模化,专业化的原料基地,才能保证加工品的质量.比如,要生产优质面条与面包,必须有面筋强度大,蛋白质含量高,可供磨制强力粉的小麦品种;要大力发展蔬菜,水果加工,就要选育适于制罐,腌制,脱水等各种用途的专用品种;要扩大肉类深精加工,就要更多地饲养瘦肉率达60%的瘦肉猪以及出肉率高的肉牛,等等.中国由于长期以来只强调农产品产量,而忽视质量和加工专用品种的生产,以致粮食,水果等相当多的劣质产品积压与大量损耗,同时又不得不进口加工专用的优质原料.中国缺乏加工专用品种和专用品种原料基地,国外发达国家用于加工的原料都有专用的加工品种并建有固定的原料基地,如美国开发出玉米品种 3000多个,中国只有100多个品种.长期以来,中国农述-IndustryReview业发展强调数量和高产,对提高农产品品质和发展加工专用型农产品的研究,开发和生产的投入严重不足,使得农产品品种类型单一,适宜加工的优质, 专用品种缺乏.如小麦,苹果,柑橘等都缺乏相应的加工品种,专用基地建设在一些地区刚刚起步;油料作物中,高芥酸,高硫苷的油菜籽品种种植比例过大 (95%),从而使加工成本增加,油品质量不高.中国小麦,玉米,稻谷等大宗农产品的国内价格已高于国际市场价格2,7成,在国际市场上失去了竞争优势, 直接影响中国农产品jmT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国内专用原料的缺乏,制约了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并导致了大量的消费品进口,如中国95%的橙汁需要依赖进口. 五,质量标准和质量控制体系不健全且缺乏科学性,尚未与国际接轨中国已加入WTO多年,5年的保护期早已结束, 但一些农产品加工业标准仍然执行国标,部标和企标,引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较少,至使中国农产品质量标准与国外尚未完全接轨.一些产品的农药,兽药残留超标,个别地方畜牧业病疫突出,且没有建立有效的质量可追溯制度,难以与国际接轨,严重影响了出口,造成其应有的产品附加值没能充分实现.目前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中屡屡因质量标准和质量控制方面的问题而受挫.发达国家质量标准体系健全,生产企业普遍实行GMP,HACCP和IS09o00族系体系,基本上实现了全程质量控制.而中国农加工标准体系还不健全,部分标准陈旧,有些重要领域仍无标准,导致粗制滥造,严重影响出口.中国农产品加工大多只是初级加工,二级加工,多级加工很少."一道工序初加工,二道工序粗加工,三道工序细加工, 四道工序深加工",似乎成为检验农产品加工深度的主要依据和标准,很多"原字号"产品因经历了几道工序而变成了深加工产品.农产品是营养元素,矿物质含量最丰富和药用价值最高的,其3hi附加值也应最高.然而,中国农产品加工增值低的只有0.2:l,高的也不过1:l,而农产品发达国家粮食加工可增值14 倍,棉花加工可增值2.4倍.同样的大米,在美国可以加工成几千个产品,中国却仅局限于糊精,白酒和饴糖等几种.一1农产品加"r~35。
中国与世界经济发展状况的比较研究

中国与世界经济发展状况的比较研究经济发展是一个国家的重要指标之一。
尽管中国在过去几十年中实现了快速增长,但是与其他发达经济体相比,中国在经济发展方面还有很多需要改进和提高的地方。
本文将比较中国与世界经济发展状况,探讨其中的差异和原因。
一、经济规模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之一,2020年其GDP总量达到了14.72万亿元美元,仅次于美国。
然而,按人均GDP计算,中国的经济规模并不十分突出,远远落后于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
这说明中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需要着重处理人民的贫困和不平等问题。
二、就业状况尽管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很快,但是它所带来的就业机会却有限。
对于大多数中国普通农民和城市工人来说,就业压力始终存在。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中国人口大多数占在城市,但是农村地区还有相当数量的人口没有参与市场经济。
要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发展,中国必须解决就业问题和城乡差距问题。
三、国际贸易中国在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增长后,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贸易国家之一。
但是,中国的贸易关系经常受到外部干扰和贸易摩擦。
此外,中国仍然高度依赖外资和外国市场。
未来,中国需要加强自身企业和品牌的实力,减少对外部市场的依赖,并寻求国际合作的平衡。
四、科技创新与人才引进科技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关键,人才则是科技的重要驱动力。
在科技和人才方面,中国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例如在5G、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研究。
此外,中国还在积极推动“引才计划”,吸引海外优秀人才回国创新创业,但是和世界一流的科技投入相比,中国还有提高的空间。
总的来说,中国在经济发展上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是与全球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仍然存在许多短板和差距,例如GDP的人均规模、就业问题、国际贸易关系和科技创新力量等。
解决这些短板和差距需要长期规划和策略,而这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的合作。
未来,中国需要继续加强改革开放,培育具备竞争力的企业和品牌,优化经济结构,推动科技创新和人才引进等,共同努力实现更高水平的经济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和发达国家的实力差距
作者:周倩来源:读者
中国仍处于“重化工业”阶段
按照日本的划分标准,“重化工业”是一个国家工业崛起的起点,表明这个国家已经有能力从自然界大规模获取资源,强势推进工业化了。
法国在100多年前建造了埃菲尔铁塔,在以石头建筑为主要特色的巴黎,搞这么大一个钢铁建筑物,就是在炫耀当时法国冶金业的成就。
日本也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进入“重化工业”的高度加工阶段。
日本钢铁和电器产品能大举攻占美国市场,除了成本优势,其技术实力也不容小觑。
现今中国钢厂拥有全球60%以上的产能,但中国钢铁产品并没有攻入美国市场。
中国现在仍处于“重化工业”阶段,GDP主要是“钢材水泥堆起来的”,占到60%,消费只占30%。
而韩国已经超越“重化工业”阶段,正向产业链下游移动。
韩国主要在做什么事情呢?
钢材水泥很消耗自然资源,韩国本土没什么资源,但韩国能把钢材造成精密器件——高加工度化,同样的资源获得的经济价值可以高很多。
韩国汽车、船舶和电子产品在世界上占有很高的市场份额,甚至对“日本制造”构成很大竞争压力。
制造业在韩国GDP中的比重超过50%,高于“世界工厂”中国。
日本已达到“极端制造”阶段
日本现今的工业水平已不仅是“高加工度化”,而且上升到“极端制造”的层次。
比如精密机床,同样重量的机床,瑞士货的价值最高,是中国货的10倍;日本货的价值可比肩德国货,是中国货的3.5倍。
从日本这个国家的产业结构中可以看出,它对资源的依赖程度很低。
同时,日本的资源回收技术也很强。
日本的精细制造是要用最少的占地、最少的原料,创造最高的价值,而且日本制造业是典型的“清洁结构”。
以单位能源1千克油当量的使用所产生的GDP计,中国大约是0.7美元,美国为3.4美元,德国为7美元,瑞士为9美元,日本使用同样多的能源所产生的GDP为全球之冠,高达9.755美元,相当于中国的15倍。
低资源依赖度的精细制造,正是日本产品纵横世界市场的根基。
造火箭容易,造汽车难
在制造业上,并不是人多就可以干得好。
制造工业产品,需要不少关键的基础。
比如汽车制造,在中国以合资方式生产汽车的美国、德国、法国甚至韩国厂家,需要的关键零部件多是从外国引进的。
为什么说“造火箭容易,造汽车难”?难就难在重要零部件长期工作的可靠性上。
可靠性取决于研发、设计、工艺制造等方面的水平和长期积累的经验。
长期以来,日本和欧美汽车厂商在中国所展开的生产活动,仅仅是一个“最终组装”阶段。
所以,哪怕中国发展为第一汽车大国,世界上主要的汽车厂家中,也少有经营者将中国视为竞争对手。
苹果手机、苹果平板电脑包含几百个零部件,其中90%在美国以外生产:半导体来自德国和中国台湾,内存储器来自韩国和日本,显示屏、电路板来自韩国和中国台湾,芯片来自欧洲,稀有金属来自非洲和亚洲,而所有这些零部件最终都由中国富士康公司进行组装。
但是,在利润分配上,中国是最吃亏的。
产品利润的60%被美国公司分走,因为苹果产品的研发、设计创意主要在美国进行;日本是塑胶、金属等材料供应国,拿到产品利润的20%;韩国凭借技术输出,供应部分零部件,拿到的利润份额不到5%;富士康只负责组织工人最终组装产品,拿到的利润份额不到2%。
可悲的技术依赖
哪怕做代工只能赚一点蝇头微利,仍有很多中国企业偏向做代工。
代工,不需要研发,按照别人提供的图纸制造就可以。
“二战”以后,日本企业界也大兴盲目崇信欧美技术之风,花大价钱从欧美各国引进大量的生产设备。
然而,日本除了引进技术装备,也大胆地进行“重新研发”。
日本及欧美国家在本国保留“制造业精华”的同时,将社会成本高、技术含量低的环节转移到中国,还力图强化对中国市场的控制。
跨国公司已渗入中国大多数的高附加值产业及其出口市场,并成为主要获利者。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曾发文指出:在轻工、化工、医药、机械、电子等重要行业中,跨国公司子公司所生产的产品已占据国内1/3以上的市场份额,中国多个已开放产业的前五名都是外资企业。
引以为戒的“韩国经验”
工业规模和技术水准的提升,并不表示你就能成为工业强国,你必须能掌控金融、产业“高边疆”,在这方面,“韩国经验”可引以为戒。
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使韩国经济遭到重创,但不久韩国就恢复过来,之后几年还取得了不错的增长。
但韩国人很快发现,韩国的几大商业银行(70%以上股权)已经被外资控制。
《韩国时报》报道:外国控股的银行“不情愿向韩国企业发放贷款”。
现代企业离开银行怎么活?于是,外国资本到2002年就以“清仓价”控制了韩国半导体产业的44%,通信业的21%,并成为现代汽车、现代电子、LG以及三星电子的重要股东,而著名的大宇汽车在人为的债务危机中消失了。
“股神”巴菲特曾有意投资韩国的浦项制铁,但很遗憾,三井物产已对其控股。
与浦项制铁同级别的上海宝钢、印度塔塔钢铁,对日本技术、人才和物流的依赖已盘根错节,深入骨髓。
作为世界顶尖的钢铁强国,日本每年需要进口大量铁矿石。
表面上看,世界铁矿石价格上涨,日本也是受害者。
但实际上,日本财团在世界三大铁矿石巨头必和必拓、力拓和淡水河谷那里都持有股份,并掌控了铁矿石物流。
日本财团在各地的布局,都是通过与当地最大企业合资合作,进行资本、产业、信息、物流等方面的嫁接,最终控制了整个产业链。
中国同样遭到日本财团的高危渗透。
以汽车业为例,外资企业从汽车零部件行业下手。
汽车发动机是最关键的零部件,而发动机50%以上的市场份额被外资(日资为主)控制。
在日本人看来,经济竞争是另一种形式的战争——武力占领“敌国”无法实现,那就转向“经济占领”,发动一场由财团企业主导,以经济渗透、控制产业链为手段,全民参与的“对外经济战”。
(诗缘摘自九州出版社《中国经济靠什么赢》一书,本刊有删节,黎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