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报告一、北京功能定位与发展目标简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3. 城市发展定位与目标 (1)
3.1基本条件分析 (1)
3.1.1 北京城市功能定位与产业发展 (1)
——历史地位 (1)
——发展历程 (1)
——现状问题与出路 (4)
3.1.2 大国首都功能定位与产业发展的借鉴 (5)
——强国首都“世界城市”化 (5)
——首都功能叠加 (5)
——地域圈层式的功能分散 (5)
——产业结构演变趋势 (6)
3.1.3 城市竞争力分析 (6)
——世界城市体系 (6)
——中国城市体系 (9)
3.1.4 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略) (10)
——比较优势 (10)
——主要差距 (10)
3.1.5 重大事件的影响分析 (10)
——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的影响 (10)
——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的影响 (10)
——中国加入WTO的影响 (11)
3.2城市发展定位 (11)
3.2.1对城市发展定位判断的基点 (11)
3.2.2 发展定位 (12)
3.3城市发展目标 (12)
3.3.1 总体目标——“三步走”战略 (12)
3.3.2 相关指标系 (12)
——指标选取原则 (12)
——分项指标中的核心指标 (13)
——综合指标系(表) (13)
3.4经济发展与产业支撑 (14)
3.4.1 经济发展速度(略) (14)
3.4.2 支撑北京城市功能定位的重点产业选择 (14)
3. 城市发展定位与目标
3.1 基本条件分析
3.1.1 北京城市功能定位与产业发展
——历史地位
北京距今已有三千多年建城史、800年的建都史,历史上依托中国国力的强盛,城市规模在1500-1800年间雄居世界第一(见表1)。
表1 世界首位城市的历史变迁
——发展历程
北京作为中国历史上国都时间最长的城市之一,长期扮演政治、军事中心的“双中心”角色。新中国成立后,北京作为首都的职能并未变化,但是,附加在首都职能之上的城市功能有过徘徊和调整(见表2)。改革开放之前,北京按“四中心一基地”——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中心、强大的工业基地来发展;其后直到1990年代初,北京设想建设成为“三中心一名城”——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历史文化名城;1993年以后,“首都、古都、现代国际城市”——全国政治、文化中心、世界著名古都和现代国际城市成为北京跨世纪的奋斗目标。
受城市功能定位的影响,北京建国以后的经济和产业发展也不断调整(见表2)。建国后30年间的过度重工业化,使北京工业总量超过天津,成为强大的工业基地和全国经济中心之一。改革开放后,由于“不提经济中心”,北京开始了艰难的经济结构调整历程,第三产业得以迅速发展,但工业结构仍然呈现“重重轻轻”的格局,首都在全国经济的比重呈下降趋势(见图1)。而进入1990年代,北京产业结构步入快速转型阶段,以高新技术为先导和第三产业为主体的“首都经济”格局初步形成。1994年,北京率先实现由“二三一”向
“三二一”结构的转变(见图2),在全国经济地位也逐渐回升(见图3),特别是具有全国性影响意义的产业出现转变:第二产业中的低耗水、轻污染工业专业化程度普遍上升(见表3),第三产业各行业在全国范围内的比较优势普遍升高(见表4);从2001年的分行业总产值情况看,冶金、石化、汽车及化学工业仍然是北京的支柱行业,但最大的支柱行业已经变成高新技术产业中的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表5)。
表2 北京各阶段城市性质与产业发展阶段对应一览表
.
图1 1980年代北京GDP占全国比重的变化趋势
图2 直辖市及副省级城市三次产业结构对比情况(2000年)
图3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GDP占全国比重变化情况
表3 北京工业经济基础区位商变化类型(1990/1994/2001年)
注:表中区位商值均以全国相应行业为基础计算;括号中的数字表示不同年份区位商值的变化,即(1990年区位商/1994年区位商/2001年区位商)。
表4 北京第三产业区位商变化趋势
注:表中区位商值均以全国相应行业为基础计算。
表5 2001年北京市支柱产业(前十位)产值情况
——现状问题与出路
尽管首都经济初见成效,但现状问题依存,主要表现在:
(1)中心-边缘二元结构明显。目前,北京中心四城区已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第三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而其他区县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
(2)工业发展出现滞后,与上海经济差距拉大。北京的经济总量和人均GDP 都与上海存在差距,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北京工业增长滞后于上海的发展(见图4)。
图4 “八五”“九五”期间北京与上海工业总产值情况比较
(3)工业内部增长点单一,只是电子通信行业一枝独秀。近年来,北京工业发展主要靠电子及通信业支撑。2001年,电子与信息产业占高技术产业的的比重高达69.3%。
(4)第三产业增速回落,质量仍待优化。“九五”以来,第三产业增速有所回落,总量的扩张中包含了较多的价格因素,内部结构仍有待调整优化。从各行业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看,传统的饮食业、社会服务业的中仍然很大。
未来北京发展的出路在于:“兴二优三”。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为火车头,加快对传统第二产业的生机改造,逐步提高现代制造业在经济中的比重;进一步优化第三产业结构,以文化产业为突破口,带动旅游等产业的快速发展。
3.1.2 大国首都功能定位与产业发展的借鉴
——强国首都“世界城市”化
历史告诉我们,强国首都往往是世界上最具有控制力的城市,随时间的推移,在世界城市的概念出现后,可以清楚地看到随着一国的强大,其复合功能的首都往往成为重要的世界城市,甚至是顶级的世界城市。
——首都功能叠加
首都城市功能的发展都会经历一个从政治中心单一功能到多元功能、从简单功能到复杂功能、从低级功能到高级功能的发展过程。伦敦、巴黎、汉城、莫斯科以及墨西哥城等也都经历了类似的功能演变过程,成为功能复合的国际大都市(见表6)。
表6 首都城市功能对比
——地域圈层式的功能分散
首都城市的各种功能不一定、也不可能仅仅依托于一个中心区来支撑,往往需要不同尺度的空间来保障。世界上重要首都的发展空间往往呈现圈层式的地域格局,如“三层结构”:第一个圈层相当于建成区,第二个圈层相当于都市区,第三个圈层是更大地域范围的首都圈(见表7)。产业空间结构调整的一般趋势是:(1)将制造业向郊外迁移,中心城区集中发展生产者服务业等第三产业;(2)中心城市与周边区域的协调不断增强,城市结构往往由单核走向多核,如东京、巴黎和莫斯科都是如此。
表7 首都城市人口空间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