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例分析
青少年法律保护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青少年犯罪问题日益凸显,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为了保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我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本文将通过对一起青少年法律保护案例的分析,探讨我国在青少年法律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二、案例简介某市某中学学生小王,因家庭矛盾,产生厌学情绪,逐渐沉迷网络游戏。
在游戏中,小王结识了一群不良少年,在他们的诱导下,小王开始参与盗窃、抢劫等违法犯罪活动。
在一次抢劫过程中,小王被警方抓获。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法院对小王进行了判决。
三、案例分析1. 案例中,小王因家庭矛盾产生厌学情绪,沉迷网络游戏,结识不良少年,最终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这说明家庭、学校、社会在青少年法律保护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
2. 家庭方面,小王的家庭矛盾可能是导致他产生厌学情绪的重要原因。
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应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并解决家庭矛盾,为孩子营造一个和谐的成长环境。
3. 学校方面,学校在青少年的法律保护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案例中学校对小王的教育管理存在不足,未能及时发现和纠正他的不良行为,导致其走向违法犯罪道路。
4. 社会方面,网络、游戏等不良信息对青少年的影响不容忽视。
相关部门应加强对网络、游戏等领域的监管,净化青少年成长环境。
5. 法律法规方面,我国在青少年法律保护方面已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仍存在执法不严、监管不到位等问题。
四、对策建议1. 家庭方面: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并解决家庭矛盾;加强家庭教育,培养孩子的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 学校方面:加强学校教育管理,提高教师对青少年法律保护的认识;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 社会方面:加强网络、游戏等领域的监管,净化青少年成长环境;加强社会公益宣传,提高全社会对青少年法律保护的认识。
4. 法律法规方面:进一步完善青少年法律保护相关法律法规,提高执法力度;加强对执法人员的培训,提高执法水平。
青少年犯罪案例分析与启示
不良行为习惯
青少年可能存在吸烟、酗 酒、偷窃等不良行为习惯 ,这些行为容易诱发更严 重的犯罪行为。
缺乏自我约束能力
青少年自我约束能力较差 ,容易受到外界诱惑和干 扰,走上犯罪道路。
04
青少年犯罪预防措施探讨
家庭预防策略
家庭教育
强化家庭教育功能,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 德观。
亲子沟通
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增进相互理解和信任,及 时发现并解决孩子的问题。
为。
家庭教育缺失
父母对子女缺乏关爱、教育和引导 ,容易使青少年形成不良行为习惯 和价值观,增加犯罪风险。
家庭经济困难
家庭经济条件差,父母忙于生计, 无暇顾及子女教育,导致青少年缺 乏正确引导和监督,易于走上犯罪 道路。
学校因素
01
02
03
学校教育缺失
学校教育过于注重知识传 授,忽视德育教育和心理 辅导,导致学生缺乏道德 约束和自我调节能力。
时进行干预和治疗。
THANKS
感谢观看
犯罪后果严重
青少年犯罪给受害者带来身心 创伤,破坏家庭和社会和谐,
影响社会稳定。
犯罪原因复杂
青少年犯罪成因复杂,包括家 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因素
。
02
青少年犯罪案例分析
案例一:校园暴力事件
事件概述
某中学发生一起校园暴力事件, 多名学生对一名同学进行殴打、 辱骂等恶劣行为,导致该同学身
心受创。
原因分析
提出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和建议,减少 青少年犯罪的发生。
呼吁社会各界关注青少年犯罪问题, 加强对青少年的关爱和教育。
青少年犯罪现状及危害
01
02
03
04
犯罪率上升
关于少年法律犯罪的案例(3篇)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日益凸显,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本案例以某市未成年人甲为例,剖析少年法律犯罪的原因、过程及后果,旨在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提供借鉴和启示。
二、案例背景某市未成年人甲,男,15岁,初中二年级学生。
甲出生于一个普通家庭,父母均为工人。
甲自小聪明伶俐,但性格孤僻,不善与人交流。
随着年龄的增长,甲逐渐沉迷于网络游戏,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在校园里,甲经常受到同学欺负,心理压力越来越大。
三、案例经过1. 犯罪动机甲在沉迷网络游戏的过程中,结识了一群不良少年。
他们常常谈论如何通过犯罪获取利益,甲逐渐被这些言论所影响,萌生了犯罪念头。
2. 犯罪过程(1)盗窃:甲在校园内盗窃同学财物,用于购买网络游戏道具和装备。
(2)勒索:甲以暴力威胁同学,勒索钱财。
(3)抢劫:甲与不良少年结伙,在街头抢劫行人。
3. 犯罪后果(1)法律后果:甲因盗窃、勒索、抢劫被公安机关抓获,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
(2)家庭后果:甲的父母得知儿子犯罪后,痛心疾首,家庭陷入困境。
(3)学校后果:甲所在的学校对甲进行了严肃处理,将其开除。
四、案例分析1. 犯罪原因(1)家庭教育缺失:甲的父母忙于工作,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和关爱,导致甲在成长过程中缺乏正确的价值观。
(2)学校教育不足:甲所在的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未能及时发现并纠正甲的不良行为。
(3)社会环境因素:网络游戏的普及、不良信息的传播等因素对甲产生了不良影响。
2. 犯罪特点(1)低龄化:甲仅为15岁,属于未成年人犯罪。
(2)团伙化:甲与不良少年结伙犯罪,具有一定的组织性。
(3)多样化:甲涉及的犯罪类型包括盗窃、勒索、抢劫等,作案手段多样。
五、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建议1. 家庭教育(1)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成长,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及时发现并纠正不良行为。
(2)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注重培养孩子的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
2. 学校教育(1)学校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及时进行心理疏导。
青少年具体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案情简介:小明,男,17岁,某中学高三学生。
2023年3月,小明因家庭经济困难,产生了盗窃的想法。
经过一番策划,他选择在学校附近的文具店内实施盗窃。
3月15日晚上,小明趁店内无人之际,窃取了价值人民币5000元的文具。
得手后,小明迅速逃离现场,并将赃物变卖。
3月20日,案发文具店老板发现被盗,随即报警。
警方根据监控录像和线索,于3月22日将小明抓获。
案例分析:一、案件定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之规定,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公私财物的行为。
本案中,小明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了文具店内的财物,数额较大,其行为已构成盗窃罪。
二、案件分析1. 犯罪动机小明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产生盗窃动机,这是导致其犯罪的主要原因。
家庭经济困难并非犯罪行为的合理借口,但却是小明走上犯罪道路的诱因。
在现实生活中,青少年因家庭经济困难而犯罪的现象并不少见。
因此,关注青少年家庭经济状况,提供必要的经济援助和心理疏导,对于预防青少年犯罪具有重要意义。
2. 犯罪手段小明在实施盗窃过程中,选择了秘密窃取的方式,具有一定的隐蔽性。
他事先对盗窃目标进行了选择,并在作案时尽量避免被发现。
这种作案手段表明小明具有一定的犯罪经验,但也反映出其防范意识不强。
3. 犯罪后果小明盗窃行为给文具店老板造成了经济损失,同时也给社会治安带来了负面影响。
在犯罪后果方面,本案属于一般盗窃案件,对社会的危害性相对较小。
三、法律适用1. 刑法适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的规定,小明犯盗窃罪,应当依法受到刑事处罚。
根据我国刑法的相关规定,对于未成年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综合考虑小明的犯罪动机、手段、后果以及悔罪表现,法院可依法对其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2. 刑事诉讼法适用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和法院应当依法履行职责,保障被告人的合法权益。
中学生触犯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中学生的法律意识逐渐增强,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触犯法律的现象。
本文将通过对一起中学生触犯法律案例的分析,探讨中学生违法行为的成因、特点及预防措施。
二、案例描述2019年3月,某市一所中学发生了一起中学生偷窃案。
犯罪嫌疑人小明(化名),男,14岁,系该校初二学生。
经调查,小明因家庭经济困难,无法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于是产生了偷窃的想法。
3月15日,小明趁学校放学无人看管之际,潜入教室,盗取了同学们的现金和电子产品,共计价值人民币5000元。
案发后,小明被公安机关抓获,并被依法刑事拘留。
三、案例分析1. 成因分析(1)家庭原因:小明家庭经济困难,父母忙于生计,无暇顾及他的生活和学习,导致小明在物质需求上得不到满足。
(2)学校原因:学校对学生法律意识教育不够,未能及时发现和纠正小明的违法行为。
(3)个人原因:小明缺乏自制力,容易受到外界诱惑,法律意识淡薄,认为偷窃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手段。
2. 特点分析(1)年龄特点: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心理发育不成熟,容易受到外界影响,法律意识相对薄弱。
(2)行为特点:中学生触犯法律的行为往往具有盲目性、冲动性和反复性。
(3)手段特点:中学生触犯法律的手段往往简单、直接,如偷窃、打架等。
3. 预防措施(1)加强家庭教育: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成长,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完善学校教育: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法律意识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制观念,培养他们遵纪守法的习惯。
(3)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了解社会、了解法律,增强法制观念。
(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提高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
四、结论中学生触犯法律的现象不容忽视,家庭、学校和社会应共同努力,加强中学生的法律意识教育,预防中学生违法行为的发生。
通过分析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家庭、学校和社会在预防中学生违法行为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例
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例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他们的行为举止对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具有重要影响。
然而,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件频发,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接下来,我们将通过一些案例来探讨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案例一,小明是一名十五岁的初中生,由于长期受到同学的欺凌,他产生了严重的逆反心理。
在一次校园斗殴中,小明持刀将同学伤害,最终被警方拘留。
案例分析,小明的案例反映了当前一些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心理问题。
长期的欺凌和压力使得他产生了逆反心理,最终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案例二,小红是一名十六岁的高中生,她因为家庭经济拮据,无法支付学费和生活费。
为了解决经济困难,小红加入了一个偷窃团伙,多次参与盗窃活动,最终被警方抓获。
案例分析,小红的案例反映了一些青少年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走上犯罪道路。
缺乏经济来源和生活保障,使得他们产生了违法犯罪的动机。
案例三,小杰是一名十四岁的初中生,他沉迷于网络游戏,长时间沉浸在虚拟世界中,导致学习成绩下滑,与家人关系紧张。
为了获得更多游戏道具和装备,小杰开始盗用父母的银行卡进行消费,最终被警方处理。
案例分析,小杰的案例反映了一些青少年因为沉迷于网络游戏而走上犯罪道路。
无法自控的游戏行为不仅影响了他们的学业和家庭关系,还可能导致违法犯罪行为的产生。
以上案例反映了当前一些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现状和原因。
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背后,往往隐藏着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问题。
为了有效预防和解决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家庭教育至关重要。
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的成长和心理健康,注重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及时解决家庭矛盾,避免家庭问题成为青少年犯罪的诱因。
其次,学校应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他们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增强抵抗外部诱惑的能力。
最后,社会应该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为青少年提供更多的成长机会和发展空间,让他们在健康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青少年法律案例即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青少年犯罪现象日益突出。
其中,盗窃犯罪尤为严重。
本文以某市一起未成年人盗窃案为例,对青少年盗窃犯罪的法律问题进行分析。
(一)案件基本情况2019年5月,某市一名15岁的中学生李某,伙同另外两名未成年人盗窃了一辆停放在小区内的摩托车。
三人将摩托车盗走后,将摩托车卖掉,得款共计5000元。
案发后,李某等三人被公安机关抓获。
(二)案件处理结果经审理,法院认为李某等三人构成盗窃罪,依法判处李某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一年,并处罚金人民币2000元。
另外两名未成年人因年龄较小,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一年。
二、案例分析(一)未成年人盗窃犯罪的原因1. 家庭因素:家庭教育缺失、家长监管不力是导致未成年人盗窃犯罪的重要原因。
在案例中,李某的父母忙于工作,忽视了对他的教育和关爱,导致他形成了不良习惯。
2. 社会因素:社会不良风气、网络诱惑等因素对未成年人产生了负面影响。
案例中,李某在网络上接触到盗窃、抢劫等违法犯罪信息,受到不良影响。
3. 个人因素:未成年人心理发展不成熟,道德观念淡薄,自制力差,容易受到外界诱惑而走上犯罪道路。
(二)未成年人盗窃犯罪的法律问题1. 刑事责任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在本案中,李某已满十四周岁,其盗窃行为构成盗窃罪,应当承担刑事责任。
2. 刑罚适用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七十二条、第七十三条,对于未成年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同时,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据犯罪分子的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认为适用缓刑不致再危害社会的,可以宣告缓刑。
在本案中,法院依法对李某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一年,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犯罪从轻处罚的原则。
3. 刑罚执行问题:对于未成年人犯罪的刑罚执行,应当注重教育和挽救。
少年法律案例及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案件数量逐年上升,尤其是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本文以一起少年法律案例为切入点,分析少年犯罪的原因、特点及法律对策。
二、案例介绍案例一:小明(化名),男,15岁,某中学初中生。
因盗窃同学财物被学校开除,后因涉嫌抢劫罪被公安机关逮捕。
三、案例分析1. 犯罪原因(1)家庭原因:小明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父母离异,缺乏关爱。
他在家庭中得不到温暖,导致心理失衡,走上犯罪道路。
(2)学校原因:小明所在的学校教育方式较为严厉,缺乏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
在校园中,他感受到了压抑和歧视,导致心理扭曲。
(3)社会原因:当前社会风气较为复杂,一些不良信息对青少年产生负面影响。
此外,网络游戏的普及使得部分青少年沉迷其中,荒废学业,导致价值观扭曲。
2. 犯罪特点(1)低龄化: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呈现出低龄化趋势,案例中的小明仅15岁。
(2)团伙化:部分青少年犯罪呈现出团伙化特点,相互勾结,共同作案。
(3)暴力化:部分青少年犯罪手段残忍,以暴力手段实施犯罪。
3. 法律对策(1)加强家庭教育: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给予关爱和支持。
同时,要教育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远离不良信息。
(2)完善学校教育:学校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实施人性化教育。
加强法制教育,让学生了解法律知识,增强法制观念。
(3)净化社会风气:政府部门要加大对不良信息的打击力度,净化网络环境。
同时,加强青少年教育,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
(4)加强法律援助:对于涉案的未成年人,要充分考虑其成长环境,给予适当的法律援助。
同时,加强社区矫正,帮助他们回归社会。
四、结论青少年犯罪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和法律的共同努力。
通过加强家庭教育、完善学校教育、净化社会风气和加强法律援助,有望降低青少年犯罪率,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注:本文案例为虚构,旨在分析少年犯罪的原因、特点及法律对策。
)第2篇一、案例背景2018年6月,某市发生了一起未成年人盗窃案。
青少年违法工作案例剖析
青少年违法工作案例剖析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青少年犯罪问题日益突出,给社会治理和青少年成长带来了巨大压力。
了解并剖析一些典型的青少年违法工作案例对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其背后的原因和可能的解决办法至关重要。
本文将在此基础上对几个典型案例进行剖析,并探讨如何有效地预防和处理青少年违法行为。
一、案例一:未成年人盗窃案1.1 案件概况该案件涉及一名17岁男孩,为满足自己追求时尚和享受高消费生活的需求,多次盗窃他人财物。
1.2 原因分析该案中,主要原因是未成熟的个人认知导致他对非法行为缺乏正确的辨识能力。
同时,在家庭环境中缺乏父母监护和正确引导也是其逐渐走上犯罪道路的诱因之一。
1.3 解决方案针对此类情况,应加强校园教育和家庭教育,提高青少年的法律意识。
家庭和学校应共同努力,加强对青少年行为规范的培养,并建立有效的监护制度。
二、案例二:未成年人酒驾案2.1 案件概况该案件涉及一名16岁男孩,在未取得驾驶证的情况下酒后驾驶车辆,并造成了重大交通事故。
2.2 原因分析在这种案例中,主要原因是个体道德观念的淡薄以及对后果缺乏清晰认知。
此外,社交媒体上一些宣扬违法行为的信息也可能误导青少年产生酗酒和违反交通规则等之类行为。
2.3 解决方案针对此类情况,应该加强道德教育和法律意识教育。
学校可以加强学生参与道德实践活动和引导健康网络使用。
同时,警察部门也需要加强巡逻,打击违法行为并提高其可见性,以确保公共安全。
三、案例三:未成年人网络犯罪案3.1 案件概况该案件涉及一名15岁男孩,利用网络进行非法活动,包括网络诈骗、非法入侵他人隐私和传播违法信息等。
3.2 原因分析这种犯罪行为往往源于青少年对网络世界的兴趣以及对自身技术能力的过分自信。
同时,缺乏足够的法律意识和道德约束,使得他们容易受到不良信息和影响。
3.3 解决方案应提供更全面的网络安全教育,强调网络行为规范与个人隐私保护。
家长应关注并引导孩子正确使用和认识互联网,并加强与学校、社区等相关部门合作,共同打击网络犯罪行为。
青少年法律案例及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问题日益严重,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为了加强对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和治理,我国刑法对未成年人犯罪实行了严格的法律规定。
本文将以一起未成年人犯罪案例为切入点,对其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青少年犯罪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
二、案例简介某市一名17岁的少年小明(化名),因盗窃邻居价值5000元的财物被公安机关抓获。
经调查,小明曾多次盗窃他人财物,此次盗窃行为是其最后一次。
在审讯过程中,小明对自己的犯罪行为供认不讳,并表示悔过。
根据我国刑法的相关规定,小明被判定为未成年人犯罪,并依法对其进行了相应的处罚。
三、案例分析1. 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1)家庭教育缺失。
家庭教育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许多家庭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缺失,导致青少年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2)学校教育不足。
学校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场所,然而,一些学校在德育教育方面存在不足,导致青少年无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社会环境的影响。
青少年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社会环境对其影响极大。
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网络信息等对青少年产生了负面影响,使其容易受到诱惑,走上犯罪道路。
2. 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措施(1)加强家庭教育。
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摇篮,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成长,注重培养其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提高学校德育教育质量。
学校要加强对青少年的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法制观念,使他们在面对诱惑时能够自觉抵制。
(3)净化社会环境。
政府部门要加强对网络、影视等媒体的管理,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为青少年创造一个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
(4)完善未成年人犯罪法律体系。
我国刑法对未成年人犯罪实行了严格的法律规定,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因此,要不断完善未成年人犯罪法律体系,加大对未成年人犯罪的打击力度。
四、结论青少年犯罪问题是我国社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命运。
初中生典型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诈骗案件层出不穷,青少年成为诈骗犯罪的主要受害者之一。
本案例以一起初中生网络诈骗案为切入点,旨在通过分析案件,引起社会各界对青少年法治教育的重视。
二、案情简介小明(化名),一名14岁的初中生,因为好奇与陌生网友聊天,被对方以高额回报为诱饵,诱导其参与网络刷单诈骗活动。
小明信以为真,按照对方指示进行操作,最终被骗走自己辛苦积攒的5000元。
事发后,小明父母报警,警方迅速介入调查,将涉嫌诈骗的犯罪嫌疑人抓获。
三、案件分析1. 犯罪嫌疑人分析犯罪嫌疑人以高额回报为诱饵,利用小明的好奇心和贪图小便宜的心理,诱导其参与网络刷单诈骗活动。
犯罪嫌疑人手段狡猾,利用网络虚拟性、隐蔽性等特点,逃避法律制裁。
2. 小明分析小明作为一名初中生,法律意识淡薄,缺乏对网络诈骗的认识。
他盲目追求物质利益,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容易上当受骗。
此外,小明所在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对法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其法治观念薄弱。
3. 家庭和学校教育分析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本案中,小明的家庭教育存在一定问题,父母对孩子的网络使用缺乏监管,未能及时发现和纠正小明的错误行为。
学校教育方面,法治教育课程设置不足,导致学生法治观念淡薄。
四、案例启示1. 加强法治教育,提高青少年法律意识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共同努力,加强对青少年的法治教育。
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法治教育活动,提高青少年的法律意识,使其自觉抵制不良诱惑,避免上当受骗。
2. 家庭教育要重视,加强亲子沟通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成长,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及时发现和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
同时,家长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3. 学校教育要重视法治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学校要充分发挥法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将法治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法治教育活动。
同时,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法治教育质量。
青少年法律分析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频发,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校园秩序。
本案例以一起校园欺凌事件为切入点,分析青少年法律问题,旨在为预防和处理校园欺凌事件提供法律参考。
二、案情简介2019年3月,某中学发生一起校园欺凌事件。
受害人小王(化名)因与同学小张(化名)发生争执,被小张及其同伙小赵(化名)、小李(化名)围殴,导致小王头部受伤,精神受到严重刺激。
事后,小王向学校、公安机关报案。
三、法律分析1.校园欺凌的法律性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三条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一)殴打他人的;(二)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本案中,小张、小赵、小李围殴小王,构成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行为,属于治安违法行为。
2.校园欺凌的法律责任(1)行政责任:根据上述法律规定,小张、小赵、小李应当承担相应的行政责任,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2)刑事责任:若校园欺凌行为造成严重后果,如致人死亡、重伤等,则可能构成犯罪,涉嫌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等,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
(3)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三十六条规定:“侵害他人造成人身损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等为治疗和康复支出的合理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
造成残疾的,还应当赔偿残疾生活辅助具费和残疾赔偿金;造成死亡的,还应当赔偿丧葬费和死亡赔偿金。
”本案中,小张、小赵、小李应当承担对小王的民事赔偿责任。
3.学校及其他相关方的法律责任(1)学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七十三条规定:“学校、教师或者其他教育工作者违反本法规定,侵犯学生、受教育者合法权益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本案中,学校如未能及时发现和制止校园欺凌事件,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家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四十九条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依法履行监护职责,保护未成年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合法权益。
触犯法律的中小学生案例(3篇)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中小学生触犯法律的事件屡见不鲜,这些事件不仅给受害者带来了严重的伤害,也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为了提高中小学生的法律意识,预防和减少此类事件的发生,本文将以几个典型案例为切入点,对中小学生触犯法律的现象进行剖析。
二、案例一:校园欺凌事件1. 案件背景某市一所中学,一名六年级男生因成绩优异,受到同学们的羡慕。
然而,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却对他产生了嫉妒心理,多次对其进行辱骂、殴打,甚至抢夺其财物。
在长达一个月的时间里,这名男生忍受着同学们的欺凌,身心俱疲。
2. 案件经过经过调查,学校得知了这一情况,立即对涉事学生进行了批评教育,并要求他们向受害者道歉。
然而,道歉之后,欺凌行为并未停止。
受害者家长向学校提出了投诉,要求学校采取更加严厉的措施。
3. 案件处理在家长的强烈要求下,学校决定对涉事学生进行严肃处理。
经调查,学校发现这些学生涉嫌聚众斗殴、故意伤害等违法行为。
于是,学校将此事报告给了当地公安机关,涉事学生被依法处理。
4. 案件剖析(1)法律意识缺失:涉事学生普遍缺乏法律意识,认为辱骂、殴打他人只是小事,无需承担法律责任。
(2)家庭教育缺失:部分家长对子女的教育过于溺爱,导致孩子缺乏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
(3)学校管理缺失:学校在事件发生后,虽然进行了批评教育,但未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三、案例二:校园盗窃事件某市一所中学,一名高二女生因家境贫寒,经常向同学借钱。
然而,她却利用职务之便,将借来的钱据为己有,甚至盗窃同学的财物。
2. 案件经过受害同学发现后,向学校举报了这名女生。
学校立即展开调查,发现这名女生涉嫌盗窃。
在证据面前,她不得不承认自己的违法行为。
3. 案件处理根据我国《刑法》相关规定,这名女生被依法处以行政拘留,并赔偿了受害同学的损失。
4. 案件剖析(1)法律意识缺失:这名女生对盗窃行为缺乏认识,认为自己的行为不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2)道德观念缺失:这名女生在金钱面前丧失了道德底线,将他人的财物视为己有。
法律案例分析范文青少年(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2018年7月,某市某中学发生了一起青少年犯罪案件。
犯罪嫌疑人李某,男,15岁,系该中学初二年级学生。
李某因长期受到同学欺负,心生怨恨。
在一次放学后,李某持刀将欺负他的同学张某刺伤,造成张某重伤。
案发后,李某逃逸至外地,后被公安机关抓获。
二、案件审理此案由某市某区人民法院审理。
在审理过程中,法院充分考虑了李某的年龄、犯罪动机、犯罪后果等因素,依法进行了审理。
三、案例分析1. 犯罪主体分析李某作为未成年人,属于青少年犯罪主体。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未成年人犯罪应当依法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李某的年龄虽然不满16周岁,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的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伤害罪致人重伤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因此,李某的行为构成了故意伤害罪。
2. 犯罪动机分析李某犯罪的动机是报复。
长期受到同学欺负,使李某产生了怨恨心理。
这种心理的积累最终导致了李某的犯罪行为。
青少年时期是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心理承受能力较弱。
因此,青少年犯罪往往与心理问题密切相关。
3. 犯罪后果分析李某的犯罪行为造成了张某重伤,给张某及其家庭带来了严重的伤害。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的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李某的行为已经构成故意伤害罪,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4. 法律适用分析在审理过程中,法院依法对李某进行了审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的规定,李某不满十六周岁,应当依法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同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对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应当采取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
因此,法院在判决时充分考虑了李某的年龄、犯罪动机、犯罪后果等因素,依法对其进行了判决。
四、案例启示1. 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对于预防青少年犯罪具有重要意义。
初中生触犯法律的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小明,一个初中生,原本生活在温馨的家庭环境中,父母疼爱,成绩优异。
然而,在他步入青春期后,却因为一时冲动,触犯了法律,给自己和家人带来了无尽的痛苦。
以下是这起案例的详细情况。
二、案件经过1. 初犯:偷窃小明在一次放学回家的路上,看到一位老人丢失了钱包,钱包里有大量现金。
一时冲动,小明趁老人不注意,将钱包偷走。
事后,他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已经触犯了法律。
2. 再犯:抢劫在第一次偷窃后,小明并未吸取教训,反而更加大胆。
一天,小明在放学途中,看到一位中学生独自回家,心生邪念。
他跟踪该中学生至一处偏僻的小巷,使用暴力手段抢走了中学生的钱财。
3. 案发:被警方抓获该中学生报警后,警方迅速展开调查。
经过一番努力,警方成功抓获了小明。
在审讯过程中,小明对自己的犯罪行为供认不讳。
三、案件分析1. 家庭因素小明的家庭环境原本温馨,父母对他的教育较为宽松。
然而,随着小明步入青春期,父母对他的关注度逐渐降低,导致小明产生了叛逆心理。
在家庭教育的缺失下,小明无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最终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2. 同伴影响小明在初中时期结识了一群不良少年,他们经常一起打架斗殴,偷窃财物。
在小明的眼中,这些行为似乎并无大碍,甚至认为这是一种“酷”的表现。
在这种不良氛围的影响下,小明逐渐走上了犯罪道路。
3. 心理因素小明在青春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的快速发展阶段。
在这一阶段,他容易产生冲动、自私、嫉妒等心理。
当遇到挫折时,他无法正确面对,而是选择用暴力、偷窃等手段来发泄自己的情绪。
四、案件处理1. 法院判决根据我国刑法的相关规定,小明犯有抢劫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四年。
2. 教育改造在服刑期间,小明积极参加监狱组织的各类教育活动,认真学习法律知识,努力改造自己。
在缓刑期间,他严格遵守法律法规,积极参加社区活动,努力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五、案件启示1.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家长应关注孩子的成长,关心他们的心理变化,加强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
真实青少年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案情简介2019年6月,某市某中学初二学生小李(化名),因家境贫困,长期受到同学的欺负。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小李得知同学小明(化名)家中有大量贵重物品,心生贪念。
于是,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小李伙同其他两名同学,潜入小明家中,实施了偷盗行为。
三人共盗得现金人民币1万元、笔记本电脑一台、平板电脑一台以及若干金银首饰。
二、案件经过1. 案发当晚,小李、小张(化名)、小王(化名)三人商量好作案计划,决定在深夜潜入小明家偷盗。
2. 当晚23时许,三人悄悄翻墙进入小明家。
小李负责寻找贵重物品,小张和小王则负责放风。
3. 经过一番搜寻,小李在客厅沙发旁的茶几上找到了一个黑色手提包,包内装有1万元现金。
小李将其拿走。
4. 同时,小李还发现了一台笔记本电脑、一台平板电脑以及若干金银首饰。
三人将这些物品分赃后,逃离现场。
5. 次日,小明发现家中被盗,立即报警。
警方通过调查,迅速锁定嫌疑人小李、小张、小王。
6. 经审讯,三人对自己偷盗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
三、法律分析1. 刑法相关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规定,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2. 未成年人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第一款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本案中,小李、小张、小王均为未成年人,且不满十八周岁。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对于未成年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3.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一条规定,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物质损失的,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本案中,小明因被盗财物遭受了物质损失,有权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
四、判决结果1. 法院审理后,认为小李、小张、小王三人构成盗窃罪,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
中学生触犯法律的小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在我国,中学生触犯法律的现象时有发生。
本案例以一起中学生触犯法律的真实事件为背景,旨在揭示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原因及预防措施。
二、案例概述小明,男,14岁,某中学八年级学生。
他聪明伶俐,成绩优异,是老师和同学们眼中的好学生。
然而,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结识了一群社会青年,开始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某日,小明与这帮社会青年在街头闲逛时,发现一家便利店门口的收银台无人看管。
他们心生贪念,决定抢劫这家便利店。
在策划过程中,小明主动提出自己负责放风,其他人在便利店门口等候。
当晚,他们按照计划实施了抢劫,得手后逃离现场。
三、案例分析1. 青少年犯罪的特点(1)冲动性:青少年正处于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情绪波动较大,容易冲动行事。
(2)盲目性:青少年缺乏社会经验,对法律意识认识不足,容易受到不良诱惑。
(3)团伙性:青少年犯罪往往以团伙形式出现,互相影响,共同作案。
2.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1)家庭教育缺失:家长忙于工作,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和关爱,导致孩子心理失衡。
(2)学校教育不足:学校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不够重视,导致学生法律意识淡薄。
(3)社会环境的影响:网络、影视、游戏等不良信息对青少年产生负面影响。
3. 预防措施(1)加强家庭教育: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成长,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为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强化学校教育: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3)净化社会环境:政府、社会团体要加强对网络、影视、游戏等不良信息的监管,为青少年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
四、案例启示1. 青少年犯罪问题不容忽视,社会各界要共同努力,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
2. 家庭、学校和社会要密切配合,为青少年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3. 青少年自身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法律意识,远离犯罪。
五、总结本案例以一起中学生触犯法律的真实事件为切入点,分析了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原因及预防措施。
希望通过这个案例,引起社会各界对青少年犯罪问题的关注,共同为青少年创造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
法律中学生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引言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益的重要工具。
在中学生群体中,由于年龄、认知水平、法律意识等方面的限制,可能会出现一些法律问题。
本案例通过对一个中学生涉嫌盗窃案件的分析,旨在探讨中学生法律意识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预防和解决此类问题。
二、案例背景某中学高一学生李某,因家庭经济困难,产生了盗窃的想法。
一日,李某发现学校图书室内有一部手机,遂趁无人之际,将手机盗走。
得手后,李某将手机卖给了校外的一名收赃者。
然而,李某的盗窃行为很快被学校发现,并被警方抓获。
三、案例分析1. 李某的行为性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在本案中,李某盗窃手机的行为,已构成盗窃罪。
首先,李某的盗窃行为具有故意性,即明知是他人财物而仍实施盗窃;其次,李某的盗窃行为具有非法性,即未经财物所有人同意,擅自占有他人财物;最后,李某的盗窃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即破坏了社会秩序,侵害了他人合法权益。
2. 李某的法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李某已满十六周岁,应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对于李某的盗窃行为,应当依法判处相应的刑罚。
同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对未成年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3. 案例启示(1)加强中学生的法律教育。
学校和家庭应加强对中学生的法律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使他们明白违法犯罪的危害性。
(2)关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
家庭和学校应关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和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防止他们因心理问题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3)完善校园安全管理。
学校应加强校园安全管理,提高防范意识,防止类似盗窃事件的发生。
(4)加强家校合作。
家庭和学校应加强合作,共同关注中学生的成长,共同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青少年违反犯罪典型案例及分析
青少年违反犯罪典型案例及分析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日益凸显,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青少年违法犯罪不仅对国家、社会和被害人及其家人造成危害,也会对自己和家人造成危害,代价往往是极其沉重的。
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之间的微妙关系,时刻保持警惕。
了解一些典型案例,可以帮助我们学法、知法、守法、用法,认识到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之间只有一步之遥。
在实施任何行为时,我们都应该冷静思考,想想是否合法,如果不合法,就不要去做。
我们应该牢记:恶伤害自己,品德扶正自己,法律规范自己;父母养育自己,老师教导自己,国家关怀自己。
我们要靠自己的努力,不断成长进步。
案例1:手表指针仍跳动,少女生命已逝据XXX调查,网络传播的色情信息对青少年有很大的诱惑力。
一些青少年由于“尝试”色情刺激而发展到实施性犯罪。
例如,19岁的XXX结识了一位18岁的女性网友“冷心女”,见面后趁醉酒之机将其强奸并掐死,并抛尸河中。
类似的案例还有河南省东部两名初中女生被诱骗到家中,强奸后杀害,并将尸体埋藏在自家院内。
这些案例表明,网络情爱的浪漫追求也可能成为青少年犯罪的诱因。
我们应该时刻保持警惕,不要被网络中的“狼外婆”欺骗。
案例2:了解网络才明白,“这些孩子怎么能对同龄人下那么狠的毒手”有些青少年在网络上欺凌同龄人,甚至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了解网络的特点和危害,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保护自己和他人。
我们应该认识到网络欺凌的严重性,积极参与反欺凌活动,同时也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成为欺凌者。
一名山西少年因为每次上网都被母亲阻止,发帖雇凶杀母。
几天后,一名同样沉迷网游的初中生为了200元“报酬”成为凶手,他们联手将这位母亲砍死。
郑州青年小威沉迷网游几乎疯狂。
2006年10月3日,在“作战”过程中,游戏对家小威的“女朋友”被“杀死”。
XXX找到在另一家网吧上网的游戏对家,并将其活活打死。
远在合肥市新站开发区的XXX,年仅16岁,在网吧玩一种用刀捅人的暴力游戏时,由于技术欠佳,每次都被别的玩家“捅”倒。
青年法律案件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普及,青年法律案件逐渐增多,其中校园霸凌案件尤为引人关注。
本文将以一起发生在我国某中学的校园霸凌案件为例,进行深入分析。
案件简介:2022年,我国某中学发生了一起校园霸凌案件。
受害者小王(化名),一名初中生,因学习成绩较好,引起了部分同学的嫉妒。
某天放学后,几名同学将小王围在角落,对其进行言语侮辱、殴打,并强迫其交出钱财。
事后,小王因身体受伤、心理受创,不得不休学治疗。
二、案件分析1. 案件性质:该案件属于校园霸凌案件,具体表现为言语侮辱、殴打和勒索财物。
根据我国《刑法》和《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相关规定,行为人可能构成故意伤害罪、敲诈勒索罪等。
2. 案件原因:(1)家庭教育缺失:部分家长对子女的教育过于溺爱,导致子女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2)学校管理不到位:部分学校对学生行为管理不严格,对校园霸凌现象缺乏有效的预防和干预措施。
(3)社会环境影响:网络暴力、影视作品等社会环境因素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导致他们模仿学习,形成不良行为。
3. 案件影响:(1)对受害者的影响:校园霸凌对受害者造成身体伤害和心理创伤,影响其正常学习和生活。
(2)对施暴者的影响:校园霸凌行为容易使施暴者形成不良性格,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3)对社会的影响:校园霸凌事件损害了社会风气,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三、案件启示1. 加强家庭教育:家长要关注子女的成长,培养其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 加强学校管理: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行为管理,建立健全校园霸凌预防和干预机制,及时制止校园霸凌行为。
3. 加强社会教育:社会各界要关注青少年成长,加强法治教育,提高青少年法律意识。
4. 完善法律法规:针对校园霸凌现象,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
四、结论校园霸凌案件对青少年身心健康和社会风气造成严重影响。
我们要深刻认识校园霸凌的危害,加强家庭教育、学校管理和社会教育,共同营造一个和谐、安全的校园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例分析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违法犯罪是一个人一生的污点。
一个人如果不小心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那他不光要受到法律的严惩,还将对今后的人生造成无法抹去的阴影。
现在我们结合发生在学生身上的违纪现象,来透视青少年犯罪案例,从法律的角度进行分析,希望引起同学们的重视。
首先就是一定要自觉遵守各项法律、法规及社会公共道德规范,这是每一个公民的义务,更是同学们在自我防范违法犯罪中的法定义务和责任。
作家柳青有这样一句名言:“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紧要处却常常只有几步。
”同学们还没有走上社会,前面的道路还很长,一定要走好每一步,学会分析,学会辨别,学会拒绝,才能学会自我保护,否则一旦触犯法律,法律是无情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就会造成“一失足成千古恨”的遗憾,后悔莫及。
一、什么是违法与犯罪?
在这里,我先给大家讲一个案例,事情发生在2012年5月26日某小区的住宅楼,这天是星期日,三位中学生在四楼的楼道窗前嘻玩,甲失手将乙推出窗外,重重地从高达20米的四楼摔下,当时乙的脸色铁青,血从鼻孔、耳孔直往外流,在这里我给同学们出三个思考题:1、第一步应该怎么做?2、甲失手致伤乙,算不算犯罪?3、如果甲构成犯罪,犯什么罪?
正确的处理方法应该是:1、尽快送附近医院或是拔打120急救电话,治疗伤者,同时报警。
前提是如果鉴定部门确定为重伤,且甲的年龄已满16周岁,首先是甲的这种行为构成犯罪,其次违反了《刑法》第四章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第二百三十五条,过失伤害他人致人重伤,处三年以下有徒刑或拘役。
这个案例要考虑两个问题:一是受害人的伤势,如果是轻微伤,构成治安违法,如果是轻伤,则是自诉案件,适用刑法。
再次就要考虑的是刑事责任年龄的问题。
所谓刑事责任年龄,就是指对犯罪后果承担刑事责任的法定年龄。
我国《刑法》第十七条规定,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的,应负刑事责任。
同时《刑法》第十四条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6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强奸、抢劫、贩毒、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所以在这个案件中,如果某甲不满16周
岁,不构成犯罪。
因为他是过失伤害,而不是故意伤害,但是某甲的监护人将承担治疗费用和行政处理。
这里特别要提醒的是,违法和犯罪不是同一个概念。
违法是指违反法律、法规禁止做的及不允许做的或是应当做的而不去做的行为。
犯罪是指触犯《刑法》,严重危害社会,依照〈〈刑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行为。
二、如何与违法犯罪作斗争?
这里举一个常见的案例,即在校内外有人向你要钱要物怎么办?
同学们在校内或校外被人强要钱物的情况虽然比较少,但有些同学遇到过。
向你施加威胁的有本校的学生,也有高一级学校的学生或社会青年。
本校的往往是那种沾染了不少恶习的,出了名的坏孩子,你认识他,或是半熟脸,你能从别人那里问出他是谁。
他让你给钱,或是你的其它物品,不然就说要打你,甚至还可能说以后见一次打一次,他敢在学校内做这种事情就不怕老师吗,就不怕学校处理他吗?是不是胆子太大了。
其实,并不是他胆子大,而是他利用你胆小怕事,他觉得你不敢对抗他,不敢声张告诉老师,给了钱、物、免得以后找茬,受欺负,其实他心心里虚得很,只要到学校来读书的,没有不怕老师的学生。
有个现象可以说明这一点,那就是学校里的班干、“三好学生”就很少遇到这种威胁,因为“要钱物”的学生来学校读书都知道,这些学生和老师关系密切,是什么都敢跟老师说的。
对此事如何解决呢?(1)应该大声拒绝,不行,我凭什么给你!要正气压住邪气,我跟老师说去。
(2)看看自己视野中有没有老师和正义感的同学、同时大呼,使他不敢轻举妄动,记住千万不要胆小,软弱在此是一文不值。
也用不着和他动手,如果动手一是你显得不文明,二是你也容易吃亏。
毕竟寡不敌众。
在校外,时常有一些不三不四的社会青年,他们都是本地的流失生和已经毕业的人,他们和坏孩子相互勾结,狐假虎威专欺负软弱的同学,记住:1、当你遇到这种情况时,先要拒绝和不认识的人答话;2、如被强行拦下,要义正辞严说我没有钱,同时找机会迅速离开;
3、如果再不让我走,我就报警。
他是不敢打你的,一旦打你,那就犯了抢劫罪,那可就要坐牢了。
这里也有个案例:经常向某校学生骚扰的几名青年去向一名学生要钱时,要了10元钱,只打了两拳,踢了一脚,就这两下,断送了他们的前程,这几名青年被刑事拘留,罚款1000元。
法律是无情的,只要他敢打你,他就会受到法律的严惩。
所以我说他们做坏事
是不敢打你们的,你们应该理直气壮地面对。
同时,这也告诫我们每一位同学,千万不要做这几名青年那样的傻事,否则是得不偿失,影响自己的一生。
三、怎样预防自己违法犯罪?
通过上面的案例,我们已经知道了违法犯罪的危害,那么为了使我们自己不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和避免受到不法分子的伤害,我们必须分清是非,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1、不要和社会青年交往,更不要受到他们的蛊惑而被人利用,糊里糊涂就干了违法犯罪的勾当。
2、不要总喜欢去瞧热闹,人家违法犯罪你也跟着去,结果懵懵懂懂就成了帮凶。
3、开玩笑不可过度,平时不要玩器械,否则容易伤人而酿成悲剧。
4、女同学要洁身自爱,不得贪小便宜,要不就容易上当受骗而遗害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