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状结构及中缝核群
网状结构reticular formation PPT课件
• 〈1〉中缝核群的分群 , 自尾侧向吻侧 , 分成中 缝苍白核、中缝隐核、中缝大核、中缝桥核、 中央上核、中缝背核和线形核。为 5 羟色胺能 神经元。 • ①中缝隐核 nuclei raphe obscures : 位于延髓中下部至脑桥下部被盖的背侧 , 由锥 体交叉延至上橄榄核的尾侧两旁的纤维网内。 此核由大、中、小型细胞组成,核大偏位,胞体 呈圆形或椭圆形,胞浆很少,尼氏体染色不明显。
•
④中缝脑桥核〈又称中央下核〉 nucleus raphe pontis : 位 于 脑 桥 中部以下的被盖内,占内侧丘系与顶 盖脊髓束之间的中缝两侧。由中、 小型多极细胞组成。核居中或偏位, 含有中等大小尼氏体,细胞密集。
•
•
⑤中央上核superior central nucleus:位于脑桥中部至中脑下部 中缝的两侧,内侧纵束的腹侧,其 腹侧与中缝脑桥核的背侧相互重叠, 由一群较密集的小型细胞组成,胞 体常彼此靠近成对排列,核偏位, 胞质少,含中等染色的尼氏体。
网状结构reticular formation
• 网状结构这个概念是1865年首先由 Dieter提出,是指在延髓、脑桥和中脑的 被盖区内有各种大小不等的细胞团,它们 与其本身的树突、轴突以及来自各不同 部位的细胞轴突或侧支混杂在一起。其 中大部分细胞呈弥散分布,不形成明确的 核团。低等脊椎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大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分由网状结构组成,它代表脑在进化上 的古老部分。
•
⑥中缝背核raphe dorsal nucleus:位于脑桥上部向上至 中脑动眼神经核尾侧部,在中央 灰质的腹侧。由中型卵圆形、梭 形细胞组成,核偏位,尼氏体粗大 深染,排列密集。
•
⑦ 线 形 尾 侧 核 caudalis lineal ncleus :位于中脑被盖 内 , 脚间核的背侧。为一个不成 对的中线核团 , 该核由卵圆形和 梭形细胞组成 , 以中型为主。核 偏位 , 胞质内含有粗大的尼氏体。 细胞排列较密集。
脑干内部结构
丘系交叉
和 内侧丘系
【内侧丘系】
丘脑
腹后外侧核
传导躯干、四 肢本体觉和精 细触觉的纤维 由薄、楔束 核发出,经 丘系交叉至 对侧,然后 上升形成内 侧丘系 ,终 止于丘脑
(腹后外侧核)。
薄楔 束 核 上肢 躯体上半 下肢 躯体下半
丘系交叉
T4~5
大脑皮质、(基底核) 导水管周围灰质、红核
(P354)
脑干 扩大
延髓(橄中平面)最大 外侧,灰白质 交界处。
脊髓 后角颈部(Ⅴ层)
分区 中缝核群(正中区) 内侧核群 (效应区) 外侧核群 (感受区)
向小脑投射的核群
皮质、基底核
边 缘 系
躯体、 内脏防卫
P345
垂 体
P345
下
丘
脑
运动控制 内脏运动内分泌
P345
小脑
网 状结 构 网 状 结 构 的 下 行 性 影 响
3)中脑的 脑神经核
①动眼神经核 ②动眼神经副核 ③滑车神经核 ④三叉神经中脑 核
上下内直肌 下斜肌上睑提肌 上斜肌 咀嚼肌
上下内直肌 下斜肌上睑提肌 上斜肌 咀嚼肌
外直肌
睑裂以上表情肌 睑裂以下表情肌
外直肌
睑裂以上表情肌
舌下神经核
咽喉肌 咽喉肌
胸锁乳突肌斜方肌
胸锁乳突肌斜方肌
脑神经核
运动 躯体运动 一般内 脏运动 动眼神 经副核 特殊内 脏运动 一般躯 体感觉
抑制区
易化区 脑 桥 网 状 脊 髓 束 延 髓 网 状 脊 髓 束
内脏中枢位置
心血管中枢 呼吸中枢
Ⅶ Ⅷ层
1、灰质 ㈠脑神经核 1)延髓的 脑神经核
①舌下神经核 ②副神经核 ③疑和 ④迷走神经背核 ⑤下泌涎核 ⑥孤束核 ⑦三叉神经脊束 核
网状结构 PPT
大家好
4
在脑桥,位于脑桥被盖部的中央,是延髓网构向上的延续, 但比延髓广泛。
大家好
5
在中脑,其范围较小,一般仅指中脑水管腹侧,红核的
背外侧区域。
脑干网状结构向上与间脑的有关结构,向下与脊髓灰质
Ⅴ-Ⅶ层相连续 (脊髓网状结构位于后角底部外侧特别
在颈髓节和上胸髓节,灰白质交织构成)。
大家好
6
脑干网状结构由神经管基板和翼板之间的中间带发育 而成,占据脑干被盖部的不甚分化的部分。在神经系统的 进化过程中reticular formation比较古老。从种系发生 的角度,在原始脊椎动物的脑干中,有大量的神经组织未 组成明显的神经核和纤维束,而呈弥散地排列成为网状结 构。在动物进化的过程中,随着前脑和新皮质的发展,产 生了脊髓与大脑皮质间互相联系的传导束,在脑干中也出 现了一些大的核团(如下橄榄核、红核、黑质等),而且它 们在哺乳动物中形体逐渐增大了,但在高等脊椎动物中, 原始的网状结构并未消失,相反地进一步发展成为脑内一 个具有重要功能的组成部分了
脑干网状结构
Reticular Formation of the Brain Stem
大家好
1
一、概述 脑干网状结构(reticular formation of the
brain stem)位于脑干中央区域被盖内,在解剖学上 系指该区,在延髓、脑桥和中脑被盖中央部除脑神经 核和其他一些边界明显的核团(如薄、楔束、下橄榄核、 红核、黑质等)以及长距离(特异性的)的纤维束以外的 区域有许多由神经细胞的突起组成纵横交错的纤维网, 其中有弥散的神经细胞,通常把这个灰白质交织的区 域统称为脑干网状结构。
脑桥中央下核的上、背侧有中缝桥核,向上延为中央上核,
14-15脑干i-七种脑神经核
功能: 功能:支配软腭、咽、喉、骨骼肌
切面高度
副神经核
4) 副神经核:
位置:延髓 位置 性质: 性质: 纤维联系: 纤维联系: 副神经 皮质核束
功能:支配胸锁乳突肌、斜方肌及腭、 功能 喉肌
切面高度: 切面高度:锥体交叉
(3)一般内脏运动柱 (副交感低级中枢) ) ) 动眼神经副核( 1)动眼神经副核(E-W核)
中枢神经系统-II=脑
位置: 位置:颅腔内
端脑 间脑
分部: 中脑 分部
脑桥 延髓 小脑
脑干
脑 干
一、位置: 由枕骨大孔向前上至颅中窝 位置:
上接间脑 上接间脑 脑干的毗邻关系: 下连脊髓 脑干的毗邻关系: 下连脊髓 背面连小脑 背面连小脑 延髓
由下向上分三部
脑桥 中脑
中脑 脑桥 延髓
二、脑干的外形
上泌涎核
3)下泌涎核: )下泌涎核: 位置: 位置:延髓橄榄上部 发出纤维: 发出纤维:加入舌咽神经 性质: 性质:副交感 功能: 功能:支配腮腺的分泌。
下泌涎核
迷走神经背核: 4) 迷走神经背核:
位置:延髓 位置: 性质:副交感 性质: 发出纤维:加入迷走神经 发出纤维: 功能: 功能:支配胸、腹腔内脏平滑肌、心肌、 腺体的运动和分泌。
2、脑神经核排列规律 、
①脑神经核的高度与该脑神经相连的部位基本一致 ②脊髓的中央管到脑干后,从后正中沟裂开,向两侧展开形成菱形窝, 脊髓的中央管到脑干后,从后正中沟裂开,向两侧展开形成菱形窝, 原来脊髓灰质前角、侧角、后角到脑干则变为内侧与外侧的关系。 原来脊髓灰质前角、侧角、后角到脑干则变为内侧与外侧的关系。 核团的排列规律:内侧为躯体运动性的脑神经核 前角)、中间为内 躯体运动性的脑神经核( )、中间为 ③ 核团的排列规律:内侧为躯体运动性的脑神经核(前角)、中间为内 脏运动性脑神经核(侧角)、外侧为感觉性脑神经核 后角)。 )、外侧为感觉性脑神经核( 脏运动性脑神经核(侧角)、外侧为感觉性脑神经核(后角)。
脑干的白质及网状结构
脑干的白质
• 主要由长的上、下行纤维束和出入小脑的纤维组成,其中出入小脑 的纤维在脑干的背面集合成上、中、下三对小脑脚。
• 其次还有脑干内各核团间及各核团与脑干外结构间的联系纤维。 因此,脑干内各纤维束的构成和位置均较脊髓的复杂。
(1)长的上行纤维束
• 1)内侧丘系medial lemniscus:由对侧薄束核和楔束核发出的二级感 觉纤维,经内侧丘系交叉后形成,向上经脑干终于丘脑腹后外侧核。
• ①起自对侧红核的红核脊髓束,在中脑和脑桥分别行于被盖的腹侧 和腹外侧,在延髓位于外侧区;
• ②起自上丘的顶盖脊髓束,居脑干中线的两侧,内侧纵束的腹侧; • ③起自前庭核的前庭脊髓束和起于网状结构的网状脊髓束等。
脑干的网状结构
• 在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第四脑室室底灰质和延髓中央灰质的腹 外侧,脑干被盖的广大区域内,除了明显的脑神经核、中继核和长 的纤维束外,尚有神经纤维纵横交织成网状,其间散在有大小不等 的神经细胞核团的结构,称脑干网状结构reticular formation ofbrain stem。
• 内侧纵束的主要功能为协调眼外肌之间的运动,调节眼球的慢速运动 和头部的姿势。
(2)长的下行纤维束
• 1)锥体束pyramidal tract:主要由大脑皮质中央前回及旁中央小叶前 部的巨型锥体细胞(Betz细胞)和其他类型锥体细胞发出的轴突构成, 亦有部分纤维起自额、顶叶的其他皮质区。
• 该束经过端脑的内囊进入脑干的腹侧部,依次穿过中脑的大脑脚底 中3/5、脑桥基底部和延髓的锥体。
(2)脑干网状结构的功能组合
• 1)对睡眠、觉醒和意识状态的影响:脑干网状结构通过上行网状激 动系统和上行网状抑制系统参与睡眠-觉醒周期和意识状态的调节。
神经解剖学学习资料:神经解剖学名词解释
神经解剖学期末复习题配合八年制《系统解剖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二版)使用风味更佳名词解释部分:1 .脑干网状结构:(340)在中脑水管周围灰质、第四脑室室底灰质和延髓中央灰质的腹外侧,脑干被盖的广大区域内,散在有大小不等的神经细胞核团,称脑干网状结构。
其核团大致可分为向小脑投射核群、中缝核群、内侧(中央)核群和外侧核群。
可影响睡眠、觉醒和意识状态,控制躯体运动,调节躯体感觉和内脏活动。
2 .交感干:(418)位于脊柱两旁的交感神经椎旁神经节借节间支连成左右两条交感干,从颅底到尾骨,可分为颈胸腰部尾五部,沿脊柱两侧走行;于尾骨前面两干合并,合成一个奇神经节。
交感干神经节由多级神经元组成,部分交感神经节后纤维起自交感干中的这些细胞。
3 .骈股体:(373)位于大脑纵裂底,由连合左右半球新皮质的纤维构成,纤维向两半球前后左右辐射,广泛联系额、顶、枕、颜叶。
前端呈钩形的纤维板,从前往后可分为嘴、膝、干、压部。
脐胭体下面构成侧脑室顶。
4 .脉络丛:(317)在脑室的一定位置,软脑膜及其血管与该部位的室管膜上皮共同构成脉络组织,某些部位的脉络组织其血管反复分支相互缠绕成丛,夹带表面软脑膜和室管膜上皮一起突入脑室,形成脉络丛,是产生脑脊液的主要结构。
5 .脊髓圆锥:(304)脊髓下端变细成圆锥状,称脊髓圆锥,成人约平对第一腰椎下缘,新生儿可达第3腰椎下缘,自此处向下延续为无神经的终丝。
6 .大脑脚:(316)中脑两侧各有一粗大的纵行隆起,称大脑脚(包括中脑被盖与大脑脚底),其浅部主要有大脑皮质发出的下行纤维构成(自内向外:额桥束,皮质核束、皮质脑干束(锥体束),枕撅桥束)O大脑脚内侧,脚间窝下部有动眼神经根出脑。
7 .脊髓灰质:(302,306)在中枢部,神经元胞体及其树突的聚集部位,在新鲜标本中色泽灰暗,称灰质。
脊髓灰质是神经元胞体及突起、神经胶质和血管等的复合体。
灰质内的神经细胞往往聚集成群或层。
脊髓白质:(302,309)神经纤维在中枢部聚集的部位,称白质,因髓鞘含类脂质色泽明亮而得名。
中缝核簇
中缝核簇脑干正中线以及紧靠其两侧,有一些连续的神经元窄带,根据其形态及分布可分为若干核团,总称为中缝核簇(raphe nuclei complex)。
在结构与功能上,它们与脑干网状结构关系密切。
从尾侧向吻侧,可依次辨认出8个核团,即中缝隐核、中缝苍白核、中缝大核、脑桥中缝核(中央下核)、中央上核(中缝正中核)、中缝背核、中间线形核和吻侧线形核。
中缝核簇是5-HT能神经元的聚集区。
一、中缝核簇的核团1、中缝隐核:中缝隐核(nucleus raphes obscurus)位于延髓中部平面至脑桥下部平面之间,存在于被盖背侧部中缝的两侧。
多数为小型神经元,呈圆形或卵圆形;散在着少量大中型神经元染色较深;2、中缝苍白核:中缝苍白核(nucleus raphes pallidus)位于中缝核隐核的腹侧,锥体背侧的正中线上,分布平面同中缝隐核。
大中型神经元占多数,小神经元也较多,因胞浆淡染而得名。
3、中缝大核:中缝大核(nucleus raphes magnus)位于被盖腹侧部的正中线上,下方与中缝隐核及中缝苍白核相续,从下橄榄核上部平面向上方延至脑桥中部平面,在下橄榄上部平面处较发达。
此核神经元形态与巨细胞网状核和脑桥尾侧网状核类似,背侧部神经元较少,以中型多级神经元为主;腹侧部神经元密集而多,以大中型神经元为主,散在这巨型神经元。
4、脑桥中缝核:脑桥中缝核(rapheal nucleus of pons)又名中央下核。
核柱上界略高过三叉神经运动核的吻端平面,下界位于中缝大核吻端的背侧,实际上是中缝大核向吻侧的直接延续。
此核由中小型神经元组成。
5、中央上核:中央上核(superior central nucleus)下方与中央下核相续。
核柱尾端起自脑桥中上部平面,上达中脑下丘中部平面,在菱脑峡平面此核最明显。
其背侧有小脑上脚交叉和中缝背核,腹侧为脚间核。
此核由密集的小中型神经元组成。
6、中缝背核:中缝背核(nucleus raphes dorsalis)位于导水管周围灰质的腹侧区。
脑干网状结构核团主要包括中缝核团
第二症状群是持续的回避,包括害怕与他人分 离、对活动失去兴趣、情感麻木;
第三症状群包括多方面的症状,诸如:过度警 觉、睡眠障碍、记忆损伤或消极情绪。
Hale Waihona Puke 调查结果表明PTSD与抑郁之间可能存在多 种关系:患有PTSD和患有抑郁的病人有相似 的人格 特点;而且PTSD与抑郁也可能互为
群相同的区域。在酗酒人脑标本,正常分布于脑 干头侧中缝核群的SERT免疫反应标记信号减弱; 中缝正中核、中缝背核尾侧部、中缝背核束间部、 中缝背核腹侧部、中缝背核背侧部的SERT免疫反 应含量强度与健康组相应区域比较显著降低。结 论:酗酒者头侧中缝核群SERT蛋白表达降低。
帕金森综合症(实验)
选用健康成年 wistar大鼠12 只,雌雄不限,按随机 法选9只为实验组( 注射盐酸哌替啶),3只为正常 对照组( 注射等量生理盐水) 。应用透射电镜观察 经美兰块染的中脑黑质、脑桥中缝部及尾状核部。 结果上述核团神经元的超微结构均发生病理性改变, 神经细胞核膜皱缩,核膜凹凸不整,并有局部断裂; 线粒体变性,基质浓度降低及空泡化;粗面内质网 和高尔基复合体囊腔扩张变性;大量初级溶酶体及 脂褐素集聚;出现了髓样体和多泡体等变性结构。 结论黑质、尾状核及中缝核神经元超微结构的病理 性变化从而导致纹状体- 黑质- 纹状体锥体外路系环 路功能障碍,是引发帕金森综合征的结构基础。
中缝核是5-羟色胺能神经元,他们发出5-羟 色胺纤维止于脊髓后角,可抑制后角对痛 觉的向上传导。另一方面,5-羟色胺在端脑 的释放可导致睡眠,损毁中缝核时可导致 高度睡眠。
5-HT在大脑皮层及神经突触内含量很高,是一 种抑制性神经递质。在外周组织,5-羟色胺是 一种强血管收缩剂和平滑肌收缩刺激剂。
脑干内部结构
面N核接受皮质核束的传入: 面神经核分上下两半
面神经膝
上半接受双侧皮质核
束纤维传入的神经元, 发出纤维支配同侧眼裂
以上的表情肌
下半接受对侧皮质核 束纤维传入的神经元, 发出纤维支配同侧眼裂 以下的表情肌 面N运动根在脑干内 的走行情况示意图
一般内脏运动核-副交感核
核团名称 动眼N 副核 核团 位臵 传出Nf支配
回
1、脊髓节段
2、脊髓灰质分布
顾
3、主要的上、下行纤维束
脑干内部结构
中央管
脑神经核
灰
白
质
质
非脑神经核
上行纤维束
下行纤维束
网状结构
脑干的分部
延髓 前 后 锥体 被盖部 脑桥 基底部 中脑 大脑脚底 以黑质前后缘为界 被盖部 以中央灰质后缘为界 顶盖
以斜方体为界
被盖部
脑干内部结构的特点
中央管向后开放形成菱形窝 延髓下部和中脑的中央管仍保持闭 合状态(在延髓上部和脑桥,中央管 向背面敞开形成菱形窝) 各种性质的神经核团由脊髓内的腹 背排列变成内外排列 脊髓中位于灰质周围的白质移到脑 干的腹侧 由于上、下行纤维束在脑干内交叉 及神经根纤维的穿行,使灰质被切 割成许多独立的灰质核团(神经核) 灰白质之间出现大量的网状结构
长的下行纤维束
锥体束、红核脊髓束、顶盖脊髓束、前庭脊髓束、网状脊髓束等
出入小脑的纤维
脊髓小脑前、后束,小脑中脚、小脑上脚等
内侧丘系 起点 薄束核、楔束核
止点 丘脑腹后外侧核 走行 内侧丘系交叉
延髓 中线两侧 脑桥 中脑 基底部与被盖部之间 红核背外侧
位 置
功能
传导对侧躯干、四肢的意识性本体觉和精细触觉
本科生课程-9-神经系统高级功能脑电图睡眠与觉醒剖析
始于出生时,随年龄增长而变化: 新生儿一昼夜多个周期(60-90 min) 儿童两个周期(午睡与夜间睡眠) 成年人一个周期(与昼夜交替大致同步)
睡眠的时相
睡眠时许多生理功能都发生变化。例如,感觉功能减退,骨骼肌反射和肌 紧张减弱,植物性功能也发生改变。
应用脑电技术及其他测定发现睡眠具有两种不同的时相状态: 慢波睡眠(s1ow wave sleep) 快波睡眠(rapid wave sleep),异相睡眠(paradoxical sleep)或快速眼
但是,异相睡眠会出现间断性的阵发性表现,这可能与某些疾病在夜间发 作有关,例如心绞痛、哮喘、阻塞性肺气肿缺氧发作等。有报导,病人 在夜间心绞痛发作前常先做梦,梦中情绪激动,伴有呼吸加快、血压升 高、心率加快,以致心绞痛发作而觉醒。
睡眠发生的机制
睡眠是由中枢内发生了一个主动过程而造成的,中枢内存在着 产生睡眠的中枢,有人认为,在脑干尾端存在能引起睡眠 和脑电波同步化的中枢。这一中枢向上传导可作用于大脑 皮层(有人称之为上行抑制系统),并与上行激动系统的 作用相对抗,从而调节着睡眠与觉醒的相互转化。
脑的高级功能
脑电图和脑诱发电位
自发脑电活动: 大脑皮层的神经元具有生物电活动,因此 大脑皮层经常有持续的节律性电位改变,称为自发脑电 活动。
脑电图: 临床上在头皮上用双极或单极记录法来观察皮层 的电位变化,记录到的脑电波称为脑电图。
皮层电图: 在动物中将颅骨打开或以病人进行脑外科手术 时,直接在皮层表面引导的电位变化,称为皮层电图。
快波睡眠:在慢波睡眠后进入快波睡眠,这时眼球出现快速运 动,有时部分肌肉抽动,出现作梦。
快波睡眠的脑电特征:其脑电特点是一种去同步的低电压快波 脑电波。
网状结构
1. 正中区(正中核柱):位于脑干中线及两旁,从延髓至中 脑,由于位置关系,故统称为中缝核rapher nuclei。 中缝核:在延髓有中缝隐核、中缝苍白核和中缝大核。 在延髓和脑桥交界处有中央下核,实为中缝大核的上部。在 脑桥中央下核的上、背侧有中缝桥核,向上延为中央上核, 也称中缝正中核。在中脑,有位于中央灰质前方,中线两旁 成对的中缝背核、中间线形核等等。 中缝核的细胞为脑内5-HT能神经元主要集中地,能合成 5-HT,作为神经递质,实验证明,它与睡眠和多种神经内分 泌功能有关,破坏中缝核或抑制5-HT的合成,将使动物不能 睡眠与过度活动,刺激中缝核由于对感觉性神经元的抑制 (有人认为抑制脊髓丘脑束)而产生镇痛作用。 60年代中期,根据荧光组化的方法,观察结果,大鼠脑 干内5-羟色胺能神经元可分为9群,命名为B1-B9,人、猫、 兔也可类似划分。
网状神经元接受各种传入信号的会聚,致使这些 信号被修饰或其特异性被取消,这就是构成网状结构 功能多样化许多种感觉 都并入网状结构,这个多突触的通路中,经过背侧丘脑的 板内核传入大脑皮质,并不引起特定的感觉,而是影响意 识水平和注意力。 ①在睡眠中的动物,通过网状结构刺激大脑皮质,动物 则从睡眠的脑电图立即转变为清醒的脑电图。
3. 外侧区(又称外侧核柱)
主要由小细胞组成,轴突较短, 位于被盖背外侧 ( 占被盖部的外侧 1/3) ,内侧核柱的外侧。一般认 为此区为网状结构的接受区,它 的轴突向内侧止于内侧核柱群。 核团有:在延髓下部,中缝核外 侧的旁正中核,它向下续于脊髓 颈髓节的中间带Ⅴ-Ⅶ层;延髓 还有中央网状核和腹侧网状核, 在这两核的外侧有延髓外侧网状 核。在脑桥,有脑桥小细胞核 (楔 形核、楔形下核) ;在中脑被盖, 有外侧和内侧臂旁核及脚桥被盖 核等。
脑干内部结构(一)
(一)脑神经核 第Ⅲ-Ⅻ对脑神经与脑干相连。 脑神经核按性质分为感觉核(终止核) 和运动核(起始核)两种。 其成分分为七种: ①一般躯体运动核: 支配自肌节演化 的骨骼肌,即舌肌和眼球外肌 ②特殊内脏运动核: 支配由鳃弓演化 的骨骼肌,即咀嚼肌、表情肌、软腭 和咽喉肌等。
③一般内脏运动核: 支配头、颈、胸、 腹部的平滑肌、腺体和心肌。 ④一般内脏感觉核: 接受脏器和心血 管的初级感觉传入。 ⑤特殊内脏感觉核: 接受初级味觉纤 维传入; ⑥一般躯体感觉核: 接受头面部皮肤 及口、鼻腔粘膜的初级感觉纤维; ⑦特殊躯体感觉核: 接手内耳初级听 觉和平衡觉纤维传入。
(2)脑桥核: 位于脑桥基底部。接受来自同侧大脑 皮质广泛区域的纤维,特别是运动前区、 第一躯体运动区、第一躯体感觉区和高级 躯体感觉区(第5区)的纤维,即皮质脑 桥束。发出的脑桥小脑纤维越过中线,组 成粗大的小脑中脚进入对侧小脑。脑桥核 是大脑皮质运动信息的主要中继核。
3. 中脑的非脑神经核: (1)下丘: 在中脑下部背侧,是听觉通路中 的重要中继核。发出纤维到达上丘, 与上丘的纤维共同构成顶盖脊髓束、 顶盖被盖束,完成头和眼球转向声源 的反射性调节。
(1)动眼神经副核:又称E-W核,位 于上丘动眼神经核背内侧。发出纤维 加入动眼神经,止于睫状神经节。节 后纤维支配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 (2)上泌涎核:位于脑桥下部,面神 经核尾侧部。发出纤维加入面神经, 经翼腭神经节和下颌下神经节换元后 支配泪腺、舌下腺和下颌下腺。
(3)下泌涎核:位于延髓橄榄上部, 迷走神经背核头端附近。发出纤维加 入舌咽神经,经耳状神经节换元后支 配腮腺。 (4)迷走神经背核:位于延髓内侧 丘系交叉至橄榄中部平面,迷走神经 三角深面。发出纤维加入迷走神经, 经其分支到达效应器官旁或内的副交 感神经节,换元后支配颈、胸、腹腔 大部分脏器的活动。
脑干内部结构:脑神经、非脑神经核团
三叉神经中脑核 mesencephalic nuc. of trigeminal n. 三叉神经脑桥核 pontine nuc. of trigeminal n.
三叉神经脊束核 spinal tract nuc. of trigeminal n.
7特殊躯体感觉柱:
功能:接受内耳初级听及平衡觉纤维
名称
小脑中脚
脑桥核pontine nucleus
3
中脑的非脑神经核:
2)上丘(核): 指中脑上丘深方呈灰白质交替成层排列的结构, 接受视束、下丘和脊髓的传入纤维, 发出纤维至脊髓和脑干,完成视听反射。
1)下丘(中央核): 位于中脑下丘的深方, 接受蜗神经核的纤维, 发出纤维至内侧膝状体, 传导听觉冲动,完成听反射。 中央核central nucleus
损伤表现为头不能向对侧转,肩不能 上提。
疑核nucleus amibiguus
副神经核accessory nuc.
3 一般内脏运动柱:之间,近界沟处,4个核团
功能:支配平滑肌、心肌、腺体
名称
位置
相关脑N
分布区
动眼N副核 上丘水平 动眼N
上泌涎核 脑桥下部 面N 舌咽N
睫状肌、瞳孔括约肌
泪腺舌下腺下颌下腺 腮腺
注:
一般内脏运动纤维 特殊内脏运动运动纤维 一般和特殊内脏感觉纤维
(二)非脑神经核:属于中继核团
1 延髓的非脑神经核:
1)薄束核与楔束核 位于延髓薄束结节和楔束结节的深方, 接受来自薄束与楔束的纤维, 发出纤维弓形绕过中央灰质,在正中线交叉形成内侧丘系交叉,在 中线两侧后继续上升形成内侧丘系。
传导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
内侧丘系交叉
躯干四肢意识性本体觉精细触觉传导通路
脑干9人体解剖学
脑干网状结构
在脑干中央区纤维纵横交错内有大量的神经元胞体共同组成脑干网状结构。
1.主要核团
☐中缝核团
☐内侧(中央)核群“效应区”☐外侧核群“感受区”
2、脑干网状结构的纤维联系及功能☐影响大脑皮质兴奋性:
通过上行网状激动系统(非特异性上行投射系统)影响大脑皮质广泛区域的兴奋性,维持睡眠—觉醒状态。
☐调节脊髓牵张反射和肌张力:
通过网状脊髓束,易化或抑制γ和α神经元,调节脊髓牵张反射和肌张力,实现对躯体运动的控制。
网状上行投射系统
网状脊髓束:
2.脑干网状结构的纤维联系及功能
☐调节内脏活动:
通过网状结构内各种内脏活动中枢,调节内脏活动(呼吸中枢、心血管中枢、咳嗽、……..)。
☐抑制痛觉传入:
中缝核群的5-HT能神经元产生5-HT,可抑制痛觉的传入,具有镇痛作用。
中缝核纤维投射:
本节重点:
脑干内网状结构的核团及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状结构对内脏运动的调控
1. 对呼吸运动的调控 呼吸调整中枢:位于
脑桥网状结构上端外侧 区
长吸中枢:位于脑桥 网状结构的中下部
呼吸中枢化学敏感区: 位于舌咽神经和迷走神 经根的腹侧
2. 对心血管活动的调控 血管收缩区(C1区):延髓上部和脑桥下部的腹外侧区 血管舒张区(A1区):延髓下半的腹外侧区 感觉区:延髓和脑桥下部的背外侧区
(三)中缝核的纤维联系
传入纤维— 1. 脊髓中缝纤维:
脊髓全长— 脊髓网状束— 中缝隐核、中缝苍白核和中缝大核 2. 脑干中缝纤维:
脑干的感觉核团— 中缝大核; 网状结构、蓝斑、黑质、中央灰质等— 中缝背核或中央上核 中缝核的往返纤维 3 . 间脑中缝纤维: 丘脑束旁核— 中缝大核; 下丘脑的视前核、视上核、乳头体核、背内侧核等— 中缝背核 4. 端脑中缝纤维: 皮质运动感觉区— 经锥体束— 中缝大核、中缝苍白核及中央上
纤维连系:内侧核接受味觉核的纤维传入,发纤维投射到丘脑、下丘脑和 杏仁体;外侧核接受孤束核尾侧部的一般内脏感觉传入。
神经活性物质:内含丰富的神经活性物质。如脑啡呔、P物质等。
4. 脚桥被盖网状核:中脑被盖的腹外侧部,楔形核和楔形下核 的腹侧。小脑上脚的外侧,内侧丘系的内 侧和背侧,其下方为臂旁核。从脑桥与中 脑交界平面延伸到红核尾端平面。
2. 旁正中网状核:位于下橄榄核中部平面的背侧,靠近正中 线。
纤维联系:传入纤维来自脊髓、后索核、前庭神经核、 小脑顶核、中脑顶盖、舌下周核以及大脑皮 质中央后回和运动前区;传出纤维至脊髓小 脑和脊髓。
功能:与两眼凝视运动的发动有关。
3. 脑桥被盖网状核:位于脑桥被盖腹侧部,内侧丘系的背 侧。
功能:既参与小脑--网状结构--小脑的回路,又是大脑— 小脑通路的中继站之一。
4. 脑桥中缝核(中央下核): 脑桥中部以下 与延髓交界处。下端接中缝大核。
5. 中央上核:脑桥中部到中脑下端之间,中 缝两侧,内侧纵束的腹侧。下端与中央 下核背侧部相接,菱脑峡处此核最明 显。背侧为中缝背核,腹侧为脚间核。
6. 中缝背核:位于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的腹 侧中线上。由脑桥上部延伸到动眼神经 核下界。
6. 网状结构的化学递质: 20世纪中期开始,研究脑内化学物质的分布。发现网状结
构内许多神经元含有不同的单胺类物质。 瑞典学者将含有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儿茶酚胺衍生物
的神经元命名为A类神经元, 基本分布情况如下:
—— A类神经元: 从延髓到端脑的嗅球,可分为16群— A1~7: 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 A8~16: 多巴胺能神经元。 A1~3: 延髓。其中包括迷走神经背核和孤束核的一些神经 元; A3群仅见于大鼠。 A4~7: 脑桥。其中蓝斑细胞属A6群。 A8~16: 中脑及中脑以上。其中A8~10群位于黑质及邻近脑 区,都含多巴胺;A16群位于嗅球。
7. 线形核: 位置:中间线形核— 小脑上脚交叉背侧,中缝背核的腹侧。下接尾侧线形核,
上达红核尾侧端。 吻侧线形核— 动眼神经根内侧,自红核中部平面向上达中脑上端。下接
中间线形核。
(四)与小脑相联系的网状核
1. 外侧网状核:位于下橄榄核的背外侧。 纤维联系:传入纤维来自脊髓、大脑皮质和红核;传出 纤维经小脑下脚进入小脑。
下部。被盖腹内侧,下 橄榄核上部的背侧。下 接延髓中央核的腹侧网 状核,上达三叉神经运 动核的下端。
3. 脑桥尾侧网状核:脑桥中部,三叉神经运动核以上平面— 脑桥 中上部。巨细胞网状核向上的延续,且部分 重叠。
4. 脑桥吻侧网状核:脑桥上部被盖内。下部接尾侧网状核,向上 延伸至中脑下部。
5. 中脑楔形核:位于中脑顶盖的腹侧,中脑被盖的背外侧,中脑 水管周围灰质的腹外侧。脚桥被盖网状核的背 侧。于脑桥吻侧网状核接续。上下延伸整个中脑 全长。
下丘脑—网状结构 5. 大脑网状纤维:
中央前回、边缘叶、苍白球— 网状结构
传出纤维:既可上行投射至前脑,又可下行至脊髓。
1. 网状前脑纤维: 被盖背侧束—内侧丘脑径路 进入丘脑腹前核 被盖腹侧束—内侧前脑径路 进入基底前脑结构、纹状 体、以及杏仁核群 向间脑、前脑的投射 间脑:至束旁核、板内核群、 中线核群以及前核群 大脑:至基底核
又互相制约,影响和调节中枢神经各方面的机能活动。
网状结构的核团
1. 外侧核群 2. 内侧核群 3. 中缝核群 4. 向小脑投射的核群
(一)内侧区的神经核
1. 延髓中央核: 位置:延髓中央部,延髓和脊髓交接平面至橄榄中下1/3交界处。 区分:背侧亚核 腹侧亚核
2. 巨细胞网状核: 自延髓上1/3到脑桥中
脑干网状结构及中缝 核群
李月英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
网状结构的概念
网状结构是指脑干内边界明显的灰质和白质以外的神经元和 神经纤维互相混杂分布的部分,其组织学特征是细胞配布分散、 大小不一,神经纤维纵横交错穿行其间。
1865年: Dieter 提出脑干网状结构的概念。
20世纪中期:网状结构具有明确的细胞构筑、纤维联系与内 在的组合。网状结构在进化上属古老结构,保留古老的机能调控 作用。在个体发生上,由基板和翼板之间的细胞发育而来。
核。
传出纤维——
1. 中缝脊髓纤维:
中缝隐核、中缝苍白核、中缝大核和中缝背核— 脊髓前外侧索内,终于前 角运动外侧核;脊髓后索内,止于后角Ⅱ~Ⅴ层级侧角。
2. 中缝脑干纤维: 中缝大核、中缝背核— 迷走神经背核、孤束核、下橄榄核、三叉神经脑桥 核和脊束核;中缝背核— 黑质和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
3. 中缝网状核纤维: 中缝大核— 巨细胞网状核 4. 中缝间脑纤维: 中央上核、中缝背核— 丘脑多个核团及缰核;经内侧前脑束
—— C类神经元:含有肾上腺素,包括C1、C2、C3群,位于延 髓孤束核及其周围,外侧网状核及其附近。
(二)网状结构的生理学特点: 1. 网状结构是神经冲动汇聚和分散的核心场所。 2. 以传递非特异性传入信息为主。维持大脑皮质的清醒状态。
但也传递慢性内脏痛等特异信息。 3. 网状结构有上行激活系统和下行抑制系统。 4. 脑干网状结构内含有多种特异性化学物质的神经元,互相激活
终止于下丘脑的核团。
5. 中缝与端脑联系的纤维: 中央上核、中央背侧核— 至下丘脑前端分散成几束— 视前核、隔核、嗅结
节、额叶皮质;隔核、斜角带、尾壳核、杏仁体等;经扣带束到达额、顶枕叶 皮质及海马等。 6. 中缝小脑纤维:
中缝隐核、中缝苍白核、中央上核去认为脑干网状结构的功能只与内脏活动有关, 随着科学研究的进展,发现网状结构还有许多重要复杂的功能, 例如参与睡眠的调节, 中枢内上、下行冲动的整合,躯体和内脏 功能的调节及和学习记忆等功能有关。
(一)脑干网状结构的解剖学特点: 1. 脑干网状结构向上接背丘脑的板内核群、下丘脑的外侧区 及丘脑的未定带;向下与脊髓的Ⅴ~Ⅷ层相关。 2. 脑干网状结构可区分为正中区、内侧区和外侧区。 内侧区—占延髓、脑桥网状结构的内侧2/3和中脑被盖的 大部,由大、中等细胞组成,轴突很长,有的 上行投射到间脑或前脑。有的向下投射到脊髓。 为效应区或整合区。 外侧区—占延髓、脑桥网状结构的外侧1/3,由小细胞组 成,其轴突多行向内侧区。为感受区或联络 区,以接受各种传入冲动为主。 正中区(旁正中区)— 位于中缝及其邻近区域,又称中 缝核群。
3. 脑干网状结构的神经元仍呈节段性分布。 细胞树突分布多与脑干长轴垂直,在横切面上伸向各个方
向;而轴突则多沿脑干长轴上、下走行,且有许多侧支构成脑 干各个节段间的联系。
4.依菱脑峡平面分界,其上方内侧区网状结构的神经元主要投向 间脑和前脑;下方的内侧区神经元则以向脊髓的下行投射为 主。
5.网状结构神经元的形态:从树突模式上来看,多为等树突型神 经元,其特点是树突从神经元胞体向四周发出,长而分支稀 疏。主要分布于内侧区。外侧区多为异树突型神经元,树突短 而盘曲在核团的周围。
ARAS和ARIS与大脑皮质间的互相影响决定 者意识的水平。意识不是由大脑皮质单独决定的, 广泛切除大脑皮质后,意识也不完全消失。
上行网状抑制系统(ARIS)位于延髓孤束核周围与 脑桥网状结构的内侧区,与ARAS的动态平衡决定着睡 眠、觉醒的周期变化。
对睡眠、觉醒、意识状态的影响
2. 全身唤醒反应与脑干网状结构
每一种传入刺激经过特异性投射通路到达大 脑皮质特异性功能区都可产生一种特异性的感觉。 经过侧枝纤维,刺激兴奋脑干网状结构,通过网 状神经元发出广泛弥散的纤维联系而产生反应。
1. 对躯体运动的调控 2. 对躯体感觉的调控 3. 对内脏运动的调控 4. 参与内分泌活动及生物节律的调控 5. 对睡眠、觉醒、意识状态的影响 6. 对低级和皮质下感觉中枢具有抑制作
用
网 运状 动结 的构 调对 控躯
体
双重作用: 抑制作用:抑制区位于延髓网状结构的腹内侧区,相当于巨细 胞网状核的中下部和延髓中央核的上部。 易化作用:易化区位于抑制区的背外侧,范围较大,贯穿脑干 全长,且上达间脑。
中缝背核 中央上核 脑桥中缝核 中缝大核 中缝苍白核 中缝隐核 主要为 5-HT 能神经元;也含 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 GABA、脑啡呔、CCK、 SOM、谷氨酸、甘氨酸
1. 中缝隐核:延髓中部至脑桥下部,被盖背 侧,中缝两侧。
2. 中缝苍白核:分布平面同中缝隐核,位于 其腹侧中线上。
3. 中缝大核:延髓上部到脑桥中下部的被盖 腹侧部正中线上。下接中缝隐核和中缝 苍白核,腹侧邻近斜方体。
纤维连系:接受大脑皮质、苍白球、黑质网状部的传入纤 维。此外,还接受内侧丘系、脊丘系、内侧纵 束、中央被盖束和背侧被盖束的纤维;发纤维投 射黑质致密部和底丘脑核,还发纤维到苍白球、 下丘脑外侧部和丘脑。
(三)正中区(旁正中区): 其包含的神经核群
统称为中缝核。
包括:线形核(中间线形核 吻侧线形核)
对 睡 状眠 态、 的觉 影醒 响、 意 识